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提取与利用研究

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提取与利用研究

一、提取与利用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代俊峰,李增华,许德如,邓腾,赵磊,张鑫,王水龙,张健,孔令涛,尚培[1](2021)在《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关键金属是全球高科技产业发展所必需的战略性矿产资源,包括稀有金属、稀土金属、稀散金属以及稀贵金属。煤及其燃烧后的飞灰中能够富集关键金属元素,含量可以达到甚至超过传统的矿床类型,有望成为未来关键金属的主要来源。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指在一定的地质作用下,含煤盆地中富集关键金属且在当前经济技术条件下可被开发利用的煤层、夹矸和围岩。本文通过对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成矿金属元素来源和赋存状态、富集机制以及成矿规律进行系统论述,认为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有宇宙成因、陆源碎屑成因、火山碎屑成因、热液成因、外部流体渗滤成因以及叠加复合成因6种类型, SEM-EDS和BSE技术结合ICP-MS、ICP-AES和EMPA是煤中关键金属元素重要的分析测试方法;总结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时空分布规律和研究趋势,提出岩浆活动与煤中关键金属元素富集的关系、煤中关键金属元素赋存状态的影响因素、合适的分析测试方法以及开发和选冶技术创新等研究方向。文章强调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潜在的工业经济价值,加强我国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的科学研究和综合利用,不仅能为关键金属矿产的成矿理论研究、找矿突破以及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还有助于促进我国煤炭经济的绿色循环发展。

陈珊,陈允建,谢鑫,董泽靖,张琴,伏江丽,黄建洪[2](2021)在《赤泥脱碱方法及其机理研究进展》文中提出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强碱性废弃物,其强碱性是制约自身大规模综合利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十分有必要对赤泥进行脱碱,以期实现赤泥的综合利用,保障铝工业可持续发展。论文综述了国内外赤泥脱碱方法,如水洗法、酸浸法、石灰法、盐类浸出法、CO2法、生物法等;同时从自由碱和化学结合碱的角度分析了各种脱碱方法的特点及主要脱碱机理,总结出赤泥脱碱的原理主要是中和反应、沉淀反应及钠置换反应。最后剖析了各种脱碱方法存在的问题,并对赤泥脱碱的研究提出了建议,这将为赤泥脱碱技术的进步以及赤泥的综合利用提供参考。

肖晓丹[3](2021)在《环境争议中的知识生产——基于法铝集团海洋倾废案的考察》文中研究说明20世纪60年代,隶属于法铝集团的加尔达纳氧化铝厂通过修建陆地和海底管道,将大量铝土矿残渣(俗称"赤泥")倾入地中海。为了使社会各界认可和接受该项目,法铝集团通过资助研究、话语重塑、诉诸权威、传媒运作、直观呈现等知识生产策略,试图将赤泥"无毒""惰性""无害"的论断合法化。半个多世纪以来,反赤泥的科学界人士和民间环保团体从起初粗浅的感官认识,到后期越来越倚重科学依据来证明赤泥的环境风险,不断挑战官方科学话语的权威并参与话语生产。2014—2015年,地方政府允许加尔达纳厂继续排放加压过滤后的废液,由此触发了新一轮的环境争议。事实证明,反海洋倾废运动促进了环境风险知识的再生产,参与塑造了法国当代社会对于技术风险和环境公害的认知。

黄荃莅[4](2021)在《从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和铝的工艺研究》文中指出固体废弃物的回收与资源化再利用是当前环境领域的研究热点。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弃物,每生产1吨氧化铝就会产生1.0~1.8吨的赤泥。大量的高碱性赤泥的产生对环境造成了巨大的威胁,而赤泥本身含多种有价值金属,特别是铁和铝,可以用作二次资源,进行可持续开发利用。但由于性质相似,赤泥中铁和铝的存在对于其它金属的回收造成了一定困难。因此,本论文广西平果铝业有限公司的拜耳法赤泥作为研究对象,针对其铁和铝含量较高的特点,提出一种新的回收赤泥中铁和铝的两段酸浸工艺。首先采用低浓度盐酸一段浸出赤泥,富集其中铁和铝;接着草酸二段浸出赤泥,使铁和铝进入浸出液中。最后从浸出液中分离和回收Fe、Al和草酸,论文的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盐酸一段浸出赤泥中,Na、K、Ca浸出并富集Fe、Al的最佳工艺为:盐酸浓度为1 mol/L,液固比6:1 m L/g,反应温度为65℃,反应时间为60 min,此时Na、K、Ca、Fe、Al的浸出率分别为84.56%、65.53%、86.99%、0.11%和11.09%。同时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使用低浓度盐酸对赤泥一段浸出的反应是可行的,且赤泥中钙霞石、方解石、叶腊石、方钠石相对更容易被浸出,而赤铁矿和硬水铝石在此条件下很难与盐酸反应。(2)草酸二段浸出赤泥中Fe、Al的最优浸出条件为:草酸的添加量为4.22 g,反应温度为95℃,反应时间为150 min,液固比为14:1 m L/g。在此条件下,Fe和Al的浸出率分别为87.76%和80.45%。通过浸出动力学分析得到,化学反应扩散控制动力学速率方程(?)为草酸浸出赤泥中(?)的反应速率模型,内扩散控制动力学速率方程3为浸出Al的反应速率模型,上述两个动力学速率方程很好地描述了Fe、Al的浸出行为。(3)Fe、Al及草酸的分离回收研究中:采用太阳光光照草酸浸出液,产生Fe C2O4沉淀,光照420 min后可回收85%以上的Fe;向除铁后的浸出液加入氨水,调节p H值至10~11,可回收得到Al(OH)3,而草酸以(NH4)2C2O4的形式回收。经过初步的经济分析,盐酸-草酸两段浸出赤泥工艺具有一定的市场竞争力,一定程度上缓解目前赤泥带来的环境压力的同时,也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效益。

陈彩珠[5](2021)在《大宗固废赤泥固化重金属铬和铁铝回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是氧化铝生产大国,每年排出数千万吨的赤泥,但赤泥利用率却一直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些赤泥大多堆存处理,其本身所含重金属及高碱性易对周边环境造成威胁。铬渣是公认最危险的固体废物之一,毒性强,可致癌。现铬渣多采用无害化处理后进行堆存,但解毒后的铬渣易“返黄”。为解决铬渣“返黄”和赤泥大量堆积的问题,本研究提出用赤泥和铬渣代替粘土,协同二氧化硅制备微晶玻璃,以达到以废治废和最终产品高价化的目的。(1)当赤泥与铬渣的质量比为9:1,二氧化硅用量为赤泥与铬渣总质量的50%,混匀后移入氧化铝坩埚,于马弗炉中以10℃每分钟升温至1200℃保温2h,再以10℃每分钟降温至600℃,于炉内冷却至室温。制得的成品总铬浸出浓度可达到0.004mg/L以下。(2)为了研究赤泥中各成分对固化体系所起到的作用,用金属氧化物模拟赤泥成分进行微晶玻璃烧制,实验结果表明,赤泥中的碱金属钠可大幅降低二氧化硅熔点,形成玻璃液包覆铬及晶相;铁、钛作为成核剂,促进晶体析出,硅、钙、铝作为微晶玻璃的原料生成新的物相形,形成晶体网格固定铬。以赤泥作为原料烧制微晶玻璃可大幅降低微晶玻璃制备的综合能耗和生产成本,且可将铬有效固定在成品中。本研究为解决赤泥和铬渣引起的环境问题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为了达到赤泥的最大化利用,作者还尝试从赤泥中通过碱熔回收铝,同时使氧化铁暴露出来,通入还原气还原氧化铁,达到低温下,铁铝一步回收。实验结果表明,在400~600℃间,通过碱熔可有效回收铝;氧化铁虽然可以被还原成磁铁矿,但靠人工磁选无法有效分离磁铁矿和钙霞石。

白帆[6](2021)在《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强度形成机制及最优配比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拜耳法赤泥是一种有毒的工业废渣,其强碱性已引起严重的环境问题。本文以赤泥的综合利用为导向,选用山东信发制铝厂的赤泥工业废渣(RM)为原料、辅以富含活性物质的粉煤灰(FC、FA1、FA2),在碱激发剂的作用下制备地聚合物。探究了地聚合物制备的最佳原料配比、液固比、养护条件以及适宜的碱激发剂类型及选用浓度。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究了地聚合物的强度形成机制。论文得到的主要结论如下:原料配比、液固比对地聚合物的强度影响:地聚合物中RM:FC=8:2时赤泥颗粒过多阻碍了地聚合物反应的进行,强度发展缓慢导致终值强度不高,但地聚合物具有较好韧性;地聚合物中RM:FC=2:8时粉煤灰中的活性物质在碱性环境中快速反应,地聚合物强度发展较快但脆性较大;地聚合物中RM:FC=5:5时强度、应变率介于另外两种配比之间,但能在保证强度的基础上有效提高赤泥利用率,选为原料最佳配比。地聚合物液固较低会导致净浆和易性差,适当提高液固比有利于地聚合物强度发展。但当以FA1、FA2为原料时,较大液固比会使净浆流动性过大。为了保证地聚合物能够脱模养护,选择液固比为0.5。养护温度及湿度对地聚合物的强度影响:常温养护的RM-FA1-Na OH和RM-FA2-Na OH类型地聚合物大部分不能实现脱模,RM-FC-Na OH类型地聚合物由于碱性物质过多阻碍强度发展,故强度随着Na OH溶液浓度的提高而降低。养护温度提高至60℃,试样固化24h可实现脱模,且强度发展迅速。干燥养护的试验组开裂严重,RM-FC-Na OH类型地聚合物表现为收缩开裂,裂纹细长但不贯穿;RM-FA1-Na OH和RM-FA2-Na OH类型地聚合物表现为膨胀开裂,裂纹短宽。保湿养护的对照组养护结束后未出现开裂现象。地聚合物养护要保证在一定湿度下进行。不同碱激发剂对地聚合物的强度影响:以单一Na OH溶液作为碱激发剂的地聚合物中,RM-FC-Na OH类型地聚合物的强度随着Na OH溶液浓度的提高而提高,而RM-FA1-Na OH和RM-FA2-Na OH类型地聚合物的强度随着Na OH溶液浓度提高先增大后减小,在Na OH溶液浓度为7.5mol/L时达到最大值,浓度进一步提高会引起严重的泛碱现象;以混合溶液作为碱激发剂的地聚合物,RM-FC-WG、RM-FA1-WG、RM-FA2-WG三类地聚合物的强度都是随着混合溶液浓度的提高而提高,且强度RM-FC-WG>RM-FA1-WG>RM-FA2-WG;另外,RM-FA-WG类型地聚合物的整体上强度是要高于RM-FA-Na OH类型地聚合物。地聚合物的强度形成机制:地聚合物结构骨架形成分为两步:(1)粉煤灰颗粒在碱性溶液中溶解生成地聚合物前驱物;(2)地聚合物前驱物在碱性溶液中结合游离金属阳离子发生聚合反应得到聚硅铝酸盐凝胶。对于富含Ca O的RM-FC类型地聚合物除了上述反应外,还有Ca O在碱性溶液中溶解生成Ca(OH)2并与Si O2结合生成水化硅酸钙凝胶C-S-H的过程。另外,赤泥在地聚合物中的是以惰性填充料的形式存在,参与地聚合物反应的程度很低。

李洪达[7](2021)在《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限制赤泥综合利用的主要因素有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高温热处理是能够有效控制这三个因素的重要方法之一。本课题通过对赤泥原料及其烧结制品进行研究,探索合适的配比与烧结温度对其中的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进行优化控制。一方面实验探究了烧结温度对赤泥各项材料化属性的影响,另一方面实验对赤泥烧结制品中碱性、重金属毒性、放射性在实际应用环境中的环境安全性进行了探索。对拜耳法赤泥、烧结法赤泥在不同温度下烧结,分析了两种赤泥高温处理后的物相组成、微观形貌以及化学成分的变化,以分析赤泥在烧结制品领域应用的可行性。结果发现:两种赤泥中矿物相组成比较复杂,在热处理过程中会形成钙铝黄长石、硅酸三钙、硅酸二钙、霞石,这是赤泥烧结后强度的主要来源。拜耳法和烧结法赤泥在加热过程中主要的烧失量来自水的蒸发与碳酸钙的分解,同时两者在高温下易挥发的物质含量低,热处理过程中不会对空气造成二次污染。拜耳法赤泥中碱性物质含量较高,具有较低的熔融温度,烧结过程能在较低温度下产生液相,相比于烧结法赤泥更适合用于烧结制品。使用去离子水对拜耳法赤泥进行碱性的溶出实验,发现原始赤泥中的不可溶性碱以霞石、钠长石为主,可溶性碱主要是水合氢氧化钠以及部分水合钠沸石,可溶性碱占原始赤泥总碱量的25%。高温下的玻化反应对赤泥中碱物质稳定起主要作用,1150℃烧结的赤泥中可溶性碱含量可降至0.39%,而相比于未加助剂的样品,适量的添加剂可使碱固化率提高45%,样品180d时的浸取液p H值能够控制在8.5以下,满足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Ⅰ类水的规定,高温热处理及助剂的加入完全可以实现对赤泥的免脱碱资源化利用。赤泥在高温下发生的玻化反应不仅能够稳定碱物质,同样能够使重金属含量得到有效控制,对样品进行连续静态溶出,并对浸取液进行ICP检测发现:1150℃下添加30%添加剂的赤泥样品对重金属固化效果最好,重金属溶出含量最低。受物理传输过程中扩散与表面冲刷的作用,赤泥重金属集中于浸泡前期释放。赤泥烧结制品经浸泡270 d后,各项元素的累计溶出含量符合国家地表水质量标准中Ⅲ类水的规定标准。拜耳法赤泥是由极细小的一次颗粒组成的胶凝团聚体,而高温会破坏原始赤泥的团聚结构,造成部分被包裹的放射性核素被释放,同时高温使得放射性核素发生浓缩富集,引起放射性水平的提高,导致预烧赤泥的放射性相比原始赤泥的放射性有显着提高。当温度持续升高时,高温下产生的玻璃相对放射性核素进行包裹固化,放射性不再明显改变。加入添加剂制成烧结砖后,烧结砖的放射性相比预烧赤泥的放射性屏蔽率可达15%;外加5%硫酸钡后,钡元素与赤铁矿反应生成铁酸钡对内照射指数的屏蔽率最高可达33.9%,对外照射指数的屏蔽率可达21.7%;继续添加硫酸钡时,铁酸钡导致玻璃相减少,基体对放射性核素的固化作用减弱,放射性屏蔽效果反而降低,5%的硫酸钡添加量可以实现放射性屏蔽效率最大化,所制得的赤泥烧结砖放射性符合国家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标准中的B类装饰材料规范。

杨点[8](2021)在《超临界水处理对赤泥脱碱、浸出铁及其脱除SO2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赤泥作为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工业废渣,因其碱性强、排放量大、环境风险高的特点,已成为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排放量最大的且难处理工业固体废弃物。除可作为原料整体利用外,赤泥中还富含多种有价金属,因此对赤泥的综合利用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重难点课题。针对以往赤泥处理中存在的脱碱效果差和成本较高的问题,本研究通过超临界水的处理方法,以拜耳法赤泥为原料,探究了温度、压力、反应时间、浸出剂、液固比等对赤泥脱碱及铁浸出效率的影响,并评估了赤泥超临界水处理后的烟气脱硫效果,进一步结合扫描电镜(SEM),X射线衍射仪(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等技术手段对反应前后赤泥固相组成和微观形貌的变化进行了分析,取得的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未加入浸出剂时,超临界水处理过程中反应的温度、压力、时间和液固比可对赤泥的脱碱和铁浸出效率产生影响,其中温度为385℃,压力为23 MPa,45 min的反应时间,液固比10 mL/g为赤泥脱碱和铁浸出的最佳条件,此时赤泥的脱碱率为42.3%,铁的浸出率达31.7%。分析结果证实超临界水处理过程中赤泥中三水铝石和其他化合碱的降低,以及CaO与化合碱中的碱金属元素发生的置换反应,是赤泥实现脱碱和浸出铁的关键所在。(2)基于研究结果,CaO为最佳浸出剂,在反应温度为385℃,压力为23MPa,反应时间60 min,液固比20 mL/g,赤泥和CaO质量比为8的条件下,脱碱率可达97.9%,对铁的浸出率为82.7%,相关表征结果发现处理后赤泥中的钙霞石,石榴石等被转化为碳酸钙、硅酸钙等简单化合物,且反应后赤泥表面变光滑,团聚体消失,从结构上杜绝了再次反碱的发生。(3)脱硫结果表明,处理后的赤泥脱硫性能得到了极大提升。在25℃,气流速度400 mL/min,SO2体积比0.2%,液固比100:5的条件下可实现赤泥脱硫的最佳效果。脱硫后的分析表明,赤泥中的碱能与SO2完全反应,其脱硫的主要产物为CaSO4和其他钙硅渣,反应后产物微观表面更为光滑,大颗粒被分解成为了小颗粒。

杨强[9](2021)在《超声强化煤矸石浮选脱炭利用工艺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我国作为煤炭生产消费大国,在生产煤炭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煤矸石,而煤矸石的大量堆积会引发较为严重的污染问题,同时也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破碎浮选作为一种常见的煤矸石综合利用手段,可以回收其中的炭,这不仅降低了煤矸石由于自燃引发的污染,同时实现了资源的回收利用。为了能够实现浮选过程的高效脱炭,本文在浮选过程中引入超声波,通过采用超声波处理的手段强化浮选,高效的从煤矸石中回收炭,实现煤矸石的分质利用。本文在对煤矸石的基本性质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超声波的强化效果,同时探索了此过程中各个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并掌握了各个实验参数,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出了一条可以为工业化应用提供理论基础的超声波强化浮选煤矸石脱炭工艺。具体内容如下:(1)通过研究煤矸石样品的基础性质,结果表明该煤矸石样品中Si O2、Al2O3和碳元素相关的烧失量为主要成分,同时该样品属于高含碳量煤矸石,此外高岭石和石英在该样品中占比较高,为该样品的主要脉石矿物。该样品的热值较低,仅为9916.81 k J/kg。(2)通过研究超声波在浮选脱炭过程中的强化作用,结果表明超声波处理过的矿浆浮选效果较未进行超声波处理的矿浆有显着的提升。当浮选时间为6min时,前者的精矿产率较后者提高了13.27%,固定碳回收率提高了28.23%,浮选完善指标提高了14.17%,增幅均较大,固定碳含量为提高了3.21%,增幅较小。(3)通过研究几种常用的浮选药剂对该煤矸石样品浮选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类型的药剂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较小,在所实验组合当中,柴油作为捕收剂,仲辛醇作为起泡剂的药剂组合浮选效果最佳。研究比较了三种不同超声波处理方案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方案二的浮选效果较好。(4)在超声条件下,通过研究浮选过程中各因素对浮选效果的影响规律,优化并得到各个影响因素的最优值。各参数最优值分别为:粒度0.075-0.045 mm、超声功率300 W、超声时间3.87 min、矿浆浓度100 g/L、捕收剂用量1120 m L/t、起泡剂用量158.5 m L/t、充气量0.33m3/h、叶轮转速2060 r/min、浮选时间5.98min。(5)通过研究超声作用下精选次数对浮选工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精选次数的增加,精矿产率和固定碳回收率均有所下降,但精选次数增加以后固定碳含量得到了提升。通过对比不同工艺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一粗三精”工艺的精矿产率为20.76%,固定碳回收率降为66.69%,精矿固定碳含量为71.54%,浮选效果较好。通过研究超声作用下扫选次数对浮选工艺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对尾矿的扫选次数对浮选效果的提升不是很大,并通过研究不同工艺的浮选效果,结果表明“一粗三精一扫”工艺的浮选效果较好,实验结果为:精矿产率26.14%、精矿固定碳含量67.37%,精矿固定碳回收率79.08%。(6)通过对本文探索研究确定的“一粗三精一扫”工艺产出的精矿进行热值分析,结果表明该精矿的高位热值达到了28186.5 k J/kg,可以当作动力煤进行使用。同时对该工艺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该工艺利用1 t煤矸石最终可以产生32.88元的利润。

李义伟,付向辉,李立,曾娟[10](2020)在《赤泥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文中指出赤泥是氧化铝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高碱性工业固体废弃物,具有排放量大,碱性强,环境风险高等特点。随着国民经济及国防建设对铝材料需求量的增大,赤泥的堆存量也不断增加,已成为有色金属冶炼行业排放量最大的难处理工业废渣,制约着氧化铝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其综合利用已迫在眉睫。本文综述了赤泥的产生途径,物质组成,重点阐述了赤泥在铁、铝、钛、钪及其他的稀土金属综合回收利用现状,剖析综合回收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赤泥综合性、系统性开发利用的广阔应用前景,为赤泥资源化综合利用提供科学参考。

二、提取与利用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提取与利用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1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概念
2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
    2.1 煤型稀有金属矿床
        2.1.1 煤型锂矿床
        2.1.2 煤型铍矿床
        2.1.3 煤型铌?钽矿床
    2.2 煤型稀土金属矿床
        2.2.1 矿床特征
        2.2.2 煤中稀土金属的赋存状态
    2.3 煤型稀散金属矿床
        2.3.1 煤型锗矿床
        2.3.2 煤型镓矿床
        2.3.3 煤型硒矿床
    2.4 煤型稀贵金属矿床
        2.4.1 矿床地质特征
        2.4.2 煤中稀贵金属的赋存状态
3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的成因类型
4 中国煤型关键金属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5 煤型关键金属矿床研究趋势
    5.1 研究方法进展
    5.2 研究方向
    5.3 研究意义
6 结论

(2)赤泥脱碱方法及其机理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0 引 言
1 赤泥的基本性质
2 赤泥脱碱方法及其机理
    2.1 物理法脱碱
    2.2 化学法脱碱
        2.2.1 酸浸法脱碱
        2.2.2 石灰法脱碱
        2.2.3 盐类浸出法脱碱
        2.2.4 CO2法脱碱
        2.2.5 工业“三废”中和法脱碱
        2.2.6 其他化学脱碱法
    2.3 生物法脱碱
    2.4 联合脱碱法
    2.5 脱碱方法对比及机理分析
3 结 语

(3)环境争议中的知识生产——基于法铝集团海洋倾废案的考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项目论证阶段的知识生产
二、反赤泥运动的兴起与法铝集团的应对
三、《古根海姆报告》:“无毒”“惰性”的赤泥
四、“铝土晶”和废液引发的新一轮环境争议
结语

(4)从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和铝的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概述
        1.1.1 铝资源概述
        1.1.2 氧化铝生产工艺
    1.2 赤泥的产生、性质及危害
        1.2.1 赤泥的产生
        1.2.2 赤泥的性质
        1.2.3 赤泥的危害
    1.3 赤泥综合利用研究进展
        1.3.1 在建材工业中应用
        1.3.2 在环保功能材料的应用
        1.3.3 在其他领域的应用
    1.4 赤泥回收金属的研究进展
        1.4.1 赤泥中稀有金属的回收
        1.4.2 赤泥中铁和铝的回收
    1.5 本课题研究内容
        1.5.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5.2 研究主要内容
        1.5.3 技术路线
        1.5.4 课题经费支持
第二章 实验原料及性质、设备及方法
    2.1 实验原料及性质
        2.1.1 实验原料
        2.1.2 赤泥化学成分
        2.1.3 赤泥物相组成
    2.2 试验试剂及设备
        2.2.1 试验试剂
        2.2.2 试验主要仪器
    2.3 研究与计算方法
        2.3.1 试验方法
        2.3.2 计算方法
        2.3.3 分析软件
第三章 一段浸出赤泥的工艺研究
    3.1 引言
    3.2 盐酸、硫酸和硝酸与赤泥反应的比较
        3.2.1 理论用量计算
        3.2.2 试验结果与讨论
    3.3 反应过程的热力学分析
    3.4 盐酸浸出赤泥的结果与分析
        3.4.1 盐酸浓度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2 反应时间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3 反应温度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4 液固比对金属元素浸出率的影响
        3.4.5 浸出后赤泥物相分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二段浸出赤泥中铁和铝的工艺研究
    4.1 引言
    4.2 草酸浸出赤泥的结果与分析
        4.2.1 草酸添加量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2 反应时间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3 反应温度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4 液固比对铁和铝浸出率的影响
        4.2.5 不同条件下AL的浸出率比较分析
    4.3 响应面优化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实验设计及实验结果
        4.3.2 回归方程建立与分析
        4.3.3 三维响应曲面的建立与分析
        4.3.4 工艺参数优化
        4.3.5 草酸浸出后赤泥的分析
    4.4 浸出动力学分析
        4.4.1 草酸浸出赤泥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
        4.4.2 动力学方程的确定及拟合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浸出液中铁、铝及草酸回收的初步探究
    5.1 引言
    5.2 太阳光催化回收铁研究
        5.2.1 反应原理
        5.2.2 试验部分
        5.2.3 草酸亚铁表征分析
    5.3 回收铝、草酸研究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6.3 主要创新点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成果情况

(5)大宗固废赤泥固化重金属铬和铁铝回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赤泥
        1.2.1 赤泥的组成
        1.2.2 赤泥的危害
        1.2.3 赤泥的综合利用
    1.3 铬渣
        1.3.1 铬渣的危害
        1.3.2 铬渣的处理现状
    1.4 微晶玻璃
        1.4.1 微晶玻璃的特点
        1.4.2 赤泥基微晶玻璃
        1.4.3 铬渣基微晶玻璃
    1.5 赤泥铬渣微晶玻璃国内外研究现状
    1.6 选题依据及研究内容
        1.6.1 选题依据
        1.6.2 研究内容
    1.7 创新点
第二章 实验原理及测试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赤泥
        2.1.2 铬渣
    2.2 实验仪器与设备
    2.3 样品分析方法
        2.3.1 样品浸出毒性实验
        2.3.2 样品腐蚀性测定
        2.3.3 X射线衍射分析
        2.3.4 微观结构分析
    2.4 样品制备
        2.4.1 赤泥-铬渣基微晶玻璃烧制
        2.4.2 模拟赤泥-铬渣基微晶玻璃
    2.5 赤泥中提取铁铝
        2.5.1 实验设计
        2.5.2 分析方法
第三章 赤泥-铬渣微晶玻璃制备
    3.1 各项工艺参数对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的影响
        3.1.1 预实验
        3.1.2 烧制温度对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的影响
        3.1.3 烧制时间对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的影响
        3.1.4 铬渣掺量对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的影响
        3.1.5 升温速率对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的影响
        3.1.6 二氧化硅添加量对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的影响
        3.1.7 成品的腐蚀性测定
    3.2 赤泥-铬渣微晶玻璃物相的变化
    3.3 赤泥-铬渣微晶玻璃微观结构的变化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铬渣微晶玻璃固化机理
    4.1 赤泥固化有效成分
        4.1.1 赤泥中的Na/Ca组分在固化体系中起到的作用
        4.1.2 赤泥中的Al/Fe/Ti组分在固化体系中起到的作用
        4.1.3 各模拟样品的浸出毒性
        4.1.4 模拟样品的微观形貌
    4.2 不同温度下的晶体变化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回收铁铝
    5.1 赤泥提取铝
    5.2 赤泥提取铁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攻读学位期间成果目录)
附录 B(攻读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6)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强度形成机制及最优配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赤泥的产生、处置及污染
        1.2.1 赤泥的产生
        1.2.2 赤泥的处置及污染
    1.3 赤泥的组成及物理性质
        1.3.1 赤泥的组成
        1.3.2 赤泥的物理化学性质
    1.4 赤泥的综合利用概况
        1.4.1 有价金属回收
        1.4.2 制备建筑材料
        1.4.3 环境治理
    1.5 赤泥地聚合物的研究现状
    1.6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与目的
2 试验原料与试验方法
    2.1 试验原料
        2.1.1 拜耳法赤泥
        2.1.2 粉煤灰
        2.1.3 碱激发剂
    2.2 试验流程与试验方法
        2.2.1 试验流程
        2.2.2 具体试验方法
    2.3 材料分析方法
        2.3.1 XRF分析
        2.3.2 XRD分析
        2.3.3 SEM分析
        2.3.4 颗粒级配分析
    2.4 试验设备
    2.5 本章小结
3 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配比研究及强度影响
    3.1 原料配比、液固比对地聚合物强度的影响
        3.1.1 不同原料配比
        3.1.2 不同液固比
    3.2 养护条件对地聚合物强度的影响
        3.2.1 养护温度
        3.2.2 养护湿度
    3.3 不同碱激发剂作用下的地聚合物强度
        3.3.1 NaOH溶液作为碱激发剂
        3.3.2 NaOH与硅酸钠的混合溶液作为碱激发剂
        3.3.3 不同碱激发剂作用下地聚合物的对比
    3.4 本章小结
4 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强度形成机制
    4.1 地聚合物的反应机理及产物结构
    4.2 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微观结构
    4.3 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XRD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总结与展望
    5.1 全文总结
    5.2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7)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
    1.2 拜耳法赤泥的产生与性质
    1.3 赤泥的环境安全性问题及处理技术
        1.3.1 碱性
        1.3.2 重金属毒性
        1.3.3 放射性
    1.4 拜耳法赤泥的综合利用现状
        1.4.1 回收利用
        1.4.2 环境修复与治理
        1.4.3 综合利用
    1.5 本课题研究目标及主要内容
        1.5.1 研究目的
        1.5.2 研究内容
第二章 实验方法
    2.1 实验原料
        2.1.1 赤泥
        2.1.2 粘结剂
        2.1.3 添加剂
        2.1.4 放射性屏蔽剂
    2.2 实验仪器
    2.3 实验原理及方法
    2.4 材料测试分析方法
第三章 温度对赤泥材料化属性的影响
    3.1 样品制备
    3.2 赤泥的X-射线衍射分析
    3.3 赤泥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
    3.4 赤泥的综合热分析
    3.5 赤泥的微观结构分析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赤泥烧结制品中碱物质稳定化研究
    4.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案
        4.1.1 样品制备
        4.1.2 溶出方法
    4.2 原始赤泥碱物质溶出特性
    4.3 温度对赤泥碱物质稳定性的影响
    4.4 添加剂掺量对碱性的影响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烧结制品中重金属浸出特性研究
    5.1 样品制备及实验方法
        5.1.1 样品制备
        5.1.2 实验方法
    5.2 原始赤泥重金属溶出含量
    5.3 烧结温度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4 添加剂掺量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5 浸泡时间对赤泥重金属的浸出含量影响
    5.6 浸出机理分析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赤泥烧结制品的放射性防控研究
    6.1 样品制备
    6.2 温度对赤泥放射性的影响
    6.3 赤泥烧结砖的物相组成分析
    6.4 赤泥烧结砖的放射性分析
    6.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总结与展望
    7.1 全文总结
    7.2 本文创新点
    7.3 不足之处与展望
参考文献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8)超临界水处理对赤泥脱碱、浸出铁及其脱除SO2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
    1.3 研究思路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概论
    2.2 赤泥的产生及分类
        2.2.1 赤泥的产生
        2.2.2 赤泥的分类
    2.3 赤泥的危害
        2.3.1 占用土地
        2.3.2 污染土壤和水资源
        2.3.3 污染大气
        2.3.4 其他危害
    2.4 赤泥的综合利用
        2.4.1 建筑材料
        2.4.2 去除废水中的重金属
        2.4.3 赤泥中提取有价金属
        2.4.4 制备催化剂
        2.4.5 土壤修复
        2.4.6 烟气脱硫
    2.5 赤泥脱碱现状
        2.5.1 赤泥中碱的存在形态
        2.5.2 水洗脱碱法
        2.5.3 酸中和法
        2.5.4 盐(离子)沉淀或置换
        2.5.5 其他脱碱方法
    2.6 超临界流体
    2.7 超临界水
第三章 材料和方法
    3.1 实验原料
    3.2 实验仪器及药品
        3.2.1 实验仪器
        3.2.2 实验药品
    3.3 赤泥的物相和形貌分析
        3.3.1 X射线荧光光谱分析(XRF)
        3.3.2 X射线衍射分析(XRD)
        3.3.3 扫描电镜及能谱分析(SEM和 EDS)
        3.3.4 赤泥pH值测定
第四章 赤泥经超临界水处理后脱碱与浸出铁的研究
    4.1 实验方法
    4.2 实验测量
    4.3 结果与讨论
        4.3.1 不同超临界水条件下赤泥脱碱和浸出铁的探究
        4.3.2 赤泥表征
        4.3.3 酸碱曲线滴定分析
        4.3.4 浸出剂在不同条件对赤泥脱碱及浸出铁的影响
        4.3.5 反应机理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赤泥经超临界水处理后脱硫性能的探究
    5.1 实验方法
        5.1.1 实验原料
        5.1.2 实验流程
        5.1.3 分析测定方法
    5.2 实验设计
        5.2.1 水对SO_2的吸收实验
        5.2.2 赤泥超临界水处理对脱硫的影响
        5.2.3 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
        5.2.4 气流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2.5 体积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2.6 液固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2.7 实验的分析计算方法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水对SO_2的吸收
        5.3.2 赤泥经超临界水处理后脱硫的影响
        5.3.3 温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实验
        5.3.4 气流速度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5 体积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6 液固比对脱硫性能的影响
        5.3.7 表征与机理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研究成果目录
附录 B 攻读硕士期间获得的奖励
附录 C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

(9)超声强化煤矸石浮选脱炭利用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煤矸石概述
        1.1.1 煤矸石的来源
        1.1.2 煤矸石的分类
        1.1.3 煤矸石的化学及矿物组成
        1.1.4 煤矸石的危害
        1.1.5 煤矸石资源化利用现状
    1.2 浮选脱炭技术研究进展
        1.2.1 浮选脱炭处理方法
        1.2.2 超声浮选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意义及目的
    1.4 本文研究内容
    1.5 本章小结
第二章 研究试样及方法
    2.1 煤矸石样品
        2.1.1 煤矸石样品工业分析
        2.1.2 煤矸石样品矿物成分分析
        2.1.3 煤矸石样品化学成分分析
        2.1.4 煤矸石样品热值分析
    2.2 超声强化煤矸石浮选脱炭研究
        2.2.1 研究方法
        2.2.2 效果评价
        2.2.3 研究设备及试剂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超声强化煤矸石浮选脱炭影响因素研究
    3.1 研究方案
        3.1.1 超声强化浮选脱炭作用分析
        3.1.2 浮选药剂种类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1.3 超声处理方案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1.4 浮选因素对超声强化浮选效果的影响
    3.2 研究结果
        3.2.1 超声强化浮选脱炭作用分析
        3.2.2 浮选药剂种类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2.3 超声处理方案对浮选效果的影响
        3.2.4 浮选因素对超声强化浮选效果的影响
    3.3 参数优化实验
        3.3.1 响应面法
        3.3.2 变量筛选
        3.3.3 实验设计
        3.3.4 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超声强化煤矸石浮选脱炭工艺研究
    4.1 精选对浮选工艺效果的影响
        4.1.1 “一粗一精”工艺
        4.1.2 “一粗二精”工艺
        4.1.3 “一粗三精”工艺
        4.1.4 “一粗四精”工艺
        4.1.5 工艺对比分析
    4.2 扫选对浮选工艺效果的影响
        4.2.1 “一粗三精一扫”工艺
        4.2.2 “一粗三精二扫”工艺
    4.3 工艺确定
    4.4 工艺评价
        4.4.1 热值分析
        4.4.2 经济效益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附录
致谢

(10)赤泥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赤泥的产生及物质组成
2 赤泥中有价金属回收利用现状
    2.1 回收铁铝
    2.2 回收钛
    2.3 回收钪及其他稀土
3 存在问题
4 结论及展望

四、提取与利用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煤型关键金属矿产研究进展[J]. 代俊峰,李增华,许德如,邓腾,赵磊,张鑫,王水龙,张健,孔令涛,尚培.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21(05)
  • [2]赤泥脱碱方法及其机理研究进展[J]. 陈珊,陈允建,谢鑫,董泽靖,张琴,伏江丽,黄建洪. 硅酸盐通报, 2021(10)
  • [3]环境争议中的知识生产——基于法铝集团海洋倾废案的考察[J]. 肖晓丹. 史学集刊, 2021(05)
  • [4]从拜耳法赤泥中回收铁和铝的工艺研究[D]. 黄荃莅. 广西大学, 2021
  • [5]大宗固废赤泥固化重金属铬和铁铝回收[D]. 陈彩珠.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6]赤泥-粉煤灰地聚合物的强度形成机制及最优配比研究[D]. 白帆.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7]赤泥在烧结制品中的材料化属性与环境安全性研究[D]. 李洪达. 山东理工大学, 2021
  • [8]超临界水处理对赤泥脱碱、浸出铁及其脱除SO2的研究[D]. 杨点.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9]超声强化煤矸石浮选脱炭利用工艺研究[D]. 杨强. 兰州大学, 2021(09)
  • [10]赤泥综合回收利用研究进展及展望[J]. 李义伟,付向辉,李立,曾娟. 稀土, 2020(06)

标签:;  ;  ;  ;  

匈牙利铝土矿中镓的提取与利用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