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西洋参茎叶总皂甙制取-Rh_1和-Rh_2(论文文献综述)
姚华[1](2015)在《人参皂苷微波辅助降解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文中认为人参皂苷是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人参、西洋参、三七等)的主要药效成分,具有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抗肿瘤、抗缺氧、抗衰老、降血糖等多种药理作用。人参皂苷可分为常见人参皂苷和稀有人参皂苷,其中常见人参皂苷是指在人参属植物中含量较高、分离纯化相对容易的人参皂苷,主要有原人参二醇型人参皂苷Rb1、Rb2、Rb3、Rc、Rd和原人参三醇型人参皂苷Re、Rg1、Rg2等。稀有人参皂苷多为常见人参皂苷脱去部分糖基或侧链结构改变的次级人参皂苷,这些皂苷在人参属植物中含量极低或不存在,主要有人参皂苷Rh1、Rh2、Rh3、Rg3、Rg5、Rg6、Rk1、Rk3、Rh4、F4、c-k等。近年来人们在稀有人参皂苷的生物活性研究方面取得了很大进展,在抗肿瘤、增强免疫力、抗疲劳以及清除自由基等生物活性方面,发现了稀有人参皂苷比常见人参皂苷具有更高的药理活性。随着稀有人参皂苷新的生物活性不断被发现,如何快速、高效的获得稀有人参皂苷成为目前人参皂苷研究的热点之一。传统的提取分离方法只能获得常见人参皂苷,通过酸降解、碱降解、酶降解、高温高压降解等方法可将常见人参皂苷转化成稀有人参皂苷,但这些方法均存在产率低、分离纯化困难等缺点,因而难以获得大量高纯度稀有人参皂苷单体。微波应用于中药有效成分的提取,在提高提取效率的同时还为实验体系带来非致热效应。在微波电磁场的作用下,体系内物质的分子会发生极化现象,同时振动和转动频率加快,使分子处于极为活跃的亚稳状态,易于发生较弱化学键的断裂和化学键重新组合。此外,分子热运动的加剧也会增加分子间的有效碰撞频率,促进化学反应速度。因此,微波提取样品过程中易于发生化学成分的结构转变。人参皂苷类成分糖苷键以及母核侧链中的部分化学键属于相对较弱的化学键,易于发生断裂和重组。因此,利用微波技术可加速实现常见人参皂苷向稀有人参皂苷的转变。本文深入研究了微波对西洋参以及7种常见人参皂苷单体的辅助降解作用及其降解机制,同时对获得的降解产物的抗氧化以及降血糖生物活性进行研究,并与传统提取方法获得的提取物进行了对比研究。本文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西洋参微波降解产物中的9种稀有人参皂苷(20(S)-Rh1,20(R)-Rh1,Rg6,F4,Rk3,20(R)-Rg3,20(S)-Rg3,Rk1和Rg5)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并以这些稀有人参皂苷的产率作为指标考察了最佳微波辅助降解条件。考察因素包括溶剂组成、物料比、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微波功率等。当纯水作为提取溶剂、物料比1:40、微波功率1600w、温度145℃条件下持续降解15min时,稀有人参皂苷的产率达到最高。此外,将微波辅助降解与传统加热回流提取法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微波对常见人参皂苷向稀有人参皂苷转化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在微波辅助降解条件下西洋参中的常见人参皂苷全部降解为稀有人参皂苷,而利用传统的加热回流提取法提取时基本不发生常见人参皂苷向稀有人参皂苷的转化。另外本文采用最佳微波辅助降解条件对7种常见人参皂苷单体(Rb1,Rb2,Rb3,Rc,Rd,Re和Rg1)进行了微波辅助降解,得到了各单体的降解产物,并与相同条件下不加微波辅助的高温高压降解产物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发现,微波对常见人参皂苷单体向稀有人参皂苷转化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上述研究的基础上,本文总结了常见人参皂苷经微波辅助降解后转化为稀有人参皂苷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原人参二醇型常见人参皂苷单体微波降解产物中稀有人参皂苷Rg5的含量最高,其他稀有人参皂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Rk1>20(R)-Rg3>20(S)-Rg3。原人参三醇型常见人参皂苷的微波降解产物之间略有区别:尽管人参皂苷Re和人参皂苷Rg1的微波降解产物中稀有人参皂苷Rh4的含量均最高,但其他稀有人参皂苷含量的高低顺序人参皂苷Re为Rh4>Rk3>F4>20(R)-Rh1≈20(S)-Rh1>Rg6;人参皂苷Rg1为Rh4>Rk3>20(R)-Rh1>20(S)-Rh1。本文还对西洋参以及各种常见人参皂苷单体的微波降解产物和它们的非微波降解产物进行了生物活性对比研究。利用2-2’-偶氮二(2-脒基丙烷)二盐酸盐(AAPH)诱导红细胞溶血实验模型,研究了西洋参微波降解产物、传统方法提取物以及7种常见人参皂苷单体的微波降解产物及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对自由基诱导的人血红细胞氧化性溶血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在较低浓度下,西洋参的微波降解产物以及其他各种提取物对自由基诱导的人血红细胞氧化性溶血均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中西洋参微波降解产物活性最高,具体抗氧化活性顺序为:微波降解产物>高温高压降解物>甲醇回流提取物>水煎煮提取物。但在较高浓度下,上述降解产物或提取物均表现出促进红细胞溶血的作用。7种常见人参皂苷单体微波降解产物的抗溶血活性关系为Rd>Rc>Rb3>ReRg1>Rb2Rb1;而上述7种常见人参皂苷单体的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的抗溶血活性关系为Rg1>Re>Rd>Rb1Rb2Rc>Rb3。对比各人参皂苷单体的微波降解产物和高温高压降解产物,在浓度较低时,微波降解产物的抗溶血活性均高于高温高压降解产物;浓度较高时,高温高压降解产物则表现出更好的抗溶血活性。本文还通过测定对二肽基肽酶-Ⅳ(DPP-Ⅳ)活性的抑制作用,研究了常见人参皂苷单体的微波降解产物、常见人参皂苷单体的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西洋参及西洋参叶的微波降解产物、西洋参及西洋参叶的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西洋参的传统方法提取物等31种样品的降血糖作用。结果表明,常见人参皂苷单体未表现出DPP-Ⅳ抑制活性,但常见人参皂苷的微波降解产物及高温高压降解产物则表现出了一定的DPP-Ⅳ抑制效果。西洋参的甲醇、乙醇提取物对DPP-Ⅳ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西洋参的微波辅助降解提取物和高温高压非微波提取物对DPP-Ⅳ没有明显的抑制效果。在31种实验样品中对DPP-Ⅳ有较为明显的抑制效果的样品分别为人参皂苷Rc、Rd的微波降解产物和人参皂苷Rb2、Rc的高温高压降解产物。综上所述,本文研究的结果表明,微波辅助降解是将常见人参皂苷降解为稀有人参皂苷的有效方法,采用微波辅助降解得到的稀有人参皂苷,具有更好的清除自由基和降血糖的生物活性。研究结果还表明,对人参属植物进行微波辅助提取或对人参皂苷单体进行微波辅助降解能够获得生物活性更高的提取物或降解产物。同时本文的研究结果也为采用微波辅助降解手段从传统中药材中获得更高生物活性的提取物或化学成分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孟祥颖,任跃英,李向高,罗维莹[2](2001)在《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综述》文中研究指明本文报道了国内外对原产和国产西洋参各部位中单体皂苷和总皂苷化学成分的提取、分离鉴定和含量测定等研究情况 ,为西洋参各部位的使用和开发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李绪文[3](2006)在《人参皂苷降解及其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为制备抗癌活性成分20(S)-原人参二醇和20(S)-人参皂苷Rh2,选择二醇组皂苷含量较多的西洋参叶作为提取的原材料,建立了采用AB-8型极性大孔吸附树脂的方法提取西洋参叶中总人参皂苷的最佳提取条件。按此提取条件,二醇组人参皂苷和总人参皂苷的提取率均较高。分别利用强酸(HCl)、弱酸(HAc)、强碱(NaOH)水溶液和强碱(NaOH)甘油溶液对西洋参叶总人参皂苷进行降解,确定了各方法的最佳降解条件。其中利用盐酸、醋酸及氢氧化钠水溶液降解均能得到少量的20(S)-人参皂苷Rh2和20(S)-原人参二醇,但它们的转化率都远低于强碱甘油溶液。通过正交试验,最终确立了NaOH甘油溶液的最佳降解条件。利用色谱及重结晶等方法,从两种条件[制备20(S)-原人参二醇和20(S)-人参皂苷Rh2最佳条件]下氢氧化钠甘油溶液降解物中分离到10种化合物,经1H-NMR、13C-NMR、MS、UV、IR等方法鉴定了它们的结构分别为20(S)-人参皂苷Rg3、20(S)-人参皂苷Rh1、20(S)-人参皂苷Rh2、20(S)-人参皂苷Rh3、20(S)-原人参二醇、25-烯-20(S)-原人参二醇、20(S)-原人参三醇、20(S),24(R)-原人参三醇环氧化物、20(S)-24-甲基-23-烯-24-羰基-原人参二醇和25-羟基-23-烯-20(S)-原人参二醇。其中25-烯-20(S)-原人参二醇、20(S)-24-甲基-23-烯-24-羰基-原人参二醇和25-羟基-23-烯-20(S)-原人参二醇为首次从人参皂苷碱降解物中得到的化合物,而20(S)-24-甲基-23-烯-24-羰基-原人参二醇和25-羟基-23-烯-20(S)-原人参二醇是未见报道过的新化合物。此外分别从盐酸溶液和醋酸溶液降解物中各鉴定了1种化合物,分别为2(0R)原人参二醇和20(R)-
杨淑钦[4](2013)在《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厌氧生物转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人参皂苷Compound K(C-K)是一种天然含量极低的单糖链皂苷,是原人参二醇组皂苷在肠道内的主要降解产物,被认为是人体吸收入血、发挥药效的主要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本研究以人参茎叶总皂苷为底物,利用TLC、HPLC、MS等分析方法,从10株厌氧菌中筛选具有人参皂苷Compound K专一性转化能力的菌株,通过单因素试验、Plackett-Burman试验、响应面试验得到该菌的最佳发酵培养基和最佳发酵条件,并研究了该菌对人参皂苷Rb1的转化途径。具体研究结果如下:1.选取了7株具有强降解纤维素能力的厌氧菌和3株富集自参地不同土壤的厌氧复合菌系,对人参茎叶总皂苷进行液体发酵,根据TLC检测显色斑点的大小与颜色的深浅确定2#和6#菌株的转化能力最强,根据HPLC-MS证实人参皂苷C-K的产生是这2株厌氧菌作用的结果。2.采用单因素试验,在综合考虑细胞生长、人参皂苷C-K产量及培养基成本的基础上,得到2#菌株在发酵过程中的最佳碳源为葡萄糖,其适宜浓度为2.0g/L8.0g/L;最佳氮源为酵母粉,其最适浓度为3.0g/L5.0g/L;最佳碳氮比为2:1,提高碳氮比有利于细胞生长,降低碳氮比有利人参皂苷C-K的产生;向培养基中添加维生素溶液有利于细胞生长和人参皂苷C-K的产生,添加微量元素溶液则无显着影响。3.采用Plackett-Burman试验对发酵培养基的9种成分进行筛选,通过方差分析与回归分析,发现氯化镁、硫酸亚铁、酵母粉是影响2#菌株转化产生人参皂苷C-K的主要因素。采用Box-Behnken试验优化这3种培养基成分,通过二次回归分析与方差分析,建立了模型拟合方程,求一阶偏导得到最优发酵培养基方案:氯化镁0.63g/L,硫酸亚铁1.53mg/L,酵母粉3.84g/L,人参皂苷C-K (163.2261.141) μg,较优化前提高了50.26%;通过绘制响应曲面和等高线图,发现硫酸铁与酵母粉的交互影响作用最大,氯化镁与酵母粉次之,对人参皂苷C-K产量影响最大的因素为酵母粉。4.确定了2#菌株发酵人参皂苷C-K的最佳接种量为7%,最适底物浓度1.2mg/mL。在深入研究细胞生长规律、葡萄糖代谢及皂苷酶产生规律的基础上,优化了发酵条件,提出了发酵过程温度与pH的控制策略,即在发酵前期(018h)控制pH6.5,温度40℃,在发酵18h24h控制pH7.0,温度30℃,发酵24h后,控制pH7.5,温度30℃,以缩短发酵停滞期,获得较高的细胞比生长速率、皂苷酶比合成速率,从而达到提高人参皂苷C-K转化率和缩短发酵周期的目的。5.采用UPLC分析研究了2#菌株转化人参皂苷Rb1的过程,探讨了其主要代谢途径为Rb1→Rd→F2→C-K,并计算得出人参皂苷C-K的摩尔转化率为60.90%。
陈燕萍,孟勤,宋长春,马兴元,王广树,徐景达[5](1997)在《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的制备及其转化制取人参皂苷Rh2》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制取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并将其转化制备抗癌活性单体20(S)人参皂苷Rh2。方法:以国产西洋参茎叶总皂苷为原料,通过萃取法制备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将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碱催化水解后,经柱层析分离纯化制备20(S)人参皂苷Rh2。结果: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收率为41.5%,其转化成20(S)人参皂苷Rh2的转化率为9.64%。结论:制取方法简便,收率较高。
鲍建才[6](2006)在《西洋红参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认为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s L.),系五加科人参属(panax L.)植物。由于其具有广泛的生物活性和独特的药理作用,多年来一直深受世界各国人民的喜爱。西洋参中的化学成分比较复杂,主要是皂苷类成分。迄今为止,中外学者已从西洋参中分离鉴定出的皂苷类成分近40种。然而,到目前为止,人们对西洋参的研究主要是针对西洋参生晒参的研究,而对西洋参加工品的研究少有报道。因此,深入系统的研究西洋参加工品—西洋红参的化学成分,特别是人参皂苷类成分,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鉴于此,作者对西洋参加工品——西洋红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旨在扩大西洋参的药用范围,并为西洋红参的更深入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作者采用有机溶剂提取、萃取、D101-大孔树脂层析、硅胶柱层析、低压硅胶干柱层析等常规方法,通过多种不同的提取、分离工艺路线,从西洋红参中分离得到了11个单体化合物。通过物理常数、化学方法和波谱分析的方法鉴定了他们的结构,它们为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和十个单体皂苷。十个单体皂苷分别为人参皂苷-Rb1、Rb3、Rd、Re、Rg1、Rh1、Rh2、Rg2、Rg3和拟人参皂苷-F11。其中,4-羟基-3-甲氧基苯甲醛为首次从西洋红参中分离得到。 采用HPLC比较了西洋参生晒参和西洋红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结果表明西洋红参在加工过程中,皂苷含量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7种皂苷含量总和在西洋红参中为3.7086%,而在西洋参中为3.9097%。 本试验采用POEMS型等离子体光谱仪和PEAA800型原子吸收光谱仪对西洋红参中的无机元素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西洋红参中存在14种以上的无机元素,各元素的含量各不相同。 利用分光光度法对西洋红参和西洋参中的黄酮进行了含量测定分析,结果表明:西洋红参中黄酮含量为0.302%,而在西洋参中仅为0.95%。 利用比色法对西洋红参中的碳水化合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西洋红参中多糖含量为9.54%,还原糖含量为6.35%。 作者对西洋红参的加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对西洋参化学成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详尽的论述。 综合各项研究结果,本文初步的分析了西洋红参中的化学成分,为正确评价西洋红参的质量提供了可靠数据。
张朋飞[7](2016)在《人参皂苷Re转化稀有皂苷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为多年生草本植物,是名贵中药材,因其药用价值极高,而被人们视为仙草。现代医学研究表明人参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为人参皂苷,不同的人参皂苷其药理活性也不尽相同,特别是某些稀有人参皂苷药理活性非常好,但因其在人参中含量极低或根本不存在而使其应用受到限制。通过转化的方法来获取这些稀有人参皂苷势在必行。人参皂苷Re在人参中含量较高,且易于分离纯化。将人参皂苷Re在碱性条件下降解以寻求稀有人参皂苷,甚至是新的人参皂苷化合物,这为丰富人参皂苷的种类,以及寻找药理活性更好的人参皂苷提供了思路和方向。本文在本实验室研究基础之上,改变碱降解条件,对人参皂苷Re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结构鉴定及抗癌活性等方面的研究。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1.综述了人参皂苷的类型,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以及人参皂苷的降解方法。2.采用碱降解法对人参皂苷Re进行降解,以获得稀有人参皂苷。并通过正相硅胶柱色谱、反相硅胶柱色谱、重结晶等分离纯化技术对降解产物进行分离纯化。3.根据理化性质、1H-NMR、13C-NMR、HMQC、HMBC、1D-ROESY和HR-ESI-MS等谱图数据对分离得到的6个稀有人参皂苷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4.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分别测定5组只C-20位构型不同的人参皂苷差向异构体的出峰顺序,寻找其规律,从而佐证化合物III和IV的C-20位构型。5.使用MTT法测定20(S)-ginsenoside Rh1,化合物III和化合物IV对5种人肿瘤细胞(人肺癌细胞A549、人神经胶质癌细胞C6、人子宫颈癌细胞Hela、人肝癌细胞Hep G2和人乳腺癌细胞MCF-7)的抑制作用。
王鲁[8](2007)在《人参皂苷硫酸化修饰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人参皂苷的构效关系看,糖或者糖链对人参皂苷发挥生物学活性起到重要作用,鉴于多糖经硫酸化修饰后表现良好的活性,人参皂苷修饰的着眼点应放在其分子结构的羟基上。本课题采用氯磺酸-吡啶法对人参皂苷进行了探索性硫酸化修饰,在人参总皂苷成功硫酸化修饰的基础上,又改变技术路线对人参皂苷Rh2进行了硫酸化修饰,通过HPLC或反向硅胶柱层析分离技术,成功分离到2个Rh2硫酸化衍生的新化合物,IR光谱证明其分子上有硫酸酯键存在,质谱显示分子量均为724,表明在Rh2分子-OH上H被1个-SO3Na基团取代,核磁共振波谱证明他们是一对同分异构体,分别简称为SRh2-1、SRh2-2。为了评价硫酸化人参皂苷衍生物的免疫学活性,利用细胞培养技术、流式细胞术和RT-PCR技术,采用MTT法、ELISA法、乳酸脱氢酶释放法,从体内、体外两个方面比较了人参总皂苷、Rh2及他们的衍生物对免疫活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硫酸化衍生物与人参总皂苷相比,对淋巴细胞活性影响更强,更减少对IL-2的分泌抑制,更能提高IFN-γ的分泌,对NK细胞的活性影响比人参总皂苷更强;Rh2促进NK细胞的杀伤活性,而Rh2衍生物没有这一作用;口服人参总皂苷和衍生物未能改变MDV所致鸡淋巴细胞数相对增多,实验表明人参总皂苷能改善人工感染MDV模型鸡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衍生物未能改善MDV所致的鸡淋巴细胞增殖抑制和NK细胞的杀伤活性抑制,人参总皂苷及衍生物均能增强人工感染MDV模型鸡淋巴细胞IFN-γmRNA的表达,且衍生物作用更强。这些结果证实,人参皂苷硫酸化修饰后能提高其免疫活性。
于志博[9](2009)在《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降解产物的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西洋参(Panax quinquefolium L.)为五加科(Araliaceae)人参属多年生草本植物,与人参、三七同科同属,根部可以入药。自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中国等引种栽培成功以后,国内外学者对其根、茎叶、花以及果的化学成分、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但对西洋参茎叶皂苷在酸性条件下的转化产物的研究鲜有报道。本文在综述西洋参茎叶中皂苷类成分,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以及次级人参皂苷药理活性的基础上,对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在酸性条件下进行水解,并对得到的降解产物,进行了分离纯化与结构鉴定,为含量稀少的人参单体皂苷的药物开发奠定基础。本论文包括以下几方面的研究工作:1.综述了西洋参茎叶中皂苷类成分,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以及次级人参皂苷药理作用的研究进展;2.从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性降解产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依据理化性质和IR、1H-NMR、13C-NMR等光谱方法,对其中9个化合物进行了结构鉴定。经贝尔斯坦和Scifinder检索化合物Ⅲ、Ⅵ、Ⅸ为新化合物。3.通过正交试验方法,分别对酸催化降解的温度、酸浓度、反应时间进行了系统研究,确定了制备20(R)-人参皂苷-Rh2和20(R)-人参皂苷-Rg3的最佳降解条件。4.对得到的化合物Ⅲ、Ⅵ、Ⅸ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的初步研究。
张慧丽[10](2005)在《西洋参中抗糖尿病物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糖尿病目前已成为许多国家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据统计,世界上每年新增3~5%糖尿病患者,其中90%以上是2型糖尿病,我国糖尿病的发病率约为3.21%。世界卫生组织和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将每年的11月14日定为“世界糖尿病日”。目前糖尿病的发病率在全球范围内呈上升趋势,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增加的速度更快,其死亡率仅次于心脑血管疾病、癌症,被认为是人类第三大杀手,在世界各国都成为令人关注的社会公共卫生问题。因此,积极预防和治疗糖尿病已迫在眉睫。 近年来,中西结合治疗糖尿病愈来愈被广大医药工作者重视,天然抗糖尿病药用植物的开发也变得尤为重要,深入挖掘治疗糖尿病的中草药资源已成为新药开发的热点。西洋参多年来一直被中医用作治疗多种虚弱病症,而且有关研究也表明,西洋参具有抗糖尿病的作用,并已应用于临床。本实验对西洋参中抗糖尿病物质进行了研究。 一些医学专家经过长期临床实践观察,证明含有西洋参的复方制剂对2型糖尿病有缓解症状、降低血糖和尿糖、控制其发展的作用。但是对西洋参中抗糖尿病物质的研究,目前国内外文献未见报道。本实验旨在揭示西洋参抗糖尿病的活性物质,为研究西洋参的抗糖尿病作用奠定基础。 日本学者曾报道过人参水提液可降低血糖,人参中的焦谷氨酸具有胰岛素样作用。西洋参能在临床上用于治疗糖尿病,作者经实验研究发现,西洋参中含有焦谷氨酸。 本实验对西洋参焦谷氨酸的提取溶剂进行了探讨。筛选提取溶剂实验结果表明:100%甲醇、无水乙醇和50%乙醇三种溶剂浸提,所得焦谷氨酸的浸出率无显着差异,因此,采用50%乙醇为提取溶剂。具体方法:依次用实验材料8倍、6倍、4倍体积的50%乙醇浸泡24h后,超声提取40min,功率为200W,频率为40kHz,合并提取液,浓缩得到含有焦谷氨酸的提取物。这种溶媒为50%乙醇的超声提取焦谷氨酸的方法,操作简单,溶剂成本低,提取彻底,所以是一种既简单快捷,又经济易行的方法。 实验筛选出了从西洋参中分离焦谷氨酸的方法。提取液浓缩至一定体积,用10倍量(v/v)的100%甲醇处理,除去沉淀,甲醇液浓缩过D101大孔树脂柱层析,蒸馏水洗脱组分,上Sephadex LH-20柱层析,50%乙醇洗脱,经薄层层析检测,将含有焦谷氨酸的组分再经硅胶干柱二次层析,洗脱溶剂依次为CHCl3:MeOH(9:1)和n-BuOU:AcOH:H2o(3:1:1),得到焦谷氨酸。 采用HPLC方法测定焦谷氨酸的含量报道较少。本实验摸索出了利用高效液相测定焦
二、用西洋参茎叶总皂甙制取-Rh_1和-Rh_2(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西洋参茎叶总皂甙制取-Rh_1和-Rh_2(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皂苷微波辅助降解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人参皂苷的分离与鉴定 |
1.2 人参皂苷的化学结构 |
1.3 人参皂苷的药理作用 |
1.3.1 人参属植物皂苷类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1.3.1.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 |
1.3.1.2 抗疲劳与抗缺氧作用 |
1.3.1.3 抗应激作用 |
1.3.1.4 对心血管系统的保护作用 |
1.3.1.5 对血液系统的保护作用 |
1.3.1.6 抗肿瘤作用 |
1.3.1.7 抗衰老及抗氧化作用 |
1.3.1.8 免疫调节功能 |
1.3.2 人参皂苷单体的药理作用 |
1.3.2.1 常见人参皂苷的生物活性 |
1.3.2.2 稀有人参皂苷的生物活性 |
1.4 人参皂苷的降解方法 |
1.4.1 高温降解法 |
1.4.2 酸催化降解法 |
1.4.3 碱催化降解法 |
1.4.4 酶降解法与微生物转化法 |
1.4.5 Smith 降解法 |
1.5 微波技术在人参皂苷降解中的应用 |
1.5.1 微波加热机理与特点 |
1.5.2 微波辅助提取技术 |
1.5.3 微波辅助降解应用 |
1.6 研究背景、研究目的和研究内容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西洋参密闭微波辅助降解产物分析及降解条件研究 |
2.1 实验仪器、试剂与材料 |
2.1.1 实验仪器 |
2.1.2 试剂与材料 |
2.2 实验方法 |
2.2.1 标准品溶液的配制 |
2.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2.2.2.1 密闭微波辅助降解 |
2.2.2.2 传统回流提取法 |
2.2.3 色谱条件 |
2.2.4 质谱条件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密闭微波辅助降解产物中稀有人参皂苷的鉴定 |
2.3.2 稀有人参皂苷 HPLC-UV 含量测定方法学考察 |
2.3.2.1 标准曲线、检测限与定量限 |
2.3.2.2 精密度实验 |
2.3.2.3 重复性实验 |
2.3.2.4 稳定性实验 |
2.3.2.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2.3.3 西洋参密闭微波辅助降解条件的优化 |
2.3.3.1 溶剂的选择 |
2.3.3.2 溶剂体积的考察 |
2.3.3.3 降解温度的考察 |
2.3.3.4 微波功率的考察 |
2.3.3.5 降解持续时间的考察 |
2.3.3.6 西洋参微波辅助降解最佳条件的确立 |
2.3.4 密闭微波辅助降解与传统提取手段的比较 |
2.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密闭微波降解法促进常见人参皂苷向稀有人参皂苷转化规律的研究 |
3.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3.1.1 实验仪器 |
3.1.2 实验试剂与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2.1 实验样品制备 |
3.2.1.1 密闭微波降解法降解产物制备 |
3.2.1.2 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法降解产物制备 |
3.2.2 样品分析 |
3.2.2.1 标准溶液配制 |
3.2.2.2 色谱条件 |
3.2.2.3 样品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密闭式微波降解与高温高压降解产物及相对含量对比 |
3.3.2 常见人参皂苷单体微波辅助降解条件下的转化规律 |
3.4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参皂苷微波降解产物抗自由基活性研究 |
4.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4.1.1 实验仪器 |
4.1.2 实验试剂 |
4.2 实验方法 |
4.2.1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4.2.1.1 磷酸盐缓冲溶液(PBS)的配制 |
4.2.1.2 AAPH 储备液的配制 |
4.2.1.3 人血红细胞悬浮液的配制 |
4.2.2 实验方法建立与条件优化 |
4.2.2.1 红细胞溶液浓度选择 |
4.2.2.2 溶血率计算方法 |
4.2.2.3 AAPH 浓度的选择 |
4.2.3 西洋参提取物和降解产物溶血抑制率测定 |
4.2.3.1 样品制备 |
4.2.3.1.1 西洋参密闭微波降解产物样品储备液 |
4.2.3.1.2 西洋参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样品储备液 |
4.2.3.1.3 西洋参加热回流提取样品储备液 |
4.2.3.2 溶血率测定 |
4.2.3.3 实验结果 |
4.2.3.4 结果与讨论 |
4.2.4 人参皂苷密闭微波及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溶血抑制率测定 |
4.2.4.1 样品制备 |
4.2.4.1.1 人参皂苷单体密闭微波降解产物样品储备液 |
4.2.4.1.2 人参皂苷单体非微波高温高压降解产物样品储备液 |
4.2.4.2 溶血率测定 |
4.2.4.3 实验结果 |
4.2.4.4 结果与讨论 |
4.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人参皂苷微波降解产物对 DPP-Ⅳ抑制作用研究 |
5.1 实验仪器与试剂 |
5.1.1 实验仪器 |
5.1.2 实验试剂 |
5.2 实验方法 |
5.2.1 实验用溶液的配制 |
5.2.1.1 二硫苏糖醇(DTT)溶液的配制 |
5.2.1.2 Tris-HCl 缓冲溶液的配制 |
5.2.1.3 DPP-Ⅳ的配制与分装 |
5.2.1.4 底物的配制与分装 |
5.2.2 DPP-Ⅳ抑制剂体外筛选方法的建立及实验条件优化 |
5.2.2.1 DPP-Ⅳ用量的考察 |
5.2.2.2 底物用量的考察 |
5.2.2.3 反应温度的考察 |
5.2.2.4 反应体系 pH 值考察 |
5.2.2.5 反应时间的考察 |
5.2.2.6 溶剂对反应体系的影响 |
5.2.2.7 DPP-Ⅳ抑制剂体外筛选最佳实验条件 |
5.3 DPP-Ⅳ抑制剂筛选模型的精密度及准确性考察 |
5.3.1 DPP-Ⅳ抑制剂筛选模型的精密度考察 |
5.3.2 DPP-Ⅳ抑制剂筛选模型的准确性考察 |
5.4 西洋参及各种人参皂苷对 DPP-Ⅳ抑制作用研究 |
5.4.1 样品准备 |
5.4.2 活性筛选 |
5.4.2.1 初步筛选 |
5.4.2.2 样品复筛 |
5.4.3 结果与讨论 |
5.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2)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1 根中皂苷的研究 |
2 茎中皂苷的研究 |
3 果中皂苷的研究 |
4 芦头中皂苷的研究 |
5 花蕾中皂苷的研究 |
6 讨论与展望 |
(3)人参皂苷降解及其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言 |
1.1 人参 |
1.2 人参属植物的分类及分布 |
1.2.1 三七 |
1.2.2 西洋参 |
1.2.3 人参 |
1.2.4 假人参 |
1.2.5 姜状三七 |
1.2.6 竹节参 |
1.2.6.1 狭叶竹节参 |
1.2.6.2 珠子参 |
1.2.7 屏边三七 |
1.2.8 三小叶参 |
1.3 人参皂苷 |
1.3.1 人参皂苷的分类 |
1.3.1.1 原人参二醇型皂苷 |
1.3.1.2 原人参三醇型皂苷 |
1.3.1.3 齐墩果酸性皂苷 |
1.3.1.4 其它人参皂苷 |
1.3.2 不同种类人参中人参皂苷的含量分布 |
1.3.3 人参皂苷的化学结构 |
1.4 人参皂苷的提取和分离技术 |
1.4.1 人参总皂苷的提取方法 |
1.4.1.1 一般提取方法 |
1.4.1.2 大孔吸附树脂法 |
1.4.2 单一人参皂苷的分离和纯化方法 |
1.4.2.1 柱色谱法 |
1.4.2.2 其它分离方法 |
1.4.3 次级人参皂苷及苷元的制备与分离方法 |
1.4.3.1 酸降解法 |
1.4.3.2 酶微生物降解法 |
1.4.3.3 碱降解法 |
1.5 人参皂苷的测定 |
1.5.1 比色法 |
1.5.2 薄层及薄层扫描法 |
1.5.3 紫外分光光度法 |
1.5.4 高效液相色谱法 |
1.5.4.1 HPLC-UV 法 |
1.5.4.2 HPLC-ELSD 法 |
1.5.4.3 HPLC-MS 法 |
1.5.5 其它方法 |
1.6 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 |
1.6.1 抗肿瘤活性 |
1.6.1.1 人参总皂苷的抗肿瘤作用 |
1.6.1.2 人参皂苷及次级人参皂苷的抗肿瘤作用 |
1.6.1.3 人参皂苷元的抗肿瘤作用 |
1.6.2 人参皂苷的其它药理作用 |
1.7 人参皂苷的代谢 |
1.7.1 人参皂苷的体外代谢 |
1.7.2 人参皂苷的体内代谢 |
1.7.2.1 二醇组人参皂苷的体内代谢 |
1.7.2.2 三醇组人参皂苷的体内代谢 |
1.8 本文研究的意义及主要内容 |
1.9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人参皂苷的提取和测定 |
2.1 前言 |
2.2 人参皂苷的测定 |
2.2.1 实验部分 |
2.2.1.1 仪器和设备 |
2.2.1.2 试剂和材料 |
2.2.1.3 实验方法 |
2.2.2 结果与讨论 |
2.2.2.1 西洋参叶皂苷色谱图 |
2.2.2.2 人参皂苷的测定 |
2.3 人参皂苷的提取 |
2.3.1 实验部分 |
2.3.1.1 仪器和设备 |
2.3.1.2 试剂和材料 |
2.3.1.3 实验方法 |
2.3.2 结果与讨论 |
2.3.2.1 AB-8 吸附树脂容量 |
2.3.2.2 水提液流速 |
2.3.2.3 提取水量、次数和时间、洗脱液乙醇浓度和吸附温度 |
2.2.2.4 乙醇洗脱剂用量 |
2.2.2.5 人参总皂苷提取率 |
2.4 结论 |
2.5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人参皂苷的降解 |
3.1 前言 |
3.2 弱酸水溶液降解 |
3.2.1 实验部分 |
3.2.1.1 仪器和设备 |
3.2.1.2 试剂和材料 |
3.2.1.3 实验方法 |
3.2.2 结果与讨论 |
3.2.2.1 人参皂苷降解产率的理论计算 |
3.2.2.2 HAc 浓度的影响 |
3.2.2.3 降解时间的影响 |
3.2.2.4 降解温度的影响 |
3.3 强酸水解的影响 |
3.3.1 实验部分 |
3.3.1.1 仪器和设备 |
3.3.1.2 试剂和材料 |
3.3.1.3 实验方法 |
3.3.2 结果与讨论 |
3.3.2.1 盐酸浓度的影响 |
3.3.2.2 降解时间的影响 |
3.3.2.3 降解温度的影响 |
3.4 强碱水溶液降解 |
3.4.1 实验部分 |
3.4.1.1 仪器和设备 |
3.4.1.2 试剂和材料 |
3.4.1.3 实验方法 |
3.4.2 结果与讨论 |
3.4.2.1 降解温度的影响 |
3.4.2.2 NaOH 浓度的影响 |
3.4.2.3 降解时间的影响 |
3.5 强碱高沸点有机溶剂降解 |
3.5.1 实验部分 |
3.5.1.1 仪器和设备 |
3.5.1.2 试剂和材料 |
3.5.1.3 实验方法 |
3.5.2 结果与讨论 |
3.5.2.1 降解温度的影响 |
3.5.2.2 NaOH 浓度的影响 |
3.5.2.3 降解时间的影响 |
3.6 正交实验确定最佳降解条件 |
3.6.1 实验部分 |
3.6.1.1 仪器和设备 |
3.6.1.2 试剂和材料 |
3.6.1.3 实验方法 |
3.6.2 结果与讨论 |
3.6.2.1 制备20(S)-人参皂苷Rh2 |
3.5.2.2 制备20(S)-原人参二醇 |
3.5.2.3 最佳降解条件验证 |
3.7 结论 |
3.8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人参皂苷降解物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分析 |
4.1 前言 |
4.2 人参皂苷降解物化学成分分离 |
4.2.1 实验部分 |
4.2.1.1 仪器和设备 |
4.2.1.2 试剂和材料 |
4.2.1.3 实验方法 |
4.2.2 结果与讨论 |
4.2.2.1 降解物Ⅰ中主要成分分离 |
4.2.2.2 降解物Ⅱ中主要成分分离结果及纯度检验 |
4.3 人参皂苷碱降解物化学成分结构分析 |
4.3.1 实验部分 |
4.3.1.1 仪器和设备 |
4.3.1.2 试剂和材料 |
4.3.1.3 实验方法 |
4.3.2 结果与讨论 |
4.3.2.1 化合物IG 的结构分析 |
4.3.2.2 化合物IE 的结构分析 |
4.3.2.3 化合物IF 的结构分析 |
4.3.2.4 化合物IIA 的结构分析 |
4.3.2.5 化合物IIB 的结构分析 |
4.3.2.6 化合物IIC 的结构分析 |
4.3.2.7 化合物IID 的结构分析 |
4.3.2.8 化合物IIE 的结构分析 |
4.3.2.9 化合物IIF 的结构分析 |
4.3.2.10 碱降解机理分析 |
4.4 人参皂苷盐酸降解物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分析 |
4.4.1 实验部分 |
4.4.1.1 仪器和设备 |
4.4.1.2 试剂和材料 |
4.4.1.3 实验方法 |
4.4.2 结果与讨论 |
4.4.2.1 化合物纯度检验 |
4.4.2.2 化合物III 的结构分析 |
4.4.2.3 盐酸降解机理分析 |
4.5 人参皂苷盐酸降解物化学成分分离与结构分析 |
4.5.1 实验部分 |
4.5.1.1 仪器和设备 |
4.5.1.2 试剂和材料 |
4.5.1.3 实验方法 |
4.5.2 结果与讨论 |
4.5.2.1 化合物的纯度检验 |
4.5.2.2 化合物IV 的结构分析 |
4.5.2.3 醋酸降解机理分析 |
4.6 结论 |
4.7 参考文献 |
第五章 人参皂苷主要降解产物的定量分析 |
5.1 前言 |
5.2 20(S)-人参皂苷Rh2 和20(S)-原人参二醇的纯化 |
5.2.1 实验部分 |
5.2.1.1 仪器和设备 |
5.2.1.2 试剂和材料 |
5.2.1.3 实验方法 |
5.2.2 结果与讨论 |
5.2.2.1 20(S)-人参皂苷Rh2 的纯化结果 |
5.2.2.2 20(S)-原人参二醇的纯化结果 |
5.3 20(S)-人参皂苷Rh2 的测定 |
5.3.1 实验方法 |
5.3.2 结果与讨论 |
5.3.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5.3.2.2 流动相的选择 |
5.3.2.3 检测限 |
5.3.2.4 线性关系 |
5.3.2.5 精密度 |
5.3.2.6 重现性 |
5.3.2.7 稳定性 |
5.3.2.8 回收率 |
5.3.2.9 20(S)-人参皂苷Rh2 晶体的测定结果 |
5.4 20(S)-原人参二醇的测定 |
5.4.1 实验方法 |
5.4.2 结果与讨论 |
5.4.2.1 最大吸收波长的选择 |
5.4.2.2 流动相的选择 |
5.4.2.3 检测限 |
5.4.2.4 线性关系 |
5.4.2.5 精密度 |
5.4.2.6 重现性 |
5.4.2.7 稳定性 |
5.4.2.8 回收率 |
5.4.2.9 20(S)-原人参二醇晶体的测定结果 |
5.5 人参皂苷将降解物中20(S)-人参皂苷Rh2 和20(S)-原人参二醇的含量测定 |
5.5.1 实验部分 |
5.5.1.1 仪器和设备 |
5.5.1.2 试剂和材料 |
5.5.1.3 实验方法 |
5.5.2 结果与讨论 |
5.5.2.1 降解物I 中20(S)-人参皂苷Rh2 的测定 |
5.5.2.2 降解物II 中20(S)-原人参二醇的测定 |
5.6 结论 |
5.7 参考文献 |
第六章 人参皂苷主要降解物的抗肿瘤作用 |
6.1 前言 |
6.2 20(S)-原人参二醇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研究 |
6.2.1 实验部分 |
6.2.1.1 试剂和药物 |
6.2.1.2 实验动物 |
6.2.1.3 细胞株 |
6.2.1.4 实验方法 |
6.2.2 结果与讨论 |
6.2.2.1 20(S)-原人参二醇对小鼠肝癌H22 的生长抑制作用 |
6.2.2.2 20(S)-原人参二醇对小鼠Lewis 肺癌的生长抑制作用 |
6.2.2.3 20(S)-原人参二醇对小鼠黑色素瘤816 的生长抑制作用 |
6.3 20(S)-人参皂苷Rh2 的体外抗小鼠胃癌Hep-A22 细胞作用 |
6.3.1 实验部分 |
6.3.1.1 试剂和药物 |
6.3.1.2 细胞株 |
6.3.1.3 实验方法 |
6.3.2 结果与讨论 |
6.3.2.1 20(S)-人参皂苷 Rh2 降低 Hep-A-22 细胞存活率的剂量效应关 |
6.3.2.2 20(S)-人参皂苷 Rh2 诱发 Hep-A-22 细胞凋亡 |
6.3.2.3 20(S)-人参皂苷 Rh2 在 Hep-A-22 细胞质中调节 Bax 表达 |
6.4 结论 |
6.5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发表的论文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承担和参加的科研课题 |
攻读博士论文期间专利发表情况 |
详细摘要 |
摘要 |
Abstract |
(4)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厌氧生物转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附件 |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人参皂苷概述 |
1.1.1 人参皂苷的种类 |
1.1.2 人参皂苷的分布 |
1.1.3 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 |
1.2 稀有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 |
1.2.1 化学法 |
1.2.2 生物转化法 |
1.3 人参皂苷 Compound K |
1.3.1 人参皂苷 C-K 制备研究 |
1.3.2 人参皂苷 C-K 活性研究 |
1.4 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二章 人参皂苷 Compound K 转化菌株的筛选 |
2.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2.1.1 供试菌株 |
2.1.2 试验仪器与试剂 |
2.2 试验方法 |
2.2.1 厌氧技术与培养基配制 |
2.2.2 发酵种子液的制备 |
2.2.3 发酵转化 |
2.2.4 转化产物的提取与样品制备 |
2.2.5 分析方法 |
2.3 结果与分析 |
2.3.1 活性菌株的筛选 |
2.3.2 活性菌株的验证 |
2.4 讨论与结论 |
第三章 2#菌株转化人参皂苷 Compound K 的发酵培养基的优化 |
3.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3.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3.2.1 培养基、培养条件及发酵转化 |
3.2.2 菌体发酵过程中最佳碳源、氮源、碳氮比及生长因子的选择 |
3.2.3 Plackett-Burman 筛选发酵培养基成分 |
3.2.4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3.2.5 转化产物的提取与样品制备 |
3.2.6 分析方法 |
3.3 结果与分析 |
3.3.1 HPLC 方法学考察 |
3.3.2 碳源对菌体转化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3.3.3 氮源种类对菌体转化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3.3.4 碳氮比对菌体转化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3.3.5 生长因子对菌体转化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3.3.6 Plackett-Burman 筛选发酵培养基成分 |
3.3.7 响应面法优化发酵培养基 |
3.4 讨论与结论 |
第四章 2#菌株发酵人参皂苷 Compound K 的培养条件的优化 |
4.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4.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4.2.1 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
4.2.2 粗酶液的制备 |
4.2.3 菌体发酵人参皂苷最佳接种量的选择 |
4.2.4 菌体发酵过程中最佳 pH 的选择 |
4.2.5 菌体发酵过程中最佳温度的选择 |
4.2.6 菌体发酵最适底物浓度的选择 |
4.2.7 最佳种龄的选择 |
4.2.8 分析方法 |
4.3 结果与分析 |
4.3.1 接种量对菌体发酵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4.3.2 pH 对菌体发酵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4.3.3 温度对菌体发酵人参皂苷 C-K 的影响 |
4.3.4 菌体发酵的最佳底物添加量 |
4.3.5 种龄对菌体发酵的影响 |
4.4 讨论与结论 |
第五章 2#菌株对人参皂苷 Rb1转化过程的研究 |
5.1 试验仪器与试剂 |
5.2 试验内容及方法 |
5.2.1 培养基及配制 |
5.2.2 发酵种子液的制备 |
5.2.3 人参皂苷 Rb1的发酵转化 |
5.2.4 转化产物的提取与样品制备 |
5.2.5 标准品溶液的制配 |
5.2.6 分析方法 |
5.3 结果与分析 |
5.3.1 UPLC 方法学考察 |
5.3.2 转化过程分析 |
5.4 讨论与结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西洋红参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西洋参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概况 |
1.1 人参皂苷成分的研究 |
1.1.1 根中皂苷的研究 |
1.1.2 茎叶中皂苷的研究 |
1.1.3 果中皂苷的研究 |
1.1.4 芦头中皂苷的研究 |
1.1.5 花蕾中皂苷的研究 |
1.1.6 西洋参中皂苷的结构 |
1.2 黄酮类成分的研究 |
1.3 挥发油的研究 |
1.4 糖类成分的研究 |
1.5 氨基酸的研究 |
1.6 脂肪酸的研究 |
1.7 无机元素的研究 |
1.8 其他成分的研究 |
1.9 西洋参药理活性的研究 |
第二章 西洋红参中单体化合物的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 |
2.1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2.1.1 试验材料 |
2.1.2 仪器 |
2.1.3 试剂 |
2.2 化合物的提取分离 |
2.3 单体化合物的水解方法 |
2.4 单体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
2.4.1 化合物1的结构鉴定 |
2.4.2 化合物2的结构鉴定 |
2.4.3 化合物3的结构鉴定 |
2.4.4 化合物4的结构鉴定 |
2.4.5 化合物5的结构鉴定 |
2.4.6 化合物6的结构鉴定 |
2.4.7 化合物7的结构鉴定 |
2.4.8 化合物8的结构鉴定 |
2.4.9 化合物9的结构鉴定 |
2.4.10 化合物10的结构鉴定 |
2.4.11 化合物11的结构鉴定 |
2.3.3 各化合物的结构 |
第三章 HPLC法比较西洋红参和西洋参中人参皂苷含量 |
3.1 试验材料 设备及仪器 |
3.1.1 试验材料 |
3.1.2 设备及试剂 |
3.2 测定方法 |
3.2.1 色谱条件 |
3.2.2 标准品溶液的制备 |
3.2.3 样品溶液的制备 |
3.2.4 线性关系考察 |
3.2.5 含量测定 |
3.3 方法学考察 |
3.3.1 精密度试验 |
3.3.2 稳定性试验 |
3.3.3 加样回收率试验 |
3.3.4 色谱系统适用性试验 |
3.4 结果与讨论 |
第四章 西洋红参和西洋参中黄酮含量的测定 |
4.1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4.1.1 试验材料 |
4.1.2 主要仪器 |
4.1.3 主要试剂 |
4.2 试验方法 |
4.2.1 标准曲线的制备 |
4.2.2 样品溶液的制备 |
4.2.3 加样回收率试验 |
4.2.4 精密度试验 |
4.2.5 稳定性试验 |
4.3 试验结果和讨论 |
第五章 西洋红参中糖类及无机元素的分析 |
5.1 材料、仪器、试剂 |
5.1.1 材料 |
5.1.2 试剂 |
5.1.3 仪器 |
5.2 西洋红参中糖类成分含量的测定 |
5.2.1 检测波长的确定 |
5.2.2 还原糖供试品的制备 |
5.2.3 多糖供试品的制备 |
5.2.4 标准曲线的制备 |
5.2.5 样品的测定 |
5.2.6 精密度试验 |
5.2.7 还原糖回收率试验 |
5.2.8 多糖回收率试验 |
5.3 西洋红参中无机元素的测定 |
5.3.1 样品的制备 |
5.3.2 样品的消化 |
5.3.3 方法学考察 |
5.4 试验结果 |
5.5 结论 |
第六章 西洋红参加工工艺的研究 |
6.1 试验材料、仪器、试剂 |
6.1.1 试验材料 |
6.1.2 仪器 |
6.1.3 试剂 |
6.2 试验方法 |
6.2.1 加工方法 |
6.2.2 加工品中皂苷含量的测定 |
6.3 测定结果 |
6.4 结论 |
第七章 结论 |
1 结果 |
2 讨论 |
3 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作者简介 |
(7)人参皂苷Re转化稀有皂苷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写 |
第1章 绪论 |
1.1 人参皂苷的类型 |
1.2 原人参三醇型皂苷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
1.3 人参皂苷的降解方法 |
1.4 立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仪器、试剂及实验条件 |
2.2 人参皂苷Re碱降解及产物的分离 |
第3章 碱降解人参皂苷Re所得产物的结构鉴定 |
3.1 实验仪器 |
3.2 分离产物的结构鉴定 |
3.3 总结 |
第4章 高效液相色谱法确定化合物III和IV的R/S构型 |
4.1 实验材料及仪器 |
4.2 实验部分 |
4.3 结论 |
第5章 化合物III和IV的抗癌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8)人参皂苷硫酸化修饰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引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一章 人参皂苷化学结构、提取及分析方法的研究进展 |
1 人参皂苷的概述 |
2 人参皂苷的结构及分类 |
3 人参皂苷提取及分离纯化方法 |
4 人参皂苷理化特性及分析鉴定方法 |
5 结语 |
第二章 人参皂苷化学结构修饰的研究进展 |
1 人参皂苷化学结构修饰的原因 |
2 人参皂苷的降解 |
3 人参皂苷的代谢 |
4 人参皂苷的合成 |
5 结语 |
第三章 人参皂苷免疫活性的研究进展 |
1 对免疫器官的影响 |
2 对免疫细胞的影响 |
3 对免疫分子的影响 |
4 对免疫应答调节的影响 |
5 结语 |
第二篇 实验研究 |
第一章 人参总皂苷硫酸化修饰及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二章 20(S)-人参皂苷-Rh2 硫酸化修饰、分离提纯、结构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人参皂苷及衍生物体外对免疫细胞活性的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人参总皂苷及衍生物对人工感染 MDV 模型鸡免疫力的调节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加科研项目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导师简历 |
作者简历 |
致谢 |
(9)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降解产物的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英文缩写 |
第1章 绪论 |
1.1 西洋参茎叶中皂苷类成分 |
1.2 次级人参皂苷的制备方法 |
1.3 次级人参皂苷的药理活性 |
1.4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 |
第2章 实验部分 |
2.1 实验原料、仪器、试剂及实验条件 |
2.2 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的降解及产物的分离纯化 |
第3章 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性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 |
3.1 实验仪器 |
3.2 降解产物的结构鉴定 |
3.3 总结 |
第4章 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性降解条件的探索 |
4.1 实验原料及仪器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论 |
第5章 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降解产物抗肿瘤活性研究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实验结果 |
结果与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0)西洋参中抗糖尿病物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第一章 研究概况 |
1 西洋参研究概况 |
1.1 西洋参化学成分的研究 |
1.1.1 皂苷的研究 |
1.1.2 糖 |
1.1.3 氨基酸 |
1.1.4 脂肪酸 |
1.1.5 无机元素 |
1.1.6 聚乙炔 |
1.1.7 挥发油 |
1.2 西洋参药理作用研究 |
1.2.1 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
1.2.2 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 |
1.2.3 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
1.2.4 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 |
1.2.5 对免疫系统的影响 |
1.2.6 抗癌作用 |
1.2.7 抗衰老作用 |
1.2.8 抗应激作用 |
1.2.9 促进生长发育 |
1.2.10 对性腺及性行为的作用 |
1.2.11 对肝的影响 |
1.2.12 其他作用 |
1.2.13 不良反应 |
1.3 西洋参抗糖尿病研究 |
2 焦谷氨酸研究进展 |
2.1 药理学研究 |
2.1.1 代谢异常方面 |
2.1.2 行为记忆能力方面 |
2.1.3 神经方面 |
2.1.4 抗Glu引起的惊厥 |
2.1.5 抗焦虑 |
2.1.6 酶的抑制 |
2.1.7 胰岛素样作用 |
2.1.8 对皮肤作用 |
2.1.9 其他作用 |
2.2 焦谷氨酸应用 |
2.2.1 药物治疗上的应用 |
2.2.2 日用品上的应用 |
2.2.3 化合物合成方面的应用 |
2.2.4 在生长发育方面上的应用 |
2.2.5 食品方面的应用 |
第二章 西洋参中抗糖尿病物质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 西洋参中焦谷氨酸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1 西洋参果中焦谷氨酸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1.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
1.1.2 焦谷氨酸的提取分离 |
1.1.3 化合物Ⅰ鉴定 |
1.2 西洋参根中焦谷氨酸的提取分离与鉴定 |
1.2.1 实验材料、仪器、试剂 |
1.2.2 焦谷氨酸的提取分离 |
1.2.3 化合物Ⅱ鉴定 |
2 焦谷氨酸的含量测定 |
2.1 色谱分析条件 |
2.2 焦谷氨酸标准品的制备 |
2.3 焦谷氨酸标准曲线的建立 |
2.4 稳定性实验 |
2.5 精密度实验 |
2.6 重现性实验 |
2.7 回收率实验 |
2.8 样品测定 |
2.8.1 西洋参茎叶中焦谷氨酸的含量测定 |
2.8.2 西洋参根中焦谷氨酸的含量测定 |
2.8.3 西洋参果中焦谷氨酸的含量测定 |
2.8.4 人参根中焦谷氨酸的含量测定 |
2.9 不同提取溶剂对西洋参茎叶焦谷氨酸浸出率的影响 |
2.10 小结 |
3 西洋参中抗糖尿病单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
3.1 实验材料、试剂、药品及仪器设备 |
3.2 单体皂苷的提取分离 |
3.3 人参单体皂苷的鉴定 |
3.3.1 化合物Ⅲ的鉴定 |
3.3.2 化合物Ⅳ的鉴定 |
3.3.3 化合物Ⅴ的鉴定 |
4.西洋参中抗糖尿病单体皂苷含量测定 |
4.1 色谱分析条件 |
4.2 人参皂苷混合标准曲线的建立 |
4.3 样品的制备 |
4.4 小结 |
第三章 西洋参降糖药理学研究 |
1 西洋参单体皂苷对小肠粘膜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
2 人参皂苷Re对α-淀粉酶抑制作用的测定 |
3 人参皂苷Re对糖尿病大鼠血糖的影响 |
3.1 实验材料 |
3.2 实验方法 |
3.3 结果 |
4 人参皂苷Re对大鼠葡萄糖负荷后血糖上升抑制作用的测定 |
4.1 实验材料 |
4.2 实验方法 |
4.3 结果 |
5 人参皂苷Re对大鼠体重、肝脏及脂肪组织的影响 |
5.1 实验材料 |
5.2 实验方法 |
5.3 结果 |
6 小结 |
第四章 结论 |
1 结果 |
2 本文的创新点 |
3 讨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四、用西洋参茎叶总皂甙制取-Rh_1和-Rh_2(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皂苷微波辅助降解产物及其生物活性研究[D]. 姚华. 吉林大学, 2015(08)
- [2]西洋参中皂苷类成分的研究综述[J]. 孟祥颖,任跃英,李向高,罗维莹. 特产研究, 2001(03)
- [3]人参皂苷降解及其产物化学成分的研究[D]. 李绪文. 吉林大学, 2006(10)
- [4]人参皂苷Compound K的厌氧生物转化研究[D]. 杨淑钦.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3(02)
- [5]20(S)-原人参二醇组皂苷的制备及其转化制取人参皂苷Rh2[J]. 陈燕萍,孟勤,宋长春,马兴元,王广树,徐景达. 中国药学杂志, 1997(05)
- [6]西洋红参化学成分的研究[D]. 鲍建才. 吉林农业大学, 2006(12)
- [7]人参皂苷Re转化稀有皂苷的分离、鉴定及活性研究[D]. 张朋飞. 吉林大学, 2016(09)
- [8]人参皂苷硫酸化修饰及其免疫活性的研究[D]. 王鲁. 吉林大学, 2007(03)
- [9]西洋参茎叶二醇组皂苷酸降解产物的成分研究[D]. 于志博. 吉林大学, 2009(09)
- [10]西洋参中抗糖尿病物质的研究[D]. 张慧丽. 吉林农业大学, 200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