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徐智涛[1](2020)在《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文中认为研究区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东北部额尔古纳地区,大兴安岭成矿带西坡得耳布干成矿带内东北段,地处中亚造山带东部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地块交汇地带的额尔古纳地块东部、得尔布干断裂中段西侧,是我国重要铅锌(银)多金属成矿带之一的得耳布干成矿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区内从西南至东北沿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依次发育着东珺铅锌银多金属矿床(小型)、下护林铅锌多金属矿床(中型)、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大型)等铅锌多金属矿床。为了深入探讨该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和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本次研究在前人的工作与科研基础之上,选择研究区重要且具有代表性的二道河子、得耳布尔和比利亚大型铅锌多金属矿床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在对矿区、矿床地质调研基础上,系统开展了岩(矿)相学、流体包裹体、矿物同位素年代学、元素和同位素地球化学等方面工作,深入探讨矿床成因、成岩成矿时代和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与成矿地质过程,并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地球动力学模型”和“成矿地质模式”,取得的主要进展与成果如下:1.典型矿床地质特征研究揭示,二道河子铅锌多金属矿床赋存于中侏罗世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及早白垩世安山玢岩与晚侏罗世石英斑岩接触带附近,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透镜状、角砾状,具有膨胀收缩、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得耳布尔铅锌多金属矿床赋矿围岩为中侏罗世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玛尼吐组安山岩和晚侏罗世石英斑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其次为扁豆状、角砾状,具分支复合和侧方再现特征明显;比利亚铅锌多金属矿床主要赋存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火山岩中,矿体主要呈脉状形式产出,具有分支复合和侧向再现特征。整体上,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的矿体均赋存于NE向得耳布干深大断裂与NNE向吉尔布干深大断裂交汇处的次一级NW向张扭性断裂体系中;在成矿体系中,发育着石英斑岩、安山玢岩和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前两者与矿体共伴生产出,后者穿切矿体。2.野外地质观察和矿相学研究揭示,二道河子矿床围岩蚀变主要发育硅化、绢云母化、泥化、萤石化、青磐岩化,并可见冰长石、蛋白石、方解石;与二道河子相类比而言,得耳布尔矿床的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低温蚀变尤为明显。而比利亚矿床中绢云母化、萤石化、蛋白石化及青磐岩化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三座矿床与铅锌多金属矿化有密切关系的围岩蚀变为硅化和绢云母化;矿石类型主要为铅锌矿石,其次为银铅锌矿石和铜铅锌矿石;矿石构造主要为脉状构造,其次为团块状、细脉状、角砾状构造等;矿石结构包括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乳滴状结构等;矿石矿物为黄铁矿、方铅矿、闪锌矿、黄铜矿、黝铜矿以及表生金属氧化矿物褐铁矿、铜蓝等,含银矿物主要为辉银矿;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方解石、萤石、蛋白石、绿泥石等;其成矿过程可划分为表生期和热液成矿期两个期次,其中热液期为主要的铅锌多金属成矿期次,所对应的矿化阶段划分为3个主成矿阶段和7个亚阶段。综上,研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具有浅成低温低硫化型的矿床地质特征。3.对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区内与成矿有关的火山岩(围岩)、次火山岩或斑岩体和晚期侵入岩的LA-ICP-MS单颗粒锆石U-Pb测年和成矿热液期主阶段的闪锌矿、黄铁矿、方铅矿开展的Rb-Sr同位素测年工作揭示:(1)二道河子矿区内石英斑岩成岩年龄为160.3±1.4Ma,安山玢岩成岩年龄为133.9±0.9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0.5±3.6Ma;(2)得耳布尔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凝灰岩成岩年龄为164.0±1.6Ma,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成岩年龄为167.0±2.0Ma;玛尼吐组安山岩成岩年龄为140.2±2.6Ma;穿切矿体的碱性侵入岩体二长斑岩成岩年龄为125.2±1.1Ma;(3)比利亚矿区内满克头鄂博组流纹岩成岩年龄为163.7±1.1Ma,热液期成矿主阶段金属硫化物Rb-Sr等时线年龄为131.3±2.4Ma;(4)研究区内塔木兰沟组中基性岩浆与满克头鄂博组酸性岩浆喷溢发生在167164Ma,两期岩浆活动作用时间相近,限定铅锌多金属矿化时间于晚侏罗世(160Ma)与早白垩世之间(125Ma),精确成矿时代应发生在早白垩世(130131Ma),与早白垩世安山质岩浆作用有密切关联。4.研究区内火山岩和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的地质、岩相学、地球化学和Sr-Nd-Pb-Hf同位素分析研究揭示:(1)塔木兰沟组中基性火山岩(含矿围岩)具有高铝富碱,明显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和轻稀土元素(LREE),亏损高场强元素(HFSE)的特征,且具低的(87Sr/86Sr)i(0.7050070.705240)、εNd(t)值(+0.6+1.7)和较老的Nd模式年龄(699883Ma),结合其全岩中铅同位素数据,综合认为其成岩岩浆具有下地壳和亏损型地幔混合或造山带混合源区,为新元古代幔源玄武质岩浆底侵下地壳,并由增生中元古界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而满克头鄂博组流纹质火山岩则表现为弱负铕异常(δEu平均为0.64)和明显的Sr元素亏损,176Hf/177Hf在0.282721-0.282870,所对应εHf(t)值变化范围在1.7-6.8(均大于0),所对应锆石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为693-985Ma,指示了其成岩岩浆应为中元古界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的产物。研究区内酸性火山岩喷发作用是伴随塔木兰沟组火山喷发作用逐渐减弱的过程发生,两者在区域上构成了“双峰式火山岩作用”特征。(2)晚侏罗世石英斑岩属酸性、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岩系列,早白垩世安山玢岩属中性、强过铝质、钾玄岩系列,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LILE)Rb、Th、U、K和LREE,相对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HFSE)Nb、Ta、Zr、Hf等,亏损Sr、Ba、Ti等元素,成岩岩浆均具有火山弧或者活动大陆边缘岩浆属性。并且它们的εHf(t)特征值分别为5.78.0和3.15.8,二阶段模式年龄TDM2分别为9201130Ma和11061343Ma,176Hf/177Hf值均落于亏损型地幔与下地壳之间,指示了它们成岩岩浆应主要来源于具有亏损型属性的地幔物质部分熔融了中元古界从亏损型地幔新增生的年轻下部大陆地壳(部分熔融作用是不同程度的),并在岩浆上侵或成岩过程中受到了壳源物质的混染。5.在以上岩石地球化学研究基础之上,区内火山岩、次火山岩或斑(玢)岩体中成矿元素中的Cr、Ni、Co、Cu、Pb、Zn,它们普遍持有相近的元素含量特征值。相对原始地幔标准化元素成分值而言,均普遍亏损亲铁元素或相容元素Cr、Ni、Co,强烈富集亲硫元素或大离子亲石元素Pb,双重属性元素Cu(即亲铁又亲硫)和亲硫元素Zn与原始地幔成分值接近或相同。它们普遍持有≥100数量级以上的Pb元素含量(与Cu和Zn相比),Cu与Zn元素特征值与原始地幔中成分值相匹配。这可能说明了它们在成岩过程中所持有的岩浆热液均具有提供成矿物质Pb、Zn、Cu或受到成岩后期含Pb、Zn、Cu热液作用的特征,这些分析结果为区域矿化提供了有利的信息。6.对应热液期阶段不同成矿阶段的矿物特征、流体包裹体、金属硫化物中铅-铷-锶同位素、石英脉和萤石脉中氢-氧同位素综合分析表明:(1)区内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包裹体类型以气液两相(W型)为主,含少量CO2三相包裹体;初始含矿流体具有中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中低密度含少量CO2的H2O-NaCl(富含Fe2+、Zn2+、S2-等)以中性还原为主的多相流体体系;主阶含矿流体为有大气降水混入的低温、高低盐度共存、低密度少量CO2的H2O-NaCl±CH4(富含Fe2+、Zn2+、Pb2+等)中性还原流体体系;晚阶段残余含矿流体为以大气降水为主的H2O-NaCl(富含Ca2+、Cl-、F-1等)富液相或纯液相中性还原体系。(2)初步研究认为含矿流体弱沸腾或局部沸腾与不同源流体等温混合或流体不混溶是区内(银)铅锌多金属热液期成矿重要机理。(3)锶-钕-铅-铪同位素以及元素地球化学证据表明,(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热液期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中元古界新生下地壳,并有少量亏损型地幔源成矿物质加入,具有壳幔混合来源的特征。7.综合以上分析研究,并与区域上其他(银)铅锌多金属矿床类比分析,我们初步认为究区内三座铅锌多金属矿床是与陆相中酸性火山岩浆作用有关的浅成低温热液低硫化型的金属矿床;区域上与“双峰式火山岩”成岩相关的岩浆可能为铅锌多金属成矿供了部分成矿物质,为区域上的大规模银、铅锌的成矿作用奠定了基础;区内酸性岩浆大规模活动与浅成就位发生在晚侏罗世早期(160Ma)古太平洋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亏损型地幔部分熔融了新增生的玄武质下地壳;中性岩浆侵位作用发生在早白垩世早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后伸展环境,成岩岩浆起源于增生下地壳拆沉引发的软流圈地幔物质上涌部分熔融新生下地壳过程;成矿动力学背景是在古亚洲洋闭合、新生中元古界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产生流纹质岩浆(160.3Ma±1.4Ma)基础上,转入古太平洋板块(伊泽奈奇)俯冲挤压背景下的弧后伸展环境导致残余新生下地壳拆沉作用,地幔物质上涌与残留新生中元古界下地壳相互作用形成了富含铅锌多金属成矿物质的岩浆热液,可能是该区形成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集区的根源;基于上述研究,系统建立了研究区内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岩与成矿动力学模型”和“成矿模式”,以期为该领域成矿理论深化和深度找矿提供理论基础
李洪梁[2](2020)在《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特提斯喜马拉雅(TH)东段扎西康矿集区中新世造山型金矿床的首次发现与报道证实,造山型金矿床不止产于主碰撞挤压构造环境,后碰撞伸展构造环境同样可发育造山型金成矿作用。以扎西康矿集区马扎拉金矿床和新近发现的明赛和姐纳各普金矿床为重点研究对象,系统剖析各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示踪成矿流体与物质来源,查明控矿因素,厘定成矿时代及动力学背景,建立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模式,探讨金成矿作用,丰富和完善大陆碰撞金成矿作用理论,对矿集区与区域找矿具有指导意义。扎西康矿集区内的造山型金矿床形成于19~17 Ma,处于印度—欧亚大陆后碰撞伸展阶段(<25 Ma),矿体严格受伸展断裂构造控制;金属矿物主要以自然金、黄铁矿、毒砂、方铅矿、闪锌矿为主,含少量磁铁矿、辉砷镍矿、黝铜矿,而非金属矿物主要为石英、绢云母、铁白云石、方解石、绿泥石以及高岭石等;围岩蚀变以黄铁矿化、毒砂化、硅化、绢云母化和碳酸盐化为主;矿床主要载金矿物为黄铁矿、毒砂,其次为石英和粘土矿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与激光拉曼成分分析显示,明赛、姐纳各普和马扎拉金矿床流体包裹体均以CO2-H2O型包裹体为主,均一温度分别集中在270~290℃、230~270℃和230~260℃之间,平均盐度为3.8 wt%Na Cl.eqv、3.4 wt%Na Cl.eqv和3.6 wt%Na Cl.eqv,平均密度为平均0.82 g/cm3、0.84 g/cm3和0.85 g/cm3,属富CO2的中温、低盐度、低密度的H2O-Na Cl-CO2-(CH4-N2)体系,成矿压力与深度分别为73.88 Mpa、6.98 km,64.90 Mpa、6.50 km和62.84 Mpa、6.39 km;多元同位素地球化学示踪指示,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壳源变质流体,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深源。综合分析认为,由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拆离活动及由此引发的错那洞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改变了地壳应力状态,诱发下地壳强烈的区域动力热流变质作用脱流体,形成富CO2的变质流体,携带来自于深源的成矿物质,以Au(HS)2-络合物的形式沿南北向裂谷运移至地壳浅部,与改造型大气饱和水或建造水混合,在运移至层间破碎带及南北向高角度正断层等张性空间时,压力骤降,导致流体沸腾、相分离,诱发Au的快速高效沉淀、成矿。通过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IYS)内典型的造山型金矿床对比分析发现,两者在控矿构造、矿床地球化学和成矿动力学背景方面差异显着。结合区域地质演化认为,喜马拉雅带存在2期与印度—欧亚大陆碰撞造山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即始新世主碰撞挤压背景下,与俯冲的特提期洋壳板片的回卷和断离过程相关的金成矿作用,以及中新世后碰撞伸展背景下,与藏南拆离系(STDS)伸展及由此引发的片麻岩穹窿成穹伸展作用相关的金成矿作用。
唐攀科,王春艳,梅友松,郝玉军,吴碧娟,管友飞,段建良[3](2018)在《中国铅锌矿产资源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文中研究表明近年来经济的快速发展导致铅锌矿产资源需求大量增加,使得我国的铅锌资源储备形势依然严峻。基于此,在全国开展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工作,通过总结铅锌矿地质矿产成果,掌握铅锌矿产资源现状,预测未查明的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能够更好地满足未来铅锌矿产资源规划部署及合理利用的需要。在系统梳理全国29个省级行政单位铅锌矿产资源潜力评价成果的基础上,总结中国铅锌矿时空分布规律特征,结合传统的矿床模型以及全国重要矿产预测类型划分方案划分了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将全国铅锌矿划分为9类矿产预测类型,分别是层控碳酸盐岩型(MVT)、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SEDEX)、砂砾岩型、沉积改造型、陆相火山岩型、海相火山岩型、岩浆热液型、夕卡岩型和风化壳型;分析了重要成矿区带的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成矿时代,总结了各成矿区带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要素,建立了主要类型铅锌矿区域预测模型。结合全国大地构造相图、全国成矿区带图以及全国各级预测区分布图等资料,划分了15个铅锌矿成矿省和47个Ⅲ级成矿区带,以成矿省(成矿区带)为主线开展矿产资源潜力评价和预测工作,为勘查部署提供依据。
马雪峰[4](2018)在《四川省汉源富泉地区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文中认为富泉地区位于四川省汉源县境内,面积约2.62km2,行政区划属汉源县富泉乡管辖。研究区大地构造位置位于扬子地台西南缘的康滇地轴北端,位于着名的川滇黔成矿带上,具有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本文在对研究区以往地质资料总结的基础上,通过收集区域地质背景资料,野外地质调查资料(主要对研究区的剖面、老硐、探槽的分析、处理),室内光、薄片的镜下鉴定,邻区唐家铅锌矿的矿床类型及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等工作,对该地区的矿床地质特征和矿床成因进行分析。富泉铅锌矿区域上位于上扬子地块西部北缘,西北临松潘—甘孜被动陆缘造山带,以深大断裂为界,地处安宁河断裂北部以东,小江断裂以北,龙门山断裂带南部。除区域性缺失志留系至石炭系外,前震旦系至二叠系均有出露,且以海相碳酸盐岩为主。矿区主要地层有震旦系观音崖组、灯影组,寒武系筇竹寺组、沧浪铺组、龙王庙组、西王庙组、洗象池组,奥陶系红石崖组、巧家组、宝塔组等。矿体主要赋存于灯影组,岩性主要为泥质白云岩、葡萄状白云岩、纹层状白云岩、条带状白云岩。矿区共发育1个顺层矿体,3个切层矿体,多呈层状、似层状及脉状产出。受区内大坪头向斜和矿区内次级断层所控制。矿区矿石矿物主要以闪锌矿、方铅矿、黄铁矿为主,次为菱锌矿、白铅矿、黄铜矿及褐铁矿等。脉石矿物有白云石、石英和方解石等。通过显微镜下对矿石矿物的观察,矿石构造以浸染状、网脉状和斑状为主;矿石结构主要以自形—半自形结构、他形粒状结构、碎裂结构、揉皱结构、嵌晶结构为主,矿区可见白云石化、硅化等现象。根据成矿地质作用的性质结合矿物的组合及相互穿切关系,矿石的结构构造等特点对成矿期次进行了3个期次划分,为沉积—成岩期、热液期、表生期,确定成矿先后生成顺序。通过收集邻区唐家铅锌矿床同位素、流体包裹体等数据,对比研究富泉铅锌矿的矿床成因类型,成矿物质来源,并结合地层,构造等条件分析矿床成因。最后对成矿形成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富泉矿床矿质和热卤水的来源,建立成矿模式图。
赖昶安[5](2017)在《四川省普格县洛乌沟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文中提出普格县铅锌矿床位于上扬子地台铅锌矿带,是四川省重要的铅锌矿产地。本论文选择了普格县洛乌沟铅锌矿床为研究对象,进行了地质、物探、化探等工作。通过对普格县矿化潜力较大的地段的研究,不仅在野外工作中确定了矿体的宏观特征,同时结合室内分析,查明了该矿床内矿石的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和构造,以及围岩蚀变等特征,进而总结出该地区铅锌矿床的地质特征,分析矿床成因。目的在于指导进一步识别和圈定铅锌矿矿体,为精确掌握铅锌矿储量特征,分析找矿远景,以及后续工业开采提供科学依据。洛乌沟铅锌矿床主要赋存于寒武系及奥陶系中的白云岩地层中,属于碳酸盐岩中的沉积改造型铅锌矿床。主要矿石矿物为闪锌矿、方铅矿,有少量的黄铁矿及褐铁矿。主要脉石矿物为硅灰石、白云石、重晶石等。化学成分中,除主金属Zn、Pb和伴生元素Ag含量较高外,还有较高的Gr和Ba。洛乌沟铅锌矿床主要分为Ⅰ号矿体、Ⅱ号矿体、Ⅲ号矿体及研究区内揭露不全的Ⅳ号矿体。矿体的产状受顺层破碎带的严格控制,由含矿热液沿顺层破碎带贯入形成。研究区内铅锌矿床成因属于沉积改造型铅锌矿,目前认为洛乌沟铅锌矿床的形成过程经历了两次成矿期:沉积作用成矿期和热液作用成矿期。正是因为经历两个不同的成矿期,造成了洛乌沟铅锌矿床具有沉积矿床及热液矿床的双重特点。该矿区的化探异常数据显示,区内白云岩破碎带内均为异常区,该异常为矿质异常。这些异常主要分布在奥陶系箐组中段白云岩地层的层间破碎带中,所呈现的数据均显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已有研究,发现矿体沿倾向延深较稳定。根据研究区内前人研究资料显示,矿体控制最大延伸仅103m,推测若对矿体深部进行进一步研究,可以求获更多资源量并提高资源类别。研究区北部圈定的土壤铅锌异常具有面积大、浓度高、分带齐全的特点。认为该区域可望发现数个有工业价值的铅锌矿体。
徐净[6](2017)在《西藏念青唐古拉古近纪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成因机制与成矿模式》文中指出论文围绕念青唐古拉铁铜铅锌矿成矿带东西两段的典型古近纪不同矿化类型的矽卡岩矿床(亚贵拉铅锌银钼、蒙亚啊铅锌银(钼)、加多捕勒铁铜、恰功铁(铅)矿床为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详细室内观察分析,系统总结了念青唐古拉成矿带内古近纪矽卡岩的矿床地质特征和成矿地质条件。区内各矿床中的岩浆演化序列主要集中于早白垩世(110-125 Ma),晚白垩世(80-90 Ma),古新世(50-65 Ma),中新世(13-20 Ma)四个时期,且以古新世(50-65 Ma)为主。区内矽卡岩Fe-Cu-Pb-Zn矿床蚀变-矿化时限主要集中于50-65Ma,因此约束了区内的Fe-Cu-Pb-Zn矽卡岩成矿事件主要形成于印亚大陆碰撞初期,是新特提斯洋板片陡深俯冲后折返引发上部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揭示区内的铅锌矽卡岩矿化岩浆源区主要为中上地壳,而铁铜矽卡岩矿化多源于下地壳,有较多的幔源物质的参与。岩浆演化方面,铅锌矿较铁铜矿而言,成矿岩体具更高的分异特征。详细的矿物学研究显示加多捕勒Fe-Cu矿床早期铜矿化具有近源高温特征,晚期具有低温叠加特征。石榴子石矽卡岩中的硫化物中含有自形粒状的石榴子石,斑铜矿-黄铜矿组合呈近1:1的固溶体分离结构特征;且斑铜矿中含有大量的Bi(0.41 wt.%),此外在受到热液蚀变作用后形成了独立的含Bi矿物,如硫铋铜矿,显示呈固溶体分离结构的黄铜矿-斑铜矿形成于高温阶段,属于进变质阶段产物。加多捕勒Fe-Cu矿床石榴子石的微量元素,尤其是Sn,显示从早阶段(364-15 ppm)到最晚阶段(34-0.14 ppm),暗示在石榴子石演化过程中Sn发生了分离。结合磁铁矿中Sn含量的变化(岩浆磁铁矿中为7.3-2.7 ppm,南部块状磁铁矿矿石中为71-13ppm,中部含黄铜矿的磁铁矿中为8.3-3.3 ppm),推测石榴子石中Sn的含量可以反映流体中Fe-Cu元素的分离。亚贵拉Pb-Zn-Ag与Mo矿化为同一成矿作用,与古新世同碰撞背景下由于中上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岩浆有关,成矿岩体为石英斑岩,成矿流体主要来自于岩浆热液,沸腾作用是Pb-Zn与Mo矿化沉淀的主要机制。蒙亚啊Pb-Zn-Ag矿床成矿年龄为53 Ma,目前地表未发现与成矿相关的岩体,推测可能在深部或者外围。热液受到矿区普遍发育的断裂控制,后受到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而沉淀成矿。加多捕勒Fe、Cu矿化均与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相关,为同一期热液作用的产物,显示Fe、Cu在南北矿段分带特征,降温是加多捕勒Fe矿化沉淀的主要因素,早阶段Cu矿化具有高温的特征(>400℃),其后流体受到大气降水混合的影响而致使晚阶段铜矿化的叠加;恰功矽卡岩Fe与断裂控制的热液脉型Pb矿化为同一期岩浆作用的产物,早阶段成矿流体由于压力的下降,流体发生液-液不混溶作用,为磁铁矿的沉淀提供了有利条件;晚阶段沸腾作用是远端受断裂控制的Pb矿化沉淀的重要因素。加多捕勒与恰功矿床中不同世代的石榴子石的Eu异常反映了流体盐度的变化。
代鸿章[7](2016)在《云南省太平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太平铅锌矿床是川滇黔Cu-Au-Pb-Zn-Ag多金属成矿带中的一个典型铅锌矿床,以矿体产于元古界基底地层,且发育有中元古代火山岩为特征。目前对该类型铅锌矿床的研究基础相对薄弱。本文通过对太平铅锌矿床及区域内的中-基性火山岩开展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的综合研究,探讨了元古界中铅锌矿床的成岩、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了矿床成因与成矿机制,初步建立了成矿模式并总结其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中元古界通安组四段中粗安岩形成年龄约为1470Ma,限定了该地层形成时代下限。元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粗安岩与区域内的左所(1596Ma)及河尾(1688Ma)基性岩均为岩浆结晶分离的产物且形成于陆内裂谷构造背景。太平铅锌矿床矿体产于中元古界通安组(Pt2t)中,受北东向张性断裂控制。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碳酸盐化。热液成矿期可大致划分为硫化物-石英-白云石(Ⅰ阶段)、多金属硫化物-自然金-白云石-石英(Ⅱ阶段)、少量硫化物-方解石(Ⅲ阶段)。成因矿物学研究表明,太平铅锌矿床中闪锌矿Fe含量为0.86%4.42%,Mn含量仅为44.3ppm51.6ppm;Zn/Cd比值介于305.77338.47之间,Ga/In比值远大于1,黄铁矿亏S亏Fe,毒砂富S亏As,表现为层控或沉积-改造型矿床特征。区内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辉砷镍矿-方铅矿矿物序列及其化学成分标型指示矿床形成于中低温-中浅成,其矿物组合类似于Viburnum Trend MVT型铅锌矿床。成矿流体以低温(112.6188.7℃),中盐度(10.61%19.68%NaCl),中-低压力(32.90949.889MPa)为特征,成分以Na+、Ca2+、Mg2+、Cl-为主。成矿流体来自于地层中建造水,运移过程中有大气降水的加入。碳主要来源于海相沉积碳酸盐岩的溶解作用,硫(δ34S为10.4‰12.3‰)主要来源于地层中海相硫酸盐。铅同位素表现为正常铅特征,指示来源于基底地层并受变质作用影响。粗安岩87Sr/86Sr值为0.770.87,指示混染了壳源物质;闪锌矿中(87Sr/86Sr)i(t=714Ma)=0.720640.72135,指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基底地层。Zn、Pb、Cu、Ag、As、Co、Ni等成矿元素的富集主要伴随着碳酸盐化和硅化。通过闪锌矿Rb-Sr同位素测年(714±11Ma)获得川滇地区铅锌矿床新的成矿年龄,暗示基底地层中铅锌矿床可能为新元古代成矿,进一步表明澄江期也是区内值得重视的Cu、Zn、Pb多金属成矿期。初步总结了同类型铅锌矿床的综合找矿标志主要包括南北向和北东向断裂、中元古界浅变质岩系、化探异常及硅化、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
吴伟[8](2016)在《安徽省歙县汪满田铅锌矿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文中提出本论文是以安徽省歙县汪满田铅锌矿的详查项目为基础,主要以汪满田铅锌矿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普通地质学、矿物学、岩石学、构造地质学、矿产勘查学、矿相学等学科,并采用成矿研究和找矿地质的新理论与方法,本文的最终研究目的是探索铅锌矿的特征与成矿规律。汪满田铅锌矿研究区位于扬子板块的东南部,属于江南古隆起带的北区,区内地层以浅变质岩为主。笔者通过搜集前人的地质资料和查阅了皖南地区的相关文献,深入野外实地勘查工作,了解研究区的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物化探异常以及各种金属矿化特征。本论文主要是研究铅锌矿,在经历了野外地质填图工作后,通过钻探、槽探等工作,确定了研究区内存在两个典型代表的铅锌矿化体,即网脉状石英脉型铅锌矿化体和硅化破碎带型铅锌矿化体,赋矿层位为中元古代牛屋组(Pt2n),含矿岩系主要为一套浅变质岩。通过地表取样、钻孔取样及磨片,观察手标本特征以及镜下的显微特征,弄清了铅锌矿石的成分与结构构造,并根据典型矿物特征,划分了铅锌矿的成矿期次,即沉积-成岩期、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为了分析铅锌矿体的控矿因素,分别从地层、构造、岩浆岩三种因素来阐述,很明显铅锌矿体受研究区的构造所控制,主要以汪满田韧性断裂变形带和许村-旌德断裂带断裂为主,表现为铅锌矿化体赋存于裂构造破碎带、韧性剪切带、层间构造以及裂隙构造中,因此断层不仅是控矿构造也是容矿构造。通过分析铅锌矿的控矿因素、矿床成因,从而总结出矿床的成矿时间和成矿空间规律。
马旺[9](2016)在《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位于冈底斯北缘Pb-Zn-Fe-Cu-Mo多金属成矿带东侧,是该带上一个独特的同时发育Pb、Zn、Fe、Cu、Mo五种元素矿化的典型矽卡岩型多金属矿床。矿床在空间上具有一定蚀变矿化分带特征,Fe-Cu-Mo矿体主要发育在与成矿岩体和蒙拉组二段灰岩接触带位置,呈半环状围绕成矿岩体分布,受接触构造控制,矿体形态呈透镜状、囊状、不规则状,发育的蚀变矿物为钙铝榴石和少量钙铁榴石、铁普通辉石、透辉石、铁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等。Pb-Zn-(Cu)矿体主要产于岩体西侧远端外接触带蒙拉组灰岩地层中,与灰岩、砂板岩呈互层产出,受后期构造影响,矿体产状形态各异,发育的蚀变矿物为含锰钙铁辉石、含锰铁阳起石和少量钙铁榴石、绿帘石、绿泥石等。列廷冈-勒青拉矿床与成矿相关的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花岗闪长岩成岩年龄分别为60.69±0.98Ma、62.85±0.58Ma、61.40±1.5Ma,都具有富硅富碱准铝质特征,属于高钾钙碱系列I型花岗岩范畴。三者微量元素原始地幔标准化配分曲线以及稀土元素球粒陨石标准化配分模式图相似,具有LREE相对富集,HREE相对亏损,中等负Eu异常,Rb、Ba、Th、U、Pb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强烈富集,Nb、Ta、Ti、P等高场强元素强烈亏损,此外Sr也明显亏损,显示出弧火山岩的地球化学特征。锆石Hf同位素显示三套成矿岩体是幔源岩浆混染拉萨地体内古老地壳重熔岩浆的产物。Fe-Cu-Mo矿段与黄铜矿共生的辉钼矿Re-Os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9.4±4.5Ma,Pb-Zn-Cu矿段闪锌矿Rb-Sr同位素等时线年龄为58±2Ma,二者成矿年龄在误差范围内一致,表明Pb-Zn-Fe-Cu-Mo为同一成矿系统,同属于印度-亚洲大陆碰撞造山带主碰撞早期岩浆活动的产物。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及激光拉曼分析显示,列廷冈-勒青拉矿床流体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和含子晶流体包裹体,成矿流体为Na+-Ca2+-K+-CO32--SO42--Cl--F--HS-卤水体系。从时间上来说,呈现从矽卡岩阶段到硫化物阶段温度下降,盐度升高的特征,从空间上来说,呈现从近岩体到远岩体矿化温度下降、盐度升高的特征。成矿流体早期阶段主要源自花岗质岩浆热液系统,C-H-O同位素研究显示从石英硫化物阶段开始存在循环大气降水的加入。两个矿段灰岩、大理岩地层与正常海相沉积灰岩相比?18OV-SMOW具有明显亏损的特点,说明成矿流体在矿区灰岩地层中大规模运移,进而导致矿区远端外接触带形成Pb-Zn-Cu矿体。硫同位素显示Fe-Cu-Mo矿段硫化物的δ34S大部分集中在-1‰-5‰之间,显示其岩浆硫来源,可能混染了海水硫的有机还原作用产生的硫。Pb-Zn-Cu矿段硫化物的δ34S值大部分集中在-7‰-11‰之间,更多的显示围岩中硫的作用。矿床硫化物中的铅同位素与区域上岩浆岩的铅同位素特征相似,因此推测矿床中铅同位素主要来源于岩浆。最后综合分析得到矿床的成矿模型,印度板块与拉萨地块于65Ma发生初始碰撞,导致平缓俯冲的新特提斯洋壳板片发生回卷,进而诱发大规模软流圈物质的上涌以及地幔楔热结构的强烈改造,导致地幔发生部分熔融,形成大量镁铁质岩浆。镁铁质岩浆上侵到拉萨地块下地壳底部发生停滞,经历MASH过程后演化出与矽卡岩型Fe-Cu矿化有关的岩浆,后与下地壳的熔体混熔上升侵位,引发古老的中上地壳发生部分熔融,进而形成与矽卡岩型Pb-Zn-Fe-Cu-Mo矿化有关的岩浆沿断裂上升侵位。伴随着岩浆不断的结晶分异,形成了早期的高温中盐度并富含成矿物质的成矿流体沿矿区断裂构造、层间裂隙等构造薄弱带侵位-渗透,与矿区蒙拉组灰岩接触带部位引起双交代作用,形成一系列矽卡岩矿物。随着流体温度降低,水解作用增强,流体氧化还原条件的改变,PH升高,磁铁矿在接触带附近沉淀。随后阶段由于大气降水的持续加入和流体沸腾作用导致大量的SO2、H2S、HCl、CH4、N2等从液相分离出来,进入气相使得流体PH继续增大,因温度的降低,压力的减小,在近岩体接触带部位形成以高温为特征的Fe-Cu-Mo矿体,在远离岩体外接触带部位形成以中高温为特征的Pb-Zn-Cu矿体。
涂宗林[10](2015)在《西藏蒙亚啊矽卡岩铅锌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文中指出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位于隆格尔-念青唐古拉断隆带东段,是冈底斯北带内一个典型的矽卡岩矿床。前人对该矿床的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流体来源、成矿物质来源及成岩、成矿时代等作过研究,但未对该矿床的矿物特征进行过详细分析,而矿物成分、矿物组合及其蚀变交代关系对了解矿床的成因和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本文在详细掌握蒙亚啊矿床地质特征的基础上,利用岩石学、矿石学、矿床学、岩石地球化学、矿物学等手段,研究了蒙亚啊矿床的矿物共生组合,划分了成矿期次,分析了矿床蚀变分带特征及矿化特征,通过对矽卡岩矿物及金属硫化物成分的确定,分析了矿床形成过程中的环境变化,并为矿体中贵金属元素Au、Ag及Sn元素的赋存情况及利用提供了依据,最后浅析了矿床成因。矿区来姑组(C2P1l)地层为主要赋矿地层。矿体主要呈层状、似层状产出,受断裂构造控制明显,以东西向及南北向断裂为主,如Pb-14、Pb-20、Pb-12等矿体产于东西向断裂中,Pb-21号矿体赋存于南北向顺层断层中的层间矽卡岩带中。矿区非金属矿物主要有石榴石、辉石、硅灰石、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绿泥石、黑云母、方解石、石英、萤石等。金属矿物及其生成顺序为:一期成矿,磁铁矿→磁黄铁矿→黄铁矿→闪锌矿(黄铜矿)→黄铜矿(黄锡矿)→方铅矿;二期成矿,磁黄铁矿→黄铜矿。矿区围岩蚀变明显:水平方向上,从岩体向外总体表现为蚀变石英斑岩→角岩→石榴石矽卡岩→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大理岩→硅化灰岩→灰岩;垂向上表现为钙质灰岩→石英斑岩→绢云母板岩→绿帘石化灰岩→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石榴石矽卡岩→硅灰石大理岩→石榴石矽卡岩→阳起石矽卡岩→硅化大理岩。垂向上,矿化元素从下往上表现为黄铁矿化→铅锌矿化→磁黄铁矿-磁铁矿化。对矿区岩体及岩矿石作全岩分析,常量元素特征显示岩体呈现高硅、中-高铝、低钛的特征;石榴石矽卡岩中除少量多余的CaO、SiO2组分可能以方解石、石英存在外,大部分为石榴石(钙铁榴石Ca3Fe2[SiO4]3);磁铁矿矿石中,随着深度的加深TFe含量与SiO2、MgO、CaO含量呈现负相关关系,表明随着铁、镁、钙对硅、铝、钾的交代,磁铁矿化不断加强;铅锌矿矿石中,随着深度的加深Pb、Zn元素含量与SiO2含量呈现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表明铅锌矿化的过程,实际上是铅、锌、铁、锰对硅、铝、钾的交代过程。稀土元素特征显示岩矿石样品均呈现向右缓倾、负Ce异常的分布特征,与岩体一致,存在一定的同源性。蒙亚啊矿床矽卡岩期矽卡岩与磁铁矿稀土分布呈现Ce负异常、Eu正异常、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的特征,指示形成于高温氧化环境;而铅锌矿继承了粉砂岩的稀土分布特征,其Eu负异常与矽卡岩及磁铁矿相对,暗示从矽卡岩期到石英硫化物期成矿环境由高温氧化环境转变为低温还原环境。微量元素特征显示石英斑岩含Pb、Zn较高,表明岩体可能为矿床的形成提供了丰富的物质基础。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蒙亚啊矿床矽卡岩矿物组合为钙铁榴石+透辉石-钙铁辉石+硅灰石,为高温氧化环境产物。金属硫化物中,闪锌矿Zn/Cd值、Ga/In值指示其形成于中低温环境;方铅矿Sb/Bi值指示其为低温产物,且其中一件样品Sb/Bi值与层控型方铅矿接近;磁黄铁矿属低温成因单斜晶系磁黄铁矿,其Ni-Co关系也指示了矽卡岩成因;黄铜矿及黄锡矿的元素组成同样暗示其形成于中低温环境。硫化物成分特征显示其形成于中低温、弱酸性环境,属矽卡岩成因,矿床为层控矽卡岩矿床。综上,本文认为蒙亚啊矿床为层控矽卡岩铅锌矿床,时间上,经历了早期矽卡岩阶段→晚期矽卡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碳酸盐阶段→表生氧化阶段。从矽卡岩阶段到石英-硫化物阶段,成矿环境从高温氧化环境转变为低温还原环境;空间上,其蚀变分带及矿化特征明显,主要表现在与岩体距离不同的岩矿石中的矿物组合、化学成分及矿化类型上。
二、我国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论文提纲范文)
(1)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1.1 研究区范围 |
1.1.2 自然经济地理 |
1.2 研究背景及选题依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存在问题 |
1.4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4.3 技术路线 |
1.4.4 项目依托与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概况 |
2.1.1 元古界 |
2.1.2 古生界 |
2.1.3 中生界 |
2.1.4 新生界 |
2.2 区域侵入岩概况 |
2.2.1 加里东期 |
2.2.2 海西期 |
2.2.3 燕山期 |
2.3 区域构造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4 区域矿产 |
2.5 区域构造演化 |
2.5.1 元古代 |
2.5.2 古生代 |
2.5.3 中生代 |
第3章 区域浅成热液铅锌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二道河铅锌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床地质特征 |
3.2 得耳布尔铅锌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床地质特征 |
3.3 比利亚铅锌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床地质特征 |
第4章 成岩与成矿年代学研究 |
4.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4.1.1 实验测试样品 |
4.1.2 实验分析测试方法 |
4.2 实验测试结果 |
4.2.1 锆石LA-ICP-MS U-Pb测年结果 |
4.2.2 硫化物中Rb-Sr同位素测年结果 |
第5章 成矿系统岩浆岩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 |
5.1 分析方法与测试手段 |
5.2 地质、岩相学特征 |
5.3 实验结果 |
5.3.1 中-晚侏罗世火山-次火山岩 |
5.3.2 早白垩世次火山岩 |
5.3.3 早白垩世侵入岩 |
5.3.4 火山岩-次火山岩成矿元素 |
5.3.5 Sr-Nd-Pb同位素特征 |
第6章 矿物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 实验方法及样品采集 |
6.1.1 流体包裹体 |
6.1.2 氢-氧同位素 |
6.1.3 铅同位素 |
6.1.4 样品采集 |
6.2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2.1 二道河子铅锌矿区 |
6.2.2 得耳布尔铅锌矿区 |
6.2.3 比利亚铅锌矿区 |
6.3 氢-氧同位素特征 |
6.4 铅同位素特征 |
第7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地质模式 |
7.1 成岩与成矿时代 |
7.1.1 成岩时代 |
7.1.2 成矿时代 |
7.2 矿床成因 |
7.2.1 矿床地质 |
7.2.2 含矿流体起源、性质与成矿物质来源 |
7.2.3 流体演化与成矿机理 |
7.2.4 地质过程与形成地质模式 |
第8章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岩成矿动力学过程 |
8.1 岩浆-构造作用与成矿关系 |
8.1.1 中侏罗世中-基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2 中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3 晚侏罗世酸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1.4 早白垩世中性岩浆与构造作用 |
8.2 岩浆作用对成矿制约 |
8.3 成岩成矿过程与地球动力学模式 |
第9章 结论 |
9.1 取得主要成果 |
9.2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表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2)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与项目依托 |
1.2 研究现状 |
1.2.1 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2 藏南造山型金矿床研究现状 |
1.2.3 扎西康矿集区研究现状 |
1.2.4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论文结构与完成工作量 |
1.4.1 论文结构 |
1.4.2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创新点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大地构造背景与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2.1 古生界(Pz) |
2.2.2 三叠系(T) |
2.2.3 侏罗系(J)—白垩系(K) |
2.3 区域构造特征 |
2.3.1 断裂构造 |
2.3.2 褶皱构造 |
2.3.3 穹窿构造 |
2.4 区域岩浆作用 |
2.4.1 白垩纪岩浆岩 |
2.4.2 渐新世岩浆岩 |
2.4.3 中新世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作用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明赛金矿床 |
3.1.1 矿区地质特征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Au的赋存状态 |
3.2 姐纳各普金矿床 |
3.2.1 矿区地质特征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Au的赋存状态 |
3.3 马扎拉金矿床 |
3.3.1 矿区地质特征 |
3.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3 Au的赋存状态 |
3.4 小结 |
第4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4.1 流体包裹体 |
4.1.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
4.1.2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与成分特征 |
4.1.3 均一温度、盐度与密度 |
4.1.4 成矿压力与深度 |
4.2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4.2.1 样品与分析测试方法 |
4.2.2 H-O同位素组成 |
4.2.3 He-Ar同位素组成 |
4.2.4 S-(Pb)同位素组成 |
4.3 讨论 |
4.3.1 成矿流体特征 |
4.3.2 成矿流体来源 |
4.3.3 成矿物质来源 |
4.4 小结 |
第5章 矿床成因与成矿作用 |
5.1 成矿年代学 |
5.1.1 明赛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
5.1.2 姐纳各普金矿床绢云母Ar-Ar定年 |
5.1.3 马扎拉金矿床成矿年龄限定 |
5.2 控矿要素 |
5.2.1 地层与成矿 |
5.2.2 构造与成矿 |
5.2.3 岩浆活动与成矿 |
5.3 矿床成因 |
5.3.1 热液金矿床的分类 |
5.3.2 矿床成因 |
5.4 成矿动力学背景 |
5.5 成矿模式 |
5.5.1 成矿流体的形成 |
5.5.2 金迁移的介质 |
5.5.3 金迁移的驱动力及机制 |
5.5.4 金的沉淀机制 |
第6章 区域对比与找矿潜力分析 |
6.1 与藏南典型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的差异性 |
6.1.1 成矿动力学背景 |
6.1.2 控矿构造 |
6.1.3 矿床地球化学 |
6.2 矿集区找矿潜力分析 |
第7章 结论与存在的问题 |
7.1 结论 |
7.2 存在的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3)中国铅锌矿产资源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铅锌矿成矿地质特征 |
1.1 中国铅锌矿成矿地质背景 |
1.2 中国铅锌矿时空分布特征 |
1.3 中国铅锌矿矿床类型 |
2 中国铅锌矿预测评价模型 |
2.1 中国铅锌矿矿产预测类型划分 |
2.2 主要成矿区带预测模型 |
2.2.1 层控碳酸盐岩型预测模型 |
2.2.2 夕卡岩型预测模型 |
2.2.3 砂砾岩型预测模型 |
2.2.4 岩浆热液型预测模型 |
2.2.5 碳酸盐岩-细碎屑岩型预测模型 |
3 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 |
3.1 铅锌资源量估算方法 |
3.2 中国铅锌矿资源潜力 |
3.3 成矿区带划分及铅锌资源潜力特征 |
3.3.1 华南成矿省 |
3.3.2 扬子成矿省 |
3.3.3 喀喇昆仑—三江成矿省 |
3.3.4 华北 (陆块) 成矿省 |
3.3.5 秦岭—大别成矿省 |
4 结论 |
(4)四川省汉源富泉地区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区概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铅锌矿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完成实物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地层 |
2.2.1 震旦系 |
2.2.2 寒武系 |
2.2.3 奥陶系 |
2.2.4 二叠系 |
2.2.5 三叠系 |
2.2.6 侏罗系 |
2.2.7 新近系 |
2.3 区域构造 |
2.3.1 褶皱构造 |
2.3.2 区域断层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变质岩 |
2.6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2.1 褶皱构造 |
3.2.2 断层构造 |
3.3 矿区岩浆活动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含矿建造 |
4.2 矿体特征 |
4.2.1 Ⅰ号矿体特征 |
4.2.2 Ⅱ号矿体特征 |
4.2.3 Ⅲ号矿体特征 |
4.2.4 Ⅳ号矿体特征 |
4.3 矿石特征 |
4.3.1 矿物成分 |
4.3.2 矿石组构 |
4.4 围岩及围岩蚀变特征 |
4.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划分 |
第5章 矿床成因探讨 |
5.1 成矿物质来源 |
5.2 成矿条件分析 |
5.2.1 区域地史演化 |
5.2.2 围岩条件 |
5.2.3 构造条件 |
5.2.4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5.3 成矿原理 |
5.4 成矿模式 |
5.5 找矿标志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5)四川省普格县洛乌沟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言 |
1.1 研究区交通位置及地理经济概况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铅锌矿研究现状 |
1.2.2 洛乌沟铅锌矿勘探工作历史及研究现状 |
1.2.3 研究区奥陶系大箐组地层铅锌矿研究中存在的问题 |
1.3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3.1 选题依据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技术路线 |
1.5 已开展的工作及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概况 |
2.3 区域构造概况 |
2.4 岩浆岩 |
2.5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研究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 |
3.1.1 寒武系 |
3.1.2 奥陶系 |
3.1.3 志留系 |
3.1.4 二叠系 |
3.1.5 第四系 |
3.2 构造 |
3.2.1 褶皱 |
3.2.2 断层 |
3.3 岩浆岩 |
3.4 研究区物探异常特征 |
3.5 研究区化探异常特征 |
3.5.1 1:5万水系沉积物异常 |
3.5.2 1:1万土壤测量异常 |
3.5.3 元素组合异常特征及评价 |
3.5.4 找矿意义 |
第4章 矿体地质特征 |
4.1 矿体产出地质特征 |
4.1.1 Ⅰ号矿体 |
4.1.2 Ⅱ号矿体 |
4.1.3 Ⅲ号矿体 |
4.1.4 其它矿体及矿化线索 |
4.1.5 矿体围岩与夹石 |
4.2 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矿物成分 |
4.2.2 矿石化学成分 |
4.2.3 矿石组构特征 |
4.2.4 几种主要矿物特征 |
4.3 矿石类型及氧化特征 |
4.3.1 矿石类型 |
4.3.2 氧化特征 |
第5章 矿床成因研究 |
5.1 铅锌矿成因条件 |
5.1.1 构造条件 |
5.1.2 围岩条件 |
5.2 成矿作用 |
5.2.1 沉积作用成矿期 |
5.2.2 热液作用成矿期 |
5.3 矿床成因 |
5.4 找矿标志 |
5.5 找矿远景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图版及图版说明 |
(6)西藏念青唐古拉古近纪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成因机制与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论文选题及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铁铜铅锌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和研究思路 |
1.4 论文工作量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4 区域岩浆岩 |
2.4.1 侵入岩 |
2.4.2 火山岩 |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
3.1 亚贵拉铅锌银钼矿床 |
3.1.1 矿区地质概况 |
3.1.2 矿体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期次 |
3.2 蒙亚啊铅锌银矿床 |
3.2.1 矿区地质概况 |
3.2.2 矿体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期次 |
3.3 加多捕勒铁铜矿床 |
3.3.1 矿区地质概况 |
3.3.2 矿体特征 |
3.3.3 矿石特征 |
3.3.4 围岩蚀变 |
3.3.5 成矿期次 |
3.4 恰功铁(铅)矿床 |
3.4.1 矿区地质概况 |
3.4.2 矿体特征 |
3.4.3 矿石特征 |
3.4.4 围岩蚀变 |
3.4.5 成矿期次 |
第四章 岩石地球化学与成矿动力学背景 |
4.1 成岩-成矿年代学 |
4.1.1 岩浆岩年代学 |
4.1.2 成矿年代学 |
4.2 元素地球化学 |
4.3 同位素地球化学 |
4.3.1 锆石Hf同位素特征 |
4.3.2 Sr-Nd-Pb同位素特征 |
4.4 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源区探讨 |
4.5 东西段Fe-Cu-Pb-Zn成矿岩体差异性 |
第五章 矿床成因及成矿模式 |
5.1 矿物学特征 |
5.1.1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 |
5.1.2 氧化物特征 |
5.1.3 硫化物特征 |
5.2 成矿物质来源 |
5.2.1 硫同位素 |
5.2.2 铅同位素 |
5.3 成矿流体特征 |
5.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3.2 成矿流体来源 |
5.3.3 矿质迁移与沉淀 |
5.4 区域成矿模式 |
5.4.1 亚贵拉Pb-Zn-Ag(Mo)矿床 |
5.4.2 蒙亚啊Pb-Zn-Ag矿床 |
5.4.3 加多捕勒Fe-Cu矿床 |
5.4.4 恰功Fe(-Pb)矿床 |
5.5 区域找矿方向浅析 |
第六章 结束语 |
6.1 取得的认识 |
6.2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表 |
(7)云南省太平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2 国内外铅锌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 |
1.2.1 矿床类型及时空分布 |
1.2.2 基底地层对铅锌成矿作用的控制 |
1.3 扬子地台西缘元古代成矿作用研究 |
1.4 太平铅锌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4.1 区域地质调查及物化探工作 |
1.4.2 区域矿产地质工作 |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 |
1.6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7 完成工作量 |
1.8 主要研究成果和认识 |
2 成矿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元古界(Pt) |
2.1.2 震旦系(Z) |
2.1.3 寒武系(∈) |
2.1.4 奥陶系(O) |
2.1.5 泥盆系(D) |
2.1.6 二叠系(P) |
2.1.7 三叠系(T) |
2.1.8 侏罗系(J) |
2.1.9 白垩系(K) |
2.1.10 第三系(N) |
2.1.11 第四系(Q)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层 |
2.3 岩浆岩 |
2.4 变质岩 |
2.5 区域矿产 |
3 矿床地质特征 |
3.1 地质概况 |
3.2 矿体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物成分 |
3.3.3 结构构造 |
3.4 围岩蚀变 |
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3.5.1 沉积成岩期 |
3.5.2 热液成矿期 |
3.5.3 表生氧化期 |
4 成因矿物学研究 |
4.1 化学成分 |
4.1.1 闪锌矿 |
4.1.2 黄铜矿 |
4.1.3 黄铁矿、毒砂 |
4.1.4 辉砷镍矿 |
4.1.5 自然金 |
4.1.6 石英及白云石 |
4.2 晶胞参数 |
5 岩浆岩地球化学 |
5.1 太平地区中性火山岩 |
5.1.1 锆石U-Pb同位素年龄 |
5.1.2 主量元素 |
5.1.3 微量及稀土元素 |
5.1.4 火山岩成因演化机制 |
5.2 左所-河尾地区基性岩浆岩 |
5.2.1 主量元素 |
5.2.2 微量及稀土元素 |
5.2.3 铂族元素含量 |
5.2.4 源区特征 |
5.2.5 硫饱和程度 |
5.3 岩石成因及构造背景 |
6 矿床地球化学 |
6.1 样品采集和测试 |
6.2 岩矿石元素地球化学 |
6.2.1 主量元素特征 |
6.2.2 微量稀土元素特征 |
6.3 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 |
6.3.1 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
6.3.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条件 |
6.4 同位素地球化学 |
6.4.1 硫同位素特征 |
6.4.2 铅同位素特征 |
6.4.3 Rb-Sr同位素 |
6.4.4 碳氧同位素 |
6.4.5 氢氧同位素 |
7 矿床成因与找矿标志 |
7.1 矿床成因与成矿模式 |
7.1.1 成矿物质与成矿流体来源 |
7.1.2 成矿时代 |
7.1.3 成矿动力学背景 |
7.1.4 矿质迁移与沉淀机理探讨 |
7.1.5 成矿作用与成矿模式 |
7.2 控矿因素与找矿标志 |
7.2.1 控矿因素 |
7.2.2 找矿标志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8)安徽省歙县汪满田铅锌矿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区地理位置、交通及社会经济概况 |
1.2.1 研究区地理位置与交通概况 |
1.2.2 研究区自然地理、气象、水文及社会经济状况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研究区研究现状 |
1.4 取得成果与存在问题 |
1.4.1 取得成果 |
1.4.2 存在问题 |
1.5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内容 |
1.5.2 技术路线 |
1.6 论文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1.1 前南华纪基底地层 |
2.1.2 后南华纪沉积盖层 |
2.1.3 中生代陆相盆地红色沉积地层 |
2.1.4 新生代第四纪地层 |
2.2 构造 |
2.2.1 褶皱 |
2.2.2 断裂 |
2.3 岩浆岩 |
2.3.1 岩体 |
2.3.2 脉岩 |
2.4 区域矿产 |
第3章 矿区地质特征 |
3.1 地层特征 |
3.2 构造类型与特征 |
3.3 岩浆岩特征 |
3.4 变质作用与围岩蚀变特征 |
3.4.1 变质作用 |
3.4.2 围岩蚀变特征 |
3.5 物化探异常特征 |
3.5.1 化探异常特征 |
3.5.2 物探异常特征 |
3.6 矿化作用 |
第4章 矿床地质特征 |
4.1 矿体特征 |
4.1.1 网脉状石英脉型铅锌矿化体 |
4.1.2 硅化蚀变破碎带型铅锌矿化体 |
4.2 矿石特征 |
4.2.1 矿石的组成 |
4.2.2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
4.3 成矿期次 |
第5章 成矿规律探讨 |
5.1 控矿因素分析 |
5.1.1 地层因素 |
5.1.2 构造因素 |
5.1.3 岩浆岩因素 |
5.2 矿化体空间展布特征及赋存层位 |
5.2.1 矿化体空间展布特征 |
5.2.2 赋存层位 |
5.3 矿床成因及成矿规律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9)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2.1 大陆碰撞造山与成矿作用研究现状 |
1.2.2 冈底斯北缘Pb-Zn-Fe-Cu-Mo多金属成矿带研究现状 |
1.2.3 存在问题 |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4 实物工作量 |
1.5 室内相关实验测试方法 |
1.5.1 样品处理 |
1.5.2 全岩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稀土元素测试 |
1.5.3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和微量元素分析 |
1.5.4 锆石Hf同位素分析 |
1.5.5 矿物电子探针分析 |
1.5.6 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分析 |
1.5.7 稳定同位素分析 |
1.5.8 放射性同位素分析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区域地层 |
2.1.1 下古生界 |
2.1.2 石炭-二叠系 |
2.1.3 三叠系 |
2.1.4 侏罗系 |
2.1.5 白垩系 |
2.1.6 下第三系 |
2.1.7 第四系 |
2.2 区域构造 |
2.2.1 旁多逆冲断裂系 |
2.2.2 措勤逆冲断裂系 |
2.2.3 当雄-羊八井活动构造带 |
2.3 岩浆岩 |
2.4 区域矿产分布 |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层 |
3.1.2 矿区构造 |
3.1.3 矿区侵入岩 |
3.2 矿体地质特征 |
3.3 矿石特征 |
3.3.1 矿石类型 |
3.3.2 矿石组构 |
3.3.3 矿物组合特征 |
3.3.4 蚀变矿物及特征 |
3.4 成矿期次划分 |
3.5 成矿时代 |
第四章 矿物学特征 |
4.1 蚀变矿化分带特征 |
4.2 矿物学特征 |
4.2.1 石榴子石 |
4.2.2 辉石 |
4.2.3 绿帘石 |
4.2.4 阳起石 |
4.2.5 绿泥石 |
4.3 矽卡岩矿物对成矿环境和成矿作用的启示 |
第五章 成矿岩体特征及成因 |
5.1 岩石学特征 |
5.1.1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5.1.2 成岩年代学特征 |
5.1.3 锆石Hf同位素 |
5.1.4 锆石微量元素特征 |
5.2 岩石成因 |
5.2.1 成岩温度与岩浆氧逸度 |
5.2.2 构造环境及岩浆源区特征 |
5.3 岩浆源区对成矿金属类型的控制 |
5.4 成岩成矿构造背景及动力学过程 |
第六章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 |
6.1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
6.1.1 流体包裹体研究 |
6.1.2 稳定同位素特征 |
6.1.3 成矿流体来源与性质 |
6.2 成矿物质来源 |
6.2.1 硫同位素组成 |
6.2.2 铅同位素组成 |
第七章 矿床成因模型 |
7.1 成矿地质条件 |
7.2 成矿流体来源及演化 |
7.3 矿床成因类型 |
7.4 成矿模式 |
第八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10)西藏蒙亚啊矽卡岩铅锌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1.2 研究现状 |
1.2.1 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2 矽卡岩矿床研究现状 |
1.2.3 矽卡岩铅锌矿床研究现状 |
1.2.4 研究区研究概况 |
1.2.5 存在的问题 |
1.3 研究思路及研究内容 |
1.4 完成工作量 |
1.5 主要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地层 |
2.2 构造 |
2.2.1 断裂构造 |
2.2.2 褶皱构造 |
2.3 岩浆岩 |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
3.1 矿区地层 |
3.2 矿区构造 |
3.3 矿区岩浆岩 |
3.4 矿体特征 |
3.5 矿石特征 |
3.5.1 矿石结构 |
3.5.2 矿石构造 |
3.6 蚀变-矿化特征 |
3.7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
第4章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4.1 矽卡岩地球化学特征 |
4.1.1 常量元素特征 |
4.1.2 稀土元素特征 |
4.1.3 微量元素特征 |
4.2 矿石地球化学特征 |
4.2.1 常量元素特征 |
4.2.2 稀土元素特征 |
4.2.3 微量元素特征 |
第5章 矿物学特征 |
5.1 矽卡岩矿物特征 |
5.1.1 主要矿物类型 |
5.1.2 矿物分带性 |
5.1.3 矿物成分特征 |
5.1.4 矿物成因意义 |
5.2 矿石矿物特征 |
5.2.1 主要矿物类型 |
5.2.2 矿物成分特征及成因意义 |
5.3 小结 |
第6章 矿床成因浅析 |
6.1 矿床地质特征对成因的约束 |
6.2 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标型矿物的成因指示 |
6.3 成矿物质来源 |
6.4 蚀变-矿化过程分析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学术成果 |
四、我国铅锌矿床成因类型及其时、空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 [1]内蒙古额尔古纳地区铅锌多金属矿床成因与成矿地球动力学背景[D]. 徐智涛. 吉林大学, 2020(08)
- [2]特提斯喜马拉雅东段扎西康矿集区造山型金矿床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梁. 成都理工大学, 2020
- [3]中国铅锌矿产资源成矿特征与资源潜力评价[J]. 唐攀科,王春艳,梅友松,郝玉军,吴碧娟,管友飞,段建良. 地学前缘, 2018(03)
- [4]四川省汉源富泉地区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分析[D]. 马雪峰. 成都理工大学, 2018(01)
- [5]四川省普格县洛乌沟铅锌矿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D]. 赖昶安. 成都理工大学, 2017(02)
- [6]西藏念青唐古拉古近纪矽卡岩型铁铜铅锌矿床成因机制与成矿模式[D]. 徐净.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
- [7]云南省太平铅锌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成矿机制[D]. 代鸿章.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7)
- [8]安徽省歙县汪满田铅锌矿特征与成矿规律研究[D]. 吴伟. 成都理工大学, 2016(03)
- [9]西藏列廷冈—勒青拉矽卡岩型铅锌铁铜钼多金属矿床地质特征与成因探讨[D]. 马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6(04)
- [10]西藏蒙亚啊矽卡岩铅锌矿床矿物学特征及成因意义[D]. 涂宗林. 成都理工大学, 201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