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会—吴川断裂带新构造时期的活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毕丽思,黄剑涛,任镇寰,叶秀薇,卢帮华,刘天佑,乔计花[1](2021)在《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文中研究表明珠江三角洲地区航磁异常场具有明显的分区性,并且在以近EW向为主体的磁场背景下,同时存在NE、NW向磁场体。经过对其航磁资料进行系统处理、分析、解释,确认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壳深部存在近EW向、NW向、NE向三组断裂系。近EW向断裂是主要断裂,大部分深及30 km以上。NW向断裂较发育,但切割深度较浅,大部分在10 km左右。NE向断裂的切割深度亦不大,特别是一些以往被称为是深部断裂者大多数只有10 km左右,不超过20 km。三组断裂间相互切割,但近EW向与NW向断裂活动性较强、活动时代较新。这些成果与重力资料系统处理结果基本一致,与传统认识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格局则有较大改变。最后,本文提出"新构造期深部断裂"的新概念和理论。
李玉辉,郭良田,晏云翔[2](2021)在《惠州断层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评价》文中指出惠州断层长约20 km,宽约5 km,产状135°—150°/NE∠65°—75°,在断层露头处可见复合断层角砾岩,这反映出该断层曾发生过多次运动。为研究该断层最新活动时代及地震危险性,得到的现今惠州断层垂直形变图显示,该区明显受区域活动构造所控制,垂直形变幅度相对较小,无明显的高速度梯度带;地壳水平运动状态测点的运动速率比较小,平均为7.4 mm/a,与华南地块运动方向和大小基本保持一致,内部无明显的运动速率阶跃带和分区现象,属整体性运动地块,块体内部稳定性较好。惠州断层综合运用构造类比和经验关系的方法,最后综合确定目标区目标断层的最大震级为MS 6.0,复发间隔为2 351 a。该研究成果对惠州市及其邻近地区的中长期地震预报和潜在震源区判定,以及惠州市城区地震小区划、震害预测和断层危害性评价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叶秀薇,张项,吕金水,刘宝峰,王小娜,王力伟,吕作勇,谭争光,熊成[3](2020)在《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研究珠江三角洲及近海区域深部地壳结构,广东省地震局联合多家单位于2015年在珠江口区域实施了大规模三维人工地震测深实验.本文利用珠江口西侧NW向鼎湖—高明—金湾L1测线数据进行处理、解释,采用地震射线走时正演构建了该剖面二维速度模型.结果表明:沿剖面莫霍面深度从NW向SE,从30.0km逐渐抬升到28.0km,鼎湖至高明间存在莫霍面隆起;中地壳低速层非均匀连续,NW一侧速度低于SE一侧,且莫霍面隆起区之上为最显着的低速异常区域,中心最低速度为6.05km·s-1;吴川—四会断裂、广州—恩平断裂可能为深部物质上涌的主要通道之一,两条断裂所围限的从珠江口西侧的鼎湖、高明往北东延伸到珠江口东侧的清远、从化区域为可能的连续莫霍面隆起区.
毕丽思,任镇寰,叶秀薇,吴业彪,刘天佑,乔计花[4](2018)在《基于重力资料从深部断裂系统讨论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文中指出湛江湾地区的新构造基本都是推测断裂,地表并无较大规模的断裂构造显示,这给研究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特征带来了困难。文中利用能够反映深部断裂的重力资料,通过解释、分析并结合地质构造与地震活动对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予以讨论。湛江湾构造区位于粤桂琼交界沿海地区一条规模宏大的NEE向高重力梯度带内。经过逐图详细分析解释80多幅成果图像,得出湛江湾构造区就位于NEE向与NW向2个巨型断裂系内一个范围不大的交会区间,而规模亦较大的NE向断裂斜贯中部。这3组断裂带在重力资料成果图像中都有较明显的表现,尤其是NEE向断裂和NW向断裂,其重力异常等值线或梯度带明显,浓黑条带显着,重力结构好,规模大,切割深。NEE向断裂起区域控制性作用,具有明显的主导地位,切割NW向和NE向断裂的频次高,力度大; NW向断裂规模也大,活动性也强,但仍受NEE向断裂的控制,多被其截断; NE向断裂截切NEE向、NW向断裂仅限于局部段,频次低,深度浅。结合地质构造特征及地震活动分析认为,湛江湾地区以NEE向断裂为控震构造,发震断裂以NEE向断裂为主,NW向断裂为辅,两者共轭活动,其具备发生6. 5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王小娜,邓志辉,叶东华,刘特培,刘吉平,邵叶[5](2017)在《2016年10月广东乳源ML 2.8级震群活动特征》文中指出2016年10月7日至26日广东省乳源县发生ML2.8级震群活动,共记录到地震250次,其中ML1.01.9级166次,ML2.02.9级17次,最大为10月10日的ML2.8级地震,震源深度8 km。根据乳源震群与南水水库震群活动、波速比、视应力和应力降对比,初步判断此次乳源震群活动在弱挤压应力背景下产生,且为非水库诱发地震,印证了近年来东南沿海地区地震活动由水库区向非水库区转移或扩展的特征,是东南沿海地震带地震活动进一步增强的表现。根据乳源震群沿北西向沟谷展布的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北西向节面的左旋走滑正断性质,结合地质构造背景及现场调查结果,推测从震中区到英德市望埠镇存在走向310°,倾向南西,倾角47°的隐伏断裂,为乳源震群发震构造,此隐伏断裂可能是北东向吴川-四会断裂带的共轭构造,与近年来吴川-四会断裂活动增强有密切关系。
孙晓轩[6](2015)在《广东茂名盆地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文中认为本论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茂名地区燕山期侵入岩及火山岩做了进一步研究。岩浆侵入活动主要发生在白垩纪时期,属于燕山期岩浆活动第三期产物,本区侵入岩为黑云母花岗岩及二云母花岗岩,显示高硅、富钾的特征,属亚碱性系列;准铝质-弱过铝质,岩石为S型花岗岩;稀土配分图显示为右倾型,Eu表现为负异常;富集Rb、Th、K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Ta、Nb、Ti高场强元素。研究区内火山作用始于晚白垩世属于燕山晚期岩浆活动的产物,火山岩多呈熔岩流分布。本次主要研究其中有代表性流纹岩及霏细岩火山岩样品,显示高硅、富钾的特征;主要为钾玄岩系列以及高钾钙碱性系列岩区;在稀土元配分曲线上表现为轻稀土部分右倾斜较陡,而重稀土部分曲线基本呈现为平缓的状态,表现弱的铕负异常;微量元素蛛网图中显示强烈富集K、Rb、Th、U等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P、Ti、Nb、Ta等高场强元素;通过Sr、Nd同位素的特征显示该区火山岩源区主要为地壳;根据岩石系列和类型、痕量元素的分布等方面特征,确定火山岩是俯冲造山的产物。在约早白垩世时茂名地区所处的云开板块受到太平洋板块和欧亚大陆板块的影响,陆壳物质经过熔融形成钙碱性花岗岩;晚白垩世后期在板块俯冲及弧后拉张环境下,由元古代地壳基底部分熔融形成了高硅、富钾的流纹岩。
王霄飞,余珊,龚跃华,李三忠,刘鑫,马云,赵淑娟[7](2014)在《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文中提出南海北部陆缘发育大量含油气盆地,且南海北部陆坡存在丰富的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厘清其总体构造格局,对理解南海北部陆缘的构造演化及动力学机制、地震灾害评估与资源开发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通过重磁异常、二维地震资料解译,结合地震活动及构造地貌特征分析,发现华南陆块和南海北部陆缘的NE向主干断裂延伸方向一致且特征可进行对比,即华南发育的滨海、长乐-南澳、政和-大埔及邵武-河源-阳江四条NE向主干断裂可自然延伸至南海北部陆缘。延伸至南海北部的四条主干断裂控制了相应盆地的发育,其中,滨海断裂为珠二凹陷的东界,长乐-南澳断裂横穿珠江口盆地的珠一和珠二凹陷,政和-大埔断裂位于珠一、珠二坳陷的西界以及北礁凹陷的东界,河源-阳江断裂为琼东南盆地的西界。南海北部陆缘盆地群与华南陆缘盆地群在成因上具有相似性,皆为拉分盆地。南海北部陆缘分布的NE向右行断裂对盆地的发育以及展布起决定性作用,为控盆断裂。NEE向断裂控制盆地内部坳陷的充填样式,为控坳断裂。
王霄飞[8](2014)在《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南海作为西太平洋最大的边缘海,发育了众多的新生代盆地,蕴含了丰富的能源资源。本文通过地震剖面、震源机制解手段对南海北部的新构造特征进行了系统、综合性研究。这对于理解南海北部的新构造的动力学机制、天然气水合物的成藏以及海底地质灾害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研究得出几点结论:(1)南海北部新生代岩浆岩分布从东向西可划分为三个岩浆活动集中区:琼东南-西沙区、神狐区和东沙区。各区域岩浆岩的产出位置的控制因素有所差异,其中琼东南-西沙区的岩浆岩平面展布受右行右阶的走滑断裂控制;神狐区岩浆岩位于NW向与NE向断裂的交汇处,侵位空间受先存断裂制约;东沙区岩浆岩的产生与东沙运动期间区域伸展过程有直接关系。(2)根据地震的分布特征,并结合震源机制解的情况,将南海陆缘地震带也分为三个区域。东部受到菲律宾海板块沿吕宋岛弧的NW向强烈挤压,强震多次发生,地震活动性最强;西部受红河断裂的走滑影响,地震活动性较高,但依然有强震记录;而位于东部的碰撞型和西部的转换型板块边界中间位置的珠江口区域,地震活动性很微弱,非但没有大震、强震发生,而且中、小地震也较为不发育。同时通过对震源机制解的研究表明,南海北部发震断裂也有所不同。东部的发震断裂多以NE向右行走滑为主,中部地震活动则受正断层的控制,西部发震断裂多为NW向的右行走滑断裂。(3)利用Coulomb模拟对南海北部东段、中段以及西段的历史地震进行应力场模拟,认为南海西部1936年广西灵山地震触发了1988年发生在北部湾的地震,1605年琼山地震的余震发生在应力等值线发育较为宽缓的区域。1988年北部湾发生的4.8级地震,导致了1995年之后该区域的地震发育。1994年、1995年发生的6级地震,以应力降低为主,余震主要发育在发震断裂上。南海北部中段1962年河源地震的余震主要发育在断裂的NW端,1969年阳江地震余震集中在断裂的北侧。另外,这两次地震的余震多分布于应力增强较小的区域或者应力增加区与应力降低区的分界线处,应力增大的极大值区几乎没有余震分布。南海东部1878年的6级地震其NE向的应力增长区也覆盖了1906年的地震,从时间上来看,其触发1906年地震的可能性较大。另外,1878年地震SW向的应力增长呈弧形与1918年7.5级地震震中相交,其极有可能是1918年地震的触发因素。1992年东沙群岛地震应力增加区走向为NE向,降低区走向为NW向,余震多分布于发震断裂西侧应力增长区。另外,东沙群岛地震应力增长区覆盖1994年台湾浅滩的震源位置,前者可能为触发后者的主要因素。(4)南海北部陆缘东部受东沙运动影响,高压地层发生了卸压,底辟构造不发育,这就使得东部天然气水合物气源的运输系统为断层-断层的相结合的方式。而西部受东沙运动的影响较小,底辟构造十分发育,使得西部以断层-底辟的组合样式作为天然气水合物气源运移的主要通道。(5)南海北部陆缘新构造演化受太平洋构造域以及新特提斯构造域的联合制约。南海北部陆缘断裂的发育特征因分布位置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可分为东、西两部分。东部断裂活动以继承性为主,而西部发育大量新生性断层,局部发生构造反转。在时间尺度上,不同构造域对南海北部的影响范围也存在差异。从晚白垩世到晚渐新世(32Ma),整个南海北部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几乎不受特提斯洋构造域的影响。通过断裂活动性研究表明,中新世珠江口盆地受特提斯构造域控制。伴随着晚中新世末期发生的东沙运动,珠江口盆地东部开始受太平洋构造域的影响。之后,太平洋板块的汇聚速率的增大,其对珠江口盆地的影响范围逐渐向西扩大。挽近时期,现今两大构造域的边界大致在112°E。
田少兵[9](2014)在《粤中洼原及粤北洼凹控热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研究》文中指出本文依托中国地质调查局《珠三角-环北部湾经济区地质环境调查评价与区别》项目下的《珠江三角洲及周边地区控热地质构造调查研究》,采用大地电磁测深法,研究广东省深大断裂与深部壳幔结构特征。在粤西南和粤北地区设计了三条剖面,粤西南研究区的100和200剖面位于东经111°~112.5°、北纬21.5°~22.50范围内;粤北研究区的300剖面位于东经113°-116°、北纬23°-24°范围内。剖面大致沿东西方向布设,横穿过广东省主要断裂带,构造走向为NNE向。通过亲自参与野外一线数据的采集,使用宽频大地电磁仪(V5-2000),共完成三条剖面63个长周期大地电磁测深点。数据处理采用Roubst技术、人机交互和静位移校正等方法,对观测数据进行了统一处理,分析了测点的电性主轴、二维偏离度、磁感应矢量和阻抗相位断面等相关参数,最终得到了三条剖面的解释图件。通过阻抗张量分解法对研究区最佳电性主轴进行分析,结合区域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推测研究区电性主轴方向在NE30°-60°;对地下介质二维偏离度进行计算,结果表明研究区浅部具有较好的二维性,深部构造特征复杂,表现为三维性。通过对测点的极化特征分析,对每个测点曲线极化模式进行判别。对发生畸变和静位移的测点进行了静态效应的校正。通过对大地电磁反演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我们选取非线性共轭梯度法(NLCG)进行二维反演。结合300剖面的地质资料,分别分析了NLCG反演法的TE、TM和TE&TM联合二维反演模式,认为TM模式对于研究区地质环境是最佳的反演模式。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分析得出了较为合适的正则化因子来参与反演。结合广东省区域地质资料和前人所做的地球物理、地热资料,对研究区的断裂特征、壳幔电性结构特征及动力学背景资料,对粤西南及粤北3条大地电磁二维电性反演剖面进行分析,得出广东省地表地热分布与深部控热断裂之间的潜在对应特征。根据反演结果与区域构造资料对比分析,得出电性梯度带和畸变带与深大断裂带一致,认为穿过研究区的主要断裂带有吴川—四会断裂带东束和西束、恩平—新丰断裂带、河源断裂带、紫金—博罗断裂带、河源断裂带和莲花山断裂带,并对断裂带的走向、切割深度、倾向以及影响范围进行了相应的分析。研究区内壳幔厚度变化较大,三条剖面均表现为东薄西厚,靠近沿海地区壳幔厚度较薄,远离沿海的内陆厚度较大,其中粤西南地区100与200剖面莫霍面深度在29~42Km,岩石圈厚度在50~70Km;粤北地区300剖面莫霍面深度在30~55Km,岩石圈厚度在90~110Km。三条剖面在横向上表现为明显的不均一性,在剖面底部均存在连续的低阻区,其特征与上面的电性层有明显的区别;在纵向上表现为三个主要电性层,其中第一电性层表现为表层相对低阻层,为中新生代沉积盖层;第二电性层为被低阻带切割的高阻层,并存在不连续的壳内高导层;第三电性层位于莫霍面以下,三条剖面均表现为大面积的低阻层。对研究区地下壳幔特征分析,推测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东部俯冲而导致大洋岩石圈板块下沉,热的地幔物质上升,导致东南沿海地区具有较高的壳幔热状态。
刘昌明,范震宇[10](2013)在《广东那程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文中指出那程银金多金属矿是武警黄金第九支队在广东云开地区发现的一个中等规模的银金多金属矿,矿区位于华南褶皱系西段,云开隆起核部和吴川—四会深大断裂中部。矿区断裂发育,岩浆活动强烈,成矿地质条件良好,脉体较多且有成群产出特征,矿脉主要受次一级张扭性断裂控制,其空间排列具雁式左行规律。通过近几年大量的研究工作,共圈定银金多金属矿体10个,且深部呈现银金多金属元素富集程度增高的趋势,显示了较好的找矿前景。通过研究矿体赋存特征、矿石质量、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化学成分和成矿阶段矿物生成顺序,探讨矿床成因并总结找矿标志,为在该矿区深部和边部进一步开展找矿勘探、扩大其远景规模提供了较为详实的地质资料。
二、四会—吴川断裂带新构造时期的活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四会—吴川断裂带新构造时期的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处理 |
2 磁场基本特征 |
3 深部断裂解释 |
3.1 近EW向断裂系 |
3.2 NE向断裂系 |
3.3 NW向断裂系 |
4 断裂切割关系解释 |
5 讨论 |
6 结论 |
(2)惠州断层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震构造环境 |
1.1 构造背景 |
1.2 研究区新构造运动特征 |
(1)新构造升降运动。 |
(2)新构造断裂活动。 |
(3)地震活动。 |
(4)地热异常。 |
2 惠州断层现今地壳垂直及水平运动速率 |
2.1 垂直形变速率 |
2.2 水平运动速率 |
3 惠州断层的危险性评价 |
3.1 惠州断层活动性分析 |
3.2 确定最大震级的构造类比方法 |
3.3 最大震级确定的经验关系方法 |
3.4 惠州断层最大震级潜在地震发生概率评估 |
4 结论 |
(3)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人工地震测深剖面位置与测线地区的地质格局 |
1.1 人工地震测深剖面及炮点位置 |
1.2 测线地区的地质格局 |
2 剖面二维速度模型构建 |
3 剖面壳幔速度结构特征 |
3.1 壳内间断面 |
3.2 莫霍面隆起 |
3.3 中、下地壳低速异常区 |
4 讨论与结论 |
(4)基于重力资料从深部断裂系统讨论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重力特征及其解释方法 |
1.1 重力特征 |
1.2 重力资料解释方法 |
2 深部断裂解释 |
3 地质构造特征 |
4 断裂构造及其活动性 |
5 发震构造讨论 |
6结论 |
(5)2016年10月广东乳源ML 2.8级震群活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震群序列特征 |
2 震感调查 |
3 地质构造背景及地震活动 |
4 数字地震学方法分析 |
4.1 震源机制解及主破裂面 |
4.2 波速比 |
4.3 视应力和应力降 |
5 震群与南水水库地震活动比较 |
6 结语 |
(6)广东茂名盆地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区交通及自然地理条件 |
1.2 选题依据及其科学意义 |
1.2.1 选题背景介绍 |
1.2.2 课题的研究目的与研究意义 |
1.3 茂名地区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1.5 完成工作量 |
第2章 区域地质概况 |
2.1 区域大地构造背景 |
2.2 茂名区域地质概况 |
2.2.1 地层 |
2.2.2 区域构造 |
2.2.3 岩浆岩活动 |
第3章 火成岩岩石学特征 |
3.1 侵入岩岩石学特征 |
3.1.1 岩相学特征 |
3.1.2 岩石化学特征 |
3.1.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1.3.1 稀土元素 |
3.1.3.2 微量元素 |
3.2 火山岩岩石学特征 |
3.2.1 岩相学特征 |
3.2.2 岩石化学特征 |
3.2.3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3.2.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2.3.2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
3.2.3.3 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
第4章 岩浆岩成因及其构造背景 |
4.1 侵入岩分析 |
4.1.1 侵入岩物质来源 |
4.1.2 侵入岩形成的构造环境 |
4.2 火山岩分析 |
4.2.1 火山岩成因分析 |
4.2.2 火山岩构造背景分析 |
4.3 茂名地区构造演化 |
第5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区域地质背景 |
2 华南NE向断裂在南海北部的延伸 |
2.1 长乐-南澳断裂带在南海北部的延伸 |
2.2 政和-大埔断裂带在南海北部的延伸 |
2.3 邵武-河源-阳江断裂带在南海北部的延伸 |
3 讨论与结论 |
(8)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论文依托项目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研究现状 |
1.3.1 南海北部断裂 |
1.3.2 南海北部地震 |
1.3.3 南海北部岩浆岩 |
1.3.4 水合物研究 |
1.4 论文研究要点与创新之处 |
第二章 区域构造概况 |
2.1 区域地质背景以及新生代构造演化 |
2.1.1 断裂构造 |
2.1.2 新生界地层 |
2.1.3 重磁异常 |
2.2 构造演化 |
第三章 南海北部陆坡新构造特征 |
3.1 地壳升降运动与海平面变化 |
3.2 断裂性质和几何特征 |
3.2.1 琼东南盆地 |
3.2.2 珠江口盆地 |
3.2.3 台西南盆地 |
3.3 岩浆岩分布 |
3.4 天然地震 |
3.4.1 以走滑型地震为主的闽南–粤东沿海地震活跃带 |
3.4.2 以正断型地震为主的珠江口强震空白带 |
3.4.3 以走滑型地震为主的阳江-海南岛地震活跃带 |
第四章 南海北部地震的库伦模拟 |
4.1 Coulomb 软件简介 |
4.2 南海北部地震的 Coulomb 模拟 |
4.2.1 南海北部的西段 |
4.2.2 南海北部的中段 |
4.2.3 南海北部的东段 |
第五章 新构造运动与 BSR 的关系以及对其分布产生的影响 |
5.1 滑坡体 |
5.1.1 南海北部滑坡体 |
5.1.2 滑坡体与 BSR 的关系 |
5.1.3 断裂与 BSR 的关系 |
5.1.4 断裂组合、滑坡组合与 BSR 的关系 |
5.1.5 气底辟(气烟囱)与 BSR 的关系 |
5.2 BSR 分布的东西差异性及机制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发表的学术论文 |
(9)粤中洼原及粤北洼凹控热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与研究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发展现状 |
1.2.1 大地电磁测深发展现状 |
1.2.2 研究区以往壳幔研究背景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与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2.1.1 区域构造单元划分 |
2.1.2 区域地层 |
2.1.3 区域主要断裂带 |
§2.2 区域地球地球物理特征 |
2.2.1 重力场特征 |
2.2.2 地磁场特征 |
第三章 大地电磁数据采集与处理 |
§3.1 大地电磁测深(MT)原理 |
§3.2 大地电磁数据的采集 |
3.2.1 MT观测剖面部署 |
3.2.2 仪器的选取和标定 |
3.2.3 野外点位的选取和布站 |
§3.3 大地电磁数据的处理 |
3.3.1 频谱分析 |
3.3.2 Robust处理技术 |
3.3.3 远参考道技术 |
3.3.4 人工资料筛选 |
3.3.5 静态效应校正 |
第四章 大地电磁资料的定性分析 |
§4.1 地下介质维度分析 |
4.1.1 椭率(Impedance Ellipticity) |
4.1.2 二维偏离度(Impedance Skew) |
§4.2 极化特征分析 |
4.2.1 100线剖面部分测点极化特征分析 |
4.2.2 200线剖面部分测点极化特征分析 |
4.2.3 300线剖面部分测点极化特征分析 |
§4.3 磁感应矢量特征分析 |
§4.4 区域电性最佳主轴分析 |
§4.5 视电阻率和相位断面特征分析 |
第五章 大地电磁数据反演成像及电性特征分析 |
§5.1 大地电磁反演理论 |
5.1.1 一维反演理论 |
5.1.2 二维反演理论 |
§5.2 反演模式与反演参数选取 |
5.2.1 反演模式的选取 |
5.2.2 反演参数的选择 |
§5.3 大地电磁反演结果 |
第六章 研究区电性结构研究与解释 |
§6.1 研究区断裂特征分析 |
§6.2 研究区壳/幔电性结构分析 |
6.2.1 100剖面壳/幔电性结构分析 |
6.2.2 200剖面壳/幔电性结构分析 |
6.2.3 300剖面壳/幔电性结构分析 |
§6.3 研究区深部热状态与浅部地热分布研究 |
6.3.1 研究区软流圈隆起特征 |
6.3.2 研究区地表地热显示与深部构造关系 |
第七章 结论与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广东那程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矿区地质特征 |
1.1 地层 |
1.2 构造 |
1.3 岩浆岩 |
1.4 围岩蚀变 |
2 矿体特征 |
2.1 矿体赋存特征 |
2.2 矿石质量 |
2.3 矿石结构构造 |
2.4 矿石成分 |
2.5 成矿阶段及矿物生成顺序 |
3 矿床成因及找矿标志 |
3.1 控矿因素 |
3.2 矿床成因 |
3.3 矿化富集规律 |
3.4找矿标志 |
4结论 |
四、四会—吴川断裂带新构造时期的活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航磁资料解释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深部断裂[J]. 毕丽思,黄剑涛,任镇寰,叶秀薇,卢帮华,刘天佑,乔计花.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1(04)
- [2]惠州断层及其邻区地震危险性评价[J]. 李玉辉,郭良田,晏云翔. 地震地磁观测与研究, 2021(01)
- [3]珠三角鼎湖—高明—金湾深地震测深剖面地壳构造与速度结构特征分析[J]. 叶秀薇,张项,吕金水,刘宝峰,王小娜,王力伟,吕作勇,谭争光,熊成. 地球物理学报, 2020(05)
- [4]基于重力资料从深部断裂系统讨论湛江湾地区的发震构造[J]. 毕丽思,任镇寰,叶秀薇,吴业彪,刘天佑,乔计花. 地震地质, 2018(06)
- [5]2016年10月广东乳源ML 2.8级震群活动特征[J]. 王小娜,邓志辉,叶东华,刘特培,刘吉平,邵叶. 华南地震, 2017(03)
- [6]广东茂名盆地中生代火成岩岩石学特征及其形成构造环境[D]. 孙晓轩.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5(05)
- [7]华南北东向断裂在南海北部陆架的延伸[J]. 王霄飞,余珊,龚跃华,李三忠,刘鑫,马云,赵淑娟.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2014(03)
- [8]南海北部陆坡东西段新构造的异同及对BSR分布的影响[D]. 王霄飞.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2)
- [9]粤中洼原及粤北洼凹控热构造深部电性结构研究[D]. 田少兵.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10]广东那程银金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研究[J]. 刘昌明,范震宇. 黄金科学技术, 201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