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

使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

一、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论文文献综述)

李彝倫[1](1963)在《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文中研究表明 在初等数学中往往把对数和冪指数紧密地結合起来进行研究,由指数函数导出对数的定义和对数函数的一系列性貭,并和指数函数加以对照。这样,在学生充分地理解了指数函数性貭的同时容易接受“对数”这个新的概念和它的一系列性貭。至于自然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則作为一般对数的特例而提出。实际上,只有在高等数学中,自然对数才显出它的特殊地位。它把一个极为重要的极限和一个特殊的积分联系起来了。最后这个表达式启发我們用来作为自然对数的定义。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用积

赵寿山[2](1995)在《用积分来定义自然对数》文中提出在初等数学中往往把对数和幂指数紧密地结合起来进行研究,由指数函数导出对数的定义和对数函数的一系列性质,并和指数函数加以对照,这样,在学主充分地理解了指数函数性质的同时容易接受“对数”这个新的概念和它的一系列性质,至于自然对数(以e为底的对数)则作为一般对数的特例而提出,实际上,只有在高等数学中,自然对数才显出它的特殊地位,它把一个极为重要的极限(?)和一个特殊的.分(?)联系起来了,最后这个表达式启发我们用来作为自然对数的定义.本文的目的就是要用积分来定义自然对数,从而证明它有着和以前定义的自然对数同样的性质及其运算法则,只要懂得一些积分性质和运算,就不难看到,用这种方法来进行研究,使得自然对数的一些性质和运算法则都变得极为明显和十分简单.

常亚青[3](2011)在《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收入分配是经济学中的重要研究领域。目前,收入分配中研究收入分配差距的学者较多,而对收入流动性之类的学术前沿进行分析的文献较少。根据收入流动性的理论,较大的收入流动性能促进收入公平甚至缩小各种收入分配差距,并能给人们提供较公平的机会,所以对收入流动性进行研究非常有意义。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带来巨大的经济成就的同时也扩大了居民的收入差距,不少学者已经认为中国的基尼系数超过了0.4的国际警戒线,所以应缩小收入差距,积极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改变对社会稳定不利的“金字塔”型收入分配格局。在这种情况下,将收入流动性与中等收入者结合起来进行研究就很有意义,在目前对这两方面同时进行研究的学者们较少的情况下,研究结果就可能具有开创性的意义。本文即是从收入机会的公平角度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分配进行研究,因此选择的主要研究对象是中等收入者这一群体以及收入分配领域中的新亮点——收入流动性,力图尽可能详尽和深入地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进行相关的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本文从逻辑思路上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是导论,这一部分主要是总结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并说明研究内容、方法、可能的创新点,同时给出逻辑思路和结构安排。第二部分是理论、方法及文献综述,包括第二章和第三章,这一部分主要是对中等收入者、收入分配差距和收入流动性的理论进行回顾,然后对国内外的相关研究动态和研究方法进行综述,力求在理论和方法方面为下文将要进行的实证研究打下基础。第三部分是实证分析,包括第四章至第八章,这一部分主要是计算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相对和绝对收入流动性,考察中国中等收入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并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收入分配差距进行一些实证分析。第四部分是政策建议,会在本文的第九章中根据前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实证分析是本文的重点,笔者主要遵循Fields研究收入流动性的思路和方法来对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进行比较全面的计算,然后根据结果结合经济增长和社会稳定来进行进一步的实证分析。笔者首先基于微观面板数据对中国中等收入者进行了合理的界定,在考虑城乡和地区差异、国际标准的同时将相对和绝对界定有机地结合起来。对界定出的中等收入者,笔者使用二元选择模型并结合个人特征数据考察了中等收入者的影响因素,计算了中等收入者内部的基尼系数,进而求出“收入流动性作为长期收入平等器的进步指标”P指数。对中等收入者群体内部,笔者按五等分法来计算出相对收入流动性的短期、中期和长期时间间隔的收入转移矩阵,并结合个人特征数据采取多元选择模型来考察内部收入等级跃迁的影响因素。对于界定出的高、中、低收入者,笔者结合个人特征数据,采取多元选择模型来考察外部收入等级跃迁的影响因素,并计算了短期、中期和长期三类时间间隔的收入转移矩阵。然后笔者使用Fields的绝对收入流动性指标和分解方法,计算了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单位人口的收入流动性和百分比的收入流动性,以及各地区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转移部分,并与各地区的GDP增长率数据结合起来探索其中的的关系。笔者又将各地区的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全要素生产率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研究粗放型与集约型的增长中究竟哪一种更能提高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并进一步分析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是受技术进步的影响大还是受综合效率变化的影响大;同时将各地区的绝对收入流动性的转移部分、中等收入者的收入差距与社会稳定结合起来进行实证分析,来研究收入转移、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是否有利于社会稳定。通过理论和实证研究,笔者在最后对本文的一般性结论和独创性结论进行了总结,其中独创性结论主要是:我国中等收入者的个人特征、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内部有向较低收入阶层靠拢的趋势、上海一直是综合效率最高的地区、容易跃迁到更高的收入等级的人的特征、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转移部分对GDP增长率的作用相反、集约型的增长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技术进步比效率的提高更能增加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最后本文提出了一些提高收入流动性、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建议。

王金隆[4](2020)在《清末民国时期微积分教科书的内容发展与符号传播(1859-1934)》文中研究指明数学符号是数学科学中使用的意义高度概括、形式高度集中的抽象语言。数学符号是在数学概念、公式、命题、推理、逻辑关系等整个数学过程中,所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数学语言。数学符号并不是孤立的传播,往往需要借助教科书这一载体。所以对符号的研究应该始于对教科书内容的发展分析。中国第一部微积分教科书《代微积拾级》于1859年出版,故将本研究的起始时间定为1859年。1859-1906年,共出版二十多部微积分教科书。1906-1934年,也出版了二十部微积分教科书。内容丰富、理论严谨的教科书《高等算学分析》于1934年出版,故将本研究的终止时间定为1934年。本研究主要采用文献研究法、对比分析法。笔者首先通过微积分教科书的研究文章、数学史专著书籍,查询、梳理清末民国微积分教科书的书目。之后通过孔夫子书店、古籍网、大学数字图书馆国际合作计划,在导师的帮助下,查询、收集、整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微积分教科书30余部,从中选取可以代表清末、民国初期、民国中期三个时期的6部微积分教科书作为研究对象。在论文中,对这6部微积分教科书从编写理念、目录、习题设置、名词术语作详细的对比,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微积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情况。本论文主要以1859-1934年出版的微积分教科书为基础,从以下2个方面进行研究:(1)清末—民国微积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选取清末至民国时期具有代表性的6部微积分教科书,从编写理念、目录、习题设置、名词术语的对比为基础,从编写理念、内容丰富程度、习题难易水平、理论严谨性四个维度分析,呈现微积分清末民初微积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情况。(2)以6部微积分教科书中的符号为基础,参考其他微积分教科书,梳理、分析元素符号、运算符号、特殊符号早期国外的传播情况,整理、分析清末民国时期国内最早以何等形式出现在微积分教科书中,借此分析中国清末民国时期微积分符号西化历程。通过对微积分内容发展、微积分符号传播的研究,可以丰富微积分传播史。

祝伟[5](2010)在《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 ——以甘肃为例》文中研究说明消除贫困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中国曾是世界上贫困人口最多的国家。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的快速增长和扶贫开发工作的全面展开,中国的农村贫困率出现了大幅度下降,取得了空前的减贫成就,是导致世界范围内贫困率大为降低的主要原因。目前,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呈现出向甘肃等自然条件恶劣、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地区集中的明显趋势。甘肃省已成为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比例最高、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贫困状况的动态变化是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变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厘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有助于理解贫困的成因和发展趋势,制定合理的经济发展和扶贫开发政策。本文以甘肃省的农村贫困问题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分析与经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讨论了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贫困(Poverty)-经济增长(Growth)-收入不平等(Inequality)三角(PGI Triangle)的视角,运用贫困变动影响因素分解方法,实证检验了经济增长和收入不平等对甘肃省农村贫困的影响。本文首先介绍了甘肃省农村贫困人口总量及其变化,贫困性质的转变,对甘肃省农村贫困成因进行了框架性分析,总结了甘肃省反贫困斗争的历程,扶贫开发中的成功经验和存在的主要问题.接着,运用协整分析和格兰杰因果检验法实证研究了甘肃省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之间的关系,得出经济增长是甘肃省农村贫困减少的重要原因,贫困的减少也能对经济增长产生促进作用;分析了经济增长的减贫机制,认为经济增长主要通过提高农村居民劳动参与率和劳动、土地等生产要素的价格以及增加政府的转移支付等方式实现其减贫效果;通过经济增长结构的分解发现,第一产业的增长对甘肃省农村贫困减少的效果最为明显;分析了经济增长减贫效果边际收益递减的原因,并提出了“有利于穷人的经济增长”的方法和措施。本文对收入分配和农村贫困关系的研究认为,现阶段贫困问题的本质就是收入不平等问题,不平等导致了贫困的出现和恶化,甚至出现贫困的代际传递,从而造成两极分化,使得收入不平等程度不断扩大。本文还从收入结构的视角研究了省际间收入差距的扩大,认为,收入结构的变化及其分布差异是导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重要原因。通过实证分析发现,甘肃省农村居民收入水平与收入不平等符合倒U假说,而且收入不平等程度的提高对农村居民收入增加具有促进作用。最后,从PGI三角的视角,研究了经济增长和收入分配对甘肃省农村贫困变动的影响,通过贫困变动影响因素的分解发现,2001-2007年各年中经济增长在减少农村贫困方面均发挥着显著作用,但收入分配因素对农村贫困的影响则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性。

冼晓青[6](2007)在《褐飞虱前期迁入与海温场、ENSO指标的遥相关及其中长期预测》文中指出褐飞虱Nilaparvata lugens(Stal)是亚洲地区一种远距离迁飞性水稻害虫。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在我国多次暴发成灾。1992年以后种群整体呈下降趋势,但2003年以来又有大发生的态势。如果能够对褐飞虱种群的大发生做出准确而又超前的预报,将为防治决策提供有效的信息。目前褐飞虱的预报多限于中短期预报,其预测效果较好,并广泛地应用于指导生产实践。而长期预报一直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田间种群发生关系密切,气象因子也是影响褐飞虱种群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本文通过分析影响褐飞虱前期迁入的大尺度背景来寻找长期预测因子,如前期海温、ENSO指标等,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对褐飞虱的前期迁入量作中长期预测。1遥相关分析分别计算6个褐飞虱发生区内16个监测点的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前期太平洋、印度洋海温场各格点海温以及ENSO指标的月平均距平的相关系数,并将相关结果在地理信息系统中显示。定义至少有相邻的5个海温格点连续3个月或3个月以上显著或极显著相关为连续显著相关海温区。在太平洋,共获得196个相关海温区和305个相关时段;在印度洋,共获得142个相关海温区和231个相关时段:前期共有255个ENSO指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2预测因子的筛选计算以上连续显著相关海温区内所有格点的月平均海温距平的平均值后,再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作相关分析。对这些相关系数作稳定性分析,删除不稳定的相关海温区或相关时段。选择连续稳定显著相关的海温区或显著相关的ENSO指标作为褐飞虱前期迁入量的预测因子。经稳定性分析后,在太平洋获得115个连续稳定显著相关海温空间因子和168个相关时段因子,在印度洋获得101个连续稳定显著相关海温空间因子和127个相关时段因子。连续稳定显著相关海温因子或显著相关ENSO指标的时空分布特征如下:在空间分布上,太平洋海温预测因子在中太平洋最多(50%),南太平洋和北太平洋各占25%左右;两广南部、南岭区和岭北区等3个褐飞虱发生区的印度洋海温预测因子以北印度洋(41.6%)和南印度洋(40%)为主,沿江区和江淮淮北区的印度洋海温预测因子以南印度洋(53.6%)和中印度洋(26.8%)为主;显著相关的ENSO指标以N3区、N4区和N3+4区海温为主,三者共超过70%。在时间分布上,都以前两年和前一年为主(81.5-87%),当年最少。比较各站点的海温场遥相关时空分布发现:两广南部、岭北区和沿江区的大部分站点在前一年冬季或当年春季赤道中东太平洋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两广南部、岭北区和沿江区,当年赤道印度洋正距平可预示褐飞虱前期大量迁入。各Nino区有关海温因子在前两年至前一年春季之前常呈负相关,在前一年冬季至当年春季常呈正相关,与SOI的相关性质则相反。3预测模型的建立将上面筛选出的预测因子按照同一年份同一相关区进行不同的组合后,再用逐步回归分析建立预测方程,同时预留出最后3年的历史资料进行预测检验。将褐飞虱前期迁入量,按照自身的时间序列以平均数加减1个标准差为标准共分为3个级别,分别计算预测模型的回检和预检准确率。最后入选的预测方程标准为回检率>50%和预检率≥2/3。共筛选到306个太平洋海温因子、199个印度洋海温因子和44个ENSO指标的中长期预测方程。预测方程的太平洋海温因子以中太平洋最多(51.6%),北太平洋和南太平洋各占26.2%和22.2%;印度洋海温因子以南印度洋为主(67.3%),其次为中印度洋(18.6%),北印度洋最少(14.1%):ENSO指标预测因子以N3区、N3+4区海温和SOI指标为主,三者共占93.2%。在时间分布上,仍以前两年和前一年为主,两者比例均达到90%以上。4集成预报由于每个监测点都具有许多个中长期预测方程,而这些方程分别代表了部分时空信息,为了便于推广应用,对每个站点所有的预测方程按预测的时效年限组建系列集成预报模型。首先,为了提高集成预报的预测准确率,删除预测误差大于0.5级的方程,将每个监测点的所有方程按预测时效年限分为前两年、前一年和当年等三类,然后根据每个方程的预检率和回检率计算出每个方程的权重系数,进行集成预报处理,最终每个监测点组建成超长期(前两年)、长期(前一年)、中期(当年1-6个月前)三个集成预报模型。集成预报不仅集合了众多的时空预测信息,还提高了预测的准确性。以太平洋海温为预测因子共建立38个集成模型,其中有19个模型预测准确率从66.7-91.2%提高到在预测的3年里全部预测准确:以印度洋海温为预测因子共建立30个集成模型,其中有13个模型预报准确率从71.9-92.2%提高到在预测的3年里全部预测准确。以ENSO指标为预测因子共建立了12个集成预报方程,集成预报方程的预测准确率没有明显的提高。5前期海温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遥相关的可能机制以江苏通州和江苏淮安为例,分析褐飞虱前期迁入量与前期500hPa西太平洋副高指数、当年旬降水量或旬平均温度之间的相关关系。比较与褐飞虱前期迁入显著相关的旬平均温度或旬降水量、西太平洋副高指数、褐飞虱前期迁入的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的时空分布,找出三者共同的前期相关海温区。根据相关分析及其相关海温场结果的比较,认为前期海温与褐飞虱前期迁入遥相关的可能机制如下: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前一年冬季的正距平)引起当年6月西太平洋副高面积指数的变化,影响江苏通州当年6月下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通州褐飞虱的前期迁入。前期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的变化(前两年春夏季的负距平)引起当年5月副高北界位置的变化,影响江苏淮安当年7月上旬降水,从而影响江苏淮安褐飞虱的前期迁入。从而提出褐飞虱前期迁入与太平洋海温场遥相关的假想模式,即“海温→大气环流(副高)→气候(降水)→褐飞虱前期迁入”。

赵文坛[7](2003)在《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文中提出网络技术的发展为远程教育提供了一片崭新的天地,现代远程教学系统是一种以网络为基础的远程教育,它继承了传统远程教育方式中不受时间、空间和地点限制优点,学习者可以足不出产地参加网上学习、网上考试、网上讨论以及网上答疑等。这种教学方式能够为学习者提供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能够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从而达到让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目的,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目标。 但是目前的网上教学系统还面临着许多问题:现有教学系统的动态交互功能不强,多以呈现教学材料为主;系统的智能性较低;系统的测试和评价功能不强;缺乏有效的引导;现有的网上教学系统基本上都是C/S结构,客户端过于庞大,而且客户端驻留程序可以对客户端任意操作,增加了不安全的因素。 本文针对以上缺点,提出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本系统中引入分布式人工智能(DAI)领域中的Agent技术,在系统中构造一个学习者Agent,它随时跟踪学习者的学习过程,记录其兴趣、爱好等个性特征,并适时地调整对其采用的教学策略,有效地解决了目前的系统智能性较低的缺点;其次,本系统采用XML技术来组织教学内容,改变了HTML中内容和形式捆绑在一起的缺点,使得内容和形式相分离,从而可以为太原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不同认知水平的学习者提供不同的教学内容,增强了交互功能;另外,本系统采用Java技术,Java语言不仅适合作为Agent的开发语言,而且Java语言具有平台无关和安全性高的特点,通过运行Java Applet来增强客户端的功能,减轻服务器端负担,并且这些ApPI et根据客户赋予的权限对客户端内容进行操作,增加了安全性;最后,本文运用概率论与数理统计学中方法,提出一种把等级成绩数量化的方法,很好地解决了对学习者考试中主观题的准确评价问题,为实现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一个较准确的依据。 本系统面向学习者、教师、管理员三类用户,具有课程学习、作业、答疑、考试以及交流功能,数据组织方式采用XML加关系数据库,同时采用Java语言来构建智能Agent,解决了个性化学习的问题。个性化教学是未来网上教学系统的发展方向。

张强[8](2014)在《基于熵测度与支持向量机的脑电信号分类方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脑电图(EEG)是检查诊断癫痫的基本工具,对生理学研究与医学应用是非常重要的,是大脑皮层或头皮表面大脑神经组织细胞总体电活动的反应,包含了大量的大脑活动与功能的信息。大脑的电活动通常表现出复杂的行为与非线性动力学特性。癫痫俗称羊角风,是一种慢性神经紊乱疾病,它发作时由于脑神经元突然不正常放电,使中枢神经系统活动异常兴奋或抑制,对患者的精神和身体健康造成极大的伤害。对于头皮脑电图,癫痫脑电检测的分析方法主要基于特征提取方法和分类算法。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大脑是复杂的非线性动力学系统,非线性动力学方法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EEG信号。本文在非线性动力学分析方法上,提出了两种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基于近似熵和改进近似熵的癫痫脑电特征提取方法和基于样本熵和改进样本熵的癫痫脑电特征提取方法。首先,对癫痫脑电信号样本数据分别求近似熵、改进近似熵、样本熵、改进样本熵;然后应用所求的熵测度值作为癫痫脑电信号的特征进行分类。熵测度是一种基于复杂度的非线性时间分析方法,不需要很长的数据就可以估算出稳定的熵值,具有很好的抗干扰和抗噪声能力。熵测度的改进方法采用模糊隶属度函数解决了Heaviside函数在[0,1]之间没有值的问题,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区分时间序列的效率。根据癫痫发作时大脑系统复杂度程度与正常大脑复杂度的不同,本文研究了两种脑电信号分类方法。一种是直接利用四种不同的熵测度值作为特征,选取合适的分类阈值对癫痫发作间歇期和癫痫发作期脑电进行分类,另一种是采用熵测度方法和支持向量机(SVM)相结合的癫痫脑电信号分类方法,将近似熵值、样本熵值、改进的近似熵值和改进的样本熵值作为分类器的分类特征进行分类。随着统计学习理论的不断发展与完善,SVM(支持向量机)作为一种新颖的回归分类工具得到广泛应用。SVM综合考虑了VC维和结构风险的影响,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癫痫脑电信号,对分析高维数非线性系统具有良好的性能。对于线性不可分样本,将其非线性变换后映射到高维特征空间,在这个特征空间中存在一个最优分类面或超平面能将特征空间分为两个区域。为提高癫痫脑电自动检测分类的精度,我们将支持向量机作为分类器,应用到癫痫脑电自动检测分类算法中来,而支持向量机的分类特征即为前述所提取出的近似熵、样本熵、改进的近似熵和改进的样本熵。实验结果表明两种非线性特征提取方法提取的特征均能有效的区分癫痫脑电发作间歇期和发作期信号。基于近似熵的单特征分类算法的总体分类正确率在0.15倍的标准差到2倍标准差区间内不断升高,最高分类准确率达87.25%。在分类正确率上,SVM非线性分类比单独使用非线性特征进行线性分类的算法精度得到提高。结合线性特征进行非线性分类又比只应用非线性特征进行非线性分类的分类准确率又有提高。而在四个熵组合的情况下,分类准确率达到了96.00%。

于妍妍[9](2012)在《强震作用下高架桥梁非线性损伤和抗震性能评估》文中研究指明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桥梁不仅承担着连接交通干线的重要纽带作用,同时在人口日益增多、城市交通压力越来越大的城市中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近些年来,地震灾害的不断发生给桥梁结构带来了严峻考验。在强地震作用下,桥梁结构进入非线性阶段,破坏过程十分复杂。由于目前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不足,因此通过研究了解高架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非线性损伤演化规律,建立高架桥梁的损伤评估方法和其抗震性能评估十分必要,对于提高我国桥梁结构的防灾能力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通过OpenSees建立高架桥梁非线性有限单元模型,采用非线性动力分析方法,评估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状态。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建立了高架桥梁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模型,重点考虑了桥梁主要构件支座、桥台、桥墩和主梁等的建模方法;(2)在已有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整理分析的基础上,确定了高架桥梁桥台、支座、桥墩的损伤模型,并且针对不同损伤状态用损伤指标量化表示。根据基于位移的抗震思想,在本文中桥台和支座采用位移延性作为损伤指标,桥墩以曲率延性比作为损伤指标;(3)采用非线性动力(IDA)分析方法,分析桥梁在强震作用下的损伤演化过程,绘制出地震动谱加速度与构件损伤指标的IDA曲线。通过分析表明,高架桥梁在强震作用下,支座的破坏最为严重,桥墩次之,而桥台是不易发生严重损伤的;(4)在已有的构件损伤指标的基础上,提出高架桥梁的整体损伤判断方法。通过构件的组合判断整体损伤状态,并且最终结果选取最不利判断。通过判断得到,桥梁整体的损伤比任意构件的损伤更为严重。在小震下高架桥梁基本完好或者只是轻微损伤,在大震作用下发生严重损伤。

龙伦海,梁莉,杨文蓉[10](2007)在《初等函数的构造机理》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系统的介绍了数学分析中初等函数的构造机理,用积分的方法给出了基本初等函数中的对数函数、指数函数、幂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解决了大学数学分析和高等数学课本中长期存在的这一部分初等函数没有定义,内容安排不合理,逻辑推理不严密等问题。

二、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论文提纲范文)

(3)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选题的背景
        一、经济高增长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二、收入分配差距扩大对和谐社会的挑战
        三、中国“金字塔型”的收入分配格局
        四、通过扩大内需应对金融危机
        五、学术热点和难点
    第二节 研究的理论价值
        一、总结和丰富中等收入者的理论
        二、通过研究收入流动性来完善收入分配的理论
        三、归纳收入分配差距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 研究的现实意义
        一、经验意义
        二、政策意义
    第四节 国内外该研究领域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一、国外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二、国内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第五节 研究目标、研究内容和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研究目标
        二、研究内容
        三、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第六节 研究方法、创新点及结构安排
        一、研究方法及可行性分析
        二、可能的创新点
        三、概念的界定
        四、技术路线
        五、章节安排
第二章 理论及文献综述
    第一节 中等收入者
        一、中等收入者的定义及特点
        二、中等收入者与中产阶级
        三、中等收入者与社会稳定
        四、中等收入者与消费
        五、中等收入者与产品周期
        六、中等收入者与中等收入陷阱
        七、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界定
        八、中等收入者的文献资料总结与启示
    第二节 收入分配差距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影响收入分配差距的因素
        二、收入分配差距与经济增长
        三、收入分配差距与社会稳定
        四、收入分配差距与制度
    第三节 收入流动性的相关理论及文献综述
        一、收入流动性的内涵
        二、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
        三、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分配差距
        四、收入流动性的实证文献综述
        五、收入流动性的文献资料总结与启示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节 收入分配差距的衡量
        一、平均差、标准差、级差
        二、极值差率、变异系数
        三、洛伦兹曲线和基尼系数
        四、广义熵指数
    第二节 相对收入流动性的衡量
        一、相关系数
        二、收入转移矩阵
        三、基于收入转移矩阵的相对收入流动性指标
    第三节 绝对收入流动性的衡量
        一、基本公理化假设
        二、研究绝对收入流动性的指标
    第四节 收入流动性的分解
        一、Fields 和0k 的绝对收入流动性分解
        二、Kerm 的收入流动性分解
    第五节 全要素生产率的衡量
        一、全要素生产率
        二、全要素生产率的参数衡量方法
        三、运用DEA 方法测量全要素生产率
    第六节 本文的实证研究路线
第四章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微观数据界定情况
    第一节 微观数据的来源和统计描述
        一、微观数据的来源
        二、个人收入的统计描述
        三、个人收入的来源构成
    第二节 中等收入者的界定
        一、中等收入者的上下限
        二、高、中、低收入者的人数及比重
    第三节 中等收入者的情况
        一、分城乡和分地区中等收入者个人的平均收入
        二、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构成
第五章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实证研究
    第一节 个人收入的年际相关系数
        一、地区居民个人平均收入的年际相关系数
        二、个人收入的年际相关系数
    第二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相对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
        一、短期收入转移矩阵
        二、中期收入转移矩阵
        三、长期收入转移矩阵
    第三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内部相对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
        一、短期收入转移矩阵
        二、中期收入转移矩阵
        三、长期收入转移矩阵
    第四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
        一、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
        二、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分解
        三、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地区分解
    第五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内部绝对收入流动性实证分析
        一、中等收入者的内部绝对收入流动性
        二、中等收入者的内部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分解
第六章 中国中等收入者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统计描述
        一、个人收入因变量
        二、性别因素
        三、地区因素
        四、城乡(户籍)因素
        五、年龄因素
        六、教育因素
        七、职业因素
        八、工作单位类型因素
    第二节 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一、面板数据模型
        二、收入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三节 中等收入者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二元选择模型
        二、中等收入者的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二、中等收入者的内部相对收入流动性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第七章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与经济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与 GDP 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各地区的GDP 增长
        二、中国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与GDP 增长的实证分析
    第二节 我国各地区的相对效率、技术进步及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
        一、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数据来源
        二、各地区的相对效率及其变化
        三、各地区的全要素生产率和技术进步
    第三节 中等收入者的外部绝对收入流动性与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一、收入流动性与投入要素增长率、全要素生产率的实证分析
        二、收入流动性与技术进步、相对效率变化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八章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社会稳定的实证分析
    第一节 CHNS 微观数据的收入分配差距
        一、全体及中等收入者的基尼系数
        二、分地区的基尼系数
    第二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与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
        一、收入流动性作为长期收入平等器的进步指标
        二、较高的收入流动性有利于降低长期收入分配差距
    第三节 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与社会稳定的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
        二、中等收入者的绝对收入流动性与社会稳定
第九章 研究的结论与政策建议
    第一节 研究的一般性结论
        一、中等收入者
        二、我国的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
        三、收入流动性
    第二节 研究的独创性结论
        一、什么样的人容易成为我国的中等收入者
        二、我国中等收入者群体内部有向较低收入阶层靠拢的趋势
        三、上海一直是综合效率最高的地区
        四、什么样的人容易跃迁到更高的收入等级
        五、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与转移部分对GDP 增长率的作用相反
        六、集约型的增长有利于增加人们的收入
        七、技术进步比效率的提高更能增加绝对收入流动性的增长部分
    第三节 增强收入流动性的政策建议
        一、发展市场经济
        二、促进教育公平
        三、完善社会保障
        四、改善二元及城市新二元经济结构
        五、拓宽民间投资渠道
        六、改革相关税制
        七、加强转移支付力度
        八、完善法律,打击不合法收入
        九、产业结构升级
        十、促进技术进步
        十一、鼓励创业创新
        十二、努力增加就业岗位
        十三、反垄断
    第四节 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发展经济
        二、发展知识经济
        三、完善产权保护制度
        四、普及高等教育
        五、发展中高级职业教育
        六、加快城市化的进程
        七、增加农民收入
        八、提高劳动报酬占比
        九、鼓励个人创业、发展私营企业
        十、优先发展一些服务行业
        十一、增加对低收入者的转移支付
        十二、增加服务业的就业岗位
        十三、降低高收入者的收入
    第五节 进一步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4)清末民国时期微积分教科书的内容发展与符号传播(1859-1934)(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背景
        1.2.1 历史背景
        1.2.2 文献综述
    1.3 研究对象与研究问题
        1.3.1 研究对象
        1.3.2 研究问题
    1.4 研究方法
    1.5 研究意义与创新点
2 清末—民国初期微积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
    2.1 编写理念的对比
        2.2.1 解析几何部分
        2.2.2 微分部分
        2.2.3 积分部分
        2.2.4 其他基础知识——极限与不定式
    2.2 目录对比
    2.3 习题设置的对比
        2.3.1 数量和位置
        2.3.2 习题类型
        2.3.3 答案的设置
        2.3.4 习题的选取和难度分析
    2.4 名词术语的对比
        2.4.1 函数部分
        2.4.2 积分部分
        2.4.3 微分部分
        2.4.4 解析几何部分
    2.5 小结
        2.5.1 编写理念适宜
        2.5.2 基本内容增加
        2.5.3 习题难度提升
        2.5.4 理论更加严谨
3 民国初期-民国中期微积分教科书内容的发展
    3.1 编写理念比较
        3.2.1 解析几何部分
        3.2.2 微分部分
        3.2.3 积分部分
        3.2.4 其他主要补充部分——函数和级数
    3.2 目录对比
    3.3 习题设置对比
        3.3.1 数量和位置
        3.3.2 习题类型和占比
        3.3.3 答案的设置
        3.3.4 习题的选取和难度比较
    3.4 名词术语的对比
        3.4.1 函数部分
        3.4.2 积分部分
        3.4.3 微分部分
        3.4.4 解析几何部分
    3.5 小结
        3.5.1 编写理念适宜
        3.5.2 基本内容增加
        3.5.3 习题难度提升
        3.5.4 理论更加严谨
4 微积分符号的西化历程
    4.1 清末民国6部微积分教科书符号
    4.2 元素符号(数量符号)的西化过程
        4.2.1 表示数字的符号
        4.2.2 表示未知数的符号
        4.2.3 表示常数的符号
        4.2.4 表示几何图形的符号
    4.3 运算符号的西化过程
        4.3.1 基本四则运算符号
        4.3.2 其他运算符号
    4.4 特殊符号的西化过程
        4.4.1 极限符号
        4.4.2 函数符号
        4.4.3 正和负、()、{}、[]
        4.4.4 增量符号
        4.4.5 无穷符号
        4.4.6 分数符号
5 研究结果与研究展望
    5.1 研究结果
        5.1.1 微积分教科书内容发展情况概述
        5.1.2 微积分符号的西化历程
    5.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致谢

(5)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 ——以甘肃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选题的背景及意义
    二、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三、论文的主要内容
    四、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文献综述
    一、贫困的定义及其分类
    二、贫困线与贫困的测量
    三、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的文献综述
第二章 甘肃省农村贫困与反贫困斗争
    一、甘肃省农村贫困基本情况介绍
    二、甘肃省农村反贫困斗争
第三章 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
    一、经济增长与农村贫困的关系:基于甘肃的实证分析
    二、经济增长的减贫机制分析
    三、经济结构与农村贫困减少
    四、边际收益递减作用下的经济增长的减贫效果
第四章 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
    一、收入不平等的界定与衡量
    二、中国省际间农村居民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基于收入结构的视角
    三、收入不平等与农村贫困的关系研究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
    一、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一个文献综述
    二、中国高速的经济增长与日益扩大的收入差距
    三、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关系的实证分析
第六章 甘肃省PGI三角的实证分析
    一、PGI三角关系的梳理
    二、基于分组数据的甘肃省农村贫困指标的测量
    三、甘肃省农村贫困变动的因素分解
结语
    一、本文的主要结论
    二、一些政策建议
参考文献
附:在读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篇目
致谢

(6)褐飞虱前期迁入与海温场、ENSO指标的遥相关及其中长期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我国褐飞虱发生与气象条件、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特征的关系
        1.1 温度
        1.2 降水
        1.3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
    2 褐飞虱的预测预报
        2.1 中短期预测
        2.2 长期预测
    3 海温与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3.1 我国东部雨季的季节变化及夏季雨型的划分
        3.2 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其与雨带的关系
        3.3 海温与西太平洋副高及我国东部降水的关系
    4 以海温为基础的农业害虫长期预测预报
    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参考文献
第二章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长期预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太平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分析
        2.2 预测方程的建立及检验
        2.3 预报方程的集成预报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三章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印度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及其长期预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印度洋海温场的遥相关分析
        2.2 前期连续显著相关印度洋海温场的比较
        2.3 预测方程的建立及检验
        2.4 预测方程的集成预报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四章 褐飞虱发生与ENSO事件的关系及其前期迁入的ENSO指标长期预测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ENSO事件年的关系
        2.2 全国褐飞虱发生与ENSO年的关系
        2.3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ENSO指标的遥相关及其预测
        2.4 预测方程的集成预报
    3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五章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海温场遥相关的机制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
        1.2 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褐飞虱的整体发生趋势
        2.2 褐飞虱迁入、田间各世代不同翅型以及成若虫之间的相关关系
        2.3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关系
        2.4 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与前期海温场遥相关的时空分布
        2.5 褐飞虱前期迁入与西太平洋副高指数的相关关系
        2.6 和褐飞虱前期迁入显著相关的西太平洋副高指数与前期海温场遥相关的时空分布
        2.7 和褐飞虱前期迁入显著相关的气象因子与副高因子的相关分析
    3 结论
    4 讨论
    参考文献
第六章 全文总结
    1 结论
    2 不足与展望
    3 论文创新点
附录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

(7)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概述
    1.1 远程教育发展现状
        1.1.1 远程教育发展的历史
        1.1.2 远程教育的特点
        1.1.3 远程教育的现状
        1.1.4 Agent在远程教育领域的研究现状
    1.2 项目简介
        1.2.1 项目背景
        1.2.2 项目目标
    1.3 主要工作
第二章 与个性化相关技术及相关规范
    2.1 XML
        2.1.1 XML的起源及定义
        2.1.2 XML中相关的名词
        2.1.3 XML如何用于个性化的远程教学系统
    2.2 AGENT技术
        2.2.1 Agent的概念
        2.2.2 Agent技术如何实现个性化
    2.3 JAVA语言及其相关技术
        2.3.1 Java语言简介
        2.3.2 与Java相关的其他技术
        2.3.3 为什么Java技术要用于个性化的远程教学系统
    2.4 所依据的标准
        2.4.1 IMS规范
        2.4.2 我国现代远程教育委员会制定的现代远程教育规范
第三章 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
    3.1 系统总体目标中对个性化的考虑
        3.1.1 模块划分中个性化的体现
        3.1.2 系统功能设计时的个性化
    3.2 逻辑框架设计中的个性化
        3.2.1 三层模型
        3.2.2 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模型
        3.2.3 数据组织
第四章 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实现
    4.1 数据层的实现
        4.1.1 数据层的XML实现
        4.1.2 XML与数据库
    4.2 中间代理层的个性化实现
        4.2.1 智能Agent开发环境
        4.2.2 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的实现
    4.3 表现层的实现
        4.3.1 个性化的用户界面
        4.3.2 用户界面的XML显示
第五章 小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8)基于熵测度与支持向量机的脑电信号分类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CONTENTS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脑电波的研究
    1.2 癫痫脑电信号的特点
    1.3 癫痫脑电自动检测的背景及研究意义
    1.4 癫痫脑电自动检测的发展历史
    1.5 癫痫脑电自动检测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1 癫痫脑电信号分析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5.2 癫痫脑电自动检测存在的主要问题
    1.6 本论文研究工作及内容安排
第二章 近似熵和样本熵及其改进算法
    2.1 概述
    2.2 近似熵方法
    2.3 改进的近似熵方法
    2.4 样本熵
    2.5 改进的样本熵方法
第三章 支持向量机分类模型
    3.1 概述
        3.1.1 机器学习
        3.1.2 支持向量机的发展历史
    3.2 支持向量机的理论基础
        3.2.1 期望风险最小化
        3.2.2 经验风险最小化
        3.2.3 VC维
        3.2.4 经验风险与真实风险的关系
    3.3 支持向量机理论简介
    3.4 支持向量机的优点
    3.5 支持向量机的实现
    3.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基于近似熵、样本熵及其改进算法的癫痫脑电分类
    4.1 概述
    4.2 实验数据集
        4.2.1 数据集
        4.2.2 实验数据集
    4.3 分类算法效果评价指标
    4.4 基于近似熵与改进的近似熵的癫痫脑电分类结果与分析
    4.5 基于样本熵与改进的样本熵的癫痫脑电分类结果与分析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支持向量机的癫痫脑电分类
    5.1 概述
        5.1.1 测试样本与训练样本的选取
        5.1.2 实验效果评价指标
        5.1.3 SVM的参数选取
    5.2 基于四种熵和SVM的癫痫脑电分类结果与分析
    5.3 本章小结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9)强震作用下高架桥梁非线性损伤和抗震性能评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2 课题来源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高架桥梁力学分析模型的研究
        1.3.2 高架桥非线性分析方法
        1.3.3 结构损伤指标和损伤模型的研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2章 基于 OPENSEES 的高架桥梁有限元模型
    2.1 引言
    2.2 OPENSEES 程序介绍
    2.3 基于 OPENSEES 的高架桥梁有限元建模
        2.3.1 桥梁结构基本信息
        2.3.2 高架桥有限元模型
        2.3.3 桥梁主要构件建模
        2.3.4 非线性分析和输出控制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高架桥梁损伤状态判定准则及损伤指标
    3.1 结构构件破坏准则
        3.1.1 强度破坏准则
        3.1.2 变形破坏准则
        3.1.4 变形和能量双重破坏准则
    3.2 高架桥梁基于性能的破坏准则
    3.3 高架桥梁构件基于性能损伤指标
        3.3.1 桥墩损伤指标
        3.3.2 桥台损伤指标
        3.3.3 支座损伤指标
        3.3.4 损伤状态描述及损伤指标量化
    3.4 高架桥梁整体损伤判断
        3.4.1 从构件水平上考虑
        3.4.2 从整体水平上考虑
        3.4.3 桥梁整体损伤判断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高架桥梁增量动力分析
    4.1 引言
    4.2 增量动力分析理论
        4.2.1 单个强震记录的 IDA
        4.2.2 多条地震记录的 IDA
    4.3 地震动的选取
        4.3.1 场地类别的确定
        4.3.2 地震动选取
    4.4 高架桥梁的增量动力分析
        4.4.1 高架桥梁的单条地震动 IDA
        4.4.2 高架桥梁的多条地震动 IDA
    4.5 高架桥梁整体损伤判断
    4.6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四、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论文参考文献)

  • [1]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J]. 李彝倫. 数学通报, 1963(11)
  • [2]用积分来定义自然对数[J]. 赵寿山. 新乡师专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5(02)
  • [3]中国中等收入者的收入流动性研究[D]. 常亚青. 上海社会科学院, 2011(05)
  • [4]清末民国时期微积分教科书的内容发展与符号传播(1859-1934)[D]. 王金隆. 四川师范大学, 2020(01)
  • [5]经济增长、收入分配与农村贫困 ——以甘肃为例[D]. 祝伟. 兰州大学, 2010(10)
  • [6]褐飞虱前期迁入与海温场、ENSO指标的遥相关及其中长期预测[D]. 冼晓青. 南京农业大学, 2007(05)
  • [7]基于Agent的个性化远程教学系统的研究与设计[D]. 赵文坛. 太原理工大学, 2003(04)
  • [8]基于熵测度与支持向量机的脑电信号分类方法研究[D]. 张强. 山东大学, 2014(12)
  • [9]强震作用下高架桥梁非线性损伤和抗震性能评估[D]. 于妍妍.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12(03)
  • [10]初等函数的构造机理[J]. 龙伦海,梁莉,杨文蓉.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7(19)

标签:;  ;  ;  ;  ;  

使用积分来定义和研究自然对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