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兼具浴箱功能的洗衣机(论文文献综述)
朱超越[1](2020)在《基于健康理念的睡床设计研究》文中指出睡床与人的健康密不可分。目前市面上的睡床现状为外观同质化严重,造型千篇一律,难以引起用户的情感共鸣;功能上缺乏对用户身体健康的思考。因此,本文提出将健康理念引入睡床设计,从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两个层面出发,实现睡床的外观满足用户情感需求;功能上能够有效的规避用户自身行为习惯带来的健康隐患以及卧室环境对用户健康产生的影响。最终将外观与功能相结合,完成设计实践方案。理论方面,本文以人体工程学和人性化设计理念为理论基础。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居家睡床的现状进行调研与分析,结果表明,用户对于居家睡床的需求是希望能够具有益于健康的功能,以及符合自己情感喜好的外观。由此提出本文所认为的健康理念的睡床,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健康理念睡床的设计需求:睡床材料,环保健康,美观耐用,易加工;睡床功能,能够“提醒”和“引导”用户注意健康;睡床造型,尺寸合理,满足用户期待,具有文化底蕴;色彩搭配,迎合用户喜好。睡床设计方面,(1)睡床外观,运用感性工学的方法将用户对睡床外观的情感需求转换成设计元素。符合用户情感需求的材料为木材搭配皮革;若用户的情感需求倾向于现代实用,温暖雅致,睡床材色可选浅淡色系,造型设计强调床头装饰元素和功能元素;若倾向于和谐稳固,舒适易打理,睡床材色可选深色系,造型设计强调床头装饰元素、床尾脚元素和功能元素;(2)功能设计,挖掘用户与睡床的互动行为中存在的健康隐患点,包括长时间的倚靠和储物与床底清洁之间的矛盾。提出了增添床头倚靠时长“提醒”功能、加热功能和“移动”床箱的功能设想。(3)设计实践,包括预想功能的实现与完整方案的呈现,本文共设计了现代简约风格和新中式风格两款睡床,并对两款睡床是否符合所提出的设计需求做出了评价。基于健康理念的睡床将人、睡床、卧室环境三者之间有效串联,为后续的睡床设计提供有效参考。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2](2019)在《中国集成灶行业发展白皮书》文中研究指明一、集成灶行业概述1.集成灶的定义集成灶是一种集吸排油烟、炉灶烹饪、消毒和储藏等多种功能于一机的新型厨房电器。其突出特点是采用下排油烟系统,改变了油烟流通的路径,使油烟远离人体,吸排距离最小化,吸油烟效率更高,健康节能环保;其次,采用集成设计,以油烟机和灶具功能为核心,将多种厨房烹饪必备的功能集于一机,优化节省厨房空间。2001年,浙江美大积极响应国家政府号召,倡导
陈影[3](2019)在《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行李箱设计研究》文中认为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需求的转变,开扩了巨大的商业市场,但也给企业带来了新的挑战。“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这个世界一直不变的规律.在产品设计领域,成功的产品应该是设计、技术与美感的结合,而产品的使用者(即用户)是评判者,这就要求产品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坚持“以用户为中心”,遵循科学、系统的用户需求分析流程,深入理解用户的需求,在设计出具有良好功能性、易用性,安全性产品的同时,尽可能的满足用户更高层次的需求。本文主要进行了以下主要内容的研究:对用户行为的数据信息进行合理的分类并搜集;对用户需求表进行分析得到目标用户的重要需求,以此来指导行李箱的设计实践并在后期找到创新方向,进行有价值的设计实践探索。第一部分,对国内外的用户行为研究理论和产品设计流程进行了整理分析,剖析如何深入挖掘用户需求,及用户需求在产品设计层面的重要程度、表现形式、对产品整个生命周期的影响,得到获取全面用户需求的研究流程。第二部分,对行李箱的市场现状和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的设计要素、标准进行详细的分类了解,依据对现有行李箱创新产品的分析可以找到用户行为分析对产品设计的指导作用,得到产品的设计发展趋势和符合用户行为的几大标准。第三部分,对行李箱产品的目标用户进行生活方式上的研究,将用户群细分为几大类,每个类别中的用户都有相似的特征和属性,针对主要目标用户可得到用户的宏观需求。第四部分,对目标用户在使用行李箱产品过程中产生的操作行为(包括用户完整的出行过程)及用户的感受信息进行搜集,结合访谈中对用户行为的深入了解、分析其进行某一个行为的驱使目的,可得到全面的用户需求。对获取到的完整的用户需求在产品设计的三个层次上进行分析并来指导设计实践。最后以行李箱产品为例,将重要程度较高的需求点转化为设计点进行创新,来提高产品的使用价值、美学价值和商业价值。
徐江华[4](2019)在《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保障“物”的安全状态、决策“人”的安全行为、满足客舱“生态”安全。论文选题来自于科研项目与设计实践,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主要研究飞机客舱事故发生前的预防,综合运用工业设计、人机工学、航空安全等多学科知识交叉研究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形成本土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风格和创意特色,理论联系实践,为我国大飞机战略的研发与制造业服务。本论文主要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设计方法与实践验证三个部分开展研究。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飞机客舱安全人机就是研究“人—客舱设施—情景—文化与审美”之间安全和谐的关系。以航空安全为背景,以工业设计、客舱安全、人本主义、系统设计、人机工学、航空设计文化等理论为基础,以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和谐”设计为最终目标,从安全与舒适、人机与人因、生态安全三个方面构建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设计内容。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针对当前民航客机客舱客观现状调研与分析,理论联系实际,以大量优秀的飞机客舱设施设计作品作为研究依据,在实践中检验分析。通过系统研究与归纳分析,详细解析了飞机客舱设施安全人机“人因”要素、“物性”要素、情境要素、文化与审美要素;系统归纳出飞机客舱设施产品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基础原则、“物”的安全状态原则、“人”的安全行为原则、人与物和谐原则;安全人机设计理论、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安全人机设计原则揭示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通过TRIZ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功能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实现“物”的安全状态目标;以感性工学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外观特征与情感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目标;PSS设计方法解决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服务特征设计层面的问题,达到“生态”安全目标。三个目标的实现,最终系统为乘客提供“安全和谐”的终极目标体验。实践验证。系统解析乘客活动空间主要设施—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构建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基于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理与方法,以正在研发的国产大型客机C929较典型的客舱区域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原创设计应用,通过实例验证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理论,探索基础理论的核心与设计新方向,满足国产大飞机客舱设施研发自主创新要求。
李枫[5](2017)在《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基于小户型家庭厨房需求产品多而厨房空间有限造成的拥挤问题的背景,在对相关研究现状分析后发现,从产品设计角度探索厨房拥挤问题解决方式的研究以及对具体产品的集成化设计研究相对较少,对于市场上已有的集成厨电的集成设计理论方面的研究也存在不足等问题。基于这些发现,提出了本文研究的方向即从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的角度探索厨房拥挤问题的解决方法,其关键点在于研究如何集成。本文主要基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总体逻辑思路展开相关分析研究。全文共由六章构成,第一章绪论开篇布局为发现问题部分。主要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相关研究现状、预期研究目标和创新点以及论文研究的方法和逻辑路线等信息,为全文做好研究整体规划工作。第二章和第三章铺陈展开为分析问题部分。第二章主要分析阐述了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相关的基础理论和现状情况。通过大量资料搜集整理,选取部分代表性产品进行了列表分析,介绍了常用厨电产品及现有集成厨电产品的主要品类和尚存问题,为第三章集成要素的进一步探索做好基础事实的支撑分析。第三章基于人-机-环境系统相关理论分别从用户、产品以及环境三个相关因素方面进行了针对性具体分析,介绍了相关主要因素彼此之间及对小户型家庭厨电集成设计的影响。分析问题部分重点探索了厨电集成设计相关现状和集成要素情况,为厨电产品集成设计可能的集成方式的探索研究做好前期分析研究工作。第四章和第五章为研究问题解决方法的板块。此部分分为集成设计方式的探索研究和概念设计方案的实践研究两部分,分别对应第四章和第五章。第四章基于分析问题部分集成要素相关情况的探索,首先研究提出了诸多集成要素影响下具体集成对象的选择依据,然后从七个角度探讨了十三种可能的集成设计方式,最后基于小户型家庭厨电集成设计的特殊性和对于小户型家庭的适应性两点分析提出了适于小户型家庭的厨电集成设计方式。第五章运用前文分析研究的相关内容以概念设计的形式进行了设计实践的探索研究。第六章为总结展望部分,总结了本文研究的相关工作和成果,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和后续研究的方向。
郑琳[6](2016)在《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文中提出传统结构功能框架之下的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研究,较为集中的将研究重点置于宏观的社会结构,强调社会整合和社会制度的作用。事实上,作为个体实现社会关系的结婚消费,既是经济行为,也是社会行为,作为一种重要的家庭消费直接反映城市家庭经济收入水平与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同时,不可避免地受到社会多元文化习俗的影响,不同时期、不同阶层的结婚消费也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基本特征,乃至该时期社会的转型与变迁。伴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中国社会结构的巨大变迁,随着城市化的日益推进和扩张,现代化的步伐不断消解传统的二元社会,作为催生物的中间阶层势不可挡地扮演了日渐重要的角色。高校教师来自五湖四海,来自不同家庭和社会背景,甚至不同的民族与文化背景,风格迥异,各具特色。他们大多经过严格的筛选程序,素质较高,有良好的学习工作氛围,有宽广的知识面,收入稳定,追求独立、完整的大学精神,可以说,高校教师能够有效的代表社会的中间阶层。研究力求针对以往结婚消费发展过程中解释力不足的情况,通过展现全景式的深入追踪访谈,力图摆脱以往单纯计算成本增加的片面的结构功能主义取向,运用区隔和融合理论的分析框架,糅合阶层理论的分析视角,以转型期中国社会为背景,以结婚消费为切入点,以代表中间阶层的高校教师为研究对象,解析消费行为背后的逻辑与变迁。基于此,研究者界定并拓展了结婚消费的内涵,结婚消费既体现出婚姻过程中的主观选择,也同时强调了客观建构,是不断发展的动态过程,将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研究视角作为透视中国社会阶层发展状况的一个切入点,选取婚姻匹配、场域惯习、社会交换、社会比较等多重视角,展现转型期社会结构变迁下中间阶层的结婚消费实践,揭示出在中国传统与现代兼容促进的进程中,中间阶层的角色是如何通过结婚消费彰显“品味”、建构“文化”、认同“自我”、寻求“身份”及再生产社会关系的,力争对中间阶层的消费理论研究的领域有所创新,并讨论对建设和谐社会的现实意义。研究采用社会分层、符号学、异化以及后现代性的视角将消费理论按照物质消费、精神消费、异化消费、导向消费、符号消费以及文化资本消费的特征,梳理了西方消费理论的发展脉络,从个人的消费动机、社会功能、阶层基础和社会背景等方面给予了相当程度的解释,指出韦伯的“社会圈子”、凡勃伦的“炫耀消费”、齐美尔的“时尚消费”、鲍德里亚的“符号消费”和布迪厄的“品位区隔”,都是由个体家庭环境、受教育程度和职业等因素内化而成的阶层意识,构成了不同阶层的消费实践,成为社会认同的必要手段和区分社会群体地位的个性表征。同时通过消费行为、消费方式、消费结构、消费文化、消费观念的区分,透视了国内中间阶层消费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消费对社会经济、文化的影响,推进了中国消费理论研究的本土化进程,充分体现了理论觉醒和现实关怀。最后从功能视角、意义维度、影响因素方面,运用本土化的婚姻支付理论回顾了中国特色的结婚消费现状,引出了对结婚消费行为的关切点,为考察以高校教师代表的中间阶层结婚消费情况的重要维度做了理论铺垫。为使研究具有普遍意义,尽力丰富受访对象资料的完整性和代表性,兼顾学历背景、学科差异、家庭收入、年龄差距、职务差别甚至男女比例等因素,选取建成区面积和建成区人口位于全国前十的省会城市C市,月收入≥5000元,受教育经历为本科及以上学历的高校教师作为研究对象。通过300份问卷调查、53个深入访谈和2个典型个案的详细分析,着重研究他们的结婚消费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对比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教师结婚消费情况的变迁,了解到当代社会结婚消费的现状及特点,即结婚消费项目繁多,消费总量激增,形成一种身不由己的“啃老”消费。同时,女方家庭的经济投入也呈现出与男方家庭平等的趋势,共同给予新家庭物质资本和精神资本。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中体现出生存必需型消费向精神发展型消费的转变,单纯物品消费转向复杂符号消费的逻辑,喜爱从众风消费转向偏好个性化消费的趋势和节俭仪式性消费向理性享受型消费的延伸等特点。通过对典型高校教师结婚消费和两代高教人结婚消费个案的真实写照,透析了现代社会婚姻家庭的本质,即注重优秀家庭文化的传承,增强婚姻责任感,回归亲密关系的建构与强化。同时通过一个中间阶层家庭三次结婚消费的全景重现,揭示了转型期中国经济、文化发展影响下的两代人不同的消费观念和消费方式的碰撞与传承,既有父代传递消费惯习的正向社会化,也有子代反射新技能新观念的反向社会化,协调孕育新的消费方式。从而得出影响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逻辑因素,即传统文化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内在规范”;代际传承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坚强后盾”;职业约束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无形准绳”;收入水平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有形制约”;福利制度是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稳定保障”。基于此,得出结论: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表征着区隔与融合。从消费行为与关系网络的互动上看,消费行为表达了中间阶层的自我认同和群体归属感的建构,不仅形塑了个体在社会群体中的地位,也成为其彰显多元个性、表征生活方式、展现社会身份的有效工具。无论是消费时空、消费代际和消费阶层都体现了中间阶层更注重消费行为的符号意涵,加强了社会分化,从而带来了社会区隔。从阶层品味和身份认同的拓展上看,中间阶层的消费文化体现了传统与现代社会的价值取向的融合,消费观念表现出奢侈与节俭并存的理性选择的融合,消费行为展示了身份与品位互构的阶层特征的融合。由此可见,作为一种形塑社会网络的力量,消费已经成为了整合社会关系,建立社会网络的手段。某种程度来说,消费方式甚至生活方式的过程中隐匿了重要的社会等级关系。因此,研究通过近距离的访谈和调查,深入接触高校教师们的真实生活世界,考察具体的结婚消费过程,针对中间阶层结婚消费的前卫姿态,和对刺激消费、扩大内需的社会功能等期待,真正的理解和解释转型期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消费行为,它不再只是社会成员基于特殊需求、购买动机或者消费偏好的个人行为,也不再只是彰显成员自身可支配资源的理性算计过程,更是形成与展现行为认同与符号表征的重要社会活动,其背后的真正意涵是不同群体间的区隔逻辑和对所属群体高度认同的融合机制。同时,反思如何构建和谐的婚姻关系,寻求婚姻的实质,笑对岁月的流逝,回归本真的幸福,建构合理健康的消费模式、和谐的生活方式,并为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精神财富,以期回归及强化亲密的婚恋关系中丰富的精神内涵。在全球化、信息化和网络化飞快发展的知识经济时代,“互联网+”元素不可或缺,中国经济也步入了以中高速增长为标志的“新常态”,充分认识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社会作用,有利于进一步理解和诠释“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从促进社会经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发展和引领先进物质、文化生活方面,发挥中间阶层的积极力量,以期对促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所裨益。
徐娟燕[7](2006)在《从“个人卫生间”到“住宅卫生间”》文中研究说明文章从功能分析入手,将卫生间的主要功能定位为“人体保洁”和“家居保洁”,并进行了必要性与可行性的论证,提出了“一大一小”的“住宅卫生间”概念。
徐娟燕[8](2006)在《从“个人卫生间”到“住宅卫生间”》文中提出在国外的有关住宅标准中,用“Sanitary Unit”来统称家庭中所有的卫生空间,一般包括浴室、厕所、洗脸间、家务劳动间、卫生设备(如洗衣机、干衣机、晾晒架)专用房等。在我国,受住房条件的限制.普通家庭卫生间一般有且仅有卫浴三大件,即洗脸盆、坐便器和浴缸(或淋浴房).功能为满足家庭成员的便溺和洗漱的基本要求。因此,我国的家庭卫生间主要处理个人卫生问题.可以称之为“个人卫生间”。近年来.由于住宅设计很难为“洗衣”这个重要的家庭劳动安排一个合理的空间.洗衣机逐渐被生硬地塞进卫生间,成为卫生间的第四大功能。
胡沈健[9](2006)在《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住宅装修产业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以往的装修模式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需要,整个行业面临着产业升级和结构调整。由于我们在理论准备和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使得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选择怎样的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也是本文的研究重点和主要内容。 本文首先对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相关理论基础和国内外住宅装修实践模式进行了回顾,然后从住宅装修模式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理论分析。在对现有装修产业化模式实践的研究和分析的基础上,做出我国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的定位,并针对各种模式分别论述了不同的实施策论。最后,对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的进行了总结和展望。
张军利[10](2006)在《技术 人性 ——住宅卫浴空间设计艺术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家庭模式及生活观念的转变,对住宅卫浴空间不仅有面积增加的要求,而且对于卫生环境、装饰设计水平都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卫浴需求呈现多样化和多层次趋势。因此,认真调查研究、总结卫生间设计己取得的成果、发现现阶段仍然存在的主要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办法,并科学预测卫生间的发展趋势成为设计理论研究者及室内设计师不容回避的任务。 本文在分析住宅卫浴空间现存主要问题的基础上,指出了使用者对卫浴空间需求的几个层次。从室内设计的基本理论出发,在研究、分析了大量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并进行一定实际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相关理论和己有的研究成果,分析阐述了人们在卫浴空间中的行为模式和需求,着重探讨使用者对卫浴空间的物理、心理环境需求和量化标准,强调了卫浴设计的实用技术性和人性化的艺术性。在分析基础上提出了卫浴整体设计的原则和方法,并对卫浴空间的构成要素逐一论述,指出各个元素设计都应贯彻技术和艺术结合的整体设计原则,通过优秀的实例、设计、改造对结论进一步验证。
二、兼具浴箱功能的洗衣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兼具浴箱功能的洗衣机(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健康理念的睡床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睡床的研究现状 |
1.2.2 基于健康理念家具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
2.睡床研究的相关理论分析 |
2.1 睡床设计的理论基础 |
2.1.1 人体工程学基础理论 |
2.1.2 人性化设计理念 |
2.2 睡床的设计要素和需求 |
2.2.1 睡床的设计要素 |
2.2.2 睡床的设计需求 |
2.3 居家睡床现状的调研与分析 |
2.3.1 市场现状 |
2.3.2 居家睡床使用现状 |
2.3.3 目标用户的喜好调查 |
2.4 基于健康理念睡床的设计需求分析 |
2.4.1 健康理念的概念 |
2.4.2 基于健康理念睡床的设计需求 |
2.5 本章小结 |
3.人的健康与睡床的相关性分析 |
3.1 用户行为分析 |
3.2 睡床的尺寸 |
3.3 用户对于睡床外观的情感需求 |
3.3.1 睡床材料的感性意象分析 |
3.3.2 睡床常用木材纹理的感性分析 |
3.3.3 睡床造型的感性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基于健康理念睡床的功能设计与实践方案 |
4.1 床的功能设计 |
4.1.1 “提醒”功能 |
4.1.2 “行走的”床箱 |
4.2 设计实践 |
4.2.1 设计构思 |
4.2.2 方案展示与说明 |
4.3 基于健康理念睡床的评价 |
4.4 本章小结 |
5.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关于基于健康理念睡床调查问卷 |
个人简介 |
导师简介 |
致谢 |
(2)中国集成灶行业发展白皮书(论文提纲范文)
一、集成灶行业概述 |
1. 集成灶的定义 |
2. 集成灶的技术发展 |
(1)行业标准 |
(2)集成技术 |
(3)智能技术 |
3. 集成灶发展大事记 |
4. 集成灶的产品优势 |
二、集成灶的代表企业 |
1. 浙江海宁:美大(002677) |
2. 浙江嵊州:帅丰 |
3. 浙江嵊州:亿田 |
4. 浙江嵊州:奥田 |
三、集成灶行业发展现状及市场预测 |
1. 集成灶市场现状:一枝独秀 |
1.1集成灶发展的宏观环境 |
1.2集成灶的行业现状 |
1.3集成灶的市场规模 |
2. 集成灶市场发展趋势:两大特点 |
2.1产品功能特点:多样化 |
2.2渠道结构特点:多元化 |
3. 集成灶市场存在的问题 |
4. 集成灶市场发展策略:三大方向 |
4.1产品:打造高端智能化集成灶 |
4.2设计:追求时尚感与科技感 |
4.3环保:顺应消费者环保理念 |
四、结语:集成大势,燃情未来 |
(3)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行李箱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的现状 |
1.2.1 用户行为分析的研究现状 |
1.2.2 行李箱设计的研究现状 |
1.3 课题研究的目的 |
1.4 研究的内容 |
1.5 课题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用户行为的研究 |
2.1 用户行为的分类 |
2.1.1 购买行为 |
2.1.2 认知行为 |
2.1.3 使用行为 |
2.1.4 反思行为 |
2.2 影响用户行为的因素 |
2.2.1 影响用户行为的内在因素 |
2.2.2 影响用户行为的外在因素 |
2.3 用户行为与产品设计的关系 |
2.3.1 用户行为分析对产品设计有导向作用 |
2.3.2 用户行为分析对产品设计有检验作用 |
2.3.3 产品设计对用户行为有引导及改变的作用 |
2.4 用户行为分析与用户需求 |
2.5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产品设计方法 |
第三章 行李箱产品设计的基本要素和标准 |
3.1 行李箱产品的市场现状 |
3.2 行李箱的结构和材质分析 |
3.3 行李箱的尺寸和负重标准 |
3.4 对行李箱创新设计案例的分析 |
3.4.1 智能行李箱 |
3.4.2 可骑行智能行李箱 |
3.4.3 可伸缩行李箱 |
3.5 行李箱产品的设计趋势 |
3.6 产品设计符合用户行为的标准 |
第四章 行李箱产品的用户群细分 |
4.1 用户生活方式的研究 |
4.1.1 用户生活方式的概念 |
4.1.2 用户生活方式的构成及对行李箱产品的影响 |
4.2 行李箱用户群特征分析 |
4.3 行李箱目标用户的宏观需求分析 |
4.4 小结 |
第五章 行李箱产品用户需求的分析 |
5.1 目标用户行李箱产品的特征属性 |
5.2 目标用户物品的存放方式 |
5.3 用户在出行过程中与行李箱的互动行为 |
5.4 行李箱产品的用户感受分析 |
5.5 行李箱产品用户需求分析 |
5.5.1 在设计层面对各要素及需求的分析 |
5.5.2 需求列表 |
5.5.3 需求聚类分析 |
5.5.4 需求优先级的分析 |
第六章 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行李箱的设计应用 |
6.1 行李箱用户需求 |
6.2 设计草图 |
6.3 最终方案的设计要点研究及推导 |
6.3.1 分区域收纳问题 |
6.3.2 行李称重设计 |
6.3.3 拉杆设计 |
6.3.4 滚轮 |
6.3.5 其它问题 |
6.3.6 配色方案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行李箱用户调查问卷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4)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问题 |
1.2 研究的缘起 |
1.2.1 研究的背景 |
1.2.2 课题的来源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研究现状评述 |
1.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设计 |
1.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的研究现状 |
1.5 概念界定 |
1.5.1 安全人机工程学 |
1.5.2 TRIZ |
1.5.3 感性工学 |
1.5.4 PSS |
1.5.5 系统设计 |
1.5.6 人本主义设计 |
1.6 研究思路与章节安排 |
第2章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理论 |
2.1 飞机客舱安全 |
2.1.1 飞机客舱安全的产生与分类 |
2.1.2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分类 |
2.1.3 飞机客舱安全事故的致因与预防 |
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安全需求 |
2.2.1 飞机客舱的分类 |
2.2.2 飞机客舱设施的分类 |
2.2.3 飞机客舱设施研发的安全因素 |
2.2.4 飞机客舱设施安全设计导向 |
2.3 飞机客舱安全人机设计 |
2.3.1 安全与舒适 |
2.3.2 人机与人因 |
2.3.3 生态安全 |
2.3.4 安全人机设计原理模型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与原则 |
3.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要素 |
3.1.1 “人因”要素 |
3.1.2 “物性”要素 |
3.1.3 情境要素 |
3.1.4 文化与审美要素 |
3.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原则 |
3.2.1 基本原则 |
3.2.2 “物”的安全状态原则 |
3.2.3 “人”的安全行为原则 |
3.2.4 人物和谐原则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方法研究 |
4.1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
4.1.1 健壮设计是“物”的安全状态保障 |
4.1.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TRIZ理论的健壮设计 |
4.1.3 TRIZ设计方法的应用 |
4.2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感性工学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
4.2.1 感性意向调研分析 |
4.2.2 感性意向空间的构建 |
4.2.3 决策“人”的安全行为的感性工学设计方法 |
4.3 飞机客舱设施造型PSS设计方法研究及应用 |
4.3.1 PSS绿色设计方法 |
4.3.2 PSS“集”设计方法 |
4.3.3 PSS模块化设计方法 |
4.3.4 PSS智能设计方法 |
4.3.5 PSS设计总体目标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系统设计视域下的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5.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设计需求 |
5.1.1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人机不适的主要体现 |
5.1.2 乘客对飞机客舱座椅造型不适的主要体现 |
5.1.3 乘客对飞机座椅布局不适的主要体现 |
5.2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系统层级分类 |
5.2.1 飞机客舱乘客座椅的发展与分类 |
5.2.2 经济舱乘客座椅组成部分的系统分析 |
5.3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模型 |
5.3.1 人的层面 |
5.3.2 座椅的层面 |
5.3.3 环境的层面 |
5.3.4 文化与美学层面 |
5.4 经济舱乘客座椅布局方法 |
5.4.1 乘客对座椅布局的诉求 |
5.4.2 乘客座椅布局的方法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对国产双通道宽体客机C929 应用的研究 |
6.1 C929 经济舱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1.1 C929 经济舱布局设计 |
6.1.2 C929 经济舱卧铺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1.3 C929 经济舱乘客座椅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1.4 C929 公共服务空间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2.1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计调研与分析 |
6.2.2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构思 |
6.2.3 C929 经济舱盥洗室设施造型及布局安全人机设计方案 |
6.3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3.1 C929 乘务员休息室布局设计 |
6.3.2 C929 乘务员休息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3.3 C929 商务会议室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1 C929 厨房布局及设施造型设计分析 |
6.4.2 C929 厨房布局与橱柜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3 C929 客舱运输服务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4.4 C929 航空餐具造型安全人机设计 |
6.5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目录 |
1.着作 |
2.学术论文 |
3.科研奖励 |
4.专利 |
5.科研课题 |
(5)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研究背景 |
1.1.1 人们对于厨电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多 |
1.1.2 家庭厨房空间有限 |
1.1.3 集成厨电发展新趋势 |
1.2 相关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研究现状评述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预期目标和创新点 |
1.4.1 预期研究目标 |
1.4.2 研究创新点 |
1.5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1.5.1 主要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相关概述 |
2.1 集成设计释义 |
2.2 小户型家庭厨房界定 |
2.3 家庭常用厨电产品概况 |
2.3.1 常用厨电产品品类 |
2.3.2 现有家庭常用厨电使用中的问题 |
2.4 集成厨电产品现状概况 |
2.4.1 集成厨电界定 |
2.4.2 现有集成厨电产品主要品类 |
2.4.3 现有集成厨电产品设计存在问题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要素分析 |
3.1 用户相关因素分析 |
3.1.1 小户型家庭用户相关特征概述 |
3.1.2 用户餐饮烹饪方式分析 |
3.1.3 小户型家庭用户厨房操作行为分析 |
3.2 产品相关因素分析 |
3.2.1 家庭常用主要厨电产品相关特性分析 |
3.2.2 现有厨电产品具备的集成设计条件分析 |
3.2.3 厨电集成主要人机尺寸数据分析 |
3.3 环境相关因素分析 |
3.3.1 小户型家庭厨房环境特点表现 |
3.3.2 集成厨电产品发展趋势环境分析 |
3.3.3 环境特点对小户型家庭厨电集成设计的影响 |
3.4 用户、产品与环境相互影响关系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方式研究 |
4.1 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对象的选择 |
4.1.1 基于集成目的选择 |
4.1.2 核心需求优先选择 |
4.1.3 一主多辅选择 |
4.1.4 基于相似性基础选择 |
4.2 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的可能方式 |
4.2.1 从集成对象的选择角度 |
4.2.2 从集成对象工作原理角度 |
4.2.3 从集成对象功能角度 |
4.2.4 从集成结构特性角度 |
4.2.5 从集成产品安装方式角度 |
4.2.6 从厨房功能分区角度 |
4.2.7 多产品橱柜集合式 |
4.3 适于小户型家庭的厨电集成设计方式 |
4.3.1 小户型家庭厨电集成设计的特殊性 |
4.3.2 小户型家庭厨电集成设计方式适应性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实践 |
5.1 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遵循要点 |
5.2 方案设计概念定位 |
5.2.1 设计概念出发点 |
5.2.2 集成对象及设计方式选择 |
5.3 方案具体设计展开 |
5.3.1 主要相关设计因素 |
5.3.2 设计方案整体效果展示 |
5.3.3 设计方案评述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
6.1 课题研究总结 |
6.2 后续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主要成果 |
(6)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缘起与研究意义 |
1.1.1 研究缘起 |
1.1.2 研究意义 |
1.2 相关概念界说 |
1.2.1 结婚消费 |
1.2.2 高校教师 |
1.2.3 中间阶层 |
第二章 研究方法的选取与应用 |
2.1 研究方法 |
2.1.1 资料收集 |
2.1.2 研究对象的选取与说明 |
2.1.3 资料分析 |
2.2 创新之处与研究局限 |
2.2.1 研究创新 |
2.2.2 研究难点 |
2.2.3 进一步的研究方向 |
第三章 文献综述与评议 |
3.1 西方学者关于中间阶层消费理论的演变 |
3.1.1 物质消费的起源 |
3.1.2 精神消费的发展 |
3.1.3 异化消费的兴起 |
3.1.4 他人消费的导向 |
3.1.5 符号消费的繁荣 |
3.1.6 文化资本消费的嵌入 |
3.2 对西方消费理论研究的评论与反思 |
3.3 中国学者关于中间阶层消费的研究成果 |
3.3.1 个性前卫的消费行为 |
3.3.2 阶层认同的消费方式 |
3.3.3 多元变化的消费结构 |
3.3.4 理性适度的消费文化 |
3.3.5 品味表征的消费观念 |
3.4 对中国消费理论研究的述评与反思 |
第四章 结婚消费:理论与实践的双重逻辑 |
4.1 婚姻支付理论的发展历程 |
4.1.1 婚姻支付理论的功能视角 |
4.1.2 婚姻支付理论的意义维度 |
4.1.3 婚姻支付理论的影响因素 |
4.1.4 婚姻支付理论脉络述评 |
4.2 改革开放以来结婚消费的年代特征 |
4.2.1 20世纪70年代:有了“三大件”,结婚有面子 |
4.2.2 20世纪80年代:婚礼席和花车队得“像样” |
4.2.3 20世纪90年代:婚纱照套系、蜜月旅行必不可少 |
4.2.4 21世纪至今:没有房子不成家 |
4.3 结婚消费变化的总体特点及表现 |
4.3.1 结婚消费项目繁多、总量激增、无奈啃老 |
4.3.2 女性主体地位凸显,女方家庭投入比例增加 |
4.3.3 新婚家庭储备增多,精神物质资本不可或缺 |
4.4 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实践逻辑 |
4.4.1 生存必需型消费向精神发展型消费的转变 |
4.4.2 单纯物品消费转向复杂符号消费的逻辑 |
4.4.3 喜爱从众风消费转向偏好个性化消费的趋势 |
4.4.4 节俭仪式型消费向理性享受型消费的延伸 |
第五章 个案深描:两个典型结婚消费的案例分析 |
5.1 个案的选取及说明 |
5.2“HL和ZJS”的并肩奋斗 |
5.2.1 婚姻本质:亲密关系的建构与强化 |
5.2.2 社会契约:夫妻职责的义务与权利 |
5.3“ESY家”两代高教人的结婚消费账本 |
5.3.1 消费变迁:“代理消费”到“反向社会化” |
5.3.2 消费区隔:“代际延续”与“品位阶层” |
第六章 影响因素:显性与隐性的真实意蕴 |
6.1 传统文化: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内在规范” |
6.2 代际传承: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坚强后盾” |
6.3 职业约束: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无形准绳” |
6.4 收入水平: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有形制约” |
6.5 福利制度: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的“稳定保障” |
第七章 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的结婚消费镜像 |
7.1 区隔逻辑:消费行为与关系网络的互动 |
7.1.1 消费的时空区隔:符号意涵的网络联结 |
7.1.2 消费的代际区隔:自由多元的个性彰显 |
7.1.3 消费的阶层区隔:身份象征的功能映射 |
7.2 融合机制:阶层品位和身份认同的拓展 |
7.2.1 消费文化的融合:传统与现代兼容的价值取向 |
7.2.2 消费观念的融合:奢侈与节俭并存的理性选择 |
7.2.3 消费行为的融合:身份与品位互构的阶层特征 |
7.3 阶层区隔与融合:中间阶层消费与自我身份认同 |
第八章 研究结论与理论思考 |
8.1 研究结论 |
8.1.1 高校教师结婚消费表征着阶层区隔与融合 |
8.1.2 引导合理结婚消费,构建和谐婚姻关系 |
8.2 理论思考 |
8.2.1 重视中间阶层消费困境,发挥中间阶层积极力量 |
8.2.1.1 转型期中国社会中间阶层的消费困境 |
8.2.1.2 中间阶层:具有缓冲与示范功能的积极力量 |
8.2.2 阶层区隔与融合是过程与目标的统一 |
8.2.2.1 阶层区隔:现实有效性和有限性 |
8.2.2.2 阶层融合:历史变迁与历史目标 |
8.2.3 对知识分子社会作用的再思考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后记 |
(7)从“个人卫生间”到“住宅卫生间”(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家庭卫生间的简要历史与现状 |
1.1 中国家庭卫生间的简要历史 |
1.2 中国家庭卫生间的现状 |
2 住宅卫生间的功能分析 |
2.1 洗衣 |
2.2 护理与化妆 |
2.3 家务劳动 |
3 住宅卫生间的面积与规划 |
3.1 住宅卫生间的面积保证 |
3.2 住宅卫生间的空间规划 |
4 结语 |
(9)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1.1 实践背景 |
1.1.2 理论意义 |
1.2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2.1 住宅装修产业化与全装修住宅 |
1.2.2 住宅装修产业与住宅产业 |
1.3 基本思路与研究方法 |
1.3.1 研究基本出发点 |
1.3.1.1 从人的生活需求方面 |
1.3.1.2 装修行业作为一个产业的角度 |
1.3.1.3 金融环境以及房地产开发 |
1.3.1.4 政府行为与决策 |
1.3.1.5 生态、环保与可持续发展 |
1.3.2 研究方法 |
1.3.2.1 理论与实证 |
1.3.2.2 分析与综合 |
1.4 内容的组织与研究框架 |
1.4.1 内容组织 |
1.4.2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第2章 装修产业化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的分析 |
2.1.1 产业 |
2.1.2 产业化 |
2.1.3 住宅产业 |
2.1.4 住宅产业化 |
2.1.5 住宅装修产业 |
2.2 住宅产业与产业化构成及其特点 |
2.2.1 住宅产业的构成 |
2.2.2 住宅产业的特点 |
2.2.2.1 住宅产业是“创造人生”的产业 |
2.2.2.2 住宅产业涉及面广,具有很强的带动性 |
2.2.2.3 住宅产业投入大、周期长、手工操作、技术落后 |
2.2.2.4 住宅产业是需要调动大量金融资本的产业 |
2.2.2.5 住宅产业区域性很强 |
2.2.2.6 住宅产业发展受土地和环境的影响大 |
2.2.2.7 住宅产业是以住宅及相关政策为后盾的产业 |
2.3 住宅装修产业化的内涵 |
2.3.1 住宅装修产业的构成 |
2.3.2 住宅装修产业化的特点 |
2.3.2.1 住宅装修产业化的特征 |
2.3.2.2 住宅装修产业是否具备实行产业化的条件 |
2.3.2.3 住宅装修行业进行产业化调整的难度 |
2.3.3 实现住宅装修产业化的目的 |
2.3.3.1 提高住宅装修的质量和功能,相对降低成本 |
2.3.3.2 提高住宅装修的劳动生产率 |
2.3.3.3 减少对熟练技术工人的依赖 |
2.3.4 实现住宅装修产业化的意义 |
2.3.4.1 提高住宅装修的速度和质量 |
2.3.4.2 以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进行住宅装修 |
2.3.4.3 有助于住宅装修成为经济增长点 |
2.3.4.4 促进住宅装修相关领域技术与管理水平的提高 |
2.3.5 发展住宅装修产业化的制约因素 |
2.3.5.1 住宅尚未成为居民真正的消费热点 |
2.3.5.2 住宅装修科技水平不高 |
2.3.5.3 标准化、工业化体系尚未形成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借鉴 |
3.1 世界主要国家住宅装修模式借鉴 |
3.1.1 北欧—标准化与模数化 |
3.1.1.1 基本情况 |
3.1.1.2 瑞典 |
3.1.1.3 丹麦 |
3.1.2 法国—多种构造体系 |
3.1.2.1 基本情况 |
3.1.2.2 室内环境 |
3.1.3 日本—住宅部品质量审定制度 BL制度 |
3.1.3.1 基本情况 |
3.1.3.2 室内环境设计的特点 |
3.1.3.3 改建、扩建的住宅室内装修产业(DIY) |
3.1.3.4 KJ制度与 BL制度 |
3.1.4 美国—走体系化道路 |
3.1.4.1 基本情况 |
3.1.4.2 建筑材料 |
3.1.4.3 发展的趋势 |
3.1.4.4 走上体系化道路 |
3.2 我国室内装修模式的历史回顾 |
3.2.1 中国古建筑中的住宅装修模式 |
3.2.2 1949年前的住宅装修概况 |
3.2.3 计划经济时期住宅装修概况 |
3.2.4 市场经济时期住宅装修的发展 |
3.3 主要发展模式的启示 |
3.3.1 科技进步是住宅装修发展的基础和关键 |
3.3.2 质量、功能、价格是住宅装修产业的生命力 |
3.3.3 规模效益和社会分工是装修产业化的集中体现 |
3.3.4 市场是住宅装修产业化的先决条件 |
3.3.5 政策是住宅装修产业化的根本保证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住宅装修模式影响因素分析 |
4.1 个性化需求对住宅装修的影响 |
4.1.1 个性化需求产生的背景 |
4.1.1.1 从个性到个性化 |
4.1.1.2 个性化源于对多元化的肯定 |
4.1.2 个性化导致市场的多元化 |
4.1.2.1 个性化需求导致市场微型化 |
4.1.2.2 需求的流行化趋势 |
4.1.2.3 消费预期的不断上升 |
4.2 经济社会因素对住宅装修的影响 |
4.2.1 经济发展水平对住宅装修的影响 |
4.2.1.1 住宅装修模式演化的一般规律 |
4.2.1.2 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分析 |
4.2.2 社会结构多元化的影响 |
4.2.2.1 社会阶层的产生及结构的多元化 |
4.2.2.2 各社会阶层的社会经济特征及其地位变化 |
4.2.3 住宅装修发展的阶段性 |
4.2.3.1 住宅装修发展阶段与定位分析 |
4.2.3.2 住宅装修的发展目标定位分析 |
4.2.3.3 把握我国住宅装修的发展阶段 |
4.3 住宅产业化发展对住宅装修的影响 |
4.3.1 住宅产业滞后于住宅装修的发展 |
4.3.1.1 本世纪初的探索性实践 |
4.3.1.2 中国住宅产业化发展的历程和现状 |
4.3.1.3 影响住宅产业化的体制因素 |
4.3.2 住宅装修是住宅产业现代化的切入点 |
4.4 设计思想的演变对住宅装修的影响 |
4.4.1 设计理念和方法的误区 |
4.4.2 西方国家集合住宅个性化产生的根源 |
4.4.2.1 社会经济根源 |
4.4.2.2 思想根源 |
4.4.2.3 文化价值观 |
4.4.3 从“研究住户需求”到“居民参与设计” |
4.4.3.1 研究住户需求 |
4.4.3.2 居民参与设计 |
4.4.4 关于灵活性、适应性的研究 |
4.4.4.1 荷兰的支撑体系研究 |
4.4.4.2 阿塞纳-汉里住宅灵活性研究 |
4.4.4.3 黑川纪章的“新陈代谢”理论 |
4.4.4.4 C·亚历山大在墨西哥的实践 |
4.5 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 |
4.5.1 生态、环保和可持续发展的历史背景 |
4.5.2 住宅装修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意义 |
4.5.3 住宅装修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探索 |
4.5.4 住宅装修的生态环保策略 |
4.6 本章小结 |
第5章 住宅装修模式选择与定位 |
5.1 已经出现的住宅装修模式 |
5.1.1 初装修 |
5.1.2 毛坯房 |
5.1.3 全装修房 |
5.1.3.1 全装修房的产生 |
5.1.3.2 全装修房的适用范围和含义 |
5.1.3.3 实行住宅装修一次到位的理论根据 |
5.1.3.4 全装修房的优越性 |
5.2 现有装修模式的分析 |
5.2.1 传统装修模式的分析 |
5.2.1.1 传统装修模式的历史背景 |
5.2.1.2 传统装修模式的优势分析 |
5.2.1.3 传统装修模式的主要问题 |
5.2.2 全装修模式的分析 |
5.2.2.1 住宅全装修的历史背景 |
5.2.2.2 全装修模式的优势分析 |
5.2.2.3 住宅全装修模式遇到的问题 |
5.3 我国住宅装修的模式定位 |
5.3.1 全装修将是新建住宅的主要模式 |
5.3.2 传统装修模式仍将占主导地位 |
5.3.2.1 传统装修模式应用范围 |
5.3.2.2 完善二次装修的几个重点 |
5.3.3 装配式装修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
5.3.3.1 装配式住宅装修的概念 |
5.3.3.2 装配式住宅装修的优点及其意义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住宅装修模式的实施策略 |
6.1 传统装修模式的实施策略 |
6.1.1 个性化是传统住宅装修模式的核心 |
6.1.1.1 落后的经济、技术条件是重要的制约因素 |
6.1.1.2 居民的整体素质还较低 |
6.1.1.3 住宅装修研究不够 |
6.1.1.4 设计机制落后 |
6.1.2 住宅装修个性化的发展方向展望 |
6.1.2.1 室内空间类型更加多样 |
6.1.2.2 住宅内部功能扩展更趋多元化 |
6.1.2.3 住宅装修风格越来越重视地域文化 |
6.1.2.4 住宅室内的空间形态将日益丰富 |
6.1.2.5 住宅细部形态更加多样 |
6.1.2.6 满足普通居民的个性化需求将成为主流 |
6.1.2.7 引入住户参与将成为发展趋势 |
6.1.3 适应个性化需求的设计方式 |
6.1.3.1 针对特定人群的设计方式 |
6.1.3.2 住户全过程参与的设计方式 |
6.1.4 住宅室内设计内容 |
6.1.4.1 室内环境的内容和感受 |
6.1.4.2 住宅室内设计的内容和相关因素 |
6.1.4.3 住宅室内设计基本方法 |
6.1.5 设计研究与产业化的发展协调 |
6.1.5.1 建筑与室内装修一体化模数协调系统 |
6.1.5.2 产品标准化系统 |
6.1.5.3 室内空间再限定系统 |
6.1.5.4 设备管线系统 |
6.1.5.5 界面装修部件系统 |
6.1.5.6 装修装饰材料与设备系统 |
6.1.5.7 室内设计系统化成套化系统 |
6.1.5.8 绿色生态产品系统 |
6.1.5.9 质量保障系统 |
6.2 全装修模式的实施策略 |
6.2.1 住宅全装修的建设要求 |
6.2.1.1 住宅全装修的定义 |
6.2.1.2 住宅全装修模式 |
6.2.2 住宅全装修的实施现状和制约因素分析 |
6.2.2.1 市场环境因素 |
6.2.2.2 项目运作流程中亟待优化的因素 |
6.2.3 实施住宅全装修的要点 |
6.2.3.1 家居设计的完善性和超前性 |
6.2.3.2 加强管理保证购房者的合法权利 |
6.2.3.3 设计、施工方案审定的科学性 |
6.2.4 工业化全装修住宅的发展 |
6.2.4.1 工业化全装修住宅发展的经济背景 |
6.2.4.2 住宅工业化的发展进程与国际借鉴 |
6.2.4.3 住宅工业化的内涵与观念 |
6.2.4.4 工业化全装修住宅的生产体系 |
6.2.4.5 工业化全装修住宅建设需要具备的条件 |
6.2.4.6 住宅产业化与工业化的几点分析 |
6.2.5 工业化与个性化的结合—规模定制的市场开发策略 |
6.2.5.1 规模定制的三个内涵 |
6.2.5.2 规模定制的四个优势 |
6.2.5.3 规模定制的四个步骤 |
6.3 装配式装修的实施策略 |
6.3.1 装配式住宅装修的模式 |
6.3.1.1 装配式住宅的装配式住宅装修 |
6.3.1.2 传统建造住宅的装配式住宅装修 |
6.3.2 装配式装修发展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 |
6.3.2.1 标准化和灵活性之间的矛盾 |
6.3.2.2 专业化和协作生产间的矛盾 |
6.3.2.3 机械化生产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矛盾 |
6.3.3 装配式住宅装修的展望 |
6.3.3.1 装配式住宅装修在发达国家的发展状况 |
6.3.3.2 装配式住宅装修的发展趋势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住宅装修产业化设计与反思 |
7.1 室内设计师的工作 |
7.1.1 户型设计 |
7.1.2 建筑施工图调整 |
7.1.3 样板间设计及装修菜单的制作 |
7.1.4 装修施工标准图的设计 |
7.2 遇到的主要问题和解决办法 |
7.2.1 建筑设计与室内设计之间的矛盾 |
7.2.2 个性化需求与产业化装修之间的矛盾 |
7.2.3 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 |
7.3 本章小结 |
第8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图-01 大有恬园户型图 |
附表-02 装修菜单编码对照表 |
附表-03 产业花装修施工工序时间表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已发表论文 |
(10)技术 人性 ——住宅卫浴空间设计艺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
1.1 缘起及研究背景 |
1.2 研究范围和内容的界定 |
1.3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5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卫浴的历史文化与发展趋势 |
2.1 卫浴历史及文化 |
2.2 卫浴的发展趋势 |
第三章 卫浴设计存在问题分析 |
3.1 设计理念中的误区 |
3.1.1 传统观念对卫浴设计的影响 |
3.1.2 经济发展对卫浴设计的影响 |
3.2 卫浴布局和空间尺度不合理 |
3.2.1 位置、布局不合理 |
3.2.2 面积偏小 |
3.3 功能不完善 |
3.4 卫浴设备配置标准低,缺乏整体协调 |
3.5 设计缺乏美感和人文关怀 |
第四章 对卫浴空间的再认识 |
4.1 对卫浴功能的再认识 |
4.1.1 人在卫浴中的行为模式分析 |
4.1.2 卫浴的基本功能和延伸功能 |
4.1.3 设备设施的功能配置要求 |
4.2 良好的卫浴空间物理环境 |
4.2.1 卫浴的空间尺度分析 |
4.2.2 卫浴的布局及平面位置分析 |
4.2.3 适宜的温度、湿度、照度和声环境 |
4.2.4 安全保障和清洁性 |
4.3 卫浴空间的人性化需求 |
4.3.1 卫浴的舒适性和无障碍设计 |
4.3.2 卫浴的享受性和休闲性 |
4.3.3 卫浴的私密性与交流性 |
4.3.4 卫浴的个性化设计 |
4.4 卫浴的适应性设计 |
4.4.1 卫浴的可变性设计 |
4.4.2 卫浴生态化与可持续发展 |
第五章 卫浴设计理念的更新及设计改进 |
5.1 设计理念的更新 |
5.1.1 影响设计理念的因素 |
5.1.2 居住空间卫浴设计理念及原则 |
5.2 卫浴空间的“形”——空间组织和造型艺术的结合 |
5.2.1 确定合理卫浴尺度、优化卫浴位置和布局 |
5.2.2 空间形态的造型艺术 |
5.3 卫浴空间的“质”——材料和肌理的传递 |
5.3.1 卫浴装饰材料的功能性 |
5.3.2 材料的环保性 |
5.3.3 材料的艺术创造 |
5.4 卫浴洁具——功能与形式的结合 |
5.4.1 洁具的功能性及环保性 |
5.4.2 洁具的艺术体现 |
5.4.4 洁具标准化、配套化 |
5.5 卫浴灯光——空间渲染与多义性体现 |
5.5.1 自然采光的利用 |
5.5.2 人工照明设计 |
5.6 卫浴软装饰——空间气氛的点睛之笔 |
5.6.1 卫浴五金配件 |
5.6.2 卫浴家具 |
5.6.3 卫浴陈设品 |
5.6.4 卫浴绿化配置 |
5.7 卫浴色彩——情感的象征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四、兼具浴箱功能的洗衣机(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健康理念的睡床设计研究[D]. 朱超越. 北京林业大学, 2020(02)
- [2]中国集成灶行业发展白皮书[J]. 中国家用电器研究院,全国家用电器工业信息中心,苏宁易购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浙江美大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家用电器, 2019(09)
- [3]基于用户行为分析的行李箱设计研究[D]. 陈影. 北方工业大学, 2019(07)
- [4]飞机客舱设施造型安全人机设计研究[D]. 徐江华. 武汉理工大学, 2019(07)
- [5]小户型家庭厨电产品集成设计研究[D]. 李枫. 武汉理工大学, 2017(02)
- [6]阶层区隔与融合:高校教师结婚消费研究[D]. 郑琳. 吉林大学, 2016(08)
- [7]从“个人卫生间”到“住宅卫生间”[J]. 徐娟燕. 住宅科技, 2006(11)
- [8]从“个人卫生间”到“住宅卫生间”[A]. 徐娟燕. 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创新型国家——2006中国科协年会论文集(下册), 2006
- [9]住宅装修产业化模式研究[D]. 胡沈健. 同济大学, 2006(08)
- [10]技术 人性 ——住宅卫浴空间设计艺术研究[D]. 张军利. 东华大学, 2006(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