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及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黄锦南[1](2021)在《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文中认为哈萨克斯坦是我国的世代友好邻邦以及“一带一路”倡议的首倡之地和先行先试地区。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媒体中的国家形象研究越来越受到各学科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已有成果大部分采用了基于还原论的研究方法,并不能完全契合国家形象作为一个复杂系统其本身固有的整体性和系统性特质,忽略了国家形象系统内部的动力学特征和涌现。因此,本论文将网络科学的复杂网络方法引入国家形象研究,以检验该方法在国家形象系统研究中的有效性。本文选取了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为研究对象,收集了2014年7月至2018年6月的全部涉华报道和2019年12月至2021年2月与新冠疫情相关的部分涉华报道文本,构建了一大一小、一整体一局部的两种文本数据库,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结合诸如国际关系学、经济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相关研究成果以及中哈两国政府的各项大政方针政策,对“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在哈萨克斯坦官方媒体中的整体国家形象进行了全面挖掘和研究,并对新冠疫情背景下中国在哈官媒中的国家形象进行了具体的个案分析。研究结果显示,《哈真理报》涉华报道主要展现了以下4个角度的中国形象:(1)哈萨克斯坦的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2)哈萨克斯坦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3)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形象;(4)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本论文的研究目的主要包括:(1)对国别区域研究的方法创新作出探索,尝试复杂网络方法在国家形象研究中的应用;(2)挖掘和呈现“一带一路”和新冠疫情背景下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哈真理报》中的中国形象;(3)为国家形象、国别区域、乃至其他领域研究者提供哈萨克斯坦官方报纸的客观中国形象数据和真实报道文本。
任波[2](2021)在《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体育产业是“五大幸福产业”的组成部分,在全民健身和健康中国等国家战略影响下,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愈加强烈。探究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在理论层面,有助于挖掘体育产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和价值、有助于厘清体育产业与城市化互动发展的内在关联性、有助于搭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理论分析框架;在实践层面,有利于促进城市体育产业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更好融入城市发展、有利于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良性互动发展。基于产业经济学、城市经济学相关理论,综合运用理论分析与实证分析相结合、抽象分析与具体分析相结合、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宏观分析与微观分析相结合的方法,从理论基础、域外经验、耦合机理、耦合效应、效应测度、实证分析等维度,搭建一个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及其效应分析的基本逻辑框架。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一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是通过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现实条件、影响因素、互动内涵、联结方式等因素串联起来。其中,现实条件是体育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体育产业贡献不断提升、体育产业结构不断优化、体育产业基础不断夯实、体育市场主体不断增长,以及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的不断演进。影响因素是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环境向好。互动内涵是以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为要求,以增进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以呈现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时序与空间阶段性变化为特征,以实现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为目的。联结方式是体育产业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融合等,促进城市化发展;城市化通过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等,促进体育产业发展。二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通过互动方式、呈现形式以及评价方式3个层面体现出来。其中,互动方式是加快发展体育产业对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的积极推动作用;城市化进程加快驱动产业规模扩大、产业贡献提升、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基础夯实、市场主体扩大。呈现形式是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评价方式是关联耦合效应评价和耦合协调效应评价。三是体育产业评价指标体系由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贡献、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基础以及体育市场主体等5个一级指标,体育产业总产值、体育产业增加值、体育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体育产业吸纳就业人数、体育服务业占比、人均体育消费、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体育企业数等8个二级指标构成。城市化评价指标体系由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等4个一级指标,人均GDP、二三产业占GDP比重、城镇人口比重、城市人口密度、第三产业从业人口占总从业人口比重、人均拥有建成区面积、人均城市拥有道路面积、人均公园绿地面积、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每万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数、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等13个二级指标构成。在此基础上,提出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测度的2种形式,即关联耦合效应测度和耦合协调效应测度。四是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发展态势,体现在2014—2017年为较强关联耦合阶段、2018年为中等关联耦合阶段。体育产业各子系统与城市化各子系统也存在着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关系,具体体现在2014—2016年经济城市化、人口城市化、空间城市化、社会城市化与体育产业的关联耦合程度呈现增长态势,2017—2018年呈现下降态势;2014—2016年体育产业规模、体育产业贡献、体育产业结构、体育产业基础、体育市场主体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呈现增长态势,2017—2018年呈现下降态势。五是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状况和协调状况都呈现相对较平稳变化态势,并存在2014—2018年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程度高于协调程度。2014—2018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程度由失调发展至协调,且存在2014—2017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是体育产业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2018年中国以及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类型是城市化发展滞后型耦合协调。
陈福春[3](2021)在《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文中研究表明攀岩是一项深受当代大学生喜爱的新兴运动项目,符合当代青年人身心发展的需求。如今攀岩运动课程已经逐渐的进入大学的课程体系当中,部分高校还成立相关的攀岩俱乐部、社团以及代表队。每年都会组织参加相关的大学生联赛,也会派出代表队参加省级以上比赛,也为攀岩运动在高校当中的发展做了良好的铺垫。同时在奥运会新增项目中,攀岩运动也正式入选为2020年东京奥运会的比赛项目,可以看出攀岩运动自身带来的影响力和它本身具有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四川省陆续有12所高校开设了攀岩课程,为了进一步提高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本研究选取了5所具有代表性的学校,对攀岩课程的实施进行全面调查的基础上,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评价指标,通过分析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的优势与制约因素,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方法与途径。旨在不断推动我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为攀岩课程的规范性与科学性发展提供参考。本文选取了四川师范大学、成都理工大学、成都体育学院、四川旅游学院、成都银杏酒店管理学院五所高校展开研究,通过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对课程实施现状进行调查与研究。研究得出以下结论:一、当前,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建设初获成效。其中,四川旅游学院攀岩运动课程于2021年被四川省教育厅评为省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正拟申报国家级线下一流课程。为其他高校攀岩课程建设起到较好的引领示范作用及经验借鉴。二、本文重点研究的五所高校,在课程资源建设方面,情况良好。均有属于专业攀岩场地、器材,专业师资配备等,具备较充分开课的条件。三、从整体来看,四川省高校攀岩课程还处于发展初期。开设攀岩课程的学校在四川省132所高校之中不到20所,存在普及率不足的问题。大部分学校开设的攀岩课程仅限于体育专业课程,尚未在公共体育课中开设。针对当前状况及调查研究结果,本文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一、通过“攀岩进奥运”讲座及各种宣传方式,提高攀岩运动在大学生群体中的认知度和良好氛围;二、对标国家一流课程建设指标要求,高校攀岩运动课程需要从教学目标、课程内容、教学设计、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资源、教学团队、教学评价方式等领域,不断改进与完善。三、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灵魂,也是促进课程建设的重要因素。通过建立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的攀岩比赛,可有效提升大学生参与攀岩运动的热情,形成课内与课外、教学与训练、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的课程发展体系。
潘承根[4](2021)在《腾冲市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产品优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15年至2019我国旅游业总收入不断增长,从而说明人们对休闲度假的需求在不断增加。腾冲市是我国有名的风景名胜区,它拥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旅游地产发展前景广阔。但是,腾冲旅游地产的发展起步较晚,它在发展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论文从其开发类型和产品出发,对存在的具体问题进行研究分析,为腾冲旅游地产进一步的发展寻找相应对策。论文选择了腾冲区域内的玛御谷温泉小镇、和顺古镇、启迪冰雪双创小镇、江东村古银杏生态小镇四个典型案例进行实地调查研究分析,并将其分别与省内外类似的成功案例进行对比分析,总结案例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炼成功案例中可借鉴之处。论文对腾冲旅游地产开发现状的总体特征进行评价:市场定位不清,启动引擎模糊;资源的共性利用,产品同质化显着;纵向挖掘不足,横向拓展乏力。针对四个分析案例所存在的问题,论文分别对其提出了优化对策,例如:对玛御谷温泉小镇功能分区进行优化,提出启迪冰雪双创小镇功能区产业之间进一步融合的策略,对和顺古镇的分区功能产品进行优化,提出江东村古银杏生态小镇反季节性旅游产品的策略。并在案例优化对策基础上,对腾冲旅游地产的整体发展提出了优化策略:以客户需求市场作为开发导向,加强区域内整体空间的规划和布局,开发的核心驱动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尚需完善区域内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打造优质产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进一步健全地方相应政策和监管机制,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下的开发策略。
武文彬[5](2020)在《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曲江文旅财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与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行各业都受到了越来越开放和发展的市场经济的影响,企业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与此同时旅游市场收入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高速发展的旅游经济背后是旅游公司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战略定位由此显得更加重要。曲江文旅作为以历史文化型旅游景区运营为核心竞争力的公司,在西安旅游行业发展大好的形势下却出现了连续多年来业绩乏力,竞争力不足的问题。因此本文以曲江文旅为研究对象,通过运用哈佛分析框架对曲江文旅的内外部环境展开综合分析来发现公司现存的问题,同时对公司未来实施的战略提出建议。本文通过阅读大量国内外关于战略分析的相关文献,以哈佛分析框架为基础,结合公司具体现状,从战略的角度出发对公司的财务状况进行系统分析。在对公司整体宏微观环境进行分析的过程中,首先运用PEST分析方法对公司所处的宏观环境进行分析,然后通过波特五力模型对公司所处的微观环境进行分析,最后通过SWOT分析法对公司的宏微观环境进行综合分析。此后在对公司完成战略分析的基础上,以其2014-2019年公开的财务报告数据为中心对公司分别展开会计分析,财务分析与前景分析,识别与评价报表会计科目的质量,分析公司各项财务指标的优劣,进而对公司未来的发展前景做出预测与展望。最后针对公司在财务与战略方面所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以期曲江文旅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竞争优势,从而保证公司能够实现长期稳定的良好发展。本文利用哈佛分析框架对曲江文旅的行业状况、经营战略、会计质量、财务指标以及发展前景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综合性分析,有效克服了传统财务分析的局限性,更加全面系统准确地分析了公司财务经营状况,使得财务分析结果更具有针对性,也更加合理;同时也进一步丰富了旅游公司财务分析的相关理论和实践,对同行业公司的财务分析来说也具有普遍性意义。
邹成成[6](2020)在《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森林旅游因其自身优良的生态属性、较强的劳动力吸附能力成为林业发展重要的朝阳产业、绿色产业和富民产业。近年来,从国家和地方出台的方针政策中不难看出,大力发展森林旅游产业是绿色发展的重点。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林业转型升级要关注经济也要关注民生,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膨胀、水资源短缺、交通拥挤和环境恶化等“城市病”也随之出现,城镇居民回归自然的休闲旅游需求逐渐增大,森林是优良的释放压力、亲近自然之地,所以发展森林旅游是拉动绿色经济、增进民众绿色福利水平的重要手段。本论文关注科学划分森林旅游产业发展演进历程、定位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发展阶段,评价各区域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分析绿色发展视域下的产业竞争力的影响因素和递阶结构,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给出有实践意义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本论文系统阐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绿色发展、“两山”理论、产业经济学、可持续发展、产业竞争力等相关理论对森林旅游产业的指导作用,给出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核心内涵。对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进行了梳理,将我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按照时间先后分为5个历史时期,并分别阐述各个历史时期产业的发展特征,将国内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划分为有限竞争、资源竞争及差异化竞争三个阶段。结合产业发展未来消费群体变化、产品需求变化和产业文化内涵变化几个方面分析了森林旅游产业未来发展趋势,为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系统分析奠定基础。本论文借鉴钻石模型,按照生产要素、需求要素、支持产业和政府作用四个层次进行指标归类,建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影响因素指标的变异程度不同,本文选取熵权法来确定指标权重,借助SPSS软件及Excel软件对全国31个省域2008-2017年森林旅游产业的竞争力进行定量测算、整理,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进行权重分析、结构分析、聚类分析和空间分布分析,为后文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提供数据支持,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提出奠定基础。本论文分析了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含义,给出了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影响机制,充分搜集和分析以往相关文献资料,在现有统计年鉴等材料中挑选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备选观测指标,组成产业竞争力拟选影响因素集合。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对获得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拟选指标因素进行分类,在简化的变量体系上进一步运用多元线性回归进行解释变量与被解释变量关系的因果分析,剔除关联度小的因素,将关联度大的因素挑选出来组成以绿色旅游资源、绿色产业规模、绿色发展环境、绿色基础设施和绿色政策支持等5类影响因素组成的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运用解释结构模型方法对5个维度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厘清森林旅游产业影响因素的递阶结构。本论在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描述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压力、动力,分析了产生压力和动力的机制和发展变化情况,厘清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要素作用机理,得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循环推进框架。本文确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总目标,制定了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机制设计的基本原则。对前文分析研究的结果进行总结,从以绿色供给为前提、保护优先为先导、结构调整为机遇、产品创新为特色和全域协作为支撑几个方面提出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并基于产业发展阶段和现实条件按照旅游资源要素、产业规模要素、发展环境要素、政策支持要素和基础设施要素5个方面提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建议,希望为我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提供借鉴。
任君宇[7](2020)在《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文中认为历史文化街区是指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的保存文物特别丰富、历史建筑集中成片、能够较完整和真实地体现传统格局和历史风貌,并具有一定规模的区域。大境门位于河北张家口市区北端,始建于1644年,距今已有376年的历史,是中国万里长城四大关口之一,是扼守京都的北大门,是当年张库大道的起点,是连接内地与塞外的交通要道,是草原古丝绸路上的重要结点、货物集散地之一。该地到清代已是十分繁华的商业重镇,蒙、汉、回等不同民族在此定居和经商,素有陆路商埠、皮都之称。大境门经过数百年的历史积淀,显得庄重朴实,饱经风霜。尽管历经风雨,依然魅力无穷,成为当地的地标性建筑,光芒四射。如今,大境门在张家口旅游经济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是当地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指向标之一。它以其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自然风景为人们所熟悉。2013年2月,河北省政府批复大境门街区成为历史文化街区,转眼该历史文化街区已经走过了七年时间,这几年正赶上全国旅游经济和旅游市场发展的一个重要转折时期,我们国家也即将进入小康社会,人们以休闲、娱乐、文化体验为综合体的旅游方式将成为趋势。新的形势下历史文化街区如何适应旅游市场的发展和满足人们的不同需要,已经成为各方关注和思考的新课题。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同样面临着改革与创新发展并重的问题,如旅游开发造成的古建筑破坏、旅游产品趋同化与商业化严重、街区利益相关者关系协调等问题,这些问题制约大境门的可持续发展。鉴于此,本文以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为考察点,通过深入调查,了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内涵及其旅游开发与保护现状,分析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在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尝试提出解决对策,为张家口市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也为其他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提供借鉴和思考。全文共分为五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主要介绍研究背景、意义、研究现状、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创新与不足、对相关概念与理论进行阐释。第二部分主要梳理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主要资源,包括自然地理、历史沿革和文化资源,以及对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和旅游可开发价值进行了评估。第三部分以访谈与问卷调查的形式,了解当前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市场情况,包括对大境门旅游质量的定性定量评价、管理单位访谈情况分析、旅游从业者访谈情况分析、商户经营情况分析、原住居民认知分析、客源市场分析、旅游开发满意度的统计分析,这部分内容主要采取SWOT分析方式。第四部分根据前面的调研与测评,提出今后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的相关对策,包括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开发定位、发展策略、开发框架、开发层次、开发重点和开发对策。第五部分是文章的结语,指出因应新时代发展的需要,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开发应从政策、资源、管理、受益者等多个维度进行综合考量,最终形成多方共赢的局面。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8](2020)在《“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后,沿途许多国家充分利用与中国合作的机会,来促进本国经济、文化乃至旅游业发展。乌克兰作为欧洲最大的国家(俄罗斯大部分土地领域在亚洲),也是最早响应倡议的国家之一,且作为中国的战略合作伙伴,参与“一带一路”倡议战略合作的程度如何?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倡议战略背景下,乌克兰和中国之间旅游合作的现状如何,取得什么进展,今后双方合作是否具有发展的潜力?这些构成了本文研究的主要问题。有关理论思考方面,本文对国内外区域旅游合作、国际旅游合作以及中乌旅游合作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了梳理,认为当前经济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已成为发展趋势,而旅游业的外向性、关联性和国际性使其具有很强的跨境性,国际及区域旅游合作符合当前发展形势,“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之间的旅游合作,既遵循国际旅游合作的相关规律,也要符合好区域旅游合作的相关要求。在实证分析方面,本文研究了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以及中乌旅游业合作的现状,利用德尔菲法确定中乌旅游合作领域、合作主体、合作模式和机制方面的主要影响因素,利用因子分析法对中国和乌克兰2007年至2018年涉及旅游发展潜力因素指标的统计资料进行了因子分析和主成分分析,得出了当前中国和乌克兰旅游业发展潜力都处于上升期,双方旅游合作也具有较好的发展潜力。在充分讨论乌克兰与中国旅游合作存在的有关现实问题的基础上,本文就乌克兰和中国在旅游合作的领域和内容、方式和模式以及机制和路径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分析,并对进一步促进中乌旅游合作的具体实施内容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以期为“一带一路”国际旅游合作提供一些有益的经验。
高卢君[9](2020)在《哈佛分析框架下国际邮轮公司发展路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邮轮行业的第一个黄金十年里,中国邮轮行业无论是在体量还是收益都有奇迹般的增长。且未来中国本土邮轮的发展潜力依然巨大,但国内却没有与之匹配的邮轮公司或邮轮品牌来支撑未来国内邮轮的发展。为了更好地把握邮轮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为下一个十年的发展奠定基础,基于国内邮轮行业发展前景巨大和邮轮公司发展遭遇的困境的矛盾,本文选择从财会角度对国际邮轮公司的发展路径进行分析,以期为国内本土邮轮公司未来的发展提供建议。本文从交叉学科视角出发,以战略管理理论为指导,以哈佛分析框架为主要工具,对国际邮轮公司的战略环境、战略选择与实施进行综合分析,揭示邮轮企业发展路径;其中战略管理理论主要包括战略分析、战略选择和战略实施三个要素;哈佛分析框架主要从战略分析、会计分析、财务分析和前景分析四个维度构建框架模型,对国际上仅有的三家邮轮上市集团:嘉年华集团、皇家加勒比集团和诺唯真集团进行实证研究。首先在战略分析方面,利用PEST分析和SWOT分析对邮轮行业及邮轮公司发展战略进行全面解析;其次在战略选择方面,从职能战略视角进行会计和财务分析,选取关键会计信息分析三家集团会计信息质量;然后结合三家集团近四年的财务数据利用比率分析法进行横向和纵向财务分析;最后从战略实施的视角总结邮轮公司发展路径,根据战略、会计、财务分析结果结合生命周期理论归纳出三家邮轮集团的发展前景即发展路径,并通过分析三家邮轮集团发展路径为国内本土邮轮公司未来不同阶段的发展提供建议。基于哈佛分析框架和生命周期理论的研究结果表明:诺唯真集团是处于发展初期的邮轮公司,其发展路径可以为国内邮轮公司发展初创期提供相应的示范。在战略上,把握市场机会找准市场定位,扩大市场份额;会计核算上采用最新的会计准则进行确认计量;财务上充分利用财务杠杆,合理融资。皇家加勒比集团是处于成长期的邮轮公司,其发展路径可以为国内邮轮公司中期发展提供相应的示范。在战略上采取市场开发和产品开发战略,选择特定市场和产品重点突破,在吸引新游客的同时稳固其忠诚度;会计上沿用初期的会计制度;财务上注重成本控制,多渠道筹集资金来支持生产开发。嘉年华集团是处于成熟期的邮轮公司,其发展路径可以为国内邮轮公司长期发展提供相应的示范。在战略上采用横向一体化战略;会计核算上沿用前期的制度;财务上注重投资效率,合理利用资金新建或者收购更多的邮轮船队和品牌,进行多层次、多元化发展,加强企业文化建设和集团化管理。
刘立军[10](2019)在《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是以北京冬奥会为契机,在中国的冬季运动和冰雪产业发展的背景下,提出如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展开冰雪体育旅游深入研究。目前中国的滑雪人口只占比1%,滑雪运动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冰上项目的参与度也是发展缓慢。如何实现3亿人参与冰雪的宏伟目标,唯有准确阐释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内涵,揭示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动因和消费特征,合理规划开发冰雪旅游项目才能成功兑现。研究对于丰富冰雪体育旅游理论,推动冰雪体育旅游建设,丰富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都具有重要学术价值和研究意义。研究借鉴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个案分析法等方法,以北京、河北、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新疆7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作为调查对象,针对资源开发、管理等现状设计了“冰雪体育旅游消费者”“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两份调查问卷。收集整理冰雪体育旅游相关文件、管理策略,阐释了冰雪体育旅游内涵、价值、特征,实证研究了黑龙江、北京典型案例,提出了冰雪体育旅游的发展策略。研究认为:(1)分析冰雪体育旅游相关理论基础,并阐明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以可持续发展理论、闲暇时间理论和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为理论基础,通过界定旅游、体育旅游和冰雪体育旅游概念,进一步阐述冰雪体育旅游的内涵属性,包括其价值、功能和特征,为后续更加深入地研究奠定基础。(2)剖析我国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为我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发展战略提供借鉴和参考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相关政策的不断完善与出台为该产业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此外,伴随着我国交通设施的不断完善以及各相关技术手段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出行更加便利。基于微观层面来分析,随着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升,个人可支配收入不断增加,闲暇时间也逐步增加,为该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条件。获得畅爽体验、获得社会认同则成为了旅游者的心理动因。(3)中国居民不同消费群体表现特征显着调查分析得出: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不管过去有无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消费,对该产品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男性普遍高于女性,多数集中在100元以下消费;年龄高低与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之间表现为正相关性,各年龄段都有10%的人群未来愿意为冰雪体育旅游产品支付超过200元的消费;各种职业群体中20-30岁年轻群体占据半数,大多数人群对未来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集中在100元以下;随着文化程度的提高,过去参加过冰雪体育旅游的高水平消费的人群比重不断增加,而低消费人去则在逐渐减少;与过去的消费需求相比,各不同职业人群未来的消费需求出现了显着下降;城镇与市区居民有着相对较高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家庭收入水平对冰雪体育旅游消费水平的影响是正相关的,不同收入的群体未来的期望消费水平都低于100元。(4)在时间和空间维度梳理冰雪体育旅游发展脉络,以黑龙江省和北京市滑雪旅游为实证分析发现存在的问题分析发现目前中国冰雪体育旅游产业在发展中还存在如下问题:冰雪旅游资源开发程度不够,旅游产品单一;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资金不足导致硬件设施较差,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5)针对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存在的问题,提出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的发展策略实现冰雪体育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就要求必须做到科学管理,管理的水平会对旅游产品的开发产生直接影响,科学管理缺位意味着无法实现高效的产品开发,也表示无法规范旅游市场的发展,资源配置的效率无法保障,政策导向不仅能使旅游企业有效地利用旅游资源,推进冰雪旅游产品运行机制,并通过制定相关保障措施规范市场行为,使企业灵活运用营销策略,政策导向、运行机制、保障措施、营销策略和资源评价五个方面相互协调,相互促进实现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地健康发展。
二、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及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及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3 研究对象 |
1.4 研究方法和思路 |
1.5 研究创新点及论文结构 |
2 整体中国形象系统网络构建与测量 |
2.1 关键词同现网络构建及其网络特性分析 |
2.2 网络层级分析及核心关键词节点提取 |
2.3 核心关键词节点内部网络构建及其加权聚类分析 |
3 中哈非经济关系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3.1 中哈首脑外交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1.1 不断升级的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3.1.2 值得信任、不吝支持的好朋友形象 |
3.1.3 潜力巨大、优势互补的合作伙伴形象 |
3.2 中哈边境和安全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2.1 中哈边境繁荣共建者形象 |
3.2.2 上合组织框架下哈重要安全合作伙伴形象 |
3.2.3 哈打击边境走私活动合作者形象 |
3.3 中哈人文交流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3.3.1 哈萨克斯坦文化传播的支持者形象 |
3.3.2 中哈人文交流的推动者形象 |
3.3.3 丝路复兴的倡导者和实践者形象 |
3.4 关键词节点“2017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中国形象分析 |
3.4.1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积极参与者形象 |
3.4.2 阿斯塔纳世博会的全方位支持者形象 |
3.4.3 历史悠久、底蕴丰厚的可持续发展大国形象 |
4 经济属性聚类之中国形象分析 |
4.1 哈对华出口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1.1 哈对华出口贸易的积极推动者形象 |
4.1.2 哈出口贸易的重要市场形象 |
4.2 中哈交通运输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2.1 富有成效的交通运输合作伙伴形象 |
4.2.2 哈过境运输潜力释放的驱动者形象 |
4.3 中哈投资合作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3.1 中哈投资合作的推动者形象 |
4.3.2 带来多重利好和雪中送炭的对哈投资者形象 |
4.4 中国国内经济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4.4.1 飞速发展、迎难而上的经济强国形象 |
4.4.2 攻坚克难、施工高效的基建强国形象 |
5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之中国形象分析 |
5.1 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技术”的中国形象分析 |
5.1.1 自主创新、积极进取的科技强国形象 |
5.1.2 科技惠民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5.2 灾难属性游离核心关键词节点的中国形象分析 |
5.2.1 灾害频发的国家形象 |
5.2.2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 中国形象之新冠疫情涉华报道个案分析 |
6.1 中哈关系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1.1 哈永久全面战略伙伴形象 |
6.1.2 哈重要经济合作伙伴形象 |
6.2 中国国内抗疫属性关键词节点聚类的中国形象分析 |
6.2.1 以人民为中心的社会主义大国形象 |
6.2.2 医疗系统强大、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的大国形象 |
7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2)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问题、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问题 |
1.1.3 研究目的 |
1.1.4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1.2.1 体育与城市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2 体育及相关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相关研究 |
1.2.3 体育产业、城市化与相关系统耦合发展研究 |
1.2.4 文献述评 |
1.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方法 |
1.4 研究思路、内容与框架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框架 |
1.5 本章小结 |
2 概念辨析与理论基础 |
2.1 概念辨析 |
2.1.1 耦合、机理、关联耦合与耦合协调 |
2.1.2 体育产业与体育产业系统 |
2.1.3 城市化与城市化系统 |
2.2 理论基础 |
2.2.1 产业集聚理论 |
2.2.2 产业结构演进理论 |
2.2.3 二元经济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域外经验: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分析 |
3.1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演进特征 |
3.1.1 英美日体育产业演进特征 |
3.1.2 英美日城市化演进特征 |
3.2 英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
3.2.1 英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
3.2.2 英国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
3.3 美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
3.3.1 美国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
3.3.2 美国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
3.4 日本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脉络 |
3.4.1 日本城市化进程中的体育产业发展理路 |
3.4.2 日本体育产业演进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 |
3.5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特征及启示 |
3.5.1 培育体育消费: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基础 |
3.5.2 提升经济贡献: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外核 |
3.5.3 发展主导产业: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内核 |
3.5.4 强化市场主体: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保障 |
3.6 英美日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本土借鉴 |
3.6.1 耦合内在前提:体育产业发展伴随着城市化的演进 |
3.6.2 耦合外在前提:城市化演进影响着体育产业的发展 |
3.6.3 耦合内在影响: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受到内部要素的影响 |
3.6.4 耦合外在影响: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
3.7 本章小结 |
4 耦合机理: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分析 |
4.1 体育产业和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
4.1.1 体育产业的演进历程 |
4.1.2 城市化的演进历程 |
4.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现实条件 |
4.2.1 体育产业发展现实状况 |
4.2.2 城市化发展现实状况 |
4.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联结基础 |
4.3.1 联结的理论支撑 |
4.3.2 体育产业:规模经济效应与外部经济效应 |
4.3.3 城市化:服务经济增长与经济转型升级 |
4.4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影响因素 |
4.4.1 政治因素:政策和管理体制等不断完善 |
4.4.2 经济因素:产业结构和资源配置等不断优化 |
4.4.3 社会因素:消费结构和人口结构等不断向好 |
4.4.4 科技因素:新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等不断渗透 |
4.5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互动内涵 |
4.5.1 耦合要求: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 |
4.5.2 耦合重点:体育产业有效融入城市化发展 |
4.5.3 耦合特征: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时序与空间阶段性变化 |
4.5.4 耦合目的: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高质量发展 |
4.6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联结方式 |
4.6.1 体育产业:技术创新和产业融合 |
4.6.2 城市化:要素流动和集聚增长 |
4.7 本章小结 |
5 耦合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效应分析 |
5.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互动方式 |
5.1.1 体育产业为城市化发展提供强劲动力 |
5.1.2 城市化为体育产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
5.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呈现形式 |
5.2.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经济效益 |
5.2.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社会效益 |
5.2.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的生态效益 |
5.3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效应的评价方式 |
5.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关联耦合效应评价 |
5.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发展的耦合协调效应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6 效应测度: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评价指标构建及其耦合效应测度 |
6.1 体育产业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6.1.1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1.2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6.1.3 体育产业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6.1.4 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 |
6.1.5 体育产业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
6.1.6 体育产业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
6.2 城市化指标体系构建与评价 |
6.2.1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
6.2.2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
6.2.3 城市化发展的指标体系构建流程 |
6.2.4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最终结果 |
6.2.5 城市化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系数 |
6.2.6 城市化发展指标体系的评价 |
6.3 关联耦合效应测度与耦合协调效应测度 |
6.3.1 关联耦合效应测度 |
6.3.2 耦合协调效应测度 |
6.4 本章小结 |
7 关联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分析 |
7.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7.1.1 指标选取 |
7.1.2 数据来源 |
7.1.3 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性 |
7.2 实证分析 |
7.2.1 国家层面: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 |
7.2.2 省域层面: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的实证 |
7.3 结果与分析 |
7.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具有中等或较强关联耦合关系 |
7.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呈现先增长后下降的关联耦合关系 |
7.4 讨论与启示 |
7.4.1 以增强体育产业融入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促进两系统关联耦合发展 |
7.4.2 以优化体育产业结构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
7.4.3 以推进经济城市化发展为重点,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关联耦合发展 |
7.5 本章小结 |
8 协调效应: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分析 |
8.1 指标选取、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
8.1.1 指标选取 |
8.1.2 数据来源 |
8.1.3 研究方法及其适用性 |
8.2 实证分析 |
8.2.1 国家层面:中国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实证 |
8.2.2 省域层面:上海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的实证 |
8.3 结果与分析 |
8.3.1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协调程度呈现上升态势 |
8.3.2 体育产业与城市化有从失调向协调发展态势 |
8.4 讨论与启示 |
8.4.1 促进体育产业与城市化的全面协调发展 |
8.4.2 促进体育产业融入城市的经济、空间、社会等发展之中 |
8.4.3 促进城市化进程中体育产业的规模、结构、贡献、基础等发展 |
8.5 本章小结 |
9 研究结论、建议、不足与展望 |
9.1 研究结论 |
9.2 研究建议 |
9.3 研究不足 |
9.4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
(3)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选题依据 |
1.1.1 高校开展攀岩运动课程的价值 |
1.1.2 国家政策的支持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2 文献综述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攀岩运动 |
2.1.2 课程 |
2.1.3 课程实施 |
2.2 国内研究综述 |
2.2.1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相关历程发展 |
2.2.2 攀岩运动的相关价值与作用研究 |
2.2.3 攀岩运动在国内的发展现状研究 |
2.2.4 攀岩课程在高校的开展现状研究 |
2.2.5 四川省攀岩运动的相关现状研究 |
2.2.6 攀岩运动课程教学及推广实施方面的相关研究 |
2.2.7 关于攀岩运动安全的研究 |
2.3 国外研究综述 |
2.3.1 国外攀岩运动相关发展研究 |
2.3.2 国外攀岩运动课程的相关发展研究 |
2.4 文献评述 |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
3.1 研究对象 |
3.2 研究方法 |
3.2.1 文献资料法 |
3.2.2 问卷调查法 |
3.2.3 专家访谈法 |
3.2.4 实地调查法 |
4 研究结果与分析 |
4.1 四川省开展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历史发展概述 |
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开展情况 |
4.2.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普及的情况 |
4.2.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开展基本形式 |
4.2.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场地器材与教材情况 |
4.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和教学现状的调查分析 |
4.3.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目标 |
4.3.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课时设置和教学内容 |
4.3.3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学方法 |
4.3.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考核方式 |
4.3.5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竞赛情况 |
4.4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师资队伍情况 |
4.4.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性别及年龄情况 |
4.4.2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教师学历及岗位情况 |
4.5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现状调查与分析 |
4.5.1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认可程度 |
4.5.2 四川省高校学生对攀岩运动课程的欢迎程度 |
4.5.3 四川省高校学生参与攀岩运动课程的动机 |
4.6 基于线下一流课程评审指标对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发展现状的评价与分析 |
4.6 1 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改革的趋势分析 |
4.7 OBE教学理念下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建设的思考 |
4.7.1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的背景和意义 |
4.7.2 OBE理念下高校攀岩课程建设举措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件1:专家访谈表 |
附件2:教师问卷 |
附件3:学生问卷 |
致谢 |
(4)腾冲市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产品优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我国旅游业发展背景 |
1.1.2 我国旅游地产发展前景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2.1 国外研究状况 |
1.2.2 国内研究状况 |
1.2.3 国内外旅游地产研究述评 |
1.3 主要研究内容与基本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过程 |
1.3.5 案例选取 |
1.3.6 本文特色 |
第二章 旅游地产相关概念及基础理论 |
2.1 旅游地产相关概念与特征 |
2.1.1 相关概念 |
2.1.2 旅游地产的特征分析 |
2.2 旅游地产研究的相关理论研究 |
2.2.1 体验经济理论 |
2.2.2 产业融合理论 |
2.2.3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4 “超旅游”规划理论 |
2.2.5 产业创新理论 |
2.3 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特征 |
2.3.1 居住型旅游地产 |
2.3.2 度假型旅游地产 |
2.3.3 商业型旅游地产 |
2.3.4 综合型旅游地产 |
2.3.5 文旅型旅游地产 |
2.3.6 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划分的总结 |
第三章 腾冲旅游地产的开发现状与特点 |
3.1 腾冲旅游地产宏观发展条件分析 |
3.1.1 区位条件 |
3.1.2 旅游资源特征 |
3.1.3 社会经济发展条件 |
3.1.4 腾冲发展旅游地产SWOT分析 |
3.2 腾冲旅游地产开发案例分析 |
3.2.1 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 |
3.2.2 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 |
3.2.3 腾冲和顺古镇(特色小镇) |
3.2.4 腾冲江东古银杏生态小镇 |
3.3 腾冲旅游地产的开发特征与模式 |
3.3.1 腾冲旅游地产开发类型与模式 |
3.3.2 腾冲旅游地产的总体特征及评价 |
第四章 腾冲旅游地产的优化策略 |
4.1 腾冲玛御谷温泉小镇优化对策 |
4.1.1 优化空间布局 |
4.1.2 深化温泉主题性产品 |
4.1.3 合理优化住宅产品 |
4.1.4 功能区内优化配套产品 |
4.1.5 打造各种品味的温泉旅游度假产品 |
4.2 腾冲启迪冰雪双创小镇优化对策 |
4.2.1 对规划区内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 |
4.2.2 有效利用主题产品带来的庞大消费市场 |
4.2.3 纵向深挖主导产业且横向拓展关联产业 |
4.3 腾冲和顺古镇(特色小镇)优化对策 |
4.3.1 通过有效途径做大主导产业进而带动其他产业发展 |
4.3.2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与功能产品 |
4.3.3 完善管理制度和建立有效机制 |
4.4 腾冲江东古银杏生态小镇优化对策 |
4.4.1 着力打造“反季节”旅游产品 |
4.4.2 对现有民宿及餐饮配套产品进行改造提升 |
4.4.3 增加不同体验性的酒店产品以及打造商业休闲街区 |
4.4.4 挖掘资源优化业态和增加旅游体验产品 |
4.4.5 建立旅游管理体系并完善市场营销机制 |
4.5 腾冲旅游地产优化策略 |
4.5.1 以客户需求市场作为开发导向 |
4.5.2 加强区域内整体空间的规划和布局 |
4.5.3 开发的核心驱动模式需要不断地创新 |
4.5.4 尚需完善区域内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 |
4.5.5 打造优质产品提升城市品牌形象 |
4.5.6 进一步健全地方相应政策和监管机制 |
4.5.7 新冠疫情防控常态化影响下的思考与对策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腾冲旅游地产网上调查问卷 |
致谢 |
(5)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曲江文旅财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3.1 国外文献综述 |
1.3.2 国内文献综述 |
1.3.3 文献述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创新点 |
第二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理论 |
2.1 传统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
2.1.1 财务分析的基本方法 |
2.1.2 传统财务分析方法的缺点 |
2.2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方法 |
2.3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体系 |
2.3.1 掌握公司的基本情况与治理情况 |
2.3.2 深入了解公司的战略 |
2.3.3 对公司进行会计分析 |
2.3.4 对公司的财务能力分析 |
2.3.5 预测公司的发展前景 |
2.4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要求 |
2.4.1 对分析资料的改进 |
2.4.2 对分析方法的改进 |
2.5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的优点 |
第三章 曲江文旅概况及财务现状 |
3.1 曲江文旅基本概况 |
3.1.1 公司简介 |
3.1.2 组织结构 |
3.2 曲江文旅财务现状 |
3.2.1 收入和成本分行业情况 |
3.2.2 收入和成本分地区情况 |
3.2.3 资产负债表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3.2.4 利润表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3.2.5 现金流量表主要财务数据分析 |
第四章 哈佛分析框架下的曲江文旅财务分析 |
4.1 战略分析 |
4.1.1 宏观环境分析 |
4.1.2 微观环境分析 |
4.1.3 竞争战略分析 |
4.2 会计分析 |
4.2.1 应收账款质量分析 |
4.2.2 固定资产质量分析 |
4.2.3 无形资产质量分析 |
4.2.4 盈余信息质量分析 |
4.3 财务分析 |
4.3.1 盈利能力分析 |
4.3.2 偿债能力分析 |
4.3.3 营运能力分析 |
4.3.4 现金流量分析 |
4.3.5 杜邦财务指标分析 |
4.3.6 财务分析总结 |
4.4 前景分析 |
4.4.1 风险分析 |
4.4.2 前景展望 |
第五章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结果及对策建议 |
5.1 哈佛分析框架与传统财务分析结果对比 |
5.1.1 传统财务分析结果 |
5.1.2 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财务分析结果 |
5.2 曲江文旅存在的问题 |
5.2.1 异地扩张难,公司创新能力有待提高 |
5.2.2 应收账款管理较差,资金来源单一 |
5.2.3 增收不增利,运营机制不成熟 |
5.2.4 外部风险比较大,内部机制有待完善 |
5.3 相关的对策建议 |
5.3.1 建立战略联盟,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 |
5.3.2 加强应收账款催收管理制度,积极创新融资策略 |
5.3.3 建立成本监督机制,加强公司资金管理 |
5.3.4 建立科学高效的应急机制,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情况及获得的学术成果 |
(6)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国内外研究评述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技术路线 |
2 基础概念与相关理论 |
2.1 基础概念 |
2.1.1 绿色发展 |
2.1.2 森林旅游产业 |
2.1.3 产业竞争力 |
2.1.4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 |
2.2 相关理论 |
2.2.1 绿色发展理论 |
2.2.2 “两山”理论 |
2.2.3 产业经济学理论 |
2.2.4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2.5 产业竞争力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 |
3.1.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
3.1.2 森林旅游产业绿色发展问题 |
3.2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 |
3.2.1 森林旅游产业对区域经济的直接贡献 |
3.2.2 森林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能力 |
3.2.3 森林旅游的区域经济牵动度 |
3.3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与竞争阶段分析 |
3.3.1 森林旅游产业发展历程 |
3.3.2 森林旅游产业市场竞争阶段分析 |
3.4 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趋势 |
3.4.1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消费群体变化 |
3.4.2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产品需求变化 |
3.4.3 适应森林旅游产业文化内涵变化 |
3.5 本章小结 |
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的模型构建 |
4.1 基于钻石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1.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分析框架 |
4.1.2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4.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构建 |
4.2.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方法选择 |
4.2.2 基于熵权法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4.3 本章小结 |
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评价分析 |
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测算 |
5.2 各级评价指标的作用权重分析 |
5.3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结构分析 |
5.3.1 生产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2 需求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3 支持产业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3.4 政府作用要素维度竞争力分析 |
5.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聚类分析 |
5.4.1 聚类分析结果 |
5.4.2 聚类结果分析 |
5.5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时空分析 |
5.5.1 空间分布分析 |
5.5.2 时间趋势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
6.1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原理 |
6.1.1 绿色发展对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的影响机制 |
6.1.2 影响因素遴选原则 |
6.1.3 影响因素体系构建的方法 |
6.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构建 |
6.2.1 拟选影响因素体系 |
6.2.2 影响因素筛选模型设定 |
6.2.3 数据处理及检验 |
6.2.4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主成分分析 |
6.2.5 拟选影响因素指标回归分析 |
6.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体系 |
6.3.1 绿色旅游资源因素 |
6.3.2 绿色产业规模因素 |
6.3.3 绿色发展环境因素 |
6.3.4 绿色基础设施因素 |
6.3.5 绿色政策支持因素 |
6.4 基于解释结构模型的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结构分析 |
6.4.1 解释结构模型的构建 |
6.4.2 影响因素的多级递阶结构 |
6.5 本章小结 |
7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O分析 |
7.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理论解析 |
7.2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压力(P) |
7.2.1 竞争力提升的压力 |
7.2.2 压力的动态变化 |
7.3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动力(M) |
7.3.1 动力主体构成及动态演化 |
7.3.2 驱动力构成及动态演化 |
7.4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的P-M循环推进框架 |
7.5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路径(O) |
7.5.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目标与路径设计原则 |
7.5.2 以保护优先为先导的绿色旅游资源要素提升路径 |
7.5.3 以结构调整为机遇的绿色政策支持要素提升路径 |
7.5.4 以产品创新为特色的绿色产业规模要素提升路径 |
7.5.5 以全域协作为支撑的绿色发展环境要素提升路径 |
7.5.6 以绿色供给为前提的绿色基础设施要素提升路径 |
7.6 本章小结 |
8 绿色发展视域下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 绿色发展视域下旅游资源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1.1 自然资源保护方面 |
8.1.2 资源管理能力方面 |
8.2 绿色发展视域下产业规模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2.1 产品创新方面 |
8.2.2 技术创新方面 |
8.3 绿色发展视域下发展环境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3.1 经济环境方面 |
8.3.2 社会环境方面 |
8.4 绿色发展视域下政策支持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4.1 绿色供需方面 |
8.4.2 政策制度方面 |
8.4.3 人才选育方面 |
8.5 绿色发展视域下基础设施要素竞争力提升建议 |
8.5.1 交通产业支持方面 |
8.5.2 服务设施升级方面 |
8.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位论文 |
附录1 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各级指标的权重 |
附录2 2008-2017年各地区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评价结果 |
附录3 各地区一级指标综合评价测算结果 |
致谢 |
博士学位论文修改情况确认表 |
(7)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研究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一)国外研究现状 |
(二)国内研究现状 |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一)研究方法 |
(二)技术路线图 |
五、创新与不足 |
(一)创新之处 |
(二)不足之处 |
六、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一)相关概念 |
(二)历史文化街区的特点及分类 |
(三)相关理论 |
第二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基本概况 |
一、大境门自然地理概况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沿革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布局与建筑特色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格局特色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建筑特色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价值 |
(一)历史价值 |
(二)文化价值 |
(三)艺术价值 |
(四)旅游开发价值 |
小结 |
第三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现状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及评价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主要的旅游资源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旅游资源评价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市场和开发情况 |
(一)管理单位访谈中的整体情况 |
(二)旅游从业者访谈中的旅游市场情况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商户经营情况 |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原住居民认知情况 |
(五)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的客源市场情况 |
(六)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满意度分析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开发环境的SWOT分析 |
(一)优势 |
(二)劣势 |
(三)机遇 |
(四)挑战 |
小结 |
第四章 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对策 |
一、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思路与目标 |
(一)旅游开发思路 |
(二)旅游开发目标 |
二、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定位和发展策略 |
(一)旅游开发定位 |
(二)旅游发展策略 |
三、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框架、层次与重点 |
(一)旅游开发框架 |
(二)旅游开发层次划分 |
(三)旅游开发重点 |
四、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对策 |
(一)旅游资源的空间布局及业态分布 |
(二)加强景区内外的基础配套设施建设 |
(三)转变经营管理理念 |
(四)加强政府宏观调控 |
(五)原住居民参与对策 |
(六)旅游资源保护 |
小结 |
第五章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与景区管理单位访谈记录 |
附录二:旅游从业者访谈记录 |
附录三: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商户) |
附录四: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原住居民) |
附录五:张家口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调查问卷(游客) |
附录六:游客满意度调查表 |
致谢 |
(8)“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研究内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 |
第五节 相关概念界定 |
第二章 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国内外研究区域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国际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中乌旅游合作的文献 |
第四节 理论基础 |
第三章 中乌旅游合作概述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条件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历程 |
第三节 中乌旅游合作的现状 |
第四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和分析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存在的问题 |
第二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函询问卷设计和调查分析 |
第三节 乌克兰和中国旅游业合作潜力分析 |
第四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的合作范围 |
第五章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和对策建议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的结论 |
第二节 构建中乌特色国际旅游合作新机制 |
第三节 提升中乌合作开放度,创造良好市场环境 |
第四节 完善政府合作沟通机制,规范旅游运营程序 |
第五节 加强旅游企业专业人员培训合作,提高旅游企业的声誉和影响力 |
第六节 打造特色旅游和品牌化经营合作 |
结语 |
第一节 中乌旅游合作发展的愿景 |
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9)哈佛分析框架下国际邮轮公司发展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来源及背景 |
1.1.1 选题源起 |
1.1.2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实践意义 |
1.3 研究内容和框架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框架 |
1.4 研究方法 |
1.5 创新点以及重难点 |
1.6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邮轮 |
2.1.1 邮轮旅游 |
2.1.2 邮轮经济 |
2.1.3 邮轮企业经营与管理 |
2.1.4 文献述评 |
2.2 哈佛分析框架与战略管理 |
2.2.1 战略管理 |
2.2.2 会计分析 |
2.2.3 财务分析 |
2.2.4 文献述评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邮轮公司发展路径理论分析与模型构建 |
3.1 邮轮公司发展路径分析模型设计原理 |
3.2 邮轮公司发展路径分析模型设计 |
3.2.1 战略分析设计 |
3.2.2 会计分析设计 |
3.2.3 财务分析设计 |
3.2.4 前景:发展路径分析设计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国际着名邮轮公司发展案例分析——战略分析 |
4.1 邮轮行业与上市公司 |
4.1.1 邮轮行业 |
4.1.2 邮轮上市公司 |
4.2 邮轮公司外部环境分析 |
4.2.1 宏观环境分析——PEST分析 |
4.2.2 邮轮行业机会和威胁分析 |
4.2.3 总结 |
4.3 邮轮公司内部环境分析 |
4.3.1 诺唯真集团战略分析 |
4.3.2 皇家加勒比集团战略分析 |
4.3.3 嘉年华集团战略分析 |
4.3.4 战略对比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会计及财务分析——战略实施 |
5.1 维诺真集团会计及财务分析 |
5.1.1 会计分析 |
5.1.2 财务分析 |
5.2 皇家加勒比集团会计及财务分析 |
5.2.1 会计分析 |
5.2.2 财务分析 |
5.3 嘉年华集团会计及财务分析 |
5.3.1 会计分析 |
5.3.2 财务分析 |
5.4 对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邮轮公司发展总体战略与前景分析 |
6.1 诺唯真集团市场渗透发展前景 |
6.2 皇家加勒比集团市场开发发展前景 |
6.3 嘉年华集团一体化发展前景 |
6.4 总结分析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对国内邮轮公司发展的启示 |
7.1 邮轮公司发展路径分析 |
7.2 本土邮轮公司发展对策建议 |
7.2.1 发展初期,以市场渗透为核心充分利用财务杠杆 |
7.2.2 发展中期,以市场开发为主导注重成本控制 |
7.2.3 发展成熟期,多元化发展注重投资效率 |
7.3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8.1 总结 |
8.2 研究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相关科研成果 |
致谢 |
(10)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文献综述 |
1.3.1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属性研究 |
1.3.2 冰雪体育旅游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 |
1.3.3 冰雪体育旅游资源开发研究 |
1.3.4 冰雪体育旅游案例研究 |
1.3.5 冰雪体育旅游中外比较研究 |
1.3.6 冰雪体育旅游市场营销研究 |
1.3.7 国内外研究比较述评 |
1.4 研究对象和方法 |
1.4.1 研究对象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框架及主要内容 |
1.5.1 研究思路和框架 |
1.5.2 研究主要内容 |
2 冰雪体育旅游理论基础及内涵阐释 |
2.1 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基础 |
2.1.1 可持续发展理论 |
2.1.2 闲暇时间理论 |
2.1.3 旅游地生命周期理论 |
2.2 冰雪体育旅游内涵阐释 |
2.2.1 核心概念的梳理及界定 |
2.2.2 冰雪体育旅游的价值 |
2.2.3 冰雪体育旅游的功能 |
2.2.4 冰雪体育旅游的特征 |
2.3 本章小结 |
3 冰雪体育旅游的消费动因及特征 |
3.1 冰雪体育旅游的外部消费动因 |
3.1.1 宏观经济因素 |
3.1.2 社会因素 |
3.1.3 产业政策因素 |
3.1.4 交通、技术因素 |
3.2 冰雪体育旅游的内部消费动因 |
3.2.1 个人收入 |
3.2.2 心理因素 |
3.3 冰雪体育旅游消费特征 |
3.3.1 性别特征 |
3.3.2 年龄特征 |
3.3.3 文化特征 |
3.3.4 职业特征 |
3.3.5 居住地特征 |
3.3.6 经济特征 |
3.4 不同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1 不同性别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2 不同年龄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3 不同文化程度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4 不同职业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5 不同居住地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4.6 不同家庭收入人群的冰雪体育旅游消费 |
3.5 本章小结 |
4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实证分析研究 |
4.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现状 |
4.1.1 冰雪体育旅游发展历程 |
4.1.2 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现状 |
4.1.3 发展特点 |
4.1.4 冰雪体育旅游的开发模式 |
4.1.5 中国冰雪赛事资源开发状况 |
4.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状况 |
4.2.1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资源状况 |
4.2.2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分布现状及特点 |
4.2.3 黑龙江省滑雪旅游产业布局分析 |
4.3 北京市滑雪旅游状况 |
4.3.1 北京市滑雪旅游资源的开发 |
4.3.2 北京市滑雪旅游消费者情况分析 |
4.3.3 北京市滑雪旅游的发展环境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4.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单一 |
4.4.2 冰雪体育旅游复合型人才稀缺 |
4.4.3 硬件设施不足,产品宣传促销力度不够 |
5 我国冰雪体育旅游发展策略 |
5.1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导向 |
5.1.1 政府政策 |
5.1.2 消费政策 |
5.1.3 资金政策 |
5.2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运行机制 |
5.2.1 地理选择机制 |
5.2.2 法制保护机制 |
5.2.3 环境保护机制 |
5.2.4 顾客针对机制 |
5.2.5 策划宣传机制 |
5.3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保障措施 |
5.3.1 法律保障 |
5.3.2 人才保障 |
5.3.3 科技保障 |
5.3.4 规划保障 |
5.3.5 管理保障 |
5.4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营销策略 |
5.4.1 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生命周期现象 |
5.4.2 旅游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特点 |
5.4.3 生命周期各阶段冰雪体育旅游产品的营销策略 |
5.5 冰雪体育旅游可持续发展的资源评价 |
5.5.1 评价目的 |
5.5.2 评价的内容 |
5.6 本章小结 |
6 结论与建议 |
6.1 结论 |
6.2 建议 |
附录1 专家访谈提纲 |
附录2 冰雪体育体育旅游消费者调查问卷 |
附录3 关于冰雪体育旅游产品需求的调查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 |
致谢 |
四、我国国内旅游发展前景及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复杂网络方法的《哈萨克斯坦真理报》中国形象研究[D]. 黄锦南. 浙江大学, 2021(08)
- [2]体育产业与城市化耦合发展机理及其效应研究[D]. 任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21(09)
- [3]四川省高校攀岩运动课程实施现状的调查分析[D]. 陈福春. 四川师范大学, 2021(12)
- [4]腾冲市旅游地产开发类型及产品优化研究[D]. 潘承根.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5]基于哈佛分析框架的曲江文旅财务分析[D]. 武文彬. 西安石油大学, 2020(04)
- [6]绿色发展视域下中国森林旅游产业竞争力研究[D]. 邹成成. 东北林业大学, 2020(09)
- [7]大境门历史文化街区旅游开发研究[D]. 任君宇. 广西师范大学, 2020(07)
- [8]“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中乌旅游合作潜力研究[D]. Olena Shyian(奥莲娜·夕洋). 华东师范大学, 2020(10)
- [9]哈佛分析框架下国际邮轮公司发展路径研究[D]. 高卢君.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 2020(05)
- [10]中国冰雪体育旅游的理论与实证研究[D]. 刘立军. 苏州大学, 201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