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一、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论文文献综述)

孙在丽[1](2019)在《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普通高等学校(以下简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学校思想政治工作。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背景下,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以质量提升和内涵发展为导向。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质量关系到高校以德树人目标的实现,决定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水平。面对国内国际形势深刻变化,不同思想文化交融交锋,社会思潮多元多变,市场经济深入推进,多媒体传播迅速发展等各种挑战,各地区、各部门、各高校,认真落实关于思想政治工作的各项政策,教师队伍建设方向更加明确具体,教师队伍培养规划更加全面,教师队伍构成更加合理,教师队伍保障机制日益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初步形成了一支可信、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教师队伍。本文通过调查研究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分析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困境和影响因素,探析改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路径。本文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划分为四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从改革开放到80年代末,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恢复调整时期。第二阶段贯穿90年代,是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加强改进时期。第三阶段是从进入新世纪到十八大召开之前,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推进阶段。第四阶段是从十八大召开至今,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高质量发展期。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面对新时代的新要求,本文认为当前我国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着四个层面的挑战:高校之间思政课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新时代高校大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挑战;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保障不足等。面对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挑战,本文认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应该抓住党和国家高度重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历史机遇,把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和原则,利用和落实好国家的政策,结合学校的实际情况,构建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在资料的收集和论文的写作过程中,主要用到文献研究法、统计研究法、实证调查研究法、比较研究法等。本文的创新点主要是:首次对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40多年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演变历程进行系统分析,根据不同历史时期的特点,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发展划分为四个阶段,一定程度上填补了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政策及体制研究领域的空白;对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进行了提炼和总结,归纳思政课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提出完善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从思政课教师的选拔培育、成长发展、专业化建设及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提出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确保教师队伍建设的科学健康发展。除绪论和结语外,本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是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分析。与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理论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理论等。通过理论研究,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提供方法论的指导。第二章是对改革开放以来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和基本经验进行分析和归纳。本章节系统梳理了改革开放以来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有益探索,为总结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问题及解决路径奠定基础。第三章是探索新时代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成因。第四章是关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对策。通过完善思政课教师队伍的选拔培养机制,健全思政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发展机制,加强思政课教师队伍专业化建设,建立适合思政课教师的保障激励机制等方面,构建高校思政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秦苗苗[2](2020)在《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面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家对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迫切,随之教育的作用也日益凸显并成为关涉“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关键。教师作为完成这一使命的特殊主体,其师德起到决定性作用。习近平非常关注师德建设,并将其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来抓。尤其是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他多次深入一线了解情况,亲自组织召开专题会议、到学校实地调研、与师生促膝长谈,并且通过书信来往,勉励慰问广大师生。同时掌握学生成长需要、教师发展特点的一手资料,在不同时间和场合反复强调师德建设的意义、目标、内容和方法,明确了优秀教师的基本要求与条件。他先后于2013年教师节致广大教师的慰问信中提出“三个牢固树立”;2014年教师节到北京师范大学慰问时提出“四有”好老师标准;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提出“四个引路人”及“四个统一”;2018年教育大会上提出“三个传播”“三个塑造”;2019年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六要”标准等一系列关于师德的最新论断,为新时代下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教育教学专业水平的培养确定了努力的方向,逐渐形成了具有高度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的师德建设相关论述。该论述服务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布局,不仅是对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实践的进一步发展,也是对新时代下培养优秀教师队伍需求的正确把握,成为实现中华民族教育强国的理论支撑。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教师师德师风水平明显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显着提高。爱国、励志、求真、力行的青年队伍正在茁壮成长。当前学术界对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还属于一个比较新的课题,一些学术成果对于更好地学习和理解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理论思想具有一定价值。但是这些理论成果大多聚焦于习近平师德建设内容的简单论述,系统性、完整性的研究成果较少,且学术水平参差不齐,学术观点重复率高。综合考虑当前学术研究的不足与国家教育发展迫切现实需要之间的矛盾,本论文立足于习近平教育施政实践,系统阐述其形成的理论基础、发展过程和路径探索,深入分析理论特征、继承发展和时代价值,力求在前人研究水平上、尤其是针对不足,再做深入探求。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以下章节。第一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研究背景和意义。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相关的国内外研究进行综述,进一步明确了论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第二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介绍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梳理了理论基础和发展过程。第三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明确了新时代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进而提出掌握意识形态话语权、加强教育系统党的全面领导、完善教师引入培养考核机制、营造尊师重教良好环境、发挥教师主观能动等措施,切实推进了师德建设。第四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其一,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体现人本思维;其二,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突出了锻造优良师德师风的重要意义,体现战略思维;其三,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划定了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其四,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深化了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这几个理论特征彼此联系、密不可分,具有一定的逻辑必然性,共同彰显了习近平的教育管理智慧。第五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在几十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建设发展过程中,培养了大批优秀教师,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开始从全局角度考虑教育和教师问题,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战略高度来思考和谋划教师队伍建设。这其中既有对以往优良传统的传承,又有与时俱进的发展创新。提炼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中关于师德建设初心、建设内容、建设路径上的继承和发展,是探明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形成与发展机制的应然之举。第六章主要阐述了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首先,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理论价值,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中国化,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的理论升华。其次,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论述具有很高的实践意义。在他的领导下,师德建设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深化了师德建设体制机制改革,丰富了师德建设的工作方法,并初步取得成效。

李璐[3](2019)在《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教师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承担着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人的重担。高校师资队伍的质量关乎青年人才的培养、关乎教育事业的发展、关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论述高校师资队伍的建设,为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指明方向。研究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要求,是引导高校师资队伍革新的需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选题在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论述的基础上,梳理概括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明确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探索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本文由引言、四章和结语构成。引言:阐释研究的相关背景。第一章: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主要从全球大环境、国内小环境两个视角探究习近平“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职责以及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重要意义等方面梳理“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从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三个方面分析“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第二章: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主要分析了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出台的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总结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显着成效,直面目前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的突出问题。第三章: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主要论述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即必须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原则即必须坚持“四个统一”,目标是实现“四个有”“六个要”。第四章: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主要阐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严格队伍遴选,加大培训力度,健全管理机制,以提高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效性。结语:总结研究的主要内容和得出的结论,反思存在不足,指出今后努力的方向。

张艳[4](2013)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成败,系于教师。高校教师承担着教书育人、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素质的神圣使命,他们不仅要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者,更应该成为“学为人师,行为示范”的人格修养的楷模,以高尚的职业道德、超凡的人格魅力、优雅的学识风范教育感染学生,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当代中国,随着改革开放的持续深入、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快、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异质文化的交融碰撞、多元价值观念的不断涌现,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乃至思想观念、价值取向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处于一个新的时代境遇,面临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党和国家立足振兴中华民族的战略高度,着眼国际国内形势变化的新实际,对高校教育事业发展提出了新的希望,赋予高校教师新的使命和要求。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不仅是适应教育改革发展、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现实需要,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时代要求。本研究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明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相关内涵和重要意义,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分析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成绩、存在的主要问题与原因,探讨加强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实策略,期望能对高校教师队伍建设做出些许贡献。全文由导论、四章和结论构成。导论:阐述论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现状,明确论题的研究思路、研究方法、研究的重难点和创新点。第一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析与研究意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既是一个具有厚重现实意义的实践命题,又是一个具有浓郁学术色彩的理论命题,具有深刻的内涵和坚实的理论基础,并呈现出一系列基本特征。着眼国际国内形势的新发展,党和国家对教育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研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是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求和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需要。第二章: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在探索中发展,在继承中创新,历经了艰辛探索、遭受挫折、拨乱反正和加强改进四个大的发展阶段,谱写了波澜壮阔的发展史诗。以史为镜、以史为鉴。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对于强化今天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第三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规章制度日趋完善、教育举措务实有效,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健康向上、教书育人信念坚定,取得显着成绩。但由于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学校工作薄弱环节、教师个体意识欠缺等现实因素的影响,当前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仍然存在学校重视不够、教育途径单一、结合实际不紧、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等主要问题。第四章: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回顾历史,立足现实,展望未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需要有明确的基本目标,即正确的政治方向、崇高的理想信念、高尚的职业道德、精湛的业务能力,遵循党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理论与实际相联系、解决思想问题与具体问题相结合、提高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相协调的一般原则,选择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理想信念教育、职业道德规范教育为主的教育内容,拓展组织政治理论学习、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开展社会实践考察、运用现代网络媒体等教育途径,健全组织管理机制、工作合力机制和绩效考评机制等运行机制。惟其如此,才能实现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实效的新跃升。结论:在总结全文研究的基础上,指出不足之处和仍须深入研究的方向。

施瑛[5](2014)在《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文中提出华南地区建筑的发展,因远离政治中心而又毗邻港澳的独特地理区位、以及对外交流频繁的历史和文化背景,既“得风气之先”,也“开风气之先”,形成独特的地域风格。华南地区建筑教育的主线是自1932年由林克明先生在广东省立工专创办建筑工程学系开始,历经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华南工学院(文革期间曾改名“广东工学院”)建筑工程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的发展,逐渐形成了成熟的、有鲜明华南地域特色的、重建筑技术、重工程实践的建筑专业教育体系,为华南地区乃至全中国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建筑人才。华南的现代建筑教育是中国整体现代建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对其研究逐渐增多,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以华南理工大学的建筑教育为主线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研究的课题,正是基于目前的研究现状基础提出。本课题的研究定位于华南建筑教育从1932年创立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前的这段早期发展历程,是华南建筑教育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重要时期,为华南建筑教育逐渐走向成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本课题的研究一方面通过大量史料的收集以及相关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产生必然影响的中外建筑教育早期状况,结合社会历史发展的整体背景,从教学、科研和工程实践的角度,厘清华南建筑教育早期经历的创立与探索、定位与起步的历史脉络,力求展示准确、客观的历史进程,填补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史整体研究的空白;另一方面通过对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研究,总结在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等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的带领下,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所取得的教育成就,归纳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特点,探寻其发展的内在动因,以期为现在的华南建筑教育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开放、融合、务实、创新是岭南文化的基本特点,也是老一辈华南建筑教育家们共同的内在学术品质。在他们的教学和科研及建筑创作中,这种文化特质得以充分体现。华南建筑教育在早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强调基础训练、注重理性分析、重视功能和建造技术以及工程实践的教学思想,初步建立起以学为主,学、研、产“三结合”的建筑人才培养模式,为华南建筑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吴庆华[6](2013)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青年教师是高校重要的学术人力资源,他们在工作中能否较好地承担起职业所赋予的责任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中,地方高校的青年教师已成为学校师资队伍的主力军,如何在师资竞争愈益激烈、教师流动日益频繁的高等教育环境中,通过青年教师的发展保留和壮大优秀的师资队伍,是地方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论文以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状况为逻辑起点,通过深度访谈与问卷调查,呈现出他们在就职时的职业选择,在任职初期遭遇的现实问题,他们在教学、专业、组织、个人四个方面的发展需求以及他们的行为策略。对于处于适应转型过程中的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而言,他们在任职初期怀揣的教育理想与严峻的教育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使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现实的冲击。这种现实困境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是他们自身任职初期的经验境况;二是地方高校提供的制度环境。学校作为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依托的组织,提供的发展环境和发展机会与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并非总是一致。当青年教师由于所处地方高校场域下的不利位置而感到有难度实现或者无法去实现自己预期目标和价值时,他们往往依据对学校组织目标的顺应程度分别采取“积极”、“消极”和“徘徊”的行动策略。接下来本论文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获得的政策、组织和制度支持进行了剖析。在政府政策层面,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有重要影响的政策和政策措施主要包括三个:高校教师培训政策、高校教师管理制度改革和各类人才支持激励政策。政府主导型的政策在我国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现实性和必然性,但整齐划一、缺乏分类以及高端化的支持政策也深深影响着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在地方高校层面,地方高校正处于从人事管理向人力资源开发转型的阶段,尽管提供了一系列制度支持,但是在指导理念和管理上还缺乏有效的整合机制,没有从为青年教师发展服务和潜能开发的角度进行统筹考量。而且,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管理制度上存在着路径依赖,同时学校正在推行的效率取向的管理制度与青年教师的内在发展需求之间存在着矛盾,这些成为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发展上的制约因素。在借鉴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经验的基础上,本论文分别从地方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深层变革和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实施策略两个维度提出了促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

程明喜[7](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文中提出课程价值取向是指课程设计主体进行课程设计时所持的导向性的价值观,具体表现为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确定中的选择性倾向。课程价值取向伴随课程设计的技术安排和要素实施的全过程,是课程设计具体技术背后的“幽灵”和“无形的手”。笔者在长期从事教师培训过程中发现,当前,我国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价值取向多元、思想观念多样、课程设计理念纷繁芜杂、各种声音此消彼长现象。由于缺少研究,很多课程参与主体,包括不同培训机构、课程设计者、培训者、参培教师等课程取向意识缺失,无法在相对共识、清晰的课程立场下有效沟通、设计课程并形成合力,这是导致教师培训“无序”与“低效”的重要原因之一。本研究,立足于我国教师培训的历史与现实,视界从1978年起至2018年,整整贯通了我国改革开放40年,研究旨在考察三个主要问题:一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二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三是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以教师培训历史发展为主线,聚焦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主要采取了文献法、文本分析法、访谈法和德尔菲法。一是文献研究。通过对国内外已有相关文献的检索和阅读,确立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依据不同时期教师培训重要政策和关键事件,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进行了“四阶段”划分。将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置于历史坐标下,还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历史真相。二是文本分析。研究按教师培训发展四阶段展开,选取了不同时期多种形态的教师培训课程37份,从课程目标、课程结构和课程内容三方面展开文本分析,揭示了不同时期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并依据课程价值取向的分析框架做出判定,最后,确定了不同时期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而全面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变迁。三是德尔菲法和访谈法。通过文献阅读,初步圈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进一步运用德尔菲法,通过对11位培训专家的函询,确定了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六个主要影响因素,包括教育改革与发展、培训政策与标准、培训理论与实践、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需求和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最后,通过文献研究和专家及参训教师的访谈,揭示了不同因素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本研究得出的结论是:第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以及“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第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呈现出不同的价值取向,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取向;学历补偿、提高与继续教育初行阶段(1989-1998年)课程呈现出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年)课程呈现出能力中心取向;“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年至今)课程呈现出专业发展取向与综合素养取向并存取向。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整体上呈现出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专业发展、向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第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形成与变迁受多种因素影响。第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本研究提出的建议是:一是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第一,加强教师培训课程研究,提升课程取向意识,在明晰的课程取向指导下实施课程设计技术;第二,加强教师培训政策、标准和理论学习,确保正确的课程价值取向和规范的课程设计技术。二是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第一,把握教育改革与教育技术发展现状与趋势,对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作出正确判断;第二,有意识地建立课程设计团队,避免课程设计者个体视角偏见和经验束缚;第三,本着分层、分类、分岗的原则设置培训项目,基于教师实际,聚焦主题设计培训课程。三是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第一,立足教育改革与发展,及时更新教师专业标准,为教师培训课程设计提供依据;第二,立足教师培训理论与实践,及时出台教师培训政策、推广教师培训经验。四是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第一,进行综合素养取向下的教师培训课程设计与开发研究;第二,选择知识社会学视角对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进行深度分析。

张霞[8](2016)在《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文中指出多元文化背景下,意识形态领域里马克思主义与非马克思主义之间的斗争日趋激烈,用马克思主义占领大学意识形态领域是新时期我国高校面临的重大课题。高校青年教师作为重要的人才资源,是我国高等教育的生力军。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不断提高青年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培育社会主义优秀接班人、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都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高校在加强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取得了许多新成绩。然而,受全球化和社会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影响,一部分高校青年教师的理想信念出现弱化倾向,高校在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面也存在一些不足。因此,开展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加强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的迫切需要,也是新形势下时代赋予我们的重要责任。鉴于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性与紧迫性,本文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根本研究方法,采用从一般到个别,再从个别到一般的演绎归纳法,综合相关专家学者和权威部门的研究结果,通过调查研究,分析探讨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资源、理论基础、历史经验、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遵循信仰的生成机制和信仰教育规律,提出了进一步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对策。首先,在考察当前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提出论文研究思路与方法、研究的难点与创新之处。其次,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信仰教育的思想,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国家关于信仰教育的经验。继之,阐释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分析了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维结构,即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体、客体、介体和环体,厘清谁来教育、教育对象的特点、教育目标、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外在环境对教育效果的影响等等问题,为论文研究打好理论基础。然后,回溯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总结建国后到十八大以前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为做好当今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启示。另外,重点分析了当前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新成就以及存在的问题和原因,为加强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提供现实依据。最后,以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维结构入手,综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经验和当前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际,提出了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建议。教育主体方面,充分发挥高校党委的主体性;教育客体方面,结合青年教师的特点,激发其自我教育的主动性;教育介体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的创新,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方法,充分发挥教育介体的承载性;教育环体方面,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的创设,发挥环境在教育中“润物细无声”的浸润性。

覃小逢[9](2020)在《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而教育发展的关键在于教师。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群体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力量,与学生之间的日常交流相对较多,其师德水平直接影响着大学生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关系着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果。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不仅是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也是建设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的需要,还是建设优良教风与校风的需要。通过采用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相关概念、基本要求等问题进行阐述,并对部分高校学生以及青年教师开展问卷调查,了解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有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育人意识有待增强、部分青年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为人师表存在差距等。进一步分析发现,高校青年教师师德之所以出现上述问题,主要原因在于青年教师群体自律意识淡化、高校对青年教师群体的管理弱化、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发展困境及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针对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师德问题以及产生问题的原因,主要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一是坚持党建引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二是加强教育培训,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育人意识;三是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管理;四是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师德修养。通过明确路径、综合施策,切实加强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黄家周[10](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二、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论文提纲范文)

(1)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研究的缘起和意义
        一、研究的缘起
        二、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 国内相关研究现状综述
        一、研究现状
        二、研究趋势
    第三节 研究的思路和方法
        一、研究的思路
        二、研究的方法
    第四节 主要的创新点
第一章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与意义
    第一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相关概念
        一、相关概念辨析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内涵
    第二节 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三、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关于教育的理论
    第三节 新时代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重大意义
        一、新时代加强党的领导的必然要求
        二、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的题中之义
        三、培养时代新人的迫切需要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进程、成绩与经验
    第一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历史进程
        一、恢复调整阶段(1978-1989 年)
        二、加强改进阶段(1990-1999 年)
        三、规范推进阶段(2000-2012 年)
        四、质量提升阶段(2012 年至今)
    第二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成绩
        一、建设了专业化高素质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二、构建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长效机制
        三、提升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质量和效果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基本经验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二、坚持党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领导
        三、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规划
        四、尊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规律
        五、重视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培育
第三章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现状及成因
    第一节 新时代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面临的新形势
        一、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性
        二、当代大学生的重要使命
        三、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的诉求
    第二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不足
        一、普通高等学校之间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发展的不平衡
        二、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自身存在的问题
        三、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挑战
        四、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保障不足
    第三节 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问题的归因分析
        一、社会环境因素的影响
        二、普通高等学校体制机制的影响
        三、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本身的影响
第四章 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长效机制建设
    第一节 完善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培育机制
        一、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选拔工作
        二、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培育工作
    第二节 健全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的成长发展机制
        一、提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自我完善的发展机制
        二、形成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与其他课程教师互动的交流机制
        三、健全思想政治理论课青年骨干教师的成长机制
        四、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教学的指导机制
    第三节 加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
        一、打造思想政治理论课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二、以学科带动和学院建设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三、以构建课堂合力助力教师队伍的发展
        四、打造高标准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
    第四节 建立适合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保障激励机制
        一、加强对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领导
        二、完善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职称评定的单独系列管理机制
        三、构建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立体多元的激励机制
结语
附录一: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二: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现状访谈提纲
致谢
参考文献

(2)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及进展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研究框架与研究方法
        1.3.1 研究框架
        1.3.2 研究方法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与理论基础
    2.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历史背景
        2.1.1 世界交往环境对师德提出新的挑战
        2.1.2 建设教育强国对师德提出新的亟需
        2.1.3 教师队伍建设对师德提出新的要求
    2.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2 列宁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3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关于师德建设的相关论述
        2.2.4 传统文化中关于师德建设的历史积淀
    2.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过程
        2.3.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萌芽期(1982-2012年)
        2.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发展期(2012-2017年)
        2.3.3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成熟期(2017-今)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主要内容
    3.1 习近平对新时代师德的内涵界定
        3.1.1 高尚师德体现在坚定理想信念和提高政治站位
        3.1.2 高尚师德体现在恪守道德规范和涵养高尚人格
        3.1.3 高尚师德体现在增强学识素养和不断守正创新
        3.1.4 高尚师德体现在心怀宽仁慈爱和践行敬业奉献
    3.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五个抓手
        3.2.1 掌握意识形态话语
        3.2.2 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3.2.3 完善“引培考”机制
        3.2.4 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3.2.5 发挥教师主观能动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特征
    4.1 突出立德树人体现人本思维
        4.1.1 将教师和学生作为师德建设的双主体
        4.1.2 将满足师生需要作为师德建设的目标
        4.1.3 将优秀教师和人民的满意度作为推力
    4.2 锻造师德师风体现战略思维
        4.2.1 教师理想信念教育上强调政治战略
        4.2.2 教师师德师风锻造上体现目标战略
        4.2.3 教师师德师风培养上立足知行战略
    4.3 划定师德红线体现底线思维
        4.3.1 将师德师风作为评价教师的底线
        4.3.2 将立德树人作为检验教学的底线
    4.4 深化协同育人体现系统思维
        4.4.1 定义新时代的“四有”好老师体现整体性
        4.4.2 构建学校各部门教育共同体体现协同性
        4.4.3 营造尊师重教良好氛围体现建设开放性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的继承与发展
    5.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与发展
        5.1.1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继承
        5.1.2 在师德建设初心上的发展
    5.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与发展
        5.2.1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继承
        5.2.2 在师德建设内容上的发展
    5.3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与发展
        5.3.1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继承
        5.3.2 在师德建设路径上的发展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时代价值
    6.1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理论价值
        6.1.1 推进了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中国化
        6.1.2 实现中国共产党师德建设理论升华
    6.2 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的实践意义
        6.2.1 领导师德建设进入新发展阶段
        6.2.2 深化师德建设体制机制的改革
        6.2.3 丰富师德建设的有效工作方法
    6.3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科研成果
致谢

(3)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文献综述
引言
第一章 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概述
    一、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时代背景
        (一) 世界范围内思想文化的交锋更为复杂
        (二)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人才争夺更趋激烈
        (三)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的实现更加接近
    二、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
        (一)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地位
        (二) 关于高校师资队伍的职责
        (三)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遵循
        (四) 关于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意义
    三、习近平关于“加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重要论述的基本特点
        (一) 战略性与实践性相结合
        (二) 继承性与发展性相统一
        (三) 全面性与重点性相协调
第二章 党的十八大以来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出台若干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相关政策
        (一) 出台“改进高校青年教师思想政治工作”政策
        (二) 出台“提高高校教师队伍思想政治素质”政策
        (三) 出台“加强教师队伍和专门力量建设”政策
        (四) 出台“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政策
        (五) 出台“全面加强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政策
    二、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着成效
        (一) 队伍数量逐渐增大
        (二) 师德师风明显好转
        (三) 业务能力得到提高
        (四) 科学研究贡献突出
    三、高校师资队伍建设存在突出问题
        (一) 队伍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二) 思想道德素质参差不齐
        (三) 管理工作尚存薄弱环节
第三章 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原则与目标
    一、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政治要求
        (一)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理论武装
        (二)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价值引领
    二、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统一”原则
        (一) “教书和育人相统一”原则
        (二) “言传和身教相统一”原则
        (三) “潜心问道和关注社会相统一”原则
        (四) “学术自由和学术规范相统一”原则
    三、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四个有”“六个要”目标
        (一) “要有理想信念”目标
        (二) “要有道德情操”目标
        (三) “要有扎实学识”目标
        (四) “要有仁爱之心”目标
        (五) 思政课教师的“六个要”目标
第四章 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有效路径
    一、严格高校师资队伍的遴选
        (一) 严把师资准入关口
        (二) 拓宽人员选拔视野
        (三) 完善队伍合理结构
    二、加大高校师资队伍的培训力度
        (一) 深化师资力量培训
        (二) 强化岗位实践锻炼
        (三) 优化以老带新工作
    三、健全高校师资队伍的管理机制
        (一) 健全队伍评聘机制
        (二) 健全队伍考核机制
        (三) 健全队伍监督机制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科研活动及成果

(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
        (一) 高校教师队伍出现的新特点
        (二) 高校教师肩负的新使命
        (三)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新要求
    二、研究现状评述
        (一) 国内研究现状评析
        (二) 国外研究现状评析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四、研究的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的重点
        (二) 研究的难点
        (三) 研究的创新点
第一章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析与研究意义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解析
        (一)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概念阐释
        (二)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特征
        (三)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
    二、研究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意义
        (一) 加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战略需要
        (二)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迫切需要
        (三) 深化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现实需要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历程
    一、艰辛探索阶段(1949年10月-1956年9月)
        (一)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背景
        (二)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法
    二、遭受挫折阶段(1956年9月-1976年10月)
        (一)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
        (二)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法
    三、拨乱反正阶段(1976年10月-1989年6月)
        (一)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形势
        (二)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法
    四、加强改进阶段(1989年6月—现在)
        (一)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时代际遇
        (二)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作法
第三章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现状分析
    一、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取得的主要成绩
        (一) 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二) 教育举措务实有效
        (三) 教师思想政治状况健康向上
        (四) 教师教书育人信念坚定
    二、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学校重视不够
        (二) 教育途径单一
        (三) 结合实际不紧
        (四) 少数教师职业道德失范
    三、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 社会环境负面因素影响
        (二) 学校工作薄弱环节所致
        (三) 教师个人意识欠缺引起
第四章 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明确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目标
        (一) 正确的政治方向
        (二) 崇高的理想信念
        (三) 高尚的职业道德
        (四) 精湛的业务能力
    二、遵循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一般原则
        (一) 党性和科学性相统一
        (二) 理论联系实际
        (三) 解决思想问题与具体问题相结合
        (四) 提高师德水平与业务能力相协调
    三、选择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
        (一) 党的教育方针教育
        (二)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
        (三) 理想信念教育
        (四) 职业道德教育
    四、拓展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 组织政治理论学习
        (二) 健全党团组织生活制度
        (三) 开展社会实践考察
        (四) 运用现代网络媒体
    五、健全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的运行机制
        (一) 健全组织管理机制
        (二) 健全工作合力机制
        (三) 健全绩效考评机制
结论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在学期间发表的科研成果和参与的科研活动

(5)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对象
        1.2.1 建筑教育本体研究
        1.2.2 建筑教育发展历程
    1.3 研究范围
        1.3.1 本课题研究的空间范围---华南地区
        1.3.2 研究的客体对象范围---华南理工大学
        1.3.3 研究的时间范围---(1932 年-1966 年)
    1.4 华南建筑教育研究现状
        1.4.1 相关着作及研究生学位论文研究
        1.4.2 期刊文章研究
        1.4.3 其他研究
    1.5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1.6 研究技术路线与架构
    1.7 研究的关键性问题
    1.8 研究价值
    1.9 研究成果
    1.10 研究创新之处
        1.10.1 研究对象的创新
        1.10.2 研究方法的创新
        1.10.3 研究成果的创新
    1.11 文章结构
    1.12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国外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2.1 学院派
        2.1.1 布杂学院(巴黎美术学院)
        2.1.2 宾夕法尼亚建筑学系
        2.1.3 苏联的学院派建筑教育
    2.2 现代主义设计教育
        2.2.1 德意志制造联盟 (Deutscher Werkbund)
        2.2.2 包豪斯
    2.3 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
    2.4 TEAM X-反思国际现代主义建筑
    2.5 日本早期的现代建筑教育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中国早期现代建筑教育发展历程概要
    3.1 《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
    3.2 《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3 农工商部高等实业学堂开设建筑课程
    3.4 中华民国教育部大学令
    3.5 苏州工业专门学校建筑科
    3.6 国立中央大学建筑工程系
    3.7 东北大学建筑系
    3.8 勷勤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
    3.9 私立沪江大学商学院建筑系
    3.10 国立重庆大学建筑工程系
    3.11 私立之江大学建筑系
    3.12 圣约翰大学建筑系
    3.13 香港早期现代建筑教育的发展
    3.14 解放后的中国建筑院校早期“老八校”
        3.14.1 清华大学建筑系
        3.14.2 同济大学建筑学系
        3.14.3 南京工学院建筑系
        3.14.4 天津大学建筑系
        3.14.5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
        3.14.6 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7 西安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
        3.14.8 哈尔滨建筑工程学院
    3.1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华南建筑教育创立与探索时期
    4.1 广东省立工业专科学校建筑工程学系(1932-1933)
        4.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1.2 教学体系
        4.1.2.1 教学思想
        4.1.2.2 教学计划
        4.1.2.3 师资情况
        4.1.2.4 学生情况
        4.1.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1.3.1 开启华南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4.1.3.2 广东全省教育展览会
    4.2 勷勤大学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1933-1938)
        4.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2.2 教学体系
        4.2.2.1 教学思想
        4.2.2.2 教学计划
        4.2.2.3 教材建设
        4.2.2.4 教学方法
        4.2.2.5 教学条件
        4.2.2.6 师资情况
        4.2.2.7 学生情况
        4.2.3 学术科学研究
        4.2.3.1 科研论文与着作
        4.2.3.2 教授演讲
        4.2.3.3 对外交流
        4.2.4 建筑工程实践
        4.2.4.1 国立中山大学石牌校区校园建筑设计
        4.2.4.2 勷勤大学石榴岗校区规划与建筑设计
        4.2.4.3 其他建筑实践
    4.3 国立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抗战时期(1938-1945)
        4.3.1 背景与历史沿革
        4.3.2 教学体系
        4.3.2.1 教学思想
        4.3.2.2 教学计划与教材建设
        4.3.2.3 教学方法
        4.3.2.4 师资情况
        4.3.2.5 学生情况
        4.3.3 学术及科学研究
        4.3.3.1 举办展览
        4.3.3.2 中英文论文竞赛
        4.3.4 建筑工程实践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华南建筑教育定位与起步时期
    5.1 国立中山大学(中山大学)建筑工程学系广州复课(1945-1952)
        5.1.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1.2 教学体系
        5.1.2.1 教学思想
        5.1.2.2 教学计划
        5.1.2.3 教材建设
        5.1.2.4 教学方法
        5.1.2.5 教学设施建设
        5.1.2.6 师资情况
        5.1.2.7 学生情况
        5.1.3 学术科学研究
        5.1.3.1 论文着作
        5.1.3.2 举办、参与展览
        5.1.3.3 访问交流
        5.1.4 建筑工程实践
        5.1.4.1 华南土特产展览交流大会
        5.1.4.2 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工学院图书馆)
    5.2 华南工学院建筑工程学系(建筑学系)(1952-1966)
        5.2.1 背景与历史沿革
        5.2.2 教学体系
        5.2.2.1 教学思想
        5.2.2.2 教学计划
        5.2.2.3 教材建设
        5.2.2.4 教学方法
        5.2.2.5 师资情况
        5.2.2.6 学生情况
        5.2.3 学术科学研究
        5.2.3.1 科研机构
        5.2.3.2 展览会
        5.2.3.3 调查测绘
        5.2.3.4 民居调查与研究
        5.2.3.5 举办校内座谈会与学术讨论会
        5.2.3.6 科学报告会
        5.2.3.7 学术论文与着作
        5.2.3.8 设计竞赛
        5.2.3.9 对外学术互访和交流
        5.2.4 建筑工程实践
        5.2.4.1 生产实践的机构
        5.2.4.2 人民公社规划与建筑设计
        5.2.4.3 典型工程实践
    5.3 本章小结
结论
    一、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的成就和特色
        (一) “以人为本,求真务实”的华南建筑教育理念
        (二) 教学成就与特色
        (1)创立华南地区第一个大学级别的现代建筑教育体系
        (2)建立起以“全面型”建筑人才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标准
        (3)建立了注重基础训练、重视建造技术、知识结构完备的课程体系
        (4)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培养了大批的建筑专业人才
        (5)为华南建筑教育的后续发展积蓄了重要的人才基础
        (三) 学术研究成就与特色
        (1)开启了华南建筑教育对现代主义建筑的学术研究
        (2)树立了注重调查,理性分析的学术研究传统
        (3)确立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学术研究方向
        (4)取得了基于华南亚热带气候条件下的建筑降温措施研究的丰硕成果
        (四) 建筑实践成就与特色
        (1)坚持功能实用、合理经济的现代主义建筑实践
        (2)广泛运用适应华南地区亚热带气候特点的建筑降温措施
        (五) 建立起教学、科研、实践三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文化特质
        (一)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呈现的开放多样性
        (1)师资的开放性
        (2)对外交流的开放性
        (3)学科建设的多样性、全面性
        (二)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包容并蓄性
        (1)教学思想的包容性
        (2)教学内容的兼容性
        (三)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的务实性
        (1)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务实性
        (2)对社会发展变化的敏锐性
        (四) 华南建筑教育的锐意创新性
        (1)“敢为天下先”的进取精神
        (2)基于地域特色的学术科研创新性研究
    三、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教育历史沿革
    附录.2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大事记
    附录.3 林克明、夏昌世、陈伯齐、龙庆忠、谭天宋生平
    附录.4 调研访谈录
        附 4.1 金振声访谈
        附 4.2 陆元鼎、魏彦钧访谈
        附 4.2.1 第一次访谈
        附 4.2.2 第二次访谈
        附 4.3 何镜堂访谈
        附 4.4 蔡德道访谈
        附 4.5 邓其生访谈
    附录.5 华南建筑教育发展历程之历届系主任、院长
    附录.6 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之历届毕业生名单
    附录.7 教师担任历界中国建筑学会及各专业委员会名单(1993 年以前)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6)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问题的缘起
    1.2 研究背景与研究价值
    1.3 文献综述
    1.4 概念界定
    1.5 研究方法
    1.6 研究思路
2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现状与发展需求
    2.1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现实状况
    2.2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的发展需求
    2.3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行为选择
    小结
3 政府层面在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上的政策分析
    3.1 我国高校教师培养的政策和政策措施
    3.2 政府层面的政策对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影响
4 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发展上的组织与制度支持
    4.1 地方高校对青年教师培养的组织与管理
    4.2 地方高校在青年教师发展上的制度模式
    4.3 地方高校为青年教师成长提供的学术制度环境
5 美国高校新教师的发展
    5.1 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兴起的背景
    5.2 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的维度
    5.3 美国高校新教师发展项目的主要内容
    5.4 新教师发展的组织保障和经费支持
6 促进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对策
    6.1 地方高校教师管理制度的深层变革
    6.2 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的实施策略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1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参与科研课题目录
附录2 访谈提纲
附录3 调查问卷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
        一、研究缘起
        二、研究背景
        三、研究问题
    第二节 相关概念的理解及界定
        一、中小学教师培训
        二、课程设计
        三、价值与价值取向
    第三节 研究目的与意义
        一、研究目的
        二、理论意义
        三、现实意义
    第四节 研究设计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框架
        三、研究方法
第二章 文献综述
    第一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的研究
        一、不同时期的研究成果
        二、教师培训历史分期研究
        三、教师培训历史变迁研究述评
    第二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的研究
        一、教师培训课程建设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设计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内容研究
        四、教师培训课程问题与策略研究
    第三节 关于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一、课程价值取向的研究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研究
    第四节 关于教师培训的其他研究
        一、教师培训思想研究
        二、教师培训理论研究
        三、教师培训政策研究
        四、教师培训需求研究
        五、教师知识与教师素质研究
第三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本体论研究
    第一节 价值取向及其相关范畴
        一、价值与价值取向
        二、价值取向形成的机制
        三、价值取向的特点、作用与规定性
    第二节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及其价值取向
        一、一般意义课程的多种界说
        二、教师培训课程
        三、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
第四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历史分期
    第一节 学历补偿阶段(1978-198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二节 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并举阶段(1989-1998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三节 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1999-2009 年)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四节 “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2010 年至今)
        一、培训背景
        二、培训使命
        三、课程资源建设
第五章 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分析
    第一节 知识中心取向教师培训课程的探察(1978-1988 年)
        一、学历补偿培训:八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非学历培训:八十年代非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中心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二节 知识中心向能力中心过渡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分析(1989-1998 年)
        一、学历补偿与提高培训:九十年代教师学历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继续教育:继续教育课程特征分析
        三、学历补偿、提高和继续教育初行阶段教师培训课程知识向能力过渡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三节 能力中心取向的教师培训课程透视(1999-2009 年)
        一、全员教师岗位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骨干教师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继续教育全面展开阶段教师培训课程能力中心价值取向的共性特征
    第四节 专业发展与综合素养取向下教师培训课程的聚焦(2010 年至今)
        一、“国培计划”——“示范性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二、“国培计划”——“中西部项目”培训课程特征分析
        三、“国培计划”全面实施阶段教师培训课程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的共性特征分析
第六章 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的影响因素分析
    第一节 影响因素的确定
        一、可能影响因素的圈定
        二、主要影响因素的确定
        三、影响因素的分类
    第二节 影响因素的分析
        一、教育改革与发展
        二、培训政策与标准
        三、培训理论与实践
        四、教育技术的发展
        五、教师专业发展需求
        六、课程设计者素质与观念
    第三节 影响因素的综合分析
        一、社会学的视角
        二、课程目标的社会应对与选择
        三、课程结构的社会谋划与平衡
        四、课程内容的社会筛选与重组
        五、培训方式的社会惯习与创新
第七章 研究结论与建议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可划分为四个阶段
        二、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呈现由知识中心、能力中心向专业发展和综合素养取向变迁的特征
        三、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受多种因素影响
        四、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遵循一定的变迁逻辑
    第二节 研究建议
        一、对教师培训课程设计者的建议
        二、对教师培训机构的建议
        三、对教师培训课程政策制定者的建议
        四、对教师培训课程研究者的建议
参考文献
附录
后记

(8)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的背景与意义
        1.1.1 选题的背景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研究现状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
        1.3.1 研究思路与方法
        1.3.2 研究难点与创新
    1.4 相关的概念辨析
        1.4.1 信仰
        1.4.2 信仰教育
        1.4.3 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第二章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资源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信仰教育的思想
        2.1.1 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信仰教育的思想
        2.1.2 列宁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思想
        2.1.3 中国马克思主义关于信仰教育的理论
    2.2 中国传统文化关于信仰教育的思想
        2.2.1“仁爱”思想
        2.2.2“敬畏”理念
        2.2.3“士志于道”
        2.2.4“用舍行藏”
    2.3 国外关于信仰教育的思想
        2.3.1 教师是信仰教育的重要对象
        2.3.2 国家重视对国民的信仰教育
        2.3.3 信仰教育方法值得我们借鉴
        2.3.4 重视传统文化对青年的作用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理论分析
    3.1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重要意义
        3.1.1 马克思主义信仰离不开教育和引导
        3.1.2 教师职业特性决定教师要先受教育
        3.1.3 信仰教育助高校青年教师人生升华
        3.1.4 信仰教育利于马克思主义认知纠偏
    3.2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特殊内涵
        3.2.1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科学内涵
        3.2.2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相关概念辨析
    3.3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四维结构
        3.3.1 教育主体
        3.3.2 教育客体
        3.3.3 教育介体
        3.3.4 教育环体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历史回溯
    4.1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发展历程
        4.1.1 探索起步期——社会主义改造及建设初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1.2 曲折发展期——“文化大革命”时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1.3 恢复重建期——改革开放环境下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
    4.2 我国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经验和启示
        4.2.1 从教育主体看——始终坚持和改善党的领导
        4.2.2 从教育客体看——重视信仰教育的规律
        4.2.3 从教育介体看——重视信仰教育内容与方法的与时俱进
        4.2.4 从教育环体看——重视营造信仰教育的良好环境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审视
    5.1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发展
        5.1.1 十八大提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新要求
        5.1.2 近年来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取得的新进展
    5.2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实困境
        5.2.1 高校青年教师一定程度上有理想信念弱化现象
        5.2.2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的不足
    5.3 高校青年教师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现状调查
        5.3.1 问卷设计
        5.3.2 问卷分析
    5.4 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5.4.1 高校对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重视不足
        5.4.2 教育客体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主动性不足
        5.4.3 高校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容和方法有待改进
        5.4.4 社会环境存在不利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因素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加强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路径思考
    6.1 发挥学校党委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体作用
        6.1.1 充分发挥高校党委信仰教育核心作用
        6.1.2 完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领导机制
        6.1.3 不断完善高校基层党组织的保障作用
    6.2 发挥教育客体在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中的主动性
        6.2.1 回应青年教师的价值诉求
        6.2.2 尊重青年教师的个性特征
        6.2.3 培育关系型取向心理契约
    6.3 充分利用信仰教育的介体
        6.3.1 注重马克思主义信仰理论论证
        6.3.2 创新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
    6.4 青年教师信仰教育环境创设
        6.4.1 优化舆论环境
        6.4.2 优化制度环境
第七章 结语
    7.1 本文的主要贡献
    7.2 下一步工作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成果

(9)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不足
第一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概述
    第一节 概念界定
        一、师德
        二、高校青年教师师德
        三、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时代背景
        一、人才竞争态势在国际舞台上日渐加剧
        二、意识形态交锋在世界范围内愈加激烈
        三、民族复兴梦想在历史进程中逐渐实现
    第三节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必要性
        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二、建设高素质青年教师队伍的需要
        三、建设优良的教风与校风的需要
    第四节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基本原则
        一、以“四个相统一”为要求
        二、以“四有”好老师为标准
        三、以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导向
        四、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
第二章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现状分析
    第一节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调查的基本情况
        一、调查对象分析
        二、调查内容设计
        三、调查研究过程
    第二节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治理论素养有待提高
        二、育人意识有待增强
        三、部分青年教师职业价值取向存在偏差
        四、部分青年教师为人师表存在差距
    第三节 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一、高校青年教师自律意识不强
        二、高校对青年教师群体管理弱化
        三、高校青年教师面临发展困境
        四、社会大环境带来的不利影响
第三章 新时代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的对策探析
    第一节 坚持党建引领,提升高校青年教师的政治素养
        一、加强青年教师政治理论学习,坚定政治信念
        二、注重青年教师党员发展,树立示范标杆
        三、加强教师党支部建设,发挥引领作用
    第二节 加强教育培训,强化高校青年教师的育人意识
        一、强化核心价值观教育,激发青年教师的育人初心
        二、加强师德理论教育,规范青年教师的育人行为
        三、加强培训指导,提高青年教师的育人能力
        四、深化典型示范,激发青年教师的育人担当
    第三节 健全工作机制,加强高校青年教师师德管理
        一、建立青年教师日常管理机制,压实管理责任
        二、健全青年教师联系交流机制,加强培养督促
        三、建立青年教师考核评价机制,突出师德标准
        四、完善青年教师表彰激励机制,激发内在动力
    第四节 优化发展环境,促进高校青年教师自我师德修养
        一、解决现实困难,夯实青年教师自我师德修养基础
        二、满足发展需求,调动青年教师自我师德修养积极性
        三、营造文化生态,浓厚青年教师自我师德修养氛围
        四、创设外部坏境,提升青年教师自我师德修养水平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1
附录2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10)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四、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业务水平(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时代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D]. 孙在丽.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4)
  • [2]习近平关于师德建设论述研究[D]. 秦苗苗. 大连海事大学, 2020(01)
  • [3]加强新时代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研究[D]. 李璐. 西南大学, 2019(01)
  • [4]高校教师思想政治教育研究[D]. 张艳. 西南大学, 2013(11)
  • [5]华南建筑教育早期发展历程研究(1932-1966)[D]. 施瑛. 华南理工大学, 2014(01)
  • [6]地方高校青年教师发展研究[D]. 吴庆华. 华中科技大学, 2013(11)
  • [7]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培训课程价值取向研究[D]. 程明喜.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8]高校青年教师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D]. 张霞. 电子科技大学, 2016(02)
  • [9]新时代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研究[D]. 覃小逢.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10]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标签:;  ;  ;  ;  ;  

帮助青年教师提高专业水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