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60例临床分析

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60例临床分析

一、急性白血病60例诱导化疗期间的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张倩雯[1](2021)在《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AML患者应用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后发生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影响因素及防治措施。方法:对2013-2020年期间就诊于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的80例AML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筛选,这些患者均接受中大剂量Ara-C方案治疗,回顾性分析其:(1)医院感染情况;(2)年龄、AML分型、预后等级、诱导化疗期间感染、合并其他疾病、Ara-C剂量、Ara-C疗程、抗生素预防、化疗前血常规对患者发生感染的影响;(3)使用无菌层流病房的效果;(4)感染对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PLT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结果:1.80例接受中大剂量Ara-C化疗的CR的AML患者中,男性41例,女性39例,中位年龄34(12-68)岁。FAB分型:M1 2例、M2 20例、M4 15例、M5 6例,分类不明确37例。预后等级:预后良好22例,预后中等39例,预后不良19例。诱导化疗期间感染患者72例。每个患者阿糖胞苷化疗总疗程:1疗程17例,2疗程26例,3疗程15例,4疗程22例。80例患者共完成198疗程化疗,中位住院时间为21天,中位NEU恢复时间为10天,中位PLT恢复时间为12天,平均住院费用为3.66±1.24万元。2.198个化疗周期中,发生感染144次,感染率72.73%(144/198);感染部位频率由高到低为呼吸道(30.00%)、肺部(27.27%)、胃肠道(18.18%)、肛周(7.27%)、口腔(6.36%)、皮肤(5.45%)、泌尿系(3.64)、会阴部感染及肝脾真菌感染各占0.91%。3.共检测出病原菌45株,其中,G-杆菌占55.56%(25/45),主要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杆菌,G+球菌占24.44%(11/45),主要包括表皮葡萄球菌、屎肠球菌,真菌占8.89%(4/45),包括白色念珠菌、平滑念珠菌,病毒占11.11%(5/45),包括疱疹病毒、流感病毒。4.单因素分析结果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P<0.001,χ2=12.456)的患者,行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率增加,为其医院感染的危险因素。而预防性应用抗生素使其感染率降低(P=0.017,χ2=5.651)。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诱导化疗期间感染(P=0.001,OR=5.076)是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生素预防(P=0.014,OR=0.332)为其独立保护因素。6.入住无菌层流病房和普通病房的感染率、阿糖胞苷剂量、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感染组与非感染组比较,其住院时间(P<0.001)、NEU恢复时间(P<0.001)、PLT恢复时间(P=0.002)、住院费用(P<0.001)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中大剂量Ara-C化疗方案的感染率高,以上呼吸道、肺部、胃肠道感染为主,革兰氏阴性杆菌感染居首位。2.诱导化疗期间感染为中大剂量Ara-C化疗后医院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抗生素预防为其独立保护因素。3.对于行中大剂量Ara-C方案化疗的患者,加强普通病房的环境清洁度,可能会达到与无菌层流病房同样的效果。4.感染增加了患者治疗风险以及身体、心理、经济负担。化疗时采取有效措施,积极预防感染,对减轻患者负担,提高长期生存率有重要意义。

杨明婷[2](2021)在《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索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在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和安全性;分析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的临床疗效及优势;为不适合强烈化疗的初治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提供新的治疗思路。方法:采用单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1)选取2018年07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大理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血液科住院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老年AML及R/R-AML共44例做为研究对象,其中老年AML共16例,难治性AML共10例,复发性AML共18例,收集所有患者临床资料;(2)所有入组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均给予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化疗,同时予相应药物、支持治疗;(3)分析老年AML及R/R-AML患者疗效(包括CR率、PR率、NR率、ORR率)、缓解持续时间(DOR)及总生存期(OS),分析其疗效及预后影响因素,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4)分析治疗过程中主要不良反应及转归情况;(5)观察小剂量地西他滨隔日、皮下注射临床疗效及优势;(6)采用SPSS2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老年AML组CR率87.50%,ORR率93.75%。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老年AML疗效影响因素进行分析,提示初诊时高白、骨髓原始细胞比例>50%、预后不良因素组疗相对效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老年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11(419)个月,中位OS为12.5(619)个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存在预后不良因素患者DOR及OS均显着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R/R-AML患者组CR率53.6%,ORR率67.9%。从不同临床基线资料,对R/R-AML患者疗效进行影响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高白、存在预后不良因素组疗效相对较差,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R/R-AML组中CR患者中位DOR为9(621)月,中位OS为11(622)月。分析影响DOR及OS影响因素,提示预后不良组患者DOR及OS低于预后良好及中等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所有患者均发生了不同程度血液学不良反应,III级以上血液学不良反应超过90%,但III级以上感染、出血、消化道反应、肝肾功损害等发生率较低,不良反应可控。结论:1.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老年AML,疗效满意,是不适合强烈化疗的老年AML患者满意治疗方案,值得采用;2.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治疗R/R-AML,疗效较好,是R/R-AML治疗窘境中的可靠选择;3.本研究中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方案主要不良反应为血液学反应,不良反应可控;4.本研究中地西他滨采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可获得满意疗效,降低了住院费用、缓解患者经济负担,减轻医护工作负担,值得扩大样本量推广研究。

潘莹[3](2021)在《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文中提出第一部分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意义背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是急性白血病的一种,在成人和儿童中均是常见的白血病类型,主要累及淋系造血干祖细胞。根据细胞表型可分为B细胞型和T细胞型,其中绝大多数为B细胞型。其发病机制复杂,已知基因突变、遗传物质异常及免疫微环境均是导致其发病的重要因素。然而,在急性白血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机体免疫微环境不是一成不变,而是动态变化的。免疫微环境的改变可以导致患者外周循环包括T细胞亚群在内的各种免疫细胞亚群发生变化,即通过外周血T细胞免疫状态可以间接反应机体免疫微环境。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B Cell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B-ALL)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的分布,及其与不同疾病时期及治疗疗效的相关性,最终为优化诊治、判断预后提供依据。目的分析B-ALL患者在疾病的不同阶段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并评估其与疗效的相关性。材料与方法收集并分析60例成人B-ALL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初诊B-ALL患者16例,完全缓解20例,缓解后复发24例,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后,用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检测B-ALL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同时选取40例健康成人作为健康对照组。结果初诊B-ALL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分布与临床特征如年龄、性别、初诊白细胞数、首次诱导治疗是否达缓解间无明显相关性。存在高危分子学或遗传学异常患者外周血CD3+T细胞、CD4+T细胞、CD4/CD8比值更低,而CD4+Treg细胞更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组外周血CD4+T细胞表达降低,缓解时升高,复发时再次降低。初诊组、缓解组及复发组的CD8+T细胞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CD4/CD8比值方面,同正常对照组相比,初诊患者CD4/CD8比值明显降低,缓解时一定程度恢复,复发时再次显着降低。在CD4+Treg细胞方面,初诊组和复发组患者CD4+Treg细胞均高于正常对照组及完全缓解组,且复发组高于初诊组。此外,我们还分析了8例B-ALL患者在初诊时及诱导化疗达完全缓解时的T细胞亚群,结果表明,初诊时异常升高的CD4+Treg细胞,在患者病情达到完全缓解时明显下降(P=0.001),两组在CD4+T细胞、CD8+T细胞及CD4/CD8比值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初诊B-ALL患者外周循环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明显升高,CD4/CD8比值明显降低,提示T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可能参与B-ALL患者的发病。积极有效的治疗能改善B-ALL患者体内存在的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然而,在疾病再次复发时,T细胞免疫失衡状态则再次出现,进一步表明T细胞免疫功能的异常可能也参与B-ALL疾病复发、进展。第二部分T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疗效的影响背景复发/难治性B-ALL预后差、治疗手段有限。近年来,新出现靶向CD19的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Chimeric Antigen receptor T Cell,CAR-T)免疫治疗。该疗法在复发/难治性B-ALL中的缓解率高。但长期随访发现30%50%患者出现缓解后再复发,此外,约10%20%的患者不能获得缓解。治疗失败及再复发目前已成为CD19 CAR-T细胞临床治疗的一重大挑战。CAR-T细胞治疗疗效与其能否在患者体内持续存在相关,而患者的免疫状态、肿瘤的生物学特性等诸多因素又能影响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前期我们研究发现机体的T细胞免疫功能与B-ALL的发生、进展相关,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索患者外周T细胞亚群在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中的意义。目的探索CD19 CAR-T细胞治疗前后,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循环T细胞亚群水平,并分析其对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方法利用直接荧光素法标记细胞表面抗原,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6例成功接受CAR-T细胞免疫疗法的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外周血CD4+T细胞、CD8+T细胞、CD4/CD8比值、CD4+Treg细胞水平,分析患者输注CD19 CAR-T细胞前、输注CAR-T细胞1周时患者免疫状态差异及其与临床特征、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CAR-T细胞治疗短期疗效、再复发及长期生存的关系。结果(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输注CAR-T细胞前外周血CD8+T细胞、CD4+Treg细胞显着升高,CD4/CD8比值降低。回输CAR-T细胞1周时,患者外周血CD4+Treg细胞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但较回输前无明显差异。CAR-T细胞治疗缓解组外周血CD4+Treg细胞水平明显低于未缓解组。(2)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确定CD4+Treg细胞为预测CAR-T细胞治疗疗效最优的回输前T细胞亚群指标,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为0.770(P=0.013)。回输前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总体生存(Overall Survival,OS)更短,此外,无复发生存(Relapse Free Survival,RFS)时间亦更短。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前高Treg细胞是影响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CAR-T细胞治疗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回输前T细胞亚群与细胞因子释放综合征(Cytokine Release Syndrome,CRS)的发生无明显相关性,回输前CD3+T细胞、CD8+T细胞及CD4+Treg细胞与CAR-T细胞在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673,-0.511和-0.631,P=0.002,0.025和0.004)。(3)利用ROC曲线和AUC,确定回输后CD4+Treg细胞最佳临界值为5.02%,比较回输后较高和较低Treg细胞组的OS和RFS,结果显示回输后较高Treg细胞组较较低Treg细胞组有更短的OS和RFS。多因素Cox比例风险模型示回输后高Treg细胞是影响CAR-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B-ALL患者RFS和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预处理前正常血小板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保护因素;预处理前高LDH和回输前活动性EMD是影响患者RFS的独立危险因素。回输后Treg细胞水平与CRS等级无明显相关性,但与CAR-T细胞在患者外周血存留时间呈负相关(R=-0.579,P=0.019)。(4)CAR-T细胞治疗缓解后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较未移植的患者有更长的RFS和OS,两组在年龄、既往复发次数存在差异,在性别、肿瘤负荷、活动性髓外病变及回输前后外周血CD4+Treg细胞的表达方面无明显差异。结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存在严重的T细胞亚群分布失衡,尤其是存在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回输CAR-T细胞前及回输后1周时患者外周血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可以预测CAR-T细胞治疗的疗效及复发,且回输后1周时的Treg细胞预测价值更大。此外,回输前后患者体内的Treg细胞水平与CAR-T细胞治疗不良反应无明显关联,但与患者体内CAR-T细胞的存留时间呈负相关关系。CAR-T细胞治疗后行造血干细胞移植有益于减少B-ALL的再复发、提高生存,在一定程度上可能纠正或逆转Treg细胞异常升高所致的不良预后。综上,我们认为复发/难治性B-ALL患者体内异常升高的Treg细胞能影响CAR-T细胞治疗效果,并可能成为今后提高CAR-T细胞治疗疗效、降低复发的重要靶点。

张任乐[4](2021)在《NPM1/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文中认为目的:研究NPM1/FLT3-ITD基因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差异,并探讨影响AML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2012年1月至2020年6月收住的初诊为AML(非APL)患者共151例,所有患者根据NPM1/FLT3-ITD基因突变情况进行重新分组,回顾性分析不同组别初诊时治疗前在临床特征、骨髓细胞形态学、外周血液学特征、染色体核型、分子生物学、疗效及总生存期等各项指标的差异,同时探讨影响AML预后的危险因素。患者的临床数据均使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用Kaplan-Meier曲线进行单因素生存分析,COX多因素回归分析预后指标。结果:1.本研究共纳入151例AML(非APL)患者,分为NPM1(+)FLT3-ITD(-)组共36例,NPM1(-)FLT3-ITD(+)组共29例,NPM1(+)FLT3-ITD(+)组(双突变阳性)14例,NPM1(-)FLT3-ITD(-)组(双突变阴性)即对照组共72例。2.NPM1突变在M5型中发生率最高(32.0%),FLT3-ITD突变在M2型中发生率最高(34.8%),而NPM1/FLT3-ITD共突变在M5型发生率最高(35.7%)。3.临床特征比较上,NPM1(+)FLT3-ITD(+)组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而NPM1(+)FLT3-ITD(-)组和NPM1(-)FLT3-ITD(+)组与对照组的临床特征无明显差异。4.伴随基因突变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NPM1(+)FLT3-ITD(-)组发生CEBPA双突变概率更低;NPM1(-)FLT3-ITD(+)组发生ASXL1突变、TP53突变、DNMT3A、TET2突变以及C-KIT突变概率更高,发生CEBPA双突变概率更低;而NPM1(+)FLT3-ITD(+)组发生ASXL1突变概率更高,发生CEBPA双突变概率更低。5.染色体核型分布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NPM1(-)FLT3-ITD(+)组复杂核型患者占比更高;而NPM1(+)FLT3-ITD(-)组和NPM1(+)FLT3-ITD(+)组与对照组的染色体核型分布无明显差异。6.初次诱导化疗疗效比较上,与对照组相比,NPM1(+)FLT3-ITD(-)组CR率更高;NPM1(-)FLT3-ITD(+)组CR率更低;而NPM1(+)FLT3-ITD(+)组与对照组的CR率相近。7.预后分层比较上,相较于对照组,NPM1(+)FLT3-ITD(-)组其预后不良患者占比更低;NPM1(-)FLT3-ITD(+)组预后不良患者占比更高,预后良好患者占比更低;而NPM1(+)FLT3-ITD(+)组预后中等患者占比更高。8.NPM1(+)FLT3-ITD(-)组的中位OS为16个月,NPM1(-)FLT3-ITD(+)组的中位OS为7个月,NPM1(+)FLT3-ITD(+)组中位OS为9个月,NPM1(-)FLT3-ITD(-)组中位OS为12个月。NPM1(-)FLT3-ITD(+)组的中位OS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提示,FLT3-ITD基因突变(P=0.021)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OS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1.AML患者中,NPM1基因以及NPM1/FLT3-ITD共突变在M5型中突变频率最高,而FLT3-ITD基因在M2型中突变频率最高。2.NPM1基因突变是一个良好的预后基因突变,FLT3-ITD是一个预后不良的基因突变,而NPM1/FLT3-ITD双突变是预后中等突变。NPM1突变与FLT3-ITD突变存在某种联系且互相作用,从而导致NPM1的良好预后效应与FLT3-ITD的不良预后“互相抵消”。3.NPM1/FLT3-ITD共突变较NPM1或FLT3-ITD单突变AML患者,表现出更高的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和骨髓原始细胞比例。4.FLT3-ITD突变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AML)OS的独立预后因素。

王小玲[5](2021)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cute lymphoblastic leukemia,ALL)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计数水平与诱导化疗第33天微小残留病灶(MRD33)及骨髓缓解状态(BM33)的关系,为优化风险分层及指导ALL诱导化疗后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1月-2020年12月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初诊的67例患者临床资料。患者经形态学-免疫学-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MICM)诊断和分型,诱导化疗方案为VDLP、VDLD或VDCLP方案。MRD33水平通过流式细胞术评估,将MRD≥10-4定义为MRD阳性,MRD<10-4定义为MRD阴性。通过回顾病例资料收集患者年龄、性别、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T细胞、B细胞)、诱导化疗第1、8、15、22天外周血常规相关指标、MRD33及BM33等资料。根据MRD33水平将患者分为MRD阴性及MRD阳性组,根据BM33将患者分为完全缓解组、部分缓解组、未缓解组,对以上资料进行组间比较和Logistic回归等统计学分析。结果:1.相对于MRD33阴性组,MRD33阳性组初诊年龄>14岁的患者占比更高(72.2%>27.8%),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平均水平更低(85.53±88.20,39.50±35.13),第22天外周血绝对淋巴细胞计数平均水平更低(1.57±1.31,0.79±0.61),且差异在在统计学上均有意义(P<0.05)。2.相对于完全缓解组,部分及未缓解组初诊年龄>14岁的患者占比更高(71.4%>28.6%),免疫表型为T细胞表型者占比更高(35.7%>7.5%),诱导化疗第15天中位血小板水平更低(21.50<55.00),诱导化疗第22天中位绝对淋巴细胞水平更低(0.50<1.25),且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P<0.05)。3.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水平均为影响MRD33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T细胞表型、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是影响BM33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1.年龄≤14岁,诱导化疗第15天血小板,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更高的患者,MRD33转阴率更高。2.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为B细胞,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计数水平更高的患者,BM33完全缓解可能性更高。3.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越高,MRD33阴转率越高,BM33完全缓解率越高,诱导化疗第22天绝对淋巴细胞水平为影响ALL患者MRD33及BM33的独立危险因素。

田红娟[6](2021)在《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标准方案诱导缓解及缓解后治疗与常规剂量地西他滨诱导缓解后小剂量地西他滨维持治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预后,并分析不同影响因素对疗效与预后的影响。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20年11月期间在兰州大学第一医院血液科收治的42例老年AML(非M3)患者的临床资料,21例患者(A组)接受标准方案(IA方案、DA方案、MA方案等)诱导治疗,中大剂量阿糖胞苷缓解后治疗;21例患者(B组)接受常规剂量地西他滨(15mg/m2·d)诱导缓解后,小剂量地西他滨(10mg/w)维持治疗,分析两组的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及预后。应用SPSS 25.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分析结果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A组与B组的总有效率(ORR)分别为61.9%和57.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完全缓解率(CR)分别是52.4%和47.6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对比A组和B组组间和组内患者的性别、年龄、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初诊白细胞计数、预后危险度分级、MDS病史等临床特征对疗效(CR、ORR)的影响,各亚组疗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42例老年AML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是10(4.75-17.25)个月,存活12例(28.6%),死亡21例(50%),A组和B组的中位OS分别为12个月和21个月,平均OS分别为18.6个月和24个月(P>0.05),中位PFS分别为12个月和17个月,平均PFS分别为18个月和21.4个月,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30%的患者中,A组和B组OS时间分别为10.05个月和20.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9)。在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50)×109/L患者中,A组和B组OS分别为11.4个月和25.16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5)。4.治疗后A组与B组比较,CD3+比例、CD3+CD4+比例、CD3+CD8+比例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CD4+/CD8+比例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B组CD4+/CD8+治疗前后无差异。5.两组患者的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感染,A组和B组Ⅲ-Ⅳ级骨髓抑制出现例数分别为21例(100%)和19例(9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粒缺平均时间分别为14.23天和12.14天,血小板持续≤25×109/L中位时间分别为15天和8天,发热发生率均为20例(95.2%),发热持续中位时间分别为9天和5天,肺部感染例数分别为13例(61.9%)和17例(80.95%),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在老年AML患者诱导后疗效(CR、ORR)相当。各亚组间疗效(CR、ORR)对比无差异。2.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OS及PFS无显着差异。在初诊骨髓原始细胞比例小于30%与初诊白细胞计数为(10-50)×109/L的患者中,地西他滨组较标准方案组获得更长的OS(P值分别为0.049、0.045)。3.标准方案组可能对免疫功能有抑制作用。4.标准方案组与地西他滨组最常见不良反应是骨髓抑制和感染。

冯尚龙[7](2021)在《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高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hyperleukocyt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HL-AML)定义为初始白细胞计数≥100×109/L,常发生在5%-20%初诊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中。是一种临床急症,经常合并有高白细胞瘀滞,肿瘤溶解综合症(tumor lysis syndrome,TLS)和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从而导致患者早期死亡且有着不良的临床预后。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回顾性分析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征,关注于影响预后的高危因素,以及初始诱导缓解方案的选择和造血干细胞移植(hematopoietic stem cell,HSCT)对预后的影响。患者和方法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总共有558名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在本中心被诊断。其中有52名表现为高白细胞血症的病人资料被回顾性研究。结果年龄在15-39岁和年龄在40-60岁患者组中3年的OS率分别为58.8%(95%CI:32.5-77.8%)和25.4%(95%CI:8.4-46.8%)。在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中最长的生存时间只有8个月,而这群病人8个月OS率只有8.3%。三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根据2017年欧洲白血病网(European Leukemia Net ELN)推荐的AML预后风险分层,患者3年的OS率在预后良好、预后中等和预后不良分别为50%(95%CI:15.2-77.5%),28%(95%CI:12.4%-46%)和29.5%(95%CI:10.8-51.2%)(p=0.374)。在携带有CEBPA或者NPM1突变和那些有着FLT3-ITD或者MLL突变患者,3年OS率为分别为37.5%(95%CI:8.7-67.4%)和30%(95%CI:8.9-54.9%)(p=0.63)。采用标准IA诱导化疗方案的患者3年OS率为58.4%(95%CI:32.5-75.8%),而那些采用非标准化疗方案的患者3年OS率为22.2%(95%CI:6.9-42.9%)(p=0.065)。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3年的OS率可以达到73.8%(95%CI:47.8-88.3%),而那些没有接受造血干细胞移植病人9个月OS率只有11.4%(95%CI:1.97-30.2%),并且所有没有接受移植的患者在13个月后都死亡了(p<0.001)。结论这项研究表明高白细胞血症是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论患者细胞遗传学和分子生物学的预后分层。年龄是影响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预后的主要因素。使用标准IA方案诱导化疗和采取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以显着改善患者的预后。

赖秋宇[8](2020)在《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回顾性分析地西他滨(decitabine,DAC)单药或联合CAG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acute myeloid leukemia,AML)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收集2013年1月至2019年7月期间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首次接受地西他滨单药、D-CAG方案化疗并可评估疗效的25例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地西他滨单药2例,D-CAG组23例。评估患者诱导化疗后的完全缓解(complete remission,CR)率、总反应率(overall response rate,ORR)和治疗过程中的不良反应,随访至2020年1月31日,评估总生存时间(overallsurvival,OS)。再收集同期首次接受IA、DA方案化疗并可评价治疗效果的59例初治AML(非M3型)成年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IA37例,DA22例。纳入这84例患者的资料分析影响疗效和预后的相关因素。所有患者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 22.0统计软件。结果:一、DAC组25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48.0%,ORR为84.0%;再诱导治疗后 CR 率 68.0%,ORR 为 88.0%。1 年 OS 为 60.2%,2 年 OS 为 52.7%,未观察到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患者出现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可耐受。二、非DAC组59例患者初次诱导化疗后CR率为44.1%,ORR为62.7%;再诱导治疗后CR率为45.8%,ORR为62.7%。1年OS为71.5%,2年OS为53.0%,有6例患者出现早期死亡;治疗期间除有骨髓抑制、感染、发热、恶心呕吐、出血等不良反应外还出现肝功能不全、心脏毒性、水肿、皮疹、休克等不良反应,经支持治疗后大部分不良反应可耐受。三、在疗效的影响因素上,Logistic多因素分析证实起病时PLT<40×109/L是AML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但暂未发现影响CR率的因素。在预后的影响因素上,COX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起病时外周血WBC≥20×109/L、ASXL1突变、未接受移植为O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结论:DAC方案对AML患者诱导治疗效果好,不良反应少、早期死亡率低,适用于基础情况较差、合并严重血小板减低或老年AML患者。AML起病时外周血PLT<40×109/L是患者化疗ORR的重要独立不良因素,成年AML患者起病时WBC≥20×109/L或伴有ASXL1突变,OS缩短,而患者化疗后接受移植治疗则可延长OS,改善预后。

魏威[9](2020)在《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变化及其对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文中提出目的:本研究旨在阐明我中心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并进一步评估血清铜/锌比值对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方法:第一部分,选择2017年10月至2019年4月于吉林大学第一医院肿瘤中心血液科住院并初次诊断为原发性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109例作为病例组;同时,选取同一时期于我院体检中心进行体检的82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收集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健康对照者的基本信息、临床检验数据及血清样本,用质谱法检测血清铜、锌含量。比较两组人群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差异。第二部分,收集19例完全缓解后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比较其完全缓解前后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差异。第三部分,选取其中有完整临床资料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88例,分析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水平的相关影响因素。第四部分,对于接受标准规范化疗的年龄小于65岁的初诊成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64例,明确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对早期死亡率、第1疗程诱导完全缓解率等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结果:1.病例组与对照组相比,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水平(P<0.001)及铜/锌比值(P<0.001)较健康对照组高;而血清锌水平较健康对照组低(P<0.001),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2.比较19例患者完全缓解前后的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结果提示,达完全缓解后患者血清铜、锌水平均较初治前均有上升趋势,铜/锌比值较前略有下降,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单因素分析提示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C反应蛋白(P=0.015)、血红蛋白水平(P=0.021)、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P=0.046),多因素分析提示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2)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单因素分析提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锌降低的相关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P=0.019)、血红蛋白水平(P=0.024)、血小板计数(P=0.024)、白蛋白水平(P=0.004),多因素分析提示白蛋白水平(P=0.018)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锌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4.比较64例接受标准规范化疗的年龄小于65岁的初诊成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比值,探讨其对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以ROC曲线寻找血清铜/锌比值的临界值为1.68,将患者分为高血清铜/锌比值组及低血清铜/锌比值组。结果提示高血清铜/锌比值组的患者的遗传学危险度分层更差(P=0.010),早期死亡率较高(P=0.011),1疗程诱导完全缓解率较低(P=0.016),而2疗程诱导完全缓解率的差异及1、2疗程化疗的CRMRD-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178)。结论:1.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铜、锌水平存在明显异常。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铜/锌比值水平明显升高;而血清锌水平明显降低。2.19例达完全缓解后的患者血清铜、锌水平较治疗前均有上升趋势,铜/锌比值较前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C反应蛋白(P=0.015)、血红蛋白水平(P=0.021)、骨髓中原始细胞比例(P=0.046),其中骨髓原始细胞比例(P=0.02)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4.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锌水平的相关因素包括白细胞计数(P=0.019)、血红蛋白水平(P=0.024)、血小板计数(P=0.024)、白蛋白水平(P=0.004),其中白蛋白水平(P=0.018)是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锌水平的主要相关因素。5.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比值的相关因素包括体表面积(P=0.043)、血红蛋白(P<0.001)、白蛋白(P<0.001)和C反应蛋白(P=0.019),其中白蛋白水平(P=0.019)、C反应蛋白(P=0.022)是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比值的主要相关因素。6.对于初诊的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比值水平高可能与早期治疗结局不良相关,该类患者的遗传学危险度分层更高,早期死亡率较高,1疗程化疗完全缓解率低但2疗程化疗完全缓解率及1、2疗程化疗CRMRD-率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吴雅雪[10](2020)在《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诱导化疗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第一部分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危险因素及预后分析目的总结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及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早期死亡的危险因素和直接死亡原因,对患者进行生存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广慈分院、苏州弘慈血液病医院收治的368例初诊APL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比较出血性早期死亡与非出血性早期死亡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对所有APL患者进行生存分析。结果368例初诊APL患者中早期死亡患者31例,早期死亡率为8.4%,从诊断至死亡的中位时间是7(0-29)天。比较早期死亡患者与非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应用Logitic回归模型进行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50岁和初诊时白细胞≥10×109/L为初诊APL患者发生早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分析早期死亡的直接原因,31例早期死亡患者中有27例(87.1%)的直接死亡原因为出血,出血是年轻患者的唯一死亡原因,老年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其他原因导致的早期死亡均发生于老年患者。比较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与非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的临床特征,提示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的中位年龄和间接胆红素较非出血性早期死亡患者低(P<0.05)。所有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41(0.3-101.4)个月。2年总生存率(OS率)为93.5±1.3%,5 年 OS 率为 91.0± 1.5%。2 年无病生存率(DFS 率)为 98.8±0.6%,5年DFS率为97.1±0.9%。老年患者与年轻患者的2年OS率分别为79.3%vs 94.2%,P=0.000;2年DFS率分别为92.3%vs 98.1%,P=0.023。高危患者与非高危患者的2年 OS 率分别为 77.3%vs 96.7%,P=0.00Q 2 年 DFS 率分别为 94.0%vs 98.4%,P=0.139。结论对老年和高危APL患者,需重视其早期死亡风险。初诊APL早期死亡的主要原因为出血,老年患者对感染、分化综合征等合并症也需要积极处理。老年患者除了减少早期死亡率,后续治疗方案仍有改善空间。高危患者预后的不良影响主要在于早期死亡风险高。对初诊APL采取个体化治疗策略,或许可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与安全性评价目的探讨含亚砷酸(ATO)、全反式维甲酸(ATRA)联合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的诱导方案对于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2月新诊断的129例APL患者病历资料,比较分析亚砷酸、ATRA联合小剂量蒽环类药物(小剂量组66例)与联合标准剂量蒽环类药物(标准剂量组63例)诱导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两组患者起病时年龄、性别、ECOG评分、感染、血常规水平、乳酸脱氢酶(LDH)、外周血及骨髓早幼粒细胞比例、危险度分层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种诱导治疗方案的疗效均良好,小剂量组与标准剂量组的分子学缓解率(mCR率)、分化综合征发生率、2年OS率和2年DFS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小剂量组的中性粒细胞恢复时间与血小板恢复时间分别为0天和11天,与标准剂量组的3天和15天相比明显缩短(P<0.05)。小剂量组的血小板和红细胞输注量的中位数分别为6U和4U,与标准剂量组的8U和7U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组患者治疗期间感染发生率为27.3%,较标准剂量组的44.4%明显降低(P=0.042)。结论对于初诊APL患者,应用ATO、ATRA联合小剂量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与ATO、ATRA联合标准剂量蒽环类药物相比,疗效相当,且更为安全。

二、急性白血病60例诱导化疗期间的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急性白血病60例诱导化疗期间的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缩写词中英文对照表
前言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2 治疗方法
    1.3 医院感染的诊断标准
    1.4 分析指标
    1.5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基础临床资料
    2.2 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
        2.2.1 感染率及感染部位
        2.2.2 病原菌调查
    2.3 医院感染的影响因素分析
        2.3.1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
        2.3.2 医院感染相关因素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2.4 应用无菌层流病房的效果
    2.5 感染对住院时间、NEU恢复时间、PLT恢复时间、住院费用的影响
3 讨论
4 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大剂量阿糖胞苷在成人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略词表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纳入标准
        2.1.2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伦理
        2.2.2 研究设计
        2.2.3 收集完善患者资料
        2.2.4 治疗方案及护理流程
        2.2.5 疗效及不良反应评价指标
    2.3 统计学方法
3 研究结果
    3.1 老年AML组
        3.1.1 老年AML患者一般资料
        3.1.2 老年AML组疗效
        3.1.3 老年AML组不同临床基线特征CR率、ORR率比较
        3.1.4 老年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1.5 与DA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3.1.6 老年AML组生存分析
    3.2 R/R-AML组
        3.2.1 R/R-AML组患者一般资料
        3.2.2 R/R-AML组疗效
        3.2.3 R/R-AML组不同基线资料CR率、ORR率比较
        3.2.4 R/R-AML组化疗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3.2.5 与CAG或HAG方案疗效及不良反应比较
        3.2.6 R/R-AML组生存分析
    3.3 地西他滨小剂量、隔日、皮下注射优势
4.讨论
5.结论
参考文献
综述 成人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与研究成果

(3)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部分 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T细胞亚群的变化及意义
    1.引言
    2.材料和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T 细胞亚群对靶向CD19嵌合抗原受体T细胞治疗复发/难治性B-ALL 疗效的影响
    1.引言
    2.方法
    3.结果
    4.讨论
    5.结论
    6.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综述 CAR-T细胞在复发/难治性血液恶性肿瘤中的进展
    参考文献

(4)NPM1/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研究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一般资料
        1.2.1 外周血常规
        1.2.2 骨髓细胞形态学
        1.2.3 染色体核型
        1.2.4 基因突变
    1.3 治疗方法
        1.3.1 诱导缓解治疗
        1.3.2 缓解后的治疗
        1.3.3 支持治疗
    1.4 疗效评价
    1.5 随访
    1.6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151例AML患者回顾性分组及FAB亚型分布情况
    2.2 四组在临床特征,血液学特征,骨髓原始细胞比例上结果比较
    2.3 四组细胞遗传学结果分析比较
        2.3.1 基因突变结果比较
        2.3.2 染色体核型比较结果比较
    2.4 四组预后分层比较
    2.5 四组初次诱导化疗疗效比较
    2.6 四组总生存期比较
    2.7 影响AML预后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
        2.7.1 AML患者总生存期单因素分析
        2.7.2 AML患者总生存期多因素分析
第三章 讨论
    3.1 一般临床特征
    3.2 遗传学特征
        3.2.1 基因突变
        3.2.2 染色体核型
    3.3 疗效及预后
    3.4 NPM1/FLT3-ITD突变的靶向治疗
第四章 结论
第五章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综述 MRD 检测新靶点在急性髓系白血病复发中的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病例资料
        2.1.1 研究对象
        2.1.2 诊断标准
        2.1.3 纳入标准
        2.1.4 排除标准
    2.2 研究方法
        2.2.1 化疗方案
        2.2.2 诱导化疗疗效评价
        2.2.3 资料收集
        2.2.4 分组
        2.2.5 统计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 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根据MRD33 水平分组
        3.2.1 分组情况
        3.2.2 组间比较结果
    3.3 根据BM33 分组
        3.3.1 分组情况
        3.3.2 组间比较结果
    3.4 根据年龄及MRD33 水平进行分组
        3.4.1 分组情况
        3.4.2 组间比较结果
    3.5 根据年龄及BM33 分组
        3.5.1 分组情况
        3.5.2 组间比较结果
    3.6 影响MRD33 和BM33 的回归分析
        3.6.1 与MRD33 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3.6.2 与骨髓缓解状态相关的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
第四章 讨论
    4.1 与MRD33 水平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
        4.1.1 年龄与MRD33
        4.1.2 初诊时及诱导化疗期间外周 ANC 与 MRD33
        4.1.3 诱导化疗期间PLT与 MRD33
        4.1.4 诱导化疗期间ALC与 MRD33
        4.1.5 诱导化疗期间RDW-CV与 MRD33
    4.2 与BM33 相关的临床特征及外周血细胞类型
        4.2.1 年龄与BM33
        4.2.2 白血病细胞免疫表型与BM33
        4.2.3 初诊时及诱导化疗期间ANC与BM33
        4.2.4 诱导化疗期间ALC与BM33
第五章 结论
研究局限性
参考文献
英汉缩略词表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6)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1.1.1 纳入标准
        1.1.2 排除标准
    1.2 研究方法
    1.3 治疗方案
        1.3.1 化疗方案
        1.3.2 支持治疗
    1.4 疗效评价
    1.5 统计学方法
第二章 结果
    2.1 42例老年AML患者临床特征比较
    2.2 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
        2.2.1 诱导缓解后疗效
        2.2.2 不同影响因素对各组疗效的影响
    2.3 随访及生存分析
        2.3.1 随访结果及生存分析
        2.3.2 不同因素对各组OS和PFS的影响
        2.3.3 不同因素对老年AML患者生存的影响
    2.4 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比较
        2.4.1 A组与B组治疗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2.4.2 A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2.4.3 B组治疗前后T淋巴细胞免疫功能对比
    2.5 不良反应
        2.5.1 血液系统不良反应
        2.5.2 感染及发热
        2.5.3 消化系统不良反应
        2.5.4 肝功能损害
        2.5.5 心力衰竭
第三章 讨论
第四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英文缩写词与中英文对照表
综述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治疗进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7)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前言
2.资料与方法
    2.1 纳入标准
    2.2 预后分层
    2.3 对TLS、DIC和高白细胞瘀滞的定义和诊断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造血干细胞移植程序
    2.6 统计分析
3.结果
    3.1 患者特征
    3.2 分子生物学特征
    3.3 治疗方案
    3.4 移植患者特征
    3.5 生存分析
4.讨论
    4.1 初诊时高白细胞是AML的独立危险因素
    4.2 如何治疗高白细胞AML
    4.3 造血干细胞移植对高白细胞AML病人的预后影响
5.结论
参考文献
附表 2017年ELN基于细胞和分子遗传学异常AML患者预后分层
附录 个人简历
致谢
综述 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实践与进展
    参考文献

(8)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研究背景
第一部分 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临床疗效
    3 不良反应
    4 预后情况
第二部分 DA、IA方案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的疗效、安全性及预后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临床疗效
    3 不良反应
    4 预后情况
第三部分 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疗效、预后的影响因素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
讨论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一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二 缩略词表
攻读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9)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变化及其对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第1章 绪论
第2章 综述 微量元素铜和锌与急性白血病研究进展
    2.1 概述
    2.2 铜、锌的生理功能
        2.2.1 锌的生理功能
        2.2.2 铜的生理功能
        2.2.3 小结
    2.3 急性白血病患者血清中铜、锌水平的变化
    2.4 白血病患者血清微量元素中铜、锌及铜/锌比值水平变化对预后的影响
    2.5 铜、锌在急性白血病中的临床应用
        2.5.1 锌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2.5.2 铜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第3章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一般资料
        3.1.2 入选标准
        3.1.3 排除标准
    3.2 研究方法
        3.2.1 入组患者一般资料收集
        3.2.2 具体分研究内容
    3.3 疗效评估
    3.4 血清铜、锌水平分组
    3.5 统计学方法
第4章 研究结果
    4.1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和健康对照组血清铜、锌及铜/锌比值的比较
    4.2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前后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比较
    4.3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相关影响因素
        4.3.1 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水平的相关因素
        4.3.2 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锌水平的相关因素
        4.3.3 影响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比值的相关因素
    4.4 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及铜/锌比值水平对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
        4.4.1 血清铜、锌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
        4.4.2 血清铜/锌比值对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早期治疗结局
        4.4.3 不同铜/锌比值患者的生存差异
第5章 讨论
第6章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的研成果
致谢

(1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诱导化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参考文献
第一部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早期死亡因素及预后分析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不同剂量蒽环类药物诱导治疗初诊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疗效与安全性评价
    病例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参考文献
结论
综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的难点与对策
    参考文献
中英文缩略词汇表
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急性白血病60例诱导化疗期间的医院内感染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中大剂量阿糖胞苷巩固治疗后感染的临床分析[D]. 张倩雯. 山西医科大学, 2021(01)
  • [2]小剂量地西他滨联合HAG治疗老年及复发难治急性髓系白血病临床研究[D]. 杨明婷. 大理大学, 2021(09)
  • [3]T细胞亚群在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中的分布及其对CD19 CAR-T细胞治疗疗效的影响[D]. 潘莹.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4]NPM1/FLT3-ITD突变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D]. 张任乐. 兰州大学, 2021(12)
  • [5]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外周血细胞水平与早期治疗反应相关性研究[D]. 王小玲. 兰州大学, 2021(12)
  • [6]地西他滨在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治疗中的临床研究[D]. 田红娟. 兰州大学, 2021(12)
  • [7]高白细胞急性髓细胞白血病临床特征及治疗策略对预后影响的相关性研究[D]. 冯尚龙. 安徽医科大学, 2021(01)
  • [8]含地西他滨方案治疗初治急性髓系白血病的临床疗效分析[D]. 赖秋宇. 南方医科大学, 2020(01)
  • [9]初诊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血清铜、锌水平及铜/锌比值的变化及其对早期治疗结局的影响[D]. 魏威. 吉林大学, 2020(08)
  • [10]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特征及诱导化疗研究[D]. 吴雅雪. 苏州大学, 2020(02)

标签:;  ;  ;  ;  ;  

急性白血病诱导化疗期间院内感染60例临床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