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论文文献综述)
李嘉欣[1](2020)在《《新华日报》上的江苏省“放卫星”研究》文中研究指明1958年夏,“放卫星”开始出现并迅速在全国蔓延,报纸是当时展示“放卫星”成果的主要阵地,有关“放卫星”的报道频频见诸报端。《新华日报》作为江苏省委机关报,对全国多地出现的“放卫星”现象进行了持续性地关注和报道,对江苏省“放卫星”的情况更是进行了着重报道,可以说是江苏省“放卫星”的记录者、鼓动者和参与者。《新华日报》对江苏省“放卫星”的报道经历了两个阶段。1958年6月8日-26日,是前期宣传动员阶段。这一阶段,《新华日报》通过报道全国其他省市“放卫星”的情况对江苏省“放卫星”作鼓励和动员,其报道对象是全国其他省市“放卫星”情况。6月27日-12月底,是后期正式报道阶段。这一阶段,《新华日报》以江苏省“放卫星”为主要报道对象,运用多种报道方式对江苏省农业、工业、科教文卫等诸多领域的“放卫星”情况进行报道,突出江苏省“放卫星”的成绩,并对江苏省“放卫星”作更广泛、更深入地动员。《新华日报》报道的江苏省“放卫星”,首先出现于农业领域,并逐步向工业、科教文卫等领域扩散,最终形成了以工农业为主,涵盖多个领域的“放卫星”局面。农业领域,以农作物“放卫星”为主,另有少部分农业活动“放卫星”;工业领域,以钢铁生产和机械生产“放卫星”为主,其他工业部门“放卫星”为辅;科学领域,以科研成果和科研速度“放卫星”为主;教育领域,“放卫星”主要表现在扫盲运动和办学运动上;文化艺术领域,出现了美术、歌舞、文艺创作等类型多样的“卫星”;卫生领域,主要以血吸虫病防治和除五害“放卫星”为主。总体来看,整个“大跃进”期间,《新华日报》通过报道、评论等形式较为完整、清晰地展示了江苏省“放卫星”的面貌,然而,由于受“大跃进”运动错误方针的影响,《新华日报》未能履行应有的舆论监督职能,又不同程度的对江苏省“放卫星”运动的进一步发展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徐婷[2](2019)在《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文中提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粮食是农业的基础,而肥料又是粮食的基础,因此肥料无疑是实现农业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之一。新中国成立初期,由于受社会生产水平制约,国家为农业生产供应的商品肥料基本上处于“寅吃卯粮”的状况,因此在农业生产中贯彻以农家肥料为主的方针,引导农民进行积造肥料。集体化时期的农业生产的肥料问题是在“革命与生产”政治话语的背景下围绕农家肥的积造投问题展开的,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中国成立到“大跃进”时期,山西省通过开展互助合作运动将农民组织起来,分区对农业进行指导,因地制宜的提高粮食产量;第二阶段是“大跃进”时期,为了紧跟中央形势,实现粮食的持续跃进,山西各人民公社将积肥、造肥问题摆在了农事活动的首要地位;第三阶段,1960年冬到1962年,为了解决社员向农业社投肥中的个人与集体之间的矛盾,山西各地实行了基本投肥制度,标志着积肥制度走向制度化,随之政府将积肥的重点转移到农业投资和肥料技术的现代化革命上,兴办了许多化肥工业。本文致力于探讨集体化时期国家在号召农民进行积肥、造肥和投肥的历史进程中,对农业、农村、农民产生的实际影响以及国家、技术干部、农民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生成图景。
袁凯琳[3](2020)在《农业大跃进:红安试验田初探(1956-1958)》文中研究指明1956年11月八届二中全会确定开展党内整风后,湖北红安凭借干部试验田建设于次年受到中央重视,从而连续被《湖北日报》、《人民日报》跟进宣传,1957-1958年间迅速成为全国闻名的"红安经验"典型,全国各地形成向红安学习的浪潮。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正式通过"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总路线,全面发起大跃进。农业大跃进是大跃进在农村的重要一环,在此期间红安干部们大力运用各种方式将试验田推广开来,红安试验田在这两年多的建设中,终于放出花生"卫星"。这项措施从红安到中央层层上报后引起毛泽东极大重视并亲自接见相关干部,但与此同时出现试验田虚报亩产量,农民真实情况被隐瞒的现象,以致造成干群关系紧张、宣传与实际相矛盾的结果。
中共英山县委宣传部,《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组[4](1978)在《照唯物辩证法办事 坚持高标准学大寨》文中指出 前言农业学大寨、普及大寨县的伟大革命群众运动,有如波涛汹涌的长江大河,奔腾澎湃,一往无前。在这场伟大的革命群众运动中,认真学习毛主席的光辉哲学思想,自觉掌握唯物辩证法这个无产阶级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掌握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尖锐武器,意义极其重大。伟大领袖和导师毛主席曾经教导我们:"全党都要学习辩证法,提倡照辩证法办事。"(《毛泽东选集》第5卷第361—362页)英明领袖华主席在党的十一大的政治报告中也指示我们:
何灵燕[5](2018)在《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兴宁市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当前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背景下,农业产业结构进行不断的调整,城乡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加大,为获得更好的收入,农村的劳动力结构也发生了的变化,大量农村劳动力外出,由第一产业转向二、三产业。农村劳动力的大量转移,导致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短缺,农村耕地因无人种,无力种而日渐闲置荒芜。水稻作为重要的粮食作物,市场需求量非常大,但耕地面积日益减少的严峻形势,很难保障水稻的产量,如何把种稻农户吸引到规模化产业化的农业经营之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重中之重。因此,研究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近年来,兴宁市粮食发展成绩喜人,为该市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做出了较大贡献。但是根据兴宁统计部门近年来的数据发现,兴宁的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呈递减趋势,农村撂荒的现象越来越严重。水稻作为兴宁市最主要的粮食作物,水稻产量关系到粮食安全。如何在耕地面积减小的情况下实现水稻产量突破,满足人们的需求,水稻高产栽培技术亟需全面推广,通过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的农业经营模式实现水稻产量突破,在增加农户经营收入基础上达到粮食市场需求。本研究将对兴宁市20个镇街的198个农户进行了随机调查,分析水稻高产栽培技术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得出以下结论:一是兴宁市耕地细碎分散,农业经营兼业化,农业经营的主要劳动力文化素质偏低,而且以老年人和女性为主,影响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效,减弱了农户采用高产栽培技术获得最大化农业经营收入的期许,也减弱了种稻农户扩大种植面积实现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农业的意愿,特别是采用高产栽培技术种植水稻的98户农户中,基本上通过土地流转的方式扩大了种植面积,技术效益在规模种植下更明显。二是政府对高产栽培技术强有力的支持,让农户对水稻高产栽培技术成效更有信心,期许在高产栽培技术条件下,利用农地流转等方式扩大水稻种植面积,依托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规模化产业化的模式发展农业,实现农业经营收入最大化。基于上述结论,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议:一是建议加大技术培训,培育一批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二是建议加强示范推广,增强种稻农户经营农业的信心。三是建议完善农业经营各项制度政策,保障农业经营健康发展。四是建议引导农户适度规模经营,创造最大化农业经营收入。
马龙虎[6](2007)在《寿张“大跃进”运动研究》文中指出本文根据大量原始档案资料及当事人的回忆,紧紧围绕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变动的政治经济背景,对“大跃进”运动在山东寿张县的发展演变历程进行详细考证和梳理。通过对这一典型个案的分析,旨在揭示“大跃进”运动在基层是如何推进的?广大基层干部群众在这场运动中的心态如何?领导人的视察与基层干部、各地的参观者与寿张县的群众在典型树立过程中是如何互动的?众多的新闻媒体对典型是如何宣传报道的?典型是如何发挥影响的?论文由绪论、正文六章和结语三部分组成。绪论部分主要阐述了本选题的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目前学术界研究现状,选题的研究范围和研究方法以及研究的难点和创新之处。第一章主要分析了寿张“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因素。通过考察寿张县的建制沿革、地理环境及寿张的历史文化,可以看出寿张是一个人多地少的缺粮县,境内矿产资源相对缺乏,农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天然的条件决定了寿张“大跃进”主要是农业“大跃进”。寿张县的反右派斗争和批判反冒进为寿张不折不扣地执行上级关于“大跃进”的部署扫除了障碍,为“大跃进”的发动铺平了道路。第二章阐述了寿张“大跃进”运动的发动过程。寿张县的“大跃进”运动从1957年冬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就已实际开始。1958年上半年,寿张县委先后召开各种会议,部署全县的“大跃进”运动。另外,县委还利用《寿张县报》和标语口号进行大张旗鼓地报道和宣传,进一步鼓起广大干部群众的生产干劲。在这种狂热的气氛下,寿张县委制定了“跃黄河,跨长江,保证每亩千斤粮”的跃进规划。1958年6月22日,寿张县放出了全省最大的一颗高产“卫星”——台前二亩小麦亩产3,175斤,在省内外引起强烈反响。第三章论述了寿张如何被树立为跃进的典型。在“大跃进”运动急剧升温的过程中,寿张县的粮食目标和计划不断攀升。中央、省、地区等各级领导人纷纷到寿张视察,视察激发了广大干部群众建设社会主义的热情,同时也助长了人们空想蛮干的心理。1958年8月初,山东省委在寿张县召开现场会,树立寿张为贯彻党的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的“红专标兵”。“大跃进”在农业生产发展上的高指标和浮夸风,推动着在生产关系方面急于向所谓更高级的形式过渡。根据1958年8月北戴河会议精神,寿张在全县掀起了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10月,寿张县委作出了“两年内基本建成一个像样的共产主义”的规划,在“向共产主义过渡”的问题上也走在了全国的前列。跃进的典型被树立起来了。第四章论述了对寿张这个跃进典型如何进行宣传和推广。对寿张高产“卫星”的宣传主要借助于各级报刊,如《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大众日报》、《寿张县报》等。1958年8月27日,《人民日报》发表“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一文,详细介绍了寿张县开展亩产万斤粮的高额丰产运动,其产生的影响迅速波及全国,对全国各地的“大跃进”运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寿张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名气越来越大,影响也越来越广,各地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前苏联、朝鲜、日本等国家和一些国际组织的人士也“慕名”前来参观学习。各地还开展了“学寿张,赶寿张;学台前,超台前”的赶超运动。在这场轰轰烈烈的赶超运动中,山东范县提出了更加响亮的口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是办不到,就看敢不敢”,并且制定了1960年过渡到共产主义的规划,受到毛泽东的关注。寿张的“大跃进”运动在全国慕得了虚名,也埋下了祸根。1958年冬至1959年春,“五风”引发的恶果逐渐显现出来,粮食大量减产,人口外流死亡,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第五章阐述了对寿张县“左”倾错误的纠正和寿张县的继续跃进运动。由于“左”倾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日渐暴露出来,引起了党中央和毛泽东等人的高度重视,中央召开一系列会议纠正已经认识到的“左”倾错误。寿张根据中央精神,开始对跃进指标和人民公社进行调整,并且对人民公社以来的各种帐目进行了认真的清算,“五风”得到初步遏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左”倾错误。1959年7、8月的庐山会议之后,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掀起了“反右倾”运动。寿张经过“反右倾”,修改跃进指标,掀起了新的跃进高潮,重新刮起了“五风”,并且展开了大规模的反瞒产私分,“左”倾错误愈益严重。1961年1月召开的党的八届九中全会,是纠正“大跃进”错误的一次转折点。寿张县委认真落实中央指示,纠正“五风”,开始了国民经济的调整时期,寿张“大跃进”运动结束。第六章主要总结了寿张“大跃进”运动的特点和寿张成为跃进典型的原因。寿张“大跃进”特点主要表现在农业方面,特别是农作物产量浮夸惊人。寿张“大跃进”虽时间跨度较大,但跃进高潮相对集中于1958年下半年。寿张“大跃进”胆子大,影响广,危害深。寿张成为跃进的典型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把手”个人的原因、领导人的视察和媒体的宣传报道。文章最后对寿张县制被撤销与寿张“大跃进”造成的恶劣影响是否有关进行了考证。结语部分从如何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如何监督“一把手”、如何正确对待典型三个方面对寿张“大跃进”运动进行了反思。
宋其洪[7](2016)在《政治晋升与表演:麻城建国社“放卫星”始末》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58年大跃进轰轰烈烈地开展起来。放卫星成了当时政治表现先进与否的标志。那些具有强烈晋升意愿的省市领导积极响应这一政治号召,利用官僚制的组织渠道,将这一政治压力层层向下级递解。麻城作为革命老区,承担起放卫星的重任。建国社又是麻城的先进单位。社长王乾成在县委领导期许下,消除异议,利用掇秧并丘的办法,终于制造出天下第一高产量田。
徐文慧[8](2016)在《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技术探讨》文中认为近年来,在众多的新型农作模式中,以水稻为载体的亩产“千斤粮万元钱”模式,以其既能稳定粮食生产、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又能给农民群众增加较多收入、调动生产者积极性,受到各地普遍重视。本文在分析浙江省稻田农作制度变迁和创新的基础上,通过实地调研和资料收集,结合调研数据及二手数据,将浙江省各市、县、区总共40例典型的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形式进行分类归纳,总结出6种不同类型的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即大棚瓜菜—水稻模式、露天瓜菜—水稻模式、食用菌—水稻模式、中药材—水稻模式、水产—水稻模式、畜禽—水稻模式。运用成本收益方法得出6种类型各自的经济效益以及各自经济效益最高的农作形式,并总结每种类型的适用地区、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再将6种类型进行经济效益对比,得到6种类型中经济效益最高的类型是食用菌—水稻模式,其平均亩产值和亩利润分别达到44936元和23406元。同时对40例不同农作形式进行价值定位分组和分析,得到年均亩利润超3万的农作形式是水稻—代料黑木耳、大棚茄子—晚稻、大球盖菇—单季稻。最后总结并分析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的5种关键技术。通过对经济效益突出的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和农作形式进行推广,可以有效解决浙江省耕地资源紧缺、季节性抛荒、种粮难增收、农民不愿种粮等矛盾和问题。此外,通过粮经结合、水旱轮作、种养结合可以改善农田环境和土壤肥力,减轻病虫害,减少化肥农药的使用量,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浙江省全年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协作组[9](1979)在《春粮田早稻高产途径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 早稻是全年三季粮食作物中比较稳产高产的一季,在全年粮食产量中占有极重要地位。1978年我省早稻在战胜了中期低温和后期高温干旱的自然灾害后,又夺得了丰收。全省“全年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协作单位(以下简称“攻三千”协作单位)的早稻也取得了较高的产量。因此,认真总结和分析各协作单位早稻高产技术,对于早稻的高产更高产,全年粮食亩产超三千以及推动大面积生产都具有重要意义。根据64丘广陆矮4号和19丘军协及温选青的苗茎穗粒资料统计,依其每亩穗数和每穗粒数的协调关系,可归纳为三条高产途径:
罗平汉[10](2015)在《1958年“奇观”:高产“卫星”满天飞》文中研究表明1958年是"大跃进"之年,最显着的特征就是高指标,当那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提出之后,浮夸之风也就迅速泛滥。在农业生产领域,各种离奇的高产典型不断涌现,并且有了一个特殊的名称:"卫星"。一段时间,"卫星"越放越多,越放越大,造成了严重后果。第一批"惊人纪录"
二、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新华日报》上的江苏省“放卫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资料来源及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放卫星”在全国范围内的兴起与蔓延 |
第一节 “放卫星”随着“大跃进”运动的推进而兴起 |
第二节 “放卫星”的迅速蔓延及江苏省“放卫星”的出现 |
第二章 《新华日报》全面报道江苏省“放卫星” |
第一节 “大跃进”中的《新华日报》 |
第二节 《新华日报》报道“放卫星”的两个阶段 |
第三章 《新华日报》报道中的江苏省“放卫星”实况 |
第一节 农业“放卫星” |
第二节 工业“放卫星” |
第三节 科教文卫“放卫星” |
第四章 对《新华日报》展示的江苏省“放卫星”的认识与评价 |
第一节 《新华日报》全景式地展现了江苏省“放卫星”的面貌 |
第二节 《新华日报》对江苏省“放卫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
结论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起与意义 |
二、学术史回顾 |
三、相关概念说明 |
四、研究方法、资料 |
第一章 组织起来:肥料与增产的历史建构过程 |
一、肥料种类 |
二、民众口中的肥料与生产 |
三、文献中的肥料与生产 |
第二章 惜粪如金:集体化时期山西积肥研究 |
一、养猪积肥 |
二、拾粪 |
三、城粪下乡 |
第三章 土洋并存:集体化时期山西造肥研究 |
一、晋南农业区旱地麦田绿肥压青技术 |
二、集体化时期山西的土化肥研究 |
第四章 多面实践:集体化时期山西投肥实践 |
一、基本投肥制度 |
二、陵川县张庄生产大队 |
三、壶关县川地生产大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
(3)农业大跃进:红安试验田初探(1956-1958)(论文提纲范文)
一、干部试验田——“农业生产方面领导方法上的一个创举” |
二、向群众推广试验田——提高亩产 |
三、红安试验田变异——“浮夸风” |
四、余论 |
(5)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兴宁市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价值与意义 |
1.4 研究内容 |
1.5 研究方法 |
1.5.1 资料收集法 |
1.5.2 问卷调查法 |
1.5.3 个体分析法 |
1.5.4 数据来源 |
1.6 研究重点和创新点 |
2 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 |
2.1 相关理论 |
2.1.1 农户 |
2.1.2 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
2.1.3 农户经营行为 |
2.1.4 规模经济 |
2.1.5 技术创新扩散 |
2.2 文献综述 |
3 兴宁市概况 |
3.1 基本概况 |
3.2 农业现状 |
3.2.1 现代农业发展 |
3.2.2 水稻概况 |
3.3 农户经营行为 |
4 技术对农户经营行为影响 |
4.1 调查问卷 |
4.1.1 问卷设计 |
4.1.2 调查概况 |
4.2 经营行为影响因素 |
4.2.1 面积 |
4.2.2 规模发展 |
4.2.3 经营现状 |
4.2.4 政府推广 |
4.3 技术对经营行为的影响 |
4.3.1 水稻产量 |
4.3.2 技术影响 |
4.3.3 种稻意愿 |
4.3.4 经营选择 |
5 研究结论及政策建议 |
5.1 研究结论 |
5.1.1 从农业现状总结 |
5.1.2 从技术影响总结 |
5.2 政策建议 |
5.2.1 培育新农民 |
5.2.2 加强示范推广 |
5.2.3 完善政策制度 |
5.2.4 引导规模经营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兴宁市农户水稻种植调查问卷 |
致谢 |
(6)寿张“大跃进”运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提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的缘起和意义 |
二、学术界的研究概况 |
三、主要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
四、基本框架、难点与学术创新 |
第一章 寿张“大跃进”运动的背景因素分析 |
第一节 寿张县的自然历史状况 |
一、自然状况 |
二、历史状况 |
第二节 “大跃进”前寿张县的政治经济背景分析 |
一、国际国内背景 |
二、寿张县的政治经济形势 |
第二章 寿张“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
第一节 群众性的生产建设高潮 |
一、兴修水利 |
二、养猪积肥 |
三、改良土壤 |
第二节 寿张“大跃进”运动的宣传动员 |
一、各种会议的召开 |
二、寿张县报的宣传 |
三、标语口号的运用 |
第三节 寿张县的跃进规划 |
一、跃进规划的提出 |
二、实现规划的条件 |
三、实现规划的措施 |
第四节 寿张县的“高产卫星” |
一、山东省的第一颗“卫星” |
二、寿张县的第一颗“卫星” |
第三章 跃进典型的树立 |
第一节 浮夸典型的树立 |
一、不断攀升的粮食目标和计划 |
二、中央及省委领导人的视察 |
三、中心现场会的召开 |
第二节 人民公社典型的树立 |
一、人民公社的兴起 |
二、寿张人民公社的成立 |
三、大办公共食堂 |
四、大炼钢铁 |
五、两年内建成共产主义 |
第四章 典型的宣传和推广 |
第一节 报刊宣传的推动 |
一、对寿张农业高产“卫星”的的宣传 |
二、人民日报社论:“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
第二节 令参观者惊叹的样板地 |
一、来自各地的参观者 |
二、令参观者惊叹的各种样板典型 |
第三节 “学寿张,赶寿张;学台前,超台前” |
一、各地的赶超运动 |
二、范县共产主义规划 |
第四节 典型出了大问题:“五风”盛行 |
一、浮夸风 |
二、“共产”风 |
三、强迫命令风 |
四、生产瞎指挥风 |
五、干部特殊化风 |
第五章 对“左”倾错误的纠正与寿张县的继续跃进运动 |
第一节 寿张“大跃进”错误的初步纠正 |
一、对跃进指标的调整 |
二、对人民公社的整顿 |
三、清算旧账 |
第二节 寿张县的“反右倾”、鼓干劲、再跃进 |
一、庐山会议 |
二、寿张县的“反右倾”、鼓干劲、再跃进 |
三、新“五风” |
四、反瞒产私分 |
第三节 寿张县的生产救灾和经济恢复 |
一、严重的经济困难 |
二、寿张县的生产救灾和经济恢复 |
第六章 对寿张“大跃进”运动的评析 |
第一节 寿张“大跃进”运动的特点 |
一、农作物产量浮夸惊人 |
二、跃进高潮相对集中 |
三、胆子大、影响广、危害深 |
第二节 寿张成为“大跃进”典型的原因分析 |
一、个人因素 |
二、其他因素 |
第三节 寿张县制被撤销的历史原因考证 |
结语 对寿张“大跃进”运动的历史反思 |
附录 1 |
附录 2 |
参考文献 |
后记 |
(7)政治晋升与表演:麻城建国社“放卫星”始末(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国学麻城, 麻城怎么办?” |
二、天下第一田 |
三、“皇帝的新衣” |
四、结语 |
(8)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技术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浙江省稻田农作制度变迁和创新 |
1.2.1 浙江省稻田农作制度的变迁 |
1.2.2 浙江省稻田农作制度的创新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关于农作制度的研究 |
1.3.2 国内关于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的研究 |
1.3.3 国外关于农作制度的研究 |
1.3.4 述评 |
1.4 研究目的、方法和流程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内容 |
1.4.3 研究方法 |
1.4.4 研究流程 |
2 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的归类分析 |
2.1 大棚瓜菜—水稻 |
2.1.1 大棚瓜菜—水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2.1.2 大棚瓜菜—水稻模式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 |
2.2 露天瓜菜—水稻 |
2.2.1 露天瓜菜—水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2.2.2 露天瓜菜—水稻模式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 |
2.3 食用菌—水稻 |
2.3.1 食用菌—水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2.3.2 食用菌—水稻模式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 |
2.4 中药材—水稻 |
2.4.1 中药材—水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2.4.2 中药材—水稻模式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 |
2.5 水产—水稻 |
2.5.1 水产—水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2.5.2 水产—水稻模式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 |
2.6 畜禽—水稻 |
2.6.1 畜禽—水稻模式经济效益分析 |
2.6.2 畜禽—水稻模式配套技术和茬口安排 |
3 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经济效益评价 |
3.1 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不同农作模式适用地区分析 |
3.2 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不同农作模式经济效益对比分析 |
3.3 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不同农作形式价值定位分组和分析 |
4 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关键技术分析 |
4.1 土壤培肥技术 |
4.2 冬季保温技术 |
4.3 连作障碍缓解技术 |
4.4 间套复种技术 |
4.5 循环农业技术 |
5 小结和讨论 |
参考文献 |
(10)1958年“奇观”:高产“卫星”满天飞(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批“惊人纪录” |
“卫星”正式升空 |
“卫星”为何能上天 |
四、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论文参考文献)
- [1]《新华日报》上的江苏省“放卫星”研究[D]. 李嘉欣. 南京师范大学, 2020(06)
- [2]肥料革命 ——集体化时期山西农业生产中的肥料问题研究(1949-1962年)[D]. 徐婷. 山西大学, 2019(01)
- [3]农业大跃进:红安试验田初探(1956-1958)[J]. 袁凯琳. 山东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0(03)
- [4]照唯物辩证法办事 坚持高标准学大寨[J]. 中共英山县委宣传部,《武汉大学学报》编辑部哲学组.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78(02)
- [5]水稻高产栽培对农户经营行为的影响分析 ——以兴宁市为例[D]. 何灵燕. 华南农业大学, 2018(08)
- [6]寿张“大跃进”运动研究[D]. 马龙虎. 中共中央党校, 2007(03)
- [7]政治晋升与表演:麻城建国社“放卫星”始末[J]. 宋其洪. 许昌学院学报, 2016(06)
- [8]浙江省稻田“千斤粮万元钱”农作模式技术探讨[D]. 徐文慧. 浙江大学, 2016(09)
- [9]春粮田早稻高产途径的探讨[J]. 浙江省全年粮食亩产三千斤试验协作组. 浙江农业科学, 1979(02)
- [10]1958年“奇观”:高产“卫星”满天飞[J]. 罗平汉. 党史文苑, 201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