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业录——加拿大之富源(论文文献综述)
曹明銮[1](1915)在《业录——加拿大之富源》文中指出
黎光[2](1957)在《华侨工人华侨资本家在辛亥革命前的处境及其对辛亥革命运动的贡献》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前言目前,我国侨居海外的同胞約一千二百万人左右。絕大多数的侨胞和祖国广大人民群众一样,不但以刻苦耐劳著称于世,同时,也是热爱和平,富于革命传统的。在历边上,华侨曾和祖国人民一道向反动势力进行过斗爭,在斗爭中,不屈不撓,前仆后继,有錢出錢,有力出力,留下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勇事蹟。辛亥革命运动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第三次高潮。这次革命,是有若广泛的群众基礎的。本文試就辛亥革命运动的群众
陈君祥,高健,刘依阳,陈晨,陈华[3](2018)在《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演进路径》文中认为通过梳理国内外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研究文献,对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演进路径进行归纳分析,旨在为优化我国渔业管理制度提供借鉴意义。研究表明,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开放准入阶段、投入管理阶段、产出管理阶段、组织制度优化阶段以及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念。开放准入阶段、投入管理阶段和产出管理阶段的管理目标聚焦经济层面,探讨如何从经济效益角度开发利用渔业资源。在组织制度优化管理阶段则将社会因素融合于渔业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念则进一步融入生态因素,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是目前海洋渔业管理的热点。研究表明,未来海洋渔业管理的研究重点将是管理区域生态系统边界的界定方法、海洋系统状态及海洋环境质量信息的收集与分析,以及管理制度实施方案的制定。
陈君祥[4](2019)在《太湖捕捞渔业经济组织制度研究》文中提出本文结合我国渔业管理的发展现状,运用制度经济学、公共选择理论、产权理论、外部性市场失灵作为分析工具,选取渔业管理的组织制度作为研究的主要内容,对太湖地区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发展机制进行分析。首先,根据研究的主体,结合具体的分析问题,从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生产过程中抽离出无须证明的基本事实,作为分析的基本假设,是全文分析的逻辑基础。其次,回顾了渔业管理理念发展的演进路径,提出渔业管理理念的发展经历了五个阶段,根据当前的渔业管理发展阶段,组织制度作为当前的研究热点,以此为切入点,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展开研究。对太湖地区的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后,提出太湖地区的渔业发展问题,可以通过建立合作经济组织的方式得以解决。再次,分析了我国自建国以来农村基层组织的变迁路径,并对不同阶段的组织形式进行组织行为分析。最后,利用C-D生产函数对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机理进行推理,论证了影响合作经济组织凝聚力的三个主要因素:要素市场完善程度、组织的内部效率以及社员的异质性。根据分析结论,提出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可以从外部环境优化、内部管理水平提高,两个方面增强经济合作组织的凝聚力。外部环境优化方面,首先,政府需要进一步完善要素市场。其次,完善经济合作组织相关的法律法规。再次,营造农产品市场化的氛围,加强农产品市场化的制度建设,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引导优势产业的发展,促进农产品产业链的延伸,提高农产品产品附加值,增强合作经济组织的内部效率。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方面,可以从内部管理机制和人才培养两方面考虑。首先,完善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规章制度,经济合作组织由成员民主控制,组织的设立和发展必须建立在科学、严格的规章制度之上,是约束合作经济组织及成员的规范性文件和准则。章程的制定应结合合作经济组织的生产特点,全员讨论决定,在其中要明确组织的机构设置、成员的权利义务、生产的管理、收益的分配等具体流程。完善决策机制,组织的重大决策应当有明确的章程,包括筹资、投资、收益分配决策和其他重大事项,建立规范的决策程序,有利于减少合作组织内部成员的机会主义倾向,防止组织内部强势社员对弱势社员的利益侵占。健全内部激励机制,兼顾公平与效率,考虑社员在经济规模存在一定差异时,减少社员的“搭便车行为”。另一方面,注重合作经济组织内部能人的培养,建立完善的管理人员培养机制,保障经济合作组织的有序平稳发展。
江道源[5](1996)在《政治权力与中世纪末的中西航海业——兼与“中国没有经济动力论”商榷》文中研究表明 在论及15世纪郑和下西洋之后,中国航海业悄然冷却;而哥伦布、达·伽马航行之后,西方航海业却骤然升温时,有一种很流行的观点,认为原因在于西方有而中国没有对商品与市场的需求;西方有而中国没有"被一种内在的经济力所推动。"姑且称之为"中国没有经济动力论"。笔者以为这种观点值得商榷。
张健旺[6](2019)在《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文中指出“读书种子”就是士之典范,志于道,据于仁,依于德,立于礼。要在行己有耻、立身见道、通经致用,是真男子,大丈夫,是没有文王也兴的豪杰之士。简约说“读书种子”就是相续圣贤血脉的思想家。我取样的我国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有:宋濂、方孝孺、王阳明、方以智、顾炎武、王夫之。宋濂是从“文章种子”转到有道君子的典型。他守道之笃,独立不迁;不“枉道以徇人”,不“诎道以徇物”;用“敬”立心;安于道;尊崇气节,激扬豪杰。他的《龙门凝道记》是见志入道的著作。方孝孺是“雄才劲节”的典范。他善学六艺、自立其志、尊圣亲贤、勇于自治、自性庄严、刚健中正,是礼乐君子,是经典的意志人。王阳明是“狂圣”的典范。其人遭遇患难而刊落习气,道明德立,创立“良知”学说,自由担当,成为“刚狷振砺”、“独行违俗”的圣贤豪杰。可谓具有“自由思想、独立精神”的精神哲学的大师。方以智是“宏览博物”的典范。他是经典的世家子弟,有豪华的才性,遭遇世变而心性大明,随缘放旷,至诚至性,外和内刚,是博通深邃的大思想家,特立独行,自创体系,成一家之言。可谓“穷理而博学,闻道而为善”的博学君子。顾炎武是有明一代标举“行己有耻”最惹人注目的大思想家。他贬斥“无耻之士”,激扬“有耻之士”。无“耻心”即不“进德修业”,亦不“尊圣亲贤”。他遭遇世变,恪守“行己有耻”的圣训,不改形换骨,独来独往地治学,可谓磊落奇伟君子。王夫之是“醇儒”的典范。他是晚明遗老中最惹人注目的贬斥“狂流”的思想家。他“不随众狂”而标举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立誓为“六经开生面”。他可谓经典的圣贤豪杰儒。他遭遇世变隐居著书,为往圣继绝学。我国文化是我国人民立人立国的“元气”,而“读书种子”是文化的“元气”和立国的“元气”。我国传统社会的“读书种子”的性情与人格、谈吐与风致、精神与风骨,具有绝对性的重要性。他们皆是我们民族出类拔萃的楷模,是我国传统社会读书人的“人师”。他们让我们明白什么是真正的人,人应成为什么样的人。他们是我们为人为学的典范。
二、业录——加拿大之富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业录——加拿大之富源(论文提纲范文)
(2)华侨工人华侨资本家在辛亥革命前的处境及其对辛亥革命运动的贡献(论文提纲范文)
一、前言 |
二、華僑工人、華僑資本家在辛亥革命前的處境 |
三、華僑工人、華僑資本家對辛亥革命運動的貢獻 |
(一)参加武裝起义,献身革命斗爭 |
(二)踴躍捐款,支援革命斗爭 |
四、結語 |
(3)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演进路径(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投入管理理念 |
1.1 限制准入 |
1.2 技术性措施 |
2 产出管理理念 |
2.1 理论基础 |
2.2 总可捕量及配额制度 |
3 基于组织制度优化的海洋渔业管理理念 |
3.1 理论基础 |
3.2 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度 |
4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念 |
4.1 定义 |
4.2 主要研究视角 |
4.3 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及存在的争议 |
4.4 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展开方向 |
(4)太湖捕捞渔业经济组织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基本概念 |
1.4 基本假设 |
1.5 研究思路和技术路线 |
1.6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
1.7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综述 |
2.1 第二次工业革命及投入管理理念阶段 |
2.1.1 限制准入 |
2.1.2 技术性措施 |
2.2 产出管理理念 |
2.2.1 理论基础 |
2.2.2 总可捕量及配额制度 |
2.3 基于组织制度优化的渔业管理理念 |
2.3.1 理论基础 |
2.3.2 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制度 |
2.4 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管理理念 |
2.4.1 定义 |
2.4.2 主要研究视角 |
2.4.3 理念的进一步发展及存在的争议 |
2.4.4 基于生态系统渔业管理的展开方向 |
2.5 小结 |
第三章 基本理论 |
3.1 制度与组织制度理论 |
3.2 合作经济理论 |
3.3 公共池塘资源悲剧 |
3.4 公共物品性市场失灵 |
第四章 太湖捕捞渔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
4.1 太湖捕捞渔业现状 |
4.1.1 专兼业捕捞渔民 |
4.1.2 渔具渔法 |
4.2 刺网渔船经济效益分析 |
4.2.1 数据来源与分析方法 |
4.2.2 研究结果 |
4.3 太湖捕捞渔业面临的问题 |
第五章 太湖经济组织的演变及组织行为特征 |
5.1 建国初期到50 年代末期 |
5.2 上世纪60-70 年代末的集体经济时期 |
5.3 1978年到本世纪初期的经济体制快速变革时期 |
5.4 本世纪初期撤乡并村和农村集体经济改革时期 |
5.5 组织制度的演进路径 |
第六章 太湖渔业经济组织发展趋势分析 |
6.1 模型确定 |
6.2 公共福利的度量 |
6.3 捕捞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机理 |
6.3.1 趋势分析 |
6.3.2 效率机理分析 |
6.4 小结 |
6.4.1 不完善的要素市场是制约捕捞渔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重要因素 |
6.4.2 内部效率与外部效率间的差异影响渔民公共福利的供给 |
6.4.3 社员异质性对合作组织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1.1 优化渔业经济合作组织外部发展环境 |
7.1.2 提高渔业经济合作组织的内部管理水平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致谢 |
(6)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序论 推证“读书种子”名义 |
第一节 “廉耻之道”与“有耻之士” |
第二节 “躬行君子”与“读书君子” |
第三节 “六艺之学”与“读书种子” |
第四节 “士之典范”与“读书种子” |
第五节 “古今仁圣”与“读书种子” |
第六节 “习气种子”与“读书种子” |
第七节 “知识种子”与“读书种子” |
第一章 “劲节不同群”的“读书种子”方孝孺 |
第一节 “优美门风”与“自立其志” |
第二节 “善学君子”与“六艺之学” |
第三节 “不寻俗好”与“独契前贤” |
第四节 “勇于自治”与“修身为本” |
第五节 “纷纭野鸟”与“圣学真凤” |
第二章 “狷介独行”的“读书种子”宋濂 |
第一节 “文章知己”与“文章种子” |
第二节 “逢缘遇境”与“一变至道” |
第三节 “素狷之士”与“狷者一狂” |
第三章 “独行违俗”的“读书种子”王阳明 |
第一节 “遭遇患难”与“返之六经” |
第二节 “媚世乡愿”与“乡愿意思” |
第三节 “素狂之士”与“素刚之士” |
第四节 “有道学问”与“圣贤血脉” |
第五节 “忠信之道”与“良知之学” |
第四章 “宏览博物”的“读书种子”方以智 |
第一节 “世家子弟”与“故家旧味” |
第二节 “读书之士”与“博学君子” |
第三节 “娟而狂者”与“旷达之士” |
第四节 “破家之子”与“异类中行” |
第五节 “孝悌之道”与“天地孝子” |
第五章 “行己有耻”的“读书种子”顾炎武 |
第一节 “读书世家”与“奇质嘉种” |
第二节 “诗文种子”与“学问种子” |
第三节 “立人大节”与“行己有耻” |
第四节 “博学于文”与“临文主敬” |
第五节 “典型未往”与“树式后辈” |
第六章 “不随众狂”的“读书种子”王夫之 |
第一节 “弘道之人”与“豪杰之士” |
第二节 “正学醇儒”与“读书种子” |
第三节 “君子之学”与“君子之道” |
第四节 “观其所恒”与“依然故旧” |
第五节 “天地元气”与“圣贤学脉” |
结语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科研成果等 |
致谢 |
四、业录——加拿大之富源(论文参考文献)
- [1]业录——加拿大之富源[J]. 曹明銮. 清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15(00)
- [2]华侨工人华侨资本家在辛亥革命前的处境及其对辛亥革命运动的贡献[J]. 黎光. 东北师范大学科学集刊, 1957(03)
- [3]海洋渔业管理理念的演进路径[J]. 陈君祥,高健,刘依阳,陈晨,陈华. 海洋经济, 2018(02)
- [4]太湖捕捞渔业经济组织制度研究[D]. 陈君祥. 上海海洋大学, 2019(03)
- [5]政治权力与中世纪末的中西航海业——兼与“中国没有经济动力论”商榷[J]. 江道源. 海交史研究, 1996(02)
- [6]方孝孺与有明一代的“读书种子”[D]. 张健旺.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