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欧洲和日本的战略(论文文献综述)
赵怀普[1](2003)在《美国“新欧洲”战略初探》文中研究指明伊拉克危机引发了舆论界和学术界有关美国“新欧洲”战略的议论。本文对该战略进行了初步探讨。文中指出 ,“新欧洲”战略根本上是冷战后美国对欧战略调整的产物 ,其出现带有某种必然性 ;近年来美欧矛盾的激化加快了美国对欧战略调整的步伐 ;中东欧国家主动靠拢美国为“新欧洲”战略的形成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新欧洲”战略的实质是分化和削弱欧洲 ,即美国试图通过北约扩大在欧洲内部建立一个亲美阵营 ,利用中东欧“新欧洲”来牵制德法“老欧洲” ,以此限制欧盟的强大。“新欧洲”战略将对美欧关系产生严重的消极影响。
曹晓云[2](2019)在《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美关系是大国关系中最密切同时又正经历着剧烈变动的一对关系。随着冷战的结束,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局势均发生变化。由于“共同敌人”的消失,欧洲对美国的安全依赖下降,大西洋联盟的核心基础动摇,欧美外交政策和跨大西洋关系均受到巨大冲击。欧美关系在冷战后进入新的发展时期。随着欧洲一体化的快速推进和欧盟在国际事务中影响力的上升,欧盟希望摆脱冷战时期一直受美国控制的状态,与美国发展平等的伙伴关系。而美国的反应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不得不重视欧盟在地区和全球事务中的新角色和新地位,并谋求在继续保持跨大西洋联盟和推进北约转型的同时,重视与欧盟发展关系,欧美先后通过《跨大西洋声明》、《跨大西洋新纲要》等文件和机制。与此同时,由于欧盟在国际政治、经济等领域影响力的增大,欧盟在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进程中的发言权也在增大,这使得美国对欧洲一体化的发展产生疑虑和担心。美国认为,冷战后欧洲一体化的深化和扩大与美国对欧政策和战略利益相冲突。事实上,欧盟的发展给美国霸权和传统的跨大西洋关系带来新的挑战。由此,欧美特殊关系在冷战后调整的过程中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分歧日渐凸显。通过梳理和总结冷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本论文认为,冷战后欧美在保持合作的前提下,双方在地缘安全领域、经济领域以及全球治理等领域的竞争和分歧构成了冷战后欧美关系的重要内容,也将作为影响未来双方关系的主要因素延续存在下去。欧美地缘安全关系一直以来被视为欧美关系的晴雨表,也是欧美同盟一直得以保持的最主要原因。冷战后欧美地缘安全状态和战略目标出现分化,为了应对冷战后国际格局和欧洲安全秩序发生的变化,欧盟加强一体化和独立防务能力的建设,试图取得在欧洲安全领域更大的话语权,然而,美国仍将将北约继续作为维护美国欧洲霸权的工具,主导北约进行东扩和战略调整,欧美在欧洲安全主导权、俄罗斯的崛起和地区重大国际问题等方面摩擦和分歧不断。欧美在地缘安全领域的分歧也影响和牵动着欧美其他领域关系的发展。冷战后,欧盟通过东扩和统一货币,成员国增至28个,欧盟的经济实力也随之大增,成为美国强有力的竞争对手。欧美在农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围绕拓展国际市场等方面的竞争不断加剧,尤其是欧盟推出统一的货币欧元,欧元的正式诞生和运行对美元和美国金融霸权形成挑战。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诱使欧债危机发生以来,欧美也因应对危机的路径和举措方面发生分歧,合作受阻。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冷战后全球性问题不断涌现。全球经济治理、全球气候治理,以及打击恐怖主义和维护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成为国际关系和欧美关系的新内容。欧盟试图通过全球治理来推广欧盟“善治”的理念和强化欧盟在全球事务中的话语权,但美国将全球治理作为自己的全球战略的一部分,欧美对全球治理存在认识上的“温差”,在应对全球事务的手段和措施也不同,导致欧美在应对全球性问题的过程中摩擦和分歧也不断。冷战后,欧美在地缘安全、经济领域和全球治理等领域分歧的增大,给欧美关系和国际格局均产生了重大影响。跨大西洋联盟日益走向松散化。欧美政治联盟裂痕扩大,经济竞争日趋激烈,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决定了后冷战时期跨大西洋关系的重构是一个艰难的博弈过程,欧美分歧的扩大也将推动国际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继续发展。欧盟和美国一直是中国外交的重要对象。作为当今国际社会正在崛起中的大国,与欧美的关系直接影响着中国的国际战略环境。欧美分歧有利于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也有利于中美欧三边关系的互动,因此我们既要客观理性认识欧美存在的分歧,利用欧美之间的分歧,充分认识到中美欧三边关系的重要性,运作和管理好中美欧三边关系,又要进一步提高战略定位,发展综合国力,在国际社会上发挥中国大国的作用和影响力,在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和建设的过程中,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秦坤[3](2014)在《新欧洲专利制度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欧洲是专利制度的发源地,也是统一欧盟各国专利制度的先行者。欧洲各国先后创立了专利法和专利制度,申请人可以在每一个国家申请从而获得该国家的专利。然而,随着各国经济技术交流的加强,因专利地域性所引发的问题越来越严重,甚至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障碍,每个国家在专利问题上各自为政的局面,也与欧洲区域化的趋势格格不入。欧洲各国为解决因专利地域性所带来的问题,先行者们开始尝试协调和统一欧洲专利制度,并取得了一些列成果,例如,先后通过了1973年《欧洲专利公约》、1975年《欧洲共同体专利公约》、《1989年协议》等,并设立了欧洲专利局。遗憾的是,这些努力仍未彻底解决欧洲各国专利因地域性所带来的核心问题。直到2012年才取得了质的飞跃。2012年12月11日“欧洲专利一揽子计划”终于获得通过,并于2013年2月19日签署成为法律,这意味着新的欧洲统一专利体制建成。在该体制下,申请人想要在欧洲地区获得专利保护,只需向欧洲专利局提交1份统一专利申请,就可根据需要在欧盟境内的多个国家获得专利保护。该计划获得通过是“一个历史性决定”,给欧洲专利带来了一次历史性的变革,这不仅将促进欧盟成员国乃至全世界的技术创新和经济增长,而且很可能打破美国和日本在专利市场两家独大的局面,同时在世界专利发展史上也是浓墨重彩的一笔。本文主要从五个部分探讨新欧洲专利制度:第一部分介绍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内容。新欧洲专利制度形成的标志是《欧洲专利一揽子计划》的缔结与通过,该计划包括三方面的内容:统一专利、语言制度和统一专利法院,与之相对应的三个文件分别为:《统一专利保护规则》、《语言翻译规则》、《统一专利法院协议》,这三个官方文件基本囊括了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全部内容。第二部分主要阐述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立法目的和特点。从不同层面看,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立法目的是不同的,从当前来看有其现实目的,若追根溯源的看则又有其根本目的,并且它们是相互吻合的;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特点主要表现为:节约时间和成本、提高了欧洲区域专利保护的稳定性和一致性、激励创新,从新欧洲专利制度这三方面的特点可以看出其明确克服了传统欧洲专利制度的缺点。第三部分主要介绍和分析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发展历史。本部分阐述了欧洲各国的专利制度从协调到一统的发展历程,笔者主要将其划分为三个阶段:萌芽阶段、冲刺阶段、成熟阶段。第四部分着重分析新欧洲专利制度得以最终形成的动因。通过分析可以发现,新欧洲专利制度是不同语言、不同文化、不同民族的主权国家相互妥协的产物,这种类型的妥协在历史上都是不曾多见的。然而这次成功了,究其原因,应该是各主权国家在各种有力动因的促使下理性选择的结果。而这些动因笔者认为主要包括三个方面:欧盟及成员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欧洲政治一体化野心的驱使、专利制度自身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第五部分分析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影响和启示。传统的专利制度是具有严格的地域性的,而新欧洲专利制度打破了地域性,这必将对传统专利制度形成强烈冲击。新欧洲专利制度是在欧洲经济、政治等多重压力下促成的,它在顺应欧洲经济发展和政治协同的同时,也可能产生欧盟未曾预料到的负面影响。另外,作为中国的专利申请人也势必要重新审视欧洲的专利制度,制定新的海外专利保护战略。而对于中国更多的应该是启示,一方面中国存在大陆、香港、澳门和台湾四个不同的法域,可以在自身专利制度的建设中予以借鉴;另一方面欧洲专利制度的演变及其动因也同样值得我们深究和借鉴,通过准确、及时的调整我国专利制度,来更好的为日新月异的科技和快速发展的经济服务。
潘楠[4](2016)在《俄罗斯六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现状及前景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俄罗斯目前有6条潜在的天然气出口管道,即筹建中的北流2、计划中的亚马尔-欧洲2、已取消的南流、被搁置的土耳其流、在建的西伯利亚力量1和被推迟的西伯利亚力量2天然气管道。这6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对俄罗斯来说战略意义重大:一是可强化俄罗斯与"老欧洲"的能源合作;二是影响"新欧洲"、土耳其与乌克兰,俄对土耳其以拉拢为主,对"新欧洲"既拉拢又制约,对乌克兰则全力打压;三是可与美国倡导的输欧天然气管道进行角逐;四是可拓展亚太地区市场。从6条管道的前景来看,北流2管道尽管表面阻力重重,但实质上最具竞争优势与可行性;亚马尔-欧洲2管道作用较弱但最易协调;南流管道重启可能性较低,但其沉淀成本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土耳其流管道难逃新一轮的俄、欧、美管道博弈命运;西伯利亚力量1管道前景稳定且具有潜在的扩展效应;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或被长期推迟。
林利民[5](2004)在《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文中研究指明本文分析了伊拉克战争以来的国际地缘政治态势 ,认为伊战后国际地缘战略态势发生了四大变化 ,即 :大西洋变宽了、太平洋变窄了、亚太升高了、中国崛起态势更明朗了。文章还在分析美、欧、俄、日等主要战略力量的地缘战略调整的基础上 ,对未来世界地缘战略态势的变化前景进行分析 ,认为今后一二十年 ,大国地缘政治关系将进入一个相对稳定时期 ,这有利于中国实现和平崛起的战略目标。
王会花[6](2019)在《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欧盟互动策略框架研究 ——基于次区域合作的视角》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次区域介于国家和区域之间,是区域研究中一个经常被忽视的研究层次。本研究把欧盟内的次区域力量——维谢格拉德集团(V4)作为研究对象,从次区域合作的视角以历史演进和案例研究的方法考察V4与欧盟的互动环境、互动过程及互动成效,旨在探究次区域如何策略性地运用合作机制参与或影响区域合作与区域治理的进程。V4由位于中东欧地区的四个欧盟中小国家组成,它们之间的合作以地缘关系为联系纽带,以议题合作为导向,以全方位的协商会议为主要运行模式,以在欧盟区域框架内和国际舞台上谋求共同利益为主要合作目标。这一次区域合作机制的运行模式主要包含一个网络化的内部对话磋商机制、一个“V4+”拓展性对外合作形式以及轮值主席国制度、国际维谢格拉德基金两个支撑性保障机制。V4合作机制在运行中体现出内外两对主要特征:一是合作机制的内部是一个松散耦合的互动结构,形式上虽然较为松散,但在政府和民间各个层面都能找到对接的点;二是在合作机制外部,V4在与欧盟的互动中体现出相互黏连的独立性与依赖性。这两个特征决定了V4与欧盟的互动模式必然遵循利益共容性、欧盟规则前提以及灵活性三个基本原则。时间上的阶段性演进以及空间上的拓展与深化构成了V4与欧盟互动关系的结构定位。为了更为直观地展现两者互动的过程,本研究考察了V4加入申根区和参与“多年度财政框架”谈判两个典型案例,并深入探索了互动的过程、因果关系以及背后的逻辑。基于互动结构、互动过程和互动案例的分析,本研究归纳并搭建起由互动策略目标体系、互动能力结构体系和互动内容体系三个部分构成的V4与欧盟互动的基本策略框架。策略目标体系为为V4明确与欧盟开展互动的方向,内外强化的能力体系为双方交互提供动力机制,制度—领域双层互动的内容体系保障互动实践的有效实施。综上,本研究认为,次区域合作是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必然产物,是区域内中小国家维护自身利益的现实选择,有其存在的理论上的合理性,并具备一定的解释力,但也存在无法克服的局限性。次区域合作的理论和实践都值得我们进一步深入探究。
黄登学[7](2016)在《俄罗斯与美国对抗根源的几点思考》文中提出以20132014年末岁初乌克兰危机爆发为契机,俄罗斯与美国之间的"新仇旧恨"互相叠加并且持续"发酵",此前两国仍有节制的"暗争"随即变成了赤裸裸的"明斗",双方相互之间不仅有激烈的言辞攻讦,而且伴有前所未有的"发狠"举动,俄美的"对抗模式"已成现实;而双方在有关俄罗斯国家定位、俄罗斯民主、欧洲安全体系以及后苏联空间等问题上"针锋相对"、不可调和的原则立场,则是俄美两国对抗的主要根源所在。
朱璧禧[8](2019)在《新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生发于20世纪50年代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临着与以往不同的时代背景。国际上,欧美地区逆全球化势头强劲,中东地区极端恐怖主义威胁严重,环境保护、网络与极地治理等非传统安全领域的国际立法进展迅猛。走过改革开放四十年的中国有了更强的经济、政治和军事实力。踏入新时代,中国坚定开放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国际社会逐渐增强的不稳定性为国际法带来冲击;中国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的行动,需要更开放、灵活的国际法理论提供助力。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性。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实然发展主要包括内涵和适用两方面。从内涵上看,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原则与互不侵犯原则既维护国家主权独立、完整,也保障地区的共同安全;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中“内政”与“干涉”有深刻的内在联系,应该联系国情,辩证判断他国或国际社会的行为是否属于国际法禁止的“干涉”;和平共处原则涵盖共商共建共享的内容;平等互利原则借鉴“共同但有区别”原则。结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探究整体适用五项原则可以发挥的指导作用。在北极区域、南极地区和网络空间的国际治理中,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正视地理、科技和经济所发挥的作用,但更强调各国平等参与、合作和发展的权利,鼓励发展中国家更多地参与国际实践,为立法提供经验和思路。应对极端恐怖主义带来的威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要求世界主要大国停止战争行径,强调中东国家内部的良法善治,以及区域性国际组织和新兴国家在共同治理中发挥重要的补充作用。走出区域共同发展面临的困境,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强调国家利益与区域利益的协调,各国既要克服国内民粹主义的影响,也要致力追求公正、合理的区域制度安排。要实现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新兴国家需要积极迈出学习、合作的第一步,也需要更加灵活、开放的国际法律思维。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在承担较以往更多的国际责任和义务的同时,也要表达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代表的中国国际法立场——一方面积极回应国际社会的质疑;另一方面凝聚共识,弥合分歧,为顺利开展共同治理赢取更多支持。同时,透过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发展,提升自身在塑造现代国际法过程中的话语权。
王帅[9](2017)在《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文中研究说明“德国问题”可谓东西方欧洲冷战场上最重大、最核心的议题。二战之后它基本上经历了 1941—1949年两个德国分裂局面的形成、1949—1963年围绕德国问题展开的斗争、以及1963—1985年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几个大的历史阶段。从这段历史中德国人清楚地认识到,解决德国问题的所谓的自主权仅仅存在于两个超级大国的影子之下。不过,“缓和”时期种下的合作、协商等解决问题的方式给以后处理德国问题提供了良好的示范路径。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之后,为了继承和发扬安德罗波夫的改革思想并进一步根除勃列日涅夫时代的沉疴旧病、调整苏联因过度扩张而导致的国民经济结构的畸形、避免核战争带来的全盘皆输的风险,提出了对苏联从内政到外交实施全面改革的“改革与新思维”。“改革与新思维”在外交上的表现便是鼓励东欧等社会主义卫星国效仿苏联推进自由化改革并默认其脱离社会主义大家庭。波兰与匈牙利的民主化改革加上联邦德国对“东方政策”的背离诱使了民主德国危机的全面爆发。德国问题随着柏林墙的倒塌再次回归国际政治舞台。以“克服欧洲分裂”为目标的美国谨慎支持德国的重新统一;惧怕“德意志民族侵略性性格”的英国首相撒切尔不顾英国外交部的反对坚持公开反对统一;法国的立场则是矛盾的,私下里反统一因担心统一破坏既有的欧洲一体化建设,公开对统一的友好因担心在这个关键问题上可能破坏法德互信。苏联仍然抱守传统的两德分裂政策,但戈尔巴乔夫无差别地鼓励东欧改革连同苏联自身无力帮助东德走出危机,使得苏联难再胜任“保持两德统一大门关闭”的守门人的角色。联邦总理科尔在极度微妙的国际与国内环境下出人意料地提出了旨在实现德国统一的“十点计划”。他凭借该计划树立了国内权威、进一步稀释了民主德国的主动权与稳定性、有力抵制了欧洲邻国的迟疑和反对、为联邦德国的进一步行动塑造了良好的国际环境。“十点计划”遭到了欧洲的联合抵制,美国坚定地站在联邦德国一边一面安抚苏联,一面对英法施压。德美协作构建了德国统一之路坚实的外部基础。科尔通过对波德边界的公开承诺以及对欧洲建设法国式路径的允诺最终得到了密特朗在统一问题上的中立。撒切尔拉拢密特朗组建英法反统一协约因此失败。与此同时,苏联面对科尔一步步将东德推向深渊的“大步子政策”,不论是在内政上还是在外交上都显得无能为力。1990年1月底四大国相继承认统一不可避免后,各方启动了对协商框架的研判。美国国务院主张的“2+4”框架无意中贴合了法、苏私下里的想法。与英国方面的接触使国务院坚定推行“2+4”框架路线而非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主张的“1+1”事实统一路线。贝克对联邦德国推广这一框架时德国外交部仅仅表现出了兴趣但并未给出承诺。英、法迫于两德内部事实统一进程的推进迅速接受了六方框架并加入到了美国劝说德国接受六方框架的努力中,这又迫使德国总理府表示并不反对“2+4”框架。贝克的莫斯科之行顺利取得了戈尔巴乔夫对框架的支持。美国国务院及贝克在框架的形成中扮演了倡导者与推动者的角色。四大国随后一方面对“2+4”框架进行筹备,另一方面谋划统一后德国的安全身份、地理版图、以及以一种什么样的地区机制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2+4”框架的议程之争中,在德美协作以及两德事实统一的压力下,英法逐步倒向德美。联邦德国对苏联经济与政治要求的迎合促使莫斯科做出了谨小慎微的妥协,“2+4”谈判的四大议程(边界、政治军事、柏林、终结四大国权利与责任)问题得以确立。安全议题上,虽然美国内部的不同立场给了联邦德国、英国以及法国政策空间,但德美戴维营再协调推翻了德国外交部的“图青构想”(北约不能东扩)。东德大选的结果挤压了莫斯科的政治空间、华沙条约凝聚力的式微、国内的分离主义运动分散了精力、国内各派在安全议题上的分歧巨大使得苏联难以再出台统筹性立场等。联邦德国与美国分别从经济、政治、北约改制等方面促动苏联接受德美路线并最终在苏德高加索峰会取得了成功。边界议题上,出于国内选举政治考量的科尔不愿公开惹恼国内的保守派,并且确认波兰德国间的奥德-尼斯边界与德国统一是一枚硬币不可分割的两面。波兰总理马佐维耶茨在国际舞台上发起的外交战得到了英法的支持,国内执政联盟的持续压力最终迫使科尔答应邀请波兰进入“2+4”谈判。边界问题上的争执实际上是波德两个民族实现历史和解的重要内涵。在以一种什么样的机制来约束德国问题上,苏联的泛欧主义构想遭到了西方盟国的一致孤立。法美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激烈竞争以法国的不彻底让步告终。这种不彻底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答应美国召开北约峰会以共同就大西洋联盟的未来进行磋商;另一方面与德国一道加速欧共体进程建设并凸显欧共体的主要地位。这又为1991年底《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的签署以及欧共体转型成为欧洲联盟奠定了坚实基础。欧洲主义与大西洋主义的争论也促使美国急切地推动北约转型,并冠之以说服苏联接受德国北约身份这一理由。受制于国内保守派的苏联在“2+4”层面虽然表现出了一如既往的不妥协,但盟国先后展开的多轮游说充分显现出盟国对苏的极大诚意以及盟国之间的牢不可破。德国主导的对苏经济援助以及美国主导的北约改制这双轨策略帮助戈尔巴乔夫与谢瓦尔德纳泽在苏共二十八大上战胜莫斯科的保守派并巩固了最高权威,科尔的访苏之行为两德的最终统一扫除了最后一道障碍,四大国与两个德国在莫斯科签署了《最终解决德国问题的条约》。总的来说,“2+4”谈判的成功离不开柏林四国协调一致的立场,也离不开盟国对苏联利益的关切。
王政达[10](2018)在《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冷战的结束为欧盟与俄罗斯关系的顺利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冷战结束初期,国际舆论普遍认为,在欧俄双方已经结束政治、经济、军事和意识形态对抗的情况下,双方关系将迎来历史性的发展机遇,俄罗斯甚至可以深度融入欧洲,但之后欧俄关系发展的现实却与人们的乐观预测存在较大偏差。欧盟与俄罗斯的关系在冷战后确实大为改善,双方在政治、经济、安全等领域进行着较为密切的合作,并在各领域建立了诸多合作机制,双方关系发展总体上比较顺利。但是,欧俄合作的过程也伴随着双方在各领域矛盾凸显、摩擦不断之相互角力的过程。事实上,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虽有悖于国际舆论的乐观预测,却符合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逻辑。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既有实力的较量,也有利益的角逐,而双方在各自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在双方关系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实力、利益、地缘、文明等因素作为欧俄关系发展坐标系中的重要参数或变量,共同决定了冷战后欧俄关系发展的历史轨迹。欧盟与俄罗斯在各自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文明形态背景的基础上,形成了各自独具特色的外交传统和外交文化。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是国际关系中最为稳定的因素,一经形成就会对国家的对外政策和国际关系施以潜移默化的巨大影响,冷战后欧俄关系正是在欧俄双方外交文化和外交传统等文明因素的幕布上展开的。冷战结束后,欧盟一方面与俄罗斯发展各领域的合作关系,但另一方面,欧洲对其与俄罗斯的历史恩怨仍然记忆犹新,对俄罗斯在历史上的扩展传统和俄与欧洲诸国的地缘争夺及俄罗斯的领土入侵依然心怀恐惧。因此,包括欧盟在内的西方集团并未放弃冷战思维,为防止俄罗斯帝国再度复活威胁欧洲的安全与稳定,欧盟选择了趁俄罗斯国力衰弱之际参与北约东扩、自行推进欧盟东扩的战略举措,极力蚕食俄罗斯的安全空间,使俄罗斯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势力范围几乎丧失殆尽。同样在历史上深受俄罗斯对外扩张之苦的中东欧各国,也在冷战结束后纷纷加入西方阵营,以防再度被俄罗斯控制。俄罗斯在国力衰落之际,对欧盟等西方国家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极力忍让,在尽力降低自身利益损失的情况下与欧盟等西方国家进行合作与竞争。但是,俄罗斯在历史上形成的大国意识、强国思想和帝国传统依然根深蒂固,因此,俄罗斯国力恢复后,便不再容忍西方挤压其安全空间的行为,对西方进行了反击。欧盟与俄罗斯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矛盾使得泛欧安全体系的建立几无可能,双方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博弈还将继续。但是由于国家实力和地缘因素的影响,维护欧洲的安全与稳定离不开欧俄双方的共同参与,斗而不破仍将是欧俄安全关系的发展趋势。俄罗斯在格鲁吉亚和乌克兰加入北约和欧盟的问题上对西方的强力反制,基本上暂时终结了北约和欧盟东扩的进程。在能源领域,欧俄双方形成了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既有相互合作,也存在矛盾与摩擦。欧盟的能源战略旨在以合理的市场价格进口能源,以保证自身能源安全,同时凭借其作为俄罗斯最大能源进口方的地位制约俄罗斯的对外行为,防止俄罗斯以能源为武器在欧洲问题上取得主导地位,损害欧盟利益。俄罗斯的能源战略是依靠其巨大的能源储量,出口能源以换取国家发展所需的资金,另一方面利用其当今世界能源大国的地位,以能源为工具谋求政治、安全利益,借以提高自己在欧洲事务上的发言权。虽然乌克兰危机后欧盟对俄罗斯进行了经济和金融制裁,但是,由于地缘关系、历史联系和供需刚性的制约,双方的能源相互依赖关系不会改变。总之,由于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存在深刻的差异和矛盾以及对欧洲事务主导权的争夺,使得俄罗斯不可能也不会融入欧洲。但受实力地位、地缘关系和各自利益的制约,欧俄关系仍将以合作为主,但矛盾与摩擦依然存在,在特定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作为当今国际体系中两个重要的国际关系行为体,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对中国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运筹大国关系带来了有益的启示。欧俄关系的发展表明,大国之家必须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必须切实增强国家实力并敢于斗争;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及时更新国际关系理念;必须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对于冷战后欧俄关系的发展,我们应当从中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建构新型大国关系、发展新型国际关系,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积极参与和创新全球治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创造良好的周边和国际环境。
二、新欧洲和日本的战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欧洲和日本的战略(论文提纲范文)
(1)美国“新欧洲”战略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一 冷战后美国对欧战略的调整 |
二 近年来美欧矛盾的新发展 |
三 “新欧洲”与“新欧洲”战略 |
四 “新欧洲”战略对美欧关系的影响 |
(2)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
二、研究文献综述 |
三、研究方法与创新 |
四、研究思路与框架 |
第一章 二战后欧美关系的演变 |
第一节 冷战期间欧美关系的发展 |
一、美苏两极国际格局和大西洋联盟的形成 |
二、欧洲推进联合运动与大西洋联盟出现裂痕 |
三、冷战后期欧美关系的复杂调整 |
第二节 冷战后欧美关系的变化 |
一、冷战后欧美关系的调整与再定位 |
二、2008 年金融危机以来欧美关系的变化 |
三、特朗普执政以来对欧美关系的冲击 |
第二章 冷战后欧美在地缘战略安全方面的分歧 |
第一节 欧洲安全防务主导权之争 |
一、欧盟东扩与推进独立防务建设 |
二、北约东扩与战略转型 |
三、特朗普时期的防务责任分担及军费分摊 |
第二节 欧美对俄罗斯战略考虑不同 |
一、俄罗斯在亚欧大陆地缘政治中的地位 |
二、美国阻止欧俄靠近 |
三、欧盟担心美俄“越顶外交” |
第三节 欧美在重大地区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
一、伊拉克战争 |
二、利比亚战争 |
三、乌克兰危机 |
四、伊朗核问题 |
第四节 欧美分歧的原因 |
一、欧美地缘安全态势存在差异 |
二、欧美地缘战略目标不同 |
三、欧美战略力量异同 |
第三章 欧美在经济领域的分歧 |
第一节 冷战后欧美在经贸领域的分歧 |
一、在农产品领域的竞争 |
二、在工业制成品方面的竞争 |
三、围绕国际市场的博弈 |
四、特朗普时期欧美贸易纷争新发展 |
第二节 欧元对美元霸权地位挑战 |
一、欧元的诞生 |
二、欧元对美元及美国金融霸权的冲击 |
第三节 欧美应对债务危机的分歧 |
一、美国金融危机诱发欧债危机 |
二、欧美应对债务危机路径不同 |
三、欧美在构建 TTIP 谈判问题上的矛盾 |
第四节 欧美存在较大分歧的原因 |
一、欧美经济结构的同质性 |
二、美国经济霸权地位的排他性 |
三、欧盟经济一体化的对外竞争性 |
第四章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的分歧 |
第一节 欧美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分歧 |
一、欧美全球经济治理的理念存在差异 |
二、欧美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中的分歧 |
三、欧美处理国际贸易争端手段不同 |
四、欧美在对待新型国际力量问题上的差异 |
第二节 欧美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分歧 |
一、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理念不同 |
二、欧美全球气候治理的认识和政策存在差异 |
三、欧美减排目标难以达成一致 |
第三节 欧美打击恐怖主义的分歧 |
一、认知分歧 |
二、战略和政策不同 |
三、措施差异 |
第四节 欧美在全球网络空间安全治理领域的分歧 |
一、网络空间安全:全球治理的新领域 |
二、治理理念存异 |
三、治理政策分歧 |
四、治理措施不同 |
第五节 欧美在全球治理领域分歧的原因 |
一、欧美对全球治理认知的“温差” |
二、欧美政治体制结构的迥异 |
三、欧美影响国际事务手段不同 |
第五章 对冷战后欧美分歧影响的总体评估 |
第一节 对国际格局的影响 |
第二节 对欧美双边关系的影响 |
一、政治联盟裂痕扩大 |
二、经济竞争更趋激烈 |
三、外交安全政策不同步性凸显 |
第三节 欧美分歧对中欧关系的影响 |
一、促进中欧合作范围和共同利益扩大 |
二、有利于推动中美欧三边关系的发展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新欧洲专利制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一、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内容 |
(一)《统一专利保护规则》 |
1.第一章:总则 |
2.第二章:具有统一效力的欧洲专利的效力问题 |
3.第三章:具有统一效力的欧洲专利的权利属性 |
4.第四章:机构规定 |
5.第五章:财务规定 |
6.第六章:最后规定 |
(二)《语言翻译规则》 |
(三)《统一专利法院协议》 |
1.总则与机构设置 |
2.财务规定 |
3.组织和程序规定 |
4.过渡性规定 |
5.最后规定 |
二、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立法目的和特点 |
(一)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立法目的 |
1.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现实目的 |
2.新欧洲专利制度的根本目的 |
(二)新欧洲专利制度的特点 |
三、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发展历史 |
(一)欧洲走向统一专利和统一专利法院的漫长过程——萌芽阶段 |
1. 统一专利制度的基石:1963 年《斯特拉斯堡条约》 |
2. 统一专利制度的重大实践:1973 年《欧洲专利公约》 |
3.《欧洲共同体专利公约》——1975 年和 1985 年的卢森堡会议 |
4.统一专利制度实质性推进:《1989 年协议》 |
5. 2003 年《欧洲专利诉讼协议(草案)》 |
(二)2000 年至 2008 年间欧盟的努力——冲刺阶段 |
1. 2000 年欧盟“里斯本战略” |
2.20 08 年《伦敦协议》 |
(三)欧盟寻求单一专利权和统一专利法院的最新进展——成熟阶段 |
1.加强合作的欧盟统一专利制度 |
2.统一专利法院 |
四、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动因分析 |
(一)欧盟及成员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求 |
1.根本经济动因 |
2.间接经济动因 |
3.直接经济动因 |
(二)欧洲政治一体化野心的驱使 |
(三)专利制度自身发展趋势提出的要求 |
1.宏观方面 |
2.微观方面 |
五、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影响与启示 |
(一)新欧洲专利制度的影响 |
1.对世界专利制度的影响 |
2.对欧洲的影响 |
3.对中国的影响 |
(二)对中国的启示 |
1.我国各法域下专利制度的协调和统一方面 |
2.司法制度方面(法院系统) |
结语 |
参考文献 |
一、中文类参考文献 |
二、外文类参考文献 |
致谢 |
(4)俄罗斯六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现状及前景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俄罗斯6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概述 |
1.1 北流2天然气管道:筹建中 |
1.2 亚马尔-欧洲2天然气管道:计划中 |
1.3 南流天然气管道:已取消 |
1.4 土耳其流天然气管道:被搁置 |
1.5 西伯利亚力量1天然气管道(中俄东线天然气管道):在建 |
1.6 西伯利亚力量2(中俄西线天然气管道):被推迟 |
2 俄罗斯6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的战略意义 |
2.1 强化与“老欧洲”的能源合作 |
2.2 影响“新欧洲”、土耳其与乌克兰 |
2.3 抵制美国干扰 |
2.4 拓展亚太市场 |
3 俄罗斯6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前景分析 |
3.1 北流2管道:表面阻力重重,实质上最具竞争优势与可行性 |
3.2 亚马尔-欧洲2管道:作用较弱,最易协调 |
3.3 南流:重启可能性较低,但其沉淀成本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 |
3.4 土耳其流管道:难逃新一轮的俄欧美管道博弈 |
3.5 西伯利亚力量1管道:前景稳定且具有潜在的扩展效应 |
3.6 西伯利亚力量2管道:被长期推迟 |
(5)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一、世界地缘战略态势的新变化 |
(一) 大西洋变宽了。 |
(二) 太平洋变窄了。 |
(三) 亚太 (6) 升高了。 |
(四) 亚太最大地缘板块——中国崛起势头更明朗。 |
二、大国地缘战略的调整 |
三、世界地缘战略态势的前景 |
(6)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欧盟互动策略框架研究 ——基于次区域合作的视角(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问题缘起和选题意义 |
二、文献回顾和研究综述 |
三、研究架构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次区域合作:理论基础与概念界定 |
第一节 次区域研究的理论基础 |
一、主流一体化理论中的分析层次的发展 |
二、层次理论对次区域研究的贡献与局限 |
第二节 次区域合作的概念与类型 |
一、次区域合作的概念界定 |
二、次区域合作的类型划分 |
三、欧盟内次区域合作的条件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互动条件与互动能力:V4内外合作机制 |
第一节 维谢格拉德集团的发展历程 |
一、维谢格拉德集团的缘起 |
二、加入欧盟前的发展演变 |
三、与欧盟互动结构的重建 |
第二节 V4内外合作机制框架 |
一、多层级对话磋商机制 |
二、“V4+”对外合作模式 |
三、V4轮值主席国制度 |
四、国际维谢格拉德基金 |
五、智囊机构的独特作用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互动结构与互动过程:V4与欧盟的互动关系构建 |
第一节 V4与欧盟互动的动态演进 |
一、力量失衡的初始阶段(1991-2004年) |
二、互动关系的重构阶段(2004-2009年) |
三、开启全新互动关系(2009年至今) |
第二节欧盟制度框架中的V4 |
一、欧盟组织机构中的V4 |
二、欧盟睦邻政策中的V4 |
(一)V4与欧盟“东方伙伴关系”计划 |
(二)推动西巴尔干地区加入欧盟 |
三、欧盟能源安全政策中V4 |
(一)作为转折点的“V4+能源安全峰会” |
(二)V4与欧盟能源安全互动的新起点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互动案例与互动成效:V4与欧盟互动案例研究 |
第一节 V4加入申根区案例 |
一、入盟前V4在申根事项上的合作 |
二、加入申根区的曲折过程与策略 |
三、V4如期加入申根区的原因分析 |
第二节 “多年度财政框架”(2014-2020)谈判案例 |
一、欧盟2014-2020多年度财政预算 |
二、V4在本轮“财政框架”内的利益诉求 |
三、V4介入“财政框架”谈判的过程与策略 |
四、V4本轮“财政框架”谈判结果评析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V4对欧盟的互动策略框架分析 |
第一节 基于SWOT分析的V4与欧盟互动原则 |
一、V4次区域合作机制的基本特征 |
二、V4与欧盟互动的SWOT分析 |
三、V4与欧盟互动遵循的基本原则 |
第二节 V4与欧盟互动的策略框架结构 |
一、互动策略目标体系为V4与欧盟互动提供了前提保障 |
二、互动能力结构体系是V4与欧盟互动的核心动力来源 |
三、制度—领域双层互动构成V4与欧盟互动的内容体系 |
本章小结 |
结语V4次区域合作的理论启示 |
一、次区域合作的理论合理性及其解释力 |
二、次区域合作与元区域互动的适用性 |
三、次区域合作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
主要参考文献 |
(7)俄罗斯与美国对抗根源的几点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有关俄罗斯国家定位问题 |
二、有关俄罗斯民主问题 |
三、有关欧洲安全体系问题 |
四、后苏联空间问题 |
(8)新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一、选题依据和意义 |
(一)选题依据 |
(二)选题意义 |
二、研究现状 |
(一)国内研究现状 |
(二)国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方案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面临的新挑战 |
一、国际社会的不稳定性增强 |
(一)逆全球化现象突出 |
(二)极端恐怖主义持续肆虐 |
(三)国际立法迈入新阶段 |
二、中国以更加开放的态度参与国际事务 |
(一)主动承担更多国际责任和义务 |
(二)积极参与现代国际法的塑造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应然发展 |
一、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新内涵 |
(一)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
(二)辩证看待内政“国际化” |
(三)共商共建共享是共处的重要内容 |
(四)互利借鉴“共同但有区别”原则 |
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适用问题的新探究 |
(一)倡导公平合理的国际立法 |
(二)应对极端恐怖主义 |
(三)缓解区内共同发展矛盾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新发展的国际法意义 |
一、进一步推动现代国际法的发展 |
(一)应对国际法“碎片化”现象 |
(二)保障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 |
(三)丰富国际法理论体系 |
二、彰显国际法的作用 |
(一)约束国家行为 |
(二)促进国际发展 |
(三)调整权利义务 |
(四)缓和外部困境 |
三、提升中国在国际法发展中的话语权 |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问题的提出与选题意义 |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三、研究思路、重难点及应对措施 |
四、研究方法 |
第一章 德国问题历程回溯 |
第一节 德国问题的产生(1941-1949) |
第二节 东西方围绕德国问题的斗争(1949-1963) |
第三节 德国问题的“缓和”及其困境(1963-1985) |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回归国际政治议程 |
第一节 “改革与新思维”下苏联外交政策的转变 |
第二节 东欧剧变与民主德国危机 |
第三节 四大国的初步反应 |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走向公认的“不可避免” |
第一节 “十点计划”的提出及其意义 |
第二节 德、美协作的开启与推进 |
第三节 欧洲阻止统一的努力 |
第四节 作为突破口的法国: 对欧洲一体化及边界问题的承诺 |
第五节 争取苏联: 加速民德衰亡与统一进程 |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设计统一框架 |
第一节 谈判框架的多边孕育 |
第二节 从贝克访苏到开放天空会议: “2+4”框架的确立 |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谋划德国未来的大国博弈 |
第一节 “2+4”议程之争 |
第二节 安全议题: 华盛顿-波恩-莫斯科的三角互动 |
第三节 确立版图: 设定奥德-尼斯边界问题的解决路径 |
第四节 约束潜在的地区霸权: 新欧洲秩序的设想与竞争 |
本章小结 |
结语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10)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序言 |
第一节 问题的提出:理论预期与经验现实的矛盾 |
第二节 研究意义 |
第三节 欧俄关系研究文献回顾 |
一、研究专着 |
二、学术论文 |
第四节 研究方法、思路、框架与创新点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思路与逻辑结构 |
三、研究框架 |
四、创新点 |
第一章 欧俄关系的地缘和文明背景 |
第一节 欧洲外交文化与传统 |
一、分裂的传统和弱化的认同 |
二、对外扩张的历史惯性 |
三、对俄罗斯的强烈防范心里 |
四、对外政策上的双重标准 |
第二节 俄罗斯的地缘与文明特点及外交传统 |
一、以建立势力范围为核心的地缘观念 |
二、以打通出海口为主导的海洋观念 |
三、悠久的帝国传统 |
四、强烈的意识形态观念和使命感意识 |
第二章 欧俄安全合作与分歧 |
第一节 冷战后欧洲安全形势的变化 |
第二节 欧俄在欧洲安全问题上的分歧 |
一、欧洲安全结构问题 |
二、如何看待美国在欧洲的存在 |
三、在欧盟共同安全与防务政策上的分歧 |
四、欧俄在欧洲反导系统上的矛盾 |
第三节 欧俄之间安全分歧的原因 |
第四节 欧俄安全合作 |
一、欧盟对俄安全合作政策 |
二、俄罗斯对欧安全合作政策 |
三、欧俄安全合作 |
第五节 欧洲安全体系建设的前景 |
第三章 北约东扩与欧俄关系 |
第一节 北约东扩的动机 |
一、军事性质的地缘扩张 |
二、防止俄罗斯再度崛起 |
三、巩固冷战成果 |
第二节 北约影响欧俄关系的渠道 |
一、北约的存在制约欧俄关系 |
二、为欧俄关系的发展提供新平台 |
第三节 欧俄对北约东扩的态度 |
一、中东欧国家加入北约的原因 |
二、欧盟对北约东扩的支持 |
三、俄罗斯反对北约东扩的坚定立场 |
四、北约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
五、俄北关系改善对欧俄关系的意义 |
六、欧俄关系对俄北和美欧关系的影响 |
七、俄北对峙对欧俄关系的冲击 |
第四章 欧盟东扩与欧俄关系 |
第一节 冷战后欧盟东扩的进程 |
第二节 欧盟东扩的原因 |
一、国际垄断资本的新变化 |
二、巩固中东欧国家的西化成果 |
三、维护欧洲安全 |
第三节 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态度 |
一、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担忧 |
二、俄罗斯对欧盟东扩的支持立场 |
三、欧盟东扩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
第四节 乌克兰危机与欧俄关系 |
一、乌克兰对俄罗斯的重要意义 |
二、冷战后乌克兰与北约、欧盟关系的发展 |
三、乌克兰危机对欧俄关系的影响 |
第五章 冷战后欧俄能源关系 |
第一节 能源在欧俄双方的战略地位 |
第二节 欧俄能源战略与政策 |
一、欧盟能源战略与政策 |
二、俄罗斯能源战略与政策 |
第三节 欧俄能源合作及其成果 |
一、欧俄能源对话化机制的建立及发展 |
二、欧俄能源管道建设和油气合作项目 |
第四节 欧俄能源博弈 |
第五节 欧俄能源关系前景 |
第六章 结论 |
第一节 合作与角力是欧俄关系的常态 |
一、俄罗斯不会融入欧洲 |
二、欧洲安全离不开欧俄合作 |
三、欧俄能源依赖关系难以改变 |
第二节 对中国运筹大国关系的启示 |
一、相互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安全关切 |
二、切实壮大国家实力 |
三、顺应时代潮流,更新国际关系理念 |
四、高度重视文明在国际政治中的作用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后记 |
四、新欧洲和日本的战略(论文参考文献)
- [1]美国“新欧洲”战略初探[J]. 赵怀普. 欧洲研究, 2003(04)
- [2]冷战后欧美分歧及其影响[D]. 曹晓云.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3]新欧洲专利制度研究[D]. 秦坤. 西南政法大学, 2014(07)
- [4]俄罗斯六条潜在天然气出口管道现状及前景分析[J]. 潘楠. 国际石油经济, 2016(06)
- [5]当前世界地缘战略态势及其前景[J]. 林利民. 现代国际关系, 2004(01)
- [6]维谢格拉德集团与欧盟互动策略框架研究 ——基于次区域合作的视角[D]. 王会花.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19(01)
- [7]俄罗斯与美国对抗根源的几点思考[J]. 黄登学. 东北亚论坛, 2016(05)
- [8]新时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发展研究[D]. 朱璧禧. 武汉大学, 2019(09)
- [9]两德统一的外交史研究(1989-1990年)[D]. 王帅. 南京大学, 2017(04)
- [10]冷战后欧盟俄罗斯关系研究[D]. 王政达. 中共中央党校, 201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