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尊重人的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论文文献综述)
徐朝晖[1](2021)在《人文精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向度》文中指出当前,功利主义指引着师范教育办学,实用化、"程式化"渗透在师范教育的学与教的活动中。人文精神的核心要义是:尊重人,尊重人的精神价值。教育的原点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师范教育中注重人文精神的培育有利于师范生更好地理解教育,促进其精神成长;也有利于其更好地理解人文教育的内容。在师范教育中彰显人文精神的途径是:在培养目标设定中凸显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在课程设置中适应区分人文教育与通识教育,确立"人文"导向的课程观。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是对话与熏陶,关键是践行与导行。
薛峰[2](2021)在《重提“人性化执法”:概念辨析与理论澄清》文中研究说明"人性化执法"是指在不违背法明文规定的前提下,在执法机关自身的权限范围内,通过尊重相对人的主体价值和遵循社会一般理性认知标准的方式执行法律并服务于相对人的活动。"人性化执法"与柔性执法在基本概念、对应范畴和基本要求等方面存在区别;"人性化执法"不能被行政法基本原则所覆盖。"人性化执法"是现代法治社会中"人的尊严"的体现,是执法权威的必要构成要素,是弥合规范滞后于社会现实的补充路径;在法治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中国",人性化执法"具有特殊的语境价值。
肖林根,谭祥花[3](2021)在《科学-人文教育:要旨分析、基本特征及实现途径》文中研究说明科学-人文教育是科学且人文的教育,它既可以指个别层面人文性的科学教育、科学性的人文教育,也可以指集体层面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有机联结的整体教育。而无论科学-人文教育指的是个别还是集体层面的教育,都与科学教育、人文教育自身及相互关系紧密相关。从基本义来论,科学-人文教育是具有本质区别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在彼此内在本性上的关联性和人全面自由发展需要的驱动下,相互顺应、整体融通生成的一种一体化联结,它显身于特定阶段、展布为关联层面、呈示为连续进程、显现出价值完整,在实现层面可以从加强科学-人文教育理论研究、树立科学-人文教育价值理念、供应科学-人文式课程内容、注重对话-理解式教育过程等方面予以推动和促进。
包先康[4](2021)在《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治理术,一方面与农村社区"微治理"在价值、方法和目标上存在着天然的洽合;另一方面凭借其独特优势,为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提供了合法性。这种合法性主要体现在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介入农村社区"微问题"的解决、"微事情"的处理和"微心愿"的满足,促进农村社区"微治理"。在介入路径上,社会工作可以通过主体介入、理念介入和方法介入,克服农村社区"无主体境"的"微治理"困境,激发农村社区居民自主参与农村社区"微治理"的内生动力,提升农村社区居民的心智能力和农村社区的治理能力,重建社区日常生活,实现社区日常生活的健康化。但是,现有的社会工作理论大多来源于西方的社会实践,我国的社会工作"下乡"则需要理论与实践的双重本土化。社会工作"下乡"并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有助于社会工作扎根日常生活,推动社会工作范式的转变。对于中国社会工作本土化理论体系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廖卢琴[5](2021)在《“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于从人的本质出发,进一步疏导人的思想问题,从而实现人的观念转变,其宗旨是关心人、激励人、发展人、实现人的价值,调动人的积极性和能动性。"以人为本"理念正体现了这种人性的关怀。以对"以人为本"的解读为起点,深入反思传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以人为本"的缺失,并对新时期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如何提升实效性,树立"以人为本"的新工作理念提出看法。
陈克荣[6](2021)在《论领导干部的人本理念及其实践》文中提出以人为本是马克思主义人学的核心观点,是中国共产党人持之以恒的价值追求,理应成为领导干部的价值观和方法论,成为领导干部做好一切工作的根本遵循。但是现实中,少数领导干部思想和工作中没有真正确立人本理念,存在一些问题。因此,领导干部如何牢固确立人本理念,并把它转化为工作方法做好各项工作是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刘清生[7](2021)在《论中国道路的法律人性基础:个人法到社会法》文中认为人性对法律内容、法律体系具有基础性意义。近代西方以人的私利性建构权利、权利能力和权利主体等,以人的理性建构行为能力、行为主体和责任主体等,以理性追逐私利性的自然属性奠定了西方个人法的人性基础。但自然人追逐私利的本性与社会利益天然地存在矛盾,这在私有制社会中无法调和。西法东渐中,法律的自然人性基础移入中国,体现了个人发展的现代要求但也导致了新的社会问题。社会主义中国在人的全面发展中弘扬了人的社会属性,需要发挥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制衡作用,确立公益维护零成本、公众协商等制度以保障自然人的私利性、理性分别形成社会人的公利性、公共理性,并以此为基础建构社会主义新型社会法。以自然属性为基础的传统个人法是个体正当追求私利之法,以社会属性为基础的社会法是社会公益维护之法,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既注重私利保障又注重公益维护的制度特色。
贾芳[8](2021)在《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中学教学楼数量呈逐年递增趋势,且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风格略显单调而一定程度上缺失特色,强调视觉形象的设计却忽视了学生的体验。而知觉现象学研究人的身体知觉与运动,主张身体在空间中进行知觉体验,致力于研究知觉体验的重要意义,这为解决空间中一系列被忽视的问题带来了极好的启发与指导。论文引入知觉现象学视域,以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为研究对象,运用理论、案例研究相结合的方法,以大量中学教学楼为例证,立足学生的静、动态知觉与空间的互动,从物质层面研究了静态下界面材料、色彩、纹理、自然要素等物质构成要素,以及精神层面对动态情节与气氛等非物质构成要素作研究。基于此,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案例进行分析,从静态下学生感官维度的知觉体验展开对空间物质层面的分析,另一方面,从动态场景的知觉体验进行空间精神层面的分析。最后,总结出“重返现象空间”与“尊重人的知觉体验”的设计原则,以此提出激发学生知觉体验的空间设计策略,并结合国内外典型的实践作品对设计策略进行论证并作进一步阐释,从而增进学生在空间中互动的行为性,也提升了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设计品质。本文期待为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同时,对知觉现象学指导教育建筑设计的理论形成提供了一定的帮助,此外,对推进知觉现象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也有着积极意义。
廖文铭[9](2021)在《拉兹的价值普遍性思想研究》文中提出
卞绍斌[10](2021)在《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文中研究表明在伍德看来,奠基于人性尊严之上的道德自律和目的王国乃是康德伦理学的核心要义,是联结康德道德法则诸公式的枢纽,也是阐明康德整个实践哲学体系的根本价值前提。尽管存在一些疑难之处,但是伍德的创造性解读为从社会政治、自然历史以及情感欲求等实践人类学视角理解康德伦理学拓展了思想空间,这一阐释模式不仅区别于罗尔斯式的建构主义进路,更在反思批判种种误读与诘难中扞卫康德的启蒙精神和共同体理想。
二、尊重人的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尊重人的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论文提纲范文)
(1)人文精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向度(论文提纲范文)
一、当前师范教育中功利主义盛行 |
(一)功利主义指引着师范教育办学① |
(二) 实用化、 “程式化”渗透师范教育的学与教 |
二、人文精神:师范教育的内在意蕴 |
(一)人文精神的内涵 |
(二)教育的原点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育 |
(三)师范教育中人文精神培育的特殊意义 |
三、师范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彰显 |
(一)培养目标设定中应凸显人文精神的核心地位 |
(二)确立“人文”导向的课程观 |
(三)对话与熏陶:人文教育的重要方式 |
(四)践行与导行:人文教育的关键 |
(2)重提“人性化执法”:概念辨析与理论澄清(论文提纲范文)
一、作为独立概念的“人性化执法” |
二、“人性化执法”等同于柔性执法吗? |
三、“人性化执法”能被行政法基本原则覆盖吗? |
四、“人性化执法”的规范依据 |
五、“人性化执法”的存在价值 |
(3)科学-人文教育:要旨分析、基本特征及实现途径(论文提纲范文)
1 科学-人文教育的要旨分析 |
1.1 科学-人文教育发展的起点是和而不同的科学教育、人文教育 |
1.2 科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内动力是教育原初关联和成“人”的需要 |
1.3 科学-人文教育发展的根本途径是培养人的社会实践 |
1.4 科学-人文教育发展的基本机制是相互顺应,整体融通 |
1.5 科学-人文教育发展的最终结果是教育的一体化联结 |
2 科学-人文教育的基本特征 |
2.1 显身于特定阶段 |
2.2 展布为关联层面 |
2.3 呈示为连续进程 |
2.4 显现出价值完整 |
3 科学-人文教育的实现途径 |
3.1 加强科学-人文教育理论研究 |
3.2 树立科学-人文教育价值理念 |
3.3 供应科学-人文式课程内容 |
3.4 注重对话-理解式教育过程 |
4 结语 |
(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社会工作与农村社区“微治理”的洽合 |
(一)价值洽合 |
(二)方法洽合 |
(三)目标洽合 |
二、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的合法性 |
三、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的现实进路 |
(一)主体介入:破解“无主体境”困局 |
(二)理念介入:激发内生动力 |
(三)方法介入:重建日常生活 |
四、结论与思考 |
(5)“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背景及其思想内涵 |
(一)“以人为本”理念的提出背景 |
(二)“以人为本”的科学内涵 |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语境中的“以人为本” |
(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含义 |
(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以人为本”的要求 |
1. 认识人的本质,满足人的需要。 |
2. 关注人的个性,调动人的主体性。 |
3. 尊重人的发展,肯定人的价值。 |
三、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存在的问题 |
(一)注重文本,忽视人本 |
(二)强调主客二分,忽视双向互动 |
(三)依靠单向说教,忽视平等对话 |
四、基于“以人为本”理念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实效性 |
(一)从关注文本到关注人本 |
(二)从主客二分到双向互动 |
(三)从单向说教到平等对话 |
五、结语 |
(6)论领导干部的人本理念及其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一、人本理念是领导干部工作的价值论基础 |
(一)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的核心观点 |
(二)人本理念的基本内涵 |
(三)以人为本是领导干部做好各项工作的内在要求 |
二、现实中领导干部人本理念的缺失 |
(一)在“依靠人”方面 |
(二)在“为了人”方面 |
(三)在“尊重人”方面 |
(四)在“塑造人”方面 |
三、领导干部人本理念的确立及其工作实践 |
(一)激发人才活力——依靠人 |
(二)制度安排体现对人的关怀——为了人 |
(三)组织中实施柔性管理——尊重人 |
(四)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塑造人 |
(7)论中国道路的法律人性基础:个人法到社会法(论文提纲范文)
一、西方个人法的自然人性基础及其固有缺陷 |
(一)西方法律的人性基础准备:人的私利性和理性等自然人性的近代解放 |
(二)自然人性对西方个人法的近代建构 |
(三)西方个人法以自然人性为基础的内在本质及固有缺陷 |
二、法律自然人性基础的中国继受和社会人性基础的中国发展 |
(一)法律自然人性基础的近现代中国继受 |
(二)法律社会人性基础的中国发展 |
三、以社会人性为基础的中国社会主义社会法创新 |
(一)社会法创新的基础:人的公利性和公共理性等社会人性的法律培植 |
(二)人的社会属性对自然属性的制衡与社会主义中国社会法的创制 |
四、结语 |
(8)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中学教学楼数量发展概况 |
1.1.2 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在中学教学楼的重要地位 |
1.1.3 学生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需求 |
1.1.4 知觉现象学强调空间中人身体的知觉体验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对象和内容 |
1.3.1 研究对象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现状 |
1.4.1 知觉现象学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2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3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教育建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研究方法和框架 |
1.5.1 研究方法 |
1.5.2 研究框架 |
第二章 知觉现象学与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相关概念综述 |
2.1 知觉现象学 |
2.1.1 知觉现象学概述 |
2.1.2 梅洛·庞蒂的知觉理论 |
2.1.3 知觉现象学引导建筑实践的发展方向 |
2.2 知觉体验 |
2.2.1 知觉体验的观察与描述 |
2.2.2 知觉体验的研究原则 |
2.3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 |
2.3.1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概述 |
2.3.2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特征 |
2.3.3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意义 |
2.4 知觉现象学引入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 |
2.4.1 知觉现象学与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的关联 |
2.4.2 知觉现象学对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的指导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知觉体验要素现状研究 |
3.1 调研对象的构成 |
3.1.1 门厅空间 |
3.1.2 廊空间 |
3.1.3 过厅空间 |
3.1.4 楼梯空间 |
3.2 问卷调查 |
3.2.1 问卷调查的整体设计 |
3.2.2 问卷调查的结果统计 |
3.2.3 问卷调查的结果分析 |
3.3 调研的总结分析 |
3.3.1 物质层面的总结分析 |
3.3.2 精神层面的总结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分析 |
4.1 物质层面感官维度的知觉体验分析 |
4.1.1 视觉维度 |
4.1.2 触觉维度 |
4.1.3 听觉维度 |
4.1.4 嗅觉维度 |
4.1.5 味觉维度 |
4.2 精神层面动态情节的知觉体验分析 |
4.2.1 路径序列 |
4.2.2 节点主题 |
4.2.3 空间线索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 |
5.1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原则 |
5.1.1 重返现象空间 |
5.1.2 尊重人的知觉体验 |
5.2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静态场景设计策略 |
5.2.1 视觉维度诱导观察 |
5.2.2 触觉维度引导碰撞 |
5.2.3 听觉维度诠释静默 |
5.2.4 嗅觉维度触及记忆 |
5.2.5 味觉维度唤起共鸣 |
5.3 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动态情节设计策略 |
5.3.1 路径序列的呈现 |
5.3.2 节点主题的烘托 |
5.3.3 空间线索的贯穿 |
5.4 本章小结 |
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A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问卷调查 |
附录 B 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问卷调查数据汇总 |
附录 C 案例统计表 |
附录 D 国内学校案例汇总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10)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论文提纲范文)
一、定言命令:误读与诘难 |
二、人性目的与道德法则的推证 |
三、实在论与递进说:两个疑难 |
四、尊重人的核心是尊重人的价值(论文参考文献)
- [1]人文精神是师范教育的重要向度[J]. 徐朝晖. 高教发展与评估, 2021(06)
- [2]重提“人性化执法”:概念辨析与理论澄清[J]. 薛峰. 江苏社会科学, 2021(06)
- [3]科学-人文教育:要旨分析、基本特征及实现途径[J]. 肖林根,谭祥花. 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 2021(06)
- [4]社会工作介入农村社区“微治理”研究[J]. 包先康. 社会科学辑刊, 2021(06)
- [5]“以人为本”理念下提升高校思政工作实效性研究[J]. 廖卢琴. 教育教学论坛, 2021(40)
- [6]论领导干部的人本理念及其实践[J]. 陈克荣.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21(09)
- [7]论中国道路的法律人性基础:个人法到社会法[J]. 刘清生. 法学, 2021(08)
- [8]知觉现象学视域下中学教学楼室内公共活动空间设计策略研究[D]. 贾芳. 内蒙古工业大学, 2021(01)
- [9]拉兹的价值普遍性思想研究[D]. 廖文铭. 广西大学, 2021
- [10]尊严与必然性:康德伦理思想的伍德式阐释[J]. 卞绍斌. 学术月刊, 20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