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钢铁中微量铅的极谱快速测定(论文文献综述)
吴诚,马冲先[1](1992)在《轻、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分析试验室》1990年定期评述中“轻、重金属元素的分析”一文的延续。它评述了1988年7月至1991年2月国内关于12个轻、重金属元素分析的进展。内容包括吸光光度法及荧光光度法、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质谱、中子活化分析法、溶剂萃取、分离富集及色谱法、化学分析及相分析等。共引用文献1448篇。
慕鹏涛[2](2016)在《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镍的研究》文中提出氯化锌一氯化铵溶液体系主要被应用于工业电镀锌和电解制锌的研究中,溶液中杂质离子的含量直接影响到产品的质量,因此,必须对这些杂质离子进行监测。传统的测定方法如滴定法、分光光度法、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示波极谱法等,在溶液中微量级别离子的测定方面已经很成熟,但是这些方法在测量痕量离子时准确度较低,很难满足实际生产中深度净化工艺的监测需求,且不容易实现在线快速检测,因此,探索一种快速、准确检测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痕量杂质元素的分析方法显得尤为重要。论文建立了氨水-氯化锌-氯化铵体系中,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微量、痕量铜、铅、镉和镍的方法。该法采用氨水掩蔽锌,丁二酮肟络合镍,可消除大量锌对镍、镉的干扰,无需对样品进行预处理。在优化后的实验条件下,铜、铅、镉和镍的峰电位分别为-0.28 V、-0.47 V、-0.63 V和-1.03 V。校正曲线范围为3.2×10-8~1.61.6×10-6 mol/L、7.9×10-9~3.2×10-5 mol/L、2.1×10-8~9.8×10-5 mol/L、1.7×10-8~ 9.5×10-6mol/L,方法检出限分别为1.4×10-8mol/L、3.9×10-9mol/L、1.9×10-9mol/L、 7.8x10-9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0.10%-3.7%,加标回收率为90%-109%。相同体系下,采用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铜、铅、镉和镍的峰电位分别为0.08 V、-0.28 V、-0.55 V、-1.05 V,校正曲线的线性范围为5.3x10-6-1.6×10-4、6.1×10-7-2.4×10-4、1.3×10-6~8.0×10-4、5.5×10-6~4.3×10-4mol/L,检出限分别为1.8×10-6、1.5×10-7、2.5×10-7、8.0×10-7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1.2%~2.7%,加标回收率为84%~112%。两种方法皆可应用于实际电解液中痕量铜、铅、镉和镍的检测,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有更好的检出限。论文采用两种方法与ICP-AES进行了中性上清液和电镀液等实际样品检测的比对,结果表明三种方法在测定微量铜、铅、镉和镍方面有较好的一致性。
吴诚[3](1979)在《我国的钢铁和合金分析进展概况》文中指出 钢铁及合金分析是分析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而活跃的分支,它和冶金生产和材料科学研究有着密切关系。我国自解放以来,随着工业和国防建设的迅速发展,这一分支的成长也是很快的。近年来虽然遭受“林彪、四人帮”反革命集团的干扰破坏,但总观全貌,这方面取得的成绩还是明显的。本文拟就此分支的进展作一回顾以期对今后的发展有所借鉴。但由于不少工作尚未见发表,有些文章虽已发表,但所载刊物发行面不广,其中有些属内部资料,一时不易汇集齐全,因此定有不少遗
吴诚,颜菊英[4](1990)在《轻、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文中认为本文为《分析试验室》1988年定期评述专号中“重金属元素的分析”一文的延续,只是从本评述开始增加了轻金属元素(铝、镁、铍、钛)分析的内容。评述所引文献自1986年7月起至1988年6月止,共1076篇。
吴诚,颜菊英[5](1988)在《重金属元素的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评述了自1983年至1986年这四年期间我国重金属元素分析的概况。内容涉及各种测试方法(包括吸光光度去、电化学分析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荧光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分析法、中子活化分析法、化学分析法等)在八种重金属元素(铋、镉、铜、汞、铅、锑、锡、锌)分析中的应用状况。引用文献1087篇。
李希凯,赵有刚,张喆文,赵金莲[6](2018)在《微分脉冲极谱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镍系统溶液中的铅》文中研究表明微量铅的催化极谱测定已有不少体系,并已在矿石,钢铁环保等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未见在镍电解溶液中微量铅测定的报导文献。本法将脉冲极谱和溶出伏安法有机地结合起来,分析速度快,所得结果与先经硝酸镧共沉淀分离富集火焰原子吸收光谱法[1]进行分析的结果一致。
谷学新,邹洪,朱若华[7](2001)在《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文中提出本文是《分析试验室》定期评述中“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开篇。主要评述了 1 995年至 2 0 0 0年国内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的发展。内容分概述、沉淀 -共沉淀、萃取、静态与动态吸附及新技术 ,如浮选、膜分离、超临界流体萃取、分子烙印等。引用文献 4 64篇
孙莉[8](2006)在《示波极谱法测定硒、镍、镉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微量元素的含量与人体的健康有着密切的关系。简便、快速、灵敏、干扰少的微量元素含量的测定方法在环境科学、药品、食品及临床分析中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文探讨了硒与谷胱甘肽、镍与丁二酮肟、镉与碘化钾产生的络合吸附波的电化学性质,并应用到实际样品的测定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主要内容如下:1、用示波极谱法研究了硒(Ⅳ)与谷胱甘肽(GSH)形成的络合物在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试验发现在碱性溶液中,Se(Ⅳ)与GSH在-940mV(vs.SCE)处形成一个灵敏的催化波, Se(Ⅳ)浓度在4.0×10-7~8.0×10-6mol/L的范围内,峰电流与Se(Ⅳ)浓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2.0×10-7mol/L,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优化了试验条件,估算了Se(Ⅳ)与GSH的络合比约为1:6,用汞柱高、静止时间、扫描速率等实验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证明了该波为络合吸附波。建立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测定了生物样品中的微量硒,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准确。2、用示波极谱法研究了镍(Ⅱ)与丁二酮肟(DMG)形成的络合物在汞电极上的伏安行为。试验发现在Na2B4O7介质中,镍(Ⅱ)在DMG的存在下,于-1060 m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导数极谱波,峰电流与镍(Ⅱ)的浓度在8.0×10-8~2.0×10-6 mol/L的范围内线性相关,检出限为8.0×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均小于5 %。优化了试验条件,用等摩尔连续变化法求得镍(Ⅱ)与DMG的络合比为1:2,用循环伏安法、静止时间、扫描速率等实验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证明了该波为不可逆的络合吸附波,并推测了电极反应过程。建立的方法成功地用于测定原油样品中的微量镍,简便、快速、灵敏,结果准确。3、建立了样品中微量镉的示波极谱测定方法。试验发现在4%醋酸介质中,碘化钾-酒石酸钾-抗坏血酸底液中,Cd2+与I-形成络合离子,在于-650 mV(vs.SCE)产生一个灵敏的催化波,峰电流与镉(Ⅱ)的浓度在4.0×10-8~3.0×10-6mol/L的范围线性相关,检出限为3.4×10-8 mol/L,相对标准偏差为3.9%。优化了试验条件,用静止时间、扫描速率等实验研究了该极谱波的性质,
刘文华[9](2011)在《稀土元素分析》文中研究表明对2001-2005年间我国稀土元素分析化学方面的文献和某些进展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重量法、滴定法、分光光度法、分子荧光和发光法、原子吸收光谱法、原子发射光谱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质谱法、放射化学和电化学法等。引用文献301篇。
高鸿,汪尔康,章咏华,高小霞,汪厚基,严辉宇[10](1979)在《电分析化学三十年》文中研究说明我们的社会主义祖国已经经历了卅年的战斗历程。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分析化学战线也和其它战线一样,获得了迅速的发展,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作出了较大的贡献。为庆祝建国卅周年,本刊从本期起,将连续二至三期登载总结和评述三十年来我国分析化学成就的文章。我们希望,这组文章的发表,对于结合我国实际情况发展分析化学和促进我国现代化建设能起一定作用。由于我们是按分析方法和分析对象分别组稿的,时间也较匆忙,所以在选材及文章内容上还存在着不全面、重复和不妥当的地方,望读者见谅。
二、钢铁中微量铅的极谱快速测定(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钢铁中微量铅的极谱快速测定(论文提纲范文)
(1)轻、重金属元素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吸光光度法及荧光光度法的应用 |
铝的测定 |
铍的测定 |
铋的测定 |
铜的测定 |
汞的测定 |
镁的测定 |
铅的测定 |
锑的测定 |
锡的测定 |
钛的测定 |
锌的测定 |
电化学分析方法的应用 |
原子吸收和原子荧光光谱法的应用 |
原子发射光谱、X-射线荧光光谱及质谱分析法的应用 |
活化分析 |
分离、富集技术及色谱法的应用 |
化学分析法及物相价态分析法的应用 |
铝的测定 |
铋的测定 |
镉的测定 |
铜的测定 |
汞的测定 |
镁的测定 |
铅的测定 |
锑的测定 |
锡的测定 |
钛的测定 |
锌的测定 |
物相价态分析 |
国家标准分析方法的发布与出版 |
(2)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锌的性质和用途 |
1.2 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体系在镀锌中的应用 |
1.2.1 镀锌溶液组成 |
1.2.2 镀锌溶液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
1.3 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体系在电解制锌中应用 |
1.3.1 电解制锌体系简介 |
1.3.2 硫酸锌电解体系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
1.3.3 氯化锌-氯化铵电解体系中杂质的种类及行为 |
1.4 金属离子常用的分析检测方法 |
1.4.1 分光光度法 |
1.4.2 原子吸收光谱法 |
1.4.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法 |
1.5 电化学分析 |
1.5.1 伏安法 |
1.5.2 极谱法 |
1.5.3 其他电化学方法 |
1.6 杂质元素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7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意义和内容 |
1.7.1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7.2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微分脉冲溶出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痕量铜、铅、镉和镍的含量 |
2.1 前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实验药品 |
2.2.2 实验仪器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铜铅镉镍同时测定的实验探索 |
2.3.2 铜铅镉镍在悬汞电极上的电位 |
2.3.3 富集电位的选择 |
2.3.4 富集时间的选择 |
2.3.5 扫描速率的选择 |
2.3.6 温度的选择 |
2.3.7 吹气时间的影响 |
2.3.8 基体浓度的影响 |
2.3.9 丁二酮肟用量的选择 |
2.3.10 定量测定方法的确定 |
2.3.11 铜铅镉离子之间的相互干扰和排除 |
2.3.12 反应原理的探讨 |
2.3.13 校准曲线和准确度 |
2.3.14 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 |
2.3.15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微分脉冲极谱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和镍的含量 |
3.1 前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实验药品 |
3.2.2 实验仪器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铜铅镉镍同时测定的实验探索 |
3.3.2 微分脉冲极谱法各实验条件的确定 |
3.3.3 标准曲线、准确度和精密度 |
3.3.4 其他共存离子的干扰 |
3.3.5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铜铅镉镍的含量 |
4.1 前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实验药品 |
4.2.2 实验仪器 |
4.2.3 标准系列溶液的配制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分析线的选择 |
4.3.2 校准曲线线性范围、相关系数和方法检出限 |
4.3.3 方法精密度 |
4.3.4 样品分析和加标回收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微分脉冲极谱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镍系统溶液中的铅(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试验部分 |
1.1 主要仪器和试剂 |
1.2 极谱条件 |
1.3 试验方法 |
1.3.1 标准曲线法 |
1.3.2 标准加入法 |
2 结果与讨论 |
2.1 极谱条件的选择 |
2.2 支持电解质的选择及用量 |
2.3 线性范围及检出限 |
2.4 干扰离子的影响 |
2.5 精密度试验 |
2.6 标准加入回收试验 |
2.7 对照试验 |
(7)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沉淀-共沉淀 |
3 萃取法 |
3.1 液-液萃取 |
3.2 固相萃取及固相微萃取技术 |
3.3 非有机溶剂萃取技术 |
4 静态与动态吸附 |
4.1 吸附剂 |
4.2 树脂 |
5 其它分离技术 |
5.1 浮选 |
5.2 液膜分离 |
5.3 流动注射 |
5.4 若干新技术 |
5.4.1 仿生分子识别分离技术 Pauling |
5.4.2 微孔滤膜分离技术 |
(8)示波极谱法测定硒、镍、镉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硒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1.1 前言 |
1.1.2 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
1.2 镍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2.1 前言 |
1.2.2 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
1.3 镉的分析方法研究进展 |
1.3.1 前言 |
1.3.2 近年来的研究概况 |
1.4 极谱分析法简介 |
1.4.1 前言 |
1.4.2 极谱分析法的原理 |
1.4.3 极谱分析法的特点 |
1.4.4 示波极谱法 |
1.4.5 络合吸附波 |
1.5 本论文的研究意义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示波极谱法测定硒的研究及应用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2.2.2 催化机理 |
2.2.3 实验步骤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Se-GSH 配合物的催化极谱图 |
2.3.2 标准曲线绘制 |
2.3.3 NaOH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4 KCl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5 GSH:Se( Ⅳ)(摩尔比)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6 原点电位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7 汞柱高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8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9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2.3.10 除氧的影响 |
2.3.11 稳定性实验 |
2.3.12 共存离子对极谱波的影响 |
2.4 生物样品中硒含量的测定 |
2.4.1 样品的消解 |
2.4.2 样品的测定 |
第三章 示波极谱法测定镍的研究及应用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3.2.2 试验步骤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Ni(Ⅱ)的示波极谱图 |
3.3.2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
3.3.3 Na2B_4O_7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4 DMG 浓度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5 配合物组成的确定 |
3.3.6 原点电位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7 除氧的影响 |
3.3.8 稳定性实验 |
3.3.9 共存离子对极谱波的影响 |
3.3.10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影响 |
3.3.11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3.3.12 循环伏安图 |
3.3.13 电极反应机理讨论 |
3.4 原油样品中镍含量的测定 |
3.4.1 原油样品的消解 |
3.4.2 样品的测定 |
第四章 示波极谱法测定镉的研究及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仪器与主要试剂 |
4.2.2 试验步骤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Cd(Ⅱ) 的极谱图 |
4.3.2 标准工作曲线绘制 |
4.3.3 底液条件的选择 |
4.3.4 稳定性实验 |
4.3.5 共存离子对极谱波的影响 |
4.3.6 原点电位对峰电流的影响 |
4.3.7 静止时间对峰电流的影响 |
4.3.8 扫描速率对峰电流和峰电位的影响 |
4.4 发样中镉含量的测定 |
4.4.1 发样的预处理 |
4.4.2 发样的消解 |
4.4.3 发样的测定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硕士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9)稀土元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重量法和滴定法 |
3 分光光度法 |
3.1 单一稀土简单离子光度法 |
3.2 稀土络合物光度法 |
(1) 偶氮胂类显色体系 |
(2) 偶氮氯膦类显色体系 |
(3) 其它类显色体系 |
3.3 褪色法及动力学光度法 |
3.4 多元络合物光度法 |
3.5 双波长分光光度法 |
3.6 计算光度法 |
3.7 分离与富集方法的应用 |
3.8 非稀土测定 |
4 荧光光度法 |
5 原子吸收法 |
5.1 稀土元素的测定 |
5.2 非稀土杂质的测定 |
6 发射光谱法 |
7 质谱法 |
8 X-射线荧光光谱法 |
9 电化学分析法 |
10 放射化学分析法 |
11 离子色谱法 |
12 气体分析 |
四、钢铁中微量铅的极谱快速测定(论文参考文献)
- [1]轻、重金属元素的分析[J]. 吴诚,马冲先. 分析试验室, 1992(01)
- [2]伏安法测定氯化锌—氯化铵溶液中微痕量铜铅镉镍的研究[D]. 慕鹏涛. 昆明理工大学, 2016(02)
- [3]我国的钢铁和合金分析进展概况[J]. 吴诚. 分析化学, 1979(06)
- [4]轻、重金属元素的分析[J]. 吴诚,颜菊英. 分析试验室, 1990(04)
- [5]重金属元素的分析[J]. 吴诚,颜菊英. 分析试验室, 1988(Z1)
- [6]微分脉冲极谱阳极溶出伏安法测定镍系统溶液中的铅[J]. 李希凯,赵有刚,张喆文,赵金莲. 化工管理, 2018(31)
- [7]分析化学中的分离技术[J]. 谷学新,邹洪,朱若华. 分析试验室, 2001(03)
- [8]示波极谱法测定硒、镍、镉的研究及应用[D]. 孙莉. 南京工业大学, 2006(05)
- [9]稀土元素分析[J]. 刘文华. 分析试验室, 2011(06)
- [10]电分析化学三十年[J]. 高鸿,汪尔康,章咏华,高小霞,汪厚基,严辉宇. 分析化学, 1979(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