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固海扩灌工程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论文文献综述)
董永超[1](2018)在《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及监测技术研究》文中认为我国西北地区黄土主要以全新世(Q4)坡积黄土为主。这些黄土土质疏松、多孔、稳定性差,具有明显湿陷特征,如何科学、高效地解决黄土湿陷引起的路基、路面病害已经成为西北黄土地区公路建设必须解决的问题。当前,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主要依据交通行业《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D30-2004)和《湿陷性黄土地区建筑规范》(GB50025(GB50025-2004)等相关规范,其中,对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要求条目很少、相对较笼统,主要依靠案例与经验,缺乏结合湿陷性黄土具体特点,处理技术及其参数的适用性分析。为了有针对性地形成宁夏地区黄土湿陷性处理技术体系,本论文收集了大量一线施工现场的土工试验数据,分析了近几年来宁夏地区个别病害较多的公路产生坑穴与边坡崩塌及桥头跳车的产生原因及有效的维修案例,包括高速公路行车道范围内挖方与填方及填挖结合部位典型病害。以G309线固西高速公路为依托,在总结工程经验、调研湿陷性黄土路基工程病害、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采集了不同降雨条件下不同工艺下的处理效果。分析固西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湿陷系数与含水率、湿陷系数与饱和度等相关性及其演化模式,研发了典型路段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施工与营运全过程监测系统,并结合仿真计算、土力学试验和工程监测数据分析,提出并形成包含桩孔直径及布置、桩孔填料、质量检验评定等全面的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设计和施工关键工艺要求和技术参数,在保证固原至西吉公路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质量的同时,全面提高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处理技术水平,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技术的发展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
王丽琴[2](2017)在《黄土的结构性与湿载变形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黄土的结构性直接影响着黄土的力学性状和工程性质,决定着其湿载变形(包括压缩和湿陷)特性。本文主要以西安、兰州两地9个场地的原状黄土为研究对象,针对黄土压缩及湿陷变形的特殊性,通过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及侧限压缩试验,在定性揭示原状黄土物理特性、初始结构性、压缩性相互影响的基础上,定量研究了它们之间的关系,并探讨了统一描述黄土应力应变曲线及体变曲线的方法,最终提出了考虑结构性的黄土变形计算及评价方法,并对其进行了检验与应用。论文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黄土构度指标的大小除与其含水率、干密度、最小密度比、塑性指数、液性指数等物理指标有关外,还与黄土的形成时代及其分布地区有关。在上述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构造了一个综合物理量,建立了分地区(西安、兰州)、分形成时代(Q3、Q2)的利用黄土的物理指标直接计算其构度指标的指数型经验关系,并初步验证了其适用性。2.提出了黄土复合幂-指数非线性模型,简称CPE模型,此模型实现了形态各异的应力应变曲线与体变曲线的统一描述。通过CPE模型,可预测给定围压下未知的应力应变曲线及对应的体变曲线,并可确定理想塑性应力应变曲线对应的临界围压,得到了黄土构度与临界围压的关系,为通过构度指标预测应力应变曲线型式提供了一种方法。3.通过对黄土侧限压缩应力应变关系CPE模式的分析,经转换及压缩屈服应力的单位化,分析得出同一形成时期黄土的压缩曲线具有归一化的特性,并给出了相应曲线的幂指数型式表达式,随后得出了 Q3、(Q2原状黄土构度指标与压缩屈服应力的线性关系,并初步验证了归一化特性及此线性关系。4.提出了 Q3、Q2黄土考虑结构性计算其压缩及湿陷性指标,进而对黄土压缩性、湿陷性进行评价的方法。通过此方法计算的不同黄土场地的自重湿陷量与其常规室内湿陷试验计算值、现场浸水试验实测值的对比,以及背靠背的检验,说明此结构性方法的计算结果基本接近于现场浸水试坑试验的实测结果,初步验证了此方法的有效性。5.黄土地区的地铁工程,鉴于其特殊性,无法在线路全线开展现场试坑浸水试验。通过结构性方法在西安地铁5号线荣长段黄土场地的应用,说明结构性方法可对黄土场地的湿陷性进行评价,其评价结果可为黄土场地及地基的湿陷性评价提供参考。
范寒光[3](2016)在《西安地铁工程黄土的湿陷性评价及应对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黄土湿陷性一直是黄土地区一个典型的工程地质问题,其对分布范围内的工程建设活动常常造成巨大的危害,而黄土湿陷性的室内计算值又往往与现场实测值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针对黄土湿陷性这一特性开展更深一步的探讨。本论文以西安地铁四号线穿越湿陷性黄土为研究对象,根据现场试验和室内试验结果,利用数值分析深入研究了湿陷性黄土的湿陷变形特征,探讨了湿陷性室内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存在差异的原因,得到以下几点结论:(1)室内外湿陷试验存在的应力路径差异,试验环境差异,浸水饱和度差异导致了两者结果的差异;(2)对湿陷性土单元不连续分布的黄土体,由于浸水后发生应力的重分布,使得湿陷性土单元的湿陷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导致自重湿陷量的实测值比规范计算值要小,在湿陷性土单元分布越无序,湿陷土的湿陷程度越强时,这种效应越明显。通过对2004年以来开展的13组试坑浸水试验资料的总结,对西安地铁穿越湿陷性黄土的应对措施进行了研究,取得以下成果:(1)建立了考虑黄土沉积时代和湿陷土不连续分布效应的自重湿陷量计算经验公式;(2)提出了西安地铁工程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的新方法,该方法建议初勘阶段湿陷性黄土自重湿陷量计算可采用规范法和经验公式进行评价,详勘阶段进行现场试坑浸水试验;(3)制定了地铁工程湿陷性黄土隧道地基处理原则: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穿越的各类施工工法形成的地铁隧道可以不采取针对湿陷性黄土的相应地基处理措施;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内穿越的各类施工工法形成的地铁隧道可采用模糊综合评判法建立各指标的评判关系,给出评价等级,针对不同等级采取相应的处理原则;(4)根据地铁隧道工程穿越湿陷性黄土制定的地基处理原则,结合地铁工程的特点,给出了地铁工程穿越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的建议。本文的研究成果可供后续西安地铁工程结构设计和地基处理提供借鉴和指导,为西安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地铁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杜睿鹏[4](2016)在《明渠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的方法及应用》文中认为明渠工程实际建设施工过程中,经常会遇到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问题。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方法较多,在明渠工程建设过程中,工程管理人员需要根据工程建设施工实际情况选择处理方法,不仅要保证有良好成效,还要保障施工的安全性。本文对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的方法及应用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提供参考。
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5](2014)在《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水利骨干工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位于宁夏中南部,采用梯级泵站和渠道把黄河水引调至新建灌区,改善灌区移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加快贫困山区脱贫致富。一期工程年引用黄河水量5.17亿m3,灌溉面积130万亩,设计引水流量37.7m3/s。红寺堡灌区面积75万亩,设计流量25.0m3/s,移民39.33万人;泵站16座,累计扬水高度299.1m,总装机容量10.16万kW,干支干渠235.6km,建筑物594座。固海扩灌灌区面积55万亩,设计流量12.7m3/s,移民8.5万人;泵站22座,累计扬水高度470.2m,总装机容量9.81万k W;渠道282.4km,建筑物1124座。
周双季[6](2013)在《长引水线路中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质勘察与处理》文中指出以宁夏扶贫扬黄一期工程固原扩灌工程为例,对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区的长引水线路中各类水工建(构)筑物地基勘察和处理方法进行了总结,重点阐述地基处理方法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水工建筑中的应用。
李明[7](2013)在《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黄土地区基础设施建设的不断深化,有越来越多的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需要处理,如隧道、涵洞、房屋等,这些建(构)筑物内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既对设备的大小有所限制,又不能振动或限制振动,现有的设备及处理技术均不能满足此要求。本研究首先对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进行了定义,并分析了其特征和处理要求;其次通过圆孔扩张理论分析了无振动挤密过程中挤土主应力、弹塑性区范围、挤密器受力特征变化规律等;接着通过中铁西北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小空间无振动挤密器现场试验,对无振动挤密的影响半径及处理效果进行了研究;最后通过单孔挤密数值模拟对挤密的主要物理力学参数进行了分析研究,主要得出以下几点结论:(1)鉴于目前地基处理技术对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局限性,开展无振动挤密技术实验研究,试验结果证实该技术不仅可以满足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处理要求,而且处理效果较好。(2)通过对桩径为0.42m的桩孔挤密过程的土体变形和破坏分析,得到桩周土体变形、破坏规律:自桩体向外大体分三区,破坏区(040cm)、塑性区(4080cm)和弹性区(大于80cm)。(3)无振动挤密技术处理后,桩间土的湿陷性消除,孔隙比减小(1.0375→0.7475);干密度增大(1.34g/cm3→1.83g/cm3),地基的承载力也明显提高(提高约140kPa);(4)通过单孔挤密数值模拟研究得出,监测点的应力、应变、位移与孔心的距离成反比;挤密的最大影响半径是1.4m;孔口发生隆起破坏的主因是竖向的压应力过大。
罗奇斌[8](2012)在《山西新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山西省铁路建设是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区内黄土地层分布十分广泛,且境内铁路沿线地区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多有分布。潜蚀作为黄土地区一种独特的侵蚀方式,对黄土地区的铁路建设有着非常严重的潜在危害。在具有湿陷性的黄土地区,这种由潜蚀作用所造成的危害更加突出。因此,为确保铁路路线选择的合理性和后期运行的安全性,对湿陷性黄土的潜蚀研究显得尤为必要和紧迫。笔者通过对山西境内新建铁路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山西中南部重载通道、吕梁至临县(孟门)铁路支线三条铁路沿线的环境地质条件及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的详细分析及对黄土潜蚀现象典型区段进行的实地调查,了解掌握了铁路沿线黄土的湿陷性及潜蚀作用的分布特性及规律,掌握了区域内湿陷与潜蚀作用的发育程度及特征。通过笔者独立设计并亲自组织实施的黄土湿陷性大型原位浸水试验对研究区黄土湿陷特征和程度进行了分析与评价。首次将原状黄土浸水试坑与不同厚度灰土改良后黄土试坑进行对比试验,通过对沉降、注水量、土层含水量及土压力变化等的观测与分析,以及对原状黄土及灰土垫层渗透系数的测试,结合对试坑浸水影响范围的分析,评价了灰土垫层的防渗效果及对水分下渗及侧渗的制约作用。鉴于前人所做的现场试坑浸水试验基本上是对试坑内的沉降标进行观测而间接的反应出土层的沉降变形情况,进而确定湿陷深度及湿陷类型。但对浸水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压力变化情况没有做出相应的测试,对其变化过程及特征了解甚少。笔者首次将土压力数据传感器及水分张力计引入浸水试验,较为精确的记录了试验过程中不同深度土层的土压力的变化特征及土层基质吸力与含水量变化过程,并将此结果与试验沉降观测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了解了其之间的相互关系与变化规律,从而阐明了湿陷性黄土遇水发生湿陷而产生沉降变形的临界条件及时间点。以此为基础,分析了黄土湿陷性对潜蚀发育程度的影响及控制性作用。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进行了黄土原位崩解性试验,对黄土的平均崩解速率、瞬时崩解速率、崩解量及其影响因素等进行了分析研究;通过独立设计并亲自组织实施的以人工降雨模拟为依托的黄土抗冲刷性试验,笔者首次对不同降雨强度(冲刷强度)及不同崩解速率下的黄土冲刷性进行了试验对比,分析研究了黄土抗冲刷性与崩解性及冲刷强度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其与黄土潜蚀作用的关系;阐明了崩解为潜蚀提供了物质条件,冲刷作用对崩解所产生的物质进行搬运,使潜蚀作用得以持续进行的侵蚀过程。分析了黄土崩解性及抗冲刷性对潜蚀发展速率及发育规模的控制性作用。通过上述野外原位试验及室内的研究结果,结合对研究区黄土湿陷与潜蚀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鉴于湿陷性对黄土潜蚀的控制性作用,首次提出以湿陷系数为指示指标,对铁路沿线的潜蚀分布程度进行模型预测。在室内试验的基础上,通过分析影响湿陷性的因素,确定了与湿陷系数有关的物理指标,利用MATLAB模糊神经网络工具箱,采用自适应模糊神经网络(ANFIS)方法,建立了湿陷系数与选取的主要影响因素之间的模糊关系,同时建立多元回归模型,并比较了这两个模型的预测精度。通过对湿陷程度的预测间接的实现了对潜蚀分布程度预测。进而提供了一种良好的湿陷性黄土区潜蚀预测方法,为铁路建设提供了防灾依据。最后,论文总结了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的工程危害类别及特点并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李桂平[9](2012)在《宁夏清水河流域黄土湿陷性规律分析》文中提出以宁夏扶贫扬黄灌溉工程固海扩灌工程的历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成果为依据,根据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及其物理力学性质指标等综合分析,提出了区内黄土湿陷性特点及分布规律,为今后在本区实施的建设工程的地基土层湿陷性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作用。
薛杰军,孙刚锋[10](2010)在《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文中提出本文通过深入分析陕、甘、宁、青等省若干个湿陷性黄土场地预浸水处理的有关资料,结合宁夏扶贫扬黄工程11泵站地基预浸水处理设计、施工、观测等工作,对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提出自己的一些认识,为类似工程地基处理方案的正确选择提供一些经验。
二、固海扩灌工程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固海扩灌工程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及监测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湿陷性黄土路基处治技术研究现状 |
1.2.2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技术及规范 |
1.2.3 湿陷性黄土路基沉降监测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湿陷性黄土公路路基病害类型及成因分析 |
2.1 概述 |
2.2 路基沉陷 |
2.2.1 路基沉陷破坏 |
2.2.2 路基沉陷的主要原因 |
2.3 路基陷穴 |
2.3.1 路基陷穴破坏 |
2.3.2 路基陷穴的主要原因 |
2.4 黄土路基边坡破坏 |
2.4.1 边坡的破坏形式 |
2.4.2 破坏的主要原因 |
2.5 黄土高填路基破坏 |
2.6 黑海高速公路路基水毁实例调查 |
2.6.1 黑海高速公路简介 |
2.6.2 路基沉陷 |
2.6.3 防护与排水 |
第三章 固西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质特性和物理力学性质 |
3.1 工程概况 |
3.2 固西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质概况 |
3.3 固西高速公路黄土性质 |
3.3.1 含水率 |
3.3.2 干密度 |
3.3.3 天然孔隙比 |
3.3.4 饱和度 |
3.3.5 压缩系数 |
3.3.6 湿陷系数 |
3.3.7 湿陷系数与含水率的关系 |
3.3.8 湿陷系数与干密度、天然孔隙比的关系 |
3.3.9 湿陷系数与饱和度的关系 |
3.4 小结 |
第四章 挤密桩处理湿陷性黄土的关键技术 |
4.1 固西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 |
4.2 挤密桩地基处理设计的关键参数 |
4.2.1 桩孔直径及布置 |
4.2.2 处理厚度 |
4.2.3 处理范围 |
4.2.4 桩孔填料 |
4.3 挤密桩地基处理施工 |
4.3.1 施工准备 |
4.3.2 土中冲击成孔 |
4.3.3 孔内夯填 |
4.3.4 质量检验评定 |
4.4 主要控制指标说明 |
4.4.1 总体 |
4.4.2 设计 |
4.4.3 施工 |
4.4.4 质量检验评定 |
第五章 固西高速公路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效果监测 |
5.1 无线监测系统 |
5.1.1 路基剖面沉降断面选择与监测方案布设 |
5.1.2 无线远程路堤分层沉降监测方案 |
5.2 监测实施 |
5.2.1 剖面沉降元件埋设 |
5.2.2 路基顶面沉降桩 |
5.2.3 无线远程分层沉降计安装埋设与数据采集 |
5.3 监测结果分析 |
5.3.1 含水量 |
5.3.2 沉降观测桩 |
5.3.3 剖面沉降 |
5.3.4 各断面沉降计每层每日沉降量 |
5.3.5 各断面每层累积沉降量 |
第六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2)黄土的结构性与湿载变形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概述 |
1.1.1 黄土的特征 |
1.1.2 黄土的分类 |
1.2 研究背景 |
1.3 黄土的结构性研究现状 |
1.3.1 黄土结构的微细观研究 |
1.3.2 黄土结构的固体力学研究 |
1.3.3 黄土结构性的土力学研究 |
1.4 黄土的压缩、湿陷变形特性研究现状 |
1.4.1 考虑结构性的黄土变形特性研究 |
1.4.2 黄土湿陷性评价的对比研究 |
1.4.3 黄土压缩、湿陷变形影响因素的研究 |
1.5 研究内容 |
1.5.1 原状黄土的物理特性对初始结构性的综合影响研究 |
1.5.2 原状黄土的初始结构性对其压缩特性的影响研究 |
1.5.3 应力应变曲线及体变曲线统一描述形式的研究 |
1.5.4 原状黄土的压缩特性研究 |
1.5.5 考虑结构性的黄土变形评价方法研究 |
2 黄土物理特性对其初始结构性的综合影响研究 |
2.1 试验用土 |
2.2 黄土的无侧限抗压强度试验 |
2.2.1 试样制备 |
2.2.2 试验方案 |
2.2.3 试验结果 |
2.3 黄土的结构性分析 |
2.3.1 黄土结构强度分析 |
2.3.2 黄土扰动及浸水结构性分析 |
2.4 黄土物理特性对其构度的影响研究 |
2.4.1 构度与含水率之间的关系 |
2.4.2 构度与密度指标之间的关系 |
2.4.3 构度与物理状态指标之间的关系 |
2.4.4 构度与综合物理量之间的关系 |
2.4.5 实例验证 |
2.5 本章小结 |
3 应力应变曲线与体变曲线的统一描述方法研究 |
3.1 主要的非线性应力应变模型 |
3.1.1 硬化型应力应变曲线 |
3.1.2 软化型应力应变曲线 |
3.2 复合幂-指数模型的提出 |
3.3 幂-指数模型参数的求解 |
3.3.1 参数k |
3.3.2 参数a,m |
3.3.3 参数b、n |
3.4 幂-指数模型的性质 |
3.4.1 切线模量 |
3.4.2 泊松比 |
3.4.3 峰值强度q_p与峰值应变ε_p |
3.5 试验方案及结果 |
3.5.1 试验方案 |
3.5.2 试验结果及分析 |
3.6 模型的对比研究 |
3.6.1 软化型应力应变曲线对比 |
3.6.2 硬化型应力应变曲线对比 |
3.6.3 经典实例对比分析 |
3.7 幂-指数模型应用 |
3.7.1 模型应用及分析 |
3.7.2 应力应变曲线及体变曲线预测 |
3.7.3 构度与临界围压的关系研究 |
3.8 本章小结 |
4 原状黄土的压缩特性研究 |
4.1 研究思路 |
4.2 试验方案 |
4.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4.3.1 应力应变曲线 |
4.3.2 压缩曲线 |
4.4 黄土的压缩曲线归一化特性研究 |
4.4.1 压缩曲线的归一化 |
4.4.2 实例验证 |
4.5 黄土的初始结构性对其压缩特性的影响研究 |
4.5.1 构度与压缩屈服应力的关系 |
4.5.2 实例验证 |
4.6 本章小结 |
5 考虑结构性的黄土变形评价方法研究 |
5.1 湿陷性指标的计算 |
5.1.1 自重湿陷系数的计算 |
5.1.2 湿陷系数的计算 |
5.1.3 湿陷起始压力的计算 |
5.1.4 增湿湿陷系数的计算 |
5.2 压缩性指标的计算 |
5.2.1 压缩系数的计算 |
5.2.2 增湿压缩系数的计算 |
5.2.3 饱和压缩系数的计算 |
5.2.4 其它压缩性指标的计算 |
5.3 黄土湿陷性、压缩性评价 |
5.3.1 黄土湿陷性的评价 |
5.3.2 黄土压缩性的评价 |
5.4 本方法计算的必要条件 |
5.5 黄土湿陷性分析方法的区别 |
5.5.1 传统室内试验法和现场浸水试坑试验法 |
5.5.2 考虑结构性的方法和传统室内试验法 |
5.6 实例验证 |
5.6.1 西安市月登阁村黄土浸水试坑场地 |
5.6.2 西安财经学院新校区黄土浸水试坑场地 |
5.6.3 西安其它场地 |
5.6.4 陕西渭北蒲城电厂黄土浸水试坑场地 |
5.6.5 关中地区某黄土浸水试坑场地 |
5.6.6 宁夏扶贫扬黄扩灌工程11号泵站黄土浸水试坑场地 |
5.6.7 宝兰客专某黄土隧道场地 |
5.7 本章小结 |
6 西安地铁5号线黄土湿陷性分析 |
6.1 工程概况 |
6.2 浅埋基础地基湿陷等级评价存在的问题 |
6.3 荣长段黄土场地及地基湿陷性评价 |
6.3.1 湿陷量预测及湿陷性评价 |
6.3.2 场地湿陷性对比分析 |
6.3.3 隧道及附属工程地基湿陷性评价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创新点 |
7.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攻读博士研究生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3)西安地铁工程黄土的湿陷性评价及应对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依据 |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现场试坑浸水试验研究现状 |
1.3.2 黄土隧道地基处理原则及方法研究现状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西安地铁工程湿陷性黄土的湿陷性评价 |
1.4.2 西安地铁工程湿陷性黄土应对措施研究 |
1.4.3 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西安地铁工程湿陷性黄土浸水试验 |
2.1 一号场地试坑浸水试验 |
2.1.1 试验场地选址分析 |
2.1.2 试验场地浸水试验方案设计 |
2.1.3 现场试验数据与分析 |
2.1.4 试验结论 |
2.2 二号场地试坑浸水试验 |
2.2.1 试验场地选址分析 |
2.2.2 试验场地浸水试验方案设计 |
2.2.3 现场试验数据与分析 |
2.2.4 试验结论 |
2.3 黄土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差异原因分析 |
2.3.1 黄土自重湿陷量计算值与现场实测值差异 |
2.3.2 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条件差异 |
2.3.3 自重湿陷量计算公式的有关探讨 |
2.3.4 湿陷土不连续分布的湿陷量数值计算 |
2.4 小结 |
第三章 西安地铁工程穿越湿陷性黄土湿陷性评价 |
3.1“关中地区”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方法探讨 |
3.1.1 湿陷势与湿陷可能性 |
3.1.2 近年黄土试坑浸水试验结果分析 |
3.1.3 考虑沉积时代和湿陷不连续性影响的经验公式 |
3.2 地铁工程黄土地基湿陷性评价方法 |
第四章 西安地铁工程穿越湿陷性黄土应对措施 |
4.1 地铁工程黄土地基处理原则研究 |
4.1.1 地铁结构变形控制标准 |
4.1.2 不同结构的适应变形能力分析 |
4.1.3 地铁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原则 |
4.2 地铁工程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措施分析 |
4.2.1 湿陷性黄土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分析 |
4.2.2 不同工法的施工特点分析 |
4.2.3 地铁工程穿越非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措施 |
4.2.4 地铁工程穿越自重湿陷性黄土场地地基处理措施 |
4.3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件 1:~(14)C年龄测定数据报告 |
附件 2:试验场地地层显微结构试验研究 |
附件 3:X-RAY能谱仪化学成分分析 |
附件 4: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实例分析 |
(4)明渠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的方法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常见渠道基础处理措施分析 |
1.1 预侵水处理法 |
1.2 垫层法 |
1.3 原土翻夯处理法 |
2 渠道基础处理措施的实际应用 |
2.1 对预侵水处理法的应用 |
2.2 灰土和水泥土垫层法 |
(5)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水利骨干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
1.1 工程位置 |
1.2 流域及水文 |
1.3 工程任务、规模及等级 |
1.3.1 工程任务 |
1.3.2 工程规模 |
1.3.3 工程等级 |
1.4 工程地质概况 |
1.5 工程总体布置 |
1.5.1 水利骨干工程 |
1.5.2 供电工程 |
1.5.3 通信工程 |
1.6 工程建设起止时间、运行时间及竣工验收时间 |
1.7 工程参建单位 |
2 工程特点及关键技术 |
3 初步验收及专项验收 |
3.1 工程竣工初步验收 |
3.1.1 竣工初步验收意见和建议落实情况 |
3.1.2 初步验收建议落实情况 |
3.2 专项验收 |
4 已获工程项目的科技成果、专利、奖项 |
5 工程运行情况 |
(6)长引水线路中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质勘察与处理(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地质概况 |
1.1 地形地貌 |
1.2 地层岩性 |
1.3 水文地质 |
2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勘察要点 |
2.1 钻探 |
2.2 竖井勘探 |
2.3 勘探点布设应控制其地貌单元 |
3 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处理措施 |
3.1 泵站、渡槽的地基处理 |
3.2 生活区及副厂房等附属建筑物的地基处理 |
3.3 渠道、管线的地基处理 |
4 结语 |
(7)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2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特征及处理要求 |
2.1 湿陷性黄土的基本特征 |
2.2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的内涵 |
2.3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特征及处理要求 |
3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理论分析 |
3.1 小空间湿陷性无振动挤密技术的适用条件 |
3.2 挤密过程 |
3.3 挤密理论 |
3.4 土体参数的确定 |
3.5 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
3.6 小结 |
4 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试验研究 |
4.1 无振动挤密试验场地概况 |
4.2 无振动挤密成孔成桩试验 |
4.3 无振动挤密桩影响半径试验 |
4.4 无振动挤密试验处理效果及效果分析 |
4.5 小结 |
5 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数值模拟研究 |
5.1 数值模拟软件介绍 |
5.2 数值模拟方案设计 |
5.3 模拟计算分析 |
5.4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7 致谢 |
参考文献 |
硕士阶段参加项目及论文、获奖等成果 |
(8)山西新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意义及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黄土研究的发展过程 |
1.2.2 湿陷性黄土的研究现状及试验方法 |
1.2.3 黄土潜蚀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的具体内容、采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采用方法及技术路线 |
2 铁路沿线环境地质条件及工程地质条件 |
2.1 研究区铁路路线概况 |
2.1.1 大同至西安铁路客运专线概况 |
2.1.2 晋中南铁路重载通道概况 |
2.1.3 吕梁至临县(孟门)铁路支线概况 |
2.2 研究区环境地质条件 |
2.2.1 地形地貌 |
2.2.2 地层岩性 |
2.2.3 气候与水文条件 |
2.3 铁路沿线黄土的工程地质条件 |
2.3.1 研究区第四系地层 |
2.3.2 黄土的物质成分 |
2.3.3 黄土的微结构特征 |
2.3.4 黄土的物理力学性质 |
3 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分布及发育特征研究 |
3.1 潜蚀地貌的特点及分布规律 |
3.1.1 潜蚀的一般概念 |
3.1.2 潜蚀地貌的特点及分布的一般规律 |
3.1.3 潜蚀地貌特征野外识别 |
3.2 研究区铁路沿线黄土潜蚀分布特点及发育规律 |
3.2.1 潜蚀发育程度分析 |
3.2.2 潜蚀分布规律分析 |
3.2.3 潜蚀发育特征分析 |
3.2.4 典型潜蚀沟谷剖面分析 |
3.3 研究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性程度及分布特点 |
4 铁路沿线黄土试坑浸水对比试验及湿陷特征研究 |
4.1 湿陷性黄土试坑浸水对比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
4.2 试验场地工程地质特征 |
4.2.1 试验场地的区域背景 |
4.2.2 场地地层岩性及黄土物理力学性质 |
4.3 场地黄土湿陷性室内试验及评价 |
4.3.1 黄土的湿陷程度 |
4.3.2 试验场地的湿陷类型和地基湿陷等级 |
4.4 场地黄土的水分特征曲线 |
4.5 试坑浸水对比试验方法 |
4.5.1 试坑设计和测点布设 |
4.5.2 测试仪器布设 |
4.5.3 观测项目与现场测试 |
4.6 试坑浸水对比试验过程特征分析 |
4.6.1 试坑注水量及入渗特征与分析 |
4.6.2 试坑沉降变形特征与分析 |
4.6.3 试坑2(灰土改良坑)沉降变形特征与分析 |
4.6.4 试坑浸水含水量测试与分析 |
4.6.5 张力计测试与分析 |
4.6.6 传感器测试与分析 |
4.6.7 裂缝分析 |
4.7 试坑浸水对比试验综合研究 |
4.7.1 试坑1浸水影响范围分析 |
4.7.2 试坑2浸水影响范围分析 |
4.7.3 现场试验与室内试验结果对比及分析 |
4.7.4 试坑沉降量与土压力对比分析 |
4.7.5 浸水含水量与张力计对比分析 |
4.8 黄土湿陷性对潜蚀的影响作用分析 |
5 铁路沿线黄土崩解性、抗冲刷性及其与潜蚀的关系研究 |
5.1 试验内容及试验方法 |
5.2 黄土原位崩解性试验 |
5.2.1 平均崩解速率分析 |
5.2.2 瞬时崩解速率分析 |
5.2.3 崩解量分析 |
5.2.4 崩解量影响分析 |
5.2.5 崩解试验结果分析 |
5.3 黄土的抗冲刷性试验 |
5.3.1 人工降雨模拟试验设计 |
5.3.2 冲刷量试验结果分析 |
5.3.3 土层基质吸力变化分析 |
5.3.4 土层含水量变化分析 |
5.4 黄土崩解性及抗冲刷性对潜蚀的影响作用分析 |
6 铁路沿线湿陷性黄土潜蚀的影响因素分析研究 |
6.1 黄土潜蚀影响因素分析 |
6.1.1 黄土岩性(内因)与潜蚀的关系分析 |
6.1.2 水的作用与潜蚀的关系分析 |
6.1.3 其它因素(外因)与潜蚀的关系分析 |
6.2 黄土湿陷性影响因素分析 |
6.3 黄土潜蚀与湿陷影响因素对比分析 |
7 湿陷性黄土潜蚀发育程度预测及危害防治 |
7.1 基于湿陷系数为指示指标的潜蚀发育程度预测 |
7.1.1 自适应模糊神经推理系统(ANFIS预测模型) |
7.1.2 ANFIS模型结构及建立 |
7.1.3 模型计算预测分析 |
7.1.4 多元回归模型预测 |
7.1.5 回归方程的建立 |
7.1.6 回归方程的显着性检验 |
7.1.7 模型预测精度的比较 |
7.2 湿陷性黄土地区潜蚀的工程危害及防治 |
7.2.1 潜蚀的工程危害类别 |
7.2.2 潜蚀的工程危害特点 |
7.2.3 铁路沿线潜蚀危害的防治措施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作者简介 |
(9)宁夏清水河流域黄土湿陷性规律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问题的提出 |
2 地形地貌 |
3 地层岩性 |
4 黄土的湿陷规律 |
(10)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现状 |
1.1 浸水坑面积大小对自重湿陷量的影响 |
1.2 土体湿陷开始时间、湿陷高峰出现时间 |
1.3 湿陷量、耗水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1.4 坑外变形特征及浸水影响范围 |
2 十一泵站预浸水概况 |
2.1 站址地质概况 |
2.2 预浸水处理设计 |
2.2.1 预浸水处理范围 |
2.2.2 砂井设置 |
2.2.3 沉降观测要求 |
2.3 预浸水处理施工与观测 |
2.3.1 浸水 |
2.3.2 沉降观测 |
2.3.3 水量观测 |
2.3.4 停水条件及稳定标准 |
3 预浸水处理观测结果分析 |
3.1 湿陷量与浸水时间的关系 |
3.2 湿陷速度的变化特征 |
3.3 总耗水量、每昼夜耗水量与浸水时间关系 |
3.4 坑外地面变形特征 |
3.5 处理效果检验与评价 |
4 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见解 |
4.1 沉降变形稳定标准 |
4.2 从浸水至下沉稳定所需的时间 |
4.3 总耗水量 |
4.4 停水后土体含水量变化与时间的关系 |
5 结语 |
四、固海扩灌工程湿陷性黄土地质特征(论文参考文献)
- [1]宁夏地区湿陷性黄土路基处理及监测技术研究[D]. 董永超. 重庆交通大学, 2018(06)
- [2]黄土的结构性与湿载变形特性及其评价方法研究[D]. 王丽琴. 西安理工大学, 2017(11)
- [3]西安地铁工程黄土的湿陷性评价及应对措施研究[D]. 范寒光. 长安大学, 2016(05)
- [4]明渠湿陷性黄土基础处理的方法及应用[J]. 杜睿鹏. 农业科技与信息, 2016(23)
- [5]宁夏扶贫扬黄灌溉一期工程水利骨干工程[A]. 宁夏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 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新技术应用——2013年度全国优秀水利水电工程勘测设计获奖项目技术文集, 2014
- [6]长引水线路中大厚度湿陷性黄土地质勘察与处理[J]. 周双季. 陕西水利, 2013(05)
- [7]小空间湿陷性黄土地基无振动挤密技术研究[D]. 李明. 西安科技大学, 2013(03)
- [8]山西新建铁路沿线黄土湿陷与潜蚀研究[D]. 罗奇斌. 西北大学, 2012(06)
- [9]宁夏清水河流域黄土湿陷性规律分析[J]. 李桂平. 山西水利科技, 2012(02)
- [10]大厚度自重湿陷性黄土预浸水处理技术的探讨[J]. 薛杰军,孙刚锋. 陕西水利, 20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