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最佳线性不变估计(论文文献综述)
曾晓露[1](2021)在《步加试验TFR模型下Fréchet分布的统计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加速寿命试验在上世纪60年代被提出,而后在70年代初进入我国,相较于传统的寿命试验而言,它有效的压缩了试验的时间和经济成本,是企业和研究者的首选。直到现在,加速寿命试验技术已经被广泛的运用到了我国的诸多领域当中。Fréchet分布是重要的极值分布之一,自20世纪20年代提出以来,国内外学者从未停止过研究和应用该分布的步伐,如今,更是在许多行业中都能见其踪迹。本文将加速寿命步加试验和Fréchet分布相结合,主要探讨Fréchet分布产品在步加试验TFR模型下的统计性质。本文的主要内容有:(1)根据步加试验TFR、TRV和CE模型的定义,结合Fréchet分布,分别推导出了Fréchet分布产品在简单步加试验的三个模型下的失效分布;(2)根据(1)中的三个失效分布分析TFR、TRV和CE模型之间的一致性及等价性,得出TRV模型与CE模型一致且等价,而TFR模型与TRV模型和CE模型均不一致且不等价的结论;(3)以Fréchet分布产品在简单步加试验TFR模型下的失效分布为基础,求解其各个参数的极大似然估计,最终给出了关于三个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的超越方程组,并依靠软件进行了模拟算例分析;(4)根据步加试验TFR模型的定义进一步推导出了Fréchet分布产品在多步步加试验TFR模型下的失效分布,并给出了关于各个参数极大似然估计的超越方程组,最后在三步(即三个应力水平)的情况下以超越方程组为基础,以软件为工具,进行了模拟算例分析。
杨平[2](2021)在《基于性能退化的直流电缆绝缘材料改进电寿命模型研究》文中指出外施电场与失效时间所呈现的反幂定律是评估高压直流电缆及其绝缘材料电寿命的重要手段。反幂模型(Inverse power model,IPM)参数电压耐受指数n和累积损伤C,也是指导电力电缆厚度设计及相关检测的重要依据。传统的反幂模型因其简单的结构和较少的参数,使得其被广泛应用于电缆绝缘设计的工程实际中。然而,随着电力电缆制作工艺和维护水平的进步,传统的寿命评估方法遭遇了新挑战:大部分长寿命产品在短时间内很难获取到失效数据甚至在实验时间中并不会出现失效数据。所以在引入空间电荷积聚效应影响的基础上,考虑采用特征量性能退化作为变量因素对现有改进的电寿命模型参数进行研究,对工程应用和理论研究具有一定参考价值。传统的反幂模型难以对高压直流电缆寿命信息做出准确的评估。再加之传统的寿命评估需要试验得到样品的失效数据,在短时间试验中很难获取到失效数据甚至得不到失效数据。本文考虑到传统寿命模型难以获取到失效数据这一问题,而性能退化模型的特点就是不必在试验中获取到失效数据,借用能表征产品失效机理的性能特征量的变化推导出该产品的失效数据,通过对性能退化模型的理论介绍、性能特征量的选取条件研究以及分析如何利用性能退化建模分析,将统计概率模型与物理失效模型联系起来,通过性能特征量的变化能更准确的对产品失效机理进行解释。不需要获取到失效数据,能大大减少试验时间。本文在高压直流电缆中空间电荷积聚效应对电缆绝缘失效的影响基础上,对其影响理论进行了研究。由于空间电荷积聚效应的影响,使得在高压直流电缆试验中,绝缘内部发生着复杂的退化过程,是诱发绝缘材料发生绝缘失效的重要因素。考虑到空间电荷效应的影响,本文试验采用型号为LS4258DCE的交联聚乙烯材料样品,借助电声脉冲法对试验样品进行测量证实该观点,并通过对绝缘内部空间电荷的迁移、积聚、消散等方面进行研究,进行预实验处理明确本实验中性能退化量——平均空间电荷密度的选取。借助性能退化模型分析,选取平均空间电荷密度这一特征量来表征高压直流电缆的物理退化特征,用性能退化的方式推导出电缆材料样品的失效数据,并设置了传统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对同种材料电寿命模型参数求解的对照试验。通过与传统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结果进行对比,本文性能退化建模分析方法获取到的电压耐受指数n=13.015和累积损伤值C=6.124,与传统方法所获取参数的误差在6.724%和8.813%,满足其工程应用需求条件,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
闫堃[3](2019)在《电梯曳引钢丝绳受力分析及疲劳寿命估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电梯作为特种设备,其安全的重要性非同一般,牵引电梯钢丝绳的使用寿命是其安全性能的关键。钢丝绳在电梯运行过程中,容易由于磨损、断裂的原因造成电梯安全事故,所以钢丝绳的耐磨性和强度至关重要。本文着重研究电梯运行过程中牵引钢丝绳的力学性能指标,建立数学模型进行数值模拟,并通过试验进行研究,最终达到提高钢丝绳的寿命并保证电梯的经济性。具体工作如下:在充分调研电梯的发展历史、现状及其关键部件——曳引钢丝绳的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了曳引式电梯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及曳引钢丝绳的结构形式、标准规范、技术要求等问题;在Costello弹性理论框架下,对单根钢丝绳和各种典型钢丝绳进行了详尽的力学分析,并建立了曳引钢丝绳在典型状态和关键位置处的数学模型;规划并实施了基于Matlab钢丝绳仿真方案,给出了仿真结果;设计了实验研究方案,开展了实验研究,通过实验结果和仿真结果,印证了理论分析的正确性;对钢丝绳的失效形式及影响因素、疲劳行为进行了初步阐释,通过理论推导、数值分析、仿真验证等途径研究了钢丝绳的失效判定和寿命评估的理论和方法;系统阐述了电梯曳引设计参数和钢丝绳性能、选型以及安装维护对钢丝绳疲劳寿命的影响;结合曳引轮直径、绳槽类型、安全系数等电梯曳引设计参数及钢丝绳直径、润滑条件等,与对应的钢丝绳使用寿命的统计分析和几种曳引钢丝绳疲劳寿命近似估算公式的理论分析,给出提高电梯曳引钢丝绳寿命的措施;通过进行Monte Carlo仿真,并对仿真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确定了单股加速寿命试验方案的优化方法,并由此得出曳引钢丝绳的载荷寿命曲线。本研究结论可以为钢丝绳的失效判定、寿命评估和钢丝绳疲劳寿命试验的开展,提供技术指导和经验借鉴。
张旺[4](2019)在《摆动式机器人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精密减速器作为工业机器人的重要构件之一,具有传动精度高、承载能力大、运行平稳及可靠性高等优势。国内精密减速器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但产品存在传动精度及精度保持性差、质量一致性差、疲劳寿命及可靠性差等缺陷,与国外产品还有较大差距。国内关于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技术研究方法资料较少,测试设备也不健全,主要原因在于硬件成本高、测试耗时长,且对设备的精度和可靠性有着严格要求。因此,设计合理的减速器疲劳寿命实验方案,可减少试验周期、降低成本,提高测试精度,满足设计要求。同时对减速器振动性能、可靠性等进行分析,这对减速器的疲劳寿命提升及可靠性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和工程价值。本文对减速器疲劳寿命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使用寿命是机器人减速器的一项重要参数,其主要取决于轴承寿命。以轴承疲劳寿命理论为基础,依据国标提出的对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方法的研究,分析影响减速器疲劳寿命时间的主要因素,为其试验设计提供理论支撑。2、系统硬件构建采用“PC+伺服系统”模式。PC机拥有通信设备端口,通过LabVIEW软件Modbus、VISA等通信协议实现数据的采集;伺服系统采用安川控制系统,MP2300S运动控制系统通过M-II总线控制伺服系统,通过以太网实现与PC机的数据交换,伺服电机自带的编码器实现伺服系统的全闭环PID位置控制系统,保证控制系统的响应速度和抗干扰能力,提高试验的精度和可靠性。3、系统软件的编程实现与功能。上位机采用NI公司的LabVIEW软件设计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各传感器通信模块和故障报警模块等功能;下位机WPE720软件编写伺服电机控制逻辑,实现摆杆在精准区间内加减速往复运动的功能。4、算法与仿真试验。机械臂加载载荷受重力载荷和惯性载荷的影响,是非对称周期性变载荷,采用MATLAB软件对设备进行数学模型建立,以频繁加减速往复摆动为测试状态,S形曲线加减速算法作为滤波速度,并进行模拟仿真,测试结果与实际测试数据进行对比,完善仿真模型,对比测试变量,优化设计方案。
夏宏运[5](2019)在《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与统计分析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电连接器作为型号与武器装备中的基础元器件,主要用来传递电信号与电能,其在武器装备中的应用数量非常多,如果其中有一处出现故障将会导致整个装备发生故障,因此电连接器的贮存可靠性对于整个装备的可靠性来说非常重要。电连接器在贮存期间会跟随装备一起经历装车运输、库存、检测维修阶段,期间依次受到振动、温度和插拔三种应力组合作用的影响。为评估电连接器的在三种组合应力作用下的贮存可靠性水平,本论文以型号上常用的Y11P-1419型电连接器作为研究对象,对其在三种应力组合作用下的环境效应与失效机理进行分析,并据此建立了相应的电连接器贮存可靠性模型,然后模拟实际贮存情况设计了电连接器的组合应力加速试验方案,依据方案对电连接器开展了先振动后温度和插拔组合应力加速试验,最后利用试验数据对电连接器组合应力作用下的贮存可靠性水平进行了评估。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研究背景与意义,从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统计模型和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三方面出发,综述了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的研究现状,对电连接器的可靠性加速试验的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了总结,针对现有研究的不足了提出了本文的研究目的与内容。第二章,通过贮存环境效应分析、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分析,确定了电连接器依次受到振动、温度和插拔三种应力组合作用下的主要失效模式是接触失效,并从物理、化学分子层面揭示了电连接器接触失效的微观机制。第三章,基于电连接器的失效模式和失效机理分析,建立了电连接器在振动、温度和插拔组合应力作用下的接触性能退化模型、加速退化方程和寿命分布模型,为后续试验方案设计及试验数据的统计分析作好了铺垫。第四章,模拟电连接器的实际贮存环境,设计了电连接器在振动、温度和插拔下的组合应力加速试验方案,并以Y11P-1419型电连接器为样品,依据制定的加速试验方案,对其开展了先振动后温度和插拔组合应力下的加速寿命试验。第五章,利用收集的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数据,首先,对振动加速试验阶段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得到了振动应力下接触性能加速退化模型的未知参数值,进而评估了振动应力对电连接器接触电阻退化的影响;然后,在振动加速试验的基础上对温度和插拔加速试验阶段的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给出了温度和插拔组合作用下加速退化模型的参数估计值,最终评估了电连接器在依次受到振动、温度和插拔应力下的贮存可靠性水平;最后,根据试验数据采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对振动、温度和插拔三种应力对电连接器接触性能的影响权重大小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本研究进行系统性总结,并对后续开展的研究内容进行了展望。
张田[6](2019)在《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电容器退化研究》文中认为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提高,电容器的运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电容器作为一种平稳电压和消除噪声的元件,可以直接决定电器系统能否正常运作,因此对电容器的可靠性研究十分重要。对可靠性进行研究的方法较多,根据产品性能特征值进行的的退化研究是其中一种常用的方法。对于电容器这类电子产品,一般使用其电容值作为性能特征值进行研究。为了了解电容器的退化特征和建立相应的研究方法,建立了加速退化实验平台,对一批铝电解电容器进行了应力试验。为了有效地提取退化特征值的数据信息,本文将电容实验数据视为时间序列进行了系统研究。针对电容器的数据特征,本文提出了基于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的电容器退化预测方法。采用单位根检验、自相关与偏自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了电容器退化数据的平稳性等时序特征,并采用重标极差法研究了退化数据的长期记忆性。建立了普通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和带有分数阶差分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其中,带有分数阶差分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适用于具有长期记忆性的数据,其应用实例较少,而且该模型没有用于电容器退化的研究。基于最小信息准则和极大似然估计,本文完成了两种模型的参数选择和参数估计。采用退化实验数据对两种基于时间序列的退化预测模型进行验证。实验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样本划分规则下,普通的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预测精度略优于分数阶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另外,采用Python语言开发了分数阶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模型的开源包,可以提供给其他研究这个模型的学者直接使用。为了证明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退化预测方法的有效性,将已经被证实较为有效的维纳过程模型的预测结果作为标准值,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方法的预测精度与传统的模型效果相近,因此本文提出的方法是有效的。而残差的分析以及预测精度的结果证明了两种模型在电容器退化分析中的正确性。然后使用时序模型的预测结果计算得到了电容器的伪寿命值,以及在工作温度下的电容器的可靠性,这提供了一种不需要进行长期实验而得到电子元件可靠性估计值的方法。另外,基于差分方程理论提出了一种用于时间序列退化预测模型的过差分预判方法,该方法有助于对服从随机过程分布的电子产品的模型参数的选择。为了对比不同模型及其研究方法在各种退化分析中的使用效果,本文基于时间序列的差分运算,采用集成学习模型中的极端梯度提升算法对电容器实验数据进行了预测分析。该算法属于集成学习中新颖和热门的方法,因此本文将其用于了电容器退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给定的测试集与训练集设计下,极端梯度提升算法有一定的预测精度,但是准确性低于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前述两种退化预测模型。
王浩伟,滕克难[7](2017)在《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技术综述》文中研究表明随着加速退化试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加速退化数据日趋复杂,可靠性评估理论和方法需要不断完善和发展。可靠性建模与统计分析是可靠性评估的两大核心问题,从这两方面对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技术进行综述,重点阐述了性能退化建模、加速退化建模、失效机理一致性辨识等关键问题,提炼了基于加速因子不变原则进行加速退化数据可靠性评估的新思路,展望了未来的研究重点和发展前景。研究工作对完善加速退化数据可靠性评估理论和方法,提高评估准确性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范影[8](2016)在《机载干式变压器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文中指出随着国防工业的快速发展,对其相关产品的可靠性以及寿命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干式变压器作为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部件,在产品工作时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故对其寿命的要求也相应的有所提高。本文从可靠性的角度出发,对干式变压器进行了加速寿命试验相关方面的研究。本文研究干式变压器的背景及其意义,并介绍加速寿命研究的情况,且综合分析了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研究的实际意义。并对干式变压器进行了寿命影响因素的分析。主要是先通过由经验得到一系列的故障模式以及故障原因,但由于影响因素较多,于是对干式变压器进行FMECA分析,找出了干式变压器的主要故障模式,并确定各故障的危害程度,进而找到了影响干式变压器受外界影响的最大因素就是温度。本文介绍了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的寿命分布,失效寿命模型,加速因子分析的几种主要类型。并分析比较他们之间的优劣关系,从而选择一种较为适合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的模型,为接下来的加速试验的作了准备工作。再对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步进应力加速寿命试验和序进应力加速寿命试验三种试验进行分析,选定步进加速寿命试验为本次试验的加载方式,并阐述了步进加速寿命试验的基本原理。再通过对样本在早期故障的分析,确定先进行定数截尾试验,再进行定时截尾试验。而后对两个阶段的内容分别进行了介绍,同时进行了优化,确定了样本量n,试验的温度应力,定数截尾阶段的温度差以及试验截尾时间,为下面试验的进行提供了一部分参数的依据。本文对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参数进行确定,并对加速寿命试验的过程和内容进行设计,通过对两个阶段的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得到一系列的真实寿命,并对这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得出对整个试验的评价。
潘光翔[9](2016)在《基于多级载荷试验的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研究》文中指出滚动轴承作为机械产品中的重要组成部件,其可靠性直接关系到整个装备的使用性能,因此准确有效的预测评估滚动轴承的疲劳寿命对于掌握设备的运行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实际运行状况中,滚动轴承经常承受变载荷,相比于恒定载荷,轴承所受的应力更加复杂,破坏性更强,轴承的失效概率更高。传统的变载荷下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计算往往基于平均有效载荷,没有考虑载荷波动性对轴承使用寿命的影响。结合“国家863计划资助项目”(NO.2009AA044901),本文针对载荷波动效应对滚动轴承疲劳寿命影响问题,提出了变载荷下滚动轴承疲劳寿命修正计算方法。基于材料次表面层失效的L-P寿命理论需要计算轴承内部载荷分布,计算复杂,且L-P理论无法解释轴承无限寿命现象。本文以基于I-H理论的IS0281-2007疲劳寿命修正理论为寿命修正模型,考虑了材料的疲劳极限,分析讨论了污染、润滑对轴承寿命的影响,并针对国产轴承特点对可靠度寿命系数进行修正。同时,考虑载荷波动性对轴承寿命影响,引入载荷波动寿命修正系数,得到变载荷下滚动轴承寿命修正计算方法。针对试验轴承的特点,并考虑载荷作用次序,本文编制了不同波动性的多级试验载荷谱,应用加速寿命试验的方法对本文中的轴承寿命修正模型进行修正。采用一种便于工程应用的三参数Weibull分布参数估计方法对试验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到不同载荷谱下载荷波动寿命修正系数,最终得到变载荷下滚动轴承疲劳寿命修正计算方法,为国产滚动轴承疲劳寿命预测评估提供参考。本文分析了载荷波动程度与载荷波动寿命修正系数之间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载荷波动程度越大,轴承疲劳寿命越小,载荷波动性会降低轴承的使用寿命。因此,对承受变载荷作用的滚动轴承寿命预测和可靠性评估应充分考虑载荷波动性对轴承寿命的影响。
李家坤[10](2016)在《火炮身管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与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身管寿命试验是火炮定型试验必须考核的重要内容。为解决身管寿命试验时间长、弹药消耗量大以及费用较高问题,要对现行的寿命试验方法加以改进。本文结合身管的疲劳寿命和烧蚀磨损寿命的基本理论和目前采用的试验方法,综合利用加速寿命试验方法与理论,运用有关动力学和数值仿真软件,对身管的疲劳寿命和烧蚀寿命进行了加速寿命试验设计,并对数值仿真结果进行了评价分析。对加速寿命试验的基本理论做了系统研究,主要包括加速寿命试验的加载方式、基本假设、加速模型的研究与适用范围以及加速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对身管的疲劳失效机理进行深入分析,结合Paris裂纹扩展速率理论,建立了身管疲劳寿命与身管内壁最大切向应力之间的数学模型;利用动力学仿真软件ABAQUS,建立身管危险截面的有限元模型,以膛压作为加速应力,分析了不同加速应力对身管内壁最大切向应力的力学影响;结合身管疲劳寿命的数学模型,考虑身管材料参数随机性的分布,提出了基于Monte-Carlo仿真的身管疲劳寿命加速试验的设计方法,得到身管疲劳寿命的分布规律,并建立了身管疲劳加速寿命试验逆幂律加速模型,运用最小二乘法对加速模型进行参数估计,并利用加速模型预测结果与正常应力水平下试验结果进行比较,表明建立的加速模型的正确有效性和试验方案的可行性。对身管烧蚀磨损进行了系统分析,建立烧蚀量与身管内壁温度峰值之间关系,进而建立连发时烧蚀磨损寿命与峰值温度之间关系;以环境温度作为加速应力,运用ANSYS中PDS可靠性分析模块,对身管的烧蚀磨损寿命进行了加速试验设计;利用随机有限元方法,将身管的材料参数化并作为随机输入变量,以身管内壁最大壁温作为随机输出变量;结合烧蚀磨损寿命预测模型和Monte-Carlo模拟试验方法对不同加速应力下身管烧蚀磨损寿命进行可靠性分析,建立身管烧蚀磨损寿命加速试验的Arrhenius加速模型,并对加速模型预测的误差进行了分析。本文建立的身管疲劳和烧蚀磨损的加速寿命试验的设计方法,可为身管加速寿命试验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依据。
二、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最佳线性不变估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最佳线性不变估计(论文提纲范文)
(1)步加试验TFR模型下Fréchet分布的统计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论文结构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2.1 Fréchet分布 |
2.2 加速寿命试验 |
第三章 TFR、TRV、CE模型一致性及等价性分析 |
3.1 简单步加试验下的失效分布 |
3.1.1 TFR模型下的失效分布 |
3.1.2 TRV模型下的失效分布 |
3.1.3 CE模型下的失效分布 |
3.2 一致性分析 |
3.3 等价性分析 |
第四章 简单步加试验TFR模型下Fréchet分布的统计分析 |
4.1 极大似然估计 |
4.2 模拟算例分析 |
第五章 多步步加试验TFR模型下Fréchet分布的统计分析 |
5.1 多步步加TFR模型下的失效分布 |
5.2 极大似然估计 |
5.3 模拟算例分析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基于性能退化的直流电缆绝缘材料改进电寿命模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电寿命模型研究现状 |
1.2.2 性能退化模型研究现状 |
1.2.3 空间电荷测量技术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的研究内容 |
2 基于加速退化数据建模理论 |
2.1 引言 |
2.2 性能退化的相关概念 |
2.2.1 性能退化理论 |
2.2.2 加速性能退化理论 |
2.3 性能退化模型的选取及建模 |
2.3.1 常见的性能退化模型 |
2.3.2 退化分布建模分析 |
2.4 特征量的选取 |
2.5 性能退化模型可靠性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 空间电荷影响下的性能退化模型试验设计 |
3.1 引言 |
3.2 样品的制备及特征量的测取 |
3.2.1 XLPE试样的制备 |
3.2.2 PEA空间电荷测量 |
3.2.3 基于空间电荷效应性能退化模型预评估试验 |
3.3 性能退化模型试验方案 |
3.3.1 性能退化模型特征量求取 |
3.3.2 性能退化模型的建立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 基于性能退化的高压直流电缆改进电寿命模型评估 |
4.1 引言 |
4.2 基于空间电荷的性能退化模型分析 |
4.2.1 性能退化模型的选取 |
4.2.2 伪失效寿命分析 |
4.3 性能退化分布检验与评估 |
4.4 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分析 |
4.4.1 试验原理分析 |
4.4.2 试验数据处理 |
4.5 模型可靠性对比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本文研究结论 |
5.2 后续研究工作及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取得的研究成果 |
(3)电梯曳引钢丝绳受力分析及疲劳寿命估算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动态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3.3 文献评述 |
1.4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本章小结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2.1 曳引式电梯 |
2.1.1 电梯结构 |
2.1.2 工作原理 |
2.2 钢丝绳 |
2.2.1 国家电梯钢绳行业标准 |
2.2.2 电梯用钢丝绳 |
2.2.3 钢丝绳的失效形式及影响因素 |
2.2.4 钢丝绳的疲劳行为 |
2.3 疲劳理论基础 |
2.3.1 疲劳 |
2.3.2 疲劳寿命 |
2.3.3 疲劳曲线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梯曳引钢丝绳受力数学模型的建立 |
3.1 电梯曳引钢丝绳钢丝受力分析 |
3.1.1 钢丝绳不接触理论 |
3.1.2 单根钢丝受力分析 |
3.2 电梯曳引钢丝绳数学模型 |
3.2.1 直立状态下电梯曳引钢丝绳数学模型 |
3.2.2 曳引轮处电梯曳引钢丝绳数学模型 |
3.3 电梯曳引钢丝绳曲率和挠率计算方法 |
3.4 单股电梯曳引钢丝绳(1×19)力学模型构建及分析 |
3.5 单股电梯曳引钢丝绳内部应力分析 |
3.6 电梯曳引钢丝绳(8×19)力学模型构建及分析 |
3.7 电梯曳引钢丝绳(8×19)受力分析及实验验证 |
3.7.1 单股电梯曳引钢丝绳应力分析 |
3.7.2 电梯曳引钢丝绳应力分析 |
3.7.3 实验验证 |
3.8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梯曳引钢丝绳疲劳寿命估算研究 |
4.1 钢丝绳受力类型 |
4.1.1 弯曲应力 |
4.1.2 接触应力 |
4.2 影响钢丝绳疲劳寿命的因素 |
4.2.1 电梯曳引条件的设计 |
4.2.2 钢丝本身的性能 |
4.2.3 钢丝绳的安装和使用维护 |
4.3 钢丝绳疲劳寿命的估算 |
4.3.1 Niemann公式 |
4.3.2 Feyrer公式 |
4.3.3 Ken公式 |
4.4 提高钢丝绳疲劳寿命的措施 |
4.4.1 钢丝原料及半成品质量 |
4.4.2 钢丝拉拔工艺 |
4.4.3 钢丝绳设计 |
4.4.4 质量控制与检验 |
4.4.5 指导用户正确使用疲劳寿命达到要求的钢丝绳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钢丝绳单股寿命实验方案设计 |
5.1 恒定应力加速试验方案描述及优化步骤 |
5.2 寿命试验数据的分析与仿真 |
5.2.1 先验分布类型和参数估计 |
5.2.2 仿真与系统分析实现方法 |
5.3 试验方案优化问题描述 |
5.3.1 优化目标 |
5.3.2 基本方法 |
5.4 结果分析 |
5.4.1 最优试验方案 |
5.4.2 敏感性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摆动式机器人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加速寿命试验国内外发展状况 |
1.3 减速器加速寿命国内外发展状况 |
1.4 本课题主要研究内容 |
2 减速器疲劳寿命理论基础 |
2.1 轴承疲劳寿命计算模型 |
2.2 减速器疲劳寿命理论分析基础 |
2.2.1 Miner疲劳损伤累计理论 |
2.2.2 材料S-N曲线 |
2.2.3 疲劳寿命分析研究 |
2.2.4 减速器疲劳寿命计算理论 |
2.3 减速器加速寿命实验方案设计 |
2.3.1 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设备 |
2.3.2 减速器加速寿命试验模式 |
2.3.3 减速器加速寿命应力选择 |
2.4 减速器疲劳寿命失效因素分析 |
2.4.1 减速器轴承寿命影响因素 |
2.4.2 减速器常见失效形式 |
2.5 本章小结 |
3 摆动式机器人减速器疲劳寿命试验硬件系统 |
3.1 测试系统总体要求 |
3.2 测试系统总体搭建 |
3.3 伺服系统总体搭建 |
3.3.1 伺服系统电气连接图 |
3.3.2 伺服系统选型注意事项 |
3.3.3 伺服电机参数计算 |
3.3.4 制动电阻参数计算 |
3.4 硬件系统元器件选型 |
3.4.1 扭矩传感器参数计算选型 |
3.4.2 转速传感器参数计算选型 |
3.4.3 润滑脂及壳体温度参数计算选型 |
3.4.4 箱体振动参数计算选型 |
3.4.5 旋转角度参数计算选型 |
3.4.6 数据采集卡选型 |
3.4.7 软件系统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4 机器人减速器寿命测试控制系统设计 |
4.1 系统软件设计 |
4.2 上位机软件处理模块 |
4.2.1 数据采集模块 |
4.2.2 数据分析显示模块 |
4.2.3 数据存储模块 |
4.3 下位机软件功能模块 |
4.3.1 控制系统软件编程 |
4.3.2 时序功能模块 |
4.3.3 运动程序模块 |
4.4 本章小结 |
5 机器人减速器测试系统仿真数据分析 |
5.1 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设备 |
5.2 减速器失效机理判定 |
5.3 伺服运动控制算法 |
5.3.1 S形加减速控制算法 |
5.3.2 基于2次卷积的加减速控制算法 |
5.4 数学模型建立与仿真分析 |
5.4.1 系统数学模型建立 |
5.4.2 影响疲劳寿命关键因素分析 |
5.4.3 测试数据核对分析 |
5.5 试验台测试类型对比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7 参考文献 |
8 论文发表情况 |
9 致谢 |
(5)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与统计分析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加速寿命试验技术研究现状 |
1.2.1 加速寿命试验方法及发展研究概况 |
1.2.2 加速寿命试验中统计模型研究概况 |
1.2.3 加速寿命试验数据统计分析方法研究概况 |
1.3 电连接器可靠性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研究工作 |
1.4.1 研究目标 |
1.4.2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电连接器贮存环境下的失效机理分析 |
2.1 引言 |
2.2 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功能 |
2.2.1 常用电连接器的结构与功能 |
2.2.2 Y11P-1419型电连接器的结构 |
2.3 电连接器贮存环境效应分析 |
2.3.1 电连接器贮存剖面分析 |
2.3.2 电连接器贮存环境效应分析 |
2.4 电连接器贮存环境下的失效模式分析 |
2.5 电连接器贮存环境下的失效机理分析 |
2.5.1 电连接器的接触电阻 |
2.5.2 电连接器振动应力下的失效机理分析 |
2.5.3 电连接器温度和插拔应力下的失效机理分析 |
2.5.4 电连接器在振动、温度和插拔组合应力作用下的失效机理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连接器的贮存可靠性建模 |
3.1 引言 |
3.2 电连接器的接触性能退化模型和加速退化方程 |
3.2.1 电连接器的接触性能退化模型 |
3.2.2 电连接器在振动应力下的接触性能退化模型和加速退化方程 |
3.2.3 电连接器在温度和插拔应力下的接触性能退化模型和加速退化方程 |
3.3 电连接器的接触失效寿命分布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案设计 |
4.1 引言 |
4.2 电连接器振动加速试验阶段的试验方案设计 |
4.2.1 振动应力水平设计 |
4.2.2 振动加速试验的总时间 |
4.3 电连接器温度和插拔加速试验阶段的试验方案设计 |
4.3.1 温度应力水平设计 |
4.3.2 插拔次数设计 |
4.3.3 温度加速试验的总时间 |
4.4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案的确定 |
4.4.1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方案 |
4.4.2 电连接器的失效判据与测试方法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统计分析 |
5.1 引言 |
5.2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数据 |
5.3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统计分析 |
5.3.1 振动加速试验阶段的统计分析 |
5.3.2 温度和插拔加速试验阶段的统计分析 |
5.3.3 电连接器的贮存可靠性评估 |
5.4 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应力效应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部分试验数据 |
攻读硕士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电容器退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时间序列分析方法 |
1.2.2 集成学习模型 |
1.2.3 铝电解电容器的退化分析 |
1.2.4 加速退化实验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方法与技术路线 |
1.4 论文架构 |
第二章 退化实验与电容器退化值的时间序列预测方法 |
2.1 引言 |
2.2 研究的问题域 |
2.3 加速退化实验 |
2.3.1 铝电解电容器退化机理 |
2.3.2 退化实验环境 |
2.3.3 数据预分析和处理 |
2.4 建模步骤 |
2.5 时序特征检验 |
2.5.1 单位根检验 |
2.5.2 自相关性与偏自相关性检验 |
2.5.3 长期记忆性检验 |
2.6 基于自回归移动平均的预测方法 |
2.6.1 ARMA/ARIMA模型简介 |
2.6.2 模型定阶准则 |
2.7 基于分数阶差分的自回归移动平均的预测方法 |
2.7.1 分数阶差分下的退化预测步骤 |
2.7.2 分数阶差分推导过程 |
2.7.3 ARFIMA的程序实现 |
2.8 基于差分理论的过差分预判方法 |
2.8.1 差分运算的本质 |
2.8.2 维纳过程简介 |
2.8.3 电容器退化数据的过差分预判方法 |
2.9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电容器的退化预测模型验证和寿命估计 |
3.1 引言 |
3.2 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电容值退化预测 |
3.2.1 基于ARIMA的预测 |
3.2.2 基于ARFIMA的预测 |
3.2.3 结果分析与比较 |
3.2.4 模型正确性检验与比较分析 |
3.2.5 模型有效性检验 |
3.3 寿命和可靠度估计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集成学习模型的时序预测方法 |
4.1 引言 |
4.2 基础算法简介 |
4.2.1 模型与参数 |
4.2.2 决策树集成模型 |
4.2.3 梯度提升树算法 |
4.3 XGBoost算法 |
4.3.1 算法介绍 |
4.3.2 算法推导 |
4.3.3 模型参数与训练集划分 |
4.4 基于极端梯度提升的电容器退化预测 |
4.4.1 单个电容器的退化预测与分析 |
4.4.2 一批电容器的退化预测与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5.1 全文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
(7)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技术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加速退化数据可靠性评估理论 |
2 加速退化数据可靠性建模研究现状 |
2.1 基于失效物理的建模方法 |
2.2 基于退化轨迹拟合的建模方法 |
2.3 基于退化量分布的建模方法 |
2.4 基于随机过程的建模方法 |
3 加速退化数据统计分析研究现状 |
3.1 失效机理一致性辨识 |
(1) 基于寿命分布模型参数一致性的辨识方法 |
(2) 基于加速模型参数一致性的辨识方法 |
(3) 基于退化轨迹形状一致性的辨识方法 |
(4) 基于退化模型参数一致性的辨识方法 |
3.2 参数估计与可靠性评估 |
4 发展趋势与挑战 |
4.1 综合加速应力下多元加速退化数据可靠性评估 |
4.2 非恒定应力下的可靠性评估 |
4.3 基于多源、多阶段退化数据融合的可靠性评估 |
4.4 可靠性评估结果的验证 |
4.5 小样本条件下复杂装备可靠性评估 |
5 结束语 |
(8)机载干式变压器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1.2 加速寿命试验的现状 |
1.3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2章 干式变压器的失效机理和FMECA分析 |
2.1 引言 |
2.2 影响干式变压器寿命的环境因素 |
2.3 干式变压器的主要故障模式 |
2.4 干式变压器的故障分析(FMECA) |
2.4.1 产品的功能原理 |
2.4.2 系统定义 |
2.4.3 填写FMECA表 |
2.4.4 绘制危害性矩阵图 |
2.4.5 FMECA清单 |
2.4.6 结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的参数优化设计 |
3.1 引言 |
3.2 加速寿命试验方法 |
3.2.1 加速寿命试验方法比较 |
3.2.2 步进加速寿命试验方法简述 |
3.3 加速试验的寿命分布 |
3.3.1 干式变压器寿命分布模型 |
3.3.2 Weibull分布 |
3.3.3 Arrhenius模型 |
3.3.4 干式变压器的失效模型 |
3.4 加速因子 |
3.5 定数截尾阶段 |
3.5.1 早期故障样本的分析 |
3.5.2 定数截尾寿命试验可靠性分析 |
3.6 定时截尾阶段 |
3.6.1 定时截尾数学模型的假设 |
3.6.2 定时截尾样本的似然函数 |
3.6.3 相关矩阵的推导 |
3.6.4 函数估计的方差 |
3.6.5 定时截尾试验的相关数据 |
3.7 步进加速寿命试验参数的优化 |
3.8 本章小结 |
第4章 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设计及寿命分析 |
4.1 引言 |
4.2 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参数设计 |
4.2.1 产品寿命影响因素分析 |
4.2.2 加速应力大小和类型确定 |
4.2.3 步进加速寿命试验的设定 |
4.3 干式变压器加速寿命试验设计 |
4.3.1 加速寿命试验过程 |
4.3.2 加速寿命试验内容 |
4.4 加速寿命试验数据处理 |
4.4.1 定数截尾部分数据分析 |
4.4.2 定时截尾部分数据分析 |
4.4.3 加速寿命试验的数据处理 |
4.5 算例 |
4.6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表 |
(9)基于多级载荷试验的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发展现状 |
1.2.1 滚动轴承寿命理论发展现状 |
1.2.2 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试验发展现状 |
1.3 课题研究意义及内容 |
1.4 本章小结 |
2 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理论 |
2.1 引言 |
2.2 Lundberg-Palmgren轴承寿命理论 |
2.2.1 滚动轴承载荷分布计算 |
2.2.2 Lundberg-Palmgren寿命理论 |
2.2.3 改进的Lundberg-Palmgren轴承寿命理论 |
2.3 ISO标准轴承寿命理论 |
2.4 滚动轴承疲劳寿命计算对比 |
2.5 本章小结 |
3 变载荷下滚动轴承寿命修正计算方法 |
3.1 引言 |
3.2 Ioannides-Harris寿命理论基础 |
3.3 基于Ioannides-Harris理论轴承寿命修正 |
3.3.1 变载荷下滚动轴承寿命修正模型 |
3.3.2 污染对轴承使用寿命的影响 |
3.3.3 润滑对轴承使用寿命的影响 |
3.4 可靠度-寿命修正系数修正 |
3.4.1 可靠度-寿命修正系数计算 |
3.4.2 可靠度-寿命修正系数的确定 |
3.5 6012深沟球轴承疲劳寿命理论计算 |
3.6 本章小结 |
4 滚动轴承失效分析及加速应力方案设计 |
4.1 滚动轴承失效分析 |
4.1.1 失效形式 |
4.1.2 失效机理 |
4.2 加速应力方案设计 |
4.2.1 加速应力形式确定 |
4.2.2 加速模型确定 |
4.2.3 载荷加速方案确定 |
4.2.4 多级载荷谱的编制 |
4.3 本章小结 |
5 6012深沟球轴承加速寿命试验及统计分析 |
5.1 轴承加速寿命试验方案 |
5.1.1 载荷施加方案的确定 |
5.1.2 截尾方案的确定 |
5.2 轴承加速寿命试验过程 |
5.2.1 试验设备 |
5.2.2 试验样本 |
5.2.3 试验载荷 |
5.2.4 试验条件 |
5.2.5 停机域设置 |
5.3 试验数据的处理及分析 |
5.3.1 威布尔分布及数据处理方法 |
5.3.2 基于改进的灰色估计法试验结果统计分析 |
5.3.3 试验结果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火炮身管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与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加速试验的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加速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
1.2.2 身管疲劳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
1.2.3 身管烧蚀磨损寿命试验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方法 |
2 加速寿命试验的方法及理论 |
2.1 加速试验基本类型 |
2.2 加速试验的基本假定 |
2.3 加速模型研究 |
2.4 加速因子研究 |
2.5 加速模型的参数估计方法 |
2.6 本章小结 |
3 火炮身管疲劳寿命的加速试验研究与分析 |
3.1 身管疲劳试验概述 |
3.1.1 射击—液压循环试验的原理 |
3.1.2 身管疲劳寿命试验 |
3.2 火炮身管疲劳寿命的失效机理分析 |
3.3 火炮身管疲劳寿命试验的Monte-Carlo模拟 |
3.3.1 身管疲劳寿命的数学模型 |
3.3.2 加速试验的Monte-Carlo模拟方法 |
3.4 火炮身管疲劳寿命加速试验与分析 |
3.4.1 加速应力的选择原则 |
3.4.2 加速应力水平下切向应力有限元分析 |
3.4.3 身管疲劳寿命失效分布形式的可靠性分析 |
3.4.4 加速应力水平下身管疲劳寿命可靠性分析 |
3.5 加速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评价分析 |
3.5.1 加速模型的基本假设 |
3.5.2 身管寿命对数标准差的检验 |
3.5.3 加速模型的参数估计与评价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4 火炮身管烧蚀磨损寿命与计算方法 |
4.1 身管烧蚀磨损的机理分析 |
4.1.1 热因素 |
4.1.2 化学因素 |
4.1.3 机械因素 |
4.2 火炮身管寿命终止评估标准与特点 |
4.2.1 寿命终止特征分析 |
4.2.2 最大径向烧烛量预测数学模型的特点 |
4.3 火炮身管烧烛磨损寿命的预测模型 |
4.4 本章小结 |
5 火炮身管烧蚀磨损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与分析 |
5.1 身管烧蚀磨损寿命试验现状分析 |
5.2 加速试验应力谱的确定 |
5.3 基于随机有限元法的身管烧蚀磨损寿命加速试验 |
5.3.1 身管危险截面ANSYS随机有限元分析步骤 |
5.3.2 不同加速应力水平下身管危险截面温度场分析 |
5.3.3 身管危险截面温度场的随机有限元分析 |
5.3.4 不同应力水平下身管烧蚀寿命可靠性分析 |
5.4 加速模型的建立与参数估计 |
5.5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全文总结 |
6.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恒定应力加速寿命试验的最佳线性不变估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步加试验TFR模型下Fréchet分布的统计分析[D]. 曾晓露. 上海师范大学, 2021(07)
- [2]基于性能退化的直流电缆绝缘材料改进电寿命模型研究[D]. 杨平. 重庆理工大学, 2021
- [3]电梯曳引钢丝绳受力分析及疲劳寿命估算研究[D]. 闫堃.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4]摆动式机器人减速器疲劳寿命测试技术研究[D]. 张旺. 天津科技大学, 2019(07)
- [5]电连接器组合应力加速寿命试验与统计分析的研究[D]. 夏宏运. 浙江理工大学, 2019(06)
- [6]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的电容器退化研究[D]. 张田. 上海交通大学, 2019(06)
- [7]基于加速退化数据的可靠性评估技术综述[J]. 王浩伟,滕克难. 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 2017(12)
- [8]机载干式变压器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D]. 范影. 哈尔滨工程大学, 2016(03)
- [9]基于多级载荷试验的滚动轴承疲劳寿命研究[D]. 潘光翔. 大连理工大学, 2016(03)
- [10]火炮身管的加速寿命试验研究与分析[D]. 李家坤. 南京理工大学, 201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