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油罐内环缝自动跟踪二氧化碳保护焊试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尹宝泉[1](2014)在《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机理研究》文中认为绿色建筑具有与自然友好、节能高效的特点,与场地、气候、自然能源与资源等要素紧密整合,在有效满足各种使用功能的同时,可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工作和生活空间。多功能能源系统是一种与环境保护相容协调的总能系统,体现了多能源综合与多功能输出一体化整合的理念,是能源动力系统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前沿,也是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经济高效、规模化应用的重要形式。基于绿色建筑和多功能能源系统,基于仿生学理念,本文提出了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遵循“开源节流,科学用能”的原则,对建筑系统内、外各种能源构件的性能,能的品位及其不同子系统对能的利用效果的影响方式与关联规律进行了研究。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以建筑结合能源、能的综合梯级利用为主线,全面考虑建筑用能系统的低品位、多工况特点。本文提出了建筑能源与空间节能的概念;通过对建筑能源的适用性分析及系统集成设计,可大幅提高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供能系统中的作用,既降低建筑本体能耗,又减少了其对化石能源的需求;通过分析建筑围护结构的多功能属性、空间的多元需求及多种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同时辅以多源热泵及蓄能系统,提出了基于建筑能源的多功能能源系统,其可解决建筑所需的大部分能量需求,创造出与自然和谐的建筑供用能系统形式。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还提出了可综合利用太阳能、空气源和太空低温源,具有电热冷多能量输出属性的光伏辐射板,与单纯发电的光伏板相比,发电效率可提高3~16%,且集热效率达到45%,制冷能力为30~80W/m2。作为建筑围护结构,光伏辐射板还可起到有源保温等作用。这种多功能属性使得建筑可以根据自身的需求,优化能源系统。此外,提出了基于光伏辐射板耦合低温差辐射末端、多源热泵、蓄能技术等构成的多功能能源系统,并分析了其集成设计及运行模式。通过2010太阳能十项全能(欧洲赛区)竞赛Sunflower太阳房、东营华新环保技术有限公司零能耗综合楼的工程实践,对提出的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的应用性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可大幅度降低建筑能耗,在综合成本较低的情况下,可完全解决建筑的冷、暖、电需求。本文将建筑空间的多功能需求、围护结构多功能属性,多种可再生能源、节能技术等进行整合,为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的集成设计、系统控制等提供了借鉴,同时为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的利用及其产业化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李燊[2](2012)在《基于RFID技术的危险品货物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研究》文中指出目前,危险品货物需求急剧增加,一方面推动社会发展,另一方面也带来危险品货物运输事故高发。该类事故具有破坏程度大、影响范围广和持续时间长等特点,加快先进技术与运输业有效结合,遏制事故高发成为当务之急。当今世界,信息化高速发展,特别是依托RFID等先进技术的物联网,成为交通运输领域的研究热点。鉴于此,本文重点研究将危险品运输与RFID技术有效结合,建立基于RFID技术的危险品货物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系统,降低事故发生率,减少危险品货物事故影响程度,保障运输安全。首先,阐述了选题背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所要解决问题,分析危险品货物的运输事故特点,确立了设计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系统的重要性。介绍了RFID技术的基本组成、工作原理等,借助其远距离识别的优势,实现危险品货物的快速监控。其次,基于RFID技术,建立危险品货物监控系统,对“人、车、货”的匹配、实时状态信息获取、关键卡口信息检验以及应急系统设计等问题进行了系统阐述。最后,根据阐述的机理,结合重庆路网特点,得到主城区危险品货物关键运输卡口集。基于Arcgis Engine等技术,简单开发了监控中心的显示界面,包括车辆的轨迹跟踪,“人、车、货”信息查询,系统报警,应急响应等模块。不仅对重庆市危险品货物运输监控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更为整个危险品货物运输领域提供一个科学的示范点。
黄福祥[3](2009)在《大口径长输管道内环缝自动焊设备及工艺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随着油气管道建设的飞速发展,管道焊接施工技术特别是根焊技术发展迅速。根焊方法包括:低氢焊条上向或高纤维素型焊条下向根焊;熔化极气体保护STT半自动(或全自动)下向根焊;脉冲特性电源控制的熔化极气体保护自动下向根焊;熔化极气体保护自动外焊加铜衬垫强迫成型根焊;熔化极气体保护内焊机根焊等。目前所应用的根焊技术当中,以内焊机根焊速度最快、焊缝成型及焊接质量最好。本课题对内焊机的机械结构、气动原理及自动控制进行了系统研究,提出了整套研究方案和成果样机。针对内环焊缝全位置焊接过程,分析控制对象和控制任务,研究1219mm管道内焊机过程控制系统的功能、构成和工作原理,实现了稳定可靠的管口组对及内焊机自动焊接过程。通过对内焊机焊接过程控制、及其辅助功能的研究与探讨,包括焊接参数的实施控制、内修补功能的实现等,加强了内焊机在焊接施工现场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管道焊接施工的工作环境和工作过程对本课题研究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抗干扰能力强,安全性好,动作指令可靠,互锁、自锁关系严格等。针对上述要求,根据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的特点,本课题采用以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LC)为核心,经过外围信号模块,首次对长输管道内环缝自动焊机的运行参数进行控制。采用该控制方法逻辑清楚、动作可靠、故障率低,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本课题研制成功的8焊炬1219mm管径的内焊机为国内首创。8个焊炬在旋转盘上均匀分布,设计合理,结构新颖。每个焊炬承担1/8圆周环缝焊接工作,从而提高了焊接生产率。本研究成果于2008年首次在西气东输二线一标段进行了工程实际应用,共焊接了800多道环焊接头,一次合格率达96%。目前该成果正应用于西气东输二线其他标段的焊接施工。工程应用结果表明:焊缝成型及焊接质量优良。
符浩[4](2009)在《磁控电弧细丝埋弧焊焊缝跟踪系统的研究》文中提出焊接作为一种材料加工方法,是现代制造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焊接技术的发展来看,焊接自动化、机器人化以及智能化已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要实现焊接过程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所需解决的首要问题就是焊缝的自动跟踪。本文主要研究磁控电弧细丝埋弧焊焊缝跟踪技术,采用了磁控电弧传感器结构,应用于埋弧焊焊缝自动跟踪领域,研制了细丝埋弧焊焊缝跟踪系统。首先介绍了埋弧焊的原理和特点,埋弧焊的自动调节系统,分析了其应用前景,介绍了国内外焊缝跟踪传感器系统的研究现状,着重分析了磁场控制技术的方式和特点,及其现阶段的应用和发展情况。接着提出了磁控电弧传感器的设计思路,分析了磁控电弧的基本原理、传感器结构和影响因素,设计了磁场发生装置,并通过试验证明焊接电弧在外加磁场的作用下发生了有效的摆动,得出了理想的焊接电流波形,提取了焊缝跟踪所需要的偏差信号。着重分析了磁控电弧传感器对焊缝成形的影响,通过大量试验研究,总结了磁场频率对焊缝熔深、熔宽、余高、以及外观成形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磁场对电弧的搅拌作用,经过取样进行光学金相、扫描电镜及硬度试验,分析了磁场扫描频率、励磁电压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得到了本文研究焊缝跟踪试验的理想焊接规范。然后介绍了埋弧焊焊缝跟踪系统的组成,分析了各部分的构成和工作原理,重点说明了本研究采用的焊接电源的特点、电弧扫描位置确定及电弧信号处理的方法、单片机控制系统和十字滑架驱动控制电路,总结了实现焊缝跟踪的过程。重点介绍了跟踪系统中的软件处理,包括处理系统和程序的设计,给出了左右和高低跟踪信号的采集处理方法,列出了系统主程序及部分子程序的流程图,简要概括了控制电路的设计特点和系统抗干扰设计。最后在以上设计基础上完成对整个系统的联调,通过焊缝跟踪试验,实现了磁控电弧传感器细丝埋弧焊焊缝自动跟踪,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评价。
李爱华,陈明,李玉福[5](2009)在《压力容器环缝自动焊技术的研究与完善》文中研究表明焊接技术是影响压力容器制造质量的关键,本文针对压力容器环缝自动焊接中出现的气孔、焊接表面成形不好、断弧、自动跟踪系统失灵及焊缝偏移等各类试生产阶段产生的焊接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分别从设备、焊接工艺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改进。最后,通过改进焊接设备确定了压力容器的焊接工艺和操作规程,此项技术的发展大幅度地提高了焊接质量和焊接效率。
经士农[6](1980)在《焊接过程自动跟踪控制装置》文中指出在试验研究和试生产的基础上,提出了两种新型的具有高灵敏度和抗错边性能的对接接头电磁感应式传感器。此外,研制了用于角接接头和搭接接头及控制焊炬高度的电磁感应式传感器。设计了焊炬位移式和焊车前轮导向式自动跟踪系统。提出了由于点固焊缝或板边局部严重损伤使自动跟踪产生误差的克服途径。电磁感应式自动跟踪系统可用于碳钢、不锈钢、铝及其合金等金属材料;适用于交直流埋弧焊CO2气体保护焊及惰性气体保护焊等焊接方法。
经士农[7](1980)在《电磁传感式自动跟踪焊接》文中认为本文是继1977年第6期“油罐内环缝CO2气体保护焊自动跟踪装置的研究”一文的续篇,重点阐述适用于角接、船形焊、搭接及控制焊炬高度的电磁传感器以及全套跟踪装置。
西安交大焊接专业[8](1977)在《油罐内环缝CO2气体保护焊自动跟踪装置的研究》文中提出 目前生产的火车油罐车的罐体结构如图1所示。通常上板厚8毫米,底板厚9毫米,端板厚10毫米,材料为 A3 或09Mn2。原生产工艺中,端板与筒身间的内环缝焊接劳动条件甚差。为改善劳动条件,研究了自动跟踪二氧化碳气体保护焊,实现了罐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情报组[9](1975)在《我国炼油与化工机械行业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今后任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一、建国二十五年来炼油与化工机械行业焊接技术的发展 炼油与化工机械行业,是为我国炼油工业、化学工业和石油化学工业提供装备的机械制造行业。在炼油化工机械制造工艺中,焊接是一项十分关键的工艺,在整个行业的建设和发展中,它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白生虎,贺贵仁[10](2010)在《15万m3储罐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文中研究指明15万m3储罐在10万m3储罐成熟的工程技术基础上不断获得了新的突破,特别是在主体钢板的国产化、纵缝气电立焊的改进、热处理壁板预制等方面完全达到了15万m3储罐技术规范要求,具有技术先进、质量稳定、效率高等优点,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显着。
二、油罐内环缝自动跟踪二氧化碳保护焊试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油罐内环缝自动跟踪二氧化碳保护焊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1.1 建筑与能源 |
1.1.2 总能系统与分布式能源体系 |
1.1.3 绿色建筑发展概述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国内研究现状 |
1.3.2 国外研究现状 |
1.4 主要研究内容 |
1.4.1 建筑能源与绿色建筑 |
1.4.2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机理 |
1.4.3 基于电热冷联产光伏辐射板的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 |
1.4.4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设计与应用分析 |
1.5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方法 |
1.5.2 技术路线 |
1.6 本文创新点 |
第二章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及其集成机理 |
2.1 绿色建筑及其能源系统 |
2.1.1 绿色建筑与生态学 |
2.1.2 绿色建筑能源系统 |
2.2 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理论 |
2.2.1 系统集成理论概述 |
2.2.2 多能源综合互补集成 |
2.2.3 环境损失最小原则 |
2.2.4 多功能能源系统及其系统集成 |
2.2.5 分布式能源体系及智慧能源网络 |
2.3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机理 |
2.3.1 建筑能源与空间节能 |
2.3.2 绿色建筑能源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 |
2.3.3 绿色建筑分布式能源体系 |
2.3.4 建筑能源集成系统全生命周期评价与控制 |
2.4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评价 |
2.4.1 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能源评价 |
2.4.2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综合评价 |
2.4.3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综合评价的实施与控制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设计 |
3.1 建筑能源适用性分析与集成设计 |
3.1.1 太阳能 |
3.1.2 太空辐射低温源 |
3.1.3 地热资源的利用 |
3.1.4 空气源及风能 |
3.1.5 生物质能 |
3.1.6 其他 |
3.2 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设计原则 |
3.2.1 建筑用能分析 |
3.2.2 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设计 |
3.2.3 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运行控制系统 |
3.2.4 低能耗-低碳-绿色建筑 |
3.3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模式 |
3.3.1 可再生能源互补集成的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 |
3.3.2 可再生能源耦合化石能源的建筑供能系统 |
3.3.3 楼宇电热冷联产燃气总能系统 |
3.3.4 绿色建筑-绿色社区-绿色城市能源体系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光伏辐射板的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设计及运行控制研究 |
4.1 具有电热冷联产能源属性的光伏辐射板多功能构件 |
4.1.1 电热冷联产光伏辐射板概述 |
4.1.2 电热冷联产光伏辐射板的理论分析 |
4.1.3 光伏辐射板的模拟分析 |
4.1.4 电热冷联产光伏辐射板的性能分析 |
4.1.5 电热冷联产光伏能源部品的集成性能分析 |
4.2 低温差辐射+除湿及新风等多功能末端 |
4.2.1 低温差辐射概述 |
4.2.2 多功能低温差辐射末端的性能分析 |
4.2.3 多功能低温差辐射末端的集成性能分析 |
4.3 多功能辅助端 |
4.3.1 高效多源热泵 |
4.3.2 蓄能技术 |
4.3.3 其他辅助端 |
4.3.4 用户侧能量管理 |
4.4 系统运行模式及控制策略 |
4.4.1 系统运行及控制概述 |
4.4.2 冬季集冷供热模式 |
4.4.3 夏季集热供冷模式 |
4.4.4 过渡季节运行模式 |
4.4.5 系统运行优化及控制策略 |
4.5 系统设计与优化集成 |
4.5.1 系统集成设计与优化 |
4.5.2 系统集成特征与节能效果 |
4.5.3 集成过程与系统性能的关联规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应用实例分析 |
5.1 SUNFLOWER 太阳房 |
5.1.1 项目概述 |
5.1.2 多功能能源系统设计 |
5.1.3 能耗模拟 |
5.1.4 性能分析与评价 |
5.1.5 系统优化及推广应用 |
5.2 东营华新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综合办公楼 |
5.2.1 项目概述 |
5.2.2 多功能能源系统设计 |
5.2.3 系统运行控制 |
5.2.4 性能分析与评价 |
5.2.5 系统优化与推广应用分析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本文创新点 |
6.3 展望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致谢 |
(2)基于RFID技术的危险品货物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必要性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4 论文研究技术路线 |
1.5 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危险品货物运输安全监控现状分析 |
2.1 危险货物的定义 |
2.1.1 危险品分类 |
2.1.2 危险品货物(运输)车辆和设备 |
2.1.3 危险品货物运输和装卸 |
2.2 危险品货物运输特点 |
2.3 危险货物运输事故分析 |
2.4 危险品货物运输车辆监控研究 |
2.4.1 传统监控的研究分析 |
2.4.2 采用关键卡口及 RFID 技术的优势 |
2.5 关键运输卡口监控建立的必要性 |
2.6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RFID 系统的基础理论及应用 |
3.1 RFID 无线射频识别技术概述 |
3.1.1 RFID 系统的历史发展 |
3.1.2 RFID 系统的应用现状 |
3.1.3 RFID 与其他自动识别技术的比较 |
3.1.4 射频系统工作频段 |
3.2 RFID 系统组成及工作原理 |
3.2.1 系统组成 |
3.2.2 RFID 的工作原理 |
3.3 RFID 技术在交通运输领域的应用 |
3.3.1 车辆自动识别(AVI)系统 |
3.3.2 不停车电子收费(ETC)系统 |
3.3.3 门禁识别(GAI)系统 |
3.4 RFID 对于危险品货物运输的意义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基于 RFID 技术的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系统设计 |
4.1 系统概述 |
4.1.1 系统功能简介 |
4.1.2 系统特点 |
4.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1 系统设计目标 |
4.2.2 系统设计的基本原则 |
4.2.3 设计要求 |
4.3 系统工作原理 |
4.4 系统安全保障 |
4.5 系统物理功能之架构设计分析 |
4.5.1 系统流程体系概述 |
4.5.2 人车货的匹配研究 |
4.5.3 人车货的信息监测提取 |
4.5.4 人车货的卡口检验 |
4.5.5 应急系统及救援设计 |
4.5.6 危险品货物运输教育 |
4.6 系统模块设计 |
4.6.1 用户登录 |
4.6.2 信息查询 |
4.6.3 运行判断及解决分析 |
4.7 小结 |
第五章 案例分析 |
5.1 重庆市交通运输网络分析及关键卡口选取 |
5.1.1 重庆交通网概况 |
5.1.2 重庆市关键运输卡口选取 |
5.2 重庆市危险品货物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系统设计 |
5.2.1 软件介绍 |
5.2.2 系统简介 |
5.2.3 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主要结论与创新点 |
6.2 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着及取得的科研成果 |
(3)大口径长输管道内环缝自动焊设备及工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石油天然气管道输送的发展历程 |
1.1.1 管道运输是石油天然气工业发展的需要 |
1.1.2 国外管道输送的历史 |
1.1.3 国内管道输送的历史 |
1.1.4 长输管道的发展前景 |
1.2 长输管道焊接施工方法及现状 |
1.2.1 长输管道建设焊接方法的选择原则 |
1.2.2 国外管道焊接施工的现状 |
1.2.3 国内管道焊接施工的现状 |
1.2.4 管道根焊技术 |
1.3 本课题研究意义和内容 |
第二章 管道自动内焊机总体方案 |
2.1 内焊机结构组成 |
2.2 内焊机机械系统 |
2.3 气动系统 |
2.4 电气控制系统 |
第三章 管道自动内焊机机械结构 |
3.1 涨紧机构 |
3.1.1 涨紧部分结构及原理 |
3.1.2 气缸几何尺寸确定 |
3.2 扩涨导向保护装置 |
3.3 焊炬同步定位对中机构 |
3.4 机头柔性偏转机构 |
3.5 多焊炬同步焊接驱动机构 |
3.6 专用焊接单元 |
3.6.1 功能与要求 |
3.6.2 送丝电机参数的确定 |
3.7 行走机构及刹车机构 |
第四章 管道自动内焊机控制系统 |
4.1 控制系统的特点 |
4.2 控制系统构成 |
4.3 控制系统功能及要求 |
4.4 内焊机各动作的程序控制 |
4.5 本研究的技术创新性 |
第五章 管道自动内焊机焊接工艺及工程应用 |
5.1 X80 管线钢焊接性研究 |
5.1.1 试验材料及方法 |
5.1.2 试验结果 |
5.1.3 试验结果分析 |
5.2 环焊缝内焊机根焊焊接工艺研究 |
5.2.1 内焊机根焊焊接工艺技术特点分析 |
5.2.2 焊接接头坡口形式 |
5.2.3 内焊机根焊工艺的工程案例 |
5.2.4 三种内焊机根焊焊接工艺的应用情况对比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加科研情况 |
致谢 |
(4)磁控电弧细丝埋弧焊焊缝跟踪系统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综述 |
1.1 课题研究指导思想 |
1.2 埋弧焊焊接方法介绍 |
1.2.1 埋弧焊原理及特点 |
1.2.2 埋弧焊自动调节系统 |
1.2.3 埋弧焊的应用及发展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埋弧焊焊缝跟踪传感器 |
1.3.2 磁场控制技术 |
1.4 本论文研究的内容 |
第2章 磁控电弧传感器 |
2.1 基本原理及结构 |
2.1.1 基本原理 |
2.1.2 传感器结构 |
2.1.3 影响因素 |
2.2 磁场发生装置的设计 |
2.3 磁控传感器对焊接电弧的影响 |
2.3.1 磁控电弧相关数学模型 |
2.3.2 斜板焊接试验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磁控电弧传感器对焊接工艺的影响 |
3.1 概述 |
3.2 对焊缝外观成形的影响 |
3.2.1 磁场频率对熔深的影响 |
3.2.2 磁场频率对熔宽的影响 |
3.2.3 磁场频率对余高的影响 |
3.2.4 磁场对焊缝的搅拌作用 |
3.3 对焊缝组织和性能的影响 |
3.3.1 磁场扫描频率的影响 |
3.3.2 磁场励磁电压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磁控电弧传感器焊缝自动跟踪系统 |
4.1 跟踪系统的组成 |
4.2 跟踪过程的实现 |
4.2.1 焊接电源 |
4.2.2 电弧扫描位置的确定 |
4.2.3 电弧信号处理方法 |
4.2.4 微机控制系统 |
4.2.5 驱动控制技术 |
4.2.6 焊缝跟踪过程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控制系统软件处理及实用性设计 |
5.1 软件处理系统的设计 |
5.1.1 存储器空间分配 |
5.1.2 输入/输出(I/O)端口分配 |
5.1.3 电流信号的采集 |
5.1.4 左右跟踪信号的处理 |
5.1.5 高低跟踪信号的处理 |
5.2 软件程序的设计 |
5.3 控制系统的实用性设计 |
5.3.1 控制电路的模块化设计 |
5.3.2 控制系统抗干扰设计 |
5.4 本章小结 |
第6章 焊缝跟踪实验和结果讨论 |
6.1 实验目的及实验条件 |
6.2 焊缝跟踪实验 |
6.3 焊缝跟踪结果讨论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科研成果 |
四、油罐内环缝自动跟踪二氧化碳保护焊试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绿色建筑多功能能源系统集成机理研究[D]. 尹宝泉. 天津大学, 2014(05)
- [2]基于RFID技术的危险品货物关键运输卡口监控研究[D]. 李燊. 重庆交通大学, 2012(04)
- [3]大口径长输管道内环缝自动焊设备及工艺研究[D]. 黄福祥. 天津大学, 2009(12)
- [4]磁控电弧细丝埋弧焊焊缝跟踪系统的研究[D]. 符浩. 湘潭大学, 2009(S2)
- [5]压力容器环缝自动焊技术的研究与完善[J]. 李爱华,陈明,李玉福. 金属加工(热加工), 2009(08)
- [6]焊接过程自动跟踪控制装置[J]. 经士农.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 1980(02)
- [7]电磁传感式自动跟踪焊接[J]. 经士农. 焊接, 1980(01)
- [8]油罐内环缝CO2气体保护焊自动跟踪装置的研究[J]. 西安交大焊接专业. 焊接, 1977(06)
- [9]我国炼油与化工机械行业焊接技术的发展、现状及今后任务[J]. 兰州石油机械研究所情报组. 化工炼油机械通讯, 1975(02)
- [10]15万m3储罐工程技术的创新与应用[J]. 白生虎,贺贵仁. 石油化工建设, 201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