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论文文献综述)
高倩倩[1](2021)在《35例性发育异常患者临床诊治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背景: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s)是一组表现为性染色体、性腺、外生殖器或性征不一致的先天性疾病。其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年龄跨度大,病人多在青春期前或青春期就诊,但因无专科门诊,导致治疗及随访极为困难。性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诊治和管理面临诸多问题,如诊断延迟或误诊、手术方式及时机的确定、性腺肿瘤发生风险高及生育能力保护等,其中诊断延误导致治疗和社会心理支持的延迟,对患者生命和心理健康产生严重影响。DSDs手术治疗的必要性和手术时机,以及性腺恶变风险仍是极具争议的问题。对性发育异常患者来说,手术治疗的目的包括保持生殖器外观和社会性别一致、保留生育潜力、减少异常解剖结构给患者带来的社会歧视及降低性腺肿瘤风险,但手术必要性和最佳手术时机仍有争议。含发育不全性腺的DSDs患者易发生性腺恶性生殖细胞肿瘤,文献报道的含Y染色质的女性DSDs患者性腺肿瘤发生率在17.6%-18.3%。除此之外,心理问题如抑郁、焦虑、自杀倾向等在性发育异常患者中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同龄人群。DSDs发生相对少见,无相关大数据分析,目前国内外尚无统一的临床处理指南或共识,且无青春期前妇科亚专业门诊,加之临床医师对此类疾病认识不够充分,导致DSDs的临床诊治不规范,许多DSDs患者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恰当的医学干预,对患者、家庭和社会健康体系产生影响。目的:总结在齐鲁医院妇科住院治疗的DSDs患者的临床特征,并复核所有诊断依据,分析不同类型DSDs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分析发生性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危险因素,探讨进一步优化DSDs患者诊断流程,以改善治疗结局,降低性腺肿瘤发生率,为性发育异常患者的临床长期管理提供依据及参考。方法:采用ICD-10疾病命名分类方法,在齐鲁医院联众系统搜索2006年6月1日至2020年6月1日间所有接受手术治疗的DSDs患者的住院病历,其中病历资料齐全者35例。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包括年龄、发病及诊断年龄、临床表现、生长发育情况、血清激素水平及特征、手术方式、手术时机、手术并发症、术后病理及术后辅助治疗,总结各类DSD患者的诊治特点、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分析性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探讨性腺恶变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组DSDs病例中有11例46,XX型DSDs患者,21例46,XY型DSDs患者和3例染色体异常型DSDs患者。中位就诊年龄为20岁(10-35岁),中位诊断年龄为17岁(1-35岁)。首次就诊原因有:原发性闭经(45.7%)、外生殖器发育异常(28.6%)、腹股沟肿物/疝(17.1%)和盆腔包块(2.9%)等。其中46,XY型DSDs患者多因原发性闭经首次就诊,而46,XX型DSDs患者多因外生殖器发育异常畸形就诊,两组患者出现症状年龄分别为15岁和1岁(p<0.001),但诊断年龄分别为16岁和21岁。超声发现性腺或性腺肿瘤的准确性为68.6%(24/35),本组病例中有8例病人在超声下未辨认出性腺位置及大小,其中2例患者采用盆腔MRI检查均未能辨认出性腺或性腺肿瘤组织。在影像学检查未发现性腺组织的患者中,手术探查发现2例患者有盆腔内条索样性腺,2例患者性腺位于腹股沟或大阴唇。所有患者均接受手术治疗。接受外生殖器整形手术的患者中位年龄为21岁,其中7例患者行单纯外阴/阴道成形术,平均手术时间为32分钟,中位住院时间为9天。接受性腺切除或活检的患者中位年龄为17岁,其中15例患者行单纯性腺切除或活检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0分钟,中位住院时间为8.5天。本组病例中性腺生殖细胞肿瘤发生率为20%(5/25),性腺恶变率为16%(4/25),均为FIGO分期I期。发生性腺肿瘤的患者均含Y染色体,且发生恶变的性腺均位于盆腔内。22例患者术后接受性激素替代治疗。结论:1.DSDs患者的临床表现多样且不典型,临床认识不充分或普遍缺失是延误诊断的主要原因。2.手术治疗是DSDs患者管理中的重要部分,不同类型DSDs患者的手术方式及手术时机各不相同,需进行个体化评估后决策,建议性腺发育不全患者尽早切除性腺,低风险DSDs患者可在青春期后行性腺切除术。3.建立完善的DSDs专病门诊和多学科团队对DSDs的正确诊治和长期管理至关重要。
杨志林[2](2021)在《儿童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隐睾是儿童常见疾病,首选的治疗为手术。睾丸萎缩是隐睾术后的严重并发症,但其影响因素尚不明确。本研究探讨隐睾患儿行睾丸固定术后发生睾丸萎缩的影响因素,并建立预测睾丸萎缩的模型。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在我院诊断为隐睾并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的病例。纳入标准为:1、年龄<14岁的隐睾患儿,行睾丸下降固定术;2、有完整的临床病历记录、手术记录,及术前睾丸超声结果;3、随访超过1年且有睾丸超声结果。排除标准:1、合并染色体或性腺畸形的性发育障碍患儿(DSD);2、患者资料不齐全;3、术中探查时发现是残留的睾丸结节并同时手术切除。研究的指标包括:手术年龄、左右侧、睾丸位置、术前睾丸体积比、输精管附睾畸形、激素治疗、合并其他畸形、手术方式、手术时间、术中并发症、手术结果(有无睾丸萎缩)。睾丸萎缩定义:睾丸体积比对侧正常睾丸小50%以上。采取logistic单因素和多因素回归分析,筛选出睾丸萎缩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预测睾丸萎缩的回归方程模型和列线图。另前瞻性研究2018年1月至12月诊断为隐睾并行睾丸下降固定术的病例,作为验证队列,检验模型的准确性。为了测量正常睾丸的体积,作为睾丸萎缩的参考标准,本研究还收集2016年1月~2019年6月在我院门诊或住院行睾丸超声检查的睾丸正常的0-14岁的男性儿童,计算各年龄组的睾丸体积的均数、标准差及中位数。结果从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收集1608例行睾丸固定术的患儿,中位年龄为2.8岁(0.5~11.3岁);低位隐睾373例,中位隐睾1041例,高位隐睾194例。共有228例(14.2%)出现睾丸萎缩。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睾丸萎缩的独立风险因素有术前睾丸体积比(OR 0.001,p=0.001),睾丸位置(OR 1.903,p=0.008),附睾输精管畸形(OR 6.470,p=0.008),行分期 Fowler-Stephens 手术(OR 2.613,p=0.045)。其他指标均无统计学意义。我们利用这四个风险因素构建了睾丸萎缩发生概率的预测模型和列线图。把验证队列的534例患者资料代入预测模型,制作ROC曲线,显示预测模型的敏感性为78.1%,特异性为77.5%,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为0.851。正常睾丸的男童共测量1607例,得到各年龄组的睾丸体积的平均值及标准差、中位数。0岁到8岁睾丸体积增大缓慢(0.372~0.678ml),9岁以后睾丸开始加速增长(1.040~4.600ml)。结论引起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风险因素有术前睾丸体积比降低、睾丸位置高、合并附睾输精管畸形、行分期Fowler-Stephens手术。本预测模型为外科医生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了依据,并预测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发生率。
王艳芳[3](2021)在《基于问卷调查、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的性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的研究》文中指出第一部分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肿瘤风险认识的全国性横断面调查目的:性发育异常(Disorders of sex development,DSD)是一组复杂的先天性疾病,需要多学科管理,妇产科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在预防肿瘤发生方面。然而,该领域目前的诊治现状未知。本次调研旨在了解妇产科医师在DSD的诊治现状以及对肿瘤风险的认识,为进一步规范DSD的管理、改善临床实践提供参考资料。方法:2020年6月到8月,在全国最大的妇产科培训教育平台发起网络问卷调查。问卷内容主要包括:人口统计学资料、诊疗行为,肿瘤风险认识等。统计方法:计数资料使用频数、百分比来表示,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差异分析,必要时使用对应分析直观展示两个变量的关系;连续变量表示为均数±标准差,通过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组间差异。影响因素分析采用二元或多分类Logistics回归分析。结果:网络问卷被浏览5505次,共回收5244份问卷,响应率95.3%,剔除无效问卷249份,最终4995份纳入统计分析,有效率达90.7%,调研覆盖全国3 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中国妇产科医师基本情况:参与调研的妇产科医师以女性为主,占96.2%,年龄集中在36~55岁(73.3%);70.9%的医师从业时间超过10年;51.5%来自综合医院,42.9%来自妇幼/生殖专科医院;83.9%来自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专业覆盖了普通妇科(68.1%)、妇科/生殖内分泌(6.9%)、妇产科(非分科)(2.9%)、妇科肿瘤(1.5%)以及产科(20.5%)。(2)DSD的诊治情况:41.0%的医师表示在2019年接诊过1~20个DSD患者;接诊过21~40人和大于40人的分别占0.9%和0.4%。53.9%的医师认为DSD的发生率很少,但>1%,29.8%认为发生率<1%。接诊DSD的主要是妇科/生殖内分泌医师,集中在三级、二级医院和综合医院、妇幼/生殖专科医院。(3)最关注的临床问题:妇产科医师普遍关注的问题包括性器官的发育(83.2%)、心理健康(77.4%)、婚育问题(74.8%)、性别问题(71.9%)、第二性征(69.6%)、肿瘤风险增加(69.4%)、生长发育(61.5%)和家庭负担(45.1%);关注血压和电解质仅占16.7%和13.2%。其分布不受医师的从业时间以及所在医院性质影响(P>0.05);而与医院级别、专科类型密切相关(P<0.01),三级医院的妇产科医师和妇科/生殖内分泌医师关注的问题更全面。(4)手术指征及手术时机:盆腔包块(66.7%)、外阴畸形(65.8%)是最普遍认同的手术指征;仅29.4%的医师认为含Y染色体DSD需要手术。手术指征的把握受从业时间、医院级别、医院性质、专科类型影响(P<0.01),妇幼/生殖专科医院医师更倾向于选择含有Y染色体,妇科医生(未分专科)更可能选择盆腔包块,妇产科医生(未分科)则倾向于选择外阴畸形作为手术指征。关于手术时机,无论是何种DSD,选择不清楚的比例最高,占43.3%~44.6%。(5)DSD肿瘤风险的认识:腹腔内性腺(42.3%)、性腺发育不良(40.8%)、含有Y染色体(37.4%)以及腹股沟管内性腺(30.6%)是4个最普遍认同的危险因素。66.8%的医师认识到DSD与性腺肿瘤是部分相关,不受医师背景的影响。(6)自我评价:91.9%的医师表示对DSD相关知识了解不足;如开展相关继续教育培训,75.4%表示非常愿意,20.4%表示有时间就参加。结论:大部分的妇产科医师对DSD的诊治管理及肿瘤风险认识存在较大误区:对DSD患者血压、电解质关注不足;手术指征把握不全面,手术时机不清晰;对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认识不足等。大部分医师对自身的该领域知识掌握情况不满意,并且非常希望参加相关培训。第二部分DSD诊治特点及性腺肿瘤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目的:通过回顾近10年的DSD病例,总结不同分类DSD的临床及诊治特点,分析目前疾病谱,并探索性腺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为进一步开展深入的机制研究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2020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妇产科病房进行手术治疗的DSD病例,按照分类总结其临床及诊治特点;并根据是否合并性腺肿瘤分为病例组及对照组探索肿瘤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检索到423例DSD患者,根据入排标准筛选出412例最终纳入分析,平均年龄20.0±6.7岁,中位随访时间366天,不同类型DSD的纳入情况:250 例(60.7%)46,XY DSD,83 例性染色体 DSD(20.1%)和79例46,XX DSD(19.2%)。其中病例组77例和对照组335例。(1)人口统计学资料:46,XX DSD与46,XY DSD的年龄分布无显着差异,分别为21.8±7.5岁和20.2±6.4岁,高于性染色体DSD,17.8±6.2岁。不同类型DSD的身高、体重均有显着差异:46 XY DSD(165.7±10.5cm,60.1±15.0kg)>46 XX DSD(153.8±8.9cm,53.0±10.7kg)>性染色体 DSD(145.0±21.50cm,48.4±16.3kg),P<0.01。46,XXDSD与46,XY DSD的血压无显着差异,高于性染色DSD。(2)诊治特点:外阴畸形是46,XY DSD最常见的主诉及手术指征;46,XYDSD最常见的主诉是原发闭经;性染色体DSD则更可能由于生长发育迟缓、颈蹼等就诊。预防肿瘤发生是46,XYDSD与性染色DSD最常见的手术指征。DSD性腺肿瘤(良恶性)发生率是18.7%(77/412)。常见的病理类型是性腺母细胞瘤(35.1%)、无性细胞瘤(26.0%)和支持细胞瘤(23.4%)。(3)性腺肿瘤相关影响因素1)性激素水平:校正年龄、DSD分类后,促黄体生成素、孕激素水平与肿瘤发生相关,其中促黄体生成素产生正向影响关系(adjusted OR:1.022,95%CI:1.008~1.036),而孕激素产生负向影响关系(adjusted OR:0.923,95%CI:0.863~0.987)。2)Y染色体/序列:含Y组肿瘤的发生率为21.4%,不含Y组为8.2%。校正年龄及DSD分类后,含Y组的肿瘤风险是不含Y组的3.89倍(adjusted OR:3.89,95%CI:1.35~11.27)。3)DSD分类:不同类型DSD的肿瘤发生率分别是23.6%(46,XY DSD),15.7%(性染色体 DSD)和 6.3%(46,XXDSD)。校正年龄后,46,XYDSD 的肿瘤发生率是 46,XXDSD 的 4.55 倍(adjusted OR:4.55,95CI%:1.75~11.80);性染色体DSD与46,XXDSD之间肿瘤发生率差异不显着(adjusted OR:2.72,95%CI:0.91~8.09)。4)DSD病因诊断:与性腺发育不全(肿瘤发生率29.3%)相比,SRY阳性的特纳综合征、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完全型)、17a羟化酶缺乏的肿瘤发生率无显着差异,分别为37.5%、21.2%和16.1%,P>0.05;雄激素不敏感综合征(部分型)(3.1%)和21羟化酶缺乏(1.6%)的肿瘤发生率明显较低,P<0.05。结论:不同类型DSD的临床特征、诊治特点及肿瘤风险不同。特纳综合征的Y片段检测可能有助于降低肿瘤风险。含有Y物质、较高的促黄体生成素、以及较低的孕激素水平与性腺肿瘤风险增加相关。第三部分基于全外显子测序的DSD性腺肿瘤发生机制研究目的:DSD性腺肿瘤的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明确,二代测序技术开启了肿瘤研究新局面,本研究拟通过全外显子测序探索DSD性腺肿瘤的发生、发展的机制。方法:选取近3年确诊DSD并进行了性腺切除,病理证实合并性腺肿瘤的1 1例患者,对其石蜡标本进行全外显子测序,测序数据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得到肿瘤突变频谱,并筛选出肿瘤易感基因、肿瘤驱动基因、高频突变基因,对相关基因进行功能注释及富集分析。结果:共检测出231974个变异位点,C>T/G>A是肿瘤样本中最高频的突变类型;筛选出7个易感基因,均为错义突变,在9个生物过程存在富集,涉及胚胎发育调控、胚胎器官发育、组织发育等。8个已知驱动基因在骨髓细胞分化(GO:0030099)、宫内胚胎发育(GO:0001701)生物过程和癌症中的转录失调(hsa05202)通路存在富集,涉及精原细胞瘤(C003663)、发育不全(C0002793)等疾病通路。在3个高频突变基因中,ACVR1B同时也是肿瘤驱动基因,与精原细胞瘤发生密切相关。结论:DSD性腺肿瘤的发生受多基因、多途径影响,ACVR1B是重要候选基因;胚胎发育相关的基因突变可能会增加性腺肿瘤风险。
李振东[4](2020)在《多模态超声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第一部分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目的:本研究探讨灰阶超声(US)及彩色多普勒超声(CDFI)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行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并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118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超声特征,通过比较不同性质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常规超声特征来初步鉴别其良恶性。结果:本研究从睾丸占位性病变的病灶数目、病灶范围(局灶型/弥漫性)、回声类型、边界、外形、有无囊变、血流、是否伴微石症、侧别、均匀性等10个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睾丸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边界、外形、血流、是否伴微石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数目、病灶范围(局灶型/弥漫性)、回声类型、有无囊变、侧别、均匀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价值。第二部分超声造影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目的:探讨超声造影(CEUS)不同增强特征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术前经CEUS检查并术后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81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征,通过比较不同性质睾丸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征来鉴别其良恶性,并采用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各项CEUS特征来预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恶性风险程度。结果:睾丸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CEUS特征总体上存在差异,本研究从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增强边界、始增速度、增强后病灶大小、增强均匀程度、增强水平、廓清速度等6个CEUS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睾丸良恶性占位性病变的增强边界、始增速度、增强后病灶大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增强均匀程度、增强水平、廓清速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对以上6个CEUS特征进行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并筛选出3个与睾丸恶性占位性病变相关的CEUS特征,其相对恶性风险程度从高到低依次是:增强边界不清、快进、增强后病灶增大。结论:CEUS对鉴别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价值。第三部分超声弹性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应用目的:探讨超声弹性成像(UE)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鉴别诊断初步应用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兰州大学第二医院超声科行常规超声检查发现,然后进行超声弹性检查并进行弹性分级,术后经病理或临床治疗随访证实的75例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表现,比较不同性质睾丸占位性病变的弹性分级差别和弹性成像分级在鉴别诊断中的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睾丸良性占位性病变的超声弹性分级主要以1、2级为主,睾丸恶性占位性病变超声弹性分级主要以35级为主。超声弹性成像鉴别睾丸占位性病变良恶性的敏感度为97.4%,特异度为66.7%,准确率为82.7%。结论:超声弹性成像对鉴别睾丸占位性病变的良恶性具有重要的价值。
宋庆达[5](2018)在《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分析315例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临床资料及高频超声表现,探讨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增加对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超声表现认识,提高术前对于不同类型睾丸肿瘤的诊断符合率。方法:收集2000年1月1日至2017年10月1日经山东省立医院手术或穿刺及病理证实睾丸肿瘤病例共315例。本组共有13种睾丸肿瘤类型,按病例数多少依次是:精原细胞瘤98例(31.1%),畸胎瘤74例(23.5%),表皮样囊肿36例(11.5%),卵黄囊瘤23例(7.3%),淋巴瘤22例(7.0%),胚胎性癌21例(6.7%),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6例(5.1%),间质细胞瘤12例(3.8%),白血病睾丸浸润6例(1.9%),支持细胞瘤3例(0.9%),转移瘤2例(0.6%),绒毛膜上皮癌1例(0.3%),睾丸肾上腺残余1例(0.3%)。肿瘤组织占据整个患侧睾丸实质,称之为弥漫型肿瘤,肿瘤组织占据部分正常睾丸实质则称之为局限型肿瘤。注意患者有无隐睾病史,记录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数目、形态、回声水平质地、肿瘤属弥漫型或局限型、肿瘤内有无钙化、肿瘤内有无囊变、患侧睾丸有否合并睾丸微石症、启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记录血流分布及测量动脉血流的峰值流速和阻力指数等参数。观察有无白膜受累、睾丸轮廓有无改变、精索及附睾有无受累、腹股沟区及腹膜后有无肿大淋巴结等。记录患者血清甲胎蛋白及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β亚基水平。统计方法采用SPSS24.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各组间数据进行方差齐性检验,并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 ANOVA)比较,方差齐同的组间多重比较采用LSD-t检验,方差不齐的数据用Tamhane’s检验进行两两比较。计数资料用率和/或构成比表示,采用X2检验进行组间比较,用Scheffe法进行率的两两比较。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弥漫型精原细胞瘤55例,其中多结节融合型18例、回声均匀型4例、回声不均匀(地图样改变)型27例、囊实性回声型6例;局限型精原细胞瘤43例,其中多结节紧邻型10例、回声均匀型10例、回声不均匀型22例、囊实性回声型1例。弥漫型畸胎瘤13例,其中有囊变者12例(含钙化者8例),1例为实性混杂回声;局限型畸胎瘤61例,其中局限型整体钙化1例、局限型完全囊变1例、局限型实性混杂回声型25例、局限型囊实性回声型34例。表皮样囊肿均为局限型结节,洋葱环征型10例、周边(蛋壳样)钙化型2例、类实性回声型1例、混杂回声型23例。弥漫型卵黄囊瘤8例,其中回声欠均匀型7例,回声不均匀并无血流1例;局限型卵黄囊瘤15例,其中均匀回声型10例、囊实性回声型5例。单侧弥漫型淋巴瘤10例;局限型淋巴瘤12例,其中双侧多发结节型3例、单侧单发结节型6例、单侧多发结节型3例。弥漫型胚胎性癌6例,其中实性回声型1例、囊实性回声性5例;局限型胚胎性癌15例,其中实性回声型7例、囊实性回声型5例、3例含有2个结节。弥漫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5例,其中实性回声型3例、囊实性回声型2例;局限型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其中实性回声型5例、囊实性回声型6例。间质细胞瘤均为局限型结节,回声均匀型7例、回声不均质型4例,双侧间质细胞瘤1例。弥漫型白血病睾丸浸润5例,局限型1例。另外,支持细胞瘤3例均为局限型,其中2例呈均匀回声型,1例为囊实性回声。转移瘤2例均为局限型低回声结节。绒毛膜上皮癌1例为弥漫型低回声包块。双侧睾丸肾上腺残余1例呈局限型混杂回声。患者年龄统计图1~9可以看到本次研究纳入统计的精原细胞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是31~40岁(占41.8%,41/98);畸胎瘤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是0~5岁(占54.1%,40/74);表皮样囊肿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11~20岁(占52.8%,19/36);卵黄囊瘤患儿的主要发病年龄段为7~24个月(占91.3%,21/23);淋巴瘤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60岁以上(占59.1%,13/22);胚胎性癌患者的主要发病年龄段是21~30岁(占76.2%,16/21);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段是21~40岁(占62.5%,10/16);间质细胞瘤患者主要发病年龄的是31~50岁(占66.7%,8/12);白血病睾丸浸润患者主要发病年龄是6~10岁(占 66.7%,4/6)。由表1可见卵黄囊瘤、白血病睾丸浸润和畸胎瘤患者发病年龄低,尤其是卵黄囊瘤患者平均年龄1.4岁,淋巴瘤患者平均年龄是58.6岁,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类型。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平均年龄分别为28.5岁和30.0岁,二者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由表2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63.854,P<0.001),白血病睾丸浸润、精原细胞瘤和淋巴瘤表现为弥漫性病变的比例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由表3可见,纳入统计的各类睾丸肿瘤中,精原细胞瘤平均最大径线最大,为5.67 cm,间质细胞瘤平均最大径线最小,为1.77 cm;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平均最大径线大小分别为4.15 cm和4.79 crm,二者无统计学差异。由表4可见,畸胎瘤47例(占63.5%)、胚胎性癌12例(占57.1%)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8例(占50%)发生囊变比例较高,淋巴瘤、间质细胞瘤及白血病睾丸浸润未见囊变,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105.027,P<0.001),畸胎瘤、胚胎性癌发生囊变的比例高于其他睾丸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囊变的比例也较高与精原细胞瘤、表皮样囊肿、淋巴瘤相比有统计学意义,与其他类型比较无统计学意义。由表5可见,表皮样囊肿有26例(占72.2%)和畸胎瘤44例(占59.5%)可见肿瘤内钙化,淋巴瘤、卵黄囊瘤和白血病睾丸浸润肿瘤内未见钙化,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 138.916,P<0.001),表皮样囊肿和畸胎瘤发生钙化的比例明显高于其他睾丸肿瘤。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34.562,P<0.001),精原细胞瘤合并睾丸微石症的检出率高于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而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虽有差异,但Scheffe法进行率的两两比较,未发现统计学差异。具体比较结果见表6。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40.079,P<0.001),胚胎性癌发生转移的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发生转移的比例也较高,但经统计学检验无统计学意义。具体比较结果见表7。由表8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内均显示动脉血流信号,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0.677,P=0.668),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用PSV值并不能有效区分各种类型睾丸肿瘤。由表9可见,各类型睾丸肿瘤血流阻力指数最高为0.61,呈低阻血流状态,经单因素方差分析(F=1.289,P=0.273),各组之间无差异,说明用RI值并不能有效区分或鉴别各类睾丸肿瘤。由表10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28.197,P<0.001),隐睾患者发生精原细胞瘤的比例高于畸胎瘤和表皮样囊肿,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无统计学差异。由表11可见,卵黄囊瘤有21例(占91.3%)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11例(占68.8%)血清AFP值阳性,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139.682,P<0.001),卵黄囊瘤AFPP阳性比例最高,其次是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和胚胎性癌,明显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由表12可见,经卡方分割法检验比较(x2=61.116,P<0.001),胚胎性癌和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患者血清β-HCG阳性比例高于其他类型睾丸肿瘤。结论: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睾丸内肿瘤的累及范围(局限型或弥漫型)、数目、大小、回声特点(有无囊变、钙化)、回声质地(是否均匀)、血流情况、白膜及附睾有无受累、是否合并睾丸微石症等重要信息,参考患者年龄、隐睾病史、转移情况、血清AFP及β-HCG水平等信息可以对不同类型睾丸肿瘤做出区分,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中具有重要价值。
胡慧勇[6](2018)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影像诊断价值研究》文中提出第一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9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儿童TGCT的超声征象,依据病理诊断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分组比较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肿瘤大小、形态、边界、回声性质、钙化、囊性区以及彩色血流等声像图特征,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研究睾丸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并用受试者工作曲线(ROC)分析睾丸肿瘤独立声像图特征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良性睾丸肿瘤64例(69.6%),恶性睾丸肿瘤28例(30.4%),最常见的儿童良性TGCT为畸胎瘤,其次为表皮样囊肿,最常见的儿童恶性TGCT为卵黄囊瘤;良性肿瘤组的肿瘤最大径小于恶性肿瘤组[(1.69±0.73)cm对(2.81±1.16)cm,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声像图特征方面,良性肿瘤以回声不均匀为主,恶性肿瘤以回声均匀多见(P=0.000),良性肿瘤组肿瘤内部的钙化和囊性区多于恶性肿瘤组(P=0.000);良性肿瘤组的血流分级低于恶性肿瘤组(P=0.000)。Logistic回归分析血流分级为预测睾丸肿瘤恶性的独立因素,当以Adler分级≥2级为良恶性诊断阈值,则血流分级对睾丸肿瘤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92.9%、98.4%、96.7%。结论儿童良恶性TGCT的超声征象表现存在一定差异,彩色血流分级为预测睾丸良恶性肿瘤的独立因素,彩色多普勒超声有望成为儿童TGCT良恶性鉴别的重要方法。第二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CT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s,TGCT)的CT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57例儿童TGCT的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和CT特征,依据病理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分组比较良恶性肿瘤组间的肿瘤大小、CT特征和诊断符合率,采用Logistic回归研究儿童TGCT的危险因素,并分析CT特征对肿瘤良恶性的诊断效能。结果57例儿童TGCT,良性肿瘤组40例(70.2%),恶性肿瘤组17例(29.8%),最常见的良性肿瘤为畸胎瘤,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为卵黄囊瘤;恶性肿瘤组肿瘤最大直径均值(2.98±1.35)cm大于良性肿瘤组(1.87±0.73)c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CT特征方面,良性肿瘤组肿瘤密度不均匀多见(26/40,65.0%),恶性肿瘤组肿瘤以密度均匀为主(12/17,70.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良性肿瘤组肿瘤伴钙化和脂肪多于恶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07),CT增强扫描恶性肿瘤组供血动脉增粗的比例明显多于良性肿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与病理结果对照,CT诊断符合率84.2%(48/57),良恶性肿瘤组CT诊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2)。17例恶性肿瘤临床分期分别为Ⅰ期14例(88.2%)、Ⅲ期2例(11.8%)、Ⅳ期1例(5.9%),CT显示肿瘤出血坏死5例(29.4%),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11.8%),右肺及左肾门转移1例(5.9%),术后随访时间范围(663)月,所有患者均无瘤存活,总体生存率100%;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供血动脉增粗为预测肿瘤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供血动脉增粗诊断儿童恶性TGCT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为70.6%、97.5%、89.5%。结论CT检查儿童TGCT有特异性,肿瘤供血动脉增粗为预测儿童TGCT良恶性的独立危险因素,CT能初步判断儿童TGCT的良恶性及临床分期,为临床选择手术方式提供依据。第三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价值研究目的探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的MRI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3例儿童TGCT的临床资料、MRI检查资料和病理结果,依据病理诊断结果分为良性肿瘤组和恶性肿瘤组。分组比较良恶性肿瘤组的部位、大小、边界、形态、信号特征、肿瘤囊性变和脂肪变、患侧精索增粗、强化程度以及肿瘤良恶性的诊断符合率等。结果63例儿童TGCT,其中良性肿瘤45例(71.4%),包括畸胎瘤23例(51.1%)、表皮样囊肿16例(35.6%)、皮样囊肿6例(13.3%),恶性肿瘤18例(28.6%),包括卵黄囊瘤16例(88.9%)、混合性生殖细胞肿瘤2例(11.1%)。良性肿瘤组T2WI以混杂信号(20/45,44.4%)和高信号(16/45,35.6%)居多,DWI以低信号(28/45,62.2%)和高信号(16/41,39%)居多,恶性肿瘤组T2WI及DWI均以高信号居多,良恶性肿瘤组在T2WI、DWI方面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2,0.000);良性肿瘤组肿瘤囊性变和脂肪变多于恶性肿瘤组(均P<0.05),恶性肿瘤组肿瘤患侧精索增粗多于良性肿瘤组,且强化程度高于良性肿瘤组(均P=0.000);与病理结果对照,MRI诊断良性肿瘤符合率93.3%,诊断恶性肿瘤符合率88.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41)。结论MRI评价儿童良恶性TGCT在T2WI、DWI、肿瘤囊性变和脂肪变、患侧精索增粗和强化程度方面均有差异,当超声诊断儿童TGCT不明确时,MRI可提供辅助诊断信息。第四部分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目的 探讨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testicular germ cell tumor,TGCT)的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2013年3月2018年7月92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儿童TGCT患者的病史资料,术前行超声、CT、MRI检查中的一项或多项影像学检查。采用BlandAltman图分析超声、CT及MRI评估儿童TGCT肿瘤大小的一致性,kappa检验分析三种检查方法评价儿童TGCT影像学特征的一致性,联合诊断试验比较超声、超声与CT联合、超声与MRI联合的诊断效能。结果 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均能准确评估儿童TGCT的肿瘤大小。Bland-Altman图分析超声评估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差值`d=-0.15cm,标准差Sd=0.28cm,95%的一致性界限为(-0.690.39cm),95.7%(88/92)测量值在一致性界限内;CT评估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差值`d=0.01cm,标准差Sd=0.47cm,95%的一致性界限为(-0.900.93cm),96.5%(55/57)测量值在一致性界限内;MRI评估肿瘤最大直径平均差值`d=-0.12cm,标准差Sd=0.26cm,95%的一致性界限为(-0.630.40cm),96.8%(61/63)测量值在一致性界限内。影像学特征方面,三种影像学检查方法评价肿瘤的边界、形态、肿块性质与病理结果比较均有一致性(均P<0.05),MRI评价肿瘤囊性变的敏感性最好(90.5%),CT评价肿瘤钙化的敏感性高于超声(83.3%对69.8%),MRI评价肿瘤脂肪变的敏感性高于CT(85.7%对75.0%)。与病理结果对照,超声、CT及MRI鉴别儿童良恶性TGCT的准确性分别为95.7%、94.7%、93.7%,三种检查方法鉴别儿童TGCT良恶性的一致性均极好(kappa=0.897,0.872,0.844)。超声诊断儿童TGCT符合率72.8%,超声与CT联合、超声与MRI联合诊断符合率分别为87.7%,90.5%,与单用超声诊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31,0.007)。结论 超声、CT及MRI对儿童TGCT均有较高的诊断及鉴别价值,超声与CT联合、超声与MRI联合诊断能提高儿童TGCT的诊断符合率,为临床选择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姚浩宇[7](2017)在《睾丸横过异位的临床诊治及分析》文中研究指明背景睾丸横过异位(transverse testicular ectopia,TTE)是泌尿生殖系统一种罕见的先天性疾病,是指双侧睾丸下降过程中同时进入一侧腹股沟管,双侧睾丸位于同侧腹股沟区或阴囊内。睾丸横过异位常以阴囊空虚或腹股沟肿物为主诉入院,因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术前常不能明确诊断,而诊断为隐睾或腹股沟斜疝,行手术治疗才得以发现。文献中对异位睾丸的局部解剖特点报告不同,导致对睾丸横过异位的病因及机制的阐述各种各样,尚无统一的认识。因睾丸横过异位保守及药物治疗无效,发现后及早治疗可降低睾丸退行性变及睾丸肿瘤的发生率,且可永久性改善外观缺陷,故多建议及早行手术治疗。现存的手术方式较多,但各有优势及缺点。既往国内外相关文献均侧重于病例报告,而无详尽的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对国内外所报告的睾丸横过异位病例进行统计,以了解睾丸横过异位的一般特征。研究目的本研究针对睾丸横过异位的病因及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辅助检查、病理学特点、诊断及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进行分析阐述,以提出一个可供临床医师参考的诊疗体系。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7月至2017年1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诊治的睾丸横过异位13例,1982年4月至2016年6月我国报道的睾丸横过异位108例,1960年1月至2017年1月国外所报道的睾丸横过异位154例,分析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实验室检查、手术治疗及预后情况。具体资料如下:⑴一般资料:(1)我院:就诊年龄2个月到27岁,平均年龄7.92±9.38岁。(2)国内:就诊年龄4天到69岁,平均年龄14.87±14.18岁。(3)国外:就诊年龄15天到65岁,平均年龄9.39±9.74岁。⑵临床表现:(1)我院:阴囊空虚10例(77%),腹股沟或阴囊肿物9例(69%),婚后不育1例(8%),斜疝术中发现睾丸异常1例(8%)。(2)国内:阴囊空虚64例(59%),腹股沟或阴囊肿物56例(52%),不育9例(8%)。(3)国外:阴囊空虚85例(63%),腹股沟或阴囊肿物99例(73%),不育6例(4%)。(3)合并症:(1)我院:腹股沟斜疝9例(69%),苗勒管持续综合征5例(38%),鞘膜积液2例(15%),睾丸附睾分离2例(15%),尿道下裂1例(8%),不育症1例(8%)。(2)国内:腹股沟斜疝48例(44%),苗勒管持续综合征28例(26%),睾丸附睾分离10例(9%),不育症9例(8%),鞘膜积液8例(7%),睾丸肿瘤3例(3%),异位睾丸扭转3例(3%),尿道下裂2例(2%)。(3)国外:腹股沟斜疝90例(74%),苗勒管持续综合征39例(32%),睾丸附睾分离1例(0.8%),鞘膜积液5例(4%),睾丸肿瘤10例(8%),尿道下裂4例(3%),不育症8例(7%)。(4)影像学检查:(1)我院:超声检查13例,CT检查2例,MRI检查3例。(2)国内:超声检查59例,CT检查17例,MRI检查3例。(3)国外:超声检查61例,CT检查7例,MRI检查18例。(5)实验室检查:(1)我院:染色体核型检查7例,性激素检查6例,精液检查2例。(2)国内:染色体核型检查21例,性激素检查17例,精液检查9例。(3)国外:染色体核型检查35例,性激素检查10例,精液检查5例。结果(1)影像学检查:(1)我院:超声检查13例,明确诊断10例(76%);CT检查2例,明确诊断2例(100%);MRI检查3例,明确诊断2例(67%)。(2)国内:超声检查59例,明确诊断38例(64%);CT检查17例,明确诊断14例(82%);MRI检查3例,明确诊断3例(100%)。(3)国外:超声检查61例,明确诊断31例(51%);CT检查7例,明确诊断4例(57%);MRI检查18例,明确诊断12例(67%)。(2)实验室检查:(1)我院:染色体核型检查7例,均提示46,XY;性激素检查6例,均正常;精液检查2例,无精子1例,精子活性差1例。(2)国内:染色体核型检查21例,均为46,XY;性激素检查17例,正常13例;精液检查9例,精子活力差6例,无精子2例,精子正常1例。(3)国外:染色体核型检查35例,正常33例;性激素检查10例,正常9例;精液检查5例,正常2例。(3)手术方式:(1)我院:跨阴囊纵隔睾丸固定术7例(54%),睾丸复位固定术4例(31%),双睾丸同侧阴囊固定术1例(8%),未行手术治疗1例(8%)。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5例。(2)国内:跨阴囊纵隔睾丸固定术33例(31%),睾丸复位固定术18例(17%),睾丸固定术4例(4%,具体不详);双睾丸同侧阴囊固定术13例(12%),睾丸切除术15例(14%),精索动静脉切断术2例(2%),未行手术治疗9例(8%),手术方式不详14例(13%)。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17例。(3)国外:跨阴囊纵隔睾丸固定术66例(43%),睾丸复位固定术12例(8%),睾丸固定术26例(17%,具体不详),双睾丸同侧阴囊固定术3例(2%),腹膜外睾丸固定术5例(3%),睾丸切除术16例(10%),精索动静脉切断术2例(1%),未行手术治疗2例(1%),手术方式不详22例(14%)。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42例。(4)预后:(1)我院:行跨阴囊纵隔睾丸固定术1例后伴发睾丸附睾炎;行双睾丸同侧阴囊固定术1例术后一侧阴囊发育差;未行手术治疗1例仍在观察中;余行手术治疗10例预后好。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预后较好。(2)国内:术后睾丸萎缩7例,睾丸恶变1例,伴发睾丸附睾炎1例。行腹腔镜辅助手术治疗预后好。(3)国外:睾丸萎缩1例,睾丸恶变1例,死亡1例。结论1.阴囊空虚患者除应检查正常睾丸下降途径外,还需检查睾丸异位常见部位。2.睾丸横过异位缺乏特征性的临床表现,明确诊断需要详细的体格检查,超声、CT、MRI可协助诊断。3.手术治疗是睾丸横过异位唯一的治疗方法,可选用腹腔镜辅助跨阴囊纵隔睾丸固定术。
冯宇宁,夏军,邱喜雄,刘品霓[8](2014)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I特点,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有完整CT或MRI平扫及增强资料、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13例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影像表现。3例患者行CT检查,10例行MRI检查。结果:13例中有3例为未降睾丸并发精原细胞瘤。睾丸精原细胞瘤CT主要表现为中等均匀密度,增强扫描轻度到中度强化;MRI主要表现为结节状,信号较均匀,T2WI呈稍低信号,可见低信号线状纤维血管分隔,增强时分隔强化,肿瘤实质轻度强化。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位于正常睾丸下降路径,可发生于腹膜后、盆腔等部位,病灶体积较大,密度或信号不均,增强扫描明显强化。结论: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具有较高的诊断和鉴别价值。
方晓义[9](2013)在《多层螺旋CT在睾丸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在睾丸原发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和病理证实的48例睾丸肿瘤的组织病理、临床特点和CT表现。所有48例睾丸肿瘤患者均行MSCT平扫及增强扫描检查,平扫层厚2mm,层距2mm;增强扫描层厚1mm采集,层距1mm。对病灶进行常规薄层重建,获取的薄层横断图像通过工作站的后处理技术,重建MPR、VR图像。48例睾丸肿瘤中精原细胞瘤13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9例、淋巴瘤14例、卵黄囊瘤2例、良性畸胎瘤2例、腺瘤样瘤与表皮样囊肿各2例,胚胎性癌、恶性畸胎瘤、平滑肌瘤及髓外浆细胞瘤各1例。结果:MSCT检出所有48例睾丸肿瘤,均为单侧发病,其中左侧19例、右侧29例,其中45例平扫时表现为睾丸肿大,35例境界清楚,41例恶性肿瘤平均直径4.6±1.3cm,7例良性肿瘤平均直径2.4±0.8cm,统计检验水准α以0.05估计,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351,P<0.05),但良恶性肿瘤的MSCT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013,P>0.05)。在41例睾丸恶性肿瘤中,精原细胞瘤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强化程度无显着性差异(t=-1.578,P>0.05),混合性生殖细胞瘤与淋巴瘤强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28,P>0.05),但精原细胞瘤与淋巴瘤强化程度差异有显着性差异(t=-2.686,P<0.05),淋巴瘤与混合性生殖细胞瘤的好发年龄段比较,二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8.196,P<0.05)。卵黄囊瘤多为5岁以下儿童发病,且患者血清AFP水平明显增高;MSCT平扫2例良性畸胎瘤含钙化、脂肪成分,具有特征性;腺瘤样瘤平扫病灶内密度均匀,未见钙化及坏死灶,增强扫描病变无明显强化。其余不同病理类型的睾丸肿瘤有其各自的影像或临床特点。41例恶性肿瘤中31例MSCT扫描未发现肿大淋巴结,3例合并腹股沟或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例合并锁骨下淋巴结肿大,分别提示临床I、II、III期,与手术病理结果相符。结论:睾丸肿瘤的MS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且MSCT能显示淋巴结及远处转移情况,对睾丸肿瘤的诊断和临床分期具有重要的价值。结合临床资料与MSCT检查对区分各种睾丸肿瘤,尤其是区分肿瘤的良恶性、肿瘤术前分期和术后随访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
王道德,郑海霞,张俊茹[10](2002)在《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文中研究指明
二、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论文提纲范文)
(1)35例性发育异常患者临床诊治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前言 |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 临床资料 |
2. 研究方法 |
2.1 体格检查分级标准 |
2.2 血清学检测方法 |
2.3 染色体检测方法 |
2.4 影像学检查方法 |
2.5 麻醉方法 |
2.6 手术方法 |
2.7 恶性生殖细胞肿瘤分期 |
3 统计学分析方法 |
结果 |
1. DSD患者临床特征 |
1.1 DSDs患者年龄特点 |
1.2 DSDs患者体格发育情况 |
1.3 DSDs患者性征及生殖器官发育情况 |
1.4 DSDs患者临床症状特点 |
1.5 DSDs患者血清学检测特点 |
1.6 DSDs患者影像学检查特点 |
2. DSDs患者手术治疗结局 |
2.1 生殖器整形手术治疗结局 |
2.2 性腺切除/活检手术治疗结局 |
3. 性腺肿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 |
4. DSDs患者术后辅助激素治疗 |
讨论 |
1. DSDs诊治现状和面临挑战 |
1.1 DSDs概述及发病机制 |
1.2 DSDs诊治现状 |
1.3 DSDs诊治面临的挑战 |
2. DSDs诊断方法的意义及其局限性 |
2.1 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及局限性 |
2.2 影像学检查的意义及局限性 |
2.3 遗传学检测的意义及局限性 |
3. DSDs手术治疗时机及方式 |
3.1 生殖器整形手术的手术方式及时机 |
3.2 预防性性腺切除术的手术时机 |
4. DSDs患者性腺肿瘤发生风险及管理 |
4.1 DSDs患者GGCTs特点及危险因素 |
4.2 CAIS患者保留性腺的争议 |
5. DSDs患者的多学科和长期管理 |
结论 |
附表 |
附图 |
参考文献 |
综述 The Pathogenesis and prevention of port-site metastasis in gynecologic oncology |
References |
致谢 |
攻读学位论文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2)儿童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隐睾的危害与后果 |
1.2 隐睾的治疗 |
1.3 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研究进展 |
1.4 本研究拟解决的问题 |
第二章 资料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指标 |
2.3 手术方式 |
2.4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结果 |
3.1 患儿的基本资料 |
3.2 各变量组的分层比较 |
3.3 单因素分析的结果 |
3.4 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 |
3.5 验证队列患者的临床资料及预测模型的验证 |
第四章 讨论 |
4.1 睾丸萎缩的危害 |
4.2 睾丸萎缩的发生机制 |
4.3 睾丸位置对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 |
4.4 术前睾丸体积比对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 |
4.5 输精管附睾畸形对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 |
4.6 手术方式对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 |
4.7 手术年龄对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 |
4.8 睾丸扭转对睾丸萎缩的影响 |
4.9 睾丸萎缩的定义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隐睾的治疗及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因素 |
参考文献 |
全文小结 |
缩写词简表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成果 |
致谢 |
(3)基于问卷调查、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的性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流行病学调研 |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及认知的横断面调查 |
一 引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内容 |
3 调查方式 |
4 数据收集 |
5 统计分析方法 |
6 质量控制 |
三 结果 |
1 数据核查 |
2 中国妇产科医师基本情况 |
3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性发育异常的诊治现状 |
3.1 DSD发生率的认识及接诊DSD现状 |
3.2 DSD临床问题的管理现状 |
3.3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DSD与性腺肿瘤方面的认识 |
4 DSD诊治情况的影响因素 |
4.1 DSD接诊情况 |
4.2 关注的临床问题 |
4.3 DSD肿瘤风险认识 |
4.4 手术时机及指征的把握 |
4.5 DSD性腺肿瘤患者辅助治疗 |
5 中国妇产科医师的自我评价及参加培训意愿 |
6 参加相关培训意愿影响因素 |
四 讨论 |
1 调研对象的代表性 |
2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DSD的诊治现状 |
2.1 DSD的接诊现状 |
2.2 DSD患者需关注的临床问题 |
2.3 DSD的手术指征及性腺切除时机 |
3 中国妇产科医师对DSD与性腺肿瘤认识情况 |
3.1 DSD与性腺肿瘤相关性及其危险因素 |
3.2 DSD性腺肿瘤的长期预后 |
3.3 性激素治疗及肿瘤风险认识 |
五 结论及展望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DSD诊治特点及性腺肿瘤相关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
一 引言 |
二 对象与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3. 质量控制 |
4. 病史数据采集 |
5. 统计学分析 |
三 结果 |
1 DSD的分类情况 |
2 DSD的临床及诊治特点 |
2.1 人口统计学资料 |
2.2 不同类型DSD临床特征 |
2.3 手术指征及手术方式 |
2.4 肿瘤发生情况 |
3 DSD性腺肿瘤发生相关影响因素 |
3.1 人口统计学资料 |
3.2 实验室检查 |
3.3 是否含有Y物质 |
3.4 DSD分类 |
3.5 DSD病因诊断 |
四 讨论 |
1. DSD疾病谱 |
2. 不同DSD类型的临床及诊治特点 |
3. DSD与性腺肿瘤 |
五 结论与展望 |
第三部分 基础研究 |
基于全外显子测序DSD性腺肿瘤发生机制研究 |
一 引言 |
二 试验材料与方法 |
1 实验仪器和设备 |
2 方法 |
2.1 选取石蜡样本 |
2.2 DNA的提取及质检 |
2.3 DNA的片段化 |
2.4 文库的构建及库检 |
2.5 上机测序 |
2.6 测序数据处理 |
2.7 数据分析 |
2.8 功能富集/通路分析 |
三 结果 |
1. 测序数据质量 |
2. 变异情况 |
3. 肿瘤易感基因及通路富集分析 |
4. 肿瘤突变频谱 |
5. 肿瘤驱动基因 |
6. 肿瘤高频突变基因 |
四 讨论 |
1. GCT共同起源 |
2. 测序技术在两性性腺GCT中的应用 |
3. DSD性腺肿瘤发生机制 |
五结论与展望 |
全文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问卷内容 |
附录二: 基因名称 |
综述:性发育异常与性腺肿瘤 |
参考文献 |
附录1:中英文符号及缩略语说明 |
博士期间发表文章 |
致谢 |
(4)多模态超声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一章 前言 |
第二章 灰阶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
2.1 资料与方法 |
2.2 结果 |
2.3 讨论 |
第三章 超声造影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价值 |
3.1 资料与方法 |
3.2 结果 |
3.3 讨论 |
第四章 弹性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诊断中的初步应用 |
4.1 资料与方法 |
4.2 结果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5)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方法 |
结果 |
讨论 |
本研究的创新点、局限性及工作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表 |
统计附图 |
附图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论文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英文论文Ⅰ |
英文论文Ⅱ |
(6)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影像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名词对照及缩写代码 |
绪论 |
参考文献 |
第一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超声诊断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CT诊断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的MRI诊断价值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超声、CT及MRI诊断价值的对比研究 |
1.资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4.结论 |
5.参考文献 |
全文总结与展望 |
综述 |
6.参考文献 |
致谢 |
学术论文和科研成果目录 |
(7)睾丸横过异位的临床诊治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对照缩略词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图 |
综述 睾丸横过异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历及在学期间发病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临床资料 |
1.2仪器与方法 |
1.2.1 CT检查 |
1.2.2 MRI检查 |
2结果 |
2.1 CT表现 |
2.2 MRI表现 |
2.3病理特点 |
3讨论 |
3.1精原细胞瘤的临床特点 |
3.2睾丸精原细胞瘤的影像学表现 |
3.2.1发生在阴囊内的睾丸精原细胞瘤CT、MRI表现 |
3.2.2未降睾丸并精原细胞瘤CT、MRI表现 |
3.3精原细胞瘤影像学的病理基础 |
3.4鉴别诊断 |
(9)多层螺旋CT在睾丸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表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材料和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综述 |
参考文献 |
(10)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论文提纲范文)
病例 |
讨论 |
四、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论文参考文献)
- [1]35例性发育异常患者临床诊治分析[D]. 高倩倩. 山东大学, 2021(12)
- [2]儿童隐睾术后睾丸萎缩的影响因素分析及预测模型的建立[D]. 杨志林. 南方医科大学, 2021(02)
- [3]基于问卷调查、回顾性病例分析及全外显子测序的性发育异常相关肿瘤的研究[D]. 王艳芳. 北京协和医学院, 2021(02)
- [4]多模态超声成像在睾丸占位性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D]. 李振东. 兰州大学, 2020(01)
- [5]高频超声检查在睾丸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研究[D]. 宋庆达. 山东大学, 2018(02)
- [6]儿童睾丸生殖细胞肿瘤影像诊断价值研究[D]. 胡慧勇. 上海交通大学, 2018(01)
- [7]睾丸横过异位的临床诊治及分析[D]. 姚浩宇. 郑州大学, 2017(02)
- [8]睾丸精原细胞瘤的CT和MRI表现[J]. 冯宇宁,夏军,邱喜雄,刘品霓. CT理论与应用研究, 2014(03)
- [9]多层螺旋CT在睾丸良恶性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价值研究[D]. 方晓义. 福建医科大学, 2013(03)
- [10]腹腔隐睾并发精原细胞瘤的超声特征与病理学对照分析1例[J]. 王道德,郑海霞,张俊茹.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2002(S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