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

一、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的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张克兵[1](2019)在《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我国农村社会的领导核心,是发展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头羊和主心骨。农业的发展和进步、农村的稳定和繁荣、农民的安居乐业和利益福祉,党在农村长期执政地位的稳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顺利推进等等,都在考验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以提升组织力为重点,突出政治功能,”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研究方法,在无产阶级政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借鉴西方有关组织理论,以当代中国乡村社会现实状况为背景,对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展开研究,在理论和实践上都具有很大价值。从理论的维度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是指在农村特定场域中,作为中国共产党组织体系基础的农村党基层组织对其内部和外部进行影响、控制、整合和改变的能力。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力主要由政治领导力、经济发展力、文化繁荣力、社会治理力和自身建设力等五种能力构成。这五种能力的强弱关乎党组织的生死存亡和党领导的农村现代化事业的兴衰成败。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因素很多,从党组织内部来看主要包括组织理念、组织结构、组织成员、组织制度、组织机制、组织生态、组织纪律、组织资源等八个方面,从党组织外部来看主要包括村民思想观念、村民构成状况、村庄经济状况、社会治理体制等四个方面。对这些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有助于探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有效路径。从历史的维度来看,党在九十多年的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奋斗历程当中,根据各个历史时期的时代特点,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探索党对农村各项事业的领导方法,在提升组织力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经验主要有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加强局部政权建设、加强群众组织建设和发动群众运动等方式;在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初期,党主要通过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和构建全能型的政治体制来强化组织力;在改革开放后党根据农村社会的变化不断与时俱进,主要通过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政治、发展农村经济、繁荣农村文化、加强农村治理等方式来提升组织力。从现实的维度来看,改革开放以来,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正确领导和广大农村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下,我国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以及党组织自身建设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骄人的成绩,农业基础地位不断提升,农村现代化水平不断推进,农民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党在农村的领导地位不断巩固。但在看到可喜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改革开放已经四十多年,以1987年出台《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试行)》为标志,村民自治普遍建立也已三十多年,农村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当今情况既不同于革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初期,又和改革开放初期的情况有很大差异,农村基层党组织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环境变化,这些变化给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带来了不少难题。在领导农村政治方面,主要面临村民利益诉求多元化、农村政治权威分散化、党群联系纽带薄弱化、农村基层民主变异化等问题;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主要面临农业生产经营小农化、农村社会空心化、农村公共品供给薄弱化、农村集体经济空壳化等问题;在繁荣农村文化方面,主要面临农村精神文化衰败化、农村物质文化匮乏化、农村文化人才短缺化等问题;在治理农村社会方面,主要面临治理主体多元化、治理单元过疏化、治理内容复杂化等问题;在党组织自身建设方面,主要面临党员和干部队伍建设需要加强、组织运行机制不畅、组织设置方式不合理、组织资源不足等问题。从对策的维度来看,“打铁必须自身硬”,农村基层党组织要敢于正视和承认在领导农村各项事业发展当中存在的各种问题,通过增强党的组织力,让党组织和党员练就过硬的政治素质和高强的各项本领,使农村基层党组织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可以通过发挥政治引领作用、牢记政治使命责任、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增强政治工作本领、严肃党内政治生活等方式,提升政治领导能力;通过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合理整合农村分散的土地、资金、涉农服务平台等资源,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组织,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方式提升经济发展能力;通过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物质文化建设、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文化繁荣能力;通过优化农村治理单元、理顺农村治理主体关系等方式,提升社会治理能力;通过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内部环境、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等方式提升自身建设能力。

阳斌[2](2019)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文中认为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已成为党、国家和社会的共识,乡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微观组成部分,其精神内涵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保持共性。乡村治理在治理价值上强调多元、合作、参与、法治、规范等多维追求,在治理目标上追求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乡村治理体系现代化意味着对传统的、行政主导的一元式权威治理模式进行变革,主张在乡村治理过程中建立一个多元主体协商、合作、互补的治理体系,这一体系不仅包含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府等核心公共权威组织,也包含事实上参与乡村治理过程的内生或外来的村民自治组织、社会组织、市场组织、民间权威及广大人民群众等主体与力量,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形成更具包容性的乡村建设合力。乡村治理能力现代化则主要强调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按照法治、透明、回应、责任、有效、廉洁、公正等价值追求进行改造与重塑,建立更为宽松的乡村治理外部环境,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乡村治理的民主性建设任务,以促成国家治理现代化目标完成。本文采用历史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主义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乡村治理纳入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视野中考察。中国的社会性质决定共产党在成立之初就开始肩负现代国家建构的历史重任,“民族国家”与“民主国家”双重建设目标成为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对此,中国共产党围绕“耕者有其田”进行了漫长的革命探索,社会主义改造完成后,“政社合一”的国家整合治理模式逐渐形成,农村以整体的力量支持国家经济的复苏与发展,但“人民公社”的管控模式使农村发展逐渐失去生机与活力。在此背景下,中国共产党开始对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进行深刻的反思,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拉开了轰轰烈烈的改革开放序幕,将解放生产力与发展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并以农村为突破点进行了全面的改革。在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共产党于1982至1986连续5年发布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涉及农村农业发展,在农村经济领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使长久束缚于土地的各种乡村资源逐渐激活,农村社会释放出巨大的经济潜力;在农村政治领域进行“乡政村治”治理探索,将党的领导与村民自治紧密结合,不断促进基层民主与基层治理向前发展,使广大农村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并形成了一系列乡村治理思想。进入新世纪之后,特别是自2004年以来,党中央更是连续16年以“一号文件”的形式强调,必须把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有效解决作为新时期全党的工作重点,可见,中国共产党在新的历史时期将乡村治理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40余年的改革开放促使农村各方面事业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但治理成效的背后也面临诸多治理困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使我国农村不可逆转的走向了现代化道路,农村生产要素市场化流动速度加快,农民参与分享城市收益的路径越来越广阔,农村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随着农村改革的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村外主体参与到乡村治理过程之中,使得乡村治理的主体、客体及环境等方面开始发生变化,农村原有的利益格局开始处于变化与流动之中,全国绝大多数村庄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不同程度的衰败,农村基层治理出现诸多治理困境。从系统论的角度来看,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主要表现为乡村治理主体乏力,难以产生乡村治理合力;乡村治理资源消减,难以有效提供乡村治理的基础平台;基层公共权威组织治理手段策略化选择,难以回应乡村公共需求;乡村治理绩效徘徊不前,老百姓获得感不强;乡村利益格局持续分化,农村非均衡发展严重等。乡村治理困境的产生与“大国家、小社会”的社会形态紧密相关。从国家建构的现实运作逻辑看,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公共权威是推动乡村治理向前发展的动力引擎,但乡村社会内生活力的激发方式与程度明显不够,乡村社会的自治空间相对比较狭窄,而且,基层公共权威组织在乡村治理过程中面临人、财、物缺失的现实难题,严重影响其治理水平,在诸多自上而下的考评体制中,基层公共组织的理性选择方式则是“策略化选择”与“非正式运转”,这势必导致基层治理过程中民主化程度偏低,进而影响基层公共组织的治理能力提升。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结构的变迁,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群体分化已经产生,精英群体与普众群体在乡村治理中的行为表现及价值追求开始差异化呈现,乡村精英寻求经济利益最大化,普通大众对土地更加眷恋。务工群体与务农群体参与乡村治理的态度也存在明显的区别,务工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社会事务的默然冷对,留守务农群体整体表现为对乡村公共事务的坚守。同时,中国农村场域发展的不平衡性也严重影响乡村治理的整体推进,城郊农村在城市文明与乡村惯性的碰撞中滋生出诸多新问题需要智慧回应,远郊农村的特色农业发展需要走“一村一品”之路。因此,乡村转型进一步加剧了乡村治理的内生复杂性,探寻新时代乡村治理困境产生的缘由需要从宏观的视角对其加以综合认识。新时代乡村治理需要以马恩经典理论为指导,加快乡村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既要从马恩经典理论中汲取营养,又要解决探索过程中的具体问题,这既是一个理论依其自身规定性的逻辑展开过程,又是一个理论付诸于实践的社会运动过程。马克思主义运用唯物史观科学地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其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对于全面分析当代中国农村改革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探索新时代乡村治理转型的科学道路,促进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等具有重大的启迪意义。本文在考察马恩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等思想,列宁斯大林关于农业基础地位、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等思想的基础之上,积极建构未来乡村治理的复合框架结构,力促乡村治理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我国正处于“民主国家”建构进程中,民主化建设已成为构建现代国家的必经环节。因此,乡村治理现代化目标的实现需要加强基层公共权威主体的规范性建设,通过厘清基层公共组织的角色与定位,实现权责对应,不断提升乡村治理能力,通过重新调整国家与社会的关系,破除基层治理传统行政模式的单维弊端,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积极构建“政党领导、政府主导、农民主体、市场参与、社会协同”多元主体协商共治的乡村治理联动机制,形成乡村治理合力,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实现不同治理要素的良性互动,发挥多维主体在乡村治理中的综合效用,在开放与协商中实现治理过程的民主性建设目标。

管文行[3](2019)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治理主体构成。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振兴对农村治理提出了新要求。中国共产党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完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社会治理体制,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不容置疑,经过近四十年的发展,农村村民自治实施之初所依赖的经济和社会条件已经逐渐消解。农村治理已经溢出农村社会场域,单纯依靠农村社会自主性调节不能解决治理过程中的全部问题,特别是在振兴乡村的大背景下,以村“两委”为主要治理主体的二元结构已经不能承担起全部农村治理的重任,需要加强和创新农村社会治理,向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发展。毫无疑问,农村治理主体多元化势必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动力,然而,也在某种程度上可能造成了农村治理的无序化与治理有效性的降低。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是否稳定与个体化的农民和公益性社会组织关联性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要农村治理主体——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村民自治组织和市场性治理主体之间的主要关系能否理顺。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是国家控制与农村自主调试之间相互博弈的结果,而在农村微观场域中,不同属性的农村治理主体参与动机不同,其中,利益是影响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关键要素。乡村振兴要求改变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存在的内外环境,对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提出新的结构性要求和功能性诉求,但是,同时也暴露出农村治理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构成主体较为单一,很多农村地区仍然是以村“两委”为主要构成主体,甚至是“空心村”,乡镇政府角色缺位、市场性治理主体缺失,并没有形成多元治理主体协同共治的治理局面,难以承担起乡村振兴的艰巨任务;二是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主体间关系存在问题,其中,突出表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理论上的核心地位与现实存在落差、乡镇政府在治理中角色缺位、村民自治组织角色越位以及主体地位弱化等问题,市场性治理主体挤压农村基层党组织、乡镇政府和村民自治组织的活动空间等问题。农村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基础性构成,任何时候都不可能脱离于整个国家的控制而实行完全的独立自治,而国家也始终以通过各种途径或方式保持着对农村社会的控制与渗透。也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国家成为了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主体缺失的重要外部诱因,即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的“割裂”削弱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国家控制与农村社会自主性之间张力失衡造成农村自治空间被压缩,挤压了农村多元治理主体的自治空间,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巨大差距更是直接造成了农村治理主体的不完整,甚至是“空心村”的大量出现。但是,除了国家宏观层面的原因外,造成农村治理主体间关系问题的原因在于农村场域内,相应制度供给的缺失、结构运行机制的不完善和农村治理主体间力量的失衡。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从国家和农村社会两个方面同时采取措施共同推进。从国家宏观思路方面而言,首先,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对其他治理主体的组织化嵌入,通过组织化嵌入确保党组织在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中的核心方位以及对其他治理主体的领导关系;其次,妥善处理国家控制与农村社的会自我调适,赋予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应有的活动空间;再次,努力缩小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差距,为不同社会治理主体参与农村治理创造必要的条件。从农村层面的微观对策来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优化首先要加强作为具体行动者的农村治理主体自身建设,从理论上明确具有不同属性和利益诉求的治理主体在结构中的位置和角色;其次,完善相关制度建设,用制度规范农村治理主体间的行为选择,理顺不同治理主体间的关系;再次,健全农村治理主体间的利益整合机制、监督机制与协同机制,提高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稳定性;此外,文化对农村治理主体的行为选择起着潜在的引领与规范作用,优化农村治理主体结构还应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张世定[4](2019)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文中认为文化具有从细微处形塑人行为的规范力,其中所蕴含的思想观念、道德品质、价值取向深刻影响着人的日常生活。乡村文化源于乡村社会,历经持久的历史积淀,体现了乡村民众的精神面貌、价值理想与生活方式,尤其是在精神塑造、力量凝聚以及秩序安排方面具有基础性作用。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就担负着先进文化引领与乡村文化发展的历史使命。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步入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在新的历史进程中,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为指导,中国共产党进行了富有成就的实践探索,为当下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历史资源。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为了乡村全面发展与繁荣而做出的一项重要制度安排,由于文化所具有的铸魂特质与功用,决定了乡村文化是乡村振兴实现的关键与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本文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为研究主题,必会在乡村文化建设价值认知的增强、乡村文化建设路径选择的丰富、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学术视界的拓展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研究历史深度的挖掘等方面产生积极的意义,从而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发展、学术研究与现实需要。本文的研究内容,包括绪论与结束语在内,共七个部分。绪论部分,涵括了研究意义、学术回顾、研究重难点与研究方法以及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第一章系统阐释了乡村文化的内涵、特征、价值以及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是全文的立论基础;第二章重点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从历史传统、理论依据与现实背景廓清了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出场逻辑;第三章细致考察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从宏观与微观两个维度展示了这一时期我国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实践,尤其是以L村为调研对象,具象呈现了微观镜像之中的乡村文化建设;第四章全面审视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在总结成就的基础上分析了面临的挑战及存在的深层原因,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提供思考的维度;第五章构建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在基本内涵、方法创新、具体路径、经验借鉴以及保障体系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讨;结束语部分,笔者立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认为乡村文化之魂、乡村文化之体与乡村文化之基是新时代乡村振兴过程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核心之义。立足改革开放以来的宏大逻辑,构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整体化图式是本文研究的落脚点。笔者通过系统研究发现,由于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间存在着紧密的逻辑耦合关系,新时代进行乡村文化建设就显得十分必要。具体来看,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振兴中的文化建设,在主要内容上,要聚焦于乡村思想道德建设的深化、乡村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乡村公共文化生活的丰富;在方法论上,从学科交叉的多维视界出发,需要汲取发展经济学、产业经济学、文化经济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也要吸收公共管理学与法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还要借鉴政治心理学、教育学以及文化人类学理论资源进行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在建设路径上,乡村主流价值建构、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公共文化建设、乡村非物质文化传承、乡村教育结构优化与乡村现代文化重塑等构成了基本谱系;在经验借鉴上,传统中国、近代中国以及国外乡村文化建设能够给我们提供经验借鉴;在保障体系上,明确乡村经济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乡村政治是乡村文化建设的制度保障、乡村民众是乡村文化建设的社会条件,旨在通过调动乡村社会各要素来确保实践的顺利推进。此外,乡村文化建设推进的最关键之处在于“魂、体、基”的整体性构建,也就是乡村主流价值是文化之魂、乡村民众是文化之体、乡村优秀传统是文化之基。方法是认知事物的桥梁,也是抓住事物本质的基本途径。为了增强研究的科学性与合理性,本文在研究方法选择上,基于基础理论、历史逻辑与现实问题相融通,把历史思考与现实需求相结合,借用了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希冀从整体上对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进行系统研究。本文主要采取的研究方法有: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文本分析法、学科交叉法,通过综合运用不同研究方法,廓清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内在逻辑,为研究过程的严谨性、研究结论的科学性、研究指向的针对性提供了有效保障。关于本文的创新,笔者谋求在四个方面有所突破,即在研究视角上,借助长时段历史视野,对原有研究场域的拓展与研究视界的转换,打破了城市视角支配下所持有的乡村文化建设必须按照城市文化范本改造乡村文化的误区,从乡村社会内在逻辑来重建乡村文化秩序与乡村生活方式;在研究内容上,将宏大叙事与微观探查相结合,从理论创新、顶层设计与实践探索等方面全方位研究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逻辑,并以L村为对象进行了具象考查;在研究方法上,本文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方法为基础,吸收了历史文献法、比较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学科交叉法等方法;在研究结论上,从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主要内容、保障体系、经验借鉴等多方面着手,旨在构建起一个整体化图式,进而谋求乡村文化的“魂、体、基”建设。总之,学术研究的目的在于回应社会现实问题。当下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着诸多挑战,回顾历史、汲取经验、反思不足、服务当下,以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宏大历史为基础,为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实施与乡村问题的高效解决提供文化之维,这是本文研究的初心。

康晨[5](2013)在《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种组织和各项工作的领导核心。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村民自治政策广泛推行,农村实行由中央推行的基层民主管理的政权组织形式。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就成为党在农村执政的关键。从社会管理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从国家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农村各项工作的领导者。从党执政的层面看,党的农村基层组织是党在农村开展一切工作活动的组织基础。是党联系广大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因此,党在农村基层组织的坚强稳固无论是对于党执政的基础、国家的管理以及社会的稳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论文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的梳理,分析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农村党建的共性与个性。剖析不同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时代任务与理论贡献。回顾了当建立以来的历史进程。按照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为主线,分析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着力点。总结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在对随机抽取的西部农村个案调研的基础上,分析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运行状况。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最后,在理论研究、实践调研以及深度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加强与完善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基本原则、基本方案、需要处理好的关系以及具体措施。论文由八章组成,绪论主要介绍选题的理由与意义,研究现状,研究目标、主要内容和难点,研究方法、创新和不足。第二章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第三章回顾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第四章改革开发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着力点。第五章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第六章以西部农村为例,对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进行实践分析。第七章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第八章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本文认为,在市场经济逐步深化的条件下,我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在理清总体工作思路的前提下,处理好与乡镇党委、村委会以及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建立和加强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一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包括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原则,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坚持突出重点、整体推进、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原则。二是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首先,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其次,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再次,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三是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包括七个方面。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严格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两级机构。村支书亲自主管,各党小组具体实施。把村党支部日常工作纳入目标考核。以党建工作为动力,把村党支部的建设放到全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中去谋划和考虑,建立问题整改、督察指导制度,形成“书记抓、抓书记”的责任机制。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采用考核制度进行管理。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以农村发展的实际需要把村级各项管理事务细分,围绕着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将村级各项事务的管理科学设置。要求村“两委”班子严格按照星级标准履职尽责,通过客观公正科学评估领导干部的德才表现和工作实绩,奖勤罚懒扶差,促进村级领导干部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身素质和办事效率,大力倡导执行文化树立良好形象。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严格管理制度,责任具体落实到人。在行政村中全面推行“四议两公开两报告一监督”工作法,规定所有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事项、重要问题的决策议事过程,都必须在村级党组织的领导和组织下,按照工作程序实施,规范议事制度。党支部应制定《村级议事决策制度》,对村民议事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加强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尽快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充分重视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多方筹集建设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村的投入,逐步建立合理、稳定和有效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应先进行科学规划,科学的运用已有的基础设施资源,真正服务农民、农村与农业生产,提高农村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水平。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制定《村干部报酬发放办法》,保证村干部报酬按时足额发放。解决村干部付出与所得失衡,后顾之忧难解,影响工作热情,村干部选拔困难,结构老化的问题。根据实际需要,逐步提高村干部待遇,稳定村干部的队伍。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完善奖励机制。制定相关规章制度,实施高额奖励措施,并注重完善各项惩处措施。把村“两委”干部的绩效报酬与村“两委”班子星级评选等次挂钩,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建立择优汰劣机制。实行实绩突出进位制、工作后进移位制。形成能者上、平者让、庸者下的择优汰劣机制。建立问责机制。对决策失误、管理不善、未履行相关审批手续造成村级“三资”流失、增加村级债务的责任人,将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创新村干部流动机制,推进干部队伍出路多元化。主要采取消化、转任、考录、吸收、引导等办法,为村干部个人发展畅通渠道,拓宽出路。实行有为者有位。建立正常的任用干部秩序,必须坚持有为者有位,无为者无位。选拔干部必须严格按照干部任用条例,选拔村干部,必须看他在群众中的工作能力,坚持看实绩、看能力提拔干部。没有工作成绩的干部,就应该给那些“有为”者腾出位置。确保能者上、庸者下。

宋庆森[6](2017)在《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文中研究指明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是农村基层组织内外在对其价值理念、外部形象、行为绩效等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组织内外相互吸引以保证组织内外沿着既定的目标和方向运动和前进的力量与能力。从概念来看,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分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与组织外部的凝聚力。本文主要论述农村基层党组织外部的凝聚力,即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凝聚力。农村基层党组织外部社会凝聚力的强弱关系党的农村政策能否得到有效地贯彻落实,关系党的服务宗旨能否在农村得到及时践行,关系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是否能够得到稳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多变性,不会自然形成,需要党中央的精心筹划,需要地方党委的通力配合,更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努力工作,是一项长期性、持续性的工作。在新的形势下,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经济社会不断向前发展,广大农民的思想日益多元、利益日趋多样、诉求瞬息万变。开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既是为了总结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成功经验,又是为了深入探索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内在规律,更好地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持续、有效发挥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这一核心问题主要开展了如下研究:一是研究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概念。围绕这一问题,首先对凝聚力的内涵和特点进行了较为详细的阐释,接着对政党组织凝聚力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展开研究,从主体、客体、环境三个维度对政党组织凝聚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内涵进行了概括,认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主要是农村社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朝组织既定目标前进的力量与能力。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和逻辑构成进行了较为细致的分析,为论文的研究提供了分析框架和方向支撑。二是研究场域变化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具有多变性的特点,需要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据组织环境的变化做出适当的调整。该部分主要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新时期三个阶段,梳理中国共产党成立90多年来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实践探索,归纳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经验。三是研究社会认同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形成和发展,组织的认同特别是外部的认同是基础。可以说,没有社会的认同,就很难形成组织的凝集力。围绕组织社会认同的概念、构成要素等,主要论述农村基层党组织的价值认同、行为认同和绩效认同。四是研究组织权威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对于政党组织来说,其凝聚力的形成离不开组织的权威。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执政党的基层组织,同未执政的基层党组织最大的区别就是拥有政权依托。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权威可以通过政策型、法治型、民主型、能力型的方式获得。只有灵活、巧妙、综合、合理地利用这些权威的手段才能形成理性的权威,才能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持久的凝聚力和战斗力。五是研究组织建设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组织凝聚力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很大程度上是组织主观努力的结果。无论是社会认同还是组织权威的形成都需要一个坚强的农村基层党组织来践行。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与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紧密相连。围绕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需要在组织设置优化、组织人员教育管理、组织带头人培育管理、组织制度创新等方面加强自身建设。通过加强自身建设不断发展组织自身的先进性、纯洁性和不可或缺性,从而不断扩大基层组织的社会认同,形成理性的组织权威,进而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六是研究外部环境与组织凝聚的逻辑关系。农村基层党组织是中国共产党的基层组织,党中央的政策方针是否合理、地方党委的支持力度是否到位,都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发挥产生重要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根植于社会之中,社会特别农村社会的开放程度、民主程度、包容程度,也会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不能忽视基层组织外部对其织凝聚力的影响,需要不断优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的外部环境。

谌玉洁[7](2014)在《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路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当代中国正在从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化、信息化转变,当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结构诸方面同时面临重大变革。在这一重大转变和变革中,农村作为中国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经历着社会转型。面对这一转变和变革,中国共产党科学判断和准确把握自己所处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使命,紧密联系治国理政的实践,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和先进性建设,进一步提高党的领导和执政水平,全面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农村基层党建是这一伟大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农村是中国共产党最大的社会基础和群众基础之所在,是党政治体系的重要基石。做好农村基层党建,保持党组织在农村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领导核心地位,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推动发展、服务群众、凝聚人心、促进和谐”作用,必须研究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挑战、存在的问题,以改革创新的精神规划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和实现方式,这既是为党加强自身建设、领导农村工作提供理论基石,丰富农村基层党建理论体系的需要;是巩固党的执政基础、提高党的执政水平的需要;也是推动和促进农村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必然选择。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部分组成。其中正文部分分为四章,各章主要内容和逻辑关系是:第一章——“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是对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系统总结,这是本课题研究的起点,也是农村党建的历史基础。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对中国农村和农民产生着深远影响,这种影响在今天的农村和农民中仍然存在,是今天社会转型时期农村党建的坚实基础之一,也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重新认识和定位农村工作,加强和改进农村党建提供了理论和实践的历史借鉴。综观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历史,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随着不同历史时期党的基本路线的变化,始终服从、服务于党的基本路线;无论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农村工作的基本宗旨没有变,即:组织农民、教育农民、引导农民、发展生产;中国共产党作为农村的领导核心,以维护农民的根本利益为农村工作的基础,领导、引导推动农民组织起来,实现自我管理与自我服务。第二章——“农村基层党建的当代社会环境变迁”,是通过对当代中国农村社会转型过程的研究,探究中国农村党建赖以依存的社会环境的变化,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动因和基础。1978年以来,中国农村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些变化既是中国社会整体转型的组成部分,又推动了农村社会的转型。社会转型是农村系列变革的宏观背景与基础,涉及到政治、经济与文化等各个领域,包含社会结构、社会运行机制以及人们观念的转变。这一系列深刻、动态的变化,从社会层面看,体现为农民职业化、农业现代化以及农村城镇化;从政治层面分析,展现为农村权力结构主体,即党、政府与社会的地位和作用的转变,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变化,这种变化集中体现在农村治理模式的改变。在农村社会中,坚持党的领导,与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方式、创新党的社会管理方式是分不开的。中国共产党在农村社会领导方式的改变,受到党的执政理念制约。它是通过整合、协调农村社会关系,充分实践党组织的服务功能,密切党群关系,稳固党的执政基础。第三章——“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是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各级党组织对农村基层党建探索与创新的研究,对农村基层党建所取得的成绩以及存在问题的剖析,探讨当前社会转型对农村基层党建的要求,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基点。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由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熟人社会”向“半熟人社会”、“陌生社会”转变,业缘、地缘关系成为人们社会交往的重要因素;农村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的加快,农业多种经营形式并存、新经济组织迅猛发展;村民自治改变了农村社会治理结构。农村社会转型,要求农村党组织应成为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农村利益的整合者、农村自治的引导者和社会稳定的推动力量。虽然,在社会转型的过程中,各级党组织围绕领导核心的实现方式、党建指导思想、党的组织架构以及党内民主制度进行了一系列的探索与创新。不容忽视的是,农村基层党建在一定程度上滞后于农村社会的发展变化,农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在某些地方弱化。农村党建需要顶层设计,以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核心领导作用,使农村党组织成为推动农村社会发展的引领和保证力量。第四章——“农村基层党建发展的路径研究”,是依据农村社会变化的内在要求,提出“大党建”的体系构架,进而规划设计农村基层党建的路径,这是本课题研究的实质意义与实际作用之所在。当代中国农村,既是地域行政的基层组织,村民们通过自我管理、自我服务实行自治;也是以集体所有制为基础的集体经济组织,其通过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实现集体所有、合作经营、民主管理、服务农民;又是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集合地。农村基层党的建设既要引导、保障农民的自治权利的实现,也要监督和保障集体经济的健康发展,还要服务、协调、整合各种利益诉求。中国共产党作为农村自治的保障者、农村建设的领导者、农村利益的整合者以及社会稳定的推动力量,要求党的农村工作必须是一个整体、一个系统,党建工作是这一整体的引领、协调和保证力量,且渗透到农村工作的方方面面。社会转型期的党建路径,涉及到理念、工作内容、工作方式、参与主体诸多方面,融合在农村社会的发展之中。农村基层党建的“大党建”体系包括: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体系;中国共产党在农村自治中发挥引导政治方向作用的保证体系;基层党组织在农村新兴经济组织、非政府组织中的监督、协调体系,等等。其基本价值追求是更好地为农民服务;基本方式是以开放式、社会化的管理方式和工作方式,改变传统的垂直化、内部化、封闭化的管理模式;通过整合社会资源,扩大党的工作覆盖范围;以功能化的组织理念,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设置从单一走向多元;以社会服务和民主协商的方法理念确立党在农村和农民中的威信和核心地位。社会转型期的农村党建,就是要抓住农村社会转型的历史机遇,通过由传统的‘执政者’和‘管理者’向‘引导者’和‘服务者’角色定位的转变,保持党的执政资源在消耗与开发中的动态平衡。农村党建的过程,既是执政资源的积累过程,也是执政基础的筑造过程,是为了实现党的基层组织领导能力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共赢。

魏小换[8](2014)在《我国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文中指出村级党组织作为国家与农民之间的重要纽带与桥梁,一方面要承担国家与党的政策、意志在农村的贯彻、落实和执行,另一方面又要领导与协助其他村级组织共同维护农村基础性秩序,以确保农村稳定与和谐,为中国现代化的实现提供坚固的“稳定器”和“蓄水池”。当前,我国依然是农业型大国的基本国情并没有改变,城市化进程还无法将大部分农村纳入进来的时候,农业人口又依然占据了全国人口大多数的情况下,村级党组织是否具有战斗力和行动力,就不仅关系到国家政权建设的成功与否,还关系社会主义事业的兴衰成败,更关系到中国共产党是否能够长期执政的重要问题。本文正文部分分为五章,其主要内容分别如下:第一章,本章重点阐述了本研究的选题来源,梳理和总结现有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提出本文的关注点,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结构安排以及创新之处。第二章,本章主要阐述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一是对政党能力和村级党组织能力的概念进行界定,并概括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本构成。二是对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的农村基层党建思想的主要内容作了全面解读。第三章,本章对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背景与成就进行总体性的分析。具体包括两大部分,一是变迁中的农村形势,主要是农业副业化、村民自治化、农民原子化和精神空虚化给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所带来的挑战。二是阐述了农村党建的实践现状。首先呈现了当前村级党组织的主要特征,即性别比例失调、老年化、文化程度较低、空壳化和去党性化。其次指出当前农村党员群体的阶层分化,优秀党员阶层正在瓦解,中庸党员阶层正在固化,无效党员阶层正在扩大,劣质党员阶层正在形成,农村党建陷入结构化的困境之中。三阐述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成就。主要是村级党组织规范化建设水平和领导村庄经济发展动力进一步提升。第四章,本章论述了当前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一是论述了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现存问题,主要表现在领导农村党建的能力式微、政策执行能力不足、基层治理能力的衰弱、服务群众的能力不足四方面;二是分析了其现存问题的内在结构性因素,归结起来主要有四方面的原因:乡村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化给村级党组织整合乡村社会带来了一定的难度,集体经济的去集体化致使党组织丧失经济基础,乡村治理的去政治化使党组织陷入到“不出事”和“不得罪”的逻辑之中,乡村党建脱离基层治理与群众路线而陷入“空转”困境当中。第五章,提出了针对当前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存在问题的对策建议。本文结合当下农村的发展实际,从加强乡村政治、社会、集体经济和党建自身建设四个方面着手,提出强化村级党组织的能力建设的对策。分别是加强社会整合、思想政治教育和创办老年人协会以优化社会环境;制定本村经济发展战略和探索发展经济新思路以增强物质基础、加强乡村治责和治权以改良基层政治生态;加强党员干部、普通党员队伍建设和做好发展党员工作以夯实组织基础。

郭沅鑫[9](2012)在《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疆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处于维护稳定、服务群众、调解处理矛盾的第一线。发展地区经济,建设基层民主,维护社会稳定,都离不开基层党组织领导核心和战斗堡垒作用的发挥,都要靠基层党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去奋斗和拼搏。因此,无论是从新疆的现代化建设,社会稳定和发展的高度出发,还是巩固党在新疆各民族群众尤其是少数民族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的现实出发,都必须重视和加强新世纪党的基层组织建设。论文着眼于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和实践,介绍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回顾了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过程,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现状,总结了基本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状况。通过分析和研究,试图回答为了适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变化,根据中国共产党建设的新要求,针对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应该如何改革和创新观念意识、领导方式、组织设置等,以建设成为具有相当凝聚力、吸引力和战斗力的坚强领导核心。论文整体上可以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理论建构和历史考察,主要阐明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新疆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历程,包括绪论、第一章和第二章;第二部分为现实研究,主要分析了新世纪以来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并分别考察了农牧区和城市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现状,包括第三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在第一部分中,绪论从基本概念入手,简要叙述目前学术界对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研究状况,并介绍了本文的逻辑结构与主要研究方法。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国内外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尤其是公共组织建设等理论,以便为后面的研究提供理论分析;总结和概括了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还特别阐述了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的新贡献。第二章主要回顾了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程,分析了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新疆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状况。通过这些分析,既能对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有所了解,也可以清楚地看到过去的建设为当前新疆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奠定的基础。第二部分中,第三章总体分析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当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存在的问题,总结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以及新形势下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和第七章分别对农牧区、城市社区、高校和企业的基层党组织的建设重要性、建设的现状、面临的问题和挑战进行了考察和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论文结束语部分在总结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工作的基础上,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路。

王海涛[10](2019)在《农村基层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基于江西省地方典型案例的分析》文中认为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进入转型期,社会结构、生活水平、思想观念等发生深刻变化,逐渐由农业型社会、传统型社会、封闭型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现代型社会、开放型社会转变,面对如此复杂深刻的转变,传统的治理体系已不能有效应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如何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朝现代化发展成为党和国家面临的主要任务之一,而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基础在基层,是整个国家治理现代化体系大厦的根基,在党的十九大上提出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其中治理有效成为关键,因此,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发展也就决定了国家治理的创新发展。农村基层党组织作为党在农村基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推动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发展的主要力量,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动员农村群众力量,整合多方资源。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则成为关键工程,推进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的制度化、常态化以及融入农村治理发展中,是农村基层党组织治理能力有效保证和密切联系群众稳固执政根基的逻辑前提。当前,是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打赢打好脱贫攻坚战役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遵循,更是农村社会所关注的第一大民生工程。以党建为引领,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发挥政治功能引领及服务功能的嵌入,既增强了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同时也密切党组织与农村社会的关系,建构执政党权力作用于农村社会治理发展的社会职能的价值认知,理顺这一关系进而有效创新推动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发展。本文通过对江西省地方典型以党建引领农村基层社会治理案例分析,窥探这一治理路径创新性、可行性及普遍性特征,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创新农村基层社会治理能力为目标有机结合,试图揭示出在新型城镇化和国家治理现代化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体系之间耦合关系,以此创新新时代推动农村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发展的可行路径,成为当下中国农村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全文框架整体为两个部分,即导论和正文部分,全文共六章,主要内容如下:第一章,导论部分,梳理中国共产党党的建设和中国农村社会治理,及国内外学者对治理理论的研究成果,同时也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的创新之处。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创新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理论源流,即马克思主义关于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中国传统治理思想,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与善治理论。第三章,主要介绍了党的建设与农村社会治理的耦合关系,基于时代的需要逻辑下具体阐述了二者之间的关系影响。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实境遇,对当前的现状、实践过程中的困境及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第五章,主要从三个典型案例来展开党建创新引领农村社会治理发展的主要做法与实际成效。第六章,主要是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基层社会治理创新路径总结分析,应以提高组织力为保障,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强化政治功能引领;以多元化治理为目标,构建多元治理体系;以民生的改善为抓手,重视解决好民生难题;以制度的健全为基础,推进基层治理法治化。

二、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的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的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由和意义
    二、选题的研究现状
    三、论文框架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难点和可能的创新点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一般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相关概念
        一、组织力
        二、政党组织力
        三、中国共产党组织力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构成
        一、政治领导力
        二、经济发展力
        三、文化繁荣力
        四、社会治理力
        五、自身建设力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内部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党组织外部因素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历史经验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维护农民的物质利益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加强政权建设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建立群众组织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发动群众运动提升组织力
    第二节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期间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党组织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构建全能型政治体制提升组织力
    第三节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基层党组织提升组织力的主要经验
        一、通过加强自身建设提升组织力
        二、通过加强政治建设提升组织力
        三、通过发展农村经济提升组织力
        四、通过繁荣农村文化提升组织力
        五、通过领导农村治理提升组织力
第三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主要问题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外部问题
        一、领导农村政治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发展农村经济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繁荣农村文化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治理农村社会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提升面临的党组织内部问题
        一、队伍建设方面存在的问题
        二、组织机制方面存在的问题
        三、组织设置方面存在的问题
        四、组织资源方面存在的问题
第四章 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力的对策建议
    第一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政治功能,不断提高政治领导力
        一、发挥政治引领作用,保证农村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
        二、牢记政治使命责任,不忘以人民为中心的建党初心
        三、强化政治担当意识,始终成为农村各项事业的主心骨
        四、增强政治工作本领,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落到实处
        五、严肃党内政治生活,营造风清气正的党内政治生态
    第二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经济功能,不断提高经济发展力
        一、因地制宜制定农业政策,为本地找到一条合适的发展路子
        二、合理整合农村分散资源,集中统一提供公共品保障
        三、积极培育农民合作社组织,带领农户共同发展致富
        四、大力恢复和发展农村集体经济,增加村集体收入
        五、积极培养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生力军
    第三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文化功能,不断提高文化繁荣力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不断加强农村精神文化建设
        二、以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为导向,不断加强农村物质文化建设
        三、以打造文化生力军为目标,不断加强农村文化人才队伍建设
    第四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治理功能,不断提高社会治理力
        一、在优化治理单元中提升组织力
        二、在理顺主体关系中提升组织力
    第五节 突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组织功能,不断提高自身建设力
        一、推进党组织设置和活动方式创新,不断适应农村社会发展的新需求
        二、优化农村党组织内部环境,不断提高党组织自身建设的科学化水平
        三、加强农村党组织队伍建设,不断造就一支坚强有力的战斗堡垒生力军
结束语
参考文献
后记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文献研究综述
        1.2.1 国内文献研究综述
        1.2.2 国外关于乡村治理的研究
    1.3 研究的基本思路、重难点和创新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重点和难点
        1.3.3 研究创新点
        1.3.4 研究方法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治理
        1.4.2 乡村治理
第2章 马克思主义关于乡村治理的理论渊源
    2.1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1.1 关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基础地位的思想
        2.1.2 关于调整农村生产关系促进农村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思想
        2.1.3 关于农业规模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1.4 关于促进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
    2.2 列宁、斯大林关于乡村治理的相关思想
        2.2.1 关于农业基础地位的思想
        2.2.2 关于在尊重农民意愿的基础上进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思想
        2.2.3 关于通过合作化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思想
        2.2.4 关于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思想
第3章 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的探索发展
    3.1 中国共产党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乡村建设思想
        3.1.1 以“耕者有其田”为目标的乡村探索思想
        3.1.2 “政社合一”背景下的乡村治理整合思想
    3.2 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思想
        3.2.1 邓小平农村农业改革与发展的相关思想
        3.2.2 “三个代表”引领下的农村建设思想
        3.2.3 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新农村建设相关思想
        3.2.4 习近平乡村振兴相关思想
    3.3 中国共产党加强乡村治理取得的成效
        3.3.1 乡村治理领导地位得以巩固
        3.3.2 乡村治理依靠力量得以凝聚
        3.3.3 乡村治理物质基础得以夯实
        3.3.4 乡村治理外部条件得以保障
        3.3.5 乡村治理建设热情得以激发
第4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分析
    4.1 乡村治理主体的乏力共生
        4.1.1 村内外居民参与乡村治理的融合困境
        4.1.2 村干部亲“政务”疏“村务”的身份冲突
        4.1.3 基层政权参与乡村治理的角色错位
    4.2 乡村治理资源的张力运转
        4.2.1 乡村治理财力整体匮乏
        4.2.2 乡村治理项目非专项运行
        4.2.3 乡村土地资源非集约利用
    4.3 乡村治理手段的策略化选择
        4.3.1 乡镇掌控基层民主意图时有突显
        4.3.2 乡村治理文牍主义偶有蔓延
        4.3.3 乡村干部维稳追求单维可控
    4.4 乡村治理绩效的离散趋向
        4.4.1 乡村公共产品自主供给低效
        4.4.2 乡村公共文化原子化呈现
        4.4.3 乡村共同体凝聚力下降
    4.5 乡村利益格局的持续分化
        4.5.1 村民利益分配非均衡发展
        4.5.2 乡村利益主体持续动态博弈
第5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困境之缘由阐释
    5.1 现代国家建构视阈下的乡村治理张力缘由
        5.1.1 现代国家建构背景下的整合与释放
        5.1.2 冲突与博弈:乡村治理的国家建构张力
        5.1.3 缺失与紧张:基层政权的“非正式运转”逻辑
    5.2 社会分化视阈下的乡村治理群体分层影响
        5.2.1 改革开放后乡村治理群体的非充分发展
        5.2.2 精英与能人:乡村治理过程中的理性小农
        5.2.3 普众与老弱:乡村治理过程中的边缘群体
    5.3 社会化小农视阈下的乡村治理态度影响维度
        5.3.1 社会交互进程中的小农货币约束
        5.3.2 进城与务工:乡村公共事务无暇关注
        5.3.3 留守与务农:乡村振兴的中坚守望
    5.4 城市化进程中的乡村治理场域影响维度
        5.4.1 中国城乡融合发展历程
        5.4.2 近郊农村:城市冲击与乡村惯性的张力场域
        5.4.3 远郊农村:传统种植与特色农业的本色使命
第6章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体制创新路径
    6.1 新时代乡村治理体系的框架建构
        6.1.1 确立乡村治理的振兴愿景
        6.1.2 探索乡村治理的自治路径
        6.1.3 健全乡村治理的法治保障
        6.1.4 挖掘乡村治理的德治内核
    6.2 基层党组织统领乡村治理的地位强化
        6.2.1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经济建设的引领者
        6.2.2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政治发展的推动者
        6.2.3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乡村和谐社会的护航者
        6.2.4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美丽乡村的建设者
        6.2.5 让基层党组织成为农村文化建设的促进者
    6.3 基层政府主导乡村治理的职能完善
        6.3.1 基层政府职能的时代型塑
        6.3.2 基层政府治理能力的高效提升
        6.3.3 “乡政”与“村治”指导关系的理顺
    6.4 市场组织参与乡村治理的资源延伸
        6.4.1 农村资源要素的市场蝶变
        6.4.2 市场力量参与乡村治理的平台搭建
        6.4.3 积极构建市场导向的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6.5 民间社会组织协同乡村治理的活力释放
        6.5.1 民间社会组织与基层权威系统的双维均衡
        6.5.2 民间社会规范与正统制度体系的治理包容
        6.5.3 民间社会组织促进乡村治理的空间延展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科研成果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评述
    三、研究目标与重点难点
        (一)研究目标
        (二)重点与难点
    四、研究方法
        (一)系统分析法
        (二)历史分析法
        (三)案例分析法
        (四)逻辑归纳法
    五、可能的创新与不足
        (一)可能的创新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核心概念、理论基础与分析框架
    一、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核心概念
        (一)农村治理
        (二)农村治理主体
        (三)农村治理主体结构
    二、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结构功能理论
        (二)协同治理理论
        (三)多中心治理理论
    三、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的分析框架
        (一)“国家——社会”分析框架
        (二)“行动者——结构”分析框架
第二章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演进历程与启示
    一、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演进历程
        (一)人民公社的形成到解体(1949—1978)
        (二)人民公社解体到村“两委”二元结构初步形成(1978—1987)
        (三)村“两委”二元结构建立到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1988—2012)
        (四)以农村基层党组织为核心多元主体协同治理初步形成(2013—2019)
    二、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演进的典型特点
        (一)结构主体构成日益多元化
        (二)结构主体间互动日趋协同
        (三)结构主体间关系日益复杂
        (四)结构的功能越来越多样化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治理主体结构演进的启示
        (一)坚持党组织在结构中的领导核心地位
        (二)坚持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
        (三)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治理理念
        (四)坚持结构调整与系统内外环境的变化相适应
第三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基本要求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中行动者的位置与角色
        (一)政治性行动者——农村基层党组织
        (二)行政性行动者——乡镇政府
        (三)社会性行动者——村民自治委员会
        (四)市场性行动者——企业等经济组织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的结构性要求
        (一)治理主体位置与角色的合理
        (二)结构主体权力的制约与平衡
        (三)结构主体治理过程中的协同
        (四)结构主体间权责关系的一致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功能性诉求
        (一)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经济适应功能
        (二)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目标达成功能
        (三)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整合功能
        (四)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的维持功能
第四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存在的问题与生成逻辑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核心地位与现实存在落差
        (二)乡镇政府在治理结构中存在角色缺位与越位
        (三)农村村民自治委员会主体地位存在弱化
        (四)市场性治理主体侵占其他治理主体的活动空间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问题的宏观诱因
        (一)中国共产党组织建设与农村社会的“割裂”
        (二)国家控制与农村社会自主性间的张力失衡
        (三)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差距造成治理主体缺失
    三、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问题的微观原因
        (一)制度供给滞后使治理主体偏离既定的位置与角色
        (二)结构运行机制不完善导致主体间矛盾冲突不断
        (三)治理主体间治理权力失衡冲击了结构的稳定性
第五章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思路与对策
    一、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宏观思路
        (一)加强党组织对农村治理的结构性嵌入
        (二)平衡国家控制与农村自主性之间的关系
        (三)加快城乡融合发展优化治理主体结构的外部环境
    二、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优化的微观对策
        (一)明确治理主体在结构中的位置与角色
        (二)完善治理主体结构的制度建设
        (三)健全治理主体结构运行的相关机制
        (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引领作用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与研究意义
        (一)选题缘由
        (二)研究意义
    二、关于国内外已有研究成果的学术回顾
        (一)国内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二)国外关于改革开放以来乡村文化建设的研究状况
    三、研究重点、难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重点
        (二)研究难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之处与存在不足
        (一)创新之处
        (二)存在不足
第一章 乡村文化与乡村文化建设
    第一节 乡村文化的内涵与特征
        一、乡村文化的内涵
        二、乡村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 乡村文化的价值与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一、乡村文化的价值
        二、乡村文化建设的意义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必然性
第二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历史传统
        一、瑞金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开启
        二、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
        三、新中国初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定位
        四、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深化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理论依据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思想基础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逻辑体系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文化建设理论的科学品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现实背景
        一、乡村经济基础的优化
        二、乡村基层政治的发展
        三、乡村思想文化的多元
第三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实践进程
        一、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顶层设计
        二、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发展阶段
        三、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路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微观镜像——历时性视角下的L村
        一、改革开放后到党的十六大的文化建设(1978-2002)
        二、新世纪初期的文化建设(2002-2012)
        三、新时代的文化建设(2012 年至今)
第四章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效果审视
    第一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一、农民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高
        二、农民科学文化素质逐步增强
        三、公共文化治理体系初步构建
        四、乡村文化制度建设日渐完善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一、乡村文化城市化倾向明显
        二、乡村公共文化发展不充分
        三、多元价值取向普遍存在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面临挑战的原因分析
        一、乡村经济社会变迁的影响
        二、基层政府选择性治理的影响
        三、文化全球化的影响
第五章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推进图式
    第一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内涵
        一、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基本特点
        二、乡村文化建设与乡村振兴的逻辑耦合
        三、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方法论
        一、乡村物质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二、乡村制度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三、乡村精神文化建设的方法创新
    第三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具体路径
        一、建构乡村主流价值,培育乡村核心价值观
        二、建立乡村文化自信,增强乡村文化认同
        三、发展乡村公共文化,丰富民众文化选择
        四、传承乡村非物质文化,留存优秀文化基因
        五、优化乡村教育结构,营造乡村文化发展氛围
        六、重塑乡村现代文化,彰显乡村文化时代魅力
    第四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借鉴
        一、传统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二、近代中国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三、国外乡村文化建设的经验启示
    第五节 新时代乡村振兴中乡村文化建设的保障体系
        一、发展乡村经济,夯实乡村文化建设的物质基础
        二、增强政治引领,明晰乡村文化建设的前进方向
        三、重视乡村民众,激活乡村文化建设的主体力量
结束语: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的一个整体性框架
参考文献
附录 :L村文化建设情况调查问卷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论文选题的理由和意义
        1.1.1 选题的缘由
        1.1.2 选题的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现状
        1.2.2 国外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目标、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
        1.3.1 研究目标
        1.3.2 主要内容
        1.3.3 重点难点
    1.4 研究的方法、创新和不足
        1.4.1 研究方法
        1.4.2 预计创新点
        1.4.3 研究不足
第2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基础
    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基层党建的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建设思想
        2.1.2 马克思恩格斯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思想
        2.1.3 列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 毛泽东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2.1 重视党小组建设
        2.2.2 提出“支部建在连上”
        2.2.3 强调“党代表制度”
        2.2.4 正式提出“党的基层组织”的定名
        2.2.5 重视农村党员思想建设问题
        2.2.6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结合实际
        2.2.7 基层党组织要密切联系群众
        2.2.8 形成农村基层党组织基本理论
    2.3 邓小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思想
        2.3.1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联系广大群众的基本纽带
        2.3.2 党的基层组织工作要适应社会情况的变化
        2.3.3 党的基层组织肩负着党员教育与管理的责任
    2.4 江泽民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4.1 提出党执政的基础
        2.4.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核心
        2.4.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出发点
        2.4.4 提出健全基层党组织制度建设
        2.4.5 提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关键
    2.5 胡锦涛农村党组织建设思想
        2.5.1 党的基层组织是落实党的任务战斗堡垒
        2.5.2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目标
        2.5.3 提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途径
        2.5.4 创新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形式与内容
    2.6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农村党建思想的共性和个性
        2.6.1 共性
        2.6.2 个性
第3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历史进程
    3.1 改革开放前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1.1 民主革命时期
        3.1.2 新中国成立后至改革开放前
    3.2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
        3.2.1 农村基层党组织设置的调整(1978-1989)
        3.2.2 农村基层党组织各项制度规范完善(1989.6-2002)
        3.2.3 提高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能力建设(2002年-2012年)
        3.2.4 建设服务型基层党组织(2012年)
第4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途径
    4.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
        4.1.1 以农村经济工作为中心
        4.1.2 提高领导能力的抓手
        4.1.3 提高党支部领导能力的路径
    4.2 以“三级联创”为主线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能力
        4.2.1 提高工作能力的落脚点
        4.2.2 提高工作能力的原则
        4.2.3 提高工作能力的关键
        4.2.4 提高工作能力的本质
    4.3 以党群共同致富活动为载体提高基层党组织的组织能力
        4.3.1 以共同致富为载体
        4.3.2 以党员“带头致富”为抓手
        4.3.3 以“共同致富”为重点
    4.4 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提高党员干部解决问题的协调能力
        4.4.1 着力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
        4.4.2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关系
    4.5 以村务公开为基础提高村党支部的创新能力
        4.5.1 探索党内民主实现的多种形式
        4.5.2 完善农村基层党内民主政治建设
第5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5.1 坚持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党的农村工作基础
        5.1.1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执政的组织基础
        5.1.2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工作的最前沿
        5.1.3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经济建设的组织者
        5.1.4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政治建设的领导者
        5.1.5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文化建设的引领者
        5.1.6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农村社会建设的推动者
        5.1.7 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
    5.2 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方针
        5.2.1 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
        5.2.2 重视群众利益,密切党群关系
        5.2.3 完善相关制度
    5.3 坚持党管农村的原则
        5.3.1 党管农村工作意义重大
        5.3.2 农村基层组织的领导核心
        5.3.3 新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5.3.4 走共同富裕的道路
    5.4 坚持不断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自身建设
        5.4.1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组织建设
        5.4.2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思想建设
        5.4.3 加强党的农村基层组织队伍建设
        5.4.4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制度建设
        5.4.5 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作风建设
第6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1 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1.1 西部农村的概况
        6.1.2 改革开放以来西部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概况
    6.2 西部地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实践分析
        6.2.1 党支部领导班子的运行状况
        6.2.2 党员队伍的建设状况
        6.2.3 党支部制度的制定与执行状况
        6.2.4 党支部的工作机制的运行状况
        6.2.5 党支部领导小康社会建设的业绩状况
        6.2.6 群众对村党支部的看法与要求
第7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7.1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问题
        7.1.1 基层党组织自身组织建设的问题
        7.1.2 基层党组织队伍建设的问题
        7.1.3 基层党组织执政能力的问题
        7.1.4 基层党组织执政资源薄弱与执政地位的问题
        7.1.6 基层党内民主面临的问题
        7.1.7 基层党组织的社会大环境变化带来的问题
    7.2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挑战
        7.2.1 作为党在农村执政基础面临的挑战
        7.2.2 作为农村社会各种组织的领导核心面临的挑战
        7.2.3 作为党联系农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面临的挑战
        7.2.4 作为农村党员的管理者面临的挑战
        7.2.5 作为农村流动人口利益的维护者面临的挑战
第8章 加强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
    8.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路和原则
        8.1.1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工作思路
        8.1.2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原则
    8.2 构建农村基层党组织整合和动员社会的方案设想
        8.2.1 实现执政党政党化的复归:从行政化走向社会化
        8.2.2 重建执政党与社会互动的机制:从封闭走向开放
        8.2.3 改变执政党基层干部的行动逻辑:从“为我”走向“为他”
    8.3 新时期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需要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8.3.1 村级党组织与村委会的关系
        8.3.2 村级党组织与乡镇党委的关系
        8.3.3 村级党组织与其他民间组织的关系
    8.4 建立和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具体措施
        8.4.1 以落实党建工作责任制为重点,解决“谁来抓、抓什么”的问题
        8.4.2 以加强村“两委”班子管理为重点,解决“履什么职责、达什么标准”的问题
        8.4.3 以推进村级组织决策议事民主化为重点,解决“谁组织议事、怎么议事”的问题
        8.4.4 以加强基层党建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解决“硬件建设不完善、利用率不高”的问题
        8.4.5 以提高村干部待遇为重点,解决“报酬不高、队伍不稳”的问题
        8.4.6 以完善村干部奖惩机制为重点,解决“鞭打快牛、懒牛无忧”的问题
        8.4.7 以畅通村干部队伍出路渠道为重点,解决“有为无位、有位无为”的问题
结束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6)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概念界定与理论分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基本内涵
        一、凝聚力的基本概念
        二、政党组织的凝聚力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影响因素
        一、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主体性因素
        二、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客体性因素
        三、影响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环境性因素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时代价值
        一、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巩固党在农村的执政基础
        二、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进一步增强党员的先进性
        三、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
        四、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第二章 环境变化与组织调整: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历史演进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实践探索
        一、重视发展党员,不断壮大农村党组织力量
        二、探索组织设置,不断扩大农村党组织覆盖
        三、实行土地革命,满足农民群众的生存需求
        四、开展教育整顿,不断提升党组织素质能力
        五、加强理论研究,指导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
    第二节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
        一、建立健全农村党组织体系,夯实农村党组织凝聚力发挥的组织基础
        二、整顿改造农村基层党组织,彰显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与纯洁性
        三、健全完善基层党组织制度,规范农村基层党员与干部的思想与行为
    第三节 改革开放时期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建设的成功探索
        一、调整组织设置,夯实农村基层党组织坚强阵地保障
        二、加强教育管理,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素质能力
        三、创新活动载体,搭建农村基层党组织作用发挥平台
        四、创新选人方式,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五、健全机制机制,完善农村基层党组织制度法规建设
    第四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实践探索的基本经验与启示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党的政治路线展开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农民群众利益展开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生产力的提升展开
        四、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必须围绕党的自身建设展开
第三章 组织挑战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现实困境
    第一节 集体经济萎缩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挑战
        一、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观念弱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方向缺失
        二、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渠道不畅,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路径受阻
        三、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资源禀赋差,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基础动摇
    第二节 信息技术普及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挑战
        一、信息技术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工作方式的挑战
        二、信息技术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引领能力的挑战
        三、信息技术发展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廉政建设的挑战
    第三节 农村宗教蔓延对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挑战
        一、宗教的发展挑战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引领
        二、宗教的发展挑战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社会权威
        三、宗教的发展挑战着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地位
    第四节 基层党组织自身建设滞后对凝聚力建设的挑战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思想建设不够到位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组织建设相对滞后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作风建设不够扎实
第四章 社会认同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逻辑起点
    第一节 价值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产生的客观基础
        一、意识形态是价值认同的开始
        二、利益因素是价值认同的基础
        三、价值认同是组织凝聚的手段
    第二节 行为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提升的主观努力
        一、组织行为的先进性决定着组织凝聚力的程度
        二、组织形象是影响组织凝聚力实现的要素之一
        三、社会认同的行为内容是组织认同努力的方向
    第三节 绩效认同是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实现的现实动力
        一、组织行为的效果是衡量组织凝聚力的标准
        二、行为评价是党组织凝聚力发展的必经环节
        三、农村基层组织绩效认同具有很强的差异性
第五章 组织权威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政治资源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需要政策型权威
        一、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导向性和率先性
        二、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三、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四、农村政策要体现农村发展的约束性和严肃性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需要法治型权威
        一、通过党内法规的完善规范农村基层党组织的职能
        二、通过法律法规的完善依法加强对农村社会的管理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发挥需要民主型权威
        一、通过民主选举夯实组织权威的基础
        二、通过民主决策加速组织权威的塑造
        三、通过民主监督完善组织权威的保障
第六章 组织建设与组织凝聚: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的核心因素
    第一节 严把农村党员发展关,不断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质量
        一、拓宽发展党员工作源头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充满活力
        二、健全发展党员工作责任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落到实处
        三、完善发展党员工作运行机制,确保农村发展党员工作整体质量
    第二节 注重优化组织的设置,夯实基层党组织凝聚农村各界的阵地
        一、建立联建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设置的横向联合
        二、建立功能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设置的纵向整合
        三、建立流动型党组织,实现组织设置的动静结合
    第三节 加强党员队伍的管理,逐步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党员的能力
        一、创新党员教育,注重教育培训的实际效果
        二、加强教育管理,发挥流动党员的模范作用
        三、落实各项制度,增强党员政治参与的激情
    第四节 重视干部队伍的优化,建强凝聚农村基层各界的带头人队伍
        一、坚持选优配强,提升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质量
        二、加强教育培养,增强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综合素质
        三、实行结对帮带,提高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工作能力
        四、强化管理监督,确保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正确履职
        五、落实激励保障,激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的内生动力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7)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路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内容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 研究缘起与意义
    二、 研究现状综述
    三、 基本概念界定
    四、 研究思路与方法
    五、 研究难点和可能存在的创新点
第一章 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
    第一节 传统农村的社会变迁
        一、 近代中国社会的基本性质
        二、 近代中国农村的基本特点
        三、 近代中国农村的“自治”传统
    第二节 党的农村工作与农村党建的历史回顾
        一、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二、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三、 历史上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基本特点
    第三节 党的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历史经验
        一、 组织农民是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首要任务
        二、 维护农民根本利益是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基础
        三、 动员是农村工作和农村党建的主要活动方式
第二章 农村基层党建的当代社会环境变迁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转型的历程
        一、 1978 年—1988 年,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体制改革
        二、 1989 年—1999 年,改革中的“三农”问题开始凸显
        三、 2000 年起的农村综合改革
        四、 农村城镇化建设
    第二节 农村社会转型的内涵
        一、 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由单一到多元
        二、 农村社会分层和农民由“身份”向“职业”的转变
        三、 农民诉求的复杂化、多样化
    第三节 党在农村社会领导方式和治理方式的转变
        一、 党的执政方式的改变
        二、 党领导的社会管理体制的创新
        三、 农村社会治理方式的转变
        四、 党领导下的农村治理模式的改革实践
第三章 当前农村党建工作的现状分析
    第一节 转型期农村社会对基层党组织的必然要求
        一、 农村建设的领导者
        二、 农村利益的整合者
        三、 农村自治的引导者
        四、 农村社会稳定的推动力量
    第二节 农村基层党建的实践与创新
        一、 党在农村领导核心的实现方式
        二、 党建指导思想和实践的创新
        三、 党组织架构的优化
        四、 党内民主的发展
    第三节 农村基层党建面临的挑战
        一、 村党组织的核心作用弱化
        二、 以党组织为核心的村民自治体制机制不完善
        三、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难以发挥
第四章 农村基层党建的发展路径研究
    第一节 农村基层党建是全方位、立体的“大党建”
        一、 “大党建”体现开放、服务的工作理念
        二、 “大党建”运用引导、协商、服务的工作方式
        三、 “大党建”有利于形成农村社会发展的合力
        四、 “大党建”是党的农村工作的政治保障
    第二节 “大党建”视角下的乡镇党建体制机制改革
        一、 改革乡镇领导体制
        二、 建立健全党内权力运行机制
        三、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机制与工作方式
    第三节 “大党建”视角下的村党组织的活动方式的创新
        一、 培育农村新型领导骨干
        二、 以功能型的组织体系覆盖经济组织,保障集体经济所有制
        三、 整合社会资源,领导社会组织,完善社会服务体系
        四、 以服务与协商建立和谐的社会秩序
    第四节 完善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自治体制
        一、 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改革原则和目标
        二、 新型农村管理体制改革的基本框架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8)我国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创新点摘要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缘起与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现状述评
    1.3 田野调查与研究方法
        1.3.1 田野调查
        1.3.2 研究方法
    1.4 结构安排与创新之处
        1.4.1 结构安排
        1.4.2 创新之处
第2章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2.1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相关概念
        2.1.1 政党能力
        2.1.2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内涵及其构成
    2.2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理论基础
        2.2.1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基层党建思想
        2.2.2 毛泽东农村党建思想
        2.2.3 邓小平农村党建思想
        2.2.4 江泽民农村党建思想
        2.2.5 胡锦涛农村党建思想
第3章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背景及其成就
    3.1 变迁中的农村形势
        3.1.1 农村经济:农业副业化
        3.1.2 农村政治:村民自治化
        3.1.3 农村社会:农民原子化
        3.1.4 农村文化:精神空虚化
    3.2 村级党组织的现状
        3.2.1 村级党组织的主要特征
        3.2.2 党员群体的阶层分化
    3.3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取得的成就
        3.3.1 村级党组织的规范化建设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3.3.2 领导村庄经济发展的动力进一步增强
第4章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4.1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现存问题
        4.1.1 领导农村党建能力式微
        4.1.2 执行政策的能力不足
        4.1.3 基层治理的能力衰弱
        4.1.4 服务群众的能力弱化
    4.2 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现存问题的原因
        4.2.1 乡村社会的分化与多元化导致党组织难以整合乡村社会
        4.2.2 乡村经济的去集体化导致党组织丧失经济基础
        4.2.3 乡村治理的去政治化导致党组织陷入“不出事”逻辑中
        4.2.4 乡村党建的形式化导致党组织陷入“空转”困境
第5章 强化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路径选择
    5.1 优化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社会环境
        5.1.1 以乡村社会整合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5.1.2 以思想政治教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5.1.3 以创办老年人协会来发挥老年党员的作用
    5.2 增强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物质基础
        5.2.1 制定本村的经济发展战略
        5.2.2 探索发展和壮大村集体经济的新思路和新举措
    5.3 改良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基层政治生态
        5.3.1 增强党员干部的治责意识
        5.3.2 强化村级党组织的权力和权威保障
    5.4 夯实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的组织基础
        5.4.1 以加强党员干部队建设来打造强有力的领导核心
        5.4.2 以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来保持普通党员的先进性
        5.4.3 做好党员发展工作确保党组织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公开发表论文
致谢
作者简介

(9)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一) 组织、政党和政党的组织结构
        (二) 中国共产党的中央组织、地方组织和基层组织
    二、选题目的及研究意义
        (一) 选题目的
        (二) 研究意义
    三、研究现状
        (一)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发展和变迁
        (二) 基层党组织的功能角色
        (三) 基层党组织与社会稳定
    四、研究重点、难点和拟创新之处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拟创新之处
    五、研究方法和基本框架
        (一) 研究方法
        (二) 研究的基本框架
第一章 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关于组织建设的一般理论
        (一) 国外关于组织建设的基本理论
        (二) 国内学界关于组织建设的理论
    二、马克思主义关于基层党组织建设的理论
        (一) 马克思、恩格斯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二) 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观点
        (三) 毛泽东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四) 邓小平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思想
        (五) 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人关于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思想
        (六) 以胡锦涛为代表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关于党的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贡献
第二章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历史考察
    一、和平解放前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基层党组织的建立和发展
        (二) 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党员
    三、“文化大革命”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踢开党委闹革命”,党的基层组织普遍瘫痪
        (二) 军队接管地方工作,加强社会稳定
        (三) 清理阶级队伍、精简机构及整党建党
        (四) 全面整顿中党的基层组织状况
    四、历史转折时期新疆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徘徊中整顿党的基层组织
        (二) 平反冤假错案,加强民族团结
        (三) 整顿基层党组织,加强党员发展的领导
    五、改革开放以来至西部大开发之前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一) 加强党的领导,维护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
        (二) 加强党员队伍建设,推进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
        (三) 强化“双语”培训,提高基层干部群众工作能力
    六、新世纪以来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第三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层组织建设的实践和目标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实践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基本经验
        (三)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面临的困境及存在的问题
    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与任务
        (一)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目标
        (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任务
第四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 发挥推进农牧区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领路作用
        (二) 维护农牧区和谐稳定、抵御分裂渗透的战斗堡垒
        (三) 密切党同农牧民群众联系的桥梁
        (四) 农牧民共同富裕奔小康的主心骨
        (五) 建设社会主义文明乡风的组织者
    二、新疆地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严峻复杂的稳定形势对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有弱化趋势
        (三) 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自身建设不足
        (四) 党员干部的领导水平亟待提高
    三、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主要措施
        (一) 巩固民族团结,确保边疆和谐稳定
        (二) 加强农牧区基层党组织干部队伍建设
        (三) 促进村级经济发展
        (四) 创新党建工作机制
        (五) 提高农牧区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水平
第五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与紧迫性
        (一) 维护新疆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需要
        (二)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
        (三) 推进城市基层民主进程的必要条件
        (四) 巩固党的执政地位的战略选择
    二、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基层党组织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及成因
        (一) 多民族聚居、多种宗教并存使社区党组织建设复杂化
        (二) 城市社区党组织与驻区单位党组织未能形成合力
        (三) 城市社区党员的管理和教育工作难度较大
        (四) 城市社区党务工作者队伍力量薄弱
        (五) 城市社区党建工作经费和活动场所缺乏
        (六) 思想认识的滞后影响着社区党建的发展
    三、加强新疆地区城市社区党建的对策思考
        (一) 明确社区党组织加强各民族团结、维护社区稳定的政治责任
        (二) 调整社区党建职能定位
        (三) 形成共建合力,建立社区党组织和单位党组织的协调机制
        (四) 激发党员活力,健全党员分类管理机制
        (五) 坚持服务群众,创新社区党建内容和形式
        (六) 加强自身建设,巩固社区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
第六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一) 面对边疆地区复杂环境特殊要求
        (二)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和谐文化的需要
        (三) 新形势下必须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组织建设
    二、当前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意识形态领域的反分裂斗争形势依然严峻
        (二) 领导体制有待完善
        (三) 党的执行能力有待提高
        (四) 基层组织建设亟待加强
        (五) 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有待加强
    三、加强新疆高校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深入开展意识形态领域反分裂反渗透斗争
        (二) 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
        (三) 提高执行能力和治校水平
        (四) 创新基层党建工作
        (五) 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第七章 新世纪以来新疆地区企业基层党组织建设
    一、新疆地区企业党建的地位和作用
        (一) 推动企业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
        (二) 巩固党的政权基础和执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三) 加强民族团结,筑牢新疆地区社会稳定基础的迫切需要
    二、新疆地区企业党建面临的严峻挑战
        (一) 经济结构的重大变革导致党组织边缘化
        (二) 对企业党建的认识仍然滞后
    三、加强企业党的建设的对策思考
        (一) 科学定位企业党组织的作用
        (二) 加强和改进企业党的思想政治工作
        (三) 加强企业领导班子建设
        (四) 加强企业党员队伍建设
        (五)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
结束语: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新疆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发表的与学位论文相关的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10)农村基层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基于江西省地方典型案例的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一)问题的提出
    (二)研究意义
        1、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提高领导治理能力的必然选择
        2、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稳固党执政基础的迫切需要
        3、加强农村基层觉组织的建设是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内在要求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内研究现状
        2、国外研究现状
    (四)研究思路与方法
        1、研究思路
        2、研究方法
    (五)本文特色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 相关概念及理论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理论
        1、党的建设概念及内容
        2、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内容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相关理论
        1、马克思主义政党及政党与社会关系,国家及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
        2、中国古代治理思想
        3、西方治理理论中的治理与善治理论
第三章 党的建设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一)需要逻辑下的现实考量
        1、农村社会治理时代需要
        2、党的建设自身发展需要
    (二)党建与治理的耦合关系
        1、加强党建利于治理发展
        2、良性治理厚植党建基础
第四章 当前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实境遇
    (一)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发展现状
        1、面临的复杂环境
        2、主要的实践方式
    (二)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的实践困境
        1、治理结构框架模糊
        2、治理制度规约甚微
        3、治理社会基础不足
    (三)农村基层党组织推进农村社会治理现实境遇的困境归因
        1、“行政式”治理结构的延习
        2、“制度化”治理制度的缺位
        3、“参与化”治理的基础不足
第五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实证分析
    (一)案例:井冈山市“党建+扶贫”
        1、基本情况
        2、主要做法
        2.1 浇铸“井冈山精神”,凝聚政治基础
        2.2 建强战斗堡垒,突出政治引领
        2.3 创新治理模式,规范实际边界
        3、成效价值
    (二)案例:上饶市广丰区“党建+发展村集体经济”
        1、基本情况
        2、主要做法
        1.1 加强组织人才队伍建设
        1.2 因地制宜发展集体经济
        1.3 加大政策的支持力度
        3、成效价值
    (三)案例:新余市“党建+颐养之家”
        1、基本情况
        2、主要做法
        2.1 突出党组织和党员作用,提供组织保障
        2.2 建立健全经费筹措机制,提供物质保障
        2.3 发挥农民群众主体作用,提供力量支撑
        2.4 完善改进管理规章制度,提供制度保障
        3、成效价值
第六章 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推进农村社会治理创新经验总结
    (一)以提高组织力为重点,强化政治功能引领
        1、坚定政治引领下的“服务型”理念
        2、加强党组织后备力量人才队伍建设
        3、突出支部书记“领头羊”中心引领
        4、发挥农村基层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
    (二)以制度的健全为基础,推进治理秩序规范化
        1、加大制度供给
        2、规范运行程序
        3、完善绩效机制
    (三)以民生问题关怀为抓手,重视解决好民生难题
        1、坚持农村社会的发展
        2、坚持发展中保障民生
        3、提高人民群众“获得感”
    (四)以“治理有效”治理为目标,构建多元治理体系
        1、党委领导
        2、政府负责
        3、社会协同
        4、公众参与
        5、法治保障
参考文献
致谢
科研成果

四、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与集体经济的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中国共产党农村基层组织组织力研究[D]. 张克兵. 中共中央党校, 2019(01)
  • [2]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乡村治理研究[D]. 阳斌. 西南交通大学, 2019(03)
  • [3]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治理主体结构研究[D]. 管文行. 东北师范大学, 2019(04)
  • [4]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乡村文化建设研究[D]. 张世定. 兰州大学, 2019(02)
  • [5]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研究 ——以西部地区为例[D]. 康晨. 陕西师范大学, 2013(02)
  • [6]农村基层党组织凝聚力研究[D]. 宋庆森. 中共中央党校, 2017(06)
  • [7]转型期农村基层党建的理论与路径研究[D]. 谌玉洁. 中共中央党校, 2014(10)
  • [8]我国村级党组织能力建设研究[D]. 魏小换. 大连海事大学, 2014(08)
  • [9]新世纪以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研究[D]. 郭沅鑫. 武汉大学, 2012(05)
  • [10]农村基层党建推进社会治理创新 ——基于江西省地方典型案例的分析[D]. 王海涛. 江西师范大学, 2019(01)

标签:;  ;  ;  ;  ;  

加强农村党组织建设和发展集体经济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