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

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

一、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论文文献综述)

祁增[1](2020)在《人参皂苷及融合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第一篇 人参皂苷的化学成分和减毒活性研究五加科植物人参(Panax ginseng C.A.Meyer),主要分布在中国东北、韩国和日本,在我国人参的药用历史已有千年之久。通过对化学成分的深入研究,为更好地开发和利用我国东北地区道地中药材资源——人参和西洋参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物质基础;通过催化氢化反应对一系列达玛烷型人参皂苷(元)进行结构修饰,完善了人参皂苷(元)二氢产物化合物库;采用体内外实验对人参皂苷及其衍生物的减毒作用进行研究。取得的创新科学成果如下:1.林下山参,又称“籽海”,是指在深山或森林中播种后不加人工干预的半野生人参。通过对林下山参“珍珠疙瘩”的研究,分离得到四个新的三萜皂苷类化合物 ginsengenin-S1(1)、ginsengenin-S2(2)、ginsenoside-S3(3)、ginsenoside-S4(4)和一个首次从该部位提取得到的新天然产物ginsenoside-S5(5)。采用香烟烟雾刺激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了这5个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ginsengenin-S2能有效抑制香烟烟雾诱导的氧化应激和炎症反应,其抗氧化抗炎作用和Nrf2和HDAC2通路有关。2.西洋参茎叶中发现一个奥克梯隆型新人参皂苷——12-酮-拟人参皂苷F11(21),其结构式为6-O-[α-L-吡喃鼠李糖基-(1-2)-β-D-吡喃葡萄糖基]-达玛-12-酮-20S,24R-环氧-3,6α,12β,25-四醇。采用过氧化氢刺激诱导的人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模型研究该化合物的抗氧化活性发现,12-酮-拟人参皂苷F11能呈剂量依赖性地提高细胞活力,通过抑制MDA的生成、提高SOD和GSH水平、上调Nrf2和HO-1蛋白表达,缓解过氧化氢引起的肺上皮细胞氧化损伤。3.通过催化氢化反应对一系列人参皂苷(元)化合物进行结构修饰,获得18个二氢人参皂苷(元)衍生物,包括10个新化合物:2H-Rb2(23)、2H-Rb3(24)、2H-Rc(25)、(20S)-2H-Rh2(28)、2H-F2(29)、2H-gypenoside ⅩⅦ(30)、2H-gypenoside LⅩⅩⅤ(31)、2H-Rg1(35)、2H-Rg2(36)、2H-Rh1(37),完善了人参皂苷(元)二氢产物化合物库;基于人参茎叶,大量制备了稀有皂苷人参皂苷Rh2及其衍生物二氢人参皂苷Rh2、(24R)-拟人参皂苷HQ(40)和(24S)-拟人参皂苷HQ(41),为开展体内减毒药效学研究提供物质基础。4.采用顺铂诱导的急性肾损伤动物模型,对Rh2的预防性治疗肾损伤作用和相关机制进行研究。研究发现,Rh2能缓解CDDP诱发的肾功能不全和肾脏器质性损伤,减轻氧化应激、炎症反应和肾小管凋亡,同时调节肾脏组织中Bcl-2、p53、Bax、cytochrome c、caspase-8、caspase-9、caspase-3 的蛋白表达水平,提示Rh2的肾脏保护作用与caspase相关信号通路有关;代谢组学分析显示,Rh2能使29个血清代谢物恢复至正常水平。5.(24R)-pseudo-ginsenoside HQ(R-PHQ)和(24S)-pseudo-ginsenoside HQ(S-PHQ)是人参皂苷Rh2的潜在体内代谢物。Rh2、R-PHQ和S-PHQ能上调环磷酰胺(CTX)诱导的免疫抑制动物模型的先天和适应性免疫应答,其表现为白细胞数量、细胞免疫和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恢复,同时观测到给药使T淋巴细胞亚群和血清细胞因子的水平也恢复正常;另外,联合给药R-PHQ或S-PHQ不影响CTX对H22肝癌的治疗作用。体内抗肿瘤研究发现,R-PHQ和S-PHQ可抑制肿瘤生长并诱导肝癌细胞的凋亡,调节肿瘤组织中Bax、Bcl-2和VEGF的表达,提示其抗肿瘤作用可能与caspase和VEGF相关信号通路有关。本研究为R-PHQ和S-PHQ的后续开发提供理论基础。第二篇 融合毒素靶向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在的大多数头颈部鳞状细胞癌肿瘤组织上呈高表达,现有靶向表皮生长因子受体疗法对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临床疗效并不是很理想,头颈部鳞状细胞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仍然很低,迫切需要开发新颖的治疗方法来改善其临床治疗需求。在这项研究中,开发了一款新颖的基于白喉毒素的重组双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在体外,单价与双价融合毒素均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的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细胞有特异性的结合和杀伤,而对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阴性细胞无非特异性结合与杀伤。与单价融合毒素相比,双价融合毒素具有更好的体外结合亲和力。与FDA批准的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特罗凯相比,本文报道的双价融合毒素在抑制头颈癌实体瘤生长、延长动物带瘤生存期方面表现出同等效力;在原位舌癌模型中也观察到双价融合毒素可延长动物带瘤生存期;值得一提的是,与其他受试药相比,双价融合毒素能更好地延长实验性转移头颈癌荷瘤小鼠的生存期。结果表明,双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在抑制原发性肿瘤生长方面优于单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在治疗转移性头颈癌方面优于特罗凯。因此,这款新型的双价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作为更好的靶向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候选药物具有巨大的开发潜力。

杜莲琼[2](2020)在《滇重楼内生真菌来源杂二萜化合物的基因组导向挖掘》文中研究说明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长期共存,进化出了独特的代谢机制。从这些代谢产物中寻找具有药用价值的活性分子,是当前新药及成药前体来源的重要途径。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来源于传统药用植物,更有可能产生具有生物活性的代谢产物。其中,杂二萜化合物由于普遍具有抗癌抗肿瘤等活性,受到广泛关注。本文以聚酮-二萜(PK-DTs)杂化分子为目标,从云南梁王山产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植株内分离得到的34株内生真菌中筛选了适合我们研究的基因簇:经过基因组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与已知杂二萜化合物生物合成途径相关的基因簇进行比对发现,其中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versicolor0312的第19基因簇可能与杂二萜化合物的生物合成途径有关。据此,我们用异源表达策略开展了该基因簇的天然产物研究:在滇重楼内生真菌0312的基因组内鉴定了chevalon E(1)及其氧化衍生物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并在异源表达宿主Aspergillus oryzae NSAR1中成功地重构了该生物合成途径。研究发现,两种细胞色素P450单加氧酶cle2和cle4,能将chevalon E(1)转化为7种新的类似物(2-8),其中具有独特五元内酯环的7和8,是真菌中还从未发现过的萜类结构。随后,通过底物饲喂等策略,我们推测了该基因簇合成天然产物的代谢途径。此外,还发现了同样来源于滇重楼的另一株内生真菌Aspergillus felis 0260中含有类似于合成chevalon E(1)的基因簇,用该基因簇编码的萜烯环化酶基因sre3替换cle7发现,sre3可接受与合成chevalone E相同的底物,但产生了不同结构的环化产物sartorypyrone D(11),因此也验证了该策略挖掘杂二萜化合物的有效性。最后,本研究中的一些化合物(1,2,5–8)协同增强阿霉素(DOX)在乳腺癌细胞中的细胞毒作用。

赵成英,刘海珊,朱伟明[3](2016)在《海洋曲霉来源的新天然产物》文中指出海洋真菌由于其遗传背景复杂、代谢产物种类多且产量高,已成为海洋微生物新天然产物的主要来源,从我们对2010–2013年初的海洋微生物来源新天然产物的统计来看,研究最多的是曲霉属(Aspergillus)真菌,占海洋真菌来源新天然产物的31%。本文从菌株来源、化合物结构及其生物活性等方面,综述了自1992年第一个海洋曲霉天然产物到2014年8月已报道的共512个海洋曲霉来源的新天然产物。这些海洋天然产物具有丰富的化学多样性,且36%的化合物表现出细胞毒、抑菌、抗氧化和抗寄生虫等生物活性;含氮化合物是其主要的结构类型、约占曲霉源海洋天然产物总数的52%,也是出现活性化合物比例最高的结构类型、约40%的含氮化合物具有生物活性,其中脱氢二酮哌嗪生物碱halimide的化学衍生物plinabulin已结束II期临床研究,并于2015年第三季度开始在美国和中国进行III期临床研究,用于治疗转移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

陈亮宇[4](2019)在《光对海洋放线菌代谢物合成的影响及关键菌株基因组挖掘》文中研究表明由于海洋环境的特殊性,海洋放线菌可能具有独特的代谢特征,其合成的次生代谢物是多种新天然产物和活性物质的重要来源,因此,利用海洋放线菌生产次生代谢物得到了国内外研究者的广泛关注。已知多种环境条件可影响放线菌合成次生代谢物,但是光照的作用到目前为止研究很有限。基于分子网络策略的质谱分析平台GNPS(Global Natural Product Social Molecular Networking)可用于在高效液相质谱检测大量样品后快速筛选到目标产物或排除重复发现的物质,并且有助于发现并鉴定已知化合物的新颖类似物。另一方面,利用基因组挖掘可加速新天然产物的发现,但目前对海洋放线菌基因组挖掘的研究还比较有限。基因组测序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微生物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基因信息更易获得,并深入开发微生物的生物合成潜力,但是利用基因信息快速确定和分离鉴定预测的化合物仍然存在挑战。因此,结合GNPS平台和基因组挖掘技术可有助于加速研究和开发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的生物合成潜力。本文首先利用高效液相质谱技术结合GNPS分子网络分析平台,研究了光照和黑暗条件下63株海洋放线菌次生代谢物的合成情况。结果表明,光照对放线菌也长和代谢产物的合成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一些菌株的菌落形态以及孢子产生量在光照和黑暗条件具有差异。不同放线菌光/暗条件下的代谢产物都有所不同,大多数海洋放线菌在光照条件下产生特殊化合物,只有少数海洋放线菌在黑暗条件下产生较多特定化合物。同时发现不同海洋放线菌受光照的影响程度不同,海洋放线菌如L036、S077和L014能在光照条件下产生超过40个特定化合物,而有的菌株如L064则没有特定化合物产生。此外,部分海洋放线菌如L159和S092在黑暗条件下比在光照条件下能产生更多的代谢物。对光照和黑暗条件下的化合物进行分析,大多数化合物为环状化合物,包括环肽类,如表面活性肽、piperazimycin和surugamide,以及大环内脂类(如巴佛洛霉素)等化合物,且相对较多的化合物会只在有光条件下检测到。这些光照条件下合成的化合物大多都具有抗菌生物活性,且都具有一定转运离子或者营养物质的功能。因此推测,光照条件下这些代谢物的产生可能有利于富集更多营养支持生长。此外,美达霉素、放线菌紫素和链玉红菌素都为色素类化合物,这些光吸收化合物能减少光胁迫,也可能将光能转化为海洋放线菌可以利用的化学能。以上研究发现个别菌株具有生产多种化合物的潜力,其中海洋链霉菌菌株DUT11、S063和星海链霉菌Streptomyces xinghaiensis NRRL B-24674T(菌株S187)的发酵液具有较好的抗补体活性,可用于开发药物治疗多种由于免疫系统过度激活引起的疾病。此外,海洋烷源戈登氏菌Gordonial alkanivorans S104具有良好的色素生产能力。因此,本文进一步利用基因组挖掘和GNPS平台对这些关键海洋放线菌菌株合成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研究。通过Streptomy,cessp.DUT11基因组挖掘和GNPS提供的质谱比对信息,鉴定了美达霉素(medermycin)、无活菌素(nonactin)及衣霉素(tunicamycin)类化合物,并发现前两者存在新的结构类似物。对菌株S063进行基因组测序,获得了完整的基因组,进一步敲除了 4个非核糖体多糖类抗生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后获得的突变体抗补体活性没有变化,说明这4个基因簇与抗补体活性物质的合成无相关性。对海洋烷源戈登氏菌S104基因组进行分析,结合基因簇信息,验证了光对其色素合成的影响,基因组信息的挖掘也证明了该菌为具有海洋适应性的新颖海洋放线菌。最后,利用基因组挖掘对星海链霉菌S187的抗补体活性物质生物合成基因簇进行了研究,发现该菌株基因组存在一个糖肽类化合物基因簇nrps1,该基因簇与已知抗补体活性物质complestatin合成基因簇相似性很高,但多出两个基因sinPS和sinAS,同时推测核心肽上少一个甲基修饰。敲除前体合成基因sinPD,所获得的突变体抗补体活性消失,从而确定基因簇nrps1的产物与S187合成抗补体活性物质相关。本论文结合分子网络策略GNPS分析平台和基因组挖掘,对光照条件下海洋放线菌生成的次生代谢物进行了研究,发现了新的类似物,并确定了星海链霉菌合成抗补体活性物质的生物合成基因簇,所取得的结果为进一步开发利用海洋放线菌生产活性物质提供了借鉴。

郑婷[5](2018)在《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y sp.的化学成分研究》文中提出我国南海拥有丰富的海洋生物资源,其生物体中含有较多结构新颖的化合物,其中大多数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抗心血管病、抗癌和免疫调节等生物活性。人们研究的海洋生物几乎涉及所有的海洋生物种类,特别是海洋无脊椎动物,如海鞘(Ascidiaceae)、苔鲜(Bryozoa)、海藻(Algae)、海绵(Sponge)、珊瑚(Coelenterates)以及软体动物(Mollusa)等生物,由于其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化学多样性,一直是人们研究的重点,据2011年至2015年综述报道,底栖生物海绵、珊瑚、微生物三大来源的海洋新天然产物约占整个海洋新天然产物的80%左右,其中来自海绵的新天然产物占整个海洋来源的五分之一,海绵是活性先导化合物的重要来源。海绵是最原始的低等多细胞动物,其身体的各种机能是由或多或少独立活动的细胞完成的;没有消化腔,食物在细胞中消化;没有神经系统,刺激的信息只能靠细胞传递。海绵动物根据骨针、水沟系等特征主要分为四大类别:硬骨海绵纲(Sclerospongiae)、钙质海绵纲(Calcarea)六放海绵纲(Hexactinellida)和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e),其中寻常海绵纲最为普遍。绝大多数海绵是生活在海底中,从浅海到深海到处都有海绵的踪影。由于所处环境不同,条件的多变性,固着的基质类型多样化以及水流的强弱不一样,形成了海绵形态的各式各样,有不规则的块状、片状、球状、树枝状、管状等,并且其体表有无数的小孔。通过对海绵动物的深入研究,发现在海绵动物中存在很多重要的化学成分,例如脂类、大环内酯类、肽类、生物碱类、甾醇类和萜类等,正是因为这些化学成分的存在,使得海绵动物得以生存。课题应用化学筛选方法确定以采自中国南海海域的海绵Cinachyrella sp.为研究对象,深入开展对海绵的化学成分研究。Cinachyrella属海绵为寻常海绵纲(Demospongia),螺旋海绵目(Spirophorida),Tetillidae 科,Cinachyrella属动物,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甾体和含氮类化合物,其中还存在着长链脂肪酸、脂肪醇以及酯类化合物,经过文献查找发现其同一属的海绵所含化合物较多且具有一定的细胞毒性,所以对该海绵进行研究。用95%乙醇提取海绵Cinachyrella sp.得到粗浸膏,将粗浸膏萃取为五个部分(水相、正丁醇相、乙酸乙酯相、80%甲醇-水相和环己烷相)针对这五个部分进行在不同浓度(200 μg/ml、100μg/ml、50 μg/ml)下对HCT-8细胞、HEPG-2细胞的细胞毒活性实验,实验结果表明:活性部位存在于乙酸乙酯相(即80%甲醇-水相和环己烷相)。由于环己烷相中存在较多的初级代谢产物脂肪酸,80%甲醇-水相通过TLC发现其与正丁醇相重叠较多,因此将两部分合并用于下一步的实验。采用现代色谱学方法(硅胶柱色谱、凝胶柱色谱及半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对Cinachyrella sp.海绵中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核磁共振、质谱、紫外等)解析化合物结构并结合文献中的数据对比鉴定所得化合物并通过CD技术、旋光方法确定其构型。从Cinachyrella sp.海绵中分离鉴定了 15个化合物:苯乙酸(1),苯甲酸(2),苯乙酰胺(3),喹啉-4-甲醛肟(4),3-吲哚甲醛(5),环(L-脯氨酸-L-缬氨酸)(6),环(L-脯氨酸-L-亮氨酸)(7),环(L-脯氨酸-L-异亮氨酸)(8),胸腺嘧啶(9),尿嘧啶(10),胸腺嘧啶脱氧核苷(11),尿嘧啶苷(12),腺嘌呤核苷(13),吲哚乙酰胺(14),吲哚-3-甲酸(15)。其中化合物4、6、7和8均为首次从该属海绵中分离得到,对化合物6、7和8对6个菌的抗菌活性进行了研究,研究发现其MIC值均大于64μg/mL,未有明显的抑菌活性。

黄瑞环[6](2020)在《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文中认为植物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植物病原菌防治依赖化学农药,导致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和污染环境等问题。近年来,环境友好、高效、低毒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生物农药成为研发热点。海洋真菌由于生活在独特的海洋环境中,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显着的次级代谢产物,成为了新颖结构农用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其中,曲霉和木霉是海洋真菌活性化合物研究最多的属之一。本论文以海藻来源的Aspergillus sp.D40和红树来源的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为研究对象,从中寻找具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农药先导化合物。主要包括以下研究内容:1.目标菌株的筛选和鉴定。以烟草黑胫病(Phytophtora parasitica var.nicotianae)和烟草青枯病(Ralstonia solanacearum)为靶标,对实验室菌种库中的40株海洋真菌采用琼脂糖扩散法和菌丝生长速率法测试其提取物的抑菌效果,发现D4、D10、D12、D20、D33、D35、D38和D40共8株海洋真菌提取物对烟草黑胫病菌有抑菌效果,D12、D13、D14和D40四株海洋真菌对烟草青枯病菌有抑菌效果。结合前期的化学筛选确定目标菌株,进一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形态学鉴定,确定目标菌株D40和D13分别为曲霉(Aspergillus sp.)和哈茨木霉(T.harzianum)。2.化合物的分离和鉴定。对Aspergillus sp.D40和T.harzianum D13进行实验室规模化发酵,乙酸乙酯萃取获得其提取物。综合运用正/反向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方法对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UV、NMR、MS、ECD等谱学方法对单体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从D40中总共分离鉴定11个化合物(1–11),包括10个聚酮类化合物,1个生物碱类化合物,其中化合物asperfuranone A–C(1–3)为新化合物。有趣的是,化合物1–4和9以不可拆分的差向异构体的形式存在,并且化合物9b的相对构型是首次报道。从D13中共分离鉴定6个化合物(12–17),包括2个nafuredin类化合物,1个异香豆素类化合物,3个二肽类化合物。通过ECD计算的方法确定了新化合物nafuredin C(12)和trichodermamide G(14)的绝对构型。二肽类新化合物trichodermamide G(14)具有4,7硫桥苯并恶嗪的新颖骨架结构。3.化合物抗菌活性测定和曲霉D40发酵优化。化合物的抗菌活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酸(7)对烟草青枯病菌等6种植物病原细菌均具有显着的抗菌活性,IC50为11.6–58.2μg/mL。新化合物12对稻瘟病菌(Magnaporthe grisea)有显着的抗菌活性,MIC达到3.13μg/mL,并对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等3种植物病原菌具有抑制作用。化合物13对稻瘟病菌表现出了明显的抑菌活性,MIC为6.25μg/mL。由于青霉酸有一定的毒性,为继续挖掘曲霉D40抗青枯病菌的潜力,对其进行单菌株多产物策略(one strain many compounds,OSMAC)发酵优化,发现麦芽汁海水培养基发酵液提取物(BMEW)对青枯病菌有较好的抑菌活性,而菌体提取物(MMEW)却无活性。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比较两者次级代谢物的差异,BMEW中主要包括苯丙烷类化合物和小分子酚类衍生物,生物碱和初级代谢产物(核苷,糖,氨基酸,维生素和脂质)三种结构类型的109种化合物显着上调。其中苯丙烷类化合物和小分子酚类衍生物是主要的化合物,占77.06%。苯丙烷类化合物和小分子酚类衍生物被报道具有对青枯菌的抗菌活性,可能是潜在的抗菌活性物质,也为后续从该株真菌中分离鉴定抗菌化合物提供了分离依据。

陈士林,孙奕,万会花,张晗,赵庆贺[7](2020)在《中药与天然药物2015~2020年研究亮点评述》文中研究指明中药与天然药物在2015~2020年取得多项突破性进展,屠呦呦青蒿素研究获得诺贝尔奖促使国内外掀起研究中药与天然药物的热潮,"甘露寡糖二酸"、"桑枝总生物碱片"等原创药物获得新药证书;多项研究成果入选年度"中国十大医学进展",在Nature、Science、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Lancet等国际顶级期刊发表了高水平的研究论文,本文梳理总结了这五年期间国内外科学家在国际着名期刊发表中药与天然药物相关的亮点学术成果,并对其在化学、药物资源、药理、制剂、新药开发等相关领域取得的重要进展进行了评述,以期追踪和报道中药与天然药物领域发展的前沿和热点,并通过对其分析得出学科发展的启示和展望。

李沁元[8](2019)在《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区域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合成潜力研究》文中指出在实验室多年开展放线菌资源及其天然产物研究的工作基础上,针对“新产地、新技术、新菌种、新基因、新产物、新用途”的科学理念所涉及的科学与技术问题,选择云南元江彩色膏林、元谋土林、陆良彩色沙林作为研究样区,采用免培养和纯培养技术相结合,系统揭示三个区域的放线菌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并通过抗菌活性及多种类型功能基因筛选,建立区域放线菌菌种资源库与菌种目录;此外,对其中有潜力的菌种进行基因组测序,预测其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从而达到为药物先导化合物的开发提供新的有开发意义的菌种资源的目的。所开展研究具有科学研究价值和良好的应用前景,不仅为微生物天然药物的开发和利用奠定理论、方法与技术基础,也为放线菌资源的利用提供原始菌种实物。首先,所选取的三个不同样区土壤样品按照采样季节、样品特征和采样区域进行分组,进而对样品进行细菌16S rRNA V3-V4区的高通量测序分析,并结合不同样区的环境因素和土壤微环境,全面了解不同样区细菌,特别是放线菌群落的组成和空间分布。经过物种注释,三个样区分别获得了 1770、1829和1794个OTU,显示了三个样点都具备可观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特别是放线菌在三个样区所检测到的细菌类群中都属于优势菌群,共检测到了 80多个放线菌属。在环境因素的影响下,三个样区放线菌类群的物种丰度有较大差异,元江膏林样区Rubrobacter和Arthrobacter丰度最高,元谋土林中除Arthrobacter丰度最高外,Intrasporangiaceae、Pseudonocardiaceae也占据了较大比例,而陆良沙林样品中则以Micrococcales和Solirubrobacterales为优势放线菌种群。三个样区放线菌组成除了在空间上的差异,在不同采样时间上也表现出较为明显的种群丰度差异。高通量测序结果体现了三个样区巨大的放线菌资源开发潜力,也为纯培养分离提供了重要的放线菌资源信息。其次,利用选择性分离方法对三个样区的土样进行了放线菌分离和鉴定。共获得了 1381株放线菌,其中元江膏林样区394株,元谋土林样区545株、陆良沙林样区442株。这些放线菌分属于11个放线菌目、24个放线菌科和60个放线菌属,体现出丰富的物种多样性。同时,每个样区都体现出各自独特的可培养放线菌种群组成结构,除了常见放线菌属所占比例差异较大外,还分离得到了各自特有的放线菌属。在丰富的放线菌种群多样性基础上,每个样区都获得了许多潜在的新分类单元:膏林样区29株、土林样区44株以及沙林样区37株。对其中5株进行了多相分类研究,确定了Kineococcuss新种三个:Kineococcus gypseus sp.nov.,Kineococcus terrestris sp.nov.和Kineococcus aureoles sp.nov.,一个Prauserella新种Prauserella flavalba sp.nov.和一个Glycomyces新种Glycomyces terrestris sp.nov.。最后,经筛选与去除重复后,分别对600余株放线菌进行抗菌活性和功能基因筛选。结果显示,从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地貌区域分离获得的放线菌不仅具备丰富的物种多样性而且表现出巨大的抗菌活性潜力和次生代谢产物基因多样性,同时显示出不同放线菌属的抗性或基因谱差异。研究不仅为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了大量的菌种资源,而且不同样区不同种群生物合成潜力的差异也将有助于认识这些微生物的生态、适应与进化方面的科学问题。通过antiSMASH预测平台,对7株放线菌的基因组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进行了预测,结果展现出不同种属放线菌次生代谢产物基因簇的丰度和多样性,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菌株YIM 122051,具有59个生物合成基因簇,且很多基因簇与已知的具备研究价值的天然产物基因簇相似性较高或具有相同的核心基因,具有较好的研究价值和开发潜力。此外,根据生物合成基因簇的信息,从YIM 121209-2菌株中分离得到了新化合物。综上所述,本研究所选择三个样区都蕴含有丰富的放线菌资源,独特的地理环境、地貌特征和差异较大的环境因子,为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了丰富的菌种资源和基因库,值得进行深入的研究和开发。

黄瑞环,韩小斌,刘京,祝乾湘,张远淑,王丹,张成省,赵栋霖[9](2020)在《海洋曲霉和海洋木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植物病原菌是引起植物病害的主要因素之一,给农业生产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真菌病害是植物病害中最大的一类,占植物病害的70%~80%;细菌病害发生面积广、危害性极其严重,并且难以防治。长期以来,植物病原菌的防治依赖于化学农药,造成了病原菌的抗药性增强、农药残留和环境污染等问题。近年来,研发环境友好、高效、低毒和不易产生抗药性的生物农药成为热点。由于海洋真菌生活在生境独特的海洋环境中,能够产生许多结构新颖、生物活性高的次级代谢产物,因而成为具有新颖结构的农用活性天然产物的重要来源。其中,海洋曲霉和海洋木霉是海洋真菌天然产物领域研究较多的属。本文综述了1992年至今海洋曲霉和海洋木霉来源的具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的42个新天然产物,包括聚酮类、萜类、肽类和生物碱类等结构类型,以期为生物农药的研发提供先导化合物方面的资料。

唐昊雨[10](2016)在《石竹烯转化产物与两种青霉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天然产物及其合成、半合成化合物广泛应用于临床医疗和农业生产中,随着病害耐药性的增加,迫使科学家不断发现新活性先导化合物来保障人类健康与农业生产。具有生物活性的有机小分子对复杂的生物系统具有调节作用,这类小分子通过干扰生物功能大分子而导致生物体表型发生变化。然而,由于缺少功能生物大分子和配体的结构与功能信息,化学多样性对基于表型生物活性筛选就显得尤为重要。为获得结构新颖、环系复杂、类型多样的化合物,并通过生物活性研究发现先导化合物,本文开展如下研究:(1)基于石竹烯类化合物的高重排反应活性,探索其衍生物的化学多样性,对重排反应产物进行了系统分离纯化;(2)利用化学表观遗传修饰手段诱导一株朱黄青霉Penicillium minioluteum产生次生代谢产物;(3)基于OSMAC策略研究一株巴西青霉Penicillium brasilianum活性化学成分。通过利用多种色谱分离技术手段(中压制备色谱、高效液相色谱、葡聚糖凝胶以及正反相硅胶分离技术)以及多种现代结构解析手段(1D-和2D-核磁共振、红外光谱、高分辨质谱)共鉴定了59个化合物,包括33个碳骨架新颖的化合物、9个新化合物和3个新天然产物。部分新化合物的绝对构型借助生源学说、圆二色谱CD量子化学计算、X光单晶衍射、化学反应以及手性分析得到证明,并对大部分化合物进行了生物活性筛选。探索并建立了一种高效获得结构新颖、环系复杂、类型多样类天然产物的方法是本文的亮点之一,得到了含有[2.2.1]二环庚烷的5/5/6环骨架结构新颖的化合物以及22个含氮的C16石竹烯系列新衍生物。本文研究结果如下:1、在苦楝内生真菌塔宾曲霉Aspergillus tubingensis催化下,从β-石竹烯重排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12个化合物,其中8个为新化合物(1-8),包括含有[2.2.1]二环庚烷的5/5/6环系结构骨架新颖倍半萜化合物1和2;另外,(4-ethoxy-3-methoxyphenyl)propane-1,2-diol(9)为首次从天然产物中分离得到苯丙素类化合物,aspericin B(12)为首次从陆生真菌中分离得到的呋喃衍生物的天然产物。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和3-9对莴苣生长有较弱抑制活性。2、从石竹烯β内酰胺衍生物(13、14)的重排产物中共得到22个化合物,均为碳骨架新颖的含氮石竹烯衍生物。其中在质子酸的催化下,得到了6个新化合物(15-20),且均为含有酰胺取代的类倍半萜骨架结构;在塔宾曲霉生物催化下,分离鉴定了14个新化合物(21-34),其中31-33含有γ内酰胺环,多环稠合、刚性的笼状结构;另外,化合物34具有天然产物中常见的2位吡啶酮类多环结构骨架。化合物14、16、20、24、26、28、30、31、32的立体结构由X晶体衍射证实;27、31的绝对构型通过量子化学计算圆二色谱CD得到证实。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6、19和30对水稻稻瘟病原菌表现出了不同程度的抑制生长作用,其中化合物19和30的抑菌效果最为明显。同时,化合物17还具有较强的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抑制活性强于阳性药物阿卡波糖,与强阳性对照1-脱氧野尻霉素抑制活性相当。3、氧化石竹烯的降碳化合物kobusone(35)在质子酸的催化下,得到6个降碳石竹烯衍生物(36-41),且均为新化合物。化合物36和39立体结构得到X单晶衍射的进一步证实。HeLa细胞毒活性和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测试研究表明:化合物35-41均无抑制活性。4、从一株朱黄青霉在DNA甲基转移酶抑制剂阿扎胞苷的诱导下产生的次级代谢产物中分离鉴定了14个天然产物(42-54、11),其中包括化学结构新颖的呋喃酮类二聚化合物miniolion A-D(43-46)和其前体化合物aspertetronin A(42)、新化合物(13Z)-vermistatin(48),以及新天然产物ent-gregatin B(47)。活性测试结果表明:aspertetronin A(42)没有细胞毒活性,而呋喃酮二聚物43-45表现出中等HeLa细胞毒活性,IC50值分别为33.3、28.7和21.4μM。5、从一株巴西青霉的发酵产物中共分离鉴定了6个天然化合物(55-59、11),其中包括一个新天然产物(Z)-isoroquefortine C(55)以及其他5个已知天然产物:灰黄霉素griseofulvin(56)和ergosterol peroxide(11)、ergosta-5,8,22-triene-3β-ol(57)、cerevisterol(58)、6-methoxycerevisterol(59)。活性测试结果表明:(Z)-isoroquefortine C(55)对植物病原真菌番茄早疫和苹果炭疽病原菌表现出中等强度的抑菌活性;griseofulvin(56)对马铃薯干腐和番茄早疫病原菌具有显着的抑菌活性,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蜡状芽孢杆菌)表现出中等偏强的抑菌作用,对革兰氏阴性菌(大肠杆菌)没有抑制活性;同时,griseofulvin(56)对萝卜根和下胚轴的生长均有较强的抑制活性,活性优于阳性对照草甘膦。

二、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人参皂苷及融合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前言
摘要
abstract
第一篇 人参皂苷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第1章 绪论
        1.1 二氢类天然产物的研究进展
        1.1.1 二氢类天然产物的化学研究
        1.1.2 二氢类天然产物的生物活性研究
        1.2 人参皂苷的结构修饰研究进展
        1.2.1 降解反应
        1.2.2 对C-17 位侧链的修饰
        1.2.3 取代反应
        1.2.4 开环反应
        1.3 天然产物小分子减毒的研究进展
        1.3.1 对顺铂毒副作用的减毒作用
        1.3.2 对环磷酰胺副作用的减毒作用
        1.4 立题依据与研究思路
        1.4.1 立题依据
        1.4.2 研究思路
        1.5 本文拟解决的科学问题
    第2章 人参皂苷(元)化学成分、结构修饰及生物活性研究
        2.1 林下山参“珍珠疙瘩”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
        2.1.1 实验材料
        2.1.2 实验方法
        2.1.3 实验结果
        2.1.4 小结与讨论
        2.2 拟人参皂苷 12-酮-F11的分离及生物活性研究
        2.2.1 实验材料
        2.2.2 实验方法
        2.2.3 实验结果
        2.2.4 小结与讨论
        2.3 人参皂苷(元)的结构修饰研究
        2.3.1 实验材料
        2.3.2 实验方法
        2.3.3 结构解析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人参皂苷Rh_2对顺铂诱导肾毒性的保护作用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药品与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肾损伤疾病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3.2.2 肿瘤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3.2.3 数据分析
        3.3 实验结果
        3.3.1 对肾脏功能的保护作用
        3.3.2 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3.3.3 对肾脏组织病理学损伤的影响
        3.3.4 对炎症反应的影响
        3.3.5 对肾小管细胞凋亡的影响
        3.3.6 对caspase介导的信号通路的调节作用
        3.3.7 抗肾损伤靶点预测
        3.3.8 抗肾损伤的代谢组学分析
        3.3.9 联合给药的抗肿瘤药效学研究
        3.4 小结与讨论
    第4章 人参皂苷Rh_2及衍生物的免疫调节和抗肿瘤作用研究
        4.1 实验材料
        4.1.1 实验动物
        4.1.2 药品与试剂
        4.1.3 仪器
        4.2 实验方法
        4.2.1 免疫抑制模型的建立及药物评价
        4.2.2 荷瘤小鼠模型的建立及药物抗肿瘤活性评价
        4.2.3 数据分析
        4.3 实验结果
        4.3.1 对免疫功能的调节作用
        4.3.2 抗肿瘤活性研究
        4.4 小结与讨论
第二篇 融合毒素的构建及靶向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第5章 重组人表皮生长因子融合毒素的构建
        5.1 实验材料
        5.1.1 试剂与耗材
        5.1.2 仪器
        5.1.3 主要载体与宿主菌
        5.2 实验方法
        5.2.1 质粒构建
        5.2.2 酵母蛋白表达系统的构建
        5.3 实验结果
        5.3.1 重组质粒的鉴定
        5.3.2 重组蛋白的鉴定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融合毒素靶向治疗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研究
        6.1 实验材料
        6.1.1 实验动物
        6.1.2 试剂与耗材
        6.1.3 仪器
        6.2 实验方法
        6.2.1 药物体外功能试验
        6.2.2 药物体内功能试验
        6.2.3 数据分析
        6.3 实验结果
        6.3.1 EGFR单靶点药物体外功能分析
        6.3.2 EGFR单靶点药物体内功能分析
        6.3.3 双特异性药物体外功能分析
        6.3.4 双特异性药物体内功能分析
        6.4 小结与讨论
第7章 总结
参考文献
附图
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致谢

(2)滇重楼内生真菌来源杂二萜化合物的基因组导向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天然产物概述
    1.2 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简介
    1.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研究简介
    1.4 微生物来源天然产物研究面临的困境
    1.5 基因组导向挖掘天然产物策略简介
    1.6 异源表达策略简介
    1.7 近年在微生物中基于生物合成基因簇异源表达的研究简介
        1.7.1 以高效生产已知药用活性分子为目的的异源表达研究
        1.7.2 以挖掘新天然产物为目的的异源表达研究
    1.8 杂二萜化合物研究简介
    1.9 本文研究内容、方法、技术路线
        1.9.1 研究内容和方法
        1.9.2 技术路线
第2章 实验材料与试剂
    2.1 重楼
        2.1.1 滇重楼简介
        2.1.2 滇重楼植株的获取
    2.2 主要实验仪器及试剂耗材
第3章 实验部分
    3.1 滇重楼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鉴定
        3.1.1 滇重楼植株的处理
        3.1.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3.1.3 内生真菌ITS初步鉴定
        3.1.4 小结与讨论
    3.2 全基因组测序、生物信息学分析
        3.2.1 全基因组测序
        3.2.2 基因结构的注释及基因簇的选择
    3.3 代谢途径预测
    3.4 表达载体的构建、基因异源表达、遗传稳定化
        3.4.1 表达载体的构建
        3.4.2 异源表达
        3.4.3 遗传稳定化
    3.5 阳性克隆的筛选及结果分析
    3.6 异源表达产物的分离和鉴定
    3.7 化合物饲喂实验
    3.8 代谢途径分析
    3.9 药理活性检测
总结和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 A 蛋白质注释
    附录 B 引物及其序列
    附录 C 构建的表达载体
    附录 D 核磁数据归属
    附录 E 紫外光谱
    附录 F 核磁图谱
在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成果及获奖情况
致谢

(3)海洋曲霉来源的新天然产物(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动物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1.1 海绵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1.2 珊瑚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1.3 其它动物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2 植物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2.1 海藻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2.2 红树林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2.3 其它植物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3 海泥、海水等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3.1 海泥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3.2 海水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3.3 未知来源的曲霉天然产物
4 结论和展望

(4)光对海洋放线菌代谢物合成的影响及关键菌株基因组挖掘(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词表
引言
1. 文献综述
    1.1 质谱技术及GNPS分子网络
        1.1.1 质谱技术
        1.1.2 质谱技术的局限性
        1.1.3 分子网络策略
        1.1.4 GNPS分析平台
        1.1.5 通过GNPS平台建立分子网络图的流程
        1.1.6 GNPS平台的应用
    1.2 环境条件对微生物生长及代谢产物的影响
    1.3 海洋放线菌基因组挖掘
        1.3.1 海洋放线菌及其基因组
        1.3.2 基于全基因组序列研究放线菌分类学关系的新方法
        1.3.3 基因组挖掘策略
        1.3.4 利用基因组挖掘发现未知结构化合物
        1.3.5 生物合成基因失活及比较代谢分析方法
        1.3.6 通过调节调节基因和染色质重组来激活沉默未知基因
        1.3.7 异源表达及比较代谢分析方法
        1.3.8 培养条件优化及光诱导
    1.4 放线菌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1.4.1 放线菌生物活性研究
        1.4.2 放线菌天然产物研究
    1.5 本论文研究意义
    1.6 本论文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2. 光照对海洋放线菌天然产物合成的影响
    2.1 引言
    2.2 材料与方法
        2.2.1 本章使用的菌株
        2.2.2 本章使用的培养基
        2.2.3 菌种活化及种子液准备
        2.2.4 光/暗条件培养
        2.2.5 光/暗条件培养平板萃取样品准备
        2.2.6 高相液相质谱分析条件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2.3.1 光/暗条件下海洋放线菌生理生化的区别
        2.3.2 光/暗培养的海洋放线菌代谢物质谱构建分子网络
        2.3.3 光照对色素类化合物的影响
        2.3.4 光照对环肽类化合物的影响
        2.3.5 光照对其他环状化合物影响
    2.4 本章小结
3. 海洋放线菌DUT11、S063及S104基因组挖掘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本章使用的微生物菌种
        3.2.2 本章使用的培养基及溶液
        3.2.3 本章使用的引物
        3.2.4 菌种活化及种子液培养条件
        3.2.5 基因组提取、测序及拼接
        3.2.6 基因组分析方法
        3.2.7 菌株发酵条件
        3.2.8 海洋放线菌S063化合物分离纯化
        3.2.9 目的基因的敲除
        3.2.10 PCR反应体系及时间
        3.2.11 抗补体活性测试方法
        3.2.12 烷源戈登氏菌S104光/暗反应色素化合物发酵及分离
    3.3 实验结果
        3.3.1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DUT11基因组分析
        3.3.2 海洋链霉菌Streptomyces sp. S063基因组及其活性研究
        3.3.3 烷源戈登氏菌Gordonia alkanivorans S104基因组及代谢物
    3.4 本章小结
4. 星海链霉菌基因组挖掘及抗补体活性物质合成基因簇确定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本章使用的菌株
        4.2.2 本章使用的质粒
        4.2.3 本章使用的培养基及溶液
        4.2.4 本章使用的引物
        4.2.5 基因组提取、测序、拼接及分析方法
        4.2.6 菌种活化及种子液培养条件
        4.2.7 星海链霉菌及转化子豆粉培养基大量发酵
        4.2.8 基于λ-Red法敲除基因
        4.2.9 验证接合转移
    4.3 实验结果与分析
        4.3.1 星海链霉菌基因组基本信息
        4.3.2 星海链霉菌基因组比对
        4.3.3 星海链霉菌次生代谢产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4.3.4 星海链霉菌complestatin类似物合成基因簇
        4.3.5 星海链霉菌抗补体活性研究及培养基发酵时间点实验
        4.3.6 星海链霉菌nrps1合成基因簇表达验证及敲除转化子的制备
        4.3.7 星海链霉菌nrps1基因簇的产物分离纯化尝试
        4.3.8 星海链霉菌中夏霉素合成基因簇鉴定
        4.3.9 星海链霉菌中铁载体合成基因簇
        4.3.10 星海链霉菌中新霉素合成基因簇
        4.3.11 星海链霉菌中其余NRPS及PKS化合物合成基因簇分析
        4.3.12 星海链霉菌中羊毛硫抗生素合成基因簇分析
        4.3.13 星海链霉菌中萜烯合成基因簇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创新点
    5.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关键化合物质谱图
附录B 本文研究相关的DNA序列
作者简介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5)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y sp.的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海洋生物概述
        1.1.1 海洋生物种类研究
        1.1.2 海洋新天然产物研究
    1.2 海绵的化学成分及其生理活性研究进展
        1.2.1 脂类
        1.2.2 大环内酯类
        1.2.3 肽类
        1.2.4 生物碱类
        1.2.5 甾醇类
        1.2.6 萜类
    1.3 Cinachyrella属海绵的化学成分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1 长链脂肪酸族化合物
        1.3.2 甾体类化合物
        1.3.3 含氮化合物
        1.3.4 大环内酯类化合物
    1.4 课题背景
    1.5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
2 Cinachyrella sp.海绵的化学成分分离
    2.1 引言
        2.1.1 海绵来源及鉴定
    2.2 实验部分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2 实验萃取方法
        2.2.3 细胞毒活性导向实验方法
        2.2.4 化合物分离方法
    2.3 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
    2.4 本章小结
3 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部分
        3.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3.2.2 实验方法(微量肉汤稀释法)
    3.3 本章小结
4 讨论
    4.1 Cinachyrella sp.海绵的化学成分分离
    4.2 化合物抗菌活性研究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6)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对照表
第一章 绪论
    1.1 海洋Aspergillus sp.和Trichoderma sp.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现状
    1.2 海洋Aspergillus sp.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2.1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2.2 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3 海洋Trichoderma sp.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1.4 结论与展望
    1.5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目标菌株筛选及Aspergillus sp.D40 次级代谢产物研究
    2.1 目标菌株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2.1.1 试验材料
        2.1.2 试验方法
        2.1.3 结果
    2.2 Aspergillus sp.D40 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方法
        2.2.3 结果
    2.3 Aspergillus sp.D40 OSMAC策略发酵优化及代谢组学分析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方法
        2.3.3 结果
    2.4 讨论和结论
    2.5 小结
第三章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
    3.1 试验材料
        3.1.1 供试材料
        3.1.2 主要仪器和试剂
    3.2 试验方法
        3.2.1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次级代谢产物的分离纯化
        3.2.2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化合物抗菌活性测定
    3.3 结果
        3.3.1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3.3.2 Trichoderma harzianum D13 化合物的抗菌活性评价
    3.4 讨论和结论
    3.5 小结
第四章 全文结论
    4.1 结论
    4.2 创新点
    4.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致谢
作者简历

(7)中药与天然药物2015~2020年研究亮点评述(论文提纲范文)

1 药物化学研究
    1.1 Asperflavipine A等活性新骨架化合物成为天然产物研究亮点
        1.1.1 源自植物和真菌的rhodomyrtusials等杂萜类新骨架化合物
        1.1.2 以苦木素和柠檬苦素衍生物等为代表的植物萜类新骨架化合物
        1.1.3 Neuamycin B等聚酮类新骨架化合物
        1.1.4 Nannocystin A等PKS-NRPS型新骨架化合物
        1.1.5 以单萜喹啉生物碱和吲哚生物碱、二萜生物碱为代表的植物生物碱类新骨架化合物
        1.1.6 源自真菌的asperflavipine A等细胞松弛素类新骨架化合物
        1.1.7 其他类型新骨架化合物
    1.2 结合次生代谢组学与基因组学,以及活性天然产物作用靶标的化学蛋白质组学,推动先导化合物研究
    1.3 DI-MS、CMC等技术改良及其在中药分析领域的应用与新药开发
2 药物资源研究
    2.1 罂粟、人参、长春花、菊花、雷公藤、丹参等多种药用植物基因组测序推动复杂天然产物生物合成途径解析
    2.2 大麻素、灯盏花素、人参皂苷等天然产物的合成生物学研究为天然产物的工厂化生产奠定基础
    2.3 大麻、杏仁等药用植物的群体遗传学研究促进选种育种研究
3 药理毒理学研究
    3.1 建立基于网络药理学探索中医药治疗复杂性疾病机制的新方法
    3.2 药代动力学新技术和新理论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
    3.3 何首乌肝毒性、马兜铃酸毒性为代表的安全性研究推动中药安全合理使用
    3.4 青蒿、海藻、苏木、雷公藤、乌头汤等方药的活性物质作用机制研究
4 药物制剂研究
    4.1 仿生紫杉醇药物载体等纳米技术推动天然药物新剂型的蓬勃发展
        4.1.1 以仿生紫杉醇纳米传输载体为代表的肿瘤靶向给药体系取得重要进展
        4.1.2 以CRLX101为代表的喜树碱新型纳米药物
        4.1.3 以小檗碱等纳米药物为代表的中药活性成分新剂型
    4.2 以大麻素类药物为代表的天然药物制剂
    4.3 以Trodelvy?为代表的抗体偶联药物(antibody-drug conjugates,ADC)制剂加快推向临床
5 前沿热点与重要进展的展望和启示

(8)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区域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合成潜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放线菌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和研究现状
        1.1.1 放线菌天然产物研究的历史
        1.1.2 放线菌资源开发的紧迫性和面临的问题
        1.1.3 放线菌天然产物研究的进展和相关技术策略
    1.2 土壤放线菌资源是天然产物研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1.2.1 土壤放线菌是天然产物开发最重要的来源
        1.2.2 土壤来源放线菌资源研究进展
        1.2.3 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地貌区域放线菌资源研究的意义
    1.3 放线菌多样性与活性潜力挖掘
        1.3.1 物种多样性是产物多样性的基础
        1.3.2 放线菌系统学引导的天然产物开发
        1.3.3 放线菌活性潜力菌株挖掘的方法
    1.4 本研究的研究目的,意义和技术路线
第二章 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地貌区域免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2.1 材料和方法
        2.1.1 样品采集
        2.1.2 环境因子测定
        2.1.3 高通量测序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环境因子测定
        2.2.2 测序数据处理
        2.2.3 OTU聚类及注释
        2.2.4 三个样区细菌多样性分析
        2.2.5 三个样区的放线菌多样性分析
        2.2.6 不同样区群落组成比较分析(Beta diversity)
        2.2.7 不同样区原核生物群落组成聚类分析(UPGMA)
        2.2.8 各样区群落组成与环境因子相关性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三章 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地貌区域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1 材料和方法
        3.1.1 样品采集和相关信息
        3.1.2 三个样区土样的选择性分离
        3.1.3 菌种的纯化、保藏和初步鉴定
    3.2 结果与分析
        3.2.1 选择性分离程序的确定
        3.2.2 三个样区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
        3.2.3 三样区可培养放线菌与免培养检测到的放线菌群落组成比较分析
    3.3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几株可培养放线菌新分类单元的系统学研究
    4.1 材料与方法
        4.1.1 菌株相关信息
        4.1.2 多相分类研究
    4.2 结果与分析
        4.2.1 YIM 121300、YIM 121936和YIM 121940的分类特征和菌种描述
        4.2.2 YIM 121212的分类特征和菌种描述
        4.2.3 YIM 121974的分类特征和菌种描述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地貌区域可培养放线菌的活性潜力评价
    5.1 材料和方法
        5.1.1 抗菌活性筛选
        5.1.2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5.1.3 功能基因筛选
        5.1.4 潜力菌株生物合成能力评价
    5.2 结果和讨论
        5.2.1 抗菌活性筛选
        5.2.2 具有广谱抗菌活性菌株的发酵条件优化
        5.2.3 功能基因筛选结果
        5.2.4 潜力菌株生物合成能力预测与评价
        5.2.5 系统分类学与次生代谢产物相关性
    5.3 本章小结
总结与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成果
致谢

(9)海洋曲霉和海洋木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海洋曲霉属(Aspergillus sp.)和木霉属(Trichoderma sp.)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研究现状
2 海洋曲霉属真菌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2.1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2.2 抗植物病原细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3 海洋木霉属真菌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
4 展 望

(10)石竹烯转化产物与两种青霉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多样性研究(综述)
    1.1 前言
    1.2 单一菌株多种次级代谢产物研究方法
        1.2.1 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1.2.2 烟曲霉Aspergillus fumigatus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1.2.3 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1.2.4 刺囊壳属Ascotricha次级代谢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1.3 表观遗传修饰研究策略
        1.3.1 Robert H. Cichewicz研究团队基于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研究天然产物的成果
        1.3.2 Teigo Asai团队基于化学表观遗传修饰研究天然产物的成果
        1.3.3 基于生物技术表观遗传修饰手段研究天然产物的成果
    1.4 前体介导的生物合成研究策略
        1.4.1 asperlicin衍生物的多样性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1.4.2 白僵菌毒素衍生物的多样性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1.4.3 rumbrin衍生物的多样性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1.4.4 细胞松弛素类化合物的前体介导生物合成
    1.5 突变合成生物合成研究策略
        1.5.1 botryane衍生物的突变合成
        1.5.2 苯醌衍生物的突变合成
        1.5.3 萘酚衍生物的突变合成
    1.6 生源前体诱导产生化学多样性的其他研究策略
        1.6.1 关键生物合成基因的激活
        1.6.2 关键生源前体生物合成基因的异源表达
    1.7 论文设计思路
        1.7.1 选题背景
        1.7.2 选题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塔宾曲霉催化 β-石竹烯跨环重排的多样性研究
    2.1 前言
    2.2 试验材料
        2.2.1 菌种
        2.2.2 培养基
        2.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2.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2.3 试验方法
        2.3.1 石竹烯微生物转化条件筛选
        2.3.2 扩大发酵培养
        2.3.3 提取分离
        2.3.4 化感活性
        2.3.5 海虾致死活性
    2.4 结果与讨论
        2.4.1 转化培养条件筛选分析
        2.4.2 化合物结构解析
        2.4.3 形成化合物 1、4 可能的重排反应机制
        2.4.4 化感活性结果
        2.4.5 海虾致死活性初筛结果
    2.5 化合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2.6 小结
第三章 C_(16)石竹烯 β 内酰胺衍生物跨环重排产物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前言
    3.2 试验材料
        3.2.1 菌种
        3.2.2 培养基
        3.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3.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3.3 试验方法
        3.3.1 石竹烯 β 内酰胺衍生物的有机合成制备
        3.3.2 化合物13和 14在质子酸的催化作用下跨环重排反应
        3.3.3 化合物13和 14的混合物在塔宾曲霉发酵液中跨环重排
        3.3.4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评价
        3.3.5 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
        3.3.6 海虾致死活性评价
        3.3.7 抗HeLa细胞活性评价
        3.3.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
    3.4 结果与讨论
        3.4.1 化合物结构解析
        3.4.2 化合物13和 14跨环重排产物可能的反应形成机理
        3.4.3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结果
        3.4.4 抗病原细菌活性结果
        3.4.5 化感活性评价
        3.4.6 海虾致死活性初筛结果
        3.4.7 HeLa细胞毒活性评价
        3.4.8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3.5 化合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3.6 小结
第四章 氧化石竹烯降碳重排产物多样性研究
    4.1 前言
    4.2 试验材料
        4.2.1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4.2.2 仪器与色谱耗材
    4.3 试验方法
        4.3.1 氧化石竹烯降碳反应
        4.3.2 化合物35质子酸重排反应
        4.3.3 分离纯化
        4.3.4 抗HeLa细胞活性评价
        4.3.5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评价
    4.4 结果与讨论
        4.4.1 结构解析
        4.4.2 细胞毒活性评价结果
        4.4.3 α-葡萄糖苷酶抑制活性结果
    4.5 化合物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4.6 小结
第五章 朱黄青霉化学表观遗传修饰及其次级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5.1 前言
    5.2 试验材料
        5.2.1 菌种
        5.2.2 培养基
        5.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5.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5.3 试验方法
        5.3.1 目标菌株化学多样性筛选
        5.3.2 目标菌株扩大发酵培养及分离纯化
        5.3.3 抗HeLa细胞活性评价
        5.3.4 氧化裂解反应及产物检测分析
    5.4 结果与讨论
        5.4.1 目标菌小试结果
        5.4.2 次级代谢产物结构鉴定
        5.4.3 抗HeLa细胞活性结果
    5.5 化合物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5.6 小结
第六章 OSMAC策略指导的巴西青霉代谢产物多样性研究
    6.1 前言
    6.2 试验材料
        6.2.1 菌种
        6.2.2 培养基
        6.2.3 供试化学试剂及生物
        6.2.4 仪器与色谱耗材
    6.3 试验方法
        6.3.1 三株青霉培养基筛选及放大培养发酵
        6.3.2 分离纯化
        6.3.3 抗植物病原真菌活性测试
        6.3.4 抗病原细菌活性测试
        6.3.5 化感活性
    6.4 结果与讨论
        6.4.1 结构解析
        6.4.2 抗病原菌活性结果
        6.4.3 化感活性评价
    6.5 化合物物理化及波谱数据
    6.6 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果与创新
    7.1 研究结果
    7.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缩略词
致谢
作者简介

四、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论文参考文献)

  • [1]人参皂苷及融合毒素的生物活性研究[D]. 祁增. 吉林大学, 2020(08)
  • [2]滇重楼内生真菌来源杂二萜化合物的基因组导向挖掘[D]. 杜莲琼. 云南民族大学, 2020(01)
  • [3]海洋曲霉来源的新天然产物[J]. 赵成英,刘海珊,朱伟明. 微生物学报, 2016(03)
  • [4]光对海洋放线菌代谢物合成的影响及关键菌株基因组挖掘[D]. 陈亮宇.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5]中国南海海绵Cinachyrelly sp.的化学成分研究[D]. 郑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8(12)
  • [6]两株海洋来源真菌次级代谢产物及其抗菌活性研究[D]. 黄瑞环.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
  • [7]中药与天然药物2015~2020年研究亮点评述[J]. 陈士林,孙奕,万会花,张晗,赵庆贺. 药学学报, 2020(12)
  • [8]云南三种特色地质区域放线菌多样性及生物合成潜力研究[D]. 李沁元. 云南大学, 2019(09)
  • [9]海洋曲霉和海洋木霉抗植物病原菌活性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J]. 黄瑞环,韩小斌,刘京,祝乾湘,张远淑,王丹,张成省,赵栋霖. 江苏农业学报, 2020(05)
  • [10]石竹烯转化产物与两种青霉菌代谢产物的多样性研究[D]. 唐昊雨.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6(08)

标签:;  ;  ;  ;  ;  

具有抗癌活性的新天然产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