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秦岭(陕、甘)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论文文献综述)
姚仲友[1](1990)在《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的构造古地理控制》文中研究说明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系指矿源层由正常(非火山的)沉积作用形成,经后期改造未变质或弱变质的层控型金矿床,金呈微细浸染状.该类型矿床的分布明显受古地理控制,盆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局限台地相以及槽盆相,特别是两相区的过渡带是矿源层形成的有利场所.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不同时代的被动大陆边缘区、弧后边缘海的陆侧以及初生洋盆.矿床存在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加里东期、海西一印支期冒地槽褶皱带为主.
程世秀[2](2014)在《原特提斯北界东段构造演化与拼合方式》文中提出原特提斯洋是从Rodinia超大陆裂解到加里东末期发育于滇缅泰/保山微陆块以北、塔里木-华北陆块以南的一个近东西向古大洋,洋内存在华北、扬子、华夏、柴达木、中祁连、印支、北秦岭等诸多陆块/微陆块。但是对原特提斯洋的边界、不同陆块/微陆块的属性及洋-陆格局等尚不清楚。因此,本文主要以北秦岭-桐柏造山带北缘为研究对象,利用精细的野外构造几何学和运动学解析及LA-ICPMS、40Ar/39Ar测年等方法,结合已有的火成岩大地构造、沉积岩大地构造、岩石地球化学、同位素年代学、岩相古地理等诸多研究资料,进行集成创新,以厘定原特提斯洋的北界东段;确定原特提斯北部东段陆块/微陆块的属性、拼合时序及方式,建立洋-陆格局;探讨其构造演化过程,为Pangea超大陆的全球陆块重建打下坚实基础。1.通过对古洛南-栾川断裂带两侧的沉积地层、碎屑锆石年龄谱、岩浆活动、构造变形变质等方面进行大地构造对比,得到作为被动陆缘的华北地块南缘和早古生代作为活动陆缘的北秦岭两者的地质特征具有天壤之别,厘定原特提斯北界东段边界为古洛南-栾川断裂。2.构造变形幕次及特征:基于详细的构造解析及地质年代学资料,本文将早古生代研究区的构造变形划分为三幕。第一幕变形以发育区域上透入性的片理及向南倾的逆冲断层为主;第二幕变形主要表现为以近北西向的紧闭褶皱为主;第三幕变形以近北西西向的宽缓褶皱为主要特征。3.拼合时序及方式:540Ma,宽坪洋向南俯冲,之后俯冲极性发生反转,460Ma,商丹洋开始向北俯冲,450Ma,北秦岭岛弧与华北地块南缘发生弧陆碰撞。4.北秦岭-桐柏造山带北缘及其邻区的构造单元可划分为如下的大地构造分区及演化历程,自北向南依次是华北地块南缘新元古代-早古生代为被动大陆边缘;宽坪群为近岛架的火山裂谷-大洋盆地,碎屑物质主要来源于北秦岭;二郎坪群为宽坪大洋向南俯冲的弧前盆地,后期转变成为岛弧或弧后盆地;秦岭群为一古老的独立微陆块,于早古生代转变为大陆岛弧,且末期向北与华北地块碰撞拼贴为一体;商丹洋为独立的大洋盆地或者可能是宽坪大洋向南俯冲形成的弧后盆地;龟山杂岩和南湾复理石属晚古生代商丹洋向北发生俯冲产生的弧前增生楔体系及构造混杂岩带,但南秦岭及扬子北缘早古生代均为被动陆缘。
姚仲友[3](1990)在《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的构造古地理控制》文中指出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系指矿源层由正常(非火山的)沉积作用形成,经后期改造未变质或弱变质的层控型金矿床,金呈微细浸染状。该类型矿床的分布明显受古地理控制,盆地边缘相、台地前缘斜坡相、台地边缘生物礁相、局限台地相以及槽盆相,特别是两相区的过渡带是矿源层形成的有利场所。其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为不同时代的被动大陆边缘区、弧后边缘海的陆侧以及初生洋盆。矿床存在的大地构造单元以加里东期、海西—印支期冒地槽褶皱带为主。
高长林,黄泽光,方成名[4](2009)在《南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文中研究指明南秦岭泥盆系形成的构造环境是研究秦岭造山带的学者们长期争议的一个焦点。通过形成大地构造环境、沉积特征的综合对比以及岩石地球化学特征的研究,认为南秦岭地区泥盆纪的盆地原型,大致以佛坪隆起为界,其东的东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其西的西秦岭发育周缘前陆盆地(北带)和新生海洋盆地(南带),东秦岭与扬子连接部位(高川)发育一个新生的坳拉槽,这些盆地在空间上并列。
王涛[5](2008)在《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形成过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位于南秦岭陕西—甘肃交界地区的康县、徽县、略阳和留坝一带的“白水江群”(包括大河店组、舟曲组、迭部组和和大堡组)长期被认为属于扬子板块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通过野外地质调查和室内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大河店组、舟曲组、迭部组和大堡组及其南部的三河口群共同组成了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南秦岭增生杂岩带主要由基质和岩块组成,根据基质和岩块的特征划分为三个亚带。北亚带指白水江群大河店组由深海盆地相的泥岩和炭硅质岩,以及碳酸盐岩块体、硅质岩块体和超基性岩块体组成;中亚带指白水江群舟曲组和迭部组,主要由巨厚的浊积岩组成,形成于海底扇和深海盆地环境,由细砂岩、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和泥岩及其夹含薄层状灰岩,以及碳酸盐岩块体和碎屑岩块体组成;南亚带指白水江群大堡组和三河口群,由深海盆地相的泥岩、炭硅质岩和夹碳酸盐岩块体、硅质岩块体、基性和超基性火山岩块体组成。在南秦岭增生杂岩带中,通过对基质在碎屑组分、重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和碎屑锆石的年代学研究,表明其大地构造背景并非前人所认为的属于扬子板块被动大陆边缘,而是属于活动大陆边缘环境。在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北亚带和南亚带中,分布有基性和超基性火山岩块体。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这些火山岩具有蛇绿岩、洋岛火山岩、岛弧火山岩的特征,形成于大洋板内和岛弧环境。利用SHRIMPⅡU—Pb锆石定年获得楼房沟铁镁质岩的形成年龄为210Ma;云台、蚂蝗峡铁镁质岩的形成年龄为667Ma、771Ma和778Ma;云台和佛田坝获得辉长—辉绿岩块体的形成时代为445Ma和450Ma。结合前人在勉略带中测得铁镁质岩的形成年龄为新元古代,确定南秦岭洋盆为原始古大洋,而非晚古生代形成的再生有限洋盆。在南秦岭增生杂岩带的形成时代研究中,前人在北亚带的大河店—虞关等地灰岩和硅质岩块体中发现寒武纪的小壳化石和中泥盆世的珊瑚化石,而课题组在泥岩和炭硅质板岩的基质中发现了二叠纪的放射虫;在中亚带的同一灰岩块体中发现志留纪到中、晚泥盆纪的珊瑚、牙形刺化石,在碎屑岩中获得志留纪几丁虫、虫颚和孢子等化石,以及对基质进行碎屑锆石年代学研究中获得大量晚古生代早期的锆石年龄数据;在南亚带炭硅质板岩块体中发现了奥陶纪笔石,并在三河口群和西乡群硅质岩中发现石炭纪放射虫。本文在灰岩块体中发现志留纪的珊瑚和海百合茎等化石,在基质中获得石炭纪—二叠纪的放射虫化石,以及楼房沟超基性岩块时代为晚三叠纪。这些古生物和年代学证据表明,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形成于晚古生代—三叠纪。基于本文研究成果和综合区域资料分析,南秦岭包括岛弧带、弧前盆地和增生杂岩带;根据岛弧火山岩、岩浆岩的形成时代,以及增生杂岩带中基质和岩块的形成时代,表明南秦岭为原始古大洋,在泥盆纪发生南北双向俯冲增生,直到三叠纪末整个洋盆才全部闭合。
刘宝珺,许效松,徐强,杨志华[6](1990)在《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文中提出东秦岭陕南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盆地中主要发育有冲积扇、小型辩状河、河口湾、潮坪、潮下洼地、台地边缘生物滩、生物礁、开阔台地、斜坡和盆地沉积环境。台地沉积主要由陆源碎屑和碳酸盐混合类型岩石组成,斜坡—盆地为巨厚的陆源碎屑浊积岩充填。根据沉积作用特征和大地构造差异,在构造活动期和构造稳定期的沉积模式就反映了沉积盆地演化特征。 根据沉积作用,沉积环境的发展变化,结合区域构造特征、地层层序、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地球物理和化学资料,论证了当时沉积盆地为南北向展布(与秦岭造山带总体方向垂直),具向东走滑的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盆地的发展演化阶段为:(1)岩石圈裂前拱起—陆内裂谷早期阶段(Z2—S);(2)大陆边缘裂谷—断陷盆地的中期阶段(D1—D3);(3)晚期回返—陆内俯冲阶段(C—T2)。盆地的关闭是由于强烈陆内俯冲,同时盆地被挤压进东西向展布的秦岭造山带。
刘建德,王振江[7](1983)在《秦岭(陕、甘)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文中提出泥盆纪秦岭海域地处华北板块与华南板块之间,大体作东西向延展:古秦岭海域北部属华北板块南部活动边缘,相当于优地槽性质,沉降幅度大、复理石建造发育,有火山活动,可划分出火山喷发与岩浆侵入活动带及边缘拗陷带两个次一级构造单元。
二、秦岭(陕、甘)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秦岭(陕、甘)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论文提纲范文)
(2)原特提斯北界东段构造演化与拼合方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0 前言 |
0.1 原特提斯洋与古亚洲洋的区别 |
0.1.1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
0.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2.1 原特提斯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2.2 原特提斯北界东段的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0.3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思路及方法 |
0.3.1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
0.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0.4 论文主要工作量 |
1 区域地质概况 |
1.1 秦岭造山带 |
1.1.1 华北地块南缘 |
1.1.2 北秦岭构造带 |
1.1.3 南秦岭构造带 |
1.1.4 华南地块北缘 |
1.2 桐柏造山带 |
2 研究区构造岩石单元属性的判定 |
2.1 被动大陆边缘—华北地块南缘 |
2.2 大洋盆地—宽坪洋(原特提斯洋北段分支) |
2.2.1 宽坪群 |
2.2.2 宽坪蛇绿岩-蛇绿岩的年龄最老 |
2.3 早古生代大陆岛弧—北秦岭 |
2.3.1 秦岭群 |
2.3.2 北秦岭的岩浆岩事件 |
2.4 弧前盆地—二郎坪弧前盆地 |
2.4.1 弧前洋盆—二郎坪蛇绿岩 |
2.4.2 弧前增生楔—龟山杂岩 |
2.4.3 弧前海相前陆—南湾复理石 |
2.5 早古生代大洋盆地—商丹洋 |
3 原特提斯北界东段的厘定—古洛南-栾川断裂带 |
3.1 断裂带两侧地层、岩浆活动的对比 |
3.2 断裂带两侧的年龄谱对比 |
3.3 断裂带两侧的变形变质特征对比 |
4 原特提斯北界东段的拼合时序及方式 |
4.1 拼合时序 |
4.2 拼合方式 |
5 原特提斯北界东段的构造演化与洋-陆格局 |
5.1 原特提斯北缘洋-陆格局与全球背景 |
5.2 原特提斯北界东段的构造演化 |
5.2.1 Rodinia 裂解-华北地块从北向南的漂移 |
5.2.2 Gondwana 大陆北缘的增生-北秦岭岛弧与俯冲 |
5.2.3 早古生代末期洋-陆格局 |
6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4)南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论文提纲范文)
1 东秦岭周缘前陆盆地 |
1.1 前泥盆纪的构造特征 |
1.2 东秦岭泥盆系砂、泥岩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1.3 泥盆纪的沉积构造环境 |
2 西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 |
2.1 周缘前陆盆地 |
2.2 新生海洋盆地及其构造演化 |
2.2.1 裂解扩张出现小洋盆阶段 (D1—C1) |
2.2.2 扩张与俯冲共存阶段 (C1—P2) |
2.2.3 全面俯冲阶段 (T1) |
2.2.4 主造山碰撞阶段 (T2-T3) |
3 佛坪古陆和南秦岭泥盆纪盆地 |
4 结论和讨论 |
(5)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形成过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引言 |
1.1 研究意义与选题依据 |
1.2 造山带研究现状 |
1.3 南秦岭造山带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4 工作思路和手段 |
1.5 创新点及工作量 |
2 区域地质特征 |
2.1 秦岭造山带构造单元的划分 |
3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构造岩石组合 |
3.1 增生杂岩带的岩石组合和构造关系 |
3.2 北亚带岩石组合特征 |
3.3 中亚带岩石组合特征 |
3.4 南亚带岩石组合特征 |
3.5 小结 |
4 基质的沉积环境 |
4.1 北亚带沉积特征 |
4.2 中亚带的沉积环境 |
4.3 南亚带沉积特征 |
4.4 小结 |
5 基质的源区构造背景和形成时代 |
5.1 基质的源区构造背景 |
5.2 基质的形成时代 |
5.3 小结 |
6 增生杂岩带中块体的组成特征 |
6.1 碳酸盐岩块体 |
6.2 硅质岩块体特征 |
6.3 火成岩块体 |
6.4 小结 |
7 秦岭增生杂岩带的形成与增生造山过程 |
7.1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形成的构造背景 |
7.2 南秦岭增生杂岩带 |
7.3 秦岭洋盆的双向俯冲特征 |
7.4 古洋盆的性质与时限 |
7.5 南秦岭增生造山过程 |
8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 |
图版 |
作者简历 |
四、秦岭(陕、甘)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论文参考文献)
- [1]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的构造古地理控制[A]. 姚仲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45), 1990
- [2]原特提斯北界东段构造演化与拼合方式[D]. 程世秀. 中国海洋大学, 2014(01)
- [3]沉积改造型金矿床的构造古地理控制[J]. 姚仲友. 中国地质科学院南京地质矿产研究所所刊, 1990(02)
- [4]南秦岭泥盆纪:周缘前陆盆地和新生海洋盆地并列[J]. 高长林,黄泽光,方成名. 石油实验地质, 2009(02)
- [5]南秦岭增生杂岩带构造岩石组合及其形成过程[D]. 王涛.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8(04)
- [6]东秦岭柞水—镇安地区泥盆纪沉积环境和沉积盆地演化[J]. 刘宝珺,许效松,徐强,杨志华. 沉积学报, 1990(04)
- [7]秦岭(陕、甘)地区泥盆纪岩相古地理[A]. 刘建德,王振江. 中国地质科学院文集(1981), 19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