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信奉中医——专访毛主席生前的机要秘书张玉峰

毛泽东信奉中医——专访毛主席生前的机要秘书张玉峰

一、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访谈录(论文文献综述)

晓冰[1](1993)在《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访谈录》文中研究指明 早在五十年代,毛主席就发出了“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的伟大号召,我国的传统中医药事业在毛主席的关怀下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但是作为毛主席个人,到底对中医药的态度如何,在生病时是否也请中医大夫诊治,社会上流传着各种传说。带着这个疑问,在毛主席诞辰一百周年之际,本刊记者一行三人走访了毛主席生前的机要秘书张玉凤同志。

杨文军[2](2011)在《新时期“非鲁”思潮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以新时期“非鲁”思潮为主要研究对象。所谓“非鲁”,是指对鲁迅的着述、人格和思想进行否定性的评价。这对于秉有“鲁迅情结”的研究者来说,是一件从情感和理性两方面都很难接受的事情,由此导致鲁迅接受史上的这一触目的现象得不到应有的重视。正是有鉴于此,本文将“非鲁”纳入研究视野,试图通过对这一现象的整体性考察,来揭示其得以兴起的政治、文化根源,评估“非鲁”思潮对于鲁迅研究的意义。引言部分首先对“非鲁”这一概念作出了界定,并指出它与“毛泽东思想学派”对鲁迅“局限性”的批判之间有着本质性区别。接着通过对鲁迅接受史的简短回顾来还原鲁迅在文学史和文化史上的真实地位,用以点明鲁迅自然形成的崇高地位是他被政治势力所借重的前提条件,而这也为“非鲁”埋下了伏笔。第一章是对鲁迅和鲁迅研究的体制化进程及其表现形式的考述。“鲁学”像儒学一样,在1949年以后获得了“王官之学”的地位,这首先源于鲁迅本身的思想倾向有被政治收编的可能性;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瞿秋白、毛泽东等人的政治性解读,鲁迅和鲁迅研究被整合进了“官学”体系。作为“官学”的鲁迅研究有两大研究机构:其一是人民文学出版社下设的“鲁编室”,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对《鲁迅全集》的编注来对鲁迅以及与鲁迅相关的方方面面作出政治性的诠释;其二是鲁迅博物馆下设的“鲁研室”,它的主要任务除了进行鲁迅研究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之外,还要对形形色色的“非鲁”言论给予驳斥,以扞卫鲁迅的“形象”。第二章通过对几个不同时期的“非鲁”事件的回顾来揭示鲁迅研究的官学地位在新时期的衰微趋势。在1980年前后围绕鲁迅所进行的“两个口号”论争中,双方都不断地诉诸国家权力,而权力也随时介入其中,充当裁决者。这表明此一时期鲁迅研究主要不是被当作学术问题而是被当作政治问题来看待的,不过这次论争也为“非鲁”打开了一个缺口。在1985—1986年的《杂文报》与《青海湖》事件中,当事人遭到了权力的惩戒,这表明这一时期鲁迅依然受到政治权力的庇护,鲁迅研究依然高据显学地位,“非鲁”是一件需要付出代价的事情。不过,在这两起事件中,以“非鲁”为策略的商业化模式初现端倪。2000年的《收获》事件具有鲜明的文化炒作的色彩,虽然当事人也承受了一定的政治压力,但是并没有像过去那样遭到惩戒。这表明国家权力已无意介入鲁迅研究领域的论争,随之带来的是鲁迅研究的官学地位的衰微。不过,这对于鲁迅研究本身并非坏事,因为其官学地位衰微的过程其实正是它不断获得解放的过程。第三章从“作品论”的角度对“非鲁”思潮进行考察。通过将新时期对鲁迅作品的质疑与1976年之前以及海外的相关“非鲁”言论相对照,指出前者在整体上并没有越出前人的窠臼。也同时指出,新时期“非鲁者”对鲁迅在长篇小说方面的缺失的批判,对鲁迅的“硬译”理论和实践的质疑,等等,仍然值得鲁研界认真对待。第四章从“人格论”的角度对“非鲁”思潮进行考察。除了将新时期对鲁迅人格的质疑与1976年之前以及海外的相关“非鲁”言论相对照之外,还将新时期鲁研界本身的去意识形态化倾向作为一个重要的参照对象。新时期“非鲁者”对鲁迅人格的质疑也表现出去意识形态化的倾向,不过其路径是试图将鲁迅降格为一个有着七情六欲的凡夫俗子。他们对鲁迅婚姻关系的拷问和对鲁迅“病态化”人格的揭露同样值得鲁研界认真对待。第五章是对文化民族主义者的“非鲁”论的评估。这一派“非鲁者”认为,以鲁迅为代表的“五四”一代知识分子的“全盘性反传统”是一种“激进主义”的思维模式,与极左思潮有同一渊源。还有一批“非鲁者”从“东方主义”的角度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作出检讨。他们认为鲁迅这一思想来源于西方传教士的东方观,而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描述是有偏见的,所以鲁迅的“国民性批判”思想也应该被扬弃。不论是对鲁迅“反传统”思想的批判,还是对鲁迅“国民性”思想的检讨,本质上都是“文化民族主义”心理在起作用。这一派对鲁迅等人的批判表现出鲜明的去西方化的倾向,然而他们的批判武器又来自于西方理论,这是文化民族主义者无法化解的根本矛盾。第六章是对自由主义者的“非鲁”论的评估。自由主义者通过将鲁迅与胡适进行比较,指出了鲁迅在自由主义理念方面的缺失。本文则试图证明,鲁迅固然不是自由主义者,但他的思想与自由主义理念有相通之处。自由主义者对鲁迅的质疑,是新时期“非鲁”思潮中最有学理性,也最有现实价值的部分,但将鲁迅树为自由主义的对立面是有欠考虑的。鲁迅的“国民性改造”路径与胡适的“制度建设”路径是能够并行不悖的,“制度建设”不能以排斥“国民性改造”为前提,自由主义理念的推行也不能以否定鲁迅为前提。第七章是对“卫鲁者”和“非鲁者”知识结构的分析。“毛泽东思想学派”在新时期因为逐渐失去国家意识形态的实际支持,也就基本丧失了它在知识上的合法性和说服力,但仍有一批学者顽强地坚守着这一学派的研究立场,于是不可避免地要与新生代学术势力(如王富仁、汪晖等)发生碰撞。其实双方共同分享着“鲁迅+毛泽东”的知识结构,只是在前者的知识结构中,“毛泽东”是主线,“鲁迅”是辅线;而在后者的知识结构中,“鲁迅”是主线,“毛泽东”是辅线。这种差别决定了他们在新时期学术地位的不同以及对“非鲁”言论的态度的不同。新时期有一部分鲁迅的崇拜者转变为他的批判者,除了出于文化炒作的目的和对鲁迅研究体制的反感之外,知识结构的转变是一个根本原因。结语部分是对新时期“非鲁”思潮的意义的总结。虽然新时期“非鲁”言论的总体水平有待于提高,但“非鲁者”提出的一些问题还是值得鲁研界充分重视。鲁研界必须学会从自己的对立面汲取资源,因为一个健康的学术环境必然是由支持和反对的声音共同营造的。实际上,近十年来鲁研界一些研究者确实对“非鲁”的声音作出了较为理性的回应,这种回应正好体现了“非鲁”思潮的价值。

马得汶[3](2017)在《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文中认为论文以西宁市两家三甲医院为田野调查点,对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进行了研究。生物医学作为科学发展的产物,将疾病治疗视为生理性病变的诊疗过程。民族学、人类学研究关注文化与疾病治疗的关系。在不同地区、各种不同的地方性文化中,患者对疾病治疗的感受和经历,通常都存在几个基本环节,其中包括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及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这些事项都是理解疾病与治疗的重要方面。生物医学及相关研究较少从患者医疗实践角度进行关注,而民族学、人类学对文化与疾病治疗的研究,却可以在此研究领域精耕细作,推进相关学科整体发展。本论文研究是在生物医学忽视医疗与文化关系的背景下,立足民族学人类学的理论方法而实施的科学探索。生物医学提供当前医疗的主流思路和方法,患者自身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性、民族文化传承及宗教民俗与疾病治疗的关系,都很容易被掩蔽在受生物医学训练的、医生主导的诊疗环境中。突出患者在医疗过程中的能动作用,揭示其文化传统在疾病治疗、健康维护中的参与和价值,有助于人们对疾病治疗与文化的关系形成一个整体的、更加客观的认识。跨学科、跨文化的理论视角,是研究的基本方法所在。论文使用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相结合的方法,综合利用民族学、人类学、社会学、医学等学科的理论视角,重点从医学人类学角度出发,讨论了在地方性环境中,文化在医疗过程中的参与和作用。在西宁市三甲医院展开的田野调查使用了开放式、半结构式和结构式访谈,通过调查者与患者、医生的面对面沟通,在医疗过程环境中获取一手资料作为研究基础。同时,通过临床观察、参与观察方法,对患者和医生的治疗实践进行记录。研究中使用调查问卷,了解被调查群体的整体情况。对于一些多发性慢性疾病的研究,还使用了“患者主位评估”等方法。医患话语分析也是研究中使用较多的方法。患者的话语是其心理和地方性文化最生动的反映。民族学人类学的个案分析方法也在研究中得到了充分运用。在进入田野前,笔者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学习阅读,为医院调查做准备。进入医疗机构后,首先是实地观察,熟悉调查环境。接着用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访谈。调查前期,笔者对多民族患者、两家医院的医生进行开放式访谈,从患者和医生的话语中扑捉他们关注的事项,了解患者、医生的文化和治疗行为。这样,患者和医生的医疗实践中一些值得研究关注的事项就会逐渐清晰地浮现出来,如门诊环境中甲状腺疾病患者的疾病认知,藏族患者的择医,回族、撒拉族患者的医疗实践与宗教文化的联系,医患双方在医疗场域对各自需求的强调等等。通过门诊与临床观察、医患话语了解到这些事项后,接下来的研究采用半结构式访谈和结构式访谈在医患群体中对这些事项进行了专题研究,从而更为高效和精准地收集案例资料。同时,在医生、患者群体中展开医患需求问卷调查,在藏族、回族、撒拉族患者中进行疾病治疗与民族文化调查。这些工作完成后,通过对案例进行分类整理和综合分析,最后形成对地方性文化与疾病治疗的整体性认识。论文作为田野调查的成果,是一部关于西北民族地区的医疗民族志。文化和疾病治疗及健康维护关系密切是论文的基本观点,重视文化在疾病治疗和健康维护中的作用是论文的基本主张。论文各章节通过对患者自己对疾病的认知、择医、医院和医生提供的治疗、患者及家属寻求的其他治疗办法、治疗物(医学药品和非医学药品)的文化属性、医生与患者的关系、患者对疾痛的感受和叙事等事项的具体研究,将人们对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认识从感性层面上升到了理论层面——即能够使用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这一理论框架去全面系统地理解和阐释这一问题。研究成果是在医疗和健康领域对文化的作用和价值的新的审视。同时,在研究过程中,还针对患者需求、藏族患者择医、医患相互理解等问题发表了系列阶段性研究成果。对于医学人类学研究而言,论文的学术贡献及其启示意义在于:医疗过程中有医生主导的一面,也有患者能动的一面。研究强调患者主位视角的医疗实践,有助于人们更为深刻地理解医疗和健康,为全社会在医疗卫生事业中挖掘文化、重视文化、运用文化提供铺垫作用;对高血压、甲状腺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研究,有助于医疗界和医生重视社会生活、心理因素对疾病诱发的作用,可以为患者和医生提供治疗参考;从供求对接障碍审视当前的医患关系紧张状态,是一个较为独特的视角,相关分析可以加深我们对医患关系一般性的认识。对藏族、回族、撒拉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影响的分析是对医患关系研究领域的拓展,为认识民族地区医患关系的特殊性提供了启示。研究指出,文化调适是改善医患关系的重要途径之一。在疾痛叙事部分,研究不但记录患者对疾病的感受和表述,更注重医学人类学所一贯秉承的关怀和道德立意,为人类心灵提供文化滋养;研究突出患者主位视角,患者的治疗经历和疾病认知,就是从医疗角度对当地民族宗教文化的生动反映,因而对西北地区的少数民族研究和地方性医疗文化研究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研究推动了医学人类学视角的医患关系研究,对民生、政策调整都是一个详实的参考。论文第一章是对田野点的描述。内容包括医院社区的定义,两家医院的生态和运作,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理特点。第二章考察了疾病认知环节中的社会文化因素。患者自身对疾病的认知是民族学人类学视角的医疗过程的起始阶段。本章在简要回顾了西医、中医、民族医学疾病认知的基础上,指出患者主位疾病认知也是疾病认知的一个重要方面,接着结合甲状腺疾病,从社会生活、心理因素探讨了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第三章关注择医环节中文化因素。本章考察了民族文化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很多藏族患者或其家属请活佛、阿克打卦,将活佛建议视为择医的重要依据。打卦择医的患者们在医院治疗期间的表现也会存在差异,这一部分对此进行了较为深入地分析。第四章、第五章探讨治疗环节中的文化因素。这两章分析了民族文化对疾病治疗的影响。第四章藏族文化对疾病治疗影响的研究因为是在藏族医疗文化氛围浓厚的Y藏医院做调查,所以分为医生的行为和患者的行为两部分。患者的行为又分为医生的治疗和患者在民族宗教文化中寻求治疗两个方面。藏药加持突出体现出了治疗物的文化属性。藏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也十分明显。第五章是从民族宗教文化视角对回族、撒拉族患者治疗实践的考察。回族、撒拉族患者普遍认为疾病和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患者采取的治疗方式是多元的,既有医学领域的寻医问药,也有民族文化领域的做都哇、吹都哇、举乜贴等,但是这些治疗实践都是行赛拜布,最终疾病能不能治愈,在患者看来都是真主的前定。回族、撒拉族患者强调举意的重要性,认为在治疗过程中不能因为病痛忘记真主,也不能将治愈归功于医生从而举伴真主。第六章是对医疗过程中的医患关系环节的探析。本章通过对多民族患者的访谈与观察,秉承马林诺夫斯基文化人类学研究对“需求”关注,分析了患者和医生需求的层次性和多元性,进而提出医患关系是医患双方基于供求形成的相互关系状态。这种双向供求关系在技术层面、心理层面、经济层面、沟通层面、角色层面、道德层面、管理服务层面都可能出现对接障碍,从而影响到医患关系和谐。和谐的医患关系离不开文化的调适作用和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第七章是从疾痛叙事中探寻患者的内心世界和文化关怀的可能性。在回族、汉族、藏族等多民族疾痛叙事语境下,我们不难发现一些共性问题:一是疾病是患者人生经历的一部分,通常都意味着一种苦痛,这是疾病的本质;二是身心是一个整体,良好的心理状态对于疾病治疗和健康十分重要,负面的思想以及强烈的贪欲追求也是制约疾病康复的重要因素;三是道德也是预防和治疗疾病,维护身心健康的一味药,医疗场域中因为患者及家属处于苦痛之中,所以道德认同是一种普遍共识。最后,论文从文化与疾病的密切关系、医患关系中文化的调适作用、传统医学理念的时代价值三个方面进行了思考和总结。经过研究提出:首先,多元医疗是不容忽视的社会现实,对于多元医疗的理解,我们以往是从多种医疗方式并存的角度出发的。然而,从具体患者的疾病治疗经历这一视角中,同样也可以形成多元医疗。其次,民族宗教文化对患者心理和行动的影响是极其深刻的。例如藏族患者和回族、撒拉族患者对疾病的理解、择医、治疗等都存在巨大的差异。再次,医生和患者的需求不能机械套用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论文对此进行了更为具体的研究。医患双向供求关系中存在的对接障碍是分析和理解医患关系的较新视角,文化对这种对接障碍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总之,论文研究说明:文化积极参与医疗过程,人的身心是一个整体,文化对疾病治疗和身心健康的作用应该受到应有的重视。医学离不开文化,离不开人文关怀。疾病治疗不仅是一个生理性过程,也是一个文化参与过程。论文研究正是从患者医疗实践中,揭示了一个与生物医学完全不同的医疗面貌,由此推动医疗和健康事业从生物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模式进行更好地转变。

王滨生[4](1993)在《生活中的毛泽东》文中研究表明 1993年12月26日是毛泽东主席一百年诞辰纪念日。他老人家生前非常重视中医中药的发展,多次强调中西医结合的重要性。早在井冈山时期,就提出了中西医两种方法治病的主张,这与当时有人认为中医不科学、不卫生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据说,像孙中山、梁启超那样的社会精英和

唐禄俊[5](2020)在《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杰出代表,中医药文化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上至人们的精神世界,下至具体的药方器具。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对中医药人才教育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从理论和实践两个角度出发,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展开了研究。“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有以下几个要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探索,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典范,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第一章梳理了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四字的内涵。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概括起来,“仁”的内涵是天道为仁、医为仁术、慈悯万物、医不嗜利,“和”是天人和合、人际和谐、身心和谐,调和疾病,“精”是医术之根,“诚”是医品之本。准确把握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意涵是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第一步。第二章讨论了与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有密切关系的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中医的理想人格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塑造的。古代医家的从医动机是多样的、复合的,可归纳为:口实之需、追名逐利、举业而医、传承家学、疗养君亲、保身逸志、格物致知、修德济世。古代中医的行医境界有三个等级,分别是理想之境、中上之境、不足之境。综合来看,古代中医的理想人格可谓“大医”“良医”“上医”,典型人物可推孙思邈。第三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探讨。第一节以问卷调查研究的方式,了解公众对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认知情况。3732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大众最认可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表述是“仁和精诚”,其次为“阴阳中和”和“医道自然”;大众最认可的三个中医药文化符号是依次是太极图、针灸铜人像、杏林;大众最喜欢三个中医药品牌符号依次为同仁堂、云南白药、九芝堂;公众对中医药文化的了解程度平均分是59.72分;虽然人们对中医药了解水平自我评分不高,但是对中医药的未来还是抱有很大希望,对中医药未来的信心评分的平均分是76.96分。第二节分析了践行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代表人物。“国医大师精神”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最新诠释,此精神不仅是国医大师群体的个性精神,更是中医药行业的精神。以《人民日报》“走近国医大师”系列为基础,使用人格心理学研究以词汇学为基础的思想与方法,提出国医大师精神为涵盖了大家与我、人与我、我的三层次结构,最终提炼“国医大师精神”为仁爱承新、和善谦诚、严研静廉。中医药技术可有高下之别,精神却可人人秉持、代代承传。因此,弘扬“国医大师精神”对于中医药人塑造中医的完美人格,促进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内化于心,增加文化自信,改善社会和谐具有重要意义。第三节是关于中医医院的医院文化建设的调查研究。全国各级中医医疗机构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的重要实践地。为了解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仁和精诚”在全国中医医院的践行现状,本文以网络调查的方式查询了 477家三级公立中医医院的门户网站,结果发现有54家医院将“仁、和、精、诚”四字直接作为院训或医院精神或医院价值观等,至少直接使用“仁、和、精、诚”一字的中医院比例达到了 82.22%。在调查的基础上,形成了几点思考:完善门户网站,突出医院精神文化;全方位把握“仁、和、精、诚”四个维度,精准定位;结合地域名医及其文化,打造区域特色。第四节是关于医院文化建设个案调查的思考。在中国传统视域中,“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符号。家庭不仅是全体家庭成员的情感所系,也是整个社会的最小细胞单位。现今中国,儒家“家”文化的实践地由传统家庭转向了组织文化,作用于组织的归属感、和谐人际关系等方面。以医院文化为例,儒家“家”文化对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建设新时代医院文化,打造中国特色的医院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最后一章是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讨论。此部分主要分析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践行的外部的政策和文化环境,提出了树立信仰,抑扬结合,众人拾柴,互利双赢、全媒体呈现的建议。总之,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融于中医药文化的发展,以人为承载,以时代为契机,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鹄的。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需要更多有志之士的加入。

二、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访谈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访谈录(论文提纲范文)

(2)新时期“非鲁”思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章 鲁迅研究的官学化
    一、官学地位的确立
    二、两大官方研究机构
    附表
第二章 鲁迅研究官学地位的衰微
    一、"名公巨卿"的发难
    二、两个"小人物"的挑战
    三、名作家的酷评
    附表
第三章 新时期"非鲁"思潮之作品论
    一、对鲁迅小说的质疑
    二、对鲁迅散文的质疑
    三、对鲁迅翻译的质疑
第四章 新时期"非鲁"思潮之人格论
    一、对爱国者鲁迅的质疑
    二、对欲望化鲁迅的探究
    三、对病态化鲁迅的渲染
第五章 新时期"非鲁"思潮之思想论(上)
    一、从"激进主义"角度
    二、从"东方主义"角度
第六章 新时期"非鲁"思潮之思想论(下)
    一、关于"宽容"与"不宽容"
    二、关于"自由"与"平等"
    三、关于"国民性改造"与"制度建设"
第七章 接受者的分化:从"卫鲁"到"非鲁"
    一、"毛泽东思想学派"的遗老
    二、"鲁迅+毛泽东"的二维结构
    三、鲁迅的命运:从莱谟斯到拉伊俄斯
结语
参考文献
攻博期间主要科研成果目录
后记

(3)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选题及其意义
    二、研究内容与概念界定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综述
第一章 医院社区的生态和运作
    第一节 医院社区的定义:文化交织的多元社区
        一、进入田野点
        二、地方传统与多元文化
        三、医院社区中多元文化与观念的交汇
    第二节 X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一、X医院的院内布局
        二、X医院的周边环境
        三、X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第三节 Y藏医院的生态与运作
        一、Y藏医院的院内布局
        二、Y藏医院的周边环境
        三、Y藏医院的特点与运作
    第四节 医院社区中医患群体的认知与心态
        一、患者及家属的心态
        二、医护人员的心态
        三、地方宗教文化对医患群体认知和心态的影响
第二章 文化与疾病认知:甲状腺疾病的多民族患者考察
    第一节 文化与疾病认知
        一、文化与西医的疾病认知
        二、文化与中医的疾病认知
        三、文化与民族医学的疾病认知
        四、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第二节 患者主位视角:甲状腺疾病的门诊研究
        一、甲状腺疾病
        二、患者访谈
        三、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主位视角疾病认知
    第三节 社会生活、心理因素与患者主位视角的疾病认知
        一、患者自我评估
        二、疾病完全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三、疾病部分由社会生活、心理因素诱发的事例
第三章 藏族患者择医中的文化因素探析
    第一节 宗教信仰因素对藏族患者择医的影响
        一、择医
        二、择医的本质是决策
        三、宗教信仰与藏族患者的择医
    第二节 医生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一、医生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二、患者对打卦择医的看法
    第三节 藏族患者打卦择医的差异表现
        一、患者的内心矛盾
        二、患者决策最终依从打卦结果
        三、患者决策最终服从医生建议
第四章 治疗中的民族宗教文化与医患实践:藏族的事例
    第一节 Y藏医院医生的做法
        一、医生们的“早课”
        二、藏医特色治疗方法与民族文化
        三、晚上熏香查房
    第二节 患者及家属的做法
        一、患者及家属在医院治疗时的做法
        二、患者及家属在家乡的做法
        三、急重症患者的“多点同步治疗”
    第三节 藏药制作与宗教信仰
        一、制药的文化程序:药物加持
        二、加持者的境界与药效
        三、藏药制作期间的性别与性禁忌
    第四节 藏族民族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一、藏医治疗方式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二、文化对患者观念的作用及其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三、藏族医德文化对医患关系的影响
第五章 宗教文化视角下患者疾病治疗的认知与实践:回族、撒拉族的事例
    第一节 患者观点:疾病、健康与宗教文化密切相关
        一、患者对疾病的理解与宗教文化相关联
        二、礼拜和大小净对疾病预防及健康益处很大
        三、举意和托靠非常重要
    第二节 赛拜布:患者实践的多元性
        一、寻医问药
        二、做都哇、吹都哇和举乜贴
        三、其他做法
    第三节 多元归于一元: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定然和拨派
        一、医生的作用
        二、认真行赛拜布
        三、疾病治愈与否都是真主的拨派和定然
第六章 医患关系的多民族患者访谈与观察
    第一节 患者的多元需求
        一、患者的根本需求
        二、患者的重要需求
        三、患者的衍生需求
    第二节 医生的多元需求
        一、医生的根本需求
        二、医生的重要需求
        三、医生的衍生需求
    第三节 医患供求关系中的对接障碍
        一、技术、心理和经济层面的对接障碍
        二、沟通和角色层面的对接障碍
        三、道德和管理服务层面的对接障碍
    第四节 医患相互理解的重要性
        一、从认知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二、从诊疗情境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三、从医院管理制度看医患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七章 多民族语境下的疾痛叙事
    第一节 疾痛与人生
        一、作为苦痛的疾病:回族M阿姨的故事
        二、曾经年轻的岁月:汉族M阿姨的病榻叙事
        三、疾病的本质是苦难
    第二节 七分精神三分病
        一、心病难医:叛逆期的回族小姑娘
        二、身不由己:一位土族教师的疾病
        三、瘾好与疾病:要做“英雄”不要做“狗熊”
    第三节 道德也是一味药
        一、孝亲:渴望孝顺的回族夫妇
        二、齐家:一位打嗝的妻子
        三、重德:医疗场域中的道德认同
结语
    一、文化与疾病治疗关系的再思考
    二、医患关系中文化调适的学术及实践价值
    三、健康、医疗与文化研究的学术意义与时代贡献
附录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内涵
    1.1 医心“仁”
        1.1.1 天道为仁
        1.1.2 医为仁术
        1.1.3 慈悯万物
        1.1.4 医不嗜利
    1.2 医道“和”
        1.2.1 人天和合
        1.2.2 人际和谐
        1.2.3 形神合一
        1.2.4 调和疾病
    1.3 医术“精”
    1.4 医品“诚”
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古代践行
    2.1 习医动机
        2.1.1 口实之需
        2.1.2 追名逐利
        2.1.3 举余而医
        2.1.4 传承家学
        2.1.5 疗养君亲
        2.1.6 保身逸志
        2.1.7 格物致知
        2.1.8 修德济世
    2.2 行医境界
        2.2.1 理想之境
        2.2.2 中上之境
        2.2.3 不足之境
    2.3 “大医”理想人格
        2.3.1 特色辨析
        2.3.2 现代启示
3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当代践行
    3.1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社会认知
        3.1.1 对象与方法
        3.1.2 结果分析
        3.1.3 讨论
    3.2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典范
        3.2.1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出
        3.2.2 “国医大师精神”的提炼
        3.2.3“国医大师精神”评析
        3.2.4 “国医大师精神”的当代价值
    3.3 中医医院的医院价值文化建设调查
        3.3.1 对象与方法
        3.3.2 结果分析
        3.3.3 讨论
        3.3.4 问题与思考
    3.4 儒家“家”文化视角下的医院文化建设反思
        3.4.1 传统儒家“家”本观念
        3.4.2 新儒家“家”文化
        3.4.3 和谐医院文化建设
        3.4.4 医院“家”文化建设实例
4 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策略
    4.1 环境分析
        4.1.1 政策环境
        4.1.2 文化环境
    4.2 策略分析
        4.2.1 树立信仰
        4.2.2 抑扬结合
        4.2.3 众人拾柴
        4.2.4 互利双赢
        4.2.5 全媒体呈现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四、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访谈录(论文参考文献)

  • [1]毛泽东相信中医中药——毛主席生前机要秘书张玉凤访谈录[J]. 晓冰. 家庭中医药, 1993(01)
  • [2]新时期“非鲁”思潮研究[D]. 杨文军. 武汉大学, 2011(05)
  • [3]西北民族地区医疗过程中的疾病与文化 ——基于西宁市田野调查的医学人类学研究[D]. 马得汶. 兰州大学, 2017(12)
  • [4]生活中的毛泽东[J]. 王滨生. 家庭中医药, 1993(01)
  • [5]中医药文化核心价值的践行研究[D]. 唐禄俊.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标签:;  ;  ;  ;  ;  

毛泽东信奉中医——专访毛主席生前的机要秘书张玉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