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

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

一、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论文文献综述)

雷树人[1](1990)在《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文中研究说明1989年8月,雷树人先生应邀参加在苏州市召开的纪念《物理教师》创刊十周年学术讨论会和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这期间,雷先生作了有关九年义务制教育初中物理教学大纲和初中物理教材建设方面的重要讲话,内容主要包括:一、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二、关于知识及其应用的教学;三、关于能力的培养;四、关于非智力因素教育。本刊从今年第1期起,将讲话内容分段陆续刊登,以飨读者。

郭长江[2](2003)在《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文中研究指明当代中国科学教育,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批评主要集中指出:中国科学教育以知识为本位,忽略了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的培养。从科学教育内部看,这种批评指出的问题由来已久,然而随着中国科学教育改革的推进,这个问题并没有很好地解决。面对这一现象,思考的路向无非有以下三种:或者解决问题的时机还不成熟;或者解决问题的方法欠妥当;或者提问方式本身存在问题。无论哪种情况,都以搞清楚中国科学教育独特的发展历程为前提。本文的研究思路是,以中西文化的冲突为背景,力图揭示文化、科学与科学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及其产生的根源、呈现出的特征,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当代中国科学教育改革的对策。 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萌发于19世纪末。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西器物文化冲突突现。中国文化与西方文化在近代的第一次交锋,达成了妥协——“中体西用”,即取中国传统学术文化的人文价值与近代科学文化的工具理性价值相调和。中国在被动中不得不寻求改变。晚清政府首先办起了洋务学堂,随后出现了以变通书院、开设各级各类学堂,增加西学课程为内容的教育改革运动。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包含于技术教育(矿物、电务、汽机等)之中在中国起步。 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以实用为特征具有深刻的文化背景。第一,中华民族在西方先进的枪炮威胁下,面临存亡危机,亟需在器物层面上赶上西方;第二,由于中国长期与世界隔绝,不了解西方近代科学革命及其带来的巨大进步,无法准确把握科学和科学教育的内涵;第三,传统文化势力异常强大,大国意识与追赶心理共存,无法准确把握自身文化中的问题;第四,中国教育传统具有实用理性特征,社会功能异常突出,强调教育为社会选拔少数专门人才。第五,中国传统知识体系具有“技艺和玄学两极对立”的特征。而在这一阶段,教会学校的科学教育,因为直接来源于西方文化,具有与洋务学堂科学教育截然不同的目的、内容和形式,成为中国了解西方科学教育的一个窗口。 1895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晚清统治者希望通过洋务运动来迅速改变落后面貌的想法彻底破灭,社会的发展提出了更大限度、更大范围向西方学习的要求,中西文化冲突由器物层面深入到制度层面。中体西用,修修补补式的教育思想行不通了。沿用了1300多年,曾经发挥过巨大作用的科举制度,也显露出越来越多的弊端而最终被取消。在维新人士的积极推动下,比较系统的普通科学教育制度建立了起来。但是中国普通科学教育自诞生起就面临困境。首先,制度文化冲突虽然触及了民族心理文化,但是这种冲突并没有被立即引向深入,在强大的中国文化惯性作用下,制度文化冲突与器物文化冲突的结果一样,达成了中西文化的又一次妥协。这次西方近代科学的对应物由“技艺”变成了“实学”。其次,在科学的本质精神尚未建立,科学教育刚刚起步的时候,中国科学教育受到了强烈的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科学教育的质量,限制了普通科学教育精神的养成。 民国中后期的科学教育,由1 922年学制开启,逐步走上一条逐渐加强的道路。在小学阶段,科学教育的起始年级,由原先的5年级下移到1年级。随着中学修业年限的增加,主要由中学阶段承担的科学教育,变得更为完整和系统。外国高水平教育专家频繁介入中国科学教育改革,改变了中西文化交流的模式。随着中国科学文化的初步兴起,科学教育受到的社会关注和支持越来越大。这一切都推动了中国科学教育的稳步发展。从内部文化发展的线索看,这一阶段的文化冲突深入到了民族心理层面。更具启蒙色彩的五四新文化运动,树起了“科学”大旗。“科玄论战”与五四新文化运动倡导科学一脉相承,它们对于科学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但是对于科学,科学精神首先是科学本身的需要,至于其对社会的作用,应该是另一层面的事情。五四新文化运动和“科玄论战”,一下子将科学提高到意识形态层面,科学反而因为缺乏具体科学结构的支撑而不能正常发展。“科学”对“玄学”的挑战是获得了胜利,但是,在中国传统知识体系“技艺和玄学两极对立”的影响下,科学同时也具有了玄学的特征,科学知识被认为是先验、绝对正确而不容质疑的,这与科学本身的精神背道而驰了。 从中西文化冲突的角度看,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科学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两个时期。1949一1957年主要以前苏联经验为蓝本,迅速建立起了一套以高等教育和高中教育为核心,重点学校为支撑,涉及学生面更广的教育体系。由于几乎是不加批判和阻碍,全方位输入前苏联的科学教育文化,中西文化冲突被遮蔽了。在其影响下,与民国后期相比,小学科学教育明显削弱,中学科学教育基本相当。在1958年之后,中国脱离了前苏联的领导,独立摸索发展的道路。中西文化冲突得到反弹,并在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极点。科学又重新回到了“技艺”层面,科学教育成为了应用技艺教育的附属品。以政治过多干涉教育的做法,使得中国科学教育蒙受了巨大的损失。 改革开放后,社会建设百废待兴。在教育领域,深受前苏联影响的教

曹周天[3](2021)在《汇聚物理教材编研思想的理论精粹——《雷树人论教材》评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雷树人先生是我国着名的物理教育专家、新中国物理教材的主要领导者和奠基人之一.为学习和传承老一辈教材人对教材编研出版的系统思考和理论贡献,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70周年之际,人民教育出版社选编了《雷树人论教材》.该书的出版将为广大物理教育工作者的教学和研究工作提供智慧启迪与方向引领.

贾克钧[4](1993)在《两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初步比较》文中提出 国家教委于1992年颁发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物理教学大纲(试用)》(下简称“义务教育大纲”)与1990年部颁物理教学大纲(修订本)(下简称“1990年大纲修订本”)相比(指“义务教育大纲”与“1990年大纲修订本”的初中部分比较),有一系列重大的变化和新的特点。 1 关于物理教学的指导思想义务教育大纲明确提出初中物理是九年义务教育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要根据自己学科的特点为完成义务教育的总培养目标服务,着眼于提高全民族素质,而不是就物理来考虑教物理,与以往大纲相比,这是一个根本的转变。 2 关于教学目的提法上的特点义务教育大纲关于初中物理教学目的的提法具有

张娣[5](2017)在《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对1958年至2015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历程进行了系统梳理。着重讨论了近30年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基本情况和电视环境下中国少儿文化的基本状况,讨论了在中国电视体制和规制下,中国少儿电视与中国少儿文化重构的关系,以及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后的繁荣与危机,讨论了产业化和新媒体为少儿电视所带来的挑战与机遇。本文以"童年的绽放"为标题,在认真汲取波兹曼《童年的消逝》这一"儿童电视文化史"的经典之作的学术素养的同时,也依据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实际情况,对"童年消逝"理论的普适性问题提出了讨论和修正。依据本文的研究,无论是就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文化环境而言,还是就电视这一媒介平台所承载的中国儿童的话语权、选择权而言,中国少儿电视文化在近30年中都得到了积极健康的发展,童年的"绽放"是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史的主流。全文分为上下两篇。上篇除绪论外,正文共四章。第一章,简要梳理了中外少儿电视的历史。其基本材料和节点虽然来自《美国电视史》、《中外广播电视史》、《童年的消逝》等前人的着作,但在综合叙述的过程中,本文也尽可能地依据时代背景和技术发展,对不同时期少儿电视的特点进行归纳和提炼。其中,中国少儿电视"节目时代"、"频道时代"、"新媒体时代"三个阶段的划分等,是前人所未曾明确言及的。第二章,通过对中外电视体制、媒介产权、电视规制的对比,讨论并肯定了了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制度优势与道路优势。同时,依据学术界的分类研究和个人的理解,对新闻类、娱乐类、教育类、服务类等类型的少儿电视节目的发展特征、制作方式、运营特点进行了分门别类的研究。第三章,讨论了中国少儿电视进入"频道时代"的背景、历程及意义。通过分析研究我国现阶段少儿电视呈现出的时代特征,阐释了"儿童本位"为出发点的中国少儿电视对中国少儿文化的曲折重构及贡献。认为与西方电视语境中的"童年消逝"最大的不同是,中国电视媒体兴起之后,对中国儿童的影响、对儿童本位的确立起到了促进作用。中国文化传统中相对缺失的"儿童本位",包括儿童的选择权、自主权、话语权等等,都因电视这一媒介平台而渐次建构。第四章,讨论了我国少儿电视频道进入新媒体时代的发展特征,机遇与困境,探讨其所处的政策规制、市场竞争、受众需求、互联网冲击,以及人才制约等方面的问题,认为少儿电视的节目化、少儿电视频道以及少儿电视频道产业化,是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三大里程碑,也为中国少儿的健康成长,为他们的"童年绽放"搭建了最好的平台。同时以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化为案例,讨论了中国少儿频道产业化之路的可能性与可行性,提出少儿频道突破发展瓶颈的主要策略:内部架构的重建、节目品牌化的运作、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以及新媒体挑战下的媒体融合。下篇为《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年表》以"条目纪年"的方式,尽可能清晰地"复现"近60年(1958-2016年)中国少儿电视绽放与发展的真实历程。《年表》中除了极少量的内容直接采自《1955-1983中央电视台大事记》外,其余的条目均来自网络主题检索和近百种《年鉴》、《年报》类纸质资料的逐页翻检,其中包含着大量的原始资料的首次辑录。这份《年表》也是一部微型的《中国少儿电视史》,多少可以填补这一研究领域的空白。

雷树人[6](1990)在《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二)》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二、关于知识及其应用的教学 (一)什么是基础知识? 我从事这个工作已40多年,要回答这个问题还是感到很困难的。但是,这又是选择教材,确定教学内容必须回答的问题。在谈我现在看法之前,我想回顾一下过去。 1、50年代学习苏联。当时对苏联可以说是相当迷信的,认为凡是苏联教学大纲中写的东西都是用马克思主义的教育理论研究出来的,就是我们中学应该学好的基础知识。即使有的地方觉得不那么恰当,也认为是自己还没学好马克思主义的教育原理,不敢改动。那时我的想法就是那么单纯、幼稚。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开始走自己的路,

朱璋龙[7](2004)在《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史及其思考》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高校课程既是培养高级人才的载体,也是高校教育教学的核心。所以,当代高等教育改革无不以课程与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回顾新中国高校课程50多年的动态发展过程,分析其发展与改革的时代背景、指导思想,研究其特征,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探索规律,揭露弊端,提出对策,将是很有意义的事。 论文共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含引言和第一章,对50多年来我国高校课程改革时代背景作全面的描述,并根据高校课程在不同时期所表现出的不同特征,将其分为五个时期:改造与借鉴时期(1949—1956),“以俄为师”,实行专才教育,形成全国大一统的课程体系;探索与调整时期(1957—1965),改革全国大一统的课程体系,进行自主探索;挫折与倒退时期(1966—1976),课程改革严重受挫,课程体系混乱不堪;恢复与加速时期(1977—1992),结束了高校课程领域的混乱后,开始加速发展,由于国家给予高校更多自主权,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的高校课程体系上取得了很大成就;高潮与深化时期(1993—),高校课程改革更加理性、自觉。 第二部分对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不同阶段的重要政策、主要内容、重大措施进行准确的把握,全面厘清了50多年来高校专业设置、课程设置和教材建设的历史沿革,力图将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曲折的历史画卷展现出来。 第三部分对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的历史进行理性思考,总结高校课程改革的主要成就。同时,指出存在的问题:课程理论研究薄弱;课程目标观上,社会主体目标过于强旺;课程价值观上,重社会、学科价值,轻个人价值;课程知识观上,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课程主体单一;课程内容陈旧、课程体系僵化;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统一;教学方法上,课程观念落后等。据此,提出有针对性的改革策略,推动当前如火如荼高校课程改革更健康,更完善地向前发展。

余和政[8](1991)在《《热传递的利用与防止》教学体会》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热传递"是初中物理热学中一个很重要的概念。日常生产生活中大量的热传递的利用与防止的实例为学生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了丰富的材料。由于缺乏全面的分析、概括与综合,学生对有些问题的认识是不全面的,有些是不准确的。为上好本节内容,教学中我们注意了以下几个问题。

雷树人[9](1990)在《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三)》文中指出 三、关于能力的培养关于能力的培养,主要讲三点。 (一) 在物理学习和研究中的主要能力是什么? 能力是多方面的,提法也多种多样。我们应根据学习和研究物理问题的特点来考虑中学物理教学里应主要培养什么能力。我认为学习和研究物理的能力主要是四个能力。第一个是观察实验能力。因为我们的物理知识从根本上来讲是建立在观察实验基础上的。即使是从理论上推出的结论,最后也用观察实验来检验。这是物理学得以成长、发展的基础。所以观察和实验能力是学习和研究物理首先需要的能力。

唐可[10](2018)在《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阶段性研究(1952-1966)》文中指出今天的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可追溯至原重庆大学1937年成立的建筑组。1952年原重庆大学等西南6所高校的相关专业合并组建为重庆土木建筑学院并迁入现址,历经重庆建筑工程学院、重庆建筑大学等时期延续至今,成长为国内建筑学科的主要教学力量之一,其建筑学教育的发展历程成为研究现代中国建筑教育学术史的重要线索。其中,1952-1966年这一阶段是新中国建筑教育的全新开端与独立探索时期,这时的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历经诸多重大历史事件,形成了极富特色的教学遗产资源,对后世奠定了完备的建筑教育体系。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口述历史研究法等方法,通过查询档案馆、整理学院内部文献、走访历史事件亲历者,挖掘出一部分有价值的一手史实资料,与时代环境相互佐证,尝试梳理出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1952至1966年建筑教育的主要历程,初步归纳其教学主要特色及研究设计等成果。论文以“背景—史实—史论—总结”为逻辑,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部分首先限定了建筑教育的范围,即普遍意义上的建筑学、城乡规划、风景园林三位一体的狭义建筑教育(不含土木工程、环境工程等学科);提出研究框架后,参考中国现代编年史、中国现代建筑史、建筑教育史分期标准,结合对象建筑系的关键事件,将1962-1966年进行初步的阶段分期;第二部分。第2章按前文的阶段分期进行了整体历史梳理,并引入1952年之前原重庆大学建筑系(组)的相关情况介绍,期望构建出重庆大学建筑城规学院在1952-1966年成体系的、连贯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第35章以专题研究方式,详细阐述了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研究与设计成果三个层面的特色成果。理论教学从宽口径的单一教学模式逐步演化为多方向的专业教学模式。设计教学则受全国建筑设计思潮影响,出现了多倾向的设计思路。同时,受自然环境影响,理论教学、设计教学、科研实践均出现了对山地环境、西南气候、人文传统的关注研究,地域建筑体系初步萌芽;第四部分。第6章对1952-1966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的整体发展情况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通过梳理分析,1952-1966年期间,重庆建筑工程学院建筑系在教学领域,逐渐形成了独树一帜、多元深入的教学体系;在科研领域,对西南地域的人文历史、自然特征进行了初步保护与整理;在人才培养领域,为全国建筑事业培养了大批骨干人才。几经风雨,传递了求真务实、独立自主的学术精神。

二、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论文提纲范文)

(2)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摘要(日文)
导言
第一章 中西器物文化冲突催生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萌芽
    第一节 中西器物文化冲突的突现
        一、 明末清初的“西学东渐”及其中断
        二、 面对西方器物文化的两种心态:大国意识和追赶心理
    第二节 早期科学观的形成
        一、 “技艺和玄学两极对立”的影响
        二、 中国传统科技思想的影响
        三、 科学是技术的附属品
    第三节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的缘起与特征
        一、 近代科学教育的缘起
        二、 科学教育资源状况分析
        三、 科学教育的源头特征
第二章 中西制度文化冲突突现与普通科学教育制度的诞生
    第一节 中西制度文化冲突突现和文化冲突的内部转型
        一、 制度文化冲突的突现
        二、 文化冲突的内部转型
    第二节 普通科学观的提出
        一、 科学与技术关系的变化:从技术的附属到技术的核心
        二、 从方法层面上理解科学
        三、 纯粹科学与应用科学之辩
    第三节 普通科学教育制度的诞生
        一、 背景:普通教育制度的建立
        二、 普通科学教育制度的建立与发展
        三、 科学教师教育的发展
        四、 留日潮与科学教育
    第四节 普通科学教育的困境
        一、 文化冲突的第二次妥协
        二、 实用主义思想的影响
        三、 当时社会状况的阻碍作用
第三章 中西民族心理文化冲突与民国中后期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 民族心理文化的冲突
        一、 观念形态之碰撞
        二、 个性独立人格之追求
        三、 科学与民主之呼唤
    第二节 民族心理文化冲突对科学观的影响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
        二、 “科玄论战”的影响
    第三节 民国中后期科学教育的发展轨迹
        一、 小学科学教育年龄下移
        二、 中学科学教育稳定发展
        三、 国外高水平专家的推动
        四、 中国科学文化初步兴起的推动
第四章 文化冲突的遮蔽、反弹与改革开放前新中国的科学教育
    第一节 文化冲突的遮蔽及其背景下科学教育的发展
        一、 文化冲突的遮蔽
        二、 1949-1957年科学教育的发展
    第二节 文化冲突的反弹及其对科学教育的影响
        一、 文化冲突的反弹
        二、 1958-1965年科学教育的发展
        三、 走向极端: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科学教育
第五章 走进当代:改革开放后中国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
    第一节 改革开放后的科学教育:轨迹与文化反思
        一、 恢复阶段(1978-1984年)科学教育的特征与反思
        二、 第一轮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教育轨迹与反思
        三、 世纪之交第二次课程改革中的科学教育变革与反思
    第二节 反思当代中国科学教育改革问题的新视角:文化
        一、 确立当代中国科学教育改革的方法论意识
        二、 当代中国科学教育文化冲突
        三、 当代科学教育改革的案例分析:文化的视角
    第三节 科学教育变革“中国式”问题的由来与求解
        一、 文化积淀:科学教育变革的“中国式”问题
        二、 求解的目标:建立中国传统知识体系的中间结构
        三、 求解的方法:调整民族心理文化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3)汇聚物理教材编研思想的理论精粹——《雷树人论教材》评介(论文提纲范文)

1 认识雷树人这位物理教材家
2 了解《雷树人论教材》这本书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的缘起及意义
    二、相关概念阐释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思路、研究资料、研究方法
    五、创新点与不足
上篇
    第一章 国内外儿童电视发展历程
        第一节 国外少儿电视发展史
        一、"节目时代"的国外少儿电视
        二、"频道时代"国外少儿电视发展
        第二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一个时期:节目时代(1958-1999)
        一、中国少儿电视分期的界定依据
        二、"节目时代"少儿电视发展脉络
        三、丰富、突破与交流: "节目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特征
        第三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二个时期:频道时代(1999-2008)
        一、国内少儿频道成立之必然
        二、中国少儿电视"频道时代"的开启
        三、少儿电视频道的"绽放"
        四、精品节目与产业化: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特征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第三个时期:新媒体时代(2008年至今)
        一、新媒体时代的少儿电视
        二、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发展
    第二章 阳光与净土: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分类研究
        第一节 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发展的道路自信
        一、世界三大电视体制概述
        二、社会效益至上:中国电视体制的文化选择与自信
        三、关于中国电视体制优劣的争议与结论
        第二节 不能污染的净土: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
        一、中国少儿电视的内容规制与法律保护
        二、中国少儿电视保护规制的实践
        三、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地位与作用
        四、中国少儿电视节目的分类
        第三节 少儿新闻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新闻面面观
        二、少儿新闻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锵锵校园行》节目为例
        三、《锵锵校园行》与《新闻袋袋裤》节目比较研究
        第四节 少儿娱乐类节目研究及功能研究
        一、少儿娱乐类节目的发展与作用
        二、少儿娱乐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非常小孩》节目为例
        三、《非常小孩》与《快乐大巴》节目比较研究
        第五节 少儿教育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教育类节目发展探究
        二、少儿教育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成长关注》节目为例
        三、《成长关注》与《幼儿缘》节目比较研究
        第六节 少儿服务类节目研究
        一、少儿服务类电视节目兴起与发展
        二、少儿服务类节目制作分析:以山东少儿《辣妈驾到》节目为例
        三、《辣妈驾到》与《非童小可》节目比较研究
    第三章 频道时代:少儿电视的绽放与中国少儿文化的重构
        第一节 少儿频道的建立与"频道时代"的到来
        一、余培侠与中国少儿频道的建立
        二、"频道时代"建立的政策因素与各地少儿频道的建立
        第二节 少儿频道的时代特征
        一、少儿频道的"公益性"
        二、"四级少儿频道"体制
        三、动漫播出平台与动漫产业
        四、传播平台更是教育平台
        第三节 频道时代中国儿童文化的重构
        一、儿童的缺失与"儿童本位"的艰难初现
        二、电视媒介实践中儿童权利的初步体现与成人权威的瓦解
        三、电视是儿童产生"自我认知"的助推器,赋予儿童更丰富的娱乐权与参与权
        四、频道时代电视媒介对儿童本位的确认
    第四章 新媒体时代:中国少儿电视的困境、机遇与未来
        第一节 中国少儿电视发展困境的深度分析:外部困境与内部因素
        一、政策环境:扶持与限制
        二、受众限制与发展道路的迷失
        三、来自内部的制约因素
        第二节 新媒体环境下中国少儿电视的危机与机遇
        一、中国新媒体发展概况
        二、新媒体发展的影响
        三、新媒体发展对少儿的隐忧
        第三节 产业化——中国少儿电视发展的被动与主动
        一、中国电视产业化概述
        二、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曲折历程:理念的分歧与政策、体制的波动
        第四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的四个维度
        一、产业化的基石:少儿频道内部架构的重建
        二、产业化途径:少儿频道的品牌化发展
        三、产业化创新:少儿频道构建节目之外的产业格局
        四、产业化前沿:少儿频道的媒体融合
        第五节 中国少儿电视产业化案例讨论:山东少儿频道
        一、山东少儿频道的产业化概况
        二、山东少儿频道的组织架构与管理模式
        三、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与创新之一"品牌活动与儿童剧"
        四、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二:儿童教育产业
        五、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三:亲子服务产业
        六、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四:云端上的产业战略
        七、山东少儿频道产业布局之五:全面的电子商务产业
下篇
    1. 《中国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2. 《山东少儿电视大事年表》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7)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史及其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引言
1 阶段及其背景
    1.1 改造与借鉴时期(1949-1956)
    1.2 探索与调整时期(1957-1965)
    1.3 挫折与倒退时期(1966-1976)
    1.4 恢复与发展时期(1977-1992)
    1.5 高潮与深化对期(1993-)
2 内容及其措施
    2.1 专业设置改革
    2.2 课程设置改革
    2.3 高校教材建设
3 成就,问题及其对策
    3.1 主要成就
    3.2 存在的问题
    3.3 改革的策略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附录

(10)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阶段性研究(1952-196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对建筑教育演变历程的整理保护
        1.1.2 对建筑教育发展触因的挖掘研究
        1.1.3 对建筑教育阶段成果的初步总结
    1.2 研究范围及框架
        1.2.1 研究对象与范围限定
        1.2.2 研究框架
    1.3 研究方法
        1.3.1 文献研究法
        1.3.2 口述历史研究法
        1.3.3 实例与阐述结合法
        1.3.4 比较分析法
    1.4 研究现况
        1.4.1 对中国建筑现代教育的宏观研究
        1.4.2 对重庆大学建筑系教师的学术思想研究
        1.4.3 对重庆大学建筑教育各阶段或机构的研究
    1.5 发展阶段分期的基础依据
        1.5.1 基于中国社会发展层面的阶段分期参考
        1.5.2 基于建筑学科层面的阶段分期参考
        1.5.3 基于研究对象的主要节点事件
2 建筑系(组)教育发展历程(1952-1966)
    2.1 历史沿袭与时代背景简述(1952年及其之前)
        2.1.1 原重庆大学的建筑教育
        2.1.2 全国高等院校大调整
        2.1.3 苏联高等教育体制的影响
    2.2 恢复调整期(1952-1954年):教学秩序的恢复与重建
        2.2.1 重庆土木建筑学院成立概况
        2.2.2 与原重庆大学建筑系的继承关系
        2.2.3 学生编制工作与培养方向的确定
        2.2.4 原有培养模式的沿袭
        2.2.5 教学机构的初步组建与发展
    2.3 苏联影响期(1954-1958年):“学习苏联经验”的兴起与消退
        2.3.1 全国建筑学统一课表的下放与执行
        2.3.2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运动的高潮
        2.3.3 “学习苏联先进经验”运动的消退
        2.3.4 “双百方针”下开始自发探索
        2.3.5 教师外派与新兴专业的筹备
    2.4 封闭探索期(1958-1962年):专业初步分化与地域特色萌芽
        2.4.1 第一次“教育革命”的整体影响
        2.4.2 建筑实践基地的诞生与发展
        2.4.3 建筑历史方向的研究与发展
        2.4.4 建筑物理专业的诞生与发展
        2.4.5 城市(乡)规划专业的诞生与发展
        2.4.6 城市绿化小组的成立与影响
    2.5 政治介入期(1962-1966年):简单实用主义的滥觞与干扰
        2.5.1 《高教六十条》下的专业调整
        2.5.2 主干课程内容的重新修订
        2.5.3 “设计革命化”运动的影响
        2.5.4 “两种教育制度”的教学试点
3 理论教学的主要特征与发展
    3.1 建筑理论教学发展概述
        3.1.1 “学院派”理论教学的发祥与演变(1954年前)
        3.1.2 基于统一大纲的理论教学模式基本定型(1954-1958)
        3.1.3 理论教学系统的后期延续与调整(1958-1965)
        3.1.4 劳动环节对理论教学时长的挤压(1958-1966)
        3.1.5 建筑学课程学时的整体变动趋势
    3.2 建筑设计基础及启蒙类课程
        3.2.1 美术绘画类课程的占比情况
        3.2.2 建筑启蒙类课程的开设与取消
    3.3 建筑历史类课程
        3.3.1 历史类课程学时及科目的具体变动
        3.3.2 与美学艺术类课程的互相渗透
        3.3.3 建筑历史教研室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
        3.3.4 对西南地区传统建筑的关注
    3.4 建筑技术类课程
        3.4.1 技术类课程学时及科目的具体变动
        3.4.2 技术方向专业与建筑学技术方向课程的异同
        3.4.3 建筑物理教研室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
        3.4.4 对西南地区物理环境的关注
    3.5 城市规划类课程
        3.5.1 规划类课程学时的具体变动情况
        3.5.2 城市规划专业与建筑学规划课程的异同
        3.5.3 城乡规划教研室部分教师的学术研究方向
        3.5.4 对西南地区山地环境的关注
    3.6 本章小结:重技务实、多元深入的理论教学
        3.6.1 理论课程体系之间的彼此滋养
        3.6.2 重视技术、指导设计的思想内核
4 设计教学的主要倾向与发展
    4.1 建筑设计教学发展概述
        4.1.1 早期民族复古主义思潮对设计教学的影响
        4.1.2 “反浪费”运动与国庆“十年献礼”的插曲
        4.1.3 “百花齐放,百家齐鸣”开启的现代主义尝试
        4.1.4 “产、学、研三结合”口号下的建筑课程设计
    4.2 古典折衷主义的设计倾向
        4.2.1 地区经济条件对纯粹复古主义的天然限制
        4.2.2 师生设计作品中古典折衷主义的体现
    4.3 重视功能效率的设计倾向
        4.3.1 对现代主义思潮的早期关注
        4.3.2 部分现代主义概念在设计教学中的引入
        4.3.3 重视功能效率在设计教学中的直接体现
    4.4 重视地域特征的设计倾向
        4.4.1 早期山地建筑设计手法的相关研究
        4.4.2 “因地制宜”理念对规划设计教学的渗透
        4.4.3 西南地区自然气候对建筑设计的影响
    4.5 部分教师及校友在设计领域的基本共识
        4.5.1 部分在校教师的建筑创作思路
        4.5.2 部分重要校友的建筑创作思路
    4.6 本章小结:根生本土、英撷域外的设计教学
        4.6.1 创作环境对先锋设计理论的开放兼容
        4.6.2 对“民间”与“地域”的人文关怀
5 理论研究与设计实践成果
    5.1 建筑创作理论领域的相关研究
        5.1.1 对西方前沿建筑理论的译介研究
        5.1.2 对传统建筑设计手法的研究与归纳
        5.1.3 山地建筑创作手法的早期萌芽
        5.1.4 山地建筑群组规划的早期萌芽
    5.2 建筑历史领域理论的相关研究
        5.2.1 对中国建筑历史编撰的学术贡献
        5.2.2 对西南地区古建筑的整理调研
        5.2.3 西南传统民居的研究及其成果
        5.2.4 西南古典园林的研究及其成果
    5.3 建筑技术理论领域的相关研究
        5.3.1 对先进建筑技术理论的译介研究
        5.3.2 对西南地区建筑物理环境的研究
        5.3.3 新兴施工技艺与构造理论的研究
    5.4 建筑设计及规划领域的部分典型实践
        5.4.1 以重庆建筑工程学院校区为代表的校园建筑设计
        5.4.2 以山城宽银幕电影院为代表的观演建筑设计
        5.4.3 以沙坪坝区住宅大楼为代表的居住建筑设计
        5.4.4 以江陵机器厂车间为代表的工业类建筑设计
        5.4.5 以重庆市中区总体规划为代表的规划类设计
6 早期教学的成果总结与后期影响
    6.1 早期理论教学的特色成果
        6.1.1 创建了西南地区首个正规的建筑理论教学系统
        6.1.2 形成了基本完备的二级学科等专门化方向
        6.1.3 促进了地域性建筑理论在西南地区的萌芽与建立
    6.2 早期设计教学的特色成果
        6.2.1 奠定了真题真做、结合实践的设计教学传统
        6.2.2 开辟了立足西南、客观务实的建筑创作普适性思路
    6.3 早期研究实践的主要特色
        6.3.1 研究成果指导创作实践,创作实践验证研究成果
        6.3.2 研究实践中教师和学生的全程协同参与
    6.4 对后期建筑学科的影响与启示
        6.4.1 为西南乃至全国建筑事业及学科后续发展培养了大批人才
        6.4.2 为西南山地建筑创作与地域建筑理论的正式提出积蓄力量
        6.4.3 传递了求真务实、独立自由的学术精神
    6.5 本次阶段性研究的局限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部分人员访谈记录整理
    B.建筑系教学计划整理
    C.部分档案资料检索及校友提供资料的整理清单
    D.作者在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四、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论文参考文献)

  • [1]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J]. 雷树人. 物理教师, 1990(01)
  • [2]中国近现代科学教育变革的文化反思[D]. 郭长江. 华东师范大学, 2003(04)
  • [3]汇聚物理教材编研思想的理论精粹——《雷树人论教材》评介[J]. 曹周天. 中学物理, 2021(11)
  • [4]两份初中物理教学大纲的初步比较[J]. 贾克钧. 物理教师, 1993(12)
  • [5]童年的“消逝”与“绽放” ——近30年中国少儿电视研究[D]. 张娣. 山东大学, 2017(08)
  • [6]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二)[J]. 雷树人. 物理教师, 1990(02)
  • [7]新中国高校课程改革史及其思考[D]. 朱璋龙. 湖南师范大学, 2004(04)
  • [8]《热传递的利用与防止》教学体会[J]. 余和政. 物理教学, 1991(08)
  • [9]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三)[J]. 雷树人. 物理教师, 1990(03)
  • [10]重庆大学建筑教育阶段性研究(1952-1966)[D]. 唐可. 重庆大学, 2018(04)

标签:;  ;  ;  ;  ;  

在江苏省初中物理实验教材研讨会上的讲话(一)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