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泻法的意义及辨证论治

开泻法的意义及辨证论治

一、开泄法的意义及其证治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张泽智[1](2020)在《基于三阴三阳对湿热病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提出目的湿热病源于湿热合邪侵袭人体,其症候复杂多变,清代叶天士阐发湿热证治大法,薛生白着《湿热论》专论湿热病证治,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以三焦论湿热病证治,王孟英补充《湿热论》条文成《湿热病篇》,皆传于今,为诸多医家继承并用于临床。但临床上,湿热证候错综复杂,辨证治法又多种多样,主证虽易鉴别但较少完全符合,变证繁多辨治不易,故古今医家历来尤为重视。本研究基于三部六病理论,依照人体生理结构表部、里部、枢部之三分法,遵从证候之寒、热、虚、实性质差异,从方证的角度,对湿热病方剂予以分类整理,选取《温病条辨》与《温热经纬·湿热病篇》中湿热方,依据十二单证分析对应条文,从而构建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之湿热病方证证治规律,将湿热病证治纳入三阴三阳体系,从而实现湿热论治的“寒温统一”,拓展三部六病理论,以期更好指导临床。方法本课题分文献整理和方剂分析两个方面对湿热病证治规律进行研究。一方面,通过中国知网搜索湿热病相关文献,从源流、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方面对湿热病理论进行梳理,包含古代医家论述、近现代文献阐发,以及相关书籍的内容;另一方面,依据方药中《温病条辨讲解》与李士懋《平脉辨证温病求索》以及高等中医院校《温病学》教材中有关《温病条辨》与《湿热病篇》原文解析,选出其中治疗湿热病方剂,将方名、药物组成、原文录入Excel表格,然后对方剂与条文进行十二单证(表热证、表实证、表寒证、表虚证、枢热证、枢实证、枢寒证、枢虚证、里热证、里实证、里寒证、里虚证)分析,确定其单证归属,再依据表、里、枢三部对方剂分类,另外合证兼证单独分析,最后综合分析其证治规律。结果该文对湿热病自古及今发展源流做了详细论述,在湿热病病因病机与治则治法方面亦较为全面,多数医家还是以三焦与卫气营血辨治,亦有医家专谈治法、或谈方证,系统证治规律呈多样化。对于方剂分析,选出《湿热病篇》35方,《温病条辨》33方,其中表部湿热方6首、枢部湿热方10首、里部湿热方16首、兼证方7首、合证方29首。表部证治:湿热郁阻肌表多见“恶寒,发热,周身沉重,骨节痛”等症候,治宜湿热方3(滑石、大豆黄卷、茯苓皮、苍术皮、藿香叶、鲜荷叶、白通草、桔梗等药);此外湿热犯表,所伤部位有肌腠、咽喉、经脉、肺部等,其治法总以分化湿热为主,解表兼利湿或化湿,随证选方。枢部证治:以热证、实证为多,亦有热盛伤阴而成虚证,枢部湿热证以郁阻胸中为典型症状,当透化湿热,宜用湿热方31,另外有热盛神昏、动血生风诸证,以热证为主,或热重湿轻,当清热凉血,随证选方。里部证治:湿热在里部,郁阻胃肠气机,则会升降失常。热重则易成腑实,湿重则滞留胃肠、阻碍运化,甚者可见下痢,其中湿热郁阻中焦为典型症状,方宜三加减正气散,若湿偏重者,宜用一加减正气散,若热偏重而生湿、流于胸胁,宜用香附旋覆花汤,其他诸证各随证选方,灵活使用。合证兼证证治:湿热病复杂变化,多有波及,有同一部不同性质相合,有两部单证相合,亦有三部单证相合,此最复杂,当详细辨治,确定病变部位与湿热孰重孰轻,津液盛衰、有无实邪凝聚,进而选方用药。结论人体湿热病证,单纯表部、里部、枢部的证候,辨治相对较易,相较而言,湿热在里部比表部、枢部证候复杂,合证兼证证候更加复杂,或涉及两部或蔓延全身三部,在辨治上总当先定病位(表部、里部、枢部),而后确定病性(寒热虚实),再通过对病势(病情轻重)的把握,进而可选出适用湿热方,如此,形成三部六病理论体系中湿热病证治规律,于临床使用思路更加清晰,以期推广运用。

郭艳红[2](2020)在《叶天士辨治神志异常证治规律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对《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神志异常医案的统计分析,总结叶天士治疗神志异常的证治规律,以期为神志病的理论研究及临床治疗提供思路。方法:采用传统文献研究方法,以《中医神志病学》教材中所列出的神志病及其症状作为研究基础,整理出《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神志异常相关医案作为研究对象,将其医案中的药物输入SPSS 17.0进行频数分析,归纳出叶天士治疗神志异常的常用药物,并标明性味归经。研究叶天士辨治神志异常医案,总结其辨治学术思想。结果:1.《叶天士医学全书》中神志异常相关医案共786例,用药330味、6047频次。其中使用频率最高的五味药物依次为人参、茯苓、生地、白芍、甘草。2.性味方面,按使用次数是甘味药>苦味药>辛味药>酸味药>咸味药;温性药>寒性药>平性药>热性药。3.归经方面,入心经药与入脾经药最多,其次是入肝经药与入肾经药。4.功效方面,使用最频繁的是补虚药(其中补气药与补血药最多,补阴药次之,补阳药最少),清热药次之,接下来依次是安神药、理气药、化痰药、开窍药、活血药、平肝息风药、温里药。结论:1.叶天士医案中神志异常的病因主要是情志、劳逸、饮食失度以及六淫邪气侵袭;病机主要归于气血不足、火热内扰、气机郁滞、痰闭心窍、瘀血阻滞、肝风内动、阴阳大虚六个方面;2.主要治法有益气养血法、清热泻火法、理气解郁法、化痰开窍法、活血化瘀法、回阳摄阴法。3.叶氏辨治神志异常的学术思想为:多用甘药,注重扶正;重视清热,难证从火、痰、瘀入手;重视情志致病,强调心理疏导;善用新鲜草药及血肉有情之品;注重体质和季节气候的影响。其学术思想可指导临床辨治抑郁症、更年期综合征、中风后遗症、老年痴呆症等心身疾病。

马鹏[3](2019)在《薛生白《湿热条辨》证治研究 ——基于六经辨证》文中研究表明目的薛生白《湿热条辨》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部外感湿热病专着,其提出的外感湿热病的证治纲领,具重要的理论与临床指导价值。本文尝试从六经辨证角度,解构其证治纲领提出的本源与特色,以期增加阐释和解读《湿热条辨》的维度与方法,有利于继承和发展薛氏湿热证治的理论与特色。方法采用文献研究的方法,分析《湿热条辨》湿热病的辨证思想和并归纳《湿热条辨》的证治规律。具体从四个方面展开研究:1.研究背景综述从薛生白生平、着作、《湿热条辨》的既往研究概况引出本文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2.《湿热条辨》六经辨证思想研究从“六经”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关系入手,探寻《湿热条辨》采用六经辨证的依据,并进一步对比三焦辨证及卫气营血辨证,论证基于六经辨证薛氏认知湿热病的理论特色。3.《湿热条辨》正局与变局研究依据薛生白提纲证对湿热证的叙述,得出“正局”与“变局”是《湿热条辨》湿热证治的纲领,而“正局”和“变局”提出的基础和前提,则是薛生白对六经的认识和对六经辨证的运用。按照“正局”与“变局”两大纲领对《湿热条辨》条文进行归类和阐释,并总结其特点。4.基于六经辨证《湿热条辨》湿热病治法研究“药因病用,病源既异,治法自殊。”同样的六经,因为病因的差异,寒邪与湿热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六经病变规律。薛氏以六经认识湿热病分出“正局”“变局”两大纲领。笔者因循薛氏此例,在湿热病“正局”和“变局”纲领下归纳分析《湿热条辨》湿热病的治法特色。结果1.薛生白《湿热条辨》论述湿热病以六经辨证为主,兼融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2.《湿热条辨》的“正局”指湿热壅阻太阴阳明的湿热病。而《湿热条辨》的“变局”指湿热邪气热化、寒化后淫及他经(指太阳、少阳、少阴和厥阴)的湿热病。3.《湿热条辨》湿热病“正局”的治法核心是“苦辛合用”。具体而言,“正局”治法以苦辛法为主体,或可补充使用甘淡渗利;“膜原为阳明之半表半里”,故疏透膜原是湿热病“正局”治法的变法。4.《湿热条辨》湿热病“变局”治法取法于仲景而有所补充创新。如湿热“病在二经之表”的少阳主以辛凉宣散渗泄清热;湿热“病在二经之里”的厥阴主以清热救阴开窍熄风;湿中太阳,宜用辛散;湿伤少阴,或用清润,或用温补。结论薛生白《湿热条辨》依循六经辨证要素,提出湿热病"正局”“变局”两大纲领,从而从整体上系统展现出外感湿热病的证治规律,从这一角度解读《湿热条辨》的构架,与从三焦辨证或卫气营血辨证去归纳研判相比较,似更能从外感湿热病全局的高度把握其演变规律。并提出苦辛合用是湿热病“正局”的治法核心,“经有手足、病分表里、药主宣通”是湿热病“变局”的治法要点。因此可以说,薛生白从六经辨证的角度,以外感湿热病为研究对象,在“正局”和“变局”的总纲领下,因序展开,条分缕析,阐述和演绎了外感湿热病证治规律,是《湿热条辨》一书最重要和核心的特色。

谭晶晶[4](2018)在《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经典方剂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对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s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寒热错杂证的治疗效果,整体评价本方应用于寒热错杂证的CSG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74例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脾胃内科门诊的CSG患者,采用就诊顺序随机分组,分为中医药治疗组及西药对照组,每组各37例。中医药治疗组给予柴桂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每日一剂分两次温服;西药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泮立苏:杭州中美华东制药有限公司H20010032)40mg,口服,每日两次,两组均必须连续服用4周为1疗程。1疗程后及时对两组进行临床综合疗效、中医证候积分、胃镜下胃黏膜及病理分级治前治后评估;以及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评估安全性。结果:柴桂姜汤合归芍散治疗组与泮托拉唑钠肠溶胶囊对照组在临床综合疗效、胃黏膜及病理分级上疗效为等效(P>0.05);治疗组在中医证候积分疗效上优于对照组,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柴桂姜汤合归芍散应用于慢性浅表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整体治疗效果确切,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周祖兵[5](2018)在《薛生白论湿热病机及《湿热论》方剂配伍特点研究》文中认为湿热病是因脾胃伤损导致的常见疾病,临床中高脂血症、冠心病、糖尿病、手足口病、慢性肝病、艾滋病等病症都与湿热有关。因此,深入、仔细地研究湿热病,是提高人民美好生活质量、构建合理有效的湿热病防治与康养机制、弘扬博大精深的传统中医文化的重要途径。历史以来,医家们对湿热病都极其重视,《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经典上均有述至,而在浩瀚的传世医学着述中,又以薛生白的《湿热论》尤其凸出,该着以对湿热病的病机论述更为详备、用药精简、配伍精到,对后世医家理解并治疗湿热病裨益甚大。同时,薛生白《湿热论》中对湿瘟(瘟疫)的关联论述,对防治因湿热所致的流行性疾病具有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湿热论》一书的学术思想特点有:论湿热重脾胃、三焦辨湿热、重视舌诊、重视保护津液。这些学术思想对后世医家的影响较大,且在当代也具有很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湿热论》一书共有湿热病病机三十四条,可分为湿热主证与湿热变证两大类,湿热主证病机有邪滞中焦、阴湿伤表、阳湿伤表等20条,湿热变证病机有湿热化风为痉、湿热化火致厥、湿热蕴结昏痉等14条。《湿热论》所载的方剂可分为治疗湿热主证与变证两大类。治疗湿热主证方剂的配伍特点有相反相成、相辅相成;相反相成包括寒热并用、升降相因、润燥并用、辛开苦降,其中寒热并用的配伍方法使用最多;相辅相成包括同类配伍、酸甘化阴、辛甘化阳。治疗湿热变证方剂的配伍特点有相反相成与相辅相成;相辅相成包括寒热并用;相辅相成包括同类配伍、引经配伍。

裘晓强[6](2017)在《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所说的“吴门医派”,是明清时期以吴中温病学派为主,兼及师承吴医名家的江南中医流派。吴门医派主要特征是名医众多,疗效显着,着作丰硕,生命哲学和生命科学理论先进。吴门医派对传统中医经典理论进行发挥,并结合明清之际传入的西方生命科学,再次寻求生命本源,提出了“先后天本源论”、“元质元神论”、“血气关系论”、“卫气营血论”、“生命体质论”等生命学说,从而构建出一个完备的生命本源论及生命发展论体系。薛己在“肾为先天之本”的基础上,提出人以胃气为后天之本,脾胃为人身根蒂的之论。缪希雍在论证了“气”、“血”之间及“血气”与神、津、液、精之间相互生成,相互转化的过程,重点研究脾胃构造论,提出脾胃为后天元气之根本说。王宏翰提出了元神元质说、命门胎生说等新的生命本源论。叶天士提出了“卫气营血辩证法”,论证了后天之气可以补助先天元气,对内伤杂病治疗提出脾胃分治论。徐大椿着《元气存亡论》,指出先天元气是生命之根,完善了中医气化生命学说。吴门医派提出了人体“体质”、“体质差异”和“体质病变”等概念,认为体质就是人体先天禀赋和后天营养的综合特性,在生理表现上,不同个体具有特殊性,且随着生命过程不断变化。吴门医派身心观即身体观与心理观合称,主要回答“身体”是什么,“心理”是什么,“身体”与“心理”的关系如何等问题。在吸收西方近代生命科学基础上,在身心神情意关系上提出了“心神为体,脑神为用”的命题。同时在身体骨骼结构论研究中做出了重要贡献,对髓理论研究也取得重要进展,为后世脑髓学说的兴起奠定了基础。吴门医派探讨经络理论,将络病理论用于温热病治疗,提出经络三焦论。吴门医派秉持动静结合、药食同源等中医养生理论,在动养、静养、药膳、食疗与生态养生等方面,形成了富有江南区域特色的,修与养兼备的新养生论。吴门医派提出“五脏次第衰老论”和“迫生顺死论”,在死亡定义上注重人的精神特征和社会特征,强调远死而近生、向死而生等新死亡观,认为尊重死者抚慰生者是对生命的真正尊重。

邱岩[7](2017)在《家兔正压扩肺模型尿量改变与肾水通道蛋白AQP1、AQP2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1.目的运用文献综述、理论探讨、实验研究的研究方法,探讨并分析中医理论中肺“主气,司呼吸”与“通调水道”间的关系及临床运用,并阐释其现代医学分子生物学相关机制。2.方法2.1文献综述查阅水通道蛋白AQP1、AQP2的中外相关文献,了解并综述基本研究情况及相关分子生物学研究动态,关注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相关应用。2.2理论探讨人体湿邪的产生多与气化不利有关,气化功能失常是湿热为病的重要原因。本文梳理《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中医经典理论及后世医家相关论述,追溯宣降肺气药物治湿热病渊源;从分消走泄法的理论依据及其用药规律,探讨宣降肺气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的应用。旨在拓宽思路,指导临床实践。2.3实验研究短时间内改变肺的呼吸功能,观察监测并尿量变化,分析两者之间相关性并从分子生物学角度探讨阐释其机制。2月龄雄性清洁级健康新西兰家兔,随机分为2组,随机将家兔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每组各8只。家兔称重后,从耳缘静脉进行麻醉,以软管留置针按5ml/kg标准缓慢推注20%氨基甲酸乙酯溶液。确认家兔完全麻醉后,在耳缘固定软管留置针,并注射1ml的1%肝素钠溶液封管。家兔在手术台仰卧固定并备皮,待家兔完全麻醉后切开家兔颈部皮肤,暴露气管,分离并标记气管两侧迷走神经、交感神经和减压神经以备用,进行气管插管,颈动脉插管、尿道插管并固定;同时将输液管连接耳缘静脉处软管留置针,连续静脉滴注(30滴/分钟)5%葡萄糖与0.9%氯化钠的混合溶液,以防止实验过程中因体液消耗影响尿量,并记录静脉滴注时间。打开Medlab BL-420生物信号采集系统,确认静脉滴注(30滴/分钟)含5%葡萄糖与0.9%氯化钠的混合溶液至少已30min后,开始实验。整个实验过程,保持含5%葡萄糖与0.9%氯化钠的混合溶液静脉滴注(30滴/分钟),实验过程分以下4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平静呼吸):两组实验动物保持平静呼吸状态,用尿滴换能器监测实验动物此状态下10min内的尿滴数的情况,并记录。第二阶段(扩肺干预):对照组家兔保持平静呼吸,不作干预。模型组家兔气管连接呼吸机进行干预10min。监测两组家兔不同状态下10min内尿滴数情况第三阶段(平静呼吸):拔出模型组家兔气管中呼吸机连接装置。记录两组家兔平静呼吸10min内尿滴数的情况。第四阶段(剪断神经,扩肺干预):剪断两组家兔颈部双侧已分离出的神经后,对照组家兔保持平静呼吸,不作干预。模型组家兔气管连接呼吸机进行干预10min。记录两组家兔10min内尿滴数。第五阶段:模型组家兔拔下呼吸机,停止扩肺干预,与对照组家兔同样平静呼吸十分钟,记录10min内的尿滴数。尿量监测结束后,迅速取下家兔的右肺组织、左上肾组织置4%多聚甲醛溶液中固定,用于HE染色常规形态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AQP1、AQP2蛋白水平;迅速取下左下肾组织并置冻存管,放置-80℃冰箱冷藏保存,用于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AQP1mRNA、AQP2mRNA水平。3结果3.1文献综述及理论探讨宣降肺气药物治疗湿热病的机理渊源于《内经》、《伤寒杂病论》,历代医家在继承中医经典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不断发挥,往往将从肺论治湿热病作为湿热病的重要治法。宣降肺气药物的合理运用,在现代疾病谱湿热证逐年增多的今天,可以丰富湿热病的治疗内容,启迪并拓展我们的临床用药思路。水通道蛋白的分子结构以AQP1研究的最清楚。AQP1在哺乳动物中的蛋白氨基酸序列差别较小。以AQP1结构为模型,目前已对水通道蛋白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近曲小管的水渗透性主要由水通道蛋白AQP1介导,并且为等渗液体的有效重吸收所需要。直小血管由AQP1介导的水的转运能维持逆流交换系统功能。AQP2的调节分为短期调节和长期调节,前者主要是对包含AQP2的囊泡向管腔细胞膜转运过程的调节,即对AQP2穿梭机制的调节,后者主要是对AQP2基因和蛋白表达的调节。AQP2是目前所知唯一的血管加压素敏感性水通道。近期有AQP2穿梭机制的研究证实,存在其它非ADH介导的细胞信号转导通路,可调节AQP2在细胞膜上的积聚。其它涉及穿梭机制及AQP2基因转录刺激信号途径的因素及作用机制还尚待进一步研究。3.2 实验研究(1)家兔尿滴数检测第一阶段(平静呼吸)两组家兔尿滴数统计比较:模型组家兔与对照组家兔尿滴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二阶段(扩肺干预)两组家兔尿滴数统计比较:模型组家兔正压扩肺时较对照组家兔尿滴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三阶段(平静呼吸):模型组家兔与对照组家兔平静呼吸状态下,两者尿滴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四阶段(剪断神经,扩肺干预):模型组家兔正压扩肺时较对照组家兔尿滴数减少,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家兔肺、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模型组家兔与对照组家兔肺组织结构基本正常,无明显差别;模型组家兔与对照组家兔肾组织基本正常,无明显差别。(3)家兔正压扩肺模型肾组织AQP1、AQP2基因表达水平及蛋白的变化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AQP1mRNA、AQP2mRNA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家兔与对照组家兔比较,肾组织AQP1mRNA、AQP2mRNA水平均升高。通过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水平,实验结果表明,模型组家兔与对照组家兔比较,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水平均升高。4 结论本实验中家兔正压扩肺模型复制成功。改变麻醉状态下家兔的呼吸率和潮气量后,家兔尿量总体减少。对家兔肺、肾组织病理形态学进行观察,未见模型组家兔肺、肾组织病理变化,因此对模型组家兔尿量的变化可进行进一步分子生物学机制探讨。肾组织AQP1的mRNA及蛋白相对含量升高,介导了近曲小管管腔内水的跨膜转运,增加了近曲小管对原尿的重吸收;肾组织AQP2的mRNA相对含量及蛋白升高,使远曲小管细胞膜对水的通透性增加,增加了远曲小管的重吸收作用。改变麻醉状态下家兔的呼吸率和潮气量后,家兔尿量总体减少,其相关分子生物学机制,可能与肾组织中AQP1、AQP2含量升高,肾小管对管腔中水的重吸收作用增加,因而导致终尿减少有关。提示观察AQP1、AQP2指标可作为研究“肺主通调水道”等中医水液代谢相关理论的途径之一。

高兴宇[8](2017)在《张纾难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经验总结》文中认为目的:在当今社会中,随着医学的发展与进步,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这一疾病,日趋受到重视。胃食管反流性咳嗽(gastro-esophageal reflux cough,GERC)是慢性咳嗽的重要常见病因之一,也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独特的临床表现,常因胃酸及其他胃内容物(弱酸、弱碱如胆汁等)反流进入食管,从而导致以咳嗽、反流症状如烧心,反酸等为突出表现的临床症状。西医对本病的诊断标准较为明确,但其诊断手段具有独特性(24小时食管PH+腔内阻抗监测),目前尚未得到广泛普及,且确诊后,治疗的疗程往往较长。近年来复兴与发展中医药的浪潮方兴未艾,国内中医学界对本病的认识与治疗相关的研究也取得了较多的成果,但对该病的认知,往往专注于胃,其治法多不离于从胃论治。导师张纾难教授从事中医临床工作已30年,对应用中医理论认识各种呼吸系统疾病具有独特的创见,并积累了丰富的中医、中西医结合诊治呼吸系统相关性疾病的经验,可谓学验俱丰。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导师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理论认知,并通过总结其应用肺胃相关理论指导临床辨证论治的经验,为中医药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提供新思路。方法:本论文主要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为综述,通过文献采集的方法,对近现代国内中、西医学者有关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认识及研究进行分析,第二部分为文献回顾与经验总结,首先,通过回顾并归纳古代经典文献中有关肺胃相关理论的发展沿革与其指导下的咳嗽证治记载,为接下来总结导师张纾难教授对肺胃相关的认识及具体临床经验打下基础;此后,通过对导师张纾难教授有关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文章进行认真阅读与研究,并从导师门诊病案及住院病人病历中,选择典型病例,从而总结导师张纾难教授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病因病机,辨证要点及治则治法、遣方用药、日常调摄方面的理论与经验。最后通过典型病例分析及按语,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导师张纾难教授在研究中医古籍文献的同时,参考现代西医对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研究,从病因、病机、病位、临床表现及证候特点方面,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可归为中医传统的"胃咳"范畴,是一种特殊的内伤咳嗽类型;病位不止在胃,亦在于肺;病性有实亦有虚、更有虚实错杂。病因方面,外感、内伤、情志、伤食及痰饮、瘀血、食积等病理产物均可致病,但气逆与痰饮及食积三者,为重中之重。其主要病机为上述病因导致胃气上逆,肺失宣降,气机升降失常而发为咳嗽,临床上常见肺胃气逆证、食积中阻证、痰浊阻滞肺胃证、肺胃阴虚、肺脾(胃)气虚证等。对于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治疗,导师张纾难教授提出需肺胃同治,不单要和胃降逆,亦要敛降肺气,更要立足于气机升降,将三者融而为一,同时,配伍适当的止咳、制酸、健脾、消食药物,善抓主症,进行辨证论治,以"加减止嗽散"为基础进行组方与合方,习用药物为:紫菀、款冬、诃子、枇杷叶敛肺降气止咳,紫苏、半夏、旋覆花和胃降逆化痰,枳实、白术健运中焦,石膏、败酱草辛开苦降,清胃泻热制酸。同时注意日常起居及饮食调摄;导师论治胃食管反流性咳嗽时,往往不拘泥于一方一药,善用圆机活法,总以平调肺胃,降气化痰为中心,灵活加减药物。结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属临床常见病,往往与胃食管反流病关系较为密切,临床上主要以咳嗽,咳吐白黏痰,伴见恶心,呕吐,反酸,嗳气及脘腹胀满等为主要表现。导师张纾难教授认为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与中医"胃咳"相类似,病机主要因肺胃相关,胃气上逆,肺失宣降,导致气机升降失常所致;初起多实,久病多虚或虚实夹杂,论治上以平调肺胃,调理气机为中心,善用肺胃同治,以和胃降逆、敛降肺气为大法,注重治病求本,辨体、证、病相结合,圆机活法,有方有守,以加减止嗽散为主方,随证灵活加减药物治疗,可取得较好的疗效。

臧焕焕,尹硕淼,史锁芳[9](2016)在《史锁芳教授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验案举隅》文中研究说明江苏省中医院史锁芳教授师从国医大师周仲瑛和金陵医派传人李石青,临证、科研、教学三十载,学验俱丰。史锁芳教授潜心研究中医药在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优势,发现胸闷变异性哮喘多属"肺痹""胸痹"等范畴,善于运用"开泄宣痹法"且疗效显着。今特选取史师临证中的典型案例加以阐述分析,以飨同仁。胸闷变异性哮喘(chest tightness variant asthma,CTVA)是一种新的哮喘亚型,以胸闷为唯一的临床表现,而无喘息、

王灵甫,史锁芳[10](2016)在《史锁芳教授辨治胸闷变异性哮喘经验采撷》文中研究说明胸闷变异性哮喘是以一种以胸闷为主要临床表现的哮喘新亚型,史锁芳教授根据本病的临床特征,把其型哮喘归属于中医学"肺痹"范畴,提出其关键病机在于痰浊内踞,胸阳失展,肺气郁痹,治疗上主张以开泄宣痹法为主法,并根据其临床兼症灵活化裁处置,临床经验独到,疗效显着。

二、开泄法的意义及其证治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开泄法的意义及其证治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三阴三阳对湿热病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前言
第一部分
    1.病名概述
    2.湿热病源流
        2.1 萌芽阶段
        2.2 奠基阶段
        2.3 理论形成
        2.4 发展阶段
    3.病因
        3.1 外因
        3.1.1 自然因素
        3.1.2 社会因素
        3.2 内因
        3.2.1 体质因素
        3.2.2 情志因素
        3.2.3 湿饮因素
    4.病机
        4.1 病邪特点
        4.2 感邪途径
        4.2.1 空气湿热,自呼吸入
        4.2.2 饮食内伤,从口而入
        4.2.3 接触引发,自皮毛入
        4.3 发病类型
        4.3.1 新感
        4.3.2 伏邪
        4.4 发病特点
        4.4.1 季节性、地域性
        4.4.2 发病缓慢,病程较长
        4.4.3 病位以脾胃为主,弥漫全身
        4.4.4 症状复杂,多呈矛盾性
        4.5 传变规律
        4.5.1 卫气营血传变不能系统概括湿热病传变规律
        4.5.2 卫气营血与三焦传变合参
        4.5.3 湿热病的转归
        4.6 主要证候
    5.辨证论治
        5.1 辨证要点
        5.1.1 湿热分轻重
        5.1.2 病位察深浅
        5.1.3 邪正明盛衰
        5.2 治疗禁忌
        5.2.1 禁辛温发汗
        5.2.2 禁苦寒峻下
        5.2.3 禁滋润腻补
        5.2.4 禁甘温雍补
        5.3 治则治法
        5.4 证治分类
    6.护理调养
第二部分
    1.三阴三阳辨证体系概述
    2.湿热病方剂分析
        2.1 方剂纳入标准
        2.2 方剂排除标准
        2.3 方剂汇总
    3.方剂分析规范
    4.方剂分析结果
        4.1 表部证湿热方
        4.2 枢部证湿热方
        4.3 里部证湿热方
        4.4 合证湿热方
    5.湿热病在三部的证治
        5.1 表部证治
        5.2 枢部证治
        5.3 里部证治
        5.4 合证兼证证治
    6.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综述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介

(2)叶天士辨治神志异常证治规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神志异常相关疾病的源流
    (一)学术体系建立于秦汉
    (二)理论快速成长于隋唐
    (三)学术体系完善于金清
    (四)专病规范研究于现代
二、叶天士神志异常相关医案分析
    (一)叶天士对神志异常症状的描述
    (二)叶天士治疗神志异常证的用药分析
三、叶天士对神志异常的理法方药研究
    (一)叶天士对神志异常病因病机的认识
        1.气血亏虚
        2.火热内扰
        3.气机郁滞
        4.痰闭心窍
        5.瘀血阻滞
        6.肝风内动
        7.阴阳大虚
    (二)神志异常的辨证分型
        1.气血两虚型
        2.热扰心神型
        3.气机郁滞型
        4.痰迷心窍型
        5.瘀血阻滞型
        6.肝阳上亢型
        7.阴阳亡脱型
    (三)叶天士对神志异常的主要治法
        1.益气养血法
        2.清热泻火法
        3.理气解郁法
        4.化痰开窍法
        5.活血化瘀法
        6.养阴熄风法
        7.回阳摄阴法
    (四)叶天士对神志异常证的护理
四、叶天士辨治神志异常学术思想
    (一)多用甘药,注重扶正
    (二)注重清热,难证从火、痰、瘀入手
    (三)重视情志致病,强调心理疏导
    (四)善用新鲜草药及血肉有情之品
    (五)注重体质与季节气候的影响
五、运用叶天士的学术思想论治神志异常医案举例
    (一)中风重症一例
    (二)难治性抑郁症一例
    (三)精神分裂症一例
    (四)失眠症一例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在校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个人简历

(3)薛生白《湿热条辨》证治研究 ——基于六经辨证(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
    1.薛氏生平
    2.医学着作
    3.《湿热条辨》既往研究述要
        3.1 版本学研究
        3.2 治法研究
        3.3 辨证规律研究
第二部分 《湿热条辨》辨证体系研究
    2.1 《湿热条辨》的辨证体系主体为六经辨证
        2.1.1 “六经”与阴阳气血脏腑经络气化关系研究
        2.1.2 六经辨证可以辨治伤寒与温病
        2.1.3 《湿热条辨》的写作参仿《伤寒论》
        2.1.3.1 《湿热条辨》以六经为论病的基础
        2.1.3.2 《湿热条辨》以表里、寒热、虚实为辨证的要点
        2.1.3.3 《湿热条辨》从六经的角度展现湿热病的证治规律
        2.1.3.4 《湿热条辨》行文多仿仲景
    2.2 《湿热条辨》兼融三焦及卫气营血辨证
        2.2.1 “三焦”概念的多重含义
        2.2.2 三焦辨证的核心意义在脏腑
        2.2.3 “吴氏三焦”与“水湿三焦”辨证各有侧重
        2.2.4 三焦辨证不足阐释《湿热条辨》的主体辨治规律
        2.2.5 卫气营血辨证长于阶段和层次
        2.2.6 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主要辨治温热病
        2.2.7 卫气营血辨证不能完全阐释《湿热条辨》的辨证规律
        2.2.8 《湿热条辨》三种辨证体系关系的讨论
    2.3 小结
第三部分 《湿热条辨》以“正局”和“变局”为总纲领
    3.1 湿热病之“正局”
        3.1.1 太阴、阳明是湿热病“正局”的病变中心
        3.1.2 阳明是湿热邪气“所入之门,所受之处”
        3.1.3 “太阴内伤”是湿热病发生的内在基础
        3.1.4 “内外相引”是《湿热条辨》的重要发病观
        3.1.5 “气机凝滞”是湿热病的基本特征
        3.1.6 “正局”证治分类
        3.1.6.1 提纲证
        3.1.6.2 湿重于热
        3.1.6.3 湿热并重
        3.1.6.4 热多湿少
    3.2 湿热病之“变局”
        3.2.1 湿热郁遏相火是少阳热郁的关键
        3.2.2 肝肾素虚、火气郁闭是厥阴风火的前提
        3.2.3 病在太阳是湿热邪从表伤的少见形式
        3.2.4 病入少阴有寒热两端
        3.2.5 “变局”证治分类
        3.2.5.1 少阳证治
        3.2.5.2 厥阴证治
        3.2.5.3 太阳证治
        3.2.5.4 少阴证治
    3.3 小结
第四部分 《湿热条辨》正局与变局证治特点
    4.1 《湿热条辨》“正局”证治特点
        4.1.1 辛开苦降为主法
        4.1.1.1 善用重用辛开,着力开宣湿郁
        4.1.1.2 慎用少用苦寒,重在降泄气机
        4.1.2 甘淡渗利为辅助
        4.1.2.1 湿热病“正局”病机为虚实夹杂
        4.1.2.2 甘淡渗利重在通阳
        4.1.2.3 甘淡渗利之宜忌
        4.1.3 疏透膜原为变法
        4.1.3.1 膜原为阳明的半表半里
        4.1.3.2 疏透膜原是苦辛法的变法
    4.2 《湿热条辨》“变局”证治特点
        4.2.1 少阳主以辛宣凉散渗泄清热
        4.2.1.1 足少阳宜用辛宣凉泄
        4.2.1.2 手少阳重视凉散降泄
        4.2.1.3 少阳证治特点小结
        4.2.2 厥阴主以清热救阴开窍熄风
        4.2.2.1 手厥阴主用清热救阴、凉血开窍
        4.2.2.2 足厥阴主用清热救阴、泄邪平肝
        4.2.2.3 痉厥并见,风火同治
        4.2.2.4 病在厥阴,重视通腑泄热
        4.2.2.5 薛生白与叶天士治疗痉厥的不同之处
        4.2.2.6 厥阴证治特点小结
        4.2.3 湿中太阳,宜用辛散
        4.2.3.1 寒湿外中是病在太阳的常见形式
        4.2.3.2 辛温发汗是寒湿中于太阳的主要治法
        4.2.3.3 湿重于热首用苦辛温,湿渐化热首用苦辛凉
        4.2.3.4 太阳证治特点小结
        4.2.4 少阴有寒热两端,或清润,或温补
        4.2.4.1 少阴肾为一身阴阳之本,病有热化寒化
        4.2.4.2 从阳化热,宜清滋肾阴
        4.2.4.3 从阴化寒,宜扶阳除湿
        4.2.4.4 少阴证治特点小结
结语
创新点
问题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薛生白《湿热病篇》研究现状
附件1: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4)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分组方法
        1.3 诊断标准
        1.4 试验病例标准
    2.治疗方法
        2.1 辅助治疗
        2.2 分组治疗
        2.3 治疗的疗程
    3.疗效观察
        3.1 观察指标
    4.统计学方法
    5.基本情况比较
        5.1 性别
        5.2 年龄、病程
        5.3 胃黏膜及病理分级程度
    6.研究结果
        6.1 临床综合疗效
        6.2 中医证侯积分比较
        6.3 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6.4 中医症状改善情况比较
        6.5 胃镜黏膜及病理分级改变情况
        6.6 安全性指标分析
讨论
    1.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现代医学研究
        1.1 西医医学对CSG病因研究
        1.2 CSG的临床表现
        1.3 CSG的诊断
        1.4 CSG的现代医学治疗
    2.中医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认识
        2.1 对病名的认识
        2.2 对病因病机的研究
        2.3 对辨证分型的探讨
        2.4 对治疗的研究
    3.柴桂姜汤合归芍散治疗CSG的探讨
        3.1 基于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
        3.2 立方依据
        3.3 方药配伍解析
        3.4 疗效分析
结语
    1.结论
    2.存在的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A
附表 B
附录 C
附:综述
    参考文献

(5)薛生白论湿热病机及《湿热论》方剂配伍特点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一、与湿热相关的疾病较多,《湿热论》具有重要临床价值
        1.湿热所致疾病的种类较多、发病趋势升高
        2.湿热所致的疾病不易治愈、所致重症死亡率较高
        3.《湿热论》对湿热病机的认识及方剂配伍特点对临床有重要价值
        4.《湿热论》对流行性疾病(瘟疫)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二、薛生白生平及后世对其学术思想继承
        1.薛生白生平
        2.《湿热论》学术思想来源
        3.《湿热论》学术思想特点
        3.1 论湿热重脾胃
        3.2 三焦辨湿热
        3.3 重视舌诊
        3.4 重保胃中津液
        4.薛生白《湿热论》对后世的影响
        5.现代对《湿热论》学术思想的继承和发挥
第二部分 湿热病机沿革及湿热致病特点研究
    一、湿热病机历史沿革
        1.战国至秦汉时期
        2.晋至隋唐时期
        3.宋金元时期
        4.明清时期
        5.民国至现代
    二、湿热致病特点
        1.湿热之邪的来源
        1.1 外之湿热
        1.2 内之湿热
        2.湿热致病的基本特点
        2.1 湿邪致病特点
        2.2 热邪致病特点
        2.3 湿热致病特点
第三部分 薛生白论湿热病机研究
    一、湿热主证
        1.湿热提纲
        2.湿热初起-邪滞中焦
        3.阴湿伤表
        4.阳湿伤表
        5.湿重于热
        6.湿热参半
        7.湿热蒙闭上焦
        8.湿热俱重湿热阻于中上二焦
        9.湿热阻遏膜原
        10.湿滞下焦
        11.湿热劫津木火犯胃
        12湿热挟痰饮
        13.湿热犯上焦肺胃不和
        14.暑湿入肺
        15.湿热暑邪闭腠理
        16.湿邪伤阳
        17.湿困脾阳
        18.湿热中虚升降悖逆
        19.余邪蒙闭清阳胃气不舒
        20.下后正伤胃气不输
        21.余邪滞络
    二、湿热变证
        1.湿热化风为痉
        2.湿热化火致厥
        3.湿热蕴结昏痉
        4.湿热化火充斥表里三焦
        5.湿热伤营风阳上逆
        6.湿热大汗亡卫阳
        7.热深厥深下体客寒
        8.胃津劫夺邪热内据
        9.热邪入营迫血妄行
        10.邪入厥阴主客交浑
        11.余邪内留胆气不舒
        12.热入厥阴
        13.热犯少阴
        14.热入血室
第四部分 《湿热论》方剂配伍特点
    一、《湿热论》方剂考证
    二、湿热主证方剂配伍特点
        1.相反相成
        1.1 寒热并用
        1.2 升降相因
        1.3 润燥并用
        1.4 辛开苦降
        2.相辅相成
        2.1 同类配伍
        2.2 辛甘化阳
        2.3 酸甘化阴
    三、湿热变证方剂配伍特点
        1.相辅相成
        1.1 同类配伍
        1.2 引经配伍
        2.相反相成
        2.1 寒热并用
结论
问题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一: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示例)

(6)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宗旨与意义
    二、研究概念界定
    三、学术史回顾
    四、研究方法与研究资料
    五、研究思路
    六、创新与不足
第一章 吴门医派概述
    第一节 吴门医派的形成及特点
        一、吴门医派的形成
        二、吴门医派名医众多
        三、吴门医派着作众多
    第二节 吴门医派的主要流派
        一、医经学派
        二、伤寒学派
        三、温病学派
        四、吴医易水派
    第三节 吴门医学的专科世家
        一、吴中葛氏世医
        二、昆山郑氏妇科
        三、阊门金氏儿科
        四、昆山白塔港闵氏伤科
第二章 吴门医派生命本源论
    第一节 吴门医派气化生命论
        一、“元气”与“气化”释义
        二、缪希雍的血论和气论
        三、王宏翰元神元质论与四液说
        四、徐大椿“元气存亡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体本源论
        一、肾为先天之本
        二、脾胃为后天之本
        三、先天真气为生化之本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人体体质论
        一、吴门医派体质分类法
        二、体质差异论
        三、体质病变论
        四、病患体质辨别法
        五、患者体质攻补论
第三章 吴门医派身心结构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身体结构论
        一、身体脏腑结构论
        二、身体骨骼结构论
        三、吴门医派经络三焦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身心关系论
        一、“心主神明”论
        二、“脑主神明”论
        三、“脑主”论?“心主”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身体论理论渊源
        一、阴阳和合论
        二、天人相应论
        三、体轻用重论
第四章 吴门医派养生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动养论
        一、体操强身论
        二、运动康复论
        三、器具舒筋论
    第二节 吴门医派静养论
        一、吴门医派调息静心论
        二、吴门医派静坐养气论
        三、吴门医派意念内守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药膳·食疗·食养论
        一、吴门医派“药膳”论
        二、吴门医派“食疗”论
        三、吴门医派“食养”论
第五章 吴门医派居住生态观
    第一节 居住环境与健康关系论
        一、居室环境与健康
        二、四时星象与生理变化关系
        三、九星北斗与人体健康
    第二节 中医与堪舆学理论结合
        一、经络学与堪舆学结合
        二、脉理学与堪舆学结合
        三、望诊法与堪舆论结合
    第三节 吴门医派建筑生态论
        一、建筑选址与生态保健
        二、建筑规划与家居生态
        三、建筑营造与起居生态
第六章 吴门医派生死观
    第一节 吴门医派五脏次第衰老论
        一、五脏次第衰老说
        二、五脏衰老时间与症象
    第二节 吴门医派死亡判定论
        一、死亡预测论
        二、死亡征兆论
    第三节 吴门医派迫生顺死论
    第四节 吴门医派死亡超越论
        一、吴门医派乐生恶死论
        二、吴门医派终始俱善论
        三、尊重死者抚慰生者论
结语
附录一: 吴门医家汇表
附录二: 吴医汇讲汇总表
附录三: 明清吴门医派主要着作列表
参考文献
后记

(7)家兔正压扩肺模型尿量改变与肾水通道蛋白AQP1、AQP2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词表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肾脏水通道蛋白AQP1概述
        1. 水通道蛋白AQP1分子结构
        2. 肾脏水通道蛋白AQP1在肾组织分布及生理功能
        3. 肾脏水通道蛋白AQP1研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综述二: 肾脏水通道蛋白AQP2概述
        1. AQP2分子结构
        2. AQP2在肾内组织分布及生理功能
        3. AQP2调节机制
        4. AQP2研究在中医理论研究中的应用进展
    参考文献
理论探讨: 浅谈宣肃肺气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应用
    1. 肺脏生理功能与肺脏宣发肃降特性
    2. 肺主宣发肃降
    3. 肺气宣发肃降生理上主次之分、病理及证治不同
    4. 湿热病治则治法——祛湿清热,分消走泄
    5. 宣肃肺气药物在湿热病治疗中的临床应用
    参考文献
前言
实验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动物与分组
        1.2 药物与试剂
        1.3 实验仪器
    2. 家兔正压扩肺模型复制
    3. 指标检测
        3.1 家兔尿滴数检测
        3.2 样本采集与制备
        3.3 HE染色法观察肺、肾组织形态学变化
        3.4 实时荧光定量PCR(rt-PCR)法检测肾组织AQP1mRNA、AQP2mRNA水平
        3.5 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1、AQP2表达水平
    4. 统计学方法
    5. 实验结果
        5.1 家兔尿滴数检测
        5.2 家兔肺、肾组织形态学观察
        5.3 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肾组织AQP1mRNA、AQP2mRNA水平
        5.4 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1表达水平
        5.5 免疫组化SP法检测肾组织水通道蛋白AQP2表达水平
    6. 实验结果讨论
        6.1 家兔正压扩肺模型的建立和评价
        6.2 家兔正压扩肺模型肾组织AQP1、AQP2基因及蛋白表达水平的变化
    参考文献
结语
致谢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个人简历

(8)张纾难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经验总结(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略语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的中医认识
        1. 病名归属与传统认识
        2. 现代研究
        3. 研究进展
    综述二 胃食管反流性咳嗽西医临床研究总结
        1. 概念、流行病学
        2. 危险因素
        3. 发病机制
        4. 诊断路径及诊断标准
        5. 治疗
    参考文献
第二部分 经验总结
    前言
    1. 对肺胃相关理论的认识
    2. 病名归属
    3. 病因病机
    4. 论治
    5. 调护
    6. 典型病例
    7. 小结
致谢
个人简介

(9)史锁芳教授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验案举隅(论文提纲范文)

1 验案
    1.1 痰气痹阻证
    1.2 胸阳不振证
    1.3 痰浊痹阻证
2 小结

(10)史锁芳教授辨治胸闷变异性哮喘经验采撷(论文提纲范文)

1 胸闷变异性哮喘的病因病机
2 胸闷变异性哮喘的治法治则
    2.1 灵活运用开泄宣痹法
    2.2 古为今用,辨证应用经方
    2.3 根据发病时间遣方用药
3 病案举例

四、开泄法的意义及其证治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三阴三阳对湿热病证治规律研究[D]. 张泽智.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2]叶天士辨治神志异常证治规律研究[D]. 郭艳红. 江西中医药大学, 2020(05)
  • [3]薛生白《湿热条辨》证治研究 ——基于六经辨证[D]. 马鹏.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9(04)
  • [4]柴胡桂枝干姜汤合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寒热错杂证)的临床观察[D]. 谭晶晶. 湖南中医药大学, 2018(01)
  • [5]薛生白论湿热病机及《湿热论》方剂配伍特点研究[D]. 周祖兵.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8(01)
  • [6]吴门医派生命哲学研究[D]. 裘晓强. 苏州大学, 2017(06)
  • [7]家兔正压扩肺模型尿量改变与肾水通道蛋白AQP1、AQP2的相关性分析[D]. 邱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5)
  • [8]张纾难教授治疗胃食管反流性咳嗽临床经验总结[D]. 高兴宇.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7(08)
  • [9]史锁芳教授治疗胸闷变异性哮喘验案举隅[J]. 臧焕焕,尹硕淼,史锁芳. 中医药导报, 2016(23)
  • [10]史锁芳教授辨治胸闷变异性哮喘经验采撷[J]. 王灵甫,史锁芳. 中国中医急症, 2016(07)

标签:;  ;  ;  ;  ;  

开泻法的意义及辨证论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