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铁路局应采取的行车安全对策

成都铁路局应采取的行车安全对策

一、成都铁路局行车安全 应采取的对策(论文文献综述)

周子朝,童凌鸿,赵军[1](2021)在《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策略分析》文中指出城际铁路是促进区域交通一体化的骨干交通系统,通过梳理我国城际铁路的发展历程,根据各类型城际铁路呈现的不同技术经济特征,本文将城际铁路划分为国铁快线式城际铁路、城市群城际铁路、市域(郊)式城际铁路和城轨快线式城际铁路。阐述每类城际铁路的特征及其发展现状,通过总结各类城际铁路代表性线路的运营组织现状,从运营管理模式、维修管理模式和运输组织模式(含站间距、速度目标值、列车编组、行车组织模式、列车交路与行车间隔)方面,归纳提出我国城际铁路的运营组织策略,可供我国新建城际铁路运营组织方案决策提供系统的经验参考。

韩富强[2](2021)在《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铁路技术规章是行车组织、客运组织、货运组织和设备运用维护的制度基础。近年来,中国铁路已经建成世界上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为管好经营好世界一流的铁路网,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国铁集团)必须加强对铁路技术规章的高质量管理。国铁集团作为一家超大规模网络型企业,运营场景和外部环境极为复杂,需要管理的技术规章数量多、规模大、体系结构复杂。同时,中国铁路实行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站段三级管理机制,不同层级的主体对技术规章的管理目标存在显着差异甚至冲突,而且铁路运营管理涉及机务、车务、工务、电务、供电、车辆等不同专业,各专业在规章管理过程中也有各自的特点和利益诉求,因此,如何科学系统地管理超大规模网络型、多层级、动态化、复杂系统特征明显的中国铁路技术规章,在世界上无现成的经验可以直接借鉴,在理论层面也属于研究的前沿和薄弱环节。本论文在深入分析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的基础上,从全流程的角度,将系统论、博弈论、系统动力学等系统理论引入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研究,研究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和监管机制,分析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的优化,构建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为推动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改革,落实技术规章管理的规范性、高效性、有序性和协同性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结论是:(1)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优化。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系统框架,分析了系统框架的管理主体、管理对象、管理流程等内容,结合调研,归纳总结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指出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的关键环节,分别是制订、监管、宣贯和综合评价。(2)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过程优化。归纳总结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及模式,阐述了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中的“囚徒困境”窘境,并通过构建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和有专业部门牵头两种不同条件下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行动博弈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包括科学设置专业部门“不合作”策略的惩罚金额,及时向“合作”专业部门通告“不合作”专业部门信息;充分利用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以及站段议事协调机构;鼓励专业部门树立长远和大局意识,摆脱短期利益思维等铁路技术规章制定的协同策略。(3)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模式改进。构建了纯策略和混合策略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模型,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站段这三个主体在监管过程中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构建了技术规章监管的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探讨了各因素对监管的影响程度,结论是国铁集团在加大技术规章监管力度时,站段落实技术规章就趋于认真,但带来了监管成本的增加;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为降低监管成本而放松监管时,站段倾向于简单执行;当国铁集团和铁路局集团公司加大对站段的奖励力度时,站段也倾向于认真执行。并据此提出技术规章监管优化措施。(4)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设计并实现了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以优化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采用Petri网方法计算出宣贯平台对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的成效,即国铁集团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66.7%,铁路局技术规章宣贯流程提效46.2%。(5)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优化。基于全生命周期管理理论,采用AHP方法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对包括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在内的不同评价对象分别进行了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综合评价。评价结果分析表明:技术规章管理办法是提升技术规章管理规范性的重要途径;计划管理是否合规直接影响国铁集团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技术规章起草管理是否合规是影响铁路局集团公司及站段层级技术规章制修订发布合规性的重要因素;(4)技术规章宣贯常态化是保证技术规章宣贯有效落实的重要支撑;技术规章监管评价常态化是实现技术规章监管评价有效的重要手段;铁路应建立从上至下、相互补充的技术规章管理评价机制。本论文的创新点主要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1)基于动态博弈理论构建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动态博弈模型,对无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采用针锋相对战略或者冷酷战略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重复博弈和有专业部门牵头情景下的完全信息和完全但不完美信息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动态博弈进行求解,验证了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的可行性,并提出了铁路技术规章能够协同制定的前提条件。(2)构建了基于混合策略的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铁路站段间的三方监管博弈模型和系统动力学模型,通过系统仿真,分析得出铁路技术规章有效监管的条件和相关因素对技术规章监管的影响程度,有效地破解了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与站段间的三方监管的博弈难题。(3)构建了基于全生命周期的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体系,通过对国铁集团、铁路局集团公司和铁路站段的差异化评价,为各级管理主体精准评估自身技术规章管理能力和科学考核下级单位技术规章管理水平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用工具。

淡蜀钧[3](2021)在《既有线调度集中系统车务作业安全控制功能的研究》文中指出在铁路运输生产中,铁路的安全关系到国家发展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而行车工作又是铁路安全风险管理当中的重头戏,车务站段作为行车工作的主要参与者,其现场作业安全是整个铁路安全的关键一环。随着铁路的发展,装备技术的进步以及安全管理方法、手段的更新,车务安全朝着持续稳定的局面发展。但是,在当前各车务站段安全管理中,如何解决职工作业的非控性和干部安全管理的随意性一直是一个难题。在铁路发展的现阶段,影响车务现场安全控制的主要因素还是人的因素,如何提高职工作业和干部安全管理的科技水平是车务系统安全管理的一个课题。为此,车务部门采用了制定管理办法进行作业约束和上道新设备、新技术进行作业卡控的方式力求解决问题,其中,调度集中系统(CTC系统)的普及使用提高了行车指挥效率。但是,在我国多数既有运营线路上,即使有装备了调度集中系统,可由于设备上道时间较早,其系统功能和结构并不完善,不具备对车务现场作业全过程的安全卡控和作业辅助功能。为了更好满足铁路运输需求并与既有调度集中系统相适应,如何通过技术手段对其功能和结构进一步完善就成为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本文从铁路目前主要的行车组织架构、各级行车工作人员的工作职责及主要作业内容、作业过程中的关键项点和存在的安全风险等方面进行阐述,并结合控制系统用户需求,在分析用户需求和事故故障的基础上,基于资源利旧、安全适用、技术先进、经济合理等原则,提出了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业务功能、关键业务流程和算法、软硬件结构、实现方法和工程实践路线,并在典型车站进行了试点应用,方法可行,应用效果好,为安全管理的有效性和可靠性的目标提供了重要的技术支撑。

杨国涛[4](2020)在《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高寒地区高速铁路对线路的平顺性有极高的要求,我国东北季节性冻土区特殊的气候特征导致了冻胀作用下高速铁路平顺性问题尤为突出。因此,开展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冻胀机理与线路平顺性控制技术研究至关重要。相关研究能够为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高速铁路的修建及运营提供支撑,保证高速列车的运行安全,希望为季节性冻土理论的发展有所贡献。本论文以哈大、哈齐等高速铁路工程为背景,以微观和宏观不同角度,从研究填料的冻胀特性、冻胀机理出发,以现场调查、模型试验、现场测试、数值分析以及理论推导为手段,探明了粗粒土填料的冻胀特性。在此基础上,以寒区铁路路基-轨道结构体系为研究对象,揭示了冻胀对线路的影响,建立了路基冻胀的控制标准,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改性方法,并对哈齐客运专线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应用效果进行了评估。本文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成果如下:(1)揭示了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填料冻胀机理。由于目前尚未系统的对粗粒土填料内在的冻胀机理进行研究,因此本文基于X-CT扫描及图像重构技术,对微冻胀填料结构状态与水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开展试验模型,研究了粗粒土冻胀的水热特征,并分析得到相应规律。细颗粒含量对冻胀量的贡献作用要大于含水量对冻胀的作用,且含水量的增加对冻胀的贡献依靠细颗粒的含量。(2)提出了高速铁路路基冻胀变形传递规律。基于路基冻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结构-轨道几何不平顺传递耦合分析模型,对冻胀时空分布曲线进行了预测,揭示了冻胀对无砟轨道各层平顺性及轨面不平顺的影响规律,评估了路基冻胀对行车安全、舒适性和线路运营可靠性的影响规律。并得出冻胀的波幅比(波长/幅值)增大时,轨道结构与路基变形趋于一致;波长一定时,冻胀对轨道板及底座板受力影响程度基本呈线性增长趋势。(3)建立了基于静、动态分析的路基冻胀控制标准。由于轨道的静、动态不平顺受不均匀路基冻胀局部变形影响显着,因此基于冻胀对结构及行车的影响,将冻胀程度通过两条临界曲线划分呈3个区域,冻胀程度位于区域I时,可通过《高速铁路轨道几何状态验收管理标准》中的幅值允许偏差对轨道不平顺进行控制,冻胀程度达到区域Ⅱ时需着重检查冻胀位置处板下离缝并做小范围修补,区域Ⅲ内冻胀需立即采取措施保证线路安全。(4)提出了高速铁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改性方法。由于仅依靠扣件自身的调整量可能无法满足冻胀的控制要求,因此在应对冻胀变形问题时,需要研究路基基床自身防冻胀特性。本文研究了颗粒级配、水泥掺量对级配碎石冻胀性能、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渗透系数的影响规律,得出当水泥掺量为3%时,试样的冻胀率显着下降,相较未改性填料,改性粗粒土填料冻胀率降低为原来的五分之一。当水泥掺量达到5%时能明显提高材料的抗冻胀性能。并提出级配建议:无渗水性基床要求填料选用3%细粒土含量、3%水泥掺量的级配碎石;有渗水性要求的,宜去除0.5mm以下颗粒、选用3%~5%水泥掺量的级配碎石。(5)评估了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的服役特性。由于改性后的水泥稳定级配碎石基床在实际工程的防冻胀效果还有待进一步评估,因此本文基于静态路基变形冻胀监测和动检车动态检测相结合的方式,对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防冻胀特性进行评估,并对特殊冻胀地段应急处理措施进行了说明。评估结果表明,采用防冻胀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能够有效抑制冻胀,能够满足不均匀冻胀控制标准要求。

任正康[5](2020)在《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铁路轨道铺设工程的工程列车发生的事故即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屡屡见诸报端,其中不乏社会影响巨大,反响强烈的人身伤亡事故。相关部门颁布了一系统规章制度和管理办法,但是收效甚微,为改变当前工程线行车事故频发的局面,对其进行了系统研究。首先,交代了研究的背景、目的及意义,概述事故致因理论中的事故频发倾向理论、因果连锁理论、轨迹交叉理论及系统安全理论,为探索工程线行车事故发生机理作好理论准备。其次,为了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有直观了解,对铁路工程线概况及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进行描述,与铁路营业线行车的异同点作了比较。以2010-2019年间某轨道铺设单位发生的行车事故及官方通报的工程线行车事故作为研究数据,从事故的类型、发生时间、事故责任人等不同方面进行探讨,并从人、机、环、管四个方面对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进行详细分析;以事故致因理论为依据,运用事故树分析法,对铁路工程线行车的脱轨、挤道岔和人身伤害事故分别进行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对导致事故的直接原因进行重要度排序;基于事故致因理论对具有代表性的人因事故进行分析,基于轨迹交叉理论对地铁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对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进行分析,发掘出事故背后的深层原因即间接原因和根本原因,以此为依据,从工程线行车组织单位、线下施工单位和建设单位三个角度提出相应的对策。最后,通过在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过程中进行应用,以验证对策的效果,并从实践中积累经验,不断改进,以期实现工程线行车安全和施工安全的目标。

倪晶晶[6](2019)在《东双河AT所施工改造风险研判与控制》文中提出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铁路建设步入“高速时代”,由于电气化铁路成本低、环保节能、运输能力强等特点,电气化铁路的建设和改造也日益受到各界的关注和重视。在不断新建电气化铁路的同时,既有铁路电气化设备改造也应该受到足够的重视,使设备在改造时,减少因施工风险管理缺失而引起的事故,影响正常的行车秩序,造成经济损失。铁路电气化设备改造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技术要求高、施工难度大,所需投入的资源、技术、资金都较多,相应的工程中的不确定因素也较多,这给施工人员带来了极大的安全风险。而风险是可以预测和评估的,通过危险源识别,预先估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依据风险评估的结果提前采取预防措施,完全可以减小安全风险事故发生的可能性,甚至是避免其发生,从而减少人员损害和财产损失等。本文以京广线东双河AT所施工改造为例,对其施工改造方案进行了设计,分解施工流程,发现风险源,并对风险源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并研究相应的风险对策,最后提出有效实施风险对策的措施和方法,以实现施工改造安全实行的目的。首先,绪论中阐述了研究背景及意义,分析了国内外研究现状,介绍了本文的研究内容。其次,在理论基础章节中,阐述了相关的概念和安全风险的形成特点和风险管理的流程;再次,对东双河AT所进行施工方案设计。分析了东双河AT所目前的设备现状和存在的安全问题以及具体的施工流程;接下来,根据东双河AT所施工改造方案,识别了施工中各种风险源,并对其进行风险评估,根据风险等级制定控制措施,降低了风险系数保证本次施工工作的顺利实施;最后,在末段对论文中主要内容进行了总结。

林木[7](2019)在《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文中研究指明解放战争时期,东北城市先后解放,中国共产党陆续接管和改造这些城市。作为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的初次探索,其不仅是巩固革命成果与支援前线战争的重要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党的工作重心转移与建立民主政权的关键问题,因而意义重大。沈阳作为东北最大城市,具有政治色彩浓厚、工业经济发达与地理位置优越等优势,自近代以来一直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因而代表性强。因此,论文研究1948-1952年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有重要的学术价值,理论上有助于丰富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城市思想与中国共产党城市工作思想,总结和归纳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城市的一般规律;实践上有助于提高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城市治理能力与水平,解决新时代中国城市发展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论文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和观点,综合运用历史学、城市学、政治学与经济学等理论及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文献研究、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与多学科交叉等研究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首先,追溯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理论基础与经验借鉴;其次,考察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历史背景与条件准备,并梳理其具体过程;最后,阐述了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城市的成效与经验,并总结其历史作用与现实启示。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是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成功范例。中国共产党一方面坚持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另一方面结合沈阳具体实际,批判继承已有东北城市接管经验,并吸收借鉴人类优秀文明成果,即近代沈阳城市管理经验和苏美城市管理经验。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克服重重困难,按照“各按系统、自上而下、原封不动、先接后分”的原则,对沈阳政权、经济、文化、市政和社会系统分别进行接管和改造,并取得显着成效,为人民带来福祉,证明其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不仅能打破旧世界,还能创造新世界。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其成功经验就在于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以及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顺利完成,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更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对当前推进中国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同样给以启迪。

谢雨宏[8](2019)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大型高铁客站自诞生至今仅十余年,属较新的建筑类型,其使用后评价既有研究数量相对较少,深度相对较浅。随着“四纵四横”高铁网完全建成,大量尚处于初创期和试错期的大型高铁客站全状态投运,站房的设计失误逐步暴露,应及时发现并纠正,避免错误重现。以全国各地共21座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为样本,进行多轮走访调研,发放11类问卷共4817份,运用SPSS、SAS、yaahp、MATLAB等软件进行定量研究。同时,以定性分析弥补结构化研究的不足。研究中的使用后评价主要分为综合满意度评价、焦点评价和诊断性评价三部分。综合满意度评价以不同使用群体、不同客站站房、不同时间为控制变量,在通过了信效度检验的基础上,分三阶段进行均值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AHP-模糊综合评价,获得了较为系统、详实的评价结果。焦点评价包含两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候车大厅的喜爱度评价,探讨了4个大项,15个中项,22个小项的旅客喜爱度,总结了既有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第二阶段是对设计人员内部访谈,以及对意见箱和投诉热线的查看和整理,发现了诸多隐藏问题并提出了整改意见。在以上评价的基础上,提取出高铁客站站房中的若干突出问题进行诊断性评价。对我国高铁站的基本人流模式问题,通过秩和检验,否定了现行规范总则中“我国高铁站为‘通过式’人流”的基本假设,确认了“我国高铁站仍以‘等候式’人流为主,辅以少量‘通过式’人流”的基本现实。对高铁客站站房的规模预测问题,新建了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预测高铁客站站房及候车空间最高聚集人数的数学模型,能有效解决站房部分空间规模预测不准确的问题。针对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运用改进型logistics模型进行全要素建模,在传统接驳方式中首次纳入4大新要素,计算分摊率期望值,得出量化的设计建议。针对换乘接续现状的不便,提出并讨论了多种优化方案,通过专家评价得出优化建议。此外,还在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的商业运营、安检漏洞、大众误解等方面进行了研究,针对POE中的具体问题提出了建设性意见。最后,将研究成果具象化、条文化、系统化,提出高铁客站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为设计实践及规范修编提供参考。

阮柯丞[9](2018)在《利用成贵高铁进行长轨运输的研究》文中指出在大量组建高铁网络的今天,分段修建、组网运营已成为我国高速铁路建设的优选方案。自2007年以来,国内先后制订了100m、500m等长度钢轨采用普通平车通过既有线装运技术方案,解决了我国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大规模运轨需求。同时,随着我国高速铁路的大规模建设,仍会出现没有既有货运线路直通铺轨基地的情况。而本文研究的成贵高铁500m长钢轨装运方案进一步扩大了采用普通平车运输长钢轨的适用范围,为高速铁路和客运专线建设进一步提供了技术保障,同时,利用成贵城际铁路运输500 m长钢轨装运方案的研究和成功运用对于今后采用城际铁路运输长钢轨具有借鉴意义。本文通过成贵客专运营线进行长钢轨平车运输的可行性研究,依照成贵铁路按节点目标铺轨施工及全线工期要求,研究如何避免路料长距离运输从而产生额外的运输费用,进而达到节约建设利息的目的,并能为即将建成的郑万、川藏等其他项目提供可借鉴的客专运输长钢轨装载加固及运输组织方案。研究以成贵客专长钢轨测试运行为例,通过文献考证,数学研究法、图解法,分析成贵客专线路条件,结合普通平板车运输长钢轨装载加固方案,进行牵引计算分析,并对长钢轨的纵向稳定性、车辆倾覆稳定性、轨道结构的适应性进行检算。在此基础上制定工务、供电、电务等专业的设备检查方案及应急预案,提出养护维修建议,制定试运行监测方案及检测内容等。并通过检算,能够证明长钢轨纵向稳定性是否满足装载加固要求、车辆倾覆稳定性是否满足《铁道车辆动力学性能评定和试验鉴定规范》和《铁路轨道设计规范》相关安全要求等。

袁新宇[10](2012)在《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化探讨》文中研究指明成灌市域铁路以其交通快速、准时的优势,给商务、房地产、广告、旅游、商业等产业带来新的商机,大大拉动区域居民消费,缩短了郊区与城区的“距离”,带动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由于成灌市域铁路是我国第一条市域铁路,而且功能定位特殊性,因此探讨成灌线的经营管理模式具有很只能重要的实际意义和参考价值。本文首先分别从投资与建设、线路及车站基本情况以沿线的基本情况来介绍成灌市域铁路的基本情况,同时对成灌市域铁路与国家铁路以及城市轨道交通两种轨道交通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成灌市域铁路的特殊性。其次,从经营管理体制、客运服务和运输组织三个方面对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现状进行分析,同时分析成灌线经营所存在的问题。同时分析成灌市域铁路客流构成特点和成灌线近期和远期的客流以及高峰小时换乘客流。并且通过一定的方法分析成灌线高峰小时客流特点。最后,按照“管理一体化,劳动集约化,设备优良化,服务人性化,售票自助化,经营品牌化,运力调整灵活多样化”的原则,结合实际综合研究,分别从客运需求、市场营销、票务管理、换乘服务、商务开发、产品结构以及其他方面构建成灌线“集中管理、精干高效”的新型管理体系。以后成灌线的经营管理模式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成都铁路局行车安全 应采取的对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成都铁路局行车安全 应采取的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策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 我国城际铁路的发展历程及分类
2 国铁快线式城际铁路
3 城市群城际铁路
4 市域(郊)式城际铁路
5 城轨快线式城际铁路
6 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策略分析
    (1)运营管理模式和维修管理模式
    (2)站间距及速度目标值
    (3)列车编组、行车组织模式与列车交路
    (4)行车间隔
    (5)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策略启示
7 结束语

(2)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问题提出和研究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和研究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2 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博弈论
        2.1.3 系统动力学
        2.1.4 系统评价
    2.2 铁路技术规章研究现状
        2.2.1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优化研究
        2.2.2 铁路技术规章特性和内容研究
    2.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研究现状
        2.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实践研究现状
        2.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博弈分析现状
        2.3.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系统动力学分析现状
        2.3.4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评价研究现状
    2.4 研究评述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
    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述
        3.1.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概念
        3.1.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框架
    3.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现状分析
        3.2.1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主体
        3.2.2 铁路技术规章的管理流程
        3.2.3 铁路技术规章体系
    3.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分析
        3.3.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的特征
        3.3.2 跨专业的铁路技术规章协调机制
        3.3.3 跨层级的铁路技术规章监管机制
    3.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问题分析
        3.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不协同
        3.4.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不到位
        3.4.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不及时
        3.4.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关键环节
    3.5 本章小结
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研究
    4.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及其困境
        4.1.1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流程
        4.1.2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模式
        4.1.3 铁路技术规章制定困境
    4.2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博弈分析
        4.2.1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机制构建
        4.2.2 无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3 有专业部门牵头的铁路技术规章制定行动博弈分析
        4.2.4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策略
    4.3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制定案例分析
        4.3.1 案例来源
        4.3.2 案例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监管机制研究
    5.1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关系分析
    5.2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分析
        5.2.1 纯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2.2 混合策略监管博弈模型的构建与分析
    5.3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系统动力学分析
        5.3.1 系统动力学模型的构建
        5.3.2 系统仿真与结果分析
    5.4 铁路技术规章监管博弈的应用
        5.4.1 监管措施的改进
        5.4.2 监管效果的提升
    5.5 本章小结
6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优化研究
    6.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现状分析
        6.1.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分析
    6.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的分析与实现
        6.2.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需求分析
        6.2.2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设计
        6.2.3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平台应用效果及优化策略
    6.3 基于宣贯平台的流程优化分析
        6.3.1 铁路技术规章宣贯流程优化
        6.3.2 基于Petri网的宣贯流程优化效果分析
    6.4 小结
7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研究
    7.1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7.1.1 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7.1.2 指标体系构建
    7.2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方法和模型
        7.2.1 数据转换与标准化处理
        7.2.2 评价指标权重确定
        7.2.3 综合评价分析
    7.3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实证分析
        7.3.1 评价指标体系及权重
        7.3.2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3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4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分析
        7.3.5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评价结果综合分析
    7.4 本章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主要研究结论和创新点
        8.1.1 主要研究结论
        8.1.2 论文主要创新点
    8.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
    附录B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指标权重问卷结果
    附录C 国铁集团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D 铁路局集团公司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E 铁路站段技术规章管理现状调查问卷
    附录F 铁路技术规章管理综合评价调查问卷结果
    附录G AHP 及最终得分计算核心代码
作者简历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3)既有线调度集中系统车务作业安全控制功能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引言
    1.2 调度集中系统研究发展现状
        1.2.1 国外研究发展状况
        1.2.2 国内研究发展状况
    1.3 论文的选题背景以及研究意义
    1.4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2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的现状和问题分析
    2.1 铁路主要行车组织架构
    2.2 行车组织工作中的主要作业内容
        2.2.1 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内容
        2.2.2 非正常情况下的作业内容
    2.3 作业过程中的关键项点
    2.4 作业中存在的安全风险
    2.5 既有的安全卡控措施
        2.5.1 管理手段
        2.5.2 技术手段
    2.6 既有的安全卡控措施存在的不足
        2.6.1 既有技术手段存在局限性
        2.6.2 既有技术手段升级改造带来的问题
    2.7 分析研究结论
3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功能设计
    3.1 系统功能设计原则
    3.2 系统功能设计目标
    3.3 系统功能设计内容
        3.3.1 控制模式
        3.3.2 行车指挥控制
        3.3.3 站场信息管理
        3.3.4 列车进路错办报警
        3.3.5 接发车作业流程管理
        3.3.6 非正常行车作业辅助
        3.3.7 行车辅助报警功能
    3.4 系统的行车作业安全控制关键功能设计
        3.4.1 列车进路的识别
        3.4.2 固定径路的卡控
        3.4.3 施工封锁条件的卡控
        3.4.4 列车在车站进行技术作业的流程卡控
        3.4.5 列车属性识别
        3.4.6 列车位置识别
        3.4.7 行车约束条件的纳入
        3.4.8 行车作业进路合法性检查流程
        3.4.9 列车占用丢失检查逻辑
        3.4.10 列车计划管理
        3.4.11 调度命令
        3.4.12 交班接班重要提示事项传递
        3.4.13 统一设置封锁、停电
        3.4.14 防溜设备区别显示
        3.4.15 接通光带
    3.5 系统的行车作业流程控制关键功能设计
        3.5.1 正常情况下的行车作业流程控制
        3.5.2 非正常情况的行车作业流程控制
    3.6 系统的信号模拟显示关键功能设计
        3.6.1 信息采集内容
        3.6.2 站场信息实时显示
        3.6.3 按钮设置
        3.6.4 联锁控制指令
    3.7 系统的行车辅助报警关键功能设计
4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总体架构
    4.1 基本原则
        4.1.1 建设高度可靠的处理平台
        4.1.2 增强系统的维护技术装备和手段
        4.1.3 增强系统的安全辅助功能
        4.1.4 系统设计方向
        4.1.5 系统对高安全性的要求
    4.2 系统硬件结构
    4.3 系统软件结构
        4.3.1 面向服务的架构
        4.3.2 系统的功能模块
5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的实现
    5.1 系统研发流程
    5.2 系统实施过程
        5.2.1 第一阶段:系统的研制、开发和测试
        5.2.2 第二阶段:系统硬件平台的搭建、联调联试
        5.2.3 第三阶段:系统开通试验和现场试运行
    5.3 系统典型功能实现
        5.3.1 分散自律模式下的“错办”卡控
        5.3.2 非常站控模式下的“错办”报警功能
6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工程实例分析
    6.1 试点车站设备现状
    6.2 试点车站工程实施技术方案
        6.2.1 中心子系统软硬件改动情况
        6.2.2 试点车站子系统软硬件改动情况
        6.2.3 网络和通道
    6.3 试点车站系统功能界面
        6.3.1 框架
        6.3.2 系统登录
        6.3.3 用户管理
        6.3.4 控制命令
        6.3.5 列车进路控制
        6.3.6 系统功能
    6.4 试点车站系统功能测试内容
        6.4.1 测试依据
        6.4.2 测试范围
        6.4.3 测试项目
        6.4.4 测试实例
    6.5 试点车站系统测试使用结论
    6.6 车务作业安全控制系统应用前景和效益分析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学位论文数据集

(4)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中文摘要
ABSTRACT
1.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我国季节性冻土分布情况
        1.1.2 我国季节性冻土区及高铁分布情况
        1.1.3 我国季节性冻土区铁路冻害情况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1.2.1 冻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现状
        1.2.2 细粒土冻胀理论研究现状
        1.2.3 粗粒土冻胀特性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铁路路基防冻胀结构设计研究现状
        1.2.5 既有路基冻胀防治措施研究现状
        1.2.6 路基-无砟轨道相互作用关系及力学行为研究现状
    1.3 存在的主要问题
    1.4 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2.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粗粒土填料冻胀机理
    2.1 级配碎石标准及冻胀分类
        2.1.1 基床表层级配碎石标准
        2.1.2 土体冻胀分类指标
    2.2 粗粒土填料冻胀微观特性分析
        2.2.1 粗粒体不同组分的存在状态分析
        2.2.2 粗粒体的微观孔隙结构及水分分布
    2.3 粗粒土冻胀水热特征分析
        2.3.1 温度变化特性
        2.3.2 水分迁移特征
    2.4 粗粒土填料冻胀影响因素试验研究
        2.4.1 细颗粒含量对粗粒土冻胀的影响
        2.4.2 水含量对粗粒土冻胀的影响
    2.5 本章小结
3.高速铁路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层间传递规律
    3.1 CRTSⅢ型无砟轨道-路基冻胀分析模型
        3.1.1 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模型
        3.1.2 钢轨及其他结构模型
    3.2 路基冻胀时空分布曲线预测仿真
        3.2.1 冻胀发展时间分布预测
        3.2.2 冻胀发展空间分布预测
    3.3 不均匀冻胀对CTRSⅢ板式轨道变形状态影响
        3.3.1 冻胀位置对无砟轨道平顺性传递规律影响
        3.3.2 路基冻胀-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平顺性传递规律
        3.3.3 不均匀冻胀变形-板式轨道结构约束变形规律
        3.3.4 冻胀下无砟轨道层间离缝及演变机理
    3.4 不均匀冻胀对CRTSⅢ板式轨道受力状态影响
        3.4.1 不同冻胀程度对轨道板受力影响
        3.4.2 不同冻胀程度对底座板受力影响
        3.4.3 不同冻胀程度下结构受力影响规律分析
    3.5 本章小结
4.路基冻胀下高速铁路无砟轨道动力学及控制标准
    4.1 高速车辆-轨道-路基耦合动力学模型
    4.2 基于轨检数据的冻胀区车辆动态响应分析
    4.3 冻胀区行车条件下车辆-轨道动力学性能仿真分析
        4.3.1 不同波长冻胀变形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3.2 不同冻胀量冻胀变形行车动力学性能分析
    4.4 季冻区无砟轨道冻胀控制标准研究
        4.4.1 板式无砟轨道离缝发生临界曲线
        4.4.2 不均匀冻胀临界曲线界定
        4.4.3 基于静、动力分析的不均匀冻胀控制标准
    4.5 本章小结
5.级配碎石基床表层防冻胀措施及改性试验研究
    5.1 掺水泥级配碎石抗冻性宏观试验研究
    5.2 掺水泥冻胀改性微观机理研究
        5.2.1 水泥微观表征
        5.2.2 微结构重构与3D模拟
        5.2.3 水化过程模拟
    5.3 粗粒土冻胀改性试验对比研究
        5.3.1 粗粒土冻胀性能大直径试验装置设计
        5.3.2 试验材料选择
        5.3.3 试验方案设计
        5.3.4 多次反复冻胀融沉性能分析
    5.4 荷载作用下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力学性能
        5.4.1 冻深分析
        5.4.2 动态响应分析
        5.4.3 融沉位移过程分析
    5.5 改性后粗粒土强度特性与渗透性能分析
        5.5.1 无侧限抗压强度
        5.5.2 渗透系数
        5.5.3 试验分析
    5.6 本章小结
6.基于改性基床的路基防冻胀特性评估分析
    6.1 基于静态监测的水稳基床防冻胀特性评估方法
        6.1.1 静态监测方法
        6.1.2 动态检测方法
    6.2 水泥稳定碎石基床路基冻胀变形监测分析
        6.2.1 路基变形监测试验段工程简介
        6.2.2 路基冻深统计分析
        6.2.3 冻胀变形监测结果分析
    6.3 水泥稳定碎石基床地段动态响应检测分析
        6.3.1 不同时间对比
        6.3.2 不同线路对比
    6.4 特殊冻胀地段应急处理措施
        6.4.1 调低型扣件及撤垫板措施
        6.4.2 预垫板作业
        6.4.3 预撤板作业
    6.5 本章小结
7.结论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5)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的目的
        1.2.2 研究的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状态
        1.3.1 国内外事故致因理论研究状态
        1.3.2 国内铁路工程线及营业线行车安全管理研究状态
    1.4 该领域目前存在的问题
    1.5 研究的内容、方法及技术路线
        1.5.1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1.5.2 技术路线
    1.6 本章小结
2 典型事故致因理论概述
    2.1 事故频发倾向理论
    2.2 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1 海因里希事故因果连锁理论
        2.2.2 现代因果连锁理论
    2.3 轨迹交叉理论
    2.4 系统安全理论
    2.5 本章小结
3 铁路工程线概况、现状及事故统计分析
    3.1 铁路工程线概况
        3.1.1 铁路工程线系统划分
        3.1.2 工程线及工程线行车事故的定义
        3.1.3 铁路工程线各参与单位概述
    3.2 铁路工程线现状
        3.2.1 铁路工程线行车组织现状以及与铁路营业线的异同点
        3.2.2 铁路工程线下施工单位现状
    3.3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分析
        3.3.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统计
        3.3.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1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影响因素分析
        4.1.1 直接原因
        4.1.2 间接原因
        4.1.3 根本原因
    4.2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
        4.2.1 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的分析方法
        4.2.2 脱轨事故分析
        4.2.3 挤道岔事故分析
        4.2.4 人身伤害事故分析
    4.3 基于事故致因理论进行分析评价
        4.3.1 基于事故频发倾向理论的人因事故分析与评价
        4.3.2 基于轨迹交叉理论的地铁工程线事故分析与评价
        4.3.3 基于现代因果连锁理论的铁路工程线事故分析评价
    4.4 本章小结
5 工程线安全管理对策
    5.1 铁路工程线行车管理单位对策
    5.2 线下施工单位对策
    5.3 建设单位安全管理对策
    5.4 本章小结
6 铁路工程线行车安全对策应用
    6.1 工程概况
    6.2 工程线安全管理
        6.2.1 完善工程线行车安全管理体系
        6.2.2 “3E”对策应用
    6.3 铺架单位行车管理
    6.4 施工组织管理
    6.5 实践结果
结论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6)东双河AT所施工改造风险研判与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主要符号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现状
        1.2.1 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2.2 铁路施工安全风险管理研究现状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铁路电气化改造的概念及风险管理概述
    2.1 铁路电气化的概念
        2.1.1 铁路电气化的相关概念
        2.1.2 铁路电气化改造的相关概念
        2.1.3 铁路电气化改造的特点
    2.2 风险管理概述
        2.2.1 风险的定义及形成
        2.2.2 风险管理的定义
        2.2.3 风险管理流程
    2.3 信阳供电段变电设备现状
        2.3.1 信阳供电段变电所概况
        2.3.2 历年变电专业故障分析
        2.3.3 变电设备改造存在的风险及具体要求
第3章 东双河AT所改造方案
    3.1 设备现状
        3.1.1 自耦变压器
        3.1.2 所用电源
        3.1.3 测控保护装置
        3.1.4 存在的主要问题
    3.2 改造方案设计
        3.2.1 10kV箱变电源施工
        3.2.2 全所停电退出运行
        3.2.3 设备更新及投运
第4章 东双河AT所改造风险识别及控制
    4.1 施工作业项目环节分解
        4.1.1 主要设备安装施工环节
        4.1.2 电气设备试验项目
    4.2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
        4.2.1 危险源识别与风险评价的步骤
        4.2.2 风险评价
        4.2.3 危险源及风险等级评价结果
    4.3 控制措施
        4.3.1 施工安全控制措施
        4.3.2 人身安全控制措施
    4.4 应急预案
结论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7)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1.1 选题依据
        1.1.2 选题意义
    1.2 核心概念阐释
        1.2.1 城市接管
        1.2.2 城市改造
        1.2.3 城市管理
        1.2.4 城市治理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1 国外研究现状
        1.3.2 国内研究现状
        1.3.3 国内外研究述评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1.4.1 研究内容与思路
        1.4.2 研究方法
2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理论基础及经验借鉴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城市思想
        2.1.1 马克思恩格斯的城市思想
        2.1.2 列宁的城市思想
    2.2 中国共产党主要领导人的城市工作思想
        2.2.1 毛泽东的城市工作思想
        2.2.2 陈云的城市工作思想
    2.3 中国共产党东北的城市接管经验
        2.3.1 哈尔滨的城市接管经验
        2.3.2 长春的城市接管经验
    2.4 国内外的城市管理经验
        2.4.1 近代沈阳的城市管理经验
        2.4.2 苏联与美国的城市管理经验
3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背景及条件
    3.1 战后国际国内形势发生深刻变化
        3.1.1 美苏对峙格局形成及其在中国的博弈
        3.1.2 国民党财政经济危机与军事政治失败
        3.1.3 共产党革命力量壮大与方针政策正确
    3.2 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掌握战争主动权
        3.2.1 国共军事力量对比发生改变
        3.2.2 夏秋冬季攻势取得胜利
        3.2.3 辽沈战役加速推进沈阳解放
        3.2.4 战争中重视对沈阳的保护
    3.3 沈阳地下党组织采取有效行动
        3.3.1 调查与搜集有关沈阳的情报资料
        3.3.2 宣传中国共产党接管和改造沈阳的方针政策
        3.3.3 组织沈阳各界群众开展护城运动
        3.3.4 保护沈阳党员进步分子与策反国民党军政人员
    3.4 沈阳军事管制委员会正式成立
        3.4.1 明确沈阳军事管制的目的与军管会的使命
        3.4.2 设置沈阳军管会的组织机构及其人员
        3.4.3 调配与培训沈阳军管会所需的干部队伍
4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具体实践
    4.1 沈阳政权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1.1 解散反动党团与实行公开建党
        4.1.2 打碎旧政权机构与召开各界人民代表会议
        4.1.3 留用旧职人员与整顿公职人员思想纪律
        4.1.4 搜集军队遗留资财与加强军工军需生产
    4.2 沈阳经济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2.1 没收官僚资本工业企业与建立国营工业企业
        4.2.2 没收官僚资本财政金融机构与稳定金融市场
        4.2.3 保护与引导私营工商业向有益于国计民生方向发展
    4.3 沈阳文化教育卫生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3.1 恢复进步报纸广播与加强职工文艺活动
        4.3.2 调整合并学校与实施课程教学改革
        4.3.3 整治环境卫生与开展妇幼保健工作
    4.4 沈阳市政系统的接管和改造
        4.4.1 抢修煤气电力与自来水系统
        4.4.2 抢修邮电通讯系统
        4.4.3 修复铁路交通运输网
    4.5 沈阳社会秩序的接管和改造
        4.5.1 遣散散兵游勇与收容游民乞丐
        4.5.2 开展锄奸肃特斗争与打击盗匪抢劫
        4.5.3 取缔封建会道门与整顿宗教界活动
        4.5.4 封闭妓院与禁绝烟毒
5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及经验
    5.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效
        5.1.1 政权相对稳定党政领导加强
        5.1.2 经济加快恢复国家财政好转
        5.1.3 文教卫发生变革人民素质提升
        5.1.4 市政设施改善社会风气净化
    5.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成功经验
        5.2.1 制定并执行正确的城市政策
        5.2.2 派遣纪律严明且训练有素的城市干部
        5.2.3 接管城市与经济建设同时并举
        5.2.4 妥善处理城市各阶级阶层之间的关系
    5.3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不足之处及其原因分析
        5.3.1 思想认识存在偏差
        5.3.2 接管人员与机动兵力准备不足
        5.3.3 城市工作方法过粗
6 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作用及启示
    6.1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历史作用
        6.1.1 为支援解放战争及抗美援朝战争贡献力量
        6.1.2 为实现沈阳由消费型向生产型城市转变奠定基础
        6.1.3 为推动东北工业化与城市化发展创造前提
        6.1.4 为接管和改造全国其他城市提供范例
    6.2 沈阳城市接管和改造的现实启示
        6.2.1 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提升城市治理民主化水平
        6.2.2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提升城市治理科学化水平
        6.2.3 运用大众传播媒介提升城市治理信息化水平
        6.2.4 完善相关法律制度提升城市治理法治化水平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科研项目及科研成果
致谢
作者简介

(8)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依据
    1.2 研究背景及研究现状
        1.2.1 研究背景
        1.2.2 国内研究现状
        1.2.3 国外研究现状
        1.2.4 国内外研究中的不足
    1.3 相关学科、研究方法及主要技术路线
        1.3.1 相关学科
        1.3.2 研究方法
        1.3.3 技术路线
    1.4 研究的意义、范围与研究策略
        1.4.1 研究意义
        1.4.2 研究范围
        1.4.3 研究策略
    1.5 研究的特色、创新点和局限性
        1.5.1 研究特色
        1.5.2 主要创新点
        1.5.3 研究的局限性
    1.6 几个重要概念
        1.6.1 高铁客站
        1.6.2 大型
        1.6.3 站房
        1.6.4 使用后评价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评价前准备
    2.1 概述
    2.2 评价前准备的目的
    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2.3.1 评价客体的范围
        2.3.2 对评价客体的现场调研
        2.3.3 对评价客体的图纸分析
        2.3.4 评价客体的分类
        2.3.5 评价客体的选择
    2.4 对使用者(评价主体)的预研究
        2.4.1 对三大类使用者的现场访谈
        2.4.2 对使用者的问卷调查
        2.4.3 评价主体的范围和抽样方法的确定
    2.5 评价逻辑的建立
        2.5.1 拟定研究思路
        2.5.2 确定研究旨趣
        2.5.3 研究设计综合性评价
        2.5.4 研究设计焦点评价
        2.5.6 选择分析方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综合满意度评价
    3.1 满意度评价概述
        3.1.1 满意度评价的概念界定
        3.1.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状况
    3.2 满意度评价设计
        3.2.1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目的
        3.2.2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内容
        3.2.3 满意度评价的研究方法
    3.3 研究假设的提出
        3.3.1 先导性研究
        3.3.2 研究假设
    3.4 信效度检验
        3.4.1 信度检验
        3.4.2 效度检验
    3.5 第一阶段:以不同使用者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5.1 评价客体的背景信息
        3.5.2 问卷设计和数据采集
        3.5.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6 第二阶段:以不同车站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6.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6.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3.6.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7 第三阶段:以不同时间(平峰期和高峰期)为控制变量的满意度研究
        3.7.1 评价对象的选取
        3.7.2 问卷调查和数据搜集
        3.7.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3.8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评价权重计算
        3.8.1 层次分析法概述
        3.8.2 构建层次结构模型
        3.8.3 因子的重要性排序
        3.8.4 权重计算
        3.8.5 层次分析结果的综合分析
    3.9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满意度模糊综合评价
        3.9.1 模糊综合评价理论概述
        3.9.2 运用yaahp软件实施模糊综合评价
    3.10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焦点评价
    4.1 焦点评价概述
    4.2 候车大厅的旅客喜爱度评价
        4.2.1 喜爱度评价概述
        4.2.2 喜爱度评价设计
        4.2.3 对评价客体的预研究
        4.2.4 现场调研
        4.2.5 喜爱度问卷设计及样本采集
        4.2.6 喜爱度分析及结果
    4.3 基于内部访谈、意见箱及投诉热线的焦点评价
        4.3.1 概述及评价措施
        4.3.2 焦点问题及评价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几类特殊站型的专项评价
    5.1 线下穿越型
        5.1.1 线下穿越型概述
        5.1.2 线下穿越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1.3 线下穿越型优点
        5.1.4 线下穿越型缺点
        5.1.5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2 站城一体型
        5.2.1 站城一体型概述
        5.2.2 站城一体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2.3 站城一体型优点
        5.2.4 站城一体型缺点
        5.2.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5.2.6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2.7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推广中的困难及建议
    5.3 骑跨式站型——小城大站
        5.3.1 骑跨式站型简介
        5.3.2 骑跨式站型的评价框架
        5.3.3 若干缺点的研究及评价
        5.3.4 若干优点的研究及评价
        5.3.5 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因子权重
        5.3.6 骑跨式高铁站适用性的基本结论
    5.4 线侧式站型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若干突出问题的诊断性评价
    6.1 若干突出问题概述
    6.2 诊断性评价概述
    6.3 基本人流模式(“通过式”还是“等候式”)问题
        6.3.1 基本人流模式设计现状
        6.3.2 高铁站“通过式”客流的假设检验
        6.3.3“通过式”客流不成立的原因分析
        6.3.4 基本人流模式改进建议
    6.4 规模预测问题
        6.4.1 基于Fisher分布参数估计的最高聚集人数预测模型
        6.4.2 站房面积指标问题
        6.4.3 旅客车站专用场地最小面积问题
    6.5 站房与城市交通接驳问题
        6.5.1 各种接驳方式的分摊率
        6.5.2 小汽车送站落客区问题
        6.5.3 停车场问题
        6.5.4 地铁接驳问题
        6.5.5 网约车问题
    6.6 铁路换乘接续问题
        6.6.1 既有换乘接续方式及优缺点
        6.6.2 换乘接续旅客喜爱度专项调研
        6.6.3 其他换乘接续方案的探讨
        6.6.4 优化方案的专家投票及改进建议
    6.7 安检漏洞问题
        6.7.1 安检漏洞的发现
        6.7.2 模拟违禁物品传递实验
        6.7.3 产生安检漏洞的原因
        6.7.4 安检漏洞解决措施
    6.8 各种误解的集中解释
        6.8.1 高铁客站远离市区及命名问题
        6.8.2 国外高铁站“更繁忙”但“不拥挤”问题
        6.8.3 站房及接驳交通未通宵运营问题
    6.9 本章小结
第七章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设计改进建议
    前言
    7.1 总则
    7.2 总平面布置的改进建议
        7.2.1 总平面布置改进建议
        7.2.2 总体流线设计改进建议
        7.2.3 站房总体设计的其他改进事项
    7.3 车站广场的设计改进建议
        7.3.1 车站广场组成的改进建议
        7.3.2 车站广场设计要点的改进建议
        7.3.3 专用场地面积指标的改进建议
        7.3.4 站房平台设计值的改进建议
        7.3.5 广场绿化的设计改进建议
        7.3.6 公交、轨交接驳的设计改进建议
        7.3.7 卫生间设计改进建议
    7.4 站房的设计改进建议
        7.4.1 基本设计原则的改进建议
        7.4.2 集散厅
        7.4.3 候车区(室)
        7.4.4 售票用房
        7.4.5 高铁快递设施改进建议
        7.4.6 旅客服务设施改进建议
        7.4.7 旅客用厕所、盥洗间改进建议
        7.4.8 客运管理、生活和设备用房设计改进建议
    7.5 站场客运建筑的设计改进建议
        7.5.1 跨线设施的设计改进建议
        7.5.2 检票口设计改进建议
    7.6 设施设备的设计改进建议
        7.6.1 暖通、空调的改进建议
        7.6.2 信息智能化的改进建议
结论及展望
    1.主要研究成果
    2.主要创新点
    3.进一步研究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调研的大型高铁客站站房基本信息表
附录 2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员工问卷
附录 3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探索性旅客问卷
附录 4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旅客)
附录 5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动车司乘人员)
附录 6 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满意度调查表(车站工作人员)
附录 7 候车空间旅客使用喜爱度倾向调查表
附录 8 线下穿越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9 站城一体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10 骑跨型高铁站适用性专家评价表
附录 11 大型高铁站站房城市交通接驳方式调查表
攻读博士/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附件

(9)利用成贵高铁进行长轨运输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长轨运输方式
        1.2.1 外国的长轨运输方式
        1.2.2 我国现阶段长轨运输方式
    1.3 论文研究方案
        1.3.1 论文研究目的
        1.3.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3.3 论文研究的方法
        1.3.4 论文研究内容
        1.3.5 论文技术路线
第2章 长轨运输成本分析及方案制定
    2.1 运输成本
        2.1.1 材料及燃料成本
        2.1.2 工资及附加费
        2.1.3 折旧费
    2.2 铁路建设成本
        2.2.1 工程建设费用
        2.2.2 征地及动迁费用
        2.2.3 其它费用
    2.3 长轨基地设置及运行径路的选择
        2.3.1 长轨焊轨基地设置
        2.3.2 长钢轨运输径路的选择
    2.4 成贵客专铺轨基地设置预案分析
        2.4.1 利用既有成昆铁路接轨引便线方案
        2.4.2 分别利用既有内昆、宜珙铁路接轨引便线方案
        2.4.3 利用既有隆黄铁路纳叙段接轨引便线方案
        2.4.4 全线只设置毕节铺轨基地方案
    2.5 长钢轨运输方案的选择
    2.6 本章小结
第3章 长钢轨运输中装载加固及动力分析
    3.1 长钢轨运输装载加固
    3.2 普速长轨装载加固特点
        3.2.1 基地长轨装车
        3.2.2 对长轨列车装载加固的措施
        3.2.3 影响钢轨运输的支反作用力计算
    3.3 本次长轨装载及加固的特点
        3.3.1 石板滩焊轨基地装车及装载加固
        3.3.2 成贵客专长钢轨运输编组及运行要求
        3.3.3 成贵客专长轨运输主要机车型号分析
        3.3.4 相关规定及原则
    3.4 运输倾覆稳定性分析
        3.4.1 倾覆系数计算
        3.4.2 车体稳定性系数计算
    3.5 成贵客专牵引质量计算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长轨列车监测运行
    4.1 试运行线路及监测趟数
    4.2 试运行车辆、机车和编组
        4.2.1 试运行车辆和机车
        4.2.2 车辆编组
        4.2.3 试运行速度
    4.3 试运行监测内容
    4.4 轨道结构动力性能监测
        4.4.1 监测内容
        4.4.2 测试方法
        4.4.3 测试方案
        4.4.4 评判标准
    4.5 车辆动力学性能测试
        4.5.1 监测内容
        4.5.2 测试指标
        4.5.3 测点布置
    4.6 成贵客专铁路车辆倾覆稳定性试验验证
        4.6.1 长轨车1数据分析
        4.6.2 长轨车2数据分析
        4.6.3 长轨车19数据分析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成贵客专长轨运输实例分析
    5.1 成贵客专调度台管辖特点
    5.2 成贵客专长钢轨运输调度组织方案
        5.2.1 长轨列车运输组织要点
        5.2.2 长轨列车试运行及正式运行开行车次及时刻
    5.3 成贵铁路长轨运输对各主要运输部门的要求
        5.3.1 调度部门
        5.3.2 机务部门
        5.3.3 车务部门
        5.3.4 工务部门
    5.4 本次长轨运输设备检查、维护方案
        5.4.1 工务设备检查监测方案
        5.4.2 定期巡查轨道结构、钢轨表观质量及扣件系统
        5.4.3 监测钢轨刚度衰减率,以及钢轨五项指标
        5.4.4 定期检查重点桥隧情况
        5.4.5 动静态几何尺寸检测
        5.4.6 全线精测
    5.5 高速铁路长轨运输应急预案
        5.5.1 主要设备备用地点
        5.5.2 钢轨折断或重伤应急处置流程
        5.5.3 发现道岔尖轨、基本轨、可动心轨、翼轨折断时处理流程
    5.6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10)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化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国内外市域铁路状况
        1.2.1 国外市域铁路状况
        1.2.2 国内市域铁路状况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成灌市域铁路基本特点分析
    2.1 成灌市域铁路概况
        2.1.1 成灌市域铁路投资及建设情况
        2.1.2 成灌市域铁路线路及车站基本情况
        2.1.3 成灌市域铁路沿线基本情况
    2.2 成灌市域铁路特征分析及功能定位
        2.2.1 成灌市域铁路特征分析
        2.2.2 成灌市域铁路功能定位
    2.3 成灌市域铁路与国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对比
        2.3.1 市域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的概念
        2.3.2 成灌市域铁路与国铁以及城市轨道交通对比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现状分析
    3.1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体制
        3.1.1 高速铁路的经营管理模式
        3.1.2 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管理体制
    3.2 成灌市域铁路客运服务分析
        3.2.1 客运人员设置
        3.2.2 售票服务
        3.2.3 设施设备
        3.2.4 换乘服务
    3.3 成灌市域铁路运输组织
        3.3.1 运输组织模式分析
        3.3.2 开行方案
        3.3.3 车站工作组织
        3.3.4 与城市轨道交通运输组织区别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成灌市域铁路客运需求分析
    4.1 成灌市域铁路客流构成及比例
        4.1.1 成灌市域铁路客流性质
        4.1.2 成灌市域铁路客流特点
    4.2 成灌市域铁路全日客流规模
    4.3 高峰小时换乘量
        4.3.1 与地铁二号线的换乘量
        4.3.2 与环线列车换乘量
        4.3.3 跨线客运交流量
    4.4 高峰小时客流特点
        4.4.1 高峰小时到发客流
        4.4.2 客流组团分析
        4.4.3 高峰小时断面客流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与对策分析
    5.1 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体制研究
        5.1.1 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管理目标
        5.1.2 成灌市域铁路的经营管理模式探讨
    5.2 成灌市域铁路营销
    5.3 成灌市域铁路票务
        5.3.1 多样化的售票组织
        5.3.2 车票实名制
    5.4 成灌市域铁路换乘
    5.5 成灌市域铁路商务开发
        5.5.1 国内外车站的商业开发
        5.5.2 车站商业开发
    5.6 提升客流分析水平,优化产品结构
    5.7 其他
        5.7.1 突破现有用工限制
        5.7.2 提升站车管理和服务水平
    5.8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四、成都铁路局行车安全 应采取的对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城际铁路运营组织策略分析[J]. 周子朝,童凌鸿,赵军. 综合运输, 2021(12)
  • [2]基于全流程的铁路技术规章协同管理机制研究[D]. 韩富强. 北京交通大学, 2021
  • [3]既有线调度集中系统车务作业安全控制功能的研究[D]. 淡蜀钧. 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 2021(01)
  • [4]高寒地区高速铁路路基基床表层冻胀机理与轨道平顺性控制研究[D]. 杨国涛. 北京交通大学, 2020
  • [5]铁路工程线行车事故致因分析与对策研究[D]. 任正康. 兰州交通大学, 2020(01)
  • [6]东双河AT所施工改造风险研判与控制[D]. 倪晶晶. 华东交通大学, 2019(03)
  • [7]中国共产党对沈阳城市的接管和改造研究(1948-1952)[D]. 林木. 大连理工大学, 2019(01)
  • [8]大型高铁客站站房使用后评价[D]. 谢雨宏. 华南理工大学, 2019(01)
  • [9]利用成贵高铁进行长轨运输的研究[D]. 阮柯丞. 西南交通大学, 2018(07)
  • [10]成灌市域铁路经营管理模式化探讨[D]. 袁新宇. 西南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成都铁路局应采取的行车安全对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