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粪孵法诊断动物血吸虫病(论文文献综述)
郭庆红[1](2021)在《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文中指出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一种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严重危害人类健康和畜牧业的发展。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经过几十年综合防控措施的实施,人和家畜的日本血吸虫病感染率和感染强度已经大幅度下降。传统的病原学和免疫学诊断方法逐步无法满足需求。因此,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以及使用方便快捷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本研究选取实验室前期筛选的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通过对羊血浆样本量、核酸模板量以及Real-time PCR退火温度等进行优化,建立了可以用于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Real-time PCR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0.26 fg,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159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8.74%(157/159,95%CI:95.53%–99.85%),对94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94/94,95%CI:96.15%–100%)。此外,应用该方法对望江(日本血吸虫病疫区)120份和威海(非日本血吸虫病疫区)33份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望江羊检出率为8.33%(10/120,95%CI:4.07%–14.79%),威海羊检出率为0%(0/33,95%CI:0%–10.58%)。本研究同样选取G01片段作为检测靶序列,建立了诊断小鼠和羊日本血吸虫病的LFD-RPA检测方法。该方法检测下限为2.6 fg,同样与前后盘吸虫、大片吸虫、弓形虫、旋毛虫、裂头蚴、住肉孢子虫、巴贝斯虫和捻转血矛线虫均无交叉反应。应用该方法检测36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小鼠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7.22%(35/36,95%CI,85.47%–99.93%),对36份阴性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36/36,95%CI,90.26%–100%);检测48份日本血吸虫感染的阳性羊血浆样本,敏感性为93.75%(45/48,95%CI,82.80%–98.69%),对53份阴性羊血浆样本进行检测,特异性为100%(53/53,95%CI,93.28%–100%)。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较高,同时具有快速诊断羊日本血吸虫病的潜力。此外,利用建立好的Real-time PCR方法对日本血吸虫不同感染量(感染5/10/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不同时间进行检测,以评估该方法在日本血吸虫病早期诊断上的效果。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7天,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在20%-75%之间;感染10-20天后,不同感染量小鼠的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40天,检出率均为77.8%以上。因此,该方法对小鼠日本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的效果不理想。此外,我们对人工感染山羊在感染后1、2、3、4、5、6、7、14、24和56天采集的血浆样本进行了Real-time PCR检测,结果显示,在感染后1-5天,检出率在10%-50%之间;感染6-24天后,检出率均在12.5%以下;在感染20天后检出率逐渐升高,至感染后第56天检出率达到100%。因此,该方法对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效果不理想。
陈程[2](2020)在《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表明血吸虫病是由血吸虫感染引起的、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在78个热带和亚热带国家或地区流行。在我国流行的是日本血吸虫病,几十年来我国血吸虫病防控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大多数地区人、畜血吸虫病的流行已呈现低流行性和低感染特点,传统的病原学诊断逐渐无法满足现场需求。本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便于判断的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在前期研究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的基础上,本文选择G01、F11、E12、H12、G1/3、G7-1、G7-2和G7-3作为候选基因,分别设计引物并以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BALB/c小鼠基因组DNA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为模板进行基因扩增,挑选出能特异性从日本血吸虫虫体基因组DNA扩增,但不能从BALB/c小鼠和新西兰大白兔基因组DNA扩增出目的片段的基因。以G01作为诊断靶基因,三个不同感染剂量(10条、40条、100条)的小鼠各10只,在感染后42d提取血浆提核酸为模板,均可扩增得到G01片段。同时以弓形虫、大片形吸虫、前后盘吸虫、住肉孢子虫、旋毛虫、棘球绦虫的虫体基因组DNA为模板对G01进行扩增,均未扩增出目的片段,表明G01基因是一种有诊断潜力的靶基因。对引物、退火温度、模板量、血浆样本量进行优化,最终选取特征峰单一、对应Ct值较小的引物G01-4为检测引物;58℃为退火温度;4μL模板体积(核酸量约为8ng/μL);血浆样本量为200μL的反应体系和反应条件建立了Real-time PCR诊断方法,该方法的检测下限为0.01 fg。用该方法对感染10条、40条和10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42d的小鼠血浆样本进行检测,敏感性为99.3%(152/153)。检测77份未感染尾蚴的SPF级BALB/c小鼠血浆样本,均未检出阳性,其特异性为100%(77/77)。说明该方法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诊断方法对感染10条和40条日本血吸虫尾蚴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浆样本进行监测。结果显示,感染1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7 d、10 d、14 d、18 d、21 d、28d、35 d、42 d后的阳性率分别为:40%(8/20)、60%(12/20)、30%(6/20)、40%(8/20)、20%(4/20)、60%(12/20)、60%(12/20)、95%(19/20)。感染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10 d、14 d、18 d、21 d、28 d、35 d后的阳性率为:25%(2/8)、80%(4/5)、50%(4/8)、40%(2/5)、100%(8/8)、100%(5/5)。感染1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42 d的阳性率最高,为95%。感染40条尾蚴的小鼠在感染后28 d全部检出阳性。表明该方法的敏感性与感染度呈正相关。应用建立的Real-time PCR诊断方法对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小鼠经吡喹酮治疗后的疗效考核进行研究。结果显示,感染10条和40条尾蚴的小鼠在给药治疗后6w时全部转为阴性,表明该方法具有疗效考核的潜力。本研究为日本血吸虫病防治提供了一种敏感、特异的诊断技术。
张欣[3](2017)在《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一种人兽共患病,在76个国家和地区流行,估计有近2.1亿人感染,其中2千万人有严重症状。患病家畜是我国血吸虫病的重要传染源。现今对家畜血吸虫病诊断主要采用病原学诊断技术(粪便毛蚴孵化法)和免疫学诊断技术(检测血吸虫特异抗体)。随着我国血防成就的取得,家畜血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度越来越低,病原学诊断方法因漏检率高而难以及时发现病畜和准确了解疫情。目前所用免疫学技术大多是基于检测抗血吸虫抗体的方法,和其它吸虫病具有交叉反应,且难区分现症感染和既往感染。因此,研制高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家畜血吸虫病诊断技术对我国实现消除血吸虫病的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前期,一些学者开展了检测宿主体内血吸虫循环DNA的PCR技术研究并在诊断人和实验动物的血吸虫病方面取得了不错效果。本项研究的目的是建立一种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PCR技术。本研究根据国内外在人和实验动物中的研究结果,用感染日本血吸虫的兔血清对日本血吸虫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Ι(COΙ)、线粒体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脱氢酶Ι、G55A上高度重复的逆转录子SjR2为目的基因进行PCR扩增,通过比较,筛选出SjR2作为目的基因,建立了诊断家畜血吸虫病的巢式PCR技术。该巢式PCR技术扩增产物为Sj R2基因的231 bp片段。应用建立的巢式PCR技术分别对日本血吸虫成虫、片型吸虫成虫、捻转血矛线虫成虫、1到80个日本血吸虫虫卵的DNA进行扩增,观察该巢式PCR技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通过对人工感染后不同时间节点山羊和水牛的血清及血纸进行检测,比较血清和血纸用于家畜血吸虫病诊断的优劣,同时观察该技术可否用于血吸虫感染的早期诊断;对来源于39头牛人工感染后14和28天的78份血纸、从安徽省黄山市收集的42份血吸虫阴性牛的血纸分别进行检测,以评估该技术的诊断效果;最后,我们应用该方法对东至和望江两县的家畜血吸虫病进行了调查。应用建立的巢式PCR技术,可以从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以及日本血吸虫感染的山羊和水牛的血液样品中检测目的片段,但不能从肝片吸虫和捻转血矛线虫检出,显示该技术具有良好特异性。该技术的敏感性为可以从1个日本血吸虫虫卵中检出目的片段。血纸和血清均可用于家畜血吸虫病的诊断,但血纸的诊断效果优于血清。应用血纸进行检查,在感染第3天和第4天的山羊和水牛以及治疗收的34和37天的羊(含有少量童虫)均可获得阳性结果,但利用血清进行检测则不能获得阳性结果,显示该技术可以达到早期诊断目的。对感染后14和28天的牛血纸进行检测,敏感性分别为92.30%(36/39)、100%(39/39)。该技术诊断家畜血吸虫病的特异性97.60%(41/42)。对东至和望江两县的家畜血纸样品进行检测,牛的阳性率分别为6.00%和8.00%,山羊的阳性率分别为22%和16.67%。两县山羊的阳性率均高于牛的阳性率,东至县具有显着差异但望江县没有显着差异(P值分别为P<0.05和P=0.23)。我们的研究结果表明建立的巢式PCR技术可以用于诊断家畜中日本血吸虫病,对东至和望江两县的调查结果显提示山羊日本血吸虫病的防控应引起足够重视。
许瑞,赵登云,陆珂,洪炀,李浩,林矫矫,刘金明,徐玉梅,朱传刚[4](2015)在《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文中认为目的研制一种可用于疫区现场快速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方法设计重组蛋白G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得到重组蛋白。对重组蛋白G进行胶体金标记并制备金标垫,分别用可溶性虫卵抗原(SEA)和重组蛋白G划线,作为检测线和质控线。采用组装的试纸条检测标准阴、阳性BALB/c鼠与新西兰大白兔血清,以及粪检阴、阳性的绵羊与水牛血清,评估其灵敏度和特异度;利用组装的试纸条检测前后盘吸虫病病牛血清,评价其交叉反应性。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蛋白G的原核表达质粒并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以重组蛋白G制备的试纸条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BALB/c鼠、新西兰大白兔、水牛、绵羊血清抗体。该试纸条检测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与兔血清的灵敏度、特异度均为100%;检测绵羊血清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88.46%;检测水牛血清的灵敏度为94.44%,特异度为100%;其与前后盘吸虫交叉反应率为5.88%。结论成功研制能检测多种家畜血吸虫病的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其检测家畜血吸虫感染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较高。
阳爱国,周煜,董国栋,邓永强,田慧云,郭莉,马坤,侯巍,吴云飞,陈冬,文豪,吴宣,朱银宝[5](2015)在《牛羊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推广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血吸虫病是严重危害人类和家畜健康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为了解决适用于基层的快速诊断方法,本研究应用乳胶微球免疫层析法研制的牛羊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在四川、湖北和云南省部分疫区县、市进行推广应用,共计检测116万份血纸样品,并与传统方法进行符合率和检测效率对比试验,
卢福庄,俞国乔,周煜,阳爱国,付媛,顾昀,董国栋[6](2013)在《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评价》文中研究表明为了建立一种检测牛日本血吸虫病的快速诊断技术,试验以乳胶微球标记的兔抗牛IgG抗体作为免疫探针,以血吸虫可溶性抗原为检测线,羊抗兔IgG为质控线,研制了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对该试纸条进行了效价、敏感性、特异性、非特异性、保存期、批内批间可重复性及符合率等各项试验,结果表明试纸条的效价为1∶2;对于实验感染日本血吸虫28 d和35~56 d的病牛血清,试纸条的敏感性分别为20%(2/10—检出阳性份数/检测数)和100%(30/30);用于检测健康牛血清的特异性为100%(20/20—检出阴性份数/检测数),检测东毕吸虫、肝片吸虫、锥虫病牛血清,未见交叉反应现象;对于粪孵确诊为血吸虫病阴、阳性的牛血清,试纸条与粪孵法的阴阳性符合率均为100%;与IHA阴阳性符合率也均为100%;试纸条批内批间可重复性好,2~8℃保存的试纸条有效期达15个月。用试纸条检测实验感染血吸虫牛治疗前后体内不同时期血清抗体的水平,发现牛感染血吸虫后第5周的血清均可检测出血吸虫抗体,在治疗后第16~24周血吸虫抗体消失。
童来保,朱传刚,陆珂,李浩,杨艺,刘一平,吴月圣,曹晋蓉,汪彤,林矫矫[7](2012)在《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评价》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现场检测牛血吸虫病的常规粪便孵化法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方法将已知的血吸虫病阳性牛粪和阴性牛粪分别用孵化法做病原学检测,评价孵化法的真实性;平行检测孵化法的可靠性。结果粪便孵化法检测血吸虫病的灵敏度为73.9%,特异性100%,假阴性率为26.08%,正确诊断指数为0.739;平行检测的观察符合率是77.9%,Kappa值为50.23%;平行检测中符合率和粪便中毛蚴数量相关(R2=0.9476)。结论常规粪便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特异性高,但灵敏度较低。
王文昆,余琼,彭艳伶,谢英琼,朱煜飞[8](2010)在《三种血吸虫病检测法在临床应用上的探讨》文中指出为了减少血吸虫病的基层普查工作量和检测成本,试验先通过应用间接血凝集法和金标免疫渗滤法对耕牛进行初筛检测,再对血检阳性牛用粪孵法进行确诊。结果表明,间接血凝方法的阳性率与粪孵法阳性率的符合率平均为7.83%,高于金标免疫渗滤法与粪孵法阳性率的符合率3.86%。用间接血凝法进行初筛,可减少粪孵量,节约检测成本;同时金标免疫渗滤法由于人对色彩的深浅判定有差异,检测结果存在一定误差,而间接血凝法对结果的判定较直观,减少了人为因素的干扰,结果判定较准确。
彭运潮,邓灶福,欧阳叙向,石耀军,谭胜国,沈萍[9](2009)在《胶体金免疫层析条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文中研究说明为评估快速胶体金免疫层析条(colloidal gold imunochromatography assay,GICA)诊断现场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价值,以GICA法对来自湖南血吸虫病流行区和非流行区的山羊、水牛、黄牛血清进行检测,并和间接血凝法(indirect haemagglutination test,IHA)及粪便孵化法的诊断结果进行比较。结果显示,GICA对流行区284只山羊、172头水牛和145头黄牛血清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21%、8.14%、8.28%;对非流行区的30只山羊、25头水牛、17头黄牛检测,假阳性率分别为10%、12%和11.76%。GICA和IHA的诊断结果相比,阳性符合率分别为93.8%、100%、100%,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9.7%、98.9%、98.7%;GICA与粪便孵化法的诊断结果相比,阳性符合率均为100%,阴性符合率分别为94.6%、96.9%、94.3%。可见,GICA法快速、简便,可以代替现行的IHA和粪便孵化检查法,用于疫区家畜血吸虫病的筛查。
卢福庄,付嫒,赵俊龙,顾小根,俞国乔,张雪娟[10](2009)在《实验感染血吸虫牛、兔抗体的消长规律》文中指出用家畜血吸虫病金标免疫渗滤法试剂盒(以下简称试剂盒)检测实验感染血吸虫治疗前后3头牛和3只兔的血清中的血吸虫抗体水平。结果表明,1号、2号和3号牛分别于感染后第3周、第4周和第2周检测到血吸虫抗体,于治疗后第29周、第27周和第39周抗体转阴。1号、2号和3号兔分别于感染后第3周、第3周和第4周检测到抗体,于治疗后第35周、第17周和第39周抗体转阴。用试剂盒检测可比粪孵毛蚴法提早2周检出病畜。表明本试剂盒可用于家畜血吸虫病的早期诊断,并且在患血吸虫病家畜治疗10个月后,用本试剂盒的检查具有疗效考核价值。
二、粪孵法诊断动物血吸虫病(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粪孵法诊断动物血吸虫病(论文提纲范文)
(1)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主要符号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病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免疫学诊断 |
1.2.3 分子生物学诊断 |
第二章 羊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生物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酶和试剂 |
2.2.4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小鼠组织、日本血吸虫成虫、虫卵和羊血浆和血清样本的收集 |
2.3.2 DNA提取 |
2.3.3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3.4 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检测下限、敏感性、特异性 |
2.3.5 血浆和血清样本检测结果对比 |
2.3.6 血浆保存时间 |
2.3.7 ELISA检测 |
2.3.8 对疫区和非疫区羊进行Real-time PCR诊断 |
2.4 结果 |
2.4.1 Real-time PCR反应条件优化 |
2.4.2 Real-time PCR反应的检测下限、敏感性和特异性 |
2.4.3 血浆样本和血清样本检测效果对比 |
2.4.4 血浆保存时间 |
2.4.5 ELISA检测结果 |
2.4.6 疫区和非疫区羊血浆样本的Real-time PCR检测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小鼠/羊日本血吸虫病LFD-RPA诊断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生物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酶和试剂 |
3.2.4 引物 |
3.3 实验方法 |
3.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
3.3.2 DNA提取 |
3.3.3 LFD-RPA最佳引物的选择 |
3.3.4 LFD-RPA反应条件优化 |
3.3.5 LFD-RPA检测下限、特异性和敏感性 |
3.4 结果 |
3.4.1 LFD-RPA最佳引物和探针的选择 |
3.4.2 LFD-RPA反应甜菜碱加入量的优化 |
3.4.3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温度的优化 |
3.4.4 LFD-RPA反应最佳孵育时间的优化 |
3.4.5 LFD-RPA反应产物最佳稀释度的优化 |
3.4.6 LFD-RPA检测下限和交叉反应结果 |
3.4.7 LFD-RPA与 Real-time PCR在小鼠和羊上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比较 |
3.5 讨论 |
第四章 Real-time PCR诊断早期日本血吸虫病的效果评估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生物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酶和试剂 |
4.2.4 试剂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小鼠和羊血浆样本的收集 |
4.3.2 DNA提取 |
4.3.3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和羊样本 |
4.3.4 日本血吸虫虫体计数 |
4.4 结果 |
4.4.1 Real-time PCR检测小鼠结果 |
4.4.2 虫体计数结果 |
4.4.3 Real-time PCR检测羊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2)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血吸虫病及血吸虫病诊断的概述 |
1.2 血吸虫病的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免疫学诊断 |
1.2.3 利用核酸进行诊断 |
第二章 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目的基因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生物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酶和试剂 |
2.2.4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浆样品、动物组织和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收集 |
2.3.2 DNA提取 |
2.3.3 PCR |
2.3.4 交叉反应性 |
2.4 结果 |
2.4.1 以虫体DNA为模板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
2.4.2 以鼠基因组DNA和兔基因组DNA对候选基因的筛选结果 |
2.4.3 候选基因的评估 |
2.4.4 交叉反应性试验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日本血吸虫病Real-time PCR诊断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生物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酶和试剂 |
3.2.4 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
3.3.2 DNA提取 |
3.3.3 Real-time PCR条件优化 |
3.3.4 Real-time PCR反应的特异性、敏感性和灵敏度 |
3.4 结果 |
3.5 讨论 |
第四章 核酸诊断方法对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后的连续监测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生物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酶和试剂 |
4.2.4 试剂的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
4.3.2 DNA提取 |
4.3.3 Real-time PCR |
4.3.4 虫体计数 |
4.3.5 肝脏虫卵计数 |
4.4 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核酸诊断方法对日本血吸虫病疗效考核的评估 |
5.1 引言 |
5.2 实验材料 |
5.2.1 生物材料 |
5.2.2 仪器设备 |
5.2.3 酶和试剂 |
5.2.4 试剂的配制 |
5.3 实验方法 |
5.3.1 血浆样本的收集 |
5.3.2 DNA提取 |
5.3.3 Real-time PCR检测 |
5.3.4 虫体计数 |
5.3.5 肝脏虫卵计数 |
5.4 结果 |
5.5 讨论 |
第六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3)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第一章 引言 |
1.1 血吸虫病概述 |
1.2 血吸虫感染的诊断技术 |
1.2.1 病原学诊断 |
1.2.2 免疫学诊断 |
1.2.3 分子生物学检测 |
1.3 循环DNA |
第二章 PCR目的基因的筛选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2.1 生物材料 |
2.2.2 仪器设备 |
2.2.3 酶和试剂 |
2.2.4 试剂配制 |
2.3 实验方法 |
2.3.1 血清样品、日本血吸虫成虫和虫卵的收集 |
2.3.2 DNA提取 |
2.3.3 PCR |
2.4 结果 |
2.5 讨论 |
第三章 NESTED-PCR方法的建立 |
3.1 引言 |
3.2 实验材料 |
3.2.1 生物材料 |
3.2.2 仪器设备 |
3.2.3 酶和试剂 |
3.2.4 试剂配制 |
3.3 实验方法 |
3.3.1 血清和血纸样品收集 |
3.3.2 DNA提取 |
3.3.3 PCR |
3.3.4 粪孵 |
3.4 结果 |
3.4.1 Nested-PCR条件优化 |
3.4.2 Nested-PCR反应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
3.4.3 血清样品与血纸样品的对比检测结果 |
3.4.4 Nested-PCR反应在水牛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 |
3.5 讨论 |
第四章 NESTED-PCR诊断方法的应用 |
4.1 引言 |
4.2 实验材料 |
4.2.1 生物材料 |
4.2.2 仪器设备 |
4.2.3 酶和试剂 |
4.2.4 试剂配制 |
4.3 实验方法 |
4.3.1 血清样品收集 |
4.3.2 DNA提取 |
4.3.3 PCR |
4.4 结果 |
4.5 讨论 |
第五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5)牛羊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推广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1.2.1 试纸条操作步骤 |
1.2.2 对照检测方法操作步骤 |
1.2.3 符合率试验 |
1.2.4 检测效率比较 |
2 结果 |
2.1 试纸条的应用结果 |
2.2 试纸条法与粪孵法的符合率 |
2.3 效率性比较 |
3 讨论 |
(6)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原材料 |
1.2 方法 |
1.2.1 乳胶微球标记兔抗牛IgG的免疫探针干片制备 |
(1) 乳胶微球的活化。 |
(2) 乳胶微球标记兔抗牛IgG。 |
(3) 免疫探针干片制备。 |
1.2.2 检测线和质控线的制作 |
(1) 贴膜。 |
(2) 血吸虫抗原的稀释。 |
(3) 羊抗兔IgG的稀释。 |
(4) 划膜。 |
1.2.3 检测试纸条的制作 |
(1) 试纸条大卡的组装。 |
(2) 切条。 |
1.2.4 检测操作方法 |
(1) 待检血清稀。 |
(2) 检测操作。 |
(3) 结果判定。 |
1.2.5 试纸条检测条件筛选 |
(1) 血清稀释液筛选。 |
(2) 血清适宜稀释比例筛选。 |
(3) 血清适宜加样量的筛选。 |
1.2.6 对试纸条检测方法的初步评价 |
(1) 敏感性试验。 |
(2) 特异性试验。 |
(3) 可重复性试验。 |
(4) 符合率试验。 |
(5) 保存期试验。 |
(6) 用试纸条检测实验感染血吸虫牛血清中抗体的消长规律。 |
2 结果与讨论 |
2.1 乳胶微球标记兔抗牛IgG的适宜比例 |
2.2 血吸虫抗原的适宜划膜浓度 |
2.3 羊抗兔IgG的适宜划膜浓度 |
2.4 试纸条检测条件优选 |
2.4.1 血清稀释液及血清适宜稀释倍数的优选 |
2.4.2 血清的加样量优选 |
2.5 试纸条的敏感性 |
2.6 试纸条的特异性 |
2.7 试纸条批内批间可重复性试验结果 |
2.8 符合率试验 |
2.8.1 试纸条和IHA符合率 |
2.8.2 试纸条和粪孵符合率 |
2.9 试纸条保存期 |
2.10 试纸条检测人工感染血吸虫病牛抗体消长情况 |
3 讨论与结论 |
3.1 乳胶微球免疫层析技术和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特点 |
3.2 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敏感性 |
3.3 试验结论 |
(8)三种血吸虫病检测法在临床应用上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
1.1 材料 |
1.1.1 待检血样: |
1.1.2 诊断液: |
1.1.3 其他器材: |
1.2 方法 |
1.2.1 样品编号: |
1.2.2 间接血凝法: |
1.2.3 金标免疫渗滤法: |
1.2.4 塑料杯顶管棉析法: |
2 结果 |
3 小结与讨论 |
(9)胶体金免疫层析条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
1.1 诊断抗原 |
1.2 致敏绵羊红细胞 |
1.3 胶体金免疫层析条 |
1.4 血清采集 |
1.5 粪样采集 |
1.6 检测方法 |
1.6.1 粪便检测 |
1.6.2 IHA检测 |
1.6.3 GICA法检测 |
1.7 检测结果比较 |
2 结果 |
2.1 GICA、IHA和粪便孵化法对山羊、水牛、黄牛血吸虫病的诊断结果 |
2.2 GICA与IHA检测的符合率 |
2.3 GICA与粪孵法检测的符合率 |
3 讨论 |
四、粪孵法诊断动物血吸虫病(论文参考文献)
- [1]日本血吸虫病核酸检测方法的建立和初步应用[D]. 郭庆红.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1(09)
- [2]一种日本血吸虫病核酸诊断方法的建立[D]. 陈程.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20(01)
- [3]家畜日本血吸虫病巢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及初步应用[D]. 张欣. 中国农业科学院, 2017(05)
- [4]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感染胶体金免疫层析试纸条的研制[J]. 许瑞,赵登云,陆珂,洪炀,李浩,林矫矫,刘金明,徐玉梅,朱传刚.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2015(05)
- [5]牛羊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推广应用[J]. 阳爱国,周煜,董国栋,邓永强,田慧云,郭莉,马坤,侯巍,吴云飞,陈冬,文豪,吴宣,朱银宝. 中国兽医杂志, 2015(06)
- [6]牛日本血吸虫病抗体检测试纸条的研制及初步评价[J]. 卢福庄,俞国乔,周煜,阳爱国,付媛,顾昀,董国栋. 浙江农业学报, 2013(03)
- [7]粪便毛蚴孵化法检测牛血吸虫病的评价[J]. 童来保,朱传刚,陆珂,李浩,杨艺,刘一平,吴月圣,曹晋蓉,汪彤,林矫矫.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 2012(01)
- [8]三种血吸虫病检测法在临床应用上的探讨[J]. 王文昆,余琼,彭艳伶,谢英琼,朱煜飞. 畜禽业, 2010(04)
- [9]胶体金免疫层析条诊断家畜日本血吸虫病的现场应用[J]. 彭运潮,邓灶福,欧阳叙向,石耀军,谭胜国,沈萍.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2009(04)
- [10]实验感染血吸虫牛、兔抗体的消长规律[J]. 卢福庄,付嫒,赵俊龙,顾小根,俞国乔,张雪娟. 浙江农业学报, 20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