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8~40毫米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论文文献综述)
朱琪挺[1](2016)在《焊接部位的超声波无损质量检测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焊接广泛应用于船舶修造、海洋工程、能源、化工、动力、交通、航空航天等结构件的生产。船体形状复杂的焊缝主要有斜面对接焊缝、变截面异型焊缝等型式。由于异型焊缝结构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在焊工水平与状态、焊接设备、焊接材料和焊接施工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下,船舶制造与安装的焊接过程中极易产生各类焊接缺陷,这些缺陷的存在严重威胁船舶的安全。因此,异型焊接部位的检测技术得到越来越多的研究人员的重视。本文针对异型焊接接头在实际检测过程中容易出现漏探及错探的问题,从造成焊接缺陷的起因及形态,到定位、定性及定量方法的合理选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以斜面对接接头及变截面对接接头为例,在大量实物检测的基础上,对造成异型焊接接头造成漏检或误判问题的原因进行了系统的理论分析,从而指出绝大多数的漏检与误判是探伤面和反射面在斜面和平面转换过程中三角函数坐标转换出现问题造成的,提出了针对此类异型焊接件适合于现场操作的计算方法,通过对焊接接头的破坏性检验得出此类检测方法的合理性。
红旗造船厂检验科[2](1976)在《焊缝超声波探伤工艺》文中认为 前言随着我国化工、机械和造船工业的迅速发展,无损检验领域中的焊缝超声波探伤技术已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实践证明,此种探伤方法是行之有效的。使用脉冲反射式超声波探伤仪对焊缝进行探伤,与射线透照法探伤相比,直观性较差,探伤结论的正确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探伤人员的判断。因此,探伤人员不但要熟练地掌握几种探伤方法,而且还要关注焊接工艺、焊接规范、被焊件材质性能、焊条性能、不同焊缝可能产生什么性质的缺陷及其经常出现的部位等等方面的情况,不断总结和积累经验,以便从多方面获得判断各种缺陷性质的依据。
江南造船厂技术情报组[3](1974)在《焊缝超声波探伤》文中研究指明 一、概述超声波探伤是无损检验的一种方法,它同X射线、γ射线探伤相比,具有灵敏度高、操作方便、速度快、成本低、并对人体无妨害等优点。超声波探伤在我厂,以往主要用于检查万吨水压机、船体结构的艉柱等电渣焊缝,和民品船只板厚12毫米以上的焊缝;近几年来,已大量用于军工产品船体结构(碳钢、低合金钢)的全部焊缝,探伤板厚放宽至6毫米以上。
傅立军[4](2012)在《公路钢结构桥梁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近十几年来钢结构在公路钢桥领域中应用广泛,焊接是这些钢结构连接的主要方式,因此焊接构件的性能好坏关系到结构的性能优劣。对焊接结构进行无损检测,及时准确地发现缺陷、定性定量缺陷,对不符合设计要求的焊缝进行返修,能够很好的保证结构的安全与寿命。本文总结了焊缝缺陷的种类以及成因,总结了磁粉、射线、超声三种常用于钢结构焊缝质量检测手段的原理、方法及技术操作要点。结合公路钢结构焊缝检测实例,制定出了适合公路钢桥焊缝检测的方法,其中超声检测因其高效性成为建筑钢结构焊缝检测的主要手段。焊缝超声检测的漏检或误判问题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由反射波信号确定缺陷大小、形状和性质时存在较大偏差。为此,本文针对上述情况,对焊缝的超声波探伤中比较突出的问题做了全面系统的分析。从造成缺陷的成因到探伤方法的合理选用进行了全面深入的探讨。本文运用模糊综合评判对焊缝缺陷等级进行评定,能够全面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更为合理的进行等级的划分,为公路钢桥焊缝缺陷的评定提供新的思路,实践证明模糊综合评判运用于焊缝缺陷的评定与实际具有很高的符合度,对公路钢桥焊缝缺陷等级评定提供更高的准确性与保障性,对相关工程检测具有积极的指导意义。
毛伟[5](2020)在《无损检测相控阵新技术在焊接钢桥检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交通行业高速发展,随着我国的桥梁技术水平的提升。钢结构桥梁被广泛的用于城市立交和跨线桥梁。相应的设计、制造、施工、检测、养护技术,专业化队伍和技术装备等问题也随之而来,我们更加地注重桥梁的安全问题,对钢桥做到做到可达、可检、可修、可换,能够进一步降低桥梁运营养护费用。而这一切的前提是能够准确、快速的发现桥梁病害。这就要求在桥梁检测技术上有所发展。本文正是响应这一需求,进行了以下研究:1.对国内外无损检测技术理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介绍,结合新建、在役钢结构桥梁的检测对各种检测技术进行评述;对相控阵检测技术的应用进行研究;2.通过研究钢结构桥梁不同部位的焊接形式,并针对不同结构部位不同焊接形式易出现的焊接缺陷进行及缺陷危害性进行分析。并针对各种缺陷的相控阵检测声像图进行理论阐述;3.以典型钢结构桥梁焊接接头(典型材料、厚度、焊接方式)制作人工缺陷试板,采用不同无损检测技术进行试验室验证,确定相控阵检测技术的可行性;4.结合某钢箱梁桥检测的工程实例,梳理所有焊接接头形式并在室内验证试验的基础上制定检测方案,分组对同位置焊缝进行现场检测,验证相控阵检测技术的准确性及高效性;本文对钢结构桥梁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检测,可应用于在建的新桥和在役的老桥,可在钢结构桥梁的施工过程质量控制、交(竣)工检测、养护检测中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为评价工程质量、维护管养决策提供信息支持。
龚思璠[6](2018)在《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相控阵检测及POD定量分析》文中认为奥氏体不锈钢由于材料性能的优势,在很多特殊领域有着重要的应用,但其焊接部位质量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工件设备运行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目前,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因其具有良好的声束偏转和聚焦性能,从而较多地应用于对奥氏体不锈钢厚壁焊缝的检测,但在实际检测过程中由于检测参数设置条件多,检测过程复杂等原因,会对缺陷的检出率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本文针对奥氏体不锈钢厚壁焊缝中深10mm-50mm的缺陷开展了相关的检测实验研究,并对其缺陷的检出率进行了POD定量分析。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1)为比较在实际检测中可调整探头参数的聚焦效果,通过Matlab建立线阵探头的声场仿真模型,并利用声束在Y轴方向上的累加声强定量对比分析不同频率和不同阵元数对声束性能和聚焦效果的影响。(2)利用金相实验对比分析定制奥氏体焊缝试块中不同区域微观组织的区别;并通过相控阵检测对比实验来探究焊缝区对超声波传播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焊缝区晶粒粗大、结构复杂,各向异性明显;通过对比实验发现同一深度焊缝区的增益值比母材区的高10dB左右,且二者同一深度最大声能差为17.8dB,最小声能差为10.3dB,故焊缝区对超声的传播会造成严重的声能衰减。(3)利用超声相控阵探伤仪对比设置不同检测参数对不同缺陷的检测效果,并利用匹配追踪方法对焊缝区检测回波信号进行处理。结果表明:对焊缝区缺陷的检测,采用纵波、低频、多阵元等检测参数能获得较高的信噪比和分辨率,且处理后不仅能有效抑制噪声信号,提高信噪比,还能提取出被淹没在噪声信号中深50mm处的缺陷信号,增强缺陷的信息。(4)利用检出概率(Probability of detection,POD)这一指标来定量分析不同因素对缺陷检出率的影响,并利用基于信号响应数据的POD模型,从不同探头频率、不同阵元数、不同检测材料、不同缺陷尺寸等方面探究了不同因素对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相控阵缺陷检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缺陷检出率随阵元数的增加、缺陷尺寸的增大而提高,随探头频率和被检材料结构噪声的增大而降低。
吴泽民[7](2013)在《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海洋石油平台长期受到海风、海浪、海流以及工作载荷的作用,其中,波浪载荷是一种变化的荷载,在交变载荷作用下,结构材料内将产生随时间变化的应力,材料抵抗这种交变应力的能力将随着应变波动次数的累加而降低产生疲劳损伤。对于海洋平台局部构造,由于结构形式和焊接的影响,很容易产生极大的应力集中和局部塑性变形,这些都会导致其局部构造在海洋环境交变载荷下发生疲劳损伤。交变磁场检测(Alternating Current Field Measurement,缩写ACFM)技术是近些年来新兴起的一种电磁无损检测技术,是无损检测技术在电磁检测领域内不断研究开发的的主要成果之一。目前,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广泛用于石油天然气设备、电力及化工传输管道工程、航空航天等各行各业的金属材料结构件的表面及近表面缺陷的检验,尤其是对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优势更为显著,未来发展前景广阔。本论文是以海洋模型平台为对象,分析海洋平台及配套设备的局部损伤形式、特征,对交流电磁场测量(ACFM)技术及其设备软件进行系统的学习研究,交流电磁场检测以其快速检测、精度高、不破坏材料表面防腐涂层等特点,在海洋平台局部检测具有明显的优势,通过开发ACFM技术实现缺陷的定性识别与定量检测,并基于ACFM技术发现有无损伤、损伤位置及损伤程度,开发出适合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的技术。研究内容包括:1.分析无损检测方法的特点及应用;2.对不同结构的焊缝进行ACFM检测,研究分析检测结果;3.ACFM技术与其他检测方法检测结果对比;4.ACFM技术在海洋平台模型关键部位裂纹检测;5.ACFM技术在海洋平台局部结构及设备检测的应用。
周志勇[8](2007)在《船体焊缝缺陷X射线图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造船工业的发展和焊接技术的提高,船舶焊缝X射线检测面临着越来越多的机遇与挑战。传统的射线底片质量评级方法是由人工进行评片,对底片上的焊缝缺陷进行分析,以确定底片所反映的焊接质量等级。这种方法存在人为客观因素影响大、效率低、对底片损伤大等缺点,难以满足工业生产不断发展的需要。因此出现了许多替代人工评片的技术,其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的智能评片是一个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主要对船舶焊缝X射线底片扫描后得到的数字底片进行图像的预处理、图像的分析、缺陷的特征参数提取以及缺陷类型的识别等研究工作。图像的预处理是后续图像处理的基础。本文对焊缝X射线图像进行了噪声分析并提出有效的处理方法。针对X射线底片对比度低、边缘模糊等特点,分析了直方图均衡化方法对X射线底片数字图像进行增强,这种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拉开了图像的灰度分布,并利用模糊增强法进行图像的有效增强。图像的边缘提取是解决缺陷标记的有效方法,文章分析了几种边缘提取方法的原理,提出了一种基于数学形态学的X射线底片数字图像边缘提取方法,并通过实验对比,证明了这种方法运用在X射线底片数字图像中具有很好的效果。缺陷特征参数的选择和提取是缺陷分类的前提,直接影响着分类结果,本文通过对缺陷特点的分析,选择了一组能够准确反映缺陷本质特征的特征参数,并给出了各自的计算方法。在缺陷分类的解决方案上,采用基于大量数据的统计归类方法对X射线底片反映的焊缝缺陷进行比较识别。
北京锅炉厂检查科探伤室[9](1976)在《中薄板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文中研究表明 中薄板对接焊缝的检查,在文化大革命前均采用X射线拍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飞速发展,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对产品焊接质量提出了新要求,X 射线检查焊缝己远远满足不了生产上的需要。广大技术人员和探伤人员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刘少奇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专家治厂等修正主义路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地对中薄板对接焊缝
北京锅炉厂检查科探伤室[10](1976)在《中薄板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文中指出 中薄板对接焊缝的检查,在文化大革命前均采用X射线拍片。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有力地推动了工业的飞速发展,新产品、新工艺不断涌现,对产品焊接质量提出了新要求,X射线检查焊缝已远远满足不了生产上的需要。广大技术人员和探伤人员遵照伟大领袖毛主席"中国人民有志气,有能力,一定要在不远的将来,赶上和超过世界先进水平"的伟大教导,狠批了刘少奇的洋奴哲学、爬行主义、专家治厂等修正主义路线,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大胆地对中薄板对接焊缝进行了超声波探伤试验。经过反复实践,不断总结经
二、8~40毫米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8~40毫米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论文提纲范文)
(1)焊接部位的超声波无损质量检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国内外船舶工业发展概况 |
1.2 异型焊接件在船舶中的应用及危害 |
1.3 无损探伤技术简介 |
1.3.1 理论基础 |
1.3.2 应用实践 |
1.3.3 NDT的主要分类及发展方向 |
1.4 超声波探伤 |
第2章 焊缝超声波探伤方法与缺陷识别 |
2.1 焊缝主要缺陷及其原因 |
2.1.1 焊缝外观大小和体型 |
2.1.2 气孔 |
2.1.3 夹渣 |
2.1.4 未焊透未熔合 |
2.1.5 裂纹 |
2.2 焊缝缺陷定性回波波形及常见缺陷判定方法介绍 |
2.2.1 焊缝缺陷定性回波波形 |
2.2.2 常用焊缝缺陷定性判定方法 |
2.3 焊缝缺陷定位及影响因素 |
2.3.1 仪器的影响 |
2.3.2 探头的影响 |
2.3.3 工件的影响 |
2.3.4 探伤人员操作因素影响 |
2.4 焊缝缺陷主要定量方法 |
2.4.1 相对灵敏度法(6dB法) |
2.4.2 端点反射法 |
2.4.3 底波高度法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焊接接头检测工艺设计 |
3.1 典型焊接接头介绍 |
3.1.1 对接接头 |
3.1.2 角接接头 |
3.1.3 T形接头 |
3.1.4 搭接接头 |
3.2 检测工作及注意事项 |
3.2.1 仪器的选用 |
3.2.2 检测范围 |
3.2.3 焊缝探伤面的清理 |
3.2.4 耦合剂的选择 |
3.2.5 探头的选择 |
3.2.6 仪器的调整和校验 |
3.2.7 探头扫描方法的选择 |
3.3 检测依据及检验等级 |
3.3.1 GB 11345标准分级 |
3.3.2 CB 3559标准分级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异型焊接接头检测应用研究 |
4.1 关于斜面对接接头所研究的方法—超探方法 |
4.1.1 缺陷定位分析 |
4.2 变截面对接接头超探方法设计 |
4.2.1 对斜面的缺陷定位的研究 |
4.2.2 探伤面是平面的缺陷定位分析 |
4.3 典型异型接头超声波试验研究及验证 |
4.3.1 斜面对接接头的超声波探伤 |
4.3.2 变截面对接接头的超声波探伤 |
4.3.3 异型接头检测结果误差原因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公路钢结构桥梁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公路钢结构焊接桥梁的发展现状 |
1.1.1 我国钢结构建筑发展历程 |
1.1.2 我国公路焊接钢桥发展现状 |
1.2 公路焊接钢桥无损检测技术 |
1.2.1 无损检测技术概况 |
1.2.2 无损检测技术在公路钢桥焊缝检测中的应用 |
1.3 钢桥焊缝缺陷超声检测 |
1.4 工程概况 |
1.5 论文的主要内容 |
1.5.1 本论文的创新点 |
1.5.2 研究的技术路线 |
第二章 钢结构焊缝缺陷概述 |
2.1 焊缝常见缺陷总结 |
2.1.1 影响焊接质量的技术因素 |
2.1.2 焊缝常见缺陷的种类及成因 |
2.2 焊缝缺陷检测方法的选择 |
2.3 焊缝的质量标准 |
2.3.1 主控项目 |
2.3.2 一般项目 |
2.4 公路钢桥常见焊缝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公路焊接钢桥焊缝无损检测 |
3.1 公路焊接钢桥常用检测方法 |
3.1.1 不同材质焊缝探伤方法 |
3.1.2 公路焊接钢桥无损检测方法 |
3.2 焊缝的磁粉探伤 |
3.2.1 磁粉检测技术原理 |
3.2.2 磁粉检测技术工艺与特点 |
3.3 焊缝的射线探伤 |
3.3.1 射线检测技术原理 |
3.3.2 射线检测技术方法与特点 |
3.4 焊缝的超声探伤 |
3.4.1 超声检测技术原理 |
3.4.2 超声检测方法与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无损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 |
4.1 模糊理论及应用 |
4.1.1 模糊理论概述 |
4.1.2 模糊理论的应用 |
4.1.3 无损检测模糊理论 |
4.2 模糊综合评判概述 |
4.3 焊缝模糊综合评判的必要性 |
4.4 模糊综合评判方法与步骤 |
4.4.1 建立影响因素集 |
4.4.2 建立评价集 |
4.4.3 模糊综合评价的数学模型选择 |
4.4.4 隶属函数的选择 |
4.4.5 单因素模糊评判 |
4.4.6 建立权重集 |
4.4.7 模糊综合评判 |
4.5 焊缝缺陷的综合评判数学模型 |
4.5.1 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几个关键因素 |
4.5.2 模糊综合评判失效分析 |
4.5.3 适合焊缝缺陷等级综合评判的数学模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应用 |
5.1 工程概况 |
5.1.1 项目概况 |
5.1.2 超声检测设备选型 |
5.1.3 现场检测 |
5.2 工程评判实例 |
5.2.1 焊缝缺陷等级评定因素集确定 |
5.2.2 焊缝缺陷等级评价集确定 |
5.2.3 单因素隶属度确定 |
5.2.4 权重集的确立 |
5.2.5 模糊综合评价 |
5.4 本章小结 |
结论与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5)无损检测相控阵新技术在焊接钢桥检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目的、意义 |
1.2 无损检测技术国内外发展状况 |
1.2.1 无损检测技术国外发展状况 |
1.2.2 无损检测技术国内发展状况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钢结构桥梁检测技术及重要结构部位分析 |
2.1 钢结构桥梁无损检测技术简述 |
2.1.1 磁粉检测(MT)技术 |
2.1.2 渗透检测(PT)技术 |
2.1.3 射线检测(RT)技术 |
2.1.4 常规超声波检测(UT)技术 |
2.1.5 超声波衍射时差检测(TOFD)技术 |
2.1.6 超声波相控阵技术 |
2.2 钢结构桥梁重要结构部位分析 |
2.2.1 钢结构桥梁主要结构形式 |
2.2.2 钢箱梁桥重要结构部位及模型分析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钢结构桥梁焊接缺陷分析 |
3.1 钢结构桥梁焊接缺陷分析 |
3.1.1 影响钢桥焊接质量的主要因素 |
3.2 焊接常见缺陷及原因 |
3.2.1 裂纹 |
3.2.2 未焊透 |
3.2.3 未熔合 |
3.2.4 夹渣 |
3.2.5 气孔 |
3.3 焊接缺陷的危害 |
3.3.1 应力集中 |
3.3.2 强度影响 |
3.3.3 脆性断裂 |
3.3.4 应力腐蚀 |
第四章 相控阵检测相关理论及与常规检测技术对比 |
4.1 相控阵的发射 |
4.1.1 相控阵的偏转 |
4.1.2 相控阵的聚焦 |
4.2 相控阵的接收 |
4.3 相控阵的扫查方法 |
4.3.1 扇形扫查 |
4.3.2 线性扫查 |
4.3.3 动态深度聚焦(DDF) |
4.3.4 3D全聚焦(3D-TFM) |
4.4 相控阵检测的常用显示方式 |
4.5 典型焊接缺陷的相控阵检测声像 |
4.5.1 焊趾裂纹检测声像 |
4.5.2 近底面坡口未熔合检测声像 |
4.5.3 近表面坡口未熔合检测声像 |
4.5.4 内部密集气孔检测声像 |
4.5.5 近表面密集气孔检测声像 |
4.5.6 T型接头根部未焊透和未熔合检测声像 |
4.5.7 T型接头焊道下裂纹检测声像 |
4.5.8 T型接头裂纹和未熔合检测声像 |
4.6 相控阵检测与常规检测技术对比 |
4.7 小结 |
第五章 钢结构桥梁无损检测试验技术验证 |
5.1 钢结构桥梁无损检测试验技术方案 |
5.2 钢桥焊缝检测技术试块模拟 |
5.3 试板检验结果对比 |
5.3.1 检测仪器及检测工艺 |
5.3.2 模拟试板检测结果显示及分析 |
5.4 各检测技术误差原因分析 |
5.4.1 钢结构桥梁焊接接头射线检测误差原因 |
5.4.2 钢结构桥梁焊接接头超声波检测误差原因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某钢箱梁桥无损检测 |
6.1 钢结构桥梁桥现行检测方法 |
6.1.1 新建钢结构桥梁检测内容 |
6.1.2 在建钢结构桥梁检测 |
6.1.3 在役钢结构桥梁检测 |
6.2 工程概况 |
6.2.1 钢箱梁结构形式 |
6.2.2 钢箱梁分段 |
6.3 某钢箱梁焊缝无损检测 |
6.3.1 钢箱梁检测流程 |
6.3.2 钢箱梁焊缝形式及检测要求 |
6.4 实测数据对比验证 |
6.5 检测结果分析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件 |
致谢 |
(6)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相控阵检测及POD定量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检测技术 |
1.2.2 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 |
1.2.3 无损检测可靠性分析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
1.3.1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3.2 论文的结构安排 |
1.4 本章小结 |
2 超声相控阵检测原理及仿真分析 |
2.1 超声相控阵的简介 |
2.1.1 超声相控阵检测系统的组成 |
2.1.2 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特点 |
2.2 超声相控阵的检测原理 |
2.2.1 超声相控阵的发射和接收 |
2.2.2 超声相控阵的聚焦和偏转 |
2.2.3 超声相控阵的声束控制 |
2.2.4 超声相控阵的扫描模式 |
2.3 线性相控阵探头的仿真分析 |
2.3.1 线性相控阵探头 |
2.3.2 不同线阵探头参数的声场仿真 |
2.4 本章小结 |
3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微观组织对超声相控阵检测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微观组织的成因 |
3.3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对超声波传播的影响 |
3.3.1 超声波衰减的原因 |
3.3.2 超声波衰减的规律 |
3.4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微观组织对超声检测影响的实验研究 |
3.4.1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的金相实验分析 |
3.4.2 奥氏体不锈钢焊缝对超声相控阵检测影响的实验分析 |
3.5 本章小结 |
4 不同因素对超声相控阵检测效果的影响及处理分析 |
4.1 引言 |
4.2 被检测对象 |
4.3 试块的检测实验 |
4.3.1 不同波型的检测对比 |
4.3.2 不同阵元数的检测对比 |
4.3.3 不同频率的检测对比 |
4.3.4 不同缺陷间距的检测对比 |
4.3.5 不同材料的检测对比 |
4.3.6 不同缺陷尺寸的检测对比 |
4.4 超声检测回波信号的处理及分析 |
4.4.1 匹配追踪原理 |
4.4.2 超声检测回波信号的匹配追踪处理及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5 超声相控阵检测技术的POD定量分析 |
5.1 引言 |
5.2 检出概率POD的理论基础 |
5.2.1 可靠性相关概念 |
5.2.2 POD计算方法 |
5.2.3 POD计算原理和模型 |
5.2.4 极大似然估计法 |
5.2.5 置信界限的确定 |
5.3 不同参数下检测结果的POD定量分析 |
5.3.1 不同探头频率 |
5.3.2 不同阵元数 |
5.3.3 不同检测材料 |
5.3.4 不同缺陷尺寸 |
5.4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7)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情况与现状 |
1.2.1 国外情况 |
1.2.2 国内情况 |
1.2.3 发展趋势 |
1.3 课题来源及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方法 |
2.1 金属构件中常见的缺陷 |
2.2 局部损伤检测内容 |
2.3 常规局部损伤检测方法 |
2.3.1 磁粉检测 |
2.3.2 超声波检测技术 |
2.3.3 射线检测技术 |
2.3.4 涡流检测技术 |
2.4 新兴检测技术发展及应用 |
2.4.1 磁记忆检测技术 |
2.4.2 声发射检测技术 |
2.4.3 交流电磁场检测技术 |
第三章 ACFM 检测技术研究 |
3.1 ACFM 技术概述 |
3.2 ACFM 技术软件 |
第四章 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方法试验研究 |
4.1 试验目的 |
4.2 试验条件 |
4.2.1 海洋平台模型 |
4.2.2 试板制作 |
4.2.3 试验设备 |
4.3 试验内容 |
4.3.1 焊接结构试板检测 |
4.3.2 不同种类缺陷 ACFM 检测 |
4.3.3 平台模型 ACFM 检测 |
4.4 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五章 海洋平台 ACFM 检测应用 |
5.1 平台局部结构组成 |
5.2 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详细摘要 |
(8)船体焊缝缺陷X射线图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研究现状 |
1.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2 技术难点 |
1.3 本文的主要工作 |
1.3.1 课题选择的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小结 |
第二章 焊缝缺陷与无损探伤 |
2.1 焊缝缺陷分析 |
2.1.1 船舶焊缝缺陷的分类 |
2.1.2 船舶焊缝缺陷的修正 |
2.2 无损检测 |
2.2.1 无损检测的内涵 |
2.2.2 无损检测的分类 |
2.3 射线探伤 |
2.3.1 X射线检测概述 |
2.3.2 X射线底片成像特点分析 |
2.4 X射线探伤的应用标准 |
2.4.1 中国船级社射线探伤规范 |
2.4.2 美国船级社射线探伤规范 |
2.5 小结 |
第三章 焊缝X射线图像处理与识别 |
3.1 图像处理技术概述 |
3.1.1 图像处理技术的内涵 |
3.1.2 图像处理技术的内容 |
3.2 图像预处理 |
3.2.1 图像去噪 |
3.2.2 图像增强 |
3.3 图像分割 |
3.3.1 阈值分割 |
3.3.2 区域分割 |
3.3.3 基于神经网络的分割 |
3.3.4 基于小波变换的分割 |
3.3.5 基于数学形态学的分割 |
3.3.6 基于模糊集理论的分割 |
3.3.7 其他分割方法 |
3.4 图像边缘检测 |
3.4.1 微分检测 |
3.4.2 数学形态法检测 |
3.5 图像识别技术 |
3.5.1 图像识别技术的内涵 |
3.5.2 识别系统的阶段 |
3.5.3 特征提取 |
3.5.4 识别模式 |
3.6 小结 |
第四章 焊缝缺陷自动识别模型 |
4.1 系统简介 |
4.1.1 系统设计功能 |
4.1.2 系统介绍 |
4.1.3 系统的工作流程 |
4.2 图像数字化 |
4.2.1 数字化原理简介 |
4.2.2 图像扫描仪 |
4.2.3 扫描后的X射线底片图像 |
4.3 图像的预处理 |
4.3.1 图像去噪声 |
4.3.2 去噪声后的图像 |
4.4 焊缝的提取 |
4.4.1 阈值T的选择 |
4.4.2 自适应阈值T的实现算法 |
4.4.3 焊缝提取原理 |
4.4.4 焊缝提取流程图 |
4.4.5 提取的焊缝图像 |
4.5 缺陷的提取 |
4.5.1 缺陷提取方法 |
4.5.2 焊缝图像增强 |
4.5.3 缺陷的分割 |
4.6 缺陷边缘提取 |
4.6.1 缺陷图形的锐化 |
4.6.2 缺陷边缘的细化与提取 |
4.7 缺陷识别 |
4.7.1 缺陷特征的提取 |
4.7.2 缺陷特征参数的计算 |
4.7.3 缺陷特征的分析 |
4.8 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本方法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
攻读硕士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图 |
四、8~40毫米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论文参考文献)
- [1]焊接部位的超声波无损质量检测研究[D]. 朱琪挺. 浙江大学, 2016(02)
- [2]焊缝超声波探伤工艺[J]. 红旗造船厂检验科. 造船技术, 1976(02)
- [3]焊缝超声波探伤[J]. 江南造船厂技术情报组. 造船技术, 1974(03)
- [4]公路钢结构桥梁焊缝缺陷的超声检测模糊综合评判研究[D]. 傅立军. 长安大学, 2012(07)
- [5]无损检测相控阵新技术在焊接钢桥检测中的应用研究[D]. 毛伟.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6]奥氏体不锈钢焊缝超声相控阵检测及POD定量分析[D]. 龚思璠. 中国计量大学, 2018(01)
- [7]海洋平台局部损伤检测方法研究[D]. 吴泽民. 东北石油大学, 2013(12)
- [8]船体焊缝缺陷X射线图像自动识别方法研究[D]. 周志勇. 上海海事大学, 2007(06)
- [9]中薄板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J]. 北京锅炉厂检查科探伤室. 理化检验.物理分册, 1976(Z1)
- [10]中薄板对接焊缝超声波探伤[J]. 北京锅炉厂检查科探伤室. 理化检验通讯(物理分册), 1976(Z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