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维持性血透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易发因素探讨(论文文献综述)
佟之复,张见麟[1](1998)在《丙型肝炎的院内感染》文中研究表明丙型肝炎的院内感染佟之复1张见麟2丙型肝炎的院内感染日渐为医务人员所重视,计算机国内中文库检索,从1994~1997年国内共发表文献17篇,从MEDLARS世界上最大的医学文献数据库中检索1995~1997年也有33篇。今将国内外50篇文献综述如下。...
朱华斌,黄华芳,曾令兰,罗端德,田鹏程[2](1996)在《应用PC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文中提出应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对148例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进行了血清丙肝病毒(HCV)感染标志物HCvRNA检测,同时应用ELISA法检测了血清抗HCV,结果显示:148例血透病人共检出HCVRNA21例,阳性率14.2%,抗HCV15例,阳性率10.1%。并对年龄、性别和透析时间各不相同的血透病人所检测出的丙肝病毒标志物HCVRNA阳性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发现丙肝病毒感染的发生率与血透病人的性别、年龄无关,与血透时间密切相关,提示透析时间越长感染丙肝病毒危险性越大。
朱华斌,罗端德,曾令兰,黄华芳,田鹏程,陶伟民[3](1996)在《维持性血透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易发因素探讨》文中指出 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是造成输血后非甲非乙型肝炎的主要原因。血液透析(血透)病人是易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高危人群。我们用巢式聚合酶链反应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对维持性血透病人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标志物检测,对其相关因素进行分析。
陶立坚,孙明,池田彻[4](1994)在《维持性血透病人HCV抗体检测及易发因素探讨》文中提出检测196例血透病人血清丙型肝炎病毒(HCV)抗体并对其易发因素进行分析。发现18例(9.18%)HCV 抗体阳性;HCV 抗体与血透患者的性别、年龄及有无 HBV 感染无关,与输血及透析时间有关。5例 HCV 抗体阳性患者无输血史,提示血透患者中存在输血以外的 HCV 感染途径。
梁建丽[5](2013)在《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文中指出世界卫生组织(WHO)将健康有关生命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简称生存质量或生命质量或生活质量(HRQOL或QOL)]列为新一代健康指标,生活质量是不同文化和价值体系中个体对与他们的目标、期望、标准以及所关心的事情有关的生存状态的体验[1],而且生活质量可以综合地评价疾病对生活质量的影响。血液透析的目标不仅仅只是提高患者的生存寿命,而是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国内外学者对血液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进行了大量研究,现将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的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高红[6](2011)在《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同时期患者并发恶性肿瘤危险因素调查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近年来,随着血液透析、腹膜透析技术的提高,慢性肾功能衰竭(CRF)患者的生存期得到显着延长。但是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CRF特别是尿毒症期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较高,是正常人群的数倍。恶性肿瘤的发生严重影响了CRF患者的生存时间和生活质量,但是对于CRF病人并发恶性肿瘤的高危因素尚未完全阐明,所以进一步探索这个问题是目前医学界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CRF尿毒症期患者肿瘤发病率增高已经被国内外学者所认可,但目前国内对于CRF氮质血症期患者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及其相关因素尚无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本研究希望通过进一步探索CRF不同时期病人(氮质血症期与尿毒症期)并发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及肿瘤的发病类型,为临床医生进行肿瘤监控提供理论依据,以期对并发肿瘤的CRF患者进行早期发现,早期干预,从而降低患者病死率,延长病人生存期,提高其生活质量。方法选择临床资料完整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排除由恶性肿瘤引起的慢性肾功能衰竭和进行肾移植术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609例,其中氮质血症期患者304例,尿毒症期患者305例。对入选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每例入选患者均记录其一般资料如年龄、性别、原发病(原发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高血压肾病、狼疮性肾炎、梗阻性肾病、马兜铃酸性肾病、镇痛剂肾病、慢性肾盂肾炎、慢性尿酸性肾病、多囊肾等)、伴发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获得性肾囊肿病等)、血肌酐(Cr)、血尿素氮(BUN)、肾小球滤过率(GFR)、体重指数(BMI),血清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b),尿毒症患者需记录透析方式、透析龄。如有肿瘤,上述指标均取自发现肿瘤时,并记录肿瘤的发病类型。所有计量资料均采用均数±标准差的方式表示,率的比较用χ2检验,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肿瘤相关因素的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所有统计方法均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结果1、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氮质血症期恶性肿瘤发病率1.32%;尿毒症期恶性肿瘤发病率4.26%,CRF患者总体发病率2.79%,尿毒症期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氮质血症期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液透析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为6.38%,腹膜透析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为0.8%,血液透析患者的肿瘤发病率高于腹膜透析患者,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氮质血症期和尿毒症期两组患者恶性患者肿瘤发生情况17例恶性肿瘤患者中,以泌尿系统肿瘤发生率最高,共7例,占41.2%,其次为消化系统肿瘤,共5例,占29.4%。17例恶性肿瘤患者,平均年龄(64.50±12.35)岁。透析龄平均为(60.61±32.46)月,肾小球滤过率为(15.62±8.74)ml/min。非肿瘤患者共592例,平均年龄(50.15±12.80)岁,透析龄平均为(50.32±24.46)月,肾小球滤过率为(34.67±15.82)ml/min。肿瘤患者的年龄、透析龄比非肿瘤患者长,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低于非肿瘤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CRF患者的原发病、伴发病及肿瘤发病率在并发恶性肿瘤CRF患者的原发病中,马兜铃酸肾病患者中肿瘤发病率占27.27%,镇痛剂肾病为8.33%,慢性肾小球肾炎为3.66%,高血压肾病为2.86%,糖尿病肾病为1.72%,不同原发病的肿瘤发病率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609例CRF患者中,获得性肾囊肿病81例,发病率是13.31%。其中2例发生肾细胞癌,肿瘤发生率为2.47%。4、CRF患者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后,结果显示高龄、透析龄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5、并发肿瘤患者的治疗与预后情况305例尿毒症透析患者在随访期间死亡例数为65例,其中死亡原因分别为:心血管疾病19例(29.2%),脑血管疾病14例(21.6%),感染9例(13.8%),全身衰竭8例(12.3%),肿瘤6例(9.3%),其他9例(13.8%)。肿瘤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五位原因。结论1、尿毒症期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病率高于氮质血症期患者。=2、血液透析患者比腹膜透析患者的肿瘤发病率高。3、原发病为马兜铃酸肾病的CRF患者恶性肿瘤发病率高于其他原发病引起的CRF患者。4、患者的年龄、透析龄和肾小球滤过率是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高龄、透析龄长的CRF患者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性更高,随着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恶性肿瘤的危险性也增加。5、CRF患者伴发的恶性肿瘤中泌尿系统肿瘤占41.2%,居首位,其次为消化系统肿瘤,占29.4%。6、恶性肿瘤是导致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五位原因。
汪俊宏[7](2009)在《肝硬化辨证分型与辅助性检查指标及PGA指数的相关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肝炎后肝硬化是慢性肝炎逐渐发展而成,严重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然而目前西医对于本病的治疗都缺乏有效的手段,但中医对于本病的治疗具有一定的特色。然而由于本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常影响辨证施治,并直接影响本病的治疗效果。中医认为,疾病是在病因作用下内在反应与外在表现的全部演变过程,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时间、地点以及患者机体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可以表现出不同的证。且诊疗过程中对肝脏的形态、大小、门脉的管径及侧支循环,胆囊的情况,脾脏的厚度及少量腹水的部位及量都不得而知。超声能够在活体上观察到肝脏的形态大小及其内部的异常改变,作为肝硬化的首选诊断方法。为了使中医“证”和西医的“病”相互结合及统一,使中医辨证得以规范化,客观化,做到有证可循,进一步提高治疗效果,我们进行了肝硬化中医“证”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关系的研究。这对于我们探索中医“证”与现代医学客观指标关系,搞清他们之间的内在联系,指导临床辨证,将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目前有研究以系统聚类分析法,在判明的三类证候为基础,运用逐步判别法和方差分析的多元统计法分析三类证候与其相关实验室指标是否有相关性。结果显示,肝炎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AST活性、Fn、FV、TNF-α等含量与各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此外,部分实验室指标在三类证候间亦有显着性差异,可从这些相关指标的病理生理意义方面发现肝炎后肝硬化部分中医病机的病理特点。但作为证候类型的判别,尚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探讨。目的:通过调查肝硬化患者症状体征、中医证候特点和证型分布,探讨辨证分型与肝硬化患者血清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PGA指数、Child-pugh分级和影像学变化的关系,进一步为临床证候辨证标准规范化研究提供思路和方法。方法:本研究参照2000年9月西安全国肝病学术会议由中华医学会传染病与寄生虫病学会、肝病学分会联合修订的肝炎后肝硬化诊断标准,选取2006年10月~2008年10月江苏省中医院感染科、南通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专科、常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专科门诊和病房300例患者,调查患者的临床表现、证候特征、辨证分型,按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消化系统疾病专业委员会于1993年11月在洛阳召开的第五届学术交流会上制定的肝硬化临床诊断、中医辨证和疗效标准修订方案进行证候识别,收集患者的血清肝功能指标、肝纤维化指标、计算出PGA指数、Child-pugh分级,运用彩色Doppler观察患者的肝脏的血流并对其血流动力学进行测定。并努力找出这些证候与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PGA指数及影像学改变的关系。结果:本研究调查了300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其中男性190例(占63.3%),女性110例(占36.4%),患者最小年龄22岁,最大年龄70岁,平均年龄50.4岁,肝硬化患者多集中分布在40~60岁阶段。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215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82例,3例为乙肝合并感染丙肝;有明确的家族史者204例,有明确输血史者51例,感染途径不明者45例。代偿期患者174例,失代偿期患者126例;Child A级患者98例,Child B级92例,C级110例;有43例患者行过脾切除;有108例病人首诊即为肝硬化,其中58例处于失代偿期;明确为肝硬化腹水者153例。本研究观察临床症状以乏力最为多见,有91.0%的患者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较为明显的占51%;腰膝酸软或腰痛占83.7%;脉弦237例,占75%;口苦占67.7%。其他出现较多的有目黄身黄尿黄66.0%;胁隐痛劳累加重61.3%;苔黄腻54.7%,小便短赤54.0%;舌苔薄白48.3%;两目干涩40.7%;舌红少苔34%;脉弦滑或滑数95例,占31.7%;脉细数占31.3%;尿少占31.0%;脘闷腹胀占30%;五心烦热或低热占29%;胁部灼痛占28.7%。有55.7%的病人出现大便性状的改变,其中便溏84例,占28%,便干结难下或粘滞不爽83例,占27.7%;其余的症状还有下肢浮肿、恶心恶吐、面晦黎黑、舌紫暗或瘀点、脉细涩或芤、胁下痞胀疼痛等。中医诊断共分六个证型,其分布如下:肝气郁结证24例,占8%:脾虚湿盛证42例,占14%;湿热内蕴证66例,占22%;肝肾阴虚证70例,占23.3%;脾肾阳虚证36例,占12%;血瘀证62例,占20.7%。比较中医辨证分型与Child-pugh的关系发现,肝气郁结以A级为主,占88.9%,与其它差异显着(P<0.05),未见有C级病人;而肝肾阴虚、脾肾阳虚、血瘀证则以C级为主,分别占61.52%、83.3%、75%,与另三种证型有显着差异(P<0.05)。湿热内蕴证患者的ALT、AST较其他证型明显升高,与血瘀证患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肝气郁结证患者的Alb较正常值减少不明显,而其他各证型Alb下降较多,尤以肝肾阴虚证、脾肾阳虚证患者为着。HA以血瘀证与湿热内蕴证为最高,与其它证候比较有显着差异(P<0.05),但此两组相比,无显着差异(P>0.05),脾肾阳虚与肝肾阴虚也无明显差异,而肝气郁结为最低。PⅢP、C-Ⅳ与HA有类似特点,但不成平行关系。PGA数值各证候间有显着差异,尤以肝肾阴虚证为最高,血瘀证为其次,而湿热内蕴证并不是最高的,这和肝纤维化指标在各症候中的分布是不同的。结论:湿热内蕴证患者多处于病毒清除期,机体免疫反应活跃,肝脏细胞受损程度较重,致使转氨酶较其他证型升高明显。肝肾阴虚证和脾肾阳虚证多见于肝病终末期,因病情缠绵,迁延日久,肝脏合成功能受损,长期的消化吸收功能障碍,也妨碍了人体正常的营养供应,致使该两型患者白蛋白较其他证型降低明显,而肝气郁结证多见于病程较短,病情较轻的患者,肝脏代偿功能仍然较好,白蛋白水平较正常值无明显下降。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与实验室指标和影像学变化有着内在的联系,将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PGA指数和B超联合检测可明显提高对肝炎后肝硬化中医辨证分型客观依据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指导我们临床辨证用药。
祝博[8](2014)在《《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文中指出
黄力毅[9](2006)在《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慢性感染中核心基因启动子(BCP)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1)研究对象:176例HBV慢性感染者(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轻、中、重度,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原发性肝癌)。(2)研究方法:①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结合ELISA检测显示技术,对患者血清进行检测HBV BCP区核苷酸(nt)1762碱基A→T和1764G→A联合突变。②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③采用PCR结合荧光探针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④采用ELISA检测技术,检测患者血清HBV标志物(HBsAg、HBeAg、抗-HBs、抗-HBe及抗-HBc)。⑤采用Beckman-Coulter CX9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及其提供的全套检测试剂,对患者血清进行肝功能(TBiL、ALT、AST、ALB)检测。结果:(1)在176例HBV慢性感染者中检出HBV BCP区T1762A1764变异者73例,HBV BCP变异的阳性率为41.5%,HBV BCP变异在HBeAg阴性病例的阳性率为49.4%
胡风侠[10](2018)在《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通过对某三甲医院行肾移植手术受者进行回顾性病历调查和术后随访,了解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现状、流行病学特征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调查肾移植受者移植手术期间住院费用及术后因感染再次入院费用,明确感染对患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以期为感控部门降低感染发生率及卫生行政部门制定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肾移植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通过便利抽样的方法,选取某三甲医院泌尿外科肾移植中心2005年1月1日2015年12月31日在该中心行肾移植手术的受者作为研究对象,用“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情况调查表”对所有符合条件的患者病历资料进行逐项记录,采用率、构成比等方法对患者术后感染发生率、感染类型、感染部位、感染病原菌分布特点及病原菌耐药情况进行分析。2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采用便利抽样的方法,以某三甲医院行肾移植手术且术后规律随访受者作为研究对象。将肾移植术后感染患者作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感染者作为对照组,采用卡方检验进行单因素分析,将可能的影响因素纳入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中进行多因素分析,最终明确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后受者感染直接经济负担研究采用自行设计的“肾移植术后患者住院费用调查表”调查所有满足纳入条件的肾移植受者。将肾移植术后受者分为医院感染和社区感染组,同期未发生感染者作为对照组,用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比较医院感染组与对照组住院期间总费用、各项费用及住院天数中位数的差值,同时统计社区感染组因感染导致患者住院所产生的总费用及各项费用,明确肾移植术后医院感染及社区感染对患者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结果:1肾移植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343例肾移植受者中男性253例(73.8%),女性90例(26.2%),平均年龄(36.75+11.5)岁,住院时间中位数为15天,术后感染发生率44.6%,感染病死率12.4%。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以肺部(129,60.3%)为主,其次为泌尿系统(43,20.2%)、上呼吸道(19,8.9%)。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时间段以1年内为主(163,76.2%),其中59.8%的患者在肾移植手术后6个月内发生感染。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类型以社区感染为主(135,88.2%),医院感染较少(18,11.8%)。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病原菌以细菌-革兰氏阴性菌(54,65.1%)为主,主要革兰阴性菌中大肠埃希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呋辛耐药率为88.9%,鲍曼不动杆菌对除亚胺培南以外的抗菌药物100%耐药,产气肠杆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88.3%,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曲松的耐药率为100%。主要革兰阳性菌中肠球菌对米诺环素耐药率为50%,对青霉素、红霉素、氨苄西林、庆大霉素耐药率均为66.7%,对利福平、左氧氟沙星耐药率为100%。2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2.1单因素卡方检验结果显示,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发生与患者年收入、白蛋白值、术中输血量、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病毒药物、是否预防性使用抗真菌药物、对感染严重程度的认知、是否经常在家中进餐(在家中进餐次数≥2/3总就餐次数)、出现小伤口是否及时处理、出入公共场所的频率、出入公共场所是否戴口罩帽子、术后恢复期是否长期卧床、术后是否进行适度锻炼、是否重视自我护理等因素相关。2.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白细胞≥4*109/L(OR=0.079,95%CI=0.0210.305)、经常在家中进餐(OR=0.079,95%CI=0.0210.305)、出入戴帽子口罩防护(OR=0.049,95%CI=0.0090.264)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白蛋白(27)35g/L(OR=6.339,95%CI=1.32030.437)、出入公共场所频率≥15次/月(OR=4.044,95%CI=1.6939.658)、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高于正常(OR=3.759,95%CI=1.6758.436)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后受者感染直接经济负担研究3.1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中位数为157882.25元,对照组为86694.90元,其中西药费和治疗费在所有费用中所占比例最大。对照组患者住院总费用中位数明显低于医院感染组患者,两者差值为71187.35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5.95,P=0.000)。患者因医院感染增加的住院费用主要为西药费和治疗费,西药费差值为49478.25元,治疗费差值为8670.53元。患者因社区感染在本院住院,额外增加的住院总费用为33150.8元,排前两位的主要为西药费和化验费,西药费中位数为23411.71元,化验费中位数为2305.25元。3.2医院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30.5天,未感染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6天,两组患者住院天数中位数差值为14.5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27)0.05)。社区感染组患者因感染而再次在本院住院,额外增加的住院天数中位数为14天。3.3患者不同部位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不同,医院感染中多部位感染总费用(29)肺部感染总费用(29)泌尿系感染总费用(29)手术切口感染总费用(29)其他部位感染总费用。社区感染中多次、多部位感染总费用(29)泌尿系感染总费用(29)肺部感染总费用(29)上呼吸道感染总费用(29)其他部位感染总费用。3.4社区感染组患者因感染导致的直接经济负担随着患者年龄增加而增加。18岁以下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15825.13元,1830岁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26993.21元,3160岁组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38158.86元,60岁以上患者住院费用中位数为70080.2元。结论:1.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发生率高,以社区感染为主,时间主要集中在移植术后1年内,病原体以细菌—革兰氏阴性菌为主。2.白细胞≥4*109/L、经常在家中进餐、出入戴帽子口罩防护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的保护因素;白蛋白(27)35 g/L、出入公共场所频率≥15次/月、免疫抑制剂血药浓度高于正常是肾移植受者术后感染独立危险因素。3.肾移植术后感染造成的直接经济负担较大,医院内感染患者以西药费和治疗费为主,社区感染患者以西药费和化验费为主;医院内感染以多部位感染花费最多,其次为肺部感染,社区感染以多次、多部位花费最多,其次为泌尿系统感染。
二、维持性血透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易发因素探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维持性血透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易发因素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维持性血液透析 (MHD) 患者生活质量测评的意义及内容 |
2 MHD患者生活质量状况 |
3 MHD患者生活质量影响因素 |
4 小 结 |
(6)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同时期患者并发恶性肿瘤危险因素调查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符号说明 |
前言 |
材料与方法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附图表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肝硬化辨证分型与辅助性检查指标及PGA指数的相关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一章 现代医学对肝硬化的认识 |
一、肝硬化概念及流行病学特点 |
二、肝硬化的病因 |
三、肝硬化发病机制 |
四、肝硬化的诊断 |
五、肝硬化的治疗 |
六、肝硬化的预后 |
七、参考文献 |
第二章 中医对肝硬化的认识 |
一、肝硬化的名称及历史沿革 |
二、肝硬化的病因 |
三、肝硬化的病机 |
四、肝硬化的中医药治疗 |
五、参考文献 |
第三章 中医辨证分型与辅助性检查指标及PGA指数的相关性 |
一、与血清肝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
二、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相关性 |
三、与Child-Pugh分级相关性 |
四、与免疫学指标的相关性 |
五、与并发症的相关性 |
六、与PGA指数的相关性 |
七、与腹部B超影像学的相关性 |
八、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 |
九、展望 |
十、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总体设计 |
二、研究方法 |
1.病例来源 |
2.诊断标准 |
2.1 西医诊断标准 |
2.2 中医辨证标准 |
2.3 肝硬化Child-Pugh分级 |
2.4 肝硬化临床分期 |
3.纳入标准 |
4.排除标准 |
5.研究内容与方法 |
5.1 临床调查表 |
5.2 实验室指标 |
5.3 影像学指标B超 |
6.统计分析 |
三、研究结果 |
1.一般情况 |
1.1 性别年龄分布比例 |
1.2 病因及感染途径 |
2.症状体征 |
3.证型分布 |
4.病情程度 |
5.证型分布与Child-Pugh分级的关系 |
6.实验室指标 |
6.1 证型分布与肝功能关系 |
6.2 证型分布与纤维化指标关系 |
6.3 证型分布与PT、GGT、ApoA1和PGA指数关系 |
6.4 证型分布与B超关系 |
四、小结与讨论 |
1.小结 |
2.讨论 |
五、结论 |
附件1 肝炎后肝硬化临床信息调查表 |
致谢 |
(9)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论文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论文目录 |
1.前言 |
2.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血清标本的采集及处理 |
2.3 试剂与器材 |
2.3.1 试剂: |
2.3.2 器材: |
2.4 检测方法 |
2.4.1 HBV BCP的测定 |
2.4.2 细胞因子检测 |
2.4.3 HBV DNA检测 |
2.4.4 血清HBV标志物检测 |
2.4.5 肝功能检测 |
2.5 数据处理 |
3 结果 |
3.1 HBV BCP变异与HBeAg的关系 |
3.2 HBV BCP变异对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 |
3.3 HBV BCP变异对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3.4 HBV 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的相关关系 |
3.5 HBV BCP变异与慢性重症肝炎的关系 |
3.6 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
3.7 HBV BCP变异和HBeAg对血清细胞因子和HBV DNA水平的影响 |
3.8 细胞因子与肝功能及HBV DNA之间的相关关系 |
3.9 慢性重型肝炎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3.10 慢性重型肝炎与HBV DNA复制水平的关系 |
3.11 原发性肝癌与细胞因子水平的关系 |
3.12 原发性肝癌与血清HBV DNA复制水平的关系 |
3.13 不同临床类型肝病与IL-10、IL-12、TNF-α和IFN-γ水平关系 |
4.讨论 |
4.1 HBV BCP变异对HBeAg表达的影响 |
4.2 HBV BCP变异对HBV DNA复制水平的影响 |
4.3 HBV BCP变异对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 |
4.4 HBV BCP变异与不同临床类型肝病的关系 |
4.5 HBV BCP变异对肝损害的影响 |
4.6 HBV BCP变异与慢性重型肝炎的关系 |
4.7 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二、文献综述 |
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变异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进展 |
1 前言 |
2 HBV BCP的结构和功能 |
3 HBV BCP变异 |
4 HBV BCP变异株的致病力 |
5 HBV BCP变异与HBeAg状态 |
6 HBV BCP变异与血清标志物阴性的关系 |
7 HBV BCP变异与细胞因子的关系 |
8 HBV BCP变异与不同程度肝病的关系 |
9 HBV BCP变异与肝硬化的关系 |
10 HBVBCP变异与重症肝炎的关系 |
11 HBV BCP变异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 |
12 HBV BCP变异与临床治疗的关系 |
1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三、致谢 |
四、相关研究公开发表的论文 |
(10)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语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文献回顾 |
第一部分 肾移植后受者感染流行病学特征调查 |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二部分 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研究 |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第三部分 肾移植后受者感染直接经济负担研究 |
0 引言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和研究成果 |
致谢 |
四、维持性血透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易发因素探讨(论文参考文献)
- [1]丙型肝炎的院内感染[J]. 佟之复,张见麟. 疾病监测, 1998(08)
- [2]应用PCR对维持性血液透析病人丙肝病毒感染状况的研究[J]. 朱华斌,黄华芳,曾令兰,罗端德,田鹏程.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1996(05)
- [3]维持性血透病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及易发因素探讨[J]. 朱华斌,罗端德,曾令兰,黄华芳,田鹏程,陶伟民. 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 1996(04)
- [4]维持性血透病人HCV抗体检测及易发因素探讨[J]. 陶立坚,孙明,池田彻. 湖南医科大学学报, 1994(03)
- [5]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生活质量测评及影响因素研究现状[J]. 梁建丽. 内科, 2013(02)
- [6]慢性肾功能衰竭不同时期患者并发恶性肿瘤危险因素调查分析[D]. 高红. 泰山医学院, 2011(05)
- [7]肝硬化辨证分型与辅助性检查指标及PGA指数的相关性研究[D]. 汪俊宏.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9(05)
- [8]《医药论坛杂志》2014年第35卷分类总索引——按《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第四版)[J]. 祝博. 医药论坛杂志, 2014(12)
- [9]乙型肝炎病毒核心基因启动子变异的致病和致癌作用及其临床意义的研究[D]. 黄力毅. 广西医科大学, 2006(02)
- [10]肾移植后受者感染危险因素调查及直接经济负担研究[D]. 胡风侠. 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 201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