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论文文献综述)
蔺陆洲[1](2020)在《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文中研究说明太空竞争与空间合作的关系变化和政策调整是航天外交的基本问题。本文围绕竞争与合作的主轴,建构了一种航天外交的理论框架并以商业航天为基点分析了航天外交的现实转型。在回顾航天外交相关研究文献的基础上,明确了研究的核心问题、主要方法和创新点,进而界定了航天外交概念的内涵、外延和特征。通过梳理自1957年以来航天外交的发展历史和当前航天外交的发展趋势,结合国际政治经济学理论在相互依存、霸权稳定、世界体系、国家主义和依附理论的发展路径与分析范式,总结了航天外交在战略、资金和科技各方面的理论要素。基于这三个航天外交的理论要素,将航天产业的计划经济属性、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和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确立为航天外交理论的范式,以航天相对实力的变化和航天外交政策的调整为主要逻辑,建立航天外交的理论模型,在太空竞赛和空间合作方面形成理论推论。综合运用相关性分析的定量研究方法和比较分析的定性研究方法,对理论和推论进行检验。通过理论限制性条件分析,将商业航天识别为改变航天外交理论外部环境和条件的颠覆性变量,并对航天外交理论的发展进行预测。随后,以文章建构的航天外交理论框架,针对世界航天外交总体态势、主要航天国家和国际航天组织的结构与政策,利用案例研究和博弈论进行分析,解释当前航天外交关系的状态和变化趋势。特别是基于中国的航天外交实践的总结,在大国博弈、多边主导和应用推广方面进行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并提出政策建议。最终回顾和总结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并对未来的航天外交进行展望。
谢和成[2](2014)在《中国航天工程的经济效益》文中研究说明指出航天工程的内涵、重点领域及总体思路;具体阐述了航天工程给传统产业、通信行业、交通行业、农业、卫生事业,进行太空实验、实行资源开发及社会管理、预防突发事件带来的经济效益和其商用、连锁经济效益。
张成,杨海成,莫蓉,王晓君,陆小蕊[3](2012)在《基于项目化的航天企业运营管理研究》文中认为针对航天技术应用产业发展的特殊体制,以项目为导向,运用项目管理方法,建立了项目化程序模型,完善了企业从项目化识别到项目化实施全过程的运营管理机制。航天某企业项目化实施取得的良好效果,为同类型企业的运营管理提供了一种思路和方法。
钟波[4](2008)在《航天诱变烤烟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异及SRAP分子标记鉴定》文中研究说明利用空间诱变诱发植物发生突变是促进遗传变异的产生及创造新种质的一种有效方法,它也是选育新品种的基础。本研究以五个烤烟品种(TXY1,TT61,YZ-206,LH05和YZ-160)为材料,经过空间诱变处理后研究对其当代植物农艺性状的影响,并对其从DNA水平上进行SRAP分子标记分析,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M0代诱变材料中,整体的变异率要大于自然变异,农艺性状中株高、茎围、节距、有效叶片数、叶长、叶宽等都发生了正向和负向的变异,株型、叶色、叶形、叶面等也发生了微小的变异。其原因可能是高空的强辐射、高真空、微重力及其他不明因素的特殊环境使烤烟种子发生了变异。2、由10对引物检测航天诱变处理的五个烤烟品种,其中引物对Mel-Em7和Me5-Em1对品种YZ-160的扩增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后YZ-160的第1、2、5、11和1、2、3、4、5、9、11株DNA序列可能发生了变异;引物对Me1-Em10和Me2-Em3对品种YZ-206的扩增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后YZ-206的第4、5、6、7和1、2、3、4株DNA序列可能发生了变异;引物对Me4-Em6和Me5-Em4对品种TXY1的扩增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后TXY1的第1、2、4、5和2、5株DNA序列可能发生了变异;引物对Me5-Em1和Me5-Em9对品种TT61的扩增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后TT61的第1、5、6、7、8株和6、7株DNA序列可能发生了变异;引物对Me8-Em5和Me9-Em10对品种LH05的扩增结果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后LH05的第1、5和4、5株DNA序列可能发生了变异。SRAP标记分析表明,航天诱变处理后的材料部有不同程度的DNA序列的改变。
元方,杨海成,杨凌[5](2008)在《中国航天产业军民结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文中研究表明"军民结合、寓军于民"战略是我国航天产业调整与改革必须坚持的基本方向,本文分析了我国航天产业军民结合的现状和问题,并介绍了国外在此方面的做法,最后提出了对策建议。
杨莹[6](2007)在《我国卫星产业的成长机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作为新兴的高技术产业,卫星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和国防建设的各个领域,取得了显着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对传统产业的升级和改造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由于卫星技术对经济和社会发展具有主导性的带动作用和战略地位,卫星产业已经成为世界各国在新世纪综合国力竞争中争相发展的利器,各国都在力图寻找发展卫星产业的有效路径。我国现在正处在经济和科技都在快速发展的时期,因此更加迫切需要研究确定我国卫星产业发展持续有效的发展路径,进而提升我国卫星产业的竞争能力,满足我国经济、政治和国防安全的需要,最终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本文从卫星产业的发展现状及趋势入手,对卫星产业的经济学特征进行了研究。首先采用产业组织理论,对卫星产业的经济结构和发展阶段进行了定性的分析;然后构建产业关联模型定量的分析卫星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关联作用,明确卫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对卫星产业的发展过程进行研究,分析卫星产业的发展规律,识别和确定影响卫星产业成长的动力要素。为了进一步确定动力要素在卫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机理,通过改进得logistic模型,定量的分析技术、市场需求、政策和投资各个动力要素在卫星产业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这些动力要素作用的方式和路径,揭示影响卫星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的作用模式。最后,分析了我国卫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刘洋[7](2007)在《资源卫星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我国航天产业飞速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众所周知,航天产业的发展可以促进一个国家经济的发展。然而,航天产业对于一个国家经济有多大带动作用的评价目前在国内更多的是集中在定性描述上,很少涉及定量分析方面的内容。投入产出法是研究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影响和联系的重要工具。自其问世后便受到了经济学界的重视,广泛应用于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发展、部门之间关系之中,并利用其分析结果为国家的经济发展决策提供建议。其理论与方法适合对航天产业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因此,本文试图利用经济学中的投入产出原理对航天产业中的资源卫星产业进行分析,得到其投入与对GDP带动量之间的关系。按照投入产出原理,将资源卫星产业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为后向波及效益、前向波及效益和消费波及效益三个方面。并利用我国第一颗地球资源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得出通过对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及相关发射装置等的生产研制,通过对上游产业的拉动和对下游产业的推动作用,最终带动我国GDP多大的增长以及创造了多少就业机会。在本文的开头部门,首先论述了地球资源卫星的发展现状及其应用范围,并总结出卫星产业的特点;在文章的中间部分对投入产出原理进行了详细的介绍,并给出了本文中用于计算GDP增长及创造就业机会的数学模型;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利用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实际数据进行实证计算,并对计算结果进行详细分析,为国家发展资源卫星产业提供政策性建议。
李惠娟[8](2006)在《我国空间资源产业及其发展研究 ——以卫星导航产业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进入新世纪,空间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成为当今世界大国激烈竞争的又一新领域。空间资源产业是21世纪的朝阳产业,具有产业关联度高、可持续发展性强等特点,它必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的新增长点。鉴于此,研究新时期下我国如何发展空间资源产业具有重大意义。本文主要研究我国空间资源产业及其发展道路。首先,界定了空间资源产业的概念,分析出其特点,指明我国发展空间资源产业对于国家防务与国家安全、经济建设、科技进步、社会进步与可持续发展所具有的深远影响;其次,在对比分析国内外空间资源产业的产业规模、产业集中度、研发强度、专利数量的基础上,依据工业化及新型工业化理论、产业生命周期理论、产业政策理论及产业支持政策,并结合我国的现实情况,从人力、制度、技术、资金、风险、法律、基础设施等方面对我国空间资源产业的发展模式提出了若干建议;最后,以卫星导航产业为例进行了实证分析,针对我国卫星导航产业现存的问题,给出了解决的对策。本文在补充、完善资源学的研究范畴方面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建立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的理论研究框架、给出空间资源学的概念,希望借此引起业内外专家学者对这一课题的关注,进而开展更加深入的研究,推动我国空间资源产业快速、稳健、可持续的发展。
杨金晖[9](2005)在《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商机分析》文中研究说明“数字奥运”工程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亮点,同时也是科技奥运战略和数字北京战略的结合点。这一工程的启动将会大大加速我国信息产业的扩张和传统产业的改造,并带动相关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同样这一工程也给我国航天企业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如何扬长避短地竞争这一市场,为奥运服务,为航天添彩,是我国航天企业应当优先考虑的重点和热点问题。根据《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数字奥运建设专项规划》,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建设项目主要包括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智能交通系统、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奥运气象服务、智能卡服务、公共安全保障等内容。与该规划相配套,北京市逐步启动了奥运通信工程、广播电视服务工程、智能交通建设示范工程、场馆智能化建设项目、奥运气象保障技术研究项目、智能卡和信用卡工程、安全防范保障系统工程等等。这些项目需求,正是引导我国航天企业开发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商机的“方向盘”和“目标市场”。当然,要开发奥运商机光有方向和目标不行,还需要进一步做好调研和规划,系统论证我国航天企业能够为“数字奥运”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①从宏观角度来看,我国航天产业在卫星通讯设备制造、国际卫星电视传送与接收、卫星导航定位系统以及卫星遥感、航天仿真和智能卡等六个领域,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因此是我国航天企业开发“数字奥运”市场商机的优势领域。②从微观角度来看,对于“数字奥运”建设项目的大多数需求,我国航天企业都有一定的供给能力,甚至在某些领域和项目上还具有相当的优势。总的来说,我国航天企业对“数字奥运”市场的供给能力遍及奥运通信服务、广播电视服务、智能交通系统、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奥运气象服务、智能卡服务、公共安全保障等7大领域,涉及移动通信和固定通信市场、卫星通信系统市场、国际卫星电视传送市场、移动载体卫星电视实时接收系统市场、卫星广播电视业务市场、公交智能管理系统市场、交通仿真系统市场、交通监控和报警设备市场、奥运场馆三维仿真系统市场、智能建筑管理系统市场、气象卫星的研制市场、气象卫星地面应用系统市场、卫星遥感技术市场、智能卡市场、奥运安保市场等18个子目标市场。可见,我国航天企业在“数字奥运”市场上是大有可为的。 <WP=5>虽说我国航天企业在卫星应用和IT技术方面拥有一定的优势,具备承接“数字奥运”重大工程、提供相关产品和服务的能力,但要真正地化(技术)优势为(市场)胜势,竞标到相关项目还必须认真分析它们在规模、资本、技术创新、成本管理、市场营销、品牌建设和政府营销等7个竞争力要素方面的优势与劣势。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这个道理。为了全面地分析我国航天企业在“数字奥运”市场的竞争力,我们以这7个竞争力要素为指标,将我国航天企业分别同外国跨国公司和国内民口企业作了比较。通过比较,我们发现:①我国航天企业在企业规模、融资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等方面与外国跨国公司有很大的差距,同时品牌管理、市场营销等工作也不到位。这里面既有外部环境和体制方面的障碍,也有企业经营理念、资金投入、管理体系等方面的原因。目前,这些因素已经成为它们进军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重大障碍,亟待加以克服。与此同时,我国航天企业在“数字奥运”市场上也存在着比较优势,例如,熟悉国内市场运作、易于建立营销网络、民品具有较高经济实用性、政府对它们倍加扶持和信任等。②与国内民口大型IT企业相比,我国航天IT企业在企业规模、成本控制、市场营销、品牌开发等方面有很大的差距,但是在技术研发和政府营销方面占据了一定的上风。为了尽快弥补上述差距和不足,增强竞争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能力,我国航天企业务必要:①树立起竞争与联合的观念,推动重点民品和核心企业上规模、上效益;②多渠道地筹措航天民品发展资金,形成良好的资本循环机制;③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④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⑤做好市场开发和调研工作,不断提高航天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⑥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航天名牌产品;⑦积极进行政府营销,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等等。
金壮龙[10](2003)在《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文中认为本文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有关理论问题,从经济学角度阐述了航天产业的基本内涵,发展历程,技术特性和经济特性。探讨了目前国际上有关竞争力理论问题来源和基本内涵,着重研究了竞争战略、竞争优势和国家竞争优势理论,系统阐述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重点研究了迈克尔·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提出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其分析框架,围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条件,系统地进行了国内外分析比较,探讨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优势和劣势。最后分别从产业层面和国家层面,提出了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和政策建议。全文共四章,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分四部分内容进行研究。第一章,航天产业的特性。阐述了航天技术是探索、开发、利用太空以及地球以外天体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它包括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航天产业就是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共同发展的高科技产业。航天产业经历了五十年的发展历程。航天产业技术特性主要有:技术规模大、复杂程度高;高质量,高可靠性;系统性强、协作面广;研制周期长。航天技术经济特性主要有:用途的多重性,即具有军用、民用和商用特性;高投资、高风险性;高效益。第二章,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问题研究。分别阐述了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的研究概况和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探讨了产业的概念、国际竞争力含义及产业国际竞争力的基本内涵。研究了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任何产业都存在着五种竞争力,这五种竞争力综合起来决定了一个产业内部的竞争状态,决定着一个产业中的企业获取超出资本成本的平均投资收益率的能力。竞争优势可分为成本优势和标歧立异优势,判定竞争优势的基本工具是价值链分析方法。获得持久竞争优势的基本竞争战略是:总成本领先战略,标歧立异战略和目标集聚战略。国家竞争优势是指一个国家使其企业和产业在一定的领域创造和保持优势的能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从产业的角度出发,研究一个国家决定和影响特定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各种因素。波特教授的国家钻石体系理论表明:一个国家的特定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取决于该国经济环境中六个因素:即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战略、企业结构和同业竞争,机会以及政府。其中影响最大、最直接的因素就是前面四项。根据产业竞争力理论,结合中国航天产业特点,确定了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决定和影响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的关键因素是:生产要素,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业,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中国航天产<WP=5>业竞争力要素以及基本构架建立,为进一步开展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比较奠定了基础。第三章,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首先进行了生产要素(包括资本实力、人才资源、技术水平和地域环境)的国际间分析研究。其次,分别对国内需求条件(包括行业需求、政府规划以及国防需求)和国外需求条件(包括卫星应用、商业发射和军事需求)进行分析比较。再次,对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包括制造业、信息产业和新材料)进行分析研究。最后,对中国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航天产业组织、航天产业行业管理、航天产品的研制生产、卫星应用与营运服务、空间科学、对外发射服务公司、发射基地和测控网、载人航天工程)进行分析,又对国外企业管理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包括国外航天管理机构、世界主要国家航天工业能力、卫星制造业、发射场、国际发射服务、国际空间合作竞争态势)进行分析研究。第四章,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制定了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包括发展宗旨、发展原则、发展思路和发展目标)。首先,从产业层面分别阐述了①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包括运载火箭、卫星、卫星应用产业、神舟飞船载人航天工程、空间科学及应用的产业化等发展战略);②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包括组建航天产业集团,实施航天产业集团战略管理,加大航天型号研制管理创新工作);③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④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⑤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其次,从国家层面提出了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共分七个方面:一是完善中国航天管理体制;二是加强航天行业管理;三是加快航天产业政策的制定;四是促进航天立法工作;五是加大航天投融资力度;六是发展航天相关产业;七是扩大航天领域国际合作交流;八是建设海南发射场。本文主要有五个方面的研究创新,第一,论文通过对竞争力来源的理论探索,揭示了企业竞争力、产业竞争力以及国家竞争力之间分别对应的理论基础,以及它们之间既相互区别又相互关联的内在规律。第二,论文揭示了产业竞争力理论来源于国家竞争优势理论。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第三,论文独创性地将国家钻石体系理论应用到航天产业,初步建立了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既丰富和完善了产业竞争力理论,又为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提供了较为全面系统的分析框架和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在国内尚属首次。第四,论文运用航天产业竞争力理论及分析框架,对中国航天产业?
二、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论文提纲范文)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与意义 |
第二节 文献综述 |
一、军事安全 |
二、法律政策 |
三、经济产业 |
四、科学技术 |
五、文化认知 |
六、研究概况 |
第三节 研究概述 |
一、主要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三、创新点 |
第四节 论证框架与章节结构 |
第二章 概念界定 |
第一节 航天的基础概念 |
一、作为技术概念的航天 |
二、航天科技 |
三、航天系统和系统工程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概念和定义 |
一、历史沿革 |
二、定义范畴 |
三、构成要素 |
四、本质特性 |
第三节 航天与国际关系理论 |
一、航天与地缘政治理论 |
二、航天与国际政治理论 |
三、航天与外交理论 |
第三章 历史与现实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历史阶段 |
一、第一个时段:1957 年-1975年 |
二、第二个阶段:1975 年-1985年 |
三、第三个阶段:1985 年-2000年 |
四、第四个阶段:2000 年-至今 |
第二节 太空竞赛与现实主义 |
一、冷战早期5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二、冷战早期60年代的航天外交 |
三、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空间合作与相互依赖 |
一、冷战中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自由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四节 冲突对抗与霸权稳定 |
一、冷战后期的航天外交情况 |
二、新现实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五节 世界航天体系与依附 |
一、发展中国家的航天计划 |
二、世界体系中的航天外交 |
第六节 商业航天与国家主义 |
一、全球化与商业航天 |
二、国家主义的航天外交 |
第七节 航天外交的核心要素 |
一、科技是核心基础 |
二、战略是根本动力 |
三、资金是重要条件 |
第四章 理论框架 |
第一节 理论范式 |
一、航天经济的计划属性 |
二、国家为核心的行为体 |
三、大国竞争的本质特征 |
第二节 理论模型 |
一、关键要素 |
二、理论内核 |
三、主要逻辑 |
第三节 理论推论 |
一、太空竞赛 |
二、空间合作 |
第四节 理论验证 |
一、定量检验 |
二、定性检测 |
第五节 理论颠覆 |
一、理论界限 |
二、商业航天 |
三、理论发展 |
第五章 理论分析 |
第一节 总体态势分析 |
一、综合分析 |
二、分项分析 |
第二节 主要国家分析 |
一、美国的航天外交 |
二、俄罗斯的航天外交 |
三、欧洲的航天外交 |
四、日本的航天外交 |
五、印度的航天外交 |
第三节 国际组织分析 |
一、国际组织类型分析 |
二、多边平台博弈策略 |
三、非政府间国际组织 |
第六章 中国的航天外交 |
第一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实践 |
一、中国航天外交的基础 |
二、中国航天外交的历史 |
第二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设计 |
一、大国博弈 |
二、多边主导 |
三、应用推广 |
第三节 中国航天外交的政策建议 |
一、坚持高举高打的战略定位 |
二、改革管理体制和创新模式 |
第七章 结论 |
第一节 航天外交的本质与启示 |
一、航天外交的本质 |
二、航天外交的启示 |
第二节 航天外交的未来 |
一、持续的竞争 |
二、潜在的合作 |
第三节 存在的不足和未来的研究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2)中国航天工程的经济效益(论文提纲范文)
一、航天工程概述 |
(一)航天工程的内涵 |
(二)航天工程发展的重点领域与总体思路 |
二、航天工程的经济效益 |
(一)航天工程给传统产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
(二)航天工程给通信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
(三)航天工程给交通行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
(四)航天工程给农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
(五)航天工程给卫生事业带来的经济效益 |
(六)航天工程进行的太空实验带来的经济效益 |
(七)航天工程在资源开发和社会管理中的经济效益 |
(八)航天工程在预防突发事件中带来的经济效益 |
(九)航天工程的商用经济效益 |
(十)航天工程的连锁经济效益 |
(4)航天诱变烤烟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异及SRAP分子标记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 国内外航天育种的现状 |
2 高空环境对生物影响的关键因素 |
2.1 微重力 |
2.2 空间辐射 |
3 航天育种的机理 |
3.1 辐射损伤机理 |
3.2 微重力理论 |
3.3 转座子理论 |
3.4 其它因素的复合效应 |
4 航天诱变育种的特点 |
4.1 突变的广谱性 |
4.2 诱变频率高 |
4.3 植株损伤轻 |
5 我国航天育种所取得的成果 |
5.1 蔬菜类作物 |
5.2 油料作物 |
5.3 粮食作物 |
5.4 花卉 |
5.5 其他农作物 |
6 SRAP分子标记技术 |
7 应进一步研究的重点及前景展望 |
第二章 航天诱变对烤烟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供试材料 |
1.2 实验方法 |
2 结果分析 |
2.1 航天诱变对烤烟农艺性状的影响 |
3 讨论 |
第三章 诱变材料当代SRAP分子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DNA提取 |
2.2 SRAP的反应体系 |
2.3 SRAP引物对诱变后代的鉴定 |
2.4 诱变当代在10对引物扩增中具有差异带引物个数的统计 |
3 结论与讨论 |
第四章 小结 |
1 主要研究成果 |
2 存在问题 |
3 本实验创新点和今后的工作和目标 |
参考文献 |
术语与略语表 |
致谢 |
作者简介 |
(6)我国卫星产业的成长机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问题及背景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卫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作用的相关研究 |
1.2.2 卫星产业成长规律的相关研究 |
1.2.3 动力要素作用于卫星产业发展的相关研究 |
1.3 研究的主要内容 |
1.4 论文的结构和框架 |
第2章 卫星产业发展的经济学特征 |
2.1 卫星产业的发展简况及趋势 |
2.1.1 卫星产业的概念 |
2.1.2 卫星产业的发展简况 |
2.1.3 卫星产业的发展趋势 |
2.2 卫星产业的经济结构及发展阶段 |
2.2.1 卫星产业的经济结构 |
2.2.2 卫星产业的发展阶段 |
2.3 卫星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
2.3.1 产业关联理论 |
2.3.2 卫星产业对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 |
2.4 卫星产业的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卫星产业的发展规律及动力要素 |
3.1 卫星产业的发展过程 |
3.2 卫星产业的发展规律 |
3.3 影响卫星产业发展动力要素的识别 |
3.3.1 影响卫星产业发展的要素 |
3.3.2 影响卫星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卫星产业发展的动力要素作用机理 |
4.1 动力要素作用于卫星产业发展的量化分析 |
4.1.1 改进的Logistic模型 |
4.1.2 动力要素对卫星产业发展的作用分析 |
4.2 动力要素作用于卫星产业发展的模式 |
4.3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
4.3.1 我国卫星产业存在的问题 |
4.3.2 我国卫星产业发展的对策 |
4.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资源卫星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投资与经济增长相关理论 |
1.4 论文的结构及创新点 |
1.4.1 论文结构 |
1.4.2 论文创新与不足 |
第2章 资源卫星产业的概念及行业特点 |
2.1 地球资源卫星的概念 |
2.1.1 地球资源卫星发展历史 |
2.1.2 我国地球资源卫星发展历史 |
2.1.3 地球资源卫星应用领域 |
2.2 资源卫星产业的概念及特点 |
2.2.1 资源卫星产业概念 |
2.2.2 航天产业特点 |
2.2.3 资源卫星产业的特点 |
2.3 资源卫星产业带动的特点 |
2.3.1 对上游产业带动特点 |
2.3.2 对下游产业带动特点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投入产出原理概述 |
3.1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与发展 |
3.1.1 产业关联理论渊源 |
3.1.2 投入产出法的产生 |
3.1.3 投入产出法的发展 |
3.2 投入产出表 |
3.2.1 投入产出表的结构 |
3.2.2 主要指标的定义及解释 |
3.2.3 投入产出表部门分类原则 |
3.3 投入产出模型 |
3.3.1 投入产出表中的数量关系 |
3.3.2 直接消耗系数 |
3.3.3 完全消耗系数 |
3.3.4 列昂惕夫逆系数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资源卫星产业对国民经济贡献模型 |
4.1 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
4.2 资源卫星产业对GDP的贡献 |
4.2.1 资源卫星产业对GDP的直接贡献 |
4.2.2 资源卫星产业对GDP的间接贡献 |
4.3 资源卫星产业对就业机会的贡献 |
4.3.1 直接就业机会贡献 |
4.3.2 前向、后向波及作用就业机会贡献 |
4.3.3 消费波及作用就业机会贡献 |
4.4 实证分析 |
4.4.1 数据获取及说明 |
4.4.2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对我国GDP贡献分析 |
4.4.3 中巴地球资源卫星对我国就业贡献分析 |
4.4.4 结果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8)我国空间资源产业及其发展研究 ——以卫星导航产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空间资源产业的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
1.3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二章 空间资源产业 |
2.1 空间资源产业的界定 |
2.2 我国发展空间资源产业的意义 |
第三章 中外空间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与比较 |
3.1 我国空间资源产业的发展现状 |
3.2 中外空间资源产业发展的比较 |
第四章 我国空间资源产业的发展道路——以新型工业化为例 |
4.1 我国空间资源产业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依据 |
4.2 我国空间资源产业新型工业化的实现模式及对策 |
第五章 案例研究: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
5.1 全球卫星导航产业发展现状 |
5.2 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的特点 |
5.3 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存在的问题 |
5.4 我国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发展的建议 |
第六章 研究的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进一步研究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
附录 |
(9)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商机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前 言 |
第1章 2008年北京“数字奥运”的市场需求 |
1.1 通信服务 |
1.2 广播电视服务 |
1.3 智能交通系统(ITS) |
1.4 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 |
1.5 奥运气象服务 |
1.6 智能卡服务 |
1.7 公共安全保障 |
第2章 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商机的优势与能力 |
2.1 我国航天企业的优势领域 |
2.1.1 卫星通信设备的研制能力 |
2.1.2 国际卫星电视地球站的作用 |
2.1.3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发展 |
2.1.4 卫星遥感技术的广泛应用 |
2.1.5 航天仿真技术的成就 |
2.1.6 智能卡技术的优势 |
2.2 航天企业对北京“数字奥运”相关需求的供给能力 |
2.2.1 对通信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2 对广播电视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3 对智能交通系统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4 对奥运场馆智能化建设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5 对奥运气象服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6 对智能卡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2.2.7 对公共安全保障需求的供给能力分析 |
第3章 我国航天企业竞争力的比较分析 |
3.1 我国航天企业与国外跨国公司的竞争力比较 |
3.1.1 企业规模上的比较 |
3.1.2 融资能力比较 |
3.1.3 技术水平上的差距 |
3.1.4 成本管理方面的比较 |
3.1.5 市场营销方面的比较 |
3.1.6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比较 |
3.1.7 利用政府等公共资源的能力比较 |
3.2 我国航天IT企业与国内民口IT企业的竞争力比较 |
3.2.1 企业规模上的比较 |
3.2.2 融资能力上的比较 |
3.2.3 技术创新水平上的比较 |
3.2.4 成本管理方面的比较 |
3.2.5 市场营销方面的比较 |
3.2.6 质量管理和品牌建设方面的比较 |
3.2.7 利用政府等公共资源的能力比较 |
第4章 我国航天企业开拓“数字奥运”市场的对策 |
4.1 树立起竞争与联合的观念,推动重点民品和核心企业上规模、上效益 |
4.2 多渠道地筹措航天民品发展资金,形成良好的资本循环机制 |
4.3 加强产学研结合,建立面向市场的技术创新机制 |
4.3.1 建立开放式开发机制,加强产学研结合 |
4.3.2 要处理好自主创新与对外引进的关系,切实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
4.4 强化成本意识,不断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
4.4.1 积极推进观念创新,强化成本意识 |
4.4.2 探索适应技术创新的成本管理新模式 |
4.4.3 科学成本管理的具体措施 |
4.5 做好市场开发和调研工作,不断提高航天企业的市场营销能力 |
4.5.1 以市场引导技术--把握好技术优势和市场优势的关系 |
4.5.2 市场重新细分和市场再定位 |
4.5.3 加强市场开发、营销和售后服务工作 |
4.6 开展全面质量管理,培育航天名牌产品 |
4.6.1 实施标准战略 |
4.6.2 抓好质量建设 |
4.6.3 积极培育航天名牌 |
4.7 积极进行政府营销,争取政府的政策扶持 |
4.7.1 政府营销的内涵 |
4.7.2 航天企业进行政府营销的具体对策 |
参考文献 |
致 谢 |
(10)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航天产业的特性 |
第一节 航天产业的内涵 |
第二节 航天产业发展历程 |
第三节 航天产业的技术特性 |
第四节 航天产业的经济特性 |
第二章 产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研究 |
第一节 国外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
第二节 中国有关竞争力问题研究概况 |
第三节 产业国际竞争力的经济学涵义 |
第四节 国际竞争力评价理论 |
第五节 竞争战略和竞争优势理论 |
第六节 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
第七节 竞争力理论与研究对象 |
第八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要素 |
第三章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分析 |
第一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生产要素分析 |
第二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需求条件分析 |
第三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相关和支持性产业分析 |
第四节 航天产业竞争力企业组织、管理模式和竞争状态分析 |
第五节 中国航天产业竞争优势与劣势概括 |
第四章 提高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发展战略 |
第一节 中国航天产业总体发展战略 |
第二节 航天技术创新与发展战略 |
第三节 航天产业集团化发展战略 |
第四节 航天军转民发展战略 |
第五节 航天人才稳定与开发战略 |
第六节 航天企业文化发展战略 |
第七节 国家层面航天产业发展策略 |
主要参考文献 |
后记 |
四、中国航天技术应用及其效益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 [1]从太空竞赛到空间合作航天外交的理论建构与现实转型[D]. 蔺陆洲. 外交学院, 2020(08)
- [2]中国航天工程的经济效益[J]. 谢和成. 财经界, 2014(15)
- [3]基于项目化的航天企业运营管理研究[J]. 张成,杨海成,莫蓉,王晓君,陆小蕊.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2(12)
- [4]航天诱变烤烟品种的农艺性状变异及SRAP分子标记鉴定[D]. 钟波. 湖南农业大学, 2008(09)
- [5]中国航天产业军民结合发展的现状及对策[J]. 元方,杨海成,杨凌. 中国科技论坛, 2008(01)
- [6]我国卫星产业的成长机理研究[D]. 杨莹.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2)
- [7]资源卫星产业对我国国民经济贡献研究[D]. 刘洋. 哈尔滨工业大学, 2007(03)
- [8]我国空间资源产业及其发展研究 ——以卫星导航产业为例[D]. 李惠娟.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2006(11)
- [9]我国航天企业开拓北京“数字奥运”市场的商机分析[D]. 杨金晖. 中国人民大学, 2005(03)
- [10]中国航天产业竞争力研究[D]. 金壮龙. 复旦大学, 20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