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的建立与发展

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的建立与发展

一、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念的确立与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刘红[1](2018)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实践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化领导权无论在革命时期还是建设时期,都具有精神凝聚和价值导向的双重作用,它是政权合法性的基石,是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重大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处于各种思潮纷呈迭起、多元文化交相辉映的历史境遇中,中国共产党正是把文化领导权的建设置于审视中国社会革命的视野之内,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的阐释、运用与创新,获得了民众的思想认同,实现了政治动员、精神凝聚和价值引领,促使革命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革命行动,最终实现了国家政权的更迭以及精神文化的巨大变迁。今天,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给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带来了严峻挑战。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始于思想领域防线的失防与坍塌。面对社会思想空前活跃,各种思想观念相互交织,各种文化相互激荡,社会意识出现多样化趋势的现实境遇,如何进一步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扞卫执政合法性基础?如何获得民众广泛的精神认同,凝聚思想共识?成为中国共产党亟需解决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基于此,本文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为背景,从思想和实践双重纬度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展开研究,系统梳理其思想的发展脉络,呈现这一思想一脉相承的演进过程,探究不同领域构建文化领导权的实践路径,凝炼经验、提升规律,为今天多元文化语境中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提供历史和思想的经验借鉴。本文由绪论、正文和结语三个部分组成。主要内容概述如下:绪论部分:界定相关概念,阐明选题缘由,揭示研究意义,梳理国内外的研究成果并分析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确立研究目标、思路与方法,阐释论文的创新之处。第一章探讨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呈现出不同国度和不同历史语境下对于文化领导权的共同关注。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基础,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奠定了立论基石。列宁、葛兰西在对马克思恩格斯思想继承的基础上分别进行了独创性的发展,开辟了阐释与运作的新途径。第二章梳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发展脉络,揭示其思想演进的过程和特点。首先,分析早期中国共产党人陈独秀、李大钊对思想文化领导的关注以及思想的根本转变,这些标志着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萌芽。中国共产党开始重视和领导思想理论宣传教育工作并采用多样化的方式对群众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教育,由此开始了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伟大实践。但党对“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认识还未上升到“权”的高度。其次,探讨党的重要领导人瞿秋白对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认识以及党的实践。本文认为,瞿秋白是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先行者,他首次提出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概念,阐明了无产阶级在革命中进行文化战线上的斗争的必要性,构建了革命文艺“大众化”的实践路径。中国共产党开始建立统一的组织机构去领导各种文化团体,并在文化战线的斗争中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为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现实路径,但对无产阶级领导权却缺乏整体、系统的认识。最后,阐明毛泽东是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奠基人。在《新民主主义论》中,他深刻阐明了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必然性,形成了系统的文化领导权思想,构建了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理论的框架。《新民主主义论》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基础,从政治、军事、文化各方面呈现出对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整体把握,同时党开展了从各个领域对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争夺和建设的实践历程。第三章全面考察以争夺知识分子为途径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实践。通过国共两党对知识分子的抢夺凸显文化统一战线中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重要作用,揭示知识分子在文化领导权中的地位,通过呈现中国共产党知识分子政策的发展轨迹以及重要影响彰显中国共产党话语主导权和文化领导权的获得,揭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重要地位及其对文化领导权建设的重大作用。第四章从思想论战角度考察学术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实践。在当时学术多元化的历史境遇中,马克思主义学者秉持马克思主义科学的治学态度并以其科学方法为指导,在学术思想领域开始了争夺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独特实践,通过科玄论战、中国社会性质问题论战、新儒学运动、“学术中国化”思潮的论争,批判了学术上的各种错误观点,辨明了事物的真理性,以马克思主义话语权的获得实现了对学术思潮的引领,并为中国社会变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提供了学理依据和价值共识。第五章从政治思想领域考察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斗争实践。通过与国民党“中国之命运”的论战、中共对民盟的民主建国方案的批评引导以及三民主义论战,揭示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以及共产党领导的历史必然性,体现政治思想在意识形态中的核心地位,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确立的必要性。第六章阐明和揭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无产阶级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以及现实启示。本文认为,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前提;同时,理论创新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核心;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是文化领导权的基础;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文化领导权的旨归;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主干力量。这些革命斗争中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经验也为新形势下巩固和加强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提供重要的启示与借鉴,即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夯实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坚实基础;把握社会、学术、政治思想等领域文化建设的不同规律,形成合力推动文化领导权的整体建设;在学术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成为主干工程;创新宣传方式,引导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

向伟[2](2019)在《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价值判断的充分肯定。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极其重视文化自信,习近平在不同场合对文化自信进行深刻而系统的论述。在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的背景下展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研究,对全面理解文化自信和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于特殊的国际国内背景。从国际背景分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在中国遭受帝国主义列强入侵,中国经济、政治、文化各方面遭受严重打击,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世界掀起学习“社会主义”高潮的情况下逐步产生和形成的。从国内背景分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是在中国革命坚持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践相结合,发展新民主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文化的过程中逐渐产生的。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化思想的相关论述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重要理论来源。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较为丰富,主要包括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确立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四个方面的内容。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特点,具有浪漫性与现实性的统一、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历史价值。从理论上看,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于继承与发展中华民族精神、丰富毛泽东思想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具有重要意义。从历史价值的角度,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对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的确立,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实践,中国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程康[3](2019)在《延安时期鲁艺的“转向”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地位的建构》文中研究指明延安文艺整风后,毛泽东文艺思想不仅成为当时边区文艺创作遵循的基本准则,而且对中国当代文学也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正如毛泽东全党领导核心地位的形成存在着一个复杂的过程一般,毛泽东文艺思想在延安文艺领域中主导话语地位的建构也有着一个动态的发展历程,一定意义上这也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成熟的中共领导集体成型的一个侧面显现。本文选择在毛泽东的支持与关怀下成长起来的、党员相对集中的、在延安文艺领域具有典型性的鲁迅艺术文学院(以下简称“鲁艺”)作为立足的支点,撷取了鲁艺的教育方针作为切入的横截面,通过鲁艺在教学方针上出现的前后“转向”来探寻引起这一现象的原因及其深层的合理性和必要性。延安时期鲁艺的“转向”主要体现于鲁艺师生在艺术实践中建构了新的文艺主体(文艺为工农兵服务)、实现了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从纯粹的文人到坚定的革命者)和帮助中国共产党确立了文化领导权(文化领导和文化权力的统一),从而在文艺主体身份界定、知识分子思想改造和文化领导权确立等方面实现了与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统一,极大地发挥了文艺对于革命的积极促进作用。在这过程中,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主导地位真正得以建构。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地位的确立,既是现实的必然要求,也有着科学的理论基础;既有深刻的历史必然性,也是复杂社会现实当中的产物。对于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地位形成过程的梳理,有助于我们形成对其科学、客观的认识和评判,也有助于我们在新的时期更好地坚守它、发展它。

李艳丰[4](2019)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是近代以来对中国影响最为深远的历史巨人,无论是他的支持者还是他的反对者都必须承认,他兼具文韬武略,百年难得一见。人们对他的文章、诗词、书法等皆推崇备至。毛泽东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外交等思想,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指导思想,并被继承与发展。然而由于毛泽东晚年的失误引发了巨大的争论,把毛泽东不重视制度建设作为解释其晚年失误的一个原因几乎成为学术界的共识。这就使得学术界和社会上产生一种误解:毛泽东的一生在党的制度建设上并没有什么建树。正因为如此,学术界很少提及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更有历史虚无主义者以此为突破口,断章取义地大肆攻击毛泽东“要人治,不要法治”,是“和尚打伞,无法无天”,等等。然而,事实上并非如此,毛泽东在其波澜壮阔的一生中,始终在探索党的制度建设,始终致力于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等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学说中国化,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正是在领导中国共产党进行革命过程中,毛泽东成功地进行了制度建设,才能够组建坚强的党和强大的人民军队,才能够夺取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也为执政的中国共产党提供了思想指导和制度保障。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后,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要,打破苏联模式的束缚,毛泽东开始进行党的制度改革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可以讲,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成果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为后来党的制度改革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了还原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并回应历史虚无主义的观点,本文从五个方面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研究。其一,探求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源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是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学说的继承与发展。马克思、恩格斯在党的建设理论与实践中形成了丰富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奠定了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列宁在此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实际进行了继承和发展。特别是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布)成为执政党,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进入了社会主义新阶段。毛泽东在继承他们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的基础上,立足中国国情,开始了探索马克思、恩格斯、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制度建设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形成了中国化的无产阶级政党的制度建设思想--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其二,梳理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发展历程。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无到有,从萌芽到发展,从成熟再到新的发展,从曲折发展到走进误区,都与中国革命发展历程紧密相连。毛泽东在各个历史时期,针对革命任务的需要和客观革命环境,对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了丰富的思想,对推进的党的制度建设,推进革命进程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即使在曲折发展和失误时期,依然提出过一些建设性的思想。其三,阐述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基本内容。毛泽东在党的建设实践中注重制度化安排,形成了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组织建设制度思想、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思想、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思想以及其他相关制度建设思想等相对完整和严密的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体系。其四,解析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内在运行机理。主要涉及毛泽东对党的制度的属性判断(人治还是法治),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性善还是性恶),制度建设的公平抉择(程序还是实质),制度运行的关键(平衡与失衡)等。其五,对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进行评价和反思以及启示探讨。文中客观评价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认为其开创了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理论中国化的先河,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总体框架;文章还总结了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经验和现实启示。可见,毛泽东不仅拥有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而且其思想内容很丰富,指导作用很大,地位很重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也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政治意义。

黄家周[5](2015)在《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文中提出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史同时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无产阶级政党领导人民完成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必然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价值体现和生命力所在。遵循恰当的路径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马克思主义的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精神文化生产理论、文化领导权思想、文化软实力思想是我们理解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之间关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彰显了马克思主义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导思想的地位,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和繁荣则有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进程。我们在探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过程中应重视文化建设的视域,关注不同地区的“人文特点”,这是历史经验的总结,也是当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要求。广西是我国少数民族人口最多的省区,加强对该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发轫期。“五四”运动前后,广西籍进步知识分子为促进马克思主义在本地区传播作出了重要贡献。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时期,红七军、红八军和根据地苏维埃政府广泛宣传马克思主义,开展土地革命和根据地建设,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发展文化教育事业的政策和措施,深受民族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抗日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牢固掌握了桂林抗战文化运动的领导权,向各阶层广泛宣传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鼓舞了广西民族群众的抗战斗志。解放战争时期,中共广西党组织根据新的工作方针,发动群众开展反内战、反独裁,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为配合解放军南下解放广西创造了必要的舆论氛围和群众条件。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拓期。新中国成立初期,广西的文化艺术事业全面振兴,广西壮族自治区的建立体现了中共灵活运用马列主义民族理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的又一次成功实践。“文革”十年却使广西文化艺术事业惨遭破坏,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亦历经曲折。随着拨乱反正、思想解放运动的推进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广西文化建设事业重现新的曙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呈现新的局面。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全面推进期。广西通过创建社会文化先进县工程、建设千里文化长廊工程、推进知识共享工程等活动,实现了整体文化水平的提升。“双学”活动的开展、“四个广西”建设理念的提出、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制定和实施、“广西精神”的凝练、“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生态乡村)”活动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深入开展,以及“中国梦”理念和“四个全面”思想在广西的广泛宣传,彰显了新时期广西马克思大众化的新特征。我们通过对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程的系统考察和分析,概括了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六条基本路径:一是积极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的教育培训活动增强其引领群众的能力;二是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三是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四是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参与马克思主义宣传的作用;五是发扬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六是在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推进本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创新。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选择过程中蕴含着以下特点:首先,围绕实现群众利益需求而确定目标任务;其次,体现了鲜明的民族特点;再次,采取了多层面的保障措施;最后,呈现出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项复杂的、艰巨的、长期的系统工程。当代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选择和实现过程中依然有不少问题和制约因素,尚存在某些路径不够顺畅、不够明晰、不够完备和适用性欠强等问题,影响着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成效。新时期新形势下广西仍然需要继续探索、创新和完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第一,大力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围绕提升教育质量和促进教育公平,充实民族教育的内容;从民族地区实际出发,丰富民族教育的形式。第二,改善民族地区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第三,充分利用广西民族地区优秀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特别是要着力促进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红色文化资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提升民族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的认同程度。第四,建立和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我们应遵循统筹兼顾的思想和“以人为本”的原则,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健全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人才、经费和奖惩等方面的保障制度,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传播、反馈和辅助等方面的实践机制。

张晓亮[6](2014)在《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文中认为毛泽东是政治家、军事家,又是诗人。他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政治、军事着作,也在“马背”生涯中创作了大量的源于革命实践体验的诗词作品。毛泽东政治家与诗人的身份是互动的,时而政治家的身份明显,时而诗人的特质浓厚,时而二者交融。即使在诗人特质浓厚的时候,诗词作品也同样寄予了其政治情怀。因此,同政论文章一样,诗词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区别在于其政论作品是毛泽东革命思想的理性总结,而诗词则是其个人革命理想的感性刻画。毛泽东多次强调“诗言志”,不论是在阅读还是创作文学作品时,他都遵循这个古老的传统。“志”在这里具有多重内容,首先,毛泽东诗词是毛泽东个人革命理想的集中体现,又是人民群众价值诉求的精神代言;其次,毛泽东诗词记述了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伟大历程,很多重大历史事件都在诗词中有所反映;最后,毛泽东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的有机结合。毛泽东将其对马克思主义精神的理解融铸在古典诗词这一中国传统文化形式中,深刻地表达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与辩证法。研究毛泽东思想,不仅要研究其政论文章,诗词也应该成为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本。本文主要从毛泽东政治家、军事家、哲学家三种身份来研究毛泽东思想以及毛泽东诗词,所以本文论题主要包含毛泽东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三个方面。由于研究的文本是毛泽东诗词,所以对于这三种思想的探究在不同时期以及不同的诗词上是有所侧重的,或侧重政治思想,或侧重军事思想,或侧重哲学思想;毛泽东是多种身份的结合体,他的思想又不是单一的,政治、军事思想中充满辩证的哲学气息,军事、哲学思想又是政治理念,所以,文中的一些分析又是三种思想的融合。全文以毛泽东诗词为主线进行展开,由于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各阶段的很多重要思想与相应阶段的诗词在主题上是相呼应的,所以,全文的标题都是以各阶段毛泽东诗词中内涵的毛泽东思想即理性的表述为表现方式。由此,笔者设立的论述框架凸显,全文的论述主要包括以下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分析了毛泽东自立志出乡关到1927年的《菩萨蛮·黄鹤楼》期间的作品,主要描述了毛泽东确立马克思主义价值观的历程。这一时期,毛泽东处于艰辛探索救国方法的阶段,他笃信过尼采的超人哲学,迷恋过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但同时又注重中国传统的经世致用原则,在治学、革命方面十分注重社会实践的作用。《沁园春·长沙》与《菩萨蛮·黄鹤楼》是这一时期两首重要的作品,虽然毛泽东自认为1920年夏就是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但这两首作品是毛泽东运用马克思主义分析现实问题的初始标志;第二阶段描述了深具中国特色的井冈山革命道路模式。这一时期,毛泽东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但仅仅掌握了理论还不能最终解决革命问题。理论不是万能的,必须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毛泽东带领早期共产党人通过艰辛的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革命的井冈山道路,即马克思主义的暴力革命、共产党领导下的工农联盟与根据地依托下的游击战争相结合的新式无产阶级革命道路;第三阶段的诗词数量虽然不多,但是,每首诗词背后宏大的历史背景使这些诗词的内涵更为深刻。随着中国革命道路的理性走向以及毛泽东思想的逐渐成熟,这一时期的几首诗词也包含了更为宏大的对中国革命的理论认知。它们组合起来反映了毛泽东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总结:第四阶段主要分析了毛泽东诗词中的彻底革命思想。而这种彻底革命的价值根本在于对真正民主的追求。民主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民主,毛泽东这一时期的诗词囊括了中国共产党对政治民主(实现人民的真正自由、国家的彻底独立)、文化民主(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的探索,而这两方面的实现为经济民主奠定了基础。学术界对毛泽东诗词中的政治思想、军事思想、哲学思想有一些论述,但还只是对一首、几首或者一个短暂时期的探讨。对毛泽东诗词就某一方面进行一次全面而整体的阅读无论对毛泽东诗词还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研究都是一次极为有益的尝试,这就是本文的最终目的。

阿茹娜[7](2020)在《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发展创新研究》文中研究表明21世纪,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并对政治、经济、文化乃至生态建设都提出了新的时代要求,其中就要求文化兴盛和文艺繁荣必须与时代共脉搏、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提升到了新的历史高度,面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进程中体现出的困难和矛盾,基于回答时代问题的需要,强调社会主义文艺要紧紧抓住文艺人民性这一主线,深刻阐述了社会主义文艺与人民之间的内在统一性,据此形成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是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指导下,对我国文艺事业发展问题的回答之声,是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立足于新时代中国文艺实践,指导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与建设的行动纲领,它具有鲜明的时代性、实践性、创新性。本文深入研究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挖掘了其科学内涵及创新成果,探究了以人民为中心创作导向的理论基础,归纳并总结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推进历程,以唯物史观视野研究了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和创新。研究的主要内容为: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进行了探究。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形成于长期的无产阶级革命实践中,最早是马克思恩格斯提出了关于文艺的人民性思想的主张,后经各时期的理论演进在苏联进一步丰富了文艺人民性思想,并进行了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具体实践;随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不断深入,文艺人民性思想在带领和指导中国人民的文艺实践中取得了更为完善和体系化的理论总结。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展开和推进进行了系统梳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是在对各时期各种问题不断的历史回应中逐步展开和推进的。本文按照对文艺人民性思想逐步丰富和发展的历程,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进程大致划分了四个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和“左翼”作家联盟时期的“文艺大众化”思想开始萌发;中国革命和建设时期由毛泽东提出的“文艺为人民大众”的思想体系逐步形成;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在“二为”方向确立下我国文艺事业蓬勃发展;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以来“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思想在继承中拓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新境界。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继承性和科学内涵进行了概括。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内在规定了文艺与人民之间统一的密切联系。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坚持对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遵循,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守了人民主体的文艺创作原则,以文艺的创作、反映、审美、评判等主体性姿态,进入了一个崭新的理论境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科学聚焦时代问题,总结历史经验,充分肯定、引领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坚持人民群众美好幸福生活的价值追求,高度重视和推进人民文艺工作步入新的历程。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创新性进行了研究。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建设过程中,人民文艺事业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新形势。本文认为,习近平将文艺事业放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中进行功能定位,以发展的观念对文艺人民性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阐释,充分展现了其时代内涵与实践品格,体现了其时代性与创新性的统一,将中国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艺事业推向了新的阶段,并科学指出了其强大的指导意义。对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践行进行了探索性研究。时代困难和时代问题的解决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针对在一定时期内我国文艺事业发展过程中将面对的来自外部环境中的影响和挑战,同时要正视我们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本文立足当下深刻分析了问题原因,并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指导意义和实践功能出发,对推动社会主义文艺大发展大繁荣,既提出了应对新时期这些困难的一些对策性以及探索思考,又在研究其重要科学指导意义的基础上提出了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发展的具体建议。

刘长军[8](2016)在《《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文中提出自党的十七大以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连续出现在党的一些重要的会议和党的决定之中。党的十八大继续强调指出,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不仅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对中国实践进行指导,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与发展。目前,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任务,就是要坚持不懈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这是中国共产党站在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关键时期,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用来凝聚全民族共同思想基础的战略举措。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进行得如何,既事关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更关乎党的执政合法性。研究历史重在映照当代。本文选取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6)这一时段,从党报切入,回顾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的简要历程,并在此基础上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本文采取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研究方法,一方面考察《人民日报》关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等理论的宣传;另一方面紧紧围绕着党的中心工作,重点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和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与推动。本文在具体研究中发现《人民日报》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中时刻突出了运用理论指导实践的鲜明特色,在宣传理论的时候强调学理论是用来指导具体实践的,在宣传和推动党的中心工作中时刻不忘记解释理论对实践的指导作用。通过理论与实践两个层面的考察,本文总结梳理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效,以及凝练了对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启示,由此完成了研究历史照映当代的研究价值。本文共分为9章。第1章为绪论,介绍了选题缘由、该问题研究的学术价值和现实意义、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研究思路和采取的具体研究方法、介绍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第2章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创办党报出发,回顾了中国共产党创办党报的历程,梳理了《人民日报》作为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过程。第3章从新中国成立初期思想文化以及社会领域的实际出发,梳理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然性与可行性,同时简要回顾了这一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进程。第4章围绕着《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进行考察:一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传播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主要内容,二是梳理了《人民日报》如何推进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学习和运用;三是考察了《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文本载体的宣传;四是介绍了《人民日报》与其他媒介联动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推进。第5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一是介绍了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二是结合党的中心任务以及思想文化领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传播了以“毛泽东的哲学思想、毛泽东的人民民主专政思想、毛泽东的文艺思想”为主要内容的毛泽东思想体系;三是结合社会主义改造的中心任务宣传了毛泽东思想的新发展——过渡时期总路线内容;四是宣传毛泽东思想的重要文本载体《毛泽东选集》的出版、发行以及受到国内外欢迎的盛况。第6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与推动:一是针对城市工人和干部的实际有针对性地推动党对工人和干部进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教育活动;二是针对当时新中国成立之初党所面临的严峻挑战和困难,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三是助推城市的建设;四是宣传和配合推进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第7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制度建立的宣传与推动。第8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取得的成效:一是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二是推动了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三是密切了党与人民群众的紧密联系。第9章主要考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一是分析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存在的局限性;二是总结提炼了《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对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推进存在的现实启示。

魏星[9](2019)在《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比较研究》文中提出文艺作为时代的号角,最能反映文化的时代特征,最能引领社会的时代潮流。在坚定“四个自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背景下,加强对文艺思想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选取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进程中最具代表性的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为对象,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文艺思想、毛泽东文艺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文艺思想为理论依据,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文艺实践为现实依据,运用比较的方法,立足于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从五个层次进行分析论述。首先将两者置于其形成的时代背景中,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对所处时代的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发展现状及目标任务进行深入分析,从而对两者形成的时代背景有了深刻的理解,更容易掌握这两大思想理论。其次,是从思想理论形成的理论背景入手,两大文艺理论在形成的过程中都受到马克思主义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文艺理论的思想启迪,还从中外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丰富了理论体系,也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同时两大理论的形成离不开领导人个人文化素养的影响。再次,是对两大文艺理论的主要内容进行了分析,经过分析得出两者在主要内容上有共同的特点,比如关于文艺工作地位、关于文艺创作来源、关于文艺批评、关于文艺服务对象、关于文艺队伍建设、关于党对文艺领导权等,经过对比发现,主要内容方面两者大体上是相似的,随着时代变化,后者使前者更丰富。然后,是在全面分析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发现两者在特点方面有共性,这也体现了两者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方法的坚持,通过对两大文艺思想的“人民性”、“政治性”、“创新性”和“辩证性”四个特点进行深入比较,并充分结合实际事例。最后,对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及辩证关系进行分析,首先梳理了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价值,了解其在中国文艺发展历史上的独特地位,然后对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从“古”“今”“中”“外”四个层次进行了分析,认为它对中国传统文化、对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对中华文化走出去都具有重要意义,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对两者的辩证关系进行了分析,认为后者是在对前者继承的基础上,实现了对前者的时代性发展。从而获得四点启示,一是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二是应该增强文艺建设的民族性,三是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四是要正确认识文艺的地位。

张艺兵[10](2014)在《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研究》文中提出毛泽东的宣传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在中国的继承与发展,是无产阶级宣传思想的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建设过程中曾产生过巨大的物质推动力,发挥了思想解放的效用。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又是他将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创造性地中国化的产物,是矛盾共性和个性的统一,是无产阶级宣传思想与中国具体新闻实践结合的辩证统一。它既是对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的继承,同时又有创新和发展,形成马克思主义宣传理论指导中国宣传实践的合理性、科学性和可行性,并在我国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得到验证,为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它的理论价值是毋庸置疑、有目共睹的。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的理论精髓,同时又将其同中国的具体社会实践和文化情景相结合,汲取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精华,具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从而使其对于运用宣传手段改造和建设中国社会具有了现实的实践意义。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探究毛泽东的宣传思想产生、形成的历史背景、实践基础和理论前提。毛泽东的宣传思想产生于20世纪上半叶世界无产阶级革命新发展、中国新民主主义新需要的大背景下;它的理论来源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理论以及关于宣传思想文化的理论,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成果;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实践基础为“五四运动”前后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中国共产党诞生以来党所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光辉历程。第二部分即第三章,重点考察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轨迹。主要包括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萌芽:对宣传的初步认识与实践;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形成:深化对宣传的认识;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成熟:对宣传规律的认识渐趋成熟;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宣传思想的丰富和完善;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局限:放大思想建设的作用等几个发展阶段,理清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脉络。第三部分包括第四章和第五章,主要归纳总结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征。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宣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宣传工作的队伍建设、宣传工作的方法和途径等几方面。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基本特征则主要包括:鲜明的政治性、明确的目的性、强烈的针对性、突出的实践性、适度的斗争性和浓郁的民族性等几点。第四部分即第六章,主要是探析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历史地位和当代价值。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理论价值在于: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宣传思想,构建和完善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体系,启迪了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宣传思想的发展;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实践意义在于,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方法与路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推进党的建设这一新的伟大工程,提升党的执政能力。毛泽东的宣传思想是我们开展宣传思想理论研究的理论武器、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理论指导,对于我们做好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宣传思想工作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它启示我们:要重视对马克思主义的学习研究和宣传教育。对于当前,就是要对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最新发展、最新理论成果给予充分的研究和最广泛的宣传普及,发展好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要重视文化建设。当前,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地位,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文化建设的引领,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我国文化软实力;要重视党的思想建设,从思想上保持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有效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二、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念的确立与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念的确立与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概念界定
    二、选题缘由
    三、研究意义
    四、研究综述
    五、研究思路、方法及创新点
第一章 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理论来源与实践基础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二、列宁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三、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
    第二节 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文化领导权的实践
        一、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实践
        二、西欧共产党的实践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 建党初期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思想萌芽
        一、建党初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认识的历史背景
        二、陈独秀、李大钊对于思想文化领导的重视
        三、中国共产党争取思想文化战线领导权的初步实践
        四、中国共产党争取思想文化战线领导权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初步提出
        一、大革命失败后思想文化战线的形势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概念的提出
        三、中国共产党在白色恐怖时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
        四、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特点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的系统形成
        一、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二、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争夺文化领导权问题上的特点
第三章 以争夺知识分子为途径实现文化领导权
    第一节 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教训
        一、大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在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
        二、知识分子问题上的错误导致的后果
    第二节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中国共产党对知识分子争夺与培养
        一、建立左翼文化团体
        二、建立文化统一战线
    第三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大量吸收知识分子
        一、抗战时期国民党与共产党对知识分子的争夺
        二、谁抢到知识分子,谁就抢到天下
        三、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知识分子政策
    第四节 知识分子在争夺文化领导权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形成
        二、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的作用
第四章 学术领域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引领与导向
    第一节 学术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意义
        一、学术领域是思想文化领域的重要阵地
        二、学术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特点
        三、确立马克思主义话语权是争夺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方式
    第二节 在学术论战中引领学术研究的方向
        一、科玄论战中唯物史观派的引领导向
        二、中国社会性质论战中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历史影响
        三、马克思主义学者对新儒学运动的批判及影响
        四、“学术中国化”思潮中“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影响及主导
第五章 政治思想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的斗争与博弈
    第一节 政治思想领域夺取文化领导权的意义
        一、政治思想是无产阶级争夺领导权的核心领域
        二、政治思想领域争夺文化领导权是无产阶级政党的重要任务
    第二节 国共两党关于“中国之命运”的论战
        一、“中国之命运”提出的背景
        二、国共两党的思想交锋
        三、中国共产党批判《中国之命运》的意义
    第三节 中国共产党对民盟建国方案的引导
        一、民盟的“民主统一和平建国”方案
        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建国方案
    第四节 三民主义论战
        一、国民党将三民主义儒学化
        二、汪精卫对三民主义的歪曲
        三、中国共产党对三民主义的践行以及对歪曲三民主义的批判
第六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和现实启示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文化领导权的基本经验
        一、重视马克思主义文化领导权的建设是实现无产阶级领导的前提
        二、实现理论创新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核心
        三、建立广泛的文化统一战线是实现文化领导权的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旨归
        五、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是实现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主干力量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夺取文化领导权的现实启示
        一、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文化建设
        二、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夯实无产阶级文化领导权的坚实基础
        三、把握不同领域的文化建设规律,合力推动文化领导权的整体建设
        四、在学术领域把马克思主义学术建设成为主干工程
        五、创新宣传方式,引导新闻舆论的正确方向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2)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和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四、创新和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与理论来源
    第一节 文化和文化自信
        一、文化
        二、文化自信
        三、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国际背景
        二、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国内背景
    第三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形成的理论来源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化思想的影响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熏陶
第二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特点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坚定了马克思主义文化自信
        二、创造了中国特色的革命文化
        三、继承发展了传统文化的精华
        四、确立了文化繁荣的发展方针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基本特点
        一、浪漫性与现实性的统一
        二、理论性与实践性的统一
        三、批判性与继承性的统一
第三章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与历史价值
    第一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毛泽东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华民族精神的继承与发展
        三、丰富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
    第二节 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的历史价值
        一、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
        二、指导了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
        三、推动了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结语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在学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3)延安时期鲁艺的“转向”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地位的建构(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起与价值
        (一) 理论意义
        (二) 现实意义
    二、研究现状述评
        (一) 毛泽东文艺思想对解放区艺术活动的影响
        (二)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理论渊源
        (三) 对《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的研究
        (四)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和功利性特点
    三、研究思路与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第一章 延安文艺中工农兵主体地位的确立
    第一节 文化精英主导下的文艺主体面貌
    第二节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关于文艺主体的界定
    第三节 鲁艺教育方针的“转向”与新文艺主体的建构
        (一) 毛泽东与延安鲁迅艺术文学院
        (二) “转向”前鲁艺对文艺主体的界定
        (三) “转向”后鲁艺对文艺主体的反拨
第二章 知识分子身份转换的难题
    第一节 现代“知识分子”的身份重构
    第二节 毛泽东对知识分子的认知
    第三节 鲁艺知识分子的身份转换
        (一) 文艺统一战线政策
        (二) 相对宽松的文艺环境
        (三) 知识分子身份转换背景下的鲁艺文人
第三章 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文化领导权的确立
    第一节 文化“领导”和文化“权力”的分离
    第二节 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领导权的认知
        (一) 夺取文化领导权的重要性
        (二) 毛泽东的文化领导权思想
    第三节 文化“领导”与文化“权力”的统一
第四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地位建构的历史必然性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问题域:人民
    第二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生语境
        (一) 历史语境
        (二) 理论语境
    第三节 《讲话》的理论来源
        (一)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二)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
        (三) 其他左翼文艺理论家的思想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论文缘起及选题意义
        (一) 选题缘由
        (二) 选题意义
    二、重、难点及创新点
        (一) 研究重点
        (二) 研究难点
        (三) 研究创新点
    三、研究综述
        (一) 研究概况
        (二) 研究评析
        (三) 关于研究本身的几点思考
第一章 概念的界定与理论来源
    一、概念的定义与界限
        (一) 制度的概念
        (二) 党的制度相关概念
        (三) 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相关概念
        (四) 毛泽东思想语境中的制度概念
        (五) 党的制度与其他相关概念的区别
    二、在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前应该厘清的几个问题
        (一)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地位不应否定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研究对象
        (三)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与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关系
        (四)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与党的其他建设思想的关系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一) 关于党的民主集中制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二) 关于党的代表大会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三) 关于党的集体领导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四) 关于党内选举制度建设思想的理论来源
        (五) 关于党内监督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六) 关于党对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的理论来源
第二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形成过程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萌芽时期(1918-1927)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早期酝酿向具体实践过渡
        (二) 节点:创立湖南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中国社会各阶级分析》的完成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开始萌发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初步形成时期(1927-1935)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发动工农向武装斗争过渡
        (二) 节点:三湾改编与古田会议
        (三) 特征:党对人民军队绝对领导制度建设思想发展突出
    三、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形成时期(1935-1949)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指导地方向指导全党过渡
        (二) 节点:遵义会议与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
        (三) 特征:革命党制度建设思想体系框架基本建构完成
    四、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成熟时期(1949-1956)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
        (二) 节点:党的七届二中全会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全面成熟
    五、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曲折发展时期(1956-1976)
        (一) 脉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从总结借鉴向全面自主过渡
        (二) 节点:中国共产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
        (三) 特征: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在曲折中发展
第三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基本内容
    一、党的领导制度建设思想
        (一) 党的集体领导制度思想
        (二) 中央对地方领导制度思想
        (三) 党对国家政权的领导制度思想
        (四) 党对群众团体的领导制度思想
        (五) 多党合作制度思想
        (六) 党对军队领导制度思想
    二、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组织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思想
        (三) 党的组织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三、党的干部制度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干部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干部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干部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四、党的监督制度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监督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监督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监督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五、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对党的管理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管理制度思想内容
        (三) 党的管理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六、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思想
        (一) 毛泽东关于党的宣传制度的探索
        (二) 毛泽东党的宣传制度思想的内容
        (三) 党的宣传制度建设成果概览
第四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解析
    一、毛泽东制度建党思想中的制度属性探讨
        (一) 制度属性的质疑与评判标准
        (二)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特征
        (三) 马克思主义政党制度建设思想的特例
    二、制度设计的逻辑起点
        (一) 人性善恶与制度设计
        (二) 毛泽东对人性的看法
        (三) 制度设计的路径选择
    三、制度建设的技术抉择
        (一) “人民主体”的实质正义追求
        (二) “群众路线”的程序正义保障
        (三) 实质正义与程序正义的统一与偏离
    四、制度调整的关键把握
        (一) 三个选择
        (二) 三对关系
        (三) 四个要点
第五章 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意义与启示
    一、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 开创了马克思主义制度建党中国化先河
        (二) 提供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的指导思想
        (三) 建构了中国共产党制度建设总体性框架
    二、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的现实启示
        (一)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摆在关系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战略位置
        (二) 要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就必须解决制度缺位和制度虚设问题
        (三) 要根据实际情况以创新精神不断推进党的制度建设的进程
        (四)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作为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重要部分
        (五) 要把党的制度建设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实践有机统一起来
余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于研究成果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研究意义
    1.2 选题研究现状
        1.2.1 国内研究综述
        1.2.2 国外研究综述
    1.3 本课题研究思路和内容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内容
    1.4 本课题研究方法和主要创新
        1.4.1 研究方法
        1.4.2 主要创新
第2章 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关系相关问题探析
    2.1 有关概念阐释
        2.1.1 文化和文化建设
        2.1.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1.3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及其路径
    2.2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理论
        2.2.1 文化与意识形态理论
        2.2.2 精神文化生产理论
        2.2.3 文化领导权思想
        2.2.4 文化软实力思想
    2.3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题中应有之义
        2.3.1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
        2.3.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任务
    2.4 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助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
        2.4.1 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2 繁荣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4.3 营造良好文化环境和氛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2.5 民族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相辅相成
        2.5.1 民族文化建设过程中开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2.5.2 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以民族文化建设为条件
第3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程
    3.1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1.1 广西民族地区的总体概况
        3.1.2 广西民族地区的人文特点
    3.2 “五四”运动至新中国成立的发轫期
        3.2.1 广西对“五四”运动的声援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2 左右江革命根据地文化建设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3 桂林抗战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2.4 解放战争时期广西爱国民主运动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 新中国成立至20世纪80年代初的开拓期
        3.3.1 新中国成立开始了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征程
        3.3.2 “文革”十年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经曲折
        3.3.3 思想大解放开启广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新局面
    3.4 20世纪80年代至今的全面推进期
        3.4.1 广西系列文化建设工程与转型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4.2 广西“双学”活动与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桂宣传
        3.4.3 “四个广西”建设与科学发展观的学习实践活动
        3.4.4 党的十七大精神的学习与“桂理昕”宣传品牌的形成
        3.4.5 “广西精神”的凝练与建设民族文化强区战略的提出
        3.4.6 党的十八大后广西的理论宣传与“美丽广西·清洁乡村”系列活动
第4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路径
    4.1 开展民族地区党员干部教育培训增强引领群众能力
        4.1.1 党员干部教育培训贯穿于广西革命和建设的始终
        4.1.2 多渠道培养民族干部增强其引领民族群众的能力
    4.2 利用有民族特点的多样化载体促进马克思主义传播
        4.2.1 重视有民族特点的报刊图书的宣传功能
        4.2.2 发挥民族文艺在传播马克思主义过程中的作用
        4.2.3 善用传统大众媒体增强马克思主义传播的效果
        4.2.4 发挥现代传媒打造理论传播新模式的作用
    4.3 加强民族文化建设发挥先进文化的育人功能
        4.3.1 新民主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3.2 社会主义文化在广西的发展及其功能
    4.4 发挥先进人物的示范功能和社会力量的参与作用
        4.4.1 广西先进人物教育示范功能的发挥
        4.4.2 广西妇女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4.3 广西青年学生组织对党的宣传工作的参与作用
    4.5 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在促进民族和谐发展中的作用
        4.5.1 民族团结教育是广西革命和建设事业成功的法宝
        4.5.2 新世纪新阶段广西强化民族团结教育的新举措
    4.6 学习借鉴其他地区先进经验推进自身实践创新
        4.6.1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4.6.2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时期对其他地区先进经验的学习借鉴
第5章 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主要特点
    5.1 明确的目标任务
        5.1.1 围绕党的中心任务宣传马克思主义
        5.1.2 结合满足民族群众利益需求选择科学理论大众化的路径
    5.2 鲜明的民族特点
        5.2.1 以民族干部、群众和青少年学生为宣传重点对象
        5.2.2 以普及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和党的民族政策为重要内容
        5.2.3 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作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重要载体
    5.3 多层面的保障措施
        5.3.1 物质保障
        5.3.2 组织保障
        5.3.3 人力保障
        5.3.4 制度保障
    5.4 多样化综合化的发展态势
        5.4.1 多样化态势
        5.4.2 综合化态势
第6章 完善广西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的思考
    6.1 阻碍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问题和制约因素
        6.1.1 主要问题
        6.1.2 制约因素
    6.2 发展民族教育筑牢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基
        6.2.1 发展民族教育提升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成效
        6.2.2 着力促进教育公平并充实民族教育内容
        6.2.3 根据民族地区特点丰富民族教育形式
    6.3 改善文化民生夯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
        6.3.1 加强民族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6.3.2 发展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文化产业
        6.3.3 倡导和组织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活动
        6.3.4 维护少数民族的文化权益及培育少数民族群众的主体意识
    6.4 利用优秀民族文化资源开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
        6.4.1 促进民族传统文化优秀因子与马克思主义相契合
        6.4.2 深入挖掘和弘扬广西红色文化
        6.4.3 广泛宣传和践行广西精神
    6.5 建立健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实现的组织、制度和机制
        6.5.1 建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推进中心”
        6.5.2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保障制度
        6.5.3 健全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践机制
结束语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着及科研情况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导言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三、论文的研究方法
    四、重要的概念界定
    五、论文的创新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诗词:诗化的政治文本
    第一节 毛泽东政治思想的独特文本
        一、诗言志:中华民族求解放的政治心声
        二、诗述史:中国人民革命与建设的忠实记录
        三、诗寓理: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形象表达
    第二节 毛泽东诗词研究的分期
        一、毛泽东诗词创作分期述评
        二、基于政治文本视角的尝试
第二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观的初步确立
    第一节 绝对理性:青年时代的唯心史观
        一、尼采超人哲学的挥发
        二、心物二元的世界改造观
        三、探究佛理为人格而战
    第二节 实践理性:向唯物史观过渡
        一、经世致用反对封闭教育
        二、治学磨砺以待外敌入侵
        三、读无字书了解人民疾苦
        四、暂不留洋研究本国问题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运用
        一、革命实践成立新民学会
        二、唯物史观分析中国社会
        三、抵制右倾倡导农民运动
第三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的井冈山模式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的中国探索
        一、马克思主义暴力革命论的汲取
        二、马克思主义正义战争的阐释
    第二节 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国式工农联盟
        一、争取革命领导权
        二、建立工农联盟
        三、着力改造农民
    第三节 根据地依托下的新式游击战争
        一、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与发展
        二、渐进扩展农村革命根据地
        三、波浪式的“围剿”与反“围剿”
第四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理论升华
    第一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帝反官僚的革命
        一、对帝国主义与反动官僚的深刻认知
        二、倡导世界民族解放战争实现世界大同
    第二节 新民主主义革命是反封建的革命
        一、对中国传统“文治”、“武功”的马克思主义认识
        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族解放战争中的全新定位
        三、终结中国传统政治哲学的诗意坐标
    第三节 对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的科学总结
        一、批判教条主义,提出思想路线
        二、创新工农联盟,完善统一战线
第五章 新民主主义革命价值的彻底实现
    第一节 民主文化的延安塑造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需要新文化
        二、改造知识分子建设新文化
    第二节 联合政府的重庆探寻
        一、文学作品引发的政治博弈
        二、以和平谈判探寻联合政府
        三、用自卫战争保卫人民利益
    第三节 彻底革命的价值实践
        一、彻底革命的理性实践
        二、彻底革命的理论分析
        三、彻底革命的哲学论证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在读期间相关成果发表情况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发展创新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背景与意义
        (一)选题背景
        (二)选题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国内研究现状
        (二)国外研究现状
    三、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思路
        (二)研究内容
        (三)研究方法
    四、创新与不足之处
        (一)创新之处
        (二)不足之处
第一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脉络
    一、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奠基和形成
        (一)马克思恩格斯“现实的人”思想观点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恩格斯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发展脉络
        (一)列宁、斯大林等苏联理论家的阐述和贡献
        (二)毛泽东、邓小平为代表的几代领导人的阐述和贡献
第二章 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展开和推进
    一、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出现和传播
        (一)“五四”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倡导
        (二)“左翼”时期“文艺大众化”思想的发展
    二、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形成和影响
        (一)文艺为人民大众思想的内容主张
        (二)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影响
    三、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确立和深化
        (一)“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方向的提出
        (二)文艺人民性思想中国化的深化
第三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坚持和继承
    一、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价值取向和方法论特征
        (一)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文艺价值观
        (二)新时代坚持人民主体的文艺方法论
    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内容特征
        (一)人民性原则的充分体现
        (二)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
第四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创新和拓展
    一、新时代人民文艺事业推向新高度
        (一)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新形势
        (二)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的认识强化
    二、民族复兴目标赋予人民文艺事业新使命
        (一)文艺和文艺工作者的重要作用的发挥
        (二)凝聚中国精神是人民文艺事业的灵魂
    三、人类命运共同体拓展人民文艺事业新视野
        (一)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发好中国声音
        (二)从中外优秀文艺作品中汲取养分
第五章 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的践行
    一、新时代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分析
        (一)外部环境的影响和挑战
        (二)自身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二、大力推进我国人民文艺事业发展的对策思考
        (一)加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培育高水平文艺人才
        (二)把握人民精神文化需求,创作优秀文艺作品
        (三)坚定文化自信,为创作立心铸魂
        (四)提升文艺批评水平,为文艺创作把好方向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博士攻读期间的科研情况

(8)《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课题研究的缘起
        1.1.2 研究的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目前的研究现状
        1.2.2 研究评析
    1.3 研究的思路与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4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
        1.4.1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容指向
        1.4.2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过程与结果的统一
第2章 《人民日报》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2.1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办报实践与论述
        2.1.1 马克思恩格斯办报实践与论述
        2.1.2 列宁办报实践与论述
    2.2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初步确立
        2.2.1 中国共产党办党报的历史回顾
        2.2.2 晋冀鲁豫《人民日报》
        2.2.3 晋察冀日报
        2.2.4 华北《人民日报》
    2.3 党中央机关报地位的确立
        2.3.1 改变隶属关系,配备精干领导
        2.3.2 突出面向全国的特点
        2.3.3 发挥社论和重要评论的权威影响
        2.3.4 确立在报刊中的核心地位
第3章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3.1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必要性
        3.1.1 巩固新生政权的需要
        3.1.2 引领社会发展的需要
        3.1.3 意识形态领域除旧布新的需要
    3.2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可行性
        3.2.1 中国共产党取得执政地位
        3.2.2 民主革命时期积累了有益经验
        3.2.3 新社会对民众产生强烈吸引力
    3.3 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两个阶段
        3.3.1 国民经济恢复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3.2 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第4章 《人民日报》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宣传
    4.1 直接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4.1.1 宣传马克思主义的形成过程
        4.1.2 宣传辩证唯物主义原理
        4.1.3 宣传历史唯物主义原理
        4.1.4 宣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4.1.5 宣传列宁党的建设学说
        4.1.6 宣传国家问题以及民族问题学说
    4.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实践
        4.2.1 介绍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学习方法
        4.2.2 号召用马克思主义来指导国家建设
    4.3 宣传马克思主义经典文本编译出版情况
        4.3.1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全集选集的宣传介绍
        4.3.2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着作单行中译本的宣传介绍
    4.4 助推其他媒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传播
        4.4.1 与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联动
        4.4.2 与有关报刊联动
第5章 《人民日报》对毛泽东思想的宣传
    5.1 宣传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
    5.2 宣传毛泽东思想
        5.2.1 宣传毛泽东哲学思想
        5.2.2 宣传人民民主专政思想
        5.2.3 宣传毛泽东文艺思想
        5.2.4 宣传社会主义改造理论
    5.3 宣传《毛泽东选集》
第6章 《人民日报》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城市的宣传
    6.1 对工人和干部开展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6.1.1 对工人阶级开展政治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动
        6.1.2 对在职干部开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宣传与推进
    6.2 引导广大民众树立恢复和发展生产的信心
        6.2.1 对党和国家指示精神的宣传与推动
        6.2.2 纠正错误,传播经验,确保工作正常推进
    6.3 助力城市管理与城市建设
        6.3.1 宣传党和国家的有关城市工作的决定
        6.3.2 推进工农联盟的宣传教育,展示工农互助成效
        6.3.3 宣传城市建设的原则、方向和重点顺序
    6.4 宣传和推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6.4.1 号召人民为工业化建设奋斗
        6.4.2 阐明工业化建设的缘由、重点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
        6.4.3 宣传展示工业化进程与成效
第7章 《人民日报》对社会主义制度的宣传
    7.1 对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的宣传
        7.1.1 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1.2 对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1.3 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宣传与推动
    7.2 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宣传
        7.2.1 传播党中央和国家的政策主张,刊发社论和评论文章进行推进
        7.2.2 介绍各地工作经验,展示社会主义改造成就
    7.3 对以宪法为核心的社会主义法制的宣传
        7.3.1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的宣传
        7.3.2 对其他法律法规的宣传
第8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
    8.1 有助于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确立
        8.1.1 增进对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认识
        8.1.2 促进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的提升
        8.1.3 推动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和方法的掌握
    8.2 助推了党的中心任务的顺利完成
        8.2.1 助推社会良好风气的形成
        8.2.2 助推国民经济的恢复
        8.2.3 助推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8.2.4 助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
    8.3 促进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
第9章 《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9.1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局限
        9.1.1 时代局限性较为明显
        9.1.2 助推了思想文化领域的不当批判
        9.1.3 囿于苏联报刊的版式和内容
    9.2 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
        9.2.1 确立和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准则
        9.2.2 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方式
        9.2.3 关注不同群体的需求,是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最佳效果的根本途径
余论“三个自信”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保障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文章及科研成果

(9)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背景
    二、研究目的和意义
    三、研究方法
    四、研究现状
    五、创新与不足之处
第一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形成时代背景比较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时代背景分析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社会背景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政治背景
        三、毛泽东文艺思想形成的文化背景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形成的时代背景
        一、当代中国文艺发展取得的成就
        二、当前中国文艺发展存在的问题
        三、文艺发展的时代呼唤
    第三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时代背景的比较
        一、时代环境不同,文艺的任务和作用有异
        二、发展阶段不同,对文艺的普及认识有别
第二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形成理论来源的比较
    第一节 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文艺理论的继承发展
    第二节 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发展
    第三节 对近现代中西方优秀文化思想的吸收运用
    第四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对中国共产党文艺思想的继承发展
第三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主要内容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文艺工作地位
    第二节 关于文艺创作来源
    第三节 关于文艺批评
    第四节 关于文艺服务对象
    第五节 关于文艺队伍建设
    第六节 关于党对文艺领导权
第四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主要特点的比较
    第一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人民性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人民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人民性
    第二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政治性
    第三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创新性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创新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创新性
    第四节 关于文艺思想的辩证性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辩证性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辩证性
第五章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及辩证关系
    第一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的时代价值分析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历史价值
        二、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当代价值
    第二节 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时代价值
        一、弘扬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
        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三、发展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艺事业
        四、推动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第三节 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辩证关系
        一、毛泽东文艺思想为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的准备
        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对毛泽东文艺思想的发展
    第四节 对两者时代价值比较的启示
        一、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
        二、应该增强文艺建设的民族性
        三、应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四、要正确认识文艺的地位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硕士研究生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10)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的缘起
        (一) 研究的对象
        (二) 选题的缘由
    二、研究的现状
        (一) 已有研究成果的概况
        (二) 已有研究涉及的内容
        (三) 已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三、研究意义和创新之处
        (一) 研究意义
        (二) 创新之处
    四、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一) 研究思路
        (二) 研究方法
    五、相关概念
        (一) 三个核心概念
        (二) 几对概念的区别与联系
        (三) 与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相关的几个概念
第一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一、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客观环境
        (一) 20世纪世界革命的新发展
        (二)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革命的新需要
    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主观条件
        (一) 中国共产党人的觉醒
        (二) 毛泽东的个人因素
第二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形成的理论前提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
        (一) 马克思主义的建党学说
        (二) 马克思恩格斯的宣传思想
    二、列宁斯大林的宣传思想
        (一) 列宁的宣传思想
        (二) 斯大林的宣传思想
    三、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关宣传的思想
        (一) 中国传统文化的“重德”思想
        (二) 中国古代的政治宣传方式
        (三) 中国古代初步的舆论思想
第三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轨迹
    一、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萌芽
        (一) 从中国社会实际出发在工人中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党的主张
        (二) 从国共合作的实际需要出发开展政治宣传
        (三) 重视对农民的宣传教育
    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形成
        (一) 为建立和发展农村革命根据地而进行的宣传
        (二) 为开展抗日救亡运动而进行的宣传
    三、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成熟
        (一) 发表《论持久战》,提出宣传要为抗战这一中心任务服务
        (二) 发表《新民主主义论》,统一全民的抗战思想
        (三) 开展延安整风,创新宣传教育方式
        (四) 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提出社会主义文化方针
    四、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发展
        (一) 深化宣传工作为党的中心任务服务的思想
        (二) 提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
        (三) 加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
    五、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历史局限
        (一) 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认识偏差
        (二) 放大了思想建设的作用
第四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主要内容
    一、关于宣传工作的地位和作用
        (一) 宣传工作的地位
        (二) 宣传工作的作用
    二、关于宣传工作的目的和任务
        (一) 动员民众投身革命
        (二) 开展全党和全体人民的思想教育
        (三) 服务党的中心工作
    三、关于宣传工作的基本原则
        (一) 党性原则
        (二) 实事求是的原则
        (三) 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四、关于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一) 确保党对宣传工作的领导
        (二) 加强宣传工作队伍的建设
    五、关于宣传工作的方法和艺术
        (一) 全党做宣传
        (二) 政治家办报
        (三) 提倡新文风
        (四) 主张以理服人
第五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基本特征
    一、鲜明的政治性
        (一) 鲜明的阶级性
        (二) 党性和人民性的辩证统一
    二、强烈的针对性
        (一) 宣传要看对象
        (二) 宣传要有时空观
    三、浓郁的民族性
        (一) 用大众化的中国语言来宣传马克思主义
        (二) 用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进行马克思主义教育
        (三) 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宣传鼓动工作
    四、生动的实践性
        (一) 丰富的宣传实践经验的科学总结
        (二) 强调实际宣传
        (三) 强调典型示范
    五、适度的斗争性
        (一) 宣传要坚持必要而适度的思想斗争
        (二) 对敌宣传既要斗争也讲策略
        (三) 对待舆论的态度一律又不一律
        (四) 对待文艺的态度既要歌颂也要暴露
第六章 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当代价值
    一、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理论价值
        (一) 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宣传思想
        (二) 构建了中国共产党宣传思想体系
        (三) 启迪了党的几代领导人的宣传思想的发展
    二、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的实践意义
        (一) 开展宣传思想理论研究的理论武器
        (二) 加强和改进宣传思想工作的行动指南
结束语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着目录
致谢

四、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念的确立与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文化领导权思想与实践研究[D]. 刘红. 陕西师范大学, 2018(12)
  • [2]毛泽东文化自信思想及其历史价值研究[D]. 向伟. 吉首大学, 2019(02)
  • [3]延安时期鲁艺的“转向”与毛泽东文艺思想主导地位的建构[D]. 程康.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4]毛泽东党的制度建设思想研究[D]. 李艳丰. 湘潭大学, 2019(12)
  • [5]文化建设视域下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路径研究 ——以广西为例[D]. 黄家周. 西南交通大学, 2015(08)
  • [6]毛泽东新民主主义革命若干思想的诗化文本研究[D]. 张晓亮. 南京师范大学, 2014(12)
  • [7]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文艺人民性思想发展创新研究[D]. 阿茹娜. 内蒙古大学, 2020(01)
  • [8]《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1949-1956)[D]. 刘长军. 西南交通大学, 2016(02)
  • [9]毛泽东文艺思想和习近平关于文艺重要论述比较研究[D]. 魏星. 广西民族大学, 2019(02)
  • [10]毛泽东的宣传思想研究[D]. 张艺兵. 广西师范大学, 2014(04)

标签:;  ;  ;  ;  ;  

论毛泽东文艺基本观的建立与发展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