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用纺前注射法生产粘胶消光长丝(论文文献综述)
田翠芳[1](2013)在《大青叶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将具有抗菌功能的天然植物大青叶的提取物粉末及其水溶液分别加入到纯粘胶纺丝液中,根据粘胶纤维生产工艺制得具有抗菌功能的大青叶粘胶纤维。首先对天然植物大青叶的提取物最优添加量做了初步研究,探讨了天然植物大青叶的提取物在水中的溶解度与温度的关系及大青叶粉末及其水溶液在纺丝液中的分散性。将大青叶提取物的粉末及其水溶液分别添加到粘胶纺丝液中制备出共混纺丝液,并研究了不同共混比例的共混纺丝液的性能。实验表明随着天然植物提取物大青叶粉末添加量的增加,其在纺丝液中的分散均匀性降低,粘度提高;但随大青叶水溶液添加量的增加,其在纺丝液中的分散均匀性提高,粘度降低。同时可以发现,添加的大青叶提取物粉末及其水溶液越多,共混纺丝液的粘度变化就越大;而共混纺丝液随着温度的升高,其粘度反而减小。其次,制备了多种比例的大青叶提取物的粉末及其水溶液和粘胶纺丝液的共混膜,测定了共混膜的物理性能和表面性能,探讨了天然植物提取物大青叶在共混膜中的分散性。测试结果表明:S系列(添加剂为大青叶提取物粉末)共混膜的表面粗糙、凹凸不平、存在颗粒状物质,不利于纺丝;而L系列(添加剂为大青叶提取物水溶液)共混膜表面平整、光滑,性质良好,说明大青叶提取物水溶液和粘胶纺丝液的相容性很好,有利于纺丝。S系列及L系列共混膜的断裂强力和断裂伸长率均低于纯粘胶膜。各种共混膜的溶胀率均大于纯粘胶膜的溶胀率,同时发现,随着大青叶提取物添加量的增加,共混膜的溶胀率增大。然后,用湿法纺丝法成功纺制了大青叶粘胶纤维,并测试了其基本性能。通过与普通粘胶纤维对比测试可知,大青叶粘胶纤维的截面也呈锯齿状,但锯齿型明显,外缘轮廓清晰且形状的曲率变化较大,沟槽更深,具有较好的光泽。普通粘胶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分别为45.00%、80.9%,而大青叶粘胶纤维的结晶度和取向度分别是47.74%、77.8%;大青叶粘胶纤维常温干湿态下断裂强力均小于普通粘胶纤维,电阻仅为普通粘胶纤维的77.4%,回潮率比普通粘胶纤维略低,摩擦系数增大。由上述测试可知大青叶粘胶纤维的性能可以满足纺织加工的基本要求。最后,对大青叶粘胶纤维的抗菌性能进行了测试,选金黄色葡萄球菌作为测试菌种,实验结果表明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率为93.8%。说明大青叶粘胶纤维抗菌性良好,同时绿色环保,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施斌[2](2012)在《基于电子商务的纺织化纤面料编码构建》文中研究表明近些年信息化建设一直倍受纺织行业和企业的推崇,可以实现有序、高效、快速的管理达到挖掘企业生产潜力,提升行业综合竞争力,产业优化升级的目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和电子商务的发展,原本各自独立运行的信息系统产生强烈的信息交换需要,信息互通、资源共享成为大势所趋,但由于我国缺乏统一的、规范的纺织面料名称及编码,系统之间的信息交换实际上受到了阻碍。本文在与区域纺织生产企业、贸易企业、市场流通机构进行充分的沟通、市场调研,掌握行业现状的前提下,结合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模式,提出并构建了纺织化纤面料的编码体系。纺织化纤面料编码遵循国家相关标准制定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代码结构。纺织面料编码采用全数字复合代码,由名称代码、属性代码复合而成。纺织面料名称代码采用5位系列顺序码。纺织面料属性代码采用12位特征组合码,由纺织面料的属性代码组成。本文针对对纺织化纤面料属性进行了系统的分类和编码,包括机织物、针织物和非织造织物的各自属性特点的表述。编码充分考虑了我国纺织行业的现状,适应纺织行业信息化发展,编码的制定对推进纺织行业信息化建设,实现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促进纺织行业电子商务建设具有积极的作用。
王剩勇,牛经敏,乔建[3](2012)在《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的开发》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自主生产的磷系阻燃剂和纺前注射系统,纺制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介绍了阻燃剂和阻燃机理,以及纺前注射系统、纺丝工艺流程、主要工艺参数、纺丝可纺性和成品指标。
郭刚[4](2007)在《年产三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工程的设计》文中提出粘胶纤维是纺织工业的主要原料之一,他的数量和合成纤维的比率为1:9;自1905年工业化生产以来,产能一直不断扩大,中间虽因合成纤维的生产使其产量在一段时期停滞不前。但终因其优良的服用和吸色性能深受消费者的喜爱:粘胶纤维生产技术经过近50年来积极发展,取得了显着成绩,在发达国家,因为环保的要求和环保投资数额以及运行成本的制约,不得不被迫停止生产,这无疑就给急于发展的发展中国家一个很大的投资和发展机会,特别在中国、东南亚及东欧一些国家因为劳动力成本低、高额利润的诱惑等诸多因素,使得这些国家争相投资;至今在我国粘胶纤维工业也是方兴未艾,扩建和新建的粘胶纤维项目相继投入建设或生产,新的工艺和技术不断发展和正在投入使用;本项目就是在我公司经过反复的市场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所进行的、具有前沿技术的、和最具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一个投资项目。在国际市场上,粘胶短纤维品种繁多,国外的大型粘胶纤维企业的产品中,普通粘胶纤维只占一半,另一半为差别化纤维,其品种日新月异,同时对下游产品得研究也在不断进行。我国粘胶工业起步较早,生产设备、技术以自主开发为主,因此存在生产技且质量不高、术和工艺滞后,设备陈旧,产品品种不多,差别化纤维比重很小。目前我国粘胶纤维品种是以棉型为主,差别化、功能性纤维占比例很小,国际市场竞争力很弱。本次粘胶短纤维的设计综合了目前国内最为先进的粘胶短纤维生产工艺及设备,采用了DCS自控系统、大容量黄化机、连续溶解工艺、KKF过滤机、碱液膜分离技术、大组合喷丝头,纺前注射,代表了国内最先进的生产工艺水平。本项目产品粘胶差别化纤维,不仅可以满足生产高档服装面料及高档装饰的需求,而且还被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领域。高湿模量纤维克服了普通粘胶短纤的缺陷,其织物在坚牢度,耐水洗性,抗皱性和形态稳定性等方面得到大大改善,能赋予织物美观大方的品质和多彩的风格,粘胶差别化纤维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其产品性能具有国内先进水平。
郝庆鸣[5](2004)在《对无光粘胶长丝消光剂调配方法的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由于 TiO2粒子间的凝聚作用,会使 TiO2溶液中的微小粒子聚集而形成粒子凝团,使消光粘胶的纺丝可纺性变差。就用机械方式对 TiO2消光液进行研磨、调配的方法进行了探讨。
刘中才,李文峰,李圣玉[6](1999)在《用纺前注射法生产粘胶消光长丝》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采用纺前注射法工艺生产粘胶消光长丝,其产品质量符合A级品质量标准要求,新方法工艺流程短、设备简单、投资省、易操作调整。该工艺在粘胶Ⅲ道过滤后,将粘胶与消先母液在静态混合器中混合,然后直接送往纺丝工序。
贺方明,王生权[7](1998)在《消光粘胶丝生产技术》文中认为该公司开发了消光粘胶丝新品种,并顺利地推广于生产。产品规格为133.3dtex/25f,生产规模3.8至3.9吨/日,采用纺前注射器在纺丝粘胶中加入消光剂Ti02,其悬浮液配制浓度90g/t、过滤压力≤0.2MPa、高位槽搅拌器转速40至50r/min、粘胶中Ti02加入量1.1至1.2%、纺丝速度84.3m/min、注射压力0.2至0.3MPa。
陈谋楷[8](1996)在《脱泡前分系统生产无光丝和有光丝》文中研究说明脱泡前分系统生产无光丝、有光丝的工艺特点是在脱泡前将"有光胶"分成两个系统,在其中一个系统前增加一个"无光胶"制备系统,两个系统分别生产无光丝和有光丝。我厂"分系统"技改工程投运一年多,生产正常,无光丝质量达到国家GB/T13758—92一等品标准。此工艺适合于3000t/Y左右规模的单一系统的粘胶长丝厂开发无光丝新品种。
张师民[9](1987)在《当前我国聚酯生产的品种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本文简要介绍了当前我国聚酯工业的品种开发和技术改造近况,探讨了聚酯的催化稳定体系、系列品种和改性剂的研究与开发,以及装置现代化等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二、用纺前注射法生产粘胶消光长丝(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用纺前注射法生产粘胶消光长丝(论文提纲范文)
(1)大青叶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大青叶提取物 |
1.2.1 大青叶提取物的主要化学成分 |
1.2.2 大青叶提取物的药理作用 |
1.3 抗菌纤维 |
1.3.1 抗菌的含义 |
1.3.2 常用抗菌剂 |
1.3.3 抗菌机理 |
1.3.4 抗菌纤维的分类 |
1.3.5 人工抗菌纤维的加工方法 |
1.3.6 抗菌纤维的用途 |
1.4 粘胶纤维 |
1.4.1 粘胶纤维的概念 |
1.4.2 粘胶纤维的分类 |
1.4.3 粘胶纤维的主要物理和化学性质 |
1.4.4 粘胶纤维存在的问题 |
1.4.5 粘胶纤维的应用 |
1.5 抗菌粘胶纤维国内外研究动态 |
1.6 主要研究内容和解决的主要问题 |
1.6.1 研究内容 |
1.6.2 主要解决的问题 |
1.7 本研究的意义 |
第二章 大青叶粘胶共混纺丝液的配制及其性能研究 |
2.1 大青叶提取物的溶解度测试 |
2.1.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2.1.2 实验方法 |
2.1.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2.2 大青叶提取物——粘胶共混纺丝液配制及其性能研究 |
2.2.1 大青叶提取物——粘胶共混纺丝液的配制 |
2.2.2 大青叶提取物——粘胶共混纺丝液的性能研究 |
2.3 结论 |
第三章 大青叶提取物—粘胶共混膜的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
3.1 共混膜的制备 |
3.1.1 实验材料及实验仪器 |
3.1.2 凝固浴的组成及各组分的作用 |
3.1.3 膜的制备方法 |
3.2 大青叶提取物——粘胶共混膜的性能研究 |
3.2.1 共混膜的表面特征 |
3.2.2 共混膜的力学性能测试 |
3.2.3 共混膜的溶胀度 |
3.3 结论 |
第四章 大青叶粘胶纤维的制备 |
4.1 共混纺丝液的制备 |
4.2 纺丝成形 |
4.3 后加工处理 |
4.4 结论 |
第五章 大青叶粘胶纤维基本性能的研究 |
5.1 横截面形态测试 |
5.2 纵向表面形态测试 |
5.3 结晶度和取向度测试 |
5.3.1 结晶度 |
5.3.2 取向度 |
5.4 力学性能测试 |
5.5 摩擦性能测试 |
5.6 电学性能测试 |
5.7 吸湿性能测试 |
5.8 红外光谱实验 |
5.9 结论 |
第六章 大青叶粘胶纤维抗菌性能的研究 |
6.1 抗菌实验知识简介 |
6.1.1 定量测试法 |
6.1.2 定性测试法 |
6.1.3 既可定量测试又可定性测试 |
6.2 测试菌种的选择 |
6.3 抗菌实验 |
6.3.1 实验准备 |
6.3.2 实验方法 |
6.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
6.4 本章结论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2)基于电子商务的纺织化纤面料编码构建(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背景 |
1.2 国内外纺织电子商务和编码现状 |
1.3 研究的意义和内容 |
1.3.1 研究的意义 |
1.3.2 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二章 区域纺织市场电子商务的发展 |
2.1 电子商务简介 |
2.1.1 电子商务的概念 |
2.1.2 电子商务的基本特征 |
2.1.3 电子商务的功能 |
2.2 纺织电子商务的特点 |
2.3 中国东方丝绸市场电子商务信息平台 |
2.3.1 电子商务平台的总体框架 |
2.3.2 电子商务平台的相关服务功能 |
2.3.2.1 电子交易 |
2.3.2.2 信息咨询 |
2.3.2.3 提供技术咨询 |
2.4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体系建设的缘由 |
2.4.1 现代纺织市场需求 |
2.4.2 建立纺织面料编码的作用 |
2.4.3 网上交易是开放市场的新经济点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体系建设 |
3.1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原则与规范 |
3.1.1 编码原则 |
3.1.2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的规范性要求 |
3.2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的基础 |
3.2.1 相关概念与定义 |
3.2.2 面料编码的范围 |
3.3 区域纺织化纤面料属性归类 |
3.3.1 纺织面料化学纤维原料种类 |
3.3.1.1 天然纤维 |
3.3.1.2 化学纤维 |
3.3.1.3 再生纤维素纤维 |
3.3.1.4 其他差别化和功能性纤维 |
3.3.2 纺织面料组织结构 |
3.3.3 常规纺织化纤面料名称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纺织化纤机织物面料编码的构成 |
4.1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方法 |
4.1.1 纺织面料名称代码的构成 |
4.1.2 纺织化纤面料属性代码的构成 |
4.2 纺织化纤面料代码结构 |
4.2.1 面料代码结构框架 |
4.2.2 面料名称代码结构 |
4.2.3 机织物化纤面料属性代码结构 |
4.3 纺织面料名称代码 |
4.4 机织物化纤面料属性代码 |
4.4.1 主要原料——X1X2 |
4.4.2 纤维特征——X3X4 |
4.4.3 纱线特征——X5X6 |
4.4.4 色泽特征——X7 |
4.4.5 交织方式——X8 |
4.4.6 织物组织——X9X10 |
4.4.7 染整加工——X11X12 |
4.5 化纤机织物面料编码示例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针织物和非织造织物编码的构成 |
5.1 针织物属性值代码代码结构 |
5.2 针织物编码示例 |
5.3 非织造布属性值代码结构 |
5.3.1 主要原料——X1X2 |
5.3.2 纤维特征——X3X4 |
5.3.3 成网方式——X5X6 |
5.3.4 纤网固结方式——X7X8 |
5.3.5 复合结构——X9X10 |
5.3.6 染整加工——X11X12 |
5.4 非织造布编码示例 |
5.5 纺织化纤面料编码专业市场中的应用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总结 |
6.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或撰写的论文 |
致谢 |
(3)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的开发(论文提纲范文)
1 250/50F阻燃粘胶长丝选用的阻燃剂及阻燃机理 |
2 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生产工艺流程 |
3 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生产工艺参数 |
(1)粘胶 |
(2)酸浴 |
(3)阻燃剂 |
(4)粘胶和阻燃剂混合后 |
(5)纺丝 |
4 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纺丝可纺性 |
5 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成品指标(见表2) |
(4)年产三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工程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可行性分析 |
(一) 项目产品及用途 |
(二) 市场容量现状分析与预测 |
(三) 市场竞争力现状分析 |
第二章 总图运输与综合管线 |
第二节 |
2.2.1 总平面布置 |
2.2.2 竖向布置 |
2.2.3 道路设计 |
2.2.4 绿化设计 |
2.2.5 围墙挡土墙设计 |
2.2.6 门卫编制 |
第三节 厂区运输 |
第四节 综合管线 |
第三章 工艺 |
第一节 原液车间 |
第二节 纺练车间 |
第三节 酸站 |
第四节 压液处理车间 |
第四章 设备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非定型设备 |
第三节 其它机械设备 |
第五章 自动控制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控制方式及主要调节系统 |
第三节 主要设备选型 |
第四节 控制室 |
第五节 动力供应 |
第六节 安全技术措施 |
第七节 定员 |
第六章 土建 |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第二节 建筑设计 |
第三节 结构设计 |
第四节 建、构筑物一览表 |
第七章 给水排水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给水 |
第三节 排水 |
第四节 消防 |
第五节 定员 |
第八章 暖通、空调 |
第一节 设计基础资料 |
第二节 空调 |
第三节 通风 |
第四节 采暖 |
第五节 能耗及定员 |
第九章 供电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用电负荷 |
第三节 10kV高压配电间 |
第四节 车间变配电室 |
第五节 设备的选型 |
第六节 车间配电 |
第七节 室外供电线路及户外照明 |
第八节 防雷与接地 |
第九节 节电措施 |
第十节 定员 |
第十章 电信 |
第十一章 热电站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全厂热、电负荷 |
第三节 供热系统 |
第四节 主要设备 |
第五节 消耗指标 |
第六节 定员 |
第十二章 环境保护 |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第二节 废气治理 |
第三节 污水处理 |
第四节 噪声控制 |
第五节 有害、有毒物质贮运防污染措施 |
第六节 环保机构及监测 |
第十三章 安全与工业卫生 |
第一节 设计依据 |
第二节 概述 |
第三节 设计原则与措施 |
第十四章 节能及综合利用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节能 |
第三节 综合利用 |
第十五章 厂区管线 |
第一节 概述 |
第二节 管线设计 |
第三节 管道防腐及保温 |
第十六章 冷冻、空压 |
第一节 冷冻站 |
第二节 空压站 |
第三节 能耗及定员 |
第十七章 机修 |
第一节 机修车间的主要任务 |
第二节 年维修工作量及机床台数的确定 |
第三节 主要设备选型及说明 |
第四节 车间组成及面积 |
第五节 工作制度及定员 |
第十八章 其它 |
第一节 分析化验 |
第二节 计量 |
第三节 仓储 |
附表 |
四、用纺前注射法生产粘胶消光长丝(论文参考文献)
- [1]大青叶抗菌粘胶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D]. 田翠芳. 青岛大学, 2013(S1)
- [2]基于电子商务的纺织化纤面料编码构建[D]. 施斌. 苏州大学, 2012(05)
- [3]250D/50F阻燃粘胶长丝的开发[J]. 王剩勇,牛经敏,乔建. 人造纤维, 2012(04)
- [4]年产三万吨差别化粘胶短纤维工程的设计[D]. 郭刚. 天津工业大学, 2007(09)
- [5]对无光粘胶长丝消光剂调配方法的探讨[J]. 郝庆鸣. 人造纤维, 2004(02)
- [6]用纺前注射法生产粘胶消光长丝[J]. 刘中才,李文峰,李圣玉. 人造纤维, 1999(06)
- [7]消光粘胶丝生产技术[J]. 贺方明,王生权. 广西化纤通讯, 1998(Z1)
- [8]脱泡前分系统生产无光丝和有光丝[J]. 陈谋楷. 人造纤维, 1996(01)
- [9]当前我国聚酯生产的品种开发和技术改造的几个问题[J]. 张师民. 合成纤维工业, 198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