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及其选用(论文文献综述)
李春[1](2020)在《STG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居民整体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愈发重视,而医疗器械行业及其关键的上下游企业都处于这个事关国计民生和国民健康的重要行业。与此同时,数字时代互联网和移动应用改变了人们的工作、生活、娱乐和学习方式,也对消费者的行为模式产生了重大影响,根本上改变了消费者的购买决策流程,企业需要借助数字技术平台进行营销,来满足新时代的需求。医疗器械行业作为一个整体是相对分散的,未来有集中的趋势。医疗器械及其上下游相关企业作为典型的传统行业,其B2B的经营模式是否需要拥抱数字时代?STG公司是一家为医疗器械行业提供专业外包灭菌的行业领导者,面临如何在新时代利用数字方式更好的开展业务及提升公司知名度的问题。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调研法和数据分析法,对STG公司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市场细分、目标和定位及营销现状进行分析,提出了在STG公司中国经营中出现的问题、为了更好的开展中国市场需要的营销模式转型及开展数字营销的意义和必要性。提出了STG公司中国开展数字营销的具体方式和记录了实施过程、建立了数字营销效果评估模型,及确保成功实施的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而其中又以搜索引擎优化,按点击扣费及影响力营销为本方案中的重点执行方式,文中具体阐述了为STG公司执行每种方式的具体步骤及其效果评估模型,及确保成功实施的保障体系和风险控制机制。在此过程中充分学习了解数字营销国内外研究、发展趋势,综合传统市场营销理论和相关工具,为STG公司中国区制定了一套以数字营销为核心的市场营销方案来适应新的市场环境。
田书平[2](2019)在《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当前社会环境下,市场竞争越发残酷。企业需要在商业竞争当中获取对自身有利的处境,因此陆续的进行各种管理体系认证工作,例如ISO9001、ISO14001、ISO 45001、IATF16949、ISO/TS 22163等管理体系是很多制造业企业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多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已成为评价一个组织内部管理水平和持续发展能力非常关键的标志。怎样建立一套既符合现行版本的国际和国家标准,同时又有助于企业提升管理水平的多体系整合型管理体系,是一项艰巨而又意义深远的任务。本论文主要对以下几方面做了研究:1、阐述整合型管理体系作为近20年衡量企业持续创造力和企业管理发展的标准。分别介绍了ISO9001:2015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2015环境管理体系、ISO45001:2018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IATF 16949:2016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ISO/TS22163:2017轨道交通业质量管理体系等五个管理标准产生的背景、发展历程、适用领域等。阐述了五个管理体系的特点,分别研究了不同体系之间的条款规定和相互对应关系,同时整合出各个管理体系于条款规定上的差异性和相似性,为五个管理体系的整合奠定理论基础。2、探讨“五合一”管理体系是否能具有整合的可实践性。假设不同体系能够进行单独运营、推行,那么就会形成五种不同的程序文件,及五种内容不同的手册。这意味着产生了五种体系,需要对其进行五次管理评审、十次内部审核。多次相同的审核工作将会造成资源浪费,人力浪费。如果及时构建”五合一”管理体系,就能够实现完善组织管理结构、充分调配人力资源、管理制度统一化等等,从而提高工作效率、降低管理费用。同时,由于新版的五个管理体系标准均采用了相同的管理思想和方法,标准结构完全一致、部分条款相同。所以,对这五个管理体系进行整合,就成为了一个必然,3、阐述了“五合一”管理体系进行整合的要点在于整合体系文件。当文件能够被及时有效的整合时就能够实现五体系一体化管理。体系文件是管理体系的信息媒体,它可以达到沟通意图和统一行动的目的,是评价企业管理体系的有效性和持续改进的基础。4、根据研究管理体系整合的方法要点和根本原理,总结出有关五体系整合的操作方法和理论依据。通过借鉴一般体系整合的方法要点和实践思路,进一步完善整合型体系的方法要点和实践思路,为企业建立一个”五合一”管理体系提供可行性研究、框架,借以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本论文以QHL公司为案例,通过如何将QHL公司已经整合的2015版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2016版IATF16949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二合一”体系与2015版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2018版ISO45001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2017版ISO/TS 22163轨道交通业质量体系进行融合。对体系在整合过程中容易发生的问题点和“疑难杂症”进行“解剖”、分析,最终提出一套既符合最新版本的国际管理体系标准,又符合QHL公司实际情况的具有创新思维的整合型管理体系的系统框架、基本思路、方法等。本文虽然对QHL公司管理体系进行“五合一”整合,但是期望为业界的管理体系整合提供参考思路和有益借鉴。
冯晓杰[3](2019)在《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关系到一个国家的长期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我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呈快速发展的势头,农产品产量和销量在国际上的地位居高不下,这为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农业产业链的延伸、农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作用明显,同时能够促进非农就业,全方位推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扶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就是扶持农业发展,其能够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以及农村繁荣。因此,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对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现代农业建设以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意义重大。由于农产品加工业自身具有“弱势群体”的特征,以及目前在国际上面临严峻的挑战,在新时期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过程中,传统的财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已不能较好地适应新形势下的新要求。如何完善现行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如何能够实现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支出效率最大化已成为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首先阐述了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研究的理论基础,从农业的基础作用、农产品加工业的产业特征和我国的基本国情三个角度出发分析了财税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必要性,对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进行了梳理。然后,从我国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支出效率及影响因素方面进行了具体分析,并深刻分析了农产品加工业各行业的税收负担,同时提出现行农产品加工业财税政策存在的问题。在实证分析部分,通过DEA对我国28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财政对农产品加工业支出效率进行了地区间的比较分析,在效率评价的基础上运用随机效应的Tobit面板回归模型对我国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出的综合效率进行外部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最后,提出完善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的建议。
叶可立[4](2019)在《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研究 ——以X公司P项目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工程总承包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随着政府主管部门对工程总承包模式的逐步认可和重视,越来越多的规划指导意见和优惠政策相继出台。这些政策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设计单位开始对设计院进行功能性、体制性改革,建立了与工程总承包相适应的公司架构,组建工程承包公司。近年来,我国政府不断营造有利环境,助力国内工程公司“走出去”,鼓励企业进入国际市场,承接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促进公司做大做强,更好的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中。冶金、铁路、化工、建筑、电力、市政等代表性行业借此机遇纷纷开始探索海外市场,年完成海外工程总承包合同额占比总合同额逐年攀升,一大批工程公司的工作重点和重心逐渐向海外市场转移。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较之国内工程总承包项目最显着的一点是增加了国际物流环节,此环节在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中起着承前启后的桥梁性作用。其内容不仅包括从中国境内运输至项目所在国口岸,再从口岸到项目现场,还包括出境报关、进境清关以及相关进出境许可办理等工作。这些工作环环相扣,任何环节的不完整或者延迟都会导致整个项目的推迟,这对国际货运代理的服务水平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下,研究如何选择国际货运代理显得尤为重要。因此,在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开始前对国际货运代理的综合实力细致评价和最终选定对海外工程总承包项目的顺利开展和实施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选取X公司P项目为例,旨在从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总包方的视角,基于层次分析法和灰色综合评价法,试图为如何选择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的国际货运代理提供参照。文中将项目中拟合作的国际货运代理的特征数字化,适当建立数学模型,把项目开始前选择国际货运代理的问题从定性研究提升至定量研究的层面,有利于最终决策,使国际货运代理的选择更加科学合理。
程曦[5](2019)在《前沿科技领域产业创新的同步创新模式构建 ——以中国石墨烯产业发育的创新模式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中国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作为培育发展新动能、获取未来竞争新优势的关键领域,对科学技术、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同时较短兴起时间为其赶超技术先进国家提供契机,因而成为中国致力于2035年成为世界科技强国的重点发展领域。作为新材料领域的代表,石墨烯被认为极具应用潜力并广泛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未来可成为制作芯片的最佳材料,也被2016年11月国务院印发的《“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等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员。同时由于其兴起时间较短,被2016年10月工信部印发的《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发展规划(2016-2020年)》等列入前沿领域。当前全球石墨烯技术发展和产业创新处于较为前沿的位置,许多国家和机构致力于可率先抢占市场先机,这也使中国与其他发达国家之间的起点位置较近,成为赶超这些国家的机遇。中国政府对该机遇的把握体现在国内石墨烯领域的快速发展,虽然其在国内兴起时间晚于其它发达国家,但是近年来发表论文、论文被引、专利申请和产业规模上皆超越他国跻身全球领先地位,主要原因之一便是同步创新模式在该领域中的推广和应用很具典型性。同步创新模式定位于不同创新阶段间产生时间顺序,是一种不同于线性创新模式的创新模式,指产业创新中的不同创新阶段尤其是其高速增长期在一段时间内呈现平行发展的状态,与其他定位不同的创新模式之间具有交叉性和包容性。同步创新模式最大的优势为节约时间,缩短产业发展周期,对于强调时间为主要竞争优势的产业领域较为适用,因而被许多学者认为适合于部分前沿领域的创新。此次关于同步创新模式的构建研究主要包括其形成原因和所需条件,但首先需证明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存在同步创新模式。根据产业分类理论以及国内石墨烯产业现状分析,得出其具有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和专属供应商产业特征。以此为基础,结合数据收集和测量可操作性的考虑,研究将石墨烯产业创新阶段划分为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市场化三个阶段,同时为不同阶段寻找利于数据测量的表征物——发表论文、申请专利、经营企业。此次研究分别收集各表征物自产生之时至2017年12月31日的数据,利用技术预测软件Loglet Lab 4中Logistic、Germptze、Richards曲线对三方数据进行适配,参照Gort和Klepper产品生命周期划分标准,发现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阶段在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即将进入第一周期时(2009年)至该周期即将结束之时(2013年)期间处于同步创新中,而技术应用与市场化阶段于第二周期开始之年(2014年)进入同步创新,至统计截止日期尚未结束。同时研究认为同步创新模式的特点决定其处于G-K产品生命周期中第二周期的可能性较大。研究从内部(产业特征、技术制度)和外部(政策工具)两个角度出发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融合了产业经济和公共管理两个学科领域范式。内部视角为产业特征和技术制度,其理论基础为产业分类。通过分析发现石墨烯科学研究象限的转化、重视专利、重视内部研发、以用户为重要机会来源的产业特征或技术制度成为其不同创新阶段处于同步创新模式的内部原因。同时研究以巴斯德象限和Pavitt知识分类为理论基础,认为具有以科学为基础、专属供应商产业特征的前沿科技领域产业中,以具体用户或应用为出发点的科学研究可能更有利于形成科学研究、技术应用和市场化阶段同步创新。外部原因则从公共政策工具的视角探析公共管理层面如何构筑同步创新模式形成和发展环境,其理论基础为政策工具。研究发现,国内石墨烯政策工具偏向于需求面和环境面,不仅缩短了生产方和应用方进入市场时间差,也延长了二者在市场中的存在时间。这些政策工具的采用偏向于形成用户参与创新的用户创新模式,同时也成为其所有创新阶段未同时进入同步创新模式的一方面原因,因此研究以此为视角为如何促进不同创新阶段处于同步创新提出另一个视角的建议。通过对内外部因素的盘点,研究分别总结其所需的技术条件和管理支撑条件,再结合前人分析的同步创新模式产生原因和研究分析其产生所需的基础条件,研究从三方面概括同步创新模式产生和持续发展所需条件,为后期其他前沿领域开展同步创新模式提供借鉴。同时研究盘点了当前国内在石墨烯产业创新上遇到的部分问题,其产生的部分原因也与同步创新模式的推行相关,并为未来石墨烯领域产业创新发展尤其是公共管理层面提出参考性建议。此次研究以具体产业案例为视角分析同步创新模式的产生原因和所需条件,并为未来其他前沿领域推行同步创新模式或调整创新模式提供参考,成为研究的视角创新和实践意义。其次,研究将产业特征、巴斯德象限、Pavitt知识分类、用户创新等概念影响拓展至同步创新模式,为同步创新模式产生原因提供理论支持,并基于后三者理论为更多阶段同时处于同步创新模式提出建议,这是此次研究的理论意义。
柴丽娟[6](2018)在《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质量管理研究》文中认为近年来,我国电子设备制造在全面质量管理方面进行了大量的应用研究,取得了显着的成绩,包括以华为、比亚迪、中航工业等为代表的民族电子制造企业。在新型号的研究中,往往会遇到许多质量问题,如电缆组件绝缘层破裂导致的短路、焊点虚焊造成的导线脱落、护套损伤导致的顾客退货等,这些现象要求该类项目必需提升质量管理水平,提高顾客满意度,促进我们电子制造业的整体水平。本论文研究沿着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管理控制这条主线对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的项目进行梳理。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的质量管理,不仅指在SW公司的日常生产过程的质量管理,同时更重要的是将全面质量管理的理论和科学的质量管理方法论和ISO9000等专业的管理知识运用到整个项目的管理过程中,最后按项目质量管理的要求输出项目在发生变更的条件下对应的能达到预期的产物。本文共由七章构成:第一章是绪论,简述了质量管理发展以及全面质量管理在质量管理中的重要地位,进而阐述了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研究的重要意义以及本问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对全面质量管理理论进行了系统回顾,并对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和内容进行了介绍。第三章对SW公司电缆组件项目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总结项目管理理论指出本项目管理中受控的因素。第四章、第五章、第六章在前三章理论的基础上,针对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过程中受控因素,提出了质量管理计划、质量管理保证、质量管理控制说明,并对主要内容进行说明。第七章将方法应用到SW公司的全面质量管理实践之中,用实践来证明该全面质量管理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通过将全面质量管理理论和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质量管理结合研究和分析,本文希望能为我国定制类电子设备制造业的项目质量管理工作提供一些有效的、切实可行的参考方法。
支凯强[7](2018)在《集装箱拼箱中产品包装尺寸标准化问题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集装箱多式联运是以集装箱作为运输单元进行产品运输的一种现代化的运输方式,它最大的成功在于标准化载体以及由此建立的一整套运输体系,集装箱多式联运的发展对产品运输提出更高的要求。随着跨境电商的发展,多品种小批量的订单越来越多,拼箱货所占比例不断提升,而拼箱利润对拼箱的体积利用率和速度非常敏感。我国集装箱多式联运运输中目前还存在诸多问题,与发达国家还存在不小的差距,主要问题集中于缺乏与集装箱相匹配的产品包装标准尺寸系列,并且无有效算法软件支持高效的拼箱业务,只能依靠装卸搬运工人的经验去完成拼箱业务。过去大多数企业仅仅从保护内部产品、便于人工搬运装卸和节约包装材料等方面去考虑产品包装,与运载工具环节关联度不高。但随着搬运装卸工具自动化程度不断的提升,产品包装尺寸与装载搬运工具之间的协调变得尤为重要。装箱过程中产品包装尺寸规格不一且产品不能同时到达堆场或者码头,无法达到最优装箱方案,会增加不必要的装卸搬运操作,增加了拼箱业务难度。一般的拼箱问题是典型的NP-hard问题,本文将通过产品包装尺寸的标准化提升拼箱体积利用率的同时提高拼箱速度。首先设计合理的运输产品包装标准尺寸规格和标准规格数量,然后对制定的运输产品包装标准尺寸与非标准产品包装尺寸进行模拟拼箱实验,最后根据实验结果验证包装尺寸标准化提升拼箱业务体积利用率的显着作用。
王春豪[8](2017)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供应链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文中认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是中国发出的全球化倡议。中国的全球化是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全面融入世界,其中,经济的全球化基础最好,而且也是最能在世界经济发展中取得成功的领域。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载体是跨国企业,中国企业能够成功“走出去”是决定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水平的核心指标,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水平,代表着中国经济的全球化水平。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强调各国之间的合作共赢,这与供应链中强调成员企业的合作共赢本质是相同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倡议是中国对世界的庄严承诺,这种诚意是对沿线各国的一种尊重和信任,对跨国供应链合作关系的建立具有促进作用。本文基于企业国际化理论、关系契约理论和制度理论等,实证研究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企业国际化对跨国供应链关系建立的影响机制,剖析供应链治理在跨国供应链形成持续性中发挥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关系以及沿线国家发展环境对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外部影响。本文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从企业国际化理论、关系契约理论和制度理论等方面展开文献研究,对跨国供应链形成的理论进行总结评述,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供应链形成的主要问题,为系统性研究奠定理论基础。其次,深入阐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供应链形成的背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现状进行分析,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跨国供应链形成的逻辑关系进行深入分析。再次,分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基础条件、形成要素以及演进过程,提出了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内在机制及外部影响因素的综合理论分析框架。然后,从跨国供应链内部形成机制出发,系统剖析了企业国际化对跨国供应链关系建立的影响,以及供应链治理在跨国供应链形成持续性的影响作用。最后,根据制度理论构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发展环境以及沿线国家与中国合作关系指标体系,实证检验了外部环境因素及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对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影响。本文综合运用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展开研究,规范分析以文献分析、逻辑推理相结合。实证分析方法主要包括统计分析、面板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多元回归分析等。主要得到以下研究结论:第一,构建跨国供应链能够促进丝绸之路经济带目标的实现。国内外已有文献大多对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跨国供应链,如沃尔玛、苹果公司等展开研究,尚缺乏对新兴经济体和转型经济体(如中东欧、中国等)跨国供应链的研究。在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相关研究中,较多从政治学、国际关系、国际贸易等宏观视角进行剖析如何推动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本文通过比较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跨国供应链形成的目标、过程、内容以及原则,发现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跨国供应链形成具有同步性和耦合性,跨国供应链关系的建立和维持有利于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之间的互利共赢。第二,提高企业国际化深度能够促进跨国供应链关系的建立,但提高企业国际化广度则不利于跨国供应链的形成。研究发现在企业国际化对跨国供应链关系建立具有显着的影响,企业国际化深度与跨国供应链关系存在正U型函数关系,当企业国际化深度达到一定水平时,跨国供应链关系得以建立。企业国际化广度对跨国供应链关系的建立具有负向影响。企业运营能力越高,企业国际化深度对跨国供应链关系建立的促进作用越显着。当企业运营能力较高时,企业采取“普遍撒网”的国际化扩张策略有利于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建立,采取“重点捕鱼”的国际化扩张策略有利于战略客户关系的建立。第三,供应链治理对跨国供应链形成持续性具有显着影响。战略供应商关系对企业绩效提升的正向促进作用不显着,战略客户关系对企业绩效提升具有显着的正向影响。关系治理机制在战略客户关系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关系治理机制对治理战略客户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升企业绩效。正式治理机制在战略供应商关系与企业绩效之间具有正向调节作用,因此,正式治理机制对治理战略供应商关系具有积极作用,能够提升企业绩效。第四,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中国的合作关系对跨国供应链的形成具有显着的影响,提升双方政治互信度、资金融通度和民心相通度对跨国供应链形成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环境对跨国供应链形成具有一定影响,其中,基础设施与物流因素、经济发展与市场因素、经济对外开放度因素对跨国供应链形成具有积极影响,但投资与贸易规则因素对跨国供应链形成具有不利影响。
解立[9](2015)在《有关国际项目总承包工程之质量控制管理问题的研究》文中提出项目工程在民众的生产和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工程质量的高低不但能够决定投入的资金是否得到相应的回报,其建成投入使用以后对消费者的实际应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甚至会和国家与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着密切关系。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质量控制关乎项目工程整体质量的走势,只有加强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管理,才能确保工程完工后的最终质量能够符合国家标准并满足业主的要求。由此可见,在工程的施工阶段提高工程质量的管理水平,可以对工程的整体质量起到决定性作用。在施工阶段的质量管理工作中,侧重的是质量监督体系的持续完善,并以此作为工程质量合乎标准和合同约定的重要保障。在本文的研究中,首先介绍了我国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现状;其次,介绍了导致质量事故的因素;然后,施工阶段质量管理方法或途径和如何在施工阶段做好质量管理工作;最后是通过案例分析对国际项目总承包工程质量控制提出新的建议或办法。
张莹[10](2015)在《信用信息系统中的软件质量控制》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信用已成为评价企业和个人的重要标准之一。为满足社会对信用信息利用要求的不断提高,信用信息系统已成为信用体系建设的重要部分。但由于我国信用信息系统建设处于初级阶段,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尚有诸多不足,其中软件质量控制的有效性是决定信用信息系统项目成败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本文针对传统质量控制方法在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难以直接运用的问题,提出了“信用信息系统中的软件质量控制”,旨在帮助信用信息系统项目开发过程中有效地进行质量控制。首先,本文介绍了质量和质量控制理论的相关定义,对现在国际上广泛使用的质量控制理论和方法进行了研究,重点讨论了两种质量管理体系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CMMI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之后,从基本思想、适用范围、侧重点、实施过程、持续改进等方面,剖析了ISO 9000和CMMI的异同点。其次,本文深入分析了信用信息系统的建设目标,提出了其质量控制的三个难点,即需求的不确定性、版本控制问题、确认和验证过程的质量控制。再次,针对信用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难点,选择了其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和过程域,并明确了其质量控制方法,以ISO 9000质量管理标准体系和CMMI过程能力成熟度模型为基础,设计了适用于信用信息系统项目过程管理的质量控制框架。最后,本文将软件质量控制框架实际应用于信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详细明确了项目计划、需求管理和配置管理等过程的软件质量控制实现方法,并提出了信用信息系统的测试策略和实施测试,以保证项目的质量。本文从信用信息系统项目建设的实际情况出发,通过对项目过程的度量,证实了质量控制框架和控制方法在信用信息系统的实施过程中有效的。因此,本文在确保项目开发效率的基础上保证了项目质量,有效的解决了信用信息系统的质量控制问题,降低了项目的风险。
二、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及其选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及其选用(论文提纲范文)
(1)STG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选题背景与研究目的和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研究内容 |
1.3 研究方法与创新点 |
1.3.1 研究方法 |
1.3.2 创新点 |
1.4 研究路径 |
1.5 小结 |
第2章 理论综述 |
2.1 数字营销研究概述 |
2.1.1 数字营销的概念和特点 |
2.1.2 数字营销的主要方式 |
2.1.3 搜索引擎的运作方式 |
2.1.4 国内外数字营销研究综述 |
2.2 其他相关市场营销理论和工具 |
2.2.1 STP理论 |
2.2.2 波特五力模型 |
2.2.3 数字营销的4R模型 |
2.3 小结 |
第3章 STG公司外部和行业环境分析 |
3.1 STG公司宏观环境分析—PEST模型 |
3.1.1 法律政策因素 |
3.1.2 经济因素 |
3.1.3 社会因素 |
3.1.4 科技因素 |
3.2 STG公司行业环境分析—五力模型 |
3.2.1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 |
3.2.2 买方讨价还价能力 |
3.2.3 潜在的新进入者威胁 |
3.2.4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
3.2.5 同行业现有企业之间的竞争 |
3.3 外部和行业环境给STG公司中国数字营销转型带来的机遇 |
3.4 小结 |
第4章 STG公司营销现状及模式转型 |
4.1 STG公司市场分析 |
4.1.1 STG公司医疗器械类客户分类 |
4.1.2 STG公司制药类客户市场 |
4.1.3 STG公司中国市场情况分析 |
4.2 STG公司市场营销方式 |
4.2.1 会议营销 |
4.2.2 教育营销 |
4.2.3 服务营销 |
4.2.4 STG公司市场营销方式存在的问题 |
4.2.5 STG公司中国区营销策略存在的问题 |
4.3 STG公司中国营销问题的解决方案 |
4.3.1 STG 公司中国开展独立数字营销策略 |
4.3.2 基于数字消费者决策历程的数字营销策略 |
4.4 小结 |
第5章 STG公司数字营销方案 |
5.1 STG公司开展数字营销的目标 |
5.2 STG公司开展数字营销的策略和框架 |
5.3 STG公司中国开展数字营销的实施 |
5.3.1 搜索引擎优化SEO |
5.3.2 按点击扣费PPC |
5.3.3 利用数字技术的影响力营销 |
5.4 STG公司中国数字营销效果的评估 |
5.4.1 建立数字营销效果评估模型的意义 |
5.4.2 建立数字营销效果评估模型的思路 |
5.4.3 建立数字营销效果评估模型的具体步骤 |
5.5 小结 |
第6章 STG公司数字营销方案实施保障与风险控制 |
6.1 STG公司数字营销方案的实施保障 |
6.2 STG公司数字营销过程的风险控制 |
6.2.1 法律风险 |
6.2.2 技术风险 |
6.2.3 信任风险 |
6.3 小结 |
第7章 结论 |
7.1 结论 |
7.2 本文研究中的不足 |
7.3 展望 |
参考文献 |
(2)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一、绪论 |
(一)研究背景 |
(二)研究意义 |
1.理论意义 |
2.实践意义 |
(三)国内外对管理体系及其整合的文献研究 |
1.国外研究现状 |
2.国内研究现状 |
3.国内外研究描述 |
(四)研究思路及主要研究内容 |
(五)主要研究方法 |
(六)本文可能的创新之处 |
二、管理体系标准发展回顾及相关整合理论 |
(一)管理体系标准发展历程 |
1.ISO9000 族质量管理体系标准 |
2.ISO14000 环境管理体系 |
3.ISO45000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 |
4.IATF16949 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 |
5.ISO/TS22163 轨道交通业质量管理体系 |
(二)管理体系整合相关理论 |
1.整合型管理体系概念 |
2.整合型管理体系的意义 |
三、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的现状 |
(一)公司基本情况 |
(二)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1.ISO9001:2015 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2.ISO14001:2015 环境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3.ISO45001:2018 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4.ISO/TS22163:2017 轨道交通业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的现状 |
5.IATF16949:2016 汽车生产件及服务件组织的质量管理体系运行现状 |
四、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
(一)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存在的问题 |
1.对公司经营战略支持力度不够 |
2.体系文件执行不到位 |
3.文件修改不及时 |
4.资源浪费 |
5.认证机构重复审核 |
(二)QHL公司多标准管理体系运行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
1.对公司经营战略支持力度不够的原因 |
2.流程执行不到位的原因 |
3.文件变更不及时的原因 |
4.资源浪费的原因 |
5.认证机构重复审核原因 |
五、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的整合 |
(一)QHL公司管理标准体系整合的必要性与可行性 |
1.整合的必要性 |
2.整合的可行性 |
(二)”五合一”管理体系构建的策划 |
(三)整合模式的确定 |
1.先单独建立、再整合 |
2.将新体系融合到现有体系中 |
3.系统工程的方法 |
(四)“五合一”管理体系构建的主要步骤 |
1.管理体系整合准备工作 |
2.项目启动会议 |
3.建立整合型体系方针、目标 |
4.组织架构、部门职责/权限、资源的整合 |
5.管理体系文件的整合 |
(五)整合应重点注意的问题 |
1.五个标准与内部运营管理的接口问题 |
2.五个标准相同条款的冲突问题 |
3.过程分析方法的冲突问题 |
六、研究结论与展望 |
(一)研究结论 |
(二)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农产品加工 |
1.3.2 农产品加工业 |
1.3.3 财税扶持政策 |
1.4 国内外文献综述 |
1.4.1 国外文献综述 |
1.4.2 国内文献综述 |
1.4.3 文献述评 |
1.5 研究思路、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思路 |
1.5.2 研究内容 |
1.5.3 研究方法 |
1.6 本文可能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1.6.1 本文可能创新点 |
1.6.2 本文不足之处 |
第2章 运用财税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相关理论基础 |
2.1 不平衡增长理论 |
2.2 发展极理论 |
2.3 罗斯托的“起飞”理论 |
2.4 公共财政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梳理 |
3.1 以农支工阶段:1949-1978 |
3.2 工农平行发展阶段:1979-2003 |
3.3 以工支农阶段:2004 至今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分析 |
4.1 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出效率水平实证分析 |
4.1.1 DEA模型简介 |
4.1.2 指标构建与数据来源 |
4.1.3 实证结果分析与评价 |
4.2 财政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支出效率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
4.2.1 TOBIT模型简介 |
4.2.2 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 |
4.2.3 实证结果分析与评价 |
4.3 税收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效果分析 |
4.3.1 农产品加工业增值税税收负担分析 |
4.3.2 农产品加工业企业所得税税收负担分析 |
4.4 现行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暴露出的问题 |
4.4.1 财政政策存在的问题 |
4.4.2 增值税存在的问题 |
4.4.3 企业所得税存在的问题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完善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财税政策的建议 |
5.1 完善财政政策 |
5.1.1 加大财政投入力度 |
5.1.2 创新财政扶持模式 |
5.1.3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 |
5.2 完善税收政策 |
5.2.1 完善增值税制度 |
5.2.2 完善企业所得税制度 |
5.3 完善相关政策 |
5.3.1 完善金融支持政策 |
5.3.2 完善保险政策 |
5.4 完善相关配套服务 |
5.4.1 加强信息体系建设 |
5.4.2 加强科研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 |
5.4.3 完善质量标准体系和质量监督管理 |
5.5 未来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致谢 |
(4)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研究 ——以X公司P项目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研究的内容和方法 |
1.2.1 研究内容 |
1.2.2 研究方法 |
1.3 研究的技术路线和创新点 |
1.3.1 研究的技术路线 |
1.3.2 研究的创新点 |
第2章 文献综述及相关概念 |
2.1 国内外相关文献 |
2.1.1 国外相关文献 |
2.1.2 国内相关文献 |
2.1.3 文献评述 |
2.2 相关概念界定 |
2.2.1 海外工程总承包 |
2.2.2 国际货运代理 |
2.2.3 层次分析法(AHP)及灰色综合评价法(GCEM) |
第3章 行业现状及特点 |
3.1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发展现状及特点 |
3.1.1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发展现状 |
3.1.2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特点 |
3.2 国际货运代理发展现状及特点 |
3.2.1 国际货运代理市场的发展及现状 |
3.2.2 国际货运代理的服务内容及特点 |
3.2.3 国际货运代理存在的问题 |
3.3 本章小结 |
第4章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方案设计 |
4.1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的目标 |
4.2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的原则及要素 |
4.2.1 选择的原则 |
4.2.2 选择的要素 |
4.3 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的方法及步骤 |
4.3.1 选择的方法 |
4.3.2 选择的步骤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X公司P项目的国际货运代理的现状分析 |
5.1 X公司简介 |
5.2 X公司P项目概况及特点 |
5.3 X公司P项目的国际货运代理对比分析 |
5.4 X公司P项目的国际货运代理选择存在的问题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X公司P项目海外货运代理的选择优化分析 |
6.1 运用专家访谈法确定国际货运代理的评价指标 |
6.1.1 专家访谈前的准备 |
6.1.2 专家访谈法的实施 |
6.1.3 结果整理及确认 |
6.2 基于AHP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 |
6.2.1 层次结构的建立 |
6.2.2 比较矩阵的创建 |
6.2.3 比较矩阵的一致性检验 |
6.2.4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6.3 基于GCEM选择国际货运代理 |
6.3.1 比较数列和参考数列的创建 |
6.3.2 关联系数和灰色关联度的确认 |
6.3.3 排序与结论 |
6.4 本章小结 |
第7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不足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A 专家访谈数据表 |
附录B 标书评分标准表 |
(5)前沿科技领域产业创新的同步创新模式构建 ——以中国石墨烯产业发育的创新模式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研究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 |
1.3.1 文献计量学 |
1.3.2 文件分析法 |
1.3.3 案例研究法 |
1.3.4 深度访谈法 |
1.4 技术路线图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研究——同步创新模式、产业分类和政策工具 |
2.1 同步创新模式 |
2.2 产业分类 |
2.3 石墨烯产业特征 |
2.3.1 具有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特征 |
2.3.2 具有专业供应商的特征 |
2.4 公共政策工具及其不同层面的分类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同步创新模式的表现 |
3.1 石墨烯创新阶段的划分 |
3.2 石墨烯产业发展周期 |
3.3 研究方法 |
3.3.1 时间点的确定 |
3.3.2 文献计量学 |
3.3.3 基于Loglet Lab 4软件的分析 |
3.4 研究结果 |
3.5 分析与讨论 |
3.5.1 初期 |
3.5.2 第一周期 |
3.5.3 第二周期 |
3.6 本章小结: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进程中的同步创新模式 |
第4章 同步创新模式形成的内部原因 |
4.1 技术范式与技术制度 |
4.2 科学研究与技术应用处于同步创新模式的原因 |
4.2.1 巴斯德象限 |
4.2.2 石墨烯科学研究经历了从玻尔象限至巴斯德象限的转化 |
4.2.3 专属供应商和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制度重视专利申请 |
4.3 技术应用与市场化阶段处于同步创新模式的原因 |
4.3.1 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制度重视内部研发 |
4.3.2 以科学为基础的产业和专属供应商产业制度以用户为重要机会来源 |
4.4 基于巴斯德象限讨论如何扩展同步创新模式所适用的创新阶段 |
4.5 本章小结 |
第5章 同步创新模式形成的外部原因 |
5.1 本章研究视角、研究方法与研究数据 |
5.1.1 此次研究选择的公共政策工具 |
5.1.2 研究方法和研究数据 |
5.2 同步创新模式在国内石墨烯政策中的表现 |
5.2.1 协同促进石墨烯产业创新不同创新阶段的发展 |
5.2.2 以下游应用/市场需求为牵引,促进市场化阶段与其它阶段同步创新 |
5.2.3 以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展促进创新不同阶段的同步创新 |
5.3 促进和维护同步创新模式代表性政策工具 |
5.3.1 同步发展石墨烯支撑型和服务型产业生产内容 |
5.3.2 同步发展技术双向扩散 |
5.3.3 设立新材料首批次应用保险等石墨烯应用专项资金 |
5.3.4 推广石墨烯示范应用工作 |
5.3.5 成立创新中心等技术转化或孵化平台 |
5.3.6 举办博览会等大型交流平台 |
5.4 案例 |
5.4.1 案例一:上海市石墨烯产业技术功能型平台 |
5.4.2 案例二:展销会为生产方企业带来的同步创新 |
5.5 公共创新工具特征和对同步创新模式的影响 |
5.5.1 重视需求面和环境面政策工具的构建 |
5.5.2 影响一:缩短生产方和应用方进入市场时间差 |
5.5.3 影响二:延长生产方和应用方在市场中的参与时间 |
5.6 用户参与创新模式的构建 |
5.7 基于用户创新理论讨论如何扩展同步创新模式所适用的创新阶段 |
5.8 本章小结 |
第6章 同步创新模式形成条件、存在问题及未来发展建议 |
6.1 同步创新模式形成所需条件 |
6.1.1 基础条件 |
6.1.2 基于内部原因总结的技术条件 |
6.1.3 基于外部原因总结的管理支撑条件 |
6.1.4 条件总结 |
6.2 同步创新模式在国内石墨烯产业创新中所涉及的问题 |
6.2.1 产业发展早期退出市场的企业数量逐年剧增 |
6.2.2 用户参与创新在解决阻碍产业化发展问题上作用有限 |
6.2.3 同步创新模式忽视了终端产品生产商参与的市场化阶段 |
6.3 关于未来石墨烯产业创新推行同步创新模式的建议 |
6.3.1 重视市场规划和创新质量,建议公共管理主体细化风险承担标准 |
6.3.2 重视用户,建议公共管理主体以用户为出发点制定公共政策工具 |
6.3.3 降低同步创新模式的风险性,建议公共管理主体可推行尝试性管理方式 |
6.3.4 权衡巴斯德象限两个维度,建议公共管理主体扩展科研成果转化方式 |
6.4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 论文所使用数据和政策列表 |
附表1 历年来国内石墨烯发表论文、专利申请和经营企业数量(截止2017年12月31日) |
附表2 历年国内石墨烯政策发布情况(截止2017年12月31日) |
附表3 国内石墨烯专项政策(截止2017年12月31日)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6)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质量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
1.3.1 国外研究现状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4.1 研究的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第二章 电缆组件装联项目质量管理的基本理论 |
2.1 项目质量管理理论概述 |
2.1.1 项目质量管理的概念 |
2.1.2 项目质量管理的发展历程 |
2.1.3 项目质量管理的特点 |
2.2 项目质量管理方法 |
2.2.1 全面质量管理的定义 |
2.2.2 全面质量管理的内容 |
2.3 项目质量管理流程 |
2.3.1 项目质量计划 |
2.3.2 项目质量保证 |
2.3.3 项目质量控制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的概述 |
3.1 项目概述 |
3.1.1 项目简介 |
3.1.2 项目运行模式 |
3.1.3 项目干系人及风险 |
3.1.4 项目产品形态与特点 |
3.1.5 项目相关文件 |
3.2 项目约束条件 |
3.2.1 项目周期 |
3.2.2 项目成本预算 |
3.2.3 项目资源 |
3.2.4 实时发生的变更 |
3.3 项目质量管理思路 |
3.3.1 项目指导思想 |
3.3.2 项目策划原则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SW公司电缆组件项目的质量计划 |
4.1 项目质量目标及分解 |
4.1.1 项目质量目标 |
4.1.2 项目合格率目标分解 |
4.2 项目的组织机构及资源配置 |
4.2.1 项目质量管理机构 |
4.2.2 项目质量执行部门 |
4.2.3 其他资源保证 |
4.3 项目的过程改进计划 |
4.3.1 质量改进因素 |
4.3.2 质量改进主要控制点 |
4.4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的质量保证 |
5.1 质量保证体系 |
5.2 检查及验收制度 |
5.2.1 开工前检验制度 |
5.2.2 装联过程中检验制度 |
5.2.3 产品交付检验制度 |
5.3 其他质量保证制度 |
5.3.1 检验方法 |
5.3.2 不合格品管理程序 |
5.3.3 严格落实质量责任制度 |
5.3.4 主要质量问题防治一览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的质量控制 |
6.1 项目质量基准 |
6.2 项目质量跟踪 |
6.2.1 质量跟踪的依据 |
6.2.2 制程缺陷的处置 |
6.2.3 质量问题归零分析 |
6.3 项目质量偏差监测 |
6.3.1 确认作业人员素养 |
6.3.2 适合的生产设备 |
6.3.3 严控项目材料质量 |
6.3.4 技术状态的管理 |
6.3.5 对标检查装联环境 |
6.4 项目质量纠偏 |
6.4.1 各阶段的纠偏资源 |
6.4.2 明确质量改善点 |
6.4.3 持续更新的保障 |
6.5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7)集装箱拼箱中产品包装尺寸标准化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目的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研究的创新点 |
第二章 发展现状及理论综述 |
2.1 装箱问题及算法 |
2.1.1 装箱问题 |
2.1.2 装箱算法 |
2.2 集装箱标准化 |
2.2.1 多式联运 |
2.2.2 海铁联运 |
2.2.3 拼箱业务 |
2.3 物流包装标准化 |
2.3.1 产品包装标准的定义 |
2.3.2 制定产品包装标准的基本原则 |
2.3.3 物流包装尺寸标准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产品包装尺寸规格设计过程 |
3.1 产品包装标准尺寸设计原理及思路 |
3.1.1 设计原理 |
3.1.2 设计思路 |
3.2 设计方法 |
3.2.1 整数分割 |
3.2.2 组合分割 |
3.2.3 其他特殊组合方式 |
3.3 选择十五种标准产品包装尺寸规格 |
3.3.1 产品包装标准尺寸规格的选用标准 |
3.3.2 选用十五种产品包装尺寸规格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装箱实验及其结果分析 |
4.1 问题假设 |
4.2 产品包装尺寸规格选用 |
4.2.1 非标准包装产品尺寸规格 |
4.2.2 标准产品包装尺寸规格 |
4.3 装箱实验过程 |
4.4 装箱结果及其对比分析 |
4.4.1 装箱结果 |
4.4.2 对比分析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
5.1 结论 |
5.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附录 |
致谢 |
(8)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供应链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
1.1.1 研究背景 |
1.1.2 问题提出 |
1.2 研究意义与研究目标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标 |
1.3 相关概念界定 |
1.3.1 跨国供应链 |
1.3.2 供应链合作关系 |
1.3.3 供应链治理 |
1.4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1.5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
1.5.1 研究思路 |
1.5.2 技术路线 |
1.6 研究的创新之处 |
第2章 文献回顾及相关理论 |
2.1 基于企业国际化理论的跨国供应链形成研究 |
2.1.1 跨国供应链的区位决策问题研究 |
2.1.2 企业国际化与跨国供应链关系研究 |
2.2 基于关系契约理论的跨国供应链形成研究 |
2.2.1 关系契约理论与供应链契约研究 |
2.2.2 供应链治理与企业绩效实证研究 |
2.3 基于制度理论的跨国供应链形成研究 |
2.3.1 制度理论与企业国际化研究 |
2.3.2 制度环境与跨国供应链研究 |
2.4 丝绸之路经济带情境下的相关研究 |
2.4.1 国外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 |
2.4.2 中国学者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研究 |
2.5 对已有文献的评述 |
2.5.1 对已有研究文献的评述 |
2.5.2 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
第3章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关联分析 |
3.1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背景分析 |
3.1.1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目标与思路 |
3.1.2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原则与范围 |
3.1.3 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内容与机制 |
3.2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现状分析 |
3.2.1 政策沟通方面 |
3.2.2 设施联通方面 |
3.2.3 贸易畅通方面 |
3.2.4 资金融通方面 |
3.2.5 民心相通方面 |
3.3 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与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关联性 |
3.3.1 目标的统一性 |
3.3.2 过程的同步性 |
3.3.3 内容的耦合性 |
3.3.4 原则的一致性 |
第4章 跨国供应链的形成条件、要素及演进过程分析 |
4.1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有利条件分析 |
4.1.1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外部有利条件 |
4.1.2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内部有利条件 |
4.2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不利条件分析 |
4.2.1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外部不利条件 |
4.2.2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内部不利条件 |
4.3 跨国供应链的形成要素分析 |
4.3.1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基础要素——契约 |
4.3.2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核心要素——信任 |
4.3.3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保障要素——供应链治理 |
4.4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演进过程框架分析 |
4.4.1 追求共同利益是跨国供应链形成的起点 |
4.4.2 交易契约关系是跨国供应链合作的雏形 |
4.4.3 伙伴关系建立是跨国供应链形成的标志 |
4.4.4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演进过程整体框架 |
第5章 企业国际化对跨国供应链关系建立的影响研究 |
5.1 引言 |
5.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5.3 研究设计 |
5.3.1 变量选择与定义 |
5.3.2 样本、数据与模型 |
5.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5.4.1 描述统计分析 |
5.4.2 企业国际化对战略供应商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3 企业国际化对战略客户关系的影响实证结果及分析 |
5.4.4 稳健性检验 |
5.5 结论与讨论 |
5.5.1 结论 |
5.5.2 进一步讨论 |
第6章 供应链治理对跨国供应链形成持续性的影响研究 |
6.1 引言 |
6.2 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
6.3 研究设计 |
6.3.1 变量选择与定义 |
6.3.2 样本、数据与模型 |
6.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6.4.1 描述统计分析 |
6.4.2 战略供应商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6.4.3 战略客户关系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实证结果分析 |
6.4.4 稳健性检验 |
6.5 结论与讨论 |
6.5.1 结论 |
6.5.2 进一步讨论 |
第7章 沿线国家环境及与中国合作对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影响研究 |
7.1 引言 |
7.2 文献综述与理论分析 |
7.2.1 投资、贸易与跨国供应链的关系 |
7.2.2 对外直接投资的影响因素研究 |
7.2.3 进出口贸易的影响因素研究 |
7.2.4 文献评述及理论分析 |
7.3 研究设计 |
7.3.1 变量选择与定义 |
7.3.2 样本与数据处理 |
7.3.3 模型设定 |
7.4 实证结果与分析 |
7.4.1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环境对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影响 |
7.4.2 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与中国合作关系对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影响 |
7.4.3 沿线国家环境在与中国合作关系对跨国供应链形成影响中的调节作用 |
7.5 结论与讨论 |
7.5.1 结论 |
7.5.2 进一步讨论 |
第8章 研究结论、启示与展望 |
8.1 研究结论 |
8.1.1 跨国供应链关系建立的研究结论 |
8.1.2 跨国供应链形成持续性的研究结论 |
8.1.3 跨国供应链形成的影响因素研究结论 |
8.2 理论贡献 |
8.2.1 对跨国供应链关系理论的贡献 |
8.2.2 对跨国供应链治理理论的贡献 |
8.3 实践启示 |
8.3.1 企业层面的启示 |
8.3.2 政府层面的启示 |
8.4 研究局限与展望 |
8.4.1 研究局限 |
8.4.2 未来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9)有关国际项目总承包工程之质量控制管理问题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引言 |
1.1 选题背景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主要内容与研究方法 |
第2章 我国建设项目质量管理现状 |
2.1 管理模式现状 |
2.2 人员素质现状 |
2.3 法律、法规现状及守法执法现状 |
第3章 国际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种模式 |
3.1 DBB模式 |
3.2 DB模式 |
3.3 CM管理模式 |
3.4 BOT模式 |
3.5 EPC模式 |
3.6 PM模式 |
第4章 国际项目工程质量控制的特点 |
4.1 重视建筑法规的立法及执法工作 |
4.2 在工程项目建设质量管理过程中业主起主导作用 |
4.3 重视对工程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质量管理 |
4.3.1 十分重视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 |
4.3.2 十分重视对工程项目的设计质量进行控制 |
4.3.3 严格进行施工过程的质量检查和监督 |
4.4 正确处理质量控制和进度控制的矛盾 |
4.5 重视对用于工程的材料、设备的质量控制 |
4.6 施工队伍素质较高 |
4.6.1 专业化的公司 |
4.6.2 管理人员、技术人员及职工总数的比例 |
4.7 研究开发大量用于建筑工程质量控制的仪器、设备等 |
第5章 国际项目工程质量影响因素的控制 |
5.1 人的控制 |
5.1.1 人的技术水平与生理缺陷 |
5.1.2 人的心理行为和错误行为 |
5.2 设备的控制和方案的控制 |
5.2.1 设备的控制 |
5.2.2 方案的控制 |
5.3 材料的质量控制 |
5.3.1 材料质量控制的要点 |
5.3.2 材料质量的检验方法 |
5.3.3 材料的验收和替代请求 |
第6章 国际项目通常采用的质量管理模式 |
6.1 四位学者有关质量的观点 |
6.1.1 戴明(W.Edwards Deming) |
6.1.2 朱兰(Joseph M.Juran) |
6.1.3 克劳斯贝(Philip B.Crosby) |
6.1.4 费根堡姆(A.V.Feigenbaum) |
6.2 国际上广泛采用的两种质量管理模式 |
6.2.1 全面质量管理 |
6.2.2“质量管理与质量保证的标准化国际化”模式 |
第7章 国际项目质量案例分析 |
7.1 工程质量目标和分项目标 |
7.1.1 总体质量目标 |
7.1.2 分项目标 |
7.2 质量管理体系 |
7.2.1 质量管理人员分工 |
7.2.2 资料管理 |
7.3 质量管理制度 |
7.3.1 质量管理流程 |
7.3.2 质量过程管理程序 |
7.3.3 质量管理制度 |
7.4 物资材料管理、工序控制和纠正措施 |
7.4.1 物资材料管理 |
7.4.2 工序控制 |
7.4.3 纠偏措施 |
7.5 主要分项工程质量控制要点 |
7.5.1 模板工程 |
7.5.2 钢筋工程 |
7.5.3 混凝土工程 |
7.5.4 防水工程 |
7.5.5 机电安装工程 |
7.5.6 精装修工程 |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
8.1 结论 |
8.2 进一步工作的方向 |
参考文献 |
附录A 建筑工程常用的质量规范 |
致谢 |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10)信用信息系统中的软件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4 论文的组织结构 |
第二章 信用信息系统的软件质量控制分析 |
2.1 质量和软件质量定义 |
2.1.1 质量及质量特性 |
2.1.2 过程的定义 |
2.1.3 软件过程 |
2.2 ISO 9000体系和CMMI模型 |
2.2.1 ISO 9000质量管理体系 |
2.2.2 能力成熟度模型集成 |
2.2.3 ISO 9000与CMMI模型的对比 |
2.3 信用信息系统概述和建设目标 |
2.3.1 基本概念 |
2.3.2 项目背景 |
2.3.3 信用信息系统目标 |
2.4 信用信息系统质量控制难点 |
2.4.1 需求的不确定性 |
2.4.2 版本控制问题 |
2.4.3 确认和验证过程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信用信息系统的软件质量控制框架设计 |
3.1 质量控制的关键节点 |
3.1.1 需求分析 |
3.1.2 系统设计 |
3.1.3 需求和设计评审 |
3.2 过程域的质量控制方式 |
3.2.1 项目计划 |
3.2.2 需求开发与需求管理 |
3.2.3 配置管理 |
3.2.4 验证与确认 |
3.3 软件质量控制框架 |
3.3.1 软件质量控制框架概述 |
3.3.2 软件质量控制框架设计 |
3.3.3 软件质量控制框架特点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信用信息系统中的软件质量控制实现 |
4.1 信用信息系统的项目计划 |
4.1.1 信用信息系统的生命周期模型 |
4.1.2 信用信息系统项目估计 |
4.1.3 项目计划的度量 |
4.2 信用信息系统的需求管理 |
4.2.1 需求管理工具 |
4.2.2 需求类型及属性定义 |
4.2.3 需求链接与跟踪 |
4.2.4 需求信息的分析 |
4.2.5 需求管理过程的度量 |
4.3 信用信息系统的配置管理 |
4.3.1 信用信息系统的配置管理计划 |
4.3.2 信用信息系统的配置库结构 |
4.3.3 采用SVN进行配置管理 |
4.4 信用信息系统的测试策略 |
4.4.1 测试模型 |
4.4.2 测试级别 |
4.4.3 测试过程的支撑工具 |
4.4.4 测试过程的度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四、ISO9000国际系列标准及其选用(论文参考文献)
- [1]STG公司数字营销策略研究[D]. 李春. 上海外国语大学, 2020(02)
- [2]QHL公司“五合一”管理体系整合研究[D]. 田书平. 广西师范大学, 2019(09)
- [3]支持我国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实施效果评价研究[D]. 冯晓杰. 内蒙古财经大学, 2019(02)
- [4]海外铜冶炼工程总承包项目国际货运代理选择研究 ——以X公司P项目为例[D]. 叶可立. 南昌大学, 2019(02)
- [5]前沿科技领域产业创新的同步创新模式构建 ——以中国石墨烯产业发育的创新模式为例[D]. 程曦.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19(08)
- [6]SW公司电缆组件装联项目质量管理研究[D]. 柴丽娟. 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7]集装箱拼箱中产品包装尺寸标准化问题研究[D]. 支凯强. 青岛大学, 2018(12)
- [8]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中跨国供应链形成机制及影响因素研究[D]. 王春豪.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7(10)
- [9]有关国际项目总承包工程之质量控制管理问题的研究[D]. 解立.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2015(02)
- [10]信用信息系统中的软件质量控制[D]. 张莹. 东南大学, 2015(08)
标签:市场营销; 质量控制方法; 过程管理;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 中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