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机在线切割控制装置中应用的变化与发展探讨

微机在线切割控制装置中应用的变化与发展探讨

一、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论文文献综述)

许国良,陈诗杰[1](1983)在《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文中研究指明前言本文试图以具体的微型控制方案来说明线切割控制装置的一些变革与与估计一下发展趋势。其中某些程序都是经过实际验证的,并且在81 年配合陕西省微型机短训班及陕机院77届毕业设计中得到肯定的。但因工作量较大,人力不足,尚未能在实践中应用,由于时间比较仓促,因此文中有许多缺点和错误,望同志们给以批评指正。

许国良,陈诗杰[2](1983)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文中提出 前言近年来由于微处理器及微型机发展非常迅速。成本逐年降低,可靠性比数控(NC)高,通用性、灵活性、可维护性都较NC高,因此一般NC控制装置已逐渐被微处理机控制装置代替。目前正处于种变时期,本文着重论述在线切割机床控制方面由于采用了微型机的控制后带来的几点主要变化。

许国良,陈诗杰[3](1984)在《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文中指出本文论述线切割机床采用微型机控制后带来的几点主要变化。列举了三B格式线切割机床的插补用软件实现的具体方法。

舒晓模[4](2013)在《冲床模高计数装置及其应用技术研究》文中指出冲床装模高度用来描述在下死点时滑块底面和工作台面的距离,其实时可靠地检测是保证冲压产品加工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在冲床加工领域,装模高度的检测理论、技术、方法与仪器的研究一直是人们普遍关心的研究领域。本文结合冲床模高计数器研制的需求和国内外发展趋势,对装模高度计数器的机械结构及其控制装置中的关键技术进行了系统深入地研究。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研究的背景以及论文研究的意义,对冲床装模高度调节装置、装模高度计数装置、模高自动调节与控制技术等相关技术的国内外发展情况进行了综述和分析,给出了本论文的研究目标和章节安排。第二章分析了冲床装模高度自动检测与调节的基本要求,对计数器总体结构及技术路线进行了规划。提出了计数器格雷编码的快速识别方法和可靠性分析,通过Keil uVision4软件对格雷码快速识别方法程序进行仿真试验,验证了快速识别方法的可行性。第三章根据计数器电子化的要求,在原启东劲松计数器的基础上,分析了计数器的设计原理与工作原理。采用十进制格雷码盘替代了原数字轮,设计了格雷编码盘、外壳、进位齿轮、蜗杆套筒等结构,研制出一种格雷码电子式计数器。在此基础上,结合PCI-7422数据采集卡对电子式计数器进行数据采集,验证了此计数器电子化方案的可行性。第四章针对计数器电子化的要求,围绕AT89C52主控单片机,分析了计数器整体电路结构,分别从信号采集电路、调模电机控制电路、按键及显示电路、操作台控制电路、通信电路、电源电路及抗干扰电路等方面进行了电路设计,详细阐述了各部分电路的实现原理、功能及有关注意事项。第五章根据计数器控制装置的设计要求,结合计数器机械结构设计和硬件电路设计,分别对信号采集模块、按键及显示模块、调模电机控制模块、数据通信模块、数据存储模块及报警模块进行了软件设计与分析,以完成装模高度调节信号的采集、调节过程的控制、调节结果的处理等功能。最后对本文工作进行了总结,并对文中不足需进一步的研究工作做出了展望。

杨业成[5](2017)在《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的研制》文中研究指明微小型元件和结构在现代工业中有着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随着科技发展,人们对这些元件和结构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对微细加工装置提出了更高的挑战。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Micro-WEDM)因其非机械接触式切除工件的加工特性,非常适合加工微小型元件和结构,特别是复杂结构和高精度的工件。本文为了研究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特点,在多功能加工系统基础上研制出一台桌面型微细电火花切割加工装置。本文首先分析了微细电火线切割加工装置的各项关键技术,设计装置硬件部分。一般微细线切割装置的组成部分由于体积和造价等原因并不适用小型桌面线切割装置,故对其组成部分如走丝系统、夹具系统等进行重新设计和优化。走丝系统包括张力控制机构、速度控制机构、精密导轮和加工机构。为了提高走丝系统的稳定性,对走丝进行理论分析并建立数学模型,分析电极丝振动理论,提出了保持走丝系统稳定性的措施。使用正交试验方法进行优化实验,得到各走丝参数(丝速、张力值和包角)对电极丝振动振幅的影响因子,并得到最佳走丝参数组合,在最佳参数组合下验证走丝系统的稳定性,证明数学模型和振动分析的合理性。根据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的特点,开发数控加工系统。软件控制程序在Windows2007操作系统下,基于Lab VIEW软件编写完成。运动系统的控制精度是由微三维运动平台保证的,线切割控制程序主要是基于微三维运动平台的库函数编写的,程序共分四个功能模块,包括初始化模块、粗对刀模块、精确对刀模块与加工模块。利用电流传感器和放大电路检测加工放电回路中的电流并转化为电压信号,使用数据采集卡收集电压信号并输入到上位机控制程序中,控制程序通过分析和处理控制采集到的电压信号,判断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状态,并根据这些电压信号做出相应的加工进给或回退动作。为了验证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的加工能力和稳定性,使用?30μm黄铜丝作为电极丝在紫铜片上进行正交切槽加工试验,利用极差分析法来找到电参数对加工凹槽宽度的影响因子,以及最佳组合电参数。利用优化的电参数,使用?30μm的电极丝进行加工槽实验,加工出宽度为66.7μm的微细方形螺旋槽。

邵昌旭[6](2011)在《基于ARM及嵌入式Linux的线切割数控系统原型》文中指出线切割加工属于特种加工中电火花加工范畴,被广泛应用于模具制造、难切削材料加工以及精密零件加工等领域。国内线切割数控领域长期停滞于早期的数控系统框架,在图形界面、网络技术等方面的性能已经远不能满足现代数控系统的要求。开发出低成本、高效率的开放式线切割数控系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一种嵌入式往复走丝线切割数控系统原型。通过移植Linux2.6内核、驱动程序及文件系统到ARM开发板,搭建了嵌入式Linux的开发环境,并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开放式线切割数控系统。硬件上,以ARM11(S3C6410)开发板作为上位机,负责进行人机交互以及处理运算;以MCU作为下位机,负责控制步进电机等底层设备。并且引入了汽车工业中的CAN-Bus作为系统总线,实现了上位机与下位机的稳定通信。软件上,在Ubuntu操作系统上使用Qt跨平台开发工具,开发了针对ARM嵌入式平台的高度图形化的系统界面,配合触摸屏操作,确保了良好的用户体验;采用了可重构的系统功能模块架构,以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等机制进行通信,对软件系统的接口和数据进行了统一的管理;移植了RS274解释器和高效的插补算法实现了对数控代码的解释和插补工作,并且完善了数控系统的其它各项基本功能。将远程监控的概念运用到了数控系统中,尝试使用Android移动终端,通过网络监视和控制数控系统的运行过程,并取得了初步的成果。最后,完成了嵌入式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原型,实现了代码解释、直线和圆弧插补、短路自动回退等功能。建立了模拟的调试环境进行系统软件测试,并成功地利用CAN总线与下位机通信,以发送脉冲数据控制步进电机运行。测试结果表明:基于ARM及嵌入式Linux的线切割数控系统的可行性,并实现了预期的数控功能。

谢纪龙,万建铭[7](1980)在《1980年日本自动化工业技术展览会评述》文中研究说明 1980年日本自动化工业技术展览会于4月7日至21日在天津展出。展出面积达7800多米2,由125个公司和厂家提供有400多种系列产品。展品内容丰富,涉及到各个部门。有计算机,综合仪表系统,检测仪表,数控装置,医疗器械及家庭电器等。日本在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基本上处于瘫痪状态,到50年时还落后于欧美15年,可是到70年代就超过英法而名列前茅,仅次于美国和苏联。日本经济发展速度快的原因是在于引进国外先进技术,据统计从50年到74年技术引进达15284项。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再进行仿造与创新,从而达到现在的水平,若只引进而无创新,那也是无法达到先进水平的。

陶建松[8](2010)在《微结构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文中提出本文介绍了微结构在摩擦学与微机械领域的研究与应用情况,概述了微细超声加工、微细电解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及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超声复合微细电解、电火花加工应用基础研究,为微结构加工研究出一种高效、高精度、低成本的新工艺。分析微细超声加工、微细电火花加工、微细电解加工等微细特种加工技术原理、特点和工艺局限性,探讨了超声复合微细电火花加工、超声复合微细电解加工的原理,研究了超声振动对于微细电火花、微细电解加工过程状态影响,在机理上论证了超声复合电加工的技术优势。构造、完善超声复合微细电加工系统,超声装置采用压电换能器、数字超声发生器,可自动反馈、跟踪超声振动加工系统(换能器、变幅杆、工具电极与工件)的固有频率变化,保证加工在系统的共振频率点,即超声振动有最大振幅;采用可调节磁悬浮张力工作台蠕动进给机构,保持工具与工件间设置的工作压力;设计、研制了超声同步斩波器,实现了超声频振动与脉冲电解加工的同频同步,可有效提高加工精度。微细加工工具电极尺寸微小,制作精度要求高、难度大,其设计、制作是微细加工的关键技术与难点之一。设计了多种截形(轴、槽、筋、阵列微凸起、微齿轮)微结构电极工具头,采用多轴联动、平动反拷、内外面转换等微细电火花及精密微细线切割等组合电加工技术,成功制作出各种工具电极,可满足本文微细复合电加工试验要求。在不同材料(硬质合金YT15和YG8、不锈钢、单晶硅片、压电陶瓷、玻璃钢)上进行单一微细超声加工、微细超声复合电火花、电解加工的对比试验;进行多参数(脉冲电压、电解液质量分数等)超声复合脉冲电解加工对比试验与分析;优化加工参数,进行超声复合同步脉冲电解、电火花加工多种微结构试验;对复合电加工表面微结构进行摩擦学试验分析。实验结果表明:超声加工是加工非金属硬脆材料的一种有效方法,但对硬韧金属材料加工效率很低,且工具相对损耗较大;微细超声复合电加工的效率、表面质量均优于单一超声加工,且工具电极损耗小,加工表面质量好;复合同步电解加工在保持一定加工效率的基础上,具有更好的加工精度和表面质量;对非导电材料,设计辅助电极,利用微细电解、电火花复合作用实现微细加工在机理上是可行的,仍须进一步探索;在摩擦副表面加工出规则形貌微结构有利于储存润滑油并形成油膜,降低工件表面摩擦因数,减少磨损。最后对超声复合电加工的工艺特性进行了分析总结,提出现有工艺方案存在问题及完善的措施,并对后续研究工作提出了设想和展望。

王鹏飞[9](2003)在《基于PC的数控加工平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几年来,PC机及相关产品发展迅速,技术成熟,软件资源丰富,因此充分利用PC机资源,并将其功能集成到CNC中去,发展基于PC机的数控系统,已成为数控系统构成技术的一项新技术。同时,数控技术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是数控系统的开放化。以往的数控系统由于其封闭性无法将计算机技术发展的最新成果运用于数控系统中,严重地阻碍了数控技术的发展。封闭式数控系统内部细节对用户是不可知的,在原来的基础上很难或几乎不可能加入新的控制策略方案和扩展新功能。为适应不断发展的现代技术需求,未来的CNC必须能够被用户重新配置、修改、扩充和改装,而不必重新设置硬件和软件。要达到这一目的,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实现开放性。本文提出了一种适用于线切割机床的经济型开放式数控系统结构及实现方法,进行了相关关键技术研究,并开发出了基于ISA总线的步进电机轴卡以及基于L297/298芯片的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器。该系统采用工业PC机加控制模板的模块式硬件体系,具有开放式结构。同时开发了一套基于WINDOWS的数控系统软件,该软件具有交互式界面及开放式结构,把软件的大部分功能提供给用户,使用户或第三方方便的进行开发,扩充系统功能。该控制系统利用C++便于底层访问控制的优势,通过动态链接库(DLL)编写运动控制函数直接对硬件接口进行访问,并把系统的各种控制功能通过动态链接库(DLL)提供给用户,实现开放化,使用户方便地实现对系统深层运动控制,进行二次开发及设备改造。同时,软件系统中提供了直线、圆弧等各种作图方式,并可在G代码和图形之间进行解释和转换。

高鹏[10](2012)在《结肠微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载人航天领域预先研究和上海市科委资助项目为依托,对结肠微型机器人进行详细研究和实验验证,力图探索出结肠主动微创诊疗的新途径。结肠主动微创诊疗对结肠微型机器人提出“动”、“能”、“诊”、“控”四项基本功能,它们分别对应于运动技术、供能技术、诊疗技术和通讯控制技术的研究。结肠微型机器人运动技术研究,以人体结肠的生理特性为出发点,详细分析了结肠的基本形态及生物力学特性,并通过综合分析确定了仿尺蠖运动方式和微型电机驱动方式。仿尺蠖运动机构主要包括两端径向钳位机构和中部轴向伸缩机构。径向钳位机构利用连杆机构伸缩腿实现60mm的钳位直径,轴向伸缩机构采用双向直线驱动机构实现45mm的轴向行程。通过力学特性分析,径向机构的理论最大输出为1.7N,轴向机构的理论最大输出为4.5N,它们都可以在无驱动下实现状态保持。结肠具有复杂的表面形态和粘弹的组织特性,使得结肠微型机器人的钳位接触效率较低,因此为了提高肠道接触效率和安全性,以肠道摩擦力模型为基础,通过实验验证和分析,设计并制造了适合肠道表面的接触装置。运动学、动力学、临界步距和运动效率的综合分析,进一步明确了结肠微型机器人的运动性能,为结肠微型机器人运动技术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参考。结肠微型机器人的供能技术研究,以电磁感应原理为基础,通过无线方式来实现持续高功率能量供给。在无线供能系统中,Helmholtz发射线圈激励出均匀交变磁场从而提高了位置稳定性,三维接收线圈改进了姿态稳定性,并通过为发射线圈匹配补偿电容和可调电感解决频率稳定性。无线供能效率由发射系统、线圈耦合和接收系统共同影响,其深入研究为结肠微型机器人无线供能系统研制提供宝贵参考。本文研制出适合结肠微型机器人的无线供能系统,当系统输入功率为14.7W时,可以为结肠微型机器人提供最小378mW、最大705mW的能量。结肠微型机器人的诊疗技术研究,从临床诊疗需求出发对无线图像诊断和热疗进行详细研究。无线图像诊断借鉴胶囊内窥镜研究成果,并结合结肠诊疗需要,设计出双图像采集系统,可以实现30fps的连续图像采集,图像尺寸为320×240像素。热疗研究以肿瘤加热技术发展为出发点,并结合肠道生物组织导热特性,设计出了结肠腔内局部热疗线圈,并通过热疗线圈表面温度的详细实验,选择出了最优的线圈结构。热疗线圈装配了温度检测电路以实现4145℃的结肠肿瘤热疗温域的精确控制。结肠微型机器人的通讯控制技术研究,以无线通讯为基础实现了医生对体内结肠微型机器人的实时监控。利用两块Si4420收发芯片并结合特定的通讯程序,在体内同体外间实现了半双工无线通讯。此外,为了提高结肠微型机器人对多任务和外设的管理能力,利用两片微控制器实现双硬核系统的同时,并为每个微控制器装配了具有四层优先级的软核程序构架。结肠微型机器人硬件电路和软件程序的设计,使其具有完备的协同运作和同步控制能力。结肠微型机器人关键技术研究同微机电系统加工的有机结合,研制出了结肠微型机器人样机,其直径17mm,收缩后轴向长度128mm,轴向行程44mm,最大径向钳位外径60mm。考虑到同结肠的生物相容性,结肠微型机器人样机壳体采用医用聚丙烯棒,利用数控机床加工而成,前后腔体间利用食品医用硅胶波纹管连接密封。为了降低样机重量,样机机架采用轻质航空铝材,并利用高精度线切割加工而成,最终样机净重53.5g。以结肠微型机器人样机作为实验对象,本文通过实验研究对结肠微型机器人关键技术给予充分评测。机器人样机的仿尺蠖运动机构具有简洁有效的运动步态,径向钳位机构的实际最大输出为1.5N,轴向伸缩机构的实际最大输出为4.2N,接近其理论输出值;此外,运动机构的运动过程符合结肠内主动运动需求。接触装置不仅使机器人样机的摩擦系数提高65%,而且使其在结肠中具有较为安全的主动接触特性。无线图像系统能够为医生提供连续而清晰的图像,便于结肠病灶点的诊出。机器人样机可在不同倾斜角度的刚性管道和柔性管道中有效运动,当随着运动环境的稳定性降低和倾斜角度的提高,机器人样机的运动速度也随之降低,但运动过程仍然连续平稳;机器人样机在离体肠道中具有复杂的运动特性,主要受到肠道形态和粘弹组织特性影响。在无线供能系统中,接收线圈会产生电热效应可能会提高结肠的局部温度,发射线圈激励谐振磁场也会影响人体的特定比吸收率和电流密度,而通过温度测定和人体数字模型分析,证明了无线供能系统对人体是相对安全的。最后,本文对机器人样机开展了活体实验,进一步验证了结肠微型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应用价值,为实际临床应用提供了宝贵参考。

二、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论文提纲范文)

(4)冲床模高计数装置及其应用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1.1.1 课题的背景
        1.1.2 课题的意义
    1.2 国内外相关研究的现状分析
        1.2.1 冲床装模高度调节装置研究现状
        1.2.2 装模高度计数装置研究现状
        1.2.3 模高自动调节与控制技术
    1.3 课题的研究目标
    1.4 论文主要研究工作
2 冲床模高计数器总体设计方案及其编码分析
    2.1 冲床模高计数器的总体设计方案
    2.2 技术路线
    2.3 冲床模高计数器编码分析
        2.3.1 格雷码的介绍
        2.3.2 格雷编码识别方法分析
        2.3.3 格雷编码数据采集的可靠性分析
    2.4 本章小结
3 冲床模高计数器机械结构设计
    3.1 冲床模高计数器总体机械结构设计
        3.1.1 冲床模高计数器设计原理
        3.1.2 冲床模高计数器工作原理
        3.1.3 传动链传动比计算
    3.2 冲床模高计数器具体结构设计
        3.2.1 格雷编码盘的设计
        3.2.2 计数器外壳的设计
        3.2.3 进位齿轮的设计
        3.2.4 蜗杆导向套筒的设计
    3.3 冲床模高计数器的功能验证
        3.3.1 PCI-7422 数据采集卡
        3.3.2 模高计数器功能验证硬件连接
        3.3.3 模高计数器功能验证编程实现
        3.3.4 数据采集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冲床模高计数器控制装置硬件电路设计
    4.1 控制装置总体电路设计
    4.2 微处理器的介绍
        4.2.1 微处理器的选择
        4.2.2 AT89C52 单片机
    4.3 信号采集电路设计
        4.3.1 光电传感器
        4.3.2 ST420A 光电传感器信号采集原理
        4.3.3 ST420A 光电传感器负载电路分析
        4.3.4 信号采集芯片及其电路分析
    4.4 调模电机控制电路设计
        4.4.1 调模电机介绍及工作原理
        4.4.2 控制电路分析
    4.5 键盘及显示电路设计
        4.5.1 键盘结构及其功能设计
        4.5.2 显示电路设计
    4.6 冲床操作台控制电路
    4.7 通信电路设计
        4.7.1 单片机与主控 PLC 之间的通讯
        4.7.2 单片机与扩展模块之间的通讯
    4.8 电源电路设计
    4.9 抗干扰电路设计
    4.10 本章小结
5 冲床模高计数器控制装置软件设计
    5.1 软件总体结构设计
    5.2 编程语言及运行平台介绍
    5.3 初始化程序设计
    5.4 信号采集模块
        5.4.1 信号采集过程
        5.4.2 采集信号处理
    5.5 按键及显示模块
        5.5.1 按键输入模块
        5.5.2 数码管显示模块
    5.6 调模电机控制模块
    5.7 通信程序模块
        5.7.1 通信协议
        5.7.2 通信程序设计
    5.8 存储模块
    5.9 报警模块
    5.10 本章小结
6 总结与展望
    6.1 全文总结
    6.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5)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的研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课题研究的动机和背景
    1.2 课题来源
    1.3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技术概述
    1.4 国内外微细电火花线切割机发展现状
    1.5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文献回顾与技术探讨
    1.6 研究目的和主要工作
    1.7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的设计
    2.1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的总体方案设计
    2.2 走丝系统的安装和设计
    2.3 粗对刀位移台和精密进给平台
    2.4 微细组合夹具
    2.5 大理石底座和隔振平台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控制系统
    3.1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CNC系统的特殊性要求
    3.2 基于LabVIEW的CNC系统软件构架
        3.2.1 初始化模块
        3.2.2 粗对刀模块
        3.2.3 精对刀模块
        3.2.4 切割加工模块
        3.2.5 加工界面总览
    3.3 加工状态检测电路
    3.4 微细电火花加工脉冲电源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走丝系统的稳定度控制和优化
    4.1 走丝系统的稳定度控制
        4.1.1 电极丝的张力控制
        4.1.2 电极丝的速度控制
        4.1.3 其他关键零部件的设计
    4.2 电极丝的稳定度优化
        4.2.1 走丝机构整体分析
        4.2.2 走丝系统的数学模型
        4.2.3 走丝参数正交实验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装置的实验验证
    5.1 走丝系统优化前后切割细槽对比
    5.2 切槽实验研究
        5.2.1 实验设计
        5.2.2 切槽正交实验结果分析
    5.3 方形螺旋槽加工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和展望
    6.1 结论
    6.2 后续研究工作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及专利
致谢

(6)基于ARM及嵌入式Linux的线切割数控系统原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研究背景
        1.2.1 线切割技术现状
        1.2.2 数控系统发展现状
        1.2.3 嵌入式系统发展现状
    1.3 课题研究的意义
    1.4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线切割数控系统设计
    2.1 线切割加工简介
    2.2 线切割数控系统方案选择
        2.2.1 处理器平台的选择
        2.2.2 软件系统平台的选择
        2.2.3 线切割数控系统硬件体系设计
        2.2.4 线切割数控系统软件体系结构
    2.3 可重构的系统模块
        2.3.1 可重构概念的提出
        2.3.2 可重构系统模块设计
        2.3.3 可重构系统对于嵌入式的意义
    2.4 数控系统通信机制设计
        2.4.1 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运行原理
        2.4.2 共享内存和消息队列的优势
    2.5 数控系统的总线布局
        2.5.1 CAN 总线简介
        2.5.2 上位机的CAN 模块扩展
        2.5.3 下位机的CAN 模块扩展
    2.6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开发环境搭建
    3.1 系统LINUX 内核的裁剪和移植
    3.2 根文件系统的装载
    3.3 交叉编译环境的搭建
    3.4 开发工具的选择(QT)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数控系统功能的具体实现
    4.1 界面功能设计
        4.1.1 界面的特点
        4.1.2 界面功能介绍
    4.2 图形文件读入模块
    4.3 数控代码解释器
    4.4 数控系统轨迹插补器
    4.5 在线帮助功能
        4.5.1 在线帮助模块的开发
        4.5.2 在线帮助服务器的搭建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基于ANDROID 的远程监控系统
    5.1 数控系统远程监控介绍
    5.2 ANDROID 开发环境配置
        5.2.1 Android 简介
        5.2.2 Android 开发环境配置
    5.3 远程数控系统界面功能设计
        5.3.1 客户端界面功能设计
        5.3.2 服务器端界面功能设计
    5.4 数控系统远程数据通信模块的设计
        5.4.1 客户端Socket 套接字实现过程
        5.4.2 服务器端Socket 套接字实现过程
        5.4.3 Android 的多线程设计
        5.4.4 远程监控系统测试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研究总结和展望
    6.1 研究成果
    6.2 主要结论
    6.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8)微结构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微结构的研究及应用背景
        1.1.1 摩擦学领域微结构(微凸起、微凹坑)的研究及应用
        1.1.2 微机械领域的微结构研究与应用
    1.2 微结构的微细特种加工技术及其最新研究状况
        1.2.1 微细超声加工技术
        1.2.2 微细电火花加工技术
        1.2.3 微细电解加工技术
        1.2.4 微细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
    1.3 本论文课题研究目的及主要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微细超声复合电加工机理分析与探讨
    2.1 微细超声加工机理及特点
        2.1.1 微细超声加工机理概述
        2.1.2 微细超声加工机理浅析
        2.1.3 微细超声加工特点
    2.2 微细电解加工原理及特点
        2.2.1 微细电解加工原理概述
        2.2.2 脉冲电解加工技术机理概述与浅析
        2.2.3 微细电解加工特点
    2.3 微细电火花加工原理及特点
        2.3.1 微细电火花加工原理概述
        2.3.2 微细电火花加工原理浅析
        2.3.3 微细电火花加工特点
    2.4 微细超声复合电加工机理
        2.4.1 微细超声复合电火花加工机理分析
        2.4.2 微细超声复合电解加工机理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三章 微细超声复合电加工试验系统构造
    3.1 超声频振动单元
        3.1.1 超声波发生器
        3.1.2 超声换能器
        3.1.2.1 超声换能器的原理
        3.1.2.2 超声换能器的选择
        3.1.3 超声变幅杆
        3.1.4 工具头电极
        3.1.5 超声换能器与电极工具头联接部分
    3.2 电解加工单元
    3.3 电火花加工单元
    3.4 工作台蠕动进给运动单元
    3.5 测量、分析及控制单元
        3.5.1 微位移的测量和控制
        3.5.2 加工参数的测量分析
        3.5.2.1 电参数检测调整
        3.5.2.2 加工精度的测量
        3.5.2.3 加工速度的测量
        3.5.3 脉冲电加工与超声振动作用三种同步方案的研究与比较
    3.6 超声复合电加工系统完善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微结构加工工具电极的设计与制作
    4.1 微细电极工具头工作要求
    4.2 微细电极工具头设计
        4.2.1 微细工具电极材料选择
        4.2.2 微细电极工具头整体与端面设计
    4.3 微细电极工具头制作
        4.3.1 电极工具头总体加工
        4.3.2 电极工具头端面加工
        4.3.2.1 微细电火花线切割技术加工微凸起工具电极
        4.3.2.2 电火花“反拷复合平动”技术加工微凸起工具电极
        4.3.2.3 “内外面转换”放电加工工具头
        4.3.3 电极工具头的制作精度及表面质量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加工试验及结果分析
    5.1 试验参数选择
        5.1.1 试验件材料
        5.1.2 工作液
        5.1.3 工具电极超声振动频率及振幅
        5.1.4 进给压力
        5.1.5 试验电参数
    5.2 试验方案
    5.3 微细超声复合电加工对比试验
        5.3.1 单一微细超声加工试验
        5.3.1.1 微细槽单一超声加工试验
        5.3.1.2 阵列微凹坑单一超声加工试验
        5.3.1.3 微结构单一超声加工试验结果分析
        5.3.2 微细超声复合电火花加工试验
        5.3.3 微细超声复合电解加工试验
        5.3.3.1 电压对复合加工效果的影响
        5.3.3.2 电解液质量分数对复合加工效果的影响
        5.3.4 典型微结构超声复合电加工
    5.4 超声复合同步脉冲电解加工试验研究
        5.4.1 加工方式对比试验
        5.4.2 电压对超声复合同步脉冲电解的影响
    5.5 陶瓷绝缘材料超声复合电加工试验
    5.6 微结构摩擦学试验
    5.7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工作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研究成果

(9)基于PC的数控加工平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1章 绪论
    1.1 微型计算机与数控技术
    1.2 开放式数控系统的现状及趋势
    1.3 我国开放式数控系统的发展现状与不足
    1.4 课题的来源及研究内容
第2章 步进电机轴卡的设计与开发
    2.1 PC机的接口技术及扩展插槽
        2.1.1 接口技术的定义
        2.1.2 接口的基本功能
        2.1.3 接口的基本结构
        2.1.4 扩充插槽和IBM总线标准
    2.2 基于PC机的步进电机轴卡开发
第3章 混合式步进电机驱动器的研制
    3.1 步进电机的驱动特性分析
        3.1.1 步进电机细分驱动原理
        3.1.2 步进电机斩波恒流驱动原理
    3.2 L297/298功能分析
    3.3 驱动器硬件体系结构
    3.4 实验及总结
第4章 数控插补控制软件的编制
    4.1 C++语言面向对象的编程思想
    4.2 系统软件开放式功能的实现
        4.2.1 动态链接库(DLL)技术
        4.2.2 动态链接库的设计
        4.2.3 用动态链接库实现开放式功能
    4.3 数控插补控制软件设计
        4.3.1 数字积分法基本原理
        4.3.2 直线、圆弧插补模块
        4.3.3 软件模块分析
结论
致谢
在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参考文献

(10)结肠微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肠道诊疗装置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传统内窥镜
        1.2.2 胶囊内窥镜
        1.2.3 肠道微型机器人
    1.3 关键技术及挑战
    1.4 论文内容结构
第2章 结肠微型机器人运动技术研究
    2.1 人体结肠生理特性
        2.1.1 人体结肠生理形态
        2.1.2 人体结肠解剖结构
        2.1.3 人体结肠生理运动
        2.1.4 结肠组织生物力学
    2.2 运动机构设计
        2.2.1 运动方式研究
        2.2.2 驱动方式研究
        2.2.3 仿尺蠖运动机构设计
    2.3 接触装置设计
        2.3.1 肠道摩擦力模型
        2.3.2 实验材料及装置
        2.3.3 实验结果及分析
        2.3.4 接触装置设计
        2.3.5 接触装置研制
    2.4 运动特性分析
        2.4.1 运动学分析
        2.4.2 动力学分析
        2.4.3 临界步距分析
        2.4.4 运动效率分析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结肠微型机器人无线供能技术研究
    3.1 供能技术
    3.2 电磁感应原理
    3.3 无线供能技术稳定性研究
        3.3.1 位置稳定性
        3.3.2 姿态稳定性
        3.3.3 频率稳定性
    3.4 无线供能技术传输效率研究
        3.4.1 发射驱动电路效率
        3.4.2 线圈间耦合效率
        3.4.3 接收变换电路效率
    3.5 无线供能系统研制
        3.5.1 结肠微型机器人功耗分析
        3.5.2 发射线圈
        3.5.3 接收线圈
        3.5.4 发射驱动电路
        3.5.5 整流变换电路
    3.6 本章小结
第4章 结肠微型机器人诊疗技术研究
    4.1 系统原理
    4.2 图像采集系统
        4.2.1 体内图像采集传输
        4.2.2 体外图像接收显示
        4.2.3 全周图像采集系统
    4.3 热疗系统
        4.3.1 热疗技术
        4.3.2 热疗装置设计
        4.3.3 加热线圈测定
        4.3.4 温度检测电路
    4.4 本章小结
第5章 结肠微型机器人通讯控制技术研究
    5.1
        5.1.1 无线双向通讯
        5.1.2 多核控制系统
    5.2 硬件电路设计
        5.2.1 通讯电路
        5.2.2 体内控制电路
        5.2.3 体外控制电路
    5.3 软件程序设计
        5.3.1 串口通讯
        5.3.2 射频数据收发
        5.3.3 双向通讯设计
        5.3.4 运动步态控制
        5.3.5 热疗温度控制
        5.3.6 人机界面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结肠微型机器人实验研究
    6.1 结肠微型机器人样机及其主要性能测试
        6.1.1 结肠微型机器人样机
        6.1.2 运动机构测试
        6.1.3 接触装置测试
        6.1.4 图像采集测试
    6.2 结肠微型机器人运动性能测试
        6.2.1 刚性管道运动测试
        6.2.2 柔性管道运动测试
        6.2.3 离体肠道运动测试
    6.3 无线供能测试及其电磁安全性分析
        6.3.1 发射磁场测试
        6.3.2 接收功率测试
        6.3.3 安全性分析
    6.4 结肠微型机器人活体实验
    6.5 本章小结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1.1 主要工作和成果
        7.1.2 论文创新点
    7.2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或录用的论文

四、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论文参考文献)

  • [1]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A]. 许国良,陈诗杰. 第四届全国电加工学术会议论文集, 1983
  • [2]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J]. 许国良,陈诗杰. 辽宁机械, 1983(02)
  • [3]探讨微型机应用于线切割控制装置中的变革和发展[J]. 许国良,陈诗杰. 电加工, 1984(04)
  • [4]冲床模高计数装置及其应用技术研究[D]. 舒晓模. 宁波大学, 2013(03)
  • [5]微细电火花线切割加工装置的研制[D]. 杨业成. 广东工业大学, 2017(02)
  • [6]基于ARM及嵌入式Linux的线切割数控系统原型[D]. 邵昌旭. 上海交通大学, 2011(07)
  • [7]1980年日本自动化工业技术展览会评述[J]. 谢纪龙,万建铭. 电气传动, 1980(05)
  • [8]微结构超声复合电加工技术[D]. 陶建松. 扬州大学, 2010(02)
  • [9]基于PC的数控加工平台系统关键技术研究[D]. 王鹏飞. 哈尔滨理工大学, 2003(02)
  • [10]结肠微型机器人关键技术及实验研究[D]. 高鹏. 上海交通大学, 2012(10)

标签:;  ;  ;  ;  ;  

微机在线切割控制装置中应用的变化与发展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