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Significance of stress on mobiliz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论文文献综述)
王丹[1](2021)在《mTOR与NF-κB的交互在机械牵张应力刺激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文中认为研究背景:众所周知,外部的机械刺激通过调节骨重塑来增加骨量和骨质,而废用性状态(如微重力、卧床休息和石膏固定)则会导致骨质和骨量的迅速丢失。骨组织经历许多不同类型的生理力学刺激,如压缩应力、流体剪切应力和牵张应力。机械牵张应力在临床应用中是一种重要的机械载荷模式,例如牵张成骨、正畸治疗、骨折愈合修复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机械牵张应力能够刺激体内骨的合成代谢,加速骨再生。多项体外研究表明,机械牵张应力可显着加速成骨细胞的成熟、分化和矿化基质沉积,并促进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然而,机械牵张应力促进成骨细胞分化的潜在机制仍然不清楚。本课题组的前期研究表明机械牵张应力通过激活Akt/m TOR/p70s6k信号促进成骨细胞的能量代谢和成骨分化,抑制m TOR信号后,机械牵张应力促进的成骨分化被抑制,但是抑制Akt信号后,机械牵张应力促进的成骨分化没有发生明显变化(除ALP外),提示可能存在某种信号与m TOR信号相互作用共同维持成骨细胞的表型。此外,m TOR和NF-κB都是Akt的下游分子,通过交互作用从而调节肿瘤细胞的活性。然而,机械牵张应力刺激成骨细胞时,m TOR和NF-κB是否存在交互调节作用从而维持成骨细胞的稳态仍是未知的。方法:首先,基于目前的细胞牵张应力加载设备,自主研发设计了一套可产生机械牵张应力的闭环反馈加载系统,这个装置可以控制机械牵张应力的大小和频率。同时,通过Image J软件对压强和形变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了不同方向及不同加载周期下压强对膜形变的影响。然后使用自制的机械牵张应力加载闭环反馈加载系统,对成骨细胞施加机械牵张应力(10%,6个周期/min),通过普通光学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利用q-RTPCR技术、ALP染色及茜素红染色观察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分化、矿化的影响。最后,采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荧光技术分析机械牵张应力刺激对成骨细胞中蛋白表达的影响,使用抑制剂和si RNA阻断m TOR和NF-κB信号,观察机械牵张应力刺激对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自制研发设计的机械牵张应力的闭环反馈加载系统产生的压强和膜形变具有线性关系,膜形变具有各向同性,膜的顺应性产生的形变误差无统计学意义,该设备可对细胞施加可重复性和可持续性的机械牵张应力。研究结果显示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使成骨细胞成规律性的线性排列,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明显增加,ALP活性、矿化结节明显增多。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使成骨细胞内p-m TOR/m TOR蛋白比值升高,抑制m TOR蛋白后,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促进的成骨相关基因被明显抑制。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使成骨细胞内p-p65/p65蛋白比值升高,免疫荧光结果发现p65发生明显核位移。抑制NF-κB(p65)蛋白后,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促进的成骨分化会进一步升高。同时抑制m TOR和NF-κB(p65)后,在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下,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高于单一抑制m TOR信号组,低于单一抑制NF-κB(p65)信号组,与抑制m TOR和NF-κB的上游Akt信号组相比无明显差异。结论:自主研发设计的机械牵张应力的闭环反馈加载系统对细胞的生物力学信号转导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结果表明,m TOR和NF-κB之间的交互作用在机械牵张应力介导的成骨细胞分化过程中发挥了关键作用。m TOR信号在机械牵张应力促进的成骨分化过程中起正向调控的作用,NF-κB信号起反向调控的作用,m TOR与NF-κB交互作用使机械牵张应力诱导的成骨细胞分化维持在正常水平(既不过高也不过低),这可能是机械牵张应力刺激成骨细胞的力学信号转导中的一个重要信号通路。本研究首次揭示了机械牵张应力下成骨细胞中m TOR和NF-κB的交互作用在成骨细胞表型维持中起重要作用。这些发现证明了机体骨量的平衡不仅取决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间的动态平衡,成骨细胞本身也会通过m TOR和NF-κB及其交互作用维持表型稳定,有助于丰富成骨细胞力学信号转导机制的基础知识认识,也为机械牵张应力相关的临床治疗(如牵张成骨、正畸治疗)提供了理论指导,使人们对力学信号转导机制的有了更深的认识。
李瑞延[2](2021)在《承重骨植入物钽基涂层促进骨整合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文中认为承重骨植入物包含人工膝关节、髋关节假体以及椎间融合器等应用于四肢和脊椎的植入物。这些植入物起到填充骨缺损、承受人体运动负荷的作用,因而对植入物机械性能要求较高。目前临床骨科中应用为承重骨植入物的材料主要包括钛合金为代表的金属材料以及PEEK为代表的特种工程塑料材料。钛合金植入物的弹性模量(约100-110 GPa)比大多其他骨科临床应用的金属植入材料更低,且生物相容性更好。PEEK材料弹性模量约为3.5-3.9 GPa,与人体骨弹性模量更接近(10-30 GPa)。而且特种工程塑料材料可以进一步通过材料掺杂提升机械性能达到与骨组织更加匹配。但这两类材料均存在表面惰性问题,难以与骨组织形成直接的骨性结合(即骨整合)。植入物骨整合性能不佳,则会影响术后早期快速成骨修复以及远期的植入物长期服役时间。随着医疗健康水平提升,人类平均寿命得以增长,与此同时初次接受关节置换的年龄则呈逐渐年轻化趋势。这一情况将造成骨整合不良的关节假体服役时间短于患者预期寿命,必然越来越多患者将进行二次翻修。当进行翻修手术时,患者年龄较初次手术明显增长,骨质情况变差,这为翻修手术带来了较大的挑战。翻修手术带来的风险、患者承担的痛苦、社会经济负担等对改善承重骨植入物的骨整合性能提出了迫切要求。针对于植入物骨整合的需求,植入物表面改性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改善表面惰性的手段。一方面可通过调节植入物表面的物理、化学信号促进成骨分化及骨骼发育实现骨整合;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表面改性调节植入物周围微环境,抑制不利于组织修复的消极因素,增强促进骨修复的积极因素。金属钽及其钽基复合材料具备良好的生物学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同时可通过掺杂其他元素进一步提升生物活性,因而承重植入物表面钽基涂层得到了众多关注。本研究中,我们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承重骨植入物材料表面制备钽基涂层,尝试通过改善植入物表面生物活性和调节局部微环境实现更佳的骨整合效果。研究内容主要包括如下两部分:一、在钛合金植入物表面制备TaCN涂层通过主动募集局部微环境中的成骨生长因子实现良好的骨整合修复。本部分工作由第2、3两章组成。我们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钛合金样品表面制备了TaC和TaCN两种涂层,并在后续研究中与钛合金材料进行对比。经AFM检测TaC和TaCN两种涂层形貌接近,对样品表面形貌特征影响较小,粗糙度均较TC4略为降低。水接触角检测表明TaC和TaCN两种涂层材料表面是亲水的。而体外的细胞黏附、细胞活力及细胞增殖研究发现TaC和TaCN组生物相容性均优于TC4。但两种涂层材料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方面差别较大:相对TaC和TC4组,TaCN能够促进碱性磷酸酶分泌。TaCN能促进4、7天时的BMP-2、Runx-2、OPN的表达;而TaC组在第4天时Runx-2表达量低于TaCN组,第7天时3种基因表达量均低于TaCN组。综上所述,TaC和TaCN涂层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其中TaCN涂层能够明显促进BMSCs的成骨分化。为探究这一现象的发生机制,我们对浸泡在模拟体液(SBF)中72h的涂层表面理化性质进行分析,结果发现TaCN涂层表面能够富集OH-基团而带有负电荷。体外蛋白黏附实验及体内蛋白芯片分析确认材料负电荷表面能够诱导带正电荷的骨生长因子富集到植入物表面,进而起到调节骨修复功能的级联效果。12周的动物实验证明在这种级联效果作用下,TaCN涂层植入物周围新生成骨量几乎达到钛合金植入物的2倍,并且骨组织与植入物形成直接结合的骨整合效果。TaCN涂层的卓越骨整合性能表明这一涂层可能是一种潜在有较好应用前景的增强植入物骨修复能力的表面改性手段。更为重要的是这项工作提出了通过主动募集宿主体液中的生长因子实现良好的骨整合修复的新型治疗策略,这一策略是创新的且更易实现临床转化。二、3D打印技术制备多孔PEI-TCP促进骨长入,表面沉积TaN涂层提高支架生物相容性和抗炎作用,协调促进植入物骨整合。本部分工作由第4、5两章组成。在这一部分工作中,聚醚酰亚胺(PEI)被应用为3D打印骨植入物研究的材料,它是一种造价低于PEEK的生物相容特种工程塑料。PEI力学性能和PEEK接近,但较PEEK更易加工。我们通过FDM打印技术制备PEI和PEI-TCP(含10 wt.%β-TCP)支架,随后通过磁控溅射技术在3D多孔植入物外周表面沉积TaN涂层获得了PEI-TaN支架和PEI-TCP-TaN支架。体外研究表明掺入β-TCP和沉积TaN涂层均能提高材料的生物相容性,但PEI-TCP对细胞增殖影响不明显。掺入β-TCP的两组材料(PEI-TCP、PEI-TCP-TaN)均能促进碱性磷酸酶分泌、细胞外基质矿化以及成骨相关基因(BMP-2、Runx-2、OCN、OPN)表达;而PEI-TaN对成骨活性影响较小。我们推测,仅因TaN具有更好的生物相容性级联促进了成骨分化。进一步的体外炎症实验发现掺入β-TCP后使得炎症反应增强。PEI-TCP组上调了CD11c、iNOS、TNF-α等促炎因子的表达,而沉积TaN的PEI-TaN和PEI-TCP-TaN组则抑制了促炎因子表达。这表明植入物外周的TaN涂层能够抑制炎症反应。最终通过动物实验证明PEI-TCP-TaN能够显着增强骨长入修复,TaN抑制炎症作用和β-TCP的促成骨作用协同实现了良好的骨整合。这一研究证明PEI-TCP-TaN是一种潜在有良好应用前景的骨植入材料,同时也为协调植入物炎症反应与促进成骨分化提供了一种可行的方案,更为重要的是本研究为充分利用3D打印植入物空间结构进行表界面改性实现复合功能化进行了一种有益的探索尝试。
韩晓梅[3](2021)在《辛伐他汀经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文中认为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骼密度发生改变、骨量流失加快及骨小梁数量变少且变狭窄为特性的全身性骨骼疾病。辛伐他汀是一种除了具有降脂作用外,还可显着增强骨形成作用的天然药物,其副作用较其他治疗药物低。为了探究辛伐他汀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影响,并了解其与辛伐他汀浓度与作用时间的关系;通过抑制MAPK的信号通路中ERK1/2和p38的活性,探究辛伐他汀是否经过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对MC3T3-E1细胞增殖的标志物及蛋白的表达产生影响。通过将浓度为0mol/、10-9mol/L、10-8mol/L、10-7mol/L、10-6mol/L、10-5mol/L的辛伐他汀加入96孔细胞培养板中,培养24h后,运用CCK-8、p NPP试剂盒检测MC3T3-E1细胞的增殖活力及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的活性,挑选出辛伐他汀的最适作用浓度;在铺满MC3T3-E1细胞的96孔板中加入最适浓度的辛伐他汀的,设置四个药物作用时间(24h、36h、48h和60h),在不同时间段,选用CCK-8试剂盒测定MC3T3-E1细胞增殖的活力,挑选出辛伐他汀的最适作用时间;结果显示,浓度为10-5mol/L的辛伐他汀增强MC3T3-E1细胞增殖与ALP活性的作用较为显着;辛伐他汀的作用时间为36h时,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较为显着。将实验分为4个实验组,选择浓度为10-5mol/L的辛伐他汀,作用时间为36h,采用CCK8法、p NPP法、酶联免疫吸附技术(ELISA)、Western blotting(蛋白质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细胞增殖的能力、ALP活性、分泌I型胶原(COL-I)的能力以及p-ERK1/2、p-p38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空白组与辛伐他汀组相比,辛伐他汀组细胞增殖作用、ALP的活性及p-ERK1/2、p-p38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增高,COL-I分泌增多,即辛伐他汀组可提高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ALP的活性、COL-I分泌作用及p-ERK1/2、p-p38蛋白表达水平;辛伐他汀+p38抑制剂组(SIM+SB203580)和辛伐他汀+ERK1/2抑制剂组(SIM+SCH772984)与辛伐他汀组相比,ERK1/2、p38MAPK信号通路的抑制剂作用于MC3T3-E1细胞后,该细胞增殖作用明显减弱、ALP的活性和COL-I分泌作用以及p-ERK1/2、p-p38蛋白表达能力明显降低。以上结果表明,10-9-10-5mol/L的辛伐他汀均有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的作用,促进MC3T3-E1细胞增殖的最适辛伐他汀浓度为10-5mol/L,最佳作用时间为36h;辛伐他汀可经过ERK1/2、p38MAPK信号转导途径增强MC3T3-E1细胞增殖作用、提高ALP活性及I型胶原分泌的能力,从而在MC3T3-E1细胞增殖过程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为临床中骨质疏松症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郝莉莉[4](2021)在《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降解和生物性能调控机制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骨组织工程在临床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逐渐兴起。骨组织工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研究及开发新型植入材料用以实现受损骨组织的修复、重建或功能性替代,从而解决临床上大段骨缺损、骨折等疾病的治疗难题。可降解聚酯高分子材料作为典型的组织工程材料已经得到了系统性的研究,然而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1)缺乏植入后的降解可调控性,其降解速率只能通过高分子基体的分子量、结晶度或共聚物中的单体比例等来预先设定和调节,无法根据骨愈合状态实时调控。2)缺乏环境响应性和与周围组织细胞之间的信号传递能力。近几年来,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以其独特的物理和化学性质在生物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研究和应用,其中磁性材料优异的磁热效应这一特性已在肿瘤治疗中得到充分体现。可降解聚酯高分子材料的降解行为具有明显的温度依赖性,结合磁性生物材料的磁热效应或能实现骨植入物降解的实时调控。因此,开发并研究聚合物基磁性纳米复合材料在磁刺激下的降解行为具有重要意义。此外,有研究表明磁性材料在磁刺激下可以有效调控细胞行为(如促进细胞黏附、迁移和分化)和促进组织再生,但其潜在机制及磁性材料的优化设计仍需进一步探究。因此,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具有不同表面性质的磁性纳米粒子,将其与生物降解高分子聚丙交酯-乙交酯(PLGA)复合制备成一系列新颖的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通过外源性磁场刺激,系统评估其降解性能、生物性能的调控作用和机制,以及在骨组织工程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全文主要成果和创新点如下:1 通过热分解法制备油酸修饰的四氧化三铁(IO-OA)纳米粒子,并采用溶剂浇铸/粒子滤沥法制备PLGA基磁性多孔支架,研究其在交变磁场(AMF)中的降解行为及潜在机制。结果表明,磁性纳米颗粒在AMF中产生的磁致热效应可以有效提高支架的降解速率,其中与PLGA基体具有较好界面相容性的IO-OA表现出更高的磁致热效率,从而促进支架降解的效果更为显着。此外,分子动力学模拟表明,表面修饰增强了纳米颗粒与聚合物基质之间的运动相关性,进而可以加速能量传递。本研究证明了含IO-OA植入物的磁控降解可行性,并为提高磁性纳米材料的加热效率提供了优化策略。2 采用上述制备的IO-OA纳米粒子与PLGA复合制备均质的磁响应性纳米材料,研究其在静磁场(SMF)下对MC3T3-E1细胞的生物学影响及潜在机制。体外细胞实验表明,IO-OA/PLGA复合材料结合磁刺激可协同增强细胞黏附、增殖、碱性磷酸酶活性、细胞外基质钙沉积和成骨相关基因表达,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此外,原子力原位扫描测试表明磁性基质在SMF下会发生纳米级形变,结合细胞力相关基因Piezol表达水平的明显上调,可以推测磁性材料与磁刺激协同促进成骨分化是由细胞受到磁致纳米尺度的机械刺激所致。3 为明晰磁性纳米材料的表界面性质对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并获取最优材料,本研究采用计算模拟与实验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了材料优化设计与验证。首先,通过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获知当纳米颗粒表面接枝链的质量分数约为23.3%时,其在恒力牵引下对周围高分子基体动力学的影响最大。然后,采用实验手段进行论证,合成了表面聚(γ-苄基-L-谷氨酸)(PBLG)接枝量不同的四氧化三铁(IO),并与PLGA共混制备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研究其在SMF下对细胞生长和成骨分化的影响。体外细胞实验表明PBLG-g-IO/PLGA和磁刺激可协同激活Piezol从而提高胞内钙离子水平,进而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其中PBLG的接枝量为21.46和32.34%时促成骨的效果最佳。实验与模拟结果的一致性表明IO表面PBLG的接枝量为20~30%时可使细胞在磁性材料上受到最大机械刺激,从而达到最佳的骨修复效果,验证了采用模拟手段进行材料优化设计的可行性。本论文的研究结果表明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结合磁刺激在骨组织工程和再生医学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不仅可以实现磁控降解,根据骨愈合状态实时调控植入体降解行为;还可以产生磁驱动纳米机械刺激协同促进细胞成骨分化,加速骨修复;磁性纳米粒子的表界面性质与磁热效率、磁致形变量及生物学性能密切相关。此外,实验和模拟手段有机结合的研究策略则可以缩短新材料的研究周期,挖掘生物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王晨怡[5](2021)在《外源性左甲状腺素补充或抑制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文中认为背景和目的既往关于左甲状腺素(L-T4)抑制治疗对骨代谢影响的结果尚不一致。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L-T4补充或抑制治疗对甲状腺疾病患者骨密度及骨代谢指标的潜在影响及时间-效应关系,进而探讨不同浓度L-T4和促甲状腺素(TSH)对成骨细胞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1)临床观察:依据纳排标准选取2017年12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兰州大学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的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分化型甲状腺癌、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各40例,详细获取各组患者的一般资料,于清晨空腹采取肘静脉血,分别测定FT3、FT4、TSH、BALP、Ca、P、PTH、25-OHVD、BGP、PINP等实验室指标的水平。留取晨尿检测尿Ca、Cr,计算尿Ca/Cr值。应用Lunar i DXA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患者正位腰椎(L1~4)及股骨近端的骨密度。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给予个体化生理剂量左甲状腺素(12.5~50μg/天)替代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切除术后和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分别给予超生理剂量左甲状腺素(100~300μg/天)和小剂量左甲状腺素(25~100μg/天)抑制治疗。并分别于治疗后3、6、9月复查上述血清学指标和骨密度。(2)实验部分:取新生(<24h)SD大鼠10只,削取颅盖骨进行细胞培养,成骨细胞传代培养。分别加入不同浓度L-T4(0,10,50,100,1000μg/m L),TSH(0,0.1,0.4,4.0,10,100ng/ml),采用MTT法观察不同浓度水平的L-T4和TSH对大鼠成骨细胞增殖能力的变化,采用矿化结节染色及硝基苯磷酸盐法测定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分析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采用SPSS 26.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组患者L-T4治疗后TSH水平在第6个月降至正常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GP在治疗过程中逐渐升高,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但整体上对L1~L4腰椎和股骨的骨密度均无显着影响(p>0.05)。(2)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术后经大剂量甲状腺素治疗,FT3和FT4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与治疗前差异显着(p<0.05);9个月时TSH水平抑制在0.13±0.05u IU/m L,与治疗前比较p<0.05;成骨标志物如BALP、BGP、PINP持续上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之相反,PTH呈现出缓慢下降的走向(p<0.05)。随着治疗时间延长,该组患者的腰椎和全髋骨密度从治疗6个月开始都有所降低,9个月时下降明显(p<0.05),其中髋部的骨密度下降较腰椎更显着(0.074 vs 0.134)。(3)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的TSH在第9个月时被成功抑制在正常范围内的较低水平,与治疗前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BGP也在正常范围内逐步缓慢升高,统计学差异显着(p<0.05);同样地,PINP水平也明显上升,统计学差异明显(p<0.05)。外源性L-T4治疗过程中对腰椎和股骨骨密度无显着影响(p>0.05)。(4)L-T4干预组,成骨细胞增殖促进率和分化促进率随着L-T4浓度增加逐渐增高,100μg/m L组成骨细胞的增殖促进率和分化促进率最高,此后随着浓度增加呈现逐渐下降的趋势。(5)TSH干预组,成骨细胞增殖促进率和分化促进率也呈现剂量依赖式的增加,当TSH浓度为4ng/m L时达最高点,此后尽管TSH浓度增加,成骨细胞增殖促进率和分化促进率无明显增加。结论(1)临床观察揭示生理剂量L-T4可安全用于甲状腺结节及亚临床甲减的患者而对骨密度无明显作用。分化型甲状腺癌TSH抑制治疗,超生理剂量L-T4会加快骨转换速率,使骨密度降低。提示疾病随访过程中应注意监测骨密度的变化,及时干预以预防骨质疏松乃至骨折的发生。(2)实验显示外源性L-T4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100μg/m L)与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呈现正相关,L-T4>100μg/m L时对成骨细胞的作用降低。TSH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4 ng/m L)与成骨细胞增殖分化呈现正相关,TSH>4ng/m L时显示会降低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L-T4和TSH浓度的变化可能会影响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导致骨代谢的变化。
何良志[6](2021)在《流体剪切力介导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文中研究表明目的: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骨质疏松症逐渐成为社会的重大负担,已演变为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然而,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流体力学在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中起着重要作用,不容忽视。最近研究发现的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或许在骨质疏松症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相关作用,仍未可知。课题组前期研究发现敲除成骨细胞内Piezo1可以抑制MC3T3-E1成骨细胞的迁移,本研究探索流体剪切力是否通过Piezo1离子通道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产生作用,以及ERK5、ERK1/2通路、细胞骨架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方法:使用本课题组自行研究设计的流体剪切力加载装置,对MC3T3-E1成骨细胞加载不同模式(循环模式和间停模式)及强度(3、6、9、12、15、18dyne/cm2)的流体剪切力,使用免疫荧光染色及Western Blot方法观察促进Piezo1蛋白表达最佳流体剪切力条件。过表达(Yoda1)和抑制(Gs MTx4)成骨细胞内Piezo1蛋白表达,使用Western Blot方法及Ed U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增殖及ERK5、ERK1/2通路磷酸化变化,加载流体剪切力并过表达和抑制Piezo1蛋白,使用Western Blot及Ed U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增殖及ERK5、ERK1/2通路变化。鬼笔环肽染色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成骨细胞加载流体剪切力及抑制Piezo1表达(Gs MTx4)后细胞骨架和细胞骨架蛋白变化,进一步使用Ed U染色观察加载流体剪切力及抑制骨架蛋白(Cyto D)后对成骨细胞增殖的变化。结果:对成骨细胞加载45min循环模式及间停模式流体剪切力,发现与空白组相比,循环模式各组成骨细胞内Piezo1蛋白表达更高,在不同强度循环流体剪切力下,6dyne/cm2时成骨细胞内Piezo1蛋白表达量最高(p<0.001)。过表达Piezo1促进成骨细胞内增殖相关蛋白PCNA(p<0.01)、MCM2(p<0.01)、Cyclin D1(p<0.001)表达,成骨细胞增殖率亦明显增加(p<0.001),同时促进ERK5(p<0.01)、ERK1/2(p<0.001)磷酸化,抑制Piezo1表达则抑制成骨细胞内PCNA(p<0.01)、MCM2(p<0.05)、Cyclin D1(p<0.001)表达,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5),ERK5(p<0.05)、ERK1/2(p<0.05)磷酸化也明显降低。流体剪切力(6dyne/cm2、循环模式45min)则促进成骨细胞内PCNA(p<0.05)、MCM2(p<0.001)、Cyclin D1(p<0.001)表达,细胞内ERK5(p<0.001)、ERK1/2(p<0.001)磷酸化也明显上调。与单纯FSS相比,FSS+Yoda1进一步促进成骨细胞内Piezo1蛋白表达(p<0.05),PCNA(p<0.05)、Cyclin D1(p<0.001)表达明显上调,而MCM2表达无明显增加,Ed U染色进一步证明FSS+Yoda1组较FSS组细胞增殖率更高,ERK5(p<0.001)、ERK1/2(p<0.05)磷酸化作用增强。FSS+Gs MTx4组较单纯FSS组相比,下调了Piezo1表达(p<0.001),明显降低了PCNA(p<0.01)、Cyclin D1(p<0.001)表达,减弱了ERK5(p<0.01)、ERK1/2(p<0.001)的磷酸化作用。流体剪切力促进成骨细胞细胞骨架重排(p<0.001)并促进骨架蛋白β-Tubulin、Vimentin高表达,而抑制Piezo1则抑制细胞骨架重排(p<0.001)和骨架蛋白β-Tubulin、Vimentin表达。阻断细胞骨架重排后,成骨细胞增殖率明显降低(p<0.001)。结论:(1)对成骨细胞加载6dyne/cm2循环流体剪切力45min后,细胞内Piezo1蛋白表达最高;(2)流体剪切力介导Piezo1通过ERK5、ERK1/2通路影响成骨细胞增殖;(3)流体剪切力通过细胞骨架影响成骨细胞增殖。
李佳霖[7](2021)在《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股骨头组织Cbfα1、Osterix表达水平的影响》文中指出目的:探讨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股骨头组织Cbfα1、Osterix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本实验以雄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随机抽取15只大鼠作为空白对照组(NC组),实验组75只采用脂多糖联合GC肌肉注射建立早期SONFH大鼠模型。从中随机抽取8只大鼠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并取出双侧股骨头标本制作病理切片,证实早期SONFH造模成功,然后进行分组。将剩余的SONFH大鼠模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激素模型组(Model组)11只、生骨再造丸高剂量组(SGZZ-H组)、生骨再造丸中剂量组(SGZZ-M组)、生骨再造丸低剂量组(SGZZ-L组)各10只、阳性对照组(JGSW组)11只。按照预先的实验设计进行药物灌胃治疗,灌胃期间密切观察并记录各组SD大鼠一般情况的变化,直至给药第8周末治疗结束后2h,各组大鼠称重、取血,离心后分离血清并在-20℃保存。采用空气栓塞法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用手术剪及手术刀取出双侧的股骨头标本,剔除软骨,生理盐水漂洗,滤纸拭干,称重完成后左侧股骨头标本迅速放入液氮中速冻过夜后转移至-80℃冰箱保存,采用PCR和Western blot法提取骨组织标本分别测定Cbfα1、Osterix因子的m 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右侧股骨头标本投入4%多聚甲醛溶液固定24 h后用于组织病理学检测。采用ELISA法检测大鼠血清相关炎性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血清碱性磷酸酶(ALP)、血清钙(S-Ca)、血清磷(S-P)、骨钙素(BGP)、降钙素(CT)、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等骨代谢相关指标的含量。结果:(1)大鼠行为学观察:经生骨再造丸灌胃治疗至第8周末,SGZZ-H组、SGZZ-M组、SGZZ-L组与JGSW组较Model组精神状况、活动量、饮食饮水、后肢肌力及跛行状况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SGZZ-H组和JGSW组症状改善更加明显,但较NC组未恢复正常。(2)股骨头标本形态学观察:Model组股骨头明显出现皲裂、缺损且血运较差,有骨质疏松、坏死的表现,SGZZ-H组、SGZZ-M组、SGZZ-L组与JGSW组较Model组均有不同程度改观。(3)股骨头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Model组骨细胞空骨陷窝率与NC组相比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经药物灌胃治疗至第8周末取材完成后,SGZZ-H组、SGZZ-M组及JGSW组的骨细胞空骨陷窝率与Model组相比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5),其中以SGZZ-H组与JGSW组骨细胞空骨陷窝率减少最显着(P<0.001)。SGZZ-H组与JGSW组空骨陷窝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PCR技术(PCR)检测Cbfα1、Osterix的m RNA表达量:与NC组比较,Model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m RNA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与Model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m RNA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多(P<0.05),其中以SGZZ-H组、SGZZ-M组及JGSW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m RNA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P<0.001),SGZZ-H组及JGSW组大鼠骨组织Osterix的m RNA表达水平较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SGZZ-H组与JGSW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m RNA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Western blot检测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量:与NC组比较,Model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下降(P<0.001);与Model组比较,各治疗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水平均有不同程度增多(P<0.05),其中以SGZZ-H组、SGZZ-M组及JGSW组大鼠骨组织Cbfα1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P<0.001),以SGZZ-H组、SGZZ-M组、SGZZ-L组及JGSW组大鼠骨组织Osterix的蛋白表达水平升高最明显(P<0.001),且SGZZ-H组及JGSW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水平较NC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GZZ-H组与JGSW组大鼠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ELISA试验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ALP、S-Ca、S-P、BGP、CT和TRACP指标水平:Model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ALP、CT和TRACP表达水平相对NC组均明显升高(P<0.001),Model组大鼠血清S-Ca、S-P和BGP表达水平相对NC组均明显下降(P<0.001),且各治疗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S-Ca、S-P、BGP、ALP、CT和TRACP表达水平相对Model组均有不同程度改善,其中以SGZZ-H组、SGZZ-M组及JGSW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ALP、CT和TRACP表达水平降低最为明显(P<0.01),SGZZ-H组及JGSW组大鼠血清S-Ca、S-P、BGP表达水平升高最为明显(P<0.001)。SGZZ-H组与JGSW组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S-Ca、S-P、BGP、ALP、CT和TRACP表达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生骨再造丸可通过抑制IL-1β、IL-6、TNF-α、ALP、CT和TRACP的表达,促进S-Ca、S-P和BGP的表达,改善骨代谢,防治早期SONFH;(2)成骨细胞特异性转录因子Cbfαl/Osterix表达水平与早期SONFH的病变过程密切相关,生骨再造丸可通过上调骨组织Cbfα1/Osterix的表达水平,提高成骨细胞活性。
刘玉琳,李国泰[8](2021)在《高压氧、振动训练与虾青素联合干预糖尿病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糖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变化》文中研究说明背景: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是一种发生在骨骼系统严重而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具有较高致残、致死率。目前尚无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的特异治疗方案,主要是采用降血糖和抗骨质疏松药物联合治疗。与单用药物治疗相比,加入非药物辅助手段的联合治疗对患者的骨密度提升效果可能会更显着。目的:探讨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合辅助治疗方案对糖尿病性骨质疏松造模大鼠的骨密度、骨代谢、糖代谢、骨生物力学性能及氧化应激的影响。方法:纳入90只大鼠,10只大鼠正常饲养列为正常对照组;80只大鼠构建糖尿病性骨质疏松模型后随机分为8组(n=10),即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执行16周干预,干预结束进行骨密度、糖代谢、氧化应激等检测。结果与结论:(1)经过16周干预,血糖、血清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低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 <0.05);(2)丙二醛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低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P <0.05);(3)超氧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组(P <0.05);(4)骨密度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高压氧组、虾青素组(P <0.05);(5)甲状旁腺激素、碱性磷酸酶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低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 <0.05);(6)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水平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高于高氧组、振动训练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P <0.05);(7)股骨最大载荷、断裂载荷和弹性模量方面,高压氧+振动训练组、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振动训练组、振动训练+虾青素组显着高于模型对照组、高氧组、虾青素组、高压氧+虾青素组(P <0.05);(8)提示高压氧+振动训练+虾青素组合方案用于糖尿病性骨质疏松辅助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血糖、缓解胰岛素抵抗、降低骨吸收、增加骨密度、改善骨生物力学性能,且效果明显优于单独使用高压氧或振动训练。
贾琼[9](2020)在《TNFTNF-α/TGF/TGF-β1信号轴调控半月板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半月板损伤导致的骨关节炎是常见外伤性疾病之一,国内外医学界对其防治是比较困难的。本课题通过动物模型研究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的组织病理和影像学表现,以及与血清中的TNF-α和TGF-β1水平之间的相关性,一是探究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的组织病理学表现TNF-α/TGF-β1信号轴的内在联系,试图用中医的阴阳平衡理论来解释其发病机制,旨在从中西医结合理论的角度阐释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的变化机制;二是论述这两种细胞因子组成TNF-α/TGF-β1信号轴在该疾病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反映该疾病组织结构病理学变化的可靠性,为将来临床诊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导和借鉴工具。方法:临床部分:通过收集OA患者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后遗弃的胫骨平台组织,大体观察后,区分硬化与非硬化区,通过Micro-CT检测并比较骨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数目(Tb.N)、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间隔(Tb.Sp),计量资料以均值±标准差(Mean±SD)表示;实验部分:通过建立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大鼠模型(MMT),取8周龄健康SD大鼠90只,正常雄性,无关节病变。随机分为三组,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假手术组各30只。分别于MMT术后第2、4、8和12周进行检测相关指标。研究观察软骨下骨板的形态结构和组织骨密度(TMD),研究MMT术后不同时间与内侧平台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和骨小梁数目(Tb.N)关系。采用共聚焦拉曼光谱分析软骨下骨的胶原矿质比(Proline/PO43-),采用原位纳米压痕仪评估软骨下骨内在的弹性模量(Er)和硬度(H)。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中TNF-α和TGF-β 1表达水平。结果:临床部分:内外侧平台比较中,两组BV/TV 比较为(t=8.335,P=0.024<0.05);两组 Tb.Th 比较为(t=12.707,P=0.001<0.05),两组 Tb.Sp 比较为(t=21.026,P=0.029<0.05);两组Tb.N 比较为(t=5.293,P=0.02<0.05)均提示有差异。两组相比,TGF-β 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28,P=0.032<0.05);两组相比,TNF-α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10,P=0.017<0.05);提示观察组与健康组之间外周血TGF-β 1和TNF-α有差异。实验部分:检测软骨下骨的形态结构和组织骨密度(TMD),内侧平台骨小梁体积分数(BV/TV)、骨小梁厚度(Tb.Th),骨小梁数目(Tb.N),软骨下骨的矿质/胶原比(Proline/PO43-),软骨下骨内在的弹性模量(Er)和硬度(H)等,以及血清中TNF-α和TGF-β 1表达水平。结果显示:①其中与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相比:手术组(MMT组)的第 2 周(F=58.552,P=0.000<0.01)4 周(F=85.669,P=0.000<0.01)、8周(F=14.729,P=0.000<0.01)、12 周(F=95.961,P=0.000<0.01)的骨体积分数(BV/TV)均有显着差异(P<0.01);②手术组(MMT组)在第2周的组织骨密度(TMD)均有差异(F=15.795,P=0.000<0.01),4 周(F=23.626,P=0.000<0.01)、8 周(F=41.197,P=0.000<0.01)、12 周(F=263.033,P=0.000<0.01)的组织骨密度(TMD)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③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70.122,P=0.000<0.01)、4 周(F=60.799,P=0.000<0.01)、8 周(F=825.365,P=0.000<0.01)、12周(F=1813.386,P=0.000<0.01)的骨小梁间隙(Tb.Sp)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④手术组(MMT 组)的第 2 周(F=31.299,P=0.000<0.01)、4周(F=46.216,P=0.000<0.01)、8 周(F=76.991,P=0.000<0.01)、12 周(F=2243.23,P=0.000<0.01)的骨小梁厚度(Tb.Th)均有显着差异(P<0.01);⑤手术组(MMT组)的第 2 周(F=29.937,P=0.000<0.01)、4 周(F=43.307,P=0.000<0.01)、8 周(F=70.283,P=0.000<0.01)、12 周(F=104.784,P=0.000<0.01)的骨小梁量(Tb.N)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⑥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69.158,P=0.000<0.01)、4 周(F=105.204,P=0.000<0.01)、8 周(F=216.123,P=0.000<0.01)、12 周(F=354.133,P=0.000<0.01)的胶原矿化比(Proline/PO43-)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⑦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的软骨下骨弹性模量(Er)有差异(F=7.948,P=0.003<0.01),4 周(F=33.725,P=0.000<0.01)、8 周(F=5.034,P=0.018<0.05)、12 周(F=19.931,P=0.000<0.01),软骨下骨弹性模量(Er)均有差异(P<0.05);⑧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15.998,P=0.000<0.01)、4 周(F=42.356,P=0.000<0.01)、8 周(F=48.658,P=0.000<0.01)、12 周(F=45.604,P=0.000<0.01)的骨小梁硬度(H)均有显着的差异(P<0.01);⑨手术组(MMT组)的第 2 周(F=22.156,P=0.000<0.01),4 周(F=44.051,P=0.000<0.01)、8周(F=133.707,P=0.000<0.01)、12 周(F=294.919,P=0.000<0.01)的 TNF-α 表达水平均有显着差异(P<0.01);⑩手术组(MMT组)的第2周(F=3.973,P=0.037<0.05),4 周(F=16.642,P=0.000<0.01)、8 周(F=60.168,P=0.000<0.01)、12 周(F=101.456,P=0.000<0.01)的 TGF-β 1 表达水平均有差异(P<0.05)。且测得各项参数中手术组间随时间变化有显着差异(P<0.01),假手术组、空白对照组各组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本研究发现胫骨外侧平台主要处于OA早期,而内侧平台多处于OA中、晚期,因此,采用骨组织形态计量学方法对比分析膝关节OA胫骨内、外侧平台骨软骨结构参数的差异,有助于定量分析OA早期和晚期骨软骨结构改变的程度。建立了大鼠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模型(MMT模型),采用自身对照方法分别观察了TNF-α和TGF-β1在不同时间点软骨下骨组织中的表达,发现了 TNF-α/TGF-β1信号轴在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病变中的作用机制为双向调节,正负反馈的机制,与中医阴阳平衡的理论不谋而合。研究分析MMT模型致骨关节炎(OA),于伤后不同时间点检测软骨下骨微结构、矿化及力学性质的动态变化,定性、定量观测软骨下骨的组织形态学、分子生物、生物力学变化与TNF-α/TGF-β1信号轴变化的动态关系,总结TNF-α/TGF-β1信号轴可能为治疗半月板损伤后导致骨关节炎提供了科学依据和重要指导工具。
刘力畅[10](2020)在《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骨质疏松伴糖尿病患者中轴骨骨量分布和结构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利用DXA对比分析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T2DM伴OP患者腰椎及髋部骨密度与结构参数的变化,探讨T2DM对绝经后女性OP患者治疗效果的影响,为预测患者中轴骨不同部位潜在骨折风险提供更进一步参考。方法选取2012年9月至2019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骨质疏松门诊进行诊治且就诊诊断为OP的患者,依据纳入及排除标准总共纳入患者144例。其中OP+T2DM组为72例诊断为OP且合并T2DM的绝经后女性患者;OP组为72例确诊为OP但不合并T2DM的绝经后女性患者。记录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脆性骨折史)、各腰椎及髋部BMD值、股骨颈骨强度参数值、血生化指标等,并对两组患者的基础资料进行一致性检验。两组患者均接受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2年,并在第1年和第2年分别评估记录相同的参数以及治疗过程中出现的不良反应,依据分组对不同时间两组间各项参数进行差异性比较。结果1在接受治疗前,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身高、BMI、绝经年限、脆性骨折史、各腰椎与髋部BMD值、股骨颈骨强度参数(CAS、CSMI、Z、Cort、BR)值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 T2DM+OP组患者治疗1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Cort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3 OP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各腰椎及髋部BMD值均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股骨颈骨强度(CSA、CSMI、Z、Cort升高,BR降低)表现为提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组内腰椎总和BMD增长率均高于股骨颈BMD增长率,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T2DM+OP组患者股骨颈骨强度(Z、Cort较低,BR较高)较OP组患者低,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两组患者治疗2年后,T2DM+OP组患者股骨颈骨强度(Z、Cort变化值低)提升较OP组患者慢,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7两组患者在接受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的治疗后,无严重药物不良反应发生,且所有患者在治疗期间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等指标均处于正常范围内,分别为(10.90±2.02)mg/dl、(3.64±0.73)mg/dl和(79±17)IU/L,并且治疗前后肝肾功能、血尿常规未见明显异常。结论1阿仑膦酸钠、骨化三醇联合钙剂治疗伴或不伴T2DM的OP患者均可有效提高患者骨密度和骨强度,安全有效,且对腰椎骨密度的提升优于股骨颈部。2T2DM延缓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治疗后OP患者股骨颈骨强度的提升,但对骨密度的提升无影响,应加强对此类患者髋部骨折的预防。3骨强度结构参数用于患者治疗前后骨质的评价是对骨密度参数的良好补充。图3幅;表9个;参149篇。
二、Significance of stress on mobiliz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Significance of stress on mobiliz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论文提纲范文)
(1)mTOR与NF-κB的交互在机械牵张应力刺激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对照表 |
第一章 绪论 |
1.1 成骨细胞的生物学特性 |
1.2 机械应力作用对成骨细胞的影响 |
1.3 成骨细胞中的力学信号传导通路 |
1.3.1 MAPK信号通路 |
1.3.2 β-catenin信号通路 |
1.3.3 G蛋白偶联受体及小分子GTP酶 |
1.3.4 雌激素受体(estrogenreceptor) |
1.3.5 钙离子信号通路(Calcium signaling) |
1.4 mTOR/NF-κB信号通路在应力下的交互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1.4.1 mTOR信号在应力调控骨改建中的作用 |
1.4.2 NF-κB信号在应力调控骨改建中的作用 |
1.4.3 mTOR/NF-κB信号通路在应力下相互作用机制研究现状 |
第二章 机械牵张应力的闭环反馈加载系统的设计与验证 |
2.1 引言 |
2.2 实验材料 |
2.3 实验方法 |
2.3.1 机械牵张应力的闭环反馈加载系统的设计 |
2.3.2 膜应变的测试 |
2.3.4 膜的各向同性的测试 |
2.3.5 膜的顺应性测量 |
2.3.6 统计方法 |
2.4 实验结果 |
2.4.1 减压阀设定值和膜应变之间线性关系 |
2.4.2 膜应变各向同性的测试 |
2.4.3 膜的顺应性测量 |
2.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三章 机械牵张应力刺激促进成骨细胞的分化能力 |
3.1 引言 |
3.2 试剂与仪器 |
3.2.1 细胞系 |
3.2.2 实验试剂与耗材 |
3.2.3 实验仪器 |
3.3 实验方法 |
3.3.1 细胞培养 |
3.3.2 机械牵张应力刺激 |
3.3.3 细胞形态学观察 |
3.3.4 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3.3.5 ALP染色 |
3.3.6 茜素红染色 |
3.3.7 统计分析 |
3.4 实验结果 |
3.4.1 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形态的作用 |
3.4.2 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中细胞因子的表达调控作用 |
3.4.3 机械牵张应力对MG63 的ALP活性调控作用 |
3.4.4 机械牵张应力对MG63 的矿化作用 |
3.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第四章 mTOR与 NF-κB交互在机械牵张应力下成骨细胞表型维持中的作用 |
4.1 引言 |
4.2 试剂及仪器 |
4.2.1 实验试剂与耗材 |
4.2.2 实验仪器 |
4.3 实验方法 |
4.3.1 细胞培养 |
4.3.2 细胞转染 |
4.3.3 RNA提取及实时荧光定量PCR |
4.3.4 蛋白提取和Western Blotting |
4.3.5 免疫荧光 |
4.3.6 统计分析 |
4.4 实验结果 |
4.4.1 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中m TOR通路的影响 |
4.4.2 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内NF-κB信号的影响 |
4.4.3 mTOR在机械牵张应力加载促进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4.4.4 NF-κB在机械牵张应力刺激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 |
4.4.5 机械牵张应力下成骨细胞中mTOR和 NF-κB的交互作用 |
4.4.6 mTOR与NF-κB的交互在机械牵张应力对成骨细胞表型维持中的作用 |
4.5 本章小结与讨论 |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科研成果 |
(2)承重骨植入物钽基涂层促进骨整合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1 承重骨植入物的研究现状 |
1.2 承重骨植入物表面改性的必要性 |
1.3 骨整合影响因素以及表面改性需求 |
1.4 表面化学成分修饰促进骨修复 |
1.4.1 表面引入功能活性元素 |
1.4.2 调控表面化学基团 |
1.5 表面形貌调控促进骨修复 |
1.6 引入生物涂层改性促进骨修复 |
1.6.1 生长因子类 |
1.6.2 天然聚合物及分子 |
1.7 多功能协调表面改性 |
1.7.1 抗感染与促成骨功能协同涂层 |
1.7.2 抗肿瘤与成骨功能协同涂层 |
1.7.3 光热效应抗菌与抗肿瘤协同材料 |
1.7.4 促血管化与成骨功能协同涂层 |
1.7.5 抗炎与成骨功能协同涂层 |
1.8 3D打印植入物的改性 |
1.9 未来发展趋势 |
1.10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章 TaC和TaCN涂层的制备及其体外生物相容性及成骨活性验证 |
2.1 引言 |
2.2 材料与方法 |
2.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2.2.2 涂层的制备 |
2.2.3 涂层的表征 |
2.2.4 兔骨髓干细胞的获取及培养 |
2.2.5 涂层对细胞黏附及形貌的影响 |
2.2.6 涂层对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 |
2.2.7 成骨诱导培养液的配制 |
2.2.8 碱性磷酸酶染色及其活力定量 |
2.2.9 成骨相关基因检测 |
2.2.10 统计分析 |
2.3.结果 |
2.3.1 TaC和TaCN涂层理化性能表征结果 |
2.3.2 TaC和TaCN涂层生物相容性验证 |
2.3.3 TaC和TaCN涂层对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 |
2.4 讨论 |
第3章 TaC和TaCN涂层对生长因子的募集及体内骨整合的影响 |
3.1 引言 |
3.2 材料与方法 |
3.2.1 设备及试剂 |
3.2.2 样品制备 |
3.2.3 样品经SBF浸泡后表面化学键态变化及p H变化的表征 |
3.2.4 体外实验分析负电荷表面对蛋白吸附的影响 |
3.2.5 蛋白芯片分析不同涂层表面对生长因子的募集作用 |
3.2.6 镙钉植入骨修复动物实验 |
3.2.7 Micro-CT检测 |
3.2.8 硬组织切片及VG染色分析 |
3.2.9 统计分析 |
3.3 结果 |
3.4 讨论 |
3.5 小结 |
第4章 表面沉积TaN涂层3D打印PEI-TCP支架体系的构建及成骨活性研究 |
4.1 引言 |
4.2 材料与方法 |
4.2.1 设备与试剂 |
4.2.2 PEI及PEI-TCP丝材的制备 |
4.2.3 FDM技术打印PEI及PEI-TCP支架 |
4.2.4 支架表面TaN涂层的制备 |
4.2.5 样品分组 |
4.2.6 不同支架理化性能表征 |
4.2.7 MC3T3-E1细胞的培养 |
4.2.8 不同样品表面细胞黏附实验 |
4.2.9 不同样品对细胞活力及增殖的影响 |
4.2.10 不同样品组碱性磷酸酶及茜素红染色 |
4.2.11 不同样品组成骨相关基因检测 |
4.2.12 统计分析 |
4.3.结果 |
4.3.1 PEI、PEI-TCP、PEI-TaN、PEI-TCP-TaN理化性能表征 |
4.3.2 PEI、PEI-TCP、PEI-TaN、PEI-TCP-TaN生物相容性验证 |
4.3.3 PEI、PEI-TCP、PEI-TaN、PEI-TCP-TaN成骨活性研究 |
4.4 讨论 |
第5章 表面沉积TaN涂层3D打印PEI-TCP支架体系炎症调节作用及体内骨整合效应评价 |
5.1 引言 |
5.2 材料与方法 |
5.2.1 实验仪器及试剂 |
5.2.2 PEI、PEI-TCP、PEI-TaN、PEI-TCP-TaN支架的制备 |
5.2.3 巨噬细胞的培养 |
5.2.4 巨噬细胞黏附在样品表面的形貌 |
5.2.5 巨噬细胞极化诱导 |
5.2.6 巨噬细胞炎性相关基因表达检测 |
5.2.7 股骨髁缺损动物模型研究 |
5.2.8 ELISA法检测动物血清炎症因子 |
5.2.9 Micro-CT检测及硬组织切片 |
5.2.10 统计分析 |
5.3 结果 |
5.3.1 不同支架材料的形貌结构照片 |
5.3.2 不同支架材料对巨噬细胞的影响及炎症因子表达情况 |
5.3.3 不同支架材料植入后对动物血清种炎症因子表达的影响 |
5.3.4 不同支架材料动物模型中对骨整合修复的影响 |
5.4 讨论 |
5.5 小结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科研成果 |
致谢 |
(3)辛伐他汀经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Summary |
缩略词英汉对照表 |
第一章 综述 |
1.骨质疏松的概念与分类 |
2.骨质疏松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2.1 妊娠相关因素 |
2.2 慢性疾病因素 |
2.3 维生素K减少 |
2.4 内分泌疾病因素 |
2.5 风湿免疫性疾病与激素相关性因素 |
3.骨质疏松症的诊断与治疗 |
3.1 骨形成标记物 |
3.2 骨吸收标记物 |
3.3 骨质疏松的治疗 |
4.辛伐他汀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依据与意义 |
5.MAPK信号通路 |
5.1 p38 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5.3 ERK信号通路对成骨细胞的作用 |
6.成骨细胞 |
第二章 辛伐他汀促进MC3T3-E1 细胞增殖的研究 |
1.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置 |
2.实验方法 |
2.1 MC3T3-E1 细胞复苏 |
2.2 MC3T3-E1 细胞传代 |
2.3 MC3T3-E1 细胞冻存 |
2.4 p NPP检测MC3T3-E1 细胞的ALP活性 |
2.5 CCK-8 检测MC3T3-E1 细胞增殖活力的变化 |
2.6 统计与分析 |
3.结果 |
3.1 p NPP检测结果 |
3.2 CCK-8 检测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三章 辛伐他汀通过调控ERK、p38MAPK信号通路促进MC3T3-E1 细胞增殖的研究 |
1.材料 |
1.1 细胞株 |
1.2 主要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1.4 试剂配制 |
2.方法 |
2.1 实验分组 |
2.2 CCK-8 检测MC3T3-E1 细胞增殖情况 |
2.3 p NPP检测ALP活性 |
2.4 ELISA检测MC3T3-E1 细胞分泌I型胶原(COL-I)的能力 |
2.5 Western blotting检测p-p38、p-ERK蛋白表达水平 |
2.6 统计与分析 |
3.结果 |
3.1 CCK8 检测结果 |
3.2 p NPP检测结果 |
3.3 ELISA检测结果 |
3.4 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 |
4.讨论 |
5.小结 |
第四章 全文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导师简介 |
(4)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降解和生物性能调控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骨损伤与骨修复 |
1.2.1 骨组织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 |
1.2.2 骨组织的损伤与修复 |
1.2.3 骨移植物分类 |
1.2.4 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
1.3 磁性纳米粒子研究概述 |
1.3.1 磁性物质分类 |
1.3.2 磁性纳米粒子的制备方法 |
1.3.3 磁性纳米粒子的修饰改性 |
1.3.4 磁性纳米粒子的应用 |
1.4 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 |
1.4.1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分类 |
1.4.2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 |
1.4.3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的生物医学应用 |
1.4.4 磁性纳米复合材料中的关键问题 |
1.5 论文的研究动机、内容和创新点 |
1.5.1 论文的研究动机 |
1.5.2 论文的研究内容 |
1.5.3 论文的创新点 |
第2章 PLGA基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体外降解性能研究 |
2.1 引言 |
2.2 实验部分 |
2.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2.2.2 材料的合成与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
2.2.3 材料的基本表征 |
2.2.4 体外降解实验 |
2.2.5 分子动力学模拟 |
2.3 结果与讨论 |
2.3.1 材料的合成与基本表征 |
2.3.2 磁性纳米粒子在有机相中的分散稳定性 |
2.3.3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磁性能和力学性能 |
2.3.4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在交变磁场下的体外降解实验 |
2.3.5 磁控降解的机制分析与材料优化 |
2.4 本章小结 |
第3章 PLGA基磁性复合材料的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及机制分析 |
3.1 引言 |
3.2 实验部分 |
3.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3.2.2 材料的合成与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
3.2.3 磁性纳米粒子体外生物相容性评估 |
3.2.4 磁刺激下磁性复合材料的体外生物学研究 |
3.2.5 原子力测试 |
3.2.6 统计学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磁性纳米粒子的细胞毒性评估 |
3.3.2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基本性能 |
3.3.3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细胞毒性评估 |
3.3.4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细胞粘附与增殖 |
3.3.5 IO-OA/PLGA磁性复合材料的细胞成骨分化能力 |
3.3.6 磁性材料与磁刺激协同促进成骨分化机制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PLGA基磁性复合材料用以诱导体外成骨分化的材料优化 |
4.1 引言 |
4.2 实验部分 |
4.2.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4.2.2 分子动力学模拟 |
4.2.3 材料的合成与磁性复合材料的制备 |
4.2.4 材料的基本表征 |
4.2.5 体外生物学实验 |
4.2.6 统计学分析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模拟结果分析 |
4.3.2 材料的合成与基本表征 |
4.3.3 PBLG-g-IO在有机相中的分散稳定性测试 |
4.3.4 PBLG-g-IO/PLGA磁性复合材料基本性能测试 |
4.3.5 PBLG-g-IO/PLGA磁性复合材料体外生物学性质研究 |
4.3.6 磁致机械刺激促成骨分化的机制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它研究成果 |
(5)外源性左甲状腺素补充或抑制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
一、前言 |
二、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1.1 纳入标准 |
2.1.2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一般临床资料采集 |
2.2.2 血清学数据采集 |
2.2.3 骨密度测定 |
2.2.4 治疗方案 |
2.3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3.1 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治疗前后甲功、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 |
3.2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患者治疗前后甲功、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 |
3.3 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治疗前后甲功、骨代谢指标和骨密度的变化 |
四、讨论 |
五、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第二部分 |
一、前言 |
二、材料和方法 |
2.1 仪器与试剂 |
2.2 原代成骨细胞培养鉴定及处理 |
2.2.1 原代成骨细胞培养 |
2.2.2 茜素红染色法 |
2.2.3 碱性磷酸酶染色法 |
2.3 MTT法分析细胞增殖 |
2.4 碱性磷酸酶活性测定 |
2.5 统计学分析 |
三、结果 |
3.1 成骨细胞形态观察 |
3.2 碱性磷酸酶染色 |
3.3 矿化结节茜素红染色 |
3.4 不同浓度L-T4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
3.5 不同浓度TSH对成骨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
四、讨论 |
五、结论 |
5.1 主要结论 |
5.2 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综述:甲状腺素及促甲状腺素对骨代谢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6)流体剪切力介导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骨质疏松症的研究现状 |
1.2 成骨细胞所处的力学微环境 |
1.3 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材料 |
2.1.1 实验细胞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器材 |
2.2 实验方法 |
2.2.1 试剂配制 |
2.2.2 细胞培养 |
2.2.2.1 细胞换液 |
2.2.2.2 细胞传代 |
2.2.2.3 细胞冻存及复苏 |
2.2.3 流体剪切力加载 |
2.2.4 免疫荧光染色 |
2.2.5 Western Blot实验 |
2.2.6 EdU染色 |
2.2.7 鬼笔环肽染色 |
2.3 统计分析 |
第三章 实验结果 |
3.1 不同条件FSS对成骨细胞内Piezo1表达的影响 |
3.1.1 循环与间停模式FSS对成骨细胞内Piezo1表达的影响 |
3.1.2 不同强度循环FSS对成骨细胞Piezo1表达的影响 |
3.2 FSS介导Piezo1通过ERK5、ERK1/2通路促进成骨细胞增殖 |
3.2.1 Yoda1和GsMTx4对成骨细胞Piezo1蛋白的影响 |
3.2.2 Piezo1影响成骨细胞增殖 |
3.2.3 Piezo1蛋白影响ERK5、ERK1/2磷酸化 |
3.2.4 FSS对成骨细胞增殖及ERK5、ERK1/2通路的影响 |
3.3 FSS通过细胞骨架影响成骨细胞增殖 |
3.3.1 FSS及Piezo1对成骨细胞细胞骨架的影响 |
3.3.2 FSS通过细胞骨架影响成骨细胞增殖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在骨关节炎中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致谢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表 |
(7)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股骨头组织Cbfα1、Osterix表达水平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实验研究 |
1.材料与方法 |
1.1 实验动物 |
1.2 实验药物及仪器 |
1.3 实验动物分组及造模 |
1.4 实验动物药物灌胃 |
1.5 股骨头标本采集 |
1.6 组织病理学检测 |
1.7 PCR技术(PCR)检测Cbfα1、Osterix的基因表达量 |
1.8 Western blot检测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量 |
1.9 血清IL-1β、IL-6、TNF-α、ALP、S-Ca、S-P、BGP、CT和 TRACP指标测定 |
1.10 统计学方法 |
1.11 技术路线图 |
实验结果 |
2.1 SD大鼠动物行为学观察 |
2.2 灌胃后SD大鼠体重变化 |
2.3 股骨头标本形态学观察 |
2.4 股骨头组织病理学观察 |
2.5 PCR技术(PCR)检测Cbfα1、Osterix的 m RNA表达量 |
2.6 Western blot检测Cbfα1、Osterix的蛋白表达量 |
2.7 ELISA试验检测血清IL-1β、IL-6、TNF-α、ALP、S-Ca、S-P、BGP、CT和TRACP指标水平 |
讨论 |
1.SONFH动物模型评价 |
2.生骨再造丸的组方依据及现代药理研究 |
2.1 组方依据 |
2.2 现代药理研究 |
3.检测指标的分析 |
3.1 股骨头标本形态学观察的意义 |
3.2 股骨头组织病理学观察(HE染色)的意义 |
3.3 生骨再造丸对大鼠血清IL-1β、IL-6、TNF-α、ALP、S-Ca、S-P、BGP、CT和 TRACP指标水平的影响 |
4.Cbfαl、Osterix对 SONFH的修复作用及生骨再造丸的调节作用 |
4.1 Cbfαl、Osterix对 SONFH修复的作用机制 |
4.2 生骨再造丸对Cbfαl/Osterix的调节作用 |
5.生骨再造丸在早期SONFH辨证论治中的思考 |
5.1 中医学对SONFH病因病机的认识 |
5.2 生骨再造丸在早期SONFH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
结语 |
1.结论 |
2.创新点 |
3.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实验动物质量合格证及实验动物设施使用证明 |
附录二 动物实验伦理审查表 |
附录三 动物实验过程档案卡 |
附录四 实验相关照片 |
文献综述 激素型股骨头坏死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8)高压氧、振动训练与虾青素联合干预糖尿病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糖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文题释义: |
0引言Introduction |
1 材料和方法Materials and methods |
1.1 设计 |
1.2 时间及地点 |
1.3 材料 |
1.3.1 实验动物 |
1.3.2 实验仪器 |
1.3.3 药物与试剂 |
1.4 实验方法 |
1.4.1 实验设计与流程 |
1.4.2 糖尿病性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构建 |
1.4.3 实验分组与干预方案 |
1.4.4 样本采集 |
1.5 主要观察指标 |
1.6 统计学分析 |
2 结果Results |
2.1 造模与样本脱落状况 |
2.2 糖代谢变化结果 |
2.3 氧化应激变化结果 |
2.4 骨密度和骨代谢变化结果 |
2.5 骨生物力学性能变化结果 |
3 讨论Discussion |
3.1 干预方案对糖代谢影响 |
3.2 干预方案对氧化应激的影响 |
3.3 干预方案对骨密度、骨代谢和骨生物力学性能的影响 |
3.4 结论 |
(9)TNFTNF-α/TGF/TGF-β1信号轴调控半月板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祖国医学对半月板损伤和骨关节炎的认识 |
第一节 祖国医学对半月板损伤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三、证候分型 |
四、中医治疗 |
第二节 祖国医学对膝骨关节炎的认识 |
一、病名 |
二、中医病因病机 |
三、证候分型 |
四、中医治疗 |
第三节 祖国医学对半月板损伤与膝骨关节炎的理论基础 |
一、筋骨并重理论 |
二、中医“治未病”理念 |
第二章 文献研究 |
第一节 半月板损伤的研究概况 |
一、半月板的研究历史 |
二、半月板损伤的流行病学 |
三、半月板的解剖结构与功能 |
四、半月板损伤的机制 |
五、半月板损伤的类型 |
六、半月板损伤的诊断 |
七、半月板损伤的治疗 |
第二节 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的研究概况 |
一、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的现代医学研究介绍 |
二、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动物模型的研究介绍 |
第三节 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的研究概况 |
一、软骨下骨的介绍 |
二、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的研究介绍 |
第四节 TNF-α/TGF-β1 信号轴的研究概况 |
一、TNF-α的研究进展 |
二、TGF-β1 的研究进展 |
三、TNF-α/TGF-β1 信号轴的研究介绍 |
第三章 临床部分 |
第一节 人半月板损伤后膝骨关节炎的实验研究 |
一、Micro-CT检测软骨下骨改变 |
第二节 血清中TNF-α/TGF-β1 信号轴的改变 |
一、临床资料 |
第四章 实验材料与动物分组 |
第一节 实验内容 |
第二节 实验材料 |
第三节 实验方法 |
一、分组和模型 |
二、方法 |
三、TNF-α和 TGF-β1 的检测 |
四、统计分析 |
第四节 实验结果 |
一、各组甲苯胺蓝染色比较 |
二、各组胫骨近端横断位的Micro-CT成像图比较 |
三、软骨下骨微结构参数变化 |
四、各组血清中TNF-α表达水平比较 |
五、各组血清中TGF-β1 表达水平比较 |
第五章 讨论 |
第一节 MMT大鼠模型构建及结果分析 |
第二节 半月板损伤骨关节炎中软骨下骨改变的意义 |
第三节 TNF-α/TGF-β1 信号轴在软骨下骨改变中的机制研究 |
第四节 中医对TNF-α/TGF-β1 信号轴与半月板损伤后骨关节炎软骨下骨改变的理解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在校期间发表论文 |
致谢 |
统计学审核证明 |
(10)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骨质疏松伴糖尿病患者中轴骨骨量分布和结构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1章 临床研究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患者纳入标准与排除标准 |
1.1.4 DXA扫描及测量方法 |
1.1.5 治疗方案 |
1.1.6 数据收集 |
1.1.7 研究分组 |
1.1.8 记录不良事件 |
1.1.9 统计学处理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及基线参数值比较 |
1.2.2 两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组内参数值比较 |
1.2.3 两组患者治疗1年、2年后组间参数值比较 |
1.2.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参数变化值组间比较 |
1.2.5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疗法的安全性 |
1.3 讨论 |
1.3.1 T2DM并发OP的特点 |
1.3.2 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对骨密度及骨强度的影响 |
1.3.3 T2DM对骨密度、骨强度及抗骨质疏松治疗的影响 |
1.3.4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1.4 小结 |
1.5 典型病例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Ⅱ型糖尿病并发骨质疏松性骨折机制 |
2.1 跌倒风险增加 |
2.2 骨强度降低 |
2.2.1 骨转换率降低 |
2.2.2 脂肪细胞因子代谢紊乱 |
2.2.3 晚期糖基化终末产物过量生成 |
2.2.4 高血糖症 |
2.2.5 胰岛素、IGF-1和胰淀素水平下降 |
2.2.6 促炎细胞因子释放增加 |
2.2.7 骨髓增生肥大 |
2.3 降糖药物影响 |
2.3.1 胰岛素 |
2.3.2 二甲双胍 |
2.3.3 磺脲类药物 |
2.3.4 噻唑烷二酮类 |
2.4 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影响 |
2.4.1 糖尿病肾病和糖尿病肝病(脂肪肝) |
2.4.2 外周血管神经病变 |
2.4.3 性腺功能减退 |
2.5 其他因素 |
2.6 小结 |
2.7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四、Significance of stress on mobilization of ore-forming materials(论文参考文献)
- [1]mTOR与NF-κB的交互在机械牵张应力刺激成骨细胞分化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D]. 王丹. 西北大学, 2021(12)
- [2]承重骨植入物钽基涂层促进骨整合修复作用及其机制研究[D]. 李瑞延. 吉林大学, 2021(01)
- [3]辛伐他汀经ERK1/2、p38MAPK信号通路影响MC3T3-E1细胞增殖的研究[D]. 韩晓梅. 甘肃农业大学, 2021(09)
- [4]磁响应性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对降解和生物性能调控机制研究[D]. 郝莉莉.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2021(09)
- [5]外源性左甲状腺素补充或抑制治疗对骨代谢的影响及其机制的研究[D]. 王晨怡. 兰州大学, 2021(12)
- [6]流体剪切力介导Piezo1机械敏感性离子通道对MC3T3-E1成骨细胞增殖的影响[D]. 何良志. 兰州大学, 2021(12)
- [7]生骨再造丸对激素性股骨头坏死大鼠血清相关细胞因子及股骨头组织Cbfα1、Osterix表达水平的影响[D]. 李佳霖.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高压氧、振动训练与虾青素联合干预糖尿病骨质疏松模型大鼠骨密度、糖代谢及氧化应激的变化[J]. 刘玉琳,李国泰.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21(20)
- [9]TNFTNF-α/TGF/TGF-β1信号轴调控半月板损伤后软骨下骨的研究[D]. 贾琼.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20(09)
- [10]抗骨质疏松联合用药前后骨质疏松伴糖尿病患者中轴骨骨量分布和结构变化[D]. 刘力畅.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