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羧甲基壳聚糖对口腔重要厌氧菌的抑菌性能评价(论文文献综述)
张承圆[1](2020)在《羧甲基壳聚糖对椭圆根管化学预备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根管治疗术仍是牙髓疾病及根尖周疾病的首选治疗方法,而化学预备是关键环节之一,根管冲洗液不仅应该能去除机械预备产生的玷污层还应具有一定的杀菌作用,达到根管消毒的效果。临床常用的根管冲洗液虽然各有各的优点,但单独使用时均不能达到最理想的冲洗效果。羧甲基壳聚糖是目前研究的最多的壳聚糖衍生物之一,其增大了壳聚糖的水溶性又保留了壳聚糖的抗菌性及对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本实验通过研究羧甲基壳聚糖对粪肠球菌的杀菌作用及其对根管壁碎屑及玷污层的去除效果以探究其对椭圆根管的化学预备效果。方法:将培养至对数生长期的E.faecalis菌悬液按体积比1:10的比例稀释于BHI培养基中,然后将稀释后的菌液接种于96孔板中,实验组分别加入浓度为1mg/ml、5 mg/ml、10 mg/m和30 mg/ml的羧甲基壳聚糖(CMC),阳性对照组为0.2%的CHX,阴性对照组为BHI,分别每2 h用酶标仪测菌悬液在600nm处的光密度值,即OD600值,绘制菌悬液生长曲线图。在96孔板中接种稀释后的菌悬液,分别加入以上6种试剂,培养48h,酶标仪测定570 nm处生物膜的光密度值(OD570)。在96孔板中构建48h E.faecalis细菌生物膜,分别加入以上6种试剂,2h后,测定570nm处生物膜的光密度值(OD570)。收集单根管离体前磨牙,高速涡轮机截冠,10#不锈钢K锉疏通根管,标准工作长度为11 mm,根据不同冲洗方案将样本随机分为4组:阴性对照组,生理盐水;阳性对照组,1%Na OCl+17%EDTA;30 mg/ml羧甲基壳聚糖(CMC);30mg/ml羧甲基壳聚糖(CMC)+17%EDTA,每组10个样本,Pro Taper机械预备,纸尖干燥,沿牙体长轴纵向劈开牙根,将样本分别固定于2.5%戊二醛溶液和蒸馏水中各24h,脱水,干燥,分别对根上、根中和根尖三部分进行电镜扫描,分别在200和1000倍下观察碎屑和玷污层,并根据分级标准进行评分。所有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应用单因素方差分析、SNK法对光密度值进行统计学分析,Mann-Whitney U检验用来比较组间电镜下评分,Kruskal-Wallis H检验用于组内比较,检验水准为0.05。结果:1.不同浓度的CMC均可抑制悬浮E.faecalis的生长,且随着CMC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越好。5 mg/ml、10 mg/ml和30 mg/ml的CMC在作用的前1h可达到与0.2%CHX相似的抑菌效果(P>0.05)。2.5 mg/ml、10 mg/ml和30 mg/ml的CMC对E.faecali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最强,与1 mg/ml的CMC、0.2%CHX有统计学差异(P<0.05),1 mg/ml的CMC与0.2%CHX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3.30 mg/ml的CMC对E.faecalis生物膜的杀菌作用最强,与0.2%CHX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与1 mg/ml、5 mg/ml和10 mg/ml的CMC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4.CMC+17%EDTA组去除碎屑及玷污层的能力优于单独使用CMC(P<0.05),CMC组与阴性对照组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不同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均可抑制悬浮E.faecalis的生长,且随着CMC浓度的增加抑菌效果越好。2.不同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均可有效抑制粪肠球菌生物膜的形成,30mg/ml的羧甲基壳聚糖对成熟粪肠球菌生物膜的杀菌作用最强。3.单独使用羧甲基壳聚糖没有明显的去除根管内碎屑及玷污层的作用,与17%EDTA联合使用效果更好。
贺健康[2](2019)在《CMC/ACP纳米复合物抑制釉质表面口腔细菌粘附和生物膜形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羧甲基壳聚糖/无定形磷酸钙(CMC/ACP)是一种具有仿生再矿化功能的新型生物制剂,但其对口腔致龋菌斑形成的作用尚不明确。本研究在实验室条件下建立人类牙釉质表面口腔致龋细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进一步探讨该纳米复合物对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粘附、共聚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作用机制。为探寻具有促进再矿化和抑制致龋菌斑形成双重功能的口腔抗龋制剂提供实验依据和参考。方法:1.牙釉质片与羟基磷灰石片的制备依据纳入标准收集新鲜拔除的第三磨牙(已获得天津医科大学伦理委员会(TMUSHhMEC2017090)的批准),在其颊舌面切割并用400至2000目的SiC砂纸打磨抛光制备成牙釉质片(大小约4×3×2mm);用于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分析基质的羟基磷灰石片(直径5.0mm,厚度2.0mm)预先使用2000目的SiC砂纸抛光。所有的牙釉质片和羟基磷灰石片均高温高压灭菌30 min后浸泡于无菌生理盐水中4℃保存备用。2.唾液获得性膜的制备从10名健康成年志愿者中收集非刺激性唾液样品,混合并立即在4℃下12,000×g离心20分钟。无菌过滤后,在37℃下将釉质片或羟基磷灰石片浸泡在上述处理后的唾液中30分钟以形成唾液获得性膜。3.CMC/ACP纳米复合物的制备及表征使用聚电解质介导合成法制备1%CMC/ACP矿物溶液,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110kV的选择区域电子衍射(SAED)表征CMC/ACP纳米复合物,分析颗粒的尺寸和形态。4.CMC/ACP抑菌性能分析1%CMC/ACP、CMC或去离子水与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分别混合培养,在37℃厌氧环境下培养24小时后,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检测活菌数量(CFU)。5.CMC/ACP对细菌粘附的影响1%CMC/ACP、CMC或去离子水与等体积的变形链球菌或戈登链球菌悬浮液混合加入到放置了釉质片的48孔板中,在厌氧条件下37℃孵育1或5小时。使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细菌粘附情况,并随机选择9个3000倍放大视野,计数1mm 2釉质片上粘附的细菌数量。6.CMC/ACP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1%CMC/ACP、CMC或去离子水与等体积的变形链球菌或戈登链球菌悬浮液混合加入到置有釉质片的48孔板中,在厌氧条件下37℃培养24小时。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生物膜总生物量。7.CMC/ACP对细菌共聚的影响首先在羟基磷灰石片表面培养形成碘化己啶(HI)标记的变形链球菌或戈登链球菌24h生物膜。再加入羧基荧光素二乙酸琥珀酰亚胺酯(CFSE)标记的具核梭杆菌悬浮液和等体积的1%CMC/ACP、CMC或去离子水,在37℃下厌氧避光培养24小时。培养结束后应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显微镜观察具核梭杆菌粘附于链球菌生物膜上的情况。对于每个样品,随机选择5个放大400的区域获得荧光图像,并用图像分析软件(Imaris v.7.2.3)分析,以确定各组绿色与红色荧光的比率(GR比)。8.机制研究-细胞表面电荷分析将变形链球菌或戈登链球菌与1%CMC/ACP、1%CMC或去离子水等体积混合,置于37℃恒温箱中孵育1小时。应用细胞色素C结合法计算与各组细胞色素C的变化量。应用Zeta电位测量法检测1%CMC/ACP、1%CMC、变形链球菌悬液、变形链球菌液与等体积1%CMC/ACP或1%CMC混合液的电位值。综合分析细胞表面电荷的变化。9.数据分析使用SPSS v.22.0软件(IBM,Armonk,NY,USA)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Tukey-Kramer多重比较事后检验和双尾非配对t检验来评估组间差异。显着性水平为α=0.05。结果:1.CMC/ACP纳米颗粒为非晶结构TEM图像显示CMC/ACP纳米颗粒表面粗糙且其直径<100nm,SAED分析单颗粒未显示明显的晶体结构的点或环形图案特征,表明CMC/ACP纳米颗粒主要结构为非晶相。2.CMC/ACP无抑菌活性各组细菌在培养24小时后,琼脂平板上的活菌落数没有显着差异。表明1%浓度的CMC/ACP对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没有显着影响。3.CMC/ACP抑制细菌在釉质表面初期粘附与去离子水组相比,1%CMC/ACP纳米复合物对变形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在釉质表面1小时的粘附抑制率分别为89.7%和86.1%(P<0.01),对其5小时粘附抑制率分别为80.8%和82.1%(P<0.01)。CMC/ACP和CMC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4.CMC/ACP抑制细菌在釉质表面生物膜形成与去离子水组相比,1%CMC/ACP纳米复合物对变形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在釉质表面24h生物膜形成的抑制率分别为45.3%和44.0%(P<0.01)。CMC/ACP和CMC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5.CMC/ACP抑制细菌共聚与去离子水组相比,1%CMC/ACP纳米复合物可显着降低具核梭杆菌与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的共聚,其抑制率分别达74.6%和74.9%。CMC/ACP和CMC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6.CMC/ACP显着改变细菌表面电荷与去离子水组相比,1%CMC/ACP使变形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表面结合的细胞色素C的量分别减少12.6%和11.9%(P<0.01)。CMC/ACP和CMC组之间没有显着差异。CMC、CMC/ACP和未处理的变形链球菌的平均zeta电位分别为-41.6、-28.1和-38.2mV,1%CMC和1%CMC/ACP使变形链球菌的zeta电位显着降低至-31.3和-22.1mV(P<0.05)。结论:1、CMC能有效稳定ACP形成稳定非晶结构的CMC/ACP纳米复合物。2、CMC/ACP对变形链球菌、戈登链球菌和具核梭杆菌的生长无影响。3、CMC/ACP显着抑制变形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在釉质表面的早期粘附。4、CMC/ACP显着抑制变形链球菌和戈登链球菌在釉质表面的24h生物膜形成。5、CMC/ACP显着抑制具核梭杆菌与变形链球菌或戈登链球菌的共聚。6、CMC/ACP显着改变变形链球菌表面电荷。
吴园园,宋佳,邓婧,潘克清,刘学玉,许海平[3](2015)在《羧甲基壳聚糖锌复合材料对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文中提出目的 :评价羧甲基壳聚糖锌(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CMCSZ)及羧甲基壳聚糖锌-活性肽复合材料(carboxymethyl chitosan zinc-active peptide complex material,CMCSZP)对口腔常见致龋菌的抑菌活性。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CMCSZ和CMCSZP对变形链球菌、乳酸杆菌、血链球菌、黏性放线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K-B纸片扩散法测定活性肽、CMCSZ和CMCSZP的抑菌环直径,比较CMCSZ和CMCSZP抑菌活性的差别,并观察p H值、温度、光照对抑菌药物稳定性的影响。采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活性肽、CMCSZ和CMCSZP对所选口腔常见致龋菌均具有抑菌活性,CMCSZ/CMCSZP对4种细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625、1250、1250、2500 mg/L,且同等浓度下,CMCSZP的抑菌环直径显着大于CMCSZ(P<0.05)。酸性条件有利于增强CMCSZ的抑菌活性,但对CMCSZP无显着作用(P<0.05)。CMCSZ与CMCSZP具有较好的光稳定性(P<0.05),但抑菌活性随水浴温度的升高逐渐减弱,达到85℃时其抑菌活性消失(P<0.05)。结论:CMCSZ和CMCSZP对4种致龋菌均具有抑菌活性,且有较好的光稳定性,但热稳定性较差。本研究为CMCSZ和CMCSZP在龋病预防的应用提供了理论基础。
邵长艳[4](2014)在《奥硝唑缓释膜的处方筛选、质量标准控制及其抗菌作用研究》文中指出目的筛选并确定奥硝唑缓释膜的处方。建立膜剂的质量控制方法,并研究其抗菌作用。方法采用L9(34)正交实验方法对奥硝唑缓释膜研制过程中主药和辅料的比例进行筛选,通过药膜的外观评价及药物释放率来确定最优处方。应用《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ⅣA“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膜剂中奥硝唑的药物含量;依据《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 E“含量均匀度检查法”来测定药膜中奥硝唑的含量均匀度;参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XC“转篮法”测定药膜中奥硝唑的体外释放率;依《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附录Ⅺ J“微生物限度检查法”测定药膜中细菌数、霉菌数、酵母菌数及控制菌等;将制备的药膜剪成6mm×6mm大小,分别置于含0.5%溶菌酶及不含0.5%溶菌酶的37℃恒温生理盐水中,定期取样后水洗,烘干至重量无明显变化时称量,计算药膜的体外降解率;取SPF级昆明雄性小鼠16只随机分成4组,将药膜剪成4mm×4mm方块,紫外线消毒后植入小鼠股部肌肉内,用手术线缝合后于第14,28,42,56天4个时间点随机处死1组小鼠,取出膜后计算其体内降解百分率;应用固体培养基体外抑菌法观察药膜对中间普氏菌和核梭杆菌的抗菌作用。应用SPSS11.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通过L9(34)正交实验设计确定最佳处方,处方组成:奥硝唑0.5g,壳聚糖1.6g,羧甲基壳聚糖1.6g,甘油2.5m1,加水倍数为20倍。奥硝唑在319nm处有最大吸收度,线性回归方程为A=0.023C-0.0007,r=0.9999,表明奥硝唑对照品溶液在6~20ug/ml浓度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膜剂中奥硝唑的平均含量为100.04%(测定量与标示量的比值),RSD=0.98%;“含量均匀度检查法”中A+1.80S=7.59,表明该药膜中奥硝唑含量均匀符合药典规定;“转篮法”中测定奥硝唑缓释膜在蒸馏水中10分钟,30分钟,1小时,2小时,4小时,6小时,8小时,10小时的奥硝唑的累积释放百分率分别为13.9%,39.0%,59.3%,66.5%,69.5%,73.3%,77.1%,80.2%;奥硝唑缓释膜在生理盐水中7d可降解70.42%,在含有0.5%溶菌酶的生理盐水中7d可降解83.21%;体内降解实验中:药膜在第2,4,6,8周时降解率分别为30.21%,62.45%,82.68%,98.80%。奥硝唑缓释膜对中间普氏菌的抑菌环直径为23±0.84mm,对核梭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26±0.71mm,均明显大于空白药膜(不含奥硝唑)对中间普氏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4±0.71mm及对核梭杆菌的抑菌环直径为17±0.45mm。结论按L9(34)正交实验设计所优选的最佳处方制备的奥硝唑缓释膜其外观及药物累积释放率均符合要求;其制备工艺简单,质量控制方法准确、可靠,稳定性好;对中间普氏菌和核梭杆菌具有良好的抗菌作用。
王雪梅,刘扬,尚德浩,于静涛[5](2014)在《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抵制粪肠球菌效果体外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评价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对于粪肠球菌的抑菌效果。方法 2012年10月在辽宁省疾病控制中心微生物实验室采用纸片扩散法药敏实验测定2%氯已定,110、120、140、160、180、20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5.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Apexcal对粪肠球菌形成的抑菌环直径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20、14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的抑菌环直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且明显大于2%氯已定和110、160、180、20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个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以及2%氯已定的抑菌环直径都大于5.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和Apexca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5.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直径明显大于Apexca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120、140 mg/m L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是再治疗根管的有效消毒药物。
姜明凯,曹文帅,徐全臣[6](2014)在《羧甲基壳聚糖应用于牙周病学的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表明羧甲基壳聚糖因具有良好的水溶性、成膜性、生物相容性、金属离子络合作用、抗菌性等生物学性能,使其在医学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对羧甲基壳聚糖对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作为牙周药物的缓释控载体、牙周生物屏障膜及牙周组织工程中的研究进行综述,展望其在牙周病学中的应用前景。
曹文帅,邓婧,徐全臣,朱元祺[7](2013)在《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的降解效应》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背景:近年来,羧甲基壳聚糖的体内降解已成为牙周组织工程和材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但在涉及羧甲基壳聚糖酶解的文献中,尚未找到关于牙周致病菌能够产酶降解羧甲基壳聚糖的报道。目的:研究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的降解作用。方法:制备质量分数1%和2%的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采用透明圈法,分别挑取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黏性放线菌菌落划线接种于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中,置于厌氧培养袋中37℃恒温培养,观察结果,如果菌落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即为阳性,说明细菌能够分解羧甲基壳聚糖,反之则为阴性,并测量菌落直径。结果与结论:牙龈卟啉单胞菌在1%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18d后菌落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在2%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未形成形态规则的菌落;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黏性放线菌在两种质量分数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中,菌落周围均未出现透明圈,培养2周后菌落干枯失去活性。提示牙龈卟啉单胞菌可降解较低质量分数的羧甲基壳聚糖,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黏性放线菌均不能降解羧甲基壳聚糖。
吴迪,刘辉,浦金辉,张婧,邹萍[8](2013)在《羧甲基壳聚糖的生物特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文中研究说明羧甲基壳聚糖是壳聚糖经羧甲基化而得的一种水溶性多糖,与壳聚糖相比,羧甲基壳聚糖的水溶性提高,具有比壳聚糖更广泛的应用范围。本文综述了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抗氧化、止血、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生理活性,并对其在药物载体、医用材料等医药领域应用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曹文帅[9](2013)在《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降解作用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近年来,羧甲基壳聚糖的体内降解已成为牙周组织工程和材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之前的试验研究已经证实,羧甲基壳聚糖在人体内的降解主要是酶解过程,人体体液中的组织蛋白酶B、脂肪酶、胃蛋白酶、溶菌酶等均能够水解羧甲基壳聚糖。然而,在这些研究中,学者们大多将注意力集中在对羧甲基壳聚糖的体内酶解研究这一方面,而忽视了存在于牙周病损区域内的某些牙周致病菌是否也对羧甲基壳聚糖有降解作用。本实验采用“羧甲基壳聚糖透明圈法”,观察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是否有降解作用,旨在为将来羧甲基壳聚糖的实际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制备1%和2%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2、采用羧甲基壳聚糖透明圈法,分别挑取经纯化培养后的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黏性放线菌菌落划线接种于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中,置于厌氧培养袋中37℃恒温培养数天,观察结果。如果菌落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即为阳性,说明该种细菌能够分解羧甲基壳聚糖,反之则为阴性。3、测量空白对照组培养基、1%和2%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中3种牙周致病菌菌落的直径,并做统计学分析。结果:1、成功地制备了1%和2%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2、牙龈卟啉单胞菌在1%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上生长良好,培养18d后菌落周围出现明显的透明圈;在2%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上,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未形成形态规则的菌落。3、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黏性放线菌在两种浓度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中,菌落周围均未出现透明圈,培养2周后菌落干枯失去活性。4、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黏性放线菌在两种不同浓度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中以及在空白对照组培养基中的菌落直径不同。结论:1、牙龈卟啉单胞菌能够在较低浓度(1%)的羧甲基壳聚糖诱导下能够降解羧甲基壳聚糖;而在较高浓度(2%)的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中,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受到抑制,未能降解羧甲基壳聚糖。2、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黏性放线菌在1%和2%浓度的羧甲基壳聚糖培养基中均不能降解羧甲基壳聚糖。3、CMCS对这3种牙周致病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并且CMCS的抑菌能力随浓度增大而增强。
吴迪,刘辉,浦金辉,张婧,邹萍[10](2013)在《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性研究进展》文中认为壳聚糖具有广谱抑菌作用,然而因其在水和普通有机溶剂中的难溶解性,限制了其在该领域的广泛研究和应用[1]。在众多壳聚糖衍生物中,羧甲基壳聚糖(carboxymethyl chitosan,CMC)的应用最为广泛,由于其结构中引入的羧基能够破坏壳聚糖分子的二级结构,使其结晶度大大降低,几乎成为无定形物,明显改
二、羧甲基壳聚糖对口腔重要厌氧菌的抑菌性能评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羧甲基壳聚糖对口腔重要厌氧菌的抑菌性能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1)羧甲基壳聚糖对椭圆根管化学预备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一、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对粪肠球菌的抑制及杀菌效果 |
1.1 对象和方法 |
1.1.1 实验试剂 |
1.1.2 实验仪器 |
1.2 实验方法 |
1.2.1 培养基和羧甲基壳聚糖染液的制备 |
1.2.2 粪肠球菌菌液的制备 |
1.2.3 CMC对悬浮E.faecalis生长的影响 |
1.2.4 CMC对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
1.2.5 CMC对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
1.3 统计学分析 |
1.4 结果 |
1.4.1 CMC对悬浮E.faecalis生长的影响 |
1.4.2 CMC对48h E.faecalis生物膜的抑制作用 |
1.4.3 CMC对 E.faecalis生物膜的杀菌作用 |
二、羧甲基壳聚糖对根管内碎屑及玷污层的去除效果 |
2.1 对象和方法 |
2.1.1 收集离体牙 |
2.1.2 实验试剂 |
2.1.3 实验仪器 |
2.2 实验方法 |
2.2.1 离体牙及羧甲基壳聚糖溶液制备 |
2.2.2 实验分组 |
2.2.3 扫描电镜 |
2.2.4 分级标准 |
2.3 统计学分析 |
2.4 结果 |
2.4.1 各组样本电镜扫描情况 |
2.4.2 碎屑评分情况 |
2.4.3 玷污层评分情况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根管冲洗液及冲洗技术的研究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2)CMC/ACP纳米复合物抑制釉质表面口腔细菌粘附和生物膜形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符号说明 |
前言 |
研究现状、成果 |
研究目的、方法 |
1 对象和方法 |
1.1 实验材料与仪器 |
1.1.1 实验材料 |
1.1.2 实验仪器 |
1.2 牙釉质片与羟基磷灰石片的制备 |
1.3 CMC及 CMC/ACP矿物溶液的制备 |
1.4 实验方法 |
1.4.1 CMC/ACP纳米复合物的表征 |
1.4.2 唾液获得性膜的制备 |
1.4.3 细菌复苏与培养 |
1.4.4 CMC/ACP抑菌性能分析 |
1.4.5 CMC/ACP对细菌粘附的影响 |
1.4.6 CMC/ACP对细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1.4.7 CMC/ACP对具核梭杆菌与链球菌共聚的影响 |
1.4.8 细菌表面电荷测定 |
1.5 统计分析 |
2 结果 |
2.1 CMC/ACP纳米复合物表征 |
2.2 CMC/ACP的抑菌活性 |
2.3 CMC/ACP对链球菌在釉质块表面粘附的影响 |
2.4 CMC/ACP对链球菌生物膜形成的影响 |
2.5 CMC/ACP对具核梭杆菌与链球菌共聚的影响 |
2.6 CMC/ACP对细菌表面电荷的影响 |
2.6.1 细胞色素C结合量 |
2.6.2 Zeta电位分析 |
3 讨论 |
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综述 羧甲基壳聚糖的研究现状及新进展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羧甲基壳聚糖锌复合材料对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1.1试剂与仪器 |
1.2实验方法 |
1.3统计学处理 |
2结果 |
2.1 MIC |
2.2抑菌环直径测定 |
2.3 CMCSZ和CMCSZP稳定性测定 |
3讨论 |
(4)奥硝唑缓释膜的处方筛选、质量标准控制及其抗菌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引言 |
第一章 奥硝唑缓释膜的处方筛选及制备工艺 |
1.1 仪器与试药 |
1.1.1 仪器 |
1.1.2 试药 |
1.2 膜剂的工艺研究 |
1.2.1 膜剂的处方筛选 |
1.2.2 制备工艺优选的实验方法、数据 |
1.2.3 奥硝唑含量测定方法 |
1.2.4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1.2.5 处方筛选结果 |
1.2.6 验证试验 |
1.2.7 统计学处理 |
1.3 讨论 |
第二章 奥硝唑缓释膜的质量控制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主要仪器 |
2.1.2 主要实验试剂和药物 |
2.1.3 实验动物 |
2.2 方法与结果 |
2.2.1 处方 |
2.2.2 制备工艺 |
2.2.3 一般质量控制 |
2.2.4 奥硝唑的含量测定 |
2.2.5 含量均匀度的测定 |
2.2.6 体外释放度的测定 |
2.2.7 稳定性试验的测定 |
2.2.8 微生物限度的检查 |
2.2.9 药膜的体外降解实验 |
2.2.10 药膜的体内降解实验 |
2.2.11 统计学处理 |
2.3 讨论 |
第三章 奥硝唑缓释膜的抗菌性研究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实验材料 |
3.1.2 实验菌种 |
3.1.3 药膜的体外抑菌试验 |
3.1.4 统计学处理 |
3.2 结果 |
3.2.1 中间普氏菌和核梭杆菌图片 |
3.2.2 体外抑菌性实验 |
3.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的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抵制粪肠球菌效果体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材料与方法 |
2结果 |
3讨论 |
(6)羧甲基壳聚糖应用于牙周病学的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羧甲基壳聚糖对牙周致病菌的抑菌性 |
1.1 对牙周致病菌的直接抑制作用 |
1.2 与金属离子络合产生抑菌性 |
2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牙周药物缓释控载体 |
2.1 牙周缓释药膜 |
2.2 牙周缓释微球 |
2.3 牙周缓释凝胶 |
3 羧甲基壳聚糖作为牙周引导组织再生术屏障膜 |
4 羧甲基壳聚糖应用于牙周组织工程 |
5 展望 |
(7)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的降解效应(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材料和方法 |
2 结果 |
2.1 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的特性 |
2.2 纯化培养后3种牙周致病菌的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2.3 羧甲基壳聚糖透明圈实验结果见图3。 |
2.4 不同质量分数羧甲基壳聚糖厌氧微生物培养基对3种牙周致病菌菌落直径的影响 |
3 讨论 |
(9)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降解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材料和方法 |
1.1 实验菌种 |
1.2 实验材料 |
1.3 主要实验仪器及设备 |
1.4 实验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2.1 CMCS培养基的特性 |
2.2 纯化培养后3种牙周致病菌的菌落形态及生理生化特征 |
2.3 羧甲基壳聚糖透明圈试验结果 |
2.4 不同浓度CMCS培养基对3种牙周致病菌菌落直径的影响 |
讨论 |
3.1 实验菌种的选择 |
3.2 羧甲基壳聚糖透明圈实验 |
3.3 实验中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性能 |
3.4 羧甲基壳聚糖在牙周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
3.5 本实验结论对CMCS在牙周组织工程中应用的影响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综述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实验附图 |
致谢 |
(10)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机制 |
1.1 羧甲基壳聚糖在细菌表面产生抑菌作用 |
1.2 羧甲基壳聚糖在细菌体内发挥抑菌作用 |
2 羧甲基壳聚糖抑菌性能的影响因素 |
2.1 取代位置的影响 |
2.2 取代度的影响 |
2.3 分子量的影响 |
2.4 菌种的影响 |
2.5 样品浓度的影响 |
2.6 pH值的影响 |
3 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作用 |
3.1 口腔致病菌 |
3.2 伤口感染菌 |
3.3 胃肠道疾病的致病菌 |
3.4 羧甲基壳聚糖基复合抑菌剂 |
4 结语 |
四、羧甲基壳聚糖对口腔重要厌氧菌的抑菌性能评价(论文参考文献)
- [1]羧甲基壳聚糖对椭圆根管化学预备效果的体外实验研究[D]. 张承圆. 天津医科大学, 2020(06)
- [2]CMC/ACP纳米复合物抑制釉质表面口腔细菌粘附和生物膜形成[D]. 贺健康. 天津医科大学, 2019(02)
- [3]羧甲基壳聚糖锌复合材料对常见致龋菌的抑菌作用[J]. 吴园园,宋佳,邓婧,潘克清,刘学玉,许海平. 上海口腔医学, 2015(05)
- [4]奥硝唑缓释膜的处方筛选、质量标准控制及其抗菌作用研究[D]. 邵长艳. 青岛大学, 2014(05)
- [5]羧甲基壳聚糖氯已定合剂抵制粪肠球菌效果体外研究[J]. 王雪梅,刘扬,尚德浩,于静涛.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4(11)
- [6]羧甲基壳聚糖应用于牙周病学的研究进展[J]. 姜明凯,曹文帅,徐全臣. 广东牙病防治, 2014(05)
- [7]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的降解效应[J]. 曹文帅,邓婧,徐全臣,朱元祺.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 2013(34)
- [8]羧甲基壳聚糖的生物特性及其在医药领域的应用[J]. 吴迪,刘辉,浦金辉,张婧,邹萍. 食品与药品, 2013(03)
- [9]几种常见牙周致病菌对羧甲基壳聚糖降解作用的研究[D]. 曹文帅. 青岛大学, 2013(S1)
- [10]羧甲基壳聚糖的抑菌性研究进展[J]. 吴迪,刘辉,浦金辉,张婧,邹萍. 华南国防医学杂志,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