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东部含蓝宝石玄武岩的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赵令权,孔凡梅,李旭平,陈爽,王维[1](2015)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说明在全球张性构造环境中,刚玉/蓝宝石在新生代喜马拉雅期(23.30.73 Ma)的碱性玄武岩或碧玄岩层位中广泛赋存。来源于西太平洋地区碱性玄武岩中的刚玉/蓝宝石显示其主要形成于碱性熔体,而熔体的成分在不同地区有所差别。刚玉/蓝宝石的来源或为深源捕虏晶,或来自玄武岩浆在深部早期结晶,多数研究实例显示其来源深度可能为下地壳、壳幔边界或上地幔部位。鲁西昌乐新生代含刚玉/蓝宝石玄武岩的形成与该地区岩石圈的减薄和壳-幔物质的置换密切相关,其喷发受到深大断裂的控制,刚玉/蓝宝石为岩浆成因类型的深源捕掳晶,巨晶内部所含矿物、流体、熔体包裹体,指示其形成于高度演化的富含流体-熔体的碱性硅酸不饱和熔体中,碱金属在其结晶过程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该认识将为中国东部蓝宝石的成矿机制与成矿规律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思路和证据,并为鲁西地区岩石圈演化的深部动力学研究提供实例。
李洪奎[2](2010)在《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论文针对沂沭断裂带的研究现状和金矿勘查取得的成果,应用大陆动力学研究方法与成矿理论,采用野外调查与资料研究相结合、重点金矿区解剖与重要样品测试相结合的方法,从解析构造研究的基础入手,对沂沭断裂带的控矿规律进行了探讨,对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作用提出了新的认识。沂沭断裂带是由四条主干断裂组成的具“二堑夹一垒”构造样式的组合型断裂。航磁△T异常图显示为一系列北北东-北东向线状和串珠状异常带,在布格重力异常图上表现为北北东走向的重力梯度带。带内结晶基底的构造线方向与带两侧基底岩系具完全不同的构造特征,并控制着地层的展布和岩浆岩的发育程度。通过详细的构造剖面研究,沂沭断裂带活动方式于不同时期不同区段表现出明显的多样性,造成兼具韧性与脆性、挤压与引张、左旋与右旋等性质复杂的构造变形特征。结合地球物理探测资料,沂沭断裂带既具有深大断裂的切幔特征,又表现为浅层次的铲式断裂,在经历了漫长而多期的构造运动后,使之构造形态变得极为复杂。沂沭断裂带形成始于新元古代,当时具有古沂沭裂谷的性质,晋宁运动使古沂沭裂谷闭合,形成鲁东、鲁西统一的古陆。断裂带两侧地壳产生差异运动,鲁东地区长期隆起,以剥蚀为主,仅局部有些海相沉积。海西-印支期运动之后,原东西向构造线改变为北东向、北北东向的构造型式。中生代时期,中国东部开始了由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阶段,中生代是我国滨太平洋构造体系强烈活动阶段,致使中国东部发生地幔置换作用与中生代岩石圈减薄。同时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夹持下的秦-祁-昆洋盆消亡碰撞造山,使沂沭断裂带发生强烈的构造活化并发生大规模的左行平移,以及其后的推覆、右行平移及张裂作用。在这一大的构造背景下,沂沭断裂对该地区的构造格局、沉积作用、岩浆活动以及矿产的形成与分布等产生了重要影响。由于太平洋板块不断俯冲,沂沭断裂带处在大陆活动边缘裂谷中。上地幔深熔岩浆不断由该带涌出,为成矿送来矿源和热源。而在它的东侧由于板块热作用,地壳物质重熔形成大量的多期次的花岗质岩石,成为胶东金矿成矿的重要母体。’沂沭断裂带在古近纪时以左行平移为主伴有张裂,后期演化成裂谷;新近纪为左行平移,伴有强烈的火山活动。第四纪则表现为差异性升降运动。沂沭断裂带强烈活动的大陆动力学环境起源于中亚—特提斯构造域向滨太平洋构造域转化、太平洋板块的俯冲。在三大板块即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造山、太平洋板块向NWW俯冲的大背景下,导致了沂沭断裂带的活化并发生左行平移,其最大平移距离超过300Km。新生代则以拉张、挤压(兼扭动)交替进行为特征,形成具裂谷特征的构造格架。沂沭断裂带内金矿按成因可分为岩浆期后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岩浆期后热液裂隙充填石英脉型、接触交代矽卡岩型、潜火山热液爆发角砾岩型和沉积型五种类型。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分布于沂水-汤头断裂带内,矿(化)体多赋存于糜棱岩化花岗岩、花岗质碎裂岩和绿泥片岩中,矿与非矿界线不清,矿体的圈定由样品分析结果确定,矿体形态多受断裂构造及韧性剪切带控制。石英脉型金矿产于基底岩系或中生代岩体内的断裂裂隙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矿体为含金黄铁矿化石英脉。接触交代型金矿床成矿的母岩为中生代燕山期多阶段侵入的复杂岩体,为中偏基性或中偏酸性-酸性偏碱性组分的岩浆岩,成矿围岩主要为寒武-奥陶纪灰岩,矿体产在燕山期岩浆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内,矿体形态复杂多变,主要为似层状和透镜状,其次有扁豆状、囊状等。潜火山热液型金矿床分布于胶莱盆地与沂沭断裂带的交汇处,矿体主要产于青山群次火山岩、火山岩中,少量产于侵入岩中,矿化围岩为石英闪长玢岩-花岗闪长斑岩、闪长岩、闪长玢岩、安山凝灰质角砾岩、安山岩等,矿体产出于隐爆角砾岩筒中,与次火山杂岩体关系密切,次火山杂岩体是重要的导矿、容矿地质体。铜、铅锌矿主要为中低温热液裂隙充填型,多分布于区域性深大断裂旁侧次级断裂构造中,形成于燕山晚期;蓝宝石矿产于沂沭断裂带内,多位于新近纪玄武质岩浆喷发中心部位。从成矿时序上,不同成因的矿床产出的构造部位、地质环境及成矿时间不同,总体上由老到新表现为金、铜、铅锌和蓝宝石的成矿序列。不同时期的构造-岩浆作用形成了不同的矿床类型,燕山期是区内重要的金矿成矿期,它形成了山东独具特色的金矿类型和成矿系列。按照成矿作用特征,可划分为3个矿床成矿系列组合和15个矿床成矿系列。沂沭断裂带内金矿床主要产于沂水-汤头断裂主裂面下盘的糜棱岩化碎裂岩和花岗质碎裂岩中。主要地质体中以泰山岩群与燕山期花岗岩金含量为高,其标准离差和变异系数较大,是区内金矿主要的成矿母岩,尤其是燕山期岩浆活动,是导致区内金矿成矿的重要因素。黄铁矿化、硅化、绢英岩化与金矿关系密切。载金矿物主要为黄铁矿和脉石英,其中早期黄铁矿为金矿物的主载矿物。金有自然金、银金矿两种,以角粒状为主,次长角粒状、树枝状、枝叉状及线状等,.金矿物的成色平均为816。通过对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中方解石、石英包裹体的研究表明:包裹体有单一液相包裹体、气液两相包裹体和富气相包裹体3种类型。其冰点温度变化于-2~-8.6℃之间,盐度在3.39wt%~12.39wt%之间,即中等盐度的岩浆流体(或深源流体)和低盐度的深循环的大气水流体;方解石中流体的盐度相对较低,推测为岩浆流体与大气水混合的结果。包裹体均一温度变化范围较宽,在107℃~550℃之间,可分为125℃~160℃、177℃~230℃和260℃~330℃三个温度峰值集中区,分别反映了早期以中温石英为代表的早期成矿阶段(260℃~330℃),以中低温石英和方解石为代表的中期成矿阶段(177℃~260℃)和以低温方解石为代表的晚期成矿阶段(125℃~160℃)。对区内典型金矿床硫、氢、氧、碳和铅等稳定同位素的研究资料表明:黄铁矿的δ34S值的变化为+2.7~+4.4‰,δ180H20值为-1.78~4.07‰,δD(SMOW)值为-74~77‰,δ13C平均值为-4.18~-5.1‰,铅同位素具有正常铅的特点,说明区内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于地下深处,成矿流体以岩浆水为主,大气降水为辅。蚀变矿物石英和长石的稀土元素特征具有一些相似的特点,二者均为向右倾斜的平滑曲线,属轻稀土元素富集型。但二者的差别也是明显的,长石中稀土元素的总量高,轻稀土元素富集更为明显,且表现为Eu的负异常;石英的稀土总量低,轻稀土元素富集不够明显,且表现为Eu的正异常。对南小尧金矿矿石中的锆石进行U-Pb同位素年龄测定,上交点2438±13Ma基本代表了岩体的形成年龄,下交点116±20Ma可能代表了区域成矿的大致时限。对龙泉站金矿、南小尧金矿和牛家小河金矿石中的钾长石矿物进行K-Ar法测定,其年龄值分别为141.92±2.06 Ma、94.29±1.38 Ma、95.92±1.40 Ma,本区金矿的形成应在早白垩世中-晚期。沂南铜井地区测定的20件全岩及单矿物K-Ar测年数据,年龄值在110-126Ma间,另外有一组Rb-Sr等时线测年数据为113.4Ma。这些资料反映了金矿成矿时代应为白垩纪。通过对区内金矿成矿规律进行了概略总结,认为基底富含金质的矿源岩、晋宁期强烈的韧性剪切作用、燕山期大规模的火山-岩浆热事件是导致区内金矿成矿的因素。根据地质基础资料和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研究,建立了区内金矿的成矿模式。
薛昊日[3](2020)在《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吉林省地处古亚洲洋构造体系、环太平洋构造体系及蒙古-鄂霍茨克构造体系共同影响区域,区内经历了漫长而复杂的地质演化过程。伴随着不同时期的地球动力学演化,形成了大量的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这些岩体中孕育着一批铜镍硫化物矿床,其中红旗岭、赤柏松等大中型岩浆熔离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的发现,奠定了吉林省镍资源大省的地位,为国家镍资源保障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近年来,吉林省在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中并无重大找矿突破,这表明在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及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程度上仍然存在差距,尤其是成岩成矿岩体年代学特征、地球动力学背景及成矿作用等,缺乏系统而深入的研究,严重制约着找矿工作的进一步开展。本文以现代成矿理论为基础,野外勘查调研与室内测试分析相结合,探讨不同时期地球动力学演化,综合分析研究典型矿床,通过区域成矿地质条件分析研究总结区域成矿规律,明确找矿方向,为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奠定理论基础。论文主要取得如下认识:1.系统的总结了吉林省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有关的地球动力学演化过程,认为其经历了太古宙华北克拉通基底的形成与演化,古元古代辽吉洋构造演化,中元古代哥伦比亚超大陆的裂解,古生代-早中生代古亚洲构造域的发展与演化及滨太平洋构造域的转换。2.通过地质学及年代学研究,将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成岩事件划分为5个阶段:(1)新太古代晚期(25892398Ma),代表岩体有荏田6号、9号岩体,小陈木沟含矿岩体,新太古代晚期发生的弧陆碰撞造山作用,闭合后的造山伸展环境是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形成的主要地球动力学背景;(2)古元古代中期(22371820Ma),代表岩体有赤柏松1号岩体,形成于辽吉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3)中元古代中期(1200Ma),代表岩体有汉阳沟岩体,其所在的龙岗地块在中元古时期处于强烈的伸展环境,与哥伦比亚超大陆的最终裂解时限相对应;(4)中晚三叠世(245206Ma),代表岩体有漂河川4、5号岩体、长仁-獐项5、6、11号岩体、西北岔115号岩体以及石人沟含矿岩体,形成于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5)早侏罗世(191175Ma),代表岩体有福洞15、26号岩体,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是太平洋板块俯冲体制下弧后伸展环境的产物。3.通过对吉林地区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的研究,认为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原生岩浆起源于受地壳混染或流体交代的亏损型地幔,在熔融期重力分异作用明显,矿石中存在的角砾,代表其形成于动荡的岩浆环境之中,通过年代学研究,该矿床为全国最古老的铜镍硫化物矿床(2589±10 Ma)。对成矿时代争议较大的赤柏松铜镍矿进行矿床成因分析研究,通过总结前人研究资料,确定该矿床成矿时代为古元古代中期(2237±62 Ma),属于熔离-贯入型铜镍硫化物矿床。对红旗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石人沟开展综合研究分析,认为兴蒙造山带东段的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时间应起于245Ma,止于206Ma。其中长仁-獐项、漂河川、二道沟地球化学特征表现为低硅、低钛、高镁、贫碱、低∑REE的特征,富集LILE、亏损HFSE,与洋岛玄武岩(OIB)相似,岩浆源区为亏损的软流圈地幔,部分源区遭受富集地幔混染。S主要来自于上地幔,原始岩浆来源于原始地幔10%20%的部分熔融,深部熔离作用导致铂族元素亏损,在上升过程中受到一定成度地壳物质的混染。4.通过对早侏罗世福洞岩群进行成矿潜力分析,认为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的局部熔融比例太小,硫化物在源区发生熔离,无法在地壳聚集成矿。5.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具有很强的成矿专属性,表现在(1)含矿岩体主要受深大断裂控制;(2)分异充分的镁铁质-超镁铁质杂岩体有利于成矿,辉石岩相是主要的含矿岩相,橄辉岩、辉橄岩、苏长岩次之,辉长岩一般不含矿;(3)含矿岩石发育贵橄榄石和古铜辉石,Fo≈En,镁铁质岩m/f值介于0.52,超镁铁质岩m/f值介于26之间,对成矿非常有利;(4)含矿岩相具有高镁、低硅、低钙、低∑REE,富集LILE、亏损HFSE的特征,Cr、Co和Ni含量较高;(5)地幔源区发生较大比例的部分熔融,达到高镁玄武质或苦橄质玄武岩浆的范畴。6.在判别含矿岩体与非含矿岩体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的建立,对各个时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的成矿与找矿潜力作出客观评价,认为中-晚三叠世是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重要的成矿期,该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数量较多,岩体分异程度高,岩相复杂,含矿率高,找矿潜力最大;古元古代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主要分布在华北克拉通北缘东段,自北向南展布,岩体形成的构造背景与中—晚三叠世岩体相似,形成于大洋闭合后的伸展环境,同样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新太古代晚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由于岩体形成时代古老,经历了复杂的地质发展、变化过程,对矿体的保存条件要求苛刻,找矿难度较大;中元古代中期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分异程度较差,矿化程度较弱,国内同一时期形成的铜镍硫化物矿床较少,该期的成矿潜力不清,在勘查中每个岩体要结合岩体形态、分异程度、侵位深度和矿化特征等具体分析;早侏罗世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体在兴蒙造山带东段零星分布,岩相相对单一,绝大部分为辉长岩(脉),岩体的矿化较弱,因其地幔源区的部分熔融比例太小,导致大量硫化物滞留在地幔而无法形成富含金属元素的硫不饱和原始岩浆,因而不具找矿潜力。
邹进福,袁奎荣[4](1991)在《鲁西新生代含蓝宝石玄武岩的成岩成矿模式》文中研究表明鲁西原生蓝宝石矿产于长期稳定的克拉通环境中。该区蓝宝石及含蓝宝石玄武岩浆的形成是多种地质作用的综合结果。方山碱性玄武岩浆在地幔深处曾发生蓝宝石的结晶作用,由于玄武岩浆携带蓝宝石以持续的高速度上升,致使蓝宝石在岩浆中保持准稳态,形成品位较高的蓝宝石原生矿;团山子含蓝宝石碱性玄武岩浆在整个岩浆上侵过程中表现为慢速上升,蓝宝石不能长期保持准稳态,导致蓝宝石被熔蚀、分解,甚至全部被其它矿物替代;二姑山、隋姑山碱性玄武岩浆本身不含蓝宝石,因此,无论岩浆以何种方式上侵,均不形成蓝宝石矿。
钟维敷[5](2014)在《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文中提出在已有工作程度基础上,充分利用云南省基础地质调查成果、矿产勘查成果和科研资料,以现代成矿地质理论为指导,结合三江“多岛弧盆成矿论”和“陆内构造转换成矿论”,对滇西成矿地质背景进行了深入总结和研究,认为滇西地区的地壳结构由“三江”特提斯多岛弧-盆系经过复杂的碰撞造山—新生代陆内走滑汇聚造山作用,最终实现了大洋岩石圈向大陆岩石圈构造体制的时空结构转换,同时,也相应地实现了多岛弧盆成矿作用向陆内成矿作用的转变;在陆内走滑阶段形成了沿金沙江-哀牢山带展布的长度达1000多千米的古近纪富碱斑岩带及其成矿作用。本文还对滇西重要矿产与沉积建造、侵入岩、火山岩,以及大型变形构造的关系进行了总结,认为与成矿作用关系密切的岩石构造组合主要有以下8种类型:1)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北衙构造岩浆岩段、铁锁构造岩浆岩段、卓潘构造岩浆岩段、沙桥构造岩浆岩段、铜厂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鹤庆县北衙金矿床为典型代表金、铅、铁等矿床。2)后造山富碱花岗(斑)岩-正长(斑)岩组合:分布于马厂箐构造岩浆岩段、巍山构造岩浆岩段。形成以铜、钼、金等为主的金属矿床。3)景洪疆峰-国防一带赋存于大勐龙岩群中变质磁铁矿层可能属古元古代火山岩浆作用的产物。4)镇康县芦子园、保山市沙河厂和核桃坪等地的寒武纪地层中均有大-中型铅锌、铁矿床分布。铅同位素资料显示,芦子园地区方铅矿的铅模式年龄与火山岩的地质时代相吻合,表明成矿物质可能主要来源于早古生代的火山岩。5)兰坪-思茅构造岩浆岩带的志留-泥盆系大凹子组为一套大陆边缘弧-弧后盆地构造背景中的钠质火山岩组合,形成海相火山-(沉积)型大平掌铜矿、德钦县南佐铅锌矿等矿床。6)滇西的韧性剪切带型矿床以金矿为多,如高黎贡山大型逆冲-走滑断裂构造、勐统-沧源逆冲叠瓦构造、双江逆冲叠瓦构造、双沟逆冲叠瓦构造、藤条河逆冲走滑构造等大型变形构造带上均发育有剪切带型金矿,形成镇沅县老王寨金矿、墨江县金矿等矿床。7)蛇绿混杂岩中金、镍、铁、铜等元素含量较高。在后碰撞阶段,由于大规模的走滑改造、流体作用,在适当的条件下金元素可以发生活化、转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便可富集成矿。8)典型的弧后盆地沉积均位于兰坪-思茅地块上,大平掌铜矿就是在这样的弧后盆地中形成的火山岩块状硫化物型铜矿(VHMS)。在总结和分析研究前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对滇西成矿区(带)进行了重新清理和划分,识别出2个Ⅱ级成矿省、8个Ⅲ级成矿带、21个Ⅳ级矿带,进一步总结了研究区内各成矿区(带)的不同矿种的典型矿床,分别建立矿床的成矿模型(式)以及区域成矿模式、矿床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谱系。系统总结了滇西重要矿产资源空间分布规律及区域成矿特征,以“多岛弧盆成矿”、“陆内构造转换成矿”理论系统探讨了各成矿事件的规律,发现滇西斑岩型铜钼矿与印支构造运动有关、喜马拉雅期走滑构造与富碱斑岩金铜矿关系密切、喜马拉雅期剪切带是金矿形成的有利背景。对滇西铁、金、铜、铅、锌、钨、锡、钼、镍等重要矿产形成时代及空间分布进行了系统研究,从元古代到新生代都有不同类型的重要矿产形成,各时期的成矿各具特色,对滇西主要成矿时代、主要矿床的形成提出了一些新的认识,主要认识如下:1)元古代是滇西铁矿最主要成矿时代,提出景洪大勐龙式、澜沧惠民式铁矿都可能属IOCG型矿床的新认识。2)中-晚三叠世(全岩Rb-Sr、K-Ar同位素年龄为214~237Ma),岛弧环境俯冲、消减形成的普朗构造岩浆岩带石英闪长斑(玢)岩组合,是寻找普朗式斑岩型铜矿最有利地区。3)侏罗纪-白垩纪的岩浆活动是滇西又一重要成矿时代,且后碰撞阶段岩浆活动形成的花岗岩,其成矿作用特征也各具特色,侏罗纪-早白垩世的后碰撞花岗岩以铅、锌、铁、铜等矿化为主;晚白垩世花岗岩属后造山花岗岩组合,以锡、钨、钼矿化为主。4)渐新世晚期属后造山的大地构造背景,主要为板内火山岩浆组合、后造山火山岩浆组合。其中后造山正长岩-正长斑岩组合是金矿床形成的有利。
丘志力[6](2009)在《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文中指出锆石是目前最重要的矿物地球化学探针之一,关于锆石的研究已经成为新的一门学问-锆石学。中国东部华南、华北和东北等不同构造单元新生代玄武岩和地幔包体中发现一套特殊的锆石巨晶组合,对这种巨晶成因及其与深部壳-幔作用过程的研究对于进一步深入理解中国东部发生的岩石圈减薄作用及其机理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运用红外及激光拉曼探针技术,电子探针分析(EPMA),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质谱技术(LA-ICPMS)和配有激光器的多接收等离子体质谱仪(MC-ICPMS)对中国东部多个产地锆石巨晶的结构、包裹体、主微量元素、U-Pb年龄以及Hf同位素进行了详细分析,结合前人对中国东部玄武岩、地幔岩岩石地球化学及同位素的研究成果,探讨了锆石巨晶的成因及其与岩石圈减薄过程的关系,取得了如下的认识:1、中国东部和锆石巨晶有关岩石类型主要为碱性玄武岩,具有贫硅、富碱和高Fe/Mn比值、低Nb/Ta比值的特征,南(东南沿海)北(华北和东北)区域的特征基本一致;赋存巨晶的碱性玄武岩包含多种类型地幔岩包体橄榄石Mg/Mg+Fe平均88.63,易熔组分FeO、TiO2、Al2O3、CaO和K2O+Na2O相对富集,经历过显性地幔交代作用;相关的锆石巨晶最常见柱面{110}单形,结晶度高,变生程度低,具有高的ZrO2/HfO2比值,阴极发光多数具有震荡环带,红外及显微红外光谱在3500~3700 cm-1之间含有明显的吸收带,显示结构水的存在。2、研究的四个产地锆石巨晶存在共同的锆石-磁铁矿-CO2矿物及流体-熔体包裹体组合。除此之外,巨晶还含有黑云母,斜锆石、磷灰石、镁铁矿、方解石、正长石、赤铁矿等矿物包裹体,以及富含稀土元素La、Ce的矿物包裹体(怀疑为独居石,绿帘石):含有富含SiO2(>60%)和碱性组分以及富Al、Zn、Zr和Ca的硅酸质熔体包裹体和大量不混熔的流体-熔体相包裹体,显示出锆石巨晶形成于富含SiO2、Fe、Zr、碱性组分、水和CO2的流体-熔体环境,巨晶的平均结晶温度范围为657-692℃之间(Ti地质温度计)。巨晶包裹体特征和中国东部地幔岩包体中发现的富硅、碱地幔交代流体具有相似性显示出两者存在明显的成因联系。3、LA-ICPMS分析显示,锆石巨晶的稀土总量大部分数据集中在15~300ppm范围,巨晶具重稀土(HREE)明显富集,Ce正异常明显,没有或只有微弱的Eu负异常,不同产地锆石巨晶稀土配分模式呈现一致的从左向右倾斜的变形“N”字模式和一致的微量元素组成模式的特征;锆石巨晶从中心到边缘环带不同位置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含量及比值有变化,但不显示一致的由高到低或者相反的变化规律,暗示中国东部玄武岩的锆石巨晶并非形成于简单的岩浆降温体系。但Th/U比值多数大于0.4,主体显示出岩浆锆石的特点。锆石巨晶Ta明显富集,具有很低的Nb/Ta比值,显示出锆石巨晶可能结晶于强烈演化的、具有低Nb/Ta和Nb/U比值的岩浆源区(壳源物质加入)或者结晶过程中源区Nb、Ta发生过明显的分异,显示巨晶成因可以用再循环地壳残余含金红石榴辉岩和地幔流体或熔体的交代作用进行解释。4、海南蓬莱锆石巨晶的U-Pb同位素平均加权年龄为4.37±0.24Ma,福建明溪锆石巨晶两组平均加权年龄分别为1.27±0.36Ma和3.75±0.63Ma;黑龙江穆棱锆石巨晶平均加权年龄为8.82±0.27Ma;山东的数据质量较差,有限锆石巨晶的三组年龄为5.00±0.66 Ma,15.98±0.58Ma,20.56±0.80Ma;上述数据显示中国东部锆石巨晶的U-Pb同位素年龄与其寄主玄武岩的喷发时代具有一致性。5、MC-ICPMS分析获得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变化在0.282883±14~0.283151±7,相应的εHf为3.9±0.5~13.4±0.3,落在亏损地幔范围内,其中海南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比值最小,并有较大的变化范围,而黑龙江锆石巨晶的176Hf/177Hf比值为0.283105~0.283151,变化范围较窄,但其176Lu/177Hf的变化范围最大,εHf为+11.8~+13.4,是4个产地锆石巨晶中的最高值。Hf同位素计算显示,我国东部岩石圈地幔的交代作用可能发生在中新生代。综合上述工作,本文认为中国东部新生代新近纪及第四纪玄武岩有关的锆石巨晶是亏损的软流圈地幔(包括流体或熔体)与岩石圈再循环残余物质交代反应的产物;结合前人发现的中国东部中生代期间南北区域所发现存在加厚地壳的证据和现今的岩石圈厚度明显低于古生代,岩石圈主体组成具有“新生”性质的成果,东南沿海和华北及东北部新生代玄武岩刚玉/锆石巨晶的成矿反映了整个中国东部在中新生代均发生过岩石圈的减薄,刚玉/锆石巨晶是经过部分熔融后含金红石榴辉岩下地壳残余在岩石圈拆沉过程中与软流圈流体-熔体相互作用的产物。
王宏[7](2013)在《老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老挝位于中南半岛中东部,铝土矿、铜矿、金矿、钾盐等矿产资源潜力大,但地质找矿及地质研究程度低,地质构造演化、成矿规律等基础理论问题尚未得到较好解决。本论文针对老挝及邻区地质研究的现状及存在的重要地质成矿问题,在地质矿产信息的全面收集整理和综合研究基础上,以板块构造理论和现代成矿理论为指导,以区域构造-成岩-成矿为核心,采用成矿动力学背景-构造演化分析与区域成矿研究相结合,以阐明区域构造-成矿的时空结构和发展演化,并建立区域性构造演化-成矿模式,为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工作提供理论基础。在前人研究基础上,通过区域对比分析,基于区域构造-岩石组合的分布发育及时空属性特征,进一步对老挝及邻区进行了构造单元划分,即划分为景洪-素可泰火山弧、难河-程逸缝合带、思茅-彭世洛地块、奠边府-黎府缝合带、万象-昆嵩地块、色潘-三岐缝合带和长山地块等7个三级构造单元。根据区域成矿动力学背景分析,将老挝及邻区概况为3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Ⅰ-前寒武纪陆块形成阶段,即为昆嵩、长山古地块的形成期,具有亲华南地块的大地构造属性;Ⅱ-早古生代-中三叠世板块活动阶段,为古特提斯马江洋、奠边府-黎府洋、色潘-三岐洋及难河-程逸弧后洋的打开、形成、演化及闭合的洋陆构造格局演化期;Ⅲ-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为板内伸展、走滑及伴生的盆地形成、碱性岩浆活动等作用期,现今地质构造格局的定形。首次系统划分了研究区主要矿床的成因类型,并在成矿单元划分的基础上,对不同成矿区带的主要矿产成矿特征进行了分析:选取了色潘金铜矿床、富开铜金矿床、爬立山铁矿、万象钾盐矿床及波罗芬铝土矿床进行了典型矿床的地质特征及成因研究;从区域构造、岩浆活动和沉积建造等方面探讨了区域成矿的控制因素,并总结了区域成矿规律。初步分析研究区大地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的关系,建立了三阶段构造-成矿演化:Ⅰ-前寒武纪陆块形成-成矿阶段,成矿作用不明显,以幔源火山岩浆作用发育并使大量幔源金属物质进入初始地壳形成初始矿源岩;Ⅱ-早古生代-中三叠世板块活动-成矿阶段,成矿作用演化受制于洋陆转换体制演化,主要发育与俯冲作用相关的弧岩浆-热液铜金钼铁金属矿床成矿作用及与陆(或弧)陆汇聚相关的同碰撞岩浆-热液W-Sn-稀有金属成矿作用;Ⅲ-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演化-成矿阶段,为板内构造体制主导的陆内成矿作用,主要发育陆内造山-岩浆-热液锡铁铅锌金成矿作用、陆相盆地-沉积(-改造)盐铜铅锌成矿作用、新近纪-第四纪大陆裂隙式基性岩浆喷溢蓝宝石成矿作用和表生风化-沉积砂锡砂金砂铬矿成矿作用。首次建立了老挝及邻区区域构造-成矿演化事件序列和构造演化-成矿模式。经研究认为,老挝位于不同地块与洋盆消亡的汇集地带,地质演化历史悠久,经历多期次的成矿作用,重要矿产种类较多,且已有的地质找矿程度低,铜、金、铝土矿及钾盐等矿产仍具有很大的找矿和开发潜力。
陈世平[8](2006)在《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文中认为哈密地区地层分布齐全、沉积建造多样、地质构造复杂、岩浆活动频繁、变形变质作用明显,成矿地质条件优越,形成了区内多种类型的矿产资源远景区。本区主体属中亚成矿域,是研究大陆成矿作用的典型地区;同时,也是全球古生代多旋回造山带的典型地区之一。哈密地区目前已知矿点和已发现矿床达680多处,基础地质和矿产勘查工作有一定的基础,但以往工作侧重于某些区块或某些基础地质问题,对全地区性的成矿规律的综合性研究还较为薄弱,影响到矿产勘查部署与开发的长远规划。为此,开展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研究,不但有助于深化对成矿作用的认识,而且有助于为地质找矿工作提供理论指导。哈密地区是新疆对外开放“东出西进”的门户,被称为“欧亚大陆桥”的中哈铁路横贯本区,交通位置上,扼新疆与内地交通的要冲,是新疆乃至全国重要的黑色金属、有色金属、贵金属和煤炭资源的重要基地,是新疆东部最重要的经济区。因此,开展地区性矿产资源的评价研究,对于地方经济发展具有现实意义。本文在对哈密地区各类矿床开展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充分整理、吸收消化前人大量研究成果,运用矿床成矿系列的理论,对哈密地区四维成矿规律进行了综合分析、研究;比较系统地阐明了哈密地区的地质构造格局及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划分了成矿区带,对各区带的地质特征、成矿规律进行了总结。结合日常工作,参加编制了哈密地区地质矿产图;在典型矿床研究方面,选择前寒武纪的池西铁铜矿床和天湖铁矿、古生代的葫芦和黄山东等铜镍硫化物矿床、中生代的小红山铁矿和镜儿泉的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等代表性矿床进行了重点调研,其中池西和小红山属于本次工作新发现的矿产地。经过初步评价,池西铁铜矿中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2%以上,铜品位最高可达1.7%,Au最高可达5.89g/t;小红山铁矿铁的最高品位可达60%以上。利用Re-Os法测定了葫芦铜镍硫化物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83Ma,利用40Ar-39Ar法测定了镜儿泉伟晶岩型稀有金属矿床的成矿年龄为243Ma,丰富了成矿系列与成矿规律的研究,进一步讨论了地壳演化与成矿作用的演化轨迹,建立了重要矿床的区域成矿模式。在成矿规律和成矿系列研究的基础上,对哈密地区的大型矿集区进行了预测评价,提出了进一步勘查与研究的建议,为地区矿产资源规划提供了依据。文中指出,哈密的特征性矿产资源主要是黑色金属、有色金属矿床可以形成于加里东期、海西期、印支期和燕山期等不同时代;同时也指出了在中新生代岩浆活动区寻找黑色金属和贵金属矿床以及在前寒武系分布区寻找铁、铜、铅锌矿床的可能性。这些规律及其它成矿规律的揭示丰富了区域成矿学的内容,深化了对于哈密地区成矿规律的理性认识,对该区今后地质矿产勘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付乐兵[9](2012)在《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文中研究指明华北克拉通北接兴蒙造山带,南邻扬子克拉通,演化历史大于3.8Ga。进入中生代以后,华北克拉通经历了广泛的构造-热活化及岩石圈破坏,导致大于100km的岩石圈丢失,并在岩石圈破坏的峰期早白垩世时发育强烈岩浆作用及大规模金成矿作用,同时伴随着大量拉分盆地和变质核杂岩的出现。但是,关于克拉通与北侧蒙古弧地体最终碰撞闭合的时限、克拉通岩石圈减薄机制、大规模金成矿与岩石圈减薄的内在成因联系等科学问题到目前仍未获得一致认识。本文以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金矿集中区为研究对象,以详细的野外地质调查为基础,通过高精度年代学研究揭示了区内三叠纪及白垩纪两期成岩、成矿事件具有时间上的高度耦合性。对区内三叠纪金厂沟梁脉岩、白垩纪鸡冠子及对面沟石英二长岩和其内的暗色包体开展了矿物化学、全岩地球化学、Sr-Nd-Pb-Hf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探讨了两期岩浆作用的源区性质、壳幔交换机制和成岩过程。对区内安家营子、金厂沟梁及排山楼等典型金矿床开展了成矿流体、成矿物质来源的多元联合示踪研究,分析了金矿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来源,结合各金矿区及变质核杂岩形成时的应力场匹配结果讨论了区内金成矿、岩浆作用及变质核杂岩形成等地质事件之间的内在成因联系。主要成果和结论如下:1.研究区主要分布太古代建平群变质基底及侏罗系-白垩系火山-沉积岩系;区域构造以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形成的东西向深大断裂及晚中生代形成的北东走向变质核杂岩为主;受区域构造影响,区内主要岩浆岩及金矿床均就位于变质核杂岩内部,其中金矿与白垩纪岩体空间上密切伴生。区内金矿体主要以以脉状、透镜状赋存在岩体或变质基底内的北东、北西及近东西向断裂内,严格受断裂控制,含矿断裂主压应力为近南北-北西向。矿石构造以块状、浸染状、脉状、角砾状、条带状为主,矿石结构主要为包含结构、交代结构、碎裂结构及固溶体分解结构。各典型金矿区均发育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及闪锌矿等金属矿物,金以自然金或银金矿形式赋存于黄铁矿及黄铜矿中;另硅化、黄铁矿化、绿泥石化、绢云母化及碳酸盐化等围岩蚀变普遍发育。成矿过程可分为粗粒石英-黄铁矿、多金属硫化物、低温热液作用及表生作用四个阶段,其中多金属硫化物阶段为主要的金沉淀阶段。2.金厂沟梁地区发育大量规模不等的脉岩,岩性以闪长岩、闪长玢岩为主。脉岩锆石LA-ICP-MS U-Pb年龄值可分为三组:2458~2524Ma、253±6Ma (MSWD=3.1)及227±1Ma(MSWD=0.4)。2.5Ga锆石与华北克拉通主要的地壳增长时代一致,反映成岩过程中有古老地壳物质参与;253Ma锆石可能与古亚洲洋闭合时的岩浆事件有关,227Ma则为脉岩的形成年龄。脉岩SiO2(51.22%~68.48%)、MgO(1.35%~8.13%)含量变化较大,且具有高Na2O+K2O Al2O3及低的TiO2、P2O5含量等特征。岩石LREE及LILE富集,HFSE亏损,可定义为钾玄质系列岩石。脉岩(87Sr/86Sr)i比值较为一致(0.70394-0.70592),而εNd(t)(1.1~-9.8)及T2DM(913-1972Ma)值变化范围较大,Pb同位素组成则介于1型富集地幔(EM1)与下地壳之间。主微量元素及同位素研究结果表明:金厂沟梁三叠纪脉岩来源于造山后拉张背景下下地壳,克拉通下岩石圈地幔及上升的软流圈地幔熔体的多源混合。结合区域上同时代ENE向退变质榴辉岩、蛇绿岩、弧岩浆岩带、A型花岗岩、碱性侵入岩及变质核杂岩等的出现,本文认为古亚洲洋的最终封闭发生在晚二叠-早三叠时期,随后研究区进入造山后伸展背景。脉岩岩浆源区软流圈熔体的出现暗示着华北克拉通北缘岩石圈地幔破坏在中-晚三叠世已经开始。3. LA-ICP-MS分析结果显示金厂沟梁地区对面沟石英二长岩(128±Ma, MSWD=1.3)、安家营子地区鸡冠子石英二长岩(133±Ma, MSWD=0.6)及其内部包体(133±1Ma, MSWD=0.4)均形成于早白垩世。上述三类地质体中角闪石均属镁角闪石,以富镁为特征,分属地幔型,壳幔混合型及壳幔混合型-地幔型;三者之间的黑云母成分也极为类似,均为镁质黑云母。两个岩体内斜长石均以奥长石为主,An集中在15-26。鸡冠子岩体内包体中斜长石大多发育熔蚀结构及明显的反环带。角闪石-斜长石温压计算结果显示对面沟岩体、鸡冠子岩体及包体就位时岩浆房平均压力分别为0.77kbar、2.19kbar及1.59kbar,对应形成深度分别为2.7km、7.7km、5.6km,分别属于浅成及中深成相侵入岩,结晶温度分别为742℃、647℃及647℃。据黑云母成分计算的岩浆log fO2分别为-14.8--16.3、-17.8--18.7、-18.0--18.7,位于铁橄榄石-磁铁矿-石英及Ni-NiO缓冲曲线之间。4.全岩地球化学分析结果显示,对面沟及鸡冠子岩体SiO2、Al2O、Na2O、K2O等主量元素含量较高,而MgO及Mg#相对较低,均属亚碱性准铝质石英二长岩。与寄主岩石鸡冠子岩体相比包体全碱含量相对较低,而MgO、CaO、FeO等氧化物含量较高,属亚碱性-碱性准铝质二长闪长岩-闪长岩。对面沟岩体、鸡冠子岩体及其内包体均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高场强元素,具无-弱负Eu异常(0.89~1.10,0.61~0.83,0.79~0.93),(La/Yb)N比值较高(20.5~31.0,12.6~40.2,14.1~37.8),(Dy/Yb)N比值较低且稳定(0.87~1.60,1.12~1.35,1.31~1.63)。对面沟及鸡冠子岩体具有adakitic岩石的地球化学特征,与变质核杂岩及拉分盆地共存这一现象表明这类岩石亦可形成于陆内伸展环境。上述岩体及包体具有一致的Sr((87Sr/86Sr)i分别为0.7059~0.7066,0.7055~0.7060,0.7059)、Nd(εNd(t)分别为--6.2~-7.2,--8.2,-11.0)同位素组成。对面沟岩体Pb ((206Pb/204Pb)i=17.289~17.375,(207Pb/204Pb)i=15.359~15.463,(208Pb/204Pb)i=37.130~37.472)同位素组成较为均一。鸡冠子岩体及包体SHf(t)分别介于-9.2--12.0及-4.5~-10.0。矿物化学、主微量元素、Sr-Nd-Pb-Hf同位素综合对比研究表明区内早白垩世adakitic侵入岩为软流圈地幔来源的岩浆遭受地壳混染的产物;鸡冠子岩体内的暗色包体则可能代表了岩浆房演化晚期不断补给的分异程度较低的深部岩浆;因此区内白垩纪岩浆作用可能记录了陆内伸展环境下与软流圈底侵作用相关的岩浆事件。另外,岩浆演化过程中同时存在钾长石、黑云母、磷灰石及少量角闪石和斜长石等矿物的分离结晶作用。结合区域上榴辉岩的发现,笔者认为软流圈岩浆底侵及岩石圈拆沉在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过程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5.安家营子金矿成矿流体均一温度为180~402℃(峰值301℃),冰点为-11.6~-0.8℃,盐度为1.3~15.6wt%NaCl,成矿压力为319×105Pa,δD为-80.3‰~-96.5‰,δ180H2O为3.7‰-5.5‰;金厂沟梁金矿均—温度为205~390℃(峰值323℃),冰点为-19.1--0.8℃,盐度为1.3~21.7wt%NaCl,成矿压力为422×105Pa,δD为-54.0‰~-110.9‰,δ18OH2O为1.9‰-8.9‰;排山楼金矿均一温度介于187~337℃,盐度为4.6~12.2wt%NaCl,δD为-87.3‰自~116.2‰,δ18OH2O为0.7‰~6.9‰。综合估计各金矿成矿深度约为2-2.5km,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水,流体不混溶及温度降低是金沉淀的主要因素。安家营子、金厂沟梁-二道沟及排山楼金矿硫化物δ34S分别为-0.5-7.6‰、-2.8~2.3‰和0.3~6.5‰。赤峰-朝阳地区变质岩校正后(206Pb/204Pb)i=15.040~18.090,(207Pb/204Pb)i=15.065~15.655、(208Pb/204Pb)i=34.897~38.571,早白垩世岩体校正后(206Pb/204Pb)i=15.742~17.375、(207Pb/204Pb)i=15.237~15.665、(208Pb/204Pb)i=36.908~38.547。典型矿床54件硫化物(206Pb/204Pb)i=16.400~17.591、(207Pb/204Pb)j=15.210~15.578、(208Pb/204Pb)i=36.690~38.091。区内金矿硫源为深源的岩浆硫,校正后的岩体Pb同位素与硫化物Pb同位素组成一致,表明成矿物质亦来源于岩浆活动。6.研究区中部金厂沟梁西矿区石英脉中辉钼矿Re-Os同位素加权平均年龄为243.5±1.3Ma,确证研究区存在三叠纪含钼(金?)成矿作用,属蒙古弧地体和华北克拉通碰撞造山后拉张动力学背景下产物。研究区相关地质体锆石U-Pb年龄、黑云母及钾长石40Ar-39Ar年代学综合研究结果表明金成矿作用主要发生在早白垩世时期(133-117Ma),与区内白垩纪岩浆作用(133Ma~124Ma)及变质核杂岩的形成基本同时(130-100Ma),金矿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来源与岩浆活动关系密切。根据区内成岩成矿事件与构造演化之间的匹配关系,论文建立了赤峰-朝阳地区三叠纪及早白垩世两阶段成矿模型。
张道涵[10](2017)在《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文中研究指明贺兰山北段位于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陆-陆碰撞缝合带(即孔兹岩带)西段,西邻阿拉善地块,紧邻华北克拉通西北缘金及多金属成矿带,为宁夏回族自治区确定的重点金及多金属成矿区带之一。研究区产有牛头沟-梁根和树龙沟等多个金矿床(点),出露大量的花岗岩和基性脉,和少量超基性岩。本文以贺兰山北段典型金矿床和不同岩浆岩为研究对象,在野外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通过高精度年代学对贺兰山北段不同期次成岩事件进行厘定,结合岩石地球化学组成、全岩Sr-Nd同位素和锆石Lu-Hf同位素对其源区性质、成矿过程和构造背景进行探讨。通过对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流体包裹体和H-O-S-Pb同位素组成研究,对其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研究,构建贺兰山北段金成矿模式,并将其与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典型矿床进行对比研究。取得的主要认识如下:(1)牛头沟-梁根矿区金矿化类型主要为构造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两种,后者可进一步细分为低缓石英脉型和陡窄石英脉型2个亚类;树龙沟金矿区矿化类型则以蚀变岩型为主,部分为石英脉型。两矿区所有矿体均赋存在古元古界贺兰山群变质杂岩和混合花岗岩内,但牛头沟-梁根矿区矿体的空间展布受断裂控制明显,主要受北北西-北北东走向主干断裂F1及其上盘次级断裂体系控制;而树龙沟金矿区矿体与构造关系则不明显。综合前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对牛头沟-梁根金矿床破碎带蚀变岩型、低缓石英脉型和陡窄石英脉型等3种矿化类型成矿流体性质和成矿物质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破碎带蚀变岩型石英流体包裹体以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而低缓石英脉型和陡窄石英脉型则以气液两相水溶液包裹体为主,不同矿化类型成矿流体均为中低温(160210°C)、中低盐度(612 wt.%Na Cl eqv.)的H2O-Na Cl流体。破碎带蚀变岩型和陡窄石英脉型δDH2O组成相近,分别为-75.2-89.3‰和-87.0-93.8‰,而低缓石英脉型则具有较高的δDH2O值(-45.7-67.7‰);包裹体δ18OH2O值则由破碎带蚀变岩型(3.74.4‰)、低缓石英脉型(1.93.3‰)至陡窄石英脉型(0.50.9‰)依次降低。破碎带蚀变岩型和陡窄石英脉型δ34S组成均为正值,分别为1.36.9‰和2.25.8‰,而低缓石英脉型则具有较低的δ34S值(-5.1-2.6‰)。低缓石英脉型矿体具有明显不同的δDH2O和δ34S组成,可能与含矿断裂性质及其距离导矿构造F1断裂较远等因素所共同导致的成矿流体氧逸度升高有关。3种矿化类型对应的矿石均表现出明显富集Th放射成因铅的特点,206Pb/204Pb(16.46717.994)和207Pb/204Pb(15.38215.582)组成相对均一,而208Pb/204Pb变化较大(37.41342.345)。总体上,石英流体包裹体H-O同位素表明成矿流体均为岩浆水和大气降水形成的混合流体,其大气降水比例自破碎带蚀变岩型、低缓石英脉型至陡窄石英脉型依次升高;矿石S-Pb同位素指示成矿物质为深部岩浆和具有高Th/U比的基底围岩双重来源。结合区域构造-岩浆演化,本文将研究区金矿床成矿过程概括为前寒武基底形成阶段、晚古生代裂陷盆地形成阶段、中晚侏罗世区域挤压推覆阶段和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岩浆热液活动阶段等四个阶段。(2)结合不同岩体侵入穿插关系,本文选取不同期次代表性花岗岩进行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花岗岩锆石均具有典型核边结构,其中核部为岩浆成因,边部为变质成因,具体结果为:黑云母二长花岗岩成岩年龄为2037±10 Ma(207Pb/206Pb年龄;下同),变质年龄为1959±48 Ma;似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成岩年龄分别为1951±17 Ma和1953±17Ma,变质年龄约为290300 Ma;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为1902±22 Ma,变质年龄约为1356±57 Ma。为精确限定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变质年龄,本文运用SIMS深度分析法,将变质年龄进一步限定在1317±18Ma,表明贺兰山北段曾经历了1.32Ga构造-热事件。贺兰山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具有较高的Si O2、Al2O3和K2O,较低的Na2O和Ca O,表现出过铝质、高钾钙碱性至钾玄质的特点。花岗岩富集LREE和大离子亲石元素,亏损HREE和高场强元素,与贺兰山群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全岩Sm-Nd和锆石Lu-Hf模式年龄也与贺兰山群碎屑锆石Lu-Hf模式年龄分布范围一致,进一步证明两者之间的成因联系。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锆石饱和温度为750800°C,与贺兰山群峰期后降压变质作用温压条件一致;而且花岗岩明显的Eu负异常和高Rb/Ba和Rb/Sr比值,以及HREE含量和(La/Yb)N比值变化较大,与峰期降压变质阶段残余相存在碱性长石和斜长石,并伴随黑云母分解和石榴石置换两个过程相吻合,表明贺兰山北段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应为贺兰山群峰期后降压变质阶段部分熔融的产物。另一方面,在物源判别图解中,贺兰山北段S型花岗岩与变质杂砂岩熔体组成一致,结合孔兹岩具有较低的Si O2/Al2O3和La/V比值,以及较年轻的碎屑锆石年龄,表明孔兹岩源岩应为成熟度较低的杂砂岩和少量的泥质岩,暗示鄂尔多斯地块北缘应为活动大陆边缘。(3)对研究区出露的中基性-超基性岩进行锆石或斜锆石U-Pb年龄代学研究表明,研究区有两期基性岩脉,早期辉绿岩侵位年龄为1965±26 Ma,晚期辉绿岩为1867±23 Ma,两者矿物组成和分布范围有差异;辉石岩成岩年龄为1905±10 Ma,与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成岩年龄一致;闪长岩成岩年龄为1786.3±4.3 Ma。辉石岩具有较低的Si O2、Fe2O3t、Na2O和K2O含量,具有较高的Mg O含量,属钙碱性系列。辉石岩具有非常高的Cr、Co和Ni含量,富集LREE、Th、U、Pb,亏损HREE和Nb、Ta、Ti等元素,与板片熔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地球化学特征相似;其高Zr/Nb和低Nb/La比值,与岛弧岩浆特征相似。辉石岩具有典型堆晶结构,高Mg O和Fe O,较低的Mg#值,和Mg/Si比值,与大别造山带内壳幔边界堆晶岩相似。Th、U和Pb等元素的富集,以及均一的Hf同位素组成、年轻的Hf单阶段模式年龄,暗示其源区曾受俯冲流体或熔体的交代。结合全岩Nd模式年龄(2.103.18 Ga)和εNd(t)值(-2.93.8),辉石岩应为受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并在壳幔边界同化混染部分古老地壳形成的堆晶岩。而辉绿岩具有相对较高的Si O2、Na2O、K2O和Fe2O3T含量,较低的Mg O含量,介于钙碱性和拉斑质之间;富集LREE、La和Pb,亏损HREE和Nb、Ta、Zr、Hf等高场强元素,与陆弧玄武岩相似。此外,辉绿岩具有高Zr/Nb和低Nb/La比值,也指示岛弧环境。较高的(Hf/Sm)PM和中低的(Ta/La)PM比值表明辉绿岩很可能为俯冲流体交代的岩石圈地幔部分熔融的产物。辉绿岩全岩εNd(t)值(-3.62.1)和锆石εHf(t)值(-5.17.1)变化较大,暗示其侵位过程中可能混染部分年轻壳源物质,并随后经历了以橄榄石、单斜辉石和斜长石为主要结晶相的结晶分异过程。(4)贺兰山及邻区古元古代岩浆活动期次可分为2.32.0 Ga、1.961.94 Ga、1.921.90 Ga、1.871.84 Ga和1.78Ga等阶段,分别对应碰撞前、大陆碰撞、陆壳折返、碰撞后和造山后等大陆造山演化阶段。在2.32.0 Ga期间,古洋壳南向俯冲,引起的岩浆作用主要为中酸性岛弧岩浆,锆石Hf同位素组成揭示其源区应为亏损地幔或新生地壳;在1.961.94 Ga期间,古洋壳闭合,阴山地块与鄂尔多斯地块发生陆陆碰撞,期间形成的岩浆作用主要为壳源花岗岩和部分基性脉岩,其中S型花岗岩为幔源岩浆上涌引起孔兹岩部分熔融的产物;在1.921.90Ga期间,可能受俯冲板片断离作用影响,俯冲陆壳折返,该阶段岩浆活动强度较弱,以S型花岗岩为主,为孔兹岩峰期后降压变质阶段产生的熔体;在1.871.84 Ga期间,岩浆活动强烈、规模较大,大量基性脉岩侵位,该阶段很可能为造山带垮塌阶段,标志着阴山与鄂尔多斯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形成统一的西部陆块。自大陆碰撞至碰撞后造山带去根,岩浆作用持续了约100 Myr,与我国柴北缘(约75 Myr)、大别-苏鲁(约85 Myr)以及欧洲华力西(约85 Myr)造山作用时限相当。随后,西部陆块进入造山后陆内演化阶段,经历了中-新元古代多期次裂谷伸展事件。(5)自古生代至中生代,受北部古亚洲洋扩展、闭合及随后的碰撞伸展等构造过程影响,华北克拉通西北缘记录了复杂的构造-岩浆演化过程,并伴有多期次成矿作用,包括哈达门沟(386Ma)、朱拉扎嘎(282 Ma)、长山壕(246256Ma)和赛因乌苏(249±5 Ma)等金矿床的形成。通过牛头沟-梁根金矿与哈达门沟和朱拉扎嘎两个区域典型金矿床的对比研究发现,近来在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等方面有一定的差异,但是三者在赋矿围岩(均为前寒武基底)、控矿构造(基底边界断裂发育,其次级断裂为重要控矿构造)和成矿流体性质(以岩浆水为主)等方面相似。结合不同矿床地质特征和矿石同位素组成,本文认为前寒武基底在克拉通西北缘金成矿作用过程中扮演着重要作用,一方面因其具有较高的Au背景值,前寒武基底通常作为重要的物源层之一,在金成矿过程中提供部分成矿物质;另一方面,受早期变质作用过程中经历脱水反应等因素影响,结晶基底岩石力学性质偏刚性,受多期构造活动影响,更容易发生破裂,为金成矿作用提供理想的导矿或容矿空间。以岩浆热液为主的成矿流体,表明同期深部岩浆活动也对金成矿过程重要贡献。
二、中国东部含蓝宝石玄武岩的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中国东部含蓝宝石玄武岩的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1)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1地质背景 |
2昌乐地区新生代碱性玄武岩特征 |
2.1年代学特征 |
2.2矿物岩石学特征 |
2.3地球化学特征 |
3关于刚玉/蓝宝石的一些认识 |
3.1刚玉巨晶中包裹体及刚玉结晶母熔体的讨论 |
3.2刚玉巨晶结晶的温压条件 |
4碱性玄武岩中刚玉/蓝宝石的成因探讨 |
4.1深源捕虏晶 |
4.1.1上地幔-下地壳部位捕虏晶 |
4.1.2下地壳-中地壳部位捕虏晶 |
4.2玄武岩浆早期结晶产物 |
5昌乐新生代碱性玄武岩中蓝宝石的成矿模式 |
(2)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依据 |
1.1.2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及进展 |
1.2.2 国内研究现状及进展 |
1.3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1.3.1 研究方法 |
1.3.2 技术路线 |
1.3.3 论文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4 论文工作取得的主要进展 |
1.4.1 对沂沭断裂带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 |
1.4.2 对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进行了研究 |
1.4.3 探讨了金矿成矿作用 |
1.5 本章小结 |
2 沂沭断裂带基本特征 |
2.1 区域构造背景 |
2.2 断裂带特征 |
2.2.1 地质特征 |
2.2.2 构造特征 |
2.2.3 实测剖面中构造证据 |
2.3 地球物理特征 |
2.3.1 △T磁异常特征 |
2.3.2 重力场特征 |
2.3.3 岩矿石电性参数 |
2.4 地球化学特征 |
2.4.1 区域地化异常特征 |
2.4.2 岩石地球化学特征 |
2.4.3 水系沉积物特征 |
2.5 本章小结 |
3 断裂带内典型金矿床特征 |
3.1 蚀变岩型金矿 |
3.1.1 龙泉站金矿床 |
3.1.2 牛家小河金矿床 |
3.1.3 南小尧金矿床 |
3.2 石英脉型金矿 |
3.2.1 成矿地质背景 |
3.2.2 矿体特征 |
3.3 矽卡岩型金矿 |
3.3.1 成矿地质背景 |
3.3.2 矿体特征 |
3.4 潜火山热液型金矿 |
3.4.1 成矿地质背景 |
3.4.2 矿体特征 |
3.5 其它矿床 |
3.5.1 昌乐青上铜矿床 |
3.5.2 安丘白石岭铅锌矿床 |
3.5.3 昌乐蓝宝石矿床 |
3.6 本章小结 |
4 构造演化与成矿关系 |
4.1 沂沭断裂带的演化与矿质来源 |
4.1.1 沂沭断裂带演化 |
4.1.2 成矿物质来源 |
4.2 成矿动力学环境 |
4.2.1 前中生代构造演化 |
4.2.2 大陆边缘活化阶段 |
4.2.3 断块发展阶段 |
4.3 构造事件与成矿 |
4.3.1 区域变质作用与成矿 |
4.3.2 构造岩浆热事件与成矿 |
4.3.3 张裂作用与成矿 |
4.4 成矿系列 |
4.4.1 与岩浆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
4.4.2 与沉积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
4.4.3 与变质作用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 |
4.5 本章小结 |
5 成矿作用与成矿规律 |
5.1 金的地球化学特征 |
5.1.1 主要地质体金含量 |
5.1.2 主要岩石类型金含量 |
5.1.3 赋矿围岩的含金性 |
5.1.4 土壤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
5.2 矿石建造特征 |
5.2.1 矿石物质成分 |
5.2.2 矿石化学成分 |
5.2.3 蚀变作用与蚀变分带 |
5.2.4 载金矿物及金矿物特征 |
5.3 成矿溶液的物理化学性质 |
5.3.1 流体包裹体特征 |
5.3.2 成矿流体的温度、盐度与密度 |
5.3.3 流体与成矿 |
5.4 成矿物质来源 |
5.4.1 稳定同位素特征 |
5.4.2 元素共生组合特征 |
5.5 成矿时代与成矿模式 |
5.5.1 成矿时代 |
5.5.2 成矿阶段 |
5.5.3 成矿模式 |
5.6 金矿成矿规律 |
5.6.1 成矿地质条件 |
5.6.2 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 |
5.6.3 找矿标志 |
5.7 本章小结 |
6 结论 |
6.1 主要研究成果 |
6.1.1 沂沭断裂带形成与演化 |
6.1.2 构造与成矿关系 |
6.1.3 成矿物质来源 |
6.2 主要创新点 |
6.3 问题、前景及展望 |
6.3.1 问题 |
6.3.2 前景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文章及参加的项目 |
附录图版Ⅰ—光片 |
附录图版Ⅱ—薄片 |
(3)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前言 |
1.1 研究区范围及自然地理概况 |
1.2 论文选题意义及依托项目 |
1.3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1.3.1 岩浆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现状 |
1.3.2 吉林省铜镍硫化物矿床勘查及研究现状 |
1.3.3 存在主要问题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5 实验测试方法 |
1.6 完成的主要实物工作量 |
1.7 主要研究认识 |
第2章 区域地质背景 |
2.1 大地构造位置 |
2.2 区域地层 |
2.2.1 太古宇 |
2.2.2 古元古界 |
2.2.3 新元古界 |
2.2.4 古生界 |
2.2.5 中生界 |
2.2.6 新生界 |
2.3 区域构造 |
2.3.1 伊通—舒兰断裂 |
2.3.2 辉发河—古洞河断裂 |
2.3.3 敦化-密山断裂 |
2.3.4 集安—两江断裂 |
2.4 区域侵入岩 |
2.4.1 太古宙 |
2.4.2 元古代 |
2.4.3 古生代 |
2.4.4 中生代 |
2.4.5 新生代 |
2.5 区域变质岩 |
2.5.1 新太古代 |
2.5.2 古元古代 |
2.5.3 新元古代 |
2.5.4 早古生代 |
2.6 区域矿产分布 |
第3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产出的地球动力学背景 |
3.1 太古宙陆核的形成与发展 |
3.1.1 华北克拉通太古宙陆核演化发展过程 |
3.1.2 华北克拉通基底形成与演化 |
3.2 辽吉洋演化阶段 |
3.2.1 “辽吉洋”大地构造属性 |
3.2.2 “辽吉洋”的构造演化 |
3.3 哥伦比亚超大陆裂解 |
3.3.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3.3.2 年代学与Hf同位素特征 |
3.3.3 地球化学元素特征 |
3.3.4 岩石成因及构造环境 |
3.4 古亚洲洋构造域演化 |
3.4.1 古亚洲洋最终闭合 |
3.4.2 古亚洲洋闭合后的伸展 |
3.5 环太平洋构造域演化 |
3.5.1 样品采集及岩相学特征 |
3.5.2 年代学特征 |
3.5.3 地球化学特征 |
3.5.4 岩石成因及岩浆源区性质 |
3.5.5 成岩构造背景 |
3.6 吉林地区与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相关的构造演化史 |
第4章 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典型矿床研究 |
4.1 吉林地区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 |
4.2 典型铜镍硫化物矿床研究 |
4.2.1 小陈木构铜镍硫化物矿床 |
4.2.2 赤柏松铜镍硫化物矿床 |
4.2.3 中-晚三叠世铜镍硫化物矿床 |
4.2.4 早侏罗世铜镍硫化物矿床成矿潜力分析 |
第5章 区域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
5.1 区域成矿条件 |
5.1.1 地层条件 |
5.1.2 构造条件 |
5.1.3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
5.2 成矿规律 |
5.2.1 时空分布规律 |
5.2.2 矿化富集规律 |
5.3 找矿潜力与找矿方向 |
5.3.1 找矿潜力评价 |
5.3.2 找矿方向 |
第6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致谢 |
(5)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言 |
§1.1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 研究区交通和自然地理概况 |
§1.3 研究目标、内容 |
1.3.1 研究目标 |
1.3.2 研究内容 |
§1.4 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
§1.5 完成的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背景 |
§2.1 成矿区域地质环境 |
2.1.1 大地构造分区 |
2.1.2 构造阶段划分 |
§2.2 沉积岩建造组合与成矿的关系 |
2.2.1 中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2 新元古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3 早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4 晚古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5 中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2.6 新生代沉积岩建造组合与矿产 |
§2.3 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
2.3.1 古元古代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2 晚古生代-早三叠世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3 三叠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4 侏罗纪-白垩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3.5 古近纪-新近纪侵入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 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关系 |
2.4.1 中元古代的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2 早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3 晚古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4 中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4.5 新生代火山岩岩石构造组合与成矿 |
§2.5 大型变形构造与成矿 |
§2.6 特殊构造环境与成矿关系 |
2.6.1 对接带、结合带与成矿 |
2.6.2 弧盆系与成矿 |
2.6.3 古陆块、地块与成矿 |
第三章 典型矿床与成矿模式 |
§3.1 铁矿 |
§3.2 铜矿 |
3.2.1 大平掌式火山岩型铜多金属矿 |
3.2.2 其它典型矿巧成矿模式 |
§3.3 铅锌矿 |
3.3.1 云南省兰坪县金顶矿区铅锌矿 |
3.3.2 其它矿床 |
§3.4 金矿 |
3.4.1 镇沅县老王寨矿区金矿 |
3.4.2 鹤庆县北衙矿区金矿 |
§3.5 锡、钨、钼、镍矿 |
第四章 成矿区带及其特征 |
§4.1 成矿区带划分 |
4.1.1 成矿区带划分原则 |
4.1.2 成矿区带划分 |
§4.2 成矿区带特征 |
4.2.1 成矿带基本特征 |
4.2.2 其它成矿带成矿系列和区域成矿模式 |
§4.3 重要矿集区 |
4.3.1 香格里拉格咱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
4.3.2 鹤庆北衙金多金属矿矿集区 |
4.3.3 镇康鲁子园铁铅锌铜多金属矿矿集区 |
4.3.4 景洪大勐龙铁矿矿集区 |
第五章 区域矿产成矿规律 |
§5.1 主要矿种成矿规律 |
5.1.1 铁矿 |
5.1.2 铜矿 |
5.1.3 铅锌矿 |
5.1.4 金矿 |
5.1.5 锡矿 |
5.1.6 钨矿 |
5.1.7 锑矿 |
5.1.8 稀土矿 |
§5.2 区域成矿规律 |
5.2.1 腾冲、“三江”成矿省构造位置 |
5.2.2 矿床类型及成矿金属元素迁移富集规律 |
5.2.3 腾冲“三江”成矿省,为一弧、盆相间的多岛弧-盆成矿系统 |
§5.3 矿床成矿系列 |
§5.4 成矿系统 |
5.4.1 云县-景洪裂谷成矿系统 |
5.4.2 昌宁-孟连裂谷-洋盆成矿系统 |
5.4.3 香格里拉造山带成矿系统 |
5.4.4 金沙江造山带成矿系统 |
5.4.5 金沙江-元江陆内岩浆成矿系统 |
5.4.6 滇西陆内汇聚构造动力流体成矿系统 |
第六章 结论与存在问题 |
致谢 |
参考文献 |
(6)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1 壳-幔作用研究现状 |
2 选题依据 |
3 论文的主要工作量及样品测试 |
第一章 区域地质背景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 |
1.1 华南块体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2 华北大陆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3 东北地区区域地质、构造背景 |
1.4 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 |
1.4.1 东南沿海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作用特征 |
1.4.2 华北陆块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特征 |
1.4.3 东北地区新生代的火山、岩浆活动及锆石巨晶成矿作用特征 |
第二章 和锆石巨晶有关新生代玄武岩及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
2.1 岩石矿物学与地球化学特征 |
2.1.1 岩石矿物学特征 |
2.1.2 主微量元素特征 |
2.1.3 含巨晶玄武岩Sr-Nd同位素地球化学 |
2.2 和锆石巨晶有关新生代地幔岩包体的岩石地球化学 |
2.2.1 地幔岩包体及其矿物的主量元素 |
2.2.2 地幔岩包体的稀土及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
小结 |
第三章 锆石巨晶矿物学及主量元素特征 |
3.1 中国东部锆石巨晶的结晶学特征 |
3.1.1 锆石巨晶的基本特征 |
3.1.2 锆石巨晶晶体形态特征 |
3.1.3 锆石巨晶的晶胞参数 |
3.2 锆石巨晶电子探针成分 |
3.3 锆石巨晶的阴极发光 |
3.4 锆石巨晶的拉曼及红外光谱 |
3.4.1 拉曼光谱特征 |
3.4.2 锆石巨晶的变生程度 |
3.4.3 锆石巨晶的红外及显微红外光谱特征 |
小结 |
第四章 锆石/刚玉巨晶矿物包裹体研究 |
4.1 锆石巨晶中的包裹体 |
4.1.1 矿物包裹体 |
4.1.2 流体-熔融包裹体 |
4.2 刚玉巨晶中的包裹体 |
4.2.1 矿物包裹体 |
4.2.2 流体-熔体包裹体 |
4.3 锆石及刚玉巨晶包裹体的成因意义 |
小结 |
第五章 锆石巨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及Hf同位素地球化学 |
5.1 锆石巨晶微量元素、稀土元素分析 |
5.1.1 样品分析方法 |
5.1.2 稀土元素 |
5.1.3 微量元素 |
5.1.4 单颗锆石不同生长环带原位微量及稀土元素 |
5.2 锆石巨晶U-Pb年龄及结晶温度 |
5.2.1 锆石巨晶的U-Pb年龄 |
5.2.2 锆石巨晶的结晶温度计算 |
5.3 锆石巨晶的Hf同位素地球化学 |
5.3.1 样品分析方法 |
5.3.2 测试结果及简要讨论 |
小结 |
第六章 锆石巨晶的成因与中国东部新生代壳-幔作用过程 |
6.1 锆石巨晶成因与新生代玄武岩 |
6.2 锆石巨晶形成的源区特征与中国东部岩石圈减薄 |
论文主要结论 |
存在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1 |
附录2 |
附录3 |
图版 |
个人简历及博士学习期间取得成果 |
(7)老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目录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论文选题来源、依据及意义 |
第二节 研究区范围 |
第三节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
第四节 研究思路、方法及完成工作量 |
第五节 本次研究主要进展 |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大地构造背景 |
第二节 地层 |
第三节 岩浆岩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构造单元划分及其基本特征 |
第一节 构造单元划分方案 |
第二节 构造单元基本特征 |
第三节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区域构造演化史 |
第一节 前寒武纪陆块形成演化阶段 |
第二节 早古生代-中三叠世板块活动演化阶段 |
第三节 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演化阶段 |
第四节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区域成矿地质特征 |
第一节 主要矿产资源概况 |
第二节 成矿带划分及其特征 |
第三节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 |
第四节 区域控矿条件分析及成矿规律 |
第五节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分析 |
第一节 前寒武纪陆块形成-成矿作用 |
第二节 早古生代-中三叠世板块活动-成矿作用 |
第三节 晚三叠世-新生代陆内演化-成矿作用 |
第四节 区域构造演化-成矿模式 |
第五节 区域矿产资源潜力分析 |
第六节 本章小结 |
结论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个人简历、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 |
(8)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绪言 |
第一节 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的主要成果 |
第二节 哈密地区自然地理及经济条件 |
第三节 哈密地区地质勘查程度 |
第四节 哈密矿产资源开发简史及现状 |
第五节 哈密地质勘查与矿业开发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
第一节 区域地质特征 |
第二节 区域构造 |
第三节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
第四节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
第三章 矿产资源的基本特征和主要矿床类型的探讨 |
第一节 哈密地区矿产资源基本特征 |
第二节 矿床类型及其基本特征 |
第四章 新发现矿床(点)的初步研究 |
第一节 池西铁铜矿 |
第二节 小红山铁矿 |
第三节 红岭镍矿 |
第五章 区域成矿规律与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一节 矿产资源的时空分布规律 |
第二节 矿床成矿系列 |
第三节 哈密地区成矿控制条件及成矿的基本规律 |
第六章重要矿床成矿类型的区域成矿模式及典型矿床 |
第一节 前寒武纪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多金属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二节 海西期与镁铁-超镁铁岩有关的块状硫化物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三节 海西期与火山作用有关的铁铜矿床区域成矿模式 |
第四节 印支期与陆内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有色、稀有金属区域成矿模式 |
第七章 哈密地区大型矿集区的预测评价研究 |
第一节 额仁山—淖毛湖北山铁、铜、金矿集区 |
第二节 纸房—麦钦乌拉铜金汞矿集区 |
第三节 吐-哈盆地中新生代铀矿集区 |
第四节 土屋—赤湖铜、钼矿集区 |
第五节 黄山-镜儿泉铜镍钼金矿集区 |
第六节 雅满苏-天湖铁钛铜镍矿集区 |
第七节 铁岭—沙垄铁、铜、铅锌、金、银矿集区 |
第八节 玉西—大水铁、铜、铂族元素矿集区 |
第八章 矿产资源规划与开发建议 |
引言 |
第一节 矿产资源规划 |
第二节 矿产资源开发建议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9)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来源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早中生代兴蒙造山带演化与岩浆作用 |
1.2.2 中生代华北克拉通岩石圈破坏与岩浆作用 |
1.2.3 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4 赤峰-朝阳地区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3 研究内容和思路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1.4 研究方法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地质背景 |
2.1 研究区主要地质事件简述 |
2.1.1 前寒武纪地质演化 |
2.1.2 古生代-中生代地质演化 |
2.2 区域地层 |
2.3 区域构造 |
2.3.1 近东西向深大断裂 |
2.3.2 中生代变质核杂岩 |
2.4 区域侵入岩 |
2.5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矿集区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安家营子金矿 |
3.1.1 成矿地质条件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期次 |
3.2 金厂沟梁金矿 |
3.2.1 成矿地质条件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期次 |
3.3 排山楼金矿 |
3.3.1 成矿地质条件 |
3.3.2 矿体特征 |
第四章 三叠纪脉岩地球化学及成岩动力学 |
4.1 分析方法 |
4.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 |
4.1.2 主、微量元素 |
4.1.3 Sr-Nd-Pb同位素 |
4.2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4.3 主量元素 |
4.4 微量元素 |
4.5 Sr-Nd-Pb同位素 |
4.6 讨论 |
4.6.1 金厂沟梁脉岩成因 |
4.6.2 早中生代兴蒙造山带演化 |
4.6.3 早中生代克拉通岩石圈地幔演化 |
第五章 白垩纪adakitic花岗岩年代学、矿物学、地球化学及成岩动力学 |
5.1 分析方法 |
5.1.1 锆石LA-ICP-MS U-Pb定年及Hf同位素 |
5.1.2 电子探针分析 |
5.1.3 主、微量元素 |
5.2 锆石LA-ICP-MS U-Pb年代学 |
5.2.1 锆石形貌 |
5.2.2 锆石年龄 |
5.2.3 锆石微量元素 |
5.3 矿物化学 |
5.3.1 角闪石 |
5.3.2 斜长石 |
5.3.3 黑云母 |
5.4 主量元素 |
5.5 微量元素 |
5.6 Sr-Nd-Pb-Hf同位素 |
5.7 讨论 |
5.7.1 岩体结晶压力、温度及氧逸度 |
5.7.2 Adakitic岩石的陆内伸展动力学背景 |
5.7.3 岩石成因 |
5.7.4 地球动力学意义 |
第六章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关系 |
6.1 分析方法 |
6.2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时空耦合 |
6.2.1 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序列 |
6.2.2 中生代两期成矿与构造岩-浆活动时空耦合 |
6.3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流体关系 |
6.3.1 流体包裹体岩相学 |
6.3.2 成矿流体物理化学性质 |
6.3.3 成矿流体来源-H、O、He、Ar同位素证据 |
6.4 岩浆活动与金成矿物质来源 |
6.4.1 S同位素 |
6.4.2 Pb同位素 |
6.4.3 铂族元素(PGE) |
6.5 构造-岩浆活动与金成矿作用耦合模式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问题 |
7.1 结论 |
7.1.1 金矿地质特征 |
7.1.2 三叠纪脉岩岩浆混合成因与古亚洲洋演化 |
7.1.3 早白垩世adakitic岩石AFC成因与岩石圈破坏 |
7.1.4 多期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作用耦合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的问题和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历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
1.1.1 选题来源及研究目的 |
1.1.2 选题意义 |
1.2 选题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发展趋势及存在问题 |
1.2.1 鄂尔多斯地块与阴山地块拼合的机制与时限 |
1.2.2 孔兹岩源岩性质及鄂尔多斯地块陆缘属性 |
1.2.3 金成矿作用研究进展 |
1.2.4 区域典型金矿床研究进展 |
1.3 研究目标和方法 |
1.3.1 研究目标和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分析方法 |
1.4.1 全岩地球化学分析 |
1.4.2 锆石和斜锆石微区原位分析 |
1.4.3 矿床地球化学分析 |
1.5 论文实际工作量 |
第二章 研究区成矿地质背景 |
2.1 区域构造格架 |
2.2 区域地质背景 |
2.2.1 地层 |
2.2.2 岩浆岩 |
2.2.3 构造 |
2.3 研究区地球化学和地球物理特征 |
2.3.1 地球化学特征 |
2.3.2 地球物理特征 |
2.4 区域矿产 |
第三章 贺兰山北段典型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 牛头沟-梁根金矿床地质特征 |
3.1.1 矿区地质 |
3.1.2 矿体地质特征 |
3.1.3 矿石特征 |
3.1.4 围岩蚀变 |
3.1.5 成矿期次 |
3.2 树龙沟金矿床地质特征 |
3.2.1 矿区地质 |
3.2.2 矿体地质特征 |
3.2.3 矿石特征 |
3.2.4 围岩蚀变 |
3.2.5 成矿期次 |
第四章 古元古代花岗岩地质及地球化学 |
4.1 花岗岩地质与岩相学 |
4.2 锆石U-Pb年代学 |
4.2.1 黑云母二长花岗岩(B4066) |
4.2.2 似斑状二长花岗岩(B3260) |
4.2.3 似斑状碱性长石花岗岩(B3259) |
4.2.4 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B2127) |
4.3 岩石地球化学 |
4.3.1 主量元素 |
4.3.2 微量元素 |
4.3.3 Nd-Hf同位素 |
4.4 讨论 |
4.4.1 岩石成因 |
4.4.2 源岩性质 |
4.4.3 构造指示意义 |
第五章 古元古代中基性-超基性岩成因及地质意义 |
5.1 中基性-超基性岩地质与岩相学 |
5.2 U-Pb年代学 |
5.2.1 辉绿岩(B3033和B8004) |
5.2.2 辉石岩(B2109) |
5.2.3 闪长岩(B3025) |
5.3 岩石地球化学 |
5.3.1 主微量元素 |
5.3.2 Sr-Nd-Hf同位素 |
5.4 讨论 |
5.4.1 锆石U-Pb年龄解释 |
5.4.2 蚀变与元素迁移 |
5.4.3 岩石成因 |
5.4.4 构造指示意义 |
第六章 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 |
6.1 元古代构造演化与岩浆作用 |
6.1.1 岩浆期次厘定 |
6.1.2 古元古代碰撞造山与岩浆作用 |
6.1.3 中-新元古代造山后陆内伸展与岩浆作用 |
6.2 古-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成矿作用 |
6.3 金矿床成因 |
6.3.1 成矿温压条件 |
6.3.2 同位素分析结果 |
6.3.3 成矿流体来源 |
6.3.4 成矿物质来源 |
6.3.5 成矿模式 |
6.4 华北克拉通西北缘典型金矿床对比 |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及存在问题 |
7.1 主要结论及认识 |
7.2 创新点 |
7.3 存在问题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表1 贺兰山北段不同岩体(脉)锆石U-Pb年龄分析结果 |
附表2 贺兰山北段似斑状黑云母花岗岩(B2127)锆石微量元素分析结果 |
四、中国东部含蓝宝石玄武岩的特征及其成岩成矿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 [1]新生代碱性玄武岩及其蓝宝石成矿模式探讨——以鲁西昌乐地区为例[J]. 赵令权,孔凡梅,李旭平,陈爽,王维. 山东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5(04)
- [2]沂沭断裂带构造演化与金矿成矿作用研究[D]. 李洪奎. 山东科技大学, 2010(07)
- [3]吉林省镁铁质-超镁铁质岩特征及成矿作用研究[D]. 薛昊日. 吉林大学, 2020(01)
- [4]鲁西新生代含蓝宝石玄武岩的成岩成矿模式[J]. 邹进福,袁奎荣. 桂林冶金地质学院学报, 1991(S1)
- [5]滇西多金属矿成矿背景及成矿规律[D]. 钟维敷. 中国地质大学, 2014(01)
- [6]中国东部新生代碱性玄武岩有关锆石巨晶地球化学和Hf同位素:成因及其与大陆岩石圈壳—幔作用研究[D]. 丘志力. 浙江大学, 2009(10)
- [7]老挝及邻区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研究[D]. 王宏.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3(12)
- [8]新疆哈密地区矿产资源成矿规律及评价研究[D]. 陈世平.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06(02)
- [9]华北克拉通北缘赤峰—朝阳地区中生代构造岩浆演化与金成矿[D]. 付乐兵. 中国地质大学, 2012(12)
- [10]宁夏贺兰山北段构造—岩浆演化与金矿床成因[D]. 张道涵. 中国地质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