墙外明珠五粮素海

墙外明珠五粮素海

一、塞外明珠 乌梁素海(论文文献综述)

耿悦[1](2021)在《乌梁素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研究》文中提出水体和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的有机碳是湖泊有机质的主要组成部分,其稳定同位素研究对有效识别有机质污染导致的湖泊富营养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取乌梁素海为研究区,于2019年4月(融冰期)、7月(夏灌期)、10月(秋灌期)和2020年1月(结冰期)对湖区及入湖渠道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碳(DOC)和悬浮颗粒有机碳(POC)以及沉积物中总有机碳(TOC)的稳定同位素特征值(δ13C)、碳氮比(C/N)进行测定分析,联合采用δ13C、C/N及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研究湖泊有机碳来源及其贡献率并分析了理化指标的影响。本研究可以初步判定受入湖渠道影响的北方半干旱地区浅水草型湖泊中水体溶解物和悬浮颗粒物以及沉积物中有机碳的来源,为改善湖泊有机污染和研究有机碳来源提供更多实践参考。主要结论如下:(1)乌梁素海湖区和入湖渠道总体的DOC浓度介于1.97~17.63 mg/L之间,湖区DOC的季节变化趋势为:4月>1月>7月>10月。整体δ13CDOC的变化范围为-35.48~-25.58‰,湖区及入湖渠道的δ13CDOC平均值分别为-28.27‰、-27.54‰。乌梁素海湖区DOC相对平均内源贡献率为40.25%,而外源相对贡献率平均为59.75%。DOC、δ13CDOC与水体理化指标之间均不存在显着相关关系,表明乌梁素海水体δ13CDOC受外源输入的影响较大。(2)乌梁素海湖区及其入湖渠道整体的POC含量介于0.31~26.65%之间,湖区的平均水平(2.96%)要高于入湖渠道(1.88%)。乌梁素海湖区POC/PON在1.68~17.41的范围内波动,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时空异质性。湖区δ13CPOC的变化范围为-35.60~-23.68‰,平均值为-29.48‰。POC主要来源于浮游植物和泥沙,而浮游植物在湖区内的贡献是最主要的,为73.29%,其次是泥沙(17.44%)。δ13CPOC与POC/PON、TP、SPM都有显着正相关关系,与其余理化指标的相关性不显着。(3)乌梁素海湖区及入湖渠道TOC的范围为0.06~10.77%,TOC含量为湖区(4.60%)>入湖渠道(0.38%)。湖区C/N比介于2.60~25.58的范围内,平均值为12.77,从入湖到出湖呈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湖区沉积物δ13C平均值为-23.57‰,季节上呈7月>10月>1月>4月的趋势,空间分布表现为:入湖偏重、湖中和出湖偏轻。沉积物TOC主要源于泥沙(44.60%)和水生大型植物(38.23%),浮游植物(17.18%)也有相对较小的贡献。沉积物C/N与Chl-a为极显着正相关关系,同样,TOC与C/N、δ13CTOC也均呈极显着正相关。

柔木亦[2](2021)在《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聚落是历史时期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结果,村镇聚落与人们生活保持最直接紧密的联系,伴随着自然基底、地形特征、民族文化历史等不同,在聚落布局和景观表现反映中也有所不同,所以当地景观特征形成和发展过程也展示了这种独特性。本文以乌梁素海湖区及周边受四种不同自然地理环境下的湖区聚落为研究对象,着重梳理当地湖区聚落形成过程并总结规律,对构成湖区聚落的自然基地、农田、水利等受自然与人文多方面共同作用下的弹性复合系统进行分层解析,为保证研究的真实合理,本文研究采用文献研究法、图解分析法、实地调研法和样本取样方式对研究区域进行分析与总结。探究研究地区聚落景观的形成模式与空间分布格局,为乌梁素海湖区的生态保护,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提供依据,挖掘湖区聚落景观,具体而言分为以下三部分:首先,从宏观角度梳理了乌梁素海湖区不同自然地理条件下传统聚落形成的原因与发展过程。同时,文章针对影响传统聚落景观特征的形成因素进行分层论述,探究其内部各个因素之间的关联性,并提出聚落景观空间布局依据。其次,从中观的角度,针对影响聚落形成的内在动因——自然山水基底、水利系统、农田格局三大动因进行分层论述,揭示各个因素之间内在联动性,总结对传统聚落发展的影响,反观之,湖区生态环境的恶化,也逐渐影响聚落结构组成因素。最后,从微观的角度,根据自然基底与水利分区治理体系对聚落进行分区研究,从聚落单元布局和典型聚落案例的角度分析不同聚落的形成原因与内在变化机制,通过实地调研和个案分析,总结各区域聚落空间格局特征。总结得出传统人工干预自然的实践经验,从中学习到聚落空间格局的营建智慧,并对城市化新农村建设背景下对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特征保护提供思路。

解瑞峰[3](2021)在《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文中研究说明湖泊是陆地水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调节区域气候、改善区域环境、维持河川径流保持区域平衡、提供生产生活及农业灌溉用水、繁衍水生生物等多种功能。近几十年来,随着我国工业、农业等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人类活动强度加剧,有害物质通过各种渠道汇入湖泊,导致湖泊生态环境急剧恶化,污染频发,其中重金属的污染是湖泊生态污染最为重要的种类之一。重金属的特点是来源广泛、残留周期长、不能被生物降解等,并且可以通过食物链传递并经过时间的积累产生富集,到达一定程度后会对生物的中枢神经系统和循环系统产生伤害,因此研究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和污染历史变得格外重要。本文选取我国北方干旱地区的博斯腾湖、半干旱地区的乌梁素海和半湿润地区的查干湖作为研究对象,在对研究区湖泊柱状沉积物210Pb和137Cs精确定年的基础上,对Cr、Mn、Fe、Co、Ni、Cu、Zn、As、Cd和Pb等10种重金属元素进行分析,评价研究区湖泊重金属污染程度、污染特征及生态风险、判断重金属来源,并对这三个有明显地域差异的湖泊进行对比来探寻不同人类活动类型和强度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的影响。建立统计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未来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发展趋势,为湖泊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控制和环境治理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三个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都是随时间变化逐渐升高,但不同湖泊含量升高的重金属元素各不相同,且各种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由高至低依次为查干湖、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查干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1982年之前相对稳定,1982年后到2003年之间开始波动,2003年后重金属含量逐渐升高,其中Cd和Pb升高最为明显。乌梁素海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1997年之前相对稳定,1997年到2009年期间开始出现波动,其中Cr、Mn的含量甚至开始降低,2009年之后重金属含量开始明显增高,其中Cr、Mn、Ni、Cu和Zn的含量大幅度上升。博斯腾湖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在1996年之前保持相对稳定,1996年至2009年期间重金属含量开始出现第一大规模上升,其中Co、Cu、Zn、Cd和Pb的含量大幅度上升,2009年之后,Mn和Pb的含量再次大幅度升高。(2)利用富集指数法、地累积指数法和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三个湖泊沉积物的单一重金属污染程度进行评价。其中查干湖沉积物重金属Ni、Cu和Zn为轻度污染风险,而Cd和As两种重金属污染程度已经达到中度甚至重度的污染风险。乌梁素海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的综合结果Fe、Cu、Cd和Pb四种重金属存在轻度污染风险。博斯腾湖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的综合结果,除Cd和Pb存在由无污染风险向轻度污染风险转变外,其他重金属元素无污染风险。(3)综合所有沉积物重金属元素的污染风险指数,三个湖泊都存在着污染的危害,其中查干湖综合风险评价指数呈上升趋势,由中生态危害到较高生态危害,近年来逐渐变为高生态危害;乌梁素海综合风险评价指数一直处于中生态危害和较高生态危害之间;博斯腾湖综合风险评价指数在之前处于低生态危害范围,现逐渐发展成中等生态危害。(4)利用多元统计的方法将重金属按来源大致分为三大类:首先,Co、Cu、Zn、Cd、As和Pb具有同源性,包括工业活动产生的废水、废渣和废气,农业活动产生的农药残留及生活污水的污染,这些都是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的因素;其次,Cr和Ni两种重金属的来源相对复杂,自然来源和人类活动都会对其产生影响;再次,Mn和Fe这两种重金属比较稳定,基本为自然来源,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小。(5)受人类活动影响的强度和所在地区的经济、人口密度、工业化水平、矿产资源的含量、矿产开采和农业活动的强度成正比,人类活动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从强到弱依次为查干湖、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6)利用统计回归分析模型,预测未来各个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含量发展趋势。预测结果得出查干湖重金属元素整体呈下降趋势,但所有重金属元素处在高位值;乌梁素海Fe和As两种元素含量呈上升趋势,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开始呈下降的势头;博斯腾湖Cr、Mn、Ni和Cu呈上升的趋势,其他重金属元素含量呈下降的趋势,总体上,北方湖区工业活动、农业活动、生活排放和大气污染物对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污染的影响存在着持续的作用。

曲鸽[4](2021)在《蒙新高原湖区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历史与来源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是我国蒙新高原湖区的典型湖泊,所在地区的经济相对落后,也是我国“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中蒙俄经济走廊战略建设的重点生态环境脆弱地区。近些年来由于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经济发展速度较快,环境质量逐步恶化。为了更加充分的了解两大地区的环境污染分布规律探究人类在能源使用上对环境的影响机制及污染历史本文采用实地采样、实验室实验、数据分析等方法以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沉积物柱状岩芯为研究对象,基于湖泊沉积物柱状岩芯中的PAHs含量,辅以210Pb分析法建立的年代序列、沉积物粒度数据,对两大湖泊沉积物柱状岩芯中的PAHs的污染历史、影响因素及其环境指示意义,并且进行风险评价。同时也相应的研究了两大湖泊PAHs的差异性解释由于地区的自然及人文环境造成的差异性。本文的研究结果如下:(1)乌梁素海16种PAHs单体化合物,平均浓度由高到低依次为:Icd P<Dah A<Bghi P<Ace<Acy<Ant<Ba P<Flu<Ba A<Bb F<Bk F<Chr<Pyr<Flua<Phe,按照环数含量结果2环<6环<5环<4环<3环;博斯腾湖PAHs平均浓度由高依次为:Bghi P<Icd P<Dah A<Ace<Acy<Ba P<Bk F<Na P<Bb F<Flu<Ba A<Chr<Ant<Pyr<Flua<Phe,按照环数含量结果2环<6环<5环<4环<3环。乌梁素海与博斯腾湖PAHs总含量范围在时间尺度上较为一致,属同一污染水平,但由于区域黄河灌溉退水补给,使得乌梁素海污染程度略重于博斯腾湖;两湖区中16种PAHs单体化合物含量均处于中等变异程度,表明两湖PAHs含量变化均受到了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双重影响,但博斯腾湖变异系数大体上大于乌梁素海,说明博斯腾湖对人为干扰下的环境变化反应更加敏感。(2)结果数据表明:乌梁素海及博斯腾湖16种PAHs在沉积阶段Ⅰ含量处于较低值,乌梁素海呈快速增加趋势而博斯腾湖增长缓慢。沉积阶段Ⅱ含量有所增加,波动性较大。变化趋势不明显,每5年取均值后对比分析,两者均称快速增长阶段。沉积阶段Ⅲ含量达到最大值但波动较大,均值分析后乌梁素海在此阶段存在下降趋势,而博斯腾湖持续增加但速度变缓。这种现象主要是沉积阶段Ⅰ国家大背景下经济发展相对落后PAHs整体污染较低。乌梁素海所处的东部地区经济开始发展迅速,能源使用增加,PAHs污染快速升高,而博斯腾湖所处的西部内陆地区经济发展存在滞后性导致此阶段PAHs污染增长相对缓慢;沉积阶段Ⅱ国家快速推进西部建设,两地区高污染能源使用均增多,PAHs污染持续加重。沉积阶段Ⅲ国家倡导可持续发展理念,大力开展污染防治工作和清洁能源使用,使得乌梁素海地区PAHs污染程度降低。同时表明在博斯腾湖地区较乌梁素海地区经济水平低,博斯腾湖经济发展时间晚于乌梁素海。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地区能源使用情况上较为相似,乌梁素海地区石油源挥发或石油运输泄露、汽车尾气排放高于博斯腾湖地区。(3)结合沉积物环境敏感组分相关性结果,确定PAHs入湖途径,通过特征化合物比值法对乌梁素海83年及博斯腾湖73年沉积历史进行源解析,得到两者在PAHs来源种类上相差较大,具体表现为:乌梁素海主要以石油产品燃烧为主,而博斯腾湖以草木煤燃烧来源为主导,但两者的主导比例均逐渐的减小。乌梁素海沉积岩芯中PAHs属于远距离迁移和本地迁移相结合的来源过程,与粒度组分解析出的环境意义较为一致。而博斯腾湖沉积岩芯中PAHs均来自近距离传输迁移。一个地区的经历发展程度可以通过PAHs含量及来源进行指示,从上述结果来源博斯腾湖区域经济相对于乌梁素海区域经济较为落后。(4)运用效应区间低值(ERL)/效应区间中值(ERM),对博斯腾湖与乌梁素海湖泊沉积物污染物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这两个湖泊中的污染物含量均远小于生态环境风险等级标准ERL,均体现出具有不足10%的概率会对生态环境产生负面生态效应。运用8种致癌致畸的PAHs的毒性当量(Ba A、Chr、Bb F、Bk F、Ba P、Icd P、Dah A、Bghi P)进行生态风险及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博斯腾湖与乌梁素海均处于潜在生态风险。健康风险评价表明:虽然博斯腾湖湖泊沉积物PAHs在三个阶段显示出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博斯腾湖在致癌致畸性的能力低于乌梁素海致畸致癌作用。

李根东,梁勇,李亚飞[5](2021)在《推进乌梁素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文中研究表明文章对于乌梁素海的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提出了几点思考与对策,以期得到更好的发展。

赵美丽[6](2021)在《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修复浅析》文中认为乌梁素海因黄河改道而形成的河迹湖,是全球荒漠半荒漠地区极少存在的大型草原湖泊湿地,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被列入国际重要湿地名录。面对乌梁素海存在的环境问题,近些年,采取了一系列抢救性治理措施,乌梁素海治理取得一定效果,但仍距治理目标要求存在较大差距。根据乌梁素海流域污染情况的变化、水质变化及时调整治理措施,不仅关系到乌梁素海环境的改善,而且关系到保障河套灌区良性运作、区域粮食安全,关系到我国北方地区的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关系到流域河段的分凌滞洪安全。乌梁素海治理的工作中心将由"抢救性保护"转变为"水环境质量改善",采取针对性更强的生态工程措施和管理措施,破解治理难题,提升治理水平,将乌梁素海治理工作推上一个新台阶。文章通过对乌梁素海湖泊新中国成立以来生态环境变化情况的阐述,针对乌梁素海生态治理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建议。

张正[7](2021)在《冰封期乌梁素海溶解氧动态变化和新陈代谢速率研究》文中指出全球有超过一半以上的湖泊存在明显的结冰过程。冰层覆盖湖面,将湖水与空气隔绝而无法完成大气复氧,同时冰层大大降低甚至隔绝进入冰下水体的太阳辐射而抑制了浮游植物、沉水植物等的光合作用。在持续的呼吸、化学和底泥耗氧的作用下冰封湖泊常呈现溶解氧持续降低或缺氧的状态,这将恶化水质、威胁水生态安全,特别是富营养化湖泊此过程则会更加严峻。我国主要季节性冰冻区分布与干旱半干旱地区高度重合,如内蒙、西北和青藏高原地区,其冬季气候条件与前人研究区域显着不同,结冰条件下湖泊氧环境如何变化、受哪些因素制约,仍不清楚。基于此,本文以内蒙古乌梁素海为例,开展了两个冬季寒旱区典型浅湖的温氧原位观测试验和底泥耗氧试验,分析冰封期湖泊温氧动态变化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通过计算水体溶解氧新陈代谢速率后,从机理上探讨气象、冰雪条件对溶解氧动态的影响。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在冰封期,水体温度和溶解氧均具有明显的昼夜变化过程。不同深度水温的日变化幅度在0.1-3.5℃之间,水温的日变化幅度随深度增加后减小又增大;在无积雪覆盖期间,不同深度溶解氧的日变化幅度在0.3-6.5 mg L-1之间。研究表明,水温不仅受到太阳辐射影响,还受冰温和泥温影响;整体上,上层水温为强逆温结构,中下层为弱逆温或近似等温结构;水中的溶解氧浓度则随深度的增加逐渐降低。在整个冰封期,水体的溶解氧总量出现了先降低后升高的现象,这与光合有效辐射密切相关(R2=0.73)。(2)建立了湖冰冻结、融化过程中冰-水界面溶解氧迁移模型。冰封期,湖冰的冻结和消融所引起的溶解氧动态变化占光合产氧量或呼吸耗氧量的2%左右。但在整个湖冰的生长期,冻结排氧可使冰下水体溶解氧浓度整体升高3.5-6 mg L-1。通过引入冻融过程氧迁移模型,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湖泊生态系统溶解氧代谢速率计算模型。通过该模型,计算得到了冰封期湖泊的光合产氧速率0.053-5.32 mg O2L-1d-1,呼吸耗氧速率0.06-6.24 mg O2L-1d-1;光合产氧与呼吸耗氧速率之间呈显着正相关关系(R2=0.78)。分析显示,光合有效辐射是光合作用的主导因素(R2=0.77);底泥耗氧试验结果表明,底泥耗氧占生态系统呼吸总耗氧量的25%-40%。(3)降雪会导致湖面的反照率升高,透射率和透射辐射强度降低。在湖冰面无积雪期间,反照率在0.30-0.37之间,当湖面有积雪覆盖时,反照率最高可达0.87;降雪前湖冰的透射率为0.27,光合产氧速率为2.28 mg O2L-1d-1;降雪后,透射率降至0.004,光合产氧速率降至0.31 mg O2L-1d-1。随着积雪和湖冰的融化,水中的透射辐射强度和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不断增强。基于以上认识,本文提出冰雪过程影响冰下湖泊溶解氧动态的两种方式:一是湖冰冻结排氧和融化稀释作用;二是冰雪层厚度及其光学性质控制太阳辐射传输过程。这些研究结论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季节性冰封湖泊溶解氧的动态变化。

柔木亦,韩海燕,李亚平[8](2020)在《内蒙古乌梁素海旅游区地域文化元素的田野调查》文中研究说明本文是一篇以挖掘内蒙古乌梁素海旅游区地域文化元素为主要调研对象的田野调查论文,通过实地走访调查,梳理乌梁素海旅游区及周边的传统民居现状,通过游客对旅游区的评价分析未来乌梁素海旅游区的景观发展趋势。对于探索未来该地重构人文旅游景观及其他,创新旅游形式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相关的资料基础。

秦一鸣[9](2020)在《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作为一种新兴的有机污染物,“微塑料”这一概念自2004年被提出以来,关于其研究正方兴未艾,海洋、海岸沉积物为其主要检出位置,与此同时微塑料与常规污染的结合及其对水体生物的进一步毒害作用也逐渐成为学术界的关注热点。关于微塑料在内陆浅水型湖泊中的赋存状态、丰度空间分布等特点的研究却为数不多。本研究以内蒙古乌梁素海为研究对象,通过采集表层水及底泥样品并对其中的微塑料进行浮选分离,借助体视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SEM以及FTIR等设备分析了其表层水及表层沉积物中微塑料的丰度、尺寸、颜色、形状等特点,并对其微观形貌及成分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通过风险指数法及内梅罗污染指数法研究了微塑料对乌梁素海可能产生的风险及毒性作用做出了评估与预判,主要研究结果分列如下:(1)乌梁素海表层水中微塑料存在明显的空间分布特点,最大丰度出现在湖北部的U2点,其值为10,120±4090 n/m3,该点靠近河套灌区退水渠入湖口;最小丰度出现在该湖南部的U8点,其值为1400±390 n/m3,该点位于乌梁素海南端,微塑料在表层水中的分布呈现由北向南逐渐递减的态势。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以及颗粒状微塑料均被检测出,且纤维状微塑料为各采样点中的主要存在样态,所占比例从68.18%到78.64%不等。黑色、红色、绿色以及透明色为各采样点中主要检测出的颜色,有色塑料所占比例最高值为94.9%,且各点微塑料中以尺寸>2 mm的居多。(2)微塑料在底泥中的丰度最大值出现在U4点,为U4(24±7 n/kg ww),该点位于湖东侧,水流条件较弱,利于微塑料沉积,最低丰度为14±3 n/kg ww,位于U9点,此点临近于乌梁素海退入黄河入口处。在各点沉积物样品中同样发现纤维状、薄膜状、碎片状以及颗粒状微塑料,纤维状微塑料同样占比最大,但相较于水样中所占比例已有所减小,从40.01%到62.50%不等。有色微塑料(黑色、红色、绿色以及透明色)检出最高比例为93.4%,且>2 mm微塑料同样为主要存在尺寸。(3)FTIR分析结果表明聚乙烯、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苯乙烯、聚氯乙烯等为微塑料成分,且聚乙烯为各点主要检出类别,其在表层水中占比为63.7%,表层沉积物中占比为39.2%,此结果显示与河套灌区农用薄膜的广泛使用存在一定关联。EDS-SEM分析结果表明微塑料经过长时间水力摩擦及浸泡其表面会出现刻蚀、孔洞、裂纹等形貌特征,为水体中其它污染物附着提供吸附点位,且表面检测出Fe、Zn、Ni等金属元素的存在,可提高其危害风险。(4)通过风险指数法以及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对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状况进行评估,结果表明乌梁素海表层水污染风险指数EI最大值出现在U2点,为21.380,该点风险等级为Ⅱ级,且EI值同样存在区域差异性。底泥EI值较表层水显着增大,最大值出现在U4点,为81.142,所有点风险等级均为Ⅱ级。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结果显示表层水PZ大于底泥,污染程度较轻。综合考虑两种评价方法,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总体处于较轻状态。

康婧[10](2019)在《乌梁素海迎来大批南迁天鹅》文中提出近日,乌拉特前旗森林公安民警在乌梁素海例行巡查时,发现了大批南迁天鹅。一只只身姿优雅、体态婀娜的白天鹅如珍珠一样点缀在碧波荡漾的湖面上,苇丛如诗如画,鸟儿啼鸣婉转,为初冬的乌梁素海平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乌梁素海是中国八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地球同一纬度最大的湿地,素有"塞外明珠"之

二、塞外明珠 乌梁素海(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塞外明珠 乌梁素海(论文提纲范文)

(1)乌梁素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湖泊碳循环
        1.2.2 湖泊水体和沉积物有机碳
        1.2.3 稳定同位素在湖泊有机质来源中的应用
    1.3 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水文气象特征
        2.1.3 水体内部环境
        2.1.4 污染源特征
        2.1.5 社会经济发展
    2.2 研究方法
        2.2.1 样品采集与测定
        2.2.2 稳定同位素计算
        2.2.3 同位素多元混合模型
第三章 乌梁素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含量及其同位素分布特征
    3.1 水体中溶解有机质代用指标
        3.1.1 溶解有机碳(DOC)分布特征
        3.1.2 溶解有机碳同位素(δ~(13)C_(DOC))分布特征
    3.2 水体中颗粒有机质代用指标
        3.2.1 颗粒有机碳(POC)、颗粒氮(PON)分布特征
        3.2.2 颗粒有机碳氮比(POC/PON)分布特征
        3.2.3 颗粒有机碳同位素(δ~(13)C_(POC))分布特征
    3.3 沉积物中有机质代用指标
        3.3.1 沉积物总有机碳(TOC)、总氮(TON)分布特征
        3.3.2 沉积物总有机碳氮比(C/N)分布特征
        3.3.3 沉积物总有机碳同位素(δ~(13)C_(TOC))分布特征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乌梁素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来源
    4.1 水体中溶解有机碳(DOC)来源辨析
        4.1.1 溶解有机碳(DOC)来源定性分析
        4.1.2 溶解有机碳(DOC)来源定量分析
    4.2 水体中颗粒有机碳(POC)来源辨析
        4.2.1 颗粒有机碳(POC)来源定性分析
        4.2.2 颗粒有机碳(POC)来源定量分析
    4.3 沉积物中有机碳(TOC)来源辨析
        4.3.1 沉积物有机碳(TOC)来源定性分析
        4.3.2 沉积物有机碳(TOC)来源定量分析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乌梁素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质代用指标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5.1 水体中溶解有机质代用指标与理化指标相关性
    5.2 水体中颗粒有机质代用指标与理化指标相关性
    5.3 沉积物中有机质代用指标与理化指标相关性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创新点
    6.3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基金项目资助
硕士期间研究成果

(2)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源起
    (二)研究目的及意义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研究方法
    (五)研究内容与框架
    (六)创新点
一、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溯源
    (一)汉代至隋唐——聚落萌芽期
        1.“河南地”的设制与“通渠灌溉”
        2.“移民屯垦”与“兴修水利”
        3.“五原屯田”与“通渠灌溉”
        4.河套灌溉体系形成与湖区西北部聚落开发
    (二)唐末至清末——平原广泛垦拓与发展期
        1.大规模社会开发
        2.河网体系与沿渠聚落繁荣
    (三)近现代时期——现代水利系统完善与沿渠聚落繁盛期
        1.水利农田全面治理与城镇化建设
        2.人境共荣的生态和谐思想
    小结
二、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布局形成的环境要素
    (一)背山面水的自然环境基础
        1.湖区地形地貌
        2.随山就势的河湖水系
        3.气候宜人的气候条件
        4.畜牧草原
        5.原隰衍沃的土壤植被
    (二)“因形就势,干渠合流”的水利系统
        1.水利系统的构成
        2.河网水系的运行
        3.水利系统分区特征
    (三)“东牧西农”分界线下的地形分类与聚落选址依据
        1.农田分类与分布
        2.平田
        3.山田
        4.丘陵地形
    (四)文化环境基础
        1.河套水利文化
        2.岁时节令
        3.文学艺术
    (五)聚落景观空间格局布局依据
        1.顺应水势地形的范式选择
        2.亲湖而居的适应性抉择
    小结
三、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特征
    (一)向山取田——冲积平原地区聚落景观空间
        1.丘陵地形影响下的水利农田格局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 “向山取田”聚落空间特征——扇形排布、隔湖护田
        5.向山取田区域现存问题——历史与现代生活差异影响下的传统景观风貌消失
    (二)城镇兴起——经济中心为主的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1.水利农田格局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 “城镇兴起”聚落空间特征——排布规整、文化盎然
        5.城镇兴起区域现存问题——现代水利农田建设对景观风貌的改变
    (三)以农立本——河套平原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1.水利农田格局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 “以农立本”聚落空间特征——干渠纵横,安居乐业
        5.以农立本区域现存问题——村落扩张对空间格局的影响
    (四)田园牧歌——游牧聚落景观空间格局
        1.畜牧草场与中心洼地空间格居
        2.布局单元模式
        3.典型聚落取样
        4.“田园牧歌”聚落空间特征——边缘模糊、景色渐没
        5.旅游消费驱动下的传统景观资源利用不合理
    (五)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空间特征总结
        1.营建——顺应自然,保护为主
        2.规制——因势利导,布局巧妙
        3.整合——整体运营,弹性控制
    小结
四、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发展保护与利用
    (一)湖区聚落景观及空间格局问题的对应之策
        1.保护聚落总体形态的原真性和完整性
        2.保护水网农田格局体系与农田景观特色
        3.“古今相承”源于传统而适用当下
        4.多因驱动、逐层叠加的地域景观体系
    (二)聚落景观保护与发展策略
        1.延续传统干预方式
        2.留存聚落景观文脉
        3.提升当地居民保护意识
    (三)聚落的营建智慧及当代价值
        1.对生态系统的维护
        2.组建和谐的文化景观
        3.构建地方性认知
    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设计效果展示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3)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沉积物重金属含量的影响因素
        1.2.2 重金属污染物来源
        1.2.3 沉积物重金属污染评价方法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4 论文创新之处
第2章 研究区与样品采集、测定
    2.1 研究区湖泊概况
        2.1.1 查干湖概况
        2.1.2 乌梁素海概况
        2.1.3 博斯腾湖概况
    2.2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 分析方法
        2.3.1 年代测定
        2.3.2 重金属元素
第3章 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
    3.1 年代框架的建立
    3.2 重金属含量垂向分布特征
        3.2.1 查干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2.2 乌梁素海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2.3 博斯腾湖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分布特征
    3.3 湖泊沉积物污染风险评价
        3.3.1 富集系数法
        3.3.2 地累积指数法
        3.3.3 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
        3.3.4 湖泊沉积物污染评价综合结果
    3.4 研究区湖泊沉积物重金属对比显着性差异分析
    本章小结
第4章 湖泊沉积物重金属来源分析
    4.1 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1.1 查干湖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1.2 乌梁素海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1.3 博斯腾湖人类活动源污染历史分析
    4.2 人类活动源重金属多元统计分析
        4.2.1 相关性分析
        4.2.2 因子分析
    4.3 人类活动污染源类型对比及分析
    本章小结
第5章 湖泊沉积物中重金属元素演变预测
    5.1 基于Matlab的回归模型建立
        5.1.1 湖泊数据的处理
        5.1.2 建立多项式回归分析模型
        5.1.3 基于均方差的多项式回归模型分析验证
        5.1.4 算法及数据分析
    5.2 湖泊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2.1 查干湖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2.2 乌梁素海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2.3 博斯腾湖重金属元素演变趋势预测
    5.3 研究区湖泊沉积物污染发展趋势
    5.4 研究区湖泊沉积物污染治理建议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攻读博士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4)蒙新高原湖区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历史与来源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目的和意义
        1.1.1 选题背景
        1.1.2 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PAHs污染国内外研究进展
        1.2.2 PAHs源解析国内外研究进展
        1.2.3 人类活动对PAHs污染的影响国内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1.3.3 创新点
第2章 研究区概况与实验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环境概况
        2.1.2 社会经济概况
    2.2 样品的采集
    2.3 室内化学分析
        2.3.1 PAHs含量测定
        2.3.2 ~(210)Pb和~(137)Cs定年
        2.3.3 粒度测定
        2.3.4 有机碳测定
    2.4 数据处理与分析
第3章 蒙新高原湖区典型湖泊PAHs含量特征差异性分析
    3.1 乌梁素海PAHs含量特征
        3.1.1 PAHs含量及风险化合物含量描述性分析
        3.1.2 PAHs单体、环数组分相关性分析
    3.2 博斯腾湖PAHs含量特征
        3.2.1 PAHs含量及风险化合物含量描述性分析
        3.2.2 PAHs单体、环数组分相关性分析
    3.3 乌梁素海与博斯腾湖相关性与差异性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蒙新高原湖区典型湖泊PAHs污染历史重建
    4.1 测年结果分析
    4.2 乌梁素海PAHs污染沉积记录
        4.2.1 沉积阶段划分
        4.2.2 单体及环数垂向分布特征
        4.2.3 历史污染特征分析
    4.3 博斯腾湖PAHs污染沉积记录
        4.3.1 沉积阶段划分
        4.3.2 单体及环数垂向分布特征
        4.3.3 历史污染特征分析
    4.4 乌梁素海与博斯腾湖PAHs污染历史比对分析
        4.4.1 单体及环数对比
        4.4.2 污染历史差异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5章 蒙新高原湖区典型湖泊PAHs来源解析
    5.1 乌梁素海PAHs污染源解析
        5.1.1 PAHs特征比值法判定来源
        5.1.2 乌梁素海PAHs同粒度相关性分析判定来源
    5.2 博斯腾湖PAHs污染源解析
        5.2.1 PAHs特征比值法判定来源
        5.2.2 博斯腾湖PAHs同粒度相关性分析判定来源
    5.3 乌梁素海和博斯腾湖PAHs来源对比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蒙新高原湖区PAHs风险评价
    6.1 PAHs生态风险评价
        6.1.1 乌梁素海PAHs生态风险评价
        6.1.2 博斯腾湖PAHs生态风险评价
    6.2 PAHs健康风险评价
        6.2.1 乌梁素海PAHs健康风险评价
        6.2.2 博斯腾湖PAHs健康风险评价
    6.3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主要结论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参与的论文
致谢

(5)推进乌梁素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乌梁素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性
3 推进乌梁素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对策
    3.1 依托资源优势
    3.2 注重规划先行
    3.3 强化市场导向
    3.4 创新运行模式
    3.5 出台优惠政策

(6)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修复浅析(论文提纲范文)

1 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环境变化情况
    1.1 1990—2010年乌梁素海湖泊环境变化情况
    1.2 2011—2015年乌梁素海湖泊环境变化情况
2 乌梁素海生态治理面临的问题
    2.1 湖体水质不稳定
    2.2 内源污染治理技术急需攻克
    2.3 流域污水处理设施急需完善
3 乌梁素海生态治理的对策建议
    3.1 全面控制污染物排放
    3.2 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措施
        3.2.1 以化肥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推进地力提升,实现控肥增效
        3.2.2 以农药零增长行动为抓手,推进统防统治,实现控药减害
        3.2.3 以水肥一体化技术推广为抓手,推进高效节水,实现控水降耗
    3.3 畜禽养殖污染治理措施
        3.3.1 依法取缔禁养区内不符合规划的畜禽养殖活动
        3.3.2 推进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
    3.4 湖泊内源污染治理与生境改善措施
        3.4.1 排干沟净化措施
        3.4.2 河口湿地构建措施
        3.4.3 芦苇收割及资源化利用
        3.4.4 污染底泥原位生态修复措施试验研究

(7)冰封期乌梁素海溶解氧动态变化和新陈代谢速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自然水体溶解氧动态变化研究现状
        1.2.2 湖泊水体初级生产力理论模型研究现状
        1.2.3 底泥耗氧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
    1.4 技术路线图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社会与经济概况
    2.3 气象水文
    2.4 湖区的生态环境
    2.5 乌梁素海的形成
    2.6 乌梁素海的淤泥
    2.7 乌梁素海当前所面临的问题
第三章 现场观测技术和研究方法
    3.1 观测地点
        3.1.1 2017-2018 年冰封期乌梁素海现场观测试验
        3.1.2 2018-2019 年冰封期乌梁素海现场观测试验
    3.2 气象要素监测
    3.3 冰雪厚度监测
        3.3.1 冰厚监测
        3.3.2 雪厚监测
    3.4 冰封湖泊环境监测
        3.4.1 湖区辐射监测
        3.4.2 冰–水–泥温度剖面监测
        3.4.3 不同深度水体溶解氧浓度监测
    3.5 底泥沉积物耗氧研究方法和试验布置
        3.5.1 底泥沉积物耗氧研究方法
        3.5.2 底泥沉积物耗氧试验布置
        3.5.3 底泥耗氧试验仪器和精度
        3.5.4 底泥耗氧速率计算
    3.6 水样和泥样采集与处理
        3.6.1 水样采集与测定
        3.6.2 泥样采集与测定
第四章 冰封期湖区辐射变化特征及对水体温氧动态的影响
    4.1 冰封期乌梁素海气温对湖冰变化的影响
        4.1.1 冰封期乌梁素海湖面气温变化特征
        4.1.2 冰封期乌梁素海湖冰生消变化特征
    4.2 冰封期湖区太阳辐射的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2.1 光学参数定义和计算
        4.2.2 冰封期湖面入射和反射变化特征
        4.2.3 冰封期湖面反照率年内变化特征
        4.2.4 冰封期乌梁素海湖面反照率的日内变化特征
        4.2.5 冰封期乌梁素海冰下不同深度水体透射辐射变化特征
        4.2.6 冰封期湖冰透射率和冰下水中透射辐射变化特征
    4.3 冰封期乌梁素海冰-水-泥温的变化特征
        4.3.1 冰封期乌梁素海湖泊冰温内变化特征
        4.3.2 冰封期乌梁素海湖泊水温变化特征
        4.3.3 冰封期乌梁素海湖泊泥温的变化特征
        4.3.4 冰封期乌梁素海冰-水-泥温度结构变化
        4.3.5 太阳辐射对冰温和水温的影响
    4.4 冰封期乌梁素海不同水深溶解氧动态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4.1 2017-2018 年冰封期水体溶解氧浓度变化特征
        4.4.2 2018-2019 年冰封期水体溶解氧浓度变化特征
        4.4.3 影响水体溶解氧动态变化的因素
        4.4.4 太阳辐射与溶解氧相关性分析
    4.5 小结
第五章 冰封期湖泊水体溶解氧新陈代谢计算模型
    5.1 冰封期湖泊水体溶解氧新陈代谢速率计算模型
        5.1.1 湖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
        5.1.2 湖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计算模型优化
    5.2 乌梁素海湖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计算
        5.2.1 湖冰生消过程中冰-水界面溶解氧迁移模型
        5.2.2 湖泊生态系统初级生产力计算
    5.3 小结
第六章 影响冰封期湖泊水体溶解氧动态变化的机理
    6.1 冰封期乌梁素海溶解氧新陈代谢速率变化特征
        6.1.1 2017-2018 年冰封期湖泊水体溶解氧新陈代谢速率变化特征
        6.1.2 2018-2019 年冰封期湖泊水体溶解氧新陈代谢速率变化特征
        6.1.3 冰下水中光合有效辐射与光合作用相关性分析
        6.1.4 冰封期湖泊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相关性分析
    6.2 冰雪过程对水体溶解氧动态变化的影响
        6.2.1 湖冰生消变化对水体溶解氧动态的影响
        6.2.2 冰雪过程对辐射传输过程和水温的影响
        6.2.3 冰雪过程对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影响
    6.3 冰封期湖泊底泥耗氧速率及其对水体溶解氧动态的影响
        6.3.1 底泥耗氧速率
        6.3.2 影响湖泊底泥耗氧速率的因素
        6.3.3 底泥耗氧对水体解氧动态的影响
    6.4 小结
第七章 结论和展望
    7.1 结论
    7.2 展望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8)内蒙古乌梁素海旅游区地域文化元素的田野调查(论文提纲范文)

    (一)乌梁素海旅游区自然生态环境
    (二)乌梁素海背后的人文故事
        文化亮点一:形象化的造型语言“阴山岩画”
        文化亮点二:老渔民记忆中渔业故事和今天的“开河祭祀仪式”
        文化亮点三:美丽的芦苇荡及芦苇的妙用
        文化亮点四:乌梁素海地域历史的文化民俗文化再现
    (一)问卷调查法

(9)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塑料制品使用现状
        1.1.2 微塑料污染研究
        1.1.3 微塑料污染研究方法
        1.1.4 水质评价方法简介
        1.1.5 乌梁素海水污染现状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国内研究进展
        1.2.2 国外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仪器与试剂
        2.1.1 试验仪器
        2.1.2 试验试剂
    2.2 采样点布设
    2.3 样品采集与处理
        2.3.1 表层水采集与预处理
        2.3.2 底泥采集与预处理
        2.3.3 质量保证与控制
        2.3.4 微塑料检测方法
    2.4 风险评价方法
        2.4.1 风险指数法
        2.4.2 内梅罗污染指数评价法
3 乌梁素海表层水微塑料污染分布特征
    3.1 表层水微塑料丰度特征分析
    3.2 表层水微塑料形貌特征分析
    3.3 表层水微塑料成分及复合污染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乌梁素海底泥微塑料污染分布特征
    4.1 底泥微塑料丰度特征分析
    4.2 底泥微塑料形貌特征分析
    4.3 底泥微塑料成分及复合污染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价
    5.1 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风险评价
        5.1.1 风险指数法
        5.1.2 内梅罗污染指数法
    5.2 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比较
    5.3 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监管与治理建议
    5.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四、塞外明珠 乌梁素海(论文参考文献)

  • [1]乌梁素海水体和沉积物中有机碳同位素特征及来源研究[D]. 耿悦. 内蒙古大学, 2021
  • [2]乌梁素海湖区聚落景观形成与发展研究[D]. 柔木亦.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1(09)
  • [3]中国北方典型湖泊重金属沉积特征、污染来源与趋势预测[D]. 解瑞峰.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9)
  • [4]蒙新高原湖区沉积物多环芳烃污染历史与来源分析[D]. 曲鸽.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1(08)
  • [5]推进乌梁素海生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与对策[J]. 李根东,梁勇,李亚飞. 内蒙古水利, 2021(05)
  • [6]乌梁素海湿地生态修复浅析[J]. 赵美丽. 内蒙古林业调查设计, 2021(03)
  • [7]冰封期乌梁素海溶解氧动态变化和新陈代谢速率研究[D]. 张正. 长安大学, 2021
  • [8]内蒙古乌梁素海旅游区地域文化元素的田野调查[J]. 柔木亦,韩海燕,李亚平. 内蒙古艺术学院学报, 2020(04)
  • [9]乌梁素海微塑料污染特征及风险评价[D]. 秦一鸣.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20(12)
  • [10]乌梁素海迎来大批南迁天鹅[J]. 康婧. 内蒙古林业, 2019(12)

标签:;  ;  ;  ;  ;  

墙外明珠五粮素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