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印刷网点面积的计算方法(论文文献综述)
刘德喜[1](2021)在《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版微观变形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柔版印刷是一种常见的凸版印刷方式,在包装印刷和印刷电子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影响柔性版印刷质量的因素有许多,其中印版变形是影响印品质量的一个重要因素。论文结合柔版印刷工艺,对柔性版线条、网点微观变形分析,将有助于柔性版印刷质量控制,对提升柔性版印刷品质有重要意义。论文从柔性版网点和线条两方面对印版进行研究,运用接触力学基本理论分析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提出柔性版线条和网点、基底及贴版胶弹性系数概念。构建线条和网点的微观变形分析模型,进行柔性版和贴版胶压缩弹性模量测试实验,并用有限元分析方法验证线条和网点微观变形分析模型的有效性。对柔性版和贴版胶压缩实验发现,柔性版和贴版胶的压缩弹性模量均远小于压印滚筒的弹性模量,且随压缩量增大呈非线性增长。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分析得出,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随合压量的增加非线性增大,合理地控制合压量对控制线条网点微观变形有着重要意义,也是保证印刷品质量的最有效方式。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分析模型可以定量的分析出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线条高度宽度和倾斜角对线条宽度变化的关系;网点微观变形模型则分析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网点覆盖率、加网线数引起网点顶端截面尺寸变化。论文对各种条件下的柔性版线条和网点微观变形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果能建立柔性版微观变形与印品质量关系,将有效地构建印刷条件与印刷质量的关系。
易清珠[2](2021)在《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涤纶色纤维混合呈色研究》文中指出色纺织物颜色的准确表达至关重要,测色配色是色纺生产的关键环节。传统的人工测配色方法难以满足大生产的需求,计算机测配色方法较为复杂且受众多因素的影响,数字图像处理方法的相关研究主要涉及纤维混合比例的测定。本文基于色纤维混合呈色与彩色印刷呈色的相似性,参考彩色印刷中的纽介堡(Neugebauer)方程,探究涤纶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全局整体色彩与其局部各色纤维的颜色和分布(面积率)之间的关系,对色纺纱混合的测配色方法进行研究,以提高色纺纱测配色的准确性。本文选用红、黄、蓝3种颜色的棉型涤纶纤维,以不同的组合方式和混合比例制备大量的网状色纤维混合样品,用于探究并建立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全局整体色彩与其局部各色纤维的颜色和分布(面积率)之间的方程,然后对建立的颜色预测方程进行修正和验证,提出一种新的测配色方法以提高色纺纱的生产效率和配色精度。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测定色纤维混合比最佳参数的研究:选用红、黄、蓝3种颜色的涤纶纤维制备等比例的红+黄、红+蓝、黄+蓝3种纤维混合样品,用扫描仪采集色纤维混合样品图像并用模糊聚类(Fuzzy C-means clustering,FCM)算法对其进行聚类分析,探究颜色空间、聚类中心数、扫描分辨率、扫描面积对色纤维混合比例测定准确性的影响。研究表明在黑色扫描背景下,用3500 ppi的扫描分辨率采集40 mm×40mm的样品图像,结合聚类中心数目为7的FCM算法在Lab颜色空间对纤维图像进行聚类分析时,聚类分析的效率快且结果稳定、准确,相对来说是现有试验条件下最优的色纤维混合比例测定方法。然后用该方法对任意混合比例的两色纤维混合样品进行分析,发现聚类分析结果的准确性随着纤维混合比例差值的增大而减小。(2)色纤维混合样品颜色测量方法的研究:用多点测色法和PS测色法分别采集色纤维混合样品图像的颜色特征值并计算其相对差值,发现两种测色方法的试验结果相差不大,但PS测色法更为方便快捷。(3)色纤维混合样品全局与局部呈色关系的研究:根据纤维的光学性质、Neugebauer方程和概率学的乘法定理,分别建立了仅考虑样品表面第一层纤维颜色和比例的影响(假设条件1#)以及考虑样品表面第一层和第二层纤维颜色和比例影响(假设条件2#)的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通过计算63个色纤维混合样品的预测色差,对比分析两种假设条件(假设条件1#和2#)下建立的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在不同的颜色测量方法(PS测色法和测色仪测色)下的准确性,发现在PS测色法下,假设条件2#下建立的颜色预测方程更准确。根据63个样品的实测颜色值对该方程进行一阶线性回归修正,通过F检验和R2值可知用一阶线性回归方法对其进行修正是可行的,且修正方程显着而有效。可见PS测色法下的修正方程能够较好地预测色纤维混合样品的颜色,表示色纤维混合样品全局整体颜色与其表面局部各色元颜色和面积率之间的关系。(4)色纤维混合样品颜色预测方程准确性的验证:将修正方程的预测结果分别与Stearns-Noechel(S-N)模型和Friele模型的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修正方程的预测色差较S-N模型和Friele模型更小,可见修正方程对现有条件下的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效果最好。根据修正方程分别预测12个标准样品和12个来样的纤维混合方案,按照预测的纤维混合方案依次制备标准样品的仿样和来样的仿样,结合实际测量的色差衡量修正方程的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修正方程可以很好地预测色纤维混合样品的颜色和配色方案。研究表明,本文提出的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是一种可行的测配色方法,可以有效地描述色纤维混合样品全局整体色彩与其局部各色纤维颜色和分布(面积率)之间的关系,为色纺企业色纺纱的测配色提供参考。
田培娟,余节约,丁建浩[3](2020)在《基于像素聚集形态的喷墨打印面积计算方法》文中认为本文提出一种基于1位tiff图像的像素聚集形态预测喷墨打印面积的方法。针对指定的打印设备和墨水,先通过显微检测获得单一墨点半径,再读取含各灰度梯级的1位tiff图像,进一步离散成更加细微的栅格,计算每一细微栅格到值为0的像素中心的距离,根据距离是否小于墨点的半径,来判定该栅格是否着墨,再统计着墨栅格所占的比例来获得网点面积。经过实验测试,发现采用计算的方法预测喷墨制版的网点面积,预测误差能够满足印版网点检测的精度要求,速度快,且可避免人工测量过程的操作误差,有利于快速、准确地实现印版网点面积的线性化校正。
尚咪[4](2020)在《全彩荧光图像的色彩再现及其在防伪包装上的应用》文中研究表明光致变色因为可以给人眼特殊的视觉刺激并可以达到防伪功能,成为防伪材料的良好选择,稀土上转换发光材料具有低毒、荧光寿命长、光稳定性好、发光光谱带窄、无生物自体荧光干扰、反斯托克斯位移大、光渗透深度强等优势,在生物医学、太阳能电池、固体激光器、传感器、三维显示、活体成像、防伪等领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最具潜力的光致发光材料之一。为了拓展上转换材料在包装领域的应用,论文结合凹版印刷将其配制成上转换荧光油墨来实现防伪,荧光防伪元素多表现为半色调单一颜色印刷,因此,针对稀土上转换发光油墨的色彩特性与全彩成像成为本研究重点工作。本文从上转换发光材料出发,为了拓展该材料在包装领域的应用,将其制备成发光强度高、分散均匀、印刷适性好、附着力强的水性上转换荧光油墨,分析了三基色上转换荧光油墨的发光性能和发光强度;并对三基色荧光油墨的多色复制进行探索,系统地讨论了网点排列、纸张特性、激发光功率、叠印色序、网点面积率对荧光油墨发光性能的影响;最后通过建立光谱预测模型和基于网点扩大的半色调加网算法并结合凹版印刷技术,实现全彩色荧光图像在包装防伪领域的应用。首先,利用水热法合成水性聚氨酯包覆的β-Na YF4上转换荧光发光材料,并结合凹版印刷工艺,将其制备为水性凹印上转换荧光发光油墨,进而研究三基色荧光油墨的显色性能、凹印油墨印刷适应性以及实地印品的质量。据考证,三基色上转换发光材料在水性聚氨酯体系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并且不影响三基色上转换材料的发光效果,除此之外,油墨具有良好的附着性,能够满足凹版印刷的需求。其次,对三基色上转换荧光油墨的多色复制及色彩控制进行探索,系统地讨论了网点排列、激发光功率、纸张特性、叠印色序、网点面积率对上转换荧光油墨阶调再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上转换荧光油墨不同于下转换材料,不存在荧光淬灭现象,但墨层叠加的情况下会产生网点扩大进而削弱荧光发光的效果;激发光功率与三基色荧光油墨发光强度呈线性关系;纸张表面光滑有利于荧光油墨发光;叠印色块的上转换荧光光谱并非相应基色荧光油墨荧光发射光谱的直接加和,另外,印刷色序的改变会对多色荧光发射的综合表现产生较大的影响。接下来,为了实现高效的多色复制,获得理想效果的全彩上转换荧光图像,采用上述三基色上转换荧光油墨,基于色光加色法成像原理,理论上可以获得荧光彩图。荧光光谱预测模型旨在建立荧光油墨网点面积率和荧光发射光谱之间的关系,根据输入的色度值预测相应的光谱输出,本文采用主成分分析的方法,建立了荧光光谱预测模型。结果表明,使用该模型重建的荧光发射光谱与对应测量样本的荧光发射光谱高度吻合。最后,基于调幅加网算法,引入周期性函数对网点扩大进行改进,并采用凹版印刷技术对荧光彩色图像在防伪包装上的应用做出探索设计。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半色调算法对改进荧光发射光效果具有积极影响,荧光彩色图像在防伪包装上的应用潜力巨大,色彩复现效果好,提高了荧光防伪产品的品质,有着良好的市场前景。
党玲玉[5](2020)在《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及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印刷作为信息传递的重要媒介之一,目前的印刷方式仍停留在静态信息的表达上,已不能够满足当下印刷对动态信息传递的需求。与此同时,印刷过程中容易造成信息的损失,为了有效地抵制假冒商品,支持正版以帮助客户辨别真伪包装,印刷产品的防伪性能需有效提高,而基于莫尔纹的印刷技术可以改善此类问题,是当下印刷领域研究的热点。针对单一图文信息在印刷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以及静态莫尔纹在印刷领域存在防伪系数低等问题,本论文提出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研究及应用,研究主要结合莫尔纹的光学特性、人眼视觉特性以及印刷加网技术等理论依据,建立多种不同效果的动态显示模型及其防伪应用模型,并对所建模型进行评价分析,完成莫尔纹的动态显示效果应用。(1)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匹配关系的建立及实验验证分析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形成的光学特性,根据主图像与各子图之间的灰度关系,建立图像插帧算法具体数学关系、图像光栅化处理以及光栅灰度关系,从理论上构建主图与动态光栅的最佳匹配参数关系。依据建立的最佳关系,结合实验实例分别成功完成平移式、摆动旋转式、彩色立体式动态显示效果,实现多层次全面的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从而验证动态显示效果匹配关系的有效性。(2)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自动生成模块的建立及验证利用Matlab软件中GUI工具,根据插帧算法研究分帧和透明化光栅方法,生成主图分帧模块及透明光栅模块,建立基于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开发程序。在此基础上,结合实例验证莫尔纹动态显示模型的自动生成系统,实现基于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仿真设计与开发。(3)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印刷防伪模型的建立及评价结合相位调制信息隐藏方法,针对生成的莫尔纹动态显示信息,建立多重莫尔纹信息隐藏模型,根据网点位移关系在印刷灰度载体图像中实现多个隐藏信息的嵌入。与此同时,建立动态信息的显隐模型,针对不同的加网参数匹配不同参数的动态揭示光栅,实现多信息隐藏模型和动态信息显隐模型的建立。通过实验验证建立的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印刷防伪模型,并对实验结果进行主观和客观评价,完成本研究莫尔纹动态显示效果的印刷防伪应用。本论文通过研究多个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提出匹配关系以量化并简化动态显示效果的制作方法。在此基础上,将其应用于印刷领域可以提高印刷动态图文信息的表达,增强信息的获取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将其应用于印刷防伪领域,以提高防伪性能和防伪系数,并增加产品的高附加值。
齐小娜[6](2018)在《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点面积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文中指出国内对便捷式网点检测的研究很少,市面上现有的便携式网点测量仪器大多都来自国外,价格较高。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性能的提高,手机能高效地完成很多图像处理的算法,但是基于手机端的网点检测的研究还很少,网点面积检测的精度不够高。根据这一现状,本文提出了基于边缘检测的网点面积检测法,提高网点面积率的计算精度,并在Android平台上开发网点检测的应用,以达到效率高、使用方便的网点面积检测的目的。本文研究和分析了网点面积检测常用的算法,提出基于边缘检测的网点面积计算法:对网点放大图像进行高斯降噪,使用Canny算子并对其进行了改进,提取出连续的网点边缘,设计了根据边缘信息对网点图像进行局部二值方法,使用基于递归的连通域标记法来提取网点,提取的网点图像选择以图像中心画圆的方式计算出网点面积率。通过对比实验验证了这种方法的准确率,并且相对于之前的算法在印版梯级为10%和90%时有更高的精确度。根据提出基于边缘检测的网点面积计算法,开发出基于Android的印刷品网点检测应用,在手机上安装一个显微放大镜头,拍摄出网点放大图像,使用基于边缘检测的网点面积检测方法计算出网点面积,实现便携式的印刷品网点面积检测的目的。开发出的Android应用程序稳定性高并且成本低,可以应用于印刷品的网点面积检测中,解决便携式印刷网点检测成本高、检测结果不精确的问题。
朱欢[7](2017)在《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在颜色复制领域,传统四色加专色的印刷方式已经很难满足人们对于色彩高精度再现的要求,迫切需要改进印刷工艺来满足实际应用的需求,这也就推动了色彩复制理论与技术方法的创新。近年来,多色分色印刷复制技术成为了印刷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问题。多色分色印刷复制技术是指在传统青、品、黄、黑四色基础上增加如橙色、绿色、蓝色等其他不同数量的分色基色,以扩大印刷色彩再现的色域、提高颜色的再现精度,达到提升印刷色彩表现力的目的。本文基于ICISS(交互式颜色独立分色模型)研究了印刷原稿按照特定基色完成多分色印刷复制的方法,建立了基于“科海油墨”的青、品、黄、黑、橙、绿、蓝油墨的多基色分色模型。结合CTP直接制版工艺流程,研究了 RIP后落大版的工艺技术,完成了彩色原稿多分色印刷复制连线CTP及RIP后落大版工艺技术的研究。探讨了彩色图像质量的主客观评价方法,对比分析了传统四色印刷样张与多基色分色印刷样张的色彩表现能力以及特定样张按照不同基色组合油墨的印刷质量,找寻合适的油墨组合并研究了 RIP后落大版工艺技术在实际生产中的应用价值。多基色分色印刷相较于传统印刷而言,基色油墨的种类和数量都有所增加,除黑墨以外的其它基色油墨都参与了原稿彩色成分的匹配,因此印刷颜色的表现空间更大,色彩更加丰富、明亮和鲜艳。印品与实际的真实景物更加接近,层次感、立体感更强,印品更加真实。采用不同油墨组合对同一印刷样张分色,应根据原稿主色调的颜色类型选择基色油墨组合,并非基色油墨数量越多,复制质量越佳。其次,多基色分色印刷工艺减少了传统四色加专色印刷方式中过多清洗供墨装置过程,保证了在印刷机供墨装置有限的情况下,少用或者不用专色仍能获得专色印刷的效果。降低了生产成本,提高了实际生产效率。因此多基色分色印刷在生产中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侯和平[8](2016)在《基于多源信息的印刷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印刷机是集机、光、电、液、气、控制、化学、网络等技术于一体,并且结构复杂的精密机电产品,在知识传承、产品包装、有价证券、印刷电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对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和人类社会信息的交流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设计特殊的故障图像标识,从图像信息中挖掘印刷机关键机构运行状态的信息,提取图像标识的特征来研究表征关键机构的运行状态进行故障的识别与诊断,开发了故障标识的在线测试装置进行了实验验证;从声音信息和振动信息等多源信息入手,研究了印刷机定位机构、重要的传动件齿轮和轴承机构的故障特征的提取方法,构建了印刷机诊断系统。主要的研究成果有:(1)提出了基于Radon变换与灰度投影积分极值方法的矩形检测方法,解决了印刷套印标识直线检测精度不高以及标识歪斜带来的误差问题。该方法通过提取套印直线标记中直线到矩形边框的距离,计算偏差量的标准差来反演印刷机定位装置或咬纸机构的运行状态,为在机进行印刷机定位部件的故障诊断提供了可靠的信息来源。(2)提出了基于顶帽变换的网点覆盖率计算方法,用于解决利用50%网点图像进行印刷机滚筒部件及墨辊部件状态监测受光照不均以及网点覆盖率提取精度不够等问题。该方法在提取网点面积大小的同时,消除了光照不均对通过印刷图像提取准确的网点面积值得影响,通过实验对该方法与密度计的测量值进行对比,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在网点的亮调区和暗调区提取网点面积的精度更高,可以实现在线计算,避免人工计算的误差和劳动强度。此方法为全画面提取印刷网点的面积提供一种新的研究思路。(3)提出了一种基于本征模式分量符号化的轴承故障特征提取方法,解决了印刷机中的关键传动部件轴承、齿轮等关键零件易发生故障且故障难以分离等问题。该方法首先对原始采集到的信号进行拓延,进行模式EMD分析,截取信号的拓延部分;在确保IMF可靠性的前提下对分量进行符号化,进行编码,重构分量以表征其变化趋势,提取信息熵;结合模式识别方法对印刷机的轴承与齿轮故障实现分类,完成未知故障的诊断。该方法在保留自适应分析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可以有效减少信息计算量、提高计算的效率、减少冗余信息,为印刷装备这类大型集成印刷装备的特征集计算提供理论基础。(4)提出了基于流形学习的多源特征融合的方法,应对解决复杂工况下印刷机的关键零部件故障诊断仅仅依赖单一信息源进行分析依然受到一定限制等问题。在振动信号的基础上引入声音信号,与振动信号构成多源信息源,利用本征模式符号熵实现多源信息融合,构建了相应的融合特征集,通过引入流形结构进行多源信息的本征模式符号化特征集融合,结合支持向量分类模型量化LE方法的特征提取效果,实现不同状况下的轴承故障分类。实验结果表明,将该方法应用到印刷机轴承和齿轮的故障诊断研究,融合了振动信息和声音信息的多源信息进行故障诊断,明显提高了故障分类和故障识别。(5)构建了基于知识规则和图像信息的印刷机故障诊断分析系统,把握了印刷机产品中蕴含大量机构状态信息以及积累的大量人工知识经验等信息源。研究了基于灰度共生矩阵的印刷画面特征提取方法,基于主元分析的冗余信息去除方法以及基于支持向量机的决策网络的构建方法,开发了基于画面的印刷机故障诊断分析系统,通过实验验证了诊断的可靠性。本研究从图像信息、振动信息和声音信息入手,对印刷机的关键零部件进行了故障特征的提取方法、故障识别的研究,构建了故障诊断分析系统,并通过实验验证诊断的可行性,取得了比较理想的诊断效果。所提出的故障特征提取以及诊断方法为大型复杂集成机电设备的故障诊断提供了理论基础。
侯和平,徐卓飞,王丹,郭凯铭[9](2015)在《基于顶帽变换的印刷网点覆盖率计算方法》文中研究说明为了提高印刷机自动检测网点覆盖率的能力并降低人工测量强度和成本,提出一种基于顶帽变换的印刷网点覆盖率计算方法,主要研究内容包括:网点图像的采集及前处理技术;基于顶帽变换的阈值分割研究;网点去光照计算等内容。通过对比实验分析验证了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相对于一般图像计算网点覆盖率方法而言,该方法对于光照不均匀、网点的亮调及暗调等情况有着很好的计算能力,具备良好的工程应用前景。
王琪[10](2013)在《基于网点结构形态的图像信息印刷复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网点是图像复制的基础单元,控制网点在印刷复制过程中线性传递是一种理想的印刷品质量控制方法。相对其它各类以信息真实准确再现和信息量精彩还原为目标的质控技术,它可以通过研究网点的复制特性来实现从根本上提高印刷品质量的目的。本论文着重研究网点微观结构特性与图像信息印刷复制相关性,从微观元素这一基础层面解决图像颜色信息再现的问题,在消费者对信息质量要求不断提升的背景下具有现实意义。论文考察了网点微观特征对宏观图像再现的影响,研究发现网点形态结构的差异会对印刷特性产生明显的影响,于是从网点微观结构形态入手,从三个方面对网点特性与印刷复制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第一,对印刷网点平面及立体形态进行表征与解析,研究网点微观形态参数的准确提取方法,以获得能对印刷质量进行评价的量化数据;第二,自主设计能快速准确评价网点混合呈色效果的测控条,并根据调幅、调频、同心圆网点反射率特性的差异,建立了不同形态网点的半色调呈色数学模型;第三,揭示了同心圆网点高饱和度色彩再现的机理,并对基于纽介堡方程的同心圆网点呈色模型进行了修正。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设计多种网点半色调函数,实现多形态网点再现与输出,并对自定义数字网点质量进行评价,为网点形态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论文首次研究了准确提取聚集态网点微观特征参数的方法,为了确定图像分析法所得到的网点形态参数的准确值,考虑印版网点补偿参数,研究并量化网点传递过程中的机械扩大和光学扩大,结果表明图像分析法得到的网点微观参数只包括网点机械扩大的属性,且最大类间方差法与迭代法是聚集态图像网点分割的准确算法。论文首次根据网点内部结构的差异建立了基于网点微观结构的反射率色彩预测模型,通过实验验证了同心圆网点反射率模型的准确性。论文还应用Clapper-Yule颜色预测模型和Lambert-Beer法则,引入光程理论,揭示了同心圆网点高饱和度色彩再现的机理,结果表明,同心圆网点的内部结构是其高饱和度色彩再现的主要原因。本论文的研究成果对于丰富印刷复制的研究内涵,探索新的网点结构形态,满足墨点保真复制的需求,指导并优化阶调与色彩复制方案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成果在印刷、包装、数字媒体等产业中可得有效的应用。
二、印刷网点面积的计算方法(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印刷网点面积的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版微观变形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和内容 |
2 柔性版印刷压力研究 |
2.1 柔性印版滚筒与压印滚筒接触状态分析 |
2.2 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分析模型 |
2.2.1 柔性版印刷压力分析模型 |
2.2.2 柔性版印刷压强分析 |
2.3 柔性版与贴版胶的压缩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
2.3.1 柔性版压缩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
2.3.2 贴版胶压缩测试及弹性模量计算 |
2.4 柔性版印刷压力和最大印刷压强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3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分析 |
3.1 柔性版线条几何尺寸及接触状态分析 |
3.1.1 柔性版线条几何尺寸 |
3.1.2 柔性版线条接触状态分析 |
3.2 线条微观变形分析模型 |
3.2.1 线条压缩弹性假设 |
3.2.2 各部分的弹性系数计算 |
3.2.3 受压后线条顶部宽度计算 |
3.3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有限元分析 |
3.3.1 柔性版线条有限元模型 |
3.3.2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对比 |
3.4 柔性版线条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3.4.1 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的影响 |
3.4.2 线条宽度和高度的影响 |
3.4.3 线条倾斜角度的影响 |
3.5 本章小结 |
4 柔性版网点变形分析 |
4.1 柔性版网点几何尺寸描述 |
4.1.1 柔性版常用网点 |
4.1.2 柔性版圆形网点几何尺寸计算 |
4.1.3 柔性版圆形网点评价指标 |
4.2 网点微观变形分析模型 |
4.2.1 网点部分弹性系数分析 |
4.2.2 受压后圆形网点顶端尺寸计算 |
4.3 柔性版圆形网点微观变形有限元分析 |
4.3.1 柔性版圆形网点有限元模型 |
4.3.2 柔性版网点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与有限元分析对比 |
4.4 柔性版网点微观变形模型计算结果分析 |
4.4.1 柔性版和贴版胶弹性模量的影响 |
4.4.2 网点覆盖率与加网线数的影响 |
4.5 本章小结 |
5 结论与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2)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涤纶色纤维混合呈色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纺织品颜色测量分析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色纤维混合测配色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1 传统测配色方法的研究概况 |
1.3.2 计算机测配色方法的研究概况 |
1.3.3 数字图像处理技术测配色方法的研究概况 |
1.4 Neugebauer方程的研究概况 |
1.4.1 Neugebauer方程的产生和发展 |
1.4.2 Neugebauer方程的意义与误差 |
1.5 色纤维混合呈色与彩色印刷呈色的比较 |
1.5.1 彩色印刷品的光学性质及呈色原理 |
1.5.2 色纤维的光学性质及混合呈色原理 |
1.5.3 色纤维混合呈色与彩色印刷呈色的异同 |
1.6 研究的目的、意义及内容 |
1.6.1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6.2 研究内容 |
第2章 理论基础 |
2.1 Neugebauer方程及其修正 |
2.1.1 Neugebauer方程 |
2.1.2 Neugebauer方程的修正方法 |
2.2 计算机配色模型 |
2.2.1 S-N模型 |
2.2.2 Friele模型 |
2.3 色差公式 |
2.3.1 CMC(l:c)色差公式 |
2.3.2 CIEDE2000(K_L,K_C,K_H))色差公式 |
2.3.3 色差与目视色差 |
2.4 图像分割方法 |
2.4.1 FCM算法及其原理 |
第3章 有色涤纶纤维混合比例测定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3.2 试验方法 |
3.2.1 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制备 |
3.2.2 样品的图像采集 |
3.2.3 样品的颜色采集 |
3.2.4 样品的图像处理 |
3.2.5 样品的图像分析 |
3.3 结果与讨论 |
3.3.1 扫描图像和颜色特征值 |
3.3.2 不同颜色空间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
3.3.3 聚类中心数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
3.3.4 扫描分辨率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
3.3.5 扫描区域面积对聚类分析结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4章 有色涤纶纤维混合样品色彩关系式的预测与建立 |
4.1 试验材料与仪器 |
4.2 试验方法 |
4.2.1 色纤维混合样品的制备 |
4.2.2 样品的颜色测量方法 |
4.3 结果与讨论 |
4.3.1 两种图片测色方法的比较 |
4.3.2 涤纶纤维混合比例的测定 |
4.3.3 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的建立 |
4.3.4 色纤维混合颜色预测方程的验证 |
4.3.5 考虑纤维叠合顺序的预测方程 |
4.3.6 一阶线性回归修正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颜色预测方程的对比分析及验证 |
5.1 模型的对比分析 |
5.2 根据标准样的仿样验证 |
5.3 根据来样的仿样验证 |
5.3.1 确定来样 |
5.3.2 根据来样制作仿样 |
5.4 验证结果汇总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致谢 |
(3)基于像素聚集形态的喷墨打印面积计算方法(论文提纲范文)
1 引言 |
2 喷墨着墨面积的计算方法 |
3 实验与结果分析 |
3.1 实验过程 |
(1) 检测单像素的着墨面积: |
(2) 生成梯级1位tiff文件: |
(3) 计算网点面积: |
(4) 喷墨制版并验证测量: |
3.2 结果分析 |
4 结论 |
(4)全彩荧光图像的色彩再现及其在防伪包装上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引言 |
1.2 光致变色油墨 |
1.3 荧光防伪油墨 |
1.3.1 .紫外荧光防伪油墨 |
1.3.2 .稀土发光材料与红外荧光防伪油墨 |
1.4 荧光图像色彩再现国内外研究现状 |
1.5 课题研究意义与主要内容 |
第二章 水性凹印荧光防伪油墨 |
2.1 .前言 |
2.2 .实验材料及仪器 |
2.2.1 .实验材料 |
2.2.2 .实验仪器 |
2.3 .水性红外三基色荧光油墨制备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三基色水性荧光油墨的多色复制 |
3.1 .前言 |
3.2 .荧光加色法成像 |
3.2.1 .凹印测试文件的设计 |
3.2.2 .凹印质量稳定性测试 |
3.3 .全彩荧光油墨的色彩再现 |
3.3.1 .网点面积率对发光效率的影响 |
3.3.2 .纸张特性对发光效果的影响 |
3.3.3 .激发光功率对发光效果的影响 |
3.3.4 .叠印色序对发光效果的影响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全彩荧光发射光谱重建 |
4.1 .前言 |
4.2 .上转换荧光发光光谱重建 |
4.2.1 .基于主成分分析法的光谱重建 |
4.2.2 .光谱重建模型的评价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荧光彩图半色调及其包装案例 |
5.1 .前言 |
5.2 .荧光图像半色调加网算法 |
5.2.1 .网点排布与色彩再现 |
5.2.2 .荧光彩图半色调 |
5.2.3 .优化的荧光半色调算法 |
5.3 .荧光彩图在防伪包装上的应用 |
5.4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论文总结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致谢 |
(5)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莫尔纹效果研究 |
1.2.2 莫尔纹的防伪应用 |
1.3 研究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莫尔纹印刷图像的相关理论 |
2.1 莫尔纹理论 |
2.1.1 莫尔纹效应 |
2.1.2 莫尔纹动态效果原理 |
2.2 人眼视觉特性 |
2.2.1 网点与人眼关系 |
2.2.2 人眼敏感特性 |
2.2.3 视觉短暂停留特性 |
2.3 图像加网技术 |
2.3.1 二值化处理图像 |
2.3.2 加网参数 |
2.4 本章小结 |
3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研究 |
3.1 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的匹配关系研究 |
3.1.1 主图片灰度关系 |
3.1.2 匹配光栅灰度关系 |
3.1.3 插帧算法与最佳匹配关系建立 |
3.2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平移式动态效果研究 |
3.2.1 平移式动态效果的匹配关系构建 |
3.2.2 平移式动态效果的实现 |
3.3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旋转式动态效果研究 |
3.3.1 旋转式动态效果的匹配关系构建 |
3.3.2 旋转式动态效果的实现 |
3.4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立体式彩色动态效果研究 |
3.4.1 立体式动态效果的匹配关系构建 |
3.4.2 立体式动态效果的实现 |
3.5 本章小结 |
4 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仿真设计与开发 |
4.1 系统开发环境 |
4.1.1 MATLAB编程环境及优势 |
4.1.2 GUI用户界面设计环境 |
4.2 Matlab GUI界面仿真设计 |
4.2.1 程序界面构建框架 |
4.2.2 设计的主要步骤 |
4.2.3 设计窗口界面流程 |
4.3 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功能开发 |
4.3.1 主图分帧模块的生成开发 |
4.3.2 透明光栅模块的生成开发 |
4.3.3 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模型的验证 |
4.4 本章小结 |
5 基于莫尔纹的信息动态显示效果防伪应用研究 |
5.1 相位调制的多重信息隐藏模型的建立 |
5.1.1 多重信息隐藏技术 |
5.1.2 图像多重信息隐藏算法 |
5.1.3 隐藏模型的仿真实验 |
5.2 动态信息显隐模型的建立 |
5.2.1 提取动态信息的显隐技术 |
5.2.2 图像动态显隐光栅匹配 |
5.2.3 提取动态隐藏信息的仿真实验 |
5.3 多重隐藏信息防伪技术的优化 |
5.3.1 多重隐藏防伪技术的优化方法 |
5.3.2 优化方法的仿真实验 |
5.4 实验结果评价 |
5.4.1 主观评价 |
5.4.2 客观评价 |
5.5 动态效果防伪应用的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总结 |
6.2 创新点 |
6.3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6)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点面积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3 论文研究对象及内容 |
1.4 论文结构 |
2 网点面积检测理论基础 |
2.1 CTP技术及网点 |
2.1.1 CTP制版流程及特点 |
2.1.2 CTP印刷品网点 |
2.2 传统印刷网点检测技术 |
2.3 基于数字图像处理的网点检测技术 |
2.3.1 图像分割 |
2.3.2 图像灰度化 |
2.3.3 图像边缘提取 |
2.3.4 阈值分割 |
2.3.5 网点提取 |
2.4 本章小结 |
3 网点面积检测算法设计 |
3.1 算法设计流程图 |
3.2 网点图像预处理 |
3.2.1 网点图像灰度化 |
3.2.2 网点图像降噪 |
3.3 网点边缘提取 |
3.3.1 Canny算子的实现 |
3.3.2 Canny算法改进 |
3.4 网点连通域提取 |
3.4.1 图像分类 |
3.4.2 迭代阈值分割及改进 |
3.4.3 基于递归的连通域标记法 |
3.5 网点面积计算 |
3.6 算法实验结果 |
3.6.1 实验设备 |
3.6.2 实验步骤 |
3.6.3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7 本章小结 |
4 Android平台网点面积检测应用实现与测试评估 |
4.1 硬件选取 |
4.2 Android平台简介 |
4.2.1 平台简介及特性 |
4.2.2 Android平台架构 |
4.3 系统的实现 |
4.3.1 项目搭建 |
4.3.2 系统界面实现 |
4.3.3 系统图像处理机制 |
4.3.4 图像裁剪 |
4.3.5 系统信息传递机制 |
4.4 软件操作 |
4.5 测试与评估 |
4.5.1 测试工具 |
4.5.2 测试结果及分析 |
4.5.3 系统评估 |
4.6 本章小结 |
5 总结和展望 |
5.1 总结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7)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课题研究背景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发展趋势 |
1.3 研究内容和方案 |
2 四色印刷分色理论 |
2.1 分色的基本原理 |
2.2 分色方法的分类 |
2.2.1 基于密度数据的分色方法 |
2.2.2 基于色度数据的分色方法 |
2.2.3 基于光谱颜色的分色方法 |
2.3 四色分色的理论 |
2.3.1 Neugebauer方程 |
2.3.2 图像阶调复制 |
2.3.3 彩色图像灰平衡控制 |
3 多基色分色印刷 |
3.1 多基色混合原理 |
3.2 多基色分色 |
3.2.1 六基色分色模型的构建 |
3.2.2 原稿特定油墨分色 |
3.3 RIP后落大版 |
3.3.1 数字化流程的落大版后RIP技术 |
3.3.2 RIP后落大版技术 |
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4.1 印刷图像质量评价 |
4.1.1 主观评价 |
4.1.2 客观评价 |
4.1.3 基于结构相似度的客观评价 |
4.2 结果讨论 |
4.2.1 模型分析 |
4.2.2 特定原稿模型选择 |
5 研究总结 |
6 参考文献 |
7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8 致谢 |
(8)基于多源信息的印刷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课题来源 |
1.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1.2 印刷机故障诊断的国内外现状 |
1.2.1 基于振动的印刷机故障诊断 |
1.2.2 基于图像信息的印刷机故障诊断 |
1.2.3 基于专家系统的印刷机故障诊断 |
1.3 主要的研究内容及章节的安排 |
1.3.1 主要的研究内容 |
1.3.2 章节安排 |
2. 基于图像信息的印刷机异常状态监测方法研究及装置开发 |
2.1 引言 |
2.2 印刷故障图像检测的理论基础 |
2.2.1 图像去噪 |
2.2.2 灰度化 |
2.2.3 去光照 |
2.3 基于RADON变换与灰度投影积分极值方法的矩形检测 |
2.3.1 Radon变换原理 |
2.3.2 矩形重构 |
2.3.3 相关参数的计算 |
2.4 基于顶帽变换的印刷网点覆盖率计算方法 |
2.4.1 网点覆盖率检测方法概述 |
2.4.2 基于顶帽变换的图像增强 |
2.4.3 计算实验 |
2.5 实验装置的开发 |
2.5.1 印刷标识图像检测系统的组成 |
2.5.2 硬件系统的组件 |
2.5.3 软件的设计 |
2.5.4 实验及结果分析 |
2.6 本章小结 |
3.基于自适应分析的多源信息特征提取方法研究 |
3.1 引言 |
3.2 基于自适应分析的符号化特征集构建研究 |
3.2.1 经验模式分析及其端点效应处理 |
3.2.2 本征模式分量的符号化研究 |
3.3 印刷机关键部件的符号化特征集构建与分类研究 |
3.3.1 通用轴承故障诊断研究 |
3.3.2 印刷机轴承故障分析 |
3.3.3 印刷机齿轮故障分析 |
3.4 本章小结 |
4.基于流形学习的多源特征融合方法研究 |
4.1 引言 |
4.2 多源信息的获取及符号熵特征集构建 |
4.3 基于流形学习的特征融合 |
4.3.1 基于LE的故障特征集维数优化 |
4.3.2 多源符号熵特征集的LE分析 |
4.4 LE融合特征集的故障分类实验 |
4.5 本章小结 |
5. 基于知识模型与图像信息的印刷机专家系统的研究 |
5.1 引言 |
5.2 专家系统 |
5.2.1 专家系统的组成 |
5.2.2 知识模型的建立 |
5.2.3 推理机 |
5.2.4 知识表示 |
5.3 基于案例推理的印刷机故障诊断专家系统的研究 |
5.3.1 案例表示 |
5.3.2 权重的确定 |
5.3.3 案例推理方法 |
5.3.4 故障诊断系统的开发与实现 |
5.3.5 实验验证 |
5.4 基于印刷图像信息的印刷机故障诊断系统的研究 |
5.4.1 印刷图像特征参数的提取方法 |
5.4.2 印刷图像冗余信息的去除方法 |
5.4.3 印刷图像故障特征参数分类方法 |
5.4.4 故障诊断系统的设计 |
5.4.5 实验验证与分析 |
5.5 本章小结 |
6.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主要的创新点 |
6.3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10)基于网点结构形态的图像信息印刷复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1.1 网点结构形态 |
1.1.2 网点与印刷复制 |
1.1.3 数字加网技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分析 |
1.2.1 网点微观特征的提取与量化 |
1.2.2 半色调图像色彩预测模型 |
1.2.3 网点结构的函数描述与评价 |
1.3 研究目标 |
1.4 研究内容和组织结构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组织框架 |
第2章 网点结构形态及传递复制特性研究 |
2.1 网点基本理论 |
2.2 网点结构形态 |
2.2.1 网点的平面形状 |
2.2.2 网点的分布 |
2.2.3 网点立体形态 |
2.2.4 网点内部结构 |
2.3 网点传递与印刷色彩再现 |
2.3.1 网点传递复制基本特性 |
2.3.2 网点与色彩再现 |
2.4 不同形态网点传递复制性能研究 |
2.4.1 实验方案及材料 |
2.4.2 实验结果及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网点微观解析与特征提取研究 |
3.1 网点微观解析 |
3.1.1 网点面积 |
3.1.2 网点渗透 |
3.1.3 网点立体 |
3.2 网点微观结构参数量化理论 |
3.2.1 网点保真参数 |
3.2.2 网点微观参数应用讨论 |
3.3 显微网点结构特征的提取 |
3.3.1 显微网点图像的预处理 |
3.3.2 网点微观特征参数的获取 |
3.3.3 实验 |
3.4 网点扩大分类化研究 |
3.4.1 实验方案 |
3.4.2 实验结果与分析 |
3.5 半色调图像阈值分割算法评价 |
3.5.1 阈值分割理论 |
3.5.2 网点图像分割前后的噪声滤除 |
3.5.3 实验及结果分析 |
3.6 本章小节 |
第4章 基于微观的网点呈色及反射率模型研究 |
4.1 网点排布与色彩再现 |
4.1.1 网点排布状态与色彩再现关系分析 |
4.1.2 实验 |
4.1.3 实验结果和分析 |
4.1.4 结论 |
4.2 基于光散射的不同形态网点反射率模型研究 |
4.2.1 半色调印刷品的光学特性 |
4.2.2 基于光散射的半色调反射率模型设计 |
4.2.3 实验与讨论 |
4.2.4 模型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5章 基于网点内部结构的图像复制研究 |
5.1 网点内部结构 |
5.1.1 网点内部结构的含义 |
5.1.2 同心圆网点内部结构 |
5.2 网点内部结构与呈色特性理论分析 |
5.2.1 网点扩大与呈色 |
5.2.2 网点结构与呈色 |
5.2.3 基于模型的呈色分析 |
5.2.4 实验 |
5.3 同心圆网点印刷复制特性研究 |
5.3.1 同心圆网点参数确定 |
5.3.2 同心圆加网印刷复制特性研究 |
5.4 同心圆网点呈色模型研究 |
5.4.1 纽介堡方程 |
5.4.2 纽介堡方程的回归法修正 |
5.4.3 结论 |
5.5 本章小节 |
第6章 自定义网点加网实现及评价 |
6.1 数字网点生成理论 |
6.2 基于PostScript的环形网点加网算法与实现 |
6.2.1 环形网点函数的建立 |
6.2.2 自定义网点形态再现 |
6.2.3 多形态网点大版文件输出 |
6.3 基于MatLab的半色调加网算法与实现 |
6.3.1 阈值矩阵排列原则 |
6.3.2 阈值矩阵的确定 |
6.3.3 网点形状的设计及加网角度的形成 |
6.3.4 加网实现 |
6.4 基于CSF的自定义网点质量评价 |
6.4.1 对比敏感度函数(CSF) |
6.4.2 基于CSF的半色调质量评价 |
6.4.3 实验 |
6.5 本章小节 |
第7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
7.1 研究总结 |
7.2 创新点与成果 |
7.2.1 创新点 |
7.2.2 研究成果 |
7.3 存在问题与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完成的主要工作 |
一、已发表的学术论文 |
二、科研情况 |
四、印刷网点面积的计算方法(论文参考文献)
- [1]柔性版印刷过程中印版微观变形研究[D]. 刘德喜. 北京印刷学院, 2021(09)
- [2]基于全局与局部特征的涤纶色纤维混合呈色研究[D]. 易清珠. 东华大学, 2021(09)
- [3]基于像素聚集形态的喷墨打印面积计算方法[J]. 田培娟,余节约,丁建浩.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0(05)
- [4]全彩荧光图像的色彩再现及其在防伪包装上的应用[D]. 尚咪. 湖南工业大学, 2020(02)
- [5]基于莫尔纹信息动态显示效果的研究及应用[D]. 党玲玉. 陕西科技大学, 2020(02)
- [6]基于Android平台的网点面积检测方法的研究与实现[D]. 齐小娜.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2018(01)
- [7]CTP连线多分色及落大版技术研究[D]. 朱欢. 天津科技大学, 2017(01)
- [8]基于多源信息的印刷机故障诊断方法的研究[D]. 侯和平. 西安理工大学, 2016(01)
- [9]基于顶帽变换的印刷网点覆盖率计算方法[J]. 侯和平,徐卓飞,王丹,郭凯铭. 计算机工程与应用, 2015(07)
- [10]基于网点结构形态的图像信息印刷复制研究[D]. 王琪. 南京林业大学, 201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