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谈物理化学课的教学(论文文献综述)
娄延果[1](2010)在《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高中化学新课程正在全面实施中,化学课堂也因此发生着可喜的变化。教学的模式变了,课堂上问答的频次多了,实验多了,活动多了……。然而,深入的课堂观察发现,教学的实际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效益,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大量存在,课程理念难以转化为课堂行为。究其原因,是日常的校本教研重内容、轻行为,是多年来化学教学论忽视教学行为研究,是将教的行为与学的行为割裂开来研究,是研究的基础很少根植于鲜活的化学课堂等等。这构成了本研究的目标、内容和方法基础。◎本研究首先对国内外教学行为研究的发展和现状进行梳理和分析,以复杂性思想为指导,在大量的课堂观察基础上,提出了“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教学行为链”两个核心概念,并从哲学、系统科学、心理学和教学论等视角对其进行了分析和论述。与化学课堂教学的板块理论相结合,提出了化学课堂结构的CPCP模型,形成了以教学行为对为基础的化学课堂观察与分析视角。◎以课堂观察为基础,结合教学行为的已有研究成果,构建了2大类、7小类、20种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和2大类、5种的教学行为链的类别系统,确定了教学行为对的类别、时长、频次、内容、位序和发生位置六种可供测量的属性,确定了教学行为链的形式结构和时间结构两个测量维度,为结构性和可量化的课堂观察奠定了基础。◎对30节常态高中化学课堂样本进行观察和记录,分为整体特征、高效与低效课堂、元素类与原理类内容课堂三个维度进行了统计和对比分析,与质性访谈相结合,得到了诸多的发现:高中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变换频率范围;最常出现讲解陈述、汇报交流、提出问题、讲问齐答、实物展示、板书展示、布置任务、动手书写等8种教学行为对;课堂活动基本上是教师控制下的学生听讲、汇报交流、动手书写等;讲问齐答是低效的教学行为对;提出问题和布置任务后给学生留出思考或讨论的机会是高效的教学行为链;教学行为链种类的选择与教学内容无关;学生汇报交流存在着教室空间的盲区等等。◎应用以上成果和发现,探讨了常态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分析的环节和策略,探讨了对不同变量的化学课堂进行对比分析的方法,提出了教学行为优化建议,并形成了基于教学行为对和CPCP模型的化学课堂教学分析的路径框架,为新课程中的高中化学课堂教学分析和行为优化奠定了基础。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2](2020)在《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文中提出21世纪以来,世界各国相继进行课程改革,蒙古国课程改革不能孤立于世界课程改革之外。同样,化学课程也必须进行改革。蒙古国2013年的第十五次课程改革针对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方法进行调整。本论文共有四部分,内容如下:第一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一章和第二章,主要论述研究的选题缘由、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相关研究综述、概念界定、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研究方法与创新之处。第二部分内容为论文的第三章和第四章。本文第三章主要梳理了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历史上本文研究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研究了从第一次课程改革到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梳理了每一个课程改革的特殊和矛盾为了更好的理解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的发展,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新的课程改革中的一些要求,新思维、意义和价值。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中新思维的意义和价值。第四章蒙古国的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梳理内容包括四个方面的。第一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存在主要问题,第二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内容存在主要问题。第三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第四方面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评价存在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对蒙古国第十四次蒙古中小学课程改革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课程目标不明确。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第二,蒙古国中小学采用是俄罗斯中小学教材,课程内容不太合适蒙古国教育及学生发展。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教学方法单一,第四方面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没有提展的评价。第二个方面第十四次中小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了内容进行梳理包括也四个方面。第一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目标存在主要问题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第二方面第十四次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存在的问题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内容偏“难”,要求偏“高,二是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第三方面第十次中学化学课程实施存在主要问题:一、一是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面,二是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第十四次课程评价存在主要问题是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第三部分为论文的第五章和第六章。第五章主要研究了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泰勒课程理论。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的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在课程目标上(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课程内容上关注学生学习能力,学科结合,在课程实施上适合每一个孩子,运用科学技术,提高课程的连续性,实践和理论教学结合,在课程评价上评价形成,周期评价,详细评价,确保评价结果与奖惩制度相联系。在此基础上,第六章对蒙古国第十五次的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主要追求的在化学课程目标上将“过程与方法”目标应用于实践,在化学课程内容上积极听取学生的教学建议,实现中学化学课本的趣味化全面化,在化学课程实施上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形式,在化学课程评价上提升对于化学课程评价的重视程度,严格制定化学课程评价体系制度。第四部分为论文第七章。第七章主要分析了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体现的新思维,主要体现为四方面。第一,课程目标中所提出的新思维—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二是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三是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第二,课程内容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第三,课程实施中体现出的新思维—一是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二是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三是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四是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第四,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本论文对中学化学课程课程改革的要求来进行研讨,以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实情为研究的出发点,主要对中学化学教材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形式、教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分析。
张靖田[3](2020)在《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教育信息化理念的提出,新时代对信息技术在教育方面的应用提出了新要求。互联网融入教学已经成为了必然的趋势,基于“互联网+”的教学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尝试。超星学习通作为信息技术在教学中应用的代表,其在教学中作用值得我们进行探讨。本文通过文献研究法、问卷调查法、课堂实验法、对比分析法等对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展开了研究。首先,通过查阅文献和相关资料,新课改要求和学科素养的提出使得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一种教学新尝试。而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新技术和软件的开发研究,各式各样的教学软件应运而生,超星学习通便是其中一个。超星学习通是基于微服构架打造的课程学习、知识传播与管理分享平台,能够为用户提供方便快捷的移动服务。超星学习通在生物、英语和计算机应用等学科有相应的应用和研究,但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仍不明确。其次,本研究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高中化学教材为例进行研究;同时阐明在应用超星学习通进行教学所依赖的理论基础;在了解研究背景、研究现状和理论依据后,以内蒙古锡林郭勒盟和乌兰察布市的四所高中的化学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对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展开了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一线教师在教学方法选择上仍然比较单一,对于新课改中教学主体发生改变的现状没能正确理解和接收,高中化学的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最后,选取内蒙古锡林郭勒盟某高中两个平行班,作为本实验的探究样本,进行对照实验。将超星学习通应用到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的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实践证明,采用超星学习通教学能够促进学生对化学重要概念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书本知识和生活常识的融会贯通,实验班整体成绩有所提高,向高分段偏移,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基础较弱的学生提高成绩,实验班比对照班平均成绩提高4.42分。同时,超星学习通的应用可以贯穿在每个教学环节之中,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帮助高中化学教师更好的传递概念,有利于提高高中化学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吕梦頔[4](2020)在《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乌海一中为例》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经济的迅猛发展,社会对人才个性和多样化的需求越来越大。2014年9月3日,《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明确了高考科目变化,带来了高中大规模的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传统的高中固定行政班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符合当前的发展。为重视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发展,在前期调研基础之上,乌海一中在高中化学教学实施了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本文总结了乌海一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效果评价及实践策略,以期为其他学校及教师提供参考与借鉴。本文通过查阅文献了解了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然后在因材施教理论、掌握学习理论、最近发展区理论、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和有意义学习理论的基础上,根据乌海一中实际校情和学生的分层情况,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习题设置四个方面设计了“羧酸酯”三个分层教学班的教学案例并进行实践。从成绩对比、学生反馈、教师反馈、家长反馈、班级管理、教师能力、家校沟通等方面对教学效果进行了课后反思与评价。最后根据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施情况,总结了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单独辅导、排座位、培养化学课代表、微信群家长会、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等实践策略。研究结果表明: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增加学生对化学的学习兴趣,提高化学课堂效率和成绩,促进班级树立良好学风;同时要求教师要有自我革新意识,掌握并运用新的教学模式,不断提升教学能力与水平。总的来说,大部分学生、老师和家长对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持满意态度,乌海一中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在化学课的实施初见成效。
晋玉霞[5](2020)在《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信息技术发展加快了我国教育方式和教育内容信息化的教学模式改革,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整合成为当前教学改革发展的必然趋势。希沃白板作为信息化教学的辅助工具,通过创设良好的互动情境,实现师—生、生—生、人—机及资源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趣味性、表现性和交互性,增强学生课堂参与度,很好地实现了高效课堂教学的构建。但目前,人们对突出希沃白板的交互性优势与学科教学有效整合方面的研究偏少,尤其是化学学科。全文以希沃白板为基础,结合其特色功能特点,分析在化学学科中的应用优势,对人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内容与希沃白板功能进行整合,讨论了初中化学教学设计的原则、步骤以及具体教学过程中的应用,设计了三种不同课型的教学案例,选取两个平行班作为对照班和实验班开展实验教学,对不同授课模式下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学习效果进行分析。1.采用文献研究、问卷调查等方法探讨了交互式电子白板和希沃白板的研究现状,调查了当前初中化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希沃白板的应用情况。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表明:仅有33.33%的学生对化学非常感兴趣,其中67.14%的学生因化学实验而对化学感兴趣,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不高;在课堂互动方面,63.18%的学生表示在化学课教师会组织互动,但是多以师生问答式为主,81.05%的学生对这种互动持消极态度,39.78%的学生认为互动形式是影响课堂互动效果的主要因素,互动形式的多样化是构建互动课堂的关键;在希沃白板应用方面,72.85%的学生通过白板辅助教学进行化学学习,45.16%的学生愿意主动上台操作希沃白板,白板教学备受教师和学生青睐,但其功能应用不完善,多以简单的内容播放和展示为主,82.93%的学生期待将希沃白板进一步应用于化学教学。2.结合希沃白板特色功能,分析其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对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中的重难点知识进行整合,论述了基于希沃白板5的教学设计步骤,并以此为基础对新授课、复习课和讲评课三种课型的教学过程设计展开分析,渗透互动教学思想,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营造轻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为实现课堂互动教学奠定基础。3.结合初中化学九年级上册教材内容,设计了新授课—《燃烧与灭火》、复习课—《化学方程式》和讲评课—《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三个教学案例,以互动作为案例设计的切入点,借助希沃白板开展丰富的课堂互动活动,增强师生与白板资源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在合作竞争中探讨学习问题,增强学生的课堂体验性。4.选择两个平行班,确定实验班和对照班,开展对比实验教学,从两班的课堂课后表现、期中期末成绩、教师教学效果评价三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了两种不同教学方式产生的教学效果。通过课堂观察,了解实验班和对照班的化学学习态度,观察表明:实验班学生参与问题讨论的积极程度高于对照班,学生化学的学习积极性更高,学习态度更好;通过期中、期末测试成绩,了解对照班和实验班的知识掌握程度,测试数据显示:期末测试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两班学生存在显着差异,实验班学生平均成绩高于对照班、标准差低于对照班,实验班和对照班优秀率、良好率分别为4.10%、20.40%和3.9%、15.70%,实验班明显高于对照班,说明实验班学生知识掌握程度更好、更稳定;通过问卷调查,了解教师的课堂教学效果。教师教学效果评价量表数据表明:在互动参与程度、目标导向程度、互动合作程度及知识建构程度四个维度,经独立样本t检验分析,实验班与对照班得分存在显着差异,且对照班平均得分高于实验班,实验班课堂教学效果更好。综合分析得出,基于希沃白板的化学教学实践更能够满足互动课堂构建的需求,更能够激发学生化学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化学知识的系统建构以及学生问题意识和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高俊明[6](2018)在《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表征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逐步走向精细化、是对化学课堂教学的研究的必然趋势。通过对大量化学课堂教学内容结构的剖析以及对课堂教学的系统观察不难发现,很多引发学生自主学习程度较高的高效教学行为都以提出问题为开端,因此研究提问行为的有效性是研究教学行为有效性的基础和关键。然而,当前对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表面化、主观化,对教学实践的指导意义不大。本研究将深入课堂教学结构内部,探求提问行为的有效性的表征方法,开发切实可行的评价工具,用以指导教学实践。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通过查阅国内外文献、课堂观察、教学论专家及一线教学专家访谈等手段,提取影响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因素,转化成评价指标并初制评价量表。二、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性表征。选取足够的具有代表性的各种样本,对所选课例进行打分,并利用SPSS22.0软件进行项目分析、探索性因子分析、验证性因子分析,检验信度效度,在优化初制量表的基础上构建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量表。三、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量表征。在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性表征的基础上,采用多元统计分析法,得出线性回归方程:IBCQ(课堂提问)=0.389Q1(问题设计)+0.146Q2(问题表达)+0.153Q3(学生参与)+0.323Q4(问题提示)-0.082,构建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量表征模型。四、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水平表征。通过SPSS22.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划分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水平等级,在定性表征和定量表征的基础上,构建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水平表征模型。五、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比较研究。利用以上评价工具对比不同授课形式、不同教师成熟程度、不同教学内容的课例,评价分析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情况,从中发现新手型教师与熟手型教师相比具有显着性差异。六、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改进研究。选取一线新手教师为研究对象,应用上述研究成果进行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指导和干预,通过行动研究提高新手教师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实施质量,并在此过程中验证工具的有效性。
董霞飞[7](2017)在《新高考走班制教学下高中化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2014年9月份,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的实施意见》,之后相继出台了一系列补充高考的文件,意味着新的一轮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本次高考改革在学生的成绩评价方式、考试科目的设置及考试内容的选择等方面都有巨大的改变。2014年的这次高考改革对于高中化学课,不仅是一次全面发展的机会,更是一次空前困难的挑战。据此,本文着重了解当前新方案对试点地区化学课的影响,研究在高考改革试点阶段因为新的高考考试制度引起的一系列问题,总结高中化学课教学在新高考改革阶段的发展状况,提出适于后期全国推广实施时可采取的建议。此次高考改革与传统高考最大的区别在于实行了选考制度,因此也造成了高中教学不得不实行走班制教学的现状。走班制这种学习组织方式在我国发展之初是为了弥补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无法兼顾学生的差异性的缺点应运而生的,新高考倡导的走班制学习组织形式,在选择上提升了学生的自主性,较传统高考而言,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实现了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目前试点地区已经大面积实行走班制的学习组织形式,但是由于整体的运行方案并不成熟且并无借鉴的范本导致各个学校之间在组织形式上,管理措施上均不相同,导致学习效果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本文主要在充分了解新高考改革的政策变化下,通过了解学生对高考实行选考政策和考试形式的改变以及高中教学采取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等几方面的意见,探究新高考政策调整对高中化学课教学的影响。采取问卷和访谈调查的形式对浙江省诸暨中学的化学课教学现状进行研究,探究在当下试点地区化学教学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从学生、教师、学校三角度提出解决对策。以期寻求科学、合理的解决方案。在新高考改革方案的试行期间,一线教师和各类高中学校都需顺应历史的改革潮流,发挥自我优势,提升工作竞争力。与此同时,也需要针对自身存在的问题,增大课程管理和校本课程开发能力,促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陈梅梅[8](2019)在《化学模型教学对初中生化学建模能力的影响研究》文中提出化学作为以自然科学为基础的科学学科,在科学技术领域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目前,不仅包括了材料科学、生命科学、环境科学、物理科学等方面涉及到与化学相关的物质以及其性质方面的变化,而且化学也成为目前现代化各种技术的核心内容。由此看来,化学教学在当今科学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模型教学方法是目前化学课程标准教学必不可少的工具,因此本文围绕为什么要进行模型教学?什么是模型教学?现阶段初中化学模型教学的现状如何?现阶段化学模型教学在初中化学课堂的表现形式以及对应的模型教学模式应是什么?模型教学对学生的建模能力影响如何?通过文献法、调查法和实验法对这5个核心问题进行研究。本文主要的主要章节分布如下:第一章为本文的研究综述,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理论背景以及研究意义,并且对本文所涉及的相关理论进行仔细的探究,形成了本文的研究思路和方法。第二章节为本文的研究综述,从模型教学的概念入手,结合以往学者们对模型教学的理解与应用,阐述了“模型教学”这一核心概念,并对初中化学进行了模型分类、介绍了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第三章节是对山西省太原市普通初中的两个平行班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以了解初中化学模型教学现状。第四章节主要分析了初中化学应用模型教学的模式,并指出了初中化学应用模型教学的原则,并对初中化学知识进行了模型分类,进而指出每种类型的模型教学的化学模型。第五章节主要针对本文的研究的问题进行实验性的探究,以得出化学模型教学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重要意义。第六章节是对本论文的结论及讨论。研究结论如下:1.在对化学模型现状的调查中发现,初中生对化学课的喜爱程度较高,却认为化学课的收获一般;而学生对化学模型的了解程度不足,然后学生却对化学模型教学课堂有较多期待,认为化学模型教学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和课堂参与度。2.初中化学模型教学模式分为四个环节:首先是模型方法的渗透阶段,然后在渗透理解的基础上是对模型方法的理解阶段,再然后是针对模型方法的迁移阶段,最后形成整个模型的反思和认识。本文将化学模型的表现形式分为图表模型、符号模型、代数模型。3.本文充分结合化学模型教学,在对山西省太原市普通初中的化学课堂的教学实验研究中发现:通过在课堂教学中采用模型教学的方式给予实验班的课堂任务,从而得出模型教学能有效的提高学生的建模思想和建模能力,对于设计建模思想的题进行建模教学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未进行模型教学的学生;而在无建模思想或较少含建模思想的题目得分上,进行建模教学和不进行建模教学的学生得分上并无显着差异。本文的研究主要在于探寻建模思想对于初中化学教学的研究,从而提升自身对于化学建模教学方法的信任感,并在今后的初中化学教学中充分的采用建模教学,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水平,为初中化学学习和初中化学教学提供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的内容。
阿力达克·纳斯依[9](2016)在《新疆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及建议 ——以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为例》文中研究说明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需要越来越多的双语人才。当前双语教育已成为新疆民族教育的热点问题,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开展以哈汉两种语言为媒介的双语教学,对培养双语人才有着重大的现实意义。本文为了掌握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化学双语教学的实施情况及其效果在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师和学生中开展了问卷调查和访谈研究工作,找出阿勒泰地区化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对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本文包括以下五个部分:第一部分绪论:包括研究的背景和依据、问题的提出、研究目的和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研究内容和方法等。第二部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现状分析:在调查和访谈结果的基础上,从教师的视角和双语班学生的视角分析了阿勒泰地区化学双语教学现状;具体内容包括化学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教师视角下的化学双语教学情况、化学教师双语培训情况、化学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化学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学校双语教学情况与教学条件等;双语班学生基本情况、学生视角下的化学双语教师教学情况、学生用双语学化学情况、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态度等。第三部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师资配置的结构不均衡、双语教师培训力度不大,质量不高、缺乏着手研究化学教材编写、学校课时安排不合理、学校对双语的重视和支持力度不足、双语教学设备与校园汉语学习环境不完善、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普遍偏低、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不高、学生对双语教学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等问题。第四部分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对策:主要有学校进一步重视双语教学工作,以提高阿勒泰地区化学双语教学质量;要合理选择双语教学模式;要合理调配双语教师资源、提高双语培训的力度和质量;要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认识;要合理安排化学课时量;学校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研究与指导工作;教材的编写应从学生的汉语基础出发;改善教学设备与创设良好双语学习的氛围等。第五部分结论与反思。本文旨在新疆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顺利进行,希望为阿勒泰地区的化学双语教学起到借鉴作用。
杨燕[10](2020)在《“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文中指出2014年9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随后新高考改革正式启动。新高考对考试的科目、内容、时间、评价制度等等多个方面均进行了改革。重庆市作为改革的第三批试点地区,于2018年启动新高考改革,并且于2019年4月发布了《重庆市深化普通高等学校考试招生综合改革实施方案》,规定学生必须从历史和物理两门学科中选择一门作为高考科目,从化学、生物、地理、政治四门科目中任意选择两门作为高考科目,共计12种选科组合。重庆地区施行的“3+1+2”选科模式相较此前两批次的“3+3”模式,虽然减少了学生选科组合过多给学校及教师带来的压力,但也给高中化学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为了系统的研究该模式对高中化学教学的影响,本研究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在重庆市主城区抽样调查了5所有代表性的高中学校,详细地了解重庆市高中学校对此次改革的看法以及应对措施,旨在为其它的高中学校和教育管理部门提供一定的参考。本研究总共由六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绪论,阐明了此次研究的选题背景、研究现状、研究设计的目的、思路、方法、内容及对象。第二部分介绍了本文的理论基础---多元智能理论、需要层次理论、“因材施教”教学理论、自我效能感理论。以多元智能理论引导学生确定选科,以自我效能感理论和需要层次理论对学生选考化学的原因进行剖析,以“因材施教”教学理论对化学教学进行指导。第三部分为本研究的重点内容,第一阶段通过自编问卷和访谈法调查并分析重庆市第一批“3+1+2”模式的学生和化学教师对新高考的态度,对化学学科的认知,选考化学情况及影响因素,选考化学后教学的变化。第二阶段根据一阶段的调查结果对二类重点学校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水平、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进行抽样调查,深入分析学生影响学生选考化学的因素。第四部分是对“3+1+2”模式下高中生选考化学所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分析。选科及选考化学后出现的主要问题:(1)选科方面:选考化学比例大幅度下降;选科存在盲目性;化学职业生涯教育滞后。(2)教学层面:学生两极分化情况加剧;化学教师工作压力增大。第五部分是基于第四部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针对性、可操作性的策略。(1)选科方面:允许高中采取“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加大“3+1+2”模式下选科的宣传和解读力度;加强对化学学科的认识;加强开展与落实化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2)教学层面: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转变化学教师的观念;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优化化学分层教学,加大化学教师的培训力度。第六部分是对本研究的总结与展望。通过对调研数据进行深入的剖析与讨论,本研究最终得到以下结论:(1)“3+1+2”模式下5所重庆高中学校的2018级学生化学选考比例为50.02%,同2017级学生相比其比例出现大幅度下降,其中二类重点学校下降比例最为明显接近22%。不同类型学校、性别学生选考化学比例存在显着性差异,且一类重点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二类重点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一般高中学校选考化学人数比例。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比例有所差异。(2)“3+1+2”模式下5所重庆高中学校的2018级学生化学选考组合比例最大的为物化生,其次为物化地、历化生、历化政。不同类型学校、不同成绩水平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差异,其中一类重点学校学生仍倾向于选考传统的物化生组合,学优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学中生倾向于选择物化政,学困生倾向于选择物化地。不同性别的学生选考化学组合存在显着性差异,男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物化地等组合,而女生倾向于选择物化生和历化生等组合。(3)个人、教师、家庭、学校和社会对学生选考化学都有一定的影响,其中个人维度为首要影响,其次为学校维度、社会维度、教师维度和家庭维度,家庭维度的影响程度虽然不大,但是家庭收入对学生选考化学影响程度较大。(4)在学生个人维度上,影响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兴趣、成绩、学好信心、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对新高考方案的了解程度、选考时间。其中化学学习兴趣是首要影响因素,而化学学习兴趣在成绩、性别上存在差异。此外,影响学生化学学习兴趣的因素由大到小依次为:化学实验、化学知识本身、教师(尤其是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做化学题的成就感。(5)兴趣、成绩、学好信心、报考大学的要求、就业前景和特长对学生选考化学影响较大,为强影响因素。
二、谈物理化学课的教学(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谈物理化学课的教学(论文提纲范文)
(1)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引言 |
一、化学课堂上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脱节 |
二、校本教研活动从形式到内容的偏颇 |
三、化学教学论对教学行为研究的忽视 |
第一章 研究的现状与困境 |
第一节 国外教学行为研究的发展 |
一、教师效能研究 |
二、教师认知研究 |
三、教师生态研究 |
第二节 国内教学行为研究的发展 |
一、关于教学行为的早期论述 |
二、当代学界对教学行为的研究 |
三、中学化学界对教学行为的研究与探讨 |
第三节 教学行为研究的问题、困境与出路 |
一、教学行为研究是教学论的份内之事 |
二、教学行为与教学方法、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
三、教学行为研究的内部问题 |
四、教学行为研究的困境与出路 |
第二章 研究的思考与设计 |
第一节 研究的目标与内容 |
一、研究的目标 |
二、研究的内容 |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与思路 |
一、研究方法的确定 |
二、本研究的思路 |
三、研究样本的选择 |
第三节 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一、价值及其本质 |
二、本研究的价值与意义 |
第三章 研究的核心概念及其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化学课堂结构的CPCP 模型 |
一、化学课堂教学板块 |
二、教学板块是化学课堂的构造单元 |
三、化学课堂结构的CPCP 模型 |
第二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涵义 |
一、化学课堂上教与学行为的共生性 |
二、教学行为对 |
三、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基本特征 |
第三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及其涵义 |
一、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涵义 |
二、教学行为链的已有研究 |
三、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特征 |
第四节 教学行为对的理论基础 |
一、教学行为对的哲学基础 |
二、教学行为对的复杂性科学基础 |
三、教学行为对的系统论基础 |
四、教学行为对的心理学基础 |
五、教学行为对的教学论基础 |
第五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合理性解读 |
一、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由化学课堂活动基元构成 |
二、教学行为链是化学课堂活动基元的外显形态 |
三、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理论解析 |
第四章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结构解析 |
第一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的构建基础 |
一、对已有教学行为分类系统的分析 |
二、系统及其构建方法 |
三、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表述方法和层级结构 |
第二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系统的构建 |
一、教学实践的归纳与概括 |
二、理论分析与类别划归 |
三、常见教学行为对涵义解析 |
第三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测量 |
一、测量的要素和特征 |
二、行为及教学行为的测量 |
三、教学行为对的测量维度 |
第四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类别与结构 |
一、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类别 |
二、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结构 |
第五章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特征与分析 |
第一节 课堂观察样本的确定 |
一、样本选择的原则 |
二、样本及其分布 |
第二节 化学课堂上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整体特征 |
一、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整体特征 |
二、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类别特征 |
三、化学课堂教学行为链的特征 |
第三节 高效课堂与低效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特征的比较 |
一、高效课堂与低效课堂样本的确定 |
二、两类课堂教学行为对时长和频次的比较 |
三、两类课堂教学行为链特征的比较 |
四、教学行为链的类别特征与分析 |
第四节 不同内容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特征的比较 |
一、化学教学内容类别样本的确定 |
二、元素类与原理类课堂教学行为对特征的比较 |
三、不同教学内容的课堂上教学行为链特征比较 |
第五节 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的个体特征 |
一、讲解陈述 |
二、讲问齐答 |
三、提出问题 |
四、汇报交流 |
第六章 基于教学行为对的化学课堂教学分析 |
第一节 基于教学行为对的化学课堂教学整体分析 |
一、教学基本要素的状况 |
二、教师的教学设计 |
三、课堂实录 |
四、课堂教学行为对信息的提取与整理 |
五、分析与思考 |
六、行为优化建议 |
第二节 基于教学行为对的不同变量特征的化学课堂教学对比分析 |
一、样本的选取与施测 |
二、课堂实录 |
三、测量结果与分析 |
四、结论与思考 |
第三节 基于教学行为对的化学课堂分析的基本途径 |
一、基于教学行为对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分析的一般过程 |
二、基于教学行为对的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分析的原则与策略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及着作情况 |
(2)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一、选题缘由 |
(一)帮助蒙古国中学化学教师深刻理解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二)研究者志趣所在 |
(三)希望国外学者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有更多认识 |
二、选题意义 |
(一)理论意义 |
(二)实践意义 |
三、本研究的创新之处 |
四、本研究的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1)文献法 |
(2)访谈法 |
(3)历史法 |
五、相关概念界定 |
(一)课程 |
(二)化学课程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一、蒙古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自然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二、21世纪以来中国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研究的文献综述 |
(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标准方面的研究 |
(二)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资源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三)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改革方面的研究 |
(四)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 |
(五)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内容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六)关于中学化学课程目标改革方面的研究 |
(七)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验改革方面的研究 |
(八)关于中学化学课程实施改革方面的研究 |
(九)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评价方面的研究 |
(十)关于中学化学课程趋向改革方面的研究 |
(十一)关于中学化学课程教师改革方面的研究 |
第三章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历程 |
蒙古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历程 |
第一阶段(从1921年到1940年) |
第二阶段(从1940年到1957年) |
第三阶段(从1958年到1975年) |
第四阶段(从1975年到1990年) |
第五阶段(从1990年到2003年) |
第六阶段(从2004年到2012年) |
第七阶段(从2013年至今) |
第四章 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及中学化学课程改革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目标上的主要问题 |
(1)政治与教育课程改革的关系 |
(2)课程目标包括太多能力,大部学生不能达到 |
(3)没有将“过程与方法”落到实处 |
(二)蒙古国第十四次基础课程改革中课程内容上的主要问题 |
(1)内容偏“难”,要求偏“高”,学生忽视大量的知识 |
(2)关注到了课程结构的形态,具体学科的形式和内容 |
(三)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实施上存在主要问题 |
(1)教学方法单一 |
(2)基于内容的教学方法 |
(四)蒙古国基础课程改革评价上存在主要问题 |
没有进展的评价 |
二、化学课程改革中存在主要的问题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上问题 |
没有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上问题 |
(1)内容偏 “难” ,要求偏 “高” |
(2)教科书,课程设置和课程标准之间缺乏协调性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上问题 |
(1)教师无法对学生的学习兴趣 |
(2)缺乏多样性的化学课教学方法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上问题 |
化学课程评价体系过随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 |
三、小结 |
第五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新课程改革的理论基础 |
一、布卢姆教学目标分类理论 |
(一)认知领域 |
(二)情感领域 |
(三)动作技能领域 |
二、泰勒的课程理论 |
(一)学校应力求达到何种教育目标 |
(1)对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
(2)对当代校外生活的研究 |
(3)学科专家对目标的建议 |
(二)如何选择有助于实现这些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 |
(1)“学习经验”一词的含义 |
(三)如何为有效的教学组织学习经验 |
(1)“组织”是什么 |
(四)如何评估学习经验的有效性 |
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
(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中的学习模式 |
(2)建构主义教学方法 |
(3)蒙古国基础教育中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内容侧重 |
(二)维果斯基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
第六章 蒙古国第十五次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在课程目标上 |
(1)丰富了课程目标内容 |
(2)将“过程与方法”目标 |
(二)在课程内容上 |
(1)学生学习科学探究 |
(2)适合学习者的认知特征 |
(三)在课程实施上 |
(1)增加丰富多样丰富的教学形式 |
(2)学习环境 |
(3)加强师生之间的友好关系 |
(4)运用科学技术 |
(5)提高课程的连续性 |
(四)在课程评价上 |
(1)新核心课程评价的类型和形式 |
(2)拥有科学知识和理解 |
(3)探索现象的必要性,热情和热情 |
第七章 蒙古国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 |
一、化学课程目标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提高全体学生的科学素养 |
(二)重在创新"的学生能力 |
(三)提高重在生活中"的学生能力 |
二、化学课程内容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化学与实际生活联系更紧密 |
三、化学课程实施中所体现出的新思维 |
(一)建设分类化的教学思想 |
(二)扩充复合化学教学内容 |
(三)突出教学的主体地位 |
(四)强调教学的主导地位 |
四、化学课程评价中所体现的新思维 |
(一)基于教学全过程的过程评价和结果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系 |
(二)基于教学相关者的自我评价和外部反馈相结合的教育评价体 |
小结 |
第八章 推进对蒙古国化学课程改革的建议 |
一、提高蒙古国化学教师的工作热情,使更多文化程度高的人愿意做化学教师 |
二、加强蒙古国化学教师的继续教育,提升蒙古国化学教师的教学能力 |
三、增加蒙古国基础教育中学化学实验器材和设施配备,使学生机会动手进行化学实验 |
四、老师的专业发展 |
五、具备专业的准备和高素质的教师特点 |
(一)公平 |
(二)准备 |
(三)个人接触 |
(四)创造力 |
(五)宽恕的 |
(六)尊重 |
(七)归属感 |
六、为中学生创造更多到化学工厂进行参加的机会,做相关的社会实践 |
参考文献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3)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化学新课改的要求 |
1.1.2 化学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出 |
1.1.3 互联网的发展 |
1.2 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
1.4.1 相关概念的界定 |
1.4.1.1 超星学习通 |
1.4.1.2 混合式教学模式 |
1.4.2 理论基础 |
1.4.2.1 建构主义理论 |
1.4.2.2 激励动力理论 |
1.4.2.3 控制论 |
1.5 研究内容 |
1.6 研究方法和研究思路 |
1.6.1 研究方法 |
1.6.2 研究思路 |
第二章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
2.1 调查目的与方法 |
2.2 调查对象和调查内容 |
2.3 问卷调查的实施 |
2.4 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4.1 教师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4.2 学生问卷调查的结果与分析 |
2.5 调查结论 |
第三章 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 |
3.1 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 |
3.1.1 对教师的要求 |
3.1.2 对学生的要求 |
3.2 使用超星学习通的教学设计的原则 |
3.2.1 科学性原则 |
3.2.2 有序性原则 |
3.2.3 高效性原则 |
3.2.4 系统性原则 |
3.2.5 实用性原则 |
3.2.6 量力性原则 |
3.3 实施之前的准备工作 |
3.4 基于超星学习通平台在高中化学课堂中的教学设计 |
3.4.1 “硫和硫的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
3.4.2 “氮和氮的氧化物”的教学设计 |
3.4.3 “硫酸”的教学设计 |
第四章 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实验教学中的研究 |
4.1 实验目的 |
4.2 实验对象 |
4.3 实验前两个班的测试 |
4.4 实验实施具体案例 |
4.4.1 “硫和硫的氧化物” |
4.4.2 “氮和氮的氧化物” |
4.4.3 “硫酸” |
4.5 实验后两个班的测试 |
4.6 实验成绩分析 |
4.7 实验后学生访谈概要 |
4.8 实验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附录 |
(4)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乌海一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意义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的理论基础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2.1.1 走班制 |
2.1.2 分层教学 |
2.1.3 走班制分层教学 |
2.1.4 行政教学班 |
2.1.5 分层教学班 |
2.2 理论基础 |
2.2.1 因材施教理论 |
2.2.2 掌握学习理论 |
2.2.3 最近发展区理论 |
2.2.4 教学过程最优化理论 |
2.2.5 有意义学习理论 |
3 实施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基本措施 |
3.1 前期准备 |
3.1.1 教师培训 |
3.1.2 家校沟通 |
3.1.3 排课保障 |
3.2 教学实施 |
3.2.1 学生分层 |
3.2.2 教学分层 |
3.2.3 评价分层 |
4 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教学案例及分析 |
4.1 案例1:“羧酸酯”教学案例A层班: |
4.2 案例2:“羧酸酯”教学案例B层班 |
4.3 案例3:“羧酸酯”教学案例C层班 |
4.4 案例分析 |
4.4.1 教学目标分析 |
4.4.2 教学内容分析 |
4.4.3 教学方法分析 |
4.4.4 习题设置分析 |
5 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效果与问题分析 |
5.1 实施效果 |
5.1.1 成绩对比 |
5.1.2 学生反馈 |
5.1.3 教师反馈 |
5.1.4 家长反馈 |
5.2 问题分析 |
5.2.1 班级管理不完善 |
5.2.2 教师能力不均衡 |
5.2.3 家校沟通不充分 |
6 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策略 |
6.1 单独辅导策略 |
6.2 排座位策略 |
6.3 化学课代表培养策略 |
6.4 微信群家长会策略 |
6.5 同课异构教研活动策略 |
7 结语 |
7.1 结论与不足 |
7.2 研究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
附录二 |
(5)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教育信息化的战略发展要求 |
1.1.2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 |
1.1.3 初中化学学科教学的要求 |
1.2 核心概念与理论基础 |
1.2.1 核心概念 |
1.2.2 理论基础 |
1.3 研究进展 |
1.3.1 国外研究进展 |
1.3.2 国内研究进展 |
1.4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4.1 研究目的 |
1.4.2 研究意义 |
1.5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与分析 |
2.1 问卷设计 |
2.2 调查对象 |
2.3 调查结果统计分析 |
2.3.1 化学学习情况调查 |
2.3.2 课堂互动情况调查 |
2.3.3 希沃白板应用情况调查 |
2.4 调查结论 |
3 希沃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
3.1 希沃白板教学功能概述分析 |
3.1.1 基本功能概述分析 |
3.1.2 特色功能概述分析 |
3.2 希沃白板在初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优势 |
3.2.1 希沃白板促进课堂互动教学的多样化 |
3.2.2 希沃白板促进课堂的生成 |
3.2.3 希沃白板促进初中化学学习方式的优化 |
3.3 希沃白板与人教版初中化学教材内容的整合 |
3.4 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建构 |
3.4.1 基于希沃白板的教学设计原则 |
3.4.2 基于希沃白板的教学设计步骤 |
3.4.3 基于希沃白板的教学过程设计 |
4 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化学教学案例设计 |
4.1 新授课—“燃烧与灭火”案例设计 |
4.2 复习课—“化学方程式”案例设计 |
4.3 讲评课—“二氧化碳的制取研究习题讲评”案例设计 |
5 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化学教学实践与评价 |
5.1 教学实践 |
5.1.1 教学实践的目的 |
5.1.2 教学实践的对象 |
5.2 教学实践效果分析 |
5.2.1 学生课堂、课后表现分析 |
5.2.2 试题测试分析 |
5.2.3 课堂教学效果分析 |
5.3 评价小结与反思 |
5.3.1 希沃白板辅助初中化学教学的有效性 |
5.3.2 希沃白板辅助初中化学教学的反思 |
6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现状调查问卷(学生) |
附录 B 易错题讲评分析及拓展延伸 |
附录 C 教学效果的评价量表(教师) |
附录 D 实验班和对照班期中、期末成绩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
致谢 |
(6)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表征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一章 问题提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一、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内容 |
二、提问有效性是影响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
三、课题组的前期工作为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研究奠定了基础 |
第二节 研究问题 |
一、如何表征初中化学课堂提问行为的有效性? |
二、如何应用评价量表对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进行比较与分析? |
三、如何基于评价分析结果进行教师课堂提问行为的改进与提升? |
第三节 研究意义 |
一、研究视角层面 |
二、研究方法层面 |
三、实践应用层面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一节 国内文献综述 |
一、对国内有关课堂提问研究的统计 |
二、关于课堂提问功能的研究 |
三、关于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 |
四、关于课堂提问评价的研究 |
五、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
第二节 国外文献综述 |
一、国外关于提问功能的研究 |
二、国外关于提问的策略研究 |
三、国外关于课堂提问评价的研究 |
四、国外关于课堂提问有效性的研究 |
第三章 研究设计 |
第一节 研究内容 |
一、基础研究内容 |
二、核心研究内容 |
三、应用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思路 |
第三节 研究方法 |
一、研究方法 |
二、研究工具 |
第四章 理论基础 |
第一节 化学课堂教学系统构造理论 |
一、化学课堂教学板块理论 |
二、化学课堂教学系统的CPUP模型 |
第二节 科学认识论与学生认知理论 |
一、科学认识论 |
二、系统论 |
三、学生心理发展的理论 |
第五章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表征研究 |
第一节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指标研究 |
一、基于文献归纳的评价指标分析 |
二、基于专家访谈的评价指标分析 |
三、基于课堂观察的评价指标分析 |
四、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指标的确定 |
第二节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性表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定性表征 |
三、定性表征的实测 |
四、研究结果 |
第三节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量表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样本选择 |
三、研究方法 |
四、表征过程与结论 |
第四节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水平表征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样本选择 |
三、研究方法 |
四、表征过程与结论 |
五、各水平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特征分析 |
第六章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比较研究 |
第一节 研究目的与样本选择 |
第二节 教师授课形式对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影响 |
一、总体与维度的差异分析 |
二、题项的差异性分析 |
第三节 教师专业成熟程度对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影响 |
一、优质课中化学新熟手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比较 |
第四节 教学内容类型对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影响 |
一、优质课中化学概念原理类内容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类内容比较 |
二、常态课中化学概念原理类内容和元素化合物知识类内容比较 |
第七章 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行动研究 |
第一节 研究设计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程序 |
三、研究内容 |
第二节 研究过程 |
一、第一轮行动研究 |
二、第二轮行动研究 |
三、第三轮行动研究 |
第三节 行动研究总结 |
一、验证了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量表的使用价值 |
二、量表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有利于学生发展 |
三、量表指导有助于教师改进课堂教学 |
四、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一节 研究结论 |
一、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性表征 |
二、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定量表征 |
三、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水平表征 |
四、初中化学课堂提问有效性评价量表的应用研究 |
第二节 局限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一 |
附录二 |
后记 |
在学期间公开发表论文论着情况 |
(7)新高考走班制教学下高中化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1.3 相关文献综述 |
1.3.1 国内相关文献研究 |
1.3.2 国外相关文献研究 |
1.4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4.1 研究内容 |
1.4.2 研究方法 |
2 高考制度和走班制学习组织形式在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
2.1 我国高考制度改革历程 |
2.1.1 文革前我国招生考试制度的演变史 |
2.1.2 恢复高考后我国高校招生考试制度的发展 |
2.1.3 美国高考的发展历程 |
2.2 走班制学习组织形式的国内外的发展历程及重要意义 |
2.2.1 国外分层教育发展与改革 |
2.2.2 国内分层教学发展与改革 |
2.2.2.1 国内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的尝试 |
2.2.2.2 我国目前存在的走班制学习组织方式 |
3 新高考改革及其对高中化学课教学的影响 |
3.1 新高考改革关于化学学科的主要内容 |
3.2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化学学科教学的要求 |
3.2.1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化学课教学过程的要求 |
3.2.2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化学课教学成效的要求 |
3.2.3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化学教师的挑战 |
3.2.4 新高考改革对高中化学学科地位的冲击 |
4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课教学的现状调查 |
4.1 高中学生的化学课学习状况调查 |
4.1.1 调查设计及其实施 |
4.1.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2 高中化学教师的课程教学状况调查 |
4.2.1 访谈设计及其实施 |
4.2.2 调查结果与分析 |
4.3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
4.3.1 高中教师学生和家长对新高考政策的认同度不高 |
4.3.2 选修化学课的学生分层严重,教师变动性大 |
4.3.3 新高考改革对中学化学课程的设置和教学组织的提出了新的挑战 |
4.3.4 新高考改革对化学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
4.3.5 学校对于走班制的管理不成熟 |
4.3.6 新高考试点阶段,7选3选考制度不成熟 |
5 新高考改革背景下高中化学教学的对策 |
5.1 化学课教师针对学生的改进对策 |
5.1.1 加强学生对新高考改革制度的认同感 |
5.1.2 提供对高中生关于选考的科目以及选考考试的时间指导和帮助 |
5.1.3 提供并且重视学校的职业规划课程,为学生提供多种选择 |
5.2 化学课教师针对自身的改进措施 |
5.2.1 加强教师对新高考改革制度的认同感 |
5.2.2 提升自身职业素养,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
5.2.3 探究高考改革要求,有针对性的设计课堂教学方案 |
5.3 学校方面的对策 |
5.3.1 组织宣传新高考改革,加强社会对新的高考时间的重视 |
5.3.2 积极吸取别的院校的优秀经验,提升课程管理和开发能力 |
5.3.3 加强教学管理,完善教学师资建设应对各类改变 |
5.3.4 研究高考改革方案,建立新的教师评价体系以及教师休假系统 |
参考文献 |
附录1 调查问卷 |
附录2 访谈问卷 |
致谢 |
(8)化学模型教学对初中生化学建模能力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研究的背景 |
1.1.2 研究意义 |
1.2 文献综述 |
1.2.1 国外研究综述 |
1.2.2 国内研究综述 |
1.3 研究目的与内容 |
1.3.1 研究目的 |
1.3.2 研究内容 |
1.4 研究思路与方法 |
1.4.1 研究思路 |
1.4.2 研究方法 |
2 模型教学理论基础 |
2.1 核心概念 |
2.1.1 模型教学的定义 |
2.1.2 模型建构的概念研究 |
2.2 模型的分类 |
2.3 模型的功能 |
2.4 模型教学的理论依据 |
2.4.1 TPACK理论 |
2.4.2 教学直观理论 |
2.4.3 以学生为主体教学模式 |
3 初中化学模型教学现状调查及分析 |
3.1 调查目的及方法 |
3.2 调查工具的设计及质量检验 |
3.3 调查结果及分析 |
3.3.1 关于初中化学课课堂情况的认识方面 |
3.3.2 关于对化学模型教学的认识以及化学模型教学的实施情况 |
4 初中化学模型教学 |
4.1 教学模式 |
4.2 教学原则 |
4.2.1 分析模型认知特性与归纳学科知识共性相结合原则 |
4.2.2 模型认知与认知结构相结合原则 |
4.2.3 模型认知与知识训练相结合原则 |
4.3 知识分析 |
4.4 应用的化学模型 |
4.4.1 图表模型知识的化学模型 |
4.4.2 符号模型知识的化学模型 |
4.4.3 代数模型知识的化学模型 |
5 模型教学在某中学化学教学实验研究 |
5.1 实验设计与操作 |
5.1.1 实验前期准备 |
5.1.2 实验对象 |
5.1.3 检测工具的设计及质量检验 |
5.2 实验结果 |
5.2.1 实验前实验班与对照班的差异性检测 |
5.2.2 实验班与对照班教学活动的对比 |
5.2.3 实验班与对照班当堂测验成绩分析 |
5.2.4 实验班与对照班差异性分析 |
6 结论与讨论 |
6.1 研究结论 |
6.1.1 化学模型认知现状 |
6.1.2 化学模型教学策略 |
6.2 研究的创新 |
6.3 本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一: 关于初中化学化学模型教学的问卷调查 |
附录二: 初中生化学建模能力的调查《前测》 |
附录三: 初中生化学建模能力的调查《后测》 |
致谢 |
(9)新疆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及建议 ——以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和依据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依据 |
1.2 问题的提出 |
1.2.1 基本概念 |
1.2.2 新疆少数民族双语教学概况 |
1.2.3 新疆哈萨克族双语教学概况 |
1.2.4 阿勒泰地区双语教育概况 |
1.3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1 研究的目的 |
1.3.2 研究的意义 |
1.4 国内外研究状况 |
1.4.1 国外双语教学研究状况 |
1.4.2 国内双语教学研究状况 |
1.5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5.1 研究内容 |
1.5.2 研究方法 |
2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调查 |
2.1 研究对象 |
2.2 调查方法 |
2.2.1 调查问卷设计情况 |
2.2.2 访谈提纲设计情况 |
2.3 问卷调查实施情况 |
2.4 数据处理 |
2.5 研究结果及分析—双语教师 |
2.5.1 化学双语教师的基本情况 |
2.5.2 教师视角下的化学双语教学情况 |
2.5.3 化学教师双语培训情况 |
2.5.4 化学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
2.5.5 化学教师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
2.5.6 学校双语教学情况与教学条件 |
2.6 研究结果及分析—双语班学生 |
2.6.1 双语班学生基本情况 |
2.6.2 学生视角下的化学双语教师教学情况 |
2.6.3 学生用双语学化学情况 |
2.6.4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
2.6.5 学生对双语教学的认识 |
2.6.6 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
2.7 研究结果及分析—哈萨克语班学生 |
2.7.1 哈萨克语班学生基本情况 |
2.7.2 哈萨克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 |
2.7.3 哈萨克语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兴趣和认识 |
2.7.4 哈萨克语班学生学习化学情况 |
2.7.5 哈萨克语班学生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态度 |
3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1 化学双语教师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1.1 师资配置的结构问题 |
3.1.2 双语教师语言水平问题 |
3.1.3 双语化学师资力量问题 |
3.1.4 双语教师的“单语”课堂趋势问题 |
3.1.5 双语教师对双语教学的态度问题 |
3.1.6 双语教师培训问题 |
3.1.7 化学双语教材编写问题 |
3.2 学校在双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
3.2.1 学校课时安排问题 |
3.2.2 化学双语教研活动问题 |
3.2.3 双语班模式选择问题 |
3.2.4 学校对双语教学的重视和支持方面的问题 |
3.2.5 双语教学设备与校园汉语学习环境问题 |
3.3 双语班学生在双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
3.3.1 双语班学生的汉语水平问题 |
3.3.2 学生掌握化学基础知识问题 |
3.3.3 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问题 |
3.3.4 学生对双语教学重要性的认识问题 |
3.3.5 学生在双语教学中的心里负担问题 |
3.3.6 家长对双语教学的态度和能否帮助学生双语学习方面的问题 |
3.4 哈萨克语班学生对双语教学的看法和兴趣问题 |
4 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的对策建议 |
4.1 学校进一步重视双语教学工作,以提高阿勒泰地区化学双语教学质量 |
4.2 学校合理选择双语教学模式 |
4.3 学校合理调配双语教师资源 |
4.4 提高双语培训的力度和质量,“培养哈汉兼通”的双语教师 |
4.5 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和加强学生对双语教学的态度、认识 |
4.7 学校要合理安排化学课时量 |
4.8 学校充分发挥教研室的研究与指导工作 |
4.9 教材的编写应从学生的汉语基础出发 |
4.10 改善教学设备与创设良好双语学习的氛围 |
结论 |
附录1 教师调查问卷 |
附录2 学生调查问卷 |
附录3 访谈提纲 |
参考文献 |
后记 |
(10)“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选题背景 |
1.1.1 化学学科的重要性 |
1.1.2 新高考下选科的必然性 |
1.1.3 重庆市2018年启动新一轮高考综合改革 |
1.1.4 “3+1+2”模式下选科的现实困境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内研究现状 |
1.2.2 国外研究现状 |
1.2.3 研究综述述评 |
1.3 研究设计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目的 |
1.3.3 研究方法 |
1.3.4 研究对象 |
1.3.5 研究思路 |
1.3.6 研究意义 |
2 理论基础 |
2.1 多元智能理论 |
2.2 “因材施教”教学理论 |
2.3 学习动机的重要理论 |
2.3.1 需要层次理论 |
2.3.2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理论 |
3 “3+1+2”模式下选科及化学教学现状调查 |
3.1 工具的开发 |
3.1.1 调查问卷的设计与编制 |
3.1.2 调查问卷的试测及信效度分析 |
3.1.3 调查问卷的发放回收 |
3.1.4 访谈对象的选取 |
3.2 整体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3.2.1 第一阶段学生问卷调查的人口学背景统计 |
3.2.2 化学选考情况分析 |
3.2.3 化学选考情况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
3.2.4 学生对新高考方案的态度分析 |
3.2.5 学生选科时间的分析 |
3.2.6 学生对化学学科的认知分析 |
3.3 选考化学的影响因素调查分析 |
3.3.1 学生选考化学时的主要考虑因素 |
3.3.2 个人维度分析 |
3.3.3 教师维度分析 |
3.3.4 家庭维度分析 |
3.3.5 学校维度分析 |
3.3.6 社会维度分析 |
3.4 分类情况的统计与分析 |
3.4.1 第二阶段学生问卷的人口学背景统计 |
3.4.2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统计分析 |
3.4.3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
3.4.4 化学学习兴趣水平的相关分析 |
3.4.5 化学学习兴趣的影响因素 |
3.4.6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水平的统计分析 |
3.4.7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人口学背景差异分析 |
3.4.8 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的相关分析 |
3.5 对学生“学”的调查结果分析 |
3.5.1 学生的化学学习态度分析 |
3.5.2 化学学习负担情况的分析 |
3.5.3 化学课堂学习情况的分析 |
3.5.4 学生化学学习成绩分析 |
3.6 对化学教师“教”的调查结果分析 |
3.6.1 化学教师对新高考方案的认知 |
3.6.2 对化学学科地位的看法 |
3.6.3 化学教师教学情况分析 |
3.6.4 化学教师的资源储备情况分析 |
4 “3+2+1”模式下选考化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
4.1 化学选科方面 |
4.1.1 普通高中选考化学比例大幅度下降 |
4.1.2 普通高中生选考化学时存在盲目性 |
4.1.3 普通高中化学职业生涯教育工作滞后 |
4.2 “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方面 |
4.2.1 学生选考化学后两极分化情况加剧 |
4.2.2 化学教师教学压力增大 |
5 “3+2+1”模式下高中生选考化学的建议与对策 |
5.1 化学选科方面 |
5.1.1 允许普通高中采取“套餐组合”的渐进式改革策略 |
5.1.2 加大对“3+1+2”模式下选科的宣传和解读力度 |
5.1.3 加强对化学学科的认识 |
5.1.4 加强开展与落实化学职业生涯教育 |
5.2 教学层面 |
5.2.1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兴趣 |
5.2.2 提升学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 |
5.2.3 转变化学教师的观念 |
5.2.4 转变化学教师的教学方式 |
5.2.5 优化化学分层教学 |
5.2.6 加大对化学教师的培训力度 |
6 研究结论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Ⅰ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自评量表项目分析结果表 |
附录 Ⅱ 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自评量表项目分析结果表 |
附录 Ⅲ 高中生化学学习兴趣自评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表 |
附录 Ⅳ 高中生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自评量表相关分析结果表 |
附录 Ⅴ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试测版) |
附录 Ⅵ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情况调查问卷(学生问卷正式版) |
附录 Ⅶ 重庆地区新高考下普通高中选科对化学教学影响的调查问卷(教师问卷) |
附录 Ⅷ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化学学习兴趣和化学学习自我效能感调查问卷(学生问卷) |
附录 Ⅸ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第一次访谈提纲 |
附录 Ⅹ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化学教师访谈提纲 |
附录 Ⅺ 新高考下普通高中学生第二次访谈提纲 |
致谢 |
研究生期间主要参与课题及获奖情况 |
四、谈物理化学课的教学(论文参考文献)
- [1]化学课堂“教学行为对”及其组合的研究[D]. 娄延果. 东北师范大学, 2010(10)
- [2]蒙古国第十五次中学化学课程改革的新思维[D]. BAATARCHULUUN SOLONGOO(慈棱格). 哈尔滨师范大学, 2020(12)
- [3]超星学习通在高中化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以人教版《化学1》第四章“非金属及其化合物”为例[D]. 张靖田. 内蒙古民族大学, 2020(02)
- [4]高中化学走班制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以乌海一中为例[D]. 吕梦頔. 内蒙古师范大学, 2020(08)
- [5]基于希沃白板的初中化学教学设计与实践[D]. 晋玉霞. 河南大学, 2020(02)
- [6]初中化学教师课堂提问有效性的表征及应用研究[D]. 高俊明. 东北师范大学, 2018(02)
- [7]新高考走班制教学下高中化学课教学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研究[D]. 董霞飞. 华中师范大学, 2017(02)
- [8]化学模型教学对初中生化学建模能力的影响研究[D]. 陈梅梅. 华中师范大学, 2019(01)
- [9]新疆哈萨克族中学化学双语教学现状研究及建议 ——以阿勒泰地区哈萨克族中学为例[D]. 阿力达克·纳斯依. 新疆师范大学, 2016(11)
- [10]“3+1+2”模式下选科对化学教学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以重庆市5所高中为例[D]. 杨燕. 西南大学,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