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闻摄影形式美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郭建芸[1](2021)在《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摄影是以摄影图片的形式对正在发生的事件进行新闻报道,也将其看作为纪实摄影。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新闻摄影的时效性与真实性也在不断地得到提高,但是一张好的新闻摄影图片不仅仅具有新闻的价值,还具有与人类的审美相一致的美学意义。新媒体技术蓬勃发展,一条信息想要冲破海量的信息而得到受众的关注,就必须有其自身独特的价值,这个价值不仅仅是真实与新鲜,更要具有美学元素与美学功能,这样才能从众多信息中脱颖而出。新闻摄影的美学性会拓宽新闻信息的传播路径,同时也会提高其传播的速度。这也对新闻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图文并茂,就要重视与利用好新闻的美学元素与美学价值,给受众更好的新闻阅读体验。
詹雨鑫[2](2021)在《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类专业新闻摄影教法新探——以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为例》文中研究指明传播与策划专业隶属于新闻传播专业大类,是近几年国内众多高职院校陆续开办的新兴专业。新闻摄影课程是该专业的核心课程、主干课程。鉴于新媒体传播环境对新闻摄影提出的新要求,以及非摄影专业的学情特点与实训特色,传播与策划专业新闻摄影课程教学必须紧扣育人需求与职业要求,以技艺融合为导向,积极创新教学方法,努力培养学生新闻摄影技艺,同时着力提升新媒体素养,为日后从事新闻传播领域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董亚[3](2020)在《新闻摄影特写的应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闻摄影特写是新闻摄影的一种技术手法,同时也是一种创作理念。然而,在某些报纸、杂志、网络等新闻传播媒介中对新闻特写照片的应用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在新闻摄影特写的技术技法、摄影记者的文化素养、新闻特写照片的新闻性与艺术性、图片编辑的职责和素养四个方面提出了个人的见解。以求规范新闻特写照片的应用,提高新闻特写照片的质量,从而更好地发挥新闻特写照片的魅力和作用,使新闻摄影特写在新闻摄影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为新闻摄影事业的发展略尽绵薄之力。
孙瑞潇,王梦妍,拉丹[4](2020)在《艺术摄影的美学元素》文中认为艺术摄影是摄影中最贴近艺术创作的门类。艺术摄影将艺术理念和摄影技术相结合,融合了创作者的想象,成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该文从艺术摄影的空间秩序美学和艺术摄影的表现性美学两方面入手,探究艺术摄影的美学元素。
化睿云[5](2020)在《探究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教育发展及策略》文中指出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是对传统媒体发展模式的创新,促使传统媒体在实现自我完善发展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着转型升级。新闻摄影因为其本身所具备的新闻呈现形式与独特的视觉传播的特性,深受读图时代受众的欢迎,能够很好地满足受众对于视觉获取的急迫心理需求,因此,新闻摄影的地位得以巩固与发展。在新媒体环境下,为适应媒体传播需求,新闻媒体行业内部也在不断进行产业优化,在此过程中对于高校的新闻摄影专业在人才输出与培养中提出了更高要求,急需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创新,以便适应行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要求。
韩金杰[6](2020)在《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历史的社会和文化实践中,每一个被赋予传奇地位的在场或人物,一起参与并构成了我们所讲的进化故事。王小亭是中国第一位有姓名可考的“明星级”职业新闻摄影记者,在国内和国际新闻界享有盛誉,其实践活动无疑是重要的一个历史节点。在视觉文本一步步从新闻叙事的配角到专业化、市场化成熟表达的文化轨迹中,王小亭的新闻摄影实践见证了这一历史文本发展语境、发展路径与表现形态的更替与演变。同样地,这不仅影响着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的选择和观念的形成,还为王小亭提供了个人职业价值实现的空间。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经历丰富且成果卓着,具有时代意义的物质性文本内容和精神性观念价值是王小亭新闻摄影职业生涯馈赠给中国社会的宝贵财富,本文立足其新闻摄影作品的解读以及其摄影观念探析形成对王小亭较为全面和系统地刻画。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及观念研究主要涉及三个论述场域,即文本生产制作的场域关乎技术逻辑,文本自身构成的场域关乎其与社会诸要素之间的互动,文本传播的场域关乎解释效果和观念传递。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再现”并建构了历史,因此可以在技术性、社会性和构成性三种角度下综合阐释其摄影作品,而且视觉文化、图像学、符号学、叙事学、修辞学的理论谱系也为新闻摄影的研究提供了众多跨学科、跨领域的解读视角,因为摄影展现的是人类目光与影像的“生存图景”,看与被看的关系在技术、观念、主体位置的作用之下构成独特的视觉符号和图像文本叙事的传播机制。而且王小亭对新闻摄影本真思考、职业思考、成长思考所凝结的真理认知是其观念的可贵之处,作为重要的历史“出场”,其独特的媒介价值、审美价值以及文史价值都是不可或缺的社会要素和学科灵魂。
高昂[7](2020)在《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文中提出在当今社会,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摄影设备的种类更加丰富,相机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航拍器材的日益智能化与便捷化,带来了航拍这种高大上的创作活动在大众摄影领域日益普及,使得当代摄影在形式上、内容上和审美上也变得日益多样化,进一步丰富了当代摄影的语言系统,具有深入探索和研究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所讨论的是在中国当代摄影的大背景下,对航拍的发展历史进行梳理,同时进一步探讨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背景下发展的特征和意义。作为一名美术学摄影专业的研究生,希望通过这一课题的研究,更好地推动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发展。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表现展开研究:首先,本文阐述了航拍的产生与发展,梳理航空摄影的历史进程,从摄影术诞生时笨拙繁复的航拍创作流程到大型飞行器航拍创作再到当代智能化轻量化的航拍设备,让航拍变得更加便捷,让创作者得到更加自由的创作空间;其次,从形式、内容和审美三个层面阐释了当代航空摄影的艺术特性;再次,通过对多位当代优秀摄影师航拍作品的深度剖析,从新闻摄影、风光摄影和纪实摄影三个领域全面阐述航空摄影带来与众不同的视觉表达;最后,通过讨论航空摄影所带来的价值与意义以及出现的问题,辩证的看待航空摄影这一方式的优缺点,由此产生的一系列思考以及对航拍将来发展的期望。本文的原创性意义或创新点在于强调了,航空拍摄带来的形式美感不仅仅在于画面的炫酷,而是在形式背后给人带来美感的提升。不仅仅是形式上点线面的物理特性所构成画面的视觉冲击力,以及内容背后的象征意义。航拍器运用产生的多维度感知,给人以新的美学语言,一种新的表达方式和耐人寻味的思考。除此之外,航拍这一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在不断进步,在摄影中的运用也越来越普及,对于航空拍摄持积极态度的文章较多,因此在本文的写作中,通过对航空拍摄方式的梳理,辩证地看待航拍的发展意义,梳理航拍中存在的问题,是本文的另一大创新点。航空摄影作为在当代迅速普及的一种创作手段,在不同的影像创作领域凸显其越来越重要的价值与意义。随着航拍器技术的迅速发展,应用其进行创作的群体也迅猛增长,航空摄影已经成为了当代摄影创作中的一支重要新生力量,所以系统的梳理和探讨航空摄影的应用背景及其创作与表现,就显得非常紧迫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骆少华[8](2020)在《摄影新闻的图片特征及价值提升》文中指出随着现代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信息阅读方式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单纯的文字已无法有效引发人们的阅读兴趣。图片以其色彩性和具象性的重要特征,能有效激发人们的求知欲,很好地解决上述问题。本文对以图片为主的摄影新闻做了简要探析,针对性地叙述了其特征以及提高其新闻价值的策略,以期能够为有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朱楠[9](2020)在《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摄影图像表达研究 ——以Instagram平台上的摄影图片为例》文中指出摄影图像从诞生之日起延续至今,为人类视觉文化发展和信息记录传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为人类观看世界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视野。因此它作为一种图像类型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互联网时代,社交网络平台的普及促进了信息的交流并改变了人们接收和传播信息的方式,摄影图像在此扮演了举足轻重的角色,它从感性直观的角度让信息传递变得丰富而真切。与此同时,大众成为了摄影图像信息发布的主体,生产并分享出大量的摄影图像。然而,我们从各种社交网络平台中观看到的摄影图像则呈现出大量审美缺失、信息表达有歧义等状况,究其缘由我们发现,上述情况均源自于大量制像者和发布者不具备基本的拍摄技能、美学常识和对视觉信息传达相关知识的认知。因此,本文旨在通过对摄影图像粗浅的“本体论”探索,对Instagram(照片墙)社交网络平台的功能和传播方式的梳理,以及对大众使用其拍摄、分享的图像进行分析,归纳这一以传播为核心的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类型所具有的艺术表现特征和视觉表达规律,梳理此特征和规律所蕴含的美学风格,以此总结出社交网络平台上摄影图像的表达原则,以及社交网络平台对摄影图像表达的影响和启示。希望借此提升大众对用于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数字化摄影图像的认知和了解,掌握其图像表达原则,提升拍摄技能和所制图像信息传达的有效性,进而使摄影图像这一视觉信息朝着具有审美价值、符合信息传达规律的方向发展,最终促进人类社会精神文明的健康发展。
李静怡[10](2020)在《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文中提出女性在摄影创作中往往处于“被观看”的位置,其艺术发展和作品评价权力在男权社会的话语权体系下被遮蔽。改革开放之后,中国摄影事业进入发展新阶段,女性摄影也呈现多元化的特点。分析女性在摄影创作及非创作领域的作品,可以提供认识摄影发展的新角度;女性性别意识的萌芽和觉醒,是研究作为“观看权力”问题的重要依据。本文总结了改革开放后到新世纪(1978——2000)之间的中国女性摄影的发展,其中梳理了女性摄影师的典型创作、还分析了女性摄影理论家、女性图片编辑等其他非艺术创作职业,对中国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进作用。改革开放后女性摄影的发展大体分为四个部分,第一是“四月影会”中的女性改革先锋者,她们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勇敢发声,体现出与男性不同的审美偏好。第二是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老一代女性革命摄影家从战争的洪流中走来,发扬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指引着新时期女性摄影记者的探索。新时期的女性摄影记者“欲与男人试比高”,继续发扬不畏艰险的革命精神。第三是艺术的创新者,“社会性别”含义的引入,为中国妇女解放运动提供新养分,自由女性艺术家运用摄影的创作手法,开始在男权社会中反思女性地位、为女性身体及精神的解放发声,挑战传统道德规范和男权评价体系。第四是女性对于摄影全行业发展的推动。随着摄影艺术的发展,摄影不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摄影理论、图片编辑、摄影策展人等职业应运而生,丰富整个摄影行业的发展。
二、新闻摄影形式美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新闻摄影形式美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一、简析新闻摄影的美学元素 |
(一)新闻摄影的形式美 |
(二)新闻摄影的内容美 |
(三)新闻摄影的新鲜美 |
(四)新闻摄影的真实美 |
二、新闻摄影的美学特征 |
(一)新闻摄影的时新性 |
(二)新闻摄影的纪实性 |
(三)新闻摄影的形象性 |
三、新闻摄影的美学价值 |
四、结论 |
(2)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类专业新闻摄影教法新探——以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一、困境与机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须与新媒体时代接轨 |
二、探索与思考:以技艺融合理念推动教学策略创新 |
(一)摄影技术应注重理论够用与学以致用 |
1.理论讲授突出重点 |
2.任务驱动重视实训 |
3.对比教学解决难点 |
4.案例教学融会贯通 |
(二)摄影艺术应注重课程思政与美学熏陶 |
1.技艺融合提升底蕴 |
2.融入课程思政元素 |
3.输入正面价值导向 |
4.摄影摄像艺术共性 |
三、结语 |
(3)新闻摄影特写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新闻摄影特写的技术追求 |
二、新闻摄影记者的素质要求 |
三、新闻特写照片的艺术标准 |
(4)艺术摄影的美学元素(论文提纲范文)
一、艺术摄影的空间秩序美学 |
1. 艺术摄影空间秩序的原创性 |
2. 艺术摄影空间秩序的表现力 |
二、艺术摄影的表现性美学 |
1. 认识与揭露性 |
2. 证据与历史性 |
结语 |
(5)探究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教育发展及策略(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新媒体时代概述 |
三、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发展优势 |
四、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现状 |
(一)新闻教育人才培养与现阶段社会发展要求不相符 |
(二)缺乏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模式 |
(三)没有结合新媒体时代发展趋势 |
五、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教育发展策略 |
(一)以时代发展为基础,创新教学理念 |
(二)优化课程形式,深化教材内容 |
(三)强化理论应用实践能力培养 |
(四)提升新闻摄影职业道德教育 |
六、结束语 |
(6)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研究缘起及意义 |
二、文献综述 |
(一)关于王小亭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
(二)关于新闻摄影的研究综述 |
三、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一)研究思路 |
(二)研究方法 |
第一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活动历程 |
第一节 “冒险家”:新闻摄影视觉起源(1923—1929年) |
第二节 “记录者”:社会真实的视觉表述(1930—1949年) |
第三节 返美驻台拍摄记录短片(1950年之后) |
第二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与风格 |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作品的主题 |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风格解读 |
第三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探析 |
第一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内容 |
第二节 王小亭新闻摄影观念的特征与成因 |
第四章 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反思 |
第一节 文本、叙事、思想的历时反思 |
第二节 “出场”意义与被意义观照的共时反思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一、选题背景、目的及意义 |
二、研究现状及趋势 |
三、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四、研究方法及思路 |
第一章 航拍的产生与发展 |
一、早期航拍的演进 |
二、当代航拍的发展 |
(一)民间航拍的萌发 |
(二)航拍影像系统一体化整合 |
第二章 航拍的艺术特性 |
一、航拍的形式特性 |
(一)视角变化带来视觉活力 |
(二)构图取景更加自由 |
(三)光影利用更加灵活 |
二、航拍的内容特性 |
(一)空间的立体性 |
(二)视觉重量的平衡性 |
(三)内容的独特性 |
三、航拍的审美特性 |
(一)新视角带来陌生化体验 |
(二)陌生化带来的认知变革 |
第三章 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表现 |
一、航拍在中国当代新闻摄影中的应用表现 |
(一)灾难摄影中的时效性与适应力 |
(二)荷赛与航拍 |
二、航拍在中国当代风光摄影中的应用表现 |
(一)侯贺良的风光摄影新视角表现 |
(二)何俊杰的风光摄影批判性 |
三、航拍在中国当代纪实摄影中的应用表现 |
(一)吴国勇的无处安放 |
(二)卢广的纪实摄影新语法 |
第四章 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中应用表现的价值思考 |
一、航拍产生的价值 |
(一)社会价值 |
(二)艺术价值 |
(三)人文价值 |
二、航拍出现的问题 |
(一)不规范操作带来伤害 |
(二)隐私权受到危害 |
(三)航拍作品质量参差不齐 |
三、对航拍的展望 |
(一)加强对航拍的学习与交流 |
(二)完善管理规范 |
(三)技术与艺术的共同发展 |
结语 |
致谢 |
注释 |
参考文献 |
攻读硕士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 |
攻读硕士期间部分摄影作品 |
(8)摄影新闻的图片特征及价值提升(论文提纲范文)
摄影新闻的定义 |
摄影新闻的图片特征 |
1.新闻性 |
2.真实性 |
3.形象性 |
提高摄影新闻价值的方法 |
1.创新优化摄影新闻图片的拍摄模式 |
2.提高新闻摄影记者的瞬间掌握能力 |
3.提高摄影新闻图片的视觉冲击感 |
结语 |
(9)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摄影图像表达研究 ——以Instagram平台上的摄影图片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 |
第二节 研究目的和意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意义 |
第三节 国内外研究动态 |
第四节 研究内容与方法 |
一、研究内容 |
二、研究方法 |
第二章 数码时代的摄影图像 |
第一节 图像概述 |
一、图像的概念 |
二、图像的类别与视觉特征 |
三、图像的发展 |
第二节 基于摄影的图像 |
一、摄影与图像 |
二、摄影图像 |
三、摄影图像的发展与变化 |
第三节 数码时代的图像 |
一、数码之于图像 |
二、数码技术对图像的促进 |
三、发展中的困惑 |
第三章 社交网络平台 |
第一节 社交网络 |
一、社交网络概述 |
二、社交网络的发展 |
第二节 视觉化的社交网络“红人”——Instagram |
一、社交网络平台中的视觉化先驱 |
二、迎合大众“观看”体验的可视化传播平台 |
第四章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 |
第一节 社交网络平台中摄影图像的呈现 |
一、摄影图像与社交网络平台的关联 |
二、摄影图像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方式 |
三、摄影图像在社交网络中的呈现内核 |
第二节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特征 |
一、技术特性促成的多元化与主观性 |
二、大众普及的自由性与多样化 |
三、视觉审美的设计性与时尚感 |
四、信息传播的可达性与便捷性 |
五、内容表现的叙事性与娱乐性 |
第五章 社交网络平台中的摄影图像表达 |
第一节 表达原则 |
一、视觉审美原则与构图法则 |
二、图像叙事原则和立意要求 |
三、信息扩展原则和传播定律 |
第二节 社交网络对摄影图像表达的影响与启示 |
一、面对“便捷”复制的摄影图像表达 |
二、面对“有效”传播的摄影图像表达 |
三、面对“前沿”技术的摄影图像表达 |
结语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绪论 |
第一节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二节 关于女性摄影师研究综述 |
第三节 研究关注点和创新点 |
第四节 研究方法综述 |
第一章 社会激变中的女性摄影师 |
第一节 在“四五运动”和“四月影会”中启蒙的女性摄影师 |
第二节 “从野外拾回的小诗”引发“表现自我”的争论 |
第三节 自然与考察——她们选择的社会责任 |
小结——改革的排头兵 |
第二章 一脉相承的女纪实摄影师 |
第一节 追溯中国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典型代表 |
第二节 女性红色摄影师的发展及其特点 |
第三节 继续前行的女摄影记者 |
第四节 新时期女摄影记者的新特点 |
小结——红色革命精神的继任者 |
第三章 女摄影师“社会性别”意识的萌发 |
第一节 社会性别的概念与其在艺术中的表现 |
第二节 身体——挑战观看的权利 |
第三节 符号——改变视觉文化中的用词 |
第四节 表演——被建构的主体身份 |
小结——当代艺术的创新者 |
第四章 摄影行业其他领域女性工作者 |
第一节 女摄影家协会的成立 |
第二节 女摄影理论家的成长 |
第三节 女性图片摄影编辑的发展 |
小结——摄影行业的女性力量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新闻摄影形式美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新闻摄影的美学分析[J]. 郭建芸. 戏剧之家, 2021(23)
- [2]新媒体视域下传播类专业新闻摄影教法新探——以高职院校传播与策划专业为例[J]. 詹雨鑫. 新闻研究导刊, 2021(10)
- [3]新闻摄影特写的应用研究[J]. 董亚. 枣庄学院学报, 2020(06)
- [4]艺术摄影的美学元素[J]. 孙瑞潇,王梦妍,拉丹. 美术教育研究, 2020(18)
- [5]探究新媒体背景下新闻摄影的教育发展及策略[J]. 化睿云. 传媒论坛, 2020(19)
- [6]王小亭新闻摄影实践研究[D]. 韩金杰.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 [7]航拍在中国当代摄影创作中的应用与表现[D]. 高昂. 山东师范大学, 2020(08)
- [8]摄影新闻的图片特征及价值提升[J]. 骆少华. 中国报业, 2020(08)
- [9]基于社交网络平台的摄影图像表达研究 ——以Instagram平台上的摄影图片为例[D]. 朱楠. 云南师范大学, 2020(05)
- [10]新时期中国女性摄影创作与理论研究[D]. 李静怡. 中国艺术研究院, 20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