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树幼苗光合作用和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柳树幼苗光合作用和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一、沙柳幼苗光合、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文献综述)

孟瑶[1](2021)在《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文中提出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是第三纪孑遗物种,隶属于杨柳科(Salicaceae)杨属(Populus)的落叶乔木植物,是杨属中最原始的荒漠河岸林,也是我国西北干旱地区荒漠河岸林的优势乔木树种,具备较强的抗旱耐盐特性,在防治荒漠化和维护荒漠生态平衡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重视和加强胡杨的保护、恢复与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探究并掌握胡杨适应环境的生长机制和生理生态适应性特征又是胡杨保护的重要前提。本研究以内蒙古额济纳旗胡杨为研究对象,从种群、个体和分子三个角度对胡杨种群结构特征、异形叶化学元素与代谢化合物特征、生理生态功能和转录组学等进行了研究,以揭示胡杨叶形变化过程中的生态对策和个体生长发育对干旱环境的适应机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胡杨适应环境的种群结构特征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受环境条件影响较大。七道桥水分条件相对较好,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纺锤型,幼龄所占比例相对较大,种群趋于稳定。八道桥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由于水分胁迫影响,胡杨种群年龄结构呈倒金字塔形,以大龄级为主,幼龄植物缺失,种群处于衰退状态。胡杨林木高度受环境影响较大,水分胁迫导致胡杨植株高度减小。河道附近胡杨种群高度级较为稳定,生长状况良好。干旱条件下近熟龄高度级数量稀少,幼龄级高度数量缺失,生长状况较差。胡杨种群密度随径级增大而减小。七道桥胡杨种群更新资源较为丰富,未来种群能够保持稳定增长。八道桥与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胡杨种群以过熟木为主,未来种群趋向衰退。(2)胡杨叶片生态化学计量学与植物代谢特征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化学元素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发育阶段植株叶片表现出不同的养分生态适应策略。胡杨叶片中有机碳含量在400 mg·g-1以上。N、P、C/N、C/P、N/P平均含量分别为:13.87 mg·g-1、2.4 mg·g-1、32.62 mg·g-1、190.20 mg·g-1和5.93 mg·g-1,化学元素含量大小为:C>N>P,化学计量比值大小为:C/P>C/N>N/P。胡杨叶片的C/P与N/P呈极显着正相关,N与C/N,P与C/P和N/P呈极显着负相关。而N与P,C/N与C/P呈显着正相关,N与C/P,P与C/N呈显着负相关。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和不同叶形态中C含量均保持在相对稳定的水平,无显着性差异且变异系数小,C/P和P变异系数相对最大。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化学元素含量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但在不同发育阶段中各元素含量未表现出极显着关系,这说明胡杨叶片化学元素含量及其比值受叶形态影响较大,但随林龄的发育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胡杨叶片含有糖类、脂肪类、氨基酸等多种次级代谢物,不同发育阶段植株的化合物种类和含量有一定差异,但同一植株不同叶形差异较小,这表明胡杨体内的代谢化合物主要随植株生长发育而发生变化,而在同一植株生长过程中相对稳定。(3)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胡杨不同发育阶段同种叶形因其位置和发育阶段的不同而呈现出差异性规律,表现为生长在树冠上层的叶片光合能力更强。在同一发育阶段,胡杨不同叶形存在明显的时空变化特性,树冠自下而上光合能力依次增强。胡杨不同发育阶段位于树冠顶层的不同叶形也存在明显的变化规律,其中幼苗条形叶保持了较高的光能利用和较大的光合速率。胡杨幼树披针形叶、中树披针形叶和成树阔卵形叶应对环境的高温胁迫时,为减少水分消耗,气孔被迫关闭,在正午前后出现了短暂的“光合午休”现象,且蒸腾速率与气孔变化一致,光合午休主要受气孔限制。同一植株叶片光响应的空间变化表现为自下而上光合速率依次增大,CP生长在树冠底层,具有较强的弱光利用能力。同样,条形叶具有较低的α与相对较高的LCP、LSP及Pnmax,较宽的光能利用区间使之能够在弱光环境下保持较高的光合速率。成熟植株阔卵圆形叶具有较高光合活性,通过提高Pnmax以增强光能利用率,使其在干旱荒漠区高温、强光环境下仍能保持较高的光能转化效率与光合速率。(4)胡杨适应环境的转录组测序与差异基因分析以胡杨幼苗(YM-T)为参照,将其与其他6种形态叶片对比进行转录组差异基因分析,对14个样本组装聚类去冗余后得到了543653个Unigenes,通过组间差异基因分析,共找到了43143个差异表达基因,其中有22376个上调,20767个下调。,其中成树阔卵圆形叶中的差异基因(包括上调和下调)最多。GO功能富集分析显示,胡杨适应环境的调控机制主要为相关代谢和酶活性等生物调节过程。KEGG富集分析显示,差异基因显着富集在类黄酮生物合成、萜类化合物生物合成、氮代谢、光合作用、氨基酸代谢等通路。进一步对得到的差异基因进行Map Man分析,结果表明参与光合调控的基因主要为光合作用光系统Ⅱ中的蛋白亚基复合体编码的相关基因和卡尔文循环中的Rubisco活性等大部分光合作用相关酶活性。上述结果可为胡杨抗逆基因的进一步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马瑞丽[2](2020)在《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论文分别研究了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和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规律和光合特性动态变化,对不同海拔梯度和农茬口栽培环境下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和光合特性进行探讨,同时研究了叶片和鳞茎形态特征在海拔梯度下的形态响应策略,并建立甘肃贝母异速生长方程,揭示了甘肃贝母生长特性和生物量分配对环境的响应策略,试验结果将为甘肃贝母人工栽培起到积极作用。主要结论如下:1.甘肃贝母在营养生长阶段,旺盛生长期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最高,生长初期主要以消耗老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供根系和叶片的生长,旺盛生长期以叶片光合作用产生有机物质贮藏于新鳞茎为主。生物量分配格局在各物候期均呈鳞茎>叶片>根系。2.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阶段,表观量子效率和最大净光合速率在现蕾期和盛花期显着高于果实膨大期,光补偿点和暗呼吸速率在果实膨大期达到最大。现蕾期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盛花期、果实膨大期和果实成熟期均为鳞茎生物量分配最大。甘肃贝母在生殖生长前期,主要进行营养生长,将绝大多数的光合产物储存在鳞茎中,而从盛花期以后,将其鳞茎中贮藏的营养物质用于有性繁殖,此后其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生殖器官生物量分配增大,从果实膨大期以后,鳞茎生物量分配又开始增加,甘肃贝母的生长又主要以储藏光合产物到鳞茎为主。3.甘肃贝母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性状间均为等速生长关系,且鳞茎:植株和叶片:植株生物量间,地上:地下部分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发生改变,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的改变而引起的真实可塑性变化,而叶片:鳞茎生物量间异速生长轨迹没有发生变化,其生物量分配的改变是由不同生活史阶段植物大小而引起的外观可塑性变化。4.甘肃贝母生殖分配特性研究表明,生殖器官生物量与分株植物茎生物量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与根系生物量和叶生物量呈显着抛物线关系,与鳞茎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在花期呈显着线性正相关关系,但在果期呈显着抛物线关系,鳞茎和总生物量生长规律发生改变,不同器官间生长规律存在差异。氮平均组成百分比最高的为叶片,达到2.52%,磷和钾在果实中的组成百分比显着高于其他器官。5.高海拔(3000 m)甘肃贝母叶片厚显着大于低海拔(2400 m),且海拔梯度改变了甘肃贝母资源分配策略,随海拔的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显着增加,从低海拔的12.54%增加到高海拔的22.97%,而鳞茎生物量分配显着降低,从低海拔的87.46%降低到高海拔的77.03%。叶片光合作用参数随海拔升高均逐渐增大,其中,海拔2700 m和3000 m地区植株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初始量子效率、光补偿点、暗呼吸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在海拔2400 m地区植株,说明甘肃贝母是通过增加叶片厚度和光合作用以增强自我保护能力而延长叶片寿命,并通过增加叶片生物量分配,降低鳞茎生物量分配以此来适应高山低温环境。异速生长分析表明,在给定鳞茎横纵轴比和总生物量情况下,均为2700 m海拔植株具有最大鳞茎生物量,考虑到鳞茎产量和形态,在甘肃贝母人工引种驯化时,选择2700 m左右海拔种植是提高甘肃贝母产量和外观性状的重要途径。6.马铃薯茬口的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和总生物量显着大于生荒地和蚕豆茬口,并且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显着高于其余2种茬口,而生荒地和蚕豆茬口甘肃贝母根系吸收能力和叶片光合效率增加,根系和叶片生物量分配增加,造成鳞茎生物量分配降低。异速生长分析表明,鳞茎基于叶片生长策略取决于植物大小而不是茬口差异,是外观可塑性,而根系和鳞茎基于总植株,根系基于鳞茎,地上部分基于地下部分生长策略取决于茬口差异,是真实可塑性,因鳞茎生物量分配在马铃薯茬口最大,因此马铃薯茬口更适宜栽培甘肃贝母,该研究成果有助于甘肃贝母人工驯化栽培时合理选择茬口,有效增加甘肃贝母鳞茎产出性能。

刘娇[3](2020)在《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文中提出利用人工植被防治沙害是国际上公认的沙区生态重建和沙害防治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而水分是影响荒漠生态系统结构稳定性和维持功能正常的关键因子,也是制约植被生长的最大限制因子,在防风固沙、遏制沙害等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土壤-植物-大气连续体(SPAC)中,蒸腾作用是植物水分耗散的主要途径,参与并影响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同时受到土壤、植被和大气交界面的生物物理和环境过程的影响。光合作用作为生理代谢和物质积累的基本单元,对外界环境的变化很敏感,是分析植物生长和代谢对环境响应的重要环节。塔克拉玛干沙漠位于中国西北部,为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贯穿其中的沙漠公路防护林可有效的防治风沙侵蚀。本研究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防护林带,选择沙拐枣和梭梭两个树种,设置三个灌水量(W1=17.5 L(株次)-1,W2=25 L(株次)-1,W3=35 L(株次)-1),三个灌水周期(F1=10 d,F2=20 d,F3=40 d),通过对林地土壤水分、植物茎流和光合特征的测定,综合研究了1)不同灌水处理下的防护林土壤水分动态;2)沙拐枣和梭梭在不同的灌溉制度下的蒸腾特征及水分利用特征;3)沙地植物在不同水分条件下的光合适应机理;4)塔克拉玛干沙漠公里防护林灌溉系统节水的适宜性和可行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土壤水分动态在垂直深度上,依据土壤水分含量变化特征可将0-100 cm土层分为3层,土壤水分速变层(0-30 cm)、水分中变层和水分相对稳定层。水分中变层的下限和水分稳定层的上限与灌水量、植物类型和植物根系生长状况密切相关,应根据实际情况界定。在时间尺度上,灌水后浅层0-60 cm土壤水分变化可以分为快速下降期(1-9 d)、缓慢下降期(9-19 d)、相对稳定期(19-39 d)。6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在灌水后下降缓慢,下降速率明显小于0-60 cm深度,200 cm以下土壤水分对60-200 cm土壤水分有补给。0-100 cm土壤贮水量在灌水后第1-9天与天数呈三次多项式关系,拟合结果R2均达到0.88以上。5-9月土壤0-300 cm含水量均值来看,在1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和梭梭林地均为W3>W1>W2;在20 d和40 d灌水周期下沙拐枣林地W2>W3>W1,梭梭林地W3>W2>W1。灌水量、植物类型、大气因子植物根系生长状况等对土壤水分变化均有影响,5、6、7月植物生长旺盛且气温逐渐增高,属于土壤水净消耗期,8、9月植物生长速率减缓,且气温降低,属于土壤水净补给期。0-200 cm土壤水分含量平均值7月<8月<9月。同一处理土壤含水量在8月和9月之间差异不显着,而7月和8月、7月和9月间差异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水平(P<0.05)。(2)沙拐枣和梭梭茎流特征相较于沙尘天,晴天植物夜间茎流量占全天茎流量的比重较小。相同灌水处理下,沙拐枣在W3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3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大约1.5倍;梭梭在W2F1处理下晴天茎流通量为沙尘天的5.5倍,其它处理晴天为沙尘天的3.5倍左右。沙拐枣和梭梭均在夜间保持有一定的茎流通量,分别占全天茎流通量的14.3%-24.9%和7.3%-10.4%。沙拐枣和梭梭茎流在日出后开始启动,分别在10:00-13:00和13:00-15:00达到峰值,随后逐渐下降,沙拐枣下降速率较快而梭梭下降速率缓慢,梭梭在白天长时间保持较高茎流通量,相较于沙拐枣,梭梭表现出较强的耐干旱能力。两种植物枝条茎流通量日变化在不同处理下均出现“单峰”和“双峰”两种曲线,“双峰”曲线并不在灌水量最小的处理上,与植物吸水层土壤水分含量的相关性更大。两种植物茎流与环境因子间存在一定的时滞,相关性太阳辐射>温度>相对湿度>饱和水汽压差。沙拐枣茎流通量在6月和8月最大,9月最小,梭梭8月最大。利用太阳辐射、气温、相对湿度、风速、土壤含水量和土壤温度实时监测数据以及植物物候指标,采用BP-神经网络对沙拐枣和梭梭茎流进行拟合,拟合曲线R2均大于0.96,拟合效果较好,BP-神经网络模型在个体尺度上可以用于植物茎流拟合,但由于茎流与环境因子存在时滞,在较小的时间尺度上拟合结果较差,在拟合时应注意这一问题。(3)沙拐枣和梭梭光合特征沙拐枣Pn日变化曲线在三个灌水量处理下均为双峰曲线,梭梭Pn日变化曲线在W2处理为双峰曲线,W1和W3为单峰曲线。沙拐枣Pn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1.70%,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大0.10%;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26.89%,W1处理比W3处理增加0.09%。梭梭Pn日均值W2处理下比W3下降30.71%,W1处理比W3处理低0.03%;Tr日均值W2处理比W3处理下降44.02%,W1处理反而比W3处理增加了18.96%。沙拐枣比梭梭具有更高的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轻度水分胁迫(W1)下沙拐枣主要通过在清晨提高Pn且午间采取光合午休来提高WUE,梭梭在午间采用高蒸腾的方式避免高温对叶片的伤害而导致WUE下降;随着胁迫程度的增大,梭梭和沙拐枣Pn和Tr均减小但Tr降低更多,以此来提高WUE。水分胁迫下沙拐枣和梭梭LSP、LCP、Rd降低,植物在遭受水分胁迫时光合能力减弱,更容易出现光抑制,但在不同的季节表现不同,在大气RH较高时,对土壤水分胁迫具有一定的补偿作用,表现为LSP和Pnmax的上升,使土壤水分胁迫对植物光合的影响减小。(4)防护林最优灌水制度结合土壤贮水量、植物光合和茎流状况,沙拐枣林地可采用单次17.5 L(株次)-1、1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梭梭可采用35 L(株次)-1、40 d灌溉周期的节水制度。综上所述:防护林在现有的灌溉制度下还有一定的节水空间,沙拐枣和梭梭光合和茎流特征在相同的灌水制度下表现不同,在制定节水制度时应当加以区分。本研究利用田间控水试验土壤水分特征和植物光合茎流特征结合在一起,能够更全面的解析不同的灌水措施对土壤和植物的影响,且利用神经网络模型模拟了植物茎流特征,并在模型中加入了物候指数,使得模型拟合精度更高,可以为防护林体系合理水分灌溉的确定提供依据,为生态防护林可持续性发展提供参考。

高玉寒[4](2020)在《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更新复壮的影响研究》文中认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的特殊性质使得其生态功能较为脆弱,人造柠条林往往不能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反而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本文以内蒙古农牧交错带黄花甸子流域典型柠条锦鸡儿(Caraganakorshinskii)人工林为研究对象,以柠条锦鸡儿地上及地下、生长及生理指标为分析依据,在全面调查研究区柠条锦鸡儿的栽植密度、立地条件、林龄等前提下,对柠条锦鸡儿进行了 0cm(齐地)、10cm和20cm的平茬处理,并以未平茬处理柠条锦鸡儿林分为对照,分析了连续4年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生理生态特征和土壤含水率的动态变化特征间的关系,并对各生理生长指标进行了综合评价,从而得出平茬模式对柠条生理生长指标的影响。研究结果对深入揭示内蒙古农牧交错带柠条锦鸡儿林分的更新复壮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对于干旱区柠条锦鸡儿的平茬措施的实施具有实用价值。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地上和地下部分各项生理生态特征在各年限之间均无显着差异;(2)各年限不同平茬模式下的柠条锦鸡儿株高和冠幅增长量、当年生枝条长度(除平茬第4年)、当年生枝条基径、当年生枝条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水分利用效率、边材比导率、叶比导率、细根质量、细根总根长、细根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除平茬第1年)均高于未平茬模式;气孔限制值、栓塞度、木材密度、脯氨酸含量(除平茬第1年)、细胞膜透性(除平茬第1年)均低于未平茬模式。(3)各年限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株高和冠幅增长量、当年生枝条长度、当年生枝条基径、当年生枝条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边材比导率(除平茬第1年)、叶比导率(除平茬第1年)、细根质量、细根总根长、细根活力、可溶性蛋白含量均表现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0cm平茬模式>未平茬模式;气孔限制值、栓塞度(除平茬第1年)、木材密度(除平茬第1年)、脯氨酸含量、细胞膜透性均表现为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10cm平茬模式。(4)各年限5-11月份各平茬模式土壤水分随着土层的增加呈现波动增加后趋于平稳的趋势。除第1年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表层土壤含水率较高外,各年限平茬模式和未平茬模式表层土壤含水率基本无差异;随平茬年限增加,3种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率逐渐回升,且表现为中层土壤含水率较早恢复,深层土壤含水率较晚恢复,平茬第4年时土壤含水率恢复速率逐渐降低;除平茬第1年外,3种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率均表现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0cm平茬模式。(5)平茬措施对柠条锦鸡儿的水分演化周期具有显着的影响,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平茬1-4年在0-60cm 土层处存在4个周期性变化规律;60-140cm处存在3个周期性变化规律;140-200cm处存在2个周期性变化规律。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平茬1-4年在0-140cm处存在4个周期性变化规律;140-160cm处存在3个周期性变化规律;160-200cm处存在2个周期性变化规律。表明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土壤含水率存在显着影响,但主要影响层位于60-140cm。(6)对各年限3种平茬模式和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均为:10cm平茬模式>20cm平茬模式>0cm平茬模式>未平茬模式,但是3种平茬模式之间差异较小,且随年限增加各模式之间差异逐渐减小。(7)通过对不同平茬年限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与土壤含水率进行相关性进行研究,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相关性大小表现为:未平茬模式>平茬第4年>平茬第3年>平茬第2年>平茬第1年;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理特征间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平茬第3年>平茬第2年>平茬第1年>平茬第4年>未平茬模式;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特征间相关性大小表现为:平茬第3年>平茬第2年>平茬第1年>平茬第4年>未平茬模式。(8)不同平茬模式地上生长特征、地上生理特征、细根生长特征以及细根生理特征指标间相关性绝对值存在差异性,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其地上生长指标与地上生理指标、细根生理指标以及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大,地上生理指标与细根生长指标以及细根生理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较大,细根生长指标与细根生理指标以及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较大,细根生理指标与土壤含水率之间的相关性绝对值较大,而平茬模式相关性绝对值各指标间相关性较小,说明平茬改变了柠条锦鸡儿原有各指标间的相关性,尤其是改变了土壤含水率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随着平茬时间的增加,这种作用逐渐减弱。(9)对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对选取的主成分的特征值以及系数进行研究,相比未平茬模式,平茬改变了柠条锦鸡儿整体指标的在主成分分析当中的特征值与各主成分贡献率,降低了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指标对于柠条锦鸡儿总体的表达,增强了地上生理、细根生长以及细根生理特征对于总体指标的解释性,从整体指标的角度解释了平茬对柠条锦鸡儿各指标的影响。随着平茬年限的增加,其主成分分析当中的特征值与各主成分也发生这变化,其地上生长特性对柠条锦鸡儿整体的解释性逐渐增强,随着平茬年限增加,这种增强作用逐渐减弱,从整体指标的角度解释了平茬年限柠条锦鸡儿各指标的影响。

王晶[5](2020)在《不同放牧和增雨强度耦合下希拉穆仁草原三种优势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文中研究指明典型草原是内蒙古天然草原的主体,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和畜牧业生产基地。典型草原生态与环境条件脆弱,人为干扰强烈,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的正常发挥易受到放牧活动与降水变化的影响。降雨格局显着影响典型草原植物个体、种群以及生态系统的响应机制与适应机理。为探究放牧活动及区域降雨增加趋势对典型草原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的影响,本文以内蒙古希拉穆仁草原三种放牧强度(轻度放牧LG、中度放牧MG和重度放牧HG)样地共有优势种—克氏针茅(Stipa Krylovii)、糙隐子草(Cleistogenes squarrosa)和银灰旋花(Convolvulus ammannii)为研究对象,依据该地区多年平均降水量测定值285mm,在三种放牧强度样地分别设置五个模拟增雨处理,增雨量为0mm(CK)、60mm(W1)、80mm(W2)、100mm(W3)和120mm(W4),通过测定不同放牧强度与增雨处理下三种优势植物的地上部生长特征、叶片解剖生理特征与叶片光合生理特征,探讨三种优势植物种生长与生理特征对放牧强度与增雨处理的响应及适应,揭示优势植物对未来降水增加的适应策略,以期为典型草原生态系统的健康运行、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科学规划管理提供依据与实践指导。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不同放牧强度下三种优势植物的株高和地上生物量均随增雨梯度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三种植物的地上部生长特征在轻度放牧样地内均在W3(增雨100mm)时达到最大,而在中度和重度放牧强度样地内则均在W2(增雨80mm)时达到最大值。(2)随着增雨梯度的增加,三种植物的净光合速率以及水分利用效率均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模拟增雨量的增加对三种植物的光合午休现象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并且会使第一个峰值延后。三种植物在轻度放牧样地内均于增雨100mm时净光合速率最大;在重度放牧样地内于增雨80mm时最大;在中度放牧样地内,克氏针茅和糙隐子草在增雨100mm时最佳,银灰旋花在增雨80mm时最佳。(3)草原三种植物的叶片解剖结构在不同放牧强度样地的五种增雨处理下变化各异。在不同放牧小区内,叶片、角质层和主脉厚度随增雨梯度增大呈逐渐降低的趋势,维管束面积/叶面积在各放牧样地内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随增雨量增大而下降明显。在三种放牧强度下,重度放牧样地内植物叶片解剖结构特征对水分环境的变化最敏感,变动幅度最大,相比而言,克氏针茅和银灰旋花的叶片结构特征对环境变化反应程度较大。(4)放牧强度与增雨处理对三种植物的各生长与生理特征影响差异明显。增雨量与克氏针茅地上生物量呈负相关,与糙隐子草和银灰旋花地上生物量呈正相关。增雨处理与三种植物叶片厚度均达到显着或极显着负相关,与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呈正相关。放牧强度与三种植物地上生物量、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均呈极显着负相关。综上,三种植物的生长与生理特征会对不同放牧强度和模拟增雨作出积极的响应,因此,在未来降雨增加的背景下,可根据增雨量的不同适当调整放牧活动,最大程度的发挥降雨格局变化对草原退化的改良作用,以促进植物生长发育,增强碳同化能力,积累更多光合产物,提升草原生态系统的生产力及其利用率。

马成侠,冶慧君,李强峰[6](2019)在《不同藏柳无性系田间栽培对比试验》文中提出通过对比不同藏柳无性系的田间栽培差异,选择长势优良的藏柳无性系,为青海省灌木柳的良种选育奠定基础,本试验以2种一年生藏柳无性系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塔尺和LCPRO+光合仪对它们的生长节律和光合速率、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及气孔导度进行了测定。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藏柳无性系苗木的生长呈"S"型,有芽无性系生长量大于无芽无性系生长量,栽培密度大,高生长量越大,栽培密度越小,地径生长量大。藏柳无性系苗木的光合速率增长趋势与株行距相关,株行距30cm×60cm的藏柳无性系苗木的峰值出现在14点左右,20cm×60cm的藏柳无性系苗木的峰值出现在13点左右;蒸腾速率增长趋势比较平稳,峰值基本上出现在13点左右;胞间CO2浓度早上9点最高,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胞间CO2浓度逐渐下降,12点左右降到最低;2个藏柳无性系苗木的气孔导度日变化均呈"双峰"型,10点左右出现第一峰值,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湿度的降低,13点左右出现第2高峰。

吕婷[7](2019)在《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水资源短缺是制约我国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农林业生产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土壤水分含量的多少都会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从而影响植物生长和分布。为了探讨不同灌水量对幼林龄胡杨光合生理指标的影响,本试验主要以3年、5年和7年生的幼龄林胡杨为试验对象,利用Li-6400光合仪测定3个不同龄林胡杨在不同灌水量下的光合特性的动态变化、光响应过程及CO2响应过程,以确定3种不同龄林胡杨所适宜的灌水量。结果表明:(1)3年、5年和7年生胡杨不同灌水量下的Pn、Gs、Ci、Tr、WUE的日变化都发生明显的变化。3年生胡杨的Pn日均值在T2处理(29kg·株-1·次)下达到最大值,为20.1μmol·m-2·s-1,高于灌溉前34.19%;5年生和7年生胡杨日均值在T3处理下(38kg·株-1·次)Pn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4.06和14.6μmol·m-2·s-1,均高于灌水前26.48%、28.38%。(2)3年、5年和7年生胡杨的WUE均表现早上高、下午低的趋势,峰值均出现在早上6:00或8:00。其中3年生胡杨在T2处理(29kg·株-1·次)WUE日均值为1.62μmol·mmol-1,达到最大值;5年和7年生胡杨均在T3处理(38kg·株-1·次)日均值达到最大,峰值均为1.93和2.22μmol·mmol-1。在不同的灌水量下,蒸腾速率随着PAR和Ta的升高呈上升趋势,呈现出典型的单峰型曲线,但峰值出现的时间因灌水量的影响而呈现出不一致,均出现12:00、14:00和16:00。(3)结合3种不同龄林胡杨的Pn日变化与Ls和Ci的关系,3年生、5年生和7年生胡杨在正午时分出现Pn下降主要是受到气孔限制的影响,下午Pn下降主要是因为受到非气孔限制的影响。(4)3年、5年和7年生胡杨光响应均表现为Pn随着PAR的增加呈上升趋势,Pnmax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升高。3年生胡杨Pnmax在T2处理(29kg·株-1·次)最大,为23.58μmol·m-2·s-1;5年和7年生胡杨Pnmax的最大值为34.77和29.45μmol·m-2·s-1,均出现在T3处理(38kg·株-1·次)。幼龄林胡杨均表现出高LSP和低LCP,说明对光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5)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对3年生、5年生和7年生胡杨幼苗的光响应数据的模拟效果在不同的灌水量下具有明显的差别。其中,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的拟合值和实测值最为接近,拟合效果最佳。(6)3年生、5年生和7年生胡杨的CO2响应曲线变化趋势随着灌水量的增加Pn呈上升趋势,Amax随着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大都在35μmol·m-2·s-1,具有较强的光合能力。(7)利用直角双曲线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和指数模型对3年生、5年生和7年生胡杨的CO2响应数据的模拟。综合比较拟合效果,直角双曲线修正模型>指数模型>非直角双曲线模型>直角双曲线模型。

黄俊威[8](2019)在《欧李幼苗对钙添加的响应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喀斯特地区土壤普遍具有高钙性,导致植被恢复较为困难。欧李(Cerasus humilis)因果实中钙含量较高,亦被称为“钙果”,极有可能具有适应高钙环境的潜力。为明确经济物种欧李能否适应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高钙环境,本研究设计盆栽试验模拟喀斯特地区高钙土壤生境,以一年生扦插欧李幼苗为材料,选用一水合乙酸钙分析纯作为钙源,采取分次加钙的方法使土壤中交换性钙含量达到喀斯特土壤高钙水平,加钙总质量分别为0g,26.40 g,52.80 g,79.20 g和158.40 g。添加外源钙后,通过对欧李幼苗生长、光合、元素吸收与储存和代谢产物等指标的测定,综合分析探究欧李对高钙环境的适应性,结果表明:(1)本试验范围内,欧李幼苗在所有钙添加条件下均能存活,按侯学煜的方法进行分类,欧李属于中间型植物。外源钙添加质量不超过52.80 g,即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不超过4.20 g·kg-1时,钙对欧李幼苗的生长有促进作用;外源钙添加质量达到79.20 g,即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达到4.93 g·kg-1后,欧李幼苗将受到高钙胁迫的影响,生长受到抑制。对于欧李幼苗生长而言,最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3.34 g.kg-1。(2)从光合参数方面看来,外源钙添加质量不超过52.80 g时,钙能提高欧李幼苗净光合速率及水分利用效率,促进其生长;外源钙添加质量达到79.20 g时,欧李幼苗将受到高钙胁迫的影响,净光合速率开始降低,但欧李幼苗能调节其蒸腾速率,维持较高的水分利用效率。对于欧李幼苗光合作用而言,最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3.34 g.kg-1。(3)从欧李各器官钙含量的变化规律看来,欧李将大部分钙储存于茎中,通过调节细胞内草酸钙的含量来稳定细胞中游离态钙的水平,与此同时欧李能保持根系中极低的钙含量来适应高钙环境。当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4.93 g.kg-1时,欧李受到钙胁迫影响,茎、叶中磷酸钙和碳酸钙含量显着上升(P<0.05)。对于欧李幼苗吸收储存钙元素而言,最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4.93 g·kg-1。(4)从叶片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变化规律方面看来,在高钙环境中,欧李通过调节叶片内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来清除活性氧和自由基,防止细胞中丙二醛的累积对植物造成毒害。当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未超过4.20 g.kg-1时,欧李幼苗不会受到高钙胁迫影响;当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达到4.93 g·kg-1时,欧李受到轻微高钙胁迫影响,叶片丙二醛含量上升;当土壤交换性钙含量高达6.75 g.kg-1时,欧李受到明显的高钙胁迫,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脯氨酸、可溶性糖含量均显着上升(P<0.05)。综上所述,欧李能适应西南喀斯特地区土壤高钙环境,在土壤交换性钙含量未超过4.20 g.kg-1时,欧李幼苗不会受到高钙胁迫影响,其生长的最适土壤交换性钙含量为3.34 g.kg-1;当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达到4.93 g.kg-1时,欧李受到轻微高钙胁迫影响,当土壤交换性钙含量达到6.75 g.kg-1时,欧李受到明显的高钙胁迫影响。欧李幼苗在不同钙添加条件下均能存活,具有作为西南喀斯特地区石漠化治理引进物种的潜力。

张潭[9](2019)在《柴达木地区几个主要树种的抗旱耐盐碱生理生化特征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在柴达木地区土壤水分亏缺和次生盐渍化问题日渐加剧以及由栽植传统农作物向生态经济灌木发展转型的背景下,研究该地区生态经济树种四翅滨藜(Atriplex canescens)、沙枣(Elaeagnus angustifolia)、枸杞(Lycium barbarum)和黑果枸杞(Lycium ruthenicum Murr)的抗旱耐盐碱生理生化特征,为该地区干旱盐碱条件下植物种的选择提供技术参考和理论基础。本文通过盆栽控制试验方法,研究在不同土壤(容重约1.29 g·cm-3,最大田间持水量约为22.67%的沙壤土)水分条件和不同土壤盐碱溶液(NaCl、Na2SO4、Na2CO3、NaHCO3摩尔浓度比为9:9:1:1的复合盐碱溶液)浓度以及水分盐碱复合胁迫条件下,树种的生长特性、叶片水分生理、光合生理、渗透调节物质以及抗氧化酶等各项指标的变化,深入了解植物应对胁迫环境的响应机制,得到4种植物对土壤水分和土壤盐溶液浓度的耐受阈值。本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四翅滨藜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和较强的耐盐性。维持四翅滨藜光合作用正常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0.1%-18.6%,最适土壤水分含量为14.73%。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2.6%或高于19.6%时,四翅滨藜生长和光合能力显着下降。水合补偿点为6.7%。四翅滨藜对土壤盐碱溶液浓度的耐受阈值为249.3mmol/L。在50mmol/L盐碱胁迫处理下,其生长和光合参数较对照均有所上升,之后随胁迫程度增大呈下降趋势。细胞内积累渗透调节物质(脯氨酸Pro、可溶性糖SS、可溶性蛋白SP)、提高抗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活性是其主要耐盐机制。(2)沙枣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和较低的耐盐性。维持沙枣光合作用正常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0.1%-18.6%,最适土壤水分含量为14.7%,水合补偿点为5.2%。沙枣通过增大根冠比、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积累细胞内Pro、SS、SP含量、增大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来应对土壤干旱胁迫的危害。当土壤盐碱溶液浓度大于沙枣的耐受阈值155.8mmol/L时,生长特性和光合能力受到抑制,光合机构发生不可逆破坏,有机渗透调节物质也不再积累或迅速下降,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3)黑果枸杞具有很强的抗旱性和耐盐性。维持黑果枸杞正常光合速率的土壤水分范围为11.2%-18.8%,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5.1%。水合补偿点为6.0%。较强的叶片保水能力和水分利用效率、Pro的积累和POD、SOD、CAT活性酶的保护机制,是维持黑果枸杞在低土壤含水量下生理生化正常运转的重要机制。黑果枸杞耐受土壤盐碱溶液浓度的阈值范围为0-258.8mmol/L。低土壤盐溶液浓度(50mmol/L)能够促进黑果枸杞的生长发育,使其生物量和光合指标均显着增强。降低叶水势、增加细胞内SS、Pro和SP的含量、光合机制的自我调节、增加细胞内抗氧化酶(SOD、POD、CAT)活性,是黑果枸杞应对盐碱胁迫的重要调节机制。在高浓度肋迫下,这种调节机制破坏,其生长和光合能力显着降低。(4)枸杞具有一定的抗旱性和耐盐性。维持枸杞光合速率正常的土壤含水量范围为12.9%-20.7%,其中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7.2%,水合补偿点为7.1%。增加根冠比,提高叶片保水力,光合机制的自我调节,增加细胞内Pro、SS和SP进行渗透调节,增加抗氧化酶活性都是枸杞提高抗旱性的重要机制。但当土壤含水量低于11%时,枸杞光合机构受损,枸杞出现显着的旱害症状。枸杞对盐碱胁迫的应对机制与干旱胁迫类似,其耐受阈值为216.8mmol/L。在50mmol/L盐碱胁迫下,枸杞的生长和和光合能力未受到显着影响,在高浓度(>216.8mmol/L)盐碱胁迫下,光和机构发生不可逆的破坏、膜脂过氧化程度增大,抗氧化酶活性降低,植株出现明显的盐害症状。(5)结合32项生理指标的耐盐系数、主成分以及隶属函数综合分析研究,4种植物种沙枣的耐旱综合评价值最高,其次是黑果枸杞和四翅滨藜,枸杞的综合评价值最低。4种植物中黑果枸杞的耐盐综合评价值最高,其次是四翅滨藜,然后是枸杞,沙枣的耐盐碱综合评价值最低。(6)土壤含水量、土壤含盐量与4种幼苗净光合速率之间存在一定的交互作用。通过模型方程得到在土壤水分和盐分交互胁迫下,四翅滨藜幼苗生长耐受土壤含水量范围为9.2-9.3%,土壤盐溶液浓度为290.2-295.2mmol·L-1;沙枣幼苗耐受土壤含水量范围为8.6-8.8%,土壤盐溶液浓度为184.2-189.3mmol·L-1;黑果枸杞幼苗耐受土壤含水量范围为8.2-8.4%,土壤盐溶液浓度为270.6-276.8mmol·L-1;枸杞幼苗生长耐受土壤含水量范围为8.2-8.5%,土壤盐溶液浓度为212.2-218.5mmol·L-1。

王怡霖[10](2019)在《两种杨树对干旱胁迫的叶结构和叶生理耦合响应机制》文中指出在全球干旱程度不断加剧的背景下,研究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主栽树种和品种的抗旱生理生态机制是提高人工林经营水平和森林生产力的基础。杨树生长速度快、适应环境能力强,被广泛地应用于黄土半干旱区人工林和植被恢复中,且其丰富的遗传变异和对环境的可塑性使其在不同品种间形成多样的生理、结构和生长等方面的干旱响应策略,但是,不同程度干旱胁迫下的抗旱机制仍需深入研究,干旱胁迫下树木生理、结构和生长特性间的相关关系与相互作用仍存在很多争议,树木碳-氮-水资源间的关系还有待系统阐明。本研究以群众杨(Populus×popularis 35-44)和碧玉杨(Populus×euramericana cv‘BYu’)为试验材料,采用盆栽称重法模拟不同程度土壤干旱胁迫,通过比较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光合性能和水分利用及传输对干旱胁迫的适应性响应、叶形态结构的调节模式、叶养分分配和利用策略,进而整合叶结构和叶生理的耦合机制对植株生长的影响及其抗旱性表现,阐明了两种杨树的抗旱途径和主要机制,明确了决定杨树抗旱性的关键性指标,揭示了杨树应对干旱胁迫的碳-氮-水资源权衡策略,对杨树抗旱生理生态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对培育和克隆抗旱性强的杨树品种提供了科学依据,对提高杨树人工林的经济与生态效益具有实践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群众杨的光合性能、水分利用和传输能力、叶养分成分的含量较碧玉杨强,但对重度干旱胁迫更敏感,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间“此低彼高”的配置策略可以最大化提升光合固碳能力并且减少用于叶脉构建的碳投资成本,会优先把资源分配到生长以提高生产力;碧玉杨具有高蒸腾耗水和低水分利用的特点,光合性能和水分传输能力较群众杨弱,但对重度干旱胁迫具有耐旱优势,叶养分含量低,但叶养分利用更高效、更耐旱,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间“此高彼低”的配置策略可以最大限度提高水分运输和减少水分散失,表现出很强的资源获取和逆境适应能力。2.干旱胁迫下,相较群众杨而言碧玉杨的叶面积与叶脉密度间关联更紧密,叶脉密度的调节与叶氮的利用间匹配更积极,叶脉密度和气孔密度间的配置更高效,是其叶面积调节、叶脉构建、气孔调控、叶养分利用和光合固碳、水分利用、水力传输、水分平衡等叶形态结构-生理特性为获得最大碳固定所采取的抗旱表型和机制。3.两种杨树的抗旱途径和优势有明显差异,抗旱能力更强的碧玉杨,叶形态结构和叶氮的利用对干旱的调控更积极,结合重度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发挥一定耐旱优势,有利于光合功能与水分输导的耦合,以维持植株生物量的有效积累;抗旱能力较弱的群众杨,叶光合、水分生理特性在正常供水下表现更好,但对中度和重度干旱胁迫敏感性高,尤其叶形态结构对干旱的调控相对迟钝,叶养成的利用策略在干旱胁迫下也不具优势,因而不利于植株生物量积累的有效维持。4.与杨树抗旱性关联最大的是叶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利用机制;其次是植株生物量积累机制,其中茎生物量积累是关键的抗旱指标;再次是以气孔密度、叶脉密度和叶面积为代表的叶形态结构机制;最后是叶水分与光合生理机制,其中根导水率较叶导水率与杨树的抗旱能力关联更紧密,而净光合速率是衡量杨树抗旱性的首要叶光合生理指标。5.两种杨树间碳-氮-水资源的平衡制约、耦合权衡关系表现在:光合生产与叶营养成分的利用之间存在叶碳-氮资源的制约关系、水分利用效率与碳收益之间存在叶碳-水资源的耦合关系、光合氮利用效率与水分利用效率之间存在叶氮-水资源的平衡关系。总之,干旱胁迫下,碧玉杨在叶结构与叶生理上的耦合响应机制,呈现出叶碳-氮资源的耦合关系、叶碳-水资源的制约关系、叶氮-水资源的平衡关系,其叶结构调控积极的抗旱优势,为抗旱分子研究提供了可参考的切入点。

二、沙柳幼苗光合、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沙柳幼苗光合、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提纲范文)

(1)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概述
    1. 研究背景及意义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2.1 植物种群结构研究
        2.2 植物异形叶研究
        2.3 植物组学研究
        2.4 胡杨异形叶研究
第二章 研究区域及研究方法
    1. 研究区概况
    2 研究内容及实验设计
        2.1 研究内容
        2.2 技术路线图
        2.3 样株确定
    3. 数据分析与统计方法
第三章 胡杨种群结构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调查研究方法
    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生长状况
        3.2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年龄结构特征
        3.3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数量与更新
        3.4 额济纳旗胡杨种群生长状况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胡杨叶片化学元素与代谢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主要试剂及仪器
        1.4 测定方法
    2. 数据处理
    3. 结果与分析
        3.1 胡杨不同形态叶片C、N、P含量及其比值的相关关系
        3.2 胡杨叶片C、N、P生态化学计量总体特征分析
        3.3 胡杨叶片代谢化合物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胡杨叶片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及样株确定
        1.2 测定样品采集
        1.3 测定方法
    2. 数据处理与分析
        2.1 光响应曲线拟合
        2.2 统计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胡杨叶片光合作用日变化
        3.2 胡杨叶片蒸腾作用日变化
        3.3 胡杨叶片气孔调节机制
        3.4 胡杨不同形态叶片的光响应特征
    4. 讨论
        4.1 胡杨异形叶适应环境的光合生理特性
        4.2 胡杨异形叶适应环境的水分生理特性
        4.3 胡杨异形叶光响应特征
    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胡杨叶片转录组学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1.1 样地概况
        1.2 样品采集
        1.3 转录组测序分析方法
    2. 数据处理
        2.1 数据的获取与预处理
        2.2 样本聚类分析
        2.3 差异基因筛选
    3. 结果与分析
        3.1 胡杨叶片测序结果与分析
        3.2 不同叶形态间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3.3 差异表达基因功能分析
    4. 讨论
    5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1. 结论
    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2)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summary
第一章 绪论
    1.1 贝母种质资源
    1.2 甘肃贝母研究现状
        1.2.1 甘肃贝母植物学及生态学特征
        1.2.2 栽培与繁殖方式
    1.3 植物生物量分配研究进展
        1.3.1 生物量分配表达方式
        1.3.2 生物量分配理论
        1.3.3 生物量分配对环境因子的响应
    1.4 植物生物量分配与异速生长
        1.4.1 异速生长的概念
        1.4.2 异速生长理论在植物生物量分配中的应用
    1.5 立项依据及研究内容
        1.5.1 立项背景
        1.5.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5.3 项目来源与经费支持
        1.5.4 研究目标
        1.5.5 研究内容
        1.5.6 技术路线
第二章 甘肃贝母在不同生育期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1 材料与方法
        2.1.1 研究区概况
        2.1.2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3 数据分析
    2.2 结果与分析
        2.2.1 甘肃贝母营养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2.2 甘肃贝母生殖生长阶段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研究
        2.2.3 甘肃贝母种群从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生物量比较和异速生长关系
    2.3 讨论
        2.3.1 营养生长阶段在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2.3.2 在生殖生长阶段不同物候期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和光合特性
        2.3.3 营养生长进入生殖生长各器官资源利用策略
    2.4 小结
第三章 甘肃贝母生物量和营养元素生殖分配研究
    3.1 材料与方法
        3.1.1 试验区概况
        3.1.2 试验材料
        3.1.3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3.1.4 数据分析与处理
    3.2 结果与分析
        3.2.1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生物量及其分配变化
        3.2.2 甘肃贝母植株生殖器官与营养器官生物量关系
        3.2.3 甘肃贝母各器官在不同物候期营养元素分配
    3.3 讨论
        3.3.1 甘肃贝母种群各器官生物量分布
        3.3.2 甘肃贝母生物量生殖分配变化规律
        3.3.3 甘肃贝母种群生殖器官与分株各器官生物量的关系
        3.3.4 甘肃贝母植株各器官营养物质分配
    3.4 小结
第四章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影响
    4.1 材料与方法
        4.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4.1.2 研究材料
        4.1.3 样品采集
        4.1.4 数据分析
    4.2 结果与分析
        4.2.1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
        4.2.2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
        4.2.3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
        4.2.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光合特性
    4.3 讨论
        4.3.1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叶片与鳞茎形态特征的影响
        4.3.2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及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4.3.3 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各器官异速生长关系的影响
        4.3.4 不同海拔梯度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日变化
        4.3.5 不同海拔梯度生长植株叶片光合速率对光强的响应
    4.4 小结
第五章 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与光合特性的影响
    5.1 材料与方法
        5.1.1 材料采集地概况
        5.1.2 研究材料
        5.1.3 样品采集
        5.1.4 数据分析
    5.2 结果与分析
        5.2.1 不同农茬口下甘肃贝母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
        5.2.2 不同农茬口甘肃贝母叶片光合特性
    5.3 讨论
        5.3.1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特性的影响
        5.3.2 不同农茬口对甘肃贝母光合特性的影响
    5.4 小结
第六章 全文讨论与展望
    6.1 主要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导师简介
作者简介

(3)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1 背景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干旱沙漠区土壤水分运移研究现状
        1.2.2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光合特性研究现状
        1.2.3 荒漠植物干旱胁迫下的茎干液流研究现状
    1.3 小结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2.1 研究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概况
        2.1.2 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生态工程介绍
    2.2 研究内容
        2.2.1 不同灌水处理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2.2.2 沙地植物耐旱的生理响应机制
        2.2.3 沙地植物耐旱的水分利用机制
        2.2.4 微咸水生态再利用的可行性评价
    2.3 技术路线
第三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不同灌水量下的土壤水分动态
    3.1 引言
    3.2 材料与方法
        3.2.1 研究区概况
        3.2.2 试验方法
        3.2.3 数据处理
    3.3 结果与分析
        3.3.1 土壤0-1m水分含量动态
        3.3.2 土壤贮水量变化
    3.4 讨论
        3.4.1 土壤水分垂直分布
        3.4.2 土壤水分时间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3.5 小结
第四章 灌水制度对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4.1 前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试验区概况
        4.2.2 试验设计
        4.2.3 数据分析
    4.3 结果与分析
        4.3.1 灌水周期对土壤水分空间分布的影响
        4.3.2 不同灌水制度下土壤剖面水分在灌水周期内的时间变化
        4.3.3 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含量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4.4 讨论
    4.5 小结
第五章 塔克拉玛干沙漠防护林沙拐枣和梭梭的耗水特征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试验区概况
        5.2.2 试验设计
        5.2.3 数据分析与处理
    5.3 结果分析
        5.3.1 不同天气条件下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变化
        5.3.2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日动态规律
        5.3.3 沙拐枣和梭梭茎流通量季节变化及对灌水制度的响应
        5.3.4 植物茎流通量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5.3.5 植物茎流模型拟合
    5.4 讨论
    5.5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灌溉制度下植物光合特征
    6.1 前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试验区概况
        6.2.2 试验设计
        6.2.3 数据处理
    6.3 结果分析与讨论
        6.3.1 环境因子日变化及土壤水盐含量
        6.3.2 不同灌水量对作物光合日变化的影响
        6.3.3 不同灌水量下植物水分利用率和光能利用率日变化
        6.3.4 不同灌溉量下光响应参数月份间变化
    6.4 讨论
    6.5 结论
第七章 主要结论、创新与研究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创新点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4)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更新复壮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平茬技术的研究现状
        1.2.2 植物的补偿生长
        1.2.3 植物的补偿生长机制
        1.2.4 植物细根研究现状
        1.2.5 平茬措施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特征
    2.3 地形地貌
    2.4 土壤特征
    2.5 植被分布特征
3 研究内容和方法
    3.1 研究内容
    3.2 研究方法
        3.2.1 样地选取、布设与平茬处理
        3.2.2 相关指标的测定与计算
    3.3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
    3.4 技术路线图
4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的影响
    4.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的影响
        4.1.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地上生长特征
        4.1.5 小结
    4.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的影响
        4.2.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当年生枝条生长情况
        4.2.5 小结
5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地上生理特征的影响
    5.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光合生理特性的影响
        5.1.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5.1.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气孔限制值日变化的影响
    5.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5.2.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气孔导度日变化的影响
        5.2.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蒸腾速率日变化的影响
        5.2.3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2.4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水力结构变化的影响
6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理生态动态特征的影响
    6.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动态特征的影响
        6.1.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质量特征的影响
        6.1.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总根长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
    6.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理动态特征的影响
        6.2.1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活力的影响
        6.2.2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6.2.3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细胞膜透性的影响
        6.2.4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细根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7 平茬年限对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动态的影响
    7.1 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动态特征
        7.1.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时空变化特征
        7.1.5 小结
    7.2 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1 未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2 0cm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3 10cm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4 20cm平茬模式1-4年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小波分析
        7.2.5 小结
8 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与林下土壤含水率的综合分析
    8.1 不同平茬年限柠条锦鸡儿各指标的综合分析
        8.1.1 平茬第1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2 平茬第2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3 平茬第3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4 平茬第4年各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的综合分析
        8.1.5 小结
    8.2 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之间及其与林下土壤含水率关系研究
        8.2.1 未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之间及其与林下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研究
        8.2.2 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之间及其与林下土壤含水率相关性研究
        8.2.3 不同平茬模式柠条锦鸡儿各指标主成分分析
        8.2.4 小结
9 讨论
    9.1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生长特征的影响
    9.2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地上部分生理特征的影响
    9.3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长特征的影响
    9.4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细根生理特征的影响
    9.5 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林下土壤水分特征的影响
10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5)不同放牧和增雨强度耦合下希拉穆仁草原三种优势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及缩略词说明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1.引言
    1.1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放牧对草场及植被的影响
        1.2.2 降水变化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
        1.2.3 植物对降水变化的响应
2.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1.1 地理位置
        2.1.2 地质地貌
        2.1.3 土壤
        2.1.4 气候
        2.1.5 水文
        2.1.6 植被
    2.2 研究内容
    2.3 研究方法
        2.3.1 样地设置
        2.3.2 实验材料选择
        2.3.3 植物地上部生长特征测定方法
        2.3.4 植物叶片解剖生理特征测定方法
        2.3.5 植物光合生理特征测定方法
    2.4 技术路线
3.结果与分析
    3.1 不同放牧强度与增雨处理下三种优势植物地上部生长特征变化
        3.1.1 克氏针茅株高与地上生物量变化
        3.1.2 糙隐子草株高与地上生物量变化
        3.1.3 银灰旋花株高与地上生物量变化
    3.2 不同放牧强度与增雨处理下三种优势植物叶片解剖生理特征差异
        3.2.1 叶片解剖结构形态特征
        3.2.2 光合器官不同组织数量差异
    3.3 不同放牧强度与增雨处理下三种植物叶片光合生理特征差异
        3.3.1 净光合速率日动态及其对增雨处理的响应
        3.3.2 气孔导度日动态及其对增雨处理的响应
        3.3.3 胞间CO_2浓度日动态及其对增雨处理的响应
        3.3.4 蒸腾速率日动态及其对增雨处理的响应
        3.3.5 水分利用效率日动态及其对增雨处理的响应
    3.4 放牧强度、增雨量与植物生长和生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4.讨论
    4.1 三种优势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
        4.1.1 三种优势植物地上部生长特征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
        4.1.2 三种优势植物叶片解剖生理特征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
        4.1.3 三种优势植物光合生理特征对不同增雨处理的响应
    4.2 三种优势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对不同放牧强度的响应
5.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6)不同藏柳无性系田间栽培对比试验(论文提纲范文)

1 研究区概况
2 试验工具与材料
3 试验步骤及方法
    3.1 苗木培养过程
    3.2 数据处理及综合分析
4 结果与分析
    4.1 藏柳无性系树高生长量的变化
    4.2 藏柳无性系年生长量分析
    4.3 藏柳叶片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4.4 藏柳叶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4.5 藏柳叶片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
    4.6 藏柳叶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5 结论
    5.1 藏柳无性系树高生长量
    5.2 藏柳无性系苗木的光和特性日变化趋势
6 讨论

(7)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1.2.1 水分对植物光合特性的影响
        1.2.2 水分对胡杨光合特性的影响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 研究区概况、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设计
        2.2.2 样品的采集和参数测定
        2.2.3 数据处理
3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特性日变化影响
    3.1 微气候环境日变化动态分析
    3.2 不同灌水量下幼龄林胡杨光合参数日变化的动态分析
        3.2.1 不同灌水量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分析
        3.2.2 不同灌水量对蒸腾速率影响分析
        3.2.3 不同灌水量对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
        3.2.4 不同灌水量对气孔导度的影响分析
        3.2.5 不同灌水量对胞间CO_2浓度影响分析
        3.2.6 不同灌水量对气孔限制值影响分析
    3.3 不同灌水量下幼龄林胡杨光合参数日均值比较
        3.3.1 灌前幼龄林胡杨光合参数日均值比较
        3.3.2 不同灌溉处理下幼龄林胡杨的光合参数日均值比较
    3.4 本章小结
        3.4.1 讨论
        3.4.2 结论
4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4.1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响应过程的影响
        4.1.1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4.1.2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光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4.2 不同灌水量下4种模型对幼龄林胡杨光响应曲线的模拟及模型评价
        4.2.1 光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4.2.2 光响应过程的模型评价
        4.2.3 所选模型下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参数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4.3.1 讨论
        4.3.2 结论
5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
    5.1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CO_2响应过程的影响
        5.1.1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CO_2响应曲线的影响
        5.1.2 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CO_2响应特征参数的影响
    5.2 不同灌水量下4种模型对幼龄林胡杨CO_2曲线的模拟及模型评价
        5.2.1 CO_2响应过程及其特征参数的模型模拟
        5.2.2 CO_2响应曲线的模型评价
        5.2.3 所选模型下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CO_2响应参数的影响
    5.3 本章小结
        5.3.1 讨论
        5.3.2 结论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讨论
    6.3 展望与不足
参考文献
科研成果
后记

(8)欧李幼苗对钙添加的响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钙在植物生理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1.2.2 植物对钙的响应研究进展
        1.2.3 欧李研究现状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区概况
    2.1 地理位置
    2.2 气候条件
    2.3 土壤
    2.4 植被
3 研究内容与方法
    3.1 研究目标
    3.2 研究内容
    3.3 试验材料
    3.4 试验设计
    3.5 研究方法
        3.5.1 生长参数的测定
        3.5.2 光合参数的测定
        3.5.3 各器官钙含量的测定
        3.5.4 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含量的测定
    3.6 数据处理
    3.7 技术路线
4 欧李生长对钙添加的响应
    4.1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株高的影响
    4.2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生物量的影响
    4.3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生物量分配的影响
    4.4 讨论
    4.5 小结
5 欧李光合参数对钙添加的响应
    5.1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净光合速率的影响
    5.2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气孔导度的影响
    5.3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胞间二氧化碳浓度的影响
    5.4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蒸腾速率的影响
    5.5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6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5.7 讨论
    5.8 小结
6 欧李各器官钙含量对钙添加的响应
    6.1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总钙的影响
    6.2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叶片钙形态的影响
    6.3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茎钙形态的影响
    6.4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根钙形态的影响
    6.5 讨论
    6.6 小结
7 欧李叶片酶活性和代谢产物对钙添加的响应
    7.1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的影响
    7.2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7.3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7.4 不同钙处理对欧李叶片可溶性糖含量的影响
    7.5 欧李叶片酶和代谢产物与不同形态钙的相关性分析
    7.6 讨论
    7.7 小结
8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9)柴达木地区几个主要树种的抗旱耐盐碱生理生化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研究背景
    1.2 不同水分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
        1.2.1 水分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2.2 植物叶水分状况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2.3 植物叶片光合生理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2.4 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2.5 植物抗氧化酶对水分胁迫的响应
    1.3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及其响应机制研究综述
        1.3.1 盐胁迫对植物的影响机制
        1.3.2 盐胁迫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1.3.3 植物叶片水分生理对盐胁迫的响应
        1.3.4 植物光合生理对盐胁迫的响应
        1.3.5 植物渗透调节物质对盐胁迫的响应
        1.3.6 植物抗氧化酶对盐胁迫的响应
    1.4 植物抗旱、耐盐性主要评价方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2.1 研究内容
        2.1.1 植物抗旱性研究
        2.1.2 植物耐盐生理研究
        2.1.3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水分与盐分对植物幼苗净光合速率交互影响研究
    2.2 试验地概况
    2.3 试验设计
        2.3.1 试验材料
        2.3.2 试验设计
    2.4 研究方法
        2.4.1 土壤要素
        2.4.2 生长指标
        2.4.3 叶片水分生理指标
        2.4.4 典型天气象因子的测定
        2.4.5 光合指标的测定
        2.4.6 渗透调节物质的测定
        2.4.7 抗氧化酶活性的测定
    2.5 数据处理
    2.6 技术路线
3 四种植物对不同土壤水分处理的响应
    3.1 不同土壤水分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
    3.2 不同土壤水分对植物叶片水分生理状况的影响
    3.3 四种植物幼苗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光合能力变化
    3.4 典型天气象因子日变化
        3.4.1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植物幼苗气体交换参数变化
        3.4.2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植物幼苗光响应参数变化
        3.4.3 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4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变化
    3.5 4种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3.5.1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Pro)含量影响
        3.5.2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可溶性糖(SS)含量影响
        3.5.3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SP)含量影响
    3.6 4种植物抗氧化酶对不同土壤水分的响应
        3.6.1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丙二醛(MDA)含量影响
        3.6.2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
        3.6.3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
        3.6.4 不同土壤水分对4种植物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
    3.7 基于光合效率的植物适宜土壤水分阈值
    3.8 4种植物的抗旱性综合评价
        3.8.1 不同植物的耐性系数
        3.8.2 主成分分析
        3.8.3 隶属函数分析
    3.9 小结与讨论
        3.9.1 讨论
        3.9.2 小结
4 四种植物对盐碱胁迫的生理响应
    4.1 不同盐碱胁迫对植物生长情况的影响
    4.2 不同盐碱胁迫对植物叶片水分生理状况的影响
    4.3 四种植物幼苗在不同盐碱胁迫下的光合能力
        4.3.1 不同盐碱胁迫下4种植物幼苗气体交换参数的变化
        4.3.2 不同盐碱胁迫下4种植物幼苗光响应参数的变化
        4.3.3 不同盐碱胁迫下4种植物幼苗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变化
    4.4 四种植物幼苗渗透调节物质对不同盐碱胁迫的响应
        4.4.1 不同盐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游离脯氨酸的影响
        4.4.2 不同盐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可溶性糖的影响
        4.4.3 不同盐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可溶性蛋白的影响
    4.5 四种植物幼苗抗氧化酶对不同盐碱胁迫的响应
        4.5.1 不同盐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丙二醛的影响
        4.5.2 不同盐碱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影响
        4.5.3 不同水分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影响
        4.5.4 不同水分胁迫对4种植物叶片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影响
    4.6 四种植物的耐盐阈值
        4.6.1 盐碱胁迫影响4种植物生长阈值
        4.6.2 盐碱胁迫影响4种植物光合系统阈值
    4.7 四种植物的耐盐性的综合评价
        4.7.0 四种植物的耐性系数
        4.7.1 主成分分析
        4.7.2 隶属函数分析
    4.8 小结与讨论
        4.8.1 讨论
        4.8.2 小结
5 基于响应面分析法确定水分与盐分对植物幼苗净光合速率交互影响
    5.1 交互胁迫优化试验设计
    5.2 交互胁迫试验结果及回归模型建立
6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个人简介
导师简介
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致谢

(10)两种杨树对干旱胁迫的叶结构和叶生理耦合响应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引言
1 树木抗旱性生理生态对策研究进展和问题
    1.1 植物应对干旱胁迫生理生态对策研究进展
        1.1.1 叶光合生理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2 叶水分生理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3 叶营养成分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4 叶形态结构特性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1.5 植株生长与生物量积累应对干旱胁迫的对策
    1.2 杨树抗旱性生理生态对策研究现状和问题
        1.2.1 杨树概述
        1.2.2 杨树抗旱机制的研究现状和不足
    1.3 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技术路线
2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2.1 研究区概况
    2.2 研究方法
        2.2.1 试验材料
        2.2.2 试验设计
        2.2.3 试验条件控制与管理
        2.2.4 取样和测定时间设定
        2.2.5 测定与计算方法
    2.3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的光合生理特性与生长表现
    3.1 结果与分析
        3.1.1 干旱胁迫对瞬时光合参数的影响
        3.1.2 干旱胁迫对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的影响
        3.1.3 干旱胁迫对光合速率-光响应曲线特征的影响
        3.1.4 干旱胁迫对生长特性的影响
    3.2 讨论
        3.2.1 干旱胁迫下瞬时光合参数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3.2.2 干旱胁迫下光合参数-光响应曲线特征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3.3 小结
4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的光合日动态特性与生物量积累
    4.1 结果与分析
        4.1.1 环境因子的日动态及其相互关系
        4.1.2 干旱胁迫对光合日动态特性的影响
        4.1.3 干旱胁迫对单株尺度光合特性的影响
        4.1.4 干旱胁迫对植株生物量积累和分配的影响
        4.1.5 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与植株各部分生物量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4.2 讨论
        4.2.1 环境因子对光合作用日动态的影响
        4.2.2 干旱胁迫下光合日动态特性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4.2.3 干旱胁迫下植株生物量的积累和分配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4.2.4 干旱胁迫下光合特性对植株生物量积累的影响
    4.3 小结
5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的叶结构与叶营养成分的含量与利用
    5.1 结果与分析
        5.1.1 干旱胁迫对叶结构特性的影响
        5.1.2 干旱胁迫对叶营养成分特性的影响
        5.1.3 干旱胁迫下叶结构和叶营养成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5.2 讨论
        5.2.1 干旱胁迫下叶形态结构适应机制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5.2.2 干旱胁迫下叶营养成分利用策略在两种杨树间的差异
    5.3 小结
6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叶结构和叶生理的联合响应
    6.1 结果与分析
        6.1.1 干旱胁迫对叶形态结构特性的影响
        6.1.2 干旱胁迫对两种杨树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6.1.3 干旱胁迫下叶形态结构与叶生理特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
    6.2 讨论
        6.2.1 干旱胁迫下叶面积与叶脉密度的关系
        6.2.2 干旱胁迫下叶脉密度、比叶重及光合氮利用效率的关系
        6.2.3 干旱胁迫下两种杨树叶脉密度与气孔密度的联合响应对叶光合水分生理特性的影响
    6.3 小结
7 杨树抗旱生理生态机制综合分析
    7.1 抗旱性分析指标与综合评价方法
    7.2 结果与分析
        7.2.1 各指标与杨树抗旱性的关系
        7.2.2 两种杨树的抗旱能力综合评价
    7.3 讨论
        7.3.1 杨树的抗旱指标与抗旱性
        7.3.2 两种杨树的抗旱途径与机制
        7.3.3 杨树抗旱生理生态机制综合分析
    7.4 小结
8 结论与创新点
    8.1 结论
    8.2 创新点
参考文献
Abstract
缩略词
攻读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情况
致谢

四、沙柳幼苗光合、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论文参考文献)

  • [1]胡杨适应环境的生理生态特性及相关分子机制[D]. 孟瑶. 中央民族大学, 2021(12)
  • [2]农茬口和海拔梯度对甘肃贝母生物量分配及光合特性影响研究[D]. 马瑞丽. 甘肃农业大学, 2020
  • [3]沙漠公路防护林咸水滴灌下土壤水分特征及植物响应[D]. 刘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20
  • [4]黄花甸子小流域不同平茬模式对柠条锦鸡儿更新复壮的影响研究[D]. 高玉寒.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0(01)
  • [5]不同放牧和增雨强度耦合下希拉穆仁草原三种优势植物生长与生理特征[D]. 王晶. 山东农业大学, 2020
  • [6]不同藏柳无性系田间栽培对比试验[J]. 马成侠,冶慧君,李强峰. 青海农林科技, 2019(03)
  • [7]不同灌水量对幼龄林胡杨光合生理的影响研究[D]. 吕婷. 新疆师范大学, 2019(05)
  • [8]欧李幼苗对钙添加的响应研究[D]. 黄俊威. 北京林业大学, 2019
  • [9]柴达木地区几个主要树种的抗旱耐盐碱生理生化特征研究[D]. 张潭. 北京林业大学, 2019(04)
  • [10]两种杨树对干旱胁迫的叶结构和叶生理耦合响应机制[D]. 王怡霖. 山西农业大学, 2019(07)

标签:;  ;  ;  ;  ;  

柳树幼苗光合作用和蒸腾强度日动态变化及影响因素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