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临床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王浩[1](2014)在《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提出研究背景: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 syndrome, LSS)是指由于腰椎椎管、神经根管,或椎间孔因先天发育性或后天各种因素如退变、外伤等,引起骨性或纤维结缔组织的异常,最终导致单一节段或多节段的一处或多处管腔内径容量减少而产生马尾、神经根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以下腰痛、间歇性跛行、下肢感觉障碍及运动能力减弱为主要临床表现。该病的发病率与年龄相关,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已成为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一种常见骨科疾患,发病率高居椎管内疾病的第二位。在其治疗方式的选择上,对于症状较轻或无手术指征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先行系统保守治疗。在保守治疗方面,现代医学多使用消炎镇痛药、肌肉松弛剂以及皮质类固醇等药物,并配合有物理疗法、功能锻炼以及卧床休息等治疗方法。同时,祖国传统医学也有诸多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如正骨手法、中药内服外敷、针灸等。其中,中药内服因其确切的临床疗效已逐渐为广大的患者所接受。近十年来中医药治疗本病的报道逐年增加,但绝大多数文献报道多停留在个人经验总结的层面上,并未从循证医学的角度采用随机对照研究,且文献中所采纳的病例数不足,这严重影响了其结果的客观性与准确性。目的:1、观察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2、观察“丹鹿通督片”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3、对比上述中药汤药与中成药口服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并探讨影响疗效的相关因素。方法:应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望京医院门诊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54例。治疗组服用益气养血活络法的中药汤药,对照组服用目前市场上广泛使用的成药“丹鹿通督片(国药准字Z20050085)”,均治疗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2周、3周、4周共5个时间点进行观察,记录腰部疼痛VAS评分及腰椎JO.A评定指标。以验证益气养血活络法对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所有数据用SPSS17.0软件进行统计:计量指标采用均数±标准差、计数指标采用例数及百分比进行统计描述;计量资料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卡方检验。结果:治疗组在VAS疼痛分数、JOA评分方面,经单因素检验,入组及各访视时间点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NK检验,即第一周和第二周治疗后止痛效果及临床疗效显著,第三周治疗后及第四周治疗后止痛效果相对于第二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疗效的稳定。治疗组在VAS疼痛分数、JOA评分方面,经单因素检验,入组及各访视时间点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SNK检验,即第一周、第二周及第三周治疗后止痛效果及临床疗效显著,第四周治疗后止痛效果相对于第三周无明显改变,表现出其疗效的稳定。第二周治疗后两组间JOA分数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第二周治疗组JOA分数>对照组JOA分数,说明第二周时治疗组的效果较对照组好。第四周治疗后,经独立样本t检验,治疗组和对照组在JOA分数上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可见,在一月治疗后两组间JOA分数上,没有明显差异,但是治疗组较对比组起效快。在优良率上,无论是治疗组还是对照组,其前两周治疗后优良率均为0,治疗组在第三周治疗后优良率为33.3%,第四周治疗后为40.7%;对照组在第三周治疗后优良率为11.1%,第四周治疗后为22.3%。可见,治疗组在第三周治疗及第四周治疗后优良率均优于对照组。结论:(1)两种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都是有效的,均能很好的缓解疼痛、延长行走距离、改善下肢症状。(2)治疗组在缓解疼痛及改善下肢症状方面起效更快,而且在2周的治疗期间其疗效要优于对照组,但就其服药一月后的远期疗效而言,两组之间没有明显差异。(3)在总体疗效上,两者间差异并不明显;但从优良率来看,对照组优于治疗组。
鲁齐林[2](2020)在《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文中研究指明背景整体观是祖国医学基本哲学观,整体观哲学强调人是有机的整体,机体整体与局部在生理与病理中都存在相互联系及影响。近年来2型糖尿病与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之间的关系研究成为了现代医学的热门领域。祖国医学在早期亦介绍此全身影响性疾病消渴对局部腰痹病存在影响,并提示两者的媒介因素可能是血瘀。现代炎症反应概念是祖国医学血瘀内涵的重要部分之一,其也是结缔组织纤维化的重要环节。本课题在中医整体观理论指导下,通过现代实验技术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脊柱局部常见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黄韧带肥厚的具体作用机制及中药在其防治方面的潜在价值研究。目的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通过回顾性分析,探究全身性代谢性疾病2型糖尿病(属于消渴范畴)对局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属于腰痹病范畴)患者中椎管内黄韧带等重要参数的影响;通过人体黄韧带组织检测及病理分析、体外实验研究,探讨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在黄韧带中含量、对应黄韧带病理学改变以及MIF对黄韧带效应细胞的促炎性机理,阐明血瘀理论概念下的炎症反应在两者之间的关系;根据“从瘀而治”理论,探讨活血化瘀中药姜黄有效成分姜黄素对MIF作用于成纤维细胞的干预效应。方法第一部分:在中医整体观指导下,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中部战区总医院3年来(2016年1月1日-2019年1月1日)诊断为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住院病人。在双盲前提下测量并对比合并2型糖尿病(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DM-)两组人群之间在黄韧带厚度、下关节突间距、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方面的情况,研究两组人群之间是否存在差异性。第二部分:前瞻性设计:在2018年8月27日-2019年5月29日,结合诊断、纳入、排除标准,录入湖北六七二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所有脊柱外科40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患者。根据合并2型糖尿病与否分为DM+组和DM-组。40例患者中合并2型糖尿病20例(DM+组),其中男性8例,女性12例,平均年龄61.55±2.41岁,BMI:25.62±0.785,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4例,L5/S1水平4例,L3/L4水平2例;非糖尿病患者20例(DM-组),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平均年龄58.85±3.78岁,BMI:23.60±0.643,该组黄韧带来源L4/L5水平15例,L5/S1水平3例,L3/L4水平2例。术前根据Jong-Beom Park黄韧带测量方法在腰椎MRI水平面上测量手术节段黄韧带厚度。术中40例黄韧带样本完整取出后按左右侧分为a、b两份(a份干冰盒收集后冻存、b份予以甲醛固定),a份采用ELISA技术检测MIF及相关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b份采用Masson染色及IHC染色后Image-Pro Plus 6.0软件对图片进行量化。运用影像、生化、统计方法来对比两组样本之间的差异。第三部分:采用NIH3T3细胞进行常规方法复苏、培养、传代(实验用3-5代)进行体外细胞实验。1.正常(5mM葡萄糖)与高糖(25mM葡萄糖)浓度刺激NIH3T3细胞48小时,Western Blot检测MIF的表达差异及镜下观察细胞增殖情况。2.引入外源性MIF(重组鼠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rmMIF),按浓度设置为N正常浓度对照组(2 ng/ml)、L低浓度组(4 ng/ml)、M中浓度组(10ng/ml)、H高浓度组(50 ng/ml)刺激NIH3T3细胞进行研究:(1)48h时间点光镜下观察比较不同浓度rmMIF对NIH3T3细胞增殖生长形态的影响;(2)分别在0、24、48、72h时间点予以CCK-8法检测对比四组之间A450值(酶标仪下450nm处的吸光度值);(3)48h流式细胞术检测比较成纤维细胞增殖S期情况。3.设置正常浓度rmMIF(2ng/ml)、高rmMIF浓度(50ng/ml)、高rmMIF浓度+Rho激酶特异性抑制剂Y27632三组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法检测对比三组之间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第四部分:NIH3T3细胞体外实验,分组设计:A组(无处理组)、B组(刺激组)加rm MIF(50ng/ml)、C组(抑制剂组)加rm MIF(50ng/ml)+ISO-1(20μM)、D组(姜黄素组)加rm MIF(50ng/ml)+姜黄素(20μM)与DMEM培养液一并置37℃、5%CO2孵箱培养48 h,分别采用:(1)CCK-8检测法在48h对无处理组、刺激组、姜黄素组三组用酶标仪测450 nm处的吸光度值(A450值);(2)运用RT-PCR及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比较各组之间炎症介质(TGF-β1、MMP-13、IL-1β、IL-6、TNF-α)及胶原蛋白(COL-1、COL-3)的m RNA与蛋白表达差异。结果第一部分:通过测量与对比研究发现,合并2型糖尿病组(DM+)与非合并2型糖尿病组(DM-)黄韧带厚度为(5.23±0.71)mm vs(4.42±0.60)mm;下关节突间距为(11.32±1.23)mm vs(12.09±1.57)mm;椎管有效腔隙矢状径为(7.57±1.87)mm vs(8.24±1.74)mm;两组在此三种参数中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第二部分:DM+组vs DM-组:黄韧带厚度为(5.567±1.090)vs(4.828±0.552)mm;MIF含量为(312.105±80.820)vs(210.363±62.182)pg/mg protein;TGF-β1含量为(2728.121±890.373)vs(2170.131±689.459)pg/mg protein;MMP-13含量为(564.167±189.391)vs(379.841±101.363)pg/mg protein;IL-1β含量为(15.585±5.797)vs(10.785±2.787)pg/mg protein;IL 6含量为(17.238±4.449)vs(12.523±2.842)pg/mg protein;TNF-α含量为(13.947±4.688)vs(9.829±2.616)pg/mg protein;Masson染色后的胶原纤维胶原容积分数为(50.354±9.762)vs(41.803±5.873);IHC中MIF阳性染色IOD为(2808.882±699.779)vs(1615.892±408.609)以上指标在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HC中MIF阳性染色棕色颗粒分布于黄韧带成纤维细胞细胞核、胞质内以及基质中,而且此病理现象在DM+组内更加明显。相关性分析显示:黄韧带内的MIF浓度与厚度呈正相关(r=0.768,P=0.000)。第三部分:1.相比于正常糖浓度,体外高糖浓度下培养的NIH3T3细胞对MIF蛋白的表达水平更高且48h时间点高糖浓度组NIH3T3细胞增殖明显。2.(1)光镜下可见同一时间点(48h)不同rm MIF浓度组间NIH3T3细胞生长呈现差异,rm MIF刺激浓度越高细胞密度越大;(2)CCK-8检测显示:正常、低、中、高rm MIF浓度组间A450值(48h)组间总体均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正常浓度对照组相比,低、中、高rm MIF浓度组增殖活性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流式细胞术检测显示随rm MIF浓度增加各组内S期的细胞占比增多。3.rm MIF刺激NIH3T3细胞48 h后细胞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增加,经Rho途径抑制剂阻滞后Cyclin-D1的m RNA和蛋白表达降低。第四部分:CCK-8检测显示:刺激组较无处理组A450值高(P<0.05),姜黄素组较刺激组A450值降低(P<0.05),姜黄素组与无处理组A450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显示:B刺激组较A无处理组各因子胶原m RNA及蛋白表达更高(P<0.05);D姜黄素组较B刺激组的表达降低(P<0.05);D姜黄素组与C抑制剂组间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人群中,黄韧带肥厚等3种参数退变程度明显高于非糖尿病患者,证实了2型糖尿病是腰椎管狭窄,尤其是黄韧带肥厚的易感因素。揭示全身代谢性因素可对腰椎局部产生影响,符合中医整体观理论;2.在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患者的黄韧带内发现MIF及其相关的促纤维化炎症介质(TGF-β1、IL-1β、IL-6、TNF-αMMP-13)含量更高,其中MIF含量与黄韧带厚度呈正相关。在合并2型糖尿病组内黄韧带样本内存在更明显的弹力纤维降解及胶原纤维增生现象,而且该组人群MIF的含量高且在黄韧带中的分布更加广泛。3.高糖环境刺激成纤维细胞高表达的MIF可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及炎性介质表达,MIF参与的炎症反应可能在介导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病理过程中占主导地位,其中,MIF促进的成纤维细胞增殖及胶原纤维增生可能是黄韧带瘢痕修复致其肥厚的重要部分。炎症反应包括炎性损伤及修复两重要部分,其是中医血瘀理论的主要内涵之一;4.活血化瘀中药姜黄的有效成分姜黄素可有效地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的相关炎性及促增殖效应,这表明姜黄可能是防治2型糖尿病合并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有效药物之一,值得进一步研究。以上研究进一步说明了中医整体观在分析合并2型糖尿病的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机理中的重要指导作用,同时也有力地证明了血瘀是消渴影响腰痹病的重要媒介因素且活血化瘀药遵循中医“从瘀而治”理论可能是此类全身性慢性疾病并发腰椎黄韧带肥厚寻找有效干预方法的重要指导依据之一。
李辉明[3](2014)在《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背景:腰椎管狭窄症(英文:Lumbar spinal stenosis,简称:Lss)是骨科临床常见疾病,也是导致中老年人腰腿痛的重要病因之一。中医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是肾气亏虚,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或外伤闪挫,瘀血内积。其病机为肾气不固,外邪阻络或气滞血瘀。西医认为该病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椎管发育异常,腰椎退行性变,外伤引起的脊柱骨折、椎体滑脱,腰椎手术医源性损伤等。其中腰椎退变性是导致腰椎管狭窄症最常见的病因。该病的病理机制主要包括:机械压迫,血液循环障碍,炎症介质刺激这三方面。目前在治疗上,中医疗法主要包括中药内服外敷、针灸推拿、正骨按摩等,虽然疗效肯定,但是治疗周期较长,疗效缓慢;西医疗法主要是以外科手术为主,虽然药物口服、局部注射、牵引理疗等疗法临床亦有报道,但是文献较少,疗效也参差不齐。手术治疗虽然减压充分,但是创伤大,容易导致脊柱不稳,且费用昂贵,患者不容易接受。因此寻求一种起效快,疗效肯定,创伤小,副作用少,价格低廉的治疗方法就显得很有必要。目前小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主要是松解椎管外病变的软组织,而不直接针对椎管,通过松解腰臀部病变的软组织,解除肌紧张和肌痉挛,以此来缓解炎症区域的高压状态,来达到缓解症状的目的。我们在临床通过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后发现患者症状改善明显,疗效较好。通过检索文献发现,目前尚无单纯采用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实验研究及临床报道,因此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和明确。目的:通过观察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并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评价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同时初步评估其操作的安全性。方法:按照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收集2013年1月-2014年2月期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住院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2例,采用小针刀切割黄韧带的方法对其进行治疗。记录术前、术后2周、术后3个月的JOA、VAS评分情况。通过统计学分析,评价其疗效。结果:1.JOA评分:(1)术前和术后2周JOA评分比较,术前6.53±1.22,术后2周21.06±4.3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和术后3个月JOA评分比较,术前6.53±1.22,术后3个月21.53±4.2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JOA步行能力评分:(1)术前和术后2周JOA步行能力比较,术前0.84±0.37,术后2周1.94±0.4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和术后3个月JOA步行能力比较,术前0.84±0.37,术后3个月1.97±0.4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JOA疗效评定:(1)术后2周:其中优11(34.4%),良16(50%),中3(9.4%),差2(6.2%),优良率为84.4%。(2)术后3个月:其中优10(31.3%),良18(56.3%),中2(6.2%),差2(6.2%),优良率为86.6%。4.VAS评分:(1)术前和术后2周VAS评分比较,术前6.84±1.08,术后2周3.50±1.6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术前和术后3个月VAS评分比较,术前6.84±1.08,术后3个月3.28±1.85,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VAS疗效评定(1)术后2周VAS疗效评定:显效6例,有效24例,无效2例,有效率为93.8%。(2)术后3个月VAS疗效评定:显效9例,有效20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0.6%。6.不良反应事件本次研究过程中未发生1例不良反应事件。结论:1.小针刀切割黄韧带能够有效的改善腰椎管狭窄症所致的腰腿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且短期疗效稳定。2.在规范操作的前提下,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安全可靠。
刘理[4](2020)在《“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肾阳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对“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肾阳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观察,客观评价其安全性及疗效,寻找可以有效改善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案。方法:将山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符合纳入标准的68例肾阳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病人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4人。治疗组患者采取“温针灸夹脊穴”针法,对照组患者采取常规针刺。“温针灸夹脊穴”针法组取穴:腰1至腰5夹脊穴(双)、委中(双)。常规针刺组取穴:肾俞(双)、大肠俞(双)、委中(双)、阿是穴、腰阳关、命门。每组每天一次针灸,连续5天,中间间隔2天,10天为一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患者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VAS评分的变化,并应用统计学方法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次研究共纳入68例患者,因某些原因脱落4例,最终完成64例,其中治疗组32例,对照组32例。应用SPSS22.0统计学软件对结果分析后得出,两组在性别、年龄、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2.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比较:两组治疗后的组内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均可改善功能。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改善功能效果优于对照组。3.疼痛VAS评分:两组治疗后的组内比较P<0.05,说明治疗后两组均可缓解疼痛。两组治疗后的组间比较P<0.05,表明治疗组缓解疼痛效果优于对照组。4.治疗有效率:治疗组总有效率是90.6%,对照组总有效率是75%,两组组间比较P<0.05,治疗组疗效比对照组好。结论:对于肾阳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常规普通针刺可以改善其功能和缓解疼痛;但“温针灸夹脊穴”方法疗效更优于普通针刺。
李志伟[5](2008)在《椎管灵方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寒湿痹阻证临床与实验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观察椎管灵方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寒湿痹阻证的临床治疗效果,并通过实验来观察椎管灵方的抗炎、镇痛作用以及对微循环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方法:采用随机分组、平行对照、单中心试验的设计方法,选择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0例,服用椎管灵方治疗;对照组20例,服用非甾体类消炎镇痛药“扶他林”治疗,连续服药4周为1个疗程,每周随访1次并记录,观察时间为1个疗程。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临床症状与体征分别用VAS和JOA评分系统记录,统计分析两组治疗前后主要指标的差异,进行疗效评估。实验通过椎管灵颗粒的小鼠经门LD50测定及最大给药量试验,作出安全性评价;通过观察其对小鼠耳廓肿胀度及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的影响,来观察其抗炎作用;通过“扭体法”与“热板法”来观察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通过观察其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来判断对微循环的作用。结果:共完成观察病例40例,治疗组显效率75%,对照组为65%。治疗组治疗后疼痛VAS评分和JOA评分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与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周后患者腰痛、腿痛、步态、生活能力等指标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腰痛、腿痛等指标改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步态、生活能力等指标改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治疗后2、3、4周两组上述指标改善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发生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结果显示,椎管灵颗粒给小鼠经口给药未能测出LD50,小鼠经口最大给药量试验结果表明,小鼠给药后无明显毒性反应,2周内无死亡;其能减轻小鼠耳廓肿胀度及降低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与空白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能够明显减少小鼠腹痛扭体次数,提高小鼠痛阈值,与空白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可使小鼠耳廓细动脉血管口径增大,A/V口径比降低,惺笪⒀苎魉俣让飨约涌?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椎管灵方能够改善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寒湿痹阻证患者的症状与体征,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与扶他林比较,两组总体疗效相当。椎管灵治疗后患者疼痛、跛行、生活能力等情况均较治疗前明显的持续性的改善,与扶他林组相比,两组数据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椎管灵对疼痛的缓解虽起效较慢,但至治疗第2周以后对疼痛的缓解与扶他林治疗效果相似。安全性方面的观察结果表明,椎管灵组胃肠道不适等不良反应明显少于扶他林组,提示该方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同时实验结果表明:椎管灵方有较好的抗炎、镇痛作用,有显著的扩张小血管改善微循环的作用且安全性高。
廖俊城[6](2020)在《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探讨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0月-2019年10月在广西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住院病房采用精准医疗模式确定责任节段后行手术治疗的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共64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两组:脊柱内镜组采用经皮脊柱内镜下减压治疗,椎板减压组采用传统开放性椎板减压治疗,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JOA下腰痛评分系统、Macnab疗效分级评定及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对其疗效进行评估和比较。采用SPSS 26.0软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所有患者术程均顺利。两组患者性别、年龄、BMI、病程时间、随访时间、责任节段、病变节段、狭窄节段以及症状分布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以及住院时间方面,脊柱内镜组均明显小于椎板减压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比较两组患者不同时间点(术前、术后1天、术后1月、术后3月、术后6月、末次随访)的VAS、ODI、JOA评分发现,手术方式和时间的交互作用对腰腿部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的影响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腰腿部VAS评分、ODI评分、JOA评分均明显低于术前,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的腿部VAS评分、ODI评分以及JOA评分在术后1天、术后1月、术后3月与椎板减压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脊柱内镜组的腰部VAS评分在术后1天、术后1月亦显著低于椎板减压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术前以及末次随访两组患者的LL、SS、PT以及PI等指标进行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椎板减压组中PI与术前相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而LL和PT角度均较前增大,SS较前减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脊柱内镜组中,末次随访时,虽然各指标都有所改变,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脊柱内镜组优良率为93.75%,椎板减压组优良率为90.63%,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精准医疗模式确定责任节段是合理选择治疗方案的基本条件,亦是术中进行精准减压的主要参考。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和传统椎板减压手术相当。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技术具有手术创伤小、早期疗效显著、术后恢复快等优点,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可供选择的有效微创技术。
周娴芳[7](2016)在《按揉膝关节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指出目的根据导师在临床上多年的经验,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过程中,发现按揉膝关节配合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有较好的疗效。因此,本实验通过观察按揉膝关节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疗效、体征的改善情况,初步的探讨这种方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作用机理,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一种新的安全有效的非手术途径。方法根据中华中医药学会的腰椎椎管狭窄症诊断标准,将湖北中医药大学附属国医堂门诊收治病人中,以腰腿痛、间歇性跛行为主要表现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研究。将2014年5月至2016年1月就诊的腰椎管狭窄患者60例,随机分为针刺组(A组)、推拿组(B组)和按揉配合针刺组(C组),每组各20例。针刺组(A组)采用常规针刺法,选取双侧腰3腰5的华佗夹脊穴、委中、合阳、承山、阿是穴。推拿组(B组)采用点、按、揉、拨等推拿手法,重点在腰部及双下肢有条索、结节的部位及疼痛反应点行揉拨法。按揉结合针刺组(C组)综合按揉膝关节治疗与常规针刺治疗的方法。针刺组和推拿组每次操作时间为30min,隔1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按揉结合针刺组每次针刺20min,推拿10min,隔1天治疗1次,6次为1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腰部疼痛VAS评分及J OA评分,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并做三组间比较。比较三种方案在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VAS评分,JOA评分变化。比较上述治疗方法的效果差异。结果(1)A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改善。(2)B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改善。(3)C组治疗前后VAS评分,JOA评分比较,经配对t检验,P<0.05,具有统计学差异。说明治疗后,患者的症状、体征方面有明显改善。(4)在治疗后,A组、B组、C组之间进行组间比较VAS评分,经方差分析,PAC<0.05,PBC<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C组治疗方法对于疼痛方面的改善明显要优于A组和B组。(5)在治疗后,A组、B组、C组之间进行组间比较JOA评分,经方差分析,PAC<0.05,PBC<0.05,有统计学差异,说明C组治疗方法对于症状体征方面的改善明显要优于A组和B组。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常规针刺治疗、推拿治疗和按揉膝关节配合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都有较好的疗效。在VAS评分和J OA评分上按揉膝关节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变化要比针刺组和推拿组明显。本次课题为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高苏麟[8](2020)在《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分析》文中认为目的:对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e stenosis,LSS)通过脊柱内镜技术治疗的短期效果调查,并分析影响其疗效的可能存在的不良因素,期待更好避免通过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后短期疗效欠佳的情况发生。方法:回顾性的分析从2016年10月至2019年02月在我院接受经皮脊柱内镜腰神经根减压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ecompression,PELD)的治疗的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160例为研究对象,通过随访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n=12例)和预后优良组(n=148例),收集其年龄、性别、受教育情况、工作性质、体重指数、术前JOA评分、术前VAS评分、术前ODI评分、患病节段、狭窄部位、狭窄类型、功能锻炼时间、术后活动度评分、吸烟史、饮酒史、糖尿病史和骨质疏松病史等,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造成腰椎管狭窄症PELD术后短期内疗效欠佳的危险因素。结果:LSS患者PELD术后1年预后良好率为92.5%(148/160)。预后不良组中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史、狭窄类型为腰椎间盘突出、功能锻炼时间较短、合并骨质疏松症、重体力劳动者患者构成比均显著高于预后优良组(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0岁、合并糖尿病史、有吸烟史、功能锻炼时间较短、合并骨质疏松症、重体力劳动者是导致LSS患者PELD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OR=1.342、2.182、1.226、7.626、2.565、1.594、45.179,均P<0.05)。结论:目前PELD是治疗LSS的重要及有效的方法之一,但是造成其手术后短期疗效欠佳不良因素较多,本研究的预后欠佳率7.5%,经研究发现年龄、糖尿病史、吸烟史、功能锻炼时间、合并骨质疏松症、工作性质和术后活动程度是造成PELD是治疗LSS术后短期疗效欠佳不良因素,值得临床广泛重视,同时需要积极采取针对性措施,以进一步提高患者术后短期疗效。
赖鹏宇[9](2016)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对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患者,手术前后进行CT椎管测量分析及临床评价,共同探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并对围手术期应用甘肃省中医院自制药剂“消肿止痛合剂”对患者的影响进行临床对比观察,以期探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并为此方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提供临床依据。方法:严格按照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手术的纳入标准及排除标准,入选2014年3月2015年9月甘肃省中医院脊柱骨三科所收治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60例。以就诊顺序,将60例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60例患者均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术前及术后对60例患者行腰椎CT扫描,运用Digimizer图像分析测量软件对CT扫描片进行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管截面积的测量;对60例患者手术前后进行JOA评分(日本骨科学会下腰痛评分法)及VAS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对术前及术后所测得的椎管数据及评分结果进行比较评价,以分析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术后,一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如抗炎、补液等,作为手术治疗组;另一组患者在以上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术后3天给予甘肃省中医院自制药剂“消肿止痛合剂”,作为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消肿止痛合剂”用法:口服,50ml/次,3次/天,服用4周。通过对两组患者JOA及VAS评分结果的组间比较,分析“消肿止痛合剂”对患者术后的影响。在上述研究结果及统计学分析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将本研究60例患者手术前后所摄取的CT扫描片运用Digimizer图像分析软件测量后得出,各测量平面的椎管矢径、椎板间距、上关节突内缘间距、椎管截面积均比术前显著增大,且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说明60例患者通过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原本狭窄的椎管得到了充分的减压、扩大。通过VAS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两组60例患者的疼痛情况均比治疗前明显缓解,P<0.05;且两组间比较,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的疼痛缓解情况要优于手术治疗组,P<0.05。根据JOA评分结果比较,采用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两组60例患者均比治疗前功能恢复明显,P<0.05;根据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3个月的JOA评分计算改善率,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平均改善率为86.90%,手术治疗组平均改善率为80.93%,两组患者通过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后改善率均达到“优”标准,且手术及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治疗组改善率高于手术治疗组。结论: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能够保留腰椎后部大部分骨韧带结构,尽量减小对脊柱的破坏,并对中央椎管及神经根管狭窄部分、侧隐窝进行充分彻底的减压,改善了马尾神经、神经根的血液循环及功能,解除了患者下肢麻木、疼痛、无力,间歇性跛行等临床症状,极大的提高了患者的工作生活质量。与其他手术方式相比,在保证脊柱稳定与充分减压之间,找到了更好的平衡,值得临床推广。同时,围手术期应用中药“消肿止痛合剂”在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促进患者术后恢复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体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优势,是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案。
秦鋑育[10](2020)在《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观察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为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提供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方法收集2018年12月至2019年12月期间就诊于福建省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人民医院骨伤科和福建中医药大学国医堂的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38例患者,采用随机分组的方法分为试验组与对照组,每组19例,试验组采用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对照组采用屈腰法配合电针,两组治疗周期为每周2次,6周为1个疗程。在治疗前、治疗3周、治疗6周、治疗后1个月进行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法(Japanese Orthopedic Association Score standards for low back pain,JOA)、ODI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中医证候观测评估两组患者各项指标的变化,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研究共有38名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参与,分别为试验组与对照组各19例,其中两组男性患者各6例,女性患者各13例。试验组平均年龄为56.68±6.14岁;身高平均为1.62±0.09米;体重平均为60.47±12.46 kg;BMI平均为22.71±3.30 kg/m2。对照组平均年龄为58.26±7.89岁;身高平均为1.62±0.07米;体重平均为62.32±10.13kg;BMI平均为23.60±3.03kg/m2。两组患者的基线数据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各项评分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3周后,两组的VAS、ODI和中医证候观测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的VAS、ODI和中医证候观测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的VAS、ODI和中医证候观测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JOA评分显示,两组在治疗3周后,试验组对比治疗前JOA评分增加(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6周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随访1个月后,两组JOA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且试验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综合以上分析,试验组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与屈腰法配合电针两种干预手段在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均显示了良好的疗效,但是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的治疗效果更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二、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临床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临床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三、文献综述 |
综述一 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现状 |
1 腰椎管狭窄症的分类 |
2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生理 |
3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
4 腰椎管狭窄症诊断 |
5 腰椎管狭窄症的鉴别诊断 |
6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 |
综述二 中医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
1、辨证分型 |
2、诊断标准 |
3、腰椎管狭窄症中医治疗 |
四、前言 |
五、临床资料 |
研究内容 |
研究方案 |
1 病例选择 |
2 样本含量及对照 |
3 治疗方法 |
4. 观测指标 |
5. 记录不良事件 |
6. 患者依从性 |
7. 数据管理 |
8. 统计方法 |
9. 总体评估 |
技术路线 |
六、结果 |
病例资料 |
结果 |
1 基线分析 |
2 疗效分析 |
结论 |
七、讨论 |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发病机理探讨 |
中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理论探讨 |
本次研究的药物组成及分析 |
结果分析 |
有待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问题 |
八、参考文献 |
九、附录 |
十、致谢 |
十一、个人简历 |
(2)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ABBREVIATION) |
前言 |
1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2 现代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3 祖国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4 现代医学对2型糖尿病及合并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5 基于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辩证认识两者之间的关系 |
6 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与2型糖尿病并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的联系 |
7 姜黄与阻断MIF对成纤维细胞效应作用的联系 |
8 本课题研究目的及方法 |
参考文献 |
第一章 2型糖尿病对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椎管内结构参数的影响 |
1 对象及研究方法 |
1.1 对象 |
1.2 研究方法 |
2 结果 |
2.1 根据是否合并2型糖尿病分组 |
2.2 测量对比腰椎节段的确定 |
2.3 椎管内各参数对比结果 |
3 讨论 |
3.1 中医基本哲学整体观认识消渴症及腰痹病之间的关系 |
3.2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与2型糖尿病特征 |
3.3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纳入标准及影像学测量点选择依据 |
3.4 合并2型糖尿病的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中各项参数特征 |
3.5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骨性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
3.6 2型糖尿病对腰椎管中纤维性软组织结构参数的影响及分析 |
3.7 黄韧带肥厚及与2型糖尿病潜在关系分析 |
4 结论、不足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第二章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黄韧带中MIF定量分析及其效应研究 |
1 研究对象及黄韧带获取与初步处理 |
1.1 对象及伦理内容 |
1.2 黄韧带获取及初步处理 |
2 方法 |
2.1 黄韧带厚度测量 |
2.2 主要试剂及仪器表(表2-2,表2-3) |
2.3 黄韧带内的蛋白提取、浓度测量及相关炎症介质ELISA测定 |
2.4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
2.5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
2.6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
2.7 统计方法 |
3 结果 |
3.1 黄韧带厚度对比 |
3.2 黄韧带内MIF、TGF-β1、MMP-13、IL-1β、IL-6、TNF-α蛋白定量 |
3.3 黄韧带弹力、胶原纤维Masson染色及定量分析 |
3.4 黄韧带内MIF免疫组织化学(IHC)研究及定量分析 |
3.5 黄韧带厚度与MIF含量相关性分析 |
4 讨论 |
4.1 血瘀为消渴及腰痹病的共同致病因素 |
4.2 腰椎黄韧带的正常及病理学表现 |
4.3 腰椎黄韧带肥厚的基本影响因素 |
4.4 源自2型糖尿病的代谢因素对腰椎黄韧带肥厚影响 |
4.5 MIF特性及在2 型糖尿病人肥厚黄韧带内含量的差异 |
4.6 MIF促进结缔组织纤维化作用 |
4.7 转化生长因子-β1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8 基质金属蛋白酶13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9 白细胞介素1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10 白细胞介素-6 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4.11 肿瘤坏死因子α特性及组间含量差异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章 MIF在糖浓度差异下的表达及其对成纤维细胞的促增殖效应与机制研究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表3-1 表3-2) |
1.2 不同浓度糖对NIH3T3 细胞MIF蛋白表达及增殖影响 |
1.3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1.4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
1.5 统计学方法 |
2.结果 |
2.1 NIH3T3细胞在不同糖浓度环境下MIF的表达及细胞增殖情况 |
2.2 不同浓度外源性MIF(rmMIF)对NIH3T3 细胞增殖的影响 |
2.3 MIF促进NIH3T3 细胞增殖机制研究 |
3 讨论 |
3.1 整体观指导下分析消渴与腰痹病的联系 |
3.2 黄韧带主要的效应细胞在纤维化过程中的作用 |
3.3 MIF与组织纤维化的联系 |
3.4 高糖环境促进成纤维细胞对MIF的表达 |
3.5 MIF呈浓度耐性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 |
3.6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机制探究 |
3.7 MIF促进成纤维细胞增殖的机制总结 |
3.8 MIF与 TGF-β1 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协同效应分析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章 姜黄素对MIF诱导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及促增殖效应的干预作用 |
1 实验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试剂与仪器 |
1.2 主要溶液的配制 |
1.3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
1.4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
1.5 统计学方法 |
2 结果 |
2.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
2.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及Ⅰ Ⅲ型胶原表达 |
3 讨论 |
3.1 血瘀因素贯穿整体哲学观对消渴并发腰痹病 |
3.2 对MIF相关效应研究分析 |
3.3 实验用细胞的选择 |
3.4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的作用 |
3.5 促纤维化炎症介质对成纤维细胞作用存在网状效应 |
3.6 MIF促成纤维细胞炎症介质的表达分析 |
3.7 MIF促进诸项炎症介质表达机制总结 |
3.8 祖国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认识及运用 |
3.9 现代医学对姜黄的药物特性研究及运用 |
3.10 姜黄有效成分的细胞毒性及实验剂量选择 |
3.11 姜黄素对MIF促成纤维细胞增殖干预效应 |
3.12 姜黄素抑制MIF促成纤维细胞炎性介质表达分析 |
4 结论 |
5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综述 |
参考文献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及科研情况 |
致谢 |
(3)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综述一 中医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西医对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及治疗进展 |
参考文献 |
临床研究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一般资料 |
治疗方法 |
疗效评定 |
统计学方法 |
病例处理过程 |
结果 |
JOA评分比较 |
JOA步行能力评分比较 |
JOA疗效评定 |
VAS评分比较 |
VAS疗效评定 |
不良反应事件 |
讨论 |
研究结果分析 |
安全性分析 |
腰椎管狭窄症的小针刀治疗机理 |
小针刀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优势及特色 |
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典型病例 |
典型病例1 |
典型病例2 |
致谢 |
个人简历 |
附录 |
附图 |
(4)“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肾阳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中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临床研究 |
研究方法 |
结果 |
讨论 |
问题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介 |
(5)椎管灵方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寒湿痹阻证临床与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文献研究 |
一 祖国医学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1 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认识 |
2 病因病机研究 |
3 辨证论治研究 |
二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进展 |
1 中药内治 |
2 中药外治 |
3 针灸治疗 |
4 手法治疗 |
5 物理疗法 |
6 牵引疗法 |
7 综合治疗 |
8 中西医结合治疗 |
三 中医药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机理研究 |
1 中药治疗机理 |
2 针刺治疗机理 |
3 手法治疗机理 |
4 综合及练功疗法治疗机理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理论研究 |
一 概念与历史 |
二 正常解剖与生理 |
三 分类 |
四 病理解剖 |
五 病理生理机制 |
六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
七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1 非手术治疗 |
2 手术治疗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一 急性毒性试验 |
二 抗炎试验 |
三 镇痛试验 |
四 椎管灵颗粒对小鼠耳廓微循环的影响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研究目的 |
二 试验设计 |
三 病例选择 |
1 西医诊断标准 |
2 中医辨证标准 |
3 试验病例标准 |
四 治疗方案 |
五 观察方案及指标 |
六 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方法 |
七 结果 |
八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讨论 |
一 发病因素探讨 |
二 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三 椎管灵方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机理探讨 |
四 疗效分析 |
五 关于临床研究中的若干问题 |
六 中医药治疗DLSS的优势及存在的问题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6)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 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及流行病学 |
2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 |
2.1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认识 |
2.2 中医对本病的认识 |
3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
4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精确诊断 |
5 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的治疗 |
5.1 保守治疗 |
5.2 手术治疗 |
6 小结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样本来源 |
1.2 DLSS的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一般资料 |
2.2 责任节段的精确诊断方法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处理 |
3 研究结果 |
3.1 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 |
3.2 患者的手术情况比较 |
3.3 患者的腰部VAS评分比较 |
3.4 患者的腿部VAS评分比较 |
3.5 患者的ODI评分比较 |
3.6 患者的JOA评分比较 |
3.7 患者的腰椎-骨盆矢状位参数比较 |
3.8 患者手术疗效比较 |
4 讨论 |
4.1 明确“责任节段”是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提高多节段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疗效的前提 |
4.2 确定“责任节段”的方法是多节段DLSS患者“精准治疗”方案制定的前期基础 |
4.3 脊柱内镜为代表的脊柱微创技术的发展为多节段DLSS的“精细治疗”提供了可能 |
4.4 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技术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 |
5 本研究的局限性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1 典型病例 |
2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 |
3 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定标准(Macnab标准) |
4 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 |
5 JOA下腰痛评分系统 |
缩略词表 |
综述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对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治疗影响的研究进展 |
0 前言 |
1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
1.1 脊柱参数 |
1.2 骨盆参数 |
1.3 参数的正常数值 |
2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 |
2.1 矢状位失衡的变化及症状 |
2.2 代偿机制 |
3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脊柱-骨盆矢状位失衡的危险因素 |
4 脊柱-骨盆矢状位参数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意义 |
4.1 单纯减压 |
4.2 短节段融合 |
4.3 矢状位参数与术后残留腰痛的关系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 |
(7)按揉膝关节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病例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4 病例纳入标准 |
1.5 病例排除标准 |
1.6 病例脱落标准 |
1.7 病例剔除标准 |
2.研究方法 |
2.1 分组方法 |
2.2 治疗方法 |
3.观察指标 |
3.1 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 |
3.2 腰病疾患疗效评分(JOA评分) |
3.3 安全性指标测定 |
4.疗效标准 |
5.统计方法 |
6.结果与分析 |
第二部分 讨论 |
1.腰椎管狭窄症的定义 |
2.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
3.腰椎管狭窄症的鉴别诊断 |
4.现代医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 |
4.1 椎管正常解剖学基础 |
4.2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理解剖 |
4.3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及狭窄部位 |
5.中医对腰椎管狭窄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6.腰椎管狭窄症的分型 |
6.1 腰椎管狭窄症的现代医学分型 |
6.2 腰椎管狭窄症的中医分型 |
7.治疗方法分析 |
7.1 选穴依据 |
7.2 按揉推拿手法的作用分析 |
7.3 按揉膝关节的作用分析 |
8.结果分析 |
第三部分 结语 |
1.研究意义 |
2.研究结论 |
3.问题及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表一 |
附表二 |
附图 |
致谢 |
(8)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章 临床研究 |
1.1 腰椎管狭窄症定义 |
1.2 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病机 |
1.3 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 |
1.4 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型 |
1.4.1 中医分型 |
1.4.2 解剖分型 |
1.4.3 影像学分型 |
1.5 影像学在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
1.5.1 X 线检查 |
1.5.2 脊髓造影检查 |
1.5.3 CT 检查 |
1.5.4 MRI 检查 |
1.6 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1.6.1 药物治疗 |
1.6.1.1 中药治疗 |
1.6.1.2 西药治疗 |
1.6.2 腰椎管狭窄症的针灸治疗 |
1.6.3 腰椎管狭窄症的推拿治疗 |
1.6.4 腰椎管狭窄症的牵引治疗 |
1.6.5 腰椎管狭窄症的开放手术治疗 |
1.6.6 腰椎管狭窄症的微创手术治疗 |
1.7 小结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2.1 研究对象 |
2.2 诊断标准 |
2.3 纳入标准 |
2.4 排除标准 |
2.5 疗效评定 |
2.6 临床资料 |
2.7 研究方法 |
2.8 技术操作及术后处理 |
2.8.1 技术操作 |
2.8.2 术后处理 |
2.9 统计学方法 |
第三章 研究结果 |
3.1 效果优良组与效果欠佳组多种因素的比较情况 |
3.2 二次 Logistic 回归分析的赋值情况 |
3.3 二次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 |
第四章 讨论 |
4.1 PELD在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中的应用 |
4.2 PEL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预后不良情况 |
4.3 年龄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
4.4 糖尿病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
4.5 骨质疏松症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
4.6 吸烟史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
4.7 功能锻炼时间、工作性质、术后活动度评分与LSS经 PELD术后疗效欠佳相关性 |
4.8 本研究的不足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腰椎管狭窄症相关治疗的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个人简历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的科研成果 |
(9)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立题依据 |
临床研究 |
1 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一般资料 |
1.3 诊断标准 |
1.3.1 西医诊断标准 |
1.3.2 中医诊断标准 |
1.4 纳入标准 |
1.5 排除标准 |
1.6 病例的剔除和脱落 |
2 研究方法 |
2.1 手术治疗方法及步骤 |
2.1.1 术前准备 |
2.1.2 手术方式 |
2.2 术后处理 |
3 疗效评价 |
3.1 CT椎管测量分析 |
3.1.1 CT扫描条件及部位 |
3.1.2 CT椎管测量内容及方法 |
3.1.3 CT测量软件 |
3.2 JOA评分 |
3.3 VAS疼痛评分 |
4 统计学处理与分析 |
5 结果 |
5.1 CT数据测量结果 |
5.2 JOA及VAS评分结果 |
5.3 安全性比较 |
6 讨论 |
6.1 DLSS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
6.1.1 祖国医学关于DLSS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
6.1.2 现代医学关于DLSS病因及发病机制分析 |
6.2 手术治疗DLSS的疗效分析 |
6.2.1 手术目的与手术指征 |
6.2.2 DLSS的手术方式 |
6.2.3 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DLSS的疗效分析 |
6.3 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治疗DLSS的CT测量分析 |
6.4 中医药术后治疗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文献综述 |
1.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表现 |
1.1 症状 |
1.2 体征 |
2.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影像学诊断 |
2.1 X线检查 |
2.2 X线椎管造影术 |
2.3 CT检查 |
2.4 CTM检查 |
2.5 MRI检查 |
3.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方法 |
3.1 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保守治疗 |
3.2 手术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 |
3.2.1 椎板切除术 |
3.2.2 椎板开窗减压术 |
3.2.3 植骨融合、内固定术 |
3.2.4 非融合性内固定术 |
3.2.5 微创椎管减压术 |
4.总结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10)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临床资料与方法 |
1.临床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纳入标准 |
1.3 排除标准 |
1.4 剔除标准 |
1.5 中止试验标准 |
2.治疗方法 |
2.1 病例分组 |
2.2 对照组(电针+常规手法+屈腰法) |
2.3 试验组(电针+常规手法+蹲位叠挤法) |
2.4 治疗周期 |
3.观察指标 |
3.1.视觉模拟评分 |
3.2 日本骨科协会下腰痛评分法 |
3.3 ODI功能障碍指数 |
3.4 中医证候观测 |
4.不良反应 |
5.统计学处理方法 |
第二部分 结果与分析 |
1.一般资料分析 |
2.临床疗效分析 |
2.1 两组患者VAS疼痛评分比较 |
2.2 两组患者ODI功能指数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JOA功能指数评分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观测评分比较 |
第三部分 讨论 |
1.中医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认识和记载 |
2.中医骨伤科对手法治疗的认识及记载 |
3.现代医学对腰椎椎管狭窄症的相关认识 |
3.1 流行病学 |
3.2 发病机制与病理变化 |
3.3 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分型 |
4.腰椎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
4.1 中医药保守治疗 |
4.2 现代医药治疗 |
5.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LSS的理论指导与临床意义 |
5.1 腰椎屈曲位的前瞻研究及临床意义 |
5.2 南少林蹲位叠挤法机理作用 |
5.3 电针选穴依据及机理作用 |
6.不足与展望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文献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历 |
四、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治疗(附20例临床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益气养血活络法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王浩.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2]高糖伴腰椎管狭窄黄韧带肥厚的炎性机制及姜黄素的干预效应研究[D]. 鲁齐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3]小针刀切割黄韧带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观察[D]. 李辉明.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4(09)
- [4]“温针灸夹脊穴”治疗肾阳亏虚型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刘理.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0(07)
- [5]椎管灵方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寒湿痹阻证临床与实验研究[D]. 李志伟.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08(05)
- [6]基于精准医疗模式下脊柱内镜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研究[D]. 廖俊城.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7]按揉膝关节配合常规针刺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观察[D]. 周娴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16(04)
- [8]脊柱内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术后短期疗效欠佳的因素分析[D]. 高苏麟. 广西中医药大学, 2020(02)
- [9]多节段椎板开窗潜行扩大术及围手术期应用消肿止痛合剂治疗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研究[D]. 赖鹏宇.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16(08)
- [10]南少林蹲位叠挤法配合电针治疗腰椎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观察[D]. 秦鋑育. 福建中医药大学, 20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