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VLAP方案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6例疗效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王薇,易玉娟,黄良[1](2021)在《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究对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应用玉屏风颗粒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湛江中心人民医院儿科2013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收治的60例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服玉屏风颗粒。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治疗后总有效率情况及随访期间疾病复发率情况。结果:治疗前两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的血小板计数多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6.67 %,高于对照组的76.67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复发率为6.67 %,低于对照组的30.00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效果显着,不但可以明显升高患儿的血小板,改善其出血症状,还能降低患儿的复发率。
陈耀国[2](2021)在《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文中提出目的归纳分析成人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点,评价成人ITP患者红外热像特点(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水平与平均温度)与正常人红外热成像图差异,及其与中医证候的相关性。旨在为成人ITP病情评估和指导精准化治疗提供新方法,为中医药诊治ITP提供可视化依据。方法1.收集2019年6月-2021年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符合本研究纳入标准的ITP患者,采集所有样本的临床基本信息和中医四诊资料,分析成人ITP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特征。2.应用北京悦天光电技术有限公司生产的HIR—2000A型红外热成像仪对ITP组、正常对照组进行红外热成像图像采集,然后使用燕山大学生物医学工程研究所洪文学教授团队研发的图像识别处理软件进行图像信息处理,最后统计分析非均一性水平、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以及各中医证候之间红外热像图的差异性。结果1.一般情况:收集符合纳入标准的ITP组患者共45例(其中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A组,血小板计数≥30×109/L的患者为ITP B组),正常对照45例。ITP组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30例,平均年龄为40.44±14.49岁,平均病程为24.07±20.94个月,中位数18.00个月。新诊断ITP患者为5例,持续性ITP患者为5例,慢性ITP患者为27例,重症ITP患者为2例,难治性ITP患者6例。血小板计数最高者为86×109/L,最低者为5×109/L,平均数为44.40×109/L,中位数为42.00×109/L。出血倾向评分0、1、2、3、4、5的患者分别为20、17、6、2、0、0例。出血事件共计25次,其中皮肤出血18次(72%),黏膜出血共7次(28%),无深部器官出血(无内脏、中枢神经系统等致命性出血)。本研究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倾向评分呈负相关关系(r=-0.782,P<0.01)。2.中医证候:单一证候共计13例,占总病例数28.9%,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血热妄行证、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阴虚火旺证(气不摄血证与瘀血内阻证占比相同);两证结合共计29例,占总病例数64.44%,按所占百分比高低排序依次为气不摄血证+瘀血内阻证、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血热妄行证;三证结合为1例,占总病例数6.67%,为气不摄血证+阴虚火旺证+瘀血内阻证。单证频次:单证出现频次最高的为气不摄血证(34次,75.56%),其它依次为瘀血内阻证(24次,53.33%)、阴虚火旺(16次,35.56%)、血热妄行证(6次,13.33%)。脏腑辨证:脾病证候出现占比最高,其他依次为肝病证候、肺病证候、心病证候、肾病证候,各脏腑证型频数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脾病证候发生频次明显高于其他脏腑辨证证候(x2=51.667,P<0.01)。3.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非均一性水平: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10个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非均一性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即ITP组较正常对照组的红外热成像图均一性差。ITP A组在9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双手掌、下肢近端、下肢远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大于ITPB组。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上焦>中焦>下焦,ITP组目标区域红外热图非均一性排序为中焦>上焦>下焦(P<0.05)。ITP组3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经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呈显着负相关关系(P<0.01)。在上焦、中焦、下焦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与出血倾向评分之间存在显着正相关关系(P<0.01)。比较分析ITP组各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血热妄行证非均一性水平最高,在其中5个目标区域(上焦、中焦、下焦、手掌、下肢远端)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瘀血内阻证非均一性水平最小,在其中3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瘀血内阻证有2个区域(下肢近端、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候水平最大(P>0.05),气不摄血证有3个区域(额头、脊柱区)的非均一性较其他证型水平最小(P>0.05),阴虚火旺证有1个区域(下肢远端)的非均一性水平最小(P>0.05)。比较分析ITP组各脏腑证候间目标区域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发现,肝病证候的ITP患者非均一性水平均较其他脏腑证候高,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手掌)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心病证候在下肢近端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与肝病证候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心病证候在7个区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其中5个区域(上焦、中焦、下焦、额头、上肢近端)与部分证候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脾病证候在手掌区域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降低(P<0.05);肺病证候在上肢近端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升高(P<0.05);肾病证候在脊柱区的非均一性水平较其他脏腑证候高(P<0.05)。4.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ITP组红外热成像图在所测量的目标区域的平均温度均大于正常对照组,其中在7个目标区域内(躯干、上焦、中焦、上肢近端、上肢远端、手掌、下肢远端)较正常对照组的非均一性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A组与ITPB组各区域平均温度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三焦区域平均温度排序为:下焦>中焦>上焦;ITP组为:上焦>中焦>下焦,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双变量相关性分析检验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目标区域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的相关性,统计结果表明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均无相关性(P>0.05)。本研究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各中医证候、脏腑证候的平均温度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1.火热、气虚和瘀血是成人ITP患者的三个重要病理因素,脾的脏腑功能失常是ITP的关键中医病机。2.成人ITP患者红外热成像图非均一性水平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存在相关性,但本研究中所测量的目标区域内平均温度与血小板计数、出血倾向评分、中医证候不存在相关性。综上所述,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存在一定相关性,红外热成像技术未来或许能成为ITP的辅助检查和疗效评价工具之一。
李惠平[3](2021)在《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文中提出目的:通过比较单纯西药与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组对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Chronic Primary Immune Thrombocytopenia,以下简称 CITP)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对中药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评价,为CITP治疗提供安全有效的方法。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19年10月湖北省中医院血液病科的60例CITP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两组患者治疗前的性别、年龄、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外周血血小板计数等均无明显差异(P>0.05)。对照组给予西药基础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健脾补肾方口服(具体组成包括黄芪、党参、熟地、山药、炒白术、茯苓、陈皮、菟丝子、巴戟天、锁阳、补骨脂、仙鹤草、藕节炭、蒲黄炭、甘草等),共计治疗12周,每周复查血小板计数1次,随访6个月以上。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出血评分、中医证候量化积分的变化及不良反应。采用SPSS 26.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并评价健脾补肾方的疗效和安全性。结果:1.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程长短对比无显着差异(P>0.05)。2.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血小板计数均较治疗前上升(P<0.05),且治疗组血小板上升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3.两组患者治疗前的出血评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出血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4.两组患者治疗前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无显着差异(P>0.05),治疗后的中医证候量化积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的降低幅度高于对照组(P<0.05)。5.两组临床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86.21%,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43%,治疗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6.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对比:对照组总有效率68.97%,治疗组总有效率92.86%,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7.两组安全性对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41.38%,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71%,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1.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CITP,在提高患者血小板计数、降低患者出血评分、降低出血风险、改善患者症状方面的效果优于单纯西药治疗组。2.健脾补肾方治疗CITP无明显的肝肾不良反应,且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泼尼松的不良反应发生率,安全性良好。
杨剑锋[4](2021)在《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原发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mmunethrombocytopenia,ITP)是儿童临床常见的获得性出血性疾病,主要由免疫调节功能紊乱所致,临床表现为皮肤、黏膜及内脏的出血。由于目前ITP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清楚,且对于ITP的西医治疗是有限的,ITP患儿及父母的生理及心理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health-related quality of life,HRQoL)分值普遍较低。临床中发现ITP患儿父母对于ITP的担心及焦虑情感较国外报道更甚,并发现具备焦虑情绪的患儿通常治疗效果欠理想。故提出猜想: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治疗效果,同时患儿及父母的焦虑情绪具备潜在联系可能,父母焦虑情绪会影响患儿情绪,间接影响患儿治疗效果。本次研究在既往研究基础上以情志因素为切入点,观察情志因素对ITP患儿疾病的影响,关注慢性ITP患儿及父母的HRQoL分值及焦虑情况,观察各影响因素间是否具有相关性,对于ITP症状描述、治疗疗效的评估也是十分重要的。方法:选取2020年8月至2021年3月于东直门医院儿科就诊的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共31例以及临床观察ITP患儿(无药物治疗)6例为研究对象。其中接受中药(扶正解毒方)治疗的ITP患儿为实验组,临床观察组为对照组,采用ITP儿童生活质量量表(The Kid’s ITP Tools,KIT)、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汉密顿焦虑量表(Hamilton anxiety scale,HAMA)评估患儿及父母的生活质量评分及是否具有焦虑情绪。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人口学相关数据、KIT量表(儿童卷)、SCARED量表、中医证候记录表结果,记录所有参与调查ITP患儿父母KIT量表(成人卷)、汉密顿焦虑量表结果。入组患儿年龄满足≥7岁均应由患儿本人填写,如患儿对量表内容有疑惑,须直接询问调查人员,父母不可以参与填写;<7岁患儿如不能自行填写可由代理人进行填写;父母问卷由父母自行填写。通过对记录量表做出现相关性分析,探究ITP患儿及家长是否存在焦虑情况,焦虑情绪程度是否与ITP疾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探究患儿父母焦虑情绪是否与患儿情绪具有相关性。结果:1.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对中医治疗组患儿的中医症状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2.通过t检验对父母和患儿的KIT生活质量得分进行差异性分析,结果具有显着差异性(P值<0.05);通过pearson相关分析将父母的KIT生活质量评分分别与患儿的KIT生活质量评分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发现二者相关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30×109/L~8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LT数值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3.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治疗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PLT数值30×109/L亚组、30×109/L~80×109/L亚组、80×109/L~100×109/L亚组内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的KIT分值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的KIT量表生活质量评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4.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患儿PLT数值范畴各亚组分组后,通过t检验分别进行组内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患儿治疗时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治疗1-3年亚组中的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SCARED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5.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时间各亚组、患儿年龄各亚组分组后,分别进行组间比较,P值均>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通过t检验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确诊患儿PLT数值范畴亚组分组进行组间比较,其中PLT数值30×109/L以下亚组中,中医治疗组与临床观察组得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对中医治疗组患儿家长HAMA量表积分按照不同长度的确诊时间与治疗时间、患儿不同年龄、患儿PLT计数范畴分组,通过t检验对不同亚组进行组间比较,最终P值均>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6.通过Spearman相关分析对中医治疗组和临床观察组在临床症状积分、患儿KIT生活质量得分、心理焦虑得分上进行组间比较,得出ITP症状量表积分与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相关性分析中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0.05)。结论:1.ITP患儿的症状表现轻重、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存在其他因素对患儿具有影响效应;ITP患儿家长的生活质量高低、焦虑程度与患儿确诊时间、治疗时间、年龄、PLT数值无关。2.父母与儿童生活质量评分具有显着差异,父母生活质量更差,母亲的生活质量评分均值较父亲更低。儿童KIT生活质量得分与父母KIT生活质量得分、ITP症状量表积分、紫癜项积分、出血项积分、PLT数值均无明显关联性。3.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治疗的患儿,但当患儿血小板计数属于8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4.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服用中药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无药物治疗的患儿家长生活质量;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100×109/L范围时,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显着高于中药治疗患儿的家长生活质量。5.就诊1-3年的ITP患儿中,中医治疗组儿童SCARED量表焦虑得分与临床观察组具有显着差异,中医治疗组患儿焦虑程度明显低于临床观察组。6.当患儿PLT数值处于30×109/L以下时,中医治疗组患儿的家长焦虑程度显着低于无药物治疗患儿的家长。7.ITP的PLT数值与儿童的焦虑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患儿的焦虑情绪可能会影响PLT数值。
胡淼[5](2021)在《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文中认为目的从基因层面探寻ITP的发病机制,以及对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入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进行干预治疗,进一步研究基因缺陷是否会对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有影响,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方法本研究将2018年03月至2019年11月就诊于东直门医院儿科余惠平教授门诊的符合纳排标准的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共24例作为研究对象,进行基因检测,根据患儿基因报告的结果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统计基因缺陷的阳性率、基因缺陷相关的相关因素分析以及分析具体可能导致ITP发病的基因缺陷,并根据基因检测明确患儿诊断及判断预后。两组患儿均予扶正解毒方颗粒干预治疗6个月,随访1个月。通过化验外周血的血小板计数、记录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分别统计分析入组当天及治疗每个月的各项指标,研究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疗效、血小板计数提高、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以及出血分级改善情况;探讨基因缺陷是否会影响扶正解毒方的疗效,为以后进一步从基因层面阐述扶正解毒方的作用机制提供数据支持。研究结果1.一般资料分析:本研究共纳入符合纳排标准的24例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证的患儿,进行基因检测,根据基因报告提示有无基因缺陷将其分为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其中基因缺陷组13例,基因正常组8例。在研究过程中,因3例患儿在基因检测后明确诊断为遗传性血小板减少症,故剔除;另外,基因缺陷组有2例患儿因自行停药而脱落,故最终完成研究的基因缺陷组11例,基因正常组8例。其中,入组时基因缺陷组女孩8例,男孩5例,年龄分布在7个月~13岁,平均(6.04±3.598)岁;病程4~48个月,平均(18.92±13.690)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具有与血液系统或者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53.00±23.944)×109/L。基因正常组女孩5例,男孩3例,年龄2~7岁,平均(4.50±2.000)岁;病程3~17个月,平均(8.88±4.734)个月;其中有2例患儿报告有免疫系统疾病的阳性家族史;治疗前血小板计数(42.09±19.488)×109/L。两组在性别、年龄、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病程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基因缺陷阳性率及相关因素分析:两组共21例,ITP的基因缺陷组共13例,基因缺陷阳性率为61.90%(13/21)。且经多因素二元logistics检验,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及入组当天血小板计数与持续性、慢性ITP患儿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P>0.05)3.具体基因缺陷分析:在基因缺陷组中,各患儿基因缺陷大多不相同,PLA2G4A、RTEL 1与ITP发病高度相关且临床报道罕见,与ITP发病可能相关的基因大多临床表型为各种免疫缺陷,如:STIM1、BCL11B,在临床意义未明的基因中,LRBA出现频次最高。4.临床疗效上,本实验共19例分型为持续性或慢性的ITP患儿完成全程临床研究,其中基因缺陷组11例,治疗第1、3、6个月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及有效为主)分别为9.09%(1/11)、9.09%(1/11)、27.27%(3/11)。基因正常组的总有效率(以完全反应+有效为主)分别为 12.5%(1/8),12.5%(1/8),37.5%(3/8)。两组治疗1、3、6个月的临床疗效率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中医证候疗效上,治疗6个月后,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患儿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其中基因缺陷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治疗6个月中医证候疗效(以临床痊愈、有效、显效为主)为87.5%,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6.扶正解毒方对两组治疗1、3、6个月血小板计数的提高效果一般,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分别进行组内比较时,治疗前后差异均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可知,时间对应的F=3.390,P=0.049<0.05,两组不同时间点的血小板计数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时间*组别对应的F=0.966,P=0.498>0.05,说明时间与分组之间不存在交互作用,不同时间点两组间血小板计数升高比较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全程,基因正常组血小板计数随着时间的变化呈上升趋势,基因缺陷组血小板计数变化随着时间变化呈上升-下降-上升趋势,两组在治疗后期均呈上升趋势,且基因正常组上升幅度较基因缺陷组明显。7.中医证候积分降低:两组治疗前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具有可比性。治疗6个月后,两组进行同组内比较,证候总积分及主症(紫斑出血、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及次症(气短、自汗、少食、便溏)均较本组治疗前显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秩和检验,两组治疗后中医证候总积分及主、次症的各项积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8.出血分级变化:治疗6个月后基因缺陷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90.91%,基因正常组出血分级改善的有效率(以痊愈、显效为主)为87.5%,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9.不良反应:基因缺陷组和基因正常组治疗前后基础体格检查、尿常规、生化功能,未见异常,且治疗过程中对肝肾功能进行定期监测,未见异常,治疗全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10.随访:两组患儿在完成治疗后1个月内,都经电话或者面诊的形式进行了随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出血症状的反复或者血小板计数的明显降低,无其余不适。结论基因缺陷可能与ITP的发病相关,其中年龄、性别、病程、阳性家族史以及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ITP基因缺陷不具有相关性,其中PLA2G4A、RTEL 1免疫缺陷相关基因、LRBA可能参与了 ITP的发病。基因检测有助于明确ITP患儿的诊断和预后。基因缺陷之于扶正解毒方临床疗效无明显影响,扶正解毒方对于基因缺陷的ITP患儿具有一定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改善中医证候及降低出血的风险,同时具备较高的安全性。
徐悠[6](2021)在《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观察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研究抗核抗体(ANA)及抗核抗体谱(ANAs)在ITP患儿中的临床特点及其对ITP的疗效及预后的影响,研究经扶正解毒方治疗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的转归。方法将2018年8月至2021年1月就诊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儿科门诊符合持续性、慢性ITP诊断标准的90例患儿进行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检测,并统计其临床特点。从中选取符合纳入及排除标准的15例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15例ANA及ANAs阴性患儿,分为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进行动态分析。均予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收集并整理两组患儿血小板计数、中医证候积分量表及出血分级量表。ANA阳性组治疗后复查ANA及ANAs检测。统计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随访3个月的各项临床数据,运用SPSS 26.0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0例ITP患儿ANA、ANAs阳性率分别为27.8%、20.0%,两种检验结果存在显着一致性(k=0.201,P<0.05),为低度一致性。ANA阳性者88.0%为低度滴度。ANAs中抗Ro52抗体(38.9%)、抗U1-snRNP抗体(27.8%)、抗线粒体M2亚型抗体(22.2%)最为多见。2.90例ITP患儿中ANA及(或)ANAs阳性患儿与阴性患儿年龄、病程、血小板计数比较无显着性差异(P>0.05)。男性及女性患儿阳性率分别为32.7%、44.7%。不同性别、不同年龄组阳性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女性患儿10岁—14岁组阳性率(87.5%)明显高于≤4岁组与5岁—9岁组,三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患儿不同年龄组阳性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10岁—14岁组患儿阳性率性别间比较有统计意义(P<0.05)。3.扶正解毒方治疗6个月的总有效率为55.6%,其中治疗1个月与治疗3个月的疗效(33.3%)虽然一致,但是完全反应率不同,表明疗效仍有所波动。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疗效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4.运用重复测量设计的方差分析对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进行分析,主体内效应检验表明不同治疗时间的血小板计数具有显着差异(P<0.05),且治疗时间与分组的交互作用无统计学意义(P>0.05)。主体间效应检验表明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参数估算值表明入组时、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的两组之间血小板计数均无显着差异(P>0.05)。ITP患儿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1个月、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余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A阳性组多重比较结果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ANA阴性组入组时血小板计数与治疗3个月、治疗6个月后血小板计数有明显差异(P<0.05),余两两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5.ANA阳性组患儿治疗6个月后复查ANA与ANAs转阴率为23.1%,治疗前后ANA及ANAs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经治疗总出血改善率为95%,出血明显改善15%,出血改善80%,出血未改善5%。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出血改善率无显着性差异(P>0.05)。7.经治疗中医证候均有不同程度改善,临床痊愈11.1%,显效59.3%,有效29.6%。ANA阳性组与ANA阴性组中医证候有效率、总积分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前后的中医证候总积分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两组的主症与次症除次症便溏外治疗前后均有显着改善(P<0.05)。8.随访3个月,ANA阳性组总有效率为40%,复发率为30%,ANA阴性组总有效率为60%,无复发病例,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扶正解毒方治疗持续性、慢性ITP临床疗效确切,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中医证候均有显着改善,随着疗程的延长疗效更加明显,安全性高且疗效稳定。ITP患儿的A NA及ANAs检测结果与AID相比较存在一定相似,但同样存在差异。ITP为排除性诊断,ANA及ANAs检测具有必要性,特别是女性年长的患儿应严格筛查,减少漏诊、误诊。其阳性与否可能会对短期疗效产生负面影响,对长期疗效无显着影响,故ANA及ANAs对于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持续性、慢性ITP的疗效具有一定的影响,推测可能是由于其作为一种病理产物,短期内会阻碍扶正解毒方疗效的发挥,通过一段时间扶正解毒方的治疗,病理产物消减,则疗效明显提高,与ANA阴性组疗效无显着差异。且ANA阳性的ITP患儿经扶正解毒方治疗,ANA可以部分转阴,推测扶正解毒方可能通过调节机体免疫系统,减少自身免疫反应来发挥其治疗作用。但是转阴是否预示疾病预后良好,仍需进一步扩大样本量延长随访时间进行研究。
尹璐[7](2021)在《扶脾柔肝法治疗脾虚肝旺型儿童ITP的临床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对扶脾柔肝法治疗脾虚肝旺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评价其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共纳入脾虚肝旺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患儿33例,采用自身对照的研究方法,予口服自拟方小儿芪芍颗粒,4周为1个疗程,共12周3个疗程,记录试验患儿治疗前、治疗4周、8周、12周后的中医证候积分、血常规,记录治疗前及治疗12周后的凝血功能以及肝肾功能、尿常规、粪常规、心电图等指标,观察中医证候积分及疗效相关指标以评价其有效性,观察安全相关指标以评价其安全性。结果1.本研究共收集病例33例,其中脱落1例,剔除2例,实际完成统计病例30例。2.血小板疗效评价:治疗12周后完全反应6例,占20.0%;有效17例,占56.67%;无效7例,占23.33%,总反应率为76.67%。血小板计数:治疗4周、8周、12周后与治疗前相比均升高,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3.中医证候疗效评价:治疗12周后,临床痊愈3例(10.00%),显效9例(30.00%),有效13例(43.33%),无效5例(16.67%),总有效率为83.33%。4.证候积分:治疗12周后证候总积分、主症总积分、次症总积分与治疗前相比较均降低,差异均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1。5.次要观察指标疗效评价:治疗12周后患儿白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及凝血功能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6.安全性方面: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的生命体征、肝肾功能等安全相关指标均无异常,未见不良反应。结论扶脾柔肝法对脾虚肝旺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症状及血小板计数的改善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安全有效,治疗期间未出现药物不良反应。
王芳[8](2021)在《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通过本项临床研究,评估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进而为益元生血方的广泛应用提供更为科学的临床依据。方法:本研究纳入的62例研究对象均来源于2019年12月至2020年12月期间在甘肃省中医院血液科住院与门诊治疗、符合研究的纳入、排除标准,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的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研究方式,将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进入试验组30例,对照组32例。研究期间,予试验组患者醋酸泼尼松片联合益元生血方口服治疗,对照组单纯给予醋酸泼尼松片口服治疗,以2周为一个治疗周期,共治疗4个周期(8周),通过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总有效率、激素副反应、中医证候积分及体力状况等指标来评价益元生血方治疗ITP的临床疗效;同时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肝肾功能、不良反应等指标来评估益元生血方的安全性。本研究所统计的数据均应用SPSS26.0软件进行计算分析,若计算结果出现P>0.05则说明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反之P<0.05表明存在统计学意义。结果:此次研究入组的62例气不摄血型ITP患者,研究过程中总共脱落了3例,对照组占2例,试验组占1例,最终共有59例患者完成了此项临床研究并进入医学统计,其中对照组最终有30例患者完成研究,试验组最终有29例患者完成研究。具体结果如下:(1)临床总有效率在治疗8周结束时,将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89.66%)与对照组患者(83.33%)进行比较,未见统计学差异(P>0.05)。(2)血小板计数治疗2周时,与治疗前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都明显上升(P<0.05),且试验组血小板计数的上升程度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4周时,与治疗2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未见明显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有所下降(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与试验组差异不显着(P>0.05)。治疗8周时,与治疗4周时的血小板计数对比,试验组的血小板计数无显着下降(P>0.05),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则下降显着(P<0.05),且对照组血小板计数的下降程度明显比试验组高(P<0.05)。(3)激素副反应治疗完成时,试验组患者的激素副反应发生率为24.14%,对照组患者的发生率为56.66%,对比得出试验组的激素副反应低于对照组(P<0.05)。(4)卡氏体力状况治疗8周时的评分结果与治疗前对比,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体力状况评分得到改善(P<0.05),而试验组患者的改善情况较对照组更为明显(P<0.05)。(5)中医证候疗效治疗8周时研究完成,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分别比较中医证候相关积分,治疗8周时,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主、次症积分都低于治疗前(P<0.05),但试验组患者的出血、自汗积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着差别(P>0.05),而试验组紫斑、乏力、头晕、面色苍白、食少、便溏、气短等症状的积分皆低于对照组(P<0.05)。在治疗8周时的总积分情况如下,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皆明显低于治疗前(P<0.05),而且试验组患者的中医证候总积分明显低于对照组。(6)安全性评价两组患者在用药过程中各出现1例肝功能轻度异常患者,对症治疗后已恢复正常。余患者肝、肾功能均波动于正常值范围水平内,未见其他严重不良反应或事件、并发症。结论:(1)益元生血方联合醋酸泼尼松片治疗气不摄血型的ITP患者,与单纯使用激素治疗比较,既可有效缓解患者的中医临床症状,又可降低患者的激素副反应。(2)益元生血方能够较好地辅助醋酸泼尼松片维持血小板的计数,且远期疗效更好,又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3)益元生血方在防治气不摄血型的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方面疗效确切,无明显不良反应,未发生不良事件,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徐安妮[9](2021)在《地塞米松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回顾性研究地塞米松(DXM)单药、DXM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疗效及不良反应,以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取于2006年10月至2019年8月期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六七医院收治的77例ITP患者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根据2016年版ITP诊疗指南中的诊断标准,确诊为ITP;接受含DXM的方案治疗,包括DXM单药或者联合用药;资料齐全。全部患者按照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DXM单药(A组)、38例,DXM联合静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IVIg)(B组)、13例,DXM联合达那唑(Danazol)(C组)、13例,DXM联合氨磷汀(AMF)(D组)、13例,A组患者予静滴DXM 10-15mg/d,连续用药5-7天,后改为口服醋酸泼尼松片1mg/(kg·d),病情稳定后逐步减量;B组患者DXM的用法同A组,同时予静滴IVIg400mg/(kg·d),连用3-5天;C组患者DXM的用法同A组,同时予口服Danazol胶囊400mg/d,连续使用3-6个月;D组患者DXM的用法同A组,同时予静滴AMF 400mg/d,连用5天。结果:1、治疗后第3、7、14、30天,四组患者的血小板水平同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提高,且B组、C组、D组均高于A组(P<0.05)。2、治疗后第3、7、14、30天,B组、C组、D组的血小板增加的幅度均高于A组(P<0.05)。3、治疗后第3、7、14、30天,四种方案的总有效率分别为A组28.9%、65.8%、68.4%、71.1%,B组65.8%、100%、100%、100%,C组61.5%、69.2%、69.2%、92.3%,D组61.5%、65.8%、84.6%、100%(P<0.05)。4、治疗第3、7天,B组总有效率均高于A组(28.9%vs 76.9%,X2=9.204,P=0.002;65.8%vs 100%,X2=4.303,P=0.038)(P<0.05),而C组(28.9%vs 61.5%,X2=3.118,P=0.077;65.8%vs 69.2%,X2=0.052,P=0.820)、D组(28.9%vs 61.5%,X2=3.118,P=0.077;65.8%vs 76.9%,X2=0.16,P=0.689)分别与A组对比,数据分析结果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14、30天,B组(68.4%vs 100%,X2=3.757,P=0.052;71.1%vs 100%,X2=3.239,P=0.072)、C组(68.4%vs 69.2%,X2=0.003,P=0.957;71.1%vs 92.3%,X2=1.394,P=0.238)、D组(68.4%vs 84.6%,X2=0.592,P=0.442;71.1%vs 100%,X2=3.239,P=0.072)治疗的总有效率分别与A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使用DXM单药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28.9%、65.8%、68.4%、71.1%。2、使用DXM联合IVIg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5.8%、100%、100%、100%。3、使用DXM联合Danazol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5%、69.2%、69.2%、92.3%。4、使用DXM联合AMF治疗慢性ITP患者,治疗后第3、7、14、30天的总有效率分别为61.5%、65.8%、84.6%、100%。5、DXM联合IVIg的优势在于可以迅速提高患者PLT水平,患者在治疗第3、7天的有效率明显高于DXM单药组,且产生的不良反应较少。6、DXM联合Danazol或AMF的治疗方案在30天内对治疗效果方面的影响并不十分显着。7、DXM单药、DXM联合IVIg、DXM联合Danazol以及DXM联合AMF四种治疗方案均可以明显提高患者的PLT计数和PLT增幅。
何进德,吴挺超,何茗苠[10](2020)在《乌鸡白凤丸临床拓展应用研究进展》文中认为乌鸡白凤丸是临床常用的中成药,除被广泛用于多种妇科病证外,还被用于其他多种疾病,如:男科、消化科、内分泌代谢科、血液科、呼吸科、皮肤黏膜科、肾病科、神经内科和骨科疾病。目前报道的针对乌鸡白凤丸的临床试验普遍研究设计质量较差,大部分研究存在样本量少、随机方法不明、盲法缺失等问题,若要更好地评价乌鸡白凤丸的临床效用,未来还需要有更多高质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支撑。
二、VLAP方案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6例疗效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VLAP方案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6例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
1.1 一般资料 |
1.2 病例选择 |
1.2.1 纳入标准 |
1.2.2 排除标准 |
1.3 方法 |
1.3.1 对照组 |
1.3.2 观察组 |
1.4 观察指标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 果 |
2.1 两组患儿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比较 |
2.2 两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比较 |
2.3 两组患儿随访后疾病复发率比较 |
3 讨 论 |
(2)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研究进展 |
1 ITP的中医研究进展 |
2 ITP的西医研究进展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红外热成像技术医学应用研究概况 |
1 红外热成像技术概述 |
2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 |
3 红外热成像技术在中医领域应用 |
4 结语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对象 |
1 资料来源 |
2 ITP病例选择标准 |
3 正常对照选择标准 |
二、ITP患者病例资料收集 |
1 中医辨证标准 |
2 脏腑辨证标准 |
3 西医分期标准 |
4 出血倾向评分标准 |
三、研究方案 |
1 临床病例资料收集 |
2 实验方法 |
四、研究结果 |
1 一般资料统计 |
2 中医证候统计 |
3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 |
五、讨论 |
1 一般资料分析 |
2 出血评分系统与出血风险及其严重程度分析 |
3 ITP患者中医证候分布特征分析 |
4 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分析 |
5 不足与展望 |
六、结论 |
第三部分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1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中医临床调查量表 |
附录2 受试者一般情况量表 |
附录3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出血倾向评分系统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3)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S |
缩略词表及中英文对照 |
前言 |
资料与方法 |
1 病例来源 |
2 诊断标准 |
2.1 现代医学诊断标准 |
2.2 中医学诊断标准 |
3 纳入、排除、剔除及脱落标准 |
3.1 纳入标准 |
3.2 排除标准 |
3.3 剔除及脱落标准 |
4 治疗方法 |
5 观察指标 |
5.1 疗效指标 |
5.2 安全性指标 |
5.3 不良反应及紧急情况处理 |
6 疗效判定 |
6.1 临床疗效判定 |
6.2 中医疗效判定 |
7 统计学方法 |
8 技术线路图 |
结果 |
1 一般资料对比 |
1.1 两组患者性别构成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差异性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时间比较 |
2 疗效指标比较 |
2.1 两组患者外周血PLT比较 |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血评分比较 |
2.3 两组患者中医症状量化积分比较 |
3 疗效比较 |
3.1 两组患者临床效疗比较 |
3.2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4 安全性比较 |
讨论 |
1 现代医学对ITP的认识 |
1.1 ITP的病名、定义及分型 |
1.2 ITP的病因及发病机制 |
1.3 ITP的临床表现 |
1.4 ITP的治疗 |
2 中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2.1 ITP的中医病名及病因病机 |
2.2 紫癜病的中医论治 |
3 导师陈斌教授对CITP的中医认识 |
4 健脾补肾方组方原理及现代药理分析 |
4.1 组方原理 |
4.2 相关中药的药理学研究 |
5 结果分析 |
5.1 一般情况分析 |
5.2 观察指标分析 |
5.2.1 血小板计数 |
5.2.2 出血评分 |
5.2.3 中医证候量化积分 |
5.3 疗效分析 |
5.3.1 临床疗效 |
5.3.2 中医证候疗效 |
6 安全性评价 |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附录 1 |
附录 2 |
附录 3 文献综述 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4)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一、西医综述 |
1. ITP研究进展 |
2. 儿童ITP与心理研究 |
3.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中医综述 |
1. 中医对于ITP的认识 |
2. 中医对情志的认识 |
3. 情志与ITP的关系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章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及研究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二、研究结果及分析 |
1. 结果 |
2. 讨论与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一 KIT积分量表 |
附录二 儿童焦虑性情绪障碍筛查量表(SCARED) |
附录三 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 |
附录四 中医症状积分量表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5)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综述 |
1. 中医病名与文献来源 |
2. 病因病机 |
3. 现代中医对ITP的治疗现状 |
4.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西医综述 |
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 诊断与预后 |
3. 现代医学对ITP的治疗现状 |
4. 基因组医学与儿童ITP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 临床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二. 讨论分析 |
1. 从基因层面探讨相关基因与ITP的发病关系 |
2. 基因检测对ITP患儿诊断和预后的影响 |
3. 现代医学治疗现状 |
4. 儿童ITP的中医病因病机 |
5. 扶正解毒方解读与疗效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CRF表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论文成果 |
参与课题 |
获得奖项 |
(6)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一、中医综述 |
1. 概述 |
2. 中医对ITP的认识 |
3. ITP的临床治疗 |
4. 扶正解毒方治疗ITP |
5. 小结 |
参考文献 |
二、西医综述 |
1. 概述 |
2. 病因研究 |
3. 病机研究 |
4. 抗核抗体与ITP |
5. 治疗方案 |
6. 小结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一、研究资料及方法 |
1. 研究对象 |
2. 研究方法 |
二、结论与分析 |
1. 研究结果 |
2. 讨论分析 |
结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7)扶脾柔肝法治疗脾虚肝旺型儿童ITP的临床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引言 |
第一部分 研究资料与方法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对象标准 |
3.1 诊断标准 |
3.2 病例纳入和排除标准 |
4 研究方法 |
4.1 药物制备 |
4.2 服用方法 |
4.3 服用疗程 |
5 观察指标 |
5.1 中医临床证候积分 |
5.2 疗效评价指标 |
5.3 安全性评价 |
6 疗效评价标准 |
6.1 ITP疗效判定标准 |
6.2 中医证候疗效判定标准 |
7 统计学分析 |
第二部分 结果 |
1 一般资料情况 |
1.1 年龄分布情况 |
1.2 不同性别的不同年龄段病例分布情况 |
1.3 患儿病程分布情况 |
2 研究结果 |
2.1 疾病疗效评价 |
2.2 治疗前后血小板比较 |
2.3 治疗前后血常规比较 |
2.4 治疗前后凝血功能比较 |
2.5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2.6 中医证候积分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 |
3.1 安全性观察 |
3.2 不良反应观察 |
4 脱落及剔除病例分析 |
第三部分 讨论 |
1 扶脾柔肝法治疗脾虚肝旺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立题依据 |
2 脾虚肝旺型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病因病机 |
3 药理及方义分析 |
3.1 单味中药解析及现代药理研究 |
3.2 方义分析 |
4 临床疗效和安全性评价 |
4.1 一般情况分析 |
4.2 中医证候疗效评价 |
4.3 临床疗效评价及血小板计数分析 |
4.4 次要观察指标疗效分析 |
4.5 安全性评价 |
5 不足与展望 |
第四部分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五部分 文献综述 儿童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中西医研究概况 |
1 中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1.1 病名源流 |
1.2 病因病机 |
1.3 辨证论治 |
1.4 中药制剂 |
1.5 外治法 |
2 现代医学对本病的研究进展 |
2.1 病因及发病机制 |
2.2 诊断标准和分型 |
2.3 西医治疗 |
3 中西医结合施治 |
4 结语 |
参考文献 |
附录 |
攻读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攻读学位期间参加科研课题情况 |
致谢 |
(8)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临床研究 |
一、资料与方法 |
1 入组的一般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入标准 |
1.4 排除标准 |
1.5 剔除标准 |
1.6 脱落病例 |
2 研究方法 |
2.1 样本量估算 |
2.2 随机化分组 |
2.3 治疗方法 |
2.4 观察指标 |
2.5 疗效判定标准 |
2.6 激素副反应判定标准~[12] |
2.7 统计学处理 |
2.8 技术路线图 |
二、结果分析 |
1 入组一般资料分析 |
1.1 两组患者性别比较 |
1.2 两组患者年龄比较 |
1.3 两组患者病程比较 |
2 疗效观察指标分析 |
2.1 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比较 |
2.2 两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比较 |
2.3 两组患者激素副反应比较 |
2.4 两组患者中医主、次积分比较 |
2.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中医主症、次症积分比较 |
2.6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总积分比较 |
2.7 两组患者中医证候疗效比较 |
2.8 两组患者卡氏体力状况评分比较 |
3 安全性指标分析 |
4 病例脱落情况及处理 |
三、讨论 |
1 中医关于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沿袭 |
2 现代医学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机理的研究 |
3 益元生血方论述 |
4 临床结果分析 |
结语 |
1 结论 |
2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病例报告表(Case Report Form) |
第二部分 综述 浅谈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免疫功能的关系 |
一、中医对紫癜病(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认识 |
二、西医对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认识 |
三、总结与展望 |
综述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校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9)地塞米松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常用缩略词中英文对照表 |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研究对象和方法 |
一、研究对象 |
二、研究方法 |
三、统计分析 |
结果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地塞米松在ITP治疗中的应用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乌鸡白凤丸临床拓展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男科疾病 |
1.1 慢性前列腺炎 |
1.2 精液不液化症 |
2 消化科疾病 |
2.1 慢性病毒性肝炎 |
2.2 肝硬化 |
2.3 慢性腹泻 |
2.4 老年性便秘 |
2.5 慢性萎缩性胃炎 |
3 内分泌代谢科疾病 |
3.1 高尿酸血症、痛风性关节炎 |
3.2 糖尿病胃轻瘫 |
4 血液科疾病 |
4.1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
4.2 白细胞减少症 |
4.3 再生障碍性贫血 |
5 呼吸科疾病 |
5.1 肺结核 |
5.2 原发性非小细胞肺癌 |
6 皮肤黏膜科疾病 |
6.1 荨麻疹 |
6.2 斑秃 |
7 肾病科疾病 |
8 神经内科疾病 |
9 骨科疾病 |
10 结语 |
四、VLAP方案治疗慢性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86例疗效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玉屏风颗粒治疗儿童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临床观察[J]. 王薇,易玉娟,黄良. 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 2021(13)
- [2]ITP患者红外热成像特点及其与中医证候特征相关性探讨[D]. 陈耀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3]健脾补肾方联合西药治疗慢性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观察[D]. 李惠平.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1(09)
- [4]运用KIT及焦虑量表探究情志因素与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相关性分析[D]. 杨剑锋.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5]从基因层面探讨儿童ITP发病机制及扶正解毒方的临床疗效[D]. 胡淼.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6]基于抗核抗体及抗核抗体谱探讨扶正解毒方治疗儿童ITP的临床研究[D]. 徐悠.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 [7]扶脾柔肝法治疗脾虚肝旺型儿童ITP的临床观察[D]. 尹璐. 云南中医药大学, 2021
- [8]益元生血方治疗气不摄血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临床研究[D]. 王芳. 甘肃中医药大学, 2021(01)
- [9]地塞米松单药或联合用药治疗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分析[D]. 徐安妮. 大连医科大学, 2021(01)
- [10]乌鸡白凤丸临床拓展应用研究进展[J]. 何进德,吴挺超,何茗苠. 江苏中医药, 2020(10)
标签:血小板;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中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