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湖北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黄立[1](2017)在《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文中提出目前,鸡大肠杆菌病作为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对我国养鸡业造成了严重危害。根据信阳市疫病检测工程中心(信阳农林学院市级工程中心)对豫南地区主要养鸡集中区的调查,在规模化养鸡场细菌性疾病当中,大肠杆菌发病率一直居于首位。鸡大肠杆菌血清型众多,耐药菌株也在不断增多,给防治本病增加了难度。因此,开展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分析,对于有效防治鸡大肠杆菌病,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本研究涉及到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利用优势致病菌株研制多价灭活苗等方面。通过系列研究,进一步弄清楚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状况,必将为豫南地区乃至河南的鸡大肠杆菌病科学防治工作,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和临床价值。1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对于豫南地区送检的164份病鸡样品,经过常规方法培养、纯化及镜检,并进行生理生化鉴定和PCR鉴定,共分离到鸡大肠杆菌121株,鉴定出88株分离菌株血清型,包括17种血清型;主要血清型是02、078、01、018、026、022,共72株,占总分离株的59.50%。给供试雏鸡接种121株分离菌株后,可见发病症状及剖检病变都与本病特征相符;在121株分离菌株中,有64株高致病性菌株、31株中度致病性菌株、26株低致病性菌株,分别占总试验菌株的52.9%、25.6%、21.5%。2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采用标准微量稀释法,测定62株鸡大肠杆菌对18种药物的体外最小抑菌浓度(MIC),并通过PCR方法扩增I型整合酶基因。结果显示,全部菌株呈现多重耐药,耐药谱型达12种之多;对β-内酰胺类、酚胺醇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磺胺类、四环素类等抗菌药物,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土霉素、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强力霉素四种药物,耐药率分别为95.2%、87.1%、80.6%、72.6%;I型整合酶基因检出率为87.1%。由此表明,鸡大肠杆菌临床分离株,对常用抗菌药物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耐药性。3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采用棋盘稀释法,了解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进而筛选出具有协同抗菌效果的药物组合,为体内试验提供理论基础。结果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协同作用;黄芩苷和小檗碱分别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相加作用;蒲公英提取物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用,主要表现为无关作用。由此表明,穿心莲内酯与氨基糖苷类药物联合使用,可提高抗菌药物对耐药大肠杆菌的抗菌效果。4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利用毒力强、免疫原性好、具有地方代表性的O1、O2、O78、O22、O26、O18六种优势血清型菌株,研制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胶多价灭活苗。免疫攻毒试验结果显示,疫苗对各日龄鸡的安全性较好,采用大肠杆菌菌株攻毒,免疫组可获得完全保护,说明该疫苗对大肠杆菌病免疫效果显着。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有效防治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提高豫南地区整体养鸡水平,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张谦[2](2019)在《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文中指出肉鸡大肠杆菌病是致病性大肠埃希氏菌引起的一种急性或慢性细菌性传染病。临床上防治大肠杆菌病主要依靠抗菌药物,而抗菌药物的滥用会导致耐药菌出现,不仅会降低养鸡业的效益,也威胁公共卫生安全。中草药作为天然的原生态药物,在抗菌、抗病毒、免疫调节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临床使用中存在药效不理想、有效成分的含量相对偏低等问题,限制了中草药在畜禽养殖业中的广泛应用。近年报道,采用经过优选的益生菌发酵中草,可明显提高中草药药效。为提高经典复方白头翁散的作用,本研究采用生物发酵技术对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并对发酵产物在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中的作用进行研究,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1.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为使加味白头翁散在发酵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生物活性物质,本研究采用表型特征法和分子遗传学法对一株与多种中草药具协同作用的益生菌菌株进行鉴定,并对该菌株产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等胞外酶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检测。表型特征及16S rDNA遗传特性显示该菌为枯草芽孢杆菌。该菌在不同底物诱导下,可产生木聚糖酶、纤维素酶、甘露聚糖酶、果胶酶、淀粉酶、脂肪酶等胞外酶。2.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为提高加味白头翁散的有效成分含量及生物学活性,本试验以益生枯草芽孢杆菌为发酵菌种,对白头翁、黄芪、黄柏、黄连、秦皮五味药组方的加味白头翁散进行发酵,并检测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有效成分的差异、检测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效果以及对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防治效果。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ML DE·2015016有明显的体外抑菌作用,对肉仔鸡人工感染大肠杆菌ML DE·2015016也有预防与治疗作用,保护效果与其他试验组相比差异极显着(P<0.01)。试验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发酵后对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的效果较好。3.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为进一步了解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确切作用,本研究对感染仔鸡用药前后进行免疫学指标检测和评价。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饲喂肉仔鸡,同时设未发酵加味白头翁散组、益生菌剂组、感染组和健康对照组。检测各组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红细胞补体受体花环率及免疫复合花环率;血清IgG、IgA和IgM含量、血清IL-2、IL-6、IL-12、TNF-α和IFN-γ等含量;以及血清T-AOC、GSH-PX、SOD、GSH、CAT抗氧化指标。结果表明:1)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明显提升大肠杆菌感染的肉仔鸡法氏囊指数、胸腺指数、脾脏指数;2)能提高肉仔鸡血液淋巴细胞转化能力、提高红细胞的补体结合能力;3)能显着提高血清IgG(P<0.05)含量;极显着提高IgA、IgM、IL-2、IL-6、IL-12、TNF-α、IFN-γ含量(P<0.01);4)T-AOC、GSH-PX、SOD、GSH、CAT等抗氧化指标均极显着提高(P<0.01),血清中MDA极显着降低(P<0.01)。因此,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显着提高了肉仔鸡抗大肠杆菌感染的能力、总抗氧化能力。4.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为探讨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肉仔鸡盲肠微生物的组成、Alpha多样性、Beta多样性以及样本聚类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Alpha、Beta多样性指数显着升高(P<0.05)。在门水平上,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组与其他组相比,除了具有主要的除厚壁菌门、拟杆菌门、变形菌门外,还增加了互养菌门、软壁菌门、疣微菌门等,而且厚壁菌门比例也增加。在属水平上提高了肉仔鸡盲肠菌群的丰度和多样性。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改善盲肠微生物菌群结构、修复因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而引起的微生态失衡,在维护肠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5.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为评价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临床上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开展了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0-5周龄肉鸡饲喂实验。结果表明,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可显着(P<0.05)或极显着(P<0.01)提高ROSS 308肉鸡生产性能、降低死淘率。本研究证实加味白头翁散经枯草芽孢杆菌发酵,可改变部分中药成分及含量,对仔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有较好的防治作用。可提高肉仔鸡淋巴器官指数及天然免疫力,并促进肉仔鸡盲肠菌群微生物种类增加,提高菌群多样性,对肉鸡生产性能和抗病力有明显促进作用,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
王俊丽[3](2020)在《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文中认为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是一种可以感染鸡、火鸡等禽类引起局部或全身感染的病原菌,其引起的禽大肠杆菌病给国内外家禽养殖业带来巨大的利益损失。长期以来,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控主要依赖于抗菌药物,但抗菌药物长期、不科学的使用,导致APEC耐药性增强,且对动物源性食品安全构成威胁。噬菌体(bacteriophage)是一类感染细菌、真菌、支原体、蓝细菌和放线菌等微生物的细菌病毒的总称。烈性噬菌体的强裂解性和不易产生耐药性给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带来了新的契机。本研究从山东地区采集的大肠杆菌病发病鸡只肝脏病料或粪便、养殖场污水等样品中,分离、纯化出鸡源大肠杆菌及噬菌体。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致病性、毒力基因分布与噬菌体生物学特性及宿主谱进行了系统的研究,为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及大肠杆菌噬菌体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采集山东省聊城、潍坊和烟台地区养鸡场病料、粪便及污水等500份样品,分别接种营养琼脂、麦康凯琼脂平板,37℃恒温培养,革兰氏染色镜检观察其形态学特征,生化试验观察其生化特性,并采用PCR方法对其进一步鉴定;了解本地区大肠杆菌的血清型分布特点,采用凝集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的测定。共分离到364株鸡源大肠杆菌,经过形态学观察、生化鉴定及PCR鉴定,均符合大肠杆菌的特性;在364株鸡源大肠杆菌中,有251株可以确定其血清型,定型率为68.96%,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78(9.34%)、O1(7.42%)、O35(5.77%)、O2(4.67%)、O8(6.37%)、O15(4.40%)、O26(2.47%)、O76(2.20%)、O14(1.92%)、O127(1.92%)。毒力基因分布及致病性试验。为了掌握本地区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的分布情况,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对分离菌株进行了yijp、fim C等18种毒力基因的PCR检测;选取部分大肠杆菌进行鸡胚攻毒试验,以研究大肠杆菌的毒力基因与致病性之间的关系。对鸡源大肠杆菌常见的18种毒力基因进行鉴定,yijp、fim C、mat、omp A毒力基因检出率较高,未检测到neu C基因,其中携带5~9种毒力基因的大肠杆菌最为普遍,占总数的69.78%;鸡胚攻毒试验结果显示,携带毒力基因的数量与鸡胚的死亡率呈正相关。从病死鸡脏器中分离的大肠杆菌具有较高的致病性,具致病性的菌株中血清型O78的菌株致病性最强,其次为O2血清型菌株。同一血清型、携带不同毒力基因菌株的致病性存在较大差异。除O15外,其他血清型皆具有一定的致病性。噬菌体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以分离的195株鸡源大肠杆菌为宿主菌,用双层平板法分离大肠杆菌的噬菌体,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其形态,并进一步研究其温度稳定性、p H稳定性、最佳感染复数和一步生长曲线、最佳保存温度等生物学特性。分离鸡源大肠杆菌的噬菌体共155株,PLCF1噬菌体在电镜下呈现多面体立体结构,平面观察头部大致呈长六角形,长径约为120 nm,横径约为120 nm,无明显尾部结构。对两株形态差异较大的噬菌体进行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噬菌体效价可达109以上,在温度40℃以内可以保持较高的活性,最佳p H值为7,PLCF1最佳感染复数为0.001,PLCF72最佳感染复数为0.01,一步生长曲线可以看出PLCF1的裂解性能强于PLCF72;噬菌体的短期保存可以选择4℃、-20℃,长期保存则-80℃条件最为适宜。噬菌体的宿主谱及覆盖率。对分离到的噬菌体用双层平板点滴法,测定噬菌体的宿主谱;通过对宿主谱的分析,选取噬菌体科学组合制成噬菌体混合制剂,用双层平板点滴法对实验室分离保存及不同地区采集的鸡源大肠杆菌覆盖率的进行筛查。83株大肠杆菌噬菌体对282株大肠杆菌菌株的宿主谱,裂解率可达78.01%,其中能裂解含宿主菌在内10株以上的噬菌体有49株,占所有噬菌体的59.04%。筛选组合宿主谱覆盖最广的10株噬菌体组成噬菌体的混合制剂Pmix,其对本实验室保存携带最多毒力基因的100株大肠杆菌的裂解率为62%,对全国各地不同地区随机采集100株大肠杆菌裂解率为41%。
张莉平[4](2006)在《鸡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质粒DNA分析》文中认为鸡大肠杆菌病是鸡最常见和对养鸡业危害最严重的传染病之一,可引起胚胎死亡、脐炎、败血症、输卵管炎和滑膜炎、肉芽肿、卵黄性腹膜炎和眼炎等一系列病症。随着我国养禽业集约化程度的提高,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势头也愈加猛烈,常常继发感染其它疾病或混和感染,导致许多传染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明显升高,以及大量的药物、疫苗和人工等费用的支出增加,给养禽业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其危害已居鸡的细菌性疾病之首。本研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山东6个不同鸡场:乔庄鸡场、北十里鸡场、土墙北鸡场、东徐鸡场、小栗元鸡场和前九台鸡场共采集了41份病料,分离到了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重点对其生物学特性、耐药性和质粒DNA图谱进行了分析,从而探索出新的流行菌株的鉴定方法。本课题共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鸡源大肠杆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试验从山东省的6个鸡场采集了41份鸡内脏病料,对其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了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所分离菌株进行小白鼠致病性试验,发现其中有14株为高致病性大肠杆菌,18株为低致病性大肠杆菌;并对其分别进行了溶血试验、血清型鉴定、刚果红表型试验、血凝试验和D-甘露糖血凝抑制试验等生物学特性试验,探讨了分离菌与致病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大肠杆菌的致病力与其对豚鼠红细胞的凝集性和溶血性有明显相关性,而与血清型、刚果红表型无关。第二部分: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将分离到的32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实验,选用11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和本实验室研制的利福平复合新药同时进行,发现从不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可能与各鸡场平时用药不同及菌株的血清型不同有关。通过试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对12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利福平不敏感;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唑啉和新研制的利福平复合新药最敏感。
匡秀华[5](2015)在《华中地区三种畜禽病原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征研究》文中认为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杆菌都是重要的人畜共患病致病菌和食源性病原菌。它们不仅导致畜禽患病,而且能通过食物链或接触患病动物而传递到人。抗生素是治疗患病动物的首选,但同时也产生了耐药菌。而这些耐药菌也能通过动物或食物链传递给人。本研究对华中地区三省(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大型养殖场(猪、鸡和奶牛)的三种主要致病菌的耐药性、耐药基因、毒力基因和基因型的流行性进行调查研究,不仅提供了相关的监测信息,也提供临床使用抗生素提供用药方案以保护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奠定基础。1.样品采集2010年3月-2011年7月从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的大型养殖鸡场、猪场和奶牛场采集健康动物泄殖腔或肛门拭子样品2185份,鸡场来源837份,猪场来源930份,奶牛场来源418份。每份样品同时进行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杆菌的培养和分离鉴定。2.华中地区畜禽沙门氏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征研究通过生化反应和invA基因的PCR鉴定,共鉴定出248株(11.35%,248/2185)沙门氏菌。鸡源、猪源和奶牛源沙门氏菌的分离率分别为12.54%(105/837)、4.09%(38/930)和25.12%(105/418)。从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得到了209株猪源沙门氏菌。共有457株沙门氏菌参与了血清型鉴定试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等。通过O抗原和H抗原的玻片凝集法,395株菌共鉴定出8个血清群和41个血清型,62株沙门氏菌无法判定血清群。B群(n=205,44.86%)和C1群(n=141,30.85%)是优势血清群;Typhimurium 12.47%(n=57)和IIIb 4.81%(n=22)为优势血清型。鸡源沙门氏菌中优势血清型为Typhimurium(n=20,4.38%)和Enteritidis(n=9,1.97%);猪源沙门氏菌中优势血清型为IIIb(n=22,4.81%)和Typhimurium(n=11,2.41%);奶牛源沙门氏菌中优势血清型为Typhimurium(n=26,5.69%)和Agona(n=12,2.63%)。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沙门氏菌对24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显示,188株菌(41.14%)对测试的抗生素全部敏感;220株菌(48.14%)在mic表型上至少对一种抗生素耐药;所有试验菌株对亚胺培南的敏感性表现出敏感或中介。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多西环素和四环素的耐药性最高,分别为39.17%、39.61%、28.22%和27.58%。试验菌株对所有兽医专用抗生素均表现出耐药性:恩诺沙星(24.51%);氟苯尼考(20.13%);头孢噻呋(7.44%);头孢喹肟(5.25%);对人畜共用抗生素也表现出耐药性:环丙沙星(24.07%);庆大霉素(19.69%);头孢曲松(6.34%);阿莫西林/克拉维酸(4.38%)。阿奇霉素是大环内酯类的抗生素,其耐药率为16.19%。在兽医临床上使用不多的抗生素也表现出了耐药性,如多粘菌素b和磷霉素,耐药率分别为18.82%和12.04%。在测试的24种抗生素中,鸡源和猪源沙门氏菌对23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耐药率范围分别为1.90%49.52%和0.40%48.18%;而奶牛源沙门氏菌仅对12种抗生素表现出耐药性,耐药率范围为0.95%10.48%。159株(34.72%)沙门氏菌表现为耐3类以上抗生素多重耐药菌,包括70株来自不同省份和不同健康动物源的分离菌和89株来自华中农业兽医院患病猪源。用mic检测和验证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结果表明有25株(5.47%,n=457)沙门氏菌为产esbls的细菌,3株来自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的猪源沙门氏菌为疑似产esbls的菌株。25株产esbls的沙门氏菌的来源于湖北的健康鸡源沙门氏菌(2株)、河南的健康鸡源沙门氏菌(15株)和华中农业兽医院的患病猪源沙门氏菌(8株)。在沙门氏菌敏感菌株(n=188)中有80株菌株鉴定出了17个血清型,typhimurium(n=28)是优势血清型。在多重耐药的沙门氏菌菌株中鉴定出26个具体的血清型,enteritidis(n=10)和iiib(n=10)为优势血清型,区别在于enteritidis主要来自鸡源,而iiib主要来自患病猪源。在所有的血清型中,萘啶酸的耐药性为100%。在多重耐药沙门氏菌中,不同血清型菌株的耐药表型略有差异。血清型为enteritidis的10株菌株的耐药表型是萘啶酸-复方新诺明-喹乙醇-乙酰甲喹;而血清型为iiib的10株菌株的耐药表型是氨苄西林-阿莫西林-萘啶酸-复方新诺明。用pcr的方法对187株在mic表型中耐2类(含2类)不同抗生素的沙门氏菌检测了140个耐药基因。结果表明有58个(41.43%)耐药基因经检测为阴性,82个(58.57%)耐药基因经检测为阳性。阳性率在90%以上的耐药基因有27个,分别为:mura(n=173,92.51%),isvsa3(n=177,94.65%),aada2(n=179,95.72%),aada1(n=180,96.26%),merr和tolc均为181株(96.79%),pare和class1均为182株(97.33%),emrb和mdlb均为184株(98.40%),qace△1(n=185,98.93%),gyra、gyrb、acra和mdfa均为186株(99.47%)。以下的耐药基因阳性率为100%:parc、tetb、ompc、ompf、rama、acrb、acre、acrf、emra、ydhe、mdtb和mdtc。不同动物来源的沙门氏菌在耐药基因的分布上不仅有相同点,也存在差异。相同点是81个阳性耐药基因中的63个阳性耐药基因在鸡源、猪源和奶牛源沙门氏菌中均能检测到,如esbls类、外排泵类和整合子类等。不同点则体现在:(1)ereb仅存在于奶牛源菌;marr、mcp/tn1721、rmtb仅存在于鸡源菌;dfria、dha、tetc、tn1、tn2、tn4、mera、rmta仅存在于猪源菌;(2)dfrvii、cmy-2、tnp/tn10、tnpr/tn1721、ermb和fosa3存在于鸡源菌和猪源菌。140株不同来源的沙门氏菌为产esbls和ampc菌株。92株菌含单个亚型耐药基因:oxa-1(n=59),tem-1(n=23),dha(n=5),ctx-m-3(n=4),cmy-2(n=1)。鸡源和奶牛源沙门氏菌携带了tem-1、ctx-m-3和oxa-1;猪源沙门氏菌携带了tem-1、cmy-2、dha和oxa-1。河南省和湖南省分离的不同动物源沙门氏菌均不含cmy-2、dha;湖北省分离的沙门氏菌中不含dha;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沙门氏菌不含ctx-m-3。43株沙门氏菌同时携带了两种不同的耐药基因亚型,以7种不同的组合方式呈现,分别是tme-1+cmy-2、tem-1+dah、tme-1+oxa-1、ctx-m-3+dha、ctx-m-3+oxa-1、oxa-1+cmy-2和oxa-1+dha,而且这种耐药基因组合的方式只存在与鸡源和猪源沙门氏菌中。其余5株沙门氏菌表现出三种不同耐药基因亚型同时存在的组合方式:tem-1+oxa-1+cmy-2仅存在于鸡源沙门氏菌;tem-1+oxa-1+dha和ctx-m-3+oxa-1+dha都只存在于猪源沙门氏菌中。产esbls和ampc的140株菌株中,共有有23种明确血清型。Ⅲb(groupc1)、enteritidis,typhimurium为优势血清型。140株菌均为至少耐2类(含耐2类)不同抗生素的多重耐药菌,以8重耐药菌、11重耐药菌和10重耐药菌最多,分别为24株、23株和20株。在81个阳性耐药基因中,这140株菌含有除ereb,esbls和ampc之外的75个耐药基因(92.59%,75/81)。携带aac(6’)-ib-cr的有81.43%株(114/140),携带oqxa、oqxb分别为44.29%(62/140)、42.14%(59/140),同时携带这三种基因的有41.43(58/140)。携带class1和class1-int-vair的分别为97.86%(137/140),9.29%(13/140)。同时携带这五种耐药基因(aac(6’)-ib-cr+oqxa+oqxb+class1+class1-int-vair)的有7.86%(11/140)。携带转座子和插入元件的范围是0.71%95.00%。187株沙门氏菌用pcr方法检测了26个毒力因子,结果表明:阳性毒力因子有23个(88.46%,23/26);仅有gipa、flgk和siid为阴性。在阳性毒力因子中,stn、hila、prgh、sopb、bcfc、fima、rpos的阳性率为100%;其余阳性毒力因子的阳性率在11.76%99.47%。与t3ss-1、t3ss-2有关的avra、ssaq的阳性率分别为70.59%、83.42%。经mlst分析,沙门氏菌共有5种sts,st1(36.90%)、st6(28.88%)和st4(13.90%)为优势的st型。华中农业大学兽医院患病猪源菌株中st6(n=51)和st1(n=39)为优势型;其他三省不同健康动物来源菌株中st1(n=30)和st4(n=23)为优势型。鸡源菌株中优势型为st4(n=20)和st1(n=12);猪源菌株中优势型为st1(n=13);奶牛源菌株中优势型为st1(n=5)。产esbls和ampc的沙门氏菌中st1(n=55,39.29%)为优势型。将187株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mlst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共有66株菌(35.29%,66/187)同时拥有确定的血清型和st。在b群中有21株菌,表现为10种不同的血清型,和3种sts(st1、st6和st57),其中st1(n=18)最多,涵盖了全部的血清型。在c1群中有25株菌,表现为9种不同的血清型和2种sts(st1和st6);st1(n=8)涵盖了5种血清型,st6(n=20)涵盖了7种血清型。全部9株d1群菌仅为st4,但同时表现出不同的血清型(enteritidis和Ⅱ);3株为e1群的三个血清型菌株均为st65;8株为e4群有4个血清型和3种sts(st1、st4和st65)。3.华中地区畜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征研究从2185份采集的健康动物样品中共分离到8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率为3.89%(85/2185);其中鸡源菌、猪源菌和奶牛源菌的分离率依次为3.11%(26/837)、3.44%(32/930)和6.46%(27/418)。24株(28.24%,24/85)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为凝固酶阴性,其中鸡源菌株最多(54.17%,13/24)。用pcr的方法鉴定了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清型,56株菌(65.88%,56/85)为cap5型,15株菌(17.65%,15/85)为cap8型,其余14株菌(16.47%,14/85)为非cap5和非cap8。cap5为优势血清型。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金黄色葡萄球菌对3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85株分离菌株对万古霉素、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喹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均为敏感菌株;对下列药物的mic表型变现为耐药率超过50%:青霉素(67.06%)、氨苄西林(64.71%)、阿莫西林(94.12%)、四环素(60.00%)、萘啶酸(97.65%)、复方新诺明(77.65%)、林可霉素(61.18%)、红霉素(94.12%)、阿奇霉素(94.12%)和喹乙醇(96.47%)。所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株表现出至少耐2类不同的抗生素。多重耐药菌中以耐8类不同抗生素的菌株数量最多(n=30),其次是耐9类不同抗生素(n=19)和耐5类不同抗生素(n=18)。24株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均为多重耐药菌。12.5%(3/24)的菌株为4重耐药菌;33.33%(8/24)的菌株为5重耐药菌;6重耐药菌和7重耐药菌均只有4.17%(1/24);45.83%(11/24)的菌株为8重耐药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95个耐药基因中,阳性基因有55个(57.89%,55/95),其余40个(42.11%,40/95)基因为阴性。阳性耐药基因中携带率为100%的有13个,分别为femb,femx,tetk,inua/a’,inua,grla,grlb,ant4’-ia,class1,nora,norb,norc,mepa;另有携带率≥90%的耐药基因11个,分别为pbp4,ermb,ermc,ermt,tet38,gyra,gyrb,cat:pc221,apha3,dfra(s1),dfrg。这些耐药基因主要的耐药抗生素类别和耐药机制表现为青霉素类,β-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林可酰胺类,氟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tmp,外排泵和整合子。金黄色葡萄球菌检测的66个毒力因子中,阳性因子有45个(68.18%,45/66),其余21个(31.82%,21/66)因子为阴性。以下12个毒力因子在分离菌株中携带率为100%:hla,hlgv,hld;luked;lbp;bbp;sak;efb,fnba,clfa,clfb,ebp。与tsst-1(toxicshocksyndrometosin)相关的毒力因子tst的检测结果为阴性。经过mlst分析,8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菌共得到了6个sts:st5(n=30,35.29%),st7(n=24,28.23%),st9(n=16,18.82%),st398(n=7,8.24%),st464(n=1,1.18%),st2750(n=1,1.18%);其余6株菌(7.06%)没有得到具体的st型。st5、st7和st9为优势型;仅st5同时存在于三种不同动物源的分离菌中。在凝固酶阴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中,st5(54.17%)和st7(33.33%)是优势型。4株菌携带了meca,成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ethicillin,mrsa),来源分别为河南省鸡源1株(该菌株同时为凝固酶阴性菌株),湖北省猪源1株,湖南省猪源2株。3株mrsa为cap5,另1株mrsa对cap5和cap8均为阴性。2株mrsa为st7,2株mrsa为st9。它们均为多重耐药菌:来自河南省鸡源菌表现为八重耐药菌;来自湖北省猪源菌为五重耐药菌;来自湖南省猪源的2株菌均为九重耐药菌。同时,这些mrsa携带了其他46个(83.64%,46/55)阳性耐药基因。将85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血清型,st型和多重耐药性进行联系,结果表明,血清型为cap 5的菌株在5种不同的STs中均有分布,以ST 5和ST 9中的数量最多;血清型为cap 8的菌株表现为3种不同的STs,以ST 7中的数量最多。ST 5型菌株主要表现为四重耐药菌和五重耐药菌;ST 7型菌株主要表现为八重耐药菌;ST 9和ST 398的菌株主要表现为九重耐药菌。4.华中地区畜禽空肠弯曲杆菌的流行性研究从2185份采集的健康动物样品中鉴定出18株空肠弯曲杆菌,分别来自鸡源(n=6)和猪源(n=12)。用琼脂稀释法检测了空肠弯曲杆菌对27种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表明,对多西环素和四环素的耐药率均为100%;对环丙沙星、红霉素的耐药率分别为66.67%和88.87%;对其他的抗生素也表现出了较高的耐药性。综上所述,来自河南省、湖北省和湖南省养殖场(鸡、猪和奶牛)健康动物中均能分离到沙门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空肠弯曲杆菌。它们的血清型呈现多样性;对目前兽医临床上使用的不同类抗生素均有不同的敏感性,已经有耐药菌(含多重耐药菌)的存在;分离菌株携带了各类不同的耐药基因和基因移动元件;它们都含有功能不同的毒力基因;基因型也表型出多样性。因此,在兽医临床上应对抗生素的使用进行长期监测,为控制和合理的使用抗生素提供基础信息;也从源头管控动物健康和食品安全。
恽时锋,郑明球,潘震寰[6](1998)在《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特性》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从江苏地区5个大型种鸡场孵化后期死亡的163枚鸡胚及84羽出壳弱雏中分离鉴定出99株大肠埃希氏菌,死胚分离率为36.81%,出壳弱雏分离率46.43%;从其它9个蛋鸡场47羽疑似大肠杆菌病的病、死鸡的肝、脾、心包、腹水、输卵管、脑、眼中分离鉴定出23株大肠埃希氏菌,分离率为48.94%。分离菌中有67株对清洁级昆明种小鼠(KM)具有强毒力。对其进行大肠埃希氏菌O群抗原鉴定,共有22种O型血清型,O11、O88、O115为优势血清型,O78及O81各为3株,O18、O20、O26、O36、O89各为2株,其余为O3、O4、O9、O30、O60、O75、O93、O103、O114、O131、O133及O149;未定型菌11株,占待检菌株的16.42%,其中O3、O9、O18、O30、O81、O114、O131及O149为首次发现。对29株不同血清型不同来源的分离菌进行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所有菌株对头孢唑啉(CFZ)极度敏感;对其它抗生素的敏感性则各不相同。此外,本试验还对分离菌的生长培养特性,形态特征,生化特性及对ld鸡的致病性进行了研究。
原丽丽[7](2007)在《莱州市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文中研究说明近年来,随着对鸡病毒性传染病的深入研究与有效疫苗的广泛应用,鸡病毒性疾病的发生率有所降低,但细菌性疾病特别是大肠杆菌病却日趋严重,给养殖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大肠杆菌极易产生耐药性,临床上的不规范用药进一步加剧了耐药性的发展。许多资料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肠杆菌耐药菌株越来越多,耐药谱越来越广,有的菌株甚至对尚未广泛用于兽医临床的新型抗生素也表现出很强的耐药性。另外,动物源性携带耐药质粒的肠道菌可通过畜产品的加工、感染等过程传播给人类,因而兽医临床大剂量、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但给兽医临床治疗带来了困难,助长了耐药菌株的产生,加剧了治疗和用药的恶性循环,而且对人类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针对这种情况,本研究对莱州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状况进行了比较系统的研究:对鸡源性大肠杆菌进行了分离纯化、生化试验、血清型鉴定以及致病性试验;同时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了耐药性测定及四环素药物耐药基因的检测等研究,以期探明莱州地区鸡源性大肠杆菌病的流行情况和细菌的耐药现状,从而为有效控制鸡大肠杆菌病的发生流行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本研究对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从莱州市周边地区六个不同乡镇的鸡场:三元鸡场、驿道鸡场、郭家店鸡场、平里店鸡场、朱由鸡场和程郭鸡场共采集了60份病料,分离到了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重点对其生物学特性、耐药性、四环素耐药基因方面进行了研究,以便制订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防制和治疗措施,以提高养殖效益。本研究共分为三个试验:试验一: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从莱州地区的6个鸡场采集了60份疑似大肠杆菌的鸡内脏病料,对其进行了细菌分离鉴定,结果分离到了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对所分离菌株进行了培养特性、染色特征等初步鉴定,通过血清型鉴定、生物学特性试验以及致病性试验对分离的大肠杆菌进行了确认。结果表明:经生化试验后,48株确定为大肠杆菌;对48株大肠杆菌进行血清型鉴定,定型的为27种,主要血清型为O78,O2;经致病性试验发现,在48株大肠杆菌中,高致病性菌株有29株,占试验菌株数的60.42%。试验二: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检测将分离到的48株致病性大肠杆菌采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选用12种临床常用抗生素,发现从不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存在差异,相同鸡场分离到的大肠杆菌的药物敏感性也不尽相同,可能与各鸡场平时用药不同及菌株的血清型不同有关。通过试验表明:分离的菌株对12种药物均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对青霉素、氟哌酸、红霉素、强力霉素、四环素耐药,耐药率分别为72.9%,72.9%,70.8%,64.6%,64.6%;对丁胺卡那霉素、头孢三嗪、头孢哌酮和利福平最敏感。鸡源大肠杆菌易产生耐药性,且为多重耐药,耐药性以五耐、四耐、三耐为主,耐药率分别为35.4%,29.2%,12.5%,占总分离菌株的77.1%。本试验为临床上科学用药提供了依据,对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试验三: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的PCR检测从三元鸡场中选取9株耐四环素药物的大肠杆菌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大肠杆菌对四环素类抗生素产生了广泛的耐药性,耐药率达100%。对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进行PCR扩增,结果在7株大肠杆菌的质粒上扩增出特异性产物,与药敏试验结果阳性符合率77.8%,具有较高的检出率,从而建立tetC基因的PCR检测技术,为大肠杆菌对四环素耐药性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提供了有效途径。
许青荣[8](2008)在《湖北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调查及毒力因子PCR检测方法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鸡大肠杆菌病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重要疾病,由于其血清型复杂,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近几年,湖北地区鸡大肠杆菌发生较为普遍。因此,很有必要对湖北地区鸡大肠杆菌的血清型、耐药性及致病性大肠杆菌携带的毒力因子进行细致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发病规律,制定出较为科学合理的预防和治疗措施。本文从湖北部分地区鸡场的发病鸡中共分离出39株大肠杆菌,经常规方法培养、纯化、镜检,生理生化鉴定,符合大肠杆菌培养特性、形态特征及生化特性。经O因子血清鉴定,主要为O1、O2、O78三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O1(15.3%)和O78(38.5%),占定型菌株的87.5%,占试验菌株的53.8%。采用Kirby-Bauer纸片法,用19种药敏片对19株鸡源性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药敏实验,结果表明其耐药性非常强。具有耐药性的菌株占全部菌株的100%,且所有菌株都有多重耐药性,最少的也对7种药物耐药(1株),最多的对18种药物耐药(2株)。对复方新诺明、磺胺异恶唑、头孢拉定、阿莫西林/棒酸、氧氟沙星、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新霉素8种药物耐药的最为普遍(11株),占全部耐药菌株的57.8%。高敏药物仅有丁胺卡那霉素和壮观霉素,氯霉素和庆大霉素仅可作为中敏药物,对本地区的鸡大肠杆菌病防治选药具有一定指导作用。对39株鸡大肠杆菌分离株进行了FimH、kpsⅡ、papC、tsh、iss、iucD、irp2、vat、cavC、hlyE、astA等11种毒力相关因子进行了基因扩增实验。结果显示它们的扩增频率按大小分别为分别为iss(71.79%)、iucD(66.67%)、irp2(66.67%)、cavC(58.97%)、vat(28.21%)、tsh(25.64%)、astA(23.08)、kpsⅡ(17.95%)、FimH(12.82%)、papC(15.4%)、hlyE(2.56%)。iss、iucD、irp2、cavC四种毒力因子出现的频率较高,这与大肠杆菌的R质粒在此地区不同菌株间的转移较快有很大的关系。它们作为毒力标志基因,能为本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诊断、免疫防制等提供理论依据。
齐凤云[9](2012)在《滨州地区规模化鸡场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和诊疗措施》文中提出鸡大肠杆菌病是严重危害养鸡业的一种重要的细菌性传染病,规模养鸡场细菌性疫病的发生以大肠杆菌居首位。为此由于其血清型复杂,耐药菌株不断增加,给防治工作带来了巨大困难。首先对滨州地区主要养鸡集中区及兽医门诊的调查,从滨州地区发病鸡群中分离出疑似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其进行分离鉴定和药敏试验以及对毒力因子检测,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疫苗和药物防治研究并对滨州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制措施进行了探讨。1.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从滨州地区养鸡场的发病鸡中分离出可疑菌株,经常规方法培养、纯化、镜检及生理生化鉴定,分离鉴定出18株鸡致病性大肠杆菌,有12株分离株被鉴定出血清型,血清型主要有078、035、036、01、02、05、018。其中078共有4株,占33.3%,035共有3株,占25%,为滨州的优势血清型。用18株分离菌株接种供试雏鸡后,发病症状及剖检病变均符合本病特征,其中高致病性菌株有10株,中度致病菌株有5株,低致病性菌株有3株,分别占试验菌株总数的55.56%,27.78%,16.67%。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的大肠杆菌对氟苯尼考,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庆大霉素敏感,对环丙沙星,强力霉素,诺氟沙星中度敏感,而对红霉素,青霉素,链霉素产生了耐药。不同鸡场分离的大肠杆菌药物敏感性不同。2.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因子检测。利用PCR检测11株高致病性大肠杆菌的6种毒力因子,iss(90.9%)、iucD(81.8%)和irP2(54.5%)三种毒力因子出现的频率较高,其次是tsh(36.4%)、vat(36.4%)、asta (18.2%),基因表型iss/iucD/irP2可以作为致病性大肠杆菌的毒力标志。3.鸡大肠杆菌的防控措施。选自分离的高致病性菌株制备大肠杆菌自家灭活苗,结合其它预防措施,用于易感鸡群,发病率显着下降,而对于发病鸡群,配以敏感药物,辅以中药“菌消散”进行治疗,也取得了理想效果。本研究中鸡大肠杆菌的分离和鉴定为滨州地区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打下了基础,对分离菌株进行的耐药性试验以及毒力分析为临床治疗提供了依据,疫苗和药物预防治疗试验则为滨州地区禽大肠杆菌病的防治积累了经验,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冯小旭[10](2017)在《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耐药性及防治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通过对河南部分地区鸡源大肠杆菌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并分离鉴定大肠杆菌,进而对其生化特性、耐药性、分子分群鉴定和耐药性致病力等性质进行研究。联合应用益生菌与抗生素以寻求临床适用的控制大肠杆菌病的综合防治措施。结论如下:1、河南省部分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调查结果得出:94个标准化养殖场中,有9个鸡群确诊患大肠杆菌病,占比9.6%;140个棚建养殖户中确诊鸡源大肠杆菌病的鸡群有40个,占比例30.8%。对于确定患病的49个肉鸡群进行发病日龄、发病率、死亡率、混合感染、继发感染、鸡场建设状况进行调查和统计,发现标准化鸡舍发病率12.7%,死亡率6.1%;棚建鸡场发病率47.1%,死亡率15.5%。按发病日龄统计,14日龄以前发病有8个,占总鸡群数的16.3%;21-42日龄期间患病的鸡群有35个,占总数的71.4%;49日龄以上发病的鸡群数为6个,占总数的12.2%。2、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分群及耐药型研究对发病的鸡场进行细菌分离,总共分离得到128株大肠杆菌,菌体呈杆状,两端钝圆,大部分菌株存在鞭毛,可以运动。大小为23μm×0.6μm,一部分散在存在,一部分则成对存在。纯化后的菌落直径大小为2-3mm,边缘钝圆,整体隆凸,清亮光滑透明。用麦康凯琼脂平板培养,菌落则会显现出黑色且有一定光泽;在LB液体培养中,液体快速混浊。利用三重PCR快速扩增大肠杆菌的chuA、yia A和TspE4.C2基因,根据亲缘性将其分为四组︰A(50.78%,65/128),B1(11.72%,15/128),B2(17.58%,23/128)和D(19.92%,25/128)。耐药性检测发现4株大肠杆菌对氨苄青霉素(AM)、链霉素(STR)、复方新诺(SMZ)、氨曲南(AZT)、氧氟沙星(OFLX)、诺氟沙星(NFLX)、利福平(RIFA)、卡那霉素(KAN)、环丙沙星(CPFX)、庆大霉素(GENT)、克林霉素(CLDM)11种抗生素均敏感(2.73%),6株只对AM敏感,而其余株则表现为多重耐药(92.19%)。30株大肠杆菌菌株对AM、STR和SMZ 3种具有耐药性,占总数的23.05%;32株大肠杆菌菌株对AM、STR、SMZ、AZT、OFLX和NFLX 6种具有耐药性占总数的27.54%,其中29株大肠杆菌菌株对AM、CPFX、KAN、RIFA、NFLX、OFLX、AZT、SMZ和STR 9种抗生素具有耐药性占总数的22.27%,34株大肠杆菌菌株对11种抗生素均具有耐药性,占总数26.57%。3、益生菌联合抗生素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作用效果分析对于试验的24个鸡群,单纯用抗生素,死亡率在12.8%-17.9%之间,治愈率在82.1%-87.2%之间;单纯用益生菌制剂,死亡率在17.7%-37.8%之间,但绝大多数在34.6%-37.8%之间;使用益生菌联合抗生素,死亡率在7.4%-8.8%之间,治愈率在90.4%-92.6%之间。抗生素和益生菌都能一定程度治疗大肠杆菌病,益生菌联合抗生素治疗大肠杆菌病效果优于单独应用。
二、湖北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湖北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 |
第一章 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 研究背景 |
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1 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 |
2.2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3 中药抑菌作用及机制 |
2.4 鸡大肠杆菌疫苗 |
2.5 鸡大肠杆菌病防治 |
3 研究内容 |
3.1 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发病状况分析 |
3.2 分离菌株药物敏感性测定 |
3.3 中药活性成分联合抗菌药物增效作用研究 |
3.4 鸡大肠杆菌分离菌株致病性和免疫原性分析 |
3.5 鸡大肠杆菌氢氧化铝多价灭活苗研究 |
第二章 豫南地区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分离 |
2.2 分离培养 |
2.3 生化鉴定 |
2.4 PCR鉴定 |
2.5 血清型鉴定 |
2.6 致病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三章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对常用抗菌药物耐药性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细菌的最佳生长时期 |
2.2 β-内酰胺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3 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4 酚胺醇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5 喹诺酮类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6 其他药物体外抑菌活性 |
2.7 鸡大肠杆菌耐药谱分析 |
2.8 大肠杆菌中I型整合酶基因扩增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四章 中药活性成分与氨基糖苷类药物体外联合抗菌作用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穿心莲内酯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2 黄芩苷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3 小檗碱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2.4 蒲公英提取物联合抗菌药物体外联合抑菌活性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五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优势菌株筛选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毒力试验 |
2.2 免疫原性试验 |
3 讨论 |
4 小结 |
第六章 鸡大肠杆菌多价灭活苗制备与评价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2 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无菌检验 |
2.2 安全检验 |
2.3 效力检验 |
2.4 免疫持续期试验 |
2.5 免疫反应 |
2.6 免疫效果 |
3 讨论 |
4 小结 |
全文总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2)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篇 文献综述 |
第1章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研究进展 |
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现状 |
1.1.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性分析 |
1.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菌株的血清型分布 |
1.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耐药的生化机制 |
1.2.1 产酶耐药 |
1.2.2 靶位结构改变 |
1.2.3 主动外排系统 |
1.2.4 外膜通透性降低 |
1.2.5 形成生物被膜 |
1.3 中药消除鸡大肠杆菌耐药性的作用机理 |
1.3.1 中药消除大肠杆菌耐药性质粒 |
1.3.2 中药防止生物被膜的形成 |
1.3.3 抑制主动外排泵 |
1.3.4 抑制β-内酰胺酶 |
1.4 中药防治鸡大肠杆菌病的临床应用 |
第2章 中药发酵研究进展 |
2.1 中草药发酵机理及优势 |
2.1.1 降解中草药传质屏障,提高有效组分的含量 |
2.1.2 消除或减少中草药毒性成分,保障临床用药安全有效 |
2.1.3 改变中药药效物质的显效形式,加强血药浓度的叠加作用 |
2.1.4 提高微生物代谢功能,产生新的活性物质 |
2.1.5 发酵中草药药渣,提高药源利用 |
2.2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研究进展 |
2.2.1 中草药对益生菌的促生长作用 |
2.2.2 益生菌对中草药代谢、吸收的影响 |
2.3 益生菌发酵中草药在养禽业中的应用 |
第二篇 研究内容 |
第1章 一株中药生物转化益生菌的鉴定及其产酶特性分析 |
1.1 材料与方法 |
1.1.1 材料 |
1.1.2 方法 |
1.2 结果 |
1.2.1 CCTCC M2011286 形态及生化特征鉴定 |
1.2.2 CCTCC M2011286 基因测序鉴定 |
1.3 讨论 |
1.4 小结 |
第2章 加味白头翁散的发酵及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 |
2.1 材料与方法 |
2.1.1 材料 |
2.1.2 方法 |
2.2 结果 |
2.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前后成分的检测结果 |
2.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的体外抑菌结果 |
2.2.3 肉仔鸡大肠杆菌感染模型建立 |
2.2.4 肉仔鸡攻毒保护试验 |
2.3 讨论 |
2.4 小结 |
第3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防治肉仔鸡大肠杆菌病对肉仔鸡免疫功能的影响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材料 |
3.1.2 方法 |
3.2 结果 |
3.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巨噬细胞吞噬功能的影响 |
3.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外周血T淋巴细胞转化能力的影响 |
3.2.3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3.2.4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器官指数的影响 |
3.2.5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免疫血清指标的影响 |
3.2.6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抗氧化指标的影响 |
3.3 讨论 |
3.4 小结 |
第4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大肠杆菌感染肉仔鸡肠道菌群的调节作用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材料 |
4.2 方法 |
4.2.1 动物分组及处理 |
4.2.2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肉仔鸡肠道菌群的影响高通量测序分析 |
4.3 结果 |
4.3.1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和PCR扩增结果 |
4.3.2 肉仔鸡盲肠内容物微生物16SrDNA V3-V4 可变区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 |
4.4 讨论 |
4.5 小结 |
第5章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在肉仔鸡无抗养殖中的应用 |
5.1 材料与方法 |
5.1.1 材料 |
5.1.2 方法 |
5.2 结果 |
5.2.1 加味白头翁散发酵产物对ROSS308 肉鸡生产性能的影响 |
5.3 讨论 |
5.4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
导师简介 |
作者简介 |
致谢 |
(3)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第一章 绪论 |
1 大肠杆菌概述 |
1.1 生物学特性 |
1.2 生化特性 |
1.3 血清型 |
1.4 致病性 |
1.5 致病机理 |
1.6 大肠杆菌耐药性 |
2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
2.1 黏附相关基因 |
2.2 侵袭及毒素相关基因 |
2.3 抗血清存活因子相关基因 |
2.4 铁转运相关基因 |
3 噬菌体概述 |
3.1 噬菌体研究的发展史 |
3.2 噬菌体的结构及分类 |
3.3 噬菌体的应用 |
4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二章 鸡源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 |
2.2 大肠杆菌的鉴定 |
2.3 大肠杆菌的血清型鉴定 |
2.4 大肠杆菌的菌种保存 |
3 试验结果 |
3.1 大肠杆菌的分离结果 |
3.2 大肠杆菌的鉴定结果 |
3.3 大肠杆菌血清型鉴定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三章 鸡源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及致病性试验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动物 |
1.3 试验试剂 |
1.4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 |
2.2 攻毒大肠杆菌菌株的选取及制备 |
2.3 鸡胚致病性试验 |
3 试验结果 |
3.1 大肠杆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3.2 鸡胚致病性试验结果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四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与生物学特性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主要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分离纯化 |
2.2 噬菌体的生物学特性 |
2.3 噬菌体最佳保存温度的探究 |
3 试验结果 |
3.1 大肠杆菌噬菌体分离纯化结果 |
3.2 噬菌体生物学特性测定 |
3.3 噬菌体最佳保存温度的探究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第五章 大肠杆菌噬菌体的宿主谱与覆盖率研究 |
1 试验材料 |
1.1 试验样品 |
1.2 试验试剂 |
1.3 试验仪器 |
2 试验方法 |
2.1 噬菌体宿主谱的测定 |
2.2 噬菌体混合制剂的覆盖率 |
3 试验结果 |
3.1 噬菌体的裂解谱 |
3.2 噬菌体混合制剂的覆盖率 |
4 分析与讨论 |
5 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附录 英文缩略词表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4)鸡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质粒DNA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前言 |
试验一鸡源大肠杆菌的某些生物学特性试验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菌株 |
1.1.3 培养基 |
1.1.4 试剂 |
1.1.5 实验动物 |
1.1.6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制备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 |
1.2.2 制备血琼脂平板 |
1.2.3 制备营养肉汤 |
1.2.4 革兰氏染色镜检 |
1.2.5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1.2.6 生化试验 |
1.2.7 小白鼠致病性试验 |
1.2.8 溶血试验 |
1.2.9 刚果红表型试验 |
1.2.10 血凝试验和 D-甘露糖血凝抑制试验 |
1.2.11 血清型鉴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革兰氏染色镜检 |
2.2 病原菌的分离纯化 |
2.3 生化试验 |
2.4 致病性试验 |
2.5 溶血试验 |
2.6 刚果红表型试验 |
2.7 血凝试验和 D-甘露糖血凝抑制试验 |
2.8 血清型鉴定 |
3 讨论 |
试验二鸡源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及试剂 |
1.1.3 供试药物 |
1.1.4 药敏纸片 |
1.1.5 主要仪器设备 |
1.2 方法 |
1.2.1 制备普通营养琼脂 |
1.2.2 制备菌株的肉汤液 |
1.2.3 药敏纸片的测定 |
2 结果与分析 |
2.1 32 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来源情况 |
2.2 32 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对12 种药物的耐药情况 |
2.3 32 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
2.4 不同地区分离菌株敏感药物比较 |
2.5 32 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耐药谱 |
3 讨论 |
试验三部分鸡源大肠杆菌的质粒DNA 指纹图谱分析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 |
1.1.3 药品与试剂 |
1.1.4 溶液的配制 |
1.1.5 主要仪器 |
1.2 方法 |
1.2.1 碱裂解法少量提取质粒 |
1.2.2 琼脂糖凝胶电泳 |
1.2.3 质粒的酶切 |
1.2.4 质粒片段大小的计算 |
2 结果与分析 |
2.1 质粒检测及图谱分析 |
2.2 质粒酶切分析 |
2.3 各菌株的质粒谱型及菌株所含的碱基数 |
2.4 不同毒力菌株的质粒型与毒力的相关性 |
2.5 质粒图谱与血清型及耐药谱之间的关系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个人简介 |
(5)华中地区三种畜禽病原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表 |
1. 前言 |
1.1 立题依据 |
1.2 目的和意义 |
2. 畜禽沙门氏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性研究 |
2.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2.1.1 培养基、试剂和药物 |
2.1.2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 |
2.1.3 药物配制 |
2.1.4 实验仪器 |
2.1.5 样品采集 |
2.1.6 沙门氏菌的分离 |
2.1.7 沙门氏菌的鉴定 |
2.1.8 菌株的保存 |
2.1.9 血清型鉴定 |
2.1.10 抗生素敏感性实验 |
2.1.11 超广谱 β-内酰胺酶(ESBLs)的表型筛选和确定 |
2.1.12 耐药因子检测 |
2.1.13 毒力因子检测 |
2.1.14 多位点基因序列分型(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
2.1.15 数据分析 |
2.2 结果 |
2.2.1 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2.2.2 血清型结果 |
2.2.3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与ESBLs (MIC法)结果 |
2.2.4 耐药基因检测结果 |
2.2.5 毒力基因检测结果 |
2.2.6 MLST的结果 |
2.3 讨论 |
2.3.1 沙门氏菌的分离 |
2.3.2 沙门氏菌的血清型和基因型 (MLST) |
2.3.3 沙门氏菌的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2.3.4 ESBLs的检测 |
2.3.5 沙门氏菌耐药基因 |
2.3.6 沙门氏菌毒力基因 |
2.4 小结 |
3. 畜禽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性研究 |
3.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3.1.1 培养基、试剂和药物 |
3.1.2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 |
3.1.3 药物配制 |
3.1.4 实验仪器 |
3.1.5 样品采集 |
3.1.6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分离 |
3.1.7 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鉴定 |
3.1.8 菌株保存 |
3.1.9 血浆凝固酶试验 |
3.1.10 血清型鉴定 |
3.1.11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3.1.12 耐药因子检测 |
3.1.13 毒力因子检测 |
3.1.14 多位点序列分析(Multi Locus Sequence Typing, MLST) |
3.1.15 数据分析 |
3.2 结果 |
3.2.1 细菌的分离和鉴定 |
3.2.2 血浆凝固酶试验结果 |
3.2.3 血清型结果 |
3.2.4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
3.2.5 耐药因子检测结果 |
3.2.6 毒力因子检测结果 |
3.2.7 MLST结果 |
3.3 讨论 |
3.3.1 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 (含MRSA),血清型和MLST |
3.3.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3.3.3 耐药基因检测 |
3.3.4 毒力基因检测 |
3.4 小结 |
4. 畜禽空肠弯曲杆菌流行性研究 |
4.1 材料与试验方法 |
4.1.1 培养基、试剂和药物 |
4.1.2 培养基与试剂配制 |
4.1.3 药物配制 |
4.1.4 实验仪器 |
4.1.5 样品采集 |
4.1.6 空肠弯曲杆菌的分离 |
4.1.7 空肠弯曲杆菌的鉴定 |
4.1.8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4.2 结果 |
4.2.1 空肠弯曲杆菌分离和鉴定结果 |
4.2.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结果 |
4.3 讨论 |
4.3.1 空肠弯曲杆菌的分离 |
4.3.2 抗生素敏感性试验 |
4.4 小结 |
5. 养殖场使用抗生素的调查 |
6. 不同环境中的抗生素耐药性 (综述) |
6.1 兽药和农业环境 |
6.1.1 动物抗生素的消费和监测 |
6.1.2 伴侣动物和畜牧业中耐药性细菌 |
6.1.3 植物中抗生素的应用 |
6.1.4 耐药菌的传播 |
6.2 环境中的耐药性 |
6.2.1 土壤中的耐药性 |
6.2.2 水生环境中的抗生素耐药性 |
6.3 耐药基因库 |
6.4 减缓耐药性细菌的扩散和进化 |
6.5 小结 |
参考文献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作者简介 |
附录2 沙门氏菌 |
表S1 分离的沙门氏菌信息和血清型分布 |
表S2 沙门氏菌对不同抗生素敏感性(MIC)结果 |
表S3 沙门氏菌MLST的7个管家基因对应的型 |
附录3 金黄色葡萄球菌 |
表S1 分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信息和血清型分布 |
表S2 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 |
表S3 金黄色葡萄球菌MLST的7个管家基因对应的型 |
附录4 对答辩委员意见的答复 |
(7)莱州市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引言 |
试验一 鸡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病料 |
1.1.2 培养基 |
1.1.3 主要仪器和设备 |
1.2 方法 |
1.2.1 营养琼脂平板和麦康凯琼脂平板的制备 |
1.2.2 病原菌的分离培养 |
1.2.3 病原菌的纯化 |
1.2.4 生化试验 |
1.2.5 血清型鉴定 |
1.2.6 致病性试验 |
2 结果与分析 |
2.1 革兰氏染色镜检 |
2.2 病原菌的分离与纯化 |
2.3 生化试验 |
2.4 血清型鉴定 |
2.5 致病性试验 |
3 讨论 |
试验二 鸡源性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测定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及试剂 |
1.1.3 供试药敏纸片 |
1.2 方法 |
1.2.1 培养基制备 |
1.2.2 琼脂纸片扩散法 |
1.2.3 测试菌的制备 |
1.2.4 平板接种及贴加药敏纸片 |
1.2.5 药敏纸片敏感度判定标准 |
2 结果 |
2.1 药敏试验图片 |
2.2 48株鸡源大肠杆菌的来源情况 |
2.3 48株鸡源大肠杆菌对12种药物耐药情况 |
2.4 48株鸡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多重耐药情况 |
2.5 不同地区分离菌株敏感药物比较 |
3 讨论 |
试验三 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四环素耐药基因tetC的PCR检测 |
1 材料与方法 |
1.1 材料 |
1.1.1 菌株 |
1.1.2 培养基及常规化学药品和试剂 |
1.1.3 分子生物学试剂和用品 |
1.2 方法 |
1.2.1 tetC基因的PCR扩增引物设计 |
1.2.2 模板制备 |
1.2.3 50uL反应体系 |
1.2.4 反应条件 |
1.2.5 DNA电泳 |
2 结果 |
2.1 三元鸡场9株耐四环素药物的大肠杆菌统计结果 |
2.2 tetC基因的PCR扩增 |
3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8)湖北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调查及毒力因子PCR检测方法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文献综述 |
1.1 禽大肠杆菌病概述 |
1.2 病原学特征 |
1.2.1 形态及染色特征 |
1.2.2 抵抗力 |
1.2.3 分布 |
1.2.4 培养特性 |
1.2.5 生化特性 |
1.2.6 抗原与血清型 |
1.3 致病机理研究 |
1.4 流行病学 |
1.4.1 历史与现状 |
1.4.2 易感动物与发病日龄 |
1.4.3 发病季节与发病状况 |
1.4.4 传染源与传播途径 |
1.4.5 与其他疾病的关系 |
1.5 临床症状与病理变化 |
1.5.1 胚胎与幼雏早期死亡 |
1.5.2 气囊炎 |
1.5.3 急性败血症 |
1.5.4 卵泡炎 |
1.5.5 肉芽肿 |
1.5.6 心包炎 |
1.5.7 输卵管炎 |
1.5.8 滑膜炎 |
1.5.9 肠炎 |
1.5.10 全眼球炎 |
1.5.11 脑炎型 |
1.5.12 肿头综合症 |
1.6 诊断 |
1.6.1 临床诊断 |
1.6.2 病原学诊断 |
1.7 防治状况 |
1.7.1 优化环境 |
1.7.2 加强消毒工作 |
1.7.3 加强种鸡管理 |
1.7.4 提高禽体免疫力和抗病力 |
1.7.5 药物防治 |
2 菌株分离与病原血清型鉴定 |
2.1 材料和方法 |
2.1.1 材料来源 |
2.1.2 培养基和试剂 |
2.1.3 分离培养与镜检 |
2.1.4 生化试验 |
2.1.5 大肠杆菌O抗原因子血清凝集试验 |
2.2 试验结果 |
2.2.1 细菌分离结果 |
2.2.2 培养特性与形态特征 |
2.2.3 生理生化试验 |
2.2.4 血清型鉴定 |
2.3 讨论 |
3 鸡大肠杆菌的药敏试验 |
3.1 材料与方法 |
3.1.1 药敏试纸 |
3.1.2 培养基 |
3.1.3 供试菌株 |
3.1.4 试验方法 |
3.2 结果 |
3.2.1 19株大肠杆菌对19种抗菌药物的药敏试验 |
3.2.2 鸡源性大肠杆菌分离株多重耐药发生情况 |
3.2.3 细菌来源、血清型和耐药性之间的关系 |
3.3 讨论 |
4 鸡大肠杆菌部分毒力相关基因的克隆 |
4.1 材料与方法 |
4.1.1 主要试剂和仪器 |
4.1.2 试验菌株 |
4.1.3 PCR检测大肠杆菌毒力基因 |
4.1.3.1 引物 |
4.1.3.2 模板的制备 |
4.1.3.3 PCR扩增反应体系 |
4.1.3.4 PCR扩增反应程序 |
4.1.3.5 PCR产物鉴定 |
4.2 试验结果 |
4.2.1 PCR扩增结果 |
4.2.2 靶基因的扩增频率 |
4.3 讨论 |
5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滨州地区规模化鸡场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和诊疗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符号说明 |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鸡大肠杆菌病的研究进展 |
1.1 病原学 |
1.1.1 形态及染色特征 |
1.1.2 培养特性 |
1.1.3 生化特性 |
1.1.4 抵抗力 |
1.1.5 抗原特性 |
1.1.6 血清型 |
1.2 流行病学 |
1.2.1 易感性 |
1.2.2 流行性 |
1.2.3 传染性 |
1.2.4 传染途径 |
1.3 发病机理 |
1.4 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 |
1.5 诊断 |
1.5.1 病原学诊断 |
1.5.2 血清学诊断 |
1.5.3 分子生物学 |
1.6 防治措施 |
1.6.1 一般性预防措施 |
1.6.2 药物防治 |
1.6.3 疫苗免疫 |
2 材料和方法 |
2.1 材料 |
2.1.1 病料来源 |
2.1.2 菌株 |
2.1.3 培养基 |
2.1.4 药敏试纸 |
2.1.5 试验动物 |
2.1.6 酶与试剂 |
2.1.7 主要仪器 |
2.1.8 引物 |
2.1.9 中草药成分 |
2.2 方法 |
2.2.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2.2.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株毒力因子检测 |
2.2.3 鸡大肠杆菌病防制试验研究方法 |
3 结果与分析 |
3.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3.1.1 细菌分离 |
3.1.2 细菌鉴定 |
3.2 鸡大肠杆菌主要毒力因子的 PCR 检测 |
3.2.1 毒力基因 PCR 扩增结果 |
3.2.2 高致病性大肠杆菌毒力因子的检出率 |
3.3 中西药联合使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
3.3.1 平板计数与无菌检查 |
3.3.2 疫苗检验 |
3.3.3 菌苗预防试验 |
3.3.4 中西药结合防治试验 |
4 讨论 |
4.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 |
4.1.1 病原特点 |
4.1.2 病原来源 |
4.1.3 病原变异原因 |
4.1.4 影响药敏结果的因素 |
4.1.5 防治的药物 |
4.2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毒力因子检测 |
4.3 鸡大肠杆菌病防制试验研究 |
4.3.1 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鉴定与临床防治 |
4.3.2 鸡大肠杆菌疫苗免疫效果 |
4.3.3 中西药联合使用防治鸡大肠杆菌病 |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10)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耐药性及防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1.1 病原学 |
1.1.1 大肠杆菌的形态特征 |
1.1.2 实验室培养菌落特征 |
1.1.3 生化特性 |
1.1.4 大肠杆菌与理化因素的关系 |
1.1.5 致病性 |
1.1.6 血清型 |
1.2 大肠杆菌的流行病学 |
1.2.1 流行特点 |
1.2.2 发病日龄 |
1.2.3 传染源 |
1.3 传播途径 |
1.4 病理变化 |
1.4.1 败血症 |
1.4.2 关节炎 |
1.4.3 卵黄性腹膜炎及输卵管炎 |
1.4.4 纤维素性心包炎 |
1.5 诊断 |
1.6 建立防治措施 |
1.6.1 疫苗免疫 |
1.6.2 抗菌药防治 |
1.6.3 微生态制剂 |
1.7 大肠杆菌耐药性研究 |
1.7.1 大肠杆菌的耐药性及其危害 |
1.7.2 耐药机理 |
1.8 本研究的内容、目的与意义 |
第二章 河南省部分地区肉鸡大肠杆菌病的流行病学调查 |
2.1 调查对象 |
2.2 调查内容 |
2.2.1 临床发病情况的调查 |
2.2.2 大肠杆菌流行的相关因素 |
2.3 调查结果 |
2.3.1 临床上发病状况调查 |
2.3.2 初诊病例中大肠杆菌的分离状况统计 |
2.3.3 大肠杆菌流行相关因素调查结果 |
2.4 讨论 |
第三章 大肠杆菌的分离鉴定、分群及耐药性研究 |
3.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3.1.1 试验仪器 |
3.1.2 培养基及药物 |
3.1.3 大肠杆菌的分离培养与纯化 |
3.1.4 大肠杆菌鉴定 |
3.1.4.1 细菌镜检 |
3.1.4.2 蓝白培养基鉴定 |
3.1.4.3 生化试验 |
3.2 大肠杆菌的系统进化群分析 |
3.2.1 引物设计 |
3.2.2 大肠杆菌基因组的提取 |
3.2.3 目的基因扩增 |
3.2.3.1 引物设计 |
3.2.3.2 PCR |
3.2.3.3 系统进化群分析判断图 |
3.3 药敏试验 |
3.3.1 药敏试验方法 |
3.3.2 药敏纸片敏感度判定标准 |
3.4 结果 |
3.4.1 大肠杆菌的分离与纯化 |
3.4.2 鉴定 |
3.4.2.1 镜检结果 |
3.4.2.2 蓝白培养基鉴定 |
3.4.3 生化试验 |
3.4.4 系统进化分析 |
3.5 鸡源大肠杆菌药敏试验结果 |
3.6 讨论 |
第四章 益生菌联合抗生素对致病性大肠杆菌作用效果分析 |
4.1 材料和方法 |
4.1.1 药品 |
4.1.2 试验动物 |
4.1.3 试验药物的选取 |
4.1.4 治疗给药方法 |
4.1.5 疗效评价标准 |
4.2 试验结果 |
4.2.1 试验药物的选取 |
4.2.2 药物治疗的平均死亡率和治愈率 |
4.3 讨论 |
第五章 结论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湖北省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某些生物学特性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豫南地区鸡大肠杆菌病病原学调查与防控研究[D]. 黄立. 南京农业大学, 2017(07)
- [2]加味白头翁散益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对肉仔鸡大肠杆菌病的防治[D]. 张谦. 吉林大学, 2019(02)
- [3]鸡源大肠杆菌和噬菌体的分离鉴定[D]. 王俊丽. 聊城大学, 2020(08)
- [4]鸡源性大肠杆菌的耐药性监测和质粒DNA分析[D]. 张莉平. 山东农业大学, 2006(12)
- [5]华中地区三种畜禽病原菌耐药和毒力的流行性及分子特征研究[D]. 匡秀华. 华中农业大学, 2015(02)
- [6]鸡大肠杆菌病病原的分离、鉴定及特性[J]. 恽时锋,郑明球,潘震寰. 西南农业学报, 1998(01)
- [7]莱州市鸡源致病性大肠杆菌流行病学调查与耐药性分析[D]. 原丽丽. 山东农业大学, 2007(03)
- [8]湖北省鸡致病性大肠杆菌分离调查及毒力因子PCR检测方法的建立[D]. 许青荣. 华中农业大学, 2008(02)
- [9]滨州地区规模化鸡场大肠杆菌分离鉴定和诊疗措施[D]. 齐凤云.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2)
- [10]河南省部分地区鸡大肠杆菌病流行病学、耐药性及防治研究[D]. 冯小旭. 河南科技大学, 201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