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年度变化的施肥决策

基于年度变化的施肥决策

一、基于年景变化的施肥决策(论文文献综述)

车业琦[1](2021)在《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文中研究说明

李静思[2](2021)在《大型引黄灌区退水规律与退水量预测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在查阅国内外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针对我国大型引黄灌区退水量大、影响因素多和退水规律复杂的问题,采用实际监测、理论分析、数值模拟与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技术路线,结合甘肃景电灌区的实际,主要开展了大型引黄灌区退水规律与影响要素、退水时空分布特征、退水量预测方法和水资源优化配置及退水利用方式的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研究了灌区沟道退水规律与地下水埋深动态变化特征,阐明了灌区退水组成、退水特征、沟道退水与影响因素的关系及地下水埋深对灌溉的响应关系。灌区退水组成主要包括灌溉产生的深层渗漏水、山洪、地下排水、地表径流及少部分的生活污水与工业废水。灌区沟道退水规律受灌溉、降水、蒸发与地下水埋深变化的影响,在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汇水区域表现不同的变化特征。灌区沟道退水以年为周期往复变化,一期灌区整体和南沙河子汇水区沟道退水的年内变化为灌溉月份退水量小,非灌溉月份退水量大;红鼻梁子汇水区退水年内变化为7、8月份大,而其他月份小。景电灌区沟道退水影响因素中地下水埋深与灌溉的影响较大,蒸发与降水的影响较小,其中退水与蒸发呈负相关关系,且变化具有一致性,而退水与其他因素存在一定的滞后性。灌区不同地下水埋深变化受包气带的调节作用,相对于灌溉具有明显的滞后性。(2)分析了沟道退水与影响因素之间的滞后关系,提出了适用于具有滞后性的沟道退水量预测方法,提高了退水量的预测精度。基于退水量与影响因素的相关分析,并通过交叉小波分析方法确定了不同空间尺度、不同汇流区域退水量相对于灌溉量和降水量的滞后时间。其中,一期灌区整体和南沙河响水退水量相对于灌溉量的滞后时间较长,而相对于降水量的滞后时间较短;红鼻梁五佛退水量相对于灌溉量与降水量的滞后时间均较短。基于退水量对影响因素的滞后性,提出采用交错时段输入要素的神经网络模型对退水量进行预测,相较于采用同一时段输入要素的方式,改进的方法对退水量的预测精度显着提高,且子汇水区退水量的预测精度高于一期灌区整体退水量的预测。同时,交错时段输入要素的方式也适用于其他回归预测模型。(3)针对无退水量监测资料的地区,提出了采用耗水系数法估算灌区退水量,为退水量的计算提供了思路。通过计算灌区内农田灌溉、生态和生产生活耗水量等,得到灌区整体与局部耗水系数,进而估算出灌区整体与各汇水分区的退水比例与退水量;其中景电二期灌区各分区退水比例明显高于一期灌区各分区退水比例。通过耗水系数法对退水量的计算得到灌区耗水量占供水量的比例小,揭示了灌区退水比例大,水资源利用率较低的问题。同时,通过灌区供—需水量计算,表明灌区供需水矛盾突出,盐分淋洗需水量加大了灌区整体水资源的需求量。耗水系数法估算灌区退水量为无资料地区水资源管理提供了依据。(4)构建了 MIKE SHE与MIKE 11分布式耦合模型,揭示了灌区退水机理,从水循环角度计算了灌区退水量,阐明了退水的过程与转化关系。通过模拟灌区各汇水流域水文过程,揭示了地表径流与地下水位变化特征,明确流域主要水循环过程为引水灌溉—深层渗漏—地下排水—河道汇流,其中灌溉产生的深层渗漏量是退水的主要组成部分。基于模型在率定期与验证期的Nash-Sutcliffe系数和均方根误差评价指标的结果表明,耦合模型能够较好地模拟灌区水循环过程。从水量平衡角度分析,灌区降水量与灌溉量之和大于蒸发量,多余的灌溉水量通过深层入渗补给地下水,使得灌区饱和带水量处于盈余状态。进一步对有灌溉与无灌溉两种条件下模拟的径流量进行差值分析,得到灌溉产生的退水量。(5)根据灌区退水量的计算与模拟,研究了当前灌区水资源量的状态,构建了多目标优化模型,合理配置了灌区水土资源,并提出了退水资源化利用方式。模型在获取现状与未来水土资源参数的基础上,以经济效益、粮食产量、生态效益和水分生产效率最大化为目标,以耕地面积、可用水量、最低水资源需求量和粮食产量为约束,采用粒子群法求解优化模型。研究表明,优化后现状年与规划年,粮经作物种植比例减小,作物种植结构更趋于合理化;作物灌溉定额显着减小;综合效益达到最优,其中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水分生产效益均有所提高,粮食产量有小幅下降。通过优化灌溉定额从根本上减小了灌区退水量,同时根据退水量特点,提出了通过再次灌溉与生态用水的退水资源化利用方式,实现灌区水资源高效利用。

葛于鹏[3](2021)在《1953-1957年江苏省粮食统购统销研究》文中指出

赵向豪,陈彤[4](2021)在《消费升级背景下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基于乌兰乌苏镇富硒产业基地的案例观察》文中研究说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其膳食结构发生了显着变化,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危机、农作物病虫害频发、"隐性饥饿""谷贱伤农"等也使得功能农业的发展势在必行。本文以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机制设计为突破点,从经营模式、运行机制和取得成效等方面探析新疆乌兰乌苏镇富硒产业基地发展模式,为探索功能农业发展模式提供借鉴,为进一步丰富绿色食品消费结构提供路径选择。

贾保营[5](2021)在《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文中研究表明对于中国乡村而言,贫困是个历史性窠臼。晚清民国以来,为解决乡村的贫困问题,政府与民间力量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并进行实践,但均以失败告终。集体化时代虽然没有出现“减贫”这样的表述,但实际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并为改革开放后乃至当前的减贫工作奠定了重要基础。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扶贫开发工作,把脱贫攻坚摆到治国理政的突出位置。此外,习近平总书记在农村考察时发出“走合作化道路”的号召;并提出“给农业插上科学的翅膀”。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可以为当前的减贫工作提供有益借鉴。因此,考察集体化时期的反贫困实践,极具学术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以昔阳县为例,以报纸、地方史志与基层档案为主体资料,并辅以田野口述,尝试揭示环境、技术、制度三者之间复杂的关系,在此基础上,试图较为全面展现集体化时期中共的减贫实践。论文的主要内容分为六章。第一章主要讲述了昔阳的自然生态环境与社会制度以及农民的生活状态。作为分析的起点,了解昔阳原型有助于我们理解制度、环境与贫困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主要是通过对集体化时代国家重要文献的梳理,找出国家对贫困的理解以及反贫困措施。第三章到第六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即是国家不同阶段反贫困措施在昔阳县的实践效果。第三章主要讲述了土改如何在昔阳展开以及土改后昔阳农村的状态。通过对土改前后的昔阳县的考察,我们既可以看到土改对于乡村社会的重大意义,又可以理解农业合作化的历史背景与实践逻辑。第四章主要讲述了农业合作化与技术改革是如何相辅相成、互相影响以摆脱贫困的。第五章与第六章分别论述的是农业水利化与农业机械化。第七章以井沟为例,进行了微观史的研究。第八章则是呈现集体化后期昔阳的面貌,总结分析昔阳反贫困实践所取得的成绩与存在的不足。通过考察,发现中国共产党以制度优势为依托,以技术为发展引擎,通过积累偏高、消费偏低的方式带领中国人民跳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公社体制虽未彻底调动人们的积极性,但是技术实践改变了人们的观念,这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业产量大幅度提高积蓄了潜能。集体化时代改造传统农业的举措,使农民的能力、观念都发生了改变,培育了人力资本。这看似与舒尔茨的人力资本相似,但其改造传统农业的具体路径则与舒尔茨所提倡的截然不同甚至完全相反。集体化时代的中国,现代农业生产要素极度稀缺,传统的农民却数量众多,市场机制并不能改造传统农业。中国共产党运用国家的力量,将稀缺的现代化生产要素下沉到乡村,并借此改造了传统农业,培育了人力资本,积累了国家资本,摆脱了恶性贫困循环。这对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改造传统农业,极具启发意义。

胡晨[6](2021)在《基层农技推广措施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

康力[7](2021)在《新中国初期山西农业生产中老农作用研究》文中认为技术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其中,传统农业技术在农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地位。传统农业技术是我国农民在几千年的农业生产中总结出来的,注重利用天时地利发展生产的同时改善作物自身的生长环境。它是一种实用性较强的农业知识,是我国传统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依靠。老农是传统农业技术的主要继承者,他们有着丰富的生产经验。这些经验是我国农民几千年来农业生产实践的产物。其中有继承前人的农业生产经验和老农自身的生产经验,它是从农业增产和减产的经验教训中摸索出来的。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领导了大规模的农业技术改良运动,但在技术推广过程中出现了技术与地方不适应的现象,存在一般化的推广等问题。老农是对当地情况最熟悉的群体,也是非常讲究因地制宜的,但在实际生产与技术改进中却常忽视他们的意见,并引发了技术与农活质量下降等问题。为因地制宜的进行技术改革,搞好生产,党中央通知要结合群众意见,特别是老农的意见来进行农业技术改革与生产规划等。文章主要分四部分来探讨中国共产党为何提起老农,并依靠老农因地制宜的进行技术改革,搞好农业生产。第一章主要是对老农群体特征的梳理,以及中国共产党为何提起重视老农来达到因地制宜地进行技术改革。第二章主要为新中国初期山西的农业技术推广和生产上的一些问题,以及老农在这些问题上的作用分析,通过这些认识以此来科学的看待老农。第三章主要为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调动老农积极性,并通过何种形式将老农作用充分发挥出来。第四章探讨了通过与老农结合,发挥老农作用过程中引发的乡村社会的变化。因此,本文希望将研究视角聚焦到老农群体来分析技术在推广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以及传统农业技术在面临转型时自身的变化,并由此看待技术革新过程中农村社会各方的反应,想要以此来观察技术适应地方化的一个过程。同时也希望通过此次探讨,能提供一种新视角来看待传统技术与现代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期盼能为日后农村农业技术革新工作提供借鉴。

玄杨静和[8](2021)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文中提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是从业人口最多的产业,但农业对县域经济发展的贡献却最薄弱,是云南边境地区现代化进程的“短板”。要破解农业发展困境,需要农业科技的支撑和人力资本的提升。农业推广服务集二者于一身,通过农业推广服务将云南边境地区自然资源优势与农业科技成果相结合,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品价值。通过农业推广服务促进农民知识、技能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推动其主动做出改善自身生产、经营境况的行为。在服务环境、服务对象和服务体系的共同作用下,实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提升。本研究将云南8个边疆州(市)的25个边境县(市)作为研究区域,将农业推广服务作为研究对象,梳理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历程,阐述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服务体系、服务对象现状,分析服务效益、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并提出提升服务效益的路径,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促进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区域间相互协同,共同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向现代农业发展道路迈进。

邓建强[9](2021)在《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陇东旱塬区以冬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连作和冬小麦-春玉米(Zea mays L.)轮作为主的传统种植模式,存在着水热资源利用不足,作物产量低而不稳的弊端,引草入田,进行传统种植结构调整,不仅能为该区草畜产业发展提供一定量的优质饲草,更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途径。为研究在不同降水年景下,上述2个模式中夏闲期复种一年生饲草的粮草轮作系统生产力、资源利用和成本效益,本研究于2015-2019年在甘肃庆阳西峰兰州大学庆阳草地农业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在传统种植模式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春玉米的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Brassica napus L.饲油1号)和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兰箭3号),主要包括6个轮作模式:冬小麦连作(W-F-W-F)、冬小麦-饲用油菜-冬小麦-饲用油菜(W-R-W-R)、冬小麦-箭筈豌豆-冬小麦-箭筈豌豆(W-V-W-V)、冬小麦-春玉米(W-F-M)、冬小麦-饲用油菜-春玉米(W-R-F-M)、冬小麦-箭筈豌豆-春玉米(W-V-F-M),并分析了各模式下作物生产力、粗蛋白产量、水分利用、光能截获、物质能量投入与利用和经济效益等指标。旨在为提高旱作农业区资源利用效率,发展粮草兼顾型农业、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参考。研究获得主要结果如下:1、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提高了系统生产力,但是对后茬作物生产力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格局、土壤水分条件和复种的饲草种类。(1)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后茬小麦籽粒产量在夏闲期降水正常年份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以后无显着变化,而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夏闲期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分别降低了83.2%和35.2%(P<0.05);系统每年小麦当量产量在复种箭筈豌豆后提高了21.9%(P<0.05),而在复种饲用油菜后下降了26.9%(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条件下,后茬玉米籽粒产量在夏闲期降水正常年份复种饲草以后无显着差异,而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夏闲期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复种饲用油菜后下降36.5%(P<0.05)。系统年均干物质产量在夏闲期复种饲草后提高了14.7%(P<0.05);系统年均小麦当量产量在复种箭筈豌豆下提高了40.1%(P<0.05),而在复种饲用油菜下无显着变化。(2)年均饲草产量在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分别增加4.11 t hm-2和2.93 t hm-2(P<0.05),年均饲草粗蛋白产量分别增加0.89 t hm-2和0.59 t hm-2(P<0.05)。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系统每年粗蛋白产量在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分别提高39.4%和26.0%(P<0.05);而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条件下,分别提高了32.0%和35.4%(P<0.05)。2、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提高了系统水分利用效率和降水利用效率,对后茬作物播期水分的影响主要取决于降水分布情况。(1)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后茬小麦作物播期土壤含水率、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均无显着变化,而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分别降低59.7%、39.3%和123.8%(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中,后茬玉米作物播期土壤含水率、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分别降低19.9%、3.2%和44.9%(P<0.05)。(2)在冬小麦连作模式条件下,系统粗蛋白生产WUE在复种箭筈豌豆后降低了15.3%(P<0.05),而在复种饲用油菜后无显着变化;系统粗蛋白生产PUE(Precipitation Use Efficiency,PUE)在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提高了33.2%(P<0.05),其中在复种饲用油菜下提升幅度达39.4%(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条件下,夏闲期复种饲草使系统干物质生产PUE和粗蛋白生产PUE分别提高了14.7%和25.0%(P<0.05)。3、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提高了系统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1)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小麦和玉米的冠层结构,光合有效辐射(Photosynthetically Active Radiation,PAR)截获率和PAR截获量均无显着影响。在夏闲期降水正常年份,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小麦光能利用效率(Radiation Use Efficiency,RUE)无影响;在季节性干旱条件下(降水距平均百分比低于-50%),对于冬小麦连作模式,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使得后茬小麦RUE平均降低69.8%(P<0.05);对于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复种饲用油菜使得后茬玉米RUE降低59.9%(P<0.05),而复种箭筈豌豆无显着差异。(2)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分别平均提高了系统PAR截获量31.6%和23.1%(P<0.05);对于冬小麦连作模式,系统粗蛋白生产RUE在夏闲期复种2种饲草下均无显着差异,对于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在夏闲期复种箭筈豌豆使得系统粗蛋白生产RUE提高了15.6%(P<0.05),复种饲用油菜后无显着变化。4、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降低了系统生态效能指数,但是提高了系统经济效益。(1)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平均增加了系统能量投入27.8%,其中肥料和种子能量投入分别占系统总能量投入的58-74%和19-43%,但是分别平均降低了系统能量产投比17.2%、能量利用效率22.9%。(2)在冬小麦连作模式下,复种饲草降低了系统生态效能指数39.3%(P<0.05),同时系统经济效益在复种饲用油菜后降低了41.2%(P<0.05),而在复种箭筈豌豆后提高了13.3%(P<0.05)。在冬小麦-春玉米轮作模式下,系统生态效能指数在复种饲用油菜后降低了46.4%(P<0.05),而在复种箭筈豌豆后提高了15.1%(P<0.05);系统经济收益在复种箭筈豌豆后平均提高了33.6%,而在复种饲用油菜后降低了24.7%(P<0.05)。综上,在陇东旱塬区,以冬小麦连作和冬小麦-春玉米轮作系统中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后,其作物生产力取决于播期和生长季的水分状况,当播期土壤水分高于作物水分利用下限值时,采用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提高了种植系统对水分和光能资源的有效利用,既能够提高系统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同时还能提供额外的优质饲草,缓解农区普遍存在的饲草短缺。需要发挥豆科牧草的生物固氮能力,降低饲草种子生产成本,以促进农业生产提质增效,在该地区具有推广价值。

郭小瑞[10](2021)在《古埃及平民群体研究(公元前2686-1069年)》文中指出平民群体是古埃及社会得以稳定发展的基石之一,也是衡量古埃及社会走向的重要指标之一。古埃及从古王国开始到新王国结束(公元前2686年到1069年)是古埃及文明独立发展完善的历史时期,正是在这一长达1500余年的历史时期,平民群体完成了从萌芽、形成、发展到成熟的发展阶段。本文以埃及语中的群体性词汇瑞麦特(rmT)、赖赫特(rxyt)、涅杰斯(nDs)、涅木虎(nmHw)为主要研究对象,在梳理这些词汇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对古埃及平民群体的发展和特征进行细致深入的探讨。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处于准群体的萌芽状态,文献中主要的平民群体性词汇有瑞麦特(rmT)、赖赫特(rxyt)、赫恩迈麦特(Hnmm.t)。虽然这一时期平民群体尚未形成,但是在瑞麦特(rmT)和赖赫特(rxyt)群体中已经初见平民群体的端倪,并出现了社会分层的现象。平民群体的一般特征也在这一时期初步成型。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涅杰斯(nDs)群体开始展现平民特征,并以自我意识的觉醒为标志宣告了古埃及平民群体的正式形成。原有的具有平民群体属性的瑞麦特(rmT)和赖赫特(rxyt)则走向了完全不同的发展方向:瑞麦特(rmT)成为区别于外国人的具有埃及民族性质的称呼,而赖赫特(rxyt)则开始逐渐向着平民群体总称的方向发展。第一中间期的赖赫特(rxyt)群体分裂后平民群体中出现了一些不完全具备平民属性的群体,这些非典型平民群体的出现喻示着平民群体得到了一定程度上的发展,并展现出多样化的趋势。与此同时,平民群体的新特征开始细化,平民群体分层呈现复杂化趋势,平民群体的社会流动也有一定加速。中王国时期随着赖赫特(rxyt)群体的重塑,统治者加大了对平民群体发展的干预。可以说古埃及平民群体的诞生和发展一直处于埃及统治者们的干涉和推动之下。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是平民群体的巩固和成熟的时期。赖赫特(rxyt)群体完全具备了平民群体的特征,并且在统治者的主观定义下,成为了平民群体的统称。自此开始,赖赫特(rxyt)群体等同于古埃及平民群体,这也标志着平民群体走向成熟。这一时期,涅木虎(nmHw)群体替代涅杰斯群体成为了平民群体中的代表,非典型平民群体也得到了一定的巩固,统治者将其同样纳入到自己的统治基础中去。平民群体整体社会地位的提升是新王国时期平民群体发展的主题,然而,涅木虎群体中不再出现真正跨阶层式的晋升却也意味着古埃及阶层固化的开始。纵观古埃及平民群体的发展,平民群体的重要性呈不断上升趋势,甚至一度成为国王抗衡宗教势力的中流砥柱。平民群体发展的起伏及其社会流动的动向与国家政治、经济状况有着较为直接的联系。古埃及平民群体的发展既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推动力,同时也是古埃及文明发展的结果。

二、基于年景变化的施肥决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基于年景变化的施肥决策(论文提纲范文)

(2)大型引黄灌区退水规律与退水量预测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1.2.1 灌区退水研究进展
        1.2.2 灌区退水量计算方法研究进展
        1.2.3 灌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进展
    1.3 研究存在的问题
    1.4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1.4.1 主要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
2 灌区概况及水资源转化分析
    2.1 景电灌区概况
        2.1.1 自然地理与社会经济条件
        2.1.2 引排水工程概况
    2.2 水文和地质条件
        2.2.1 水文水资源
        2.2.2 水文地质
    2.3 水资源转化特征
    2.4 灌区监测
        2.4.1 气象数据
        2.4.2 土壤数据
        2.4.3 水文数据
3 灌区气候变化特征与人类活动的演变分析
    3.1 降水的时序变化
        3.1.1 降水的特征值
        3.1.2 降水的年际与年内变化特征
        3.1.3 降水的趋势分析与突变检验
        3.1.4 降水的周期变化
    3.2 灌区干旱演变特征
        3.2.1 SPI标准化降水指数
        3.2.2 Hurst指数
    3.3 灌区气温变化特征
        3.3.1 气温的年际变化
        3.3.2 气温的年内变化
    3.4 灌区风速、湿度等气象要素变化特征
    3.5 潜在蒸散发ET0的变化特征
        3.5.1 ET0的计算方法
        3.5.2 ET0变化特征
        3.5.3 ET0影响因子辨析
    3.6 人类活动因素的变化特征
        3.6.1 灌区土地利用类型时空演变分析
        3.6.2 灌区作物种植结构变化分析
    3.7 灌区气象与人类活动对引水灌溉的影响
    3.8 本章小结
4 景电引黄灌区退水规律分析
    4.1 灌区退水特征与退水组成
    4.2 景电一期灌区沟道退水变化规律
        4.2.1 沟道退水的年际变化
        4.2.2 沟道退水的年内变化
        4.2.3 灌区沟道退水影响因素
        4.2.4 沟道退水量的关联分析
    4.3 灌区地下水动态变化特征
        4.3.1 灌区地下水位空间分布特征
        4.3.2 灌区地下水埋深变化特征
        4.3.3 地下水埋深变化对灌溉的响应
    4.4 本章小结
5 基于滞后性的灌区沟道退水量预测
    5.1 沟道退水量变化的滞后性
        5.1.1 一期灌区退水量滞后性分析
        5.1.2 子流域退水量滞后性分析
    5.2 基于退水滞后性的交错时段模型预测原理
        5.2.1 模型选择
        5.2.2 模型改进原理
    5.3 沟道退水量预测与效果评价
        5.3.1 一期灌区退水量预测
        5.3.2 响水退水量预测
        5.3.3 五佛退水量预测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耗水系数法的退水量估算及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6.1 灌区供水量
    6.2 灌区耗水量与耗水系数计算
    6.3 灌区需水量时空分布计算
        6.3.1 灌区农业灌溉需水量
        6.3.2 灌区生活、生态及工业需水量
        6.3.3 灌区农业需水量的空间分布
    6.4 供需水量平衡分析
    6.5 本章小结
7 基于MIKE耦合模型的灌区退水量模拟
    7.1 MIKE SHE与MIKE11耦合模型结构原理
        7.1.1 模型简介
        7.1.2 模型模拟方法及过程
        7.1.3 MIKE SHE与MIKE11耦合过程
    7.2 景电一期灌区分布式水文模型的构建
        7.2.1 基础数据
        7.2.2 数据建模
    7.3 模型参数率定与验证
        7.3.1 参数率定
        7.3.2 模型验证
        7.3.3 模型效果评价
        7.3.4 水量平衡结果分析
    7.4 灌溉回归水量评估
    7.5 本章小结
8 灌区水土资源优化配置研究
    8.1 未来气候情景与人类活动变化
        8.1.1 未来气候条件的变化特征
        8.1.2 未来人类活动的变化特征分析
    8.2 多目标优化模型
        8.2.1 多目标优化概述
        8.2.2 粒子群算法基本原理
    8.3 基于粒子群算法的多目标约束优化模型的建立
        8.3.1 决策变量
        8.3.2 目标函数
        8.3.3 约束条件
    8.4 灌区灌溉制度与作物种植结构优化
        8.4.1 模型参数
        8.4.2 模型求解与结果分析
    8.5 退水资源化利用研究
    8.6 本章小结
9 结论与展望
    9.1 结论
    9.2 创新点
    9.3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4)消费升级背景下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基于乌兰乌苏镇富硒产业基地的案例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二、我国功能农业发展概况
三、食品消费升级背景下发展功能农业的必要性
    (一)应对农产品生产与消费安全危机
    (二)优化膳食结构,消除慢性疾病与保障健康消费
    (三)生产优质农产品,化解“谷贱伤农”困境
四、新疆乌兰乌苏镇富硒产业基地发展模式
    (一)基本概况
    (二)经营模式
        1. 政府。
        2. 合作社。
        3. 农户。
        4. 公司。
    (三)运行机制
        1. 坚持合作社主体功能地位。
        2. 构建农户与功能农业利益联结机制,有效保障农户利益。
        3. 建立严格的生产章程与惩罚机制,有效约束农户的生产行为。
        4. 加强功能农业生产体系与品牌体系建设。
        5. 建立延长富硒型功能农业产业链的创新机制。
        6. 充分利用好政府的扶持政策。
    (四)取得的成效
        1. 富硒型功能农业“一村一品”专业化格局已形成。
        2. 富硒农产品加工与富硒品牌建设成效显着。
        3. 体验式休闲农业体系初步形成。
五、功能农业发展的路径选择
    (一)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主体功能地位
    (二)构建农户与功能农业的利益联结与阻隔机制
    (三)推进功能农业产业化布局
    (四)加强功能农产品及加工品的宣传推广与市场开拓

(5)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第一节 选题的由来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现状
    第三节 资料来源与研究方法
    第四节 主要概念界定
第一章 昔阳县自然社会状况
    第一节 生态环境
        (一)多山少土
        (二)交通闭塞
        (三)灾害多发
    第二节 社会制度与生活水平
    小结
第二章 贫穷的本质
    第一节 民国时期的减贫实践及其失败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对“贫困”的解构与重构
        (一)土地改革与道路选择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与“技术革命”
        (三)技术赋能
    小结
第三章 土地革命:穷富拉平
    第一节 昔阳旧貌
        (一)人口与土地
        (二)农民生活
        (三)生态环境
        (四)农民与农业
    第二节 土改过程
    第三节 土改对乡村社会的影响
    小结
第四章 技术革命:提高产量
    第一节 组织起来与学习技术
    第二节 技术革新的路径
        (一)培育良种
        (二)合理种植
        (三)改良土质
        (四)工具改革
    第三节 技术与制度之间的张力
    小结
第五章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
    第一节 “秃岭”遇“山洪”
    第二节 水利建设
        (一)改造“三跑田”与闸沟垫滩
        (二)修建水库
        (三)治河与打井
        (四)机电灌溉
    第三节 水利工程与粮食增产
    第四节 治水与“育人”
    小结
第六章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一节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
    第二节 农业机械化的实践
        (一)土壤改良
        (二)良种培育
        (三)密植与管理
        (四)水利灌溉
        (五)道路与运输
    第三节 农业机械化与乡村社会
    小结
第七章 减贫的微观史研究——井沟村
    第一节 井沟的基本状况
    第二节 “默汉”的消逝
    第三节 “井沟学大寨,大寨帮井沟”
    第四节 机械灌溉
    第五节 减贫的效果
    小结
第八章 昔阳县减贫的成就及历史地位
    一、集体化时期昔阳县取得的历史成就
    二、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的昔阳
结语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介及联系方式

(7)新中国初期山西农业生产中老农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目的和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动态
        (一)集体化时期相关研究
        (二)农业技术相关研究
    三、研究方法、资料以及不足之处
第一章 向老农学习的缘起
    一、农业生产中老农的不同面向
        (一)以经验积累为主的生产指导
        (二)文化不高、不懂科学的保守群体
        (三)老农中的特殊群体——劳动模范
    二、新技术与地方的不适应
    三、结合群众经验强调重视老农
第二章 老农经验与新技术
    一、新中国初期山西的农业技术推广
        (一)集体化时期的技术推广
        (二)技术推广中的问题
    二、科学看待老农
        (一)生产中的问题与老农作用分析
        (二)老农的保守与转变
        (三)全面科学地看待老农
第三章 向老农学习:充分发挥老农作用
    一、调动和发挥老农作用
        (一)发挥老农作用
        (二)提高老农的积极性
    二、几个发挥老农作用的事例
        (一)平顺老农顾问
        (二)定襄官庄技术学校
        (三)襄垣开展学习胡大根活动
第四章 老农、技术与社会
    一、向老农学习后的社会变化
    二、老农自身的变化
余论
参考文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致谢
个人简况及联系方式

(8)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选题缘由和意义
    二、研究方法
    三、国内外研究综述
    四、相关概念和理论视角
第一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及现状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发展历程
        一、1949-1977 年:起步阶段
        二、1978-2000 年:加速阶段
        三、2001 年至今:转型阶段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环境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自然环境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人口与民族环境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政策环境
        四、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环境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对象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产业
        二、云南边境地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三、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
    第四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体系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组织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容
        三、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方式
第二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分析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生态效益
        一、农业面源污染减少
        二、森林覆盖率增加
        三、打造生态特色农产品品牌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经济效益
        一、农林牧渔业总产值提高
        二、粮经作物种植结构调整
        三、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的社会效益
        一、农业推广服务为服务对象“能力赋能”
        二、农业推广服务为农民组织化赋能
第三章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现存问题及原因
    第一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纵向贯通不畅的原因
    第二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横向协同不足的原因
    第三节 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
        一、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表现
        二、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内外联动难续的原因
第四章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路径
    第一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重点
        一、构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格局
        二、重视云南边境地区小农户与现代农业有机衔接
        三、推动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区域协调发展
    第二节 提升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云南边境地区各类农业推广服务组织的发展
        二、搭建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多元协同系统
        三、激发云南边境地区乡村参与农业推广服务的内生动力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9)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前言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第二章 文献综述
    2.1 粮草轮作研究进展
        2.1.1 粮草轮作概念及原理
        2.1.2 粮草轮作的起源与发展
    2.2 粮草轮作模式与生产力
    2.3 粮草轮作模式与土壤水分和作物水分利用
    2.4 粮草轮作模式与光能截获和利用
    2.5 粮草轮作模式与能量利用和经济效益
    2.6 陇东旱塬发展粮草轮作的意义
        2.6.1 陇东旱塬区自然状况
        2.6.2 陇东旱塬区粮草轮作发展意义
    2.7 拟解决的关键科学问题
    2.8 研究目标及内容
    2.9 技术路线
第三章 材料与方法
    3.1 试验地概况
    3.2 试验材料
    3.3 试验设计与田间管理
    3.4 测定项目及方法
        3.4.1 干物质及籽粒产量
        3.4.2 含氮量测定
        3.4.3 土壤水分及水分利用
        3.4.4 株高和叶面积指数
        3.4.5 光合有效辐射
        3.4.6 能量数据计算
        3.4.7 经济效益
        3.4.8 生态效能指数
    3.5 数据统计与分析
第四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生产力研究
    4.1 作物干物质积累动态
    4.2 作物经济产量
    4.3 作物粗蛋白产量
    4.4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生产力表现
    4.5 讨论
        4.5.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作物产量的影响
        4.5.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生产力的影响
    4.6 小结
第五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水分利用研究
    5.1 作物播种期和收获期土壤剖面水分含量
    5.2 不同轮作模式下作物生长阶段土壤贮水量变化
    5.3 作物耗水量
    5.4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5.5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
    5.6 讨论
        5.6.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模式下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5.6.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模式下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5.7 小结
第六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光能利用研究
    6.1 作物不同生育期株高变化
    6.2 作物不同生育期叶面积指数变化
    6.3 各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群体冠层PAR截获率
    6.4 作物群体冠层PAR截获量
    6.5 作物光能利用效率
    6.6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
    6.7 讨论
        6.7.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后茬作物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7.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系统PAR截获量和光能利用效率的影响
    6.8 小结
第七章 不同粮草轮作系统能量利用及经济效益研究
    7.1 作物能量投入
    7.2 作物能量产出
    7.3 作物经济收益
    7.4 作物生态效能指数
    7.5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能量投入
    7.6 不同轮作模式下系统生态效能
    7.7 讨论
        7.7.1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能量投入的影响
        7.7.2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经济效益的影响
        7.7.3 夏闲期复种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对不同轮作系统生态效能的影响
    7.8 小结
第八章 主要结论、创新点与展望
    8.1 主要结论
    8.2 创新点
    8.3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10)古埃及平民群体研究(公元前2686-1069年)(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引言
    一、研究综述和选题意义
    二、论文结构
    三、关于应用社会学理论的说明
    四、关于平民群体相关文献的类型和编排体例的说明
        (一)平民相关群体文献的类型
        1.金字塔铭文
        2.坟墓铭文
        3.石碑铭文
        4.纸草文书
        5.其他铭文
        (二)平民群体相关文献的编排体例
第一章 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孕育和萌芽
    第一节 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瑞麦特(rmT)与斯(zi)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宗教文献金字塔铭文中的瑞麦特
        (二)世俗文献中的瑞麦特
        (三)世俗和宗教文献中的斯
        (四)世俗和宗教文献中的瑞麦特和斯
        (五)古王国时期瑞麦特群体和斯群体的比较分析
        1.古王国时期瑞麦特(rmT)群体分析
        2.古王国时期斯(zi)群体分析
        二、赖赫特(rxyt)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宗教文献中的赖赫特(rxyt)
        (二)头衔mdw-rxyt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三)古王国时期赖赫特群体分析
        1.古王国时期rxyt的词义解析
        2.古王国时期头衔mdw-rxyt中的rxyt群体的词义
        三、赫恩迈麦特(Hnmm.t)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赫恩迈麦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二)古王国时期赫恩迈麦特群体分析
    第二节 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特征
        一、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群体规范
        (一)平民群体的从属性
        1.瑞麦特“群体”与国王、神明的从属关系
        2.宗教文献中其他平民属性的群体与瑞麦特“群体”的关系
        (二)平民群体的自由身份
        1.平民群体与官员之间的从属关系
        2.官员管理下的身份自由的瑞麦特“群体”
        二、古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社会分层
        (一)瑞麦特“群体”的内部分化
        (二)赖赫特“群体”的内部分化
    小结
第二章 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形成和发展
    第一节 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涅杰斯(nDs)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涅杰斯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二)涅杰斯群体分析
        二、原有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一)瑞麦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二)赖赫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三)原有平民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1.瑞麦特(rmT)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2.赖赫特(rxyt)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第二节 第一中间期和中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特征
        一、涅杰斯群体的特征
        (一)涅杰斯群体的平民特征
        1.涅杰斯群体的从属性
        2.涅杰斯群体的自由身份
        (二)涅杰斯群体的时代特征
        1.平民身份的觉醒
        2.社会公众的认同
        二、平民群体的新特征
        (一)平民群体分层的复杂化
        (二)非典型平民群体的发展
        1. “经济精英”的对立面——穷人
        2.政治精英的“追随者”
        3.官员口中的“悲惨的人”
        (三)平民群体的社会流动
        1.动乱时期平民群体的流动
        2.和平时期平民群体的流动
    小结
第三章 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巩固和成熟
    第一节 平民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涅木虎(nmHw)群体相关文献翻译和分析
        (一)涅木虎群体相关文献的整理和翻译
        (二)涅木虎群体分析
        二、赖赫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分析
        (一)赖赫特群体相关文献整理和翻译
        (二)赖赫特群体的发展和变化
        1.狭义上的赖赫特群体的内涵
        2.广义上赖赫特群体的内涵
    第二节 第二中间期和新王国时期平民群体的特征
        一、涅木虎群体的特征
        (一)涅木虎群体的平民特征
        1.涅木虎群体对于统治阶层的依赖
        2.涅木虎群体的自由身份
        (二)涅木虎群体的时代特征
        1.群体意识觉醒
        2.社会地位整体提升
        3.晋升渠道多样
        4.职业身份凸显
        二、赖赫特群体的身份完善
        三、非典型平民群体的巩固
        四、古埃及平民群体的成熟
        (一)赖赫特群体的成熟
        (二)平民群体的融合和流动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一、原始文献与图像资料
    二、外文学术着作
    三、外文学术论文
    四、工具书
    五、中文学术着作及论文
附录
    一、非典型平民群体相关文献翻译和注释
    二、表格
        (一)第五王朝和第六王朝时期头衔mdw-rxyt整理
        (二)新王国时期赖赫特(rxyt)群体相关头衔整理
    三、缩略语
        (一)杂志与着作
        (二)博物馆
    四、英文中文对译表
后记

四、基于年景变化的施肥决策(论文参考文献)

  • [1]氮量对寒地水稻产量和氮效率的影响[D]. 车业琦. 东北农业大学, 2021
  • [2]大型引黄灌区退水规律与退水量预测方法研究[D]. 李静思. 西安理工大学, 2021(01)
  • [3]1953-1957年江苏省粮食统购统销研究[D]. 葛于鹏. 南京师范大学, 2021
  • [4]消费升级背景下功能农业发展模式及路径选择——基于乌兰乌苏镇富硒产业基地的案例观察[J]. 赵向豪,陈彤. 新疆财经, 2021(03)
  • [5]环境、制度与技术 ——以集体化时代昔阳县的减贫实践为中心[D]. 贾保营. 山西大学, 2021(12)
  • [6]基层农技推广措施对农业技术扩散影响的实证研究[D]. 胡晨. 华中农业大学, 2021
  • [7]新中国初期山西农业生产中老农作用研究[D]. 康力. 山西大学, 2021
  • [8]云南边境地区农业推广服务效益提升研究[D]. 玄杨静和. 云南师范大学, 2021(08)
  • [9]陇东旱塬饲用油菜和箭筈豌豆与粮食作物轮作系统资源利用研究[D]. 邓建强. 兰州大学, 2021(09)
  • [10]古埃及平民群体研究(公元前2686-1069年)[D]. 郭小瑞. 东北师范大学, 2021(09)

标签:;  ;  ;  ;  ;  

基于年度变化的施肥决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