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坑辉绿岩中铁析出及成矿铁源的试验研究

马坑辉绿岩中铁析出及成矿铁源的试验研究

一、马坑辉绿岩中铁的析出与成矿铁质来源的实验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赵一鸣,谭惠静,许振南,袁润广,毕承思,郑人来,李大新,孙静华[1](1983)在《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钙矽卡岩型铁矿床 专辑1》文中研究说明前言闽西南地区铁矿资源十分丰富,已知有马坑,阳山、潘田、洛阳和银顶格等一批大中型铁矿床,小型矿床和矿点星罗棋布。它们大体呈北东向展布,向南西延伸至广东境内, 包括尖山、铁山嶂、大顶、松坑等铁矿区,构成一条长约300公里,平均宽为180公里的闽西南—粤东北铁矿成矿带。成矿带所处地质位置大体与永梅上古生代拗陷的范围相当。

陈艳,张招崇[2](2012)在《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文中研究指明矽卡岩型铁矿是我国最重要的富铁矿类型,其铁质来源及迁移富集机理是目前最核心、也最具争议的问题之一。本文在矽卡岩矿床复杂性和多成因性研究的基础上,对浅部铁质活化、迁移和富集机理进行整理归纳,建立了流程图;分别探讨了不同类矽卡岩型铁矿铁质的最大可能来源,认为与中酸性侵入体有关的该类铁矿,铁质主要源于浅部侵入岩;与酸性侵入体有关的该类铁矿,矿床附近的原始赋铁层位可能提供了大量铁质。但并非所有与酸性岩有关的此类铁床附近都存在赋铁地层,故本文对铁质深部来源的可能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岩浆矽卡岩-富碱侵入岩对"的概念,提出了全新的深部铁质活化、运移和富集的可能模式,即深部岩浆同化钙质岩石融离出的富铁矿浆上升并运移到浅部侵入岩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附近,与该系统中的热液相遇并反应,热液吸收矿浆中的铁质生成富铁的复合热液,后复合热液在接触带因物理化学条件的剧变而沉淀成矿。

张建中,冯秉寰,金浩甲,刘斌,罗玉鹏,金志明,朱美珠,陈书章[3](1987)在《新疆阿勒泰阿巴宫—蒙库海相火山岩与铁矿的成生关系及成矿地质特征》文中提出本文以板块构造观点概略地论述了本区海相火山岩及铁矿床(点)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根据铷-锶同位素等时线确认了成岩、成矿的时代;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矿物气-液包裹体和斜长石的研究,把变质火山岩系恢复为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系统地阐述了变质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划分了火山喷发旋回,探讨了火山岩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以及与铁矿的时空关系;较详细地研究了铁矿带各矿床(点)地层、地质构造、围岩蚀变作用、矿体产态、矿石类型及组构特征。对矿石和磁铁矿的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丰度作了较深入地分析;重点研究了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论证了矿床的硫源及其与铁矿成因上的关系,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演化的特征,探讨了成矿作用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温度194—530℃,压力200—1900巴)和成矿溶液的性状及包裹体研究在成矿理论分析中的意义。最后对该成矿带各矿床(点)铁质来源、成矿方式、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系列归属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论证和总结。

易锦俊[4](2018)在《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文中指出马坑铁矿是闽西南地区重要的铁多金属矿床,本文在开展矿区地质调查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马坑铁矿的成因类型、成矿流体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和找矿标志等科学问题,总结了矿床主要成矿要素,建立了“马坑式”铁矿的找矿模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各类铁矿石的磁铁矿均具有较低的V、Ti、Cu、Zn元素含量,在(Ca+Al+Mn)-(Ti+V)和(Ti+V)-Ni/(Cr+Mn)两个判别图解上,所有分析数据均投影于矽卡岩区,显示其为矽卡岩成因,马坑铁矿为一层控矽卡岩矿床。磁铁矿、石榴石、辉石具有相似的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暗示这些矿物之间存在成因联系,它们是在高温、富铕、氧化环境下形成的;莒舟、大洋花岗岩具有强的负铕异常,与磁铁矿、石榴石、辉石的正铕异常形成互补,表明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莒舟、大洋花岗岩。铁矿石中磁铁矿单矿物的δ57Fe值变化于-0.108‰0.344‰之间,小于大洋花岗岩的δ57Fe值,表明Fe质主要来源于花岗岩;而新鲜辉绿岩相比蚀变辉绿岩富集Fe的重同位素,暗示蚀变辉绿岩部分铁质进入了成矿流体。硫化物矿物δ34S变化于-3.2‰0.8‰之间,总硫同位素组成δ34S∑S为-2.7‰,反映出岩浆硫的特征,但部分混入了围岩中的还原硫。对矿石铅来源的示踪结果显示,矿石铅主要来自于上地壳,并具有少量地幔铅加入的混合铅特征。总之,马坑铁矿的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大洋、莒舟花岗岩,但辉绿岩和地层亦贡献了部分成矿物质。对ZK614、ZK617钻孔岩心进行蚀变矿物、元素浓度和磁化率扫描,结果显示:马坑铁矿具有典型的矽卡岩矿床蚀变矿物分带特征;As、Sn元素分布基本与磁铁矿化一致,它们的含量与Fe元素含量显示出一定的正相关性。矿物蚀变分带、硅钙面、辉绿岩以及As、Sn元素地球化学异常等是马坑铁矿的重要找矿标志。根据上述研究成果,总结“马坑式”铁矿的主要成矿要素如下:成矿地质体以晚中生代花岗岩为主,侵位时代在130Ma左右,古生代及中生代发育的辉绿岩为次要成矿地质体;成矿构造以区域推覆构造、滑脱构造及褶皱构造为主;成矿结构面以林地组石英砂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以及文笔山组碎屑岩与经畲组-栖霞组碳酸盐岩间的硅钙面为主;成矿作用特征标志包括蚀变矿物规律性的带状分布、林地组广泛发育的硅化带以及磁铁矿化、辉钼矿化、铅锌矿化等。

张承帅[5](2012)在《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文中研究说明马坑铁(钼)矿床是闽西南地区一个重要的大型多金属矿床,为华南地区最大的铁矿床。马坑铁矿主矿体为大型似层状隐伏矿体,赋存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外接触带黄龙组(C2h)灰岩和林地组(C1l)碎屑岩层间构造破碎带中,矽卡岩与矿体密切共生,分带明显。矿床的形成经历了矽卡岩阶段、退化蚀变阶段、石英硫化物-碳酸岩阶段,其中退化蚀变阶段为主成矿期。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大洋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7Ma和128Ma,用SHRIMP锆石U-Pb方法测得其年龄为132.6±1.3Ma,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莒舟花岗岩的锆石U-Pb年龄为125Ma、126Ma、129Ma、130Ma和130Ma,大洋和莒舟岩体都形成于早白垩世岩石圈伸展的背景下。利用LA-ICP-MS方法测得辉绿岩的锆石U-Pb年龄为303Ma和64Ma,表明闽西南晚石炭世和早古新世发生地壳拉张(裂谷)事件。大洋-莒舟花岗岩具高硅、富碱、贫钙镁和高分异指数等特点,属弱过铝或准铝质花岗岩;岩石稀土元素含量较高,配分模式呈轻稀土富集并缓向右倾斜,呈明显铕负异常的“V”型展布;微量元素具有Rb、U、Th、La等元素强烈富集而Ba、Sr、P、Ti等元素相对亏损的特点;岩石地球化学和同位素组成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属于高分异壳源型花岗岩,主要来源于元古代地壳物质,有EMⅡ型富集地幔组分的参与。马坑矽卡岩阶段矿物组合主要为辉石、石榴子石和钙蔷薇辉石,退化蚀变阶段的矿物组合为角闪石、绿帘石、绿泥石、石英等。电子探针分析结果表明:单斜辉石以透辉石和钙铁辉石为主,仅存在少量锰钙辉石,似辉石以钙蔷薇辉石和蔷薇辉石为主;石榴子石以钙铁榴石为主,伴生少量钙铝榴石;角闪石属于钙角闪石。石榴子石、辉石和磁铁矿矿石的稀土分配模式具有相似性,多为轻稀土富集,正铕异常,基本无铈异常,表明其成矿环境为氧化环境,暗示它们之间存在成因联系。矿体附近大理岩和退化蚀变岩稀土元素特征出现规律性变化,表明它们与岩浆热液的交代作用有关,碎屑岩和褪色辉绿岩提供了部分铁质。包裹体类型主要有气体包裹体、液体包裹体、含子矿物三相包裹体和少量含CO2包裹体,其中以液体包裹体为主。气体组成均以CO2、H2O、N2、O2为主,其次为CH4、C2H4、C2H6和少量C2H2,液相成分中阳离子以Na+、K+和Mg2+为主,其次为Ca2+和少量Li+,阴离子以SO42-、F-、Cl-为主,还含有少量Br-、NO3-。矽卡岩、退化蚀变、石英硫化物阶段均一温度分别为460~600℃、260~540℃、160~400℃;盐度为(6%~24%,32%~44%)、(4%~16%,36%~44%)、0%~4%。H、O、C、S同位素研究表明矽卡岩期成矿流体主要是岩浆水,晚期石英硫化物阶段混有不同程度大气降水;成矿物质来自深部或地幔,但也受到围岩等因素的影响;矿化主要形成于相对较氧化的条件下。利用Re-Os同位素方法测得矿石中辉钼矿年龄为(133.0±0.8)Ma,表明马坑铁矿床形成于早白垩世,与莒舟-大洋花岗岩体的侵位年龄一致,表明为同一构造-岩浆-流体活动的产物。马坑铁矿的成矿与太平洋板块俯冲引起弧后岩石圈伸展有关,是中国东部燕山期第三次大规模成矿作用的开端。岩浆热液的相分离及其与大气降水的混合作用和减压沸腾作用是马坑铁(钼)矿形成的主要原因。

梁祥济,李德兴,张仲明,程莱仙[6](1987)在《交代岩与其有关铁矿形成的铁质来源的模拟实验》文中研究指明本文采用我国各地不同交代类型的铁矿床的直接围岩——橄辉岩、辉绿岩、黑云母辉石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凝灰质粉砂岩、晶屑玻屑凝灰岩、绢云母石英片岩、黑云母石英片岩和辉石角闪斜长麻粒岩作为实验原料,用化学试剂模拟配制了含H2O、F,Cl和CO2等挥发分的岩浆和岩浆期热液、火山气成热液、地下卤水和变质混合岩化热液作为反应溶液,它们在高温高压下的冷封自紧式带有黄金衬套的高压釜内相互进行作用。实验结果表明,在350—650℃的温度和(500—700)×105Pa的压力下,不同成分的反应溶液从不同岩石中萃取出TFe的量为5.60—3881.59mg/l,构成了含铁矿液。在高温高压下铁主要呈Fe2+形式存在,析出铁的量大都随着温度升高而增加,随着pH值增加而减少。由此可见,上升的成矿溶液不断地从含铁围岩中萃取铁是交代岩及其铁矿形成的主要铁质来源之一。

洪为[7](2012)在《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文中研究表明西天山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经历了复杂的增生造山过程。西天山成矿带是我国重要的铁-铜-金多金属成矿带。自2004年以来,西天山阿吾拉勒成矿带的矿产勘查取得突破性进展,相继勘查或发现了数个大中型的铁矿床。查岗诺尔大型磁铁矿床位于西天山北缘阿吾拉勒东段,赋矿围岩系石炭系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可能是早石炭世末期准噶尔洋向南俯冲于伊犁板块之下的大陆边缘岛弧的产物。该矿床主要由Fe Ⅰ和Fe Ⅱ两个矿体组成,其中主矿体Fe Ⅰ底盘夹一个透镜状大理岩,主要为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受NW、NWW、NE断裂及环形断裂构造控制,矿化发生在围岩中的各种层间裂隙或断裂中。围岩蚀变主要呈现为石榴石化、阳起石化,绿帘石化以及绿泥石化等。本文在野外地质调研和室内矿相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电子探针、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同位素质谱和显微测温等技术手段,开展了矿物学、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稳定同位素、流体包裹体和Sm-Nd年代学等研究,并将查岗诺尔铁矿与其它典型矿床进行类比研究,分析成矿物质来源,探讨矿床成因,构建成矿模式,为深入总结阿吾拉勒成矿带中铁矿床的成矿机制和成矿规律提供依据。取得的主要认识有:(1)矿体赋存于大哈拉军山组中-上部的火山碎屑岩和火山熔岩中,发育石榴石、透辉石、方柱石、阳起石、绿帘石、绿泥石、钾长石等脉石矿物,矿石矿物主要为磁铁矿,伴有少量的赤铁矿、黄铁矿和黄铜矿。矿石构造主要为角砾状、斑点状、斑杂状、豹纹状、块状、浸染状、条带状等,矿石结构以它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填隙结构、包含结构、共生边结构等较为常见。(2)矿床的蚀变分带具有热液矿床的特点。根据矿石组构和矿物共生特征,可以划分为岩浆期和热液期(包括矽卡岩亚期和石英-硫化物亚期)两个成矿期,进一步可以细分为磁铁矿-透辉石阶段、绿泥石-黄铁矿阶段、磁铁矿-石榴石-阳起石阶段、青磐岩化阶段、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化阶段6个成矿阶段。(3)利用电子探针对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的研究表明,矿床发育以钙铁榴石-钙铝榴石和透辉石-钙铁辉石为组合的钙质矽卡岩,与国内外的典型矽卡岩型铁矿的石榴石和辉石的端元组分具有相似性。在磁铁矿和赤铁矿的Ca+Al+Mn vs Ti+V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矽卡岩型铁矿的区域;磁铁矿的TiO2-Al2O3-MgO图解中,多数的样品落入沉积变质-接触交代磁铁矿趋势区。(4)岩浆期的磁铁矿∑REE很低,稀土配分模式大致呈轻、重稀土较富集而中稀土亏损的U型,富Ti、V、Cr,表明铁质可能来自安山质岩浆的结晶分异作用;矽卡岩亚成矿期的磁铁矿∑REE极低,略微富集LREE,其它稀土元素亏损强烈,贫Ti、V,略富集Ni、Co和Cu。矽卡岩亚期的含矿和无矿矽卡岩中的石榴石的稀土配分模式类似,∑REE含量相对较高,呈HREE富集、LREE亏损、弱正Eu异常的分布型式,显示了交代成因石榴石的特征,暗示与其共生的磁铁矿也是通过热液流体与围岩地层的交代反应生成的,铁质来自围岩。(5)磁铁矿氧同位素显示,从岩浆期到矽卡岩期,δ18O具有降低的趋势,反映了围岩蚀变等热液活动对成矿流体的改变。岩浆成矿期和矽卡岩期硫同位素主要显示岩浆来源,但岩浆期可能有少量围岩地层硫或海水硫的混入。成矿晚期阶段的方解石δ13CPDB-δ18OSMOW呈正相关,指示可能存在不同类型NaCl浓度混合或流体-围岩之间的水岩反应,大理岩为成矿作用提供了部分的成矿物质。(6)成矿晚期方解石中的流体主要为NaCl-H2O体系,包裹体主要为气液两相包裹体。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盐度的相关性表明,在随着成矿作用的逐渐进行,晚期流体的盐度逐渐降低,可能经历了等温混合作用以及不同温度、盐度的流体的混合过程。(7)与磁铁矿关系密切的石榴石Sm-Nd等时线年龄为316.8±6.7Ma,指示了高温热液蚀变的时间,表明主要的磁铁矿体形成时代为早石炭世晚期,成矿作用及其高温热液蚀变不是矿区二叠纪岩体侵入携带的岩浆热液与大理岩发生的矽卡岩化所导致的,可能是大哈拉军山组火山岩喷发后的岩浆期后热液与下伏大理岩发生的接触交代反应所引起的。(8)结合矿床地质特征、矿石组构特征、稳定同位素和典型矿物的稀土微量分布型式,并将查岗诺尔铁矿的地质地球化学特征与典型的矽卡岩型铁矿和火山岩型(包括岩浆型)铁矿进行对比,认为查岗诺尔铁矿可能是岩浆型和矽卡岩型(主要)的复合叠加矿床,矽卡岩化对铁成矿有重要的贡献。

张振杰[8](2015)在《闽西南马坑式铁矿床成因研究及定量预测与评价》文中指出马坑铁矿是闽西南地区目前已知的最大铁矿床。自1957年被发现以来,大量学者在不同时代的研究背景和研究程度上提出了各种矿床成因观点:(1)海相沉积型:(2)海相火山沉积-热液改造型;(3)矽卡岩型。但无论马坑铁矿属于哪种成因,有一观点是一致的:矽卡岩化现象在矿床中是普遍可见的。近年来,随着马坑铁矿的开采程度的加深,多位学者通过对马坑铁矿的野外和实验室的地质现象观察以及铁矿石中磁铁矿和其他矽卡岩矿物的同位素和微量稀土元素的研究结果表明:马坑铁矿是一个矽卡岩型矿床。然而,马坑铁矿并不是典型的接触交代成因。矿区内矽卡岩化、矿化以及硅化和大理岩化一般发生在林地组砂岩和经畲组灰岩之间的层间断裂带,而似层状基性岩也侵入二者之间的层间断裂带,大洋—莒舟花岗岩又侵入到矿区两侧和底部。矽卡岩化和矿化到底是与似层状基性岩,还是与大洋—莒舟花岗岩体的侵入活动有关,仍是一个亟需解决的问题。这也是影响到马坑铁矿床成因研究以及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铁矿找矿方向和突破的关键。充分厘清铁质来源、成岩成矿年代及成矿方式和过程是进一步研究马坑铁矿成因的关键。然而,由于测试技术手段的限制,前人工作中并没有对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年龄进行直接的研究,大部分成果为定性和间接研究。MC-ICP-MS测试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对马坑铁矿成矿物质来源和成矿年龄的准确厘定成为了可能。本文以马坑铁矿矿床学研究为基础,建立了合适的矿床模型,并进一步建立了闽西南马坑式铁矿的预测模型,继而利用模糊证据权(FWofE)和随机森林(RF)方法进行了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铁矿的综合预测,并结合现阶段已发现的矿床及详细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条件研究,圈定了5个找矿远景区。《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与示范验证》项目对其中一个A级远景区中的大排北部进行了验证示范,获取了两段共超过20米矿体,得到了较好的验证结果。本文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典型矿床马坑铁矿矿床学研究通过对马坑铁矿的地质特征及典型铁矿石品位的统计,铁矿石的品位累计概率图呈—条直线,说明马坑铁矿并不是多期成矿,而是一期地质活动的产物。石榴子石和磁铁矿单矿物Sm-Nd同位素测年结果为157±15 Ma,说明了马坑铁矿的矽卡岩化和铁矿化的形成与大洋—莒舟花岗岩体的侵入(145~125 Ma)关系密切。马坑铁矿矿石中磁铁矿Sr、Nd、Pb、Fe同位素,不同蚀变程度似层状基性岩中Fe元素含量的变化,以及似层状基性岩、矽卡岩和矿石中辉石主量元素的分布特征的研究结果一致表明,马坑铁矿的成矿物质与大洋—莒舟花岗岩的物源一致。似层状基性岩的LA-ICP-MS锆石U-Pb测年结果表明其形成于海西期302.0±2.9 Ma,并且经历了燕山期(145~125 Ma)大洋—莒舟花岗岩体侵入过程中的岩浆热液的剧烈改造,自身发生褪色蚀变和矽卡岩化过程中被萃取了部分铁质,为成矿提供了部分成矿物质来源(<15%)。岩浆的平均结晶温度高达850℃,高Na2O+K2O、FeOt/MgO、Ga/Al和高场强元素(HFSE)值,以及低Al2O3、Sr、Ti、Ba和Eu值,均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体属于典型的A型花岗岩。Nb、Y、Ga和Ce元素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体属典型的A2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表明,大洋—莒舟花岗岩体起源于古元古代华夏地块变质基底的部分熔融,并且混入了起源于下地壳拉斑玄武质岩石和(或)消减地幔的部分熔融的板块下基性岩浆。而SiO2含量、Rb/Sr、Rb/Ba比值和δEu值的高度的相似以及35℃的锆石饱和温度差,也说明了高硅的大洋—莒舟A型花岗岩岩浆形成之后发生了小规模的结晶分异作用。大洋—莒舟4型花岗岩体(145~125 Ma)处于闽西南以壳源型才溪二长花岗岩(150 Ma)和广泛发育的推覆构造为标志的晚侏罗世岩石圈挤压向以壳幔混合型四方花岗闪长岩体(108 Ma)和罗卜岭花岗闪长岩体(111-102Ma)以及沿一系列北西向的断裂带和断陷盆地内的较大规模的陆相火山喷发和侵入作用为标志的全面伸展构造环境转换的转换期。期间闽西南地区发生了大规模的非造山型中酸性岩浆侵入作用,马坑铁矿床就是在此背景下产出。(2)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与成矿预测模型研究通过对马坑铁矿的详细研究和闽西南地区其他铁矿床的总结,发现闽西南地区铁矿床的产出都与花岗岩关系密切,为燕山期花岗岩和石炭纪—二叠纪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交代作用产出结果。在此基础上,建立了马坑式铁矿的矿床模型:花岗岩体沿北东向断裂的侵入为成矿提供了充足的热源、流体来源及绝大部分的铁质来源,花岗岩与石炭纪—二叠纪碳酸盐岩地层的接触带则会直接发生矽卡岩化和矿化作用,而花岗岩与石炭纪—二叠纪碎屑岩地层接触时,流体则沿着断裂继续运移,进入碎屑岩地层、海西期似层状基性岩(有或无)和碳酸盐岩地层之间的层间断裂,运移过程中强酸性的成矿流体萃取了海西期基性岩中的铁质(占所有铁质来源比例不高),并使海西期基性岩发生强烈的矽卡岩化,最终在合适的物理化学条件下于有利位置沉淀成矿。并进一步提出了包括矽卡岩化与矿化蚀变带、NE-NNE向断层、燕山期花岗岩体接触带、有利成矿空间位置和航磁异常带等五个要素的预测模型。(3)闽西南马坑式铁矿综合预测与示范验证基于建立的五要素预测模型,利用模糊证据权(FWofE)和随机森林法(RF)进行了闽西南马坑式(矽卡岩型)铁矿床综合预测。模糊证据权预测结果显示超过了65%(15/23)已知矿床落在了10%的预测面积里面,基本上所有矿床均落在了前30%的预测面积内。随机森林预测结果显示约10%的预测面积涵盖了几乎约100%的已知矿点。两种方法预测效果良好,可以为进一步的远景区圈定提供较好的依据。利用依次缺失某个预测图层的方法评估五个预测图层的重要性依次为:花岗岩接触带≈有利成矿空间位置>矽卡岩化与矿化蚀变带>航磁异常带≥NE-NNE向断层,其中,有利成矿空间位置的预测图层在预测过程中表现出了较强的不确定性。说明了在预测模型中有利成矿空间位置和花岗岩接触带图层最为重要,这与闽西南矽卡岩型铁矿床的成因一致,花岗岩为成矿提供了热源、绝大部分成矿物质来源和流体来源,对成矿具有决定性作用;而有利成矿空间进一步决定了矿床产出的具体位置:矽卡岩化与矿化蚀变带是直接找矿标志之一,指示了矿体的具体赋存位置;断裂和航磁异常带对于找矿也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缺失有利成矿空间位置的图层表现出的不确定性,可能是由于区内大面积的森林覆盖造成的有利成矿空间图层信息的缺失或者地层内部的层间断裂及似层状基性岩与地层的接触带等其他有利成矿空间图层不能较好地在有利成矿空间图层上显示出来而导致的。同时,模糊证据权和随机森林两种方法的预测结果均显示出了五个证据图层全部参与预测的结果最优。说明了建立的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铁矿预测模型的准确性,也从侧面反映了马坑铁矿属于与燕山期中酸性侵入岩相关的矽卡岩型矿床。利用基于模糊证据权方法得到的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铁矿成矿有利度结果,并结合现阶段已发现的矿床及详细的成矿地质背景和控矿地质条件研究,共圈定了5个找矿远景区。《覆盖区矿产综合预测与示范验证》项目综合各项研究工作成果,选取了A1马坑铁矿找矿远景区中大排北部作为验证示范区进行了详细地研究工作和验证。并部署了成矿要素验证科学钻孔,成功揭露了覆盖层下经畲组和栖霞组灰岩、接触带构造与矿化、隐伏中酸性侵入岩体等成矿要素及两层共20余米矿体。

江满容[9](2014)在《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文中研究指明宁芜盆地、庐枞盆地及攀西地区是我国陆相火山岩型铁矿研究的重要基地,而此类矿床中的矿石是在特定的地质条件下经过漫长的成矿过程演化而形成的,记录着成矿作用的相关信息。宁芜-庐枞地区铁矿床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侏罗世-早白垩世的中酸性次火山岩,其中以出露于地表-30m以下的宁芜梅山铁矿和地表-600m以下庐枞泥河铁矿为典型代表;而攀西地区平川铁矿的赋矿岩体为一套晚二叠世-早三叠世基性-超基性的次火山岩,矿体出露地表。泥河→梅山→平川铁矿的赋矿次火山岩体依次为偏酸性→中性→基性-超基性。三个矿床虽然都是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但是产出的地质背景、赋矿岩体、控矿构造、成矿作用、成矿流体及矿石组构等方面都有所差异。本次研究,以宁芜盆地梅山铁矿床、庐枞地区泥河铁矿床以及攀西地区平川铁矿床为研究对象,在矿相学理论指导基础上,进行系统的矿石组构学研究,并结合矿床地球化学和流体地质学等理论知识,选择具代表性的标型矿物组合通过探寻其物理性质、化学成分、流体性质及同位素组成在不同成矿环境的指纹信息,反馈不同成矿地质作用对标型矿物形成的制约作用,旨在揭示不同陆相火山岩系列的铁矿床在成矿作用过程中的共性及差异性。本次研究对深入认识陆相火山岩铁矿成矿作用,总结完善该类型铁矿床的成矿规律研究及推动深部找矿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次研究成果如下:(1)矿石组构学梅山铁矿早阶段伴随有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矿化,形成浸染状、网脉状贫矿体,晚阶段发生富矿流体的充填,形成块状富矿体;中期蚀变作用阶段磁铁矿发生赤铁矿化等,形成假象-半假象赤铁矿。典型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格状结构、共结边结构、生长环边结构等。泥河铁矿矿石构造主要有浸染状构造、块状构造、斑杂状构造、细脉浸染状构造、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它形粒状结构、交代结构、格状结构、脉状-网脉状结构等。平川铁矿矿山梁子矿段和道坪子矿段的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角砾状构造、脉状-网脉状构造,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似海绵陨铁结构、交代结构、包含结构、碎裂结构。总体来说,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金属矿物主要为磁铁矿,其次赤铁矿、黄铁矿及菱铁矿。泥河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梅山铁矿床以次火山热液交代作用为主,充填作用为辅;平川地区道坪子-矿段梁子矿段以充填成矿为主,交代作用为辅;平川烂纸厂矿段为火山沉积-变质成矿。(2)成矿期及成矿阶段的划分泥河铁矿和梅山铁矿都经历了三个成矿期,包括晚期岩浆结晶分异期,气水-热液成矿期和表生氧化期。泥河铁矿床的气水-热液成矿期可分为碱交代作用阶段、硬石膏-透辉石-磁铁矿化阶段、铁硫-钙充填交代阶段及硅化-泥化水热交代阶段。梅山铁矿在岩浆成矿期已经开始富集成矿物质,可进一步划分为岩浆结晶分异阶段、碱性长石化阶段及硬石膏-(磷灰石)-磁铁矿-透辉石/石榴石阶段;气水-热液成矿期划分为硬石膏-(磷灰石)-黄铁矿-磁铁矿阶段、石英-黄铁矿-磁铁矿阶段、含水硅酸盐矿物叠加作用阶段、硬石膏-黄铁矿化阶段及硅化-泥化-碳酸盐化阶段。平川铁矿在不同矿段表现出不同的成矿类型。基本上,成矿期可划分为岩浆分异期(大杉树矿段)、火山喷发-沉积期(烂纸厂)、次火山热液期(矿山梁子、道坪子矿段)和后生改造期。(3)磁铁矿的成因特征①磁铁矿至少可分为三个世代:早期为细粒它形磁铁矿,呈稀疏浸染状分布于赋矿次火山岩体中;中期为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梅山、泥河)或(金云母)(蛇纹石)-磷灰石-磁铁矿化阶段(平川)以浸染状-块状构造产出的磁铁矿石,磁铁矿呈细粒它形粒状结构:晚期为以硬石膏-石英/碳酸盐-磷灰石-磁铁矿阶段脉状-网脉状构造产出的粗粒-伟晶状磁铁矿(泥河)、致密块状磁铁矿(梅山)或细粒碳酸盐-(硫化物)-磁铁矿阶段以梳状构造(矿山梁子)产出的中粗粒磁铁矿。根据其产出组构特征,一般早期为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中期为次火山岩热液交代作用的产物,为主矿体的主要组成部分;晚期为热液充填成矿。②磁铁矿晶胞参数:梅山及泥河铁矿床的晶胞参数(ao为8.38892-8.39057nm和8.38630-8.38965nm)分布在接触交代和热液交代型磁铁矿范围内,应为热液交代成因。而平川铁矿(包括矿山梁子和道坪子)磁铁矿的晶格常数ao分别为8.392-8.395nm和8.391-8.398nm,显示磁铁矿主体为热液交代成因,部分可能为岩浆作用形成。③梅山铁矿早期深部辉长闪长玢岩中的磁铁矿属于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而后期接触交代作用下形成的磁铁矿属于低钛富镁型-低钛富钒型。泥河铁矿早期磁铁矿颗粒为富钛低镁型-富钛富钒型;泥河铁矿中期浸染状磁铁矿为低钛低镁型-低钛富钒型;晚期粗粒脉状磁铁矿Ti02含量在1%左右波动,比较偏过渡类型。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石矿山梁子以低钛、低铝、高镁含量为特征。电子探针数据显示由泥河→梅山→平川,磁铁矿的TFeO、Fe2O3含量及Fe2O3/FeO值明显增加,FeO含量明显降低,这可能与成矿溶液中铁质含量、成矿作用形式及矿质沉淀的空间位置有关。④梅山铁矿磁铁矿TiO2、Al2O3、MgO和MnO的对数分布图显示,A1203略负向偏倚分布,MgO、TiO2和MnO均呈较明显的负向偏倚特征,与岩浆型磁铁矿相似,可能为该区后期磁铁矿继承了部分岩浆结晶分异期的元素。泥河铁矿磁铁矿MnO、MgO略具对数负向偏倚分布,整体与火山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平川铁矿道坪子矿段整体与矽卡岩型磁铁矿较为相似,可能与成矿期后大量的碳酸盐交代作用有关。⑤磁铁矿TiO2-Al2O3-MgO, 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显示,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主矿体磁铁矿具明显的热液交代和接触交代作用特征,而烂纸厂为沉积变质作用而成;泥河铁矿特征值分布集中,为与中性岩浆有关的火山岩型-热液型过渡类型;梅山铁矿特征值分布非常分散,为明显的过渡性成矿。⑥不同类型矿床、不同矿石结构和构造产出的磁铁矿TiO2-Al2O3-(MgO+MnO)成因图解也具有一定规律性。梅山铁矿磁铁矿为与火山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作用成矿,脉状矿石为岩浆期后矿质充填形成,以它形细粒结构集合体为特征;角砾状矿石及块状矿石则是早期热液交代萃取围岩中的铁质,晚期矿质大规模沉淀而成,该作用过程中发育区内最广泛的浸染状磁铁矿化,磁铁矿受后期热液作用的影响而被交代溶蚀呈残余结构。泥河铁矿磁铁矿主要分布于Ⅱ、Ⅲ、Ⅳ区的过渡区间,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斑杂状构造→伟晶状构造→致密块状构造→网脉浸染状磁铁矿石中磁铁矿由火山岩型→岩浆型→热液型逐渐过渡,但浸染状磁铁矿石、伟晶状磁铁矿石及块状磁铁矿石受热液交代混染分布略分散。从磁铁矿产出结构特征来看,细粒它形结构与交代残余结构磁铁矿主要为火山岩型,粗粒自形-它形粒状结构磁铁矿偏向于热液成因,与区内以次火山岩-热液成矿特征较为一致。平川矿山梁子及道坪子矿段磁铁矿几乎都分布于矽卡岩型区域内,仅道坪子矿段发育的浸染状、细脉状磁铁矿石受地层混染而有向热液型过渡的趋势,矿山梁子矿段应该为富铁质矿浆沿本区火山机构及区内构造薄弱面充填成矿,受区内碳酸盐围岩影响。烂纸厂矿段磁铁矿为典型的沉积变质成因类型。⑦磁铁矿H-O稳定同位素:梅山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显示成矿热液总体显示岩浆水(5DH2O=-73-84%o,δ18OH2O=6.68-8.9‰)的特征,大气降水混入不明显。泥河磁铁矿H-O同位素特征表明主成矿阶段的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成矿晚阶段则主要为天水。平川磁铁矿δ18OMt介于5.6-10.3‰之间,明显区别于岩浆型磁铁矿和沉积变质型磁铁矿,与辉长质岩浆(δ180=5.5~7.4‰)相近,说明形成磁铁矿的氧与深部岩浆源具有亲缘关系。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来源于岩浆体系,和区内岩浆活动密切相关,但因碳酸盐脱碳作用而具有低δD和高δ180特征。(4)蚀变-矿化分带规律梅山铁矿围岩蚀变空间上,自下而上,分为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和上部安山质火山岩中浅色蚀变带,磁铁矿化开始于岩体深部浅色蚀变带,在接触带附近深色蚀变带富集。泥河铁矿床矿体,自下而上分为①下部浅色蚀变带、②深色蚀变带、③叠加蚀变带及④上部浅色蚀变带。分别对应钠长石化、紫色硬石膏-透辉石-(磷灰石)-磁铁矿化、含石英-赤铁矿-(菱铁矿)-浅色硬石膏-黄铁矿化及硅化-泥化。次生石英岩化是磁铁矿化的远程指示性蚀变,膏辉岩化出现在近矿和容矿蚀变带,钠长石化大规模发育标志铁矿化作用的开始,亦即深部找矿勘探的终止。平川铁矿的道坪子矿段V号矿体产于辉长岩体与碳酸盐岩接触带,具充填交代成因,围岩蚀变相对较为发育,可划分为4个蚀变带:①蛇纹石化大理岩带、②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化带、③金云母-透闪石化带、及④绿帘石-阳起石-透辉石化带。各蚀变带渐变过渡,向接触带两侧蚀变程度逐渐减弱。金云母-蛇纹石-磁铁矿带是主要赋矿部位,主要发育在细粒辉绿辉长岩中,金云母和蛇纹石是近矿围岩蚀变标志。(5)蚀变-矿化作用过程中的元素迁移本次研究的陆相火山岩型铁矿中泥河铁矿具有保存最完整及最典型的蚀变分带特征,因此选取其作为研究对象,对蚀变-矿化作用过程进行探讨,分析元素迁移规律。针对泥河铁矿床蚀变矿化带对蚀变岩主量元素分析,以早期蚀变岩石为原岩与稍晚期蚀变岩石的不活动元素拟合最佳等浓度方程,采用改良后的等浓度图法(The Isocon Diagram)来定量探讨蚀变过程中元素迁移特征。早期碱交代作用阶段以Na质富集为主,代表着铁矿化作用的开始。Fe质迁移与Na质富集为负相关,与P富集呈正相关关系。深色蚀变带以铁、镁、钙交代作用为主,膏辉岩以强烈富集Ca、Mg,弱富集Fe、Si为特征,为磁铁矿化过程富集Fe、P提供物质基础。叠加蚀变带以铁、硫、钙充填交代作用为主,早期赤铁矿-(菱铁矿)-硬石膏-黄铁矿化过程伴随强烈的硅酸盐矿物绿泥石化、绿帘石化水解,富集Fe、P、S和LOI,强烈亏损Ca、Mg;黄铁矿-硬石膏化蚀变岩以强烈富集Ca、Sr和Ba,强烈亏损Al、Si、K、Mg和Na,较亏损P为特征,Ba、Sr等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可能与硬石膏大规模沉淀有关。上部浅色蚀变带以硅、钾、铝水热交代作用为主,水云母-高岭土带富集K、Al,而早期蚀变迁移出的Si质则在次生石英岩化带沉淀形成硅质岩壳,磁铁矿化强度与硅化强度呈正相关关系,区内硅质的大规模沉淀标志着铁矿成矿作用过程全部结束。在整个矿化作用过程中Ti仅在磁铁矿大规模沉淀时发生类质同象置换而迁移,在其它蚀变过程中均以不活动组分存在。钠长石化的大量出现标志着铁矿化的开始;膏辉岩化是近矿和容矿蚀变;次生石英岩化是远程指示性蚀变。泥河铁矿床早期发育于辉石粗安玢岩体中的蚀变矿化过程微量稀土元素未发生明显的迁移。由辉石粗安玢岩内带至砖桥组粗安岩,微量-稀土元素逐渐降低,指示着稀土元素由内带向外带运移,亦指明了热液流体的运移方向。综上所述,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磁铁矿成因标型特征及蚀变-矿化分带特征显示,铁质来源与岩浆岩密切相关。中性和基性-超基性火山岩系列铁矿床产出于火山岩体内部或接触带部位,铁矿体以交代充填成矿为主,均发育浸染状矿化、块状矿化及脉状-网脉状矿化,局部发育角砾状矿化。由于矿体产出位置及成矿环境差异导致产出不同类型矿石组构特征及磁铁矿类型。磁铁矿化学成分特征表明浸染状细粒它形磁铁矿颗粒具有火山岩型或岩浆型-热液型过渡特征,说明其对火山岩中的铁质具有继承性特征。通过研究泥河铁矿各蚀变矿化带的元素迁移规律结合区内成矿流体特征,探讨了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成矿作用过程及矿床形成机制,并建立了蚀变-矿化模型。

张建中,冯秉寰,金浩甲,刘斌,罗玉鹏,金志明,朱美珠,陈书章[10](1987)在《新疆阿勒泰阿巴宫—蒙库海相火山岩与铁矿的成生关系及成矿地质特征》文中指出本文以板块构造观点概略地论述了本区海相火山岩及铁矿床(点)产出的区域地质背景;根据铷—锶同位素等时线确认了成岩、成矿的时代;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微量元素、矿物气—液包裹体和斜长石的研究,把变质火山岩系恢复为细碧—石英角斑岩系;系统地阐述了变质火山岩岩石学特征,划分了火山喷发旋回,探讨了火山岩产出的地质构造环境以及与铁矿的时空关系;较详细地研究了铁矿带各矿床(点)地层、地质构造、围岩蚀变作用、矿体产态、矿石类型及组构特征。对矿石和磁铁矿的化学组成及微量元素丰度作了较深入地分析;重点研究了硫、氧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类型及特征,论证了矿床的硫源及其与铁矿成因上的关系,成矿流体的来源及其演化的特征,探讨了成矿作用物理化学条件(成矿温度194—530℃,压力200—1900巴)和成矿溶液的性状及包裹体研究在成矿理论分析中的意义。最后对该成矿带各矿床(点)铁质来源、成矿方式、矿床成因类型及成矿系列归属等问题作了较深入的论证和总结。

二、马坑辉绿岩中铁的析出与成矿铁质来源的实验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马坑辉绿岩中铁的析出与成矿铁质来源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2)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矽卡岩铁矿的复杂性和多成因性
2 铁质活化富集的机理研究
    2.1 影响铁质迁移富集的因素
    2.2 铁质迁移富集的过程
3 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探讨
    3.1 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研究
    3.2 与酸性侵入岩有关的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研究
    3.3 铁质深部来源的可能性探讨
4 主要认识

(4)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前言
    1.1 选题背景与项目依托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问题
        1.2.1 磁铁矿LA-ICP-MS元素分析研究现状
        1.2.2 铁同位素示踪研究现状
        1.2.3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研究现状
        1.2.4 马坑铁多金属矿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
        1.2.4.1 构造-岩浆活动背景
        1.2.4.2 矿床地质特征
        1.2.4.3 矿床成因研究
        1.2.4.4 存在的科学问题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1.4 研究内容与工作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技术路线与工作方法
        1.4.2.1 技术路线
        1.4.2.2 工作方法
        1.4.3 工作量统计
    1.5 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1.5.1 主要成果
        1.5.2 主要创新点
第2章 成矿地质背景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盖层岩系
        2.1.3 晚三叠世—中侏罗世地层
        2.1.4 晚侏罗世—白垩纪地层
        2.1.5 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区域构造演化
        2.2.2 断裂
        2.2.3 推覆构造
        2.2.4 滑脱构造
        2.2.5 褶皱
    2.3 区域岩浆岩
        2.3.1 火山岩
        2.3.2 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
        2.4.1 区域重力异常
        2.4.2 区域航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
    2.6 区域矿产
第3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2.1 褶皱构造
        3.1.2.2 断裂构造
        3.1.3 侵入岩
        3.1.3.1 花岗岩
        3.1.3.2 辉绿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1.1 主矿体
        3.2.1.2 小矿体
        3.2.1.3 钼矿体
        3.2.2 矿石特征
        3.2.2.1 矿石类型
        3.2.2.2 矿石构造
        3.2.2.3 矿石结构
        3.2.3 围岩蚀变及矿化阶段
        3.2.3.1 围岩蚀变
        3.2.3.2 矿化阶段
第4章 磁铁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和矿床成因探讨
    4.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4.1.1 样品采集和显微观察
        4.1.2 分析方法
    4.2 测试结果
    4.3 矿床成因探讨
        4.3.1 磁铁矿微量元素组成及其成因意义
        4.3.2 磁铁矿微量元素变化特征与成矿过程约束
        4.3.3 马坑铁矿的矿床成因探讨
    4.4 小结
    附表
第5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及其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5.2 测试结果
        5.2.1 辉绿岩
        5.2.2 大理岩
        5.2.3 林地组砂岩
        5.2.4 磁铁矿矿石
        5.2.5 磁铁矿单矿物
    5.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对成矿流体的指示
        5.3.1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3.2 成矿流体性质
        5.3.3 成矿流体来源和成矿作用阶段
    5.4 小结
    附表
第6章 铁、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和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6.1 样品采集及分析方法
        6.1.1 铁同位素分析
        6.1.2 硫、铅同位素分析
    6.2 测试结果
        6.2.1 铁同位素测试结果
        6.2.2 硫同位素测试结果
        6.2.3 铅同位素测试结果
    6.3 成矿物质来源探讨
        6.3.1 铁同位素组成和铁质来源
        6.3.2 硫同位素组成和硫的来源
        6.3.3 铅同位素组成和铅的来源
    6.4 小结
第7章 岩心多参数信息提取及矿化蚀变特征与成矿要素研究
    7.1 钻孔岩心的选取及分析方法
        7.1.1 钻孔岩心的选取
        7.1.2 扫描测试方法
        7.1.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1.2.2 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2 测试结果
        7.2.1 蚀变矿物的高光谱扫描
        7.2.2 pXRF元素浓度测试
        7.2.3 高精度XRF元素浓度和点状磁化率测试
    7.3 矿化蚀变特征探讨
        7.3.1 矿化类型及其分布特征
        7.3.2 蚀变矿物分带
    7.4 对成矿要素的指示
        7.4.1 辉绿岩对成矿的贡献
        7.4.2 硅钙面控矿特征
        7.4.3 元素地球化学异常对成矿作用的指示
    7.5 小结
第8章 成矿机制与“三位一体”找矿模式
    8.1 成矿机制
        8.1.1 成矿流体演化和成矿过程
        8.1.2 流体沸腾作用与小矿体的形成
    8.2 成矿地质体
        8.2.1 大洋、莒舟花岗岩
        8.2.2 辉绿岩
    8.3 控矿构造与成矿结构面
        8.3.1 褶皱构造控矿作用
        8.3.2 断裂构造控矿作用
        8.3.2.1 断层
        8.3.2.2 推覆构造
        8.3.3 滑脱构造控矿作用
        8.3.4 结构面控矿作用
        8.3.4.1 硅钙面控矿
        8.3.4.2 裂隙充填控矿
    8.4 成矿作用的矿化蚀变标志
    8.5 成矿时空演化
    8.6 “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和找矿模式
第9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5)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研究现状
        1.1.1 矽卡岩矿床现状
        1.1.2 铁矿床现状
        1.1.3 马坑铁矿开发历史和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研究意义
        1.2.1 选题依据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内容及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3.1 研究内容
        1.3.2 拟解决的关键问题
    1.4 技术路线及方法
    1.5 依托项目及完成的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
    2.1 区域地层
        2.1.1 前泥盆纪基底地层
        2.1.2 晚古生代-中三叠世地层
        2.1.3 中新生代地层
    2.2 区域构造
        2.2.1 断裂
        2.2.2 推覆构造
        2.2.3 滑脱构造
        2.2.4 褶皱
        2.2.5 区域地质构造演化
    2.3 区域岩浆岩
        2.3.1 加里东期侵入岩
        2.3.2 海西期侵入岩
        2.3.3 印支期侵入岩
        2.3.4 燕山期侵入岩
    2.4 区域地球物理特征
        2.4.1 区域重力场
        2.4.2 区域磁异常
    2.5 区域地球化学特征
        2.5.1 区域岩石中元素丰度
        2.5.2 地球化学异常特征
    2.6 区域矿产资源概况
第三章 矿床地质特征
    3.1 矿区地质
        3.1.1 地层
        3.1.2 构造
        3.1.3 侵入岩
    3.2 矿床地质
        3.2.1 矿体特征
        3.2.2 矿石类型及结构、构造
        3.2.3 围岩蚀变
        3.2.4 成矿阶段
    本章小结
第四章 侵入岩地球化学特征
    4.1 地质概况和岩石学特征
        4.1.1 花岗岩
        4.1.2 辉绿岩
    4.2 地质年代学
        4.2.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4.2.2 锆石特征及分析结果
    4.3 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
        4.3.1 实验方法
        4.3.2 主量元素
        4.3.3 稀土元素和微量元素
        4.3.4 Sr-Nd-Pb 同位素组成
    4.4 讨论
        4.4.1 成岩时代
        4.4.2 花岗岩成因类型
        4.4.3 花岗岩源区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矽卡岩矿物学特征及分带研究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2 矽卡岩矿物学分析
        5.2.1 石榴子石
        5.2.2 辉石
        5.2.3 角闪石、绿泥石和云母
    5.3 矽卡岩的分带
    5.4 讨论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
    6.1 稀土采集和测试结果
        6.1.1 样品采集及分析过程
        6.1.2 分析结果
    6.2 讨论
    本章小结
第七章 成矿流体
    7.1 流体包裹体研究
        7.1.1 流体包裹体类型和特征
        7.1.2 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和盐度
        7.1.3 流体包裹体显微激光拉曼探针成分
        7.1.4 包裹体群组分析
        7.1.5 流体包裹体的密度和压力
    7.2 稳定同位素
        7.2.1 C 同位素
        7.2.2 H、O 同位素
    7.3 成矿流体特征
        7.3.1 成矿流体性质
        7.3.2 成矿流体来源
        7.3.3 流体氧化状态
    本章小结
第八章 成矿年代与成矿物质来源
    8.1 辉钼矿 Re-Os 测年
        8.1.1 采样位置及测试方法
        8.1.2 测试结果
        8.1.3 成矿时代与成矿作用
    8.2 成矿物质来源
        8.2.1 钼的来源
        8.2.2 硫同位素及其示踪
        8.2.3 稀土元素特征对成矿物质来源的指示
        8.2.4 铁的来源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矿床机制与成矿模型
    9.1 成矿构造环境
    9.2 成矿机制与成矿模型
        9.2.1 成矿机制
        9.2.2 成矿模型
    本章小结
第十章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取得的成果

(7)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现状
    1.2 选题依据及意义
    1.3 研究方案及技术路线
    1.4 完成工作量
第二章 区域地质背景
    2.1 地理位置
    2.2 大地构造位置
    2.3 区域地质特征
    2.4 小结
第三章 火山岩特征
    3.1 岩相学
    3.2 岩石地球化学
    3.3 U-Pb年代学
    3.4 小结
第四章 矿床地质
    4.1 矿区地质特征
    4.2 矿体地质特征
    4.3 围岩蚀变
    4.4 成矿期次
    4.5 矿物学特征
    4.6 矽卡岩形成机制
    4.7 矽卡岩化与铁成矿
    4.8 小结
第五章 矿床地球化学
    5.1 微量元素地球化学
    5.2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5.3 流体包裹体
    5.4. 小结
第六章 矿床成因
    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6.2 Sm-Nd年代学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矿床成因对比
    6.5 成矿模式
    6.6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个人简历

(8)闽西南马坑式铁矿床成因研究及定量预测与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章 引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
        1.2.1 矽卡岩及矽卡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2 马坑铁矿成因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思路和方法
    §1.4 论文完成的主要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进展及主要创新点
        1.5.1 取得研究进展
        1.5.2 主要创新点
第二章 闽西南地区大地构造演化和矿床时空分布规律
    §2.1 闽西南地区成矿地质背景
        2.1.1 闽西南区域地质特征
        2.1.2 闽西南大地构造演化
    §2.2 闽西南主要矿床类型和成矿系列
        2.2.1 晋宁期与海相火山作用有关的铅、锌、银多金属块状硫化物矿床成矿系列
        2.2.2 海西—印支期与火成岩有关的铁、铜、铅、锌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2.2.3 燕山期与中酸性火成岩有关的铁、铜、铅、锌、钼、钨、锡、金、银、铀等多金属矿床成矿系列
    §2.3 闽西南成矿时空演化规律及其动力学背景
第三章 马坑铁矿成矿地质背景
    §3.1 区域地质特征
        3.1.1 区域地层
        3.1.2 区域岩浆岩
        3.1.3 区域构造
    §3.2 矿区地质特征
        3.2.1 矿区地层
        3.2.2 矿区构造
        3.2.3 矿区岩浆岩
    §3.3 矿床地质特征
        3.3.1 主矿体特征
        3.3.2 小矿体特征
        3.3.3 矿石特征
    §3.4 围岩蚀变
    §3.5 成矿阶段
        3.5.1 钙硅矽卡岩化阶段
        3.5.2 角闪石矽卡岩化阶段
        3.5.3 绿泥石化阶段
        3.5.4 石英硫化物—碳酸盐阶段
第四章 成矿年代学研究
    §4.1 样品及测试方法
        4.1.1 花岗岩和似层状基性岩
        4.1.2 石榴子石和磁铁矿单矿物
    §4.2 测试结果
        4.2.1 花岗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
        4.2.2 似层状基性岩LA-ICP-MS锆石U-Pb测年
        4.2.3 石榴子石和磁铁矿单矿物Sm-Nd测年
    §4.3 成矿年代
第五章 成矿物质来源研究
    §5.1 样品及测试方法
        5.1.1 磁铁矿单矿物Sr-Nd-Pb及Fe同位素分析
        5.1.2 似层状基性岩、矿石及围岩Sr-Nd-Pb同位素分析
        5.1.3 蚀变似层状基性岩中Fe元素测试
        5.1.4 辉石和石榴子石的EPMA主量元素分析
    §5.2 测试结果
        5.2.1 Sr-Nd-Pb及Fe同位素测试结果
        5.2.2 蚀变似层状基性岩中Fe元素结果
        5.2.3 辉石和石榴子石的主量元素分析结果
    §5.3 成矿物质来源与流体演化
        5.3.1 Sr-Nd-Pb同位素特征
        5.3.2 Fe同位素特征
        5.3.3 蚀变似层状基性岩和辉石单矿物中Fe元素特征
        5.3.4 成矿流体演化
        5.3.5 小结
第六章 大洋—莒舟花岗岩体地球化学特征及其对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的制约
    §6.1 样品及测试方法
    §6.2 测试结果
    §6.3 大洋—莒舟花岗岩的岩石学成因
        6.3.1 岩石学分类
        6.3.2 岩石学成因
    §6.4 成矿大地构造背景
第七章 矿床模型与成矿规律
    §7.1 成矿过程
    §7.2 矿床模型
    §7.3 马坑式铁矿成矿规律
        7.3.1 花岗岩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3.2 地层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3.3 构造对成矿的控制作用
        7.3.4 区域成矿模式
第八章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成矿预测
    §8.1 闽西南马坑式铁矿预测模型
        8.1.1 确定证据图层
        8.1.2 预测方法
    §8.2 成矿预测
        8.2.1 预测原始数据
        8.2.2 预测图层获取
        8.2.3 成矿预测
        8.2.4 预测图层重要性评估
        8.2.5 小结
    §8.3 成矿靶区圈定与优选
        8.3.1 A1马坑铁矿找矿远景区
        8.3.2 A2银顶格铁矿找矿远景区
        8.3.3 A3潘田—洛阳铁矿找矿远景区
        8.3.4 B1阳山铁矿找矿远景区
        8.3.5 B2挂山—西洋铁矿找矿远景区
    §8.4 野外示范验证
    §8.5 小结
第九章 主要结论与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研究不足与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9)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论文提纲范文)

作者简介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1.1 选题依据及意义
    §1.2 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2.1 宁芜“玢岩铁矿”研究现状
        1.2.2 庐枞铁矿床研究现状
        1.2.3 攀西地区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研究现状
        1.2.4 矿石组构学研究现状
        1.2.5 等浓度图法元素迁移规律研究现状
        1.2.6 存在的问题
        1.2.7 拟解决的问题
    §1.3 技术路线及研究内容
    §1.4 论文完成的实物工作量
    §1.5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及创新点
第二章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2.1 宁芜盆地
    §2.2 庐枞盆地
    §2.3 攀西平川地区
第三章 典型矿床地质特征
    §3.1 梅山铁矿
        3.1.1 矿区地质特征
        3.1.2 矿床地质特征
    §3.2 泥河铁矿
    §3.3 平川铁矿
        3.3.1 矿区地质特征
        3.3.2 矿体地质特征
    §3.4 成矿时限
        3.4.1 火山岩年龄
        3.4.2 次火山岩年龄
        3.4.3 矿床成矿时代
第四章 样品处理及分析方法简介
    §4.1 样品准备及处理
    §4.2 分析方法
        4.2.1 爆裂温度测试分析
        4.2.2 成矿流体成分分析
        4.2.3 电子探针分析(EMP)
        4.2.4 主、微量地球化学分析
        4.2.5 稳定同位素分析方法
第五章 矿石组构学特征
    §5.1 梅山铁矿
        5.1.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1.2 矿石结构
        5.1.3 矿石构造
        5.1.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1.5 成矿期次与矿化阶段
    §5.2 泥河铁矿
        5.2.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2.2 矿石结构
        5.2.3 矿石构造
        5.2.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2.5 成矿期与成矿阶段的划分
    §5.3 平川铁矿
        5.3.1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石类型
        5.3.2 矿石结构
        5.3.3 矿石构造
        5.3.4 矿物共生组合及蚀变矿化分带
        5.3.5 成矿期次与成矿阶段
第六章 典型矿物标型与蚀变-矿化模型
    §6.1 典型矿物标型及矿石组构成因意义
        6.1.1 磁铁矿
        6.1.2 黄铁矿
        6.1.3 菱铁矿
        6.1.4 磷灰石
        6.1.5 硬石膏
        6.1.6 硅质岩
    §6.2 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及流体特征
        6.2.1 泥河铁矿蚀变岩地球化学特征
        6.2.2 梅山铁矿
        6.2.3 平川铁矿
        6.2.4 蚀变矿化作用过程及形成机制探讨
    §6.3 蚀变-矿化找矿模型
第七章 结论与问题
    §7.1 主要结论
    §7.2 存在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图版Ⅰ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Ⅱ 梅山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图版Ⅲ 梅山铁矿床自下而上围岩蚀变分带特征
图版Ⅳ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Ⅴ 泥河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图版Ⅵ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物及矿石结构显微照片
图版Ⅶ 平川铁矿床典型矿石构造照片

四、马坑辉绿岩中铁的析出与成矿铁质来源的实验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闽西南地区马坑式钙矽卡岩型铁矿床 专辑1[A]. 赵一鸣,谭惠静,许振南,袁润广,毕承思,郑人来,李大新,孙静华. 中国地质科学院矿床地质研究所文集(7), 1983
  • [2]矽卡岩型铁矿的铁质来源与迁移富集机理探讨[J]. 陈艳,张招崇. 岩矿测试, 2012(05)
  • [3]新疆阿勒泰阿巴宫—蒙库海相火山岩与铁矿的成生关系及成矿地质特征[J]. 张建中,冯秉寰,金浩甲,刘斌,罗玉鹏,金志明,朱美珠,陈书章. 西北地质科学, 1987(06)
  • [4]闽西南马坑铁矿成因机制与找矿模式研究[D]. 易锦俊.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8(03)
  • [5]福建马坑铁矿床地质与地球化学[D]. 张承帅.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2012(08)
  • [6]交代岩与其有关铁矿形成的铁质来源的模拟实验[J]. 梁祥济,李德兴,张仲明,程莱仙. 矿床地质, 1987(02)
  • [7]新疆西天山查岗诺尔铁矿地质特征与矿床成因[D]. 洪为. 中国地质科学院, 2012(10)
  • [8]闽西南马坑式铁矿床成因研究及定量预测与评价[D]. 张振杰. 中国地质大学, 2015(01)
  • [9]陆相火山岩型铁矿床矿石组构学特征及其成因意义[D]. 江满容. 中国地质大学, 2014(11)
  • [10]新疆阿勒泰阿巴宫—蒙库海相火山岩与铁矿的成生关系及成矿地质特征[A]. 张建中,冯秉寰,金浩甲,刘斌,罗玉鹏,金志明,朱美珠,陈书章. 中国地质科学院西安地质矿产研究所文集(20), 1987

标签:;  ;  ;  ;  ;  

马坑辉绿岩中铁析出及成矿铁源的试验研究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