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姚蓓蓓[1](2018)在《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我国地势情况复杂,气候条件多变,台风、干旱及洪涝等自然灾害一直是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重要隐患。2011年,“十二五”水利规划将水安全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全面推进了水利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断升华着治水理念。水情监测作为预防洪涝、干旱发生的重要手段,其监测的精准性与时效性便显得尤为重要。作为一项非工程防洪措施,开发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开发周期短、投资少、效益高等优势,受到了很多国家的青睐。综合考虑我国水库现存的安全问题,同时紧紧围绕“十三五”水利规划纲要,结合我省水库大坝安全监测体系的现状,针对我省水利发展中的薄弱环节,本文设计了符合汾河二库环境条件的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通过传感器技术、通讯技术以及计算机技术等多种技术手段的结合,完成了对汾河二库水情信息的实时采集、传输与显示,以支持库区防汛抗旱决策和优化调度管理。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分为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硬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采集终端、遥测终端控制核心和无线传输配置,采集终端传感器涵盖雨量、气象、水位、水温信息,控制核心选择超低功耗且功能强大的MSP4305438A型单片机,配以GPRS无线传输模块,完成遥测站到中心站的数据传输;软件部分主要包括遥测站控制程序和中心站上位机软件程序,分别从主程序设计、雨量数据采集程序、水位和水温数据采集程序、中心站软件开发平台、数据库和系统功能几个方面进行表述。系统投入使用后,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成果,对采集到的水情参数数据进行分析,得到汾河二库观测周期内的降雨分布;在最优水位计的对比试验中根据统计结果选取压差式水位计作为最适宜汾河二库水位监测的传感器,并计算其日平均水位,绘制逐日水位过程线;水温数据为探究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的年、季、日内变化提供了重要依据,结果表明,汾河二库垂向表层水温分布呈现出明显的季节性变化规律,符合分层型水库表温层特征,秋冬季,表层水体水温均匀分布,春夏季,水面下1-2米层存在水温突然升高的现象,气温与库面水温之间可以建立回归模型,得到良好的线性相关关系,且不同季节,气温对表层水温的影响深度不同,气温越高,水温日变幅值越大,影响深度越大。通过近两年的运行,证明了该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具有实时性强、功耗低、数据准确、操作便捷、成本低等特点,形成了集采集、传输、处理、显示与分析于一体的水情监测系统,为水利部门及时了解汾河二库水情信息,提早做好防洪措施提供了数据支撑;同时,随着自动化系统的投入使用,大大节省了人力资源,充分发挥了其科技优势。在管理水库安全运行,提高水库防汛抗旱以及科学调度能力等方面具有基础性的作用。
史雅栋[2](2014)在《基于跨孔CT技术的岩溶发育区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岩体质量分级是工程建设中勘察、设计和施工阶段重点研究和关注的问题,在大量的工程实践和研究工作中,国内外研究学者已在岩体质量分级方法方面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但在岩溶地区隧道工程中,由于岩溶的发育造成围岩岩体高度的不均匀性和不连续性,而且常用的岩体质量评价指标岩体完整性系数,由单孔测得纵波波速,难以反映岩体的整体特征,因此岩溶区隧道围岩岩体质量评价面临着巨大困难,从目前研究情况来看,尚缺少针对岩溶发育区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本文以南京地铁四号线岩溶发育段为例,结合前人研究成果,利用跨孔CT弹性波勘测技术给出剖面波速数据信号,选择弹性波速为评价指标,建立了一套专门针对于岩溶发育区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主要研究成果如下:(1)通过对工作区工程地质条件的调查研究,分析了控制岩溶发育程度、分布规律和形态的主要因素。(2)总结分析各种传统岩体质量分级方法,重点对比各方法中选取的不同评价指标及其意义,为岩溶发育区岩体质量评价建立新指标奠定理论基础。(3)对跨孔CT弹性波勘测技术进行研究,从探测技术原理出发,给出一套能够处理波速数据信号的解译方法,绘制出各勘测剖面波速等值线图。(4)基于剖面波速等值线图,定义了一种新的评价指标“V”,建立了套专门针对于岩溶发育区的岩体质量分级方法。(5)将这一分级方法应用于南京地铁四号线岩溶发育区内围岩岩体质量评价和分级。
郝枫楠[3](2012)在《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大力建设,新建的高水头、高泄流量、高泄流速度的“三高”工程越来越多,对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这已引起专家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进行了大量有关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试验研究,提出了许多研究成果。然而,现有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如何提高材料的抗冲磨性能,对如何更精确的评价抗冲磨性能的研究尚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很少有人考虑这一问题。因此,进行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方面的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本文在总结目前国内外对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方法进行了一些探索。主要开展的工作如下:(1)在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混凝土的冲磨破坏理论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2)由于评价抗冲磨性能的过程中存在着大量的模糊信息,本文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理论的基本思想引入到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的研究中。论述了层次分析法与模糊数学的基本原理和一般评判过程。(3)由该思想出发,根据相关规范和冲磨破坏理论,从原材料因素、力学性能因素、工程环境因素这三种主客观因素考虑,由上而下分层次的确定了水胶比、胶凝材料用量、粗骨料类型、粗骨料最大粒径、HF外加剂、粉煤灰、28d抗压强度、28d抗拉强度、28d质量磨损率、工程冲磨环境、水流流速、含沙量等12个二级评价指标和评价等级。由层次分析法确定评价指标的权重,由模糊数学中的原理确定相关评价指标的隶属度或隶属函数,据此建立了一个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多层次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该模型综合考虑了影响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的主要因素,能够比较全面的反映出被评价水工混凝土的抗冲磨性能。(4)通过一个工程实例,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显示,通过最大隶属度原则、非对称贴近原则、分段赋值法等分析手段,该模型可以对单个评价目标、多个评价目标进行综合评价,并具有很好的精确性。得到的评价结果跟原有的试验结果基本吻合,符合实际情况。表明该方法是实际可行的。
辛景峰[4](2008)在《面墙式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徐变应力的有限元分析》文中提出碾压混凝土坝有许多优点,目前成为许多工程的首选坝型。与传统的施工模板相比,混凝土面墙技术具有能够适应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快速施工、缩短工期,降低模板造价等优点,已在美国上静水坝、泰国科隆塔丹坝等工程中成功使用。但对使用混凝土面墙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温度场及温度徐变应力状况研究较少,因此本文的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本文主要根据热传导理论、弹性徐变理论及有限元理论,结合新疆喀腊塑克水利枢纽工程,以使用混凝土面墙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及未使用混凝土面墙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坝体为研究对象,采用三维有限元计算软件ANSYS对坝体的非溢流坝段进行了施工期和运行期的仿真计算,计算按热~应力耦合,模拟了施工过程,考虑了混凝土分层浇筑、入仓温度、浇筑厚度、施工间歇期、水化热、材料的不同分区等影响因素,较为系统的研究了非溢流坝段在施工期和运行期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的分布规律,并对两种方案进行了对比分析。通过计算和分析,得到的主要结论为:两种方案的温度场和温度徐变应力计算结果符合一般规律,比较合理;靠近坝体表面的温度梯度较大,这样坝体表面产生了比较大的温差,且产生了较大的拉应力,可能产生表面裂缝,应采取一定的保温措施,避免坝体表面出现裂缝;混凝土面墙的应用对坝体温度场及温度徐变应力所产生的影响较小,而面墙技术的应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施工进度,减少模板和施工费用,从而可以降低工程投资。研究结果表明,本次计算和分析结果对实际工程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马良柱[5](2004)在《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中介绍了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的结构设计,岔洞属超静定结构,结构计算比较复杂,文中介绍了衬砌的分段循环计算方法,结果合理可靠。
马良柱,石桂萍,杨学宏,曹继彦[6](2000)在《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文中指出本文介绍了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的结构设计 ,岔洞结构比较复杂 ,属超静定结构 ,共有以下几种方法可求解 :力法、弯矩分配法、弹性中心法、变位法、封闭式衬砌的分段循环计算方法。本文主要介绍封闭式衬砌的分段循环计算方法 ,结果合理可靠。
张其军[7](2000)在《浅谈碾压混凝土(RCC)重力坝在汾河二库的应用》文中指出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是近二十年来在坝工设计、施工方法和混凝土材料等方面相互结合发展起来的一项综合性新技术 ,在我国已得到较为广泛的应用和发展 ,但在北方寒冷、多风、昼夜温差大、干燥的地区修建碾压混凝土大坝在我国还没有太多的经验可借鉴。本文就全断面碾压混凝土的设计及大坝设计中几个特点作出介绍。
张旭红,张瑞春,钟瑞喜,张建平[8](2000)在《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文中提出:本文详细介绍了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与设计
郭强,郑国和[9](1999)在《科学决策 精心管理——山西省汾河二库工程建设特点》文中提出本文从设计、施工、组织、管理等方面介绍了山西省汾河二库工程的建设特点
李玉芷,冯先明,南彦波,王生[10](1999)在《汾河二库枢纽工程金属结构设计与研究》文中认为为使汾河二库枢纽工程能够发挥以防洪和城市供水为主,结合发电和旅游等综合效益,设计了多种型式的金属结构设施.汾河二库枢纽工程的金属结构设计具有种类多、功能较齐全、水头较高、跨度较大和技术较先进等特点、;并在设计过程中对液压启闭机的选用、深水拦污栅的起吊方式和大跨度斜支臂弧形闸门扭角精确计算从而减小组合处错位偏差等技术问题进行了研究.
二、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1 国外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2 国内水情监测系统的研究动态 |
1.2.3 山西省水情监测系统的现状 |
1.3 目前水情监测技术的发展方向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总体设计 |
2.1 系统设计思路 |
2.2 系统设计要求 |
2.3 系统设计依据与原则 |
2.3.1 系统设计依据 |
2.3.2 系统设计原则 |
2.4 系统结构设计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硬件设计 |
3.1 遥测站硬件设计 |
3.2 遥测终端控制核心选型 |
3.3 传感器设备选型 |
3.3.1 雨量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3.2 水位遥测站的传感器选型 |
3.4 通讯模块选型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软件设计 |
4.1 遥测站控制程序设计 |
4.1.1 数据采集通讯协议 |
4.1.2 雨量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1.3 水位遥测站数据采集程序设计 |
4.2 中心站软件设计 |
4.2.1 软件系统开发平台 |
4.2.2 系统数据库 |
4.2.3 软件系统功能 |
4.2.4 系统操作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汾河二库水情监测系统安装与数据分析 |
5.1 雨量遥测站数据分析 |
5.1.1 降水量变化 |
5.1.2 气温气压变化 |
5.2 水位遥测站数据分析 |
5.2.1 最优水位计对比试验分析 |
5.2.2 日平均水位 |
5.2.3 月平均水位 |
5.2.4 库容年内变化 |
5.2.5 表层水温年内变化 |
5.2.6 水位与第一次温度突变点的分布 |
5.2.7 水温日变化 |
5.2.8 日内最高、最低水温出现时间 |
5.2.9 水温日变幅 |
5.3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6.1 研究结论 |
6.2 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及参与的科研项目 |
(2)基于跨孔CT技术的岩溶发育区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岩体质量评价方法及指标体系研究现状 |
1.2.2 地下工程围岩岩体质量评价研究现状 |
1.2.3 岩溶区地下工程围岩分级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与技术路线 |
第二章 研究区工程地质条件 |
2.1 工程概况 |
2.2 自然地理与环境 |
2.2.1 地形与地貌 |
2.2.2 气象与水文 |
2.2.3 场地及周边环境 |
2.3 区域地质条件 |
2.3.1 区域地质构造 |
2.3.2 区域地震历史 |
2.3.4 主要岩层及层序 |
2.4 水文地质条件 |
2.4.1 地表水 |
2.4.2 地下水 |
2.5 岩溶发育概况 |
第三章 跨孔CT岩溶探测技术 |
3.1 弹性波勘探的理论基础 |
3.1.1 弹性形变与弹性介质 |
3.1.2 地震弹性波 |
3.1.3 弹性波的传播 |
3.2 跨孔CT的技术原理 |
3.2.1 数据采集 |
3.2.2 射线追踪方式 |
3.2.3 反演与成像 |
3.3 勘测数据解译 |
3.3.1 实测波形图的处理 |
3.3.2 解译结果与成图 |
第四章 岩溶区岩体质量分级方法及应用 |
4.1 分级指标的确定 |
4.1.1 传统指标 |
4.1.2 岩溶区分级指标的确定 |
4.1.3 合理性验证 |
4.2 分级系统的建立 |
4.2.1 基本思路 |
4.2.2 分级模型 |
4.3 分级指标的主要修正问题 |
4.3.1 关键误差分析 |
4.3.2 修正方法 |
4.4 实际工程应用 |
4.4.1 研究区内跨孔CT探测 |
4.4.2 研究区岩体质量分级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主要结论 |
5.2 后续工作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3)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抗冲磨材料研究现状 |
1.2.2 造壳技术研究现状 |
1.2.3 抗冲磨试验方法研究现状 |
1.3 存在的问题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冲磨破坏理论研究 |
2.1 悬移质冲磨破坏理论研究 |
2.1.1 悬移质冲磨破坏机理研究 |
2.1.2 悬移质冲磨破坏影响因素研究 |
2.2 推移质冲磨破坏理论研究 |
2.2.1 推移质冲磨破坏机理研究 |
2.2.2 推移质冲磨破坏影响因素研究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理论基础 |
3.1 概述 |
3.2 层次分析法 |
3.3 模糊数学理论 |
3.3.1 引言 |
3.3.2 模糊集合 |
3.3.3 隶属函数的确定 |
3.4 模糊综合评判理论 |
3.4.1 模糊综合评判的一般原理 |
3.4.2 模糊合成算子的改进 |
3.4.3 模糊综合评价结果的分析 |
3.4.4 多级模糊综合评价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模糊综合评判模型的建立 |
4.1 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模糊评判评价集的建立 |
4.2 模糊评价层次模型的建立 |
4.3 评价系统底层指标的确定 |
4.4 基于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向量 |
4.4.1 确定第二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
4.4.2 确定第一级评价指标的权重向量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评价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试验研究 |
5.2.1 试验原材料 |
5.2.2 试验方法及试验配合比 |
5.2.3 试验结果及分析 |
5.3 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模糊综合评价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 |
(4)面墙式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徐变应力的有限元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及其特点 |
1.1.1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概况 |
1.1.2 碾压混凝土坝的特点 |
1.1.3 碾压混凝土坝的发展趋势及新成果 |
1.2 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混凝土面墙技术 |
1.2.1 混凝土面墙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中的发展状况 |
1.2.2 混凝土面墙在碾压混凝土重力坝中应用的优势 |
1.2.3 混凝土面墙模板的结构及施工工艺 |
1.2.4 面墙式碾压混凝土重力坝的结构 |
1.3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和应力场的研究方法与现状 |
1.3.1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场和应力场的研究方法 |
1.3.2 碾压混凝土坝温度徐变应力的研究现状 |
1.4 本文研究的背景、内容及意义 |
1.4.1 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
1.4.2 本文研究的内容 |
2 有限元计算原理 |
2.1 三维有限元分析的基本理论 |
2.1.1 结构离散 |
2.1.2 单元分析 |
2.2 热传导基本理论 |
2.2.1 热传导方程 |
2.2.2 导热问题的定解条件 |
2.3 温度场三维有限元计算原理 |
2.3.1 稳定温度场三维有限元计算公式 |
2.3.2 非稳定温度场三维有限元计算公式 |
2.3.3 准稳定温度场三维有限元计算公式 |
2.4 温度应力有限元计算原理 |
2.4.1 由变温引起的等效结点荷载计算 |
2.4.2 弹性体变温应力的有限元计算 |
2.5 混凝土徐变应力分析 |
2.5.1 混凝土的变形 |
2.5.2 混凝土的徐变变形 |
2.5.3 混凝土温度徐变应力分析的有限单元法 |
3 基于ANSYS软件的坝体温度场、温度徐变应力三维有限元计算 |
3.1 ANSYS软件简介 |
3.2 有限元软件ANSYS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3.3 基于ANSYS软件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施工仿真分析 |
3.4 基于ANSYS软件的耦合分析 |
3.5 单元简介 |
3.5.1 SOLID65单元 |
3.5.2 SOLID 45单元 |
3.5.3 SOLID90 3-D实体热单元 |
4 工程算例 |
4.1 工程概况 |
4.2 基本资料 |
4.2.1 气温资料 |
4.2.2 坝体材料物理力学、热力学参数 |
4.2.3 边界条件 |
4.3 无面墙方案温度场、温度徐变应力计算分析 |
4.3.1 计算模型 |
4.3.2 施工过程模拟 |
4.3.3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4.3.4 温度徐变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 有面墙方案温度场、温度徐变应力计算分析 |
4.4.1 计算模型 |
4.4.2 施工过程模拟 |
4.4.3 温度场计算结果及分析 |
4.4.4 温度徐变应力计算结果及分析 |
4.5 小结 |
5 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
(6)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
2 隧洞的工程地质条件 |
3 隧洞的结构计算 |
3.1 基本假定 |
3.2 荷载及其组合 |
3.2.1 荷载 |
1) 内水压力: |
2) 衬砌自重: |
3) 围岩抗力: |
3.2.2 荷载组合 |
3.3 计算公式 |
4 结构计算及配筋 |
4.1 结构计算 |
4.2 配筋计算 |
5 成果分析 |
(8)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引言 |
1 拌和站的规划 |
2 拌和站的设计 |
2.1 拌和站的规模及主机选型 |
2.2 拌和站骨料储仓的土建设计 |
1) 骨料储仓的地基处理。 |
2) 地弄土建: |
3) 骨料储仓上层的设计。 |
2.3 拌和站皮带机造型及金属结构设计制作 |
2.3.1 皮带机造型 |
2.3.2 金结构设计制作 |
2.4 拌和站的控制系统 |
2.4.1 副控制室工作原理 |
2.4.2 主控制室工作原理 |
2.5 拌和站的工艺流程 |
1) 骨料储备和上料系统。 |
2) 水泥、粉煤灰储备及上料系统。 |
3) 外加剂配制站。 |
4) 生产用水。 |
5) 生产用风。 |
2.6 拌和站的供配电 |
3 结束语 |
四、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论文参考文献)
- [1]汾河二库水情自动化监测系统设计与应用[D]. 姚蓓蓓. 太原理工大学, 2018(11)
- [2]基于跨孔CT技术的岩溶发育区岩体质量评价方法研究[D]. 史雅栋. 南京大学, 2014(03)
- [3]水工混凝土抗冲磨性能评价方法研究[D]. 郝枫楠.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12(12)
- [4]面墙式碾压混凝土重力坝温度徐变应力的有限元分析[D]. 辛景峰. 西安理工大学, 2008(01)
- [5]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J]. 马良柱. 山西水利科技, 2004(02)
- [6]汾河二库供水发电洞混凝土岔洞结构设计[J]. 马良柱,石桂萍,杨学宏,曹继彦. 山西水利科技, 2000(S2)
- [7]浅谈碾压混凝土(RCC)重力坝在汾河二库的应用[J]. 张其军. 山西水利科技, 2000(S2)
- [8]汾河二库混凝土拌和站的规划设计[J]. 张旭红,张瑞春,钟瑞喜,张建平. 山西水利科技, 2000(S1)
- [9]科学决策 精心管理——山西省汾河二库工程建设特点[J]. 郭强,郑国和. 山西水利科技, 1999(04)
- [10]汾河二库枢纽工程金属结构设计与研究[J]. 李玉芷,冯先明,南彦波,王生. 水利水电技术, 199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