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量训练题

力量训练题

一、力量素质训练问题(论文文献综述)

任昕[1](2019)在《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文中指出在体育舞蹈竞技项目中,运动员竞赛成绩的好坏在极大程度上受身体素质水平高低的影响,运动员只有具备良好的身体素质,才能以高规格高水准的技术完成竞技组合并获得优异成绩,由此可见身体素质极为重要不容忽视。为了我国能够更好地开展并进行体育舞蹈运动员科学选材、科学训练以及科学管理,最大程度缩小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与其他世界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之间的各方面差距,因此本文通过运用文献资料法、德尔菲法、测试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以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我国优秀拉丁舞运动员和标准舞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差异,旨在了解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的特征,为今后我国体育舞蹈运动员提高竞技能力水平与竞赛成绩,提供借鉴和帮助。本研究结论如下:1.体育舞蹈是相对以速度、力量、耐力、灵敏与协调素质为主的竞技项目,对于运动员的综合身体素质要求高。我国优秀拉丁舞运动员呈现出动作速度快、上肢力量耐力和灵敏与协调能力强的素质特征;优秀标准舞运动员呈现出踝关节力量耐力、有氧耐力以及静态平衡能力强的素质特征。其他的测试结果未体现出拉丁舞运动员与标准舞运动员之间具有明显区别与差异性。2.我国优秀体育舞蹈男性运动员在爆发力和无氧耐力水平上无显着差异;拉丁舞运动员动作速度快、力量耐力和灵敏与协调能力强、髋关节柔韧性好;标准舞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耐力、有氧耐力、静态平衡能力强。我国优秀体育舞蹈女性运动员在爆发力和无氧耐力水平上无显着差异;拉丁舞运动员动作速度快、上肢力量耐力强、踝关节柔韧性好、灵敏与协调能力强;标准舞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耐力、静态平衡能力强。3.我国优秀体育舞蹈男性运动员动作速度、爆发力、腰腹力量耐力、无氧耐力、有氧耐力、动态平衡能力优于体育舞蹈女性运动员;体育舞蹈女性运动员踝关节力量耐力、髋关节、肩关节柔韧、腿部柔韧以及灵敏与协调能力优于体育舞蹈男性运动员。

王梁[2](2018)在《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各省级青少年篮球队是中国男篮后备人才的重要培训基地,然而各省级青少年篮球队为了完成全运会任务,盲目执行“三从一大”训练原则,迫使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过度从事专项化训练,基础不牢导致训练效果一般,伤病率也较高,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运动寿命。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联合制订并签发的《关于加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关系体育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并不断创新。”功能性体能训练作为先进的训练理念,以其高训练效果、低运动损伤逐渐被国内顶尖运动员、运动队所认可。然而在许多青少年运动队,对于功能性体能训练比较陌生。功能性体能训练应该逐渐从精英运动员向基层运动员发展,为中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打好坚实基础。本研究以备战2017年天津全运会的河北青少年男子篮球队为受试对象,运用文献资料法、访谈法、专家调查法、实验法、实地考察法以及数理统计法建立了一套针对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水平的评价指标体系、对其比赛与训练负荷进行监控,并根据评价与监控结果设计了一套针对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实施的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案,以期能对我国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开展功能性体能训练提供有益的借鉴和指导。得出的主要研究的结论如下:1、在外负荷方面,受试者第二节平均运动负荷最高,第三节最低;外线球员的比赛负荷明显高于内线球员;外线球员在水平面的运动较多,中锋的垂直纵跳次数较多;各位置球员加速与减速、左右变向的比例出现较大的不平衡。在内负荷方面,全队第四、第五心率区间的比例较低,无氧耐力较差。2、建立了一套相对完整的“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共包括运动损伤风险评估、身体形态、身体素质、身体机能四个方面。运动损伤风险评估包括功能动作筛查、Y平衡测试以及足底压力测试。身体形态评价包括身体基本形态以及身体成分测试。身体素质评价包括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协调性的测评。身体机能评价包括运动时以及安静时的心率测评。3、设计了一套适用于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的功能性体能方案。该方案共包括:五个训练原则、三个训练中周期、具体采用了354种训练方法。4、受试者FMS测试及Y平衡测试的多项指标均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前脚掌、足弓、足跟压力分布趋于合理化,内外八字脚比例下降。随着运动损伤风险的下降,受试者运动损伤与疼痛情况也得到大幅缓解与改善。5、受试者平均体重、胸围、克托莱指数有所增加、体脂百分比下降。受试者的力量、耐力、灵敏、柔韧素质均得到改善;专项动作趋于协调,落地缓冲及跳投动作的肌肉激活时序以及均方根幅值也更趋于合理。受试者有氧及无氧运动中的最高、平均心率下降,运动后心率恢复的速度大幅加快。

陈翀[3](2016)在《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标准的建立》文中研究指明U17是衔接国家少年队和成年队的中间枢纽,对我国足球运动发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科学的体能评价能够诊断U17足球运动员体能现状,评估体能训练效果,对提高U17足球运动员体能效果非常重要,也很有研究价值。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场地测试法和数理统计法,以体能和评价理论为基础构建了足球体能和评价的定义以及足球体能的结构要素。筛选和确定U17足球运动员形态学、运动素质和机能指标体系,并最终形成体能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权重和评价等级标准,研制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数据库系统,为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提供借鉴。主要得出以下结论:1.足球运动员的体能是指以灵活性和稳定性为基础,以形态和身体功能保障条件,以运动素质为核心要素,维持足球运动员训练和比赛所需的一种能力。从动作模式的理念分析,柔韧素质和核心力量是足球运动员体能的基础,运动素质是最高层表现,形态学和机能是体能的保障条件。足球体能评价是指结合足球专项特点,根据足球训练和比赛的需要,从足球训练实践出发,运用相关的理论知识,对足球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表现出来的身体综合能力做出诊断和评价,从而达到科学化训练的目的价值判断过程。2.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体系在结构上有评价指标、指标权重及评价标准三部分组成。在程序上包括构建评价指标体系、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制定评价等级标准3个步骤。最终构建了3个1级指标、11个2级指标和13个3级指标;生成了5级等级评价标准。通过回代检验,证实了本研究构建的体能评价体系的科学性和实用性。3.本研究利用JAVA语言中J2EE平台研制了《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系统》,该系统功能由数据输入、数据处理、报表输出、系统维护四个模块组成。可以实现运动员的基本情况、体能各项指标测试数据的录入功能,对体能各项指标和综合体能分别进行进行评分评价和等级评价,对评价结果以评分报表和评价报表的形式打印。该评价系统的研制也为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提供了有力的帮助。4.建立形态学、运动素质和机能测试指标体系,通过形态学、运动素质和机能测试和分析,揭示了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的形态学、运动素质和机能特点。对运动素质和机能运用离差法建立评价等级标准,为今后足球运动员进行体能测试和评估提供数据参考。

杜聪[4](2017)在《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构建与实践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通过构建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体系,实践探究该体系对青少年学生体能的积极干预效果,以此丰富和完善青少年体能训练活动,促进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能水平提高。本研究不仅为该领域提供内容设计思路,也为一线体育教师等提供方法学等方面支持。本研究通过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析,经过专家访谈和问卷调查,对所获结果进行逻辑分析,构建出各年级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体系;选择北京中学初一至初三各年级学生共177人,分别进行为期10至12周体能训练课程,将所构建的青少年体能训练内容付诸实施,得出多项实验结果较训练前有显着提高,进而验证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的有效性,总体结论如下:(1)对我国体质健康监测数据分析,并经专家访谈和调查,认为我国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主要围绕人体生长发育规律,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学生体质健康现状等进行目标设置和内容配比。其中,适应并促进青少年身体生长发育是目标配比的基础;顺应和把握运动素质发展敏感期是内容构建的核心;解决现存的主要体质健康问题,以及提升体能和体质健康水平是体能训练活动的外部表现。(2)结合青少年体能训练目标,将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设计为:初一年级体能训练着重改善身体成分及动作模式,重点发展速度、灵敏、力量耐力、柔韧等“敏感期”素质,依据全面性原则进行力量和耐力素质训练;初二体能训练训练突出发展快速力量,速度,有氧耐力等敏感素质。初三体能训练内容以力量、速度、耐力等体质健康能力为重点,全面促进学生运动表现及体质健康水平提升。(3)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负荷设置需考虑各年级身体发育状况,能量代谢及恢复等特征,训练负荷变化呈现递进式特征。从身体发育状况看,青少年负荷设置具有持续化和阶段化的特性,从能量代谢和恢复机制看,初中阶段青少年体能训练需更注重调节负荷量,应多采用中等及以上负荷量。(4)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实施方案遵循传统体育课程模式,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各部分内容设置顺序以不同运动素质生理特征为依据,同时以相邻部分相互影响最小化为原则,准备部分设置为柔韧、灵敏和协调性练习等素质;主体部分设置为速度、力量、耐力等内容;结束部分以柔韧和组织再生为主。(5)通过教学实验,显示12至14周体能训练对提高青少年初中生身体形态,呼吸机能,力量耐力,速度,灵敏,有氧耐力,柔韧等素质效果明显。

卢卓[5](2017)在《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文中指出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具有自身独特的项目特点和专项体能训练特征,专项体能训练已经成为速滑短距离项目运动员运动训练的核心内容。韩国作为速度滑冰项目的强国,特别是在短距离项目上,培养出一批批世界级优秀运动员,形成了其独特、科学、先进的训练理论与方法。中韩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具备相似性、同一性和可比性,通过全面比较旨在总结两国各自专项体能训练的经验,探寻特征与差异,分析优点与不足,借鉴韩国先进的速滑短距离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完善与提升我国在该项目上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对于提高我国冰雪运动整体水平、尽早实现冰雪运动强国、备战北京2022年冬奥会、提升大国影响力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本研究以中韩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相关问题为研究对象,分别选取两国2010—2014冬奥会周期、2014-2016亚冬会周期的若干名现役国家队运动员为调查对象。通过文献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收集整理分析相关文献200余篇,统计整理中韩两国教练员训练计划1000余份,时间跨度6年;访谈中韩两国相关理论专家和一线教练员20余人。通过比较研究方法将专项体能训练理念、目标、内容、方法、负荷、周期以及监控与恢复作为可比性标准和并置性内容,通过设置比较假设和证实假设,全面比较两国专项体能训练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得到以下研究结论:1、在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中韩国的训练理念更具多元化和职业化,中国的训练理念突出针对性和计划性;韩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稳定性强、层次性多、互补性强、可变性弱;中国教练员的训练理念稳定性弱、层次性少、互补性弱、可变性强。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目标本质相同,中国训练目标相对韩国更精细项目化;中国的训练目标以冬奥会为总体目标,韩国的训练目标以年度竞赛为总体目标;中国的训练目标制定以周期训练理论为主要依据,韩国的训练目标制定以板块周期训练理论为依据。2、中国专项体能训练周期以4年奥运周期为根本,突出奥运全周期训练的连续性,韩国专项体能训练周期以年度周期为主,突显年度训练的波动性;中国运动员全年训练负荷总量平均高于韩国运动员20%以上,韩国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负荷量平均低于中国运动员15%、专项负荷强度平均高于中国运动员10%;韩国运动员专项体能监控与恢复依托专业实验室以及运动员主动性自我管理与安排,中国运动员由运动队和教练员统一管理与安排,运动员自身相对被动。3、中国速滑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内容主要集中在专项滑行体能训练内容,训练内容以冰上训练为主,韩国专项体能训练内容是综合性和丰富性的,训练内容涵盖陆地、冰上、器械等多种设计。韩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比较丰富、综合性强、基础性强,训练方法划分为5大类12个具体项目,训练方法形成了系统的连贯性和传承性;中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相对单一,没有形成自下而上的系统的方法体系,呈现的是教练员之间的不兼容性。4、韩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征在于训练目标的项目兼容性以及训练负荷强度的集中性,其优势在于训练内容与方法丰富性和系统性,特别是训练方法形成了自下而上的系统体系,不足在于训练缺乏整体控制与管理;中国专项体能训练的特征是坚持奥运会大周期训练模式,优势在于运动员集体训练控制与管理,不足在于训练内容与方法上过于单一,没有相对统一的系统体系。5、韩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已经趋于成熟体系,是经过成功实践验证过的训练理论与方法,其值得我国借鉴的地方在于训练内容与方法的体系化、训练负荷的集中化。当然我国专项体能训练也存在优点与不足,还没有形成比较科学的成熟体系。融合两国的专项体能训练的优势与不足,就可以形成具有亚洲特色的专项体能训练理论与方法体系,引导亚洲未来速度滑冰训练的先进理论。6、中韩两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存在的显着差异性,表明两国在专项体能训练的各自特点和不同,比较性研究能够给予两国在专项体能训练的未来发展以启示作用。启示我国在未来速度滑冰专项体能训练中,要注重动作效果,功能性技术必将成为训练核心;更强调注重核心力量,核心区力量训练必将成为训练的创新领域;依据各国实际情况注重训练模式的构建,有氧与无氧训练必将融合贯通训练始终;在短距离项目上注重训练效果,高强度训练必将成为未来训练的动向。

马园艳[6](2013)在《体育舞蹈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体系构建研究》文中指出体育舞蹈是以技术为核心,以力量素质作保证的技能表现类运动项目。力量素质是体育舞蹈运动员体能建设的保证,是漂亮完成成套动作的物质基础,是体育舞蹈选手各项身体素质中最为核心的素质。良好的力量素质不但可以避免舞者在运动中受伤,延长运动寿命,而且可以促使舞者更快的学习、掌握正确的舞蹈技术和在比赛中充分地发挥技术水平。在体育舞蹈训练中,力量训练无论是对高水平选手还是一般选手都要着重训练。在体育舞蹈运动迅速发展的今天,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作为体育舞蹈运动持续健康发展的推动力,把握项目特征,探索和研究其专项力量特征,构建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项学生的专项力量训练内容,对专项学生进行针对性训练,全面提高专项学生的竞技能力。本文通过查阅大量体育舞蹈书籍和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等相关方面的研究成果和文献资料,对国内外体育舞蹈训练研究现状有一个总体的了解。尤其参考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教学大纲与舞蹈训练等详细情况,并结合体育舞蹈多数的研究成果,进行一定的归纳、总结、分析。本研究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实地考察、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西安体育学院、武汉体育学院、哈尔滨体育学院、成都体育学院、广州体育学院的学生、老师及其学校教学内容为调查对象,得出以下结果:1.我国体育舞蹈专业专项力量训练主要存在不重视体育舞蹈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忽视专项力量素质的训练与专项技术能力的相互关系;没有把专项力量训练的内容与体育舞蹈项目的特点紧密联系;没有建立专项训练的科学性与系统性;课时安排不合理等五方面的问题。2.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对选手身体的要求主要有:身体姿态及各部位肌肉对动作姿态的控制、身体重心快速有节奏的转移及转换、重心的抛物线运动和身体旋转技术、髋部与腰腹部的扭摆技术、躯干肌群相互对抗和相对紧张、平衡、稳定技术、肩部和手臂的律动技术、膝关节屈伸弹动技术。3.摩登舞专项力量素质有:脚踝支撑力量素质、身体整体控制性力量素质、核心稳定性力量、身体耐久性力量素质、腿部速度性力量素质、腰腹静力性力量素质。拉丁舞有:中段爆发性力量素质、腿脚速度性力量素质、髋部动力性素质、膝盖弹性力量素质、中段耐力性力量素质、踝关节支撑性力量4.体育舞蹈专项力量训练内容分为摩登舞的头颈部、躯干、腿、脚踝的力量训练,拉丁舞的肩、手臂、髋、背、腰、腹、腿、脚、膝关节力量训练。为体育舞蹈专项成绩的提高阶段训练、最佳竞技阶段训练和竞技保持阶段训练打下坚实的基础。5.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主要作用在于稳定髋部、躯干,保持正确的身体姿态,提高舞者身体稳定性、平衡能力和控制力,提高选手在完成成套舞蹈动作时由身体中段部位向四肢及其它肌群的能量输出,减少或避免舞蹈成套动作的衔接不流畅、动作完成部到位,提高竞赛成绩。

李旭[7](2019)在《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本研究以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为研究对象,以北京体育大学教育学院2016级拳击专项的16名学生为实验对象。探讨功能性力量训练是否可以有效提高拳击运动员的灵敏素质,为以后的拳击训练实践提供理论和实践参考。方法:本研究运用了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实验法和数理统计法,对功能性力量训练发展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影响进行实验研究。结果:1.对实验后数据进行组内比较,8周的实验干预后两组运动员的测试指标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提高。进行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验组六边形跳、T-test、半米字三向滑步和Y形躲闪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进行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六边形跳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半米字三向滑步具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另外两项指标T-test和Y形躲闪经检验没有显着性差异(P>0.05)。2.对实验后数据进行组间比较,实验后,采用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实验组与采用传统力量训练的对照组各项指标都具有显着性差异(P<0.05)。结论:1.功能性力量训练可以提高拳击运动员六边形跳、T-test、半米字三向滑步和Y形躲闪的成绩,有助于改善拳击运动员的协调性、改变方向能力和变换动作能力,进而提高拳击运动员的灵敏素质。2.传统的力量训练对拳击运动员六边形跳、T-test、半米字三向滑步和Y形躲闪的成绩有不同程度的提高,有助于改善拳击运动员的协调性、改变方向能力和变换动作能力,但是功能性力量训练的效果更显着。

刘江山[8](2019)在《“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备战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关键阶段。为了解决我国冬季项目的短板,国家体育总局联合相关部门通过充分调研与思考,提出“举国发力、恶补短板”的新理念,采取跨项跨界选材的新思路,打破传统限制,拓宽选材渠道,充分利用各省市天然资源和地域优势,丰富冬季项目后备人才梯队建设,以期利用夏季项目的人才基础,通过科学选材,提高运动员的成材率来缩短冬季项目运动员的培养周期,进而恶补我国冬季运动人才储备的短板,从而实现冬季竞技体育项目跨越式发展。2015年5月,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明确将江苏省轮滑队作为落实“冰雪运动南展西扩”、实施“轮转冰”计划的试点。2016年6月,江苏省速滑队正式组建。自“轮转冰”计划实施以来,江苏省速滑队在国际、国内速度滑冰竞赛中取得了较为瞩目的成绩。本文以“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为切入点,采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问卷调查、追踪调查、数理统计、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以迁移理论、项群训练理论、分期训练理论和“双子模型”训练理论为基础,通过对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分析,构建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并通过对江苏省速滑队“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进行实践分析,为今后“轮转冰”训练模式指明方向,并对其它项目跨界选材、转项训练提供可借鉴的模式参考。主要研究结论如下:——“轮转冰”训练模式是指以实现速度滑冰后备人才培养和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为目标,以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训练阶段和训练内容,最终使速度轮滑运动员转项成为在速度滑冰专项上具备较强竞技实力(较高竞技水平)的速度滑冰运动员训练过程的标准样式。从运动训练实践出发,依据理论指导,应形成“基础训练阶段:速度轮滑训练→转项发展阶段:冰轮两栖训练→专项提高阶段:速度滑冰训练”三阶段训练模式。——我国速度滑冰整体实力下滑严重,尤其长距离项目整体竞技实力依旧停滞不前。江苏省速滑队所取得的成绩,证明“轮转冰”转项训练可以有效扩大速度滑冰选材和后备人才队伍建设,可以进一步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提出“轮转冰”转项训练发展方向应以速度滑冰长距离和集体出发项目为主,尤其注重集体出发项目的发展。但“轮转冰”训练理论十分滞后。——研究提出立足速度轮滑运动,依据速度轮滑和速度滑冰项目特征,以培养速度滑冰后备人才为目标,指导由速度轮滑转项进入速度滑冰训练过程的“轮转冰”训练模式运行指导思想;提出从运动员年龄、运动成绩以及对速度滑冰技术理解和适应程度这3个方面来判断“轮转冰”的转项训练时机。——通过德尔菲法构建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人力资源因素、训练竞赛因素以及综合保障因素)、9个二级指标(教练员因素、运动员因素、管理人员因素、运动员训练环境、训练科学化程度、竞赛改革、管理保障、科研保障和医疗保障)以及41个三级指标的“轮转冰”训练模式影响因素指标体系。——以“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内容为基础,构建了以“轮转冰”训练模式内涵、原则、转项时机判断、训练内容和影响因素5个部分为主要内容的“轮转冰”训练理论框架。——“轮转冰”训练模式,基础训练阶段,采用年度单周期训练安排,以速度轮滑训练为主,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和水平;转项发展阶段,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重点提升运动员速度轮滑竞技实力,进入速度滑冰训练周期,以适应、调整速度滑冰技术和比赛节奏为主,通过转换频率增加来提升运动员对技术的适应和应变能力,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轮滑主要竞赛期。专项提高阶段,同样按照年度双周期训练模式,以速度滑冰训练和竞赛为主,重点是提升速度滑冰竞技能力和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速度滑冰主要竞赛期。尤其对于技术训练方面逐步探索出相对科学的训练理念,即速度滑冰和速度轮滑之间的技术差异其实就是在与器材的磨合上,并不是局限于两者技术本身,随着转换的频繁,会形成适合自己的“个性化”滑行风格。——通过案例分析更加明确了,“轮转冰”转项训练成功,以专攻中长距离项目的速度轮滑运动员为主,转项速度滑冰后专攻集体出发和长距离项目,竞技能力优势主要体现在体能和战术两个方面。“轮转冰”训练应尊重速度轮滑原有技术,依据运动员对速度滑冰器材和场地磨合、适应程度,以适应速度滑冰专项技术为核心,改进为辅助,打造具有运动员个性化的滑行技术风格的技术训练理念。与传统速度滑冰训练相比,“轮转冰”训练的成材率相对更高。同时也验证了“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合理性、科学性。

杨至刚[9](2012)在《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文中认为棒球是以棒打球为主要特点的同场集体对抗性球类运动项目。随着现代棒球技战术水平的日趋完善,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高低在棒球运动中显得越来越重要。但是目前来说,我国棒球项目在国际上成绩较低,在亚洲也一直没有冲入前三,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已经成为公认的弱点。在这种情况下,很有必要对棒球运动项目特征进行全面而深入的分析,并对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特征进行较为系统和深入的研究,探寻存在的问题与原因,以及在此基础上建立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与评价体系。这将对提高我国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科学化水平方面,无论在理论还是方法上都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棒球运动项目特征;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特征;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标准的建立;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诊断。本文主要运用文献资料法、调查法、观察法、测试法、逻辑分析法以及数理统计法,最后得出以下结论:1.针对高水平棒球运动员,棒球运动项目属于体、智能主导类同场集体对抗性非身体直接接触项群,其主要供能方式以ATP-CP为主,具有旋转功能的肌肉在棒球运动员投球、击球用力中起到主要作用。2.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是棒球运动员完成专门动作技术、战术所具备的与专项紧密结合的运动素质,其中快速力量、动作速度、加速与变向能力以及功能柔韧性是主要专项身体素质。棒球运动员有不同的专项位置,不同的位置其专项身体素质特征也有所不同。根据不同位置的个性和共性,可分为位置专项身体素质和基本专项身体素质;根据进攻与防守特征,又分为进攻专项身体素质和防守专项身体素质。3.通过对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特征的研究发现: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中训练方法与手段的选择上较为单一;功能性与专项性训练不够突出;一般身体素质练习过多;实际训练负荷量过大,强度低,而且耐力性练习过多;准备活动和恢复不够充分;比赛过少以及准备期过长。其主要影响因素依次是训练因素、生理因素和心智因素,而体能训练理念与方法成为训练因素中的首要影响因素。4.通过指标的筛选和指标权重的确定,建立了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一级指标是专项速度、专项力量、专项灵敏、专项柔韧,不同的位置其三级指标与权重不同。5.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主要采用百分位数法,主要包括单项指标评价标准、综合评分评价标准以及等级评价标准。根据不同位置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共性建立了棒球运动员基本专项身体素质单项指标评分标准和等级标准。6.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诊断主要包括总体态势诊断和个体态势诊断。采用帕雷托法对总体态势进行诊断,可以发现我国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存在的整体优劣势状态,相对而言,专项柔韧性是优势素质,而专项灵敏性是最劣素质,专项速度和专项力量偏弱;采用雷达分析法对个体态势进行诊断,可以发现运动员个体的位置专项身体素质优势指标和劣势指标。

李超[10](2020)在《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文中认为400米跑运动项目是一项以体能为主导的速度耐力型项目,其专项体能训练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400米运动员的成绩。本研究以运动训练学为理论基础,采用文献资料、访谈、问卷调查及数理统计等方法,以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为调研对象,对其专项体能训练的结构特征、训练现况及不足之处进行了全面的调查分析与评价,进而提出了针对性优化策略,旨在提升湖南省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水平。(1)调查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及训练现状。(1)专项身体形态:运动员的克托莱指数等各项形态学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男子克托莱指数显着高于女子,但较之国内外优秀选手,男女运动员的肌肉发展仍待提升;(2)专项生理机能:运动员各项指标无显着校际差异,且在肺活量/体重、安静心率、血压等指标上无显着性别差异,但男子运动员的肺活量/体重指数等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女子差异则相对不大;(3)在运动素质方面,985/211大学400m跑男女运动员各项指标整体表现更优,尤其是男子运动员,在立定跳远、立定三级跳远、300m及400m成绩上均要显着优于其他高校,但整体水平与国内优秀选手仍差距显着,总体呈现女性高于男性的现况。(2)发现了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主要包括: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3)针对现状及问题从专项力量层面、专项速度层面、专项耐力层面、专项柔韧层面、灵敏协调层面等五个方面,提出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二、力量素质训练问题(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力量素质训练问题(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
    2.2 文献综述述评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1.4 研究的相关界定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的确定
        4.1.1 第一轮专家筛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4.1.2 第二轮专家筛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4.1.3 第三轮专家筛选身体素质测试指标结果分析
    4.2 拉丁舞与标准舞运动员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结果分析
        4.2.1 速度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4.2.2 力量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4.2.3 耐力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4.2.4 柔韧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4.2.5 灵敏与协调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4.2.6 平衡素质特征调查结果与分析
    4.3 拉丁舞与标准舞运动员不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结果分析
        4.3.1 不同性别间速度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3.2 不同性别间力量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3.3 不同性别间耐力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3.4 不同性别间柔韧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3.5 不同性别间灵敏与协调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4.3.6 不同性别间平衡素质调查结果与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1.1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拉丁舞与标准舞身体素质特征
        5.1.2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
        5.1.3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不同性别间身体素质特征
    5.2 研究建议
        5.2.1 建立针对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评价体系,确立评价标准
        5.2.2 针对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制定科学系统的训练计划,进行合理多样的运动训练
        5.2.3 充分利用高科技、科学精准监控、高效及时反馈
        5.2.4 本研究的不足之处,对后续研究者的建议
附录
    附录A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一轮)
    附录B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二轮)
    附录C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指标筛选专家意见调查表(第三轮)
    附录D 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测试内容细则
    附录E 专家效度检验表
    附录F 测试数据登记表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2)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前言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1.1 关于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1.1.1 国外功能性训练的研究现状
        1.1.2 国内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1.2 关于篮球训练的研究现状
        1.2.1 国外关于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1.2.2 国内关于篮球体能训练的研究现状
        1.2.3 关于篮球训练负荷监控的研究现状
        1.2.4 关于篮球运动体能训练存在问题的研究现状
        1.2.5 关于青少年篮球运动训练的研究现状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2.1 建立青少年篮球运动员评估与训练方案模型
        2.2.2 减少我国青少年运动员过早、过度专项化所带来的不良影响
        2.2.3 完善青少年篮球比赛与训练的运动负荷监控
        2.2.4 丰富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训练理论体系
3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理论研究对象
        3.1.2 实证研究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专家调查法
        3.2.4 实验法
        3.2.5 实地考察法
        3.2.6 数理统计法
    3.3 本研究的特色与创新之处
        3.3.1 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如何实施功能性体能训练进行系统研究
        3.3.2 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建立了全面的运动能力评估方案
        3.3.3 针对青少年篮球训练与竞赛进行内外负荷的综合监控
    3.4 研究技术路线
4 青少年篮球运动体能特征分析
    4.1 河北青少年男子篮球队比赛的运动负荷特征
        4.1.1 外负荷特征
        4.1.2 内负荷特征
        4.1.3 内负荷与外负荷的对比
    4.2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能量代谢特征
        4.2.1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有氧能力需求
        4.2.2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无氧能力需求
    4.3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力量素质需求
        4.3.1 绝对力量与相对力量
        4.3.2 不同肌肉收缩形式的力量
        4.3.3 最大力量、快速力量与力量耐力
    4.4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速度与灵敏素质需求
    4.5 青少年篮球运动的柔韧素质需求
    4.6 小结
5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结构模型
    5.1 青少年生理特征与功能性体能训练的统一性
    5.2 青少年篮球专项训练与功能性训练的辩证关系
    5.3 针对青少年篮球运动员的“功能性体能训练金字塔”模型
6 青少年篮球运动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案的制订
    6.1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体能训练存在的问题
        6.1.1 制订体能训练方案之前缺少全面的诊断评价
        6.1.2 训练过程中缺乏监控
        6.1.3 训练方法与训练目标的差异性较大
        6.1.4 重“量”轻“质”
        6.1.5 体能训练过程枯燥,运动员积极性不高
        6.1.6 训练与恢复不匹配
    6.2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原则
        6.2.1 教育激励训练动机的原则
        6.2.2 基于动作进行训练的原则
        6.2.3 优先改善运动弱链的原则
        6.2.4 注重恢复与再生的原则
        6.2.5 训练难度循序渐进的原则
    6.3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方法
        6.3.1 身体基本运动功能训练方法
        6.3.2 身体一般运动功能训练方法
        6.3.3 身体专项运动功能训练方法
        6.3.4 小结
    6.4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周期安排
        6.4.1 身体基本运动功能发展中周期体能训练安排
        6.4.2 身体一般运动功能发展中周期体能训练安排
        6.4.3 身体专项运动功能发展中周期体能训练安排
7 青少年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测试结果与分析
    7.1 运动损伤风险评估
        7.1.1 功能动作筛查
        7.1.2 YBT测试
        7.1.3 足底压力测试
        7.1.4 运动损伤统计
    7.2 身体形态评价
    7.3 身体素质评价
        7.3.1 力量素质的评价
        7.3.2 速度与灵敏素质的评价
        7.3.3 耐力素质的评价
        7.3.4 柔韧素质的评价
        7.3.5 身体协调性的评价
    7.4 身体机能评价
        7.4.1 安静心率的评价
        7.4.2 运动心率的评价
    7.5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科研成果清单

(3)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标准的建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U17年龄段的重要性
        1.1.2 体能评价是实施科学化体能训练的迫切需求
        1.1.3 体能评价是提高比赛竞技表现的前提
        1.1.4 关于体能评价的研究匮乏
    1.2 研究任务
    1.3 技术关键与创新点
        1.3.1 技术关键
        1.3.2 研究创新点
2. 文献综述
    2.1 U17发展简史及重要地位
    2.2 足球体能的内容研究
        2.2.1 关于体质测评的研究
        2.2.2 关于运动员形态学研究
        2.2.3 关于运动员运动素质研究
        2.2.4 关于运动员机能研究
    2.3 体育评价理论研究进展
        2.3.1 体育评价的释义和特点
        2.3.2 体育评价的内容、意义和功能
        2.3.3 体育评价的形式和方法
        2.3.4 体育评价的步骤
    2.4 关于青少年足球运动员体能的研究及问题
        2.4.1 体能训练对青少年运动员的重要性
        2.4.2 青少年足球运动员的体能特征
3. 研究对象和方法
    3.1 研究对象
        3.1.1 研究对象
        3.1.2 测试对象
        3.1.3 选取方法
        3.1.4 调查结果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专家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场地测试法
    3.3 研究思路与技术路线
        3.3.1 研究思路
        3.3.2 技术路线
4. 结果与分析
    4.1 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理论体系的构建
        4.1.1 体能的释义与结构要素
        4.1.2 足球体能的释义与结构要素
        4.1.3 足球运动项目特征
        4.1.4 足球体能评价释义、原则和影响因素
        4.1.5 小结
    4.2 U17足球运动员形态学测试分析与评价
        4.2.1 形态学评价类型
        4.2.2 形态学指标确定步骤
        4.2.3 测试情况
        4.2.4 形态学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2.5 小结
    4.3 U17足球运动员运动素质测试分析与评价
        4.3.1 运动素质评价类型
        4.3.2 运动素质指标确定步骤
        4.3.3 测试情况
        4.3.4 运动素质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3.5 小结
    4.4 U17足球运动员机能测试分析与评价
        4.4.1 机能评价类型
        4.4.2 测试情况
        4.4.3 机能评价指标体系分析
        4.4.4 小结
    4.5 体能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4.5.1 评价模型构建思路
        4.5.2 体能评价指标的确定步骤
        4.5.3 体能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
        4.5.4 形态学指标筛选和确定
        4.5.5 运动素质指标确定和筛选
        4.5.6 体能综合评价指标和权重的确定
        4.5.7 评分标准的建立
        4.5.8 体能综合评价标准回代检验分析
        4.5.9 小结
    4.6 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系统的研制
        4.6.1 研制的目的
        4.6.2 编程语言的选择
        4.6.3 系统结构图
        4.6.4 数据库设计
        4.6.5 系统功能模块
        4.6.6 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系统运行实例
        4.6.7 小结
5. 本研究的不足
6.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形态学、运动素质和专项能力指标筛选咨询问卷
附录二 体能综合测试指标、权重及体能训练咨询问卷
附件三 专家访谈提纲
附件四 回代检验评分表
附件五 测试方法与要求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4)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构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当前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问题严峻
        1.1.2 国家及社会对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倾力关注
        1.1.3 体能训练对提升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有极大促进作用
        1.1.4 青少年学生体能训练内容研究的必要性
2 研究目的与意义
    2.1 研究目的
    2.2 研究意义
    2.3 研究路线
3 文献综述
    3.1 概念界定
        3.1.1 体能
        3.1.2 青少年体能
        3.1.3 青少年体能训练
    3.2 国内外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研究现状
        3.2.1 国内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研究进展
        3.2.2 国外青少年体能训练内容研究进展
4 研究对象与方法
    4.1 研究对象
    4.2 研究方法
        4.2.1 文献资料法
        4.2.2 访谈调查法
        4.2.3 教学实验法
        4.2.4 数理统计法
        4.2.5 逻辑分析法
5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构建研究
    5.1 青少年初中学生体能训练目标及配比分析
        5.1.1 青少年学生体能训练目标及配比划分过程
        5.1.2 青少年初中生身体机能发育特征与体能训练目标配比
        5.1.3 青少年初中生运动素质发展特征与体能训练目标配比
        5.1.4 青少年体质健康主要问题与体能训练目标配比
        5.1.5 青少年学生体能训练目标及配比划分理念
        5.1.6 初中各年级学生体能训练目标及配比
    5.2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设置分析
        5.2.1 初中各年级学生体能训练内容设置依据
        5.2.2 初中各年级学生体能训练内容设置理念
        5.2.3 初中各年级学生身体形态训练内容设置
        5.2.4 初中各年级学生力量素质训练内容设置
        5.2.5 初中各年级学生速度素质训练内容设置
        5.2.6 初中各年级学生耐力素质训练内容设置
        5.2.7 初中各年级学生灵敏素质训练内容设置
        5.2.8 初中各年级学生柔韧素质训练内容设置
        5.2.9 小结
    5.3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负荷安排及特征
        5.3.1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负荷安排依据
        5.3.2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负荷安排
        5.3.3 小结
    5.4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组合方案构建
        5.4.1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组合方案构建依据
        5.4.2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热身阶段组合方案
        5.4.3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主体阶段组合方案
        5.4.4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整理阶段组合方案
        5.4.5 小结
    5.5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评价方法
        5.5.1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评价方法选取原则
        5.5.2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评价常用方法
6 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实践研究
    6.1 实验流程
        6.1.1 实验设计
        6.1.2 实验测试项目
        6.1.3 数据统计方法
    6.2 结果与分析
        6.2.1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身体形态的影响
        6.2.2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呼吸机能的影响
        6.2.3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力量素质的影响
        6.2.4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速度素质的影响
        6.2.5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耐力素质的影响
        6.2.6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灵敏素质的影响
        6.2.7 训练内容方案对青少年初中生柔韧素质的影响
    6.3 小结
7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A 专家访谈提纲附录
    附录B 骨干教师访谈提纲附录
    附录C 青少年体能训练实施途径与方法调查问卷附录
    附录D 访谈专家及骨干教师基本情况附录
    附录E 实践知情同意书附录
    附录F 个案实践之实验组体能训练示例(初二组第一阶段)
    附录G 个案实践12岁组对照体能训练计划
    附录H 个案实践13岁组对照体能训练计划
    附录I 个案实践14岁组对照体能训练计划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5)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研究背景与问题提出
        1.1.1 研究背景
        1.1.2 问题提出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研究的创新之处
    1.4 相关概念界定
        1.4.1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
        1.4.2 体能
        1.4.3 专项体能
        1.4.4 专项体能训练
        1.4.5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
    1.5 相关理论分析
        1.5.1 专项训练理论与一般体能理论
        1.5.2 周期训练理论与板块训练理论
        1.5.3 能量守恒理论与物质代谢理论
        1.5.4 超量恢复理论与运动适应理论
        1.5.5 机能监控理论与疲労恢复理论
    1.6 相关文献综述
        1.6.1 国内外运动训练理论的研究综述
        1.6.2 国内外专项体能训练研究现状
        1.6.3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特征的研究综述
        1.6.4 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分类指标的研究综述
        1.6.5 国外速度滑冰训练理论的研究综述
    1.7.技术路线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1.1 研究对象
        2.1.2 调查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比较研究法
        2.2.5 逻辑分析法
3 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分析
    3.1 专项体能训练理念的比较分析
    3.2 专项体能训练目标的比较分析
    3.3 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比较分析
        3.3.1 专项身体形态训练比较与分析
        3.3.2 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比较与分析
        3.3.3 中韩两国专项体能训练内容的差异性比较与分析
    3.4 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研究
        3.4.1 中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3.4.2 韩国专项体能训练方法
        3.4.3 中韩专项体能训练方法的比较分析
    3.5 专项体能训练负荷的比较分析
        3.5.1 中韩两国研究对象选择
        3.5.2 负荷结构差异性比较
        3.5.3 训练负荷节奏差异性比较
    3.6 专项体能训练周期的比较分析
        3.6.1 训练周期的理论分析
        3.6.2 专项体能训练周期的特征分析
        3.6.3 代表性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周期的特征分析
        3.6.4 训练周期差异性的解析
    3.7 专项体能训练监控与恢复的比较分析
        3.7.1 训练监控与恢复的基本情况比较
        3.7.2 训练监控与恢复的差异性分析
        3.7.3 中国队训练监控与恢复的指标分析
        3.7.4 韩国队训练监控与恢复的指标分析
    3.8 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性总结
        3.8.1 训练理念的差异
        3.8.2 训练目标的差异
        3.8.3 训练内容的差异
        3.8.4 训练方法的差异
        3.8.5 训练周期的差异
        3.8.6 训练负荷的差异
        3.8.7 训练监控与恢复的差异
4 训练方案及个案比较研究
    4.1 韩国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训练方案
        4.1.1 专项有氧耐力训练方法
        4.1.2 无氧节奏滑行训练方法
        4.1.3 速度训练方法
        4.1.4 训练监控方案
    4.2 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经典个案比较
5 结论与建议
    5.1 结论
    5.2 建议
参考文献
附件
致谢
卢卓个人运动经历及在读期间发表论文

(6)体育舞蹈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体系构建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依据
        1.1.1 力量素质是体育舞蹈技术动作发展的物质基础
        1.1.2 力量素质是提高体育舞蹈技术水平的瓶颈
        1.1.3 体育舞蹈技术动作的发展对力量素质训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1.4 我国关于体育舞蹈专项力量训练的研究较少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 相关研究综述
        1.3.1 关于力量概念的研究
        1.3.1.1 关于一般力量与专项力量概念的研究
        1.3.2 力量分类的研究
        1.3.3 关于体育舞蹈力量素质训练的研究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2.1. 研究对象
    2.2. 研究方法
        2.2.1 文献资料法
        2.2.2 专家访谈法
        2.2.3 问卷调查法
        2.2.4 实地考察法
        2.2.5 数理统计
        2.2.6 逻辑分析法
3 .结果与分析
    3.1 目前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修)课程内容设置
        3.1.1 技术、素质、理论,以及各自比例
        3.1.2 技术内容设置情况分析
        3.1.3 力量素质内容设置情况分析
        3.1.4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训练内容的分析
    3.2 构建体育舞蹈(专修)专项力量素质内容体系的理论依据
        3.2.1 体育舞蹈项目技术特征分析
        3.2.1.1 摩登舞技术动作特征分析
        3.2.1.2 拉丁舞技术动作特征分析
        3.2.2 体育舞蹈项目技术动作特征对选手身体的需求分析
        3.2.2.1 身体姿态及各部位肌肉对动作姿态的控制
        3.2.2.2 身体重心快速有节奏的转移及转换
        3.2.2.3 重心的抛物线运动和身体旋转技术
        3.2.2.4 髋部与腰腹部的扭摆技术
        3.2.2.5 躯干肌群相互对抗和相对紧张、平衡、稳定技术
        3.2.2.6 肩部和手臂的律动技术
        3.2.2.7 膝关节屈伸弹动技术
        3.2.3 体育舞蹈专项力量素质
        3.2.3.1 摩登舞专项力量素质
        3.2.3.2 拉丁舞专项力量素质
    3.3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修)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构建研究
        3.3.1 我国高校体育舞蹈(专修)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构建原则
        3.3.2 我国体育院校体育舞蹈(专修)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的构建
        3.3.2.1 摩登舞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
        3.3.2.2 拉丁舞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
4.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4.2 建议
致谢
参考文献
附件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7)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问题的提出
    1.2 选题的目的意义
        1.2.1 选题目的
        1.2.2 选题意义
        1.2.3 选题的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
2 文献综述
    2.1 国内研究现状
        2.1.1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国内研究现状
        2.1.2 灵敏素质的国内研究现状
        2.1.3 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的国内研究现状
    2.2 国外研究现状
        2.2.1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国外研究现状
        2.2.2 灵敏素质的国外研究现状
    2.3 文献综述述评
        2.3.1 功能性力量训练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2 灵敏素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2.3.3 拳击灵敏素质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对象、方法和技术路线
        3.1.1 研究对象
        3.1.2 研究方法
        3.1.3 技术路线
    3.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3.2.1 研究重点
        3.2.2 研究难点
        3.2.3 研究创新点
4 研究过程与分析
    4.1 实验结果
        4.1.1 一般灵敏素质测试结果
        4.1.2 专项灵敏素质测试结果
    4.2 实验分析
        4.2.1 一般灵敏素质分析
        4.2.2 专项灵敏素质分析
5 研究结论与建议
    5.1 研究结论
    5.2 研究建议
附录
    附录 A 专家访谈提纲
    附录 B 调查问卷
    附录 C 训练计划
    附录 D 实验指标测试标准
参考文献
致谢
个人简历

(8)“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1.1 研究缘起
        1.1.2 选题依据
    1.2 文献综述
        1.2.1 速度滑冰研究综述
        1.2.2 速度轮滑研究综述
        1.2.3 运动技能迁移与跨项训练研究
        1.2.4 国外速度滑冰研究现状
        1.2.5 文献综述小结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2 研究整体设计与理论基础
    2.1 主要研究内容
    2.2 研究重点、难点和创新点
        2.2.1 研究重点和难点
        2.2.2 研究创新点
    2.3 研究对象与方法
        2.3.1 研究对象
        2.3.2 研究方法
    2.4 相关概念和理论基础
        2.4.1 相关概念
        2.4.2 理论基础
    2.5 研究技术路线
3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与“轮转冰”发展现状分析
    3.1 我国速度滑冰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1.1 平昌冬奥会速度滑冰项目奖牌分布特征
        3.1.2 平昌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竞赛成绩分析
        3.1.3 近三届冬奥会我国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分析
    3.2 江苏省速滑队竞技实力现状分析
        3.2.1 江苏省速滑队发展历程
        3.2.2 江苏省速滑队的队伍构成与管理现状
        3.2.3 江苏省速滑队在轮、冰两个项目上取得的成绩
    3.3 对“轮转冰”训练的启示
        3.3.1 江苏省速滑队的突破,证实了“轮转冰”提升速度滑冰整体竞技实力的可行性
        3.3.2 转项训练成功案例不断涌现,指引转项训练方向逐渐明确
        3.3.3 转项训练模式正在形成,实践活动逐步走向深入
        3.3.4 “轮转冰”训练队伍持续扩大,后备人才培养增添新内涵
    3.4 当前“轮转冰”训练亟需解决的问题
        3.4.1 转项训练理念需要不断更新
        3.4.2 训练理论极度缺失,训练模式需要进一步优化
    3.5 本章小结
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构建
    4.1 速度轮滑与速度滑冰的项目特征分析
        4.1.1 竞赛规则和竞赛特征
        4.1.2 竞技能力特征
        4.1.3 训练特征
        4.1.4 制胜因素
    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基本理论分析
        4.2.1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内涵解析
        4.2.2 “轮转冰”训练模式构建的基本原则
        4.2.3 “轮转冰”转项训练时机的选择与把握
    4.3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影响因素
        4.3.1 影响因素指标初选
        4.3.2 第一轮专家咨询结果
        4.3.3 第二轮专家咨询结果
    4.4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框架
        4.4.1 “轮转冰”训练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4.4.2 “轮转冰”训练模式理论框架构建
    4.5 本章小结
5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运行分析
    5.1 “轮转冰”各阶段的主要任务
        5.1.1 基础训练阶段:主要任务
        5.1.2 转项发展阶段:主要任务
        5.1.3 专项提高阶段:主要任务
    5.2 “轮转冰”各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1 基础训练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2 转项发展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2.3 专项提高阶段:多年训练计划的安排思路
    5.3 “轮转冰”各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1 基础训练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2 转项发展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特征
        5.3.3 专项提高阶段:年度训练周期划分、主要任务与负荷结构
    5.4 “轮转冰”各阶段训练内容和方法手段的设计
        5.4.1 各阶段训练内容
        5.4.2 各阶段训练方法和手段
    5.5 本章小结
6 “轮转冰”训练模式的案例分析
    6.1 郭丹个案访谈
        6.1.1 郭丹成长履历
        6.1.2 速度轮滑转项发展速度滑冰的优势
        6.1.3 “轮转冰”训练的主攻方向
        6.1.4 “轮转冰”运动员技术的提升
        6.1.5 对“轮转冰”训练模式的建议
    6.2 李思杉2016-2017 年度训练安排分析
        6.2.1 基本情况与多年训练阶段划分
        6.2.2 年度训练周期安排
        6.2.3 年度大周期训练内容结构特征
        6.2.4 年度训练负荷结构特征
        6.2.5 年度训练不同周期体能和技术训练安排特征
        6.2.6 不同内容训练方案示例
    6.3 本章小结
7 结论与展望
    7.1 结论
    7.2 研究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作者简历及学习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9)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
    1.2 选题依据
        1.2.1 专项身体素质在竞技运动项目中的重要性
        1.2.2 对运动项目特征的深入认识是竞技运动训练的基本前提
        1.2.3 当前对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缺乏系统的理论研究
        1.2.4 指标评价体系的建立是提高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水平的重要手段
        1.2.5 强调位置化是现代棒球专项身体素质训练与评价的发展趋势和需要
    1.3 研究目的与意义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意义
    1.4 研究任务
    1.5 研究现状
        1.5.1 有关运动项目特征的概念及研究
        1.5.2 有关身体素质的概念以及构成的研究
        1.5.3 有关专项身体素质的概念以及构成的研究
        1.5.4 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指标的研究
        1.5.5 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的研究
    1.6 研究对象
    1.7 研究方法
        1.7.1 文献资料法
        1.7.2 专家访谈法
        1.7.3 问卷调查法
        1.7.4 观察法
        1.7.5 测试法
        1.7.6 逻辑分析法
        1.7.7 数理统计法
    1.8 研究假设
    1.9 研究的可能创新点
    1.10 研究的技术路线
        1.10.1 研究的流程
        1.10.2 研究的技术路线
2 棒球运动的项目特征
    2.1 棒球运动的竞赛特征
        2.1.1 棒球运动的规则特点
        2.1.2 棒球运动的比赛类型特点
    2.2 棒球运动的项群特征
    2.3 棒球运动的供能特征
        2.3.1 能量代谢系统特征
        2.3.2 棒球运动的供能特征
    2.4 棒球运动员的肌肉特征
        2.4.1 运动员专项肌肉的确定
        2.4.2 棒球运动员的肌纤维特征
        2.4.3 投手的肌肉特征
        2.4.4 击球员的肌肉特征
        2.4.5 跑垒员的肌肉特征
    2.5 棒球运动员的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2.5.1 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构成
        2.5.2 棒球运动员的基本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2.5.3 棒球运动员的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特征
    小结
3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训练特征
    3.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3.1.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速度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3.1.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力量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3.1.3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灵敏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3.1.4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柔韧素质训练的方法与手段特征
        3.1.5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耐力素质的训练方法与手段特征
    3.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特征
        3.2.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不同时期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特征
        3.2.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不同时期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负荷特征
    3.3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年度周期训练的特征
        3.3.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训练的周期特征
        3.3.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全年训练的比重
        3.3.3 不同时期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的安排情况
    3.4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赛前阶段训练的安排特征
        3.4.1 国家棒球队赛前阶段的训练安排
        3.4.2 我国职业棒球队赛前阶段的训练安排
    3.5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身体素质周训练的安排特征
    3.6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及其影响因素
        3.6.1 当前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存在的问题
        3.6.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的影响因素
    小结
4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建
    4.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确立的理论基础
        4.1.1 指标体系的结构
        4.1.2 指标体系的确立原则
        4.1.3 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体系的构成方法
    4.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4.2.1 投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4.2.2 捕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4.2.3 核心内场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4.2.4 外角内场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4.2.5 外场手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4.3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权重的确定
    4.4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基本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统计筛选
    小结
5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标准的建立
    5.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一般量值模式
    5.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单项指标评价标准
    5.3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综合评分评价标准
    5.4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等级评价标准的建立
    5.5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基本专项身体素质指标的评价标准
    小结
6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诊断
    6.1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总体态势诊断
        6.1.1 总体态势的诊断方法
        6.1.2 总体态势的诊断步骤
    6.2 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位置专项身体素质的个体态势诊断
        6.2.1 个体态势的诊断方法
        6.2.2 个体态势诊断的建立
    小结
7 结论
8 致谢
9 参考文献
10 附件
11 附录材料

(10)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前言
    1.1 选题缘由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1.2.1 研究目的
        1.2.2 研究意义
    1.3 研究思路与创新之处
        1.3.1 研究思路
        1.3.2 创新之处
2 文献的梳理与回顾
    2.1 概念的界定
        2.1.1 高校高水平运动员
        2.1.2 体能
        2.1.3 专项体能
        2.1.4 专项体能训练
    2.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的研究动态
    2.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构成的研究动态
        2.3.1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身体形态方面的研究
        2.3.2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运动素质方面的研究
        2.3.3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生理机能方面的研究
        2.3.4 关于高水平运动员其他方面的研究动态
    2.4 关于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研究动态
        2.4.1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现状
        2.4.2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原则
        2.4.3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差异化
        2.4.4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专项化
        2.4.5 国内外有关专项体能训练的方法与实践
    2.5 个人述评
3 研究对象与方法
    3.1 研究及调查对象
    3.2 研究方法
        3.2.1 文献资料法
        3.2.2 访谈法
        3.2.3 问卷调查法
        3.2.4 数理统计法
        3.2.5 测试法
4 结果与分析
    4.1 400m跑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体系
        4.1.1 专项身体形态
        4.1.2 专项生理机能
        4.1.3 专项运动素质
    4.2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现状
        4.2.1 专项身体形态的现状与评价
        4.2.2 专项生理机能的现状与评价
        4.2.3 专项运动素质的现状与评价
        4.2.4 小结与讨论
    4.3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现状
        4.3.1 专项体能训练的总体情况
        4.3.2 专项力量素质训练情况
        4.3.3 专项速度素质训练情况
        4.3.4 专项耐力素质训练情况
        4.3.5 专项柔韧素质训练情况
        4.3.6 协调灵敏素质训练情况
        4.3.7 小结与讨论
    4.4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的问题
        4.4.1 专项力量素质中缺乏对核心力量与反应力量的训练
        4.4.2 专项速度素质中缺乏对反应速度的训练
        4.4.3 专项耐力素质中忽略了有氧耐力的训练
        4.4.4 专项柔韧素质中缺乏对髋部柔韧与上肢柔韧的训练
        4.4.5 整体上忽略了对协调灵敏素质的训练
    4.5 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m运动员专项体能训练优化策略
        4.5.1 专项力量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2 专项速度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3 专项耐力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4 专项柔韧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4.5.5 灵敏协调层面体能训练的优化策略
5 结论
参考文献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致谢

四、力量素质训练问题(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优秀体育舞蹈运动员身体素质特征的研究[D]. 任昕.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2]青少年男子篮球运动员功能性体能训练的实证研究[D]. 王梁. 河北师范大学, 2018(07)
  • [3]我国U17男子足球运动员体能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标准的建立[D]. 陈翀. 北京体育大学, 2016(01)
  • [4]青少年初中生体能训练内容构建与实践研究[D]. 杜聪. 北京体育大学, 2017(06)
  • [5]中韩速度滑冰短距离项目专项体能训练的比较研究[D]. 卢卓. 东北师范大学, 2017(12)
  • [6]体育舞蹈专项力量素质训练内容体系构建研究[D]. 马园艳. 西安体育学院, 2013(12)
  • [7]功能性力量训练对拳击运动员灵敏素质影响的实验研究[D]. 李旭. 北京体育大学, 2019(01)
  • [8]“轮转冰”训练模式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速滑队为例[D]. 刘江山.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9]我国优秀棒球运动员专项身体素质训练理论与实践研究[D]. 杨至刚. 上海体育学院, 2012(04)
  • [10]湖南省普通高校高水平400米运动员专项体能结构及其训练研究[D]. 李超. 湖南师范大学, 2020(01)

标签:;  ;  ;  ;  ;  

力量训练题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