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宏观税负最佳区间初探(论文文献综述)
孙雁冰[1](2019)在《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文中认为治国理政思想在对国内和国际经济形势综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经济发展的思路: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和改善民生。稳中求进是指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改革创新是指全面深化改革,创新驱动发展;改善民生是指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税收调控是国家宏观调控的重要经济手段,治国理政的经济思想赋予了税收调控在特定时期特定的调控职能。由于税收调控受经济发展水平、财政收支、税制体系等方面的制约,为防止税收调控无效或过度,为控制和规避税收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本文研究税收调控的合理限度。税收调控的实施主要通过总量调整、结构调整和个别调整来进行,具体的说,税收调控通过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来实现。这三个方面是税收调控的三个维度,它们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形成政策合力,影响经济增长。本文研究这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税收调控合理限度有一定的衡量标准,第一,经济标准。税收调控应立足于经济发展现状,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服务,其核心在于税收调控与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和谐统一。第二,财政标准。财政职能是税收的最基本职能,税收既要能满足国家必须的财政支出,又不能征收过多税收,妨碍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也就是所谓的“取之有度而民不伤”。第三,社会标准。税收调控能够对社会产生良好的外部效应,如果税收调控不能够引起积极的社会效应,那么也不能认为税收调控是有效的。将总标准应用于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三个维度,形成具体的判定标准。在具体标准的指导下,本文从质和量两个方面研究税收调控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本文研究的理论意义在于:科学定位税收调控,税收调控不是万能的,不应赋予税收调控无法承受的任务;完善税收制度,税收调控合理限度为税制优化提供可行性建议。本文的现实意义在于: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分析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确定减税空间,优化税制结构,约束税式支出,全力服务发展大局,当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促进派”;防范风险,把握好税收调控的“度”,可有效防范财政风险和扭曲风险;反映经济运行情况,为下一步的政策提供建议。本文的研究思路是,首先分析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然后从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三个维度研究税收调控的合理限度,每个维度的研究思路是:一是进行现状分析,提出存在的问题,二是国际比较与借鉴,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比较,发现我国税收调控与别国的差距。三是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税收调控现状及问题,确定税收调控的合理限度。最后,基于合理限度下,提出税收调控的总体设计和政策建议。本文按照“理论分析—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思路,运用规范分析法、实证分析法和比较分析法展开研究,本文共分为七章三个部分,一至三章为理论分析,四至六章为实证分析,第七章为政策建议。第一章导论。主要阐述了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思路、结构安排、研究方法、技术路径、重点、难点、创新点及研究存在的不足,确定了本文研究的主题、思路和基本框架。第二章文献综述。首先介绍税收调控理论,选取西方经济学主流学派的税收调控思想进行综述,接着介绍我国关于税收调控理论的研究文献。其次总结了国内外关于宏观税负调控区间、税制结构优化模式、税式支出合理约束三个方面的文献,最后梳理了税收政策方面的文献。通过文献综述,发现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研究较少,现有文献多基于理论层面,定量研究较少,这为本文进一步研究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确定了方向。第三章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首先介绍税收调控的理论依据:社会再生产理论、市场失灵理论、风险控制理论和治国理政思想。再从宏观和微观介绍税收调控的经济效应,然后指出税收调控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最后,对税收调控合理限度进行了界定。第四章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研究。首先介绍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和影响因素,再对我国宏观税负进行现状分析和国际比较,然后在巴罗模型的基础上,用拉姆赛—卡斯—库普曼模型和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估算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最后在赤字、债务与经济增长之间寻找最佳平衡点,探讨经济和债务所能承受的最大赤字率,最大赤字率与实际赤字率之差,全部用于减税,得到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的下限,最优宏观税负水平为上限,从而确定宏观税负的合理区间。第五章我国税制结构合理模式研究。首先介绍税制结构的层次及量化标准,分析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并提出存在的问题,再从组合方式和相对地位两个方面进行国际比较,然后,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探讨宏观税负、税系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用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税种结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得出税系、税类和税种结构优化方向。最后,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国的现状及问题,提出税制结构的优化模式。第六章我国税式支出合理约束研究。首先介绍税式支出的作用机理,接着分析我国税式支出的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然后总结国际经验,提出合理约束税式支出,先要界定好税式支出范围,再要控制好税式支出规模,还要确定好税式支出结构。第七章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政策建议。在前几章研究结论的基础上,本章提出了税收调控的总体设计和政策建议。总体设计包括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总体框架。政策建议如下,第一,适度降低宏观税负:明确减税方向,选择减税策略,把握减税力度。第二,优化税制结构:继续降低增值税比重,提升消费税比重,完善企业所得税,改革个人所得税,社会保险“费改税”,开征房地产税。第三,编制税式支出报告:报告内容包括编制目的、编制范围、成本估计、绩效评价和管理模式。本文的创新点有:第一,贯彻治国理政思想,基于风险控制视角研究税收调控合理限度治国理政的经济思想为我国税收调控提供了方向,第一,我国正处于结构性改革时期,经济质量的提升会带来经济增速的下滑,同时,经济主体的税收负担过重,无法为市场注入活力,这种情况就决定了税收调控的主基调是减税,这就对税制结构和宏观税负提出了要求,第二,当前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如结构转型、创新驱动、改善民生等,这些对税式支出提出了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自觉的防范各种风险,增强驾驭风险本领,健全各方面的风险防范机制。本文从风险控制的视角研究税收调控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可保证税收调控的有效性,可规避税收调控可能带来的风险。第二,估算宏观税负合理区间,服务减税政策本文基于改进的巴罗模型测算了最优宏观税负水平,该水平作为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的上限,又综合考虑赤字率、负债率和经济增长率的关系,测算出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的下限。结合我国宏观税负现状,发现宏观税负水平偏高,应采取减税措施,该结论与我国当前的政策方向一致。用实际宏观税负率与合理区间下限的差乘以国内生产总值,得到最大减税规模。这从事前角度为我国当前减税政策提供参考,利于我国掌控减税空间,合理利用税收调控。第三,用实证分析法论证了税制结构的调整方向用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分析税系结构、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路径,实证结论是,提升直接税占比,宏观税负下降,经济增长。用工具变量法分析税种变动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结论是降低增值税比重、营业税比重和个人所得比重有利于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消费税比重和企业所得税比重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不显着。这些结论为我国税制结构调整提出了方向。第四,形成三位一体的税收调控体系宏观税负、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三个维度相互作用,相互融合,共同构成税收调控体系。从政府视角出发,政府调整税种以及税种要素,税制结构变动体现普遍性和确定性。政府通过税式支出对特殊纳税人进行税收减免,体现特殊性和灵活性。普遍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确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作用结果显示为宏观税负水平。宏观税负又反作用于税制结构和税式支出,宏观税负影响经济增长方式,进而影响税制结构,影响税式支出的规模、方向及侧重点。本文基于风险把控视角研究这三个维度的合理限度,旨在发挥政策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税收调控体系。
李忠[2](2012)在《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税收负担是一国税收制度的核心,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属于税收效率研究的范畴。本文沿着理论假设、实证分析、政策建议的逻辑线索,多层次、多视角的分析了我国分税制以来税收收入的增长情况以及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测算了我国四大口径的税收负担,并实证分析了我国税收负担总量与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税收负担对我国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的影响,税收负担对我国城乡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最终形成了相关的政策建议。一、研究的主要内容1、本文是建立在分税制改革后所形成的税收制度的基础上进行税负对经济增影响的研究,因此文章回顾了我国现行税制的构成内容并进行了评述。2、分析了我国政府收入的构成并测算了分税制以来我国政府收入的规模。我国政府收入分为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制度外收入,其中预算内和预算外收入能通过中国统计年鉴取得,但制度外收入只能通过估计取得,本文提出了它的估算方法。3、从数量和结构两个维度考察了我国分税制以来税收收入的变动情况。从数量的角度考察了分税制以来我国税收收入绝对量和相对量的变化;从结构角度考察了税收收入在中央和地方两级分配上的数量变动;考察了分税制以来我国主体税占整个税收收入比的变化以及两大主体税之间的构成比的变化;考察了我国直接税和间接税构成情况及变化过程。4、多口径的测算了我国的宏观税负并作了国际比较,得出了我国最优宏观税负的区间界限。文章从四大口径测算了我国宏观税负;用我国最小口径的宏观税负分含社保费和不含社保费的情况与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进行了税负的比较;用马斯格雷夫经典模型进行了我国最优宏观税负区间的确定,在此基础上本着客观、公正的立场对我国大小口径的宏观税负进行了评价。5、对我国税收增长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做了动态与静态的考察。从静态描述了税收增长与GDP增长的相关性,并借助了税收弹性系数指标进行动态的定量测算。6、对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实证的研究。研究依赖Eviews6.0等软件进行。借助模型对三大口径的税负对GDP增长的影响进行了回归分析;实证了税收负担对我国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增长的影响;实证了税收负担对我国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消费增长的影响;实证分析了税制结构对我国经济增长的影响,模型用四类税种的税负做自变量,用GDP增长做因变量,进行了回归分析;用赛尔分析法进行了中、东、西区域税负差异的分析,并从理论上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实证了三大区域税负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二、研究的主要结论1、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分析是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文章系统的分析了税收负担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机制。经济增长主要受资本、劳动、技术和消费四大动力的驱动。税收负担做为一种制度性因素是经济增长的外生变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通过具体的税种和税制结构改变引起税收负担的变化,税负变化会引起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交易价格变化,从而改变四大要素的经济效率,最终促使经济增长数量和结构发生变化,这方面可看做是税负对经济增长的直接效应,本文重点探讨了这一作用机理;二是通过税收收入的支出数量及结构来影响经济增长,这可看做是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间接效应,这种作用属于财政支出研究的范围,本文未做研究。就我国而言,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四大要素中,由于我国劳动力充裕,而科技水平相对落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较小,所以我们重点分析了税负对投资和消费增长的影响,揭示了税负影响投资、消费的路径,对税负影响投资的分析是从政府、民间和外商三大主体角度进行;税负影响消费的分析是通过对所得税、流转税和财产税在居民收入形成使用过程中的作用来进行。2、对我国政府收入规模的测算是本文研究的前提。对政府收入规模测算,我们运用如下公式:政府收入=预算内收入+预算外收入+社会保障金+土地出让金而政府收入中的非税收入规模测算公式为:当年的非税收入=当年政府收入—当年税收收入将我国政府收入与国际作比较,结论是在同等收入水平的国家间,我国政府收入中的非税收入占比过高,规模过大,容易产生费挤税的现象。3、分税制以来我国税收收入保持近20%的增速,未来要继续实行这样的高增长,难度较大,纳税人负担会加重。从结构上讲,我国两大主体税之间的结构表现为流转税占据了绝对的主导地位,尤其是增值税有一税独大的情况,这种构成比有利于税收效率提高,但无法实现税收调节社会贫富差距的功能,因此可以说主体税之间的结构是不合理的,容易对经济产生扭曲。4、分税制以来我国最小口径税负和小口径税负基本相当,保持在15%左右的水平,小口径税负绝对值不高,但相对于人均GDP而言仍偏高;大口径税负已接近发达国家的上限,无论绝对数还是相对数均已偏高。我国最小口径税负水平的理论最适区间值为13%-25%,区间平均税负水平为19%左右,大口径税负的最适水平的理论区间值为21.39%-41.91%,区间平均税负水平为30%左右。5、我国三大口径的税负对经济增长的总量影响不同,其中中口径税负与经济增长成正相关关系,而小口径税负和大口径税负与经济增长呈现负相关,说明我国税负偏重已制约了经济的增长。6、税收负担对我国三大投资主体的影响不尽相同,政府投资一般受税收负担的影响小,而无论是民间投资或是外商投资,税收负担对他们的影响都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但税收负担对外商投资的影响将随跨国公司投资战略的变化呈现由强到弱的趋势;我国城乡居民税收负担构成上既包括直接的税负、间接的税负,还包括各种暗税,但两大主体税负构成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我国目前的税制结构是城乡二元税制结构。从税负对城乡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看,税负对城镇居民消费影响呈现显着的负相关,而对农村居民影响呈现不显着的正相关。7、从税负结构看,具体的税种税负对经济增长影响力不一样。具体讲流转税份额的增加能够提高GDP增长率;所得税份额的增加可能会降低GDP的增长率,因此实现GDP的增加,应降低所得税的税收收入占比;我国三大区域税负呈现出东西高、中部低的特点,区域税负极不平衡。区域税负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效应不同,就中西部地区而言,区域税负对地区经济增长具有显着的抑制作用,且中部地区税负对经济增长的负影响程度大于西部地区,而在东部地区则不存在这种显着的影响。三、政策建议实现我国税制优化,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建议是:1、推动我国城乡二元化税制向一元化税制的转变,实现城乡居民统一的税收体制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途径,也是扩大内需的重要步骤,具体包括(1)改革农村居民所承担的间接税及税负水平,实现增值税的零负担率;(2)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个人所得税制度;(3)统一税制后对农民实行部分税种的减免优惠政策。2、改革和完善我国现行工商税制是实现税负优化的基础,具体讲包括(1)对现行税种的完善;(2)适应新经济形势开征新税种;(3)使税制结构合理化。3、在后危机时代推行“结构性减税”的税收政策是实现税负优化的关键,具体讲我国“结构性减税”方案为:一类是实行继续减税的税种;二类是有增有减的税种;三类是增加税收的税种。4、减少暗税,实行“费”改“税”,缩小费负,扩大税负,规范政府的收入。四、论文可能的创新之处1、从经济学的角度系统的分析了税收负担影响经济增长的传导变量、传导路径、传导媒介,扩展了这方面的理论研究;站在投资主体的角度系统分析了税收负担对政府投资、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的影响机制;站在居民收入形成使用的角度具体分析了流转税、所得税和财产税对居民消费的影响机制,并得出了我国流转税对居民消费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都较弱的观点。2、对城乡居民税收负担的测算在其他学者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定的修订,并将该测算指标引入实证模型,分别就城乡居民人均税负水平对其各自的人均消费支出进行了实证研究。3、在Around研究方法基础上,通过增加解释变量,结合我国分税制以来的数据,实证了促进经济增长的税收增长顺序:个人所得税、资源税、流转税、企业所得税和财产税。
罗富政,罗能生[3](2016)在《税收负担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税负层次和规模的讨论》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税收负担如何影响产业结构的调整?构建了基于税负层次和规模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型,理论和实证上分析了宏观税负、产业税负和生产要素税负对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影响路径及其区域化差异,并探讨了宏观税负的最优区间。研究发现:在税收的收入效应和支出调节效应的作用下,合理规模的宏观税负有利于产业结构的高级化和合理化,且宏观税负的最优区间为8.74%11.44%;就产业结构高级化而言,第二产业税负和政府支出调节效应对其的影响是正向的,而第三产业税负和劳动力税负对其的影响是负向的;就产业结构合理化而言,产业税负对其的影响是负向的,而资本税负和人口城镇化对其的影响是正向的;在不同经济区域,上述影响路径还存在一定的差异。
薛特智[4](2017)在《中国宏观税负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发了全球经济危机,成为人类社会近百年来遭遇的最为严重的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时至今日,尽管时间已经过去十年,但无论是国际经济形势还是国内经济情况都仍然严峻而复杂。美国特朗普拟行的税制改革计划中提倡的减税方针,旨在为美国家庭和企业减轻税收负担、简化税制结构、创造就业岗位从而促进本国经济增长,但对他国的经济增长会有抑制作用。为此,遏制经济下行,努力提振经济也正是当下我国政府倾力为之的一项中心工作。宏观税负首先决定于经济发展水平,而经济的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制于宏观税负。为了应对本轮全球危机的深度冲击,我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用于刺激经济发展。从前期效果来看,随着“4万亿”强经济刺激政策的药力殆尽,由其诱致的产能过剩、物价普涨、杠杆累叠、泡沫聚焦等负面效应日益显现。为此,利用税收本质调控经济增长成为本轮宏观政策操作的“重头戏”。自2012年起,我国经济治理的思路逐步由“总量扩张”向“结构调整”转变,宏观政策调控更加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率,更加注重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施力点由偏重需求端向供给端转变,由此使得我国积极财政政策的重心逐渐向税制改革移动。为了在当前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展导向下,打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控风险的改革攻坚战,对我国宏观税负进行深入研究势在必行。本文共有七章。第一章为绪论部分,对文章的研究意义、研究方法、创新点和不足进行分析论述。第二章为国内外文献综述,对经济增长基本理论、税收负担基本理论、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相关理论等分国外、国内两个方面进行总结。第三章为宏观税负的相关理论分析。首先,对宏观税负的内涵进行阐述,明确了宏观税负的基本概念、统计口径及衡量指标;其次,明确了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其次,对宏观税负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进行分析;最后,对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理论以及最优税负相关理论进行阐述,为下文的实证分析奠定理论基础。第四章对我国宏观税负现状进行阐述与分析。首先,本章将建国至今的税制改革历程分三个时间段进行阐述;其次,对我国的税负水平与税负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最后,就我国宏观税负的成因与问题进行分析。第五章为我国宏观税负的实证分析。首先,对我国三大口径宏观税负对经济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其次,就我国区域税负对区域经济增长进行实证分析;然后,对我国宏观税类结构与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进行分析;最后,对我国最优宏观税负进行测算。第六章为世界主要国际宏观税负的比较分析。本章通过对于美国、日本、德国、法国等各国的宏观税负相关政策进行梳理,总结得出其他各国通过宏观税负调节经济增长的经验借鉴。第七章为降低宏观税负的对策性分析。提出了在当前背景下,通过调节宏观税负促进经济增长的相关建议。
刘同洲[5](2019)在《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我国实施以“结构性减税”为导向的税制改革以来,增值税税制日益优化,税率级次不断简并,抵扣链条逐渐完善;企业所得税税制日趋完善,税收优惠力度不断加大。然而,税改后的减税效应似乎未被充分认可。以制造业为代表的企业“税负痛感”在近年来集中凸显,企业投资呈现“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趋势。当前,我国实体经济税费负担问题已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核心问题聚焦于宏观税负与微观税负的测度,以及导致企业“税负感”加重的原因判定。基于此背景,相关学者提出税收“无谓损失”效应,为企业“税负感”加重与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关联性给予理论诠释,认定高税负挤占了企业净利润,进而抑制了企业投资,引发了税收理论界与实务界关于税收负担问题的大讨论。是何原因导致制造业税负痛感近年来集中凸显?究竟是减税政策出了偏颇,还是制造业自身出了问题?税负因素是否为企业投资“断崖式下滑”、“脱实向虚”、“国际性转移”的主导因素,上述问题的逻辑起源都要从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入手,而这也是本文理论与实证研究的基点、重点与难点。毋庸讳言,税费负担与投资的关系是税收学与金融学交叉领域的核心议题,是提升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水平的重要路径。尤其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背景下,研究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基本理论、影响机理与传导路径,有助于我国营商环境的优化与我国税制国际竞争力的提升,从而以税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引领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本文研究了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影响机制及效果。本文以“一条主线,二种状态”来阐述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其中,“一条主线”是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传导机理线,即税费负担→投资收益→投资决策。“两种状态”是围绕该主线的静态和动态的机理分析,静态机理仅涉及税费负担这单一投资成本因素的分析;动态机理为涉及税费负担、现金流、融资约束等多投资成本因素的一般均衡分析。即基于综合税费负担视域下的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在Laeven(2003)1的企业投资分析框架基础上,运用动态投资欧拉方程方程,分析投资收益最大化时企业最优投资决策。本文研究结果概括如下:从税负视域而言,我国企业税收负担并不算重,主要是费用负担较重。总体而言,2016年我国宏观税负(中口径)为25.69%,其中社保费费负为6.80%,增值税税负为7.13%,企业所得税税负为3.91%;制造业而言,2016年制造业综合税负为5.86%,其中国营企业综合税负率为4.2%,民营企业为8.8%,民营企业综合税负显着高于国营企业,并不存在“死亡税率”;从投资视域而言,2008-2017年,我国制造业企业实业投资下滑,金融投资上升,两者变化趋势恰好相反。就税负与企业投资的关联性而言,总体视域与制造业视域下都有显着相关性,而中美税负差异视域下没有显着相关性。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与动态机理实证研究表明:其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而税费负担是一个该循环路径的外生冲击,当税费负担率改变时,该循环也发生改变;其二,企业投资行为选择并非只受该行为所涉及税种税项的影响,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是系统内部相互影响的过程。即综合税负率并非只影响企业实业投资,也影响金融投资;同理,所得税税负率也亦然;其三,综合税负率的降低会加强资本选择金融投资的倾向。综合税负率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实业投资行为。当企业综合税负率降低时,对金融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实业投资行为,这会增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进行金融投资的偏好,可能会加剧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其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的抑制效应高于金融投资行为。当企业所得税税负率降低时,对实业投资行为所产生的激励效应要高于金融投资行为。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实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大于金融投资行为,有利于资本流入实体经济市场,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现阶段企业投资行为的“脱实向虚”;同时也应看到,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率对金融投资偏弱的激励效应的非正常性,即反映出现有所得税政策针对企业金融投资行为并未起到有效的收入分配调节作用,相当部分的金融投资收益可能并未纳入应纳税所得额,产生税收流失,弱化了其作为直接税的收入分配效用,这与企业金融投资涉及的资本利得问题尚有政策缺陷有关。其五,现金流与净资产收益率是导致企业“脱实向虚”与“民间投资下滑”的主因。现金流对企业实业投资行为与金融投资行为的正向激励效用远大于税负(综合税负或企业所得税税负)对其的负向抑制效用。即企业即使有充裕的现金流,也不投向实业领域,而是选择投向金融领域,该行为特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兼具有之,但民营企业更为显着;此外,就净资产收益率而言,无论是何种税负视域下,其对企业金融投资的正向影响远大于企业实业投资,对民营企业的影响大于国有企业的影响。基于金融投资的净资产收益率高于实业投资的客观现实,故而可诠释民营企业放弃实业投资而转向金融投资的“脱实向虚”的投资行为。在“民间投资下滑”问题上,在所得税税负视域下,现金流对民营企业实业投资的影响度大于其对国有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同时,在所得税税负与综合税负视域下,净资产收益率对民营企业固定资产投资的影响度要大于国有企业。且现金流的影响度要大于净资产收益率的影响度;其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家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动力,即随着销售增长率的上升,企业的实业投资反而下降。基于上述实证结果,本文欲根据发达国家“降税负、促投资”的目标导向,探寻其税制改革历史变迁与最新趋势,总结了发达经济体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优化的一般性规律,以解决我国“民间投资下滑”、“制造业脱实向虚”、“企业投资跨国转移”等问题。在结合我国促进企业投资与优化营商环境的具体国情的基础上,提出了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一是秉承“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的改革理念,全盘指导;二是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进一步规范和整合间接税制,深入完善和健全所得税制,降低企业社保费负担;三是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四是企业自身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李勃昕,韩先锋,刘斌[6](2019)在《宏观税负是否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文中研究表明本文将国内外技术势差引入创新产出函数,揭示对外直接投资的动态创新溢出逻辑,并基于技术势差的双层传导机制,推演税负变化调节对外直接投资创新溢出的非线性理论假设。采用宏观区域面板数据及门槛模型的实证研究发现: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存在边际递减规律,在国内外技术势差较大的初始阶段对技术创新的驱动最佳;而税负变化对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具有动态调节效应,过高或过低的税负强度并不利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仅在适度区间有助于释放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红利;并且撬动对外直接投资创新溢出的最优税负强度呈现出东高西低的演化趋势,中西部地区的税负下调空间更大。由此提出减税降费要注重适度调节、区域递减的优化策略,从而系统激励"走出去"的创新驱动效应。
朱子男[7](2019)在《我国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分析及对策研究》文中指出医药制造业作为关乎国计民生的战略性行业与高新技术行业,提高其发展水平的可持续性,对促进医药产业升级、打造“健康中国”和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医药制造业税负长期以来都是关乎制造业行业升级的问题之一,其税负合理性不仅影响企业生存和产业发展,更影响国计民生和社会稳定。近几年医药制造业产能增速放缓,如何“减税降费”以增强行业技术创新能力,提高企业留存收益,提升医药企业在医疗产业链中的地位,都需要对医药制造业税负现状、变化趋势与最佳税负水平有明确的认识,且行业最佳税负的分析结果可作为调控医药制造行业税负的参照与标尺,同时也对进一步协调行业与区域间的税负差异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从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基础理论入手,运用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法和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医药制造业税负的研究背景与国内外研究文献进行整理,在把握基础研究脉络的基础上,对医药制造业税负、最佳税负的相关概念进行界定,并对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分类和原则进行归纳总结,同时结合最优税收理论、税负转嫁理论和产业政策理论,阐明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分析对促进税负的行业协调与区际公平的积极作用,同时以经济指标的空间互动机理为视角,通过构建最佳税负模型进行理论推导、数据分析和实证测算,并结合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税负基本现状,分析得出目前我国医药制造业税负总体降幅收窄、减税成果收效不高和税负结构分布失衡等相关问题,以及生产成本和分销成本上涨、制度成本与隐性税负增加和行业结构与税收政策不匹配成因。通过借鉴国内外医药制造业税负发展的先进经验,提出实现我国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对策建议,包括降低医药制造成本以提高企业留利,即推进医药智能制造以降低生产成本、规范医药分销渠道以降低分销成本、加速产业升级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释放减税红利以提高企业减税效益,即正向激励税政以缓解企业“税痛”、降低制度成本以解决企业“费痛”、完善机制建设以促进税负公平;明确行业结构导向以均衡税负差异,即明确税收政策结构导向以鼓励行业研发、协调行业政策倾斜方向以均衡区位差异、强化行业扶持政策指引以激励企业创新。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许生,李世刚[8](2014)在《我国宏观税负研究》文中指出中国正在开创一个新的历史时代,必须运用历史的眼光、国际的视野、战略的思维以及宏观经济社会发展、中观财政运行、微观企业税负相互结合的方法,客观看待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宏观税负从属和服务于中国国家战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需要国家财力作为坚强后盾,其意义完全不同于西方。制度环境不同,政府支出责任迥异。必须对新时期国家税收制度进行新一轮战略性调整,系统谋划,综合施治,统揽改革发展全局,实现多元共赢。
罗鸣令,陈玉琢[9](2010)在《税收负担研究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税收负担研究是税收理论研究的一个传统课题,它对充实税收理论、优化税制结构具有显着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国内外学者就税收负担问题展开了深入研究。文章拟从税收负担的概念、决定性因素、适宜区间、演变轨迹以及经济社会效应等多个角度对这些研究进行系统的梳理,以达到对税收负担研究成果的系统了解。
黄景国[10](1995)在《对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若干思考》文中提出对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若干思考黄景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是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的市场经济。税收不仅是组织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手段,也是实施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为了提高税收的宏观调控能力,必须充分发挥税收的职能作用并保证税收政策的贯彻实施,而这些说到底还是...
二、宏观税负最佳区间初探(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宏观税负最佳区间初探(论文提纲范文)
(1)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导论 |
1.1 选题背景及意义 |
1.1.1 选题背景 |
1.1.2 选题意义 |
1.2 基本概念的界定与阐释 |
1.2.1 税收中性 |
1.2.2 税收调控 |
1.2.3 宏观税负 |
1.2.4 税制结构 |
1.2.5 税式支出及相关概念 |
1.3 研究思路与结构安排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结构安排 |
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径 |
1.4.1 研究方法 |
1.4.2 技术路径 |
1.5 研究的重点、难点、创新及不足 |
1.5.1 研究重点 |
1.5.2 研究难点 |
1.5.3 研究的创新点 |
1.5.4 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2章 文献综述 |
2.1 税收调控理论研究 |
2.1.1 西方税收调控理论研究 |
2.1.2 我国税收调控理论研究 |
2.2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 |
2.2.1 宏观税负调控区间研究 |
2.2.2 税制结构合理模式研究 |
2.2.3 税式支出研究 |
2.3 我国税收政策研究 |
2.3.1 减税政策研究 |
2.3.2 优化税制结构研究 |
2.3.3 税式支出报告制度研究 |
2.4 文献述评 |
2.4.1 现有文献的主要贡献 |
2.4.2 现有文献存在的不足 |
第3章 税收调控的理论基础 |
3.1 税收调控的理论依据 |
3.1.1 社会再生产理论 |
3.1.2 市场失灵理论 |
3.1.3 风险控制理论 |
3.1.4 治国理政思想 |
3.2 税收调控的经济效应 |
3.2.1 税收调控的宏观经济效应 |
3.2.2 税收调控的微观经济效应 |
3.3 税收调控的局限性 |
3.3.1 外在局限性 |
3.3.2 内在局限性 |
3.4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界定 |
3.4.1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总标准 |
3.4.2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具体标准 |
3.4.3 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的质和量界定 |
第4章 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区间研究 |
4.1 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及影响因素 |
4.1.1 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 |
4.1.2 宏观税负的影响因素 |
4.2 我国宏观税负现状 |
4.2.1 总量分析 |
4.2.2 相对量分析 |
4.2.3 税收弹性系数分析 |
4.3 我国宏观税负的国际比较 |
4.3.1 与OECD国家比较 |
4.3.2 与金砖国家比较 |
4.3.3 国际比较结论及启示 |
4.4 基于改进Barro模型的我国最优宏观税负水平研究 |
4.4.1 模型构建 |
4.4.2 数据描述 |
4.4.3 计量结果及分析 |
4.5 我国宏观税负合理区间 |
4.5.1 赤字、债务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
4.5.2 确定宏观税负合理区间 |
第5章 我国税制结构合理模式研究 |
5.1 税制结构的层次及量化标准 |
5.1.1 税制结构的层次 |
5.1.2 税制结构的量化标准 |
5.2 我国税制结构现状及问题 |
5.2.1 我国税制结构的现状 |
5.2.2 我国税制结构存在的问题 |
5.3 我国税制结构的国际比较 |
5.3.1 组合方式比较 |
5.3.2 相对地位比较 |
5.3.3 国际比较结论及启示 |
5.4 基于PVAR模型的税系结构、宏观税负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 |
5.4.1 PVAR模型 |
5.4.2 数据描述 |
5.4.3 实证分析 |
5.4.4 主要结论 |
5.5 基于工具变量法的税种结构对经济增长和产业结构的影响研究 |
5.5.1 模型设定 |
5.5.2 数据描述 |
5.5.3 结果分析1: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
5.5.4 结果分析2:税制结构对产业结构的影响 |
5.6 我国税制结构合理模式 |
5.6.1 优化税种组合方式 |
5.6.2 优化税类税种结构 |
第6章 我国税式支出合理约束研究 |
6.1 税式支出的作用机理 |
6.1.1 税式支出的激励效应 |
6.1.2 税式支出的抑制效应 |
6.1.3 基于静态面板模型的研发税收优惠对产业结构影响分析 |
6.1.4 合理约束税式支出的必要性 |
6.2 我国税式支出现状及问题 |
6.2.1 我国税式支出的现状 |
6.2.3 我国税式支出存在的问题 |
6.3 税式支出制度的国际经验 |
6.3.1 清晰界定税式支出范围 |
6.3.2 注重控制税式支出规模 |
6.3.3 优化税式支出结构 |
6.3.4 建立税式支出报告制度 |
6.4 我国税式支出的合理约束 |
6.4.1 合理界定税式支出范围 |
6.4.2 合理控制税式支出规模 |
6.4.3 合理确定税式支出结构 |
第7章 基于合理限度下税收调控的政策建议 |
7.1 基于合理限度下税收调控的总体设计 |
7.1.1 指导思想 |
7.1.2 基本原则 |
7.1.3 主要目标 |
7.1.4 总体框架 |
7.2 降低宏观税负:总量把控 |
7.2.1 明确减税方向 |
7.2.2 选择减税策略 |
7.2.3 把握减税力度 |
7.3 优化税制结构:结构优化 |
7.3.1 逐步降低流转税比重 |
7.3.2 稳步提升所得税比重 |
7.3.3 完善财产税体系 |
7.4 编制税式支出报告:突出重点 |
7.4.1 编制目的 |
7.4.2 编制范围 |
7.4.3 成本估计 |
7.4.4 绩效评价 |
7.4.5 管理模式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2)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文献综述 |
第1章 导论 |
1.1 研究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2.1 研究的目的 |
1.2.2 研究的意义 |
1.3 研究的内容 |
1.4 研究思路和方法 |
1.5 本文的创新点和不足 |
第2章 理论回顾与评述 |
2.1 税收负担基本理论及其评述 |
2.1.1 古典及新古典税收负担理论及评析 |
2.1.2 现代税收负担理论 |
2.2 经济增长的基本理论 |
2.2.1 哈罗德-多马经济增长模型 |
2.2.2 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 |
2.2.3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模型 |
2.3 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
2.3.1 税收乘数理论 |
2.3.2 马其顿税收负担与经济增长理论 |
2.4 小结 |
第3章 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3.1 税收负担的内涵及影响因素分析 |
3.1.1 税收负担的内涵 |
3.1.2 税收负担的制约因素 |
3.2 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机制 |
3.2.1 经济增长的直接动因 |
3.2.2 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机制 |
3.3 小结 |
第4章 我国税收负担水平的测算及国际比较 |
4.1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回顾及评价 |
4.1.1 我国现行的税收制度的回顾 |
4.1.2 我国现行税收制度的评价 |
4.2 “分税制”改革后我国税收负担的绝对量—税收收入与政府收入分析 |
4.2.1 分税制改革以来我国税收收入的分析 |
4.2.2 分税制以来我国政府收入规模的测算及分析 |
4.3 我国税收负担相对量—税收负担率的测算与分析 |
4.3.1 税收负担率的衡量指标 |
4.3.2 分四种口径测量的中国宏观税收负担 |
4.4 我国税收负担水平的国际比较 |
4.4.1 税收负担国际比较的标准选择 |
4.4.2 不含社会保障税的税收收入占GDP的国际比较 |
4.4.3 含社会保障税的税收收入占GDP的国际比较 |
4.4.4 中外税负比较对我国的启示以及对我国现行宏观税负的认识 |
4.5 小结 |
第5章 我国税收负担总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1 我国税收负担总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般统计分析 |
5.1.1 静态角度的分析 |
5.1.2 动态角度的分析 |
5.2 我国三大口径的宏观税负总量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5.2.1 模型设定和数据选取 |
5.2.2 模型回归与检验 |
5.2.3 回归结果分析 |
5.3 促进我国经济增长的合理税收负担的区间估计 |
5.3.1 合理税收负担水平确定的影响因素 |
5.3.2 合理税收负担水平的区间范围的确定 |
5.4 小结 |
第6章 我国税收负担总量对投资、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 我国税收负担总量对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6.1.1 我国税收负担对投资影响的理论分析 |
6.1.2 我国税收负担对民间投资和外商投资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 我国税收负担总量对居民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
6.2.1 我国税收负担对居民消费影响的理论分析 |
6.2.2 我国城乡居民税收负担的构成及测算 |
6.2.3 我国城乡居民税收负担对消费影响的实证分析 |
6.3 小结 |
第7章 我国税收负担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 我国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7.1.1 我国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一般统计分析 |
7.1.2 我国税制结构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7.2 我国区域税负对区域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7.2.1 我国三大区域的划分 |
7.2.2 我国三大区域税收负担的一般统计分析 |
7.2.3 我国三大区域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影响的实证分析 |
7.3 小结 |
第8章 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
8.1 研究结论 |
8.2 政策运用 |
8.2.1 实现统一的城乡税制 |
8.2.2 改革和完善现行工商税制 |
8.2.3 推行“结构性减税”的税收政策 |
8.2.4 减少暗税,实行“费”改“税” |
8.3 研究的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 |
(3)税收负担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税负层次和规模的讨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及文献综述 |
二、基于税负层次和规模视角的产业结构调整模型 |
三、指标设计与数据说明 |
( 一) 产业结构 |
( 二) 税收负担 |
( 三) 其他变量 |
四、税收负担影响产业结构调整的路径及其区域效应 |
(一)计量模型设计及计量方法选择 |
( 二) 实证结果分析 |
( 三) 稳健性检验 |
五、产业结构调整视角下最优宏观税负的探讨 |
六、结论及政策建议 |
(4)中国宏观税负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研究的意义 |
1.2.1 理论意义 |
1.2.2 现实意义 |
1.3 研究的方法 |
1.4 基本结构与主要内容 |
1.5 主要创新点与不足 |
第2章 国内外文献综述 |
2.1 国外文献综述 |
2.1.1 税收负担理论 |
2.1.2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 |
2.1.3 金融危机后各国税收理论 |
2.2 国内文献综述 |
2.2.1 宏观税负衡量的口径 |
2.2.2 宏观税负的水平 |
2.2.3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 |
2.2.4 最优宏观税负理论 |
2.2.5 近年税制改革理论 |
第3章 宏观税负相关理论分析 |
3.1 宏观税负的定义和统计口径 |
3.1.1 宏观税负的定义 |
3.1.2 宏观税负的统计口径 |
3.1.3 测量宏观税负的动态指标 |
3.2 影响宏观税负的主要因素 |
3.2.1 经济因素 |
3.2.2 政府职能及公共产品供应 |
3.2.3 税收制度 |
3.3 宏观税负影响经济增长的机制 |
3.3.1 宏观税负对储蓄的影响机制 |
3.3.2 宏观税负对投资与资本的影响机制 |
3.3.3 宏观税负对劳动力供求的影响机制 |
3.4 宏观税负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理论 |
3.4.1 税收乘数理论 |
3.4.2 税收负担与经济稳定 |
3.5 最优宏观税负的相关理论 |
3.5.1 拉弗曲线 |
3.5.2 巴罗内生经济模型 |
第4章 中国宏观税负现状分析 |
4.1 我国税制改革的历史演进 |
4.1.1 计划经济时期税制改革(1949—1977) |
4.1.2 改革开放初期税制改革(1978—1992) |
4.1.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时期的税制改革(1992—2016) |
4.2 我国宏观税负水平测算及分析 |
4.2.1 总量指标变动及趋势分析 |
4.2.2 相对量指标变动及趋势分析 |
4.2.3 动态指标变动及趋势分析 |
4.3 我国宏观税负结构测算与分析 |
4.3.1 宏观税负的产业结构 |
4.3.2 宏观税负的税制结构 |
4.3.3 宏观税负的地区结构 |
4.4 我国宏观税负的问题与成因 |
4.4.1 宏观税负的问题 |
4.4.2 我国宏观税负问题产生的成因 |
第5章 中国宏观税负的实证分析 |
5.1 宏观税负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5.1.1 模型设定 |
5.1.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1.3 模型回归 |
5.1.4 回归结果分析 |
5.2 宏观税负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
5.2.1 模型设定 |
5.2.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2.3 模型回归 |
5.2.4 回归结果分析 |
5.3 税类结构对经济的影响 |
5.3.1 模型设定 |
5.3.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3.3 模型回归 |
5.3.4 回归结果分析 |
5.4 税制结构对宏观经济的影响 |
5.4.1 模型设定 |
5.4.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4.3 模型回归 |
5.4.4 回归结果分析 |
5.5 我国最优宏观税负的测算 |
5.5.1 模型设定 |
5.5.2 数据收集与处理 |
5.5.3 模型回归 |
5.5.4 回归结果分析 |
第6章 世界主要国家宏观税负的比较分析 |
6.1 美国税制现状 |
6.1.1 税权结构 |
6.1.2 税制结构 |
6.1.3 税制演化 |
6.1.4 美国税制主要特点 |
6.2 日本税制现状 |
6.2.1 税权结构 |
6.2.2 税制结构 |
6.2.3 日本税制主要特点 |
6.3 德国税制现状 |
6.3.1 税权结构 |
6.3.2 税制结构 |
6.3.3 德国税制的主要特点 |
6.4 法国税制现状 |
6.4.1 税权结构 |
6.4.2 税制结构 |
6.4.3 法国税制的主要特点 |
6.5 世界其他国家的宏观税负 |
6.5.1 发达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 |
6.5.2 发展中国家的宏观税负水平 |
6.6 比较与借鉴 |
6.6.1 明确界定政府职能是优化税收结构的前提 |
6.6.2 选择适合自身的税权结构模式 |
6.6.3 建立较为完善的税制结构 |
6.6.4 确定适当的宏观税负水平 |
第7章 降低宏观税负的对策性分析 |
7.1 优化税收的立法权配置 |
7.2 进一步推进直接税各税种改革 |
7.2.1 逐步建立综合与分类课征模式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 |
7.2.2 加快推进房产税的改革 |
7.2.3 尽快通过费改税的形式开征社会保障税 |
7.2.4 适时开征遗产税 |
7.2.5 适时开征环境保护税 |
7.3 进一步推进间接税各税种改革 |
7.3.1 增强增值税的税收中性 |
7.3.2 加强消费税的调节功能 |
7.3.3 加快资源税的改革 |
7.4 进一步优化税收优惠体系 |
7.4.1 推进税收优惠的预算化管理 |
7.4.2 合理强化税收优惠的区域导向 |
7.4.3 努力提高税收优惠的合意性 |
7.4.4 定期开展税收优惠的绩效评估 |
7.4.5 减税降费势在必行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以及参加科研情况 |
(5)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导论 |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
二、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 |
三、研究框架和主要内容 |
四、研究方法 |
五、可能的创新点与不足 |
第一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理论分析 |
第一节 相关概念界定 |
一、税费负担的内涵 |
二、税费负担的类型 |
三、税费负担的本质 |
四、企业投资行为的内涵 |
五、企业投资行为的类型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一般关系 |
一、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激励效应与抑制效应 |
二、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收入效应与替代效应 |
三、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的漏损效应与效率损失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影响的衡量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指标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衡量方法 |
第二章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机理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影响的传导机理 |
一、基于企业投资心理行为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二、基于宏观经济循环的税费负担与投资决策传导机理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静态影响机理 |
一、税费负担对投资收益的影响机理 |
二、投资收益对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三、税费负担、投资收益与投资决策的影响机理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决策的动态影响机理 |
一、企业投资决策的理论模型构建 |
二、企业投资决策的一般均衡分析 |
第三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现状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的总体现状 |
一、企业税费负担的总体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总体相关性分析 |
第二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 |
一、税费负担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二、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现状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制造业相关性分析 |
第三节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现状分析 |
一、税费负担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二、企业投资的中美现状比较分析 |
三、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中美相关性分析 |
第四章 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行为的实证分析 |
第一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静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计量模型设定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静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二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行为的动态机理实证分析 |
一、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计量模型设定 |
二、税费负担与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数据说明与变量选取 |
三、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动态机理验证结果 |
第三节 税费负担影响企业投资决策行为的主要结论 |
一、投资收益是企业投资行为选择的逻辑起点 |
二、任何税种的实施都会影响企业投资行为 |
三、降低综合税费负担会增强企业投资“脱实向虚”的偏好 |
四、降低企业所得税税负是激励投资“脱虚向实”的最优路径 |
五、现金流与收益率是企业投资“脱实向虚”与下滑的主因 |
六、企业优质的营运能力并未激发企业实业投资动力 |
第五章 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国际经验及借鉴 |
第一节 美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里根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特朗普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里根税制改革与特朗普税制改革逻辑共性 |
第二节 英国促进企业投资的税制改革历史逻辑 |
一、撒切尔时代的税制改革逻辑 |
二、金融危机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三、新一轮全球减税浪潮下的税制改革逻辑 |
第三节 国际经验借鉴与启示 |
一、降低企业所得税税率促进企业投资已成国际共识 |
二、税制改革应与其他改革配套进行 |
三、减税降费应秉承适度性原则 |
第六章 激励企业投资的政策建议 |
第一节 基本理念:适度降负,结构调整,协同并进 |
一、秉承适度性原则,把控减税空间 |
二、以“宽税基、低税负、简税制、优结构”为税制改革导向 |
三、注重税制改革的内部协同与外部协同 |
第二节 税制优化:构建减税降费长效机制 |
一、构建宽税基、低税率、简税制、环环抵扣的增值税税制环境 |
二、优化企业所得税税制设计 |
三、构建低费率、统费基、优结构的社会保险制度环境 |
第三节 制度协同:深化配套制度改革,减轻综合运行成本 |
一、优化劳动力供给体系,降低企业用工成本 |
二、构建与实体经济部门的内在需求相匹配的新型金融体系 |
三、深化“放管服”改革,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 |
第四节 补短板:提升微观主体税负转嫁力 |
一、破解现金流约束,提升税负转嫁能力 |
二、贯通税负转嫁链,提升税收管理能力 |
参考文献 |
在读期间科研成果 |
致谢 |
(6)宏观税负是否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论文提纲范文)
一、引言 |
二、文献回顾与梳理 |
三、理论模型与机制分析 |
(一)OFDI的逆向创新溢出逻辑 |
(二)税负变化对OFDI创新溢出的双层影响机制 |
1. 税负变化对OFDI跨国公司创新虹吸的影响 |
2. 税负变化对国内跟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 |
3. 宏观税负变化影响OFDI创新溢出的非线性假设 |
四、研究设计与变量数据 |
(一)计量模型 |
1. OFDI的非线性创新溢出模型 |
2. 税负变化对OFDI创新溢出的动态影响模型 |
(二)变量选取与说明 |
1. 被解释变量: |
2. 核心解释变量: |
3. 门槛变量: |
4. 控制变量: |
(三)数据来源与检验 |
1. 数据来源。 |
2. 多重共线性检验。 |
3. 单位根检验。 |
4. 协整检验。 |
五、实证检验与结果分析 |
(一)OFDI的非线性创新溢出效应 |
(二)税负变化对OFDI创新溢出的动态调节效应 |
(三)空间异质性分析 |
1. 东部地区。 |
2. 中部地区。 |
3. 西部地区。 |
(四)内生性与稳健性检验 |
1. 内生性检验。 |
2. 稳健性检验。 |
六、研究结论与政策含义 |
(7)我国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分析及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目的与意义 |
1.1.1 研究背景 |
1.1.2 研究目的 |
1.1.3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1.2.3 国内外研究现状评析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方法 |
1.4 技术路线 |
1.4.1 技术路线 |
1.4.2 创新点 |
2 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基础理论 |
2.1 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概念 |
2.1.1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界定 |
2.1.2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分类 |
2.1.3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原则 |
2.2 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理论基础 |
2.2.1 最优税收理论 |
2.2.2 税负转嫁理论 |
2.2.3 产业政策理论 |
2.2.4 科学管理理论 |
2.3 本章小结 |
3 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测算与分析 |
3.1 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研究设计 |
3.1.1 最佳税负模型的理论推导 |
3.1.2 空间权重矩阵的实证构建 |
3.1.3 空间计量模型的实证构建 |
3.2 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测算分析 |
3.2.1 双对数模型的测算 |
3.2.2 空间自相关的测算 |
3.2.3 空间计量模型测算 |
3.3 本章小结 |
4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
4.1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基本现状 |
4.1.1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总体发展 |
4.1.2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增速对比 |
4.1.3 医药制造业税负的发展差异 |
4.2 医药制造业税负存在的问题 |
4.2.1 行业税负总体降幅收窄 |
4.2.2 行业减税效果收效不高 |
4.2.3 行业税负结构分布失衡 |
4.3 医药制造业税负问题的成因 |
4.3.1 生产成本与分销成本的上涨 |
4.3.2 制度成本与隐性税负的增加 |
4.3.3 行业结构与税收政策不匹配 |
4.4 本章小结 |
5 国内外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及启示 |
5.1 国外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1.1 美国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1.2 欧盟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1.3 日本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2 国内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2.1 京津冀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2.2 长三角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2.3 珠三角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经验 |
5.3 国内外医药制造业发展的财税政策启示 |
5.3.1 减免部分税项以激励行业核心技术提升 |
5.3.2 提高研发补贴以引导行业未来发展方向 |
5.3.3 实行特惠扶持以促进传统医药制造升级 |
5.4 本章小结 |
6 实现我国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的对策建议 |
6.1 降低医药制造成本以提高企业留利 |
6.1.1 推进医药智能制造以降低生产成本 |
6.1.2 规范医药分销渠道以降低分销成本 |
6.1.3 加速产业升级以降低企业综合成本 |
6.2 释放减税红利以提高企业减税效益 |
6.2.1 正向激励税政以缓解企业“税痛” |
6.2.2 降低制度成本以解决企业“费痛” |
6.2.3 完善机制建设以促进税负公平 |
6.3 明确行业结构导向以均衡税负差异 |
6.3.1 明确税收政策结构导向以鼓励行业研发 |
6.3.2 协调行业政策倾斜方向以均衡区位差异 |
6.3.3 强化行业扶持政策指引以激励企业创新 |
6.4 本章小结 |
结论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致谢 |
(8)我国宏观税负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一、科学认识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 |
( 一) “宏观税负”是中国的特殊命题。 |
( 二) 纵看历史: 经济发展是税负变化的基本原因。 |
( 三) 横看世界: 税负水平与发展阶段基本适应。 |
( 四) 发展模式: 经济增长的秘诀。 |
二、现阶段我国宏观税负的主要问题 |
( 一) 宏观税负“张力”释放出现回调。 |
( 二) 税负结构极端不利于社会调节。 |
( 三) 企业税负严重不均衡。 |
( 四) 政府职能结构有待持续调整。 |
三、近中期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测定 |
( 一) 新时期影响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新要素。 |
( 二) 我国适度宏观税负的估测。 |
四、优化我国宏观税负的政策建议 |
( 一) 税负优化的总体思路。 |
1. 政府收入方面。 |
2. 财政支出方面。 |
( 二) 税负优化的总体环境。 |
( 三) 税负优化的实施路径。 |
附件1 |
基于政府职能转变的政府支出改革研究* |
一、我国财政支出结构的变动特征 |
( 一) 按职能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 |
( 二) 按管理权限划分的财政支出结构变动情况。 |
二、部分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的特点 |
(一)美国的财政支出结构。 |
( 二) 欧洲部分国家的财政支出结构。 |
( 三) 日本的财政支出结构。 |
( 四) 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结构的借鉴。 |
三、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
( 一)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的问题。 |
( 二) 我国财政支出结构存在问题的原因。 |
四、改革我国财政支出制度的基本思路 |
( 一) 重新界定财政支出范围。 |
( 二) 合理划分中央与地方的财权和事权。 |
( 三) 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 |
( 四) 规范政府转移支付制度。 |
( 五) 强化财政支出管理。 |
( 六) 提高财政支出的透明度。 |
参考文献 |
附件2 |
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常住人口全覆盖与城乡统筹发展:对政府支出责任的影响* |
一、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是我国新经济发展方式的两个核心要素 |
( 一) 城镇化本质是农民生产方式的工业化和生活方式的市民化。 |
( 二) 统筹城乡关键在于土地等城乡要素按照市场原则平等交换。 |
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存在的问题 |
( 一) 理论误区: 农民工市民化的相关支出,是财政应当承担的“支出责任”,而不是政府为此多付出的“成本”。 |
( 二) 现实矛盾: 支持流出地区发展与支持流入地城市发展。 |
( 三) 实现路径: 制度变革与财政责任。 |
三、农民工市民化与统筹城乡发展的相关调研 |
(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社会保险领域存在共性问题。 |
( 二) 成都市统筹城乡发展取得成功经验。 |
( 三) 广东“积分入户”体现市民化过程的有序性。 |
( 四) 住房保障是农民工市民化的“拦路虎”。 |
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与城乡统筹发展对政府支出的影响 |
( 一) 农民工子女义务教育、社保问题主要涉及财政责任调整。 |
( 二) 住房保障问题制度因素是主因。 |
( 三) 统筹城乡建设资金主要靠城乡要素平等交易制度变革解决。 |
( 四) 农民工市民化过程中的基础设施建设支出、城管费用支出、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等主要依靠经济发展逐步解决。 |
参考文献 |
附件3 |
城镇化过程中影响我国宏观税负的基本公共服务调查* |
一、义务教育城乡差别 |
二、基本养老保险城乡差别 |
三、基本医疗保险城乡差别 |
四、其他保险政策城乡差别 |
( 一) 我国失业保险制度对农民工实行不缴费、低待遇的保险政策。 |
( 二) 我国工伤保险制度日益重视对农民工合法权益的保护,在工伤认定、保险待遇方面逐步与城镇职工实现一致,但在某些方面尚有待于进一步完善。 |
(9)税收负担研究综述(论文提纲范文)
一、税收负担的概念及其测度指标 |
(一) 税收负担的概念 |
(二) 税收负担的测度指标 |
(三) 税收负担轻重判别的理论标准 |
二、税收负担的决定因素 |
(一) 从理论分析角度看, 国内学者将税收负担的决定因素划分为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政治因素、经济因素、财政因素、税收因素等 |
1. 就政治因素而言, 影响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因素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国家观念、政府职能、政府公共政策实施方式等。 |
2. 就经济因素而言, 影响宏观税收负担的因素包含着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经济发展水平、人均收入水平、经济模式的选择等。 |
3. 就财政因素而言, 安体富、岳树民 (1999) 从非税收入角度分析了财政因素对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影响,一定时期内可供分配使用的 GDP 是一个定量,在满足政府一定支出需要的情况下,如果通过非税形式取得的收入规模大,那么税收收入规模必然减小。在较高的财政支出效率下,同样的资金规模可以满足更多的支出需要,税收负担就相应下降。就中国宏观税负的变化来说,政策性因素的影响是一个主要原因。同时,中国当前的收费对象本身就是税基的组成部分,收费过多侵蚀了税基,形成所谓的“费挤税”,从而使中国的税收收入占 GDP的比重下降。 |
4. 就税收因素而言, 税收政策的变化、税收制度的变化、征管水平的高低都可能使税基的宽窄发生相应变化,进而使宏观税收负担发生变化。张俊伦(2006)在假定理论税负既定的情况下,认为:征管水平高,就会有较高的宏观税负;征管水平低,宏观税负也随之下降。张德志(2007)的数据更有力地说明了征管因素与宏观税负税率之间的关系:1995~2003 年,因加强征管而提高的宏观税负水平为1.06%,约占整体影响的 41%。[20] |
(二) 从经验研究角度看, 由于一些影响宏观税收负担的因素如政府职能、国家观念、征管技术等难以量化,所以在进行经验分析时,一般使用人均收入水平、相关产业比重以及外债规模等指标进行分析 |
1. 就人均收入而言, 马斯格雷夫 (1968) 将人均收入视为解释变量、宏观税负视为被解释变量,通过 OLS 回归后认为,人均收入低于 300 美元的国家,两者呈现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人均收入在低于 600 美元的国家里,两者呈现显着的正相关关系;在人均收入高于 600 美元的情况下,两者呈现拟合系数极低的负相关关系。总的来看,宏观税负对于不断上升的人均收入的反应因收入档次的不同而有所变化,且宏观税负对相关收入档次的弹性先随着收入的上升而上升,然后下降,最终变为负相关。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在很低的收入水平上,与税收可得性有关的影响可能会超过与公共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有关的影响,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限制会变得不很严重,并且公共部门的规模能够对不断上升的 DNP 水平作出更为自由的反应。[14] |
2. 就经济结构而言, 张德志 (2007) 认为, 经济结构改变是宏观税负水平提高最主要的因素。1995~2003 年,经济结构优化促使宏观税负水平提高2.19%,约占整体影响的 84%。许善达(1999)将宏观税负视为被解释变量,将农业、进口占 GDP 的比重视为解释变量进行回归分析得出的结论是农业占GDP 的比重与宏观税负负相关、进口占 GDP 的比重与宏观税负正相关。 |
3. 就外债规模而言, 许善达 (1999) 利用外债占GDP 的比重与宏观税负做回归时,发现两者呈现不显着的正相关关系。这主要是受外债自身的特点所决定。 |
三、税收负担的演变轨迹 |
(一)从理论分析角度看。 |
(二) 从经验分析角度看。 |
四、税收负担的适宜区间及最优税率估计 |
(一) 税收负担适宜区间估计 |
1. 税收负担适宜区间的理论分析 |
2. 税收负担率适宜区间的经验分析 |
(二) 中国税收弹性合理区间的经验分析 |
(三) 中国最优税率的经验分析 |
五、税收负担的经济社会效应 |
(一)从理论分析角度看,税收是政府执行公共职能,对经济主体的收入,依据公共职能产生的一般利益,按照法律规定进行的强制性征收。 |
(二) 从经验分析角度看,Marsden (1983)对21 个 OECD 国家跨国数据进行横截面检验后,认为税收占 GDP 比值每增加一个百分点,经济增长率就下降 0.36 个百分点。 |
六、中国宏观税收负担水平的总体评价 |
(一) 认为中国宏观税负水平偏高, 应降低宏观税负 |
(二) 认为中国的宏观税负与中国的国情相一致, 主张应予以保持的观点 |
七、简单评述 |
四、宏观税负最佳区间初探(论文参考文献)
- [1]我国税收调控合理限度研究[D]. 孙雁冰. 中央财经大学, 2019(08)
- [2]我国税收负担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李忠. 西南大学, 2012(03)
- [3]税收负担如何影响产业结构调整?——基于税负层次和规模的讨论[J]. 罗富政,罗能生. 产业经济研究, 2016(01)
- [4]中国宏观税负及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 薛特智. 辽宁大学, 2017(06)
- [5]税费负担对企业投资行为的影响研究[D]. 刘同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 2019(08)
- [6]宏观税负是否影响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创新溢出?[J]. 李勃昕,韩先锋,刘斌. 财政研究, 2019(10)
- [7]我国医药制造业最佳税负分析及对策研究[D]. 朱子男. 哈尔滨商业大学, 2019(01)
- [8]我国宏观税负研究[J].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课题组,许生,李世刚. 经济研究参考, 2014(02)
- [9]税收负担研究综述[J]. 罗鸣令,陈玉琢. 广西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01)
- [10]对我国宏观税负问题的若干思考[J]. 黄景国. 财经理论与实践, 199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