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太仓1号地震破坏经济损失分析

常熟-太仓1号地震破坏经济损失分析

一、常熟一太仓五.一级地震震害经济损失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范晨璟[1](2016)在《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研究》文中认为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人口和财富的不断聚集,地震,洪水,事故...这些潜在的灾害风险时刻威胁着人类的发展,一旦在人口高度聚集的城市中发生,后果将更加严重。避难场所是灾后供居民紧急疏散、临时生活的安全场所,也是城市抵御各类灾害的重要设施,避难场所体系布局是否合理完善是衡量一个城市抗灾能力的重要指标。尽管我国避难场所规划建设已经起步,但是长期以来,由于不同部门规划制定防御对象、目标与时序的不同,造成了避难场所重复、无序的规划,拖累了城市防灾工作的实施,不仅如此,我国城市往往会面临多种灾害的威胁,注重单灾种片面的防御无法确保居民在灾后的生命财产安全。避难场所“合理规划、平灾结合、综合利用、因地制宜”的规划原则指导我们,当城市面对多种灾害时,应制定避难场所一所多用、多灾种共同使用的规划方案。然而,有关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规划选址方法的探索一直以来均是城市防灾研究中的薄弱环节,目前研究场所规划的主要视角依旧是单灾种的应对。对此,为了完善城市综合防灾研究框架,本文以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为研究对象,对其规划思路与方法展开了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规划技术流程与选址模型,并最终将研究成果聚焦于常熟避难场所规划案例中,通过比较本文提出方法与传统方法得出的方案的差异,表明了本文方法的科学性与经济性。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了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规划研究框架。随着综合防灾理念在城市防灾规划中的不断深入,相关研究在避难场所规划中的应用越来越多,然而这方面的研究仅仅停滞在原则上的探讨,相关规划方法与实践的研究较少。本研究将现有的应对单一灾害的规划理念,扩展到了多灾害的综合应对,完善了现有避难场所规划的理论,之后以国家相关规范为基础,以多灾种后果综合分析结论为支撑,提出了一套逻辑清晰,内容完整的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体系规划框架。(2)提出了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与技术流程。为实现“一所多用”的综合防灾理念,必须考虑多风险情境下的后果,综合并统一应对不同灾害的避难场所的规划思路。本文提出了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可以从需要可达性的紧急避难场所入手,到需要安全性以及足够的容量的固定避难场所选址,再到中心避难场所进行选址的技术流程。之后在借助地理信息系统与前人构建的风险分析模型的基础上,提出为完成多灾种综合应对的场所建设目标,必须采用灾害耦合风险矩阵对不同类型灾害后场所安全性、疏散人数、交通阻碍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以此寻找城市中适宜建设应对各类灾害避难场所的区位,分析避难场所的灾后的疏散可达性,估计可能需要建设的避难场所的面积。(3)提出了多灾种应对的固定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模型。实现城市综合防灾的另一个目的是优化场所建设投入,本文提出了以建设规模最优与以选址数量最优为目标的两套多灾种综合应对的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并借助计算机实现了模型的求解。在优化效果测算中显示,运用本文提出的选址模型,可比单灾种应对的避难场所重复建设能够节约近80%的场所建设面积。选址模型及求解算法的提出弥补了现有避难场所综合防灾的实践的缺失,提升了固定避难场所选址的效率,所得到的方案不仅能够保证居民灾后高效、安全的避难,同时能够集约土地利用,减少城市防灾建设资金投入。

李扬[2](2014)在《民国太湖流域的自然灾害与应对策略研究(1912-1937)》文中研究说明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民国时期是自然灾害频发、群发时期,太湖流域是物产富饶、经济发达之区域,探讨这样一个区域的自然灾害发生机制及其应对之策,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和代表性。民国时期太湖流域自然灾害种类多,以水灾、旱灾、虫灾为主;自然灾害发生频次高,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在不同程度上均造成了影响。民国政府通过设立机构、实施立法,建立了系列性的防灾、减灾和救灾策略,包括急赈、工赈和农赈等,并根据具体的灾情实施不同的赈灾措施。由于政治、战争等各种因素的影响,政府的灾害应对策略成效大打折扣。在政府应对灾害的同时,民间义赈迅速兴起,显示了社会组织、社会力量在救灾过程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从民国时期太湖流域应对自然灾害的过程中,可以看到初步形成了政府、社会力量共同治理自然灾害的现代气息。本文全面梳理了民国时期太湖流域的灾害概况,整理了民国政府和民间社会的赈灾策略,分析了政治、经济、社会因素与自然灾害之间的互动关系。通过探究民国时期太湖流域的自然灾害及其应对策略,将为我国社会力量(主要是非营利组织)应对自然灾害、社会危机提供一定的历史启示,为现代救灾工作提供某种新思路。

丁琳[3](2014)在《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 ——以张家港市中心城区为例》文中研究指明在现阶段,我国正在不断地推进新型城镇化,在城市建设如火如荼的高潮之下,却隐藏了城市多类型灾种频发的风险,因此,“安全都市”和“韧性城市”的概念逐渐受到了普遍的认可与关注。在“规划让城市更安全”的理念倡导下,城市防灾,尤其是城市综合防灾和与之对应的城市综合风险管理在城市规划中的应用和协同成为一个具有重要意义的话题。而作为防灾体系中重要的核心组成——避难场所,其规划布局和城市常规公共设施布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常常成为城市规划和城市防灾之间重要的研究领域和联系纽带。本文通过对系统论、韧性城市理论进行基础理论的梳理,对防灾体系规划和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得出既有研究中对于避难场所本身“系统性”内涵的忽视、对城市综合防灾本质把握的偏差以及规划避难场所时“区域观”、“城乡观”“综合性”的缺失等问题。在理论方面,本文按照系统论和系统研究的思路,对应急避难场所体系本身和规划内容进行挖掘。其中,对于应急避难场所本身的研究包括环境分析、系统构成和运行机制三个部分。城市系统、城市灾害系统以及防灾空间作为避难场所的环境与避难场所之间存在较为密切的相互影响关系。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构成包括功能、要素、结构三个方面。而运行机制按照避难时序性的变化将避难行为分为三个阶段:灾前避难期、灾后避难期、恢复重建期,其中灾后避难期又可以分为紧急处理期和中长期避难期。从管理机构和避难民众两类主体的视角出发,根据既有事实总结两类主体在不同的避难阶段的行为规律以及避难场所本身在这三个阶段中不同的应对状态。在实践方面,本文以张家港市中心城区为案例,进行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的选址和布局,建立张家港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以验证本文提出的避难场所体系和规划思路是可行的。在具体方法上,通过文献数据的收集和整理,运用GIS软件工具,对张家港市中心城区的主要灾害(地震、洪水)相对风险进行评估、需求测算和适宜性评价,最后对避难场所的空间布局进行统筹安排。

赵玉娟[4](2012)在《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我国破坏性地震造成了大量村镇建筑出现开裂、倒塌,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砖砌体结构是我国村镇地区一种量大面广的房屋结构形式,由于其自重和脆性大、抗震性能差,在地震作用下极易遭受破坏,而且.,施工质量差、砂浆强度低、缺乏抗震构造措施等问题在村镇砖砌体房屋中较为普遍存在,这是影响房屋抗震性能的主要方面。基于此,本文从施工方法及质量控制角度,对村镇砖砌体房屋的抗震性能提升作了相应的研究。本文首先根据2010—2011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组织的农村住房现状调研,对调查结果进行数据分析,综合房屋结构类型,主要墙体材料与墙体砌筑工艺,房屋安全等级,建造方式,设计方式等因素总结农村住宅现状及特点,分析了村镇砖砌体住宅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提出了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存在的安全问题。本文其次提出了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施工控制方法,阐述了施工质量控制中的统计分析方法、PDCA循环法、施工工序质量检验方法、层次分析法,分析了影响村镇砖砌体房屋的抗震施工质量的主要因素,提出了质量控制的内容、目标和依据。本文重点对新建砖砌体结构住宅质量控制措施及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分析了新建砖砌体结构住宅施工质量缺陷及施工质量控制点,并采取层次分析法结合算例,建立了施工质量的评价体系。本文最后分析了我国村镇建设中抗震工作的不足和存在的问题,从村镇建设的管理方面,对我国提高村镇抗震能力提出了一些建议。

康晓强[5](2010)在《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古自今,灾害与人类社会如影随形,相伴相生。“灾”与“害”不是必然的因果关系,“灾”未必致“害”。灾害本身是自然界演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离开了承载主体的人与社会就无所谓因“灾”致“害”。灾害的本质是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破坏性影响。灾害不仅直接影响建设、民生,还会导致社会关系的变化。影响全社会的灾害,要动员全社会来治理,这不仅包括政府,也包括各种社会力量。其中,公益组织就是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公益组织以社会公益为目标取向,追求不特定多数人乃至全体人民的利益。公益组织基于公益的使命与价值逻辑,会更加关怀社会弱势群体的生活。因此,参与灾害治理成为许多公益组织的当然抉择。但是,公益组织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力量要能够参与到灾害治理中来并有效发挥一定的社会功能,其自身的成长也是至关重要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公益组织的发育与发展为其在灾害治理中发挥社会功能奠定了主体性资源与现实基础。公益组织在灾害治理活动中发挥了政府所没有或难以起到的作用体现了其独特价值与重要地位,这是政府重视公益组织的现实基础,也是公益组织存在的现实依据。基于不同的分工与功能定位可将参与灾害治理的公益组织分为运作型、协调型与资助型三种类型。当然,这三种类型的边界也不是完全独立、截然分开的,彼此也存在千丝万缕的关联。加强、优化不同类型公益组织在灾害治理中的协同协作,对提升灾害治理绩效具有积极效应。合法的法律身份是公益组织生存之基、立足之源。公益组织是否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参与灾害治理,一方面需要灾害治理体制的认可和吸纳,灾害治理体制规约了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制度空间,另一方面需要汲取和使用足够的社会资源,这是现实经济基础。从表面上看,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制度环境涉及政府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实质上反映的是执政党与公益组织之间的关系。因此,在中国语境下探讨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制度环境,还需关注执政党与公益组织的关系形态。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给我们呈现的是“冰山”露出海面的部分,深藏于“冰山”之下的部分却鲜为人所知,然而却是更为根本、更为本质的决定性动因,这就是支撑其外在行为的思想文化基础。基于目前中国公益组织发展的现实与基础,推进公益组织健康成长需要进行两大层面的建设:一是健全相关法律制度体系,为公益组织成长奠定基本、必要的制度生态与制度环境;二是优化、强化公益组织自身建设,使公益组织成为具有高度社会公信力、社会影响力的规范化社会组织,从而为其更好、更有效地发挥社会功能奠定坚实的内在根基。这两大层面建设在现实发展中是良性互动、相互促进的关系:只有建构一个稳定、健全的制度生态,公益组织才有可能健康成长,不致因外部的“风吹草动”而半途“夭折”;另一方面,只有强化公益组织自身全面、深度建设,也才能使与公益组织相关的法律制度体系日臻完备并在实际社会生活中有效发挥功能,从而推动制度的结构性转型,成为催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公民社会的“润滑剂”。因此,未来中国公益组织的成长必然建基于制度环境与能力建设这两根“支柱”之上。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是新形势下中国发展面临的重要社会现实课题,理应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的重要使命。马克思等“老祖宗”在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不可能给我们提供现成答案,我们目前所要努力的是运用正确、科学的方法论来解决这一现实课题。系统、全面描述与分析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历史发展逻辑,不是本研究的主要任务,也超乎本人的研究能力。本研究主要在于探解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在中国现实社会发展中的意义、作用及其限度,从而为提升灾害治理绩效提出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岳香莹[6](2010)在《低标号砂浆空斗墙砌体的抗震性能及其加固关键问题研究》文中认为砖砌体结构是我国的一种传统结构形式,历史源远流长,而空斗墙是其结构形式之一,自明代以来已大量用来建造民房。目前在我国广大村镇地区仍存在大量的空斗墙房屋,但我们对空斗墙的抗震性能却知之甚少,然而大量的震害表明研究其抗震性能对我国农村民居建筑抗震防灾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湖南农村民居建筑抗震防灾实用技术和相关政策研究”课题为背景,重点研究了低标号砂浆空斗墙墙体的抗震性能。通过6片空斗墙墙体和1片眠墙的水平低周反复荷载试验,本文研究分析了3种砌筑方式的空斗墙墙体在2种竖向压应力的影响下,墙体的破坏过程、破坏形态以及墙体的各项抗震性能指标,包括墙片的抗震抗剪承载力、滞回曲线、骨架曲线、刚度及刚度变化、延性、变形性能等特性。试验研究表明,低标号砂浆空斗墙墙体试件抗震抗剪承载力低,刚度退化快,耗能能力弱,破坏极具脆性,抗震性能差。此外,本文还依据试验结果,与已有的砌体抗剪强度理论和计算公式作复核对比,提出了适于低标号砂浆空斗墙墙体抗震抗剪承载力的计算公式,可在实际工程中计算此类墙体的抗震抗剪承载力时参考使用。本文的研究结果可为空斗墙房屋的抗震加固提供理论依据。由于空斗墙砌体的抗震性能差,本课题组还对高性能复合砂浆钢筋网(HPFL)加固空斗墙砌体的抗震性能作了进一步的试验研究,我们发现复合砂浆薄层中的剪切销钉对加固效果的发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针对在复合砂浆薄层中的剪切销钉性能,我们对无机植筋做了大量的试验。通过在砌体构件与混凝土构件上的无机植筋拉拔试验,验证了无机植筋胶的粘结效果,同时观察钢筋类型、直径,特别是植筋深度对植筋效果的影响。同时,通过对混凝土构件上植筋进行了有限元分析,进一步印证了上述结论,得到一个植筋间距与植筋深度的参考公式,为采用复合砂浆加固砌体结构时的植筋等提供依据。

吴昊昱[7](2009)在《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与震后快速估计的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破坏性地震给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带来多重灾难,其中人员伤亡的损失是无法用经济尺度来衡量的。地震造成的人员伤亡是地震灾害中最为突出的社会事件,本文将对地震造成的人员死亡进行研究。事实上,对地震伤亡的特征、分布进行总结研究,可为地震现场科学地组织调配救援力量、救灾物资和减少人员死亡提供决策依据。本文使用2008年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的详细资料,研究了汶川地震中的死亡人数,发现死亡人数的分布规律,揭示地震死亡人数与地震震级、烈度及震区人口密度等因素的关系,并通过分析其分布特征,得出汶川地震死亡人数与烈度、烈度与死亡率的关系式,应用这个关系式可为救援力量的部署、救灾物资的分配及抗震救灾指挥与决策提供参考依据。搜集、整理、统计了中国大陆地区近50年(1959~2008)发生并造成人员死亡的地震震例,研究了震级、死亡人数与震中地区人口密度的关系,得出了地震震级与死亡人数的关系式,为震后震中地区死亡人数规模的初评,地震灾害的影响程度评估提供了参考和依据,并可为进一步的动态评估死亡人数和趋势判断提供基础。根据媒体报道的地震死亡人数,研究国内外近年的26次地震,发现了地震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和报道死亡人数速率的增减规律。分析发现,其中具有一些简单而明了的物理意义,从而在震后1到2天得到部分死亡人数报道的信息后,根据这些变化规律对地震死亡人数进行动态评估,提高评估的准确性,可对应急救援阶段的划分、指挥与决策、救援力量的部署提供参考和依据。本研究的创新点:建立了对地震死亡人数的初次评估和死亡人数动态评估的方法,为地震灾害人员伤亡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途径;提出了两个可描述抗震救灾救援过程的参数,即反应能力和救援能力,提出了基于死亡人数报道速率的救援阶段划分方法。

崔爱华[8](2008)在《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文中提出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致灾严重,影响广泛,突发性强,是典型的突发公共事件。近年来国内外地震应急管理研究在地震应急法律、应急技术、城市应急、区域应急研究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获得了一些重要成果。江苏省是我国东部地区中等强度地震活动水平比较高的省份之一,着名的郯庐地震带和长江中下游—南黄海地震带贯穿省内,有史以来小震活动不断,中强地震时有发生。随着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其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将会更加严重,加强地震灾害应急管理显得尤为重要。本文首先回顾了江苏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发展历程,总结了近年来江苏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在应急领导机构、应急预案、应急队伍建设等方面所取得成绩。接着运用责任政府理论,分析了政府在地震应急管理中的职能,指出了地震应急工作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政府应该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和百姓在地震应急中的作用,形成震前应急准备政府部门为主,政府指导,群众参与;震时应急政府为主,政府部门协调配合,群众参与自救互救;震后恢复重建群众自力更生,政府部门协调帮助,政府协调的良性应急管理体系。再接着运用比较研究方法,对照责任政府地震应急管理职能,分析了目前江苏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人们地震应急意识薄弱、应急组织体系不健全等7个方面主要问题,并运用公共管理的理论分析了存在这些问题的原因,指出管理体制不顺、人们认识不到位、公共财政投入不足是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最后在研究总结近年来国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经验和对3个典型地震灾害应急行动进行案例分析的基础上,结合江苏省情和震情灾情,从政府处理突发公共事件的职能和百姓公共安全需求的角度,提出适合江苏实际的政府、百姓、非政府组织三位一体综合地震应急管理对策。在对策中指出要有效减轻地震灾害,首先必须建立起一套完备的地震应急体系,这当中包括地震应急组织体系、预案体系、应急技术平台体系、应急保障体系等,其次必须建立起一套地震应急机制,包括地震知识普及宣传机制、地震应急社会动员机制、地震应急区域联动与协作机制等,最后还要在公共财政上给予保障。做好地震应急工作关键靠政府,政府是地震应急管理工作责任者。建立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制,考核地方政府防震减灾工作,是促进政府管理好地震应急工作的有效而实际的方法。本对策将为政府制定减灾政策及防震减灾规划提供有益参考,最终达到有效减轻地震灾害的目的。

徐波[9](2007)在《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文中指出世界范围内的防灾减灾形势严峻,灾害对于人类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不断加剧,已成为可持续发展的隐患。我国城市遭受各种灾害威胁的形势也十分严峻,城市灾害放大效应明显,灾害种类多、连锁性强、易扩散、危害面广、社会影响大。近些年来我国在防灾减灾研究方面有了长足的进展,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本文从宏观的层面对城市防灾减灾规划进行了理论探讨。围绕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研究背景、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基本理念及框架、城市空间层次上的防灾减灾规划、城市防灾减灾风险管理、易损性评价、应急管理等几个方面展开研究。城市防灾减灾涉及多部门、多灾种,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城市防灾规划作为防灾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始终贯穿综合防灾减灾理念,落实多灾种、多风险、多手段、多目标、多评估的防灾减灾规划的理念。城市综合防灾规划体系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层次。城市灾害大体可以分为如下几类:自然(人为)灾害,如:地震、海啸、风暴潮、台风、龙卷风、海水入侵、海岸侵蚀、泥石流、水灾、地面沉降和塌陷、滑坡、火灾等;建设施工安全和灾害,如:房屋局部和部分倒塌、人员死伤、地下施工导致建筑物和环境灾害、基坑和地铁施工事故;市政道路管网运行安全:如管道破裂、管道爆炸、煤气和天然气泄漏;软损失,由城市灾害造成的非物质形态的损失,如:心理损伤、社会秩序和安全的破坏、正常生产生活秩序混乱。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城市化程度的提高,城市建设在单位土地上的聚集程度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高,如果发生灾害将产生明显放大效应。合理的城市空间布局将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减少灾害的发生以及控制灾害的扩散,减少社会灾害隐患。城市虚体空间是灾害发生时的避难通道和避难地,还起到保护环境、降低灾害扩散的作用,需要重视对城市虚体的规划。城市防灾空间规划要与城市现状和长远规划相结合,因地制宜、平灾结合、均衡布局和就近布置以达到快速畅通。根据我国行政机构特点,将城市防灾避难空间按城市级、区级、社区级分为三个等级。城市防灾空间必须能满足整个城市人口的避难需要,覆盖到所有居民区。城市防灾空间布点优化模型首先确定能覆盖全部需求所需的最少防灾空间的数量,再根据人员疏散所能达到的最远距离,按最大覆盖准则,确定给定数量的防灾空间的位置。顺畅的道路网系统是保证发生灾害时安全疏散的必备条件,通过人员疏散道路的有效宽度的动态方程,可以实现疏散道路宽度的优化。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必须建立在城市灾害风险研究基础上,只有确切了解城市所面临的灾害类型及其风险大小,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规划。城市灾害风险管理是一个动态过程,灾害风险管理的实施过程是不断循环和完善的过程。主要分为:风险鉴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估和风险处理。在我国快速城市化进程中,由于不断扩张和功能重组,城市出现“摊大饼”式的蔓延,致使城市内部发展不平衡。通过对城市内部各局部区域易损度研究,找出城市内部的薄弱部位,便于规划中重点加强防范或改造,提高城市的承灾能力,减轻灾害损失。根据危机的生命周期,将应急管理具体分为预防、准备、响应、恢复四个阶段。应急管理应该是一个持续的全过程的管理,它的研究对象具有复杂性、多样性,同时涉及到多方面的利益,是一个复杂的社会巨系统,需要政府建立一套完整的系统。灾害应急管理为城市防灾减灾的重要内容。

刘吉夫[10](2006)在《宏观震害预测方法在小尺度空间上的适用性研究》文中指出地震灾害损失评估目前主要有两类方法,一是广泛应用的建(构)筑物、基础设施结构分类清单易损性分析法,这一方法主要给出只是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的灾害损失,相对比较准确,但需要收集的资料类型和数量比较多,并且易损性存在地域差别,因此在大范围时需要收集更多的数据和资料;另一类是陈顒等(1991)提出的基于GDP的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该方法给出了包括建(构)筑物和基础设施在内的社会财富遭受地震灾害的总损失,它简便易行,资料更新容易,但是这种方法是一种基于大样品统计的方法,它是从全球和全国尺度上地震灾害损失过程中发展起来的,能否在县、乡级小尺度上应用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而这一适用性问题的解决将极大地扩展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在震害预测及震害快速评估中的应用。本论文以研究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在小尺度上的可应用性为宗旨,通过实际震害资料的处理分析,重新建立了我国的GDP地震易损性和生命地震易损性矩阵、人口和GDP的时空分配模型等;通过在县、乡级不同空间尺度上对宏观预测方法和建筑物分类清单预测方法震害预测结果的对比分析,以及通过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实际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结果与地震现场灾害调查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证明了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在小尺度震害预测与震害快速评估中的可用性。本论文在震害预测研究与应用的发展过程与现状的回顾、评述基础上,在如下方面开展了研究: 1.我国新的宏观地震易损性模型建立。在对我国1989年以来的实际地震现场灾害损失调查资料以及灾区人口、社会经济资料收集处理基础上,采用地震影响烈度取代震中烈度,建立了新的GDP地震易损性模型和生命地震易损性模型。 2.县级尺度宏观震害损失预测方法适用性分析。中国地震局重点项目“2006-2020我国地震重点监视防御区确定”在山东、广东、云南和甘肃开展房屋建筑和基础设施资料的抽样统计,确定了地震易损性矩阵,并进行了县级尺度人员死亡和直接经济损失预测。同时,本论文按照基于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对四省进行了县级尺度的震害损失预测,并对两种方法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表明了基于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的震害损失预测结果与基于建筑物易损性分类清单法进行的震害损失预测结果总体上是可比的,前者往往大于后者,而且随烈度增加,前者大于后者的幅度也随之加大。 3.乡级尺度宏观震害损失预测方法适用性分析。江西省“十五”期间开展了“赣南重点监视防御区震害预测”研究,在赣南八县(市、区)系统而全面地收集了“建筑物分类清单分析法”所需要的资料,包括建筑物抽样调查、详查、分类、结构、建筑年代、面积等各类建筑物的并进行建筑物易损性分析。本论文依据新的宏观易损性模型进行了江西省赣南重点监视区八县(市、区)乡级尺度震害损失预测,并与“赣南重点监视区震害预测项目”以建筑物实际调查和易损性分析为基础的乡级尺度震害损失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宏观震害预测方法在乡一级尺度

二、常熟一太仓五.一级地震震害经济损失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常熟一太仓五.一级地震震害经济损失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1)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报送博士学位论文简况表
中文摘要
英文摘要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1.1 灾害—时刻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1.1.2 城市化—综合防灾工作刻不容缓
        1.1.3 避难场所—城市重要的防灾空间
    1.2 选题意义
        1.2.1 理论意义:将丰富城市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相关理论
        1.2.2 实践意义:为城市综合防灾规划提供新思路
    1.3 论文主要内容与研究框架
        1.3.1 相关概念界定
        1.3.2 研究内容及方法
        1.3.3 论文主要内容及研究框架
    1.4 案例地选择及数据来源
        1.4.1 案例地区域概况
        1.4.2 灾害概况
        1.4.3 案例地数据资料来源
第二章 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综述
    2.1 国内外城市防灾规划与避难场所建设历程
        2.1.1 日本
        2.1.2 美国
        2.1.3 中国
        2.1.4 小结
    2.2 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进展
        2.2.1 规划理论与机制的研究
        2.2.2 规划建设评价的研究
        2.2.3 规划方法研究
    2.3 避难场所规划方法研究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
        2.3.1 发展趋势
        2.3.2 存在主要问题
第三章 避难场所规划相关理论基础
    3.1 综合防灾理论
    3.2 行为学
    3.3 灾害风险评价理论
    3.4 公共设施配置理论
    3.5 相关理论方法对本研究指引
第四章 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
    4.1 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规划基本思路与技术流程
        4.1.1 基本思路
        4.1.2 规划技术流程
    4.2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方法
        4.2.1 单灾种预测分析方法
        4.2.2 灾害链分析方法
        4.2.3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方法
        4.2.4 场所选址适宜性评价方法
        4.2.5 避难场所规模测算
        4.2.6 灾害对避难场所灾后可达性影响
    4.3 紧急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
        4.3.1 避难场所可达性影响因素讨论
        4.3.2 基于网络可达性分析的避难场所区位优化思路
    4.4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
        4.4.1 模型的设计思路
        4.4.2 模型的数学表达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实证研究
    5.1 单灾种后果预测
        5.1.1 地震灾害后果预测
        5.1.2 洪水灾害后果预测
        5.1.3 工业危险品事故灾害后果预测
    5.2 灾害后果综合分析与场所选址优化
        5.2.1 灾后安全空间综合分析与避难场所区位选择
        5.2.2 灾后转移安置人数综合预测与场所建设规模需求
        5.2.3 灾后交通阻碍综合分析及其对避难可达性影响
    5.3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避难场所选址优化实证研究
    6.1 紧急避难场所选址研究
        6.1.1 现状避难疏散场所可达性分析
        6.1.2 紧急避难场所选址方案
    6.2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研究
        6.2.1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优化研究—以I-1片区为例
        6.2.2 固定避难场所规划方案
    6.3 场所选址优化效果检验
        6.3.1 场所选址流程讨论
        6.3.2 场所选址优化效果讨论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结论与讨论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
    7.3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一: 常熟市居民防灾认知情况调查
附录二: 工业事故后居民疏散行为访谈
附录三: 应急疏散行为社会实验
附录四: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求解算法
附录五: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代码-a基于建设规模最优目标
附录六: 固定避难场所选址模型代码-b基于选址数量最优目标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致谢

(2)民国太湖流域的自然灾害与应对策略研究(1912-1937)(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绪论
    一、研究目的
    二、研究现状综述
    三、研究对象界定
    四、研究方法与内容
    五、研究的创新
第一章 民国太湖流域自然灾害的考察
    第一节 多灾之域
    第二节 民国太湖流域自然灾害概况
        一、水灾
        二、旱灾
        三、虫灾
        四、其他灾害
    第三节 民国太湖流域自然灾害的生成机制
        一、自然因素
        二、生态失衡
        三、政治衰败
        四、战争频仍
第二章 自然灾害与太湖流域社会
    第一节 灾害与人民生活
        一、田地荒芜
        二、物资匮乏
        三、农民离村逃难
    第二节 灾害与城市经济
        一、扰乱经济秩序
        二、冲击工商业发展
        三、阻碍交通运输业发展
    第三节 灾害与社会冲突
        一、请愿求赈
        二、抗租抗粮
        三、抢米争水
        四、匪患泛滥
第三章 政府的防灾、减灾与救灾
    第一节 机构与立法
        一、赈务委员会
        二、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
    第二节 防灾与减灾
        一、治理“围湖造田”
        二、水利规划、测量与管理工作
    第三节 赈灾
        一、赈灾程序
        二、赈灾措施
    第四节 政府灾害应对策略简析
第四章 民间社会应对自然灾害的策略
    第一节 义赈的兴起
        一、义赈的肇兴
        二、太湖流域的义赈
    第二节 民间力量的崛起
        一、华洋义赈会
        二、太湖流域防灾会
    第三节 灾害应对向民间化发展延伸
        一、民间社会应对灾害的绩效
        二、灾害应对民间化的动因
结语:自然灾害应对与现代化
    一、民国太湖流域灾害应对的现代性
    二、民国太湖流域灾害应对的启示
附录Ⅰ: 太湖流域建制表
附录Ⅱ: 民国时期太湖流域自然灾害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

(3)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 ——以张家港市中心城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总论
    1.1 研究背景
        1.1.1 城市灾害频发,社会损失严重
        1.1.2 综合减灾意识日益加强,防灾规划编制重要性凸显
        1.1.3 防灾规划理论匮乏,编制成效难以检验
    1.2 研究意义
        1.2.1 理论贡献
        1.2.2 实践意义
    1.3 相关概念界定
        1.3.1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1.3.2 综合应急避难场所
    1.4 研究框架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基础
        1.4.3 研究框架
第二章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2.1 相关理论基础
        2.1.1 系统论
        2.1.2 韧性城市理论
    2.2 应急避难场所相关研究综述
        2.2.1 防灾体系规划相关研究
        2.2.2 避难场所规划建设相关研究
第三章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系统解析
    3.1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环境分析
        3.1.1 城市系统的复杂性和脆弱性
        3.1.2 区域灾害系统的多重性和危险性
        3.1.3 避难场所是城市防灾空间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
        3.1.4 避难场所系统与其环境的相互作用
    3.2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系统构成
        3.2.1 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功能
        3.2.2 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要素
        3.2.3 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结构
    3.3 城市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运行机制
        3.3.1 灾前避难期
        3.3.2 灾后避难期
        3.3.3 恢复重建期
第四章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的思路和流程
    4.1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的现存问题
        4.1.1 灾害应对的综合性诉求缺失
        4.1.2 城乡一体化的观念薄弱
        4.1.3 与城市总体规划的衔接不明显
        4.1.4 不同规划层次的重点不突出
    4.2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原则
        4.2.1 与相关规划协调,弹性规划原则
        4.2.2 选址安全、就近布局原则
        4.2.3 综合应对、平灾结合原则
    4.3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的规划思路
        4.3.1 基于不同灾种响应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要求
        4.3.2 基于不同区域性质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重点
        4.3.3 基于不同规划层次的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内容
    4.4 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的具体规划流程
        4.4.1 前期研究阶段
        4.4.2 中期布局阶段
        4.4.3 后期管理阶段
第五章 实证研究:张家港市中心城区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
    5.1 研究区域概况
    5.2 张家港市主要灾害风险评估和适宜性评价
        5.2.1 主要灾害风险评估
        5.2.2 场所适宜性评价
    5.3 张家港市应急避难场所需求测算
        5.3.1 地震应急避难场所的需求计算
        5.3.2 洪水应急避难场所需求估算
    5.4 张家港市固定和中心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
        5.4.1 固定应急避难场所空间布局
        5.4.2 中心避难场所空间布局与要求
    5.5 张家港市应急避难场所规划实施
        5.5.1 建设时序
        5.5.2 建设保障
第六章 研究结论与展望
    6.1 本文结论
    6.2 未来展望
致谢
主要参考文献
插图和附表清单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4)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目的和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2 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现状调查及特点分析
    2.1 村镇住宅现状调查
        2.1.1 概况
        2.1.2 房屋结构类型及特点
        2.1.3 主要墙体材料与墙体砌(夯)筑工艺
        2.1.4 房屋安全分级情况
        2.1.5 建造方式
        2.1.6 设计方式
    2.2 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破坏特征及影响因素
        2.2.1 砖砌体房屋破坏特征
        2.2.2 砖砌体房屋震害影响因素
    2.3 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安全问题
        2.3.1 结构整体安全性低,圈梁、构造柱楼盖、结构和布置不合理
        2.3.2 墙体施工质量问题
        2.3.3 混凝土强度不稳定,强度保证率低
        2.3.4 从事农村住宅建设的施工人员素质往往较低,施工质量不易保证
    2.4 本章小结
3 砖砌体房屋施工质量控制
    3.1 施工质量控制的理论及方法
        3.1.1 施工质量控制的含义
        3.1.2 施工质量控制的方法
    3.2 质量控制点设置
        3.2.1 质量控制点设置原则
        3.2.2 质量控制点重点控制对象
    3.3 施工工序质量控制
        3.3.1 工序质量控制的内容和实施要点
        3.3.2 工序质量检验数量
        3.3.3 工序质量检验方法
    3.4 层次分析法
        3.4.1 层次分析法基本理论
        3.4.2 层次分析法步骤
    3.5 本章小结
4 新建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质量的评价
    4.1 新建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质量缺陷分析
        4.1.1 砂浆强度不稳定
        4.1.2 灰缝砂桨不饱满
        4.1.3 钢筋漏放
        4.1.4 混凝土浇筑质量差
        4.1.5 构造柱断面尺寸不足或轴线位移超差
    4.2 新建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质量控制点设置及控制
        4.2.1 人的方面
        4.2.2 材料方面
        4.2.3 机具方面
        4.2.4 工艺方法方面
    4.3 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4.4 评价指标权值的计算
        4.4.1 建立递阶层次结构
        4.4.2 构建判断矩阵
        4.4.3 求解各层次的单排序权值及一致性检验
        4.4.4 计算层次总排序权值及一致性检验
        4.4.5 新建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质量评定
    4.5 案例分析
        4.5.1 构建判断矩阵
        4.5.2 求解各层次的单排序权值及一致性检验
        4.5.3 计算A村层次总排序权值及一致性检验
        4.5.4 A村新建砖砌体房屋抗震施工质量评定
    4.6 本章小结
5 提高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施工质量的建议
    5.1 我国村镇建设与管理现状
        5.1.1 大部分村镇建设未纳入法规调整范围
        5.1.2 缺少适宜的设计服务机构
    5.2 提高我国村镇建筑抗震施工质量的建议
        5.2.1 完善和细化法规体系
        5.2.2 加大对村镇建筑专业技术服务力度
        5.2.3 将村镇抗震管理纳入村镇建设管理体系
        5.2.4 制定各项经济激励政策措施
        5.2.5 加强村镇建设的教育培训和宣传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和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5)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研究的现实意义
    第二节 研究现状述要
    第三节 本研究的内容架构
第二章 基本概念界说
    第一节 灾害治理的意涵
        一、灾害的本质
        二、灾害治理的内涵
    第二节 公益组织的含义
        一、与社会组织相关的概念
        二、社会组织的类型
        三、"公益"的基本要义
第三章 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主要表现
    第一节 华洋义赈会与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治理
        一、华洋义赈会的成立及其在1920年华北五省旱灾治理中的作用
        二、旱灾后华洋义赈会的存续
    第二节 阪神地震之后的日本公益组织
        一、公益组织参与阪神地震治理的基本表征
        二、阪神地震后吸纳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支持体系建构
    第三节 卡特里娜飓风后的美国公益组织
        一、公益组织参与卡特里娜飓风治理的基本内容
        二、公益组织在卡特里娜飓风治理中的特点及作用
    第四节 汶川地震之后的公益组织
        一、公益组织参与汶川地震治理的主要表征
        二、汶川地震后政府对公益组织的肯定
    第五节 小结
第四章 灾害治理中公益组织的多样形态及其功能
    第一节 运作型公益组织的活动——以香港乐施会为案例
        一、灾害治理是乐施会的既定使命
        二、参与汶川地震治理的行动逻辑
        三、以救助为核心价值的运作模式
    第二节 协调型公益组织的活动-以四川"5·12"民间救助服务中心为案例
        一、协调型公益组织的内涵与表征
        二、协调型公益组织的建构
        三、内部治理结构与组织绩效
    第三节 资助型公益组织的活动——以南都公益基金会为案例
        一、资助型公益组织的基本表征
        二、组织建构的现实背景
        三、资助策略
        四、资助后的社会效应
    第四节 不同类型公益组织的协同共治
        一、信任是协同合作的基础
        二、基于专业分工之上的合作才是有效的
第五章 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支撑要素
    第一节 公益组织的法律身份
        一、公益组织存在的宪法依据
        二、公益组织法律身份的获取
    第二节 灾害治理体制对公益组织的吸纳
        一、政府在灾害治理中的作用
        二、吸纳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
        三、灾害治理需要政府与公益组织的协同协作
    第三节 公益组织动员与使用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一、公益组织动员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二、公益组织使用社会资源的制度安排
    第四节 公益组织与执政党的关系形态
        一、公益组织与政党是两种不同的现代组织形态
        二、中国共产党对公益组织的政策取向
    第五节 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的思想文化基础
        一、传统思想文化基因的传承
        二、宗教情怀
        三、公民意识的觉醒与萌生
第六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培育益于公益组织成长的制度环境
        一、辩证看待公益组织的社会功能
        二、建构支持性的制度体系与规制体制
        三、加强公益组织党建
    第二节 加强公益组织自身建设
        一、加强公益组织自身能力建设
        二、加强公益组织社会公信力建设
部分访谈资料
参考文献
后记

(6)低标号砂浆空斗墙砌体的抗震性能及其加固关键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插图索引
附表索引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课题的研究背景及意义
        1.2.1 我国建国以来发生的地震
        1.2.2 我国砌体结构的发展
        1.2.3 砌体墙片的抗震性能研究
        1.2.4 空斗墙砌体结构概况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第2章 低标号砂浆空斗墙墙片的抗震性能试验
    2.1 试验目的
    2.2 试件的设计制作
    2.3 试验装置
    2.4 试验观测内容与加载制度
    2.5 试验操作顺序
    2.6 试验过程和试验现象
        2.6.1 KZ-Q1的墙体试件
        2.6.2 KZ-Q2的墙体试件
        2.6.3 KZ-Q3的墙体试件
        2.6.4 KZ-Q4的墙体试件
        2.6.5 KZ-Q5的墙体试件
        2.6.6 KZ-Q6的墙体试件
        2.6.7 KZ-Q7的墙体试件
        2.6.8 墙体试验特点
    2.7 本章小结
第3章 低标号砂浆空斗墙墙片的抗震性能试验结果分析
    3.1 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试验
        3.1.1 实心粘土砖
        3.1.2 砌筑砂浆
    3.2 墙体的抗震抗剪承载力与墙顶位移
    3.3 墙体的滞回曲线
    3.4 墙体的骨架曲线
    3.5 墙体的刚度及刚度变化曲线
    3.6 墙体的延性和相对变形
    3.7 墙体的抗震抗剪承载力计算
        3.7.1 目前几种砖砌体抗剪承载力计算公式
        3.7.2 建议公式
    3.8 本章小结
第4章 关于复合砂浆加固空斗墙的关键问题研究
    4.1 关于复合砂浆钢筋网加固空斗墙结构的研究现状
    4.2 关于复合砂浆加固空斗墙的关键问题——植筋技术
    4.3 无机植筋拉拔试验
        4.3.1 试验目的
        4.3.2 试件设计制作
        4.3.3 无机植筋施工工艺
        4.3.4 试验加载装置
        4.3.5 试验及试验结果
        4.3.6 试验结果分析
        4.3.7 植筋的有限元分析
    4.4 本章小结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

(7)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与震后快速估计的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目录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章 绪论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方法及主要内容
第二章 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研究
    2.1 地震死亡人数的ZIPF分布
        2.1.1 ZIPF分布的定义
        2.1.2 地震死亡人数ZIPF分布的研究方法
    2.2 汶川地震死亡人数的ZIPF分布
        2.2.1 数据来源
        2.2.2 汶川地震死亡人数ZIPF分布的结果分析
    2.3 地震死亡人数与烈度的关系
        2.3.1 地震死亡人数与烈度关系的研究方法
        2.3.2 汶川地震平均死亡率与烈度的关系
        2.3.3 汶川地震平均死亡率与烈度关系的结果分析
        2.3.4 地震死亡人数与烈度关系的讨论
第三章 地震死亡人数的评估方法研究
    3.1 中国大陆地震死亡人数的预评估
        3.1.1 预评估的背景和意义
        3.1.2 预评估的方法
        3.1.3 震级与死亡人数的关系
        3.1.4 预评估的小结
    3.2 地震死亡人数随时间的动态评估
        3.2.1 地震报道死亡人数的三个阶段
        3.2.2 死亡人数动态变化研究方法
        3.2.3 地震震例的选取
        3.2.4 死亡人数动态变化结果分析
        3.2.5 地震死亡人数的动态变化特征
    3.3 动态评估的应用扩展——应急救援的阶段划分
        3.3.1 应急救援的时间性
        3.3.2 应急救援的阶段划分
第四章 地震死亡人数评估实例计算
    4.1 算例选择
    4.2 计算方法
    4.3 结果分析
第五章 结论和展望
    5.1 结论
        5.1.1 结论
        5.1.2 建议
    5.2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附表1
    附表2
    附表3
    虚拟震例计算
    姚安地震估算
作者简介以及完成的论文

(8)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的背景
    1.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3 国内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综述
        1.3.1 国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现状
        1.3.2 我国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研究现状及主要进展
    1.4 论文研究思路及框架
        1.4.1 研究思路及主要运用理论方法
        1.4.2 论文框架
第二章 江苏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江苏省震情及地震灾害特点分析
        2.1.1 江苏省震情形势
        2.1.2 江苏省地震灾害特点
    2.2 江苏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现状及主要进展
        2.2.1 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发展的简要历程
        2.2.2 江苏省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现状
    2.3 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分析
        2.3.1 责任政府下的地震应急管理职能分析
        2.3.2 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2.4 江苏省地震应急管理问题成因分析
        2.4.1 管理体制上的原因
        2.4.2 人们认识上的原因
        2.4.3 经费及公共财政的原因
第三章 国外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经验
    3.1 国外多地震国家地震应急管理经验介绍
        3.1.1 日本地震灾害应急经验
        3.1.2 美国地震灾害应急经验
        3.1.3 土尔其地震灾害应急经验
    3.2 国外多地震国家地震应急工作的启示
        3.2.1 地震灾害应急管理要有法可依
        3.2.2 要有一套健全地震应急组织体系
        3.2.3 做好地震应急预案工作很重要
        3.2.4 应广泛普及地震灾害知识
        3.2.5 做好社区应急管理工作
        3.2.6 建立先进的地震信息系统
第四章 典型地震灾害应急行动的经验与教训
    4.1 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应急
        4.1.1 地震应急情况
        4.1.2 经验与教训
    4.2 河北文安5.1级地震应急
        4.2.1 地震应急行动
        4.2.2 经验与教训
    4.3 台湾省9·21集集地震应急
        4.3.1 国际援助台湾省救灾的行动
        4.3.2 救援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的对策与建议
    5.1 地震应急体系建设的具体对策
        5.1.1 健全地震灾害应急组织体系
        5.1.2 完善地震应急预案的管理体系
        5.1.3 进一步加强应急保障体系建设
        5.1.4 建立地震应急联动与协作机制
    5.2 地震应急管理工作的制度性建议
        5.2.1 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
        5.2.2 建立地震应急知识普及制度
        5.2.3 建立防震减灾管理责任制
        5.2.4 建立地震应急社会动员制度
第六章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9)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1.1 城市防灾减灾的形势严峻
    1.2 防灾减灾现状综述
        1.2.1 国内外学者的研究现状
        1.2.2 发达国家防灾减灾工作情况
        1.2.3 我国城市防灾减灾的现状
        1.2.4 我国政府在防灾减灾方面作了大量工作
    1.3 城市防灾规划
        1.3.1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的发展现状
        1.3.2 单灾种规划现状
        1.3.3 当前城市防灾规划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第2章 城市防灾规划
    2.1 须强调“城市综合防灾”理念
        2.1.1 目前防灾管理缺乏综合化
        2.2.2 城市综合防灾减灾的内涵
        2.2.3 城市防灾规划需要贯穿综合防灾减灾理念
    2.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2.2.1 当前城市防灾规划的不足
    2.3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基本框架
        2.3.1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的基本理念
        2.3.2 城市综合防灾规划基本框架
    参考文献
第3章 城市灾害
    3.1 自然(人为)灾害
        3.1.1 城市地质灾害
        3.1.2 气象灾害
    3.2 建筑施工和使用期间事故灾害
    3.3 市政管网及地铁运行安全
    3.4 建设灾害导致的软损失
    3.5 疾病及传染病
    参考文献
第4章 建立在城市空间层次上的防灾
    4.1 城市宏观空间结构模式
    4.2 城市宏观空间模式与城市防灾
    4.3 城市空间的物质构成
    4.4 城市虚体的防灾救灾功能
        4.4.1 广场、自然空间的防灾功能
        4.4.2 广场、自然空间的救灾功能
        4.4.3 街道的防灾救灾功能
    参考文献
第5章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优化
    5.1 城市防灾空间规划布局原则
    5.2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的结构层次和优化布局
        5.2.1 城市防灾避难空间层次划分
        5.2.2 市、区级防灾中心和社区防灾中心布点优化配置
        5.2.3 各防灾空间面积大小的确定
    5.3 城市防灾避难疏散道路的优化
    5.4 案例分析
        5.4.1 避难空间在城市中的优化设计
        5.4.2 防灾避难所空间大小校核
    5.5 结论
    参考文献
第6章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
    6.1 引言
    6.2 城市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
        6.2.1 灾害的构成要素
        6.2.2 灾害风险的构成要素
        6.2.3 城市灾害风险的形成
        6.2.4 从构成要素角度解析灾害风险
    6.3 城市灾害风险管理的基本原理
    6.4 城市灾害风险辨识
        6.4.1 城市灾害风险调查与信息收集
        6.4.2 城市灾害风险识别
    6.5 城市灾害风险分析
    6.6 城市灾害风险评估
        6.6.1 风险可接受标准的判断
        6.6.2 确定应处理风险的优先次序
    6.7 城市灾害风险处理
    6.8 小结
    参考文献
第7章 城市区域易损性评价
    7.1 引言
    7.2 城市易损性概念
    7.3 城市易损性评价
        7.3.1 城市建设实体易损性评价
        7.3.2 经济易损性评价
        7.3.3 社会易损性评价
    7.4 城市易损性评价方法
        7.4.1 建筑物相对易损性确定
        7.4.2 经济相对易损性确定
        7.4.3 人群相对易损性评价方法
    7.5 示例研究
    参考文献
第8章 城市防灾减灾中的应急管理
    8.1 我国目前应急管理的现状及问题
    8.2 应急管理的理论及系统
        8.2.1 应急管理的程序和具体措施
        8.2.2 建立完整的应急管理系统
    8.3 城市防灾减灾规划应加强应急管理
    参考文献
第9章 创新点与展望
    9.1 本文创新点
    9.2 不足与展望
附录 《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
致谢
个人简历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宏观震害预测方法在小尺度空间上的适用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一章 引言
    1.1 选题背景
    1.2 研究目的与主要研究内容
        1.2.1 研究目的
        1.2.2 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综述
    2.1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一般方法
    2.2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的发展与现状
    2.3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方法
        2.3.1 易损性分类清单法
        2.3.2 宏观易损性方法
        2.3.3 地震灾害损失预测与评估的统一模型
    2.4 宏观易损性分析中的问题与发展方向
第三章 宏观易损性模型的建立
    3.1 引言
    3.2 实际震害资料的收集与处理
        3.2.1 震害资料的收集与预处理
        3.2.2 震害资料的处理
    3.3 宏观易损性模型的建立
        3.3.1 宏观地震易损性分类方案的确定
        3.3.2 GDP易损性模型
        3.3.3 生命易损性模型
第四章 县级尺度宏观易损性预测结果的可比性分析
    4.1 引言
    4.2 基于宏观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震害预测结果
        4.2.1 山东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2.2 广东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2.3 甘肃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2.4 云南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3 基于建筑物易损性分析的确定性震害预测结果
        4.3.1 山东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3.2 广东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3.3 甘肃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3.4 云南省县级尺度经济损失和人员死亡确定性预测结果
    4.4 预测结果的可比性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赣南八县乡级尺度基于宏观易损性的震害预测
    5.1 引言
    5.2 江西省乡镇人口社会经济资料收集和处理
    5.3 乡级尺度人口-GDP关系统计
    5.4 震害预测结果
第六章 赣南八县乡级尺度基于建筑物易损性的震害预测
    6.1 引言
    6.2 建筑物震害资料的收集和处理
    6.3 建筑物易损性分析
        6.3.1 多层砌体震害矩阵统计分析
        6.3.2 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震害矩阵统计
        6.3.3 钢筋混凝土柱单层厂房震害矩阵统计
        6.3.4 砖柱单层厂房震害矩阵统计
    6.4 震害预测结果
        6.4.1 乡级尺度经济损失预测结果
        6.4.2 乡级尺度人员死亡预测结果
第七章 乡级尺度宏观易损性预测结果的可比性分析
    7.1 引言
    7.2 直接经济损失预测结果可比性分析
    7.3 生命损失预测结果可比性分析
    7.4 讨论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 宏观易损性分析方法在江西九江-瑞昌5.7级地震灾害损失快速评估中的应用
    8.1 引言
    8.2 九江-瑞昌地震及其震害情况
    8.3 现场灾害损失调查与评估结果
    8.4 基于宏观易损性的实际地震灾害损失评估
        8.4.1 县级尺度基于宏观易损性模型的震害损失快速评估
        8.4.2 县级尺度基于宏观易损性模型的按实际评估区的震害损失分析
        8.4.3 乡级尺度基于宏观易损性模型的震害损失评估
    8.5 宏观评估结果与现场调查评估结果的对比分析
    8.6 本章小结
第九章 结语
    9.1 主要结论
    9.2 在的问题及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9.2.1 存在的问题
        9.2.2 下一步工作的建议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在学期间研究成果及发表的文章

四、常熟一太仓五.一级地震震害经济损失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灾种综合应对的避难场所选址优化方法研究[D]. 范晨璟. 南京大学, 2016(04)
  • [2]民国太湖流域的自然灾害与应对策略研究(1912-1937)[D]. 李扬. 南京师范大学, 2014(04)
  • [3]城市综合应急避难场所体系规划研究 ——以张家港市中心城区为例[D]. 丁琳. 南京大学, 2014(08)
  • [4]村镇砖砌体结构住宅施工质量控制及评价方法研究[D]. 赵玉娟. 山东农业大学, 2012(06)
  • [5]公益组织参与灾害治理研究[D]. 康晓强. 复旦大学, 2010(11)
  • [6]低标号砂浆空斗墙砌体的抗震性能及其加固关键问题研究[D]. 岳香莹. 湖南大学, 2010(04)
  • [7]地震死亡人数的分布与震后快速估计的方法研究[D]. 吴昊昱.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9(07)
  • [8]江苏省地震灾害应急管理问题研究[D]. 崔爱华. 南京农业大学, 2008(02)
  • [9]城市防灾减灾规划研究[D]. 徐波. 同济大学, 2007(02)
  • [10]宏观震害预测方法在小尺度空间上的适用性研究[D]. 刘吉夫.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2006(12)

标签:;  ;  ;  ;  ;  

常熟-太仓1号地震破坏经济损失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